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论文范例6篇

ct诊断论文

ct诊断论文范文1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脊柱外伤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根据影像学不同检查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11~72岁,平均年龄为(35.1±2.6)岁;重物击伤20例,高空坠落15例,车祸1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10~70岁,平均年龄为(34.7±2.1)岁;高空坠落20例,车祸15例,重物击伤15例。所有脊柱外伤患者均经确诊,且在性别,年龄以及其他病情上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方法采用X射线正侧位平片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再分别采用螺旋CT机和MRI对两组患者进一步检查。对照组行螺旋CT横断位扫描,扫描层厚度为3.0mm,层距3.0mm,螺距调为1.120,矩阵为512×512。扫描时以患者的病变为主进螺旋扫描,扫描后将图像以及数据重新整理,根据整理结果判断脊柱外伤的诊断结果。观察组行MRI脊柱外伤诊断,首先对于患者的扫描部位选择轴位,以及矢状位进行扫描诊断,层厚为4.0mm,层间距为4.0mm,矩阵为256×256,成像序列选择SE序列,TR/TE/T1:610/20/120ms,T1TR/TE=450/10~20ms。

1.3诊断标准CT诊断脊柱外伤标准:患者上椎体移位可根据双环征确定,可清楚显示颈椎钩突,椎小关节骨折脱位;对于关节有无脱位或是半脱位能够较为清楚显示。MRI正常脊柱表现:按照信号强度递减顺序为脂肪、髓核、骨髓、骨松质、脊髓、肌肉、脑脊液、纤维环、韧带及骨皮质。用自旋回波序列,脊髓、骨髓和松质骨在T1,加权成像较为清楚,而韧带、蛛网膜下腔和椎间盘在T2加权成像清楚。

1.4观察指标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诊断之后以手术病例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组选择影像学诊断方法与手术病理结果的诊断吻合性,并比较两组患者采用CT与MRI对脊柱外伤部位的检出率。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诊断之后,以手术病例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方式诊断脊柱外伤的检查结果,发现观察组检查韧带损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为明显,且检查较对照组明显高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P<0.05)。

2.2脊髓与韧带损伤检出率比较两组患者经过不同诊断方式比较,观察组检测出脊髓损伤与韧带损伤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脊柱损伤通常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部损伤形成,在脊柱外伤的诊断中,由于关节错综复杂,采用普通X射线平片检查将会出现影像多种重叠,对于诊断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脊柱外伤的患者如果未及时进行诊断,对于治疗的预后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于脊柱外伤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普通X射线平片诊断胸椎骨折十分困难,对于椎体骨折,采用X射线平片进行观察不易发现骨折现象,只有患者发生粉碎骨折时崩裂明显、骨折线加宽才能够显示。而MRI能够直接显示韧带的撕裂、脊髓的损伤,不仅能够正确的判断患者急性期脊髓损伤引起的截瘫是脊髓休克还是脊髓挫裂伤或断裂伤,而且已成为唯一能够全面直接显示脊髓形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脊髓挫裂伤或断裂伤的主要影像表现:①T1WI信号正常或隐约可见低信号,信号形状为棱形,表明患者可能因脊髓震荡导致水肿;②T1WI为高信号表示,脊髓挫伤伴髓内已经出血。由于脊髓受到一定的压力后使患者局部发生弯曲、变扁、移位或下陷现象,与患者髓内出现水肿、出血及坏死有关,且受压部位脊髓信号异常。MRI因是多方位成像,因此对脊柱外伤空间定位非常准确,由于骨小梁结构破坏较小,采用X射线平片和CT都不能发现这一改变,容易产生漏诊。而MRI对椎体内骨髓出现水肿敏感,对创伤性脊柱外伤的准确评估具有重要价值。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医院的影像设备不断提高,不仅能够准确地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同时治疗效果相应提高。由于脊柱的位置较为特殊,韧带以及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失,均会对诊断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脊柱外伤的患者利用影像学方法进行诊断以及根据诊断结果制定对患者功能的恢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CT与MRI两种影像学诊断方式进行脊柱外伤诊断,其中对照组采用的CT诊断发现,CT影像对于患者的骨折线、骨折部位及骨折碎片能够较为全面地显示,其主要是由于患者不同组织对于X射线的吸收和穿透性的不同,根据患者相对应部位所产生灵敏度的反馈信息进行数据转换从而对患者脊柱外伤进行诊断。采用螺旋CT针对患者的病变进行横断位螺旋扫描,并将图像及数据整理后判断出脊柱外伤的诊断结果。而观察组采用MRI主要是对于患者脊柱外伤软组织损伤,韧带损伤以及骨髓损伤的判断较为准确,主要原因是MRI对于患者的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相对于CT诊断而言能够更清楚的显示出单纯性骨髓损伤以及韧带损伤等现象,能够通过磁共振信号传递到计算机成像从而进行脊柱外伤的诊断。采用MRI进行脊柱外伤扫描时应首先选择患者扫描部位的轴位及矢状位进行扫描诊断。两组不同诊断方式对比结果发现,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脊柱外伤诊断其结果各有利弊,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检查韧带损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为明显,高于对照组26.0%。MRI和CT都为断面图像,有效避免了结构的重叠。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对于椎弓骨折及骨折片的移位、显示椎体及骨折片的移位以及椎管受累和脊柱曲度等均具有诊断价值。而且对于骨松质及骨皮质均具有很高的可调节的空间,对于显示患者的椎弓骨折有一定优势,如椎体骨折线的走向、骨折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等均有良好的显示能力。因此,针对患者的脊髓损伤采用MRI检查,对于患者相关症状的影像学诊断、治疗、评价和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结语

ct诊断论文范文2

[关键词] 不典型性肺结核;X线诊断;CT诊断;影像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a)-0083-03

肺结核是一类呼吸系统慢性传染病,属于呼吸系统疾病中的高发疾病之一[1]。不典型性肺结核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不典型,常合并其他慢性肺部疾病,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2]。为了提高不典型性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和分析能力,笔者对2010年1月~2011年6月本防治中心收治的不典型性肺结核患者35例的X线及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其诊断结果与最终临床治疗确诊结果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1年6月本防治中心收治的不典型性肺结核患者35例,均经痰检查结核菌和临床抗结核治疗追踪证实。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21~70岁,平均53.6岁,病程1~12年。临床症状:咳嗽13例,咳嗽伴痰中带血9例,胸痛15例,所有患者均由经验丰富的X线及CT操作医师共同阅片。

1.2 检查方法

1.2.1 X线检查全部患者均有正、侧位X线胸片。病变部位不固定,范围也较广泛,中、上叶或下叶大片状阴影,边缘模糊,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肺门外或下方纹理紊乱、模糊或见结节及较多条索状影。

1.2.2 CT检查采用美国GE640 CT机平扫,扫描条件为电压120 kV,电流55 mA,35例患者均先行常规10 mm层厚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膈下常规CT扫描,19例敏感部位行5 mm薄层扫描,8例经外院薄层CT增强扫描。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线及CT诊断结果比较

经抗结核临床治疗结果与症状对比分析,35例不典型性肺结核患者中,病变部位位于右肺21例,左肺6例,双肺8例。X线正确诊断27例,不能确诊或漏诊8例,正确诊断率为77.14%;CT正确诊断33例,不能确诊或漏诊2例,正确诊断率为94.29%。X线、CT检查结果均与临床确诊结果呈正相关(0< r < 1),且CT检查正确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9,P < 0.05)。见表1。

2.2 典型病变的CT诊断结果

右肺中叶内段结节(图1),大小约1.9 cm×1.5 cm×1.7 cm,密度均匀,边缘光滑规则。右肺中叶内段片状影(图2),其内密度均匀,前缘及内侧缘与胸膜有粘连并胸膜增厚。右肺中叶外段类肿块(图3),其内可见点状钙化影,边缘不规则呈多角状。右肺中叶外段类肿块(图4),一侧边以斜裂为界且平直,其他缘光滑规则且呈半弧形,内部可见点状钙化影。右肺下叶前段结节(图5),大小约1.5 cm×1.3 cm×1.3 cm,密度均匀,边缘浅分叶,平扫CT值为24.59 HU,增强CT值为42.31 HU。左肺下叶背段结节(图6),大小约1.9 cm×1.5 cm×1.5 cm,其内密度不均,见斑状钙化,结节边缘规则。

3 讨论

不典型性肺结核是指发病率、病变部位等不符合一般表现规律的结核病,其病灶的特点是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病灶部位多发生肺门或肺下叶背段[3]。本文所研究的35例患者中临床确诊左肺下叶背段患者1例,X线及CT确诊率均为100.00%,CT诊断其大小约为1.9 cm×1.5 cm×1.5 cm,其内密度不均,见斑状钙化,结节边缘规则;右肺下叶前段患者4例,X线确诊率为75.00%,CT确诊率均为100.00%,CT诊断其大小约为1.5 cm×1.3 cm×1.3 cm,密度均匀,边缘浅分叶,平扫CT值为24.59 HU,增强CT值为42.31 HU。35例患者中右肺发病21例,多于左肺及全肺发病患者例数,与文献[4]报道的不典型性肺结核发病部位多位于右肺一致,且通过CT检查可见病灶呈现为多形态、多灶特征。

常规X线检查被公认为是肺结核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不可缺少的、简单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其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虽然对肺结核有很准确的发现诊断与定位诊断作用,但其定性诊断作用不大,单靠X线检查其误差率可高达20%~30%[5-6]。本文35例患者的X线检查结果显示,正确诊断27例,不能确诊或漏诊8例,正确诊断率为77.14%,误差率为22.86%。CT对不典型性肺结核的发现诊断和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可达100%,CT检查能发现一般X线难以发现的胸部10个隐蔽部位的病变,尤其是薄层CT扫描能清楚显示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粟粒样病灶的分布、大小与密度均匀,即“三均匀”的特征,此特征可与其他弥漫性肺病相鉴别[7-8];且其纵隔窗层面能发现很小的钙化灶,其诊断均优于一般X线检查。本文35例患者的CT检查结果显示,正确诊断33例,不能确诊或漏诊2例,正确诊断率为94.29%,误差率仅有5.71%。X线、CT检查结果均与临床确诊结果呈正相关(0 < r < 1),且CT检查正确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9,P < 0.05)。

综上所述,CT对不典型性肺结核的正确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详细了解并掌握不典型性肺结核患者的X线及CT多样性表现特征,加大不典型性肺结核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并在与肺结核患者有接触史的人群中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取得临床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国航,余兰芬.18例不典型肺结核的X线误诊分析[J].广西医学,2001,23(2):395-396.

[2]郝阳生,郝兴梅,郝雪梅,等.老年性肺结核的X线,CT征象(附260例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6):358-360.

[3]王忠红,李力,文福祥,等.不典型肺结核的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附38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6,19(5):52.

[4]赖晓宇.41例不典型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1):103-104.

[5]郭龙春,代晓峰,张洲,等.非典型性老年人肺结核X线、CT诊断与病理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0,(11):126.

[6]王平怀.肺结核X线诊断分析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0):56.

[7]冉崇建,周子和.不典型性肺结核的CT诊断(附24例报告)[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4):98.

ct诊断论文范文3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MRI;CT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value of MRI and CT diagnosi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100 case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ere selected. MRI and CT were performed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Results: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MRI diagnosis and patholog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T diagnosis and patholog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lumbar disc herniation;MRI;CT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2

腰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上可以使用MRI与CT诊断[1]。本文中选取我院发生腰间盘突出的患者100例,均进行MRI与CT诊断,并在之后进行病理检查,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发生腰间盘突出的患者100例,均进行MRI与CT诊断,并在之后进行病理检查。病例均选自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期间。其中,女性患者46人,男性患者54人,年龄在16岁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4.2±2.7)。

1.2 方法 选取的患者均需要实行MRI与CT诊断。在MRI诊断中,患者使用仰卧,使用磁共振扫描仪(日立0.3T)检测,横断面使用T2WI成像检测,常规的矢状面使用SE序列的T1WI成像检测。在CT诊断中,使用螺旋CT诊断仪(西门子6层)检测,在检测中使用3毫米的层厚,1毫米的层距,256*512的矩阵。检测医生先对患者的腰椎进行L3/4-L5/S1等的扫描,在观察患者的软组织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采用检验,设P

2.结果

MRI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为94.44%,CT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为83.33%,MRI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高于CT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腰间盘突出是一种由于腰部的脊椎的髓核出现突出导致的疾病,在临床上会出现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肢体麻木,肢体冷感,间歇性跛行,肌肉麻痹,马尾神经症状等临床症状[2]。在临床检测时一般使用MRI与CT诊断,其中CT检测是一种使用计算机的断层的扫描,通过高敏感度,高精度的射线进行对身体的扫描的方法[3]。CT诊断的扫描的范围较大,速度快,可以将腰间盘突出的具置,形态等检测出来,但是在CT检测需要使用造影剂,从而会使患者受到一定的辐射[4]。MRI是一种磁共振成像中的断层成像,可以使用磁共振的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从而得到患者的情况。使用MRI诊断扫描的时间比较长,但是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因此,MRI诊断不会对患者造成辐射,安全性更高。陆宝刚等[5]研究的比较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的研究结果与本文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本文中选取我院发生腰间盘突出的患者100例,均进行MRI与CT诊断,并在之后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腰间盘突出在病理检测中有分为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脱出,椎间盘影出,椎间盘结节,椎间盘真空像,椎间盘游离。经过病理检测,选取的患者均为腰间盘突出,经过MRI诊断有95例患者为腰间盘突出,经过CT诊断有87例患者为腰间盘突出。MRI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为95.00%,CT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为87.00%,MRI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高于CT诊断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陈帅明,楼益义.CT及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8):1338-1340.

[2]白一冰,徐岭,隰建成等.椎间孔镜联合椎g盘造影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47):3350-3353.

[3]侯明,朱智奇,唐向阳等.CT影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的评估[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1):14-16.

ct诊断论文范文4

[关键词]肺结核;CT片;X线平片;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a)-144-01

目前,X线胸部平片以及痰检抗酸杆菌是诊断肺结核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但随着CT的广泛应用,CT片在肺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CT能利用连续断层扫描,使胸内结构及病变部位清晰可见。而且CT片分辨率高,对密度不均的肺结核病变有一定的区别能力。因此,与X线平片相比较,CT片能发现肺结核病灶内一些特有的改变,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指导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40例2004年12月~2007年8月本院结核病患者,男性28例,女性12例。其中,初治占32例,复制占8例;年龄16~72岁。

1.2 方法

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14例,占35.0%:临床诊断浸润型肺结核35例,浸润型肺结核合并胸膜炎5例。病变分别累及1个肺野者20例,2个肺野者16例,3个肺野者4例。X线平片发现空洞3例,钙化灶9例。肺门淋巴结肿大2例,累及胸膜5例。而CT片空洞18例,钙化灶26例,肺门淋巴结肿大24例,累及胸壁28例。CT片显示空洞18例中,除2例X线平片有明显透亮区外,其余16例均未发现空洞,而表现为密度不均的斑片状阴影,CT片显示的空洞多为多发小空洞。痰涂片阳性14例中,X线平片3例发现空洞,而CT片有9例发现空洞。10例咯血患者中7例CT片发现结核空洞,而x线平片均未发现空洞征象。

经临床讨论、会诊,制定40例患者的联合抗结核方案,初治方案:2S(E)HRZ/4HRE,复治方案:2SHRZE/1HRIE/5HER,并全部接受全程监督管理。

2 结果

40例患者疗程结束,时病情均得到转归,复查病灶均吸收稳定,经临床治疗验证,上述结核病患者都基本治愈或明显好转,无一例误诊、误治。在此期间,CT片在诊断各型肺结核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ct诊断论文范文5

山东枣庄矿业集团滕南医院CT室,山东济宁 277606

[摘要] 目的 分析和观察CT在肾外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60例肾外伤患者,给予CT进行诊断,并观察其CT表现。结果 患者经过CT平扫与CT增强诊断后,肾外伤定位定性均准确,确诊率达到100%。结论 CT诊断肾外伤就有极高的确诊率,相对于其他诊断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诊断效果好的优势,同时其增强扫描则能够为肾外伤诊疗提供更多的信息,建议临床疾病诊断继续推广使用。分型与诊断中具有显著性的应用价值。

[

关键词 ] CT诊断;肾外伤;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 R814.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122-02

肾脏作为腹膜后部的重要器官,主要位于肾窝处,并受到前腹壁、肋骨、腹腔器官、腰肌等保护,活动度较高,不会容易受到损害,但肾脏质地较为脆弱,包膜相对较薄,四周无任何骨质结构[1]。近几年来,在多种致伤因素影响下,肾外伤发病率不断升高,若未能对肾外伤疾病进行有效诊断和处理,将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本文就我院收治的肾外伤患者,给予CT进行诊断,并取得良好的诊断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60例肾外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在18~56岁间,平均年龄为34.6岁;受伤原因:32例车祸,15例利器刺伤,6例高空坠落,5例摔伤,2例踢伤;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血尿及腰痛等,经过尿常规测定后,36例为肉眼血尿,24例为镜下血尿,全部患者均在肾脏损伤发病12 h内给予CT进行诊断。

1.2诊断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GE Brigh speed型号的多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其层厚在5~10 mm间,螺距则在1~1.5 cm。CT机扫描诊断时,患者应呈仰卧体位,CT扫描范围从患者膈顶处到耻骨及其上缘。全部患者均给予CT常规扫描、CT增强扫描及CT延时扫描,所采用的造影剂属于非离子性的造影剂,成人剂量控制在90~100 mL,静脉注射流率为2.5 mL/s,而儿童剂量则控制在30~60 mL,静脉注射流率为2.5 mL/s。静脉注射造影剂50 s之后,即可进行CT增强扫描,而在静脉注射造影剂5 min以上,可进行CT延时扫描,同时依据患者病变显影情况,适当的延长扫描时间。为了使患者扫描射线量有所减少,应给予局部CT延时扫描,以缩小CT延时扫描范围[2]。

1.3临床诊断标准

①肾包膜下血肿。肾包膜下血肿CT表现主要为肾实质的表层呈现出新月形密度影或者半月形密度显影,随着扫描时间的不断延长,血肿密度呈现出下降趋势。通过CT增强扫描后发现,与肾实质处造影密度相比,肾包膜下血肿处造影密度相对较低[3]。②肾周血肿。肾周血肿CT表现主要为肾周存在很多血性积液,同时由于受到吉氏筋膜的阻挡,积液留置在肾脏前、后间隙或者肾周间隙。③肾内血肿与肾挫伤。肾内血肿与肾挫伤CT表现主要为肾实质局部存在高密度显影。④肾撕裂。肾撕裂CT表现主要为肾实质处呈现出线样形的低密度显影,且并发有尿外渗和肾周血肿等症状。⑤肾断裂。肾断裂CT表现主要为造影剂存在外溢现象,难以对患者肾外伤情况进行诊断。⑥粉碎肾。肾断裂CT表现主要为存在若干碎块,且并发有肾梗塞、肾周血肿及尿外渗等症状。⑦肾血管蒂损伤。如果是肾脏动脉主干严重受损闭塞,其CT表现主要为肾实质无任何增强现象,肾盂期未出现造影渗透现象,仅肾皮质存在薄薄的增强环[3]。如果肾脏动脉分支受损梗塞,其CT表现主要为呈楔形显影,未存在增强区域,且尖端偏向于肾门。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60例肾外伤患者经过CT平扫与CT增强诊断后,肾外伤定位定性均准确,确诊率达到100%。如表1。

3讨论

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肾外伤患者进行CT扫描诊断,并取得良好的诊断效果,确诊率达到100%,肾外伤患者CT扫描诊断分型情况如下:①肾包膜下血肿。通过早期CT扫描诊断发现,肾脏实质处边缘存在半月形或者新月形的高密度显影区域,而相邻的肾脏实质由于严重受压或者变形,经由CT增强扫面诊断后,未出现病变强化现象。经过CT常规检查发现,因肾包膜下存在血肿吸收、血肿液化等症状,所以显影区域密度逐渐降低[6]。②肾周血肿。通过早期CT扫描诊断发现,肾脏四周存在新月形且密度较高的病变显影区域,且显影区域范围较大,但仅存在肾筋膜囊部位,同时并发有肾包膜下血肿症状,通过CT扫描复查后,血肿显影区域的密度有所降低。③肾实质内血肿。按照肾脏出血量、尿液外溢程度及肾脏组织肿胀症状等,可将肾脏实质划分为高密度病变、低密度病变及混合密度病变。通过CT增强扫面诊断,未出现病变强化现象,但是存在造影剂外溢,并顺着尿液流入到病变区域内[7]。④肾撕裂伤。通过CT扫描诊断发现,肾脏实质存在间断现象,且发有尿液外溢或者血液外溢等现象,并呈现出不规则的低密度显影或者高密度显影。通过CT增强扫面诊断发现,被撕裂后的肾脏组织存在病变强化现象,但是如果肾脏组织处于完全离段状态,则不会出现病变强化现象,且患者容易并发肾周血肿症状。

通过CT扫描及血管造影,能够提高肾外伤确诊率,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有利于患者肾脏功能的恢复。再者,通过CT增强扫描与延时扫描能够对肾脏功能状况进行判断,与传统造影诊断方法相比,其具有诊断范围广、操作简便及安全性高等优点。

总之,CT扫描诊断,能够明确肾外伤严重程度与血肿范围,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尿外渗现象,肾脏组织有无活性,同时能够掌握肾外伤与腹腔器官、四周组织间的联系,对腹腔内肾脏器官进行密切观察,在肾外伤临床诊疗中具有显著性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韦厚清.肾外伤80例CT诊断与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7(11):87-89.

[2]尹健.初50例肾外伤的CT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0,12(9):76.

[3]谭爱军.螺旋CT对肾外伤的诊断价值[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12(11):65.

[4]徐雄.肾外伤的螺旋CT诊断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J].中外医疗,2009,21(10):98-99.

[5]孙胜军.肾外伤的CT诊断价值分析[J].河北医药,2009,8(3):68.

[6]王罡.肾外伤患者108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4(5):48.

[7]霍敏中,梁彤.超声造影及增强CT诊断肾脏外伤的对比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7(6):96-97.

[8]王英奇.肾脏出血性疾病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12,23(3):15-16.

[9]秦荣.螺旋CT对肾损伤的诊断及其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09,7(9):84-85.

ct诊断论文范文6

【关键词】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cute pancreatitis helical CT sign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Methods 8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 were compared with 82 cases of healthy persons in terms of the pancreas spiral CT examination performance.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unenhanced helical CT, or TLC.Results 79 of the 82 patients had positive CT signs, accounting for about 96%.Pancreatic swelling, uneven density, cloud flocculation changes appeared around the pancreas, Gerota's fascia thickened.Dropsy occured in paracolic sulcus and the space next to the ditch under colon appeared.3 cases of CT signs were negative.78 of the 82 cases showed CT negative signs.CT signs of 4 cases were positive(about 5%), showing slightly increased or reduced pancreas.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 show a significant C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Pancreatitis,acute necrotizing; Tomography,Xray computed; Diagnosis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一般不需要作影像检查即能明确诊断。但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对于某些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不典型的病例,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而螺旋CT检查对该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帮助。本文对82例经临床治疗证实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与82例健康体检人员胰腺的螺旋CT表现作一比较分析,旨在探讨螺旋CT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患者组82例,男37例,女45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49.6岁。病程最短3 h,最长5 d。均有上腹部疼痛,全腹疼痛9例并腹胀。82例中血(尿)淀血淀粉酶升高74例,其中血清淀粉酶升高超过500单位(Somogyi)或尿淀粉酶增高超过256单位(Winslow)31例。8例血(尿)淀粉酶正常。82例均有白细胞升高,WBC 11.0~19.0×10/L。对照组82例,男40例,女42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43岁。

1.2 方法 设备为GE、prospeedEⅡ双排螺旋CT,层厚、层间距10.0 mm,3.0 mm螺距为1.5:1。2组均作螺旋CT平扫,其中14例作薄层扫描。

2 结果

患者组:65例胰腺肿大、轮廓模糊,其中43例表现为胰腺普遍性肿大;15例表现为胰头部肿大,而其中1例胰头有坏死;7例主要表现为胰腺体尾部肿大。胰腺囊肿1例;胰腺无明显肿大16例。74例胰腺周围有渗出性改变。CT表现为胰周脂肪密度增高,见云絮状、条状高密度影。5例形成蜂窝织炎(Phlegmon),伴结肠旁沟少量积液。55例有左侧Gerota’s筋膜增厚、侧锥筋膜增厚,其中9例伴有右侧Gerota’s筋膜增厚、侧锥筋膜增厚。见图1~图5。7例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其中4例并左下肺炎及右侧胸腔少量积液。3例未见异常CT征象。对照组:2例胰腺稍肿大,其中1例胰腺头体尾普遍性增大,1例胰头稍增大;2例胰腺萎缩。78例未见异常征象。

图1 胰腺肿大并周围渗出性改变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分为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水肿型主要病理改变是胰腺局部或全部充血水肿、胰腺肿大质硬。出血图2 胰腺钩突肿大周围渗出性改变肾前Gerota’s筋膜增厚图3 胰腺体尾部前方蜂窝织炎图4 胰腺炎胰头部坏死图5 胰腺炎胰头颈部假性囊肿(坏死)型除充血水肿等炎性改变外,还合并出血和坏死,特别是后者无论是出血或坏死,病情均较水肿型严重。如果诊治不及时很容易危及患者生命。

临床诊断急性胰腺炎并不困难,本资料患者组中有31例(约占38%)属这种类型。但有些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血(尿)淀粉酶升高但未达到临床诊断急性胰腺炎标准,需与其它急腹症鉴别,此时只有借助影象检查才能进一步明确诊断。本资料患者组中40例(约占48%)属此种类型。

螺旋CT检查不仅能直接观察胰腺炎的直接和间接征象,还能对其它急腹症有一定鉴别作用,对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帮助。还有一类胰腺炎,血(尿)淀粉酶正常。原因主要为就诊时间过早或过晚。反复发作的胰腺炎致胰腺实质破坏过多,没有足量的淀粉酶。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胰腺组织破坏过多,淀粉酶产生不足。乙醇能干扰脂蛋白脂酶,产生乳靡血症,后者对淀粉酶的测定有干扰作用。此种情况仅凭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会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困难,易延误诊治。而此时CT检查能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起到关键作用,本资料患者中有8例属此类型(约占10%)。3例CT征象为阴性的患者,可能为CT检查时间太早或胰腺水肿轻,后复查CT可见Gerota’s筋膜增厚。

本资料对照组中,4例见阳性CT征象,2例胰腺增大,其中1例胰腺头体尾部普遍性增大,1例胰头稍增大;2例胰腺萎缩。胰腺的大小受个体因素影响大,测量方法各有不同,不论哪种测量方法均需注意胰头、体、尾之间的匀称比例及密度改变。此2例胰腺增大,但头体尾部比例匀称;密度均未见异常。后随访复查未见异常。2例胰腺萎缩为生理性改变。

根据对2组资料的对比分析,患者组阳性CT改变约占96%,对照组阳性CT表现约占5%,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急性胰腺炎的CT征象有其特殊性,CT检查能为临床诊断治疗急性胰腺炎提供重要帮助。

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螺旋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治疗有如下重要价值:(1)对于血(尿)淀粉酶升高,但血淀粉酶升高未超过500(Somogyi)或尿淀粉酶升高超过256单位(Winslow)者,临床诊断胰腺炎有困难,CT检查不仅能了解有无胰腺炎,还能了解有无其它急腹症征象,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信息,帮助临床明确诊断。(2)对于血(尿)淀粉酶正常而临床高度怀疑急性胰腺炎者,CT检查能直观显示胰腺及其周围异常征象。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起到关键作用。(3)对于临床已确诊的急性胰腺炎。CT检查能了解胰腺的水肿情况及炎症累及范围,是否有并发症,有无假性囊肿、脓肿,胰腺有无出血坏死,对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估。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4)对于某些急性胰腺炎CT检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某种病因诊断。CT对于准确诊断急性胰腺炎和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其特殊性。CT检查不仅能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提供重要帮助,还能了解胰腺炎的累及范围及并发症情况,对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作出评估,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曹丹庆,蔡祖龙,主编.全身CT诊断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5.

[2] 张顺才,主编.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

[3] 卢光明,陈君坤,主编.CT鉴别诊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2.

[4] Balthazaar EJ.Acute pancreatitis:assessment of severity with clinical and CT evaluation[J].Radiology,2002,223(3):603613.

[5] 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0.

[6] Rotman N,Chervet S,Pezet D,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early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French Association for Surgical Sesearch[J].J Am Coll Surg,1994,179(5):538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