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调研工作计划范例6篇

环卫调研工作计划

环卫调研工作计划范文1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1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环境与卫生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问题关联、认知关联、政策法规关联、机构关联和内外关联5个方面,呈现出日益紧密和日益复杂的发展趋势。环境与卫生治理体系不够健全和高效以及应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是当前中国环境与卫生治理面临的两大主要挑战。

关键词 全球卫生; 环境; 关联性; 中国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2982.2015.07.003

基金项目:中英全球卫生支持项目三——“中国全球卫生战略研究”子课题“全球环境与卫生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简介:胡王云,女(1989年—),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环境政治。E-mail:helena_hu1989@163.com

通讯作者:张海滨。E-mail: zhanghb@pku.edu.cn

深刻理解全球环境与卫生的关联性,既需要宏观视野,也需要微观视角。本文从微观视角出发,以中国为例,探讨环境与卫生的关联性在中国的表现以及中国环境与卫生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充实和丰富中国参与全球环境与治理的利益诉求的认识。以中国为研究对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国际上看,中国是当今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经济第二大国,能耗第一大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这些基本事实揭示了中国在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从国内看,目前中国正面临环境质量恶化与健康风险增大的挑战,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害已经进入长期积累之后的集中高发期,威胁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在环境与卫生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政策响应力度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全球环境与卫生的治理。

1 中国环境与卫生的关联性

自建国以来,中国环境与卫生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问题关联、认知关联、政策法规关联、机构关联和内外关联5个方面,呈现出日益紧密和日益复杂的发展趋势。

1.1 问题关联

就问题本身而言,中国的环境与健康问题之间的关联性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工业规模不大、污染排放量总体较小,污染程度较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饮水、排污等基础生活设施,人们对能源、食材、水源的净化处理不足,从而导致水、土等环境中的寄生虫、血吸虫、疟疾、鼠疫等健康风险增加。传统型环境污染产业的健康风险主要为与生活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密切相关的环境健康问题,对公共卫生和人体健康的损害较轻。[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增长,但由于发展方式粗放,面临严峻的环境与健康挑战。2006年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值分别为:二氧化硫2 588万吨、氮氧化物1 523万吨、化学需氧量1 428万吨、氨氮141万吨,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3]近年来,由于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的长期积累,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引发的环境群体性事件集中爆发,中国的环境和卫生问题之间的关联性空前紧密。从世界范围看,中国面临的环境与健康问题有其独特性,具体表现在:(1)复杂性。中国的环境问题逐渐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和压缩型特点,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爆发,导致中国居民暴露于现代和传统双重的环境健康风险压力之中。与此同时,中国城乡和地区差异显著,健康风险分布不均。[4]城市地区主要为大气污染,农村地区主要为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中东部地区为现代型环境恶化所困时,西部仍在与传统型健康问题做斗争。(2)严重性。研究表明,近年来,一些与环境污染相关的疾病总体呈上升趋势,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公众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 2004—2005年)结果显示, 我国居民的死因谱已较30年前发生了明显变化, 由于基础设施不良等造成的传染病死因顺位大幅后移,而与环境污染关系密切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顺位前移,说明环境污染对我国人群健康的影响显著增加。[5-6](3)长期性。我国环境污染健康风险将长期存在。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工业占比大的产业结构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中国环境问题的结构性特征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二是中国环境问题历史欠账多,环境污染范围广,暴露人口多,暴露时间长,污染物暴露水平高等,短期内对健康的影响难以消除;三是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有滞后性。未来可能还有更多与健康损害有关的环境问题暴露出来,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将长期存在。此外,中国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例上涨将进一步凸显环境污染健康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环境与健康问题所具有的复杂性、严重性和长期性特点导致社会动荡的风险升高。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发生的232起较大环境事件中,56起为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损害事件;37起由环境事件发展为群体性事件,涉及环境与健康问题的有19起。[7] “十一五”以来发生的Ⅲ级及以上环境事件中,25%存在健康损害风险。[8]

1.2 认知关联

这里的认知关联是指关于环境问题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特点及发展趋势的科学知识以及人们对环境与健康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环境卫生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局部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事件的调查,并对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毒理作用以及所造成的健康损害进行了初步研究。早期的监测调查主要由各地相关部门自主承担,如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上海、沈阳、天津等大城市率先开展大气污染调查;60年代,各地卫生防疫部门和有关高等医学院校对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渤海、黄海的污染状况进行持续监测。1972年,中国参加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后,开始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全球监测系统中的大气监测和水质监测。[9]

1979年、1984年、1990年、2001年先后召开了4次全国环境卫生学学术会议,中国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研究领域也逐渐拓展到对化学和物理性因素的研究、环境因素与卫生和健康关联性的基础研究以及环境和健康相结合的监测、调查以及宏观人群调查与微观实验室相结合的调查研究。[10-11]

从“六五”开始,环保部门逐渐通过开展调查研究,为环境和健康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十一五”以来,环保部门进一步加大了调研力度,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调查和研究工作,如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调查、大气污染对城市居民死亡影响研究、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等,建立了反映我国居民环境暴露行为特点的暴露参数数据库、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学、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等,基于我国的实际,在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不良影响方面获得了一些研究结果,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8]

2012年,原卫生部与环保部联合开展“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投资17.5亿元对全国多个重点地区开展摸底调查,年底基本完成8省试点调查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12]2013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2013年空气污染(雾霾)健康影响监测工作方案》,提出用3~5年的时间,建立覆盖全国的空气污染健康影响监测网络。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委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明确建立气候变化与健康监测网络,开展健康风险分析和公众信息服务,实施预警和应急响应。为支持环境与健康问题的科学研究,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特别设立了“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响与应对机制”联合重大研究计划。上述项目已经并正在扩大中国政府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科学认知,从而为决策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撑。

从思想认识上看,近年来中国政府对环境与健康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升至政治高度。2013年5月24日,主席主持第六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13]李克强则指出,“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14]

1.3 政策法规关联

从政策层面看,建国初期中国并没有提出“环境与健康”这一概念,相关的工作主要体现为环境卫生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规划与落实、科学研究、相关标准的制定三方面。从1952年起,中国发起爱国卫生运动,50年代中期,配合大规模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确定了“预防为主”的工作指导方针,开始预防性卫生监督。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则进一步明确“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造福人民”的24字方针,随着“两管、五改”活动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国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人均期望寿命已从解放前35岁增长至74.8岁。[15]

改革开放以来,环境卫生领域的政策稳中有变。1983年、1986年、1991年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环境卫生工作会议,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一方面,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将改善饮水卫生条件、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技术指导、把环境卫生建设纳入村镇规划和建设、制定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法规作为四大工作重点。[16]另一方面,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新挑战,原卫生部于1980年颁发《全国环境卫生监测站暂行工作条例》,在全国19个省、市防疫站环境卫生科或职业病防治院(所)的基础上建立起环境卫生监测站。2003年SARS以后中国政府已将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纳人国家长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目标。与此同时,中国环境与健康工作的范围逐步超出传统的环境卫生领域,2007年11月,原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等18部委联合制订并颁布了《国家环境与健康计划(2007—2015)》(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该计划是指导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科学开展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不仅要求卫生、环境部门和其它相关部门加强合作,还设计出目标明确、策略清晰、保障完备的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17]2011年9月,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将体系建设、风险管理能力、统筹规划、重点地区主要环境污染物健康影响调查、决策的财政支撑与科学支撑、宣传教育七个方面作为工作重点。在具体细节上,结合新形势、新挑战做了调整: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更强调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源头控制,在实际工作中照顾地区差异;明确将立足风险管理作为核心任务,强调从技术支撑机构、人才培养、信息基础和共享能力平台、国际交流与合作、宣传教育等方面加强能力建设;部际协调方面,更注重信息通报制度的完善、不同部门各自规划目标之间的融合、统筹,如将原卫生部健康规划、疾病防治与环境部、工业部《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相结合。[18]

从法律层面看,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涉及环境与卫生的法律很少。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中包含减少环境污染所致人体健康损害的目标与手段,但不同类型法律法规在目标的明确性、手段的针对性、机制的系统性上有所不同。宪法对环境、人体健康分别给予重视,但这两种目标并没有明确联系在一起,只是在环境保护中暗含了健康保护的目的;环境领域的法律法规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具有保护人类健康免遭环境污染影响的功能。2015年生效的新《环境保护法》在总则第1条中明确提出要“保障公众健康”,并新增第39条,规定国家要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这是第一次在法律层面对环境与健康管理工作进行了明确,开启了中国环境与健康保护工作法制化的新局面。各环境单行法则致力于通过监管各种媒介或农业、粮食产品本身带有的污染物、有害物质来降低环境健康风险。卫生领域的一些法律法规如《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均涉及环境与人体健康。此外,《刑法》、《民法》、《劳动法》、《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等其它非环境、卫生领域的法律法规中亦包含有环境卫生相关条款,对前述法律法规起补充、辅助作用。

从环境与健康标准看,中国目前的环境与健康标准主要由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环境标准体系及卫生部门制定的环境卫生标准组成。20世纪70年代以前制定的标准比较少。第一部全国性管理生活饮用水的技术规范是1955 年5 月颁布的《自来水水质暂行标准》。第一部环境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于1973 年颁布。截至2010 年6 月,在不同领域制定或修订的部级环境标准达1 351项,环境标准体系已初具规模。现有的环境卫生标准则涵盖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环境空气卫生标准、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等。此外,质检总局和建设部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如《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等。

1.4 机构关联

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环境与健康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环境卫生工作,基本上由卫生系统承担。[19]改革开放后,随着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中国的环境与健康管理工作逐渐超出原来的环境卫生工作范围,机构建设不断加强。2003年非典之后,原卫生部在卫生监督局设立环境卫生处,加强对全国环境卫生监督管理的组织和领导。2005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在科技标准司下设立了环境健康与监测处作为专门的环境健康管理机构,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下属单位成立了专门的环境健康研究机构。为加强卫生部门与环保部门之间的合作与部际协调, 2007年2月,原卫生部和环保总局联合制定《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健康工作协作机构》,决定建立环境与健康工作领导小组、环境与健康工作联合办公室、环境与健康专家咨询委员会、环境与健康主题工作组。领导小组采取双组长制,组长由原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分管领导担任。该协调机制还建立了领导小组例会制度、联合办公室工作制度、共同协调地方工作制度。在环境与卫生的监测、调查和研究方面也进行了初步分工。[20]

2007年11月,《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出台。为推进该计划的实施,先后成立了国家环境与健康领导小组、跨部门工作协调小组和国家环境与健康专家咨询委员会,并相继召开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国家环境与健康领导小组会议。目前,在中央层面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环保部共同牵头、其它相关部门共同协作的国家环境与健康管理体制基本成型。

1.5内外关联

与国际组织的互动越来越密切是中国环境与卫生关联性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全球层面看,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是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中最重要的两个专业性多边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对环境引发的健康问题的关注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所引发的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并超出了这些国家自身的控制能力,世界卫生组织于1993年专门对环境健康进行了定义,强调环境健康是指“在理论与实践中,评估、校正、控制和预防这些潜在的环境因素对当代和后代的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2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也开始将环境与卫生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合作,在东亚地区发起应对环境与健康挑战的倡议。中国作为这两个机构的重要成员,做出了积极响应。2004年11月24—26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区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召开东盟与东亚国家健康与环境高层会议。会议的目的:一是审视、评价东南亚和东亚区域共同面临的环境卫生问题和挑战;二是探讨如何加强卫生、环境两部门以及亚洲区域的合作,促进区域和国家环境卫生政策制定,解决共同面临的环境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健康危害问题,中国政府派团出席了会议并当选为会议主席。迄今为止,已举行了四届东盟与东亚国家健康与环境高层会议,推动了《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的颁布和实施。

2 中国环境与卫生治理面临的挑战

2.1 环境与卫生治理体系不够健全和高效

一是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现代环境与健康治理理念尚未真正树立起来。传统上中国的环境治理主要以污染防治为主,重点在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尚未在政策层面充分体现以人群健康为中心的环境治理思想。二是环境与健康治理的机构设置不全。目前,尽管已经在国家层面设立了专门机构,配置了相应的专业人员,在卫生部门和环保部门之间形成了协作机制,并且初步明确了行动计划涉及的18个部门之间的责任,但在地方层面这一机制尚未形成,也未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目前在地方层面既无专门机构,也无专门人员,工作主要由其它机构代管,工作效率低下。[19]三是部门之间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够明确清晰。在国家“三定”方案中,环境与健康的管理职能既没有授权国家卫生计生委,也没有授权环保部。由于环境与健康工作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职能分工对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应对环境与健康风险至关重要。四是中国环境与卫生治理体系中的环境与健康的预防体系、监测体系、风险管理与预警机制以及应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2.2 应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

一是应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技术支撑能力不强。从科研方面看,长期的系统化基础研究不足,缺少规范的环境与健康调查方法。一些重要的领域如环境污染导致人体健康损害的致病机理、暴露途径、暴露生物标识物的确定,有害污染物的健康危害评价指标和分析测试技术以及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研究成果对决策的支持不够,不能为有效应对环境健康事件、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提供有效支撑。从对中国环境与健康问题的国情了解程度来看,基础数据匮乏严重制约了中国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的能力。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再开展全国性或区域大规模环境与健康调查工作,基础性、连续性的调查和监测也未能纳入常规工作。由于基础调查不足和基础数据缺乏,难以摸清中国环境污染导致人群健康损害的地区分布、健康损害程度和趋势演变等情况,难以出台有效的应对措施。[8]

二是政策执行力比较薄弱。由于资金短缺、人员不足、重视不够、法规不完善等多种原因,各级政府在实施国家制定的环境与健康政策方面不到位。今年是《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年)实施的最后一年,但迄今只有云南等少数几个省份制定了地方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凸显了中国环境与健康政策执行力比较弱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怎样应对后工业时代健康风险 [EB/OL]. [2015-06-21]. http://qstheory.cn/sh/wsyjk/200910/t20091023_13623.htm

[2] 健康风险与暴露行为有何关联?[EB/OL]. [2015-06-21]. http://cenews.com.cn/kp/hjkp/201403/t20140319_771638.html

[3] 曲格平:环保投资占GDP比重须达到2%以上[EB/OL]. (2014-06-05)[2015-06-21]. http://chinatimes.cc/hxsb/comment/sheping/140604/1406042038-135707.html

[4] 王五一, 叶敬忠, 张世秋, 等. 环境与健康:跨学科视角[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 陈竺.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

[6] 柯屾, 于云江, 侯雪松. 我国环境与健康现状的文献调研[J]. 环境保护, 2005(8): 68-71.

[7] 刘鉴强.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 熊跃辉. 加强环境与健康工作是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必然趋势[J]. 环境保护, 2014(23): 29-32.

[9] 郭新彪. 环境健康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10] 韩京秀, 武薇. 我国环境与健康研究现状与未来[C].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文集, 2005.

[11] 陈学敏. 环境卫生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2] 廖琴, 曾静静, 曲建升. 国外环境与健康发展战略计划及其启示[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4, 31(7): 635-639.

[13] :决不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EB/OL]. [2015-06-21].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3_05/24/25692521_0.shtml

[14] 李克强:不损害民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底线 [EB/OL]. [2015-06-21].http://news.eastday.com/c/20120105/ u1a6293243.html

[15]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EB/OL]. [2015-06-21]. http://gov.cn/jrzg/2012-12/26/content_2299538.htm

[16] 陈学敏. 环境卫生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7]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正式启动 十八部门共同应对环境疾病 将开展不同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风险评估[EB/OL]. [2015-06-21]. http://news.sina.com.cn/o/2007-12-03/094513011382s.shtml

[18] 关于印发第二次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有关文件的通知[EB/OL]. [2015-06-21]. http://zhb. gov.cn/gkml/hbb/bgth/201203/t20120305_224243.htm

[19] 苏杨. 中国环境与健康管理工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C]. 第四届国家环境与健康论坛文集, 2009.

[20] 关于印发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健康工作协作机制的通知[EB/OL]. [2015-06-21]. http://zhb. gov.cn/gkml/hbb/gwy/200910/t20091030_180706.htm

[21] WHO. Global Strategy: Health,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Approaches to Drafting Country-wide Strategies for Human Well-being under Agenda 21[R]. Geneva: WHO, 1993.

环卫调研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卫生信息 信息需求 网络建设 调查分析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中,宁夏卫生信息机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迎来新发展机遇。为了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如实地掌握全区各卫生基层单位对卫生信息的需求与利用、微机的使用情况,为建设适合我区卫生系统的信息网络提供可靠的依据,奉厅领导的委托,卫生信息中心特组织人员对全区22个县(市)上百家基层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情报调研。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区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应放在这次调研的首要位置。我们首先根据医药事业的特点和医学信息的发展需求,立足于本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调研提纲,围绕全区卫生部门各基层单位对卫生信息工作的需求等情况进行调研。

本次研究以全区的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医务专业人员为调查对象,以全区各县(市)医院、中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院、乡卫生院为单位,参加我们的研究对象人数共212人。其中48人是各县(市)卫生局局长、办公室主任、干事,他们基本上都是中专以上学历,年龄在30岁以上。显然,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为了避免问卷法那种认真填写者少、交回者少的现象,调查效果难以得到保证,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法:

a. 口头直接调查。我们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下到各县、市卫生部、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防疫站、乡卫生院、当面直接询问、了解、摸底。为了确保调查得到满意的效果,在调研期间,卫生厅办公室又向全区各县、市卫生局下达“关于开展全区卫生信息工作调研的通知”。因此,每到一个地区,大家都主动、认真回答我们要了解的内容。

b. 组织小型座谈会。根据各县(市)的具体情况采用小型座谈会的方法,并将调查结果详细记录下来。

2 卫生信息需求情况分析

通过本次调研,把221人反映的情况汇总评价,发现各基层单位对信息的需求,需求标准和获取方式在日益改变。

2.1 获取信息方式

2.1.1 个人接触的非正式渠道获得信息。一些偏远的县、乡级卫生部门及医院,由于受地理、时间、空间、经济条件差等因素的困扰,限制了他们获得各种信息的能力,促使他们利用个人接触、广播、电视来获取很有限的卫生信息。

2.1.2 定期浏览专业文献、杂志、报刊获得卫生信息。条件较好的地、市级行政管理部门和医院较多使用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他们有经济力量订购一些专业报刊,还可以从每年出去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中获得信息。

2.1.3 使用检索工具或上网的正式渠道获是信息。银川地区大专院校、区级医院和行政管理部门大多数采用这种方式,因为他们是处在一个比较优越的获取信息的环境中。

2.2 对获取信息的要求

2.2.1 更加广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日益普及,在网络环境下对信息的需求从单纯的文献需求转向上网、联机检索、查询、文献传递等为一体的信息服务,需求的信息比较广泛。

2.2.2 更加全面。不仅需要本系统医改方面的成功经验,而且更渴望得到其它行业、其它省市改革方面的信息,而县获取信息已突破了时间、地理上的概念,对于获得综合性、交叉性信息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2.2.3 更加新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媒体为广大读者获取最新信息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使读者及时跟踪国内外最新动态与方法,并应用于课题或工作中,因此获得更新颖的信息是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需求。

2.2.4 更加快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读者迫切需要卫生信息机构在信息量成百上千倍地增长中提供信息导航服务,使他们快速地了解、掌握与自己相关的、时效性强的卫生信息。

2.3 信息需求的特点

2.3.1 卫生工作人员需求信息结构多样化。通过调研证明,由于卫生工作人员的信息需求受社会环境和各种因素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结构,表现为:不同目的的信息需求并存,如工作性质需求、研究性需求,求知性需求、解颖性要求、证实性需求等等;不同持续时间的信息需求并存,如长期的、短期的和瞬时的信息需求;以及不同学科的信息需求并存,不同载体的信息需求并存,不同交流渠道的信息需求并存,不同文献类型的信息需求并存,不同信息产品和服务方式的信息需求并存等等。

2.3.2 信息需求与医学发展具有紧密联系。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信息在科研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获取的快慢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科研的竞争和发展。尤其是现代医学模式和健康概念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社会对医学的要求不仅仅是提供医疗服务,还要求医务人员掌握医学模式、医疗器械产品、技术标准和药品商业信息、科研方面具有指导性的信息,使得医务人员的信息需求同医学发展的趋势更加紧密联系。

2.3.3 卫生管理决策人员对卫生信息需求提出新要求。随首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的纵深发展,使得管理决策人员对卫生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主要需求的是适应卫生改革的具有导向性的信息,如政策信息、医改信息、法规信息、卫生管理信息。总之,对宏观战略方向性卫生信息需求相对多些。为了适应医改特性,还需要多极性的卫生信息,包括本系统和外系统、本地和外地、国内和国外的。

从调研过程中发展,不论是条件好与差,大家的情报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及要求都有明显提高,虽然他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不同,但渴望获得信息来指导自己工作的要求是一致的。

3 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统一管理和横向联系

全区卫生信息网络不健全,除有一个区级卫生信息专门机构外,各地、市、县大多数没有信息(站)。个别为了创“三甲”医院,临时成立的信息科,之后又撤销了。各县、市基本上是以图书资料室或办公室代替信息工作,而县各部门之间同处一地,却不能互用互利,相互封闭,各为体系,使得卫生信息系统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致使卫生信息流向紊乱,很多信息工作难以进行。

3.2 整体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作为区级唯一的省级卫生信息机构,它的存在应是一个全区卫生信息管理机构,一个高效、综合的信息系统,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信息室存在的。它担负着解决全区各基层单位如何获得和利用信息,对全区卫生信息工作的宏观管理调控,逐步实现全区卫生系统信息化的重任。目前,全区信息工作的管理仍处于一种陈旧而分散、部门封闭、自我发展、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无序状态,造成上下级信息机构工作管理混乱、脱节的现象。

3.3 信息基础设施未发挥作用

因我区处于落后的边穷地区,信息基础设备水平差,少数基层单位至今没有微机,大多数拥有微机的目前仅仅充当文字处理和简单数据分析的工具。计算机应有的作用未能发挥,使得很多信息难以交流。这种情况给区卫生厅计划逐步在全区建立的信息网络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3.4 基础条件持改善

卫生信息源建设与配置是卫生信息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作为省级信息机构到目前为止没有自己的办公地点,虽近几年厅领导的得视,基础设备已逐步在改善,先后增加了微机、复印机和一些情报设施,最近又接通了因特网,但距离全国信息部门设置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需要上级领导给予一定的支持,以促进卫生信息技术的扩展和传递。全区卫生信息人员队伍与任务不相适应,合格的信息专业人员太少,素质低,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急需调配并加强建设。从卫生信息的加工、整理程度可反映出基础工作差距较大,管理工作不规范,不能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也与信息时代的要求不相适应。

4 解决问题的对策

4.1 制订措施,统一规划

制订措施,统一规划,对一个省、市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起着宏观指导控制和调节作用。卫生信息领域的措施失当的畅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宏观意识,从我区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全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需求量等区情,制订出符合我区卫生信息工作的措施,统一规划,明确宗旨、任务、职责,理顺关系,协调各县(市)信息工作,打破部门所有、相互封闭、条块分割的局面,从组织上保证信息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全区网络化工作正常、健康、规范地发展。

4.2 建立健全基层卫生信息机构

组织管理是信息网络化工作必备条件。目前,全区的信息机构的体制很不完善,自成体系,各自独立,严重影响着全区卫生信息网络工作的开展。为振兴宁夏的卫生信息事业,要建立健全全区各级信息机构,并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实行条块结合的领导体制,即卫生部信息机构领导省级信息机构,省级领导各地、市级信息机构,各极卫生信息机构又分别接受卫生部、区卫生厅和地、市卫生局的领导。县(市)级卫生信息机构目前是我区信息体系中一个最薄弱环节,必须加强组织管理,集中领导,这样才能与区级卫生信息中心工作相互联系,协作协调,为资源共享打下基础。

4.3 加强区级卫生信息中心的职能作用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决定因素

全区卫生信息工作需要以省级信息机构为中心,实行业务上统一管理、统一指导、统一规划、宏观控制,建立和完善、协调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制度,使全区卫生信息工作实行统一标准和要求,建立资源共享的文献资源收藏体系。要实现全区的网络化建设,首先抓住区级信息中心为“龙头”的信息计算机管理的覆盖面,逐渐向各地、市、县医院机构辐射,形成各块联动并呈现不断增加态势。因为目前全区各市县级医院正形成对实现计算机管理的潜在需求,所以加强区级卫生信息中心的职能作用是实现全区卫生信息网络建设的决定因素。

4.4 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和手段是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保证

随着国家信息科学的发展,将信息科学应用于医药卫生领域单凭传统的设备、繁重的手工操作已无法及时加工整理、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整个卫生信息工作效率也无法提高。卫生信息机构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引进现代技术,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由传统服务环境向网络化服务环境的转变,建立完善计算机管理系统及网络系统。首先,全区卫生系统要有计划地开展计算机应用推广工作,提高应用水平,加快发展步伐,重点是加强县、市两级卫生部门宏观管理决策中的计算机应用,重点支持各县(市)两级医院的计算机系统开发计划,积极推进医学科研中的计算机应用与发展,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效率,在经费上给予倾斜,保证重点,突出优势,逐步在全区卫生系统建立卫生信息的共享机制,在此基础上创造与全国、卫生部的网络系统接轨的条件。

4.5 加强信息人员队伍建设是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目前,应避免只注意网络建设而忽视队伍建设的倾向。队伍建设滞后于网络建设,其结果是网络效能由于受人的局限,发挥不了或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作为现代工具的作用。解决卫生信息队伍严重不足的途径应是:a.吸收一批高等院校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从事医学情报工作;b.在本地实行人才流动,从医疗卫生单位招聘适合做卫生信息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充实信息队伍;c.从医疗卫生单位聘任学术水平、外语水平高的卫生技术人员做兼职情报员,建立一支并兼职相结合的医学情报队伍。这样,既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卫生信息队伍的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又有利于网络化建设。

4.6 加强卫生信息的基础工作是网络建设的基本要求

目前本系统信息基础工作十分薄弱,管理水平低而且条件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准。因此,需要在管理上加大力度,使各项基础工作做的扎实有序,逐步规范化、标准化,避免信息网络建设游离于信息基础之外,出现网络建设和基础工作之间的断层。这样有利于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有利于实行网络建设及数据库资源建设和共享。

4.7 加强全区培训教育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环节

开展和加强全区培训教育、提高其信息意识和文献检索能力,是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最重要环节。为了使全区医学信息得到合理利用,发挥其信息价值,可举办各种层次和种种类型的计算机应用学习班(包括网络技术应用的培训),分期分批开展全区卫生系统人员定期培训、专题讲座,大力开展计算机医学应用的普及教育,使他们尽快了解现代的信息技术,熟悉计算机的操作方法,这样就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网络,为全区卫生信息工作创造良好的网络条件。

4.8 拓宽服务范围是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客观需要

4.8.1 调整信息服务内容。针对目前医改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决策、管理等信息需求量增大,我们要加强对相关行业及相应领域信息的搜集、整序和提供;借助《宁夏卫生》这个刊物在有限的篇幅内最大限度地报导本系统、国内外最新信息,使各基层单位以最快速度通过我们的刊物获取本领域医改成功经验,研究新方法、新成果,使其尽快物化,走向社会。

4.8.2 加快传递速度。针对基层单位强调信息新颖性的特点,加强新到的文献信息快速通报,并开展电话咨询服务等。

环卫调研工作计划范文3

时间: 2003-11-12  作者:  

摘要:根据宁夏信息工作调研情况,找出目前全区卫生系统对卫生信息的需求及卫生信息工作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大宁夏卫生信息工作的步伐,迎接西部大开发的挑战,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意见。 

关键词:卫生信息  信息需求  网络建设  调查分析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中,宁夏卫生信息机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迎来新发展机遇。为了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如实地掌握全区各卫生基层单位对卫生信息的需求与利用、微机的使用情况,为建设适合我区卫生系统的信息网络提供可靠的依据,奉厅领导的委托,卫生信息中心特组织人员对全区22个县(市)上百家基层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情报调研。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区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应放在这次调研的首要位置。我们首先根据医药事业的特点和医学信息的发展需求,立足于本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调研提纲,围绕全区卫生部门各基层单位对卫生信息工作的需求等情况进行调研。 

本次研究以全区的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医务专业人员为调查对象,以全区各县(市)医院、中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院、乡卫生院为单位,参加我们的研究对象人数共212人。其中48人是各县(市)卫生局局长、办公室主任、干事,他们基本上都是中专以上学历,年龄在30岁以上。显然,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为了避免问卷法那种认真填写者少、交回者少的现象,调查效果难以得到保证,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法: 

a.       口头直接调查。我们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下到各县、市卫生部、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防疫站、乡卫生院、当面直接询问、了解、摸底。为了确保调查得到满意的效果,在调研期间,卫生厅办公室又向全区各县、市卫生局下达“关于开展全区卫生信息工作调研的通知”。因此,每到一个地区,大家都主动、认真回答我们要了解的内容。 

b.       组织小型座谈会。根据各县(市)的具体情况采用小型座谈会的方法,并将调查结果详细记录下来。 

2         卫生信息需求情况分析 

通过本次调研,把221人反映的情况汇总评价,发现各基层单位对信息的需求,需求标准和获取方式在日益改变。 

2.1 获取信息方式 

2.1.1 个人接触的非正式渠道获得信息。一些偏远的县、乡级卫生部门及医院,由于受地理、时间、空间、经济条件差等因素的困扰,限制了他们获得各种信息的能力,促使他们利用个人接触、广播、电视来获取很有限的卫生信息。 

2.1.2 定期浏览专业文献、杂志、报刊获得卫生信息。条件较好的地、市级行政管理部门和医院较多使用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他们有经济力量订购一些专业报刊,还可以从每年出去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中获得信息。 

2.1.3 使用检索工具或上网的正式渠道获是信息。银川地区大专院校、区级医院和行政管理部门大多数采用这种方式,因为他们是处在一个比较优越的获取信息的环境中。 

2.2    对获取信息的要求 

2.2.1 更加广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日益普及,在网络环境下对信息的需求从单纯的文献需求转向上网、联机检索、查询、文献传递等为一体的信息服务,需求的信息比较广泛。 

2.2.2 更加全面。不仅需要本系统医改方面的成功经验,而且更渴望得到其它行业、其它省市改革方面的信息,而县获取信息已突破了时间、地理上的概念,对于获得综合性、交叉性信息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2.2.3 更加新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媒体为广大读者获取最新信息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使读者及时跟踪国内外最新动态与方法,并应用于课题或工作中,因此获得更新颖的信息是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需求。 

2.2.4 更加快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读者迫切需要卫生信息机构在信息量成百上千倍地增长中提供信息导航服务,使他们快速地了解、掌握与自己相关的、时效性强的卫生信息。 

2.3    信息需求的特点 

2.3.1 卫生工作人员需求信息结构多样化。通过调研证明,由于卫生工作人员的信息需求受社会环境和各种因素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结构,表现为:不同目的的信息需求并存,如工作性质需求、研究性需求,求知性需求、解颖性要求、证实性需求等等;不同持续时间的信息需求并存,如长期的、短期的和瞬时的信息需求;以及不同学科的信息需求并存,不同载体的信息需求并存,不同交流渠道的信息需求并存,不同文献类型的信息需求并存,不同信息产品和服务方式的信息需求并存等等。 

2.3.2 信息需求与医学发展具有紧密联系。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信息在科研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获取的快慢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科研的竞争和发展。尤其是现代医学模式和健康概念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社会对医学的要求不仅仅是提供医疗服务,还要求医务人员掌握医学模式、医疗器械产品、技术标准和药品商业信息、科研方面具有指导性的信息,使得医务人员的信息需求同医学发展的趋势更加紧密联系。 

2.3.3 卫生管理决策人员对卫生信息需求提出新要求。随首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的纵深发展,使得管理决策人员对卫生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主要需求的是适应卫生改革的具有导向性的信息,如政策信息、医改信息、法规信息、卫生管理信息。总之,对宏观战略方向性卫生信息需求相对多些。为了适应医改特性,还需要多极性的卫生信息,包括本系统和外系统、本地和外地、国内和国外的。 

从调研过程中发展,不论是条件好与差,大家的情报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及要求都有明显提高,虽然他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不同,但渴望获得信息来指导自己工作的要求是一致的。 

3         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统一管理和横向联系 

全区卫生信息网络不健全,除有一个区级卫生信息专门机构外,各地、市、县大多数没有信息(站)。个别为了创“三甲”医院,临时成立的信息科,之后又撤销了。各县、市基本上是以图书资料室或办公室代替信息工作,而县各部门之间同处一地,却不能互用互利,相互封闭,各为体系,使得卫生信息系统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致使卫生信息流向紊乱,很多信息工作难以进行。 

3.2 整体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作为区级唯一的省级卫生信息机构,它的存在应是一个全区卫生信息管理机构,一个高效、综合的信息系统,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信息室存在的。它担负着解决全区各基层单位如何获得和利用信息,对全区卫生信息工作的宏观管理调控,逐步实现全区卫生系统信息化的重任。目前,全区信息工作的管理仍处于一种陈旧而分散、部门封闭、自我发展、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无序状态,造成上下级信息机构工作管理混乱、脱节的现象。 

3.3 信息基础设施未发挥作用 

因我区处于落后的边穷地区,信息基础设备水平差,少数基层单位至今没有微机,大多数拥有微机的目前仅仅充当文字处理和简单数据分析的工具。计算机应有的作用未能发挥,使得很多信息难以交流。这种情况给区卫生厅计划逐步在全区建立的信息网络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3.4 基础条件持改善 

卫生信息源建设与配置是卫生信息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作为省级信息机构到目前为止没有自己的办公地点,虽近几年厅领导的得视,基础设备已逐步在改善,先后增加了微机、复印机和一些情报设施,最近又接通了因特网,但距离全国信息部门设置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需要上级领导给予一定的支持,以促进卫生信息技术的扩展和传递。全区卫生信息人员队伍与任务不相适应,合格的信息专业人员太少,素质低,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急需调配并加强建设。从卫生信息的加工、整理程度可反映出基础工作差距较大,管理工作不规范,不能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也与信息时代的要求不相适应。 

4         解决问题的对策 

4.1 制订措施,统一规划 

制订措施,统一规划,对一个省、市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起着宏观指导控制和调节作用。卫生信息领域的措施失当的畅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宏观意识,从我区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全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需求量等区情,制订出符合我区卫生信息工作的措施,统一规划,明确宗旨、任务、职责,理顺关系,协调各县(市)信息工作,打破部门所有、相互封闭、条块分割的局面,从组织上保证信息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全区网络化工作正常、健康、规范地发展。 

4.2 建立健全基层卫生信息机构 

组织管理是信息网络化工作必备条件。目前,全区的信息机构的体制很不完善,自成体系,各自独立,严重影响着全区卫生信息网络工作的开展。为振兴宁夏的卫生信息事业,要建立健全全区各级信息机构,并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实行条块结合的领导体制,即卫生部信息机构领导省级信息机构,省级领导各地、市级信息机构,各极卫生信息机构又分别接受卫生部、区卫生厅和地、市卫生局的领导。县(市)级卫生信息机构目前是我区信息体系中一个最薄弱环节,必须加强组织管理,集中领导,这样才能与区级卫生信息中心工作相互联系,协作协调,为资源共享打下基础。 

4.3 加强区级卫生信息中心的职能作用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决定因素 

全区卫生信息工作需要以省级信息机构为中心,实行业务上统一管理、统一指导、统一规划、宏观控制,建立和完善、协调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制度,使全区卫生信息工作实行统一标准和要求,建立资源共享的文献资源收藏体系。要实现全区的网络化建设,首先抓住区级信息中心为“龙头”的信息计算机管理的覆盖面,逐渐向各地、市、县医院机构辐射,形成各块联动并呈现不断增加态势。因为目前全区各市县级医院正形成对实现计算机管理的潜在需求,所以加强区级卫生信息中心的职能作用是实现全区卫生信息网络建设的决定因素。 

4.4 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和手段是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保证 

随着国家信息科学的发展,将信息科学应用于医药卫生领域单凭传统的设备、繁重的手工操作已无法及时加工整理、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整个卫生信息工作效率也无法提高。卫生信息机构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引进现代技术,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由传统服务环境向网络化服务环境的转变,建立完善计算机管理系统及网络系统。首先,全区卫生系统要有计划地开展计算机应用推广工作,提高应用水平,加快发展步伐,重点是加强县、市两级卫生部门宏观管理决策中的计算机应用,重点支持各县(市)两级医院的计算机系统开发计划,积极推进医学科研中的计算机应用与发展,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效率,在经费上给予倾斜,保证重点,突出优势,逐步在全区卫生系统建立卫生信息的共享机制,在此基础上创造与全国、卫生部的网络系统接轨的条件。 

4.5 加强信息人员队伍建设是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目前,应避免只注意网络建设而忽视队伍建设的倾向。队伍建设滞后于网络建设,其结果是网络效能由于受人的局限,发挥不了或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作为现代工具的作用。解决卫生信息队伍严重不足的途径应是:a.吸收一批高等院校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从事医学情报工作;b.在本地实行人才流动,从医疗卫生单位招聘适合做卫生信息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充实信息队伍;c.从医疗卫生单位聘任学术水平、外语水平高的卫生技术人员做兼职情报员,建立一支并兼职相结合的医学情报队伍。这样,既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卫生信息队伍的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又有利于网络化建设。 

4.6 加强卫生信息的基础工作是网络建设的基本要求 

目前本系统信息基础工作十分薄弱,管理水平低而且条件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准。因此,需要在管理上加大力度,使各项基础工作做的扎实有序,逐步规范化、标准化,避免信息网络建设游离于信息基础之外,出现网络建设和基础工作之间的断层。这样有利于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有利于实行网络建设及数据库资源建设和共享。 

环卫调研工作计划范文4

一、战略规划阶段——市领导亲自挂帅深入调研,三部门联合发文出新招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为了对我市农村卫生院的现状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了解,我市分管卫生工作的陈杭副市长亲自挂帅,和市卫生局领导一起到各市、区卫生局、基层卫生院进行多次调研,听取基层单位意见。经过对我市87所农村卫生院(蓬江区5所、江海区5所、新会区12所、台山市22所、开平市15所、恩平市17所、鹤山市11所)的深入调研,了解到我市农村卫生院经过几年“一无三配套”建设,基本没有危房,实现房屋、设备和人员的配套达标。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据调查,大部分卫生院经费投入不足,且存在镇级财政截留卫生院经费的现象,有个别镇不但对卫生院无任何投入,甚至将卫生院作为其属下的企业,要求每年上交一定数额的费用,实在是匪夷所思。由于各级政府对卫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卫生院的医疗设备缺乏、陈旧,不能适应农村医疗服务的需要。我市多数农村卫生院没有能力添置必备的心电图监护仪、呼吸机、电动洗胃机、B超等医疗设备,不但制约了农村卫生院的医疗业务发展,更严重的是无法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二)技术力量严重不足,降低农村卫生保健基本保障

一是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低。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262人,本科以上170人,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无专业学历1338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1%。如恩平市多数卫生院没有一个大专生,仅有几个卫校毕业的中专生。二是农村卫生院人员臃肿。全市卫生院中非卫生技术人员1024人,占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的24%。以上表明:我市农村卫生院非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较高,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低。大多数卫生院引不进、留不住高素质人才,培养出一个就走一个。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卫生院发展的难中之难。

(三)内部机制不活、管理不善

相当一部分卫生院内部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很多院长是由乡村医生做起,没有接受过系统医院管理理论学习,他们在本地患者群众中有一定声望,能吸引病人,因此成为管理者。但部分院长未能转换行政管理角色,管理水平差,致使卫生院管理无计划性,顺势而就,盲目粗放发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外,内部机制仍采用平均分配、吃“大锅饭”管理模式,缺乏激励机制和创新意识,大大挫伤职工工作积极性,由此造成医务人员工作无热情、服务态度差。这些卫生院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差,有病宁愿求助于乡村医生而不愿到卫生院。

我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法规政策,结合各地实际,先后多次讨论和修改方案,最后决定从人才和管理上寻找突破口,开创性地提出“双挂一培训”的建议,即在市直医疗卫生单位选派医疗业务骨干到农村卫生院挂任院长(副院长)职务、抽调农村卫生院院长(副院长)到市直医院挂任中层领导助理进行锻炼;接收农村卫生院新毕业的本科生到市直医院进修培训。市卫生局在制定工作方案初稿时,将双挂一培训的目标、措施、管理、经费开支和人员待遇等都考虑周到,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使“双挂一培训”计划很快得到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的大力支持。为加大“双挂一培训”推行的力度,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卫生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江门市农村卫生院人才培养培训和队伍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江卫[**]97号),将人才建设、培训纳入组织人事管理中。“双挂一培训”计划的出台,成为我市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一项创新性的重要举措。

二、战略实施阶段——省、市领导热切关注,行政部门紧密跟踪抓落实

在计划实施前期,我们首先做好三项准备工作。一是选好第一批挂职干部。二是选好挂职卫生院。三是进行挂职干部岗前培训。在市委党校举办了江门市卫生系统首批挂职干部培训班,请该校资深教授进行授课,进一步提高挂职干部的综合素质和领导水平,为其挂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年11月2日,我市举行了江门市卫生系统首批挂职干部和新毕业生培训接送仪式,标志着“双挂一培训”计划的正式实施。挂职干部和新毕业生满怀热情、充满信心,奔赴不同的岗位,以实际的行动一起在这一条创新的道路上探索。

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厚望。省政协副主席、省卫生厅厅长姚志彬**年12月20日下午抵达我市调研,期间到了开平市赤水镇卫生院进行视察,他对我市“双挂一培训”工作表示肯定,并鼓励我市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积极探索农村卫生院的管理模式,推进“双挂一培训”工作,为全省农村卫生院管理闯出新路子。我市陈杭副市长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双挂一培训”,要求各级政府关心、支持此项工作。市卫生局毛炯局长、冯淑娴副局长多次下乡进行跟踪调研,在肯定挂职干部成绩的同时,还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使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锻炼了他们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

在计划进行了半年的时候,我市卫生局就马上组成考核小组,对挂职培训工作进行阶段性考核。

三、战略评价阶段——多方获利取得成效,分析总结经验树典范

“双挂一培训”计划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初显成效。经过战略评价,总结出8方面的成效。

(一)提高了管理水平下挂干部能根据当地卫生院的实际制定、完善医疗规章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管理制度,将城市医院先进的管理理念、经验带到农村卫生院,通过制度管人、依法治院,使乡镇卫生院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二)重建卫生院的形象我市部分农村卫生院的卫生环境比较差,为了重建卫生院的形象,取得群众的信任,下挂干部到任后的第一件事都是整顿院内环境,制定保洁制度,规定清洁工的工作范围和行为,修旧补破,虽然仪器还是那些仪器,设备还是那些设备,但整个卫生院给人的感觉却亲切了很多。通过一系列措施,绿化美化了卫生院,大大改善了卫生院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正如开平市赤水镇卫生院挂职院长朱正君所说的,“医院要想吸引病人,首先要让病人乐意进来。”

(三)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下挂的卫生院长(副院长)都懂得一个道理: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他们注重言传身教,多方面多途径提高卫生院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一是通过市级医院的支持和帮助,开展新项目,引进新技术,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技术;二是利用上级医院的资源优势,让专业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分级进修培训。三是增强与上级医院的技术合作。通过挂职干部的联系,建立了定点协作医院,加强了业务技术的合作。四是加强卫生院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

(四)提高了经济效益卫生院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下挂的7所卫生院中,当时挂任正院长的3所卫生院的经济情况是处于当地卫生院最低水平,如开平市赤水镇卫生院和恩平市大槐镇卫生院,基本工资都发不出,通过挂职干部近一年的努力,3所卫生院经济效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开平市赤水镇卫生院**年1-6月份业务总收入比**年同期增长57%,职工的收入比去年增加25%,不仅能发出工资、补贴,平均职工每月的奖金提高到500元

(五)获得了社会效益一是开展体检、送医下乡等活动提高知名度。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卫生院在农民群众中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使卫生院承担起预防保健功能,改变过去重医轻防的现象。二是创出了卫生院品牌。下挂干部都根据自己的专长,打响卫生院的品牌。提升了该院的声誉和威信。三是赢得了农民群众的信赖。下挂干部以他们高尚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践行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天职,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称赞和爱戴。

(六)提高了上挂干部的管理水平一是上挂干部参与各科主任、办公室、院务会议,学习医院工作中的协调、研究、总结、布置、落实、监督等工作程序的实施;二是上挂干部参加“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学习班,学习了医疗质量管理、医院战略管理、医院中层领导力与执行力、医院创新经营、医院流程再造、医务人员的优质服务等的管理知识;三是上挂干部到各科进行轮训,并严格规定在各科学习的时间和内容。7名农村卫生院院长(副院长)自挂任市直医院职能科室主任助理以来,明确学习目的,制订了学习计划,积极主动地向挂职医院的同行们学习。无论到哪个科室,都虚心请教,认真开展工作,积极参加医院的各项管理活动。通过实践,使自己的医院行政管理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七)增长了培训生的临床知识为提升毕业生实践能力,市卫生局制定了《江门市基层卫生院新毕业生到上级医院培训的方案》,明确规定毕业生到上级医院培训的目标、内容、时间和考核方式。这次参加培训的毕业生,很快就掌握了医疗业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平时参与坐诊,注意观察,不漏过一个异常体征,锻炼、提高了他们临床思维能力和鉴别诊断能力。查房时积极听取带教医生、主任、教授们的意见,学习诊断技巧,研究治疗方案。有的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按自己将来发展的方向有侧重地学习专科知识和技术。这批毕业生普遍认为:通过学习,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这种进修学习获益良多,很有必要。

环卫调研工作计划范文5

总结工作,这次全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是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目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分析形势,布置任务。刚才陈局长和张局长分别作了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演讲,认真总结了两年来的卫生工作和4年计生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区卫生和计生事业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安排安排了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演讲客观全面,重点突出,措施具体,操作性强,完全同意,希望与会同志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卫生和计生系统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不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有力地推动了行业工作的提档升级。公共医疗卫生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区、镇、村三级医疗网络初步形成,计生属地化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全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明了优良的环境。过去的一年,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是基础设施不时加强的一年,业务工作不时开拓进取的一年,班子队伍建设不时提高的一年,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一年。此,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工作在计生和卫生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和衷心的问候!下面就作好新形势下的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近两年来。再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

事关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卫生、计生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人口素质问题。必需增强忧患意识,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动身,进一步提高对这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客观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尊重,第一、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实现全民安康。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要求我今天的事业不但要有利于当代还要惠及子孙。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注意加强单薄环节,特别要努力作到五个重视”其中之一就是重视人口问题、节约资源、维护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科学发展观告诉我所有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任何发展都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紧密相关。如果人口的数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人口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高,生产力发展与人口增长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也就谈不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阻碍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这就要求我要不断把满足人的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身点和落脚点,扎扎实实的做好卫生和计生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要求。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目前,第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实现全民安康。现实却明显的流露出不和谐的方面。人际和谐方面,最突出的表示就是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总体上看可以说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时缩小。但是个别方面,比如出生人口素质,居住环境、享受医疗待遇等方面差别仍然很大。人与自然方面,人的数量增加,对资源需求量逐年增加,同时,对环境的破坏水平也在加剧。当代人已经开始侵占后代的资源,吃子孙饭,那么我后代如何去生存,恐怕要比我艰难得多。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也逐渐表示进去。从全球看,气候问题、粮食问题是人与自然和睦谐的表示,从我近两年经历的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上看,其成因也可以归结为人与自然的和睦谐。前些天电视上报道部级维护动物大黑熊下山吃人,就引起了维护熊重要还是维护人重要的纷争,那么熊为什么要下山?就是因为人类越来越多,破坏了山上的自然环境,熊为了生存只好下山找食物。区人与环境的和睦谐也存在许多问题,空气污染还不能完全地解决,还有局部村民饮用象茶水一样颜色的地下水,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区财政还要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去解决和改善这些和睦谐。总之,这些现实已经警醒我必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把卫生和计生事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摆上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实现全民安康,第三。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时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生命质量、生育质量、生活质量。反观我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异。当前,一些低素质人口多生、高素质人口少生或不生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导致人口素质越来越差,一些非污染性疾病、损伤中毒和职业危害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和农村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贫困人群,难以接受重大疾病的经济负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导致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的下降。这些问题是否能够逐步加以解决,既关系到对群众的感情问题,也是检验先进性的问题,更是对我执政能力的考验。因此,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动身,切实把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对各方面的工作了新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为新时期卫生和计生工作注入了新理念、提供了新动力、开辟了新境界。卫生和计生部门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问题,促进工作不时攀升。

卫生工作要突出抓好以下三项重点工作:当前。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构筑起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坚固屏障,第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一项艰巨任务,也是卫生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必需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扎扎实实搞好“三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全面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一是要坚持预防为主。制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应变的处置能力,做到有预测、有预警,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缩短突发事件信息传输、反馈的时间,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处置,把损失降到最低,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平安和身体健康;二是要坚持制度创新。既注重解决体制,又注重制度创新,构建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功能全面、责任明确、信息疏通、反应快捷、运转高效、利息合理的管理指挥体系,及时准确作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决策;三是要坚持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运行机制,对事前、事发、事中、事后作出统筹布置,抓好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救治五个环节,完善信息演讲、指挥决策、预防控制、医学救治、执法监督五个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力求做到果断决策,妥善处置,有效控制。

强化优质服务。这几年,第二、积极改善医疗质量管理。区财政在医疗卫生方面投入很大,从医院用房到医疗设备都逐步予以解决,但是医疗单位要生存、要发展、要壮大,必需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上常抓不懈。坚决纠正轻人才、重设备,轻人文关怀、重机械服务,轻社会效益、重经济效益的倾向。要建立医疗质量考评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医疗质量控制网络,加强对医疗质量、医疗平安、医疗费用等方面的信息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切实解决好诊治不规范、责任心不强、技术不过硬、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做到接诊快、诊断准、处置当,着力研究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质量较高、费用较低的医疗服务,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积极探索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和农村五保户给予医疗服务方面的特殊照顾和救助,第三、因势利导。中央针对当前农村实际的一项重要举措,去年我投入一定资金为龙凤镇各村改建卫生所2个、新建卫生所5个,解决了农民“看得上病”问题,但农民“看得好病”和“看得起病”还是要面对的新问题。因此,今年我要在规范化管理农村卫生所,强化对农村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卫生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准入管理和日常监督,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其他危害农村公共卫生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里我要讲一下,有的村卫生所投入使用后运行得很好,但是也有局部卫生所建成以后,村长、书记一次都没看过呢,就是说领导没有将政府投入建立起来的农村卫生所重视起来,更谈不上管理了因此,各村要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切实将农村卫生所管好,用好。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聘请本村医务人员,搞好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维护农村卫生队伍的稳定,保证农民群众就医平安。要对农村大病医疗情况调查,摸清底数,确定大病的定义和大病的种类,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论证我区农村大病医疗救助方法,切实保证农村贫困人群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对这项工作,一定要采取审慎稳妥的态度深入调研,探索大病医疗救助机制,尝试个人拿一部分、政府补一部分、社会平安交一部分,协助农民解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困扰,全面改善农民的就医条件。

计生工作要具体在三个方面上下功夫:

把群众真正当成计划生育的主人,第一、要在观念创新上下功夫。要树立三种观念。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以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动身点和落脚点。摆正与群众的关系,实行换位思考,以群众满意满意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评价工作的唯一规范。二是树立经济社会和人口与计生工作同步发展的观念。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人口,两手都要硬,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胆尝试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来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确保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同时,把人口总量控制在既定的目标之内。三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把解决人口问题放在可继续发展战略地位的首要位置。经济发展中考虑人口压力,考虑人的全面发展,考虑资源环境的接受能力,努力作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子孙后代留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要由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重视人口战略研究转变,第二、要在工作创新上下功夫。工作任务上。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平安。工作内容上,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开展生殖保健,提供优质服务,协助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建设文明幸福家庭。工作方针上,要由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贯彻落实“三为主”向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转变,全面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工作思路上,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不时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工作方式上,要克服依靠政策约束、行政命令等行政手段指导工作的行政化倾向,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减少行政干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还群众主人地位。

要在完善工作机制上下功夫。要以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为出发点,第三。针对管理中的难点、弱点、盲点,建立有效的工作责任机制和推进机制。要依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时完善党政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要有目的地调查计生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继续依照“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充分调动和发挥村(社区)基层组织和计生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按照“单位负责、社区管理”要求,不时完善乡村计划生育管理体制。要在巩固好计生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全面、科学、实事求是地搞好综合改革的基本框架,突出重点、难点、逐年完善,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强,管理机制健全的计生综合改革机制。要走出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的误区,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证制度,落实奖励优惠政策,真正使计划生育家庭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

三、切实加强领导。

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大力推进卫生和计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各单位必需切实强化领导,统筹兼顾,合力攻坚,务求实效。

加大重视力度。卫生和计生事业都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局部,第一、强化统筹布置。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和特点,把卫生和计生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政策措施等方面加以明确,使卫生和计生事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应有位置。要依照建立公共财政和公益财政的要求,不时加大卫生、计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确保经费的足额投入,确保各项奖励优惠政策以及基层工作人员报酬的落实。财政、审计、计生等部门要对基层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进行联合检查,对挪用、占用、弄虚作假骗取专项经费的行为,一经发现,坚决严肃处置。要继续坚持计生工作党政一把手新自抓、负总责的领导机制,制定便于掌握、有利于操作且内容简化的目标考核,严格目标考核和奖惩,考核结果要与政绩、奖惩挂钩,对问题严重的单位和个人,坚决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决不姑息迁就。

环卫调研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环境卫生学》;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20-04

《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主干学科,也已成为环境科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另外,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的环境卫生问题也日益显现,这些均对《环境卫生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于2012年6月~2013年7月间,对潍坊医学院开设《环境卫生学》课程的预防医学专业152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该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方法。

一、研究方法

选取潍坊医学院开设《环境卫生学》课程的预防医学专业2008级和2009级4个班共15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2份,回收152份,其中男生51人,女生101人;大四学生77人,大五学生75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统一发放问卷,由调查者解释问卷填写注意事项,待完成问卷之后统一回收并核查。内容主要包括授课内容安排、课时安排、补充内容等。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比较。

二、调查结果

(一)课堂教学内容设置

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第七版《环境卫生学》内容设置共有14章,考虑到男、女生对《环境卫生学》课程内容设置有不同的侧重和想法,本调查运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不同性别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的倾向。结果显示,男、女生在所有14章内容设置方面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在内容设置的必要性上,男、女生的意见基本一致。如果按必要性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的话,依次为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大气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卫生学绪论、土壤卫生和环境污染性疾病、环境质量评价、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家化产品卫生、城乡规划卫生。

根据潍坊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环境卫生学》一般在第8学期开设,第9、10学期到医院实习和专业实习,考虑到实践教学对专业课学习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大四和大五两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大四的学生在调查期间刚刚结束《环境卫生学》的理论学习,而大五的学生已经完成了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并经过实践教学阶段。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在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上,大四和大五的学生存在意见差异,主要体现在绪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大气卫生、饮用水卫生、城乡规划卫生等章节的设置上,与大四的学生相比较,经过实践教学,大五的学生认为绪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大气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的设置必要性有所降低,而城乡规划卫生的设置必要性有所上升。另外,虽然统计学分析没有差异,但大五的学生对环境质量评价、家化产品卫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等内容设置的必要性上认识有所上升。

(二)课时设置

尽管男、女生在内容设置的必要性方面认识基本一致,但是在课时设置上又有部分差别,本次调查运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不同性别学生对课时设置的倾向。男、女生在课时设置上主要存在差异的章节为绪论,大多数男生认为绪论用2学时即可,而大部分女生则认为绪论用1学时即可。在其他章节的课时设置上,男、女生意见基本一致,环境与健康的关系2~3学时,大气卫生3学时,水体卫生3学时,饮用水卫生3学时,土壤卫生3学时,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2~3学时,环境污染性疾病2~3学时,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2~3学时,公共场所卫生2~3学时,城乡规划2学时,环境质量评价2~3学时,家化产品卫生2~3学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2学时。

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在课时设置上,大四和大五的学生存在意见差异(P

(三)补充内容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补充内容的倾向各有不同。男、女生对是否补充环境激素专题和环境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介绍存在不同意见,与男生相比,女生认为环境激素专题和环境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介绍很有必要作为补充内容进行教学。在其他补充内容方面,男、女生意见一致,根据必要性由高到低排序为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水污染治理方法介绍、环境毒理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灾害环境卫生、土壤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化妆品安全性和功效评价。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补充内容的需求意见基本一致,按照必要性由高到低排序为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专题、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环境毒理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水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土壤污染治理方法介绍、灾害环境卫生、环境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介绍、环境激素专题和化妆品安全性和功效评价。

三、讨论

(一)调查对象对课程内容设置的态度

本次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环境卫生学》课堂教学内容设置总体比较满意,且与目前执行的教学大纲相一致,在各章节内容设置的必要性上,男、女生的意见基本一致,根据必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大气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卫生学绪论、土壤卫生和环境污染性疾病、环境质量评价、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家化产品卫生、城乡规划卫生,该结果与安徽医科大学的调查结果相同[1]。虽然不能认为学生对内容设置必要性的排序一定是正确的,但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兴趣所在。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对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介质比较关注,而对与自己距离较远的内容或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经常用到的内容缺乏兴趣和关注。调查也发现,经过实践教学的过程,在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上,大四和大五的学生存在意见差异,主要体现在绪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大气卫生、饮用水卫生、城乡规划卫生等章节的设置上。与大四的学生相比,经过实践教学,大五的学生认为绪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大气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的设置必要性应有所降低,而城乡规划卫生的设置必要性应有所上升。另外,大五的学生对环境质量评价、家化产品卫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等内容设置的必要性上认识有所上升。由此可见,学生经过实际工作实践,对某些章节内容教学必要性的认识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相关章节内容的重视程度,这对授课教师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二)调查对象对课时设置的态度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除了绪论部分,男、女生在课时设置上的意见基本一致,各章节学生期待的课时和教材建议的课时基本一致,可见学生对本院环境卫生学教学课时的划分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大四和大五的学生在课时设置上存在意见差异,从总的趋势看,大五的学生认为各章节学时数均应相应缩减,而饮水卫生部分的内容应该适当延长,该结果可能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饮水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有关,这种变化对授课教师来说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优化授课内容和学时[2,3]。

(三)调查对象对补充内容的需求

虽然《环境卫生学》教材每隔几年都要修订一次,每次修订都有新内容充实进来,但由于出版周期的影响,加之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造成生活环境的迅速改变,以及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使得环境卫生学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4],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例如日益严重的可吸入颗粒物造成的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家庭装修引起室内空气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造成的南方镉米事件等,虽然在课本上有一定的体现,但是对于学生日益增强的需求来说仍然显得不足,为此,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些需求,在课堂教授的内容之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补充一些学生需求较高、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5,6]。在补充的内容上,一方面要考虑研究热点,另外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本次调查发现,男、女生除了在环境激素专题和环境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介绍这两项补充内容的必要性方面存在差别之外,在其他补充内容方面意见一致,均认为最有必要进行补充的前六项内容分别是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水污染治理方法介绍、环境毒理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由此可见,学生更加关注的是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热点问题的探究。本次调查还发现,不管是大四还是大五的学生,对补充内容的需求意见达成了一致,均认为最有必要进行补充的前六位内容分别是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专题、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环境毒理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水污染治理方法介绍,这说明未经历实践教学的学生对未来可能在工作中用得着的知识存在较强的需求,在知识结构当中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实际应用。

四、调查结果对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启示

本次调查结果对《环境卫生学》课程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启示有三条:第一,在《环境卫生学》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加强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教学,如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大气卫生及土壤卫生,同时也要根据将来学生就业后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大力加强环境质量评价、家化产品卫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等内容的教学。第二,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可以更加灵活。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适当增加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大气卫生及土壤卫生、环境质量评价、家化产品卫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等内容的课时数,而对于绪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城乡规划卫生等的课时数可以适当减少。第三,对于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及热点内容,如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环境毒理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大气污染治理方法、水污染治理方法等内容,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补充进来,一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对学生日后的考研和就业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翟金霞.《环境卫生学》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及需求性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

[2]甄泉,赵云利,杨晶,张杰,周纯先.《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

[3]王晓黎,谭宁,秦海宏,沈志雷,李敏.《公共场所卫生》教学改革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9,(8).

[4]闫洪涛,杨新军.环境卫生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

[5]翟敏,岳喜同,刘慧,宋烨.环境卫生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

[6]王万银,李敏.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军队环境卫生学教学效果[J].医学教育探索,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