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工程论文范例6篇

新网工程论文

新网工程论文范文1

[关键词]网络工程;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TB-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001-01

1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一个新型专业,是一门由多个学科交叉渗透的新兴综合性专业。随着网络应用环境的日趋复杂,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对培养具备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管理维护,网络测试,网络构架等能力的高素质网络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2 理论教学方面

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同时,还应具有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一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综合素质。

2.1 突出专业特色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门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并力争培养具有计算机与通信应用系统开发及应用,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专业性人才的综合性学科, 与传统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相比,更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具有知识面宽, 就业面广,工作上手快, 发展后劲足, 社会适应型强的特点。依据本专业的特点,除坚持传统基本课程的教授外,增加了《网络操作系统》、《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管理》等专业必修课程。

2.2 培养计划系统化

根据学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要求和培养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少而精,课程内容要精而新,能够反映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并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定位与特色,培养要求,修业年限,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学位课程,毕业标准及学位要求,教学进程安排等方面系统化的制定培养方案。

2.3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基础课方面

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的积累。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涵盖了计算机硬&软件、数据传输与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内容,压缩或调整了原有计算机学科的部分课程,设置了《离散数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电子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Oracle数据库应用》等课程。

(2)必修课方面

从培养网络工程人才的需要出发,面向社会需求设置了网络系统构建、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等多个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相应方向的课程学习。除开设传统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等必修课外,还依据专业特点开设了《网络通讯基础》、《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管理》等课程。

(3)选修课方面

除开设《网络协议工程》《网络编程》等专业选修课外,还开设了系列跨专业任选课供学生选修,如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等,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设各门课程中,选修课占20%,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2.4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的第一源泉,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研究、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学方法的探索和运用;鼓励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辅导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进一步在年龄结构、人员结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2)培养行业拔尖人才、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适应多学科相互渗透、科技不断进步的综合性的发展趋势。

①委托培养方式:学校定期选派一些骨干教师到企业中参与相关工作,比如网络相关企业中参与某项目的开发研究和实施,开拓教师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效果。

②职业资格认证:鼓励和支持网络专业教师,参与CISCO,锐捷,华为3COM等网络专业学习,培训和认证。

3.健全教师管理机制,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只有形成了长效机制并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3 实践教学方面

实践教学是培养网络工程专业特色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培养计划时,设置了以实验操作为基础、课程设计为主线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网络工程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中,80%以上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都安排了相应的实验或上机环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完成知识的串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定位网络工程人才培养

随后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对网络工程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学生除需具有较为宽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外,还需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2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

在实验类型上,将每门课程的实验分成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问题,任务和案例,项目实施等方式,培养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方案实施,设备调试,撰写文档,沟通与协作等方面能力,从而全面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3.3 开设专题讲座

从企业聘请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工程意识和实战经验的工程师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譬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S,微信研发等方面,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3.4 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力度

与当今比较流行的网络培训和认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譬如CISCO,吉大中软,锐捷,华为3COM等资深网络企业合作,定期把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培训锻炼和技术交流。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为学生胜任网络工程师,网络架构师,网络管理员等角色打下基础。建立一个由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和课程设计、专业实训和毕业设计、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组成的、较完整的梯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4 结论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主要从事掌握网络工程的一般设计、开发、组建、管理和维护,深刻理解网络内部的结构、运作方式,对网络的工作原理有深刻的认识,掌握网络信息的管理技能的人才。所以网络工程专业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学校特点、专业特点、师资特点和学生特点,确定准确、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并围绕该目标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在社会需求多样性和办学条件差异性条件下的各类教育资源充分的利用化和能力培养的最大化。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索,并针对各种现象和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提出并实践符合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环节,探索出一条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道路。

参考文献

新网工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网络新闻评论 网民评论 微博 议程设置

评论是建立在事实之上的观点。一个人了解事实后,总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受众除了对事实性信息的需求,还需要意见性信息。新闻评论是媒体的灵魂,是引导大众的旗帜,如今被称为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新媒体环境的多元化、碎片化、交互化,使得网络新闻评论出现了新的变化。

参与者的普泛化——

以网民即时评论为例

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非常宽泛,有的学者将其限定为仅发表在网络新闻媒体上,独立成篇的评论文章;有的学者认为可包含不成文的言论,可出现在其他的网络媒体上。若以表现形式分,可分为三类:1.网民即时评论;2.新闻论坛评论;3.网络专栏评论。若以来源分,也可分为三类:1.转载传统媒体的文章;2.网络媒体独创的文章;3.网民的言论。网络上的多元评论主体、多样观点内容和多种表达渠道,构成了复杂多变的舆论场。

网民即时评论是网民在浏览网站的单条新闻后,直接进入“网友评论”版块,通过留言、跟帖进行的评论。这类评论篇幅不长,即写即发,哪怕只有只言片语,也可以轻松传达给大众。这种模式没有多少限制,放低了评论的准入门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评论者,从而引发了网民对即时评论的热情。这种热情和商业网站的利益驱动不谋而合,所以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栏目基本上开通了这一版块,以期获得网友的参与。而具有政府背景的新闻媒体则出于种种考虑,始终没有放开,这就塑造了不同网络媒体的不同个性。

网民留言和跟帖是即时的反应,是最原始的材料,是网络民意最直接的体现。在新闻标题下,可以看见“有××人参与”、“我有话说(××人参与)”、“我来说两句(××人参与)”之类的链接,这种明确可见的、不断增长的数字,表现出网民对这一新闻事实的关注。关注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可以影响该新闻在页面上的位置,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网民不仅可以留下自己的意见,还可以阅读其他人的帖子,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达成观点互动。从那些热门的评论后出现“顶”、“支持”、“推荐”字样后的人数,可以看出哪些言论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体现出鲜明的、具体的舆论倾向。

网民即时评论这种模式可谓利弊互存。一方面,主流的、正面的、积极的评论声音具有相当大的意义。7月25日,《涉嫌受贿、贪污、案提起公诉》这条新闻在各大门户网站上传播,引起网民广泛关注,评论人数以十万计,评论条数成千上万,内容多为“支持中央决定”、“反腐倡廉”、“依法治国”、“打老虎”等,民心民意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与问题,网上出现一些负面的突发事件报道,网民即时评论中也出现了一些随性、过激,甚至是恶意的言论。由于身份可以隐匿,许多评论者发言无所顾忌。这些言论如果一直出现在网上,对网络舆论环境就会造成相当恶劣的影响。2011年,人民网上就刊载了题为《完善地方网站新闻跟帖的舆论引导功能》的文章,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净化网站新闻跟帖版块。

平台的多元化——

以微博评论为例

网络新闻评论的平台多种多样,不只是依托新闻网站,例如微博的快速发展,就推动了网络新闻评论的多元化,也促使网络新闻媒体有所应对。

自2010年之后,微博逐步发展,从社交工具逐渐转变为信息传播工具。博主对当前新闻事件的点评与论证,可以视为广义上的网络新闻评论。当一条条微博被一个个好友转发,推动舆论的重要力量就逐渐形成。微博对于新闻评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微博有利于评论主体的多元化。作为一种便捷的意见表达平台,微博的低门槛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评论活动中,提供了更多的观察角度、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终将推动评论事业的进步。第二,微博有助于评论内容的泛化。以往的评论话题多为媒体单方面设置,强行使受众接受,而微博一方面关注社会重大突发事件,一方面自发地从最广泛的话题中遴选出最受欢迎的内容,能在短时间内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第三,微博推动了意见领袖的出现。那些有一定社会影响,比较活跃,常为他人提供意见的博主,会成为人际传播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影响网络舆论的发展走势。第四,微博改变了新闻评论的写作方式。由于微博话语限定在140个字内,既不可能像留言跟帖那样直接简单,又不可能像纯粹的评论文章那样成熟,这就重新规范了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微博不仅为网络新闻评论提供了新的平台,还为它设计了新的模式。

微博实际上取代了新闻网站的部分话语权,如何应对新的竞争格局,是摆在网络新闻媒体面前的重要课题。许多网络新闻媒体都开设了官方微博,力图实现媒体平台的平稳过渡,在新的领域继续发挥影响力。毕竟个人开设的微博在新闻传播方面不具有普遍意义,而在认证加“V”后,微博就继承了媒体的文化资本,具有先天的传播优势。但微博的运营应当独立运作,不能仅仅视为除网站外的另一个信息平台。在新闻评论方面,遵循微博的传播规律,要增强评论的时效性,把握黄金4小时,占领舆论的制高点。要精心策划评论的内容结构、观点交锋、发帖频率,不只是把媒体的内容往上搬。微博的语言可以运用网络语言,写法更随意一些,使微博更加贴近读者。尤其要注意和读者的互动交流,读者觉得微博更加亲切、更能信赖,也更容易接受其传播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人开设的微博也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大众看来,媒体人,尤其是资深人士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素养不同常人,又深知各种内部消息,其评论自然有可圈可点之处。加之微博管理相对较松,表达可以相对激烈,网民倾向于将微博内容视为个人突破体制管束的真实想法。例如湖南临武瓜农死亡事件发生后,“@崔永元—实话实说”就称:“当钱能摆平一切的时候,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和最高人民法院合并,俗称:大部制。”这是该公众人物带有个人情绪的表达,反而容易吸引网民关注、转发。新闻媒体可以支持编辑等工作人员开设微博,以成为网民中的意见领袖,更好地引导舆论。

总之,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带来了信息消费活动的剧变。网络新闻媒体要站在新媒体发展的前沿,与广大受众保持一致,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微博对于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正是这一论题的重要表现。

舆情引导的策略化——

以媒体议程设置为例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许多社会矛盾和负面现象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引发网民热议,形成舆论风潮,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相当不利的影响。因此,各大网站加强了网络新闻评论的建设,希望更好地发挥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新媒体语境下,参与者的广泛性,媒体平台的多元化,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使舆论场呈现众声喧哗的特征,既促成了公共舆论的形成,又增加了舆情引导工作的难度。网络新闻媒体不可能彻底掌控信息的流动,只有运用议程设置理论,把握时机,构建议题,提出评论,影响大众观点,正确引导舆论。

对于某些突发事件的报道,媒体在设置议题中大致遵循着“处理—追责—反思”的模式,网络新闻评论基本如此。2012年5月6日,《长江商报》对孝感一中“高三吊瓶班”进行了报道,称教室内很多同学边打吊瓶边复习。消息一出,舆论哗然。5月7日,网易刊发评论《高考吊瓶班让人心情沉重》,表达了对学生的同情。5月8日,《新闻晨报》刊登《到底是谁需要“打吊瓶”》,人民网《高考“吊瓶班”的本质是“教育有病,学生吃药”》,评论方向逐渐由单纯的遗憾伤感转入尖锐的问责批评,将矛头直接指向教育制度。在高考结束后,吊瓶班无一人考上重点大学,媒体的主流不是将此归咎于领导个人或教育体制,而是开始转入对事件反映社会问题的反思。如《广州日报》刊登的《爱与恨的“吊瓶班” 功与利的高考路》,人民网的《“吊瓶班”,一个原本无寓意的故事》,均将论述重点放到群体心态和社会整体价值变迁上来。虽然这不是某一家网络新闻媒体的典型行为,却反映了设置议程、引导舆论的总体方向。媒体引导受众对于某些议题轻重缓急的考虑,与新闻事实发展保持一致,使议程设置更为隐蔽,不会引起受众的反感,又控制了事件不同阶段的舆论走向,使网民的思考角度更为贴近主流。

议程设置并不仅仅存在于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网络新闻媒体可以通过与网民的交流,及时察觉正在酝酿中的舆情,及时做出反应,通过种种手段予以化解,避免舆情突然爆发,使人措手不及。如2013年5月18日,武汉沌阳高架桥实施爆破,告别了历史舞台。在此之前,网民对此事件并不理解,怀疑存在重复建设、落后规划、等问题,荆楚网通过东湖论坛上的网民言论,及时察觉到了这种负面情绪。在当天进行全媒体报道桥梁爆破实况时,发表了三篇评论员文章:署名北楚的《沌阳高架爆破展现中国工程自信》、署名东跃的《破旧为立新,重振“汉阳造”》、署名南路的《城建规划须考虑城市发展速度》。这三篇评论或将注意力集中到高架桥爆破的具体操作中;或指出新道路的开拓对于城市未来的意义;或阐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暴露了以往城建设计的不足。集中评论,迅速制造社会焦点,使议程设置的成果更为突出。最终,荆楚网所设置的议题,所的评论,解答了网民的疑惑,将舆情化解于未萌之时。

毋庸讳言,当前网络新闻评论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尽管当前存在评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但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主要的议程设置者的地位仍没有动摇,从业者要提高自身的素养,探索更为成熟的模式,实践媒体社会责任感,推动网络新闻评论工作的进步。

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碎片化、交互化成为总体特征。网络新闻评论工作如何面对大众言论,如何应对新兴媒体的挑战,如何发挥导向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网络新闻媒体如何将公共舆论引导者的定位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则是更为宏大的命题。这需要实务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和应用》[M].华夏出版社,2001

新网工程论文范文3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2014年12月中旬,课题组选择西部地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文科具有一定特色的院校———兰州理工大学进行调查,对该校12个学院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包括8个工科学院、1个理科学院和3个文科学院,按照各学院学生规模,给每个学院定量分配30—50份问卷不等,共计500份问卷,请学院辅导员给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分散随机发放,问卷回收496份,其中有效问卷496份,回收率达99.2%。

2.研究方法课题组首先向所抽取的学院联系辅导员详细解释了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取得各辅导员的支持与合作。将各学院分配好的问卷交由辅导员,由辅导员召集学生,向他们说明问卷填写要求。之后,从回收的496份问卷中清理审核有效问卷496份,利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问卷数据相关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的学生主要来自兰州理工大学工科类(61.70%)、理科类(8.1%)、经济类(8.1%),文科类(16.1%)和艺术类(6.0%)。调查中理工科学生比重超过半数,符合理工科院校的特点。

1.网络已成为理工科院校校园舆论的重要阵地调查显示,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接触网络已有较长的时间,80%以上的学生有3年以上的网龄。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比较深,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互联网和手机,并且有近70%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是可信的。对于评论,也有52.3%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的评论和跟帖也是可信的。这表明互联网和手机等基于Web2.0技术的新媒体已成为对当代大学生有重大影响力的舆论平台,是校园舆论的重要阵地。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普遍有着追求真知、探寻真理的良好心态和价值观念,善于接受新科技和新技术,他们能充分利用网络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文化活动,改变学习和生活方式,使网络成为他们进行人际交往、表达意愿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另一方面,理工科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关注度比较高,成为网络世界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2.网络舆论给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过滤、筛选信息带来一定的困难调查显示,新闻网站的信誉、实力,和新闻本身的内容与获取途径等,成为影响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可信度的主要因素,而传统媒体的看法对其可信度影响力最小(详见图1)。由此可见网络已经对大学生价值判断带来了极大影响,具体来看,更多的大学生倾向于政府官方网站的信息,占到了43.3%,28.6%的学生更倾向于新浪等门户网站的信息,23.7%的倾向于国家有关专家学者的信息,11.6%的学生相信网民个人博客或微博的信息,另外还有5.1%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外国网站爆料的信息。而对于其中的主流网站,9.7%的学生认为其舆论观点能完全代表自己的意见,50.5%的认为大多数时候能代表,34.3%的认为只有少数时候能代表自己的意见,还有5.5%的大学生认为完全不能代表自己的意见。在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面前,传统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受到了严重威胁,四通八达的网络为其筛选信息带来了困难。由于网络世界的个体主体性异常突出,而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普遍缺少人文关怀、人文知识的熏陶,在自身价值观体系塑造过程中,或是当自身价值观体系尚不明确时,就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盲目跟风和摇摆不定的现象,他们一方面倾向于官方网站的信息,另一方面又对其所形成的舆论持有一定的排他性和自我性,对网络信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容易出现摇摆不定的现象,对其价值观念的形成造成了困扰。

3.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有较高的关注和参与网络舆论和网络行为的积极性调查显示,67.1%的大学生会对浏览过的网络新闻或感兴趣的新闻进行评论。71.2%的大学生会跟帖参与讨论,大多数学生会就事论事,并牵扯相关事件,表达自己的情绪,对舆论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对于新闻转载的积极性却不是很高,由此也可见他们更乐意于表达个人意见。当网络上热议一件事情时,78.4%的大学生会从不同渠道对其进行关注(详见图2)。对于各种网络发起活动,有67.7%的大学生曾经参与其中。在这些参与者中还有32.5%的大学生担任过领导者和组织者。以上表明,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热衷于各种网络活动,有比较高的关注和参与网络舆论或网络行为的积极性,对关心的网络信息能进行主动评论或转载、跟帖,并参与具体网络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借以抒发他们自身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推动着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大学生已然成为网络舆论发展的一个助推群体,甚至成为网络舆论发起群体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网络舆论的动向和影响力。

4.关注校园网络和网络舆论成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一部分调查显示,86.7%的大学生会浏览校园网站,但超过半数大学生是为了完成选课任务,其次才是为了查询学习资料和就业指导等信息,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会关注本校新闻及动态,与师生互动交流,并参与评论。对于校园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超过60%的学生会关注并浏览信息。如果出现校园突发事件,也会在校内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平台上进行评议。可见,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对于事关自己高校的网络舆论有比较高的参与意识,能采取主动信息搜集、讨论评议、转载等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回应,展现了他们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的校园主人翁意识。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认为目前理工科院校网络的建设和舆论引导方面也存在更新缓慢、语言刻板、内容不新颖等问题。校园网络也还未能真正发挥其良好的育人和引导功能,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不能很好满足其需求,致使大学生对校园网络关注不够,缺乏与校园网络舆论的互动。

三、对策与建议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1]。网络舆论已成为影响高校校园舆论的重要力量。针对理工科院校校园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建立和保持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力,仍需从全局出发,改变以往抗拒网络、轻视网络的认识,构建完善的网络体系,使网络真正成为理工科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掌控的工具和手段,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影响力。

1.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体系,发挥其应有价值,提升理工科院校的网络舆论影响力一是,加强校园主流网站建设,掌握高校网络舆论主导权。理工科院校应对校园门户网站、新闻网、重要文化网站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进行重点建设,加大对网络建设中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校园主流网站的质量和吸引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成熟、理性、有品位、有价值的原则,传播正能量,吸引大学生关注并参与评论,使校园主流网站能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让大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正向引导力。如此,才能充分发挥理工科院校主流网站在校园网络舆论传播中的主要媒介和第一平台的作用,形成舆论上的强势氛围,让主流、权威的声音占领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引导大学生理性的舆论认知,让他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网络带给他们的正能量。二是,挖掘网络教育资源,满足大学生学习需求。理工科院校除了建设新闻网、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等主流网站外,还应注重结合专业特色,建立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库。1.采用自建、购买等方式组建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推进MOOC课程建设,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2.丰富学生课外文化网站,建设与本学科相关的蕴涵丰富课外文化知识的文化网站,或选择链接建设成熟的优秀文化网站,开阔学生视野;3.完善校园网特色资源,包括各类学术活动、技能竞赛、文化活动的音像或文字资料、本校老师的科研成果、学生的专业作品展示等,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学习交流平台。三是,打造特色网站,提升网络教育和舆论影响力。理工科院校各类网站应逐渐从简单的新闻拷贝和新闻事件的堆砌中走出来,以学校特有的理工文化底蕴为基础,针对本校大学生的特点,在网站设计风格和内容上不仅要突出理工色彩,更要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大力表现理工科大学生优秀的工科设计作品、摄影作品、DV作品以及文学作品等原创文化产品。采取恰当的传播方式,充分体现理工科院校重科学、重实际、重理性的精神风貌,展现人文关怀精神,实现学校特有文化的传播价值。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彰显理工科院校网站的特色,提升自身网站的品位和水平,更好地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提升其教育和舆论的影响力。四是,积极探索新媒体建设,拓展网络舆论阵地。理工科院校网络建设应结合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新媒体建设的渠道和途径,与学校日常教学、校园活动、管理工作、学校环境等各个层面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系统,拓展校园网络舆论的阵地。如,兰州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理工科院校,积极开展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及实践,形成了以学校新闻网为主干,以红柳网、手机报、网络电视台和学校官方微博微信为特色的校园新媒体文化平台,具有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全覆盖的特点。(见图3)其中“,红柳系列”手机短信平台,充分发挥手机短信的传播优势,先后创办了《红柳青年手机报》、《红柳短信学堂》、《红柳堂外堂》等,使其成为弘扬时代精神、引领学生成长、陶冶师生情操的新阵地;开通了官方微博———红柳直播间,设立红柳简讯、校史钩沉、爱拍校园、红柳人物、招生就业、教学公告、红柳视频等特色栏目,对学校重大活动进行微博直播;开通官方微信,设置校园时讯、通知公告、特别推荐等栏目,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五是,畅通网络互动渠道,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网络舆论。理工科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园BBS、微博、微信以及网络课程互动教学等平台,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舆论,让学生能在其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发泄自己的情绪。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需求,走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合理、公正地看待问题,努力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与此同时,要抓紧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评论工作队伍,对学生关心的网络信息进行主动评论引导,用生动的文风、亲切的语境,以其正确的观点和责任意识疏导大学生情绪,爱护大学生情感,引导学生网民全面、深刻地了解新闻事件及其来龙去脉,让大学生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受到感染和启发,推动高校舆论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六是,完善校园网络服务功能,满足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理工科院校网络要充分体现为学生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在网络上开辟相应的栏目和阵地,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提供便捷、全方位的服务。当大学生产生困惑时,网站能提供便捷的渠道解答他们的问题,使学生在接受网络教育的同时,也能时时感受到校园网络的便利,处处感受到学校对大学生的爱护和关怀,从而缓释大学生的不满情绪,在舆论上主动维护学校形象和声誉,为主流校园网络舆论提供良好的环境。如可尝试在高校相关网站开辟“爱问系统”等栏目,网站管理者既可以在其中设定题目,引导讨论,也可开辟专区供大学师生抛出自己关心的问题,由全校师生自由答复,并可从中评比最佳答复,吸引广大师生的关注,使之成为寻找解答大学生活困惑的重要平台。

新网工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实践训练;创新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50-04 中图分类号:G642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学科,主流的网络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必须随之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以便与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是谢希仁教授于1983年首次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1995年以后,通过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原理部分放到本科生教学中,称为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而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则定位于该课程的高端部分,称为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本科教学主要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结构的概念,更加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所以我们采取了国际上通用的分层教学模式。经过本科阶段对网络知识的初步学习,大多数研究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讲述相关的技术原理,侧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们构建了网络高级技术专题、网络基本设计原则、网络实践教学和论文阅读研讨写作的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将研究能力培养前置到课程学习阶段,构建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进而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 教学内容组织

当前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作为核心课程,按照传统的分层体系结构组织,但讲授过程中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比本科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有很大提高;另一类是作为选修课程,主要设置一系列的前沿技术专题讲座,由从事相关研究的工作人员组织论文讨论。

上述两种授课模式各有优缺点,按照分层体系结构组织的讲授模式能够帮助研究生更加系统地把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核心问题,但由于大多数研究生本科阶段已经按照该模式学习过计算机网络课程,因此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按照分层模式系统地讲授一遍课程内容在课时安排上也难以保障。按照前沿技术组织专题讲座能够帮助研究生迅速把握本专业的热门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但该方法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课程内容的组织缺乏系统性,难以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并且,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新技术大多为英文文章,对于刚入学的硕士生而言,多数人并不具备短时间内阅读大量英文文章的能力,因此盲目按照前沿技术方式开展课程教学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国内也出现了多个围绕研究生计算机网络教学开展的改革创新,它们大多与所在学校的教学特点密切相关。我们在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理工大学研究生的具体特点和培养要求,设计了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过程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概述、网络高级专题和网络设计原则等内容;实践教学则包括课程实验和自主设计性实验两部分,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着进行课堂及论文研讨,从而注重培养研究生对计算机网络核心知识、核心原则和前沿研究的了解与掌握,锻炼其利用所学知识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理论教学

高级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研究生完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关键问题、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最新研究方向和技术。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授课教师能够尽量避免相关教学活动与本科先修课程的重复,以便开拓新领域、学习新方法。结合理工大学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我们设置了理论教学内容,见表1。

在课程设置中,首先较系统地综述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以便帮助研究生陕速回顾建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由于当前跨专业、跨学科报考研究生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差异性明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也能帮助这些学生尽可能弥补专业知识上的差异,使后续高级专题的教学更加易于开展。

随后,围绕应用层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网络管理与测量等计算机网络的高级专题开展教学,重点讲授这些专题中涉及的关键问题、核心思想以及核心技术等,帮助研究生提升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这些专题的选择主要考虑到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突出当前的一些前沿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也强调其中涉及的网络基础知识和原则。

再次,为了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对计算机网络当前研究热点的了解和把握,专门设计了一章网络新技术专题,重点介绍数据中心网络、软件定义网络、未来网络体系结构等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了体现教学思想,避免陷入研究怪圈,我们在讲授过程中主要向学生阐述这些技术产生的背景及解决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这些网络新技术带来的优势是什么?同时又引出了哪些问题?有没有办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等。这样将学习过程变成一个思考创造的过程,从而帮助研究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最后,在网络设计原则部分,总结回顾计算机网络中采用的一些典型设计理念和原则,包括软状态机制、随机化技术、间接技术、虚拟化技术等,通过介绍这些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应用场景,让学生深入理解并体会技术本身的价值,为以后的研究应用奠定基础。

1.2 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对于如何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关注的不够,这一现状与国家重点倡导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目标越来越不符合。对于具有强烈工程应用背景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而言,如何建立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类实践教学内容,一部分与课堂理论教学相配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理论教学内容,如应用层网络技术专题中设置针对P2P数据传输协议进行仿真分析的实验内容,在多媒体网络专题中设置多媒体视频传输实验内容,在网络管理与测量专题中设置大规模网络测量数据综合分析的实验内容等。这些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可以作为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

此外,我们还设置了针对整个课程的自主性综合实验,又称课程设计,其选题相对具有开放性,内容涉及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层次和技术。一方面列出部分课题供学生选择,如基于OPNET/NS2的网络路由算法性能仿真分析、简单包过滤防火墙的设计与实现、基于NetFlow的网络流量采集与分析系统、基于SNMP的简单网络管理系统等;另一方面也鼓励研究生与导师进行交流,将导师正在进行的重大课题研究内容抽取一部分作为自主性综合实验的内容,达到课程教学与科研活动有机的结合。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自主性综合实验包括基本要求和扩展功能两个部分,课程只给出基本要求作为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扩展,实现更多的功能。在自主性综合实验的验收和考核工作中,以课题实现的创新程度和反映出的研究生进行研究探索的工作量,作为自主性综合实验的考核重点。

1.3 课堂研讨

为了避免授课内容过于偏重基础,对国内外学术界新兴领域和新兴技术关注不够等问题,综合锻炼研究生通过阅读文献跟踪前沿研究的能力,以及通过文献阅读报告开展学术交流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相应设置了课堂研讨环节,主要包括论文研讨和课程设计研讨两部分内容。其中论文研讨环节首先选取计算机网络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和前沿性研究文献开展文献阅读,然后让研究生上台就所阅读的文献开展报告,其他学生则针对该报告进行相应的质疑,通过讨论促使研究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促使创新思维火花的进发、碰撞。进一步要求研究生在课堂研讨的基础上,分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网络问题,阅读5篇以上著名会议或者期刊的相关文献,并完成读书报告,从而综合锻炼他们语言表达交流和论文撰写的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提高“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的研讨与论文交流研讨的过程类似,在完成课题的详细设计方案后开展一次研讨交流,每名研究生根据所做课题进行发言交流,其他学生则针对该课题的内涵、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存在的不足等问题进行交流,达到综合受益的目标。

2 考核机制设计

以往的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一般采用平时成绩加考试成绩的方式,且期末考试成绩在评价中所占比重过大。然而,评价研究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应该从理论学习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个体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展开,从平时作业、课堂研讨发言、平时实验与自主设计性实验、课程论文报告及理论考核等方面对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测。用考核机制引导研究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对学习的每个重要过程都进行量化计分,以衡量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激励他们全面发展。根据这一目标,我们设计了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在这种评价指标体系中,既包括平时的课堂作业、研讨发言、课程实验,又包括设计性实验、课程读书报告以及期末考试等,实现了对整个授课阶段的全过程管理,综合考查了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文献阅读报告、论文撰写、实践动手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具有更好的合理性。

3 教学效果

利用设计的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先后被学校评为校级教改示范课程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并得到了选课研究生的一致好评。调研过程中专家和研究生普遍反映,这一课程的教学体系结构比以往的方式更加注重对知识本质和科学方法的揭示,注重对研究生学术质疑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学习新知识、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实践能力的综合效果。大部分研究生对于课程教学改革在启发式教学、实践教学、课堂研讨等方面印象深刻,最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实践教学及课堂研讨过程中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自主性综合实验的设置需要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内容太简单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内容太难学生又会觉得无从下手等。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优化调整。

4 结语

高级计算机网络作为国际上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领域通行的研究生核心课程,对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工作者至关重要。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我们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设置、实践教学的组织、课堂探讨机制的构建以及考核机制的设计等。通过这些改革,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网络高级技术专题、网络基本设计原则、网络实践教学和论文阅读研讨写作的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实现了基础理论和前沿研究并重、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这一教学实施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计算机网络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学科领域,新的技术和应用层出不穷,在后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将关注这些新变化,并不断对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达到传授知识、提升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邢长友,陈鸣,许博,等,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49-52

[2]陈鸣,谢钧,刘鹏,等,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科学思维训练[J]。中国大学教学,2013(3):62-64

[3]李巍,李云春,夏春和,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9):131-133

新网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教学体系;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吴韶波(1970-),女,江苏常熟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系,副教授;李振华(1977-),男,吉林长春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系,讲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级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ZD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51-03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性质,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嵌入式、分布式信息处理、网络与无线通信、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对任何需要监控、连接或互动的物体和过程进行实时的采集,得到有关声音、光照、温度、电压、力学、位置等信息,通过选择各类网络接入,从而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突破领域,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物联网将会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等十大领域重点进行部署。

随着物联网产业迅速膨胀,高层次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供不应求。预计5-10年后物联网的产业规模将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的教育势在必行。2010年教育部首次审批通过了物联网工程新专业,几年来,全国已有近千个学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各个学校原有学科优势不同,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其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在此,重点介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新办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教学体系建设中的有关思考。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涉及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具有时代特色鲜明、学科交叉基础雄厚、产学研用结合紧密、系统工程能力突出的工程化特色,既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注重锻炼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注意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学习,具有深厚的理论与广泛的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其目标是培养掌握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和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电子、控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以物联网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控制、信息安全、系统工程等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为应用平台,以物联网工程领域为应用目标,重点突出我校在通信传输与信息处理方面的技术优势,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能胜任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维等工作的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

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跨度较大,是发展中的集成创新型技术。目前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都难以满足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需求。因此,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必须处理好物联网技术体系与知识体系的关系、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关系、课程设置与已有成熟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学生能力培养与学校办学特色的关系,以及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精通的专业知识,勇于创新和实践。

1.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

物联网产业的涵盖面极宽。整个物联网的技术体系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各层次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应体现出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关键技术,如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无线传感网、无线通信与网络、软硬件、智能信息处理和安全隐私等技术,其核心技术是嵌入式。结合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四个层次,可以从信息感知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应用四个环节进行课程的有关设置。信息获取包括传感器以及信号检测相关知识;信息传输包括网络、无线通信、通信协议等;信息处理则包括数据融合、云计算、安全等。

2.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物联网技术和产业正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物联网工程专业才开办几年,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在国内外都没有成熟的先例可以借鉴。经过广泛的调研与论证,听取早期已经介入到物联网及其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通识教育规范、专业基础扎实、专业应用精选、实践环节突出为指导思想,本着充分发挥本校已有学科基础与优势,从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所需的能力要求出发,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取舍。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专业课程体系围绕涉及到的学科知识领域和知识点,尽可能多地对专业知识体系进行覆盖,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索,课程之间相互支持与衔接,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基础,外语四年教学不断线,包括三大必修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在此之上有选择地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物联网的领域应用模块课程(见图2),配合实践教学体系可充分体现突出我校通信传输与信息处理特色,体现出当前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内容;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的主要特色,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联网感知技术——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物联网控制技术;物联网传输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传感网原理及应用;物联网处理技术——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该课程计划引入企业专家进行授课,培养学生对专业产业的兴趣,激发创业意识,加强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3.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如图3所示。实践教学从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到综合创新、工程实践逐渐提高,四年不断线,除了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核心课程实验包括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传感网原理及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物联网控制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等课程的课内实验;综合课程设计包括感知、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多个课程设计与独立实践环节;充分突出了实践教学在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作用。实践课程包括选修(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实践课程,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挑战自我,勇于创新,提高学习目的性和主动性。

4.教学体系具体实施的一些措施

目前,在实施培养专业创新人才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新的问题,还需要从4个方面加强。

(1)加强学科交叉,培养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集成了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化等多个专业的知识,科研与应用性极强,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一方面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鼓励教师取得行业培训、认证证书,加强企业实习,尽快全方位了解物联网专业的基本技术;另一方面可优先引进本、硕、博有跨专业学习经历的人员担任新教师,进一步加强科研能力,对相关专业知识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会有较深理解。

(2)统一课程内容,避免重复教学和遗漏重要知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涉及多个交叉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上难以抓住重点,教学内容可能会出现多门课程有重复知识的现象,需要多门任课老师仔细讨论,区分在哪门课重点讲授,避免多次讲多次讲不透,或者大家都不讲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某门课程是原来多门课程的浓缩,如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内容集中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等相关内容的知识,需要根据物联网特点,明确基本概念,简化内容,为后续嵌入式课程的开设打好基础。

(3)汲取多学科精华,加强物联网专业教材建设。专业建设中,教材的建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早期,由于专业刚刚建立,可以找到的物联网专业教材较少,各个学校纷纷出版自己的教材,但这些教材良莠不齐。解决方法:一是需要进行一定的分析比较,找到适合本校学生使用、口碑较好的现有教材,并针对本校专业特色和需要适当修改教学模式;二是吸取现有教材优点,在综合必要教学内容以及物联网技术研究发展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自主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

(4)贯穿整个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物联网工程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工程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以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进行理论教学,还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时数,保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及科研项目,学以致用,培养兴趣,以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综合实训以项目案例驱动,促进学生在知识掌握、动手实践、团队合作等多方面得到锻炼。

三、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设立的新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得科学、合理、可行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本专业制定的教学体系在理论课程中既考虑学生出口,包括传统相关专业的核心内容课程,又有贴近前沿的现代技术的大量课程;实践环节比例占到22.75%,通过大量的实验与课程设计使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得到加强;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在科学文化、思想道德、身体等方面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忠望.“物联网工程”新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109-110.

[2]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1):26-29.

新网工程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在大学生中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栽体选择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当代最先进的网络技术与最先进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有机结合起来,是高校落实“十六号”文件精神,弘扬先进文化、学习先进理论的有效途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否则是很难做好的。”在此精神指导下,各高校纷纷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建设,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进行积极探索,切实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

一、“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的建立及其社会效应

ms年,在全国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热潮时,哈尔滨理工大学结合理工科学校特色,建立了高校第一个“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网站”(最初名为“邓小平理论学习网站”,简称“邓论在线”)。十六大之后,网站更名为“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网站创建至今,已进行了多次改版,栏目功能更加丰富、实用,每天的点击率节节攀升,点击者不仅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不仅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每天都有来自法国、菲律宾等国家的点击者。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政治素质高、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学生目前都在国家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大作用。网站的建设得到了校内外各级领导机关的认可和高度重视。省高校工委、教育厅工作简报详细介绍了网站情况并配发编者按,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刘东辉同志还对网站做出了重要批示:“哈尔滨理工大学通过创办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创新了高校理论学习的途径,增强了人脑人心的效果,值得各高校借鉴和发扬,((黑龙江日报))可派人采访宜传他们的这种好做法,把学习活动推向新的高潮。”网站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也得到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先后有《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黑龙江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网站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被推崇为全国大学生首创的学习邓小平理论网站,被誉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晴雨表”。

二、拓宽网络教育领域,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

“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不仅激发了全校学生学习和运用网络技术的兴趣,也推动了学校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发展进程,促进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依靠学生建网站,扶持学生管网站,引导学生用网站”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先后建立了以下几类网站:一是以揭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的“7.31”网站为代表的学生自我教育网站,被团中央誉为“网上永久的爱国主义基地”,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二是以学生处、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工作网站为代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教育、引导、服务学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以“大学生读书网站”、“理工宣传”网站为代表的校园文化教育网站,在弘扬先进文化、营造向上氛围方面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四是以教务处、后勤等学校职能部门工作网站为代表的校园教育服务网站,将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以学生为中心、服务育人观念覆盖整个校园。这些网站的建立发挥了网络全方位的育人功能,并在全校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网络思想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L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立,改善了理论学习的形式与途径,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对于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导向性

网站的建立是用21世纪哲学社会科学最新理论成果唱响了互联网的主旋律,同时是用先进文化占领网上阵地的重要举措,对于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导向性;网站能够每天博采众多媒体和杂志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最新宣传报道资料,同时又有历史资料的积淀,改变了原来理论学习内容单一的局限性,增强了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网站的建立如灯塔般二十四小时闪烁,改变了过去理论学习的时限性,延伸了理论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网站的主体是大学生,改变了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由教师单向灌输的学习方式,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学习形式,增强了理论学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网站的建立集先进理论知识、先进网络技术,图、像、声、文为一体,改变了过去理论学习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从而增强了理论学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网站的建立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达到了人脑人心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正如大学生们所说的:以前我们上网多数是玩游戏或聊天,现在我们可以在网上过团活、上党校了,原来感到枯燥的理论学习现在越来越有趣味了。叹阴评瑙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网不仅使邓刁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人阁亩,更主要的是进人了头脑。”

2.网站发挥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作用,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正面力度,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互联网络已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成为国内外人士、尤其是青少年关注的焦点。然而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和思想五花八门,精华和糟粕同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网站已达27万个,这其中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网站只有10几个,而真正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命名的寥寥无几。《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通过网站这个新载体,利用网络的可视性、趣味性,从全方位、多角度主动占领网上文化阵地,占领学生思想阵地,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大学生们的精神支柱。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正面力度,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加人到理论学习的行列,对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网站实现了“四个统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是培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忠实的宣传者、研究者、实践者的摇篮

正如哈尔滨理工大学赵奇校长指出的那样,“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的创建,是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与最先进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的有机结合,是高校弘扬先进文化、学习先进理论的具体体现,是我校运用先进的科技载体进行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的建立和运行,实现了科学文化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统一、传统教育内容与现代教育手段的统一、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统一”。

网络思想教育体系的建立,用先进的网络手段,改造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热情,而且增强了人脑人心的效果,激发大学生自觉担负起学习、研究、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责任。学生们在网站建设实践中提高了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增强了业务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使网站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基地,培养“三个代表”忠实的学习者、宣传者、实践者的大摇篮。

4.网络思想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专业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拓展了专业学习的领域

网络思想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改善了理论学习的手段,也拓展了专业学习的领域。学生们不仅可以在网上消化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切磋学习经验,还可以在网站实践中边干边学,使专业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专业教育在第二课堂中得以延伸。如:2001年初,网站没有访问者人数的统计,当老师提出这个要求以后,网站建设者虽然没有学过相关知识,却主动去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知识,于2001年5月将统计网站点击人数的计数器添加上来。有的大一、大二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专业课,为了建设网站的需要,他们自学了数据库、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编程等课程,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自主学习,锻炼了运用知识的能力。许多同学通过了计算机四级和高级程序员的考试。许多学生从大二、大三起就跟着老师进行课题研究。

5.网络思想教育开阔了德育工作者的视野,增强了网络服务意识和育人功能

网络思想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广大德育工作者努力探究网络育人功能,扩大网络教育阵地,“网上辅导员”、“网上心理咨询室”等专门的“服务网”相继开通,现实与虚拟结合,网上网下呼应。现实生活中不便主动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的学生,在虚拟的网上可以更好地展露真实的思想,通过网上师生的交流,解决学生思想上、生活上和学习上的负担、压力、情绪、情感等问题,维护学生的隐私,引导心理矛盾的化解。另外,“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网上助学工程”等阵地的开发,把育人融进服务之中,使网络思想教育提高了时效性,扩大了覆盖面,增强了服务意识和育人功能。

6.红色网站的建立,培育了红色队伍,塑造了红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