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教师培训总结范例6篇

影子教师培训总结

影子教师培训总结范文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政府也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然而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异也越发突出。农村教师学历低、专业素质不过关、教学质量不达标的问题比比皆是。基于此,对农村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显得十分必要。以往我们也组织过许多大规模的农训教师集中培训,虽然取得许多成效,但也无法回避一些突出问题。“听的时候有干劲,回到本校后依然没能付诸行动。”这是许多教师参训完后的相同感受。“如何将理论问题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现实诉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建设教师队伍”做出了新的部署,要求“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教育部、财政部实施“国培计划”也要求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重庆市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脱产研修培训项目,是对重庆市已有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进行精深培训的系统工程,其目的在于系统地提升骨干教师学术视野和实践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成为能力高强的课程与教学领导者,在义务教育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全面带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促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根据这一目的,重庆市将“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的课程目标设定为:(1)提升学员的文化修养,在文化层面开阔教师的视野;(2)提高学员对本专业的认识,在专业层面提升学员能力;(3)提高学员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能力,在课程层面提升学员能力;(4)提高学员在教学实践方面的能力,在教学层面提升学员能力;(5)提高学员在指导教师方面的能力,在课程领导层面提升学员能力。

根据这些目标,重庆市设置了“四板块”课程模式体系:理论研修、影子研修、反思研修和实践研修。其中影子研修着眼于学员教学能力的提升。按照“集中授课阐述问题

实践操练解决问题

集中分析共性问题”的逻辑,为了及时消化理论研修阶段所学理论,重庆市设计了一个以提升学员教学能力为核心的影子研修。

“影子研修”模式实际上是校本研修的一种延伸和创新,它的基本特征是充分利用优质中小学校和名师课堂作为教师培训资源,积极探索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模式。让教师培训立足校园,回归课堂。杜威说:“对于教师合适的专业指导不是纯理论的,而是应包含一定量的实际工作。。我们希望通过“影子研修”跟岗学习使研修成为教师的工作常态,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参与研修并帮助参训教师在主动参与研修中学会研修,最终实现指导教师“影子教师”在合作研修中共同成长。

本文主要探讨在重庆市国培计划项目下的“影子研修”模式是否被参训教师所接受,是否对其专业素质的实质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否真实地运用在其原本的课堂中。

那么,影子培训如何产生的?包括什么样的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有何意义?对于今后培训项目的开展又有何改进意见?笔者以“精确匹配”的方式以“影子研修”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显示从“国培计划影子研修”进行以来,截止到2013年10月,有25篇相关文献,(2013(7),2012(6),2011(5)),对影子研修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研究。

二、影子研修研究综述

1.“影子研修”的来源

“影子”一词与教育的结合,并不是中国所特有,在英语语境中就有“影子教育体系”之说。这个隐喻主要用来指称那些与正规的、主流的教育如影随形并起补充作用的课外辅导教育,承担私人辅导或补习的教师则常称为“影子教师”。但是,沿用到教育培训领域,“影子教师”虽然保留着如影随形的本意,但指称对象已发生了变化。从我国教育培训来看,影子研修则是指组织参训教师到经过认定的优质基地学校,如影随形地跟踪学习研修导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工作,以大幅度提高参训教师专业能力。

2.“影子研修”的内容、形式

任运昌(2013)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反思研究之后,提出了国培计划影子研修“3维度6模块”课程。“3维度”是指影子研究课程目标必须包括“提升理论水平、提高实践能力、提供发展动力”。6大课程模块则是指“学科教学理论核心、实践关键、实践重点、实践难点、研修导师引领、研修学员互动”。

刘建银、张香艳(2012)总结到:纵观“国培计划影子研修”实施情况,其内容大致包含了观察、实践(行动)、反思三个方面。观察:参训教师长时间扎根影子学校,全程参与到“影子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观摩体会指导教师在备课上课和教研过程中的理念、思想和方式。实践:参训教师如影随形地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通过参加集体备课、听课、批改作业、上课、管理学生、写教学案例分析或者反思日志、开展教研活动等提高学科问题解决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反思:参训教师通过观察、实践后对自己的教学观、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它对促进参训教师专业发展、形成独特教学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汪文华(2011)提出影子研修采取“带课”、“带研”“带学” “带资”的策略。“带课”研修即参训教师与“影子教师”形影相随地开展教学工作;“带研”即参训教师参与教研科研活动:“带学”即参训教师通过网络研修平台提交问题、在线交流、互动研讨、接受培训专家远程跟踪指导、班级同伴互助等:“带资”即参训教师与“影子教师”以及同伴共享培训成果和研修资源。

随后朱福荣(2011)、朱括(2013)等人在“四带”的基础上加上了“带问”,即参训学员带着积累的中小学课堂关键问题或者培训任务而来。

而朱福荣、刘玫、邓志勇(2011)的完整提法是“五带六步”研修模式,“五带”已经有所了解,“六步研修”则是指以提升影子学员的课堂教学能力为重点,采取“听、观、问、议、思、做”的方式进行研修。听专题讲座、观课堂教学、提出问题和思考、与他人对话、分享、思即反思、做即通过“同课异构”“一题多构”等来改善教学行为。

提出“五带”策略的同时,朱括、杨清军(2013)还概括出了“两体互六”的影子研修模式。所谓的“两体”即构建“合作研修共同体”,确立“导师学院双主体”。在影子研修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影子学院都是学习者。学员的学习过程、打磨过程同样会给指导教师带来思考,二者是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至于“互六”模式,则是对共同体的进一步的、明确的描述和要求,即学员和导师共同经历观课互学备课互助改课互研上课互听评课互动研课互进。

三、“影子研修”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发展的意义

徐松然、陈启德等人概括了影子培训的特性和优势:体验性、互动性、自主性、针对性、灵活性。

朱括等人高度赞扬影子研修“两体六互模式”把握到了学员和导师的最近发展区,实现了知识能力的转化,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了研究与反思能力。

刘建银、张香艳认为与传统的理论讲座式培训相比,影子培训在培训模式上具有很多创新之处,比如它强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开展培训,强调学员的实践参与,强调关键教学行为改变。同时,影子培训提供了教师教育横向、纵向一体化新思路。

四、影子研修的反思

很多研究者都在作品中提到了对影子研修的反思。汪文华呼吁严格多方绩效考评:对研修指导团队、研修平台和资源、参训学员、研修完成质量。前两方面可以归纳为受训学员从硬件资源、软件资源角度对培训进行评价。后两方面则需要考虑到培训效果本身具有的高度内隐性、滞后性,如何能得到客观的考评结果。

朱括、杨清军在提出要有科学的评价和管理机制的同时,还建议在培训中邀请更高层次的导师定期开展介入式指导。

而我个人认为刘建银、张香艳的反思总结更为全面、深刻。他们提出三方面值得反思的问题。影子学校与影子教师的选择问题。应该把农村一些具有办学特点的学校、一些优秀教师也纳人选择。同时,是否可以考虑让受训学员来匿名推荐或者选择影子学校和影子教师。影子培训的内容问题。观察、实践、反思的培训内容基本涵盖了一名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但整体来看也显得相对泛化。学员会发现需要学的、做的、改变的东西太多而有无从下手的茫然感。影子培训效果的考核评估问题。现行的培训效果考核通常以量化的指标来判定,比如:听课、日记数量。而这些量化的指标是无法全面、科学的反映出培训效果的。建议使用克里帕特利克教授的四层次评估模式(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

影子教师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校中层干部;干部教育培训;PDCA;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C9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6009506

高校开展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的有效举措,是高校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1,2]。一些学者已经展开了对高校干部考核的相关研究。施云姝从考核高校管理干部自身素质和工作业绩的三个子系统,即思想道德子系统、能力素质子系统及工作业绩子系统进行干部综合考核研究[3];孟令军从干部的德、能、勤进行干部综合考核研究,并针对机关党政、系部院行政、系部院党务设计了不同的绩效考核指标[4];王辅俊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确定了考核评价指标体系[5]。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干部的“德、能、勤、绩”等结果性指标的构建研究方面,评价方法多以定性分析为主,且未对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整个过程的质量进行考核,这不利于对教育培训工作的改进和完善。因此,如何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使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能够被纳入刚性的干部管理系统,对促进高校干部选拔、培训、考察、使用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6]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就此作一分析。

一、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

(一)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策划

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策划包括教育培训课程策划和教育培训课程安排。教育培训工作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取决于教育培训的思路、形式、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是否符合高校中层干部的内在需要。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要把握高校中层干部的需求信息[6],以学员的需求为基础,安排教育培训班次,设计教育培训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教育培训方式;还要安排好教育培训的时间、地点、教学器材、教育培训教材、教育培训教师,以确保教育培训工作能有步骤地展开。

(二)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实施

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实施包括制定教育培训课程内容、选择教育培训方式、提高教育培训效果、组织教育培训课程考核四个方面。教育培训课程的内容,要满足高校中层干部的任职资格要求、职业生涯规划、自身条件及单位对其培养方向;为了教育培训工作的评估和后续工作,要进行系统、完整的教育培训记录工作,包括签到记录、教育培训过程的记录、教育培训档案的记录等[7];教育培训要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中心,创新教学形式,运用专题讲座、交流研讨、课题调研、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让学员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理解和对问题的认识,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培训考核形式要与教育培训形式相符,确保考核的有效性。

(三)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检查

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检查包括老师讲课效果和学员听课效果。老师要做好教育培训材料的准备工作,运用一定的授课技巧,积极调动学员的积极性,确保其完全吸收应掌握的知识;学员听课效果注重学员的感受、学习效果以及在工作中的应用。教育培训后需要考核学员对于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的了解程度、吸收程度以及教育培训的知识或技能在工作中是否得到了运用。

(四)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改进

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改进包括教育培训的总结和教育改进两方面。培训后要收集教师和学员对培训的评价和意见,通过对培训反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不断改进工作,使培训效果不断提高。

二、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

评价方法选择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在模糊数学的理论基础上,把层次分析法与模糊决策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模糊的安全信息定量化,从而对多因素进行定量评价与决策[9]的一种评价方法。对于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来说,由于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可以将其划分成不同层次,以便确定不同层次的权重,从而得出各层次对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的影响程度。由于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标准均带有模糊性,对于这些非线性的评价,也只有通过模糊运算法则,才能较全面地汇总各评价主体意见,得到可比的量化结果。因此,本文对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更加科学地反应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分析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模糊综合评价法[1]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建立因素集

根据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培训策划、培训实施、培训检查、培训改进,分别记为U1,U2 ,U3,U4。其二级评价因素如表1中的二级指标所示。

(二)建立评判集

根据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实际情况,把评价等级分为:非常好、较好、一般、较差、非常差,其分别记为V1,V2,V3,V4,V5。

(三)运用层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较多,结合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邀请具有丰富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和组织工作经验的专家,让他们根据表2判断矩阵元素的标度方法依次两两比较重要程度,逐层进行比较、判断,经过多轮意见征询、反馈和调整后,建立判断矩阵,继而根据AHP中排序权向量计算的特征根方法计算出指标权重。

三、实证分析

以中国民航大学中层干部教育培训为例,对其教育培训的质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影子教师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中小学老师;网络培训;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083-02

中小学老师网络培训是全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它利用IT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一个网络多媒体的教育平台。并借助网络的资源、渠道及优势达到培训师资、提升师资力量的目的,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下集中面授培训遇到的一些问题。目前,网络培训是中小学老师继续教育及提升老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可是,当实施中小学老师网络培训的时候,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所以,清醒地意识到可能遭遇的问题,思考解决的对策,是确保中小学老师网络培训质量的前提。站在被培训老师的立场,将中小学老师在网络培训当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整理并总结,有针对性地提出处理问题的办法,使教师网络培训的效率及质量得以提高。

一、中小学老师网络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存在原创性的问题

通过网络开展学习,在学习过程当中,受训人员所有的作业、发言、讨论都是通过电子档案形式提交…,电子作品很容易从网络上直接获取,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即可,很难判别其是否为原创,存在内容原创性的问题。根据了解得知,在网络培训当中,大多数受训者的作业或帖子等基本是通过网上现有资源的复制、粘贴而得,通过自己认真思考完成作业或贴子的受训者很少,所以,不能确保其原创性,进而也就无法真实反映受训老师培训效果。如何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是网络培训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受训老师参加网络培训缺乏自觉意识

网络培训以受训老师为主,体现了网络培训人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使学习更具个性及自主。但是,网络培训在空间上,培训人员同受训人员之间,受训人员同受训人员之间是处于分离状态的,也就缺少了相互反映与监督,几乎完全靠自觉性来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在网络培训实践中,受训教师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烈,不自觉,很被动,应付任务,如出现受训教师在BBS上“灌水”、“抄袭”、“骗分”现象和让其他人代“学”或自己“挂”机学习等现象。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偏离了网络培训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挫伤了其他受训老师的学习热情,给培训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网络培训的质量。

(三)培训主体问欠缺交互

1.辅导老师和受训老师间欠缺深入的交流互动。一般情况下,一个辅导老师负责几十个或更多受训老师的帖子或作业。而受训老师的帖子和作业大多数是质性描述的文本内容。培训者要用很多的时间来查阅这部分帖子和作业。也就是说,辅导老师要对内容作出准确的评判和有针对性的深度回复,在有限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另外,辅导老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能力有限,于是就会用一些通用式词语,而很难与受训老师展开学习内容和学习观点的碰撞,从而难有深度交互的效果。

2.受训老师之间欠缺交流互动。有效提高培训效果的方法之一就是受训老师间开展充分的交流互动与研究讨论。但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很多受训者都没有真正地加入到培训互动环节当中,只是作为旁观者,观望其他受训者与培训者间的交流互动。受训老师在参与课题研讨时,回复帖大多数苍白无力,重复或附和,多数都是“同意”“赞成”“支持”等几个字。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网络培训中交互性是十分欠缺的,也是有待加强和提高的。

(四)受训老师欠缺现代信息素养

1.教育观念陈旧。有很多老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无法接受网络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全新网络教育培训观念,这对于高效开展网络培训是十分不利的。具体表现为:一是受训老师传统观念没有彻底转变;二是对网络培训的认识不足,且存在认同差异性;三是某些受训老师,教育观念十分陈旧,依然只能接受传统方式的面授等方式展开培训,对于全新的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方式无法认同,致使参与积极性不高。

2.欠缺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影响网络培训效果的因素之一就是受训老师信息技术能力低下。尽管最近几年由于网络的普及,针对信息技术的培训也得以较快发展,可是,由于大部分老师使用电脑的频率少,计算机应用能力很低。通过对电脑操作水平的调查得出:达到娴熟操作程度的教师占到总数的18%;操作了解程度一般的教师占40%,还有42%的教师完全不会,其中主要是年龄较大的教师。由此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是迫切需要加强和提高的,以满足网络培训对此的需求。

二、中小学老师网络培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突出辅导老师的作用与地位,加强培训监管力度

网络培训中,辅导老师的好与差可能直接影响网络培训的效率,可见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在网络培训当中,辅导老师的角色应该包括合作者、评价者、监督者、引导者、鼓励者、管理者等。辅导老师需要认真的检查受训老师所提出问题的质量及数量,作业完成的情况以及在线学习的时间等。同时,对受训老师的作业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并激励受训老师不断学习,掌握好的学习方式,增进受训老师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辅导老师要具备责任心,奉献精神,合作意识,既要配合好培训者又要深入了解受训者,做好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培训效果。

(二)加强网络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是中小学老师开展网络培训的目的。因此,将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1.借助网络来开展学习,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专家讲座,优秀老师课堂教学视频以及分析案例等。通过学习,使受训老师的学习观念得到转变,教学方法与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通过第一步的学习之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通过辅导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帮助,自我反思,总结问题,并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利用总结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尝试处理好所存在的问题。

4.通过学习与实际运用经验,深入总结与反思,明确不足及改善对策。

(三)改善培训支持服务质量,增进交流与互动

1.增进受训老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体现其协作学习特点。(1)组建学习小组,激励学员运用博客、腾讯QQ、电子邮件来进行交互;(2)在学习小组内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整合他们的看法意见并形成作业或研讨课题。在进行作业或课题时,要求受训者与小组成员之间利用组织、准备及发表看法等开展有效的互动交流;(3)培训者向所有受训老师提出具有挑战性、广阔性的问题,引发所有受训老师思考及受训老师间的相互交流,以保证受训者参加互动人数的最大化;(4)对一些功底深厚表现突出的受训教师增加一定的助学权限;(5)公开培训老师作业的分数及培训者对其的评价,使受训者之间能够互相学习交流及讨论,提高受训者之间深入交流的机会及内容。受训教师对有些讨论也可使用匿名的方式发言,以便提高他们学习的参与度。

2.增进培训人员与受训老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1)培训者应该经常上网与受训者展开交互同时展开有效的管理;(2)利用E-mail、电子公告等信息技术工具同受训老师展开交互及信息的收集与反馈;(3)培训者应该对受训老师的发言、观点进行回复与反馈,同时,要积极传送相关课程的资料文件。

(四)协助受训老师确立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观

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把网络培训作为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要协助他们确立利用网络培训开展终生学习的观念。在网络培训中,要展开“学习-实践-反思-分享”等一系列方式,要树立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观念,逐步适应网络学习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其自身的专业水平。

影子教师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校;二级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

2013年9月,全国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不断提高发展党员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22号)对新形势下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和党校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学生党员是全国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是学生党员队伍的主要后备力量,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效果将关系到新发展党员的质量,影响党组织的先进性。高校党校必须深入学习和领会相关精神,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进行改革,适当控制培训规模,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努力做好高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更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高校两级党校模式的形成与普遍做法

1999年以来,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和政治上追求进步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队伍也逐步扩大,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任务也日趋繁重,原有的党校培训模式已无法适应日益壮大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为满足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要求,保证党员发展质量,各高校党校在原有校级党校基础上,陆续在各院系成立了分党校即二级党校来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逐渐形成了入党积极分子两级党校培训模式。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党校教育研究分会抽样调查统计,2010年全国85%的高校成立了二级党校。①

二级党校是校级党校的分支机构,接受学校党校和二级党委双重领导,是各院系开展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的主要阵地,是全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调研了解,二级党校成立后,学校党校和二级党校基本实行统分结合的办学模式,其中学校党校主要负责对二级党校进行宏观指导、管理、监督和考核,对教学计划等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备案,不再具体负责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各分党校则在学校党校统一培训教材、统一培训内容,统一结业证书等原则指导下,具体负责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教学组织管理工作,此外,有的高校还统一了教学大纲,统一聘请师资,统一考核内容。教学形式上,二级党校对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一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其中理论教学重点开展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政策方针的教育,实践环节主要是由学院组织或学生自发开展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等活动。

二、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党校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级党校成立以来,在扩大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规模,保证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目前二级党校也存在若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质量和效果。

1.二级党校培训内容较为单一

目前,各二级党校主要是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规定,对入党积极分子集中开展党的性质、宗旨、纲领、纪律、指导思想及入党动机与条件等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及最新形势政策教育,除此之外,其它的教学内容较少。教学内容涉及面窄,内容也较为单一,而且教学大多停留在介绍层面,就理论而理论,联系时事热点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少,讲解不够深入、生动,缺乏针对性和吸引性,很难引起学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互动性差,学生人在教室,心在其他,致使学生出勤率高,抬头率低,听课效果不佳,课堂质量较差。

2.二级党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党校由于培训的阶段性,很难拥有专职教师,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则缺乏系统性和专一性。②兼职授课教师大多为本校的党政领导干部、“两课”教师和各院系的党委书记、副书记以及辅导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平时忙于繁重的日常事务,基本没有太多精力研究和思考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有的院系师资紧张,党课教师甚至由大量的辅导员担任,他们有的非专业出身,工作阅历较浅,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案例素材掌握不多,只能讲述基本内容,讲解不够深入,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3.二级党校实践教学有待加强

近年来,各二级党校重视实践育人作用,在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时组织开展了一定学时的社会实践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实践教育环节存在若干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一是稳定的实践基地数量偏少,严重制约了各二级党校有效开展实践教育环节授课;二是实践基地种类单一,目前各二级党校经常组织社会实践教育的基地主要为党史党性教育类和志愿服务类,种类偏少且较为单一;三是社会实践教育参观考察多,志愿服务、体验教学、调研讨论少,影响了实践教育的效果;四是社会实践组织管理考核不规范,由于各二级党校每期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人数较多,因此社会实践只能分散组织,实践效果和质量参差不齐。

4.二级党校排课时间较难协调

高校实行两级党校办学模式以来,二级党校培训班规模相应变小,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一般每次只开一个班,每堂课一般只安排一讲,固定一个时间,但培训班学员来自不同年级专业,每名学员课表安排又不尽相同,党课安排易跟专业课程安排发生冲突,甚至出现学生逃课或代课现象。此外,二级党校教师多为兼职,他们自身有教学任务或工作安排,教师空余时间与学生无课时间未必一致,而且一旦该教师临时出差或有其他任务等就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5.二级党校办学经费较为紧张

目前,各高校二级党校一般会设立一定的办学经费来保证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等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但就全校而言,二级党校较多,学校党校和各院系党委投入经费有限,仅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没有能力挖掘优质教学资源,如聘请外来高水平师资或大规模组织大学生外出实践等,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新时期做好二级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的几点对策

新的历史时期,学校二级党校必须根据中央新的精神和要求,做出改革和调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笔者认为,今后学校组织部门需要进一步发挥统一协调、统筹管理的作用,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集有限资金,优势力量,办优质培训,努力提升学校二级党校办学水平,为高校党员队伍提供可靠的后备力量。

1.挖掘各方优质资源,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在党校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必须要首先建设好一支优秀师资队伍。学校二级党校要坚持开门办学,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办学资源,整合校内外专家学者队伍,建立优质师资库。一要发挥学校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选聘理论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欢迎、热爱党的事业的“两课”教师担任党校兼职教师;二要善于借势办学,一方面加强与地方党校联系,选聘地方党校中专心研究党校教学工作,教学水平相对较高,授课效果较好的专职教师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兄弟高校党校联系,坚持优秀师资互聘互用;三要重视教师培养培训,要积极借鉴学校对专职业务教师培训的先进理念和做法,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教学观摩、讲课比赛、外出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党课教师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四要加强教师教学考核,对党课教师实行聘任制,定期进行考核,激励教师加强党课教学研究,同时对学员普遍反映授课效果差的老师不再进行续聘。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党课培训内容

合理设置入党积极分子理论课程体系,坚持把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政策方针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主要内容,重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程》以及党的最新形势政策,通过培训,使要求入党的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懂得党的性质、纲领和宗旨,懂得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懂得党员的义务和权利,端正入党动机。教学时要与时俱进,紧扣时代主题,密切联系实际,引入时事热点,此外还要结合大学育人使命和高校专业特点开展形势政策、学生责任、专业精神以及素质拓展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素质。

3.重视实践育人作用,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教育

将实践的理念融入大学生党校教育的全过程,既是党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又是党校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所要求的,同时还是当代大学生所希望的。③一要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利用校内外资源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以提高教育质量。一方面由学校牵头积极在学校校内和周边建立一批稳定的、多类别的主题社会实践基地,推动二级党校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各二级党校结合实际,拓展资源,建立相应的教学实践基地,并进行共建共享。二要规范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提高社会实践环节的教育效能,各二级党校要做好每期培训社会实践计划,围绕实践主题、时间安排、活动形式、实践效果、组织管理及安全保障等认真制定实践方案,加强社会实践指导,做好认证评价工作,确保实践教育质量。

4.结合学校学生实际,进一步科学设置党课培训规模和时间

一要合理安排每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人数,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结合学校每年发展学生党员数量,科学测算每年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总量,以此来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次。笔者认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应坚持中小班化,规模不易过大,若培训人数较多,同期可安排多班授课,以确保党课的授课效果。二要根据学生目前学业课程特点,进一步调整党课授课时间,尽量保证学生能够按需上好党课。适当增加同一门党课授课次数,适当调整党课授课时间。同时,引入选课系统,每门课设置多次,学生可根据自己课表和党课安排,自主选择党课授课时间,解决学生党课与专业课冲突的现实矛盾。

引文注释

①唐建华,张国平,郭飒飒,等.全国高校党校建设情况调查统计与分析、建议[EB/OL].(2012.08.08)[2013.11.16].http:///show.asp?id=2623.

②甘小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高校党校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 2010(6):68-70.

影子教师培训总结范文5

一、体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

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通知的附件中指出:遴选高水平师范院校与优质中小学联合,采取集中研修和“影子教师”相结合的方式,与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师范生实习支教相结合,组织支教教师、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顶岗实习,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到培训院校和优质中小学进行为期3~6个月的脱产研修,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为中西部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辐射作用的带头人,推动教师教育改革。[1]

首先是遴选问题。包括参与的培训机构、优质中小学以及骨干教师的遴选。高水平的培训机构的遴选是通过各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高等院校、教师培训机构的标书进行评审,确定入围名单后再组织答辩,最终确定项目任务的承担机构,报教育部、财政部备案。这种竞争择优机制,以竞争择优盘活教师培训资源,以竞争择优促培训质量的提升,改变了以往直接由行政任命培训机构的模式,让具备优秀的培训机构参与培训,做到优中选优,这是保证培训取得较好效果的前提。培训组织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协调培训机构与优质中小学之间的关系,以往的培训当中,一部分优质中小学认为培训主体的是培训机构,自己只是协助参与,让优质中小学全面参与到培训中来,让培训机构和优质中小学形成强大的合力,这是培训组织者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

遴选体育骨干教师学员是“国培计划”体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培训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培训质量好坏的关键,并直接影响培训的全过程。能否选派到高水平、高素质、有潜力、可造就的优秀体育学科骨干教师,不仅关系到此次培训,而且决定整个“国培计划”既定目标的实现。从2010年一些省市的体育骨干教师学员反馈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专业不对口问题,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由其他专业或者一些退伍军人担任,没有专业正规的体育教师选派,只有抽调他们参与培训,造成了一些参训教师专业不对口。第二,学历,职称,教龄等与体育骨干教师学员的要求不符,部分学员学历、职称偏低,教龄较短。第三,被选学员城镇中小学体育教师比例较大,显然,这与“国培计划”实施目的初衷相违背。第四,一些学员学习动机不纯、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些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本身就少,学校不愿意把一线的骨干教师派去学习,对置换来的师范生能否胜任一线骨干教师的工作表示怀疑,让骨干教师去学习,学校体育工作就难以有效地开展,于是就派一些闲置人员参与培训,造成一些人被“国培”了。在这种状况下,有些学员培训学习时得过且过,放松了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这种不纯的学习动机和怠慢的思想行为偏离了“国培计划”的培训目的和要求,影响了“国培计划”项目的教学与培训质量。[2]

影子教师培训总结范文6

(一)中央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思想新要求为培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培训理念上,强调干部教育培训不能“一锅煮”,必须区分对象,针对干部全面成长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分层分类地组织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更加突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强调干部教育培训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要发挥“固根守魂”的功能,强化干部的坚定意志和坚守情怀。在培训方法上,强调既要坚持运用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又要坚持改革创新,针对不同对象、不同专题和不同内容,采取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和手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增强培训的互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这些新观点新要求为国土资源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国土资源工作新定位形成了培训体系构建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多次作出系统阐述,提出明确要求。国土资源部党组经过反复研究、充分论证,提出把“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土资源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准确把握新定位的科学内涵,全面推进国土资源领域改革,加强法治国土建设,加快不动产统一登记,确保各项重大部署落实到位,都对国土资源系统干部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培训管理者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更新培训理念,推进改革创新,探索构建国土资源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为推动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三)积极实践探索为培训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现实基础从中央层面,自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确立以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一直致力于不懈探索,取得了一批批卓有成效的培训实践成果,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在全面总结各地创新成果的基础上,2010年中央颁布《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为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绘制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标志着干部教育培训进入全面深化、统筹部署、整体推进的新阶段。进一步的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促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对已有的实践成果进行系统地总结提升,逐步形成科学指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从国土资源部层面,长期以来部党组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严格落实中央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部署要求,结合国土资源事业发展需要,在培训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培训模式、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特别是近年来,立足于国土资源工作实际,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改进和创新培训工作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在培训实践中逐步总结形成了四环节培训模式,为新形势下国土资源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

(四)完善的系统理论和方法为培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科学依据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不同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对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进行认真考量,不难发现干部教育培训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由多种要素构成,自身有着复杂的内部结构,具备系统运行特征,遵循系统运行规律。这一内涵特征,决定了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必须是在深入分析培训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准确把握培训系统运行规律基础上进行整体性构建,这就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做支撑。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应用,系统科学以它特有的方法论创立和发展了一系列适用于自然科学又适用于社会科学的概念范畴、共同原理和共同方法,其概念、原理和方法也成为现代培训的基础理论之一,为构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实效的国土资源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干部教育培训系统的要素构成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部分组成,处在一定环境之中、具有一定结构、指向一定目标的有机整体。要素是指对系统的存在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或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构成系统整体并彼此相互作用的各组成部分。凡系统至少由两个元素组成,同一系统的不同元素之间按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存在与其他元素无任何联系的孤立元。任何一个系统都是通过组织内部的元素形成一定的结构。干部教育培训一般由培训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学习者、师资、教材、评价、时间、空间、组织管理等要素构成,且要素属性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素之间相互沟通、交叉、渗透和综合,共同构成完整的干部教育培训系统。人作为最积极、最能动的要素,使系统各组分之间产生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些构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使各要素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组成整体结构并有规则地运行,从而使整个系统实现其最佳功能。

(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必然遵循着系统运行的共同原理和基本原则,同时又呈现出自身的运行特点。只有在把握系统运行规律基础上构建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才能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实效。1.整体优化原则系统论认为,若干事物按某种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一个系统,就会产生出它的组分和组分的总和所没有的新性质,叫做系统质或整体质。这种性质只能在系统整体中表现出来,一旦把系统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便不复存在。组分之间作用是非线性的,即作用与结果之间不成正比数量关系,而是具有一种放大或缩小的效应,使系统整体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而当部分以无序、制肘、冲突的状态及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甚至相互抵消,这时整体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干部教育培训之所以能为人类提供服务产品,正是培训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学习者、师资、教材、时间、空间、组织管理等构成要素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按不同的程度,有机联系,综合影响,协调发挥其整体效应的结果。这就要求培训组织者要把培训的整体目标作为一切培训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在实现各构成要素优化的基础上,统筹各要素的组合方式,形成具有有序性、聚合性、适应性的要素结构,使干部教育培训呈现“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和”的功能,达到系统功能的整体最优。2.子系统划分原则系统论认为,在元素众多、结构复杂的系统中,元素之间有一种成团现象,一部分元素按某种方式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的整体特性,这类集团被称为子系统。划分子系统,可以将笼统问题具体化,定性问题定量化,使研究得以简化。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是由不同子系统相互组合及其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构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有必要对培训系统本身作一个科学地划分。根据干部教育培训系统构成要素的组分成团特性,可以将干部教育培训系统划分为培训理念体系、组织体系、运行体系等子系统,其下还可以续分为培训机构子系统、培训内容子系统、教学方式子系统、师资子系统、组织管理子系统等。3.共塑共生原则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没有一定的环境就无法体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环境的变化又给系统以重要的影响,引起系统的变化。把握一个系统,必须了解它处于什么环境,环境对它有何影响,它如何回应这种影响。系统与环境共塑共生的辩证关系,是构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必须要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干部教育培训的系统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设计、组织支持等多种因素。首先,培训环境决定、影响或制约培训系统及其活动。如,一个培训目标的确立及其实现,培训规模、培训过程和培训方法等都会受到政治经济、培训政策、参训者能力意愿、培训经费、组织支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次,任何培训必须适应培训环境的要求和变化。既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如健全的制度、良好的组织支持、有利的培训资源等,也要注意扬长避短,或积极创造条件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4.开放性原则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的运动都是通过人流、物流、信息流来实现的,这三流随时间的变化影响着系统的有序、稳定和平衡状态,从而达到动态与静态平衡的辩证统一。对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而言,坚持开放性原则,就是要以历史的视角、动态的观念、发展的眼光,始终把握时展要求和根本趋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持续推进培训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因此,干部培训系统一方面要保持和经济社会系统之间的信息能量交流,始终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外来经验的吸收借鉴,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同时,还要保持培训系统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确保培训系统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三、构建具有国土资源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一)树立系统化、整体化的国土资源干部教育培训理念体系构建实用管用、充满活力、具有国土资源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培训理念,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立足国土资源事业发展需要,整体把握,系统设计,以观念统筹带动工作统筹,用服务大局的效果检验培训工作的效力。一是从开放的、联系的视角,正确把握干部教育培训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认真考量党情国情、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国土资源事业改革、组织人事制度、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干部教育培训产生的影响,从而构建一套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国土资源事业改革相符合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二是从整体的、动态的视角,深入分析国土资源干部教育培训组织体系、运行体系、内容体系、教学方式体系、评价体系等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各子系统的运行规律、内容要求及其之间的有机联系,从子系统的相互联系中达到对培训体系的整体把握,从而形成最优化的培训体系结构和培训功能。同时,针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系统性、复杂性、动态性和周期性要求,构建完整的、闭合的、环环相扣的培训链条,即从需求分析、培训设计、培训实施、效果评估到跟踪反馈的全程培训链条,做到各环节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可考量、可执行。

(二)形成统筹协调、开放协作的干部教育培训组织机构体系按照构建更加开放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的部署要求,顺应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多元化需求,立足当前国土资源部门组织体系和机构体系架构,从管理层面,要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部培训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力度,增强统筹协调能力,建立科学的管理平台,建设精良的培训管理队伍。从办学层面,要进一步厘清国土资源部门培训机构、高等院校特别是国土资源部与教育部及部分省市的共建院校、社会机构等干部教育培训施教机构的关系,明确不同施教机构在国土资源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定位和作用,形成国土资源部门培训机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网络培训广泛运用,开放协作、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办学体系。

(三)构建规范有序、健全高效的干部教育培训运行体系1.培训需求评估体系建设一是认真开展组织需求分析。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准确把握不同时期国土资源管理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明确干部教育培训的总方向和总要求。二是分类开展国土资源领导干部必备能力评估。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国土资源系统干部,明确岗位职责,界定必备能力,甄别缺项,按需施教。三是开展滚动式培训需求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重点对象访谈等方式,定期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对国土资源系统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素质能力水平、培训需求及对部培训工作的意见建议进行细致调研,作为按需施教的重要依据。2.干部参训体系建设坚持以组织调训为主,国土资源部人事司要加强对调训计划的统筹协调,严格执行调训计划申报制度。部机关各司局根据业务工作需要,认真遴选、确定参训对象,形成年度调训计划。充分尊重干部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国土资源领导干部积极参加中组部部署开展的自主选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不断完善国土资源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建设,进一步研发、制作、更新精品课程,完善平台功能,形成高质量、系统化、规范高效的国土资源干部网络培训体系,更好地满足干部多样化学习需求。持续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学员培训信息系统,为组织调训提供科学依据。3.质量评估体系建设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按照实用管用、简便易行的原则,对国土资源部现有的培训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完善,对其中的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进一步归并调整,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估指标体系和规范简便的评估办法。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及课程的评估工作。国土资源部人事司负责包括办学方针、培训质量、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学风建设等内容的机构评估。培训项目委托方负责包括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培训管理和培训效果等各环节的培训项目评估;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负责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培训课程评估,真正发挥评估结果的导向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开展培训跟踪评估,进一步加强对参训人员返回工作岗位后,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情况的跟踪评估,总结经验、查找问题,进一步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成效。

(四)构建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相匹配的国土资源干部教育培训模式按照系统论的原理,培训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两个子系统,它们之间随时都在进行着信息的密切交换,以非线性关系相互作用、相互激发,整体影响和决定着培训成效。构建国土资源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事业发展对培训工作的客观要求的基础上,推动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一是立足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国土资源干部,认真研究每一类教学内容应该与哪一类教学方法相匹配,才能形成最优的结构,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如:对于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要研究如何通过潜移默化的传输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使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成为干部的自觉行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要研究如何运用课堂讲授、现场教学等方式,用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印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对于道德品行教育,采取典型教育、学员讨论、小组辩论等方式,其效果可能胜于简单的课堂灌输;对于国土资源业务知识学习,则考虑引入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二是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国土资源干部,立足于干部履职和成长的差异化,结合培训专题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建设一支服务支撑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师资队伍进一步完善师资选聘机制,规范师资管理模式,形成一支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国土资源高素质师资队伍。一是积极利用国土资源部的业务优势,继续选拔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担任培训师资。二是加强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机构的密切联系,选择一批对党忠诚、政治坚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掌握现代教育培训理论与方法,熟悉成人认知心理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三是遴选一批基层国土资源领导干部走上讲台,宣讲基层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促进资源共享和工作推动。四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准入和退出机制,组织开展师资考核评估,探索建立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考核评价体系,定期更新师资库,不断改善师资结构,提升培训质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