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学反思范例6篇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范文1

我们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加速学生的思维矛盾斗争,促进他们的思维转化,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教《一定要争气》这一课时,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童第周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比较好,便引导他们围绕童第周的三次争气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因为童第周做了一遍又一遍,许多次实验,才成功的。”有的学生说:“童第周在欧洲做实验,并且受到那位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的指导,他才做成功实验的。”听到这里,有的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道:“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如果仅仅在那位名教授的指导下做成功的话,那么这位名教授也不会做了几年都没有做成功这个实验。”听了他们的辩论,有不少学生指出:“童第周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原因就在于他有远大的志向,那就是为自己、为中国人争气,不被外国人瞧不起,他对自己又充满信心。而且他具有刻苦钻研,不怕失败的精神。”

我为学生能认识到这么深的道理,表示赞赏。接着,我进一步提问:“同学们,你们学到这里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我真钦佩童第周。”有的学生说:“今后我要向童第周学习。”有的学生说:“我有一个缺点,胆小怕事,做任何事时自己都没有信心,不敢尝试,总怕失败。今后我要向童第周学习,做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敢于面对失败的人。”还有的学生说:“我们从小都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朝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刻苦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长大才能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此刻,在我的指导下,学生正在进行思想交锋,新我、旧我进行一番斗争。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进行自我反省的过程,就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自我体会、自我锻炼的习惯

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自我检验和自我锻炼,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爬天都峰》一文的第四自然段时,我采取了反推的方法,从一个看似简,单用起来不易的“犹豫”入手,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我问:“同学们,课文中告诉我们作者她‘不再犹豫’了,说明作者曾经‘犹豫’过。请同学们用‘犹豫’来描述她拿不定主意时的心情?”有的学生说:“天都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呢,我能爬得上去吗?我犹豫了。”有的学生说:“看看笔陡的石级,像从天上挂下来的一样,叫人发颤,能爬得上去吗?我犹豫了。”还有的学生说:“天都峰又高又陡,我爬得上去吗?我犹豫了。”就这样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主动学习、挖掘词语的意思,对文章的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接着,我再问:“为什么会不再犹豫了呢?谁也能用一两句话把她的心情变化描述出来。”有的学生思考了一下说:“看到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来爬高耸入云的天都峰,我被打动了,我不再犹豫了。”有的学生说:“看到比我爷爷年纪还大的老爷爷也来爬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受到了鼓舞,我也不再犹豫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我体会出从小敢于攀登,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的道理。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范文2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特点,要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生动的教材,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本文阐述了如何指导学生巧用插图,去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自己习作能力的几种方法。

教学改革;语文教学;插图;习作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些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基础。因此,为实现“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这一理念,近年来,我在小学低中段语文教学中,尝试“以文本为依托,巧用插图,让语文插图成为学生习作起步的一泓清泉”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现谈谈做法与体会:

一、引导观察,看懂图意,让学生在说话训练中尽情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

观察是儿童认识事物、增长见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说话、习作的前提与基础。课文中的插图,或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或反映了事情发展的某一主要环节,或是某一场景的特写镜头。教学时,如果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到文,教给观察插图的方法,且注意图文结合,利用图文互补的优势,通过情境对话的训练,能培养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所见所闻的能力。

例如,第一册《小熊住山洞》一课,在教学中首先提醒点拨学生:文中共有几幅插图?第一幅插图和最后一幅插图分别介绍了什么?让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图意:图1讲小熊一家住在山洞里,想造一间木头房。这是故事起因。最后一幅则交代了事情结果:房子没造成,小熊一家还住在山洞里,森林里的动物朋友都很感激他们。接着我选取中间四幅春、夏、秋、冬插图,以“想想小熊一家的新房为什么没造好?”为话题,让学生进行说话 训练。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插图,看懂图意。第( )幅画是什么季节?图上的景物有什么(变化)?第二步,读相对应的课文,猜一猜小熊爸爸和小熊可能会说些什么呢?他们又是怎样做的?第三步,选择其中一幅插图进行说话训练:什么季节?他们来到森林里看到了什么?可能会怎样说?

最后,让学生把四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给同桌(或朋友)听。这样让孩子们从简单地说一两句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再到说一段或几段连贯通顺的话。这样循序渐进,分步提高,阅读与表达相互促进,学习课文的兴趣会大增。

二、合理思考,图文结合,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由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如果说语文中的“图”是对客观事物的描绘,那么“文”就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合理的逻辑思考与想象是“图”与“文”接轨,除了要有科学观察外,还要有合理的表达。教学时要把课文语言与学生想象语言对照起来,使逻辑思考与想象合理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司马光》一文时,为了给学生创设交流讨论的学习平台,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读完课文后,你们从文中获取了哪些信息?(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除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方法外,你从图上、文中还发现了什么?(即其他孩子又是怎样做的呢?)如果你在现场,你还能想出其他办法救人吗?话音刚落,教室里沸腾了,围绕“如何救人”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思考后,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找条绳子放进缸里,让落水小朋友拉紧,然后把他拉上来。”另一个说:“万一找不到绳子,赶紧找根竹竿或木头扔进缸里,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快把缸里的水舀出来。”还有的说:“来不及舀水,还不如跑去找大人……”教师对这些“救人的好办法”都一一肯定,但在当时危急时刻,这些办法与司马光举石砸缸的办法相比,哪一种方法最快捷、最有效呢?答案不言而喻。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相互交流、辩论,并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最佳方案,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独特 的见解。

由此可见,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中年级习作打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在教学时,以图画为支点,展开想象,按一定顺序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插图留给我们的“无声语言”,把说的、想的写下来,进行语言表达的 训练。

三、展开想象,巧补“空白”,让学生在随文练笔中大胆表露自己的创想情感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也是构思语言的一种心理能力。教材中有的插图是课文片段的特写镜头,但却是课文中心内容的浓缩。同时,课文中对某些内容在语言文字叙述上也常常留有余地,制造“空白”。这种“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空间和思考的余地。我们可以借助插图和文中提及的内容来推测构思单幅插图前后的情景,采用巧补插图“空白”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习作能力。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范文3

1乌龟梦想

一天,乌龟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新闻联播,突然,画面右下角出现了一个人正竭力地登上山的顶峰,乌龟定睛一看,原来是中国登山队的队员正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哇!这峰那么高,那险,他们要付出多少努力和多少勇气才能有今天啊!乌龟暗暗吃惊。看到这一幕,乌龟心底的明星梦不禁油然而生:假如我能有这一天。那我就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人看不起我了。

这天晚上,乌龟刚进入梦乡,就梦到自己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再看看脚下不正是珠穆朗玛峰吗,再瞧瞧自己一块一块的肌肉,就这样,乌龟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明星......“喔,喔,喔”邻居小公鸡的打鸣声惊醒 了乌龟的美梦。乌龟睁开眼,直埋怨那只该死的小公鸡。

2一波三折

乌龟起床后,一路小跑来到兔子家,忆起晚上的那个梦,乌龟激动不已,便指手画脚地跟兔子聊了起来:“兔兄弟,我昨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呢!”"哈,哈,哈......”兔子笑得腰都直不起来,眼睛眯成了两条红线。“切,不就一个梦吧,看把你乐的,你有那能耐吗?”乌龟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暗下决心,我一定要用行动证明给你看。

从那以后,乌龟便起早贪黑,每天都坚持锻炼。一段时间以后,他也试着去爬了一座山,可是,爬到半山腰,就再也不敢动了,上去吧,又怕不小心摔下来,下去吧,又怕脚一滑,栽下去,弄得呆在上面半天也不敢动,下面的人也那他没办法,最后还是工作人员用绳子把它扣住,一点一点地往下放,才得以获救。下来了之后又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因为乌龟在上面太紧张,打结的时候系了个死结,解了半天才解开。惹得在场的人有一次哄堂大笑,笑得乌龟满脸通红,尴尬地离开了那里。

回来后,乌龟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认真的总结经验教训,决定拜一位攀爬高手为师,和他的弟子一起学

习攀爬的技巧。乌龟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别人流一滴汗,他得淌一盆汗,别人爬一次,他会爬无数次。师傅见他这么用功刻苦,便把自己最好的技巧传授给他,更用心地栽培他。

在一次训练途中,恰巧又碰到了兔子,“我说龟兄,你就别再白受这么多的苦了,免得再像你上次那样在山腰上下不来哦!”

3美梦成真

兔子的讥笑并没有使乌龟失去信心,反而更激发了他的斗志。在一次次的比赛中乌龟脱颖而出,终于晋级到最后一轮的决赛----攀登珠穆朗玛峰。

由于经过高手的加固培训,再加上他的艰苦训练,得到了很多的经验,他克服了山顶的严寒,盯着不断袭来的大风,终于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的峰顶,真正成为了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动物王国,也传到了兔子的耳朵里。在乌龟凯旋的日子里,兔子一直没好意思路面。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范文4

一、赏识评价,让学生敢读

学生在前进的路上遇到的成功或失败,既可成为沉重的负担,也可能成为新的动力,评价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武器,做到“好话多说,坏话好说”,突出激励性,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朗读情绪,树立起朗读的信心,使他们敢于朗读。

一位老师借班上课,不巧点中了一名胆小、基础又不好的学生,这个学生畏畏缩缩地读着,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老师不急不躁,不断提醒鼓励,短短的一句话,这位学生反复读了四次才总算不出差错地读完。其他学生都认为他读得很糟,可老师却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位同学不怕困难,反复了四次,坚持自己读正确,多认真的孩子!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老师巧妙地换个角度变贬为褒,一是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读正确,同时对学生又是一种鼓励。结果被夸的学生参与热情陡增,几次举手要求朗读。

在进行朗读的赏识评价时,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要中肯而不能无依据地胡夸,更不能为激励而激励,以贬低一个来褒扬另一个。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都怀着期待与爱意,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从而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朗读情绪,树立朗读的信心,敢于朗读。

二、幽默评价,让学生乐读

幽默评价是朗读教学中的调味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能够愉悦学生身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乐于朗读。

如《爬天都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爬呀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一位学生读得非常轻松、平淡,老师听后风趣地说:“看来这不是又高又陡的山峰,而只是平地!要不你怎么‘爬’得这么轻松?”学生们立刻“哄”地一声笑开了,笑过之后,那位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会心地“艰难而又勇敢”地读起来。

所以,在朗读教学中,适当的幽默评价就像是催化剂,能调节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增强了朗读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乐于朗读。

三、诱导评价,让学生会读

学生朗读完不给予评价或只是简单地、一概而论地说“好”与“不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容易挫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所以,学生读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指导,充分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做到引而不发,使学生在快乐的朗读中学会朗读,读有所思,读有所得。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范文5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赏读与创设情境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想象与激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

如教学第五册第九课《爬天都峰》时,课文讲天都峰笔陡,铁链仿佛从空中挂下来似的。教师可以从爬陡坡去引导学生想象天都峰的险以及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艰难,领悟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勇往直前

三、演读与感悟体验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称赞》《纸船和风筝》《小鸟和牵牛花》《回声》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的精神。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评读与促进发展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范文6

一、让学生自选内容和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一旦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便可在很少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

如教学《石榴》一文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然后说说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则动笔圈画,有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在学生充分学习之后,全班交流时出现了如下精彩的片断。

生甲:我选择了第二自然段,通过朗读我知道了石榴是在春天抽枝长叶,夏天开花,而且花有点像小喇叭。

生乙:我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通过比较我知道了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在吹呢。”“活泼”、“吹”这两个词把石榴花写活了……

生丙:我选择学习了课文第三自然段,通过和同桌讨论我明白了文中“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一句并不是石榴真地“扒”,而是由于石榴刚结果的时候很小,但随着它的长大,把身边的叶子撑开了,就像小娃娃用手扒开一样。

通过以上的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二、让学生自主设疑和解疑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有创新。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文章的重点处设疑,或在文章的题眼处生疑,或在文章的“空白”处找疑……进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疑,或反复阅读,或查找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等等。

如在教《卧薪尝胆》一文时,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了课题后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许多问题:1、“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2、是谁“卧薪尝胆”?3、他为什么“卧薪尝胆?”问题出来后我又引导学生:“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学生有的说“查字典”,有的说“读书”……教者顺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攻克一道道难题。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其求知欲,使学生阅读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让学生自由地“说辩”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针对学生在议论时的非常规的见解,我们要让学生展开不同意见的说辩,让学生在议论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对于那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只要是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的就应该及时给予正面评定和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如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詹天佑》第三课时,教者提议让学生给“京张铁路”起一个名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中国第一路”、“爱国路”、“扬威路”、“詹天佑路”……这充分地说明了学生已把文章的中心内化到了自己的心中了。

又如笔者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后引导学生围绕“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究竟累不累,苦不苦?”这一话题展开辩论。学生辩论时呈现如下片段——

正方: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并不累,也不苦。虽然老人每天要上下扫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这在别人看来可能很辛苦,但对于他来说却充满乐趣,因为他总是扫一程,歇一程,而且还把好山好水欣赏一番,况且他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绿色”大米和青菜,呼吸着清爽的空气,还有花鸟作伴,这样的生活充满了诗意。

反方: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很累,也很辛苦。因为天游峰这么高,又是这么险,一般年轻的游客来游玩登山都会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半途而废。而他却已是一个本该退休的七十岁的老人了,况且他爬上爬下还要扫台阶,该是多么的辛苦呀!对方辩友的家长有没有让你们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干这样重的活呀?难道说这位老人不累吗?

……

通过这一次辩论的开展,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课堂中只要教师给学生说辩的空间,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思维便能在交往中产生摩擦、碰撞。这样学生的个性不仅得到了张扬,而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较为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