炊事员事迹材料范例6篇

炊事员事迹材料

炊事员事迹材料范文1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是各种植物、蔬菜、菌类的采食期和大量水产品上市的季节,同时,也适合各种细菌等微生物生长繁殖,容易发生因误食或加工不当引起的食物中毒。在此我提醒大家,部队是一个大家庭,人员比较集中,因此更应注意饮食安全。为做好部队防范食物中毒工作,我觉得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注意事项:

1强化炊管人员卫生防病教育

经常组织炊管人员观看食品卫生管理及食品卫生标准的录像,并根据不同季节,采取发放卫生防病材料,办黑板报等形式,及时向炊管人员宣传食品卫生知识,增强炊管人员防范食物中毒的意识。

2强化饮食卫生监督

(1)严把采购关。挑选责任心强、素质好的炊管人员担任食品采购员;同时将采购《食品采购与贮存制度》、食材选购方法打印成小册子,让其随身携带,从源头杜绝不安全因素。(2)食品保管关。暂时不吃的肉菜,经及时加工后,放入冰箱,生熟食要分开容器存放,不食超过保质期的食品。(3)个人卫生关。每年组织炊管人员进行两次体检,合格者发放健康胸卡,必须佩带胸卡上岗。如炊管人员有消化道、呼吸道等传染病及皮肤病的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等身体健康后再上岗,认真做到工作前、开饭前、便后都用肥皂把手洗干净。(4)严把食品加工关。经常对食品加工生产设备和食品加工过程进行检查,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设备建议有关部门予以维修或更换,加工过程中如出现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做法,及时纠正。同时,做饭或做菜一定要充分加热煮熟,做到生熟食品的刀、板、容器要分开,买回的蔬菜要充分浸泡后再反复清洗三遍才能烹调食用,凡是发现有腐烂、发霉、变质等可疑食品均不能食用。(5)严把餐具消毒关。餐具用前必须消毒,公用餐具坚持“一刷、二洗、三冲、四消毒”的做法。个人碗筷自用、自洗后放入消毒柜消毒,集体进餐要实行分菜制。要定期对消毒柜、冰箱、冰柜进行清洗、消毒,夏季每星期一次,可用1%的漂白粉擦洗,要特别注意擦洗箱缝、拐角、隔架,然后再用干净的湿布擦干净。(6)严把进食用餐关。用餐者要养成吃饭前彻底洗净双手,进餐时发现有腐烂变质、夹生食物、被蝇虫叮爬过的食物均不能食用。(7)严把食品留验关。留验食品应是每餐官兵食用的全部食品,每餐吃什么就留什么,有几种就应留几种,确保食品留验全面。招待所接待20名以上住宿聚餐人员或自助餐时必须认真执行食品留验制度。当提供食品上留有留验痕迹时,应向就餐人员解释和说明。留验食品样本固体不少于100克,液体不少于100ML,定型包装食品至少应留1个最小包装,食品留验容器应采用白色透明、耐高温的朔料保鲜盒。采样的筷子、勺子、容器等必须洗净、消毒,数量可满足所有食品种类,置于无污染处备用。留验时严防将任何外物(包括防腐剂)带入样本中,不同样本应分装存放。留验食品容器应加盖,置于冰箱固定位置冷藏,保存大于48小时后方可自行处理。建立留验登记制度,在《食品留验登记本》上要详细填写样本名称、留验人姓名、留验日期、时间和样本处理人,做到谁留验谁登记,谁签字谁负责。(8)积极开展经常性的“消、杀、灭”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鼠、灭蝇、灭蟑螂,杜绝媒介生物污染饭菜所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炊事员事迹材料范文2

程老已经83岁高龄,却硬朗得像60岁。他孩子般兴奋地把自己一生的经历理顺开来,简历表,荣誉证,军功章,照片,这些承载生命分量的符号,记载着一个老兵平凡而厚重的人生故事。

从那张泛黄的简历表中,我把老人的生命历程概括成两个关键词:战士,民警。

战士本色

程兆发,河北省怀来县官厅镇杏树洼人,小学文化,1945年参军。那一年他17岁,因为年龄最小,被安排在44团任理发员。他淡定而从容地告诉我:“小日本投降后,我们打老蒋,1951年入朝打老美。回国后,直到1957年回乡,在山区孙庄子当了25年民警。”

提到入朝,老人意味深长。1951年6月,他随第二批部队,从塘沽出发,过安东(今丹东),来到鸭绿桥边,步行十里地进入朝鲜境内。一路上,敌人投掷照明弹,把夜色中的鸭绿江照得如同白昼。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继续行军,碰上机枪扫射,有的战士连战场没上就牺牲在鸭绿江边了。说到此,老人眼神里充满惋惜和不舍。他顿了顿,话题转向战场。老人起身,伸出一只手,做了个猛抓的动作,跟我讲“一把抓”炸弹的威力。他说,1951年7月10日,联合国军方面和中朝方面在朝鲜开城首次举行谈判。美国在谈判桌上进行政治讹诈,要求将军事分界线划在中朝军队控制的三八线以北地区。以后朝鲜战场出现了谈谈打打的复杂局面。8月18日,美军集中8个师的兵力,发动了“夏季攻势”,接着又于9月29日发动了秋季攻势。与此同时,美国空军实行所谓“绞杀战”,对中朝人民军队后方和后方运输线实行大规模的日夜轮番狂轰滥炸,企图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前线粮食弹药的供给,迫使中朝方面接受其谈判条件。敌人不惜先进的飞机和炸弹,疯狂地实施着他们的战略计划。其中,有一种炸弹是裹挟式的,一颗大炸弹里面藏着好多小炸弹,敌机侦察到目标后,投下一枚这样的炸弹,大炸弹爆炸后,小炸弹相继炸开,像一个张开的巨大的魔爪,紧紧锁定目标,飞扬跋扈地肆虐,而且发出怪异的恐怖的声响,杀伤力覆盖方圆一亩地。战士们诙谐地称这种炸弹叫“一把抓”。我志愿军战士发扬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配合朝鲜人民军,英勇杀敌,机智对付“一把抓”,到10月下旬便粉碎了敌人的攻势,共歼敌25万人。我注意到,老人这时自豪地扬了扬眉,继而情绪激昂地提起一次有名的战役――

1953年,为了敦促敌人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志愿军司令部决定,打一场置敌于死地的战役――轿岩山战役,这是一场决定朝鲜命运的战役。程兆发所在的67军是主力攻击部队,他时任199师3营9连司务长,负责往山头送饭。一天天刚擦黑,他带了4位战友,背着当地妇女用竹篾编织的篮筐,里面装了油条、水果罐头,负重三四十斤,摸黑出发。他走在前面,利用白天掌握的地形,摸索着向山头前进。他们越壕沟,穿战火,冒着枪林弹雨,机智地越过敌人的道道封锁线,辗转4个多小时,把饭菜送到阵地上。战士们有的已经战死,有的带伤顽强作战。枪炮声密集,到处硝烟弥漫,惨不忍睹。程兆发说,打仗没有前后方,他常常跟战友一起抬担架,救伤员,清理战场,登记我军伤亡情况。有一次,他送饭回来,刚摸出地道,敌人就扔下“一把抓”,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大小炸弹相继炸开,敌人的一把巨大魔掌伴着刺耳的嘶鸣声,直蹿地道。一人多高的石砌地道口顿时轰然倒塌,刚躲进防空洞的程兆发被震得失去直觉,险些给“抓”去了性命。

说到他的本职工作,老人找来一支笔,给我画了“炊烟槽”的简图。他说,为了增加隐蔽性,防化连的战士们在密林深处,找到一片开阔地作为伙房,并发明出了一种带“炊烟槽”的炉灶。他们挖出60厘米深的大坑,作为锅灶。又在离锅底30厘米的大坑一侧凿出几道杯口粗(十几厘米)、1.5长的暗道,蚯蚓一样匍匐着伸向远处,叫做“炊烟槽”,作为烟囱口,这样做饭时,大部分的炊烟都顺着“炊烟槽”四散开来,敌人不容易发现目标。战士们形象地称这种灶火叫“无烟灶”。他们就地取材,砍掉山坡上的松树做劈柴。做饭时,看着劈柴噼啪作响,微光袅袅,青烟却顺着烟槽飘到远处,他们会豪迈地哼唱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尽管这样,狡猾的敌人还是发现了他们的动静,在距离地堡式防空洞二三百米的地方,敌侦察机刚走,轰炸机就直奔伙房方向,先是汽油弹,接着扔炸弹。地下的荒草顿时火蛇一样毕毕剥剥蔓延开来,飞沙走石的隆隆声此起彼伏。嚣张一时的“一把抓”正好落在行军锅旁边,把50多米的房檐炸平,程兆发又一次被震得昏了过去,经医疗队抢救后脱险。此后,他们不断改进“炊烟槽”,变化做饭时段,巧妙地躲过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狂轰滥炸。既保证了战士的生命安全,又保障了山头将士的餐饭。

“炊烟槽”,一个具有战时意义的小小创举,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争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流血和牺牲,也有短暂的轻松和悠闲。

程老已是耄耋之年,却鹤发童颜,记忆如昨。历史已经走过60载,他不仅能依稀忆起战场上的感人故事,就连昔日学会的朝鲜话还能说得顺畅流利。老人轻松地边说朝语边做翻译,我吃力地用汉字记下这样几个朝语单词:太极高钙(猪肉)、扫高钙(牛肉)、马儿高钙(马肉)、哈哈校(学校)、哈哈生(学生)、木耳(水)、产木耳(温水)、格林木耳(开水)等等。我粗略计数,时隔60个风雨岁月,老人还能说出300多个朝语单词和日常用语!他笑着跟我说起这样一件小事:

有一次,他去老乡家躲避,因为天寒地冻,他想喝点开水,又是朝语又是手势后,才得知朝鲜人不喝开水。他说,朝鲜妈妈叫阿玛妮,大嫂叫阿姊玛妮。一个字母之差,如果叫门时呼错了,就会显得不尊重,就会闹笑话。影响交流不说,还影响两国人民的友谊。他描述战争间隙,在朝鲜赶集的情景:长长的街道,两旁摆满了物品,卖什么的都有,主要是一些生活日用品,跟国内集市一样,蔬菜瓜果,布匹家什,什么都有。他操着一口比较熟练的朝鲜话在集市间购物。如果遇上敌机轰炸,人们会一哄而散,躲到安全的地方,轰炸过后,集市又热闹起来。买的,卖的,挑的,选的,悠悠然,井井然,平常、琐碎而亲切。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战争后面的情趣和逍遥,看到朝鲜人民的坚强与自信。

山区民警

如果按照地点转换的方式描述程老的生命轨迹,他的足迹总是离不开“山”。战争期间,他在山脚做饭,再冒着生命危险把饭送上山头前线;回国后,他服从组织安排,在怀来县最穷、海拔最高的山区安心工作了25年!我不禁想,人的一生,能有几个25年!

孙庄子是个老山区,属丘陵地带,平均海拔870米左右,是怀来县最高的地方。北至石门,南至麻黄峪,相距30里,西至响岭湾,东至黄骆驼,相距20里。民房依山而建,以雨水做生活用水。六七十年代,每个自然村都修了大麻坑,遇到雨天,所有的水,包括马尿,污水,顺着一个方向汇聚到3米多深的大麻坑,澄清了饮用。到了冬天,人们有的靠雪水为生,有的到离村子六七里地以外的山里背水喝或赶着毛驴驮水喝。用老百姓的话说,“孙庄子没有路,不是石头就是坡。”人们住在山上,吃着大食堂供应的4两粗粮。程兆发响应党的号召,跟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孙庄子公社有16个大队,1600多口人,那个年月,尽管是4两高粱壳磨面蒸窝头,人们也吃不饱,所以偷盗案件不断发生。有的偷粮库,有的到地里偷,有的入户偷,每接到报案,他就步行到案发地点,调查,访问,笔录,一个普通案件他一个人要忙上半个月,常常吃不好,睡不好。我特意记下了以下案例:

案例一:下枣口一个叫张怀有的农民,他家的粮票布票被盗。程兆发得知案情,立即出发,爬坡越梁直奔下枣口,他详细听取张怀有叙述案情,根据寻找到的线索,逐户逐个排查,最后目光锁定在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身上。原来,这女孩去张家玩耍,趁人家不注意,拿走了粮票和布票。那时候,粮票和布票就是一家人的全部生活来源。他办案从不激化矛盾,该赔偿的赔偿,该返还的返还,该道歉的道歉。案要破,又不伤邻里之间的关系,更不伤警民关系。

案例二:响岭大队龙王庙黑白电视机被盗应该算是不小的案件。那时,全村就一台电视机,放在龙王庙给全村人看。一到散工饭后,村里人就聚到这里,从这台24英寸的黑白电视里了解天下大事。可是,有一天,电视机不翼而飞!他接到报案,立刻来到龙王庙。现场勘察,发现三面墙被泥坯封得严严实实,锁子也显然没有撬开过。他马上对拿钥匙的相关人员进行调查。确定保管员是嫌疑。这个人拒不承认。他又深入每家每户收集线索,了解民意,了解保管员的为人,对电视机的可能去向做了分析。终于,保管员招出了电视机丢失的真相。

案例三:郜家梁粮库被盗。此粮库有3把锁,保管员、队长、贫协代表各一把。在确定了持钥匙人与此案无关后,程兆发进库房查看,发现古式木格窗户被拆卸过,而且粮仓上的印版有问题。顺着这个蜘丝马迹,他找到高怀顺这个年轻人。据交代,高私刻印版,从窗户潜进粮库,盗走了200多斤玉米籽,1丈多生产用布,咸盐若干。近两个月时间,程兆发多次调查、取证,收集资料,详做笔录,召开社员大会让高怀顺老实交代,开批斗会,上报县局审查,检察院复查,法院做出判决。

炊事员事迹材料范文3

聋哑学校校长思想道德先进事迹材料

,女,44岁,省县海燕聋哑学校校长。

为能让残障儿童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创办了聋哑学校,把满腔的爱倾注到了特教事业,帮助残障儿童学习、就业,自立自强,为他们成长成才支撑起一片天地。

1994年,在宝鸡市任教的,怀着报效家乡父老、支援农村教育的志向,离开条件相对优越的工作环境,返回家乡创办了烟霞镇海燕小学,短短几年就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次,碰见本村聋哑儿童马丹的妈妈正硬拉着马丹去城里上特教学校。因为离家太远,而且每周才能回来一次,4岁的小马丹哭闹着死活不愿意去。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和家人又气又伤心的表情,深深地触动了的心。经过调查,她发现附近不少村镇都有这种现象,有的聋哑儿童到很远的地方上学,有的干脆辍学在家。“残障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他们也有受教育的权利。”,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创办了海燕聋哑学校,走上了清贫而艰辛的特教生涯。

为了让更多贫困残疾孩子能上得起学,每人每年仅收650元基本生活费,常常自己动手种菜、做饭,补贴不足。残障儿童由于生理缺陷,性格倔强孤僻,经常哭喊吵闹、随地大小便,互相打架。但从来没有嫌弃过,始终用慈母般的爱关怀着孩子们。她详细记录了每个孩子的情况,坚持因人施教;同时扮演老师、妈妈、炊事员、保洁员等角色,每天早起晚睡,给孩子们洗衣做饭、叠被梳头,甚至给智障女孩换卫生巾。

为了提高残障孩子的教育水平,她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每天早上她亲自带聋儿做舌体操练习发声,让一双双小手触摸她的喉咙感觉声带振动,用一个个夸张的口形为学生演示清晰的唇语,用一幕幕形象的情景剧演示文字含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许多聋儿学会了发音说话,开始和身边的人沟通,十几名聋哑学生在她的帮助下安置了工作。

炊事员事迹材料范文4

常规宣传手段: 横幅 宣传单 展报 展示牌 pt泡沫板 家教社内部书籍

媒体传播介质:广播台 学院报社 校宣传部 pptvcr 音频、视频 微博、博客qq群

分析以往的板报:基本上没有提前设计,版面杂 ,板报以字为主,没有吸引力,绘画不是较少就是通篇是画,主题不明,版面凌乱。

关于改革以后的板报设计:(方蓉)

1.关于版面的设计:先构思,后设计。在设计中体现构思 ,在构思中深化设计。

2.有关与绘画:一张版面绘画的多少关键看版面包含的内容与宣传的主题,绘画量的多少要适宜。

3.板报特色制作:板报也可以挣脱文字绘画的束缚,如用石子、树叶、花草、等非传统书法绘画方式

4.有关展报存放问题 :对于宣传部来说一块展板的制作并非易事但是事后并没有一个妥善的后期处理,而很多板报还很有价值,所以家教社后期要做好板报的收集工作。

关于板报书写的创想(王松):

在一块展板中文字的多少至关重要,字少画多,显得太花。字多画少又没有吸引力,让人一看便生厌恶之情,经过深思熟虑总结如下:

1.有关主题宣传 如“感恩教育”在版面中不宜长篇写字,除了“感恩教育”四字以外字儿越少越好,因为这样更能突出主题,同时辅助的绘画能很好的抓住行人的眼球,从而达到宣传目的。

2.有关事迹宣传 对于事迹的宣传则应该以文字为主,只有这样事迹才尽可能的清楚,叙述准确。

3.关于字体的思考 对于不同板报类型宜用不同字体,或大或小,或楷或隶,比如宋体宜主题,楷书宜正文。

关于ppt制作的困惑(米步振):

1.身为大一的我们没有电脑,对于制作ppt来说尤为困惑,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ppt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制作有困难。

3.素材较少,找教员要有难度。

炊事员事迹材料范文5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一)

从2004年开始,当每年春秋换季之时,驻平65571部队某连队的官兵们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家住铁西区北沟街西二里委七组的***老人每在这个时候都会把自己亲手缝制的拥军鞋垫拿到连队,亲手分发到部队的战士手中。

***老人会缝鞋垫缘于他年轻时学过缝纫手艺。17岁那年,他在四平市工艺绣品厂当工人时,向厂里的师傅学会了缝纫和刺绣,后来,家里买了缝纫机和码边机,一些缝缝补补的活计就在家里解决了。***说,缝制鞋垫也要讲究技巧,布料必须铺平,针线还要匀称,否则硌脚。闲不住的***老人用退休金买来线团和大绒面料。为了保证鞋垫合脚,他特意要来了每个战士的鞋号。

说起制作拥军鞋垫等物品的时候,王老露出了快乐幸福的笑容:我对子弟兵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说句心里话,缝制鞋垫的工序很复杂,要经过黏合、裁剪、缝制等步骤。老伴张玉平先将垫布一层一层地挂浆、粘贴,烘干后,他再照鞋样裁剪,最后一针一线缝制,一双鞋垫要缝上几百针。65571部队某连战士李青海对记者说,王大爷很辛苦,经常来帮助我们,他缝制的鞋垫吸水性好,牢固,冬天穿起来很舒服、很暖和。今年,又给我们炊事班做起了帽子、套袖。一次,王大爷在给部队送鞋垫的时候,一位山东籍小战士紧紧握着老人的手说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一定站好岗,放好哨,做优秀的士兵。共建连队的穿过***鞋垫的战士高双印把老人的生活挂在了心上。今年夏天,高双印等三名小战士打着雨伞,抬着一箱新鲜蔬菜找到老人的家,战士们把亲手栽植的茄子、柿子和黄瓜等蔬菜送给王大爷。***老人被这种军民鱼水之情深深地感染着。

西二里社区主任陈世艳对记者说,王大爷为社区做的事从来不和别人提起,但也有人讽刺过他,哎呀,老王头,你没事就帮社区、帮部队做活,你得到什么好处了,王大爷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挺坦然的就过去了。他就是凭心去做,去感染身边的人。几乎西二里社区的每个居民都认识***老人,社区老年活动室方凳上的坐垫是他亲手缝制的;社区里40多平方米的老年秧歌场地是他一锹一锹平整的;居民邻里纠纷是他赶去进行调解和好的。与***老人家住一个楼栋的西二里社区居民吕连霞说,***是我们社区的优秀共产党员,经常为我们服务,缝制暖气片套,还给我们做鞋垫,因为王大爷也很大年纪了,他还帮我们做这些,我们很感动。这不,社区那套新棉裤、新棉袄是他刚刚送来准备捐给四川地震灾区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让大家感到钦佩。

***居住的北沟街西二里委曾是我市的棚户区改造1号地,去年夏天,***和其他1000多户居民高高兴兴地回迁到被命名为滨河家园小区,今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暖气楼。这楼房建的多好啊,现在屋里热乎乎的,阳光一进来,满屋子通亮,棚户区居民生活很幸福,在这么好的环境中安度晚年,能够为战士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感到欣慰,我对子弟兵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要为战士们继续缝制下去,***老人自豪地说。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二)

在生活中,xx非常乐于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还记得在不久前的一个周末,得知一位孤寡老人生活非常困难,家里又养着许多小兔子,于是,她和另外两名小伙伴主动帮助这位老人利用自己的休息的时间卖兔子,他们整整叫卖了一下午,将卖兔子的钱丝毫不取全部归还给了老人,虽然辛苦了一个下午,但看到当她把钱给老人时她那感激的目光,听到那一声发自肺腑的谢谢,王蕊感到非常的满足。即使自己付出得再多也是值得的。

炊事员事迹材料范文6

一、 打开心灵的窗户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表达情感。但由于小学生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的意识,使这些习作资源悄然溜走了。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积累习作素材。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

1、用眼睛“摄像”。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真实记录。如观察一片树叶,除了要看树叶的颜色、形状,还要看看叶片上的纹路、新长的树叶和老树叶及枯落的树叶之间的区别。

2、用耳朵“录音”。生活中的声音奇妙无比,不同的声音代表着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将这些声音用耳朵录制下来。如在秋天的田野里,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听庄稼拔节声,秋虫的呢喃,农民的吆喝声、欢笑声……身临其境,用心感受,一曲丰收的乐曲就录制好了。

3、用双手、鼻子“复印”。引导学生感受、品味生活的美,要观其形、闻其声,还要嗅其味,鼓励学生摸一摸秋天的果实,感受丰收的喜悦,摸一摸农民的双手,感受劳动的艰辛,鼓励学生闻一闻新翻泥土的气息、空气的清香、阳光的味道。引导学生把所见所闻及时记录下来,便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

4、用嘴巴去“放音”。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让他们跟山路哥哥“问好”,和燕子阿姨“谈心”,和松树爷爷“拉家常”,到牛郎叔叔家“做客”……同时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心情游戏。要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有目的地设计,让学生参与办学习园地、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举办演讲比赛、写字比赛、文娱表演、主题班会、中队会……学生在活动中要将捕捉到的信息和自己的情感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

5、用大脑“打包”。学生平时积累的材料多种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在头脑中压缩成一个文件。习作时,只需要分类查找,便可运用。如游览完秋天的田野,就让学生及时将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进行整理,然后以秋天为主题,综合成一个“素材包”。

6、用心灵去感悟。要从“美”的角度去感受、感悟生活中的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从而发现其美、体验其乐、感受其味,为习作积累素材。

二、营造读书的绿荫

1、从阅读教学中吸取。阅读教学是积累的一个重要阵地,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词语、句式、表达方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读写结合,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断,并抄在读写笔记上。

2、从课余生活中获取。多读书,才会打破鲁迅先生听说的“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把学生引入课外那片多彩的天地。教师要鼓励学生平时多看一些课外书刊,广泛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开拓视野,增加新鲜词汇。我每到一个班,首先会成立一个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捐赠出自己的图书,再向图书室借一些课外书籍,放在教室的一角。拟定一套管理制度,委任一个图书管理员,对图书角进行管理,并按时开放。同时,经常更换,让学生不断读到更多的书籍。

3、在实践中运用。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及时利用晨会、班会队等活动把学生从生活、电视、报纸中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既能增长见识,又创造机会运用语言。

三、追寻信息的足迹

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信息,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单一。如欣赏电视节目,参观墙报、宣传栏,翻阅报刊杂志,收听广播,读各种标签、说明书、包装盒、广告、上网浏览等,都是一种阅读。这种阅读展现了一个精彩的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无意注意中了解信息、捕捉信息、掌握信息。信息成了一把充满智慧的钥匙,教师应利用它,为学生打开“快乐作文”之门。

四、构建知识的百宝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