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范例6篇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范文1

思想道德方面,通过"三严三实"的学习,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必须提升自身思想意识和素养,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是应该将思想道德素养放在首位,时刻牢记"三严三实"的相关内容。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所谓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未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多向我们甘于奉献的老前辈们学习,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真正的为学生服务,引领他们走向社会,成为真正的人生导师、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我政治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修养,能以过硬的政治素养做好以后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名辅导员,这一点尤为重要。

理论素养方面,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面对思想活跃,求职欲强烈的90后学生,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也是很难胜任的。因此,我们还要不断地扎实理论基础,分析所带学生专业知识,发展前景,就业前景等问题。这样更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只有不断充实自我的同时才能更好地引导我们的学生。要坚持终身学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同时,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辅导员也要提升自我科研能力,不断的将自身从普通型辅导员教师转向专家型、大师型。

工作生活方面,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和拥有一颗阳光积极的心态,做正能量的传播者和引领者。也许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麻烦和问题,但必须保持阳光乐观向上的一面。与同事良好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多与有着正能量的人交往,这样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多向学生展示自己阳光的一面,传播更多的正能量给她们,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其次,作为新进辅导员应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让自己的目标更加清晰、明确,让目标引领我们更好的行动。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培训机制 专业化要求 立足点

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2%,标志着我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学分制推进,就业制度改革等方面引起思政工作的环境、对象、任务、内容深刻的变化。面对这种新形势、新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立足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提高辅导员破解工作难题的能力,并通过科学的培训机制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政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与辅导员专业化

1.大学生思政工作对辅导员专业化的要求。

教育部24号令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是对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明确定位。现阶段在经济结构全面调整和社会体制转型中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由于社会外部环境的多元化使得他们的个性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不断研究大学生的心理、行为方式等特点,全方位地为大学生提供学涯规划、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等各方面的教育和服务,这都需要专业化素质才能有效进行。而当前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整体比较年轻,许多是由刚毕业的学生担任,或由本校的学生毕业留校担任辅导员,他们往往是由学校到学校,虽然易于同大学生交流,但缺乏社会阅历,在进行“人生导师”定位时力不从心,更多是凭借专业知识和思政技能承担“知心朋友”的角色,并在不断专业化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人生导师”的角色。

2.辅导员培训机制是实现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辅导员中大部分是由非思政教育专业出身的人员担任,虽然在进行选聘的时候,他们都是具备各个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综合素质较高,甚至不乏高学历人才,但由于高校思政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他们刚进行辅导员工作时很难全面理解和把握工作规律,工作效率和质量很难保证。另外,思政工作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培养,在职前只能靠零星积累,而要保征辅导员孥业素养的形成必须依靠岗前培训和职后培养。即使是思政教育专业出身的辅导员,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专业化要求形成T型的知识技能架构,即既要专又要博,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的科学性要求

1.辅导员培训机制需要规范化、系统化。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及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06年―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等文件对辅导员的培训方面都有明确要求,高校在辅导员培训方面必须有详细的培养规划,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2007年9月,教育部在京召开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上海市的辅导员培训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制定了《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实施办法》,依靠高校,成立了7个培训基地和5个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目前,上海的辅导员培训机制已成系统化,以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为龙头,以辅导员培训基地和研修基地举办的培训为重点,以高校举办的系统培训为主体,构建了分层次的培训体系。从培训层次上分,有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横向贯通。从培训方式上,满足教学、科研、实践交流三位一体的不同要求。从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嗣绕学生事务管理、主题教育、心理咨询、生涯规划等不同专题进行。

而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并不容乐观,学者焦文铭、陆林研究发现辅导员培训缺乏系统规划。不少高校对于辅导员培训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误区,对于培训以走过场、搞形式为主,随意性较强,缺乏计划,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可以依托省部资源,立足校本培训构建分层次培训体系。

2.辅导员培训机制需要和辅导员生涯发展结合起来。

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培养满足辅导员发展的总体要求,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政工作。因此在辅导员培训机制中,各高校应要结合辅导员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帮助其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他们将个人前途与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通过相应层次的培训,辅导员可进一步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提升职业素养,锻炼职业技能,激发发展潜能。一部分专职辅导员经过培训,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门人才,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确保辅导员骨干力量的相对稳定。同时把经过培训,高素质的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可向教学、科研工作和社会其他岗位输送,

3.辅导员培训机制要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培训机制既要满足辅导员整体的需求,又要满足骨干辅导员的发展要求。各高校可以按年级、资历和工作分工将辅导员进行分类,针对各类辅导员的培训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进一步鼓励和培养一部分辅导员提高专业化程度,成长为专家型辅导员。复旦大学培训基地于2008年举办了全国首期骨干辅导员高级研修班,以开放性、研究型课程为主,注重实践,坚持小班化、个性化和长效化,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并为发现和培养继续深造的辅导员提供了平台。高级研修班成为提升培训层次,促进辅导员队伍金字塔建设的重要方式。

4.在培训机制中搭建专业支撑平台。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队伍建设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学生事务人员培养的规范化。美国高教标准促进委员会了“学生事务专业人员硕士水平培养指导大纲和专业标准”对学生事务管理的硕士课程的内容、学分、范围、层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知识面涉及高等教育和学生事务的历史和哲学原理、生涯发展理论、个人和团体干预、学生事务的组织和管理等相关领域,实践和实习也是课程的重点。国内高校可以针对校情立足辅导员培训基地,由学科骨干和专家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和导师,设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研究方向)的硕士点及博士点,纳入高校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为辅导员提供进一步深造机会,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专业支撑,促进辅导员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一研究型”转变。

三、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的实践性要求

1.在培训机制中侧重实践性学识的培养。

英国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很难从“正规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只能通过实践和直 接经验的方式获得。高校辅导员在岗前培训和各级职称培训中主要以课堂培训为主,学习了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这些“显性知识”只能满足一定的知识储备要求。而思政工作中有很多“隐性知识”,具有个体性、情境性、文化性等特点不容易通过课堂传授获得。因此,在培训计划中各高校要通过分析辅导员岗位的胜任特征因素,寻求和发展令辅导员获取“隐性知识”的培训方式。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不应停留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相应技能,而应融合这些知识展开对于问题情境的“反思”,解决复杂情境问题所应具备的“实践性学识”。

2.在培训机制中采取多种形式落实培训效果。

有学者提出在高校辅导员培训中进行应用体验式教学,通过拓展训练、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调研等表现方式来落实体验教学效果。如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方式能将知识技能尽快结合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通过案例教学和分析、小组讨论与实战模拟、心理游戏等方式产生较好的培训效果,辅导员可以尽快掌握心理咨询技巧,了解并熟悉常用的测评工具,学会应对突发心理事件的心理干预能力。在培训中各高校还可以采用教育技能比拼、集体宣誓、才艺展示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另外,实行辅导员导师制在培训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3.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推进培训的实践效果。

首都医科大学自2007年以来推出了以工作坊形式进行辅导员培训,通过个案交流、分析研讨、专家点评等方式,搭建深入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南京大学在辅导员培训中教授“九分割”艺术疗法,对于收集学生信息、了解学生心理动向有针对性的作用。

“融技术于课程的教师培训”是从国外刚刚引入中国的先进培训理念,通过以任务驱动、培训导师为促进,鼓励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重视评价反思等方式扩展创造思维,有效整合技术与课程,这大大改变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培训模式。辅导员承担思政方面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在培训中可以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学习、教学和研究,以及如何在教学中高效地使用技术等。其实是通过信息技术学会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方式转变。

四、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的开放性要求

1.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以培训机制的开放性保证前瞻性。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要求辅导员不断反思工作现状,及时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敏锐把握思政工作趋势,积极对大学生特点的动态发展进行科学研究。在培训机制中,各高校需创设辅导员论坛。促进辅导员针对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深度访谈和广泛研讨的形式,推动辅导员总结和寻找创新思政工作的载体和手段,以适应工作的新变化。

2.以开放的方式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培训工作。

校本培训的核心理念是实践与合作。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应该结合实际需求,大力建设和引进师资,充分整合校内、政府机关资源、培训机构及兄弟高校等四个方面的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辅导员培训。各高校应利用培训基地的资源整合优势,在导师制的引导下,让辅导员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

3.辅导员的培训机制必须结合辅导员工作机制的完善和发展。

辅导员的培训机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辅导员培训机制必须围绕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进行。高校辅导员的选聘机制从源头上保证了辅导员队伍的质量,这是辅导员培训机制的基础。高校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完善学生辅导员考核制度,可使辅导员工作目标明确,为辅导员培训提供动力和针对性。辅导员双轨制、评聘教师和校内外交流等发展机制,则为辅导员培训提供了方向和目标。因此,作为辅导员建设机制的一部分,辅导员培训机制必须和其它关键环节联系起来系统考虑,构建长效机制,理顺辅导员从进到出的体制,从全局上把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童建福,周娟娟.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2]翁铁慧.培养专业化的大学生辅导员.职业技术,2007,(6).

[3]高向东.建立和完善高校辅导员工作机制的探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2).

[4]焦文铭,陆林.论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实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8,(12).

[5]陈洁.关于辅导员基地高级研修培训的探索与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9,(4).

[6]李永山.美国高校学生事务队伍专业化发展及其启示.思想教育研究,2009,(4).

[7]杨晓慧.加强高校辅导员培养推进队伍专业化建设.高校理论战线,2008,(5).

[8]徐今雅.校本培训价值的实现.教育评论,2005,(1).

[9]周宪.体验式教学在高校辅导员培训中的应用.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

[10]梁利苹.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11]唐家良.高校辅导员培训创新的若干思考与实践,当代教育论坛,2008,(9).

[12]李连杰,李义庭等.以工作坊形式对我校辅导员队伍培训的探索与实践.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范文3

我省教育技术能力教学人员(初级)网络远程培训选用由教育部师范司和国家项目办审批,北京大学开发研制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网络课程平台》。该课程参考了国际主流的网络教学模式,采用引领式在线学习模式开展教学,且与我省现用的培训教材配套。

为促进项目的深入开展,省项目办开设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专题网站(省略),该网站是省项目办与各市、县(区)项目管理部门交流、协作的平台,为各级培训机构和教师提供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和相关培训支持等服务。

一、网络远程培训管理与教学管理方式

(一)课程的项目管理分为省、市、县(区)三级管理体系。

(二)各级课程教学组织管理方式:省项目办负责组织各市网络远程培训课程辅导教师和教学监督(管理者)人员培训和研修活动;市级项目办负责组织和管理本地辅导教师和教学监督人员,并组织开展一线教师的培训工作;县(区)级项目办负责组织本地中小学教师的远程学习与管理。

(三)课程的教学活动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在线进行。网络课程平台概述详见项目专题网站:资料下载。

(四)培训采用班级学习方式进行,班级组成要求为:

1 每个培训班学员人数为50~100人。

2 每个培训班设1~2名辅导教师。

3 每个培训班设教学监督员2~3人,分别由各级项目办指定专人具体负责。

(五)课程结业与证书

1 学员逐次完成相关模块测验、讨论和作业后,提交结业申请。

2 辅导教师完成对参训学员作业、讨论等评价后,平台将生成各学员的培训成绩。

3 省项目办审核后,将培训成绩反馈各市项目办。

4 结业证书由省项目办统一向培训合格学员颁发。

二、各级项目办具体职责

(一)省项目办职责

1 负责全省教师培训组织管理工作,制定各年度培训计划和方案,监督指导市、县级培训日常工作。

2 逐年完成各市辅导教师、教学监督员的培训和研修工作。

3 按照各市上报的培训计划完成开班工作(详见附件:网络课程开班流程)。

4 采取必要措施,协调、检查、指导、评估各市网络培训课程的实施情况。

5 定期在项目专题网站上通报每期参训学员学习情况和辅导教师教学情况。

6 负责参训学员的结业审批及颁发结业证书。

(二)市、县(区)级项目办职责

市、县(区)级项目办将在省项目办的指导下,负责网络课程培训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

1 了解网络远程剖11的目的和宗旨。

2 了解网络课程的内容和平台的管理要求。

3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研究本地区网络培训的发展规划、方案,确定培训对象和培训点。

4 按照网络课程必备的硬件及网络环境要求(具体要求详见项目专题网站:资料下载),为顺利开展培训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服务。

5 市、县(区)级项目办在省项目办的指导下,完成辅导教师、教学监督等人员的组织、管理以及研讨备课等工作,并完成学科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名单的汇总与上报等工作。

6 负责为每个培训班选派1~2名辅导教师和2~3名教学监督人员在线组织、监督管理参训学员的学习情况。

7 负责完成开班前各个角色名单的登记、汇总、上报、下发等工作,确保参训学员、辅导教师、教学监督等人员在开班前能够进入网络课程平台。

8 协调、检查、指导、评估各培训班网络培训课程的实施情况。每期培训班结束后,及时完成学员学习评价和辅导教师教学评估等工作,并及时汇总、上报省项目办。

三、辅导教师工作职责

辅导教师服从各级项目办的安排,认真负责地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承担培训任务。在网络远程培训期间,辅导教师须按照工作规范要求(详见项目专题网站:资料下载),保证在线辅导时间,有效引导参训学员学习,指导学员按照课程要求完成学习内容和相关作业。积极与教学监督和学员保持联系,及时反映并解决学员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和其他情况。

四、教学监督人员基本职责

各级教学监督员必须按照操作指南(详见项目专题网站:资料下载),严格对课程开展情况、学员在线学习情况、辅导教师教学情况等进行在线了解、监控和督促。

(一)培训进程的管理与评估:检查培训前各项准备工作情况;掌握课程计划实施进程;根据要求组织辅导教师进行开班前准备工作;收集、保存并分析培训过程中各模块的调查反馈数据;了解本地参训学员培训结业情况。

(二)学员学习情况的管理与评估:组织和监督参训学员在线登录和学习情况;了解和评估学员的学习进程、活动参与程度及作业完成情况;审核学员学习成绩。

(三)对辅导教师教学的管理与评估:通过多种方式检查、了解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估辅导教师教学指导和协调能力,及时解决辅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四)教学监督员要及时将各方面情况向项目管理部门汇报,并就其中重要问题开展讨论,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

五、辅导教师、教学监督员选拔要求

(一)辅导教师选拔要求

1 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有较为便利的上网条件,并能保证培训期间每天登录教学平台的时间。

2 参加省级网络辅导教师培训并合格者,以学科教师为主。

3,热心于项目教学工作并具备相应的教育技术指导能力,能够承担本地区的网络课程培训任务。

(二)教学监督员选拔要求

1 具备网络学习的环境与条件。

2 参加过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并合格者,已深入了解网络课程教学和管理要求。

3 具有项目教学和管理工作经验并具备较高的指导能力。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4 主要由各级项目管理人员或优秀辅导教师担任。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专业化 培训

一、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重要性

2005年,教育部在贯彻中央16号文件的意见稿中提出:“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继年,教育部第24号令明确要求:“各高校负责对本校辅导员的系统培训”、“鼓励和支持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主管层不仅意识到了培训工作的迫切需要和重大意义,而且还为具体操作确立了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因此,要想造就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就必须正视该岗位涵盖多门类学科知识和事务性繁杂的特点,从专业化建设入手,切实抓好工作培训这一重要手段。这将对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业务水平、学生管理工作能力和促进其职业化进程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因而,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如何建立起高校内部的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如何科学的构建培训体系,从而保障预期效果,就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二、专业化培训指导理念

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越来越深入,层次体系也日趋完善。但与此同时,其中也暴露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比如:培训广度不够,尤其是省部级培训工作要想在如今信息化时代实现全员培训的目标,难免有些窘迫;培训深度不够,内容和形式较单一,大多为专家领导讲课,辅导员们听课,先讲职业道德,再谈工作职责,管理痕迹重过“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怀。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化培训不失为合理的创新尝试。那么,确立正确的指导理念就称为此项工作的首要任务。

指导理念一:贴近实际来带动热情,提倡体验来引发思索。培训工作虽然教授的是平面理论,但其具体内容是体验式的,形式可以演变成参与式的。通过贴近实际的事例和技巧讲解,同行间的共鸣和主观意识肯定会产生联系实践的动能。同时,做好辅导员工作需要一种问题思维,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去解决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新”问题、如何去剖析学生聚焦的“大”问题、如何能切准众多现实中的“真”问题。专业化培训就是要借助一些有效手段让辅导员“多看、多听、多说”,继而“多想、多写”,使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指导理念二:注重实用,凸现校本培训特色。纵观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遵循的章程规范都源出一本,但因个体实际差异,具体程序和手法又不尽相同。而较高级别培训的内容不可能兼顾或都适用于自身情况。另外,辅导员培训工作大多定位在上岗职业教育这个层面上,而实际上,一些好的管理工作方法和理论对于工作多年的辅导员同样非常具有借鉴和启迪作用,应当予以推广运用。因此,专业化培训的创新重点就是要注重实用,强调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最终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培训模式。

三、专业化培训内容和形式

众所周知,常规的辅导员培训内容包括崇高使命认识、工作目标和角色定位,政治理论方面的“国际与国内形势”,业务知识方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等等。只要是培训工作,宏观指导层面的内容肯定不可忽略,相对而言,专业化的特色就体现在微观层面的侧重:以高校为主体,系统地对新、老辅导员进行校本岗位培训,实行人不离岗、训不离校。所以在内容上还应当涵盖“我校辅导员工作方法与实例”、“近年来突发事件处理方法与案例”,比如:奖助贷的评定细则详解、优秀班团活动组织范本、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心得、“五困”学生(思想困惑、经济困窘、心理困扰、学习困难和就业困境)帮扶技巧等等,总而言之,就是要努力结合实际,用丰富全面的培训内容着力推进辅导员的素质提高与能力发展。

与之相匹配的是,专业化的高校培训应在培训理念的指导下,建立“立体交叉”的培训方式,开辟灵活多样的培训途径,多种方式并举,德才知艺并重。可以让有成绩、有经验的辅导员走上讲台,与有理论研究和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使新上岗的同行更清晰地确立工作方向,避免出现遇事慌乱的现象;可以把典型教育事例编排成情景剧展示出来,既发挥了辅导员的才能还能够启发更多的受众思考;可以建立局域思政网络平台,整合辅导员培训与训练的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源,方便快捷地下载和共享有利于促进交互式学习机制的形成。只有这样立足实际进行培训创新,针对性才强、培训面才广、效益性才显著。

四、专业化培训体系运作流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区别于目前常规和主流辅导员培训的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完善与创新。那么,必然会产生出有所改变的专业化培训运作流程。以图表示意:

①党委确定和调整培训目标②学工部门传达培训原则精神

③院部上报培训需求和推荐人选④据需求信息制定计划和选定主讲

⑤师资成员进行模式设计和课程安排⑥学工汇总统筹并组织实施

⑦培训后期受训对象进行效果评估⑧反馈至党委处进行新一轮

五、结语

培训是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创新是推进辅导员培训的坚强动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更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无太多经验可循。因此,我们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找寻规律,勇于尝试,进行体制创新,积极建构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使其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葛坤英.开创独具特色的辅导员培训之路[J].河南教育,2008,(3):27.

[2]李锦红等.高校辅导员培训需求调查与培训体系建构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8(5):95.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范文5

[关键词]朋辈辅导 会心团体 培训模式 实验研究

[作者简介]钟向阳(1975- ),男,湖南耒阳人,华南农业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广东 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人本主义视野下高校朋辈辅导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3jk214)、华南农业大学201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大学生朋辈辅导员人本主义体验式培训课程研究”(项目编号:JG12077)和华南农业大学201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高校朋辈辅导培训课程及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14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90-03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60年代始,直到90年代,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简称“朋辈辅导”)在西方学校教育的运用到达高峰。90年代中后期,朋辈辅导被引入我国大陆。至2009年全国已有超过60%的高校建立了朋辈辅导员制度。朋辈辅导员具有信任、理解、情感以及时空的优势,使得朋辈辅导具有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特点。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朋辈辅导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和重要教育模式。朋辈辅导在我国高校迅速推广,但也存在发展瓶颈。首先,科学系统的理论培训和督导工作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朋辈辅导的发育不良和整个朋辈项目的成长挫折。其次,团体建设的问题亟待解决。朋辈团体人数众多,又是专业性很强的组织,因此,团队管理难度较大。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朋辈辅导课程培训的设计,但是在内容上,主要是从培训者所擅长的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出发组织培训内容,而且在形式上和时间设置上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在管理上,普遍采取传统的学生组织管理方式,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缺少对成员人际交往和心理成长的关注。因此,在高校朋辈辅导模式被广泛应用的形势下,高校亟待解决朋辈辅导员的培训督导和团队管理上的发展瓶颈。

国外的朋辈辅导员训练模式相对成熟,已经发展出20多种教育课程。Vincent 和Peter(1983)对美国122所高校咨询中心负责人的调查发现,在朋辈培训中运用最广的是Carkhuff和Ivey的模式,其次是罗杰斯(Carl Rogers)的人本主义培训程序和基于Egan研究的系统。Carkhuf(1967)在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人际关系训练模式。Ivey(1971)将Carkhuff模式中的语言行为转成行为反应,而且增加了非语言的向度,发展出微格咨询模式。Egan(1975)提出了现实主义“来访者为中心”的方法,强调依靠当事人内在资源,并聚焦当下的问题,让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正如Thorne(2003)指出,Carkhuff和Egan将罗杰斯的核心态度性条件化解成结构化的便于操作训练的步骤。

因此,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就是朋辈辅导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早在1951年,罗杰斯提出了“求助者中心疗法”,将辅导视为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的一种成长过程。他还提出帮助者的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对建立良好咨询关系非常重要,称之是促使求助者积极改变的核心态度性条件。到了19世纪60~70年代,罗杰斯将来访者中心理论从个别咨询扩展到团体咨询,发展出个人成长团体――“会心”团体(Encounter Group,也称“交友”小组)。所谓会心就是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真实自我的链接与交流。他假设在一个彼此尊重、彼此以诚相待,大家有感同身受的理解的环境下学习时,自身的积极性能得到调动。本研究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框架,采用会心团体的方式构建朋辈辅导员培训模式,即会心团体的培训模式,旨在提高组员经验的开放性和自我觉察敏感性,进而促进自我的和谐发展;同时,创建良好的氛围,增强团队交流和归属感,使组员在体悟中学习和提高建立咨询关系的核心态度性条件。

二、朋辈辅导员会心团体培训模式的实验

(一)研究对象

华南地区某高校朋辈辅导员经过自愿申请和面试,最终20人参加培训,其中男生2人,女生18人,一年级10人,二年级9人,三年级1人,来自10个不同的学院。同时,随机抽取每位参加者的同专业同年级同宿舍的一位同学组成对照组。问卷有效率为100%。

(二)研究工具

1.自我和谐量表(SCCS)。用于评估心理健康状况原因,共有35个项目,采用5级分制来评定,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及“自我的刻板性”三个因子。将“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可以得出SCCS总分。SCCS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2.情绪智力量表(SEI)。用来测量个体的情绪评价、表达、调节和利用,共含有33个条目,采用5级分制来评定,包含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和情绪利用4个分量表。SEI得分高者更少出现情绪障碍和抑郁,更倾向于乐观和善于冲动控制。

3.治疗关系量表(TRI)。 用来从治疗师的角度评价人本主义辅导关系中的态度性的条件,共含有20个条目,采用5级分制来评定,包含辅导者对求助者的共情理解、积极关注、无条件关注、真诚以及辅导者心理可接近性5个分量表。TRI得分高者说明在辅导关系中态度性条件越充分,越能促进求助者出现积极的人格发展。

4.团体气氛自评量表(SRGCQ)。用于评定团体的凝聚力,包括真诚、了解、尊重和接纳四个因子,共16道题,按5级评分。总分越低,说明团体气氛越佳。

(三)程序

整个课程依照罗杰斯“会心”团体模型设计,每单元不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固定结构。主持人在团体中创造安全、信任和真诚的气氛,努力做到移情式理解每个成员在团体中的“此时此刻”的交流。团体课程共6个单元,2.5小时/单元/周,广泛采用自我描述、定睛对看、盲人散步、信任练习、“热座”和正负反馈等常用方法,以及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知识串联等形式。整个课程由一位心理老师担任主持,配置两位学生助理,而学员随机分成两小组。实验采用前―后测一控制组设计,实验组接受团体培训,控制组不接受自变量处理,所有的学员在第一单元和第六单元进行测试,所得数据用SPSS17.0整理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1.朋辈辅导员的自我和谐和情绪智力的发展。从SCCS来看,实验组前后测差在SCCS总分以及自我刻板性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可见,会心团体促进朋辈辅导员的自我和谐和情绪觉察的发展。罗杰斯将自我概念视为自己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理论的基础。在自我发展变化中,首要表现就是个体经验的开放性。经验的开放性意味着个体不会采用僵硬刻板的态度来面对世界。经验开放性强的人,心理防御自然没有用武之地,能够觉察当下瞬间的体验。随着经验开放性增强,体验更加敏锐与丰富,面对各种刺激都能自我觉察,包括对人际交往中知觉力和敏感性的迅速发展。这样的个体会创造性地促进人格整合,达到自我和谐。

2.朋辈辅导员的态度性条件和团体气氛的发展。从TRI来看,实验组前后测差在无条件关注、可接近性上得分和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可见,会心团体能促进朋辈辅导员的团体气氛和态度性条件的发展。会心团体营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特别是在尊重和接纳方面,为参与者创造了安全、信任的氛围。这样,参与者就更容易放开自己,更愿意让别人接近自己,对别人更容易表现出无条件关注,整体上态度性条件也提高了。正因为参与者有了良好团体气氛和辅导态度性条件的提高,自我和谐和情绪智力也才会得到促进。正如罗杰斯所言:“小组成员的态度会从僵死刻板转向灵活变通,他们的生活方式会从一成不变转向寻求发展,从依赖他人转向依靠自己,从墨守成规转向富有创新精神,从谨小慎微转向接受自身的现实。”

三、朋辈辅导员会心团体培训模式的推广性

由于参与者来自不同的学院,培训只有6个单元(15小时),相处时间相对少,而且也没有对共情和真诚等开展系统深入的培训,只是在活动中自然而然链接人本主义理论而展开讨论,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在真诚和共情、了解和关注等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变化。但本研究整体上结果显示,会心团体培训模式营造了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促进了朋辈辅导员的态度性条件的形成,而且也提高其自我的和谐发展,达到了培训督导和团队建设两大目标,这证明该培训模式是有效的。会心团体强调团体中的人际交往经验,都注重此时此地的情感问题,其目的是促进个人的成长,在协助人们成长和改善人际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罗杰斯看来,会心团体能够创造一种关爱、尊重、宽容、理解、安全、自由、支持、鼓励的心理氛围,参与者就能自然勇敢地表现出真诚和开放,能够完全探索和表达自己所有的情感,对别人的情感即可做出回应,最终达到增强自我意识和社会灵敏度。正如Kirschenbaum(1989)指出,对于罗杰斯的工作,广为人知的是心理治疗、团体治疗和冲突解决的技术,然而最为影响深远的是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和以这种理念为基础的治疗方式。当然,会心团体也被运用在朋辈辅导中的训练与督导中,并收到积极的效果。Gourdine(1974)等人还利用会心团体培训成功培养出朋辈辅导员促进者。会心团体可运用于朋辈辅导员的培训督导和团队管理中,有效推动朋辈辅导工作的持续发展。

首先,会心团体可为朋辈辅导员提供心理成长和人际交往新途径。会心团体帮助参与者变得“更主动、更灵活,更理解自己的感情,对自己的经验持开放接受的态度,与别人更加接近,更能表达出亲密之情”。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首任主席布根塔尔(Bugental)在总结会心团体的经验时指出,在人际关系日益疏离的社会里,会心团体是使“人际关系重新具有人性”的一条大道,也是“针对当代生活的隔绝而进行的一种文化尝试”,进入会心团体的人不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他们感受人际关系带来的惊奇与兴奋、充实与满足、激动与成长。

其次,会心团体可为朋辈辅导员提供持续有效的培训与督导模式。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朋辈心理互助的主要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咨询方法主要强调帮助者与来访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由于人本主义的贡献,几乎所有的辅导理论都强调确立辅导关系是决定辅导成功的第一要素。但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把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建立建设性的心理气氛放在了首位,帮助者的态度第一,技术其次。本研究结果证明,会心团体培训促进朋辈辅导员的态度性条件发展。这种在会心团体获得的积极的经验可以迁移到实际朋辈辅导工作和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去,成为一种“新的、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第三,会心团体可为朋辈辅导员加强内部交流创建一个共同平台。高校朋辈辅导员队伍一般由校级―院(系)―班级―宿舍等层级组成,人数众多,有些学校多达几千人。除了专业老师的督导相对缺乏之外,朋辈辅导员不同层级之间、同层级之间也急需加强交流。如按照会心团体的基本要求,将朋辈辅导员团体合理划分为不同的“会心”小组,每个小组配置1~2位优秀的朋辈辅导员担任组长(促进者)。促进者是经过系统的会心团体的训练和精心挑选的,能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并能按照会心团体的基本原则安排小组的聚会的次数和频率,形成交流的共同平台,为每个成员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会。这样,朋辈辅导队伍就形成了有层次结构稳定的充满凝聚力和人文关怀的团队。

值得注意的是,会心团体也可能被误用,特别是由没有受到训练和相应资格的人来担当促进者更容易使团体偏离方向,甚至导致参与者严重和持久的心理伤害。在团体成员的筛选过程中,Hartley等人认为应先考虑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加以筛选(screening for psychopathology),精神病患者、特定的神经病患者、歇斯底里症患者、处于危机中的个人等皆不适合参加团体。这就要求会心团体在小组成员的选择、促进者的素质培养以及专业老师的督导等方面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使其在合乎职业伦理和法律的气氛中有序地进行。

朋辈辅导员的督导培训和团队建设是长期的和全面系统的工程。在培训督导方面,一方面,要将团体的和个体的培训督导有机结合。Phillips(1962)等人发现在督导过程中,督导老师能够和学生一起管理整个面谈个案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获得并强化更多的面谈技巧。另一方面,还能将核心态度、辅导技能以及伦理规范的培训督导有机结合。Myrick(1992)认为培训要注重辅导朋辈所需要的技能。Lewis(1996)认为要注重保密、双重关系、风险评估、建立界线、清楚能力范围等方面监管。在团队建设方面,高校既有利用会心团体强化团队的归属感和满足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还要提供朋辈辅导员团队足够的物质和制度的保障,如充足资金的投入、制度建设的完善,以及齐全设施的配置等。

[参考文献]

[1]黄建刚,包陶迅.心理委员工作的发展报告――第四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会工作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2](美)卡尔・R.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杨广学,尤娜,潘福勤,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美)卡尔・R.罗杰斯.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M].张宝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M].林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英)索恩.人本心理学派代言人――罗杰斯[M].陈逸群,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6](美)文森特・J.丹德列亚,彼得・萨洛维.朋辈心理咨询:技巧、伦理与视角[M]. 中国人民大学朋辈心理咨询中心,译.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8]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

[9](美)夏洛特・布勒,埃伦.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M].陈宝铠,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0]Hartley,D.,Roback,H.B.,Abramowitz,S.I..Deterioration effects in encounter groups[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6(31).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范文6

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交流合作发展不断深入,四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国际航班和出入境旅客的急剧增长,警力不足导致工作开展不到位的问题在四川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日益突显。四川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招聘的警务辅助人员作为一支重要辅助力量,在协助总站台外民警开展出入境限定区域巡查、上机抓捕在逃人员、对违法犯罪嫌疑人监管、公务机货机检查、重点人员行李物品检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执勤八队台外岗位民警高度重视辅警的管理使用,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进一步规范招录、管理、保障等环节工作,并及时上报边检处,聘用人员全部实行劳务派遣,人员思想基本稳定,临时用工管理基本走上了规范化道路。但如何有效使用警务辅助人员,破解警力不足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为此,我们台外民警就相关工作进行了调研分析。

一、执勤八队现有辅警及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一)岗位设置:执勤八队现有辅警63人,由执勤八队台外岗位的5名民警负责管理,共分为四个分队,每个分队细分为2组(出境、入境各一组),勤务模式为上二休二(一白一晚休二),主要负责出入境前巡岗位(蛇形通道入口和蛇形通道出口)、后巡岗位、自助通道引导岗位、前置指纹采集引导岗位、限定区域巡查岗位和人员监管岗位等6项主要台外职能,同时还协助后核岗位进行人身及行李物品检查,上机对在逃人员进行羁押、送拘,收集归档出入境卡片袋,协同处突和协助台外民警对包机、专机、公务机、货机进行清仓检查等任务,工作内容多且涉及面广。

(二)工作现状:现阶段,总站在编民警编制数量少、工作开展难度大的背景下,辅警承担台外引导、限定区域巡查、上机抓捕、人员监管、飞机清仓检查等岗位工作,为总站边检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台外民警带领下,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逐渐成为总站日常边检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主要力量。

(三)工资水平:警辅人员的工资均由航枢委每月进行发放,每月全勤且被评为优秀的情况下,平均月工资金额为2790元。

(根据工作表现,评为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则会在之前工资基础上分别浮动100-200元不等,年终奖按照参加工作月数每月约345×12=4140元,六个节日及生日慰问每项200,总计1400,合计5540元。2019年下半年,经与航枢委协调,对警辅人员每季度进行一次职级评定(50%的比例,32人),每月奖励400元)。

(四)文化程度:总站辅警文化程度以大专、本科为主,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71%,本科以上学历占24%。

由于学历及自身能力素质限制,较难开展除现有岗位工作外的其他边检业务工作。然而,高学历人才不愿意进入警务辅助人员队伍,是因为社会对警务辅助人员的认同感不高,同时,总站警务辅助人员的待遇和福利保障较低,造成高学历人才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五)

年龄结构:总站辅警年龄在19—34岁,19—29岁的占90%,30—34岁的占10%。队伍整体年龄偏年轻化,工作及社会经验较为不足。

(六)

工作成绩:由于警务辅助人员从事的大多是边防检查台外辅助工作,很多岗位还涉及口岸安全等关键性岗位,工作时间长、强度大,2019年3月起,截止目前,辅警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出入境自助通道使用辅警5957人次,共验放旅客2063279人;协助民警上机抓捕在逃人员37人次;监管在逃人员使用辅警445人次;监管时长605小时;送拘使用辅警42人次;口岸限定区域巡查10568次;行李物品搜查使用辅警622人次;飞机清仓检查使用辅警441人次。大量数据表明,警务辅助人员在总站勤务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做了大量工作。

二、执勤八队辅警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培训,实现了队伍管理的正规化。

警辅队高度重视对警辅人员的职业道德、纪律作风、业务技能、协助执法、文明服务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以提高警辅队伍的业务能力和职业归属感,牢固树立团队意识。

一是理论教育经常有效。

从思想上武装、行为上约束、交流上了解警辅人员,利用勤务间隙及每月坐班时间,积极组织警辅人员进行政治理论学习。

二是业务培训深入扎实。

通过业务技能培训让新队员快速成长起来,以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培训中,根据工作需要,科学设置相关课程,主要采取课堂教学与现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使辅警从理论到实践快速适应环境,不断提高辅警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是技能培训贴近实战。

严格制定训练计划,利用每月坐班时间,对辅警进行队列、体能、警务实战技能训练,年终进行体能考核,并与年终评优评先挂钩。

(二)落实规范,实现了队伍管理的规范化。

辅警队伍作为一个新生队伍,其管理方式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通过一年的总结探索,逐步建立起一个思想有规范、行为有约束的管理体系。

一是加强思想建设。

由各带队民警及分队组长监督负责,狠抓辅警思想建设,要求全体辅警牢固树立大局、忧患意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

二是规范管理制度。

坚持“零容忍”的工作导向,通过建章立制严管严治辅警队伍,辅警队组建之初即制定了《四川边检总站警辅人员勤务现场规范》,制定各类勤务登记本,规范对讲机的使用,设置各岗位代号,并规范通讯用语。

三是强化纪律作风。

针对辅警队伍日常管理,严格制定《四川边检总站警辅队绩效考评管理实施细则》,从思想建设、纪律作风、勤务工作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奖优罚劣,进一步严明纪律,加强人员纪律作风养成。

(三)提高保障,实现了队伍管理人性化。

通过每月绩效考评及年终考核与评优评先及工资收益挂钩的方式,激发辅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是树典型、促团结。

工作中,让辅警队员通过团结协作的方式增强工作归属感和使命感,对期间表现突出队员给予绩效加分并评选为“文明之星”,列为职级评定人员(每季度评选一次,每月额外发放400元人民币作为奖励),极大地激发了辅警队伍的工作热情。

二是重考核、促工作。

重视年终考核,结合每月绩效考评及年终文化体能测试、民主测评,按一定比例评选优秀、良好、合格人员,并给予相应奖励,最大限度激发辅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稳警心、促和谐。

坚持谈心制度,及时掌握人员思想动态,对个别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严格落实辅警年休假制度。

三、当前总站警辅力量使用与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宏观的人力资源规划。

总站现有正式民警279人,警力分布在政治处、后勤处、办公室、边检处、轮训大队以及6个执勤队。事业编制人员17人,分布在警保中心下设的安保交通部10人,物业部3人,服务事业部4人,警务辅助人员63人,均分布在执勤八队台外岗位。实践中由于对用人总量和具体类别工作缺乏科学分析和预测,没有以第一手数据和量化模型作为基础,没有将实际用人需求同具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导致总站在向上级或当地政府争取民警、警务辅助人员编制和财政保障时,说服力不足,以及总站内部警力配置不够科学高效,最后的结果是总站警力配置不够合理,陷入警力不足的局面。

(二)

法律地位不清、职责权限不明。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方面的依据,警辅人员的法律地位不清,职责权限不明,法律风险交大;缺乏具体的职级分类和法律指引,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缺乏规范化,直接影响工作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提升。虽然公安部规定警辅人员的岗位必须是“非执法、不涉密”,但在具体的工作场景中如何界定执法权、如何区分工作秘密与国家机密,则存在很大的争议,间接导致总站很多岗位不能由警辅人员担任,进一步加剧警力吃紧问题。

(三)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系统方法运用不到位。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在招录、培训、激励、考核、薪酬、退出、劳资关系等方面有着系统、规范的要求和方法。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总站对于警辅人员的管理大多沿袭了传统的人事管理思维,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例如,警务辅助人员的招聘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招录计划、入职标准和考录方式,薪资整体偏低、缺乏竞争性、上升空间受限,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和素质拓展培训,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职级制度,缺乏绩效考核标准、考核结果难以运用,职业保障性差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警务辅助队伍的规范管理。以上问题,导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人员离职率逐渐上升,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好干坏一个样等思想问题频发。进一步导致总站无法高效使用警务辅助人员,加剧了警力不足的情况。

(四)警务辅助人员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与认同较低。

围绕着警务辅助人员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始终是人们争论的话题,这一争论的延续导致社会上对警务辅助人员的角色始终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他们就是“临时工”、“编外人员”,导致警务辅助人员所获得的尊重、支持和认可一直较低。仅仅以传统的“编制”思想给警务辅助人员做角色判定,这种思想导致总站警务辅助人员的被认可程度不高,由此导致这个岗位的工作在社会上的吸引力不高,引发离职容易、招录难的尴尬局面,因此总站警辅队伍的稳定性一直无法保障。

(五)政府和单位对警务辅助人员缺乏正面宣传和引导。

成都市政府和总站缺乏对警务辅助人员角色定位的正确宣传和引导,使得总站警务辅助人员工作开展有难度,自我认可度较低。另外,不可否认,警务辅助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存在提升空间,总站警辅队伍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同时,缺乏对警务辅助人员的业务和能力培训,导致警务辅助人员难以胜任更多岗位的工作,这就更进一步加剧了总站警力不足。

四、高效使用警务辅助人员,破解警力不足的对策及做法

(一)

加强现代人力资源规划理念。警辅力量人力资源规划是置换警力和规范管理警辅力量的前提。要科学合理规划警务辅助力量总配置水平,主要从有效工作时间分析入手,深度分析总站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负荷和工作效率,尽可能科学地将不同部门、不同岗位民警的工作强度进行横向比较,为开展警力动态配置提供准确、客观、翔实的量化依据。综合考量各部门、各岗位责任大小、任职条件、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岗位涉密性等情况,使总站各部门岗位的责任大小、难易程度、技能要求等要素相对清晰,并有助于解决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的可比性难题,最终为动态警力配置、科学任务分工提供客观准确的决策参考依据。

(二)

明确警辅人员的法律地位和职责权限。警务辅助人员应该规定为:由用人单位直接管理和使用,释放出更多的不涉密岗位,培养出适用人员,协助总站及其人民警察开展非涉绝密、非直接执法等警务辅助工作的人员,。警务辅助人员不具备人民警察、公务员身份,应按照劳动合同聘用和管理。结合总站实际,警务辅助人员可以按照职责权限分为警务文职人员、辅警和警务雇员三类。辅警指在勤务执法部门,协助民警开展执法勤务辅助工作的人员;警务文职指在总站内部从事行政事务、辅助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人员;警务雇员指根据自身特定专业从事各类专业技术性辅助工作,具备相关资质或较高专业技能的人员。例如,无特殊专业技能人员,可列为辅警类,主要从事机场台外岗位相关勤务工作;有行政管理经验或所学专业与此相关,可列入警务文职类,协助总站民警开展行政、一般文档类事务以及后勤、物业管理等工作(比如政治处的政治学习教育、新媒体运营、工会工作;办公室的会务保障、文印室管理员;后勤处的水电维护、驾驶、绿化、机场后勤等工作,均可由辅警协助开展。);有编程技术、法律资质、心理咨询资质,医学资质等人员,可列入警务雇员类,作为专业雇员,(类似总站盛视技术人员),汇同总站相关专业技术民警组成各专业队伍,开展各类专业工作。

(三)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

一是完善招聘录用。警务辅助人员的招录采取招聘、劳务派遣方式,遵循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原则,面向社会统一组织。参照录用人民警察有关办法,一般应该包括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程序,公示聘用条件、程序和结果,接受社会监督。根据岗位需要,招录中可设置必要的专业技能测试,以满足更广泛的岗位需求。特殊岗位和急需人才,可适当简化招聘录用程序。对于总站紧缺急需的专业岗位,可以用优厚的薪酬条件聘用警务雇员从事相关工作,最主要一点,要广招人员,有了蓄水池,才能打水用,不然也是杯水车薪,要做好相关岗位人员的储备。二是健全警务辅助人员培训机制。警辅人员的培训包括岗位技能培训和素质拓展培训,建立岗位职级制度,提供职务职级晋升空间及与之相匹配的薪资等级。总站轮训大队可定期对警务辅助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初次上岗培训、晋升培训和日常培训。培训内容为公安工作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岗位技能、工作纪律等,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与总站签订保密协议,参加相关业务培训,考核上岗。三是拓宽职业发展。警辅人员的职业发展主要体现在职级晋升上,警务辅助人员可实行级别晋升制度。例如,辅警由高到低分为一、二、三级辅警长;警务文职由高到低分为一、二、三级文职;警务雇员由高到低分为高级雇员、中级雇员、雇员。警务辅助人员的级别与工资待遇挂钩,按工作年限和考核结果按期晋升。各个级别之间的工资标准应适当拉开。在独立建制(执勤八队台外岗位)管理的警务辅助人员队伍中,可以设置大队长、副大队长、中队长、副中队长、小队长、副小队长等领导职务,提升警辅人员工作积极性。(目前八队警辅队伍只设置了小组长一职,负责该组人员的管理、调度,但彼此间工资差距很小)。

(四)健全警辅力量管理保障机制,全面释放警力,化解警力不足问题。

一是健全制度保障。通过制度,全面科学释放警力,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制度设计是警辅力量配置与规范管理的平台。目前执勤八队已研究出台《四川边检总站警务辅助人员绩效管理考核细则》,对警辅人员的管理作出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目前制定的制度只是冰山一角,总站应对警辅人员的定义、范围、分类、职责权限、义务与权力、招录聘用、薪酬福利、管理监督、纪律与奖惩等方面作出指导性的制度安排。二是加强财政保障。警务辅助人员的工资福利、装备保障、社会保险以及日常管理等所需经费,由各级政府按照财政体制予以全额保障。总站应会同政治处、后勤处、边检处,参照成都同类岗位人员及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制定警务辅助人员的薪资待遇,社会保障。

(五)构建警务辅助人员的社会认同和支持体系。

一是加大“惠辅”、“爱辅”措施配套。虽然警务辅助人员是未拥有正式编制的“辅助角色”,但是,总站各级领导并不能因此忽视他们的存在和作用,产生“干多少活给多少钱就行”的观念,二是要像关心总站民警一样尊重、支持他们,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们。总站一方面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另一方面要承担其作为警务辅助人员“娘家人”角色,维护警务辅助人员的正当权益,依法为警务辅助人员的正常勤务工作排除障碍,消除观念偏差,不断增强警务辅助人员队伍的向心力。另外,警务辅助人员在执行勤务工作时容易受到旅客的不理解甚至侮辱,总站应及时做好积极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对名誉受损的警务辅助人员在一定范围内快速澄清事实,恢复他们的名誉,维护警务辅助人员队伍的正面形象。二是明确角色定位,强化角色认同。警务辅助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才是提高工作积极性的关键因素。警务辅助人员必须对警务辅助人员这份职业有更为清晰的定位。警务辅助人员并不仅仅是辅助支持的角色,他们同样可以独自承担起某一领域的职责。因此,警务辅助人员必须要认清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把工作仅仅看作获取收入来源的无奈之举,从而消极怠工,躲避责任。相反,警务辅助人员的工作正在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尊重,若是在总站内进行岗位交流,警务辅助人员工作能力的大小会直接影响总站各个岗位工作的开展。因此,他们应当树立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把本职工作看作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可以做出贡献。对于工作时常会出现的负面情绪,可以通过参加总站组织的各项积极有益的活动等,感受到总站对警务辅助人员的生活和心理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