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培训总结范例6篇

送教下乡培训总结

送教下乡培训总结范文1

一、让“送教下乡”的实施方案与“校本研修”制度对接

在“国培计划(2016)”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实施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汨罗市教育局和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通过训前调研,发现了少数学校重教学、轻教研,个别校长不能带头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校本研修成了年轻教师的事,成了教研组长的专利,成了有职称评聘需求的教师群体的事,部分学校的教研活动流于表面形式,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督导等实际问题。据此,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反复讨论“送教下乡”培训的最佳切入点,将制度建设与“送教下乡”培训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汨罗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建立健全了“送教下乡”培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校本研修的目的要求、组织分工、责任分工、监督评估等作出详细的规定,形成教师教育股、教师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管理与研究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培训专家团队、乡村学校的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成为了上下联系、多层面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县级层面,一是突出了教育局的领导职责;二是突出了教师发展中心的学术职责。在基层学校的实践层面,我们首先要求各送培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制度;其次是将基地学校和送培学校的校长确立为校本研修的第一任人;最后是建立校本研修激励约束机制,在“送教下乡”培训实施方案中,对各送培学校的校本研修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使研修制度建设成为了培训实施的有力保障。

二、让“送教下乡”的领导意识与“校本研修”思维对接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对“送教下乡”培训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汨罗市教育局分管队伍建设的副局长牵头,教师股组织召开了有全市各乡镇联校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以及“送教下乡”培训基地学校校长参加的专题会议,明确了“送教下乡”培训与“校本研修”对接的工作思路、工作责任,并要求基地学校拿出切实可行的承办实施方案,基地学校与送培学校均制定符合校情的“校本研修”对接措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基地学校的场地准备、接待服务、后勤保障工作、各送培学校的“校本研修”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三、让“送教下乡”的基地学校与“校本研修”平台对接

校本研修的基本场所是教师所在学校,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交流平台。校本研修的宗旨与根本目的是“基于学校”,校本研修的起点与根基是“为了学校”,校本研修的活动状态与主体是“在学校中”。在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五大项目的九个班级中,都不同形式地组织基地学校的教师,积极参加“示范教学”和“研课磨课”的学习活动。他们以学校为校本研修的基地,从学校出发,在学校中,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坚持以校为本,在“示范教学”阶段,各个基地学校的教师都参加了听评课活动,在“研课磨课”阶段,许多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了研磨活动,并当即收集整理文字材料形成了完整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汨罗市长乐镇中心小学、汨罗市罗城学校、汨罗市汨罗镇中心小学等送培学校都发动教师投身课堂教学打磨活动,做到了以学定培,以研促训,以评促改,使校本研修有主题、有内容、有实效。学员李瑛告诉我们,本学期汨罗市白塘乡中心小学积极构建了校本教研制度,采用单周大教研,双周小教研的形式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在大教研中主要针对学校大层面的教学问题探索,小教研则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组织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听课磨课、教学问题探索等,加强了教研组团队建设、课堂诊断、课后反思等多方面的研究,这样集中加分散的形式,贴合了教师们的教学实际,通过“送教下乡”培训搭建的平台,学员们的教学水平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

四、让“送教下乡”的专家团队与“校本研修”角色对接

校本研修的三条基本途径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汨罗市2016年的“送教下乡”活动,在培训者团队成员的聘任上,以域外培训专家团队为引领,以本地培训专家团队为支撑,初中数学、小学语文、中小学音乐、初中班主任、幼儿园教师五个培训项目所聘请的本土培训者,都来自基层教学一线,都是近几年本市的名师,有些甚至是连续几届名师,可以说是骨干中的骨干、名师中的名师,他们不仅仅课上得好,培训、微讲座样样都行,对教材、对学情、对校情、对校本研修、对学员需求都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而且,榜样就在身边,可学、可亲、可敬,在“送教下乡”培训中他们是学科专家,在学校中,他们又是通过“校本研修”成长起来的教学骨干,由他们来组建专家团队,实际上也是一个教研组长,既是引领的专家,又是互助的同伴,所以,他们的送教才最有针对性、实效性,最受一线教师的欢迎。

五、让“送教下乡”的阶段活动与“校本研修”模式对接

在“送教下乡”培训中,我们坚持按需施训、立足乡村的原则,强调前瞻性与实效性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专业引领,能力转换,实践指导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等实践性特征。针对乡村教师教学与教研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按照问题诊断―通识研修―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体提升,共六个模块的课程设计方式进行培训。例如:为落实“研课磨课”环节,积极贯彻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的 “三以原则”:课堂研磨,以学定教;培训实施,以研促训;人人展示,以评促改。培训者按片区分小组进行校本指导,要求“个个参与、人人展示”,使每一个学员都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校本研修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问题-设计-实践-反思”四个环节,与“送教下乡”培训的模式殊途同归,极其吻合,按照理论指导实践,反思总结后再实践,再提高的研修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求短期行为,但求持续发展,着力帮助农村教师营造终身学习、校本发展的良好环境,引领农村教师结成专业发展的跨校联盟和常态的教学教研共同体。

六、让“送教下乡”的培训课程与“校本研修”资源对接

汨罗市的“送教下乡”培训项目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以案例为载体,设计和实施好一系列着眼于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活动,以实践课程为主体,省级专家引领和一线骨干教师示范,全体学员参与,开展研课磨课、学术沙龙、岗位实践、校本论坛为主要方式的培训,并把师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个人才艺展示、信息技术等课程都编排在培训过程中。

教师培训的教W资源是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在培训活动中的动态表现,通过培训者的有效选择和使用,使得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从“静态”变为“动态”。首先,教学资源由培训者与学员共同建构,在研修过程中重视课堂互动和师生对话,帮助学员建立新旧经验的联系。许多学员在培训期间感受到了“学习情境”与“工作情景”的联结体验,这种培训方式,可以从“仿真”状态有效迁移到“真实”状态,体现出培训的有效性。其次,教学资源体现学员之间共建共享。“送教下乡”培训项目班级为学员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学员的课例、课件、心得体会都可以在班级QQ群和学习小组共享,这些认识和经验的分享,闪烁着教育教学领域的思想火花,其智慧在班级交流和应用中得到升华。最后,示范教学与研课磨课是教师培训的重要阶段,在这两个核心环节中,我们选取加工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资源。

七、让“送教下乡”的学员发展与“校本研修”成果对接

从知识的复杂性来看,教师培训要建立在对学员认知独特性的认识基础上,为学员提供获得知识的多种不同途径和机会,汨罗市的“送教下乡”培训活动拓宽了学员的研修视野,要求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五个一”:一节汇报课;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一份研课磨课记录;一次微创新教研论文;一堂微课视频。在“送教下乡”培训的五大项目九个班级的600名学员中,通过说课、微课展示、小组赛课等多种形式,累计完成研磨课560节次,评选优质课75节、精品课40节,组织专家讲座21次,生成“微案例、微故事、微视频”等资料436份,形成了培训理论、案例、游戏、故事、文本、PPT课件等学习成果,使学员的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与学校的的校本研修成果对接起来,汨罗市将这些资源打包或者刻制光盘,免费下发到各个中小学、幼儿园,为它们提供了校本研修的第一手资料,最终实现了帮助乡村教师,帮助乡村孩子的目的。

在2016年省、地、市级教学竞赛中,汨罗市第二中学熊立红老师参加湖南省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以第1名获化学课一等奖。汨罗教师参加岳阳市“金鹗杯”教学竞赛,有6个学科获一等奖,居岳阳市前列。汨罗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选手80%是参加了“送教下乡”培训的学员,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示范教学与研课磨课是卓有成效的。

2016年12月3日,我们组织600名参训教师,齐聚在汨罗市电影院,参加了“总结提升”的培训,湖南省教育厅国培办黄佑生主任亲临现场指导工作,由五个项目的部分参培学员作为代表,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分班级、分科目,采取文艺节目、朗颂、师生同台讲故事、PPT课件展示、视频汇报等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了各班的学习成果,特别是初中班主任培训项目班级,通过对“乡村特色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家校沟通策略”等问题的研究,使参培老师在“班会课如何上?班级活动如何组织?”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总结提升的环节中,汨罗市红花乡露水坡中学的李美英老师和班上的学生同台讲述教育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教学相长的内涵,整个活动受到了省国培办黄佑生主任、汨罗市教育局领导、学科首席专家和全体学员的高度评价。

八、让“送教下乡”的财力保障与“校本研修”经费对接

汨罗市本级财政,严格按照教师工资总额的1.5%拨付教师培训经费,学校按不低于公用经费的8%列支培训经费。同时,本地教师培训经费与“国培计划”专项经费,均归口管理、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在经费监管上,汨罗市教育局牵头建立了专项经费跟踪审核制度,做到了年初有预算规划,年中有督查指标,年终有考核奖惩,为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切实保障。2016年我们争取财政专项资金400余万元,在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兴建了一栋培训楼,竣工后投入使用。投资4300万元建设好了全市中小学的“三通两平台”(班班通)工程,大力提升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使乡村学校的校本研修驶入了互联网时代。

送教下乡培训总结范文2

望城区地域面积广,学校布局相对分散,60%的中小学校分布在农村。一直以来,望城区教师培训工作存在交通不便出门难、年龄老化不想学、学校人少不想送、培训机构不教研、教研机构不培训、培训经费无保障的现实,因此,教师培训的效果不明显,农村教师素质的提升难保障。

我们根据《教育部关于强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全区学校分布状况,中小学教师年龄、学科及专业结构、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机构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创新体制、整合资源,构建了望城区送教下乡“3321”新模式,全面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教师队伍,从根本上促进望城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传统的教师教育与发展工作是由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仪器电教、电大等多个机构分担,由于这些机构单独分设、各自檎、缺乏协调、资源分散、管理重复,给基层学校和教师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如何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上台阶?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大胆进行机构改革,于2001年将原望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仪器电教站及电大工作站四个机构进行合并,建立集培训、教研、电教于一体的复合制、多功能的新型教师教育机构――望城区教研培训装备中心,以求最大化地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 “培训、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等综合功能。该机构为教育局的二级机构,属正科级事业单位,设主任(兼书记)一名,副主任两名,下设教研、师训、装备、电大四个部门。然而,受现行管理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和影响,新机构各个部门仍长时间“各自为政”“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不但没有有效整合资源,还出现相互“扯皮”的现象,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到底如何才能真正整合资源、形成合力?2013年,望城区教研培训装备中心励精图治、卧薪尝胆,以送教下乡为载体,将教研、培训及信息技术等功能整合起来,创新乡村教师研修常态化新模式,将教研、培训、信息由一名副主任分管,使研、训、信三位一体,定时、定点、定人,在全区广泛开展送教下乡、研训一体活动,并逐步形成常态化研修。这种方式从一开始就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各个层面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线教师拍手称赞。不但完成了望城区教研培训装备中心从机构整合到职能整合、形式整合到实质整合的跨越,而且真正实现了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研训有机融合。

二、创新模式,提升实效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那就是从培养数量充足、学历合格的教师转向培养质量提升、能力胜任、师德高尚的教师。但是在现实中,教师培训还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培训以“传授”为主,形式单一;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脱离课堂等,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动意义不大。基于这些问题,望城区创新构建了送教下乡常态化研修“3321”模式,即打造三个团队、采取三种培训方式、分成两类片区、实施一体研训。

1. 打造三个团队

一是专、兼职研训员团队。我们在现有教研员队伍的基础上,面向全区选聘了6位能研、善训、会导的中小学一线教师作为兼职教研员,既承担一线教学任务又进行教研培训工作,实现教研员队伍逐步由专职过渡到专、兼职结合,“不为所有,但为所用”,改变了教研员不足和长期脱离一线等问题,让教研员在课堂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二是名优教师团队。我们在全区分学段、分学科选聘了近30位优秀教师担任送课下乡任务,其中包含了3名特级教师和20多名省、市级骨干教师,他们在送教下乡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三是省、市专家团队。分科分类建立专家库,聘请学科教育教学专家或省、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担任望城区送教下乡的培训专家,高层次、高起点对乡村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指导。

2. 采取三种培训方式

一是开展“主题式”送教活动。各学科教研员和专家根椐本学科新课程改革要求并结合学科教学实际,自主确定研训主题,自上而下通过“看(主题观摩)、思(围绕目标自我反思)、议(围绕主题相互交流)、训(专家或骨干主题讲座)”,实现了“研中有训”“训中提升”。二是开展“点单式”送训活动。按学科以基层学校教学需要为专题,自下而上由学校或一线教师提出受训主题,再由教研员或专家予以商定,适时进行城乡跨校送课送培研训活动,带动农村中小学校本研训的建设与发展。三是开展“诊断式”送训活动。对学科教学调研所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分类梳理,由教研员和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合诊断,并根据诊断情况,从各名师工作室遴选送课教师、确定送教内容,按学科分进度送培到乡镇到学校,引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3. 分成两类片区

即在组织形式上,我们将大学科(即任教老师较多的语、数、英等学科)以小片区(两个乡镇联合)为单位组织培训,小学科(即任教老师较少的音、体、美等学科)以大片区(四至五个乡镇联合)为单位进行培训。以片区为单位,将“点”上的培训扩大到“面”上的培训,让每个教师都有参与培训的机会,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4. 实施一体研训

我们以望城区教研培训装备中心为主体,整合教研和师训资源,在“区级”和“校本”两个层面上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我们依托培训基地学校,以典型引路,分步分层推进“研训一体化”工作。在听课、说课的基础上,开展评课、议课活动,让教师互换角色,质疑问难,阐述个人的理解,发表意见和建议。在这种广泛的评议中,不论是上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他们的收获已远远超出了对一节课的经验分享,收获更多的是一种教学价值的构建过程,甚至是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思想的飞跃过程 。

三、创新机制,走向常态

1. 保障培训经费

望城区将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和农村学校公用经费的8%全部用于教师培训。年初,由各片区、学校制定教研、培训计划上报望城区教研培训装备中心,由教研培训装备中心协调统筹后报望城区教育局审批,区教育局根据全年教研培训计划将培训经费拨付教研培训中心和相关学校。全区设有8个教师培训基地,培训期间,参培教师资料费按照20 元/人・次、用餐按照20 元/人・餐的标准拨付到基地学校;交通费用按 600 元/人・年标准保障到人。强化培训经费的管理,实行内审制度,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 保障⑴嗍奔

我们要求片区内各学校统筹安排课程表,为同学科、同教研组的教师安排出统一的研讨、培训时间,确保教师能够定期参加培训,减轻参培教师调课、请假等额外的负担。

3. 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望城区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发展,构建“互联网+”教师研训模式,开展了名校优质教育资源一校带多校活动,全区11个名校网络教育资源辐射到全区99所学校,既实现了资源共享,又培训了教师,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为确保区级送教下乡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完善上述保障机制的同时,不断加强评价机制的建设,严格教师培训考核,将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年终考核,纳入教师晋级、评先评优。制定教师培训管理考核制度,要求学校有学期培训计划、片区有研训实施方案、教师有个人研修计划,每次培训结束后,参培教师要制作微课或完成指定的研修作业并及时上传个人空间。对培训结果进行实化,做到培训一次,全程跟踪。望城区教研培训装备中心根据教师参培表现及培训效果给予认定,并进行学分登记,打造教师阳光培训,让教师培训做实做真。此外,增进激励机制建设,从2013年起,望城区教育局每年拿出50至100万元,对送教下乡中卓有成效的团队、个人、学校和培训基地进行奖励,对在培训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优先晋级、优先评优。

近三年来,望城区开展研训一体送教下乡活动320余次,培训教师5000余人。城乡教育发展差异不断缩小,极大地促进了全区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2013至2015年,望城区中小学教师学分连续三年达标率为100%,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学校和乡村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推进了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实施。特别是将教研、培训和教育信息化相互对接,并通过分区联片,形成区、片、乡、校四级联动及教研、培训以及教育信息化付诸“一体化”,进一步完善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望城区乡村教师区域性“大培训”格局。

送教下乡培训总结范文3

一、开展农村特岗教师培训

特岗教师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这一政策创新了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确实解决了龙井市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2009年至2012年,我市的特岗教师人数为125人。可以说,特岗教师都是本科毕业生,他们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理论基础,但是却缺少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水平。为此,我们每年组织一次特岗教师培训。到目前为止,参加培训的特岗教师达120余人。每次培训,我们都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特岗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法和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帮助特岗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及早掌握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每年培训时间120学时,并定期对新上岗的特岗教师进行考核,建立相关培训档案,形成纵向由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和特岗教师任职校层层负责,横向由进修学校管理的培训体系。

2012年8月23日至25日,我们组织龙井市特岗教师短期集中培训班,共有75名中小学特岗教师参加培训。课程安排有:师德教育(班主任工作)、教育科研理论及实操培训讲座、课件技术培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说课、听课、教案设计(分中、小学)等,以及由基层学校教导主任曹慧做的《教师的成长》经验介绍,和省优秀特岗教师尹月做的《在特岗教师的岗位中闪光》心得体会。各项内容的安排,都是针对特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而设计的。师德教育中,通过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事例来进行如何做一名师德高尚、富有爱心的班主任;教育科研讲座从理论的高度、结合一线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进行实操培训;课件技术也通过例举大量的课件设计所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来讲解如何制作课件;心理健康教育则通过实际案例教育老师们如何做一名拥有阳光心态的教师;特别是吉林省优秀特岗教师尹月谈了她在三年特岗教师岗位上的真实感受,有感而发,使受训的特岗教师深受感动和启发。

通过培训,使特岗教师坚定了从教信心,能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相联系,同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以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组织各级骨干教师“送课下乡”

自2009年至2012年我们共组织十批各级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送课教师达120多名,参加听课教师达1080人次,挖掘并分享骨干教师教育教学智慧。

骨干教师身上大都蕴涵着教育教学实践智慧,由于其缄默性、情境性、个体性,比较难以言传,所以若要分享,首先就必须选择其合适的载体,这种载体就是骨干教师送往乡镇学校的精品课。

参加送课下乡的都是龙井市的优秀教师,他们都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或者是教学能手。在送课之前,我们培训部门先对农村学校的教学需求进行调查;然后根据学校的需要确定相关科目的骨干教师人选,并将任务落实到相关学校。而送课教师也在课前进行精心准备,把教学模式先进、科技含量高、教学理念新的优质课送到了乡镇中小学。课堂上送课教师营造出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多样化的练习、知识的正反运用、丰富多彩的答题竞赛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快乐,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也使听课教师豁然开朗,受益匪浅。课后,执教老师分别进行了反思性说课,各科教研员分别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城乡教师之间还进行了零距离的讨论、互动和交流。

听课教师纷纷表示,送课下乡活动帮助他们解决了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和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同时也学到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受益颇多。乡镇学校领导认为,骨干教师的授课,依据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并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价值。送课教师也感到,送课活动督促自己不断学习,使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好机会。送课下乡活动,既发挥了教学带动作用,又为城乡教师的交流架设了桥梁,加强了校际间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带动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高;同时“送课下乡”活动为所到学校带去了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为农村学校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管理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与扶持作用。

三、农村教师培训的实践思考

第一,农村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应组建一支优秀的培训者队伍。因为培训者是培训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服务者。因此,培训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素养,才能在培训这个舞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培训者:一要具备深厚的教学理论知识,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研读课程改革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能够站在课改前沿,有效地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二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内教师培训最新动态,研究教师成长规律,掌握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科学设立农村教师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内容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提高实施新课程能力为突破口,开展新课程基本理论学习,让教师们把握新课程的原则,增强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自觉性。同时,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现代教育理论,帮助教师奠定教育理论基础,以开拓教师的视野,更新观念,增强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教学管理及班主任工作,针对留守儿童所带来的学生思想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新的变化和困惑,有针对性指导农村教师教学。

第三,选择有效的农村教师培训形式。

1. “送教下乡”模式。骨干教师们将新理念、新感悟、新经验、新技术和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带动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解决了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

2. 专题报告式。针对农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的问题,可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讲解,以解决教师理论和实践的模糊认识;也可外请专家来校讲学。如,教育科研、教学观念、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等。

送教下乡培训总结范文4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围绕明年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对人才、技术和信息的需求,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市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努力帮助基层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切实把农业科技送到广大农村、送到基层、送到农户,让农民得到实惠。冬春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重点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及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着力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有效提高农村劳动者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宣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组织宣传贯彻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中央《决定》传达到千家万户,让农民了解《决定》的精神实质,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到落实《决定》的各项措施中来。

(二)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各乡镇要结合实际选择好农业科技服务项目,选择好科技示范户,积极组织农业专家科技致富带头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送科技下乡,真正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在实际活动中做到农业专家、科技资料、农资新产品、科技指导“四个到户”,提高农民种田的科技水平。全县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4000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万个。

(三)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结合全县冬春农业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教育和推广人员,重点围绕我县推广的各项农业适用新技术,大力开展科技培训。举办各类农业技术讲座不少于20场次,发放技术资料不少于6万份,要使50%以上农民要接受培训,80%以上农户受益。

(四)引导农民发展科技致富项目。引导培训农民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和设施,发展特色养殖业、保护地反季节蔬菜生产、特色小作坊加工、冬季运输等,变冬闲为冬忙,帮助农民增强致富本领和增加收入。特别是在我县试验成功的科技致富项目,要认真调研和总结,积极引导发展。

(五)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按照农业内部转移、非农领域转移和外埠转移的思路,通过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增强转移就业能力和致富本领。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促进全县劳务经济持续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组织宣讲团宣传政策。各相关部门要组织宣讲团深入村屯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中央《决定》和党的惠民政策,使党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组织农业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业务和特点,发挥优势,利用冬春时机,积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重点组织“科技大集”、“专家小分队”和“科技巡回报告团”,深入乡镇、村屯和科技示范户举办农业技术专题讲座、现场技术咨询。向农民赠送农业科技光盘、科普图书资料和农业技术宣传单,向农民推介农业科技新成果、新品种、农资新产品,引导帮助农民了解市场信息、选择致富项目、安排好农业生产计划。

(三)组织致富能手现身说法。各乡镇要把“种粮能手”、“蔬菜大王”、“养殖大王”和“转移就业能手”等组织起来,在本地做巡回报告和开展致富论坛,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宣传致富典型,激发农民早富、快富的积极性。同时帮助积极性高的农民,解决资金和物资等方面的困难。

(四)利用现代传媒传播农业科技。充分利用县电视台和报纸开辟专栏,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播发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和农业科技新成果等科技致富信息。同时注意总结和宣传典型,用典型引路的办法,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与普及。

四、几点要求

(一)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任务和责任。把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作为冬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纳入日程,精心谋划,切实将冬春农业科技下乡活动落到实处。

(二)要把工作着眼点放在为农户、为农民办实事。要把科技下乡工作重心放在农民身上,要注重实效,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解决发展粮食生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选择致富项目等方面的难点问题。

送教下乡培训总结范文5

“培训地点的情况与我所在幼儿园的情况类似,培训的内容也很贴近我们日常的保教实际。” 对比之前参加过的培训,邱继琼发自内心地觉得这次培训离自己的保教工作更“近”了,有了更多可以直接参考和借鉴的东西。

邱继琼感受到的变化,源自云南省“国培计划”培训模式的改革创新――“送培下乡”项目。云南在继续实施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转岗培训、远程培训等模式的基础上,“送培下乡”成为今年的又一积极探索。

“接地气”,“国培”由高校移至教学一线

邱继琼3年前曾参加过“国培计划”组织的转岗培训,由一名小学教师顺利成为幼儿教师。而这次玉溪师范学院承担的“送培下乡”项目让她受益良多。

“送培下乡”项目由玉溪师范学院、玉溪市红塔区教师进修学校以及红塔区的李琪幼儿园和高仓幼儿园共同组织实施。其中,玉溪师范学院负责项目统筹管理、课程设计及教学组织;红塔区教师进修学校和两所农村乡镇幼儿园作为项目的合作方,负责场地协调和后勤保障,同时组织当地的教师参加培训。

“送培下乡”项目改变了以往由高等院校单一实施的格局,培训地点也由高校下移至教学一线。玉溪师范学院副院长苏丽春说,培训方式的变化给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注意到,对于“送培下乡”项目培训地点的选取,云南省有明确规定:“必须在中小学或幼儿园课堂教学现场实施,严禁在培训院校开展培训。”这是该项目的前置条件。

云南省6所承担“送培下乡”任务的高校都与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将培训地点都放到了中小学和幼儿园。

在培训地点的确定上,各培训院校也在考量什么类型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更适合参训教师。云南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处长赵德荣说,培训环境的选择很重要,如选择与培训者所处教学情境过高的培训场所,会让培训者感到距离太远,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参加玉溪师范学院“送培下乡”项目培训的是来自玉溪和普洱的50名乡镇幼儿园教师。“考虑到参训学员都来自农村幼儿园,同时参考交通、场地等因素,最终确定了红塔区的两所乡镇幼儿园作为培训地点。”玉溪师范学院成人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丁丽萍告诉记者,培训地与学员所在幼儿园的层次、资源等大致相同,他们的发展方向和所遇到的问题也是相近的,这样“接地气”的安排,能大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培训地点下移到教学一线,这对参与组织培训任务的基层中小学和幼儿园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而在李棋幼儿园园长王强鸿看来,能够参与到组织“国培计划”中来,这对幼儿园更是一种促进。“我们要求没课的老师都来观摩培训,足不出户就有机会参加部级培训了啊!”王强鸿说,有了这次参与“国培计划”的组织经验,以后在自己幼儿园开展校本培训也会更加高效和得心应手。

“强实践”,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比重加大

随着培训地点从高校下移到中小学和幼儿园,“送培下乡”项目的课程形式和内容也有明显的变化。“送培下乡”项目为期10天的课程,共包括专家讲座、教学名师示范课和参训学员研究课3个部分。其中,玉溪师范学院承担的实践性课程的比例达到了70%。

玉溪师范学院“送培下乡”项目的课程方案设计与教学组织实施负责人刘芳告诉记者,课程体现了三方共同实施的特点,既有学科专家的理论引领,也有省内一线教学名师的示范教学,而学员研究课则通过直观案例引导参训学员比较和斟酌教学中的得与失。整个课程以提升参训教师教学技能为中心来开展。

记者来到红塔区李棋幼儿园采访时,来自普洱市思茅区幼儿园的学员李丽玲被随机选中作展示,她给大班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制作茶具的泥工活动课。

这位学员的活动设计、组织得怎么样呢?活动结束后,在现场观摩的学员、专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提出的问题不少,有的意见还很尖锐,但李丽玲却听得很认真、记得很详细。“能有这么多不同幼儿园的同行来给我的课挑毛病、提意见,这不仅机会难得,而且对我的提高和帮助很大。”李丽玲说。

赵德荣说,近些年一直在跟踪调查教师的培训需求,以前“国培”集中在高校的时候,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工作指导性不强。有一部分实践课,也都是安排到高校所在城市的知名中小学幼儿园进行观摩。由于观摩学校和农村学员所在学校的差距较大,导致直接借鉴、参考的意义不强,一部分学员丧失了培训的信心和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云南省开始在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上进行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实践性培训,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除“送培下乡”项目外,云南“国培”的其他培训项目实践性课程比例都进行了调整,要求不低于50%。

送教下乡培训总结范文6

一、送书刊下乡

为丰富彭水县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我馆从有限的购书经费中拨出一笔资金,特意从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批新书分别赠送给彭水县图书馆和郁山镇文化站,这批新书共计272册,价值6986元,内容主要为文学艺术、传记、科普、励志等方面。所赠图书中,还有一些是从我馆征集交换的所得的书中选出的。所送期刊主要为市文化局、广播电视局办公室赠送,少部分为本馆职工赠送。

此次共赠送两单位图书333册,期刊410册,合计743册。

二、编制、发放农科资料

针对彭水县农业生产的具体信息需求,我馆收集、整理、编制了烟草、食用百合等28个专题的资料70页,共印制了35000页。这些资料在活动现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全部资料发放一空。

三、网上信息现场查询

为了满足乡镇群众查询信息的需求,同时让他们对互联网信息查询方式有直观的认识,我们在每个活动场地都开展了上网查询信息的服务。这项服务受到了现场群众的欢迎,共为他们查询了蚕茧收购政策、青蒿栽培技术及市场情况、直销企业情况等近10个课题。

四、培训活动

此次文化局组织的送培训下乡活动中,我馆承担了“基层图书馆(室)管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概况与资源利用”两个专题的报告,主讲人分别为龙滔和宋继珍。龙滔同志从乡镇图书馆的概念、服务内容、业务工作、评估等方面介绍了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及管理工作;宋继珍同志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缘起、全国及本市的工作进展、国家及本市的发展政策及趋势、共享工程的资源与服务等方面介绍了共享工程,同时还介绍了数字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互联网利用等相关知识,展望了数字化文化服务在广大农村的发展前景。来自彭水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机构的20多位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活动受到了基层同行的好评。

五、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宣传活动

此次三下乡活动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宣传共享工程。除通过培训班宣传外,我们采取的主要宣传方式为展版、宣传资料、电脑演示三种方式。这次共制作、展示宣传共享工程的展版6块,不少群,众仔细阅读后,还对展版的内容与我们进行了探讨;发放宣传共享工程资源与服务的资料500多份。此次活动对宣传共享工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六、共享工程基层点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