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期家长总结范例6篇

半期家长总结

半期家长总结范文1

经济增速连续放缓

对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盛来运用3句话来概括——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他指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比较平稳。二是就业基本平稳。上半年,根据人社部的数据,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0多万人。今年新增就业岗位还在增加。三是物价总体平稳。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4%,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了0.9个百分点,除去2月份CPI由于受春节和季节的因素影响同比超过3%之外,其他各月都基本在3%以内,温和增长。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基本稳定。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之后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2%,增长基本稳定。

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放缓。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贡献3.4%,较一季度季节性下滑;投资贡献4.1%,呈现季节性回升;净出口贡献0.1%,大幅回落。盛来运分析称,经济增速适度回落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影响,二是国际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三是国家主动调控的结果。

对于二季度经济增速的小幅回落,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表示,目前没有必要过分解读,“7.7%和7.5%在一个水平上”,与2012年一至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分别为8.1%、7.6%和7.4%、7.9%相比,今年前两个季度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了很好的稳定性。她指出,正如总理所强调的那样,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左小蕾认为,“下限”就是没有大规模的失业,“稳增长”要稳在没有大规模失业的水平上;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6%,高于7%的底线,不要纠结于零点几个百分点的波动。

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二季度GDP7.5%的增幅虽然守住了年度目标的“底线”,事实上,由于经济先行指标低迷,此前机构普遍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因此并不出彩的经济“半年报”,在市场产生的负面反应不大。不少专家认为,下半年经济增速有进一步放缓的可能。

对于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左小蕾称,如果没有改变经济增长态势的突发事件,按照潜在增长率的稳定性规律,下半年7.5%左右的增长水平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她还强调,“稳增长”是要稳定在合适的水平上,而不是要稳定在更高的增长上。要改变以往“危机状态”下的宏观经济分析思路,总是希望政府采取经济刺激政策。

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贺铿认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但是在预料之中。对于当前经济形势,贺铿指出,我国经济仍面临着三大问题。首先,当前内需、外需增长乏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不足。其次,当前金融风险不断加剧,此前发生的所谓的“钱荒”已经给我们一个预警。第三,我国长期依赖投资保增长,导致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

尽管相信短期的经济增长没有问题,左小蕾也指出,政府当前应尽快采取结构性调整措施,并且重点要放在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上,这样才能拉动2014年的经济增长。国研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也表示,下半年经济的增长后劲还需要进一步巩固。

半期家长总结范文2

稳增长政策托底

环看8月数据,工业增加值增速落到六年低点;投资方面,环比增速亦为年内最低,除了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从上月的11.9%大幅降到9.9%,作为其对冲领域的基建投资也从21.6%降至16.3%。此前公布的9月官方制造业PMI指数虽然与上月持平,但分项指标令市场难言乐观,新订单指数继8月后连续两个月回落,而反映企业扩大再生产意愿的采购量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也双双回落,佐证企业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况。

可以说,当前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不减,但银行上半年利润仍能保持“小两位数”增长的因素,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第一,上半年上市银行存款增速较快,未来银行主动负债能力增加,进一步推进负债结构优化;第二,下半年经济稳增长的需要,流动性将继续保持平稳,有助于银行继续在交易业务中获得较好收益,也可降低银行的同业负债成本;第三,银行优先股发行规模超预期,补充一级资本的同时,还可提高发行银行的资产扩张能力和盈利能力,从而提升估值水平;第四,上市银行上半年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缓释化解不良风险,而同期相比较高的拨备水平为下半年不良压力的释放做好准备;第五,稳增长仍有措施和空间,预计经济将保持总体平稳,降低了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概率,而政策刺激可以给银行带来更多低成本资金。

虽然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但政策刺激空间犹存、态度明确、力度到位,托底经济区间内平稳运行。从空间看,8月份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6.2%,远低于6月份同比26.1%的支出节奏。分析8月固定资产投资分项―铁路、船舶、航天航空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说明半年后政府稳增长并未发力,后续仍有刺激空间。下半年,国开行住宅金融事业部成立,棚改加速,6000亿的铁路投资空间等,可以助力经济平稳运行。

从稳增长的态度和力度看,国庆节前传说的人民银行向银行业注资5000亿元人民币SLF的消息,得到某大行高层的确认。而该额度相当于一次降准的规模总量。此后,央行再次在公开市场出手,引导14天正回购利率下行至3.5%,拉低无风险利率从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意图明确。在政策层面,利好也加速释放: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减低税负,改善经营现金流,进而改善融资条件;而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文放松限贷,意在通过给私人部门加杠杆,从需求端进一步加强刺激,从而在改善销售的基础上,使房企回笼现金流,增加投资。

政策托底之下,经济企稳可期,作为顺周期的银行业预计将无系统性风险之忧。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可以继续增加银行的投资收益、降低负债支出;而再贷款、PSL的运用可以为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扩大息差。

利润增长稳定

回顾上半年银行存款增速较快,上市银行存款较年初增长幅度达10%,而贷款在同期增长8%。其中,招商银行、南京银行、平安银行的存款增速均超过20%,超过同业平均水平。存款较快增长给银行带来更多稳定的可贷资金来源,同时降低负债成本,利好银行利润。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对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发行,银行的主动负债能力会进一步增强。由于CD可转让、交易的属性,降低其提前支取的必要性,为银行带来更稳定的负债,有助于其以存定贷,发放长期贷款,提高资产端收益。

上半年生息资产扩张和净息差提升,为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较快增长提供动力。上半年银行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15%。16家上市银行中,有9家银行净息差同比提高,但存贷利差同比扩大的银行只有5家。净息差提升主要由于银行资产结构中配置更多交易性金融资产,同时同业负债的支出减少。由于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央行逆周期调节两次定向降准,资金面、政策面和基本面共同支持债市走牛,提升了银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收益。而宽松的资金面平抑银行间同业利率,减轻银行利息支出负担。此外,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较年初增幅较大为18%,其中同业非标的配置也拉升了银行净息差。

预计下半年,央行将继续保持稳定的流动性环境。受此影响,债券市场或形成慢牛行情,仍具有不错的投资收益,同业负债支出成本维持较低水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债券市场走牛属于外部利好因素,非银行内生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提升,不能作为其利润长期保持较快增长的依据;而监管层对同业非标的规范管理,也会打击银行借助自营非标提升利息收入的热情。

在非息收入方面,上半年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增速放缓,其中手续费佣金收入增速较去年同期减少10个百分点。按银行结构分,大行手续费收入增长偏弱,平均同比增9%;股份行手续费增速总体良好,为43%。下半年随着监管部门对银行服务收费严格管理,银行手续费收入增长或继续乏力;而银监会新的并表指引出台,对非标通道业务严厉管控,也将影响银行中收。

资产质量压力可控

相比利润,今年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可能更引人关注。截至6月末,上市银行不良率为1.05%,较年初上升7个基点。按结构看,股份行不良率较年初上升最快,为13个基点。上半年不良贷款率微升的同时,重点关注逾期和关注类贷款快速增长。半年末,上市行关注类贷款较年初增加23个基点;逾期贷款在总贷款中占比达1.89%,也较年初增加45个基点。此外,上市银行的不良迁徙率也有上升。下半年,银行资产质量压力仍然存在。

在不良贷款的区域分布上,除了传统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由于上游资源价格下跌,以及产业转移,银行在中西部地区的不良率也有较快上升,资产质量压力的区域分布更广。

虽然银行下半年资产质量压力较大,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有双升的趋势,但银行准备充足,上半年核销力度较大,目前拨备仍处于较高水平,风险总体可控。上半年上市银行中,15家拨备覆盖率下降,总体较年初下降2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下降最多的光大银行幅度达到56个百分点。上半年上市银行平均核销转出率为23%,比上年末提高60个基点。上市行的核销力度加大为未来减轻了压力。同时,16家银行半年末平均248%的拨备覆盖率也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为控制不良上升留下缓冲。此外,银行通过名单管理、主动压缩部分强周期和政策调整行业贷款等手段控制增量贷款资产质量。

半期家长总结范文3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1.三次产业平稳增长。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为98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4%,增幅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分别回落3.3个和0.4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高出1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基本稳定,第一产业增加值440.3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5292亿元,增长11.5%,其中工业增加值4782亿元,增长12.1%,增幅同比分别回落3.9个和4.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37亿元,增长12.2%,增幅同比回落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156.5亿元,增长12.3%,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46%,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交通、通信、贸易、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发展较快,房地产、旅游等行业回落。铁、公、水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7.6%和21.3%;邮政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3.5%;批零贸易销售额增长20.8%;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0.1%和15.2%,保费收入增长39.7%。而商品房销售额下降12.4%,旅游收入增幅明显回落。

2.投资增速回升,消费增长平稳,出口增速回落。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68亿元,其中限额以上投资359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8%和17.9%,增幅同比提高5.4个和8.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7.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540亿元,增长19%,增幅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619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450元,分别增长10%和16.5%。进出口总额为1024亿美元,增长27%,其中进口293亿美元,增长29.4%,出口731亿美元,增长26.1%,同比回落2.4个百分点。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69家,实际利用外资56.3亿美元,同比增长14.4%。

3.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企业利润平稳增长,居民收入保持增长。上半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121.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03.7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3.5%和2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811.5亿元,增长15.8%,增幅同比回落16.5个百分点,若扣除镇海炼化和杭州炼油厂2家企业影响,利润增幅可达2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25元,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100元,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分别增长3.6%和4.4%。

4.消费价格涨幅在高位有所回落,但生产价格继续高涨。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7.4%,其中6月份上涨6.4%,为今年以来最低。食品类价格仍是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首要因素。上半年食品类价格上涨19.7%,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1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2%。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4.9%和11.7%,进出涨幅差为6.8个百分点,同比扩大4.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0.6%,涨幅同比上升7.5个百分点。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1.6%,涨幅同比上升6.5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

1.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一是投资在保持适度增长的基础上结构不断改善。上半年,一产投资增长63%。二产投资增长13.9%,工业投资增长14%,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9.5%,占工业投资的57.3%。制造业投资增长16.8%,增幅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投资比重达43%,装备制造业投资增幅达22.8%,占制造业投资的44.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8%,增幅同比提高13.5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投资比重为50.7%,其中金融、信息、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科研、水利环境和公共管理、文化体育娱乐等服务业投资大幅增长。房地产投资结构改善,90平方米以下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1.3倍。二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总产值增长20%,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出0.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31.3亿元,增长28%,所占比重分别达34.5%和40.8%,其中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通信电子、仪器仪表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46.5%、25.7%、76.8%和26.4%。食品、饮料、造纸、化学、医药、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62.2%、33.4%、77.3%、56.3%、73.1%和97.7%,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等行业经过改造提升后,利润分别增长37.6%和70%。三是对外贸易结构趋优。机电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止跌回升。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7.5%,比重升至44.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2.9%。汽车零件、船舶、液晶显示板等出口分别增长38.4%、113.1%和398.1%,医药品出口增长86.6%,纺织品、家具、旅行用品及箱包等传统商品出口分别增长27.1%、32.8%、31.3%。四是利用外资结构趋好。大项目投资增长。上半年,新批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55家,增资重大项目30家,投资总额和合同外资56.9亿和24.3亿美元,分别增长9.3%和3.8%。投资领域已从传统的轻纺及房地产行业转向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新批高技术产业企业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增长34.8%和82.9%。第三产业合同外资比重分别提高到33.4%和33.9%,其中交通运输、信息、批发零售、科研、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合同外资成倍增长,信息、科研等行业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6.9倍和1.6倍。

2.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成效。一是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上半年,财政科技支出增长4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36.6%,购置技术成果费用增长23.8%;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增长30.8%,增幅高出规模以上工业11.1个百分点,对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达21.9%,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15.3%,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二是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上半年,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6%左右。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进展顺利,实现了时间过半、减排任务完成过半的目标。

3.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在连续两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发展速度继续领先,杭州、嘉兴等地区发展势头也较好。上半年,舟山、衢州的生产总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4.9%和13.5%,比全省增幅高出3.5个和2.1个百分点,居11市的前两位。杭州、宁波、嘉兴、湖州、金华的生产总值增幅也分别达到12.4%、11.4%、12.4%、11.6%、12.6%。舟山、衢州和丽水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7%、21.9%和18.7%,均明显高于12.2%的全省平均增幅,分别居11个市的前3位。舟山和衢州限额以上投资分别增长47.3%和24.7%,均高于17.9%的全省平均增幅,居11个市的第1位和第4位。

4.民生持续改善,财政对民生支出增长加快。上半年,地方财政支出增长26.1%,其中,城乡社区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分别增长42.7%、42%、40%、92.5%,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公共安全支出分别增长21%、18.6%、16.4%。就业形势良好,二季度末,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比去年同期增长12.1%,上半年新就业人员达66.3万人,其中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占59.7%。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二季度末为3.24%,比去年同期下降0.14个百分点。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二季度末,全省企业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去年末净增138万、136万、122万、68万和119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比去年末净增66.3万和68.2万人。有317.6万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范围,其中有121.1万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已按月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或基本养老保险金,分别比去年末增加20.8万和12.2万人。

三、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有所减弱。虽然今年以来投资名义增幅出现了稳步回升态势,但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幅还在10%以内,已连续3年半低于同期GDP增幅。消费需求相对平稳,但实际增幅低于去年同期,扩大消费任重道远。人民币升值加快、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和加工贸易政策变化,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及其对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的波及,使我省出口增速明显回落,上半年出口增幅(26.1%)扣除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因素影响,仅为14.7%。出口需求增幅回落已对工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出货值增长12.4%,增幅同比回落11.5个百分点,对销售产值的增长贡献率由去年同期的25.4%下降到16.7%。二是市场价格继续高位运行。在资源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国际市场石油和主要农产品价格连创新高,劳动力成本和利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共同推动下,市场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虽然5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出现回落,但农资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继续走高,成品油和电价上调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将在下半年显现,价格上行压力依然较大。三是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融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增加了生产成本,影响企业增利。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为87.6%,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企业景气指数大幅下滑。二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2.4和131.5,比去年同期下降22.7点和23.3点,比上季下降12.9点和1.7点,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是资源要素制约十分明显。煤电油供应趋紧,省外购电合同兑现困难,使供用电缺口增大。资金趋紧加大了企业的融资困难,企业融资景气指数跌入不景气区间,二季度为98.5,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上季下降22点和6.4点,有22.3%的中小企业感到融资困难。征地和项目落地难依然存在,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还比较突出。

四、对经济走势的初步判断

半期家长总结范文4

关键词:银行间债券市场 收益率曲线 债券规模 现券交易

2014年上半年,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价格指数不断走高,债券发行规模与存量规模稳步扩大,公司信用类债券继续快速增长,回购交易保持活跃,现券交易量与去年下半年相比有所回升,银行间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进一步增强。

债券价格指数走高

2014年上半年,中债-银行间债券指数呈现不断上升走势。年初,中债-银行间债券指数结束了自2013年6月份以来的下挫,出现止跌回升态势。上半年,在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定、资金面稳中偏松等因素影响下,我国债券市场整体回暖,呈现“慢牛”走势。6月末,中债-银行间财富指数收于152.2042,比年初的143.9009上升了5.77%,中债-银行间净价指数收于114.2143,比年初的110.2910上升了3.56%(见图1)。

一级市场

(一)债券发行量大幅增长

2014年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5.28万亿元,同比增长28.9%,增幅较上年高9.1个百分点。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1发行规模为2.52万亿元,同比增长36.5%,占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总规模的47.7%(见表1)。

从发行券种看,国债占比最高,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增幅最大。2014年上半年,发行额占比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国债、国开行金融债、政策性银行债和短期融资券,市场占比分别为14.4%、13.4%、11.8%和11.1%。发行规模同比增幅居前四位的分别是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政府支持机构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同比分别增长1684%、187.5%、106%和87%。上半年,未发行央行票据。

从期限分布看,短期品种占比上升,长期品种占比下降。2014年上半年,1年期以下期限品种发行占比为36%,与上年相比上升3个百分点;1~3年、3~5年、5~7年和7~10期限品种累计发行占比为62.1%,与上年相比下降2.6个百分点;10年期以上期限品种发行占比为1.8%,与上年相比下降0.4个百分点。从国债的发行期限看,2014年上半年,1年期以下期限的短期国债发行占比为14.3%,1~10年期限的中期品种累计发行占比为77.1%,10年期以上期限的长期国债发行占比为8.6%,“中间大、两头小”的期限结构特征明显(见图2)。

(二)债券余额稳步扩大

2014年6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余额达到30.0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为7.89万亿元,同比增长18.7%,占银行间债券市场余额的26.3%,比上年同期增加1.3个百分点。1997年以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余额呈现稳步扩大特征,2014年6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余额较1997年末增加了近62倍(见图3)。

从债券余额的券种分布上看,国债占比最高,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增幅最大。2014年上半年,债券余额占比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国债、国开行金融债、政策性银行债和中期票据,市场占比分别为27. 6%、20.7%、11.5%和10.1%。债券余额同比增幅居前四位的分别是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非公开债务融资定向工具、资产支持票据和地方政府债,同比分别增长336.3%、91.7%、43.1%和42.7%(见图4)。

从债券余额的期限结构上看,2013年6月末,1~3年待偿期债券为余额最高品种,占比25.7%,比上年同期高5.5个百分点,其余各待偿期债券余额占比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均在2个百分点以内。在国债余额期限中,1年期以下待偿期的国债余额占比为8.5%,1~10年期待偿期的国债余额占比为72.9%,10年期以上待偿期国债余额占比为18.6%,同样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特征(见图5)。

二级市场

(一)回购交易活跃

2014年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交易规模继续稳步增长,质押式回购和买断式回购共计成交94.33万亿元,同比增长18.6%,增幅较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其中,质押式回购累计成交89.77万亿元,同比增长16.7%;买断式回购累计成交4.57万亿元,同比增长75.1%(见图6)。

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质押式回购利率与买断式回购利率走势基本一致,整体利率水平低于2013年。其中,质押式回购日加权平均利率为2.87%,比2013年下降67个基点;买断式回购日加权平均利率为3.33%,比2013年下降63个基点。

在交易标的券种方面,以政府信用类和准政府信用类2为标的券种的质押式回购交易合计占比81%,以公司信用类债券为标的券种的质押式回购交易合计占比16.9%。在买断式回购中,以政府信用类和准政府信用类债券为标的券种的交易占比50.4%,以公司信用类债券为标的券种的交易占比48.4%。

在交易期限结构方面,7天以内的质押式回购交易在质押式回购总成交量中占比为93%,比2013年增加1个百分点。其中,隔夜品种成交继续活跃,占比81.2%,比2013年增加2.1个百分点;7天品种成交量占比11.8%,比2013年减少1.1个百分点。7天以内的买断式回购交易在买断式回购总成交量中占86.4%,比2013年减少0.2个百分点。

在净融资结构方面,大型商业银行3、政策性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表现为资金净融出,合计净融出资金34.61万亿元,占资金净融出总额的84.4%;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4、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基金表现为资金净融入,合计净融入资金38.36万亿元,占资金净融入总额的93.5%。此外,非法人机构投资者5在银行间市场开展的正、逆回购交易量分别为10.68万亿元和6.91万亿元,占比分别为11.3%和7.3%(见图7)。

(二)现券交易有所回升

2014年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累计成交17.53万亿元,同比减少45.8%。但与2013年下半年相比,环比增长89.5%。从月度成交情况看,上半年各月成交额基本在2~4万亿元,与2013年下半年月成交额不到2万亿元的水平相比有所回升(见图8)。

在交易券种方面,2014年上半年现券成交排名前四位的券种为政策性银行债、中期票据、国债和企业债,成交占比分别为40.7%、14.5%、13.7%和12%。与2013年相比,政策性银行债成交占比上升了10.3个百分点,央行票据成交占比则由2.6%进一步下降到0.4%,下降了2.2个百分点。

在换手率方面,2014年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整体换手率为58.4%,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63.3个百分点。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换手率89.5%,比上年同期低155.8个百分点。换手率位列前五位的分别是证券公司短融、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和中期票据,平均换手率分别为489.8%、140.2%、131.1%、112.4%和84.2%。

在机构买卖方面,2014年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卖出量与买入量排名前三位的机构均为城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三家机构合计卖出量占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总卖出量的61.1%,合计买入量占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总买入量的57.5%。在买卖净额方面,上半年现券交易净卖出量排名前两位的机构分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二者合计净卖出量占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净卖出总量的63.8%;现券交易净买入量排名前两位的机构分别是境外银行和基金,二者合计净买入量占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净买入总量的45.7%。此外,非法人机构投资者的现券卖出、买入量分别为1.65万亿元和2.07万亿元,占比分别为9.5%和11.9%(见图9)。

衍生品市场

利率互换交易量增长。上半年,人民币利率互换累计成交18179笔,名义本金额达1.70万亿元,同比增长10.7%。从各月成交情况看,2月份成交最少,名义本金额为1957.95亿元,其他各月成交的名义本金额均在2000亿元以上,其中4月份成交3280.52亿元。在交易期限结构方面,1年及1年期以下交易的名义本金额占比为79.7%,比上年上升4.1个百分点;1~5年期品种成交量占比为12.3%,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5~10年期品种成交量占比为8%,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从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浮动端参考利率来看,与7天回购定盘利率挂钩的交易量占比为78.5%,比上年上升13.2个百分点;与Shibor和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挂钩的交易量占比分别为20.5%和0.9%,分别比上年下降12.8和0.5个百分点。

2014年上半年,债券借贷业务共发生737笔,标的债券面额为1278.2亿元,同比增长470.1%。

在其他衍生品市场方面,2014年上半年,债券远期和远期利率协议均无成交,无新达成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交易,无新增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

市场运行特点

(一)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下行,信用利差扩大

2014年上半年,在经济基本面稳中趋弱、资金面稳中偏松以及银行同业业务监管趋严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各券种收益率全线下行。在利率债品种方面,国债、央票、国开行金融债和政策性银行债的收益率曲线均呈现陡峭化下行,短端下行幅度大于长端。例如,6月期国债收益率和3月期央票收益率下行幅度分别达到100bp和131bp,1年期国开行金融债和1年期政策性银行债的收益率下行幅度也分别达到121bp和117bp;3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3年期央票收益率下行幅度分别为53bp和56bp,10年期国开行金融债和10年期政策性银行债的收益率下行幅度分别为86bp和73bp。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及期限利差来看,2014年上半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呈震荡下行走势,期限利差则是先扩大、再缩小(见图10)。

在信用债方面,AAA级中短期票据、AAA级企业债和AA级企业债的收益率也全线下行,且短端下行幅度大于长端。其中,1年期AAA级中短期票据、1年期AAA级企业债和1年期AA级企业债的收益率下行幅度分别达到为158bp、157bp和182bp。从3年期AA级企业债与相同期限政策性银行债之间的信用利差来看,2014年上半年二者之间的信用利差平均为158bp,比2013年全年二者之间的平均信用利差扩大了18bp(见图11)。

(二)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规范不断推进

一是建立场外金融衍生产品集中清算机制。2014年1月28日,人民银行了《关于建立场外金融衍生产品集中清算机制及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集中清算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达成的人民币利率互换等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需按要求进行集中清算,由上海清算所提供集中清算服务。自2014年7月1日起,金融机构之间新达成的,以FR007、Shibor_ON和Shibor_3M为参考利率的,期限在5年以下(含5年)的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凡参与主体、合约要素符合上海清算所有关规定的,均应提交上海清算所进行集中清算。

二是增加商业银行柜台债券业务品种。3月28日,人民银行了《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4第3号》,增加商业银行柜台业务品种,所增券种为国家开发银行债、政策性银行债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政府支持机构债券。5月6日至8日,国开行首只银行柜台金融债券通过中国工商银行成功发行6。

三是由上海清算所提供技术支持的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正式对外提供服务。上半年,共有中国铁路总公司、海通证券和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三家机构通过该系统进行了四期债券7的公开招标发行,发行量合计453亿元。

四是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1月26日,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了《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就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进行规范。

五是规范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招标发行债券行为。4月9日,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了《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招标发行债券有关事宜的通知》,就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招标发行债券(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和公司债券)有关事项进行了规范。

(三)银行间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进一步增强

2014年上半年,在国家“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背景下,我国非金融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需求强劲,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2.52万亿元,同比增长36.5%,存量规模达7.89万亿元,同比增长18.7%。企业债券净融资1.30万亿元,同比多861亿元,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12.3%,同比高0.3个百分点。债券市场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支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服务中小企业,惠及民生工程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一是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基础行业融资。上半年共有1034家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注册发行1741只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融资规模达2.12万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十大振兴类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分别募集资金4642.1亿元、4882.9亿元和4567.9亿元。

二是为中小企业和“三农”企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上半年有6家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3期集合票据(含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募集资金4.3亿元;有48家涉农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71只涉农企业债务融资产品,募集资金629.4亿元。

三是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上半年有14家保障房相关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15只债务融资工具(含中期票据和资产支持票据),募集资金350.48亿元,支持了天津、上海、辽宁、山东等9个地区1.1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

注:

1.含企业债券、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和资产支持票据。

2.政府信用类债券含国债、地方政府债和央票;准政府信用类债券含政策性银行债和政府支持机构债。

3.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6家。

4.含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村镇银行。

5.含基金、信托公司的金融产品、基金公司的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证券公司的证券资产管理业务、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商业银行资管、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其他投资产品。

6.本期债券期限1年,票面利率4.5%,通过工商银行境内网点及电子银行向社会公众共发行20亿元。其中个人投资者和非金融机构投资者分别认购15.45亿元和4.55亿元。

7.分别是14铁道CP001、14铁道mtn001、14海通证券CP003和14国开金融债01。

半期家长总结范文5

A股公司半年报业绩同比增长19.1%的水平略低于预期

截至2008年8月30日,共有1596家A股公司公布了2008年半年报,其中拥有可比数据的1595家公司(不包括无2007年半年报数据的金钼股份),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6183.5亿元,较2007年半年报43256.4亿元的水平相比,同比增幅为29.8%;营业成本合计为38069.6亿元,同比增幅为34.8%(2007年半年报营业成本合计28250.7亿元),营业成本上升幅度远快于营业收入增长幅度;销售费用合计1570.0亿元,同比增幅为14.8%(2007年半年报销售费用合计28250.75亿元),管理费用合计3789.3亿元,同比增幅为22.4%(2007年半年报销售费用合计3096.7亿元),财务费用合计533.8亿元,同比增幅为22.9%(2007年半年报财务费用合计434.5亿元),2008年半年报上述三项费用总计5893.2亿元,同比增幅为20.3%,三项费用增加幅度远慢于同期营业收入增长幅度。

在上述拥有可比数据的1595家公司中,共有1375家公司2008年半年报净利润实现盈利,其余220家公司净利润为负数,亏损公司数量占总公司家数的比重为13.8%,较2007年半年报亏损公司比例13.2%的水平略上升了0.6个百分点。

剔除亏损公司,2008年半年报1375家实现盈利的A股公司,合计实现利润总额7477.7亿元,较2007年半年报剔除亏损后公司后的1384家公司合计实现利润总额6812.1亿元的水平相比,利润总额同比增幅为9.8%;共上缴企业所得税1527.8亿元,同比增幅为-15.6%(2007年半年报实现盈利的1384家公司合计上缴所得税1809.5亿元),平均所得税税率约为20.4%,较2007年半年报26.6%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相比,下降了6.2个百分点,所得税率调整合计贡献利润458.5亿元,相当于2007年半年报利润总额6812.1亿元约9.2%的比重;扣除所得税后,合计实现净利润为5956.2亿元,同比增长19.1%(2007年半年报实现盈利的1384家公司合计净利润为5002.7亿元),较2008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0.2%的水平相比下滑了1.1个百分点,也略低于此前市场预期业绩增幅在20%的水平。

2008年半年报拥有可比数据的1595家公司,合计实现投资净收益1501.9亿元,同比增幅为11.8%(2007年半年报合计实现投资净收益为1343.3亿元),同比增加额为158.6亿元,相当于同期利润总额增加额约23.8%的比重;资产减值损失总计1044.6亿元,同比上升97.8%(2007年半年报资产减值损失合计528.0亿元),同比减少利润516.6亿元,相当于同期利润总额增加额约-77.6%的比重;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总计-245.0亿元,同比增幅为-336.7%(2007年半年报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合计103.5亿元),同比减少利润348.5亿元,相当于同期利润总额增加额约-52.4%的比重。

数据显示,因营业成本同比增速高于同期营业收入增速4.9个百分点,此因素吞噬掉全部A股公司利润约1377.6亿元,相当于2007年半年报全部A股公司利润总额约20.2%的比重;此外,因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出现持续大幅调整行情,导致今年半年报全部A股公司资产减值损失总额同比增加516.6亿元,与此同时,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总额为-245.0亿元,同比大幅减少348.5亿元,虽然今年半年报全部A股公司投资净收益总额同比增幅达11.8%,但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与投资收益三项与A股行情景气度相关的因素加总,合计影响A股公司今年半年报利润总额多大-707.0亿元,相当于全部A股公司2007年半年报利润总额约达10.4%。我们认为,经营成本快速上升与上半年A股市场行情景气度超乎想象的持续低迷,是导致A股公司今年半年报业绩增速低于市场预期的主要原因所在。

八月下旬起分析师业绩预测正经历年内第三次集中下调

统计数据显示,随着今年半年报的陆续披露,自8月下旬起,行业分析师对各自重点研究公司的业绩预测一致预期正经历年内第三次集中下调。今年业绩一致预期集中第一次下调与集中第二次下调发生的时间分别在今年4月份(集中下调诱因为指数跌破4000点这一关键点位)与6月下旬前后(集中下调诱因为国内成品油、电价等价格调整)。我们认为,近阶段业绩增速一致预期的集中下调,可能对短期市场运行趋势产生一定压力,尤其是部分行业公司业绩增速被下调幅度的品种,可能面临潜在的调整风险。

美国“2008年大选”将进入关键阶段

目前美国“2008年大选”流程已进入第二阶段,接下来的第三阶段即全国范围内竞选将于9月下旬起正式展开。我们认为,美国股票市场未来三个月的波动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受到此轮美国“大选”的影响。

在未来约两个月的时间内,美国与美国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将会在竞选辩论等过程中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重要问题等内容分别阐述各自的主张,一是如何解决美国次级债危机问题;二是准备采取哪些措施帮助美国经济走出“低谷”;三是如何解决伊拉克战争后剩余的问题,如美国是否会尽快从伊拉克撤军;四是美国政府换届后的外交策略主张;五是贸易与环保等问题的政策取向等。

我们认为,鉴于以上问题的解决政策取向还将间接对美国政府财政收支变化、美国本土对金融机构监管力度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随着美国“大选”流程的不断推进,市场对美元汇率、全球石油价格、美国CPI与全球CPI、美国房地产价格的底部、美国经济触底并复苏的时间等各重要因素的未来预期也很可能会不断做出显著调整。

就目前原油价格依然高企、全球通胀居高不下、美国房价依然高与本土中产阶级的心理预期、美元汇率低迷格局依旧的全球经济特征而言,我们认为,如果被视为美国中产阶级的利益代言人的候选人在竞选过程中占据上风,则美国“大选”因素很可能成为市场对全球经济前景、以及全球资本市场前景预期持续低迷的现状获得逐步改善的一个重要契机。

不过,事物总是双面的,美国“2008年大选”虽然是全球经济前景预期改善的一个重要契机,但我们并不否认契机中可能酝酿风险,如近阶段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发生的“冲突”及未来可能演变的趋势,不排除可能对全球原油价格阶段性走势产生影响。

市场仍然存在结构性调整潜在风险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部A股与沪深300指数以9月1日收盘计算的最新动态PE(TTM)分别为17.2倍与16.5倍,为A股市场估值历史次低位水平。从静态估值水平角度看,以9月1日收盘计算的全部A股与沪深300指数PE分别约为19.0倍与18.0倍,分别相当于上证综合指数998点(2005年6月6日)对应静态PE的1.2倍与1.4倍,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已有包括船舶制造行业、证券行业与高速公路行业等共14个细分行业最新静态PE值低于998点对应PE水平。表明随着市场的长时间大幅下跌之后,A股市场一批行业的安全边际已显著提高,并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不过,鉴于投资者普遍对美国经济何时能够见底复苏、国内房价近半年内会否出现普遍下跌及大小非套现等问题仍心存疑虑,因此,不排除部分估值显著偏高的行业短期内仍面临补跌风险。

半期家长总结范文6

各位读者:本刊久违的《经济学家茶座》栏目,今天又和大家见面了。我作为这期“茶座”的主持人,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栏目近期的宣传报道思想。大家知道,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应对危机冲突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一揽子计划。截至目前,已经成功止住了经济快速下划的势头,进入企稳回升的新阶段。但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在这种形式下,倡导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着力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的势头,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则是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茶座”的主要议论话题,或者说主要宣传报道内容。

其次,鉴于报刊“茶座”不具有电视媒体“茶座”直观形象、现场感极强的功能,本刊从这期起,“经济学家茶座”不再拘泥于“召集座谈”的形式,而是一段时间,围绕经济发展领域的热门议题,选择摘登一些经济学家在其他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其效果同“召集座谈”形式是一样的。这也就印证了那句话:“内容重于形式。”

本刊这期围绕“下半年我国经济走势将如何演绎”这个议题,所刊登的八位经济学家的文章,就是从《新华网》上选摘的。在此,我代表本刊向新华网表示感谢。下面,请读者细心“品味”八位经济学家的论点。

――主持人晓理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姚景源认为:

当前经济正在“爬坡” 不能“松油门”

当前经济形势,可以用三句话来清晰地表述。去年下半年出现的经济持续下行的趋势已得到遏制,现正处在企稳回升、企稳向好的基本状态,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回升的格局还不平衡、回升的过程还带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从去年下半年起持续下行。去年,四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分别是10.6%、10.1%、9%和6.8%,今年一季度是6.1%,二季度回升到了7.9%。

从增长速度来看,明显可以看到经济下行的趋势得到了遏制。从生产和需求的角度来看, 在三大产业中,一产、三产稳定增长,二产增速明显回升,为上半年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从农业来看,上半年全国夏粮产量达到2467亿斤,比上年增长52亿斤。这个数字我们可得关心,因为近百年来中国粮食都是5年一个周期,其中2年增产、2年平产、1年欠产。夏粮连续6年丰收,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为第二产业,工业增长速度非常明显。去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的单季增速分别是16.4%、15.9%和12.9%,10至12月的当月增速分别是8.2%、5.4%、5.7%。今年1至2月的增速是3.8%,3至6月的当月增速分别是8.3%、7.3%、8.9%和10.7%。

工业的增长曲线,非常清晰地表明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是在去年的11月、12月和今年的1月和2月。从第二产业看,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企稳回升、企稳向好的基本态势。

从需求角度看,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5%,比去年同期提高7.2个百分点。在上半年7.9%的经济增速中,投资的贡献是6.2个百分点。上半年战胜危机和困难,投资做了大贡献。

再看消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增幅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但要看到全世界的消费都在萎缩,我们能够保持这个增速来之不易。”

再看出口,上半年是负增长,形势仍然严峻。净出口对上半年经济增速的贡献是-2.9个百分点。但从月度环比来看,出口的降幅在收窄。

虽然上半年外需持续下降,但我们扩大了内需。中国经济在上半年取得的成就,根本上是受益于中央的一揽子计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世锦提出:

落实一揽子计划不动摇 又要让政策更灵活有效

总的来看,对当前经济形势要有全面、准确的判断,对下一步经济回升过程中的困难和复杂性要有足够估计,继续下大气力保持初步形成、尚不稳固的回升势头,使支持回升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回升的基础得以稳固和加强。

对于未来几个月的经济工作,应当继续抓紧落实中央关于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重民生、促改革的一揽子计划不动摇,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就货币政策导向而言,可依据变化了的新形势保持“适度宽松”,同时重视调整信贷结构,引导资金流向。解决好信贷结构问题,对稳固和加强经济回升的基础至关紧要。比如,是投向了实体经济,还是有相当部分进入了虚拟经济领域?是主要投向政府投资项目,还是逐步增多的部分投向民间投资项目,投向对增加就业有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是主要进入投资领域,还是逐步增多的部分进入居民消费领域,或有助于扩大居民最终消费?这就要强调“四个着力”,即着力支持实体经济的恢复和增长,防止资金分流助推资产价格过快上升;着力支持社会投资的恢复和增长,使之逐步成为投资回升的主要力量;着力扩大居民消费,为经济中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拓宽空间;着力推进产业调整和技术进步,培育有战略意义的新增长点。

这次经济下滑,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外部冲击的原因,也有国内经济周期性回调的原因。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规律性现象,我们要防止的是大起大落。当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增长后,一定幅度的回调难免,也有其必要性。我们经常强调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许多事情应当也有条件在经济回调期去做,包括淘汰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低效和无效产能,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节能减排,培育新增长点等。特别是当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基本确立后,应当把更多精力放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上。我们所期待的经济回升和新一轮增长,不是对原有增长结构和机制的简单复制,而应有一个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坚实基础。

冲击过后,从中长期看,我国产业发展将遇到一些重要约束,例如要素成本的持续上升,已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趋弱;原有水平上数量规模扩张空间的缩小;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消费储蓄结构变化对我国外需市场的影响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并尽可能延长我国产业中低端优势的基础上,重视培育和提升中高端竞争力,国际经验表明,这才是持久的竞争力。但从一个国家来说,不可能所有产业,只能是一部分具有某些类型优势的产业会具备这种能力。应立足长远,探讨、制定旨在提升我国产业中高端竞争力、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的设想和规划,对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带动作用。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 康主张:

作“好”与“坏”两个方面的准备

结合世界经济的最新动态看,高外贸依存度情况下无法独善其身的中国经济,在下一阶段仍然具有来自外部的不确定性。但随着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态势出现企稳迹象,这种不确定性已不像先前那么大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相机抉择”的原定框架不应改变。今年二季度后两个月的主要指标演变情况十分关键,需要对其密切跟踪观察,作“好”与“坏”两个方向上的准备。

首先,从“坏”的方向考虑,宁可把下一阶段的局面想得坏一些,把困难想得大一点。从我们自己的调控经验看,1998年实行预算调整方案、启动积极财政政策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后,在1999年,当一季度数据表明投资增长率明显偏低时,又曾实行给扩张性政策加码的预算调整方案,把年初安排的当年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规模提升到1100亿元;在2000年,当二季度看清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带来的负面影响后,再一次实行增强扩张力度的预算调整方案,把年初安排的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规模提升到1500亿元。今年,我们也有必要防患于未然,搞好政策储备预案。当然,其中需要动用的手段,不一定是单一的增发国债。

其次,从“好”的方向考虑,如果二季度吃下经济止跌回升这颗“定心丸”,就应当积极主动把握时机,推进资源税改革。我国已实施的结构性减税措施,估计会在今年形成5500亿元以上的财政减收额,如果能在下半年实行资源税、卷烟消费税等的向上调整,那么,不但可以发挥优化结构、引导消费等正面效应,还可以对冲当前较突出的财政减收压力,有助于大局的稳定。

第三,即使今年我国经济顺利地从“前低”转入“后高”,也并不意味着会马上重新进入一个高涨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的经验看,每当高涨期和低迷期来临,都会延续5年左右,如1992~1997年高涨,1998~2003年初低迷;2003~2008年上半年高涨,现在又进入低迷。另外,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与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互动关系看,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美经济走势的曲线高度一致,在阶段转换上我国比美国滞后半年至1年,而这一轮美国经济的低迷可能延续3年以上。结合这两方面经验作粗线条的预计,我国这一轮经济相对低迷阶段还可能延续3年以上;扩张性宏观政策从启动到淡出,要准备历经5年的时间。其间,我们应特别注重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尽一切可能保持较大的推进结构优化的力度,并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把短期调控与中长期的政府职能转变、机制创新等紧密结合起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认为:

中国经济转型仍需一段时间

在信贷规模攀高、股市楼市再现泡沫的时候,中国经济转型的迫切性再次凸显。大家都强调,要积极推动从当前过分依靠外需为主导,转向内需为主导,更多地扩大消费。但是,为什么在这个方面的进展一直不大呢?

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尽管2008年底以来,不少外贸企业遇到很大的挑战,但是这些企业中的很大部分还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外贸业务,较少的企业愿意转向拓展为内需转型。这种现状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支持出口的信用和金融体系等较为完善,企业出口虽然盈利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十分稳定,收款较为顺畅,总体上可预期,所以使得这些外贸企业可以较好地安排整个企业的现金流;国内市场尽管增长较快,但是国内生产者,常常是半年一年收不回款,市场不规范的运作较多,导致企业的隐性成本较高;对于加工贸易企业来说,在国际市场上的拓展,并不需要有品牌等非制造性要素;要让这些企业把大量的出口生产能力转向内贸部门,需要重新建立品牌,拓展国内的销售渠道等;同时,目前国内品牌的保护和一系列扶持政策还有待改善提高。从出口转向内需,往往需要对产品结构进行大的调整,例如,原来一家生产蜡烛的企业,生产一根特定型号的蜡烛,卖到欧美市场可以卖到几个美元,但是在中国目前还是缺少这样一个市场。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转型意味着对原来为出口而形成的过剩产能进行压缩和调整。但是在现实的GDP考核压力下,尽管中央反复要求在应对危机中要有保有压,但是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基本上是保的多、压的少,因为主动压缩自身所在地区的产能,会在短期内对当前的GDP增长带来负面的影响。

而就中国的经济现实来看,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较低,区域发展也很不平衡,因而无论是推进城市化还是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有很大的空间。另外,在危机逐步稳定下来之后,中国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以及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依然在促进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而且这种转移正从纺织品等产业转移到汽车等新的产业中。

对于中国这个广大的市场来说,有国际资本流入,有廉价劳动力,就有中国的加工贸易增长的空间,有这个加工贸易空间,就有贸易顺差。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要实现经济转型仍需要一段时间。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 张晓晶提出:

关注通胀预期 控制相关风险

通胀的发生需要一个最基本条件,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目前我国产能规模依然相当大,钢铁、重化工等行业产能过剩非常明显,企业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并未真正复苏,市场供大于求的关系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尽管近期国际原油、铁矿石等大宗资源性产品价格反弹,但全球经济还处于低谷,输入性通胀在短期内并不会实现。

通胀预期加强,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信贷激增。上半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7.36万亿元,远超5万亿年度贷款规模,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更是增长28.5%。信贷激增为楼市、股市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但目前实体经济并未全面回暖,货币流通速度依然很慢,不会发生全面的通胀。

眼下,宏观经济刚刚企稳回升,市场出现通胀预期并非完全是坏事。从历史和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总是相随。即便一个经济体出现了通胀,只要通胀水平控制在5%以内,就有利于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实际上,现在我们最要关注的不是通胀何时发生,而是如何稳定通胀预期,防范恶性通胀、滞胀等局面的出现,尤其要警惕个别行业出现泡沫。

当前,宏观经济一大特征就是物价低位运行与资产价格飙升并存。据统计,国内房屋销售价在今年3月首次环比上涨后,连续4个月保持增长;6月全国土地市场的成交量、成交价不断创新高,土地市场重现“面粉贵过面包”。上半年新增贷款规模屡创天量,流动性增强让许多企业有能力“砸钱”买地;经济处于产能过剩状态,这些企业不愿投资实体经济,便涌入房地产市场。

股市升温与此也不无关系。资金充裕的大企业通过囤地拉动股价,在资本市场融资,再拿钱去买地,形成了一种“囤地―圈钱―再囤地”怪圈。这种循环只会导致楼市、股市的非理性发展和泡沫涌现,削弱实体经济回暖的基础。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控制货币发行总量,而是要调节货币流向、信贷结构,防止大批资金流入虚拟经济并助推资本市场泡沫化,使其真正进入实体经济;同时,要拓宽民间投资的渠道,避免民间资本因投资无门而被迫杀入楼市、股市。

下一步必须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能因为在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就停止刺激经济政策。客观地说,假如只有增加投资支出的财政政策,没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现有的企稳回升态势是不大可能出现的。“近期经济复苏的迹象很明显,只有继续坚持既有政策,才能巩固和夯实经济回暖的基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张立群认为:

需求相对不足将持续较长时间

当前我国经济总需求中,外需大约占30%左右,外需增长1个百分点,大约带动总需求增长0.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出口累计下降21.8%,而上年同期为增长21.9%,与上年同期比较,外需下降带动总需求增速下降13.1个百分点。内需占总需求的70%左右,剔除价格因素计算投资与消费较上年提高的速度,大约为14个百分点左右,带动总需求增速提高9个多百分点。外需、内需作用综合,则今年上半年总需求增速仍较上年同期低3个多百分点。这一分析表明,在外需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国内投资消费尽管较快提速,但总需求增速仍有所降低。

由于外部经济环境还相当严峻,外需下降的态势年内难以扭转,因此尽管国内需求增速快速提高,但与供给能力比较,需求总量相对不足的状态将持续较长时间。

内需增长速度会不断加快。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速不断提高,其中政府投资项目发挥了主要作用。同时应该看到,来自企业的自主投资、市场驱动的投资也开始较快恢复。

最另人瞩目的是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较快恢复,汽车、住房销售量迅速扩大。1~6月,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额中,汽车消费同比增长18.1%,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20%以上;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41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7%,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3.4%。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暖,房地产投资增长逐步加快,全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2月份同比增长1%,1~3月份同比增长4.1%,1~4月份同比增长4.9%,1~5月份同比增长6.8%,1~6月份同比增长9.9%。制造业投资增长开始走出2008年四季度以来的低谷状态,纺织、机械、建材、采掘业等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快。

上半年,房价、股价都出现了持续上涨态势。受价格上涨的影响,购房需求较快扩大,继刚性需求之后,改善性需求以致投资性需求加快涌入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住房供给则日益紧张。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3.4亿平米,远大于2亿平米左右的存量房数量。

目前,房地产开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但考虑建设周期因素,短时间难以改变房地产供不应求关系的发展。信贷资金大量增加,宏观经济利好因素不断增加,可能会支持股价持续较快上涨。资产价格上涨对实体经济会产生积极拉动作用,但也会增大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引起通胀预期提高。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汪同三认为:

今年不用担心我国出现通胀

今年底之前不会出现通胀。通胀是滞后因素,因为只有经济起来后,才会出现通胀。目前股市、楼市出现价格上涨的现象,更多是一种正常的波动。我国的股市和楼市价格与实体经济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些市场还很年轻,没有完全起到经济晴雨表的作用。

当然,通胀有很多因素,当前我国的投资这么高,贷款这么多,在正常情况下,将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我们现在是特殊时期,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形势下,有必要采取这些看起来矫枉过正的措施。但是我们应该警惕和关注这些措施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通胀向来是滞后的,滞后一年以上,未来如果出现通胀也是明年下半年,而今年绝对不可能。

如何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回升?与历次宏观调控相比,这次政府制定政策主要瞄准了三个着力点。第一是直接拉动消费,比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第二是间接拉动消费,比如民生工程、修建医院、学校等;第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未来的供给能力,并着力解决就业问题。

我国的4万亿元投资中包括11800亿元的中央财政投资,这部分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是每年财政预算中的基本建设支出;第二是我国前几年的财政超收,但是更主要的中央财政的资金来源是财政赤字。2008年,我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才20%多,我国未来还可以再增发三倍的国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较大,这是我国在全球独有的优势和条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提出:

应着力保持房市、车市繁荣局面

我国上半年的GDP增速主要是靠房地产、汽车、投资的增长来拉动。

上半年GDP实现7.1%的增长速度确实来之不易。二季度GDP的增长速度达到7.9%,已经接近或者可以说达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增长速度,这个增长速度主要还是靠房地产、汽车、投资的增长来拉动。民间投资尽管增长较快,但是应当看到,国有单位的投资、政府的投资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快,进一步激活。此外,住房和汽车以外的其他各个方面的消费还有待采取进一步的措施、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等方式来实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