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管理论文范例6篇

职务管理论文

职务管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自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财务管理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许多本科院校陆续开设了这一专业。但作为高职院校,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不多,时间也不长,对于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等问题仍存在困惑和争议。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关于专业定位

把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于管理学还是经济学,近年来争论颇多,莫衷一是。在国外,通常把这一专业设在管理学下的金融院(系);在我国,这一专业却往往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之间摇摆,有的设在经济学下的金融院(系),但更多的是设在管理学下的会计院(系)。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则基本上设在会计系或经管系下。

在财务管理学尚未独立之前,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西方财务理论界认为,金融经济学由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和公司理财学三部分组成,从理论渊源上认定了财务管理属于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财务管理学游离于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之中。在1992年11月《企业财务通则》前后,我国的企业还很少涉及财务问题。当时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财务管理与会计之间的关系认识也不清晰,更谈不上研究财务管理与金融学之间的关系,流行的依然是将财务管理纳入在会计之内的“大会计观”,财务管理自然只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课程,研究企业资金运动,为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理财服务。1998年,中国教育部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财务管理作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规定为一个独立专业,这标志着财务管理专业从会计学专业中分离出来,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而另立门户。

二、关于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对于任何专业来讲都是极为重要的。由于财务管理长期置于会计学专业之下,致使我国许多高校在财务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之间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错误认识。虽然目前已经将财务管理专业独立出来,但其培养目标却始终是模糊和混沌的,更多的还是套用会计学专业的教育目标。

现在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本科阶段与硕士阶段的财务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方面可以基本保持一致,即致力于基本财务观念和理财技术的训练,以培养一流的CFO为直接目标。博士阶段的财务管理专业则应以学术研究为基本导向,致力于对财务理论发展的推进。但是,对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目前还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区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使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特色。

高职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一个独立的体系,它更强调学生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扎实的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法律、会计、金融理论基础等相关学科知识,能够胜任各类工商企业、证券和金融机构的财务分析、决策、规划与控制工作以及资本市场运营的组织工作的管理型、应用型的中级财务管理人才。

三、关于课程设置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根据其学科范畴,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原则构建成三个层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厚基础”是指设置的公共基础课不仅能承前(与高中课程的衔接),而且要启后(为后续专业课打基础),旨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缜密分析和运用数据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财经应用文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其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财经应用文、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计算机基础、心理学、体育等。

“宽口径”是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设置要考虑培养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结构上不能过分单一,既要精通所学的专业知识,又要能很好地理解其他相关的经济管理活动。具体地说,财务管理专业应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以会计学为商业语言,以管理学为工具或手段,以满足执业需要为目的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包含经济学、管理学、财政与金融、经济法、税法、基础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基础等。专业核心课主要包含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学、金融市场概论、投资学、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等。

“强技能”则集中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在课程设置上都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公共基础课的教育目标应使学生达到四个一:培养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能写一手好文章(主要是财经应用文)、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拥有一副强健的体魄。专业课的课程设置还应有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专业见习、专业实训和专业实习、会计综合模拟实习(手工、电算化两部分)、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专题等。

四、关于教学模式

(一)注重理论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是当前财务管理教学中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目前,一谈到高职教育,特别强调的就是“压缩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受此影响,有的教师为自己的理论深化有可能脱离实际而疑惑,也有的教师既无勇气详细地讲授财务管理理论,又无能力将理论融入实践,从而导致当前财务管理理论课堂讲授的徘徊与心虚状态。虽然高职教育的重点不在理论研究,但是绝对不能忽视理论教学而单纯地强调实践教学。理论对于实践而言,其作用就在于为实践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个框架、一个原理或一个思想。同时,理论教学还能为高职毕业生以后备考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中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手工模拟实验室、财务软件实验机房,有的甚至还有ERP实验中心,这些都是保证财务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但目前大部分实践教学的内容仍局限于财务会计,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差距太大。因此,学生在完成会计综合模拟实习外,还应走进企业进行实地见习或顶岗实习,进一步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实践教学中,可实行实验、实训和实习的方式,以此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整合相关课程

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具有极强的边缘性和交叉性,如何解决财务管理学与管理会计学和成本管理学交叉重复的问题,同样是极其重要的。由于管理会计学既无研究的特定对象,又同样是资金、成本的决策、计划和控制问题,因此,管理会计学就显得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将管理会计学中的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存货决策、全面预算和责任会计等内容纳入财务管理学,其他内容(如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管理等)均可并入成本管理学。

五、关于教材建设

目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尚无一套自成体系、前后呼应的财务管理教材。现在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或是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的复印件,既面面俱到,又毫无特色。所以,为使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要认真组织制订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目标。教材建设的原则就是既要有别于本科教材,又要充分体现财务管理课程的精髓。笔者认为,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教材内容混杂的局面,将其一分为二,分别编写财务管理学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和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酌情编写并讲解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教材可选用通俗易懂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财务管理案例教材也可选用较为全面介绍中外企业财务管理成败典型案例的、社会认可度较高的教材。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

[2]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3(3).

[3]李志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创新[J].财会月刊(理论),2008(10).

[4]章铁生,席彦群.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5]朱丹丹.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构想[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职务管理论文范文2

加强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管理,对于学校合理地筹措、分配和使用办学资金,促进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参与市场竞争与协作的必然要求。通过财务预算管理,有利于加强对高职院校收支活动的管理,保证学校各项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有利于学校以平等的法人地位参与市场活动,淡化计划经济时代下完全的指令性管理方式,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校企(校)合作中进行合理定位。同时,也有利于国内高职教育与国际的接轨,提升高职教育的竞争力。

二是增强学校办学实力的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如何能依托政策支持争取生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是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竞争实力。科学的预算管理工作模式将引导学校强化内部管理,不仅可提高学校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能力,而且可带动高校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提高。

三是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要求。高职教育具有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专门人才和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双重作用,客观上要求教育资源在校际间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要求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模式,以合理的支出标准作为预算拨款的依据,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的约束性,进一步增强学校的预算管理责任。

2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目前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在思想上对财务预算理解与认识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自主办学的法人意识,认为财务预算管理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工作,缺乏科学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及监督机制,没能将财务预算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位。财务部门缺乏科学理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预算按上级批准的计划编制,停留于传统的“报账型”会计层次,习惯于记账、算账、报账,提供的基本信息仅限于历史数据,没有深入对全校账务活动进行预测和分析,使预算管理流于形式。同时,其他部门也孤立的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一家的事,造成预算项目、编制和控制预算只由财务部门完成,各职能部门只是提供一些简单的部门经费支出计划。

2.2预算编制不合理

(1)缺乏兼顾长、短期目标的协调与整合。高职院校的预算一般是接年度编制,为力求维持年度收支平衡,较少考虑学校的长期发展目标。在编制预算过程中缺乏长、短期目标的整合思想,参与预算编制的一般为与财务直接相关的人员,缺乏对学校运行及建设发展与预算的关联进行研究,编制预算人员对纷繁的业务活动及变化情况的了解有较大局限性,缺乏缜密、科学的论证,从而造成长期发展目标和年度预算的脱节。

(2)编制的方法不恰当。据了解,现行预算分配主要采用“基数加增长”的分配办法,这种预算方法比较简便,但却不符合公平、规范和透明的原则。由于是以过去的水平为基础,实际上就是承认过去是合理的,无需改进,因循沿袭下去,容易造成自愿浪费及预算的不足。虽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调整,但随意性较大,缺乏对申报的预算数据进行调研分析,编制出的预算分配方案不合理。

(3)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合理。大多的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院校升格过来,财务部门还是维持过去的结构,机构设置不符合高校新要求。没有设立专门从事预算计划、预算分析的内设机构,缺少专业人员。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人员虽为数众多,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老化现象明显,从业人员的业务单一,专业知识面窄,参与管理与分析研究的能力欠缺。

(4)预算内容缺乏完整性。通过了解,部分高职院校部门从小团体利益出发,截留收入,没将所在收入及相应的支出全部纳入到整体预算中,致使这一部分资金脱离了预算的监督管理,使预算收支口径与会计核算口径难以统一,对预算执行的考核缺乏可比性。2.3预算执行和监督不严格

(1)预算执行不严格。财务预算工作具有较强的严肃性,各项经费收支应按部门预算来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领导缺乏全局观念,未按预算安排使用资金,随意批经费,任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造成预算变更频繁,预算执行刚性不强。造成执行与预算脱离成为普遍现象,预算的控制作用被弱化。

(2)执行预算监督不力。预算确定后,应接受各部门的监督。许多高校在预算管理方面只注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对预算下达后的执行情况和进度缺乏监督,使预算运行效果成为盲点,致使监督不利,往往造成执行预算和编制预算不一致的局面。

(3)考核和激励不够。因为财务预算的考核和奖惩措施落实不到位,也成为影响预算目标不能很好实现的重要原因。在考核时,被考核方强调客观因素的影响,故意回避主观方面的原因。而考核方则常常掺杂太多的个人感情去评价被考核方;同时预算管理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形成,没有将预算管理工作与学校年度考核和奖惩结合起来,超支没有控制和惩罚,节约没有奖励。

2.4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许多高校尚未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有的虽然有了预算管理制度却有章不循,随意更改,预算形同虚设。由于编制时间及指标下达的滞后,根本不可能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没有制定有效的控制制度,使得无章可循;事后,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不够详实。没有建立相应的监控、分析和评价制度,难以准确、具体地分析评价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也难以正确、完整地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和问题,财务管理部门心中无数。制度的缺乏造成有些学校的部门收费没有经过教育、财政、物价有关部门的核准,自立项目,自行提高标准;收费没有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收费票据,而是使用自制票据收费,或者有些收费干脆不开收据,没有明确收费管理部门;有些收费没有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核算,按照“收支两条线”规定进行预算管理,而是坐收坐支,进行体外循环。

3对策分析

3.1创新预算管理理念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制定了统一的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将高校的全部收支作为预算统一管理的对象。财务人员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加强预算管理。财务部门要将目标管理方式下的预算转变为过程管理,强调部门行使职能过程中各项预算的全过程管理,突出预算的事前控制作用,实现预算向微观管理层次的延伸。

高职院各部门也要改变各自为政的观念,预算管理是高职院的全局性工作,自觉接受财务部门的全过程预算管理是为了各部门更好地执行学校预算。高校预算管理应引入绩效预算的思想,即根据成本——效益比较的原则,决定支出项目是否必要及其金额的大小。高职院在编制预算时,应从学院的全局出发,既要考虑学院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又要考虑学院财力的可能;既要保证重点,注重效益,又要向教学、科研倾斜,进行综合平衡,统筹安排学院的各项资金,全面反映学院的财务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确保高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2强化预算编制过程

(1)健全预算编制机构。在新形势下改革高校财务机构的设置,强化财务预算管理职能,实现由会计核算职能向财务管理职能的重心转移,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在财务部门内设机构可以这样设置:综合管理科,负责财务综合分析和管理职能;预算计划科,承担学校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分析及票据管理等工作;资金管理科,承担资金的调度、调控、核算、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分析等工作;收费管理科负责全校的各项收费工作;会计核算科,承担日常会计核算、经费收支分析等工作。此外,还应该在财务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各职能部门都参与预算的编制过程,明确双方的职责,实现部门之间的良好协作。各职能部门可根据其工作职责范围、业务量和年度工作目标,详细提出经费预算的项目和支出内容。财务部门对各部门提出的预算进行核实,包括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情况,以便对各部门提出的项目内容加以确认和汇总。(2)高校财务预算编制原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职院编制预算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不得编制赤字预算。根据《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和国家预算的有关规定,高校财务预算属于部门预算。其编制应贯彻以下原则:①民主理财与专家理财相结合的原则;②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原则;③成本效益原则;④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

(3)高校预算编制的依据。①《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和国家有关预算编制等法律、法规;②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高校发展规划、国家财政对高校投入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有关的财政经济政策;③财政主管部门对编制本年度预算的指示和要求;④学校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化因素;⑤学校的预算管理职权。

(4)合理选择预算编制方法。在预算的编制方法上要改变以往“固定预算法”、“定期预算法”编制预算方法,将“弹性预算法”、“增量预算法”、“零基预期算法”、“滚动预期算法”应用到预算编制之中,实现各方法之间的优势互补,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财务预算内涵的扩大化,将涉及到的各项工作计划和任务,涉及到的各个单位和职能部门,纳入预算体系,实行全面预算法。并以长期目标为指导,将预算期逐渐向后滚动。对所有的预算项目以零为基底,通过调研和征询,逐项审议各种费用开支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开支数额的大小。专项经费预算按项目经费的特点尽量实行“零基预算法”和“滚动预期算法”。

(5)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各项预算内容应由学校各单位、各部门提出申请上报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结合预算年度总收人情况逐项按项目的重要性、必要性来确定预算内容、安排预算资金。首先,对人员支出预算实行定编定员定额管理,按国家政策、单位分配制度据实编制,日常公用支出应实行指标量化管理,制定合理的定额标准,使各项预算支出规范化,有标准可依,减少预算分配中的人为因素。其次,根据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结合学院当年财力状况,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期内结余项目自动滚存至下期。从项目立项、申请、审核、实施到绩效考评等环节对项目进行全程管理,并做好信息的更新、完善工作,使专项建设目标和学院总体规划相适应,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3.3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

财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应严格执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有效性,避免预算的随意追加和调整。预算执行必须公开化和透明化,在预算执行时,应根据预算执行计划下拨各单位、各部门的预算经费(日常维持经费基本上是分期下拨预算数)。对于确需追加或调整的项目应慎重处理,并严格履行预算追加程序。由于预算变动必然影响到工作计划的调整和工作目标的实现,因此预算调整应由有关机构充分讨论研究,报校(院)最高决策层审批,以便对全校工作安排做出通盘考虑。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定期追踪、检查和分析,及时掌握预算收支情况,并将信息反馈到决策部门,发现偏离预算指标的问题,应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研究解决,确保年度预算收支平衡。首先,财务部门应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中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的监督,对承担收入目标任务的部门、院系,要监督其收入状况,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对支出预算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对预算金额、财经纪律、财务制度的监督。对超预算、无预算的支出,财务部门有权拒绝执行。其次,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发挥其监督作用,监督的范围包括预算的执行者和被执行者。预算执行的监督除了受广大教职工的约束外,还要受到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3.4分析细化预算执行结果

建立预算的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财政要“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预算的考核以预算为标准,衡量预算执行主体的执行结果,评价其业绩,根据奖惩办法给与奖罚。

预算期结束,学校财务部门要对预算执行的效果、执行差异进行分析,编制预算结果报告,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了体现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必须对预算执行的结果进行考核。如果没有以预算为基础的考核,预算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控制力。首先,根据分析的目的和内容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其次,需认真总结当年预算分配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分析财务决算与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差异,对预算收入完成情况和预算支出运行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详细的对比和分析,并撰写相应文字说明。

3.5建立预算管理制度

财务预算的制订和执行,必须靠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来约束和保障。预算管理制度应根据教育部文件的要求,建立起相应的预算管理经济责任制,使学校的预算一经正式确定,就成为学校经济工作的指挥棒。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预算的约束力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对加强财务管理、防止乱收乱支遏制消极腐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各部门必须按照管理层次将组织收入、控制支出的权利和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要有明确的奖罚制度,真正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经济责任制。首先要建立健全防止乱收费、私设小金库的各级经济责任制,明确责任,划分责任范围,从学校领导到财务、审计监察部门的负责人,到全校各系部处室单位负责人,都要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层层防范,层层落实;其次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的过程中,要做到责、权、利三者相结合,奖罚分明;要严格收费审批手续,学校所有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均须报院财务部门审核、备案,所有收费收据,均由财务部门统一向财政部门领取,使用完毕及时缴销,并将实收金额全部收交财务统一纳入预算计划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

总之,预算的执行涉及学校工作的前后左右各个方面,只有调动全校各方力量参与和支持理财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建立合理有效的预算制订、执行、监督及奖惩等制度,才能确保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更好的发展财务预算的应用功能。

参考文献

[1]翟志华.论高职院财务预算管理的策略[J].商业时代,2007.18.

职务管理论文范文3

管理会计论文3900字(一):利用管理会计提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质量探究论文

本文通过剖析现如今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方面所存有的问题,进而为高职院校利用管理会计来提升财务管理质量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以供各位参考。

由于现阶段中,高职院校中的管理会计于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尚不够全面,因此,落实好高职院校中的管理会计工作,不仅有助于高职院校对现有资源实施更为科学化的分配,还有助于高职院校确保其财务管理方面的规范性,进而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在资金方面的运用成效。对此,高职院校应当给予管理会计足够的重视,并且把它的充分的融入至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活动进程当中。

一、关于管理会计的基本阐述

所谓的管理会计又被称作为内部报告会计。其主要是通过运用一连串科学的剖析办法,于日常的会计核算进程中对数据实施二次加工。在构成书面报告时,需要结合报表跟切实状况来对日常中的各项运营活动予以科学、恰当的规划,在有效提升数据运用成效的同时,还有助于引导决策者构建出更为精准、正确的发展策略。高职院校在落实财务管理的进程中,可以适当的融入管理会计理念。这不进有助于促使院校平稳发展,还有助于提升院校于财务管理方面的整体水准,从而起到降低财务风险发生几率的重要目的。

二、管理会计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中应用意义

(一)提升会计管理水准

由于管理会计跟财务会计之间是存有一定关联性的,因此可以通过加强管理会计,来促使各高职院校提升其财务管理工作方面的品质及质量。从专业化的财务会计立场来看,对外报告会计,主要是将信息数据供应于机构外部的利益关联者。管理会计则是将信息数据供应给机构之中的管理层级,可以将其归属于对内的报告会计。这些皆可以给予机构决策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撑。当高职院校落实好相应的会计核算工作后,可以运用管理会计方式来对院校的整体效益状况实施评估跟剖析,进而达成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规范化的目标,提升自身的会计管理水准。

(二)利于构建管理决策

随着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激烈,各高职院校中的财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对各经济业务的开展状实施精确核算,还需要对高职院校当前以及未来的运营发展构建相应的规划体系。对于管理会计来讲,其不仅有助于达成规划跟实际成本之间的充分结合,还有助于运用现代化方式对高职院之中的校教育成本进行深入剖析。通过把成本进行细致化处理,有助于为预算编制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撑,有助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进而有助于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跟水准。

(三)确保资产安全

随着现如今各高职院校在运营规模方面的不断扩充,若要保障高职院校平稳长远的发展,首先应当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就目前的切实状况来讲,由于高职院校之间在办学上存有一定的差异性,在筹资渠道方面又较为的元化。因此,各高职院校在落实各自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管理工作的进程之中,各个项目之间的费用申请也是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对此,各高职院校皆可以通过运用经济增加值以及全面预测等与各自相对应的管理会计方式,来切实达到减少投放成本,降低财务风险产生几率等方面的财务管理目标,从而最终实现确保高职院校资产安全的重要目的。

三、高职院校当前在财务管理方面所存有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如今,由于不少高职院校未能意识到财务管理所具有的必要性,因此尽管构建了管理体系,也未能构建专业化的财务管理部门以及专业化的工作、管理者,从而致使财务工作缺少规范性以及财务管理体系无法获得有效顺落实。这不仅使得财务管理体系未能充分施展其所具有的运用价值,未能达成财务管理合理化的目的,也致使财务管理实施进程中存有许多问题,为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以及运用等方面带来最为直接的影响。对于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高校而言,不但无法于第一时间内进行财务管理状况公布,而且缺少财务执行状况的监管,未能对财务风险实现科学化的防范,也使得各高职院校在最终财的务管理效果方面有悖于初意。

(二)成本管理意识不到位

随着高职院校发展,办学成本也不断的增加。管理层其成本管理意识不到位,致使成本管理系统未能与时俱进的获得发展。由于传统的成本管理内容中,未能给予成本费用的运用途径过多的重视,无法精准的对高职院校中成本的应用状况进行掌握,未能有效结合成本管理需求来构建成本管理体系,因此,这使得成本管理在水准、质量的方面皆过于低下。

(三)财务绩效评估执行力不到位

政府部门通过全面改革高职院校中的薪酬体系,希望能够达成有效引导、科学管理高职院校人员组织框架。通过薪酬跟业务的结合以及薪酬跟绩效的连接,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提升高校的整体工作质量。不过在此进程中,由于高职院校在财务绩效评估执行力不到位,会致使传统财务管理系统未能对数据实施充分剖析,未能结合财务剖析以及绩效管理的切实需要来构建评价体系,进而也未能充分的将财务指标跟绩效评价指标予以切实的融合等现象产生。这不仅会致使薪酬管理改革效用未能获得充分施展,绩效考核缺乏深度,还会为高校的财政资金运用方面构成直接影响,影响高职院校的平稳发展。

(四)预算管理水准不达标

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作為其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它的管理效果会直接对高校财务管理结果构成影响。对此,高职院校应当依据财务预算管理的切实需要,对预算管理工作科学编制、落实到位,从而增进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质量。但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高职院校不但未能给予预算管理工作充分的重视,而且在预算编制进程中,未能将零基预算以及滚动预算等方式予以充分的运用。同时,预算执行的不到位,也会影响预算管理质量的提高。

四、利用管理会计增强高职院校其财务管理质量的相关优化对策

(一)对管理会计机制进行完备

站在管理会计方面的立场来讲,若想更好的确保高职院校在教学科研工作方面得以顺利开展,充分施展自身所具有服务效用,就应当于理论体系的影响下对其实施更为科学的部署跟规划,全面构建合乎当前高职院校发展所需要的财务管理体系。对于高职院校之中的财务工作人员,也应当与高职院校如今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相结合,构建出一套与之相迎合的高效管理体系。此体系、机制的构建,不仅需要充分的将管理会计理念运用其中,还需要高职院校中的各部门之间予以相互配合。通过构建较为完备的管理会计准则,依照相关的标准、要求进行会计工作,落实到会计计划,不但可以给予学校规划更为精准有效的数据支持,而且可以令学校在规划方面更具长远性以及合理性。

(二)对财务管理意识进行提升

若想更为全面、有效的增强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的质量跟水准,不仅需要对财务管理意识进行强化,还应当对财务管理模式、方式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创新。在此进程中,需要跟高职院校的切实状况相结合,对财务管理的流程跟环节实施科学化的设定,从而起到提升财务管理水准、质量的目的。比如,运用职责分配制度来对革财务管理模式实施改革。就提升财务管理意识方面来讲,应当增强会计管理、落实好宣传工作,从而为转换财务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理念以及提升管理素质打下良好基础。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于财务管理活动当中引入相应的管理会计思想,从而为高职院校起到提升财务管理水准跟质量的目的。

(三)对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优化

绩效考评体系,其核心在于满足高职院校现如今的切实发展需求,并且充分的体现出按劳分配的工作理念。对此,高职院校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的切实状况,构建薪酬绩效考核与管理部门。这不仅有助于更加全面化的构建绩效考核方案,对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予以全面化的落实,还有助于保障绩效考核工作所具有的公正、公平性,从而更为全面、高效的处理绩效管理进程中所遇到的各项问题。

关于高职院校中的绩效评价系统跟经济增加值法,通过依据各部门跟教学各系部的切实状况来设计、制定相应的剩余收益,进而将经济增加值当做客观评价某个部门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其中的创造价值作为核心指标,通过将经济增加作为主体来对高职院校构建科学化的绩效指标机制,从而引领高职院校人员实现价值创新,并将此作为考核依据。此外,部门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切实状况,自行对内部分配方案实施构建,交付上级管理部门进行审批。健全、创新与完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还有助于高职院校提升其整体的工作水准。

(四)对财务预算管理进行强化

管理会计,对于整个预算管理过程来讲,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当前高职院校实施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预算管理也是财务管理工作之中的重点。因此,全面增强财务管理质量,应当对预算管理予以高度重视,对其工作予以完备。通过剖析我国当前高职院校中的资金运用状况可知,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资金运用方面存有不足,且预算管理水准不到位。对此,应当构建科学化的预算管理体系,避免资金流失。零基预算作为现代化的编制方法,主要由零着手核算资金消耗数额。其关键效用在于能够综合性的考量资金运用是否恰当、合理。就我国当前的高职院校而言,应当综合剖析预算开支,并对开销的必要性也实施综合化的考量,从而尽可能的于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免去不必要的开支,从而节省成本。

五、结语

綜上所述,高职院校应当给予会计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充分施展管理会计所具有的效用,不断地予以完善跟优化。实际进程中,通过总结工作经验,就其管理会计意识,来把管理会计充分的运用至高职院校中的财务管理活动当中,实现提财务管理质量的目的,进而引领高职院校长远发展。

管理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会计应用分析论文

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获取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的工作也为传统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将企业管理会计的工作效果和效率进行科学合理的提升,就必须要对会计管理工作在当前背景下的高效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

在大数据时代来临的过程中,其便利性为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减轻了一些负担,但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获取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的工作也为传统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更加重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做好,而这也表现出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可以依靠大数据时代得到充分发挥,要将企业管理会计的工作效果和效率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科学合理的提升,就必须要对会计管理工作在当前背景下的高效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

一、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

(一)对企业发展方向规划的作用

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普及大数据的过程中使得我国网民的数量逐年提升,功能种类完善且齐全的智能设备走进千家万户,而这些设备在完成人们对短信、电话的基础需求之外,还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切实的改变和有效管理,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率更是逐年提升,而在宣传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当中,采用互联网和智能电子设备就可以分析和对比用户在智能设备上体现的具体数据,就能够高效的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在最对数据平台进行分析后,京东金融持续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喜好,并且将管理会计的手段运用其中,发展京东金融的积极作用也得到全面的体现。与此同时,各种支付类的手机客户端在我国有着不可估量的市场,因此在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和预测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使用大数据就可以将企业的服务功能进行持续的完善,企业未来的发展也得到促进。

(二)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高速普及的信息技术使得当下信息化持续发展,各种新鲜事物也在此过程中应运而生,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而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会计的整合工作也全面开展,企业生产产品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推动,有效统计的大数据也可以作为企业在评估消费热点、大众喜好的过程中有着较为综合和全面的作用,进而制定的发展战略也与企业的实际更加吻合。举例来说,天猫超市对其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在会计管理工作当中使用高效的信息系统,其工作内容的重心就是精准的库存管理,物流效果因此得到提升,这在将成本进行有效降低的同时,消费者对于天猫超市的满意度也有所提升,企业的战略目标也得以全方位的实现,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会计面临的问题

(一)工作能力有限,人员配置失误

对目前的情况分析可知,企业管理会计工作效率不高、工作成果不尽人意的原因,首先是部分工作人员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只重视理论教学,对于财务会计专业的教材关注度过高,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方面有所欠缺。长此以往,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就无法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而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观念,就无法有效的进行理解和落实。其次就是企业管理会计人员在工作能力上存在部分缺失,工作能力和经验都比较匮乏,不能熟练的掌握企业的会计管理业务,进而企业管理会计工作成果得不到提升。

(二)不够完善的信息安全构建

大数据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各行各业都有着极强的便利性,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也不例外。同时,一些信息安全风险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举例来说,社交媒体的共享、计算机自身系统的不稳定都给企业带来一定风险,而风险的发生,就可能出现对企业的財务信息造成泄漏等危险的情况,企业面临的经济损失也特别严重。与此同时,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其风险性也在提升,信息的不稳定性是大数据的特点,大部分企业财务信息丢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进而企业财务信息安全风险增加,企业因此受到的经济损失较为严重。

(三)不健全的管理制度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企业发展的健康程度离不开企业管理会计制度的健全。同时,该制度也会将会计工作的职能进行全面的发挥,因此,财务制度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进行全面细致的构建,企业财务的规范秩序就能得到高效的提升,贪污腐败等违法行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当下的企业管理情况还不容乐观,内部管理体系的松散,不完善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在信息整合过程中生产要素和环节都存在部分问题,都是部分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伴随着企业的持续发展,其财务情况的复杂程度会逐步提高,财务管理问题频发,这是企业高速发展过程当中不可忽视的限制因素。

三、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会计的有效策略

(一)对会计管理工作全面规范化

只有将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才可以将企业管理会计的工作成果进行提升。同时,会计管理工作的制约和管理也可以全方位的进。在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首先就是要转变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观念和思想,同时做到创新,这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健全的过程当中极为重要,积极且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在相关的管理人员中必须得到有效树立,同时,要加强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财务活动的相关性在工作人员中的认识,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人员也会对工作的目的进行明确。除此之外,在关注企业内部财务指标的同时,综合分析市场环境的过程中也要对会计工作人员增强指导,将健全的市场调研方案进行全面构建。其次,企业的管理方式应该根据企业的情况进行持续不断的调整,而管理方式就是在管理企业过程中对管理手段的高效运用,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对其进行积极正面的鼓励,对管理方式进行持续的优化,保证管理制度的创新。同时,将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作为参考,对财务制度和管理方案进行高效的调节优化,这样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也能与之相符。最后,大数据合理高效的利用,对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中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有着切实的提高作用,进而财务信息准确性的提高也得到保障。

(二)对信息安全的管理进行增强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会计的工作制度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之外,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化管理也必须要重点关注。通过重点、科学的分析安全性服务的管理标准,进而保证企业的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此外,企业财务信息安全也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此同时,对财务信息运算过程中的风险也要加强管理,对违法犯罪分子非法窃取企业财务信息的行为进行预防和打击,信息在传送的过程中进行加密,在共享和处理相关财务信息之前,必须要得到有关领导的同意及授权。

(三)增强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LPI人才评价体系

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对人才进行有效的培养和利用。而在大数据时代来临的过程当中,对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企业必须投入更多的部分。在对人才进行筛选和引进的过程中,要保证形式的科学多样,将企业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进行提升。與此同时,也要在持续培养多人才技术的过程中加大投入力度,这样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中的工作需求才会得到充分的满足,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就得到保障。企业邀请相关专家来企授课、增加企业员工外出深造的机会等手段都可以对员工的管理会计水平进行高效科学的培养。同时,要将企业的管理水平作为依据,对鼓励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这样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就会提升,工作劲头也会得到激励,进而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为企业贡献自身力量。

另外,要想保证企业的管理会计人才问题得到需要解决,还需要积极开展社会、校园的招聘工作,同时,还需要强化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教育工作。应该建立KPI指标,对当前工作人员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展开绩效激励管理,并且可以在人才管理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借助绩效管理数据衡量功能,并通过整理数据,可以有效保证工作人员工作情况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公平性,达到利润中心化与责任主体的有效管理目的。

(四)优化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的经济决策分析和预算制定等均属于财务管理重要内容,财务部门应该借助会计信息对定价经济、成本投入和投资效益等展开综合评价,对企业经济的活动方向进行预测以及分析,该项工作需要在大量数据保障下才能够充分实现,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对于管理会计,应该持续优化财务会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借助大数据管理系统与信息库正科企业内外部信息,展开会计管理与自身经济挖掘,提高预算和决策等活动有效性。

(五)强化前沿技术与系统引进工作

企业需要按照大数据时代背景,为工作人员引进前沿技术手段。即便工作人员具备较强技术水平与较大的潜能,然而若是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也难以将工作人员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强化设备与技术方面的投入,结合自身业务水平,尽量引进最前沿的技术手段。工作人员按照企业所引进的技术进行专项学习与研究,充分了解相关技术使用绩效,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有效促进企业竞争优势。

职务管理论文范文4

一、考务档案的作用

1.考务档案是职业技能鉴定行政管理和业务工作的查考凭据。考务档案是由考核鉴定机构和劳动者在考核鉴定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转化而来,是考核鉴定机构公务活动的记录,反映了考核鉴定机构组织和劳动者参与社会活动的完整情况。它是考核鉴定机构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是处理业务和履行职能的手段,要熟悉考核鉴定工作的情况、规划决策、处理事务就必须查考和利用档案。

2.考务档案是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鉴定活动的参考依据。考务档案来源于考核鉴定活动,记录了考核鉴定机构和人员在考核鉴定活动过程中工作历史资料和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可以为培养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人才提供重要依据,为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资料。

二、新形式下考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趋向

1.考务档案管理将实现无纸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的不断延伸,无纸化办公将变为现实。通过网上收发、网上传输,既简化了收发过程中的手续,又使传递更加安全、快捷。无纸化考务档案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档案管理的难题,而且具有占地小、容量大、投入少、管理简便、查阅方便等优点。

2.考务档案管理将实现缩微化。缩微摄影技术把大量的纸质文件缩微在很小的缩微品上并制成电子文件,数码影像通过数码相机和光磁转换实现对影像的高清晰处理,转变成以计算机进行识别、存储和管理的电子文件。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后,可通过计算机进行智能化检索,检索速度快、范围广,从根本上解决纸质档案给库容带来的压力,克服档案管理过程中的诸多矛盾。

3.考务档案管理将实现网络化。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信息空间越来越大,“足不出户知大小”已成为现实。网络传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不走样、传播成本低等特点,考务档案管理也必将随着这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这不仅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办事效率,而且也密切了整个社会的联系。

三、考务档案管理的创新服务

1.建立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鉴定机构可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实现考务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尤其是文件全文数据库建设,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考务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化,考务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考务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考务档案信息管理法制化。加强宣传,对本单位重大活动中形成的新闻录像档案数字化并及时归档,建立数字化视频档案数据库,以便于宣传和利用。

2.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建档归档。

职务管理论文范文5

一、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中职应以培养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操作人员层次为主。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操作人员”,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成为具有稳定的职业思想、一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能在中介组织、基层工商管理部门从事工商事务处理工作,在社区、物业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人才对应的岗位及技能(方向)

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版)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确定了企业注册、商标注册、合同管理三个技能方向。经过调研,现阶段全国开设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中职学校几乎没有。因此,我们建议该专业设置工商事务处理、公共事务处理二个专业(技能)方向,目的是为了适应各种中介组织、基层工商管理部门、社区、物业管理等对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人才需求。

工商行政管理事务岗位有工商事务处理、公共事务处理二大类岗位,各自对应的职业不同,具体从事的工作不同,对岗位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各种中介组织和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中,主要人才需求是工商事务员、市场监管员、工商事务信息员等,中职生在这些岗位上就业也比较稳定;在社区、物业管理等部门的主要人才需求是社区工作者、劳动关系协调员、社会文化指导员等。(见上表)

三、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彰显立足岗位、重视素质、突出能力为主旨的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工作过程导向、任务引领”,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构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实训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之间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后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服务,为学生终身职业规划服务;专业核心课程按照适应本专业的技能方向和相关岗位的共同核心能力要求的原则设置;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按照适应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的原则设置,以“必需、实用”为度,突破学科的系统性禁锢,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开设,强调针对性,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增强实战性。

四、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培养模式

职务管理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体系,构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参加社会考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构建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根据企业的要求,设计课程结构体系,确定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职业经验,实现“零距离”上岗。为此。我校在进行市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年开办管理服务类专业的有利条件,开办了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现已基本确定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

 

 深入开展课程分析,构建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

    (一)开展市场需求分析,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职业群

    市场需求分析包括所设专业对应职业分析,新职业产生的可能性分析及现有职业岗位群对从业者的需求量分析等。在市场需求调研中我们发现,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我国必将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格局,社区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社区的地位与功能在今后将日益突出。社区管理是我国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全国各大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资料显示,该系列专业人才被列于12类紧缺人才之中。而现有行业人员多是半路出家,整体素质不高,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培训的人员只占少数,有实际工作经验能独立主持小区或物业全面管理的中高级人才特别缺乏。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掌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胜任基层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处理事务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面向城乡社区、物业管理公司、民政、工会、公益团体、中介机构、共青团、妇联或老年活动中心等机构.也可去各种企业从事相关的文职工作。就业前景良好

(二)进行职业分析,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体系

科学的课程模式强调对特定职业进行系列分析,以明确该职业对从业者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进而再逐级分析所得结果,落实到以能力或技能为中心的模块上。

我校多次组织力量到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物业管理公司等单位进行凋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人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以就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为准,构建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能力体系。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本专业应有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经济管理基本理论、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财务、法律基本理论等知识结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技能主要包括经营管理能力、公关协调能力以及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等。

五年制离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以上培养目标定位,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基础.练就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

(一)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方向,设置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水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一般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创新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公共理论课程包括三个模块:一是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模块,二是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三是基本技能模块。

政治理论课程开设《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等四门必修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选修课,同时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训实习相结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

文化基础课主要开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必修课,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还开设《普通话》、《公关礼仪》、《美育》、《文秘与应用写作》等选修课。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基本技能的知识点主要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采集处理能力。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汉字录入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为此。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编程语言》、《管理信息系统》等有关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课程。

(二)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的功能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索质.使其达到与未来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基本要求。重点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和就业创业的需要。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课应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构成。

专业基础课杜区管理与服务是社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支柱和基础的作用。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服务的知识技能。因此《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现代社区概论》、《社区规划与发展》、《社会心理学》等应作为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公关协调能力和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等。因此。专业必修课应围绕这三个模块设置相关课程。围绕经营管理能力结构应设置《社区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概论》、《企业管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社会调查与统计》等课程。要具备公关协调能力必须掌握《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消费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有时可能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因此,必须熟悉国家有关社区工作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具备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及应变能力.必须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工作方法。为此应开设《民法》、《刑法》、《经济法》、《民事调节处理》、《社区工作方法》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专业课除开设上述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必修课外。还应开设拓宽学生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素质的专业选修课。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应开设《金融与保险基本知识》、《家政服务学》、《服务语言艺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市场营销》等专业选修课。

(三)强化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是职业院校落实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践课程应由实验技能训练、案例教学、大型作业设计及综合实习等模块构成。

实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如计算机课程的上机实验教学,社区管理及会计类课程的阶段模拟实习等。案例教学则通过分析案例总结规律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如管理类、法律类课程的案例教学等。大型作业设计可集中在几周内进行,它是相关理论课程的综合运用。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小区调查、社区规划设计等。综合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前奏,可与实习单位联系让学生到相应的岗位上实习,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经验。

五年制离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选用适当的教材是实施课程体系的基础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推进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目标的依据。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材,应采用教育部规划教材或江苏省教育厅规划教材及高职高专教材。这些教材深入浅出,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实用性,而且大多数有教学大纲、习题集或参考资料。当然,为了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材建设工作,也应积极倡导和鼓励本校教师结合实际开展专业课教材或讲义的编写,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我校正在组织教师进行《经济法》、《社区管理实务》、《民事调节处理》等教材的编写。另外.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及考级考证的需要。教师还应向学生推荐一些能反映学科的前沿知识,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实施课程体系的保证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按照岗位职业群设置的。因此要求教师既能讲解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应有相当数量的“双师型”教师。我校为了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能力,安排教师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锻炼,并且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相关单位挂职顶岗工作,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我校还特意聘请本行业中掌握最新知识的专家学者或该行业中的社会知名人士做兼职教师,他们能给职业教育带来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成功经验。只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落实课程体系的物质条件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体系改革应重视和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就业需求来配置教学资源。为做到教学与工作岗位之问的“零距离”,应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按照“教学工厂”的模式来建设实训场所,同时注重教学功能的实现。为办好五年制高职杜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我校已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并正在建设一个设备先进、设施一流的模拟实验室。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单位签订了协议,利用其资源培训我校学生。在平时利用其资源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在他们工作较忙人员不足时.学校可安排学生参与服务。使学生对社区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验。

(四)参加社会考证是课程体系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

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是对高职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具备程度的客观评价,也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重要依据。我们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实行“多证书”(即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书及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要求他们参加职业认证或通过中级技能等级考核,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要取得社会认可的中级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