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范例6篇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范文1

关键词:高校;伦理学;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07-03

研讨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讲授式教学而言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于20世纪90年代由湖南师范大学郭汉民教授率先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实行并大力推广。在教学目的上,“这种研讨式教学法的特点,在于传授知识的同时,既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又培养学生包括初步的科学研究在内的多方面的能力”[1]。在教学形式上,它强调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学习过程中,它强调“要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2]。研讨式教学把教师与学生一同视为主体,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伦理学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是高校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我们尝试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于伦理学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发现了运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研讨式教学运用于伦理学的可行性依据

(一)必要性

传统的伦理学教学方式是讲授式,由教师系统地讲授本学科的基本问题、理论流派以及最新的学术前沿问题,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伦理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有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学术研究的进展,伦理学的知识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教师一般在特定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把前沿信息传达给学生,并把自己对学科的理解贯穿其中,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说,就知识的传授而言,讲授式是最便捷的教学方式,所以讲授式教学法至今依然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有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讲授式教学对教师本身的学术造诣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由于讲授式教学全程都以教师为主体,知识的传授与教师的人格魅力交织在一起,教师的学识水平和个性特征决定着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一个学识渊博且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自然会吸引学生对本学科的关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术趣味。反之,如果教师知识贫乏,照本宣科,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抵触甚至反感。因此,教师自身的学识和能力成为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每位任课教师都兼具渊博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是不现实的,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各有不同,所以必须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其次,讲授式教学的评价方式无法准确评价教学效果。道德理论是人们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理论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讲授式教学虽然能够传授给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没有给学生提供在具体问题中“操练”知识的机会,因而无法培养学生分析现实道德问题的能力。讲授式教学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学习的成绩仅仅取决于期末考试的一套试卷,考题设计也往往偏重知识的记忆,考前是否用功背诵标准答案决定了分数的高低,使得考试分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因而以分数来考查教学效果有失偏颇。

(二)可能性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于伦理学教学也具有可能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由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首先,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实践性。伦理学以现实的道德现象和伦理关系为研究对象,探究道德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分析社会生活中各种伦理关系的处理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研究有一种“实践的目的”,“必须研究实践的性质,研究我们怎样进行实践”[3]。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必然会发生各种伦理关系,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等诸多领域。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够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引申出一般的伦理学理论,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不再是机械的教条,而是理论与实践统一基础上的活的知识。

其次,伦理学的判断立场具有价值性。伦理学对世界的认识是从价值评价的角度进行的。不同学科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把握世界,科学以探求真理为己任,艺术以审美的视角观照世界,宗教立足于超越的立场来理解世界,伦理学则是以善恶范畴对社会现象进行价值审视。伦理判断不是一种事实认知而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判断不同于事实判断。寻求价值上的善,需要依据人类存在的终极价值和社会存在的终极目的。在研讨教学过程中,针对社会道德现象,学生可以理性地表达价值判断,澄清自身的价值立场,进而达到对人类终极关怀的自觉。

最后,伦理认识具有情感体验性。伦理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是一门人文科学。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知识能够通过个体的情感体验来获得。对待社会道德现象,即使没有伦理学的学科训练,人们也会有一种直觉的价值判断,这种道德直觉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地良心”,它体现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可以说,经过中小学的系统教育,高校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好恶倾向。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自身感受出发,体悟自己的道德直觉,理解伦理学理论,这是伦理学特有的学习方法。

可见,运用研讨式教学于伦理学教学过程,以弥补单一教学方式的不足,具有一种实践上的必要性;同时伦理学所具有的实践性、价值性和情感体验性等学科特征,也使研讨式教学法的运用有其可能性。问题在于如何在伦理学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二、研讨式教学在伦理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一)实践应用

“伦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道德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规律,以及中外伦理思想史的内容;“伦理学的原则规范”包括道德原则上的四个派别,即功利论、道义论、美德论、契约论,在道德规范上的三个层面,即人与社会关系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人与人关系上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黄金规则与仁爱等;“道德实践”包括道德选择和评价、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意义;“应用伦理学”包括生态伦理、生命伦理、网络伦理、经济伦理等分支。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的教学方式有不同的侧重。前两部分以讲授式为主,由教师讲授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学术前沿和理论动态,后两部分以研讨式为主,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

在操作流程上,从布置作业、课下准备、课堂参与到提交作业环环相扣。在伦理学的绪论课内容结束之后,即布置本学期要讨论的选题。由教师精心设计7个论题,学生以宿舍为单位组成7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1个论题。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下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查找资料、反复讨论、完成课堂发言稿等。当教学进度涉及该论题时,由小组成员在课堂上发言,陈述对论题的理解以及依然存在的困惑,随之由其他学生辩驳质疑,发表评论,最后教师总结并以此导入新课。课后,每位小组成员将自己对该论题的认识和感悟写成2000字的作业,作为判定平时成绩的依据。作业以电子版形式发到教师邮箱,教师对每位学生的作业给出成绩并进行点评。点评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所持的观点或予以肯定或提出商榷;二是对作业中表达的伦理立场和态度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和评价,并在得到学生反馈后进一步与学生交流。

在讨论题的设计上,教师既要考虑到与伦理学学科内容的关联程度,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把握能力。每个选题都需要以小见大,能够从中引申出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我们的选题都符合这样的要求。例如,对良心的讨论引出道德的起源问题;对道德与法律的比较理解道德的特殊性; 对幸福的思考引导出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对孝道和贞节两种德性的分析引出自然之德和人为之德的区别; 通过反思个人经历中的道德冲突事件引申出个体道德困境中抉择的原则;从对雾霾的伦理学分析引出环境伦理问题;从网络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利弊来讨论网络伦理等等。

在考试测评环节,由于教学效果无法依据单纯的记忆性知识来判别,于是我们在考试中加入了“案例分析”的题型,两个案例共占试卷总分值的30%,以此考察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通过对“被拐来的天使”的境遇的分析来研究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通过“小悦悦”事件分析自由选择与道德责任的关系;通过分析村民对接纳污染企业的态度考察生态伦理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通过分析人体器官供应紧张情况下如何分配来考察生命伦理学中的公正问题等。在答案的设计上,并没有预先设定的标准答案,答卷只要依托某种伦理学理论,有清晰的逻辑理路,能够自圆其说,即使伦理立场截然相反,都可以得分。这种考试题型的设计既能够考查学生对伦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够考查学生运用伦理理论分析现实道德问题的能力。在“伦理学”最终成绩的评定上,期末考试占学科总评成绩的80%,研讨题作业得分占总评成绩的20%,这种占分比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研讨式教学的积极性。

(二)效果

通过灵活运用研讨式教学方式,考试环节增加案例分析题型的措施,伦理学教学改革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研讨式教学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研讨式教学预先布置讨论题让学生课前准备,因为占总成绩的20%,学生开始准备时似乎出于某种强制性,但是,一旦深入探讨问题,通过师生交流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他们就能从中获得思考的乐趣,参与研讨便由起初的被动变为之后的主动。学生查阅资料,辨析各种道德观点,从切身生活阅历出发感悟伦理学理论,再把理论运用于相关的道德现象的解释,循环往复中提高了学习伦理学的兴趣。

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课前准备、课堂发言和对话、课下延伸思考的研讨式教学,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道德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在分析道德现象的时候,学生已不再囿于单纯的道德直觉,而是自觉立足于某种道德立场。通过试卷分析可以发现,学生都能够依据某种伦理学理论对案例展开分析,基本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道德现象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的跃进。

研讨式教学还间接增进了学生情谊和师生情感。在课下准备和课上讨论的过程中,同一学习小组研讨同一个论题,相互切磋,客观上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谊。在师生关系方面,由于教师也要加入学生的QQ群组中,他们通过指导论题、点评作业的形式与学生深度交流,拉近了师生距离。学生会把生活中的困惑倾诉给教师求得指点,教师也从学生的信任中体会到工作成就感。

三、运用研讨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研讨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方法。在研讨式教学运用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如下问题。

(一)以讲授式为主、以研讨式为辅

伦理学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教学时间为一个学期,对于没有学科基础的本科生而言,教师必须对伦理学的发展脉络、各种理论观点有一个清晰的梳理,使学生宏观把握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因而讲授式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研讨式虽然贯穿其中,但也只能处于辅地位。任何一种伦理学体系都有自己的学科发展史,学生必须要掌握伦理学体系发展的历史,了解各派伦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得失,所以伦理学教学首先要用讲授法把基本理论阐释清楚。当然,讲授也不是单纯的教师“独白”,而是在讲授过程中穿插运用启发式、对话式、案例式等方法,积极与学生互动。研讨式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对理论运用能力的一种训练。在“道德实践”部分和“应用伦理学”部分可以运用研讨式教学法,主动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条件,训练学生的道德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伦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首要任务

“伦理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伦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明确道德评价和判断是非善恶标准,提高道德认知水平。”[4]就是说,通过教学活动,学生系统掌握和运用伦理学的基本理论,是伦理学教学的首要目的。只有掌握了基本的伦理学理论,才能初窥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之堂奥。而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只是教学的间接目的。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绪论中谈道:“盖伦理学者,知识之径涂;而修身书者,则行为之标准也。持修身书之见解以治伦理学,常足为学识进步之障碍。故不可不区别之。”[5]伦理学不同于思想品德修养课,虽然两者都以道德为研究对象,但是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以适应社会对大学生德才兼备的要求。伦理学则侧重知识的传授和运用。当然,在伦理学学习中,如果学生在掌握道德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把道德知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素养,并做到知行统一,是最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但这种效果只能是间接的。

(三)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与驾驭能力

研讨式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极高的工作热情。在单纯的讲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相对较少,交流活动也仅限于授课时间。研讨式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布置课题开始,教师就要组建在线讨论群,指导学生的研讨活动,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学生个性各异,要求不同,需要真诚付出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如果缺乏工作热情和对学生的真心爱护,不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研讨式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时研讨式教学也需要教师对课程具有宏观驾驭能力。在课堂对话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话题,避免漫无边际的引申,有意识地使研讨合于预期的教学目的。

总之,研讨式教学法运用于高校伦理学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的,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自身的专业特长,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侧重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汉民,李永春,田丹.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 ――试析研讨式五步教学[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6,(5).

[2]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7.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类讨论思想;教学运用

之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目的就是让从小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学思想。在今后的学习解题过程中更加容易找到解题思路,从而不再对数学学习感到苦恼和困惑。但是想要在数学教学中良好的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不仅要老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还要结合实际制定好教学方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思想的训练,让学生形成习惯。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的数学思维。

一、针对性的引导

在小学学生完成了基本的计算方法的学习和巩固训练之后,学习的内容也开始变的有所不同。学生在前期的积累中对于基本问题的解决能力有所提高,但是思维能力有限。在小学三年级过后数学问题的难度也不断提高,此时应提高学生的分类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困难问题。数学思想的教学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到需要用分类思想解决的问题时。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学生得出思考结果的时候,再用分类思想为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在经过认真思考和老师的讲解之后,自然就会明白哪种方法更为便捷。这样学生便会开始认真的学习分类讨论的方法从而掌握这样的思维逻辑。

例如:在讲到“小明怎样选择回家的路所走的路程最短?”的时候,先让学生进行一定性的思考。学生在没有熟练掌握分类讨论的思想的时候,对于这类需要反复分析的应用题并没有明确的思路。在学生思考得出了结果之后,老师再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对于这样的问题进行分析。那么学生就会发现通过分类讨论之后答案自然就显而易见了。在学生知道了分类讨论的好处之后,老师再给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反复练习,让学生对于分类讨论的思想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样之后碰到复杂问题学生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通过分类讨论去分析题目。

二、掌握方法

在反反复复的学习过程中一个良好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的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分类讨论思想之后,就要开始让学生不断的练习。从简单的问题到复杂的问题让学生一步步的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掌握分类讨论的基本思想。学生在小学时期的理解能力有限只能通过不断训练才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但是在这过程中也讲究方法,让学生大致的了解在碰到什么样的题目时进行不同的分类分析。这样学生才能够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去应对不同的问题。

三、小组讨论

在进行了基本的教学之后,学生对于分类讨论的思想已经掌握的比较扎实了,但是思想还是停留在自身看待问题的角度。此时为了让学生学习到从不同的角度对于问题进行分类讨论,老师可以组织进行小组内的分类讨论。大家一起分析问题,每个人对于问题的看法都不尽相同,进行分类讨论的角度也不同。但是在讨论总结之后学生可以得出最佳的切入角度。同时也能够在\用分类讨论的时候考虑的更加全面成熟。

例如:在讲解“笼子里有10鸡,15只兔子,问笼子里有多少条腿?“的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先进行5分钟的小组讨论,让大家一起对于问题进行分析。在时间到了之后,每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进行回答。在讨论中大家对于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为了让自己的方法得到肯定,都会对于自身看法进行好坏分析。在自我分析的过程中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观点是否是最佳的选择,或者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在这样的集体讨论中,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发生了改变,学会在解决问题之前对于自身入手角度进行分析。而且,通过学习基本的分类讨论的方法之后,还让学生加强了自身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之后更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解题能力。

四、结语

本文结合实际深入的讨论了分类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分类谈论的思想变得更加的容易。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的轻松,从小就开始打下良好扎实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分类讨论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良好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更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当然也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泽华. 分类讨论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 师道・教研, 2013(8).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范文3

一、行政管理学常用的几种基本教学方法的评价及要求

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专题讨论法、现场观摩和自学法。要做到优选教学方法,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这几种教学方法,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局限性及在运用中的要求。

(一)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简练、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解释概念、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却是行政管理学课程中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解释、分析、论证时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讲授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系统性强,适用范围广。它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力求语言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把抽象枯燥的概念、理论讲得生动形象,把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行政管理学的各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辅以讲授法,使其相互配合。但是,讲授法不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所以在运用讲授法时,一方面要求教师经常接触并了解政府工作实际和加强与政府部门联系,讲授紧密联系政府工作的实际,注重实践性。另一方面,讲授不能采用单一的注入式,要注意讲授与启发相结合,将讲授法变成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抓住重点、难点,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行政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指教师就实际中的某一典型的行政管理或公共政策问题,只为学生提供背景情况,并指出面临的困境或几种选择,但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

案例分析法是由选择或编写案例、组织案例分析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总结等几个环节组成。案例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和学生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效率较低,有时会使部分学生望而生畏,也很难确保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所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准备较好的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其次,在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之前,教师要做些必要的说明与铺垫,使学生能尽快进入实质性的分析讨论,避免跑题、离题。再次,要求教师能够针对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综合分析、评讲。

(三)现场观摩。现场观摩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现场,了解政府部门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的实际工作情况,最大的优点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直接感受行政管理工作实际过程。现场观摩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要建立起与政府有关部门的经常性联系,现场观摩要能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协作,并能聘请懂得行政管理理论和具有这方面实际工作经验公务员作为指导教师;第二,所选择观摩的政府部门的工作实际必须与教学的理论紧密结合;第三,教师必须熟悉所观摩的政府部门的基本工作性质。

(四)情景模拟。情景模拟是通过设定一定的工作场景,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使其体验到工作的情景和自己扮演角色的感觉,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应的工作培训技能,积累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和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方面,成效明显。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录像设备,使同学能通过看录像体会自己的表演,或开展讨论,教师学生一起对各种角色进行评论。在进行情景模拟教学时,要求指导老师懂得政府工作实际或具有这方面实际工作经历与经验,也可以聘请在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的人员作兼职教师,参与情景模拟教学。

(五)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通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并加以总结,从而获得知识、训练能力,达到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讨论法的模式是:提出问题,讨论发表意见和看法,分析、总结意见和看法。讨论法的特点是通过对教师布置问题的讨论,可以明辨是非、纠正错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主体的地位。

讨论法需要有充裕的时间作为保证,有时容易出现冷场或者讨论的主题不明确或离题太远失去控制的情况。所以,在运用讨论法时,教师要有较强的事前、事中控制能力和适时、适度控制能力。要求所布置讨论主题明确,讨论前教师也要作必要的启发与引导,使学生能紧扣主题,尽快进入实质性问题的讨论,避免由于冷场或扯得太远而浪费时间。

(六)自学法。自学法也称为自学辅导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写读书笔记、完成练习作用等任务,独立地进行学习以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自学法的模式是:提出提纲,阅读教材,解疑析难。自学法的特点是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能有效地培养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教师要循循善诱,耐心地给予具体指导,如编写自学提纲、编拟思考题,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增强自学能力。

二、优选教学方法的程序

按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包括三个步骤:一是明确选择标准)二是尽可能广泛地提供有关考虑方法,便于教师考虑和选择)三是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

参考巴班斯基的理论,结合行政管理学的课程特点,可以将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把握大纲,分析教材,确定目标。因为教学方法始终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因此,选择教学方法,必须首先了解大纲的精神,理解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

第二步:列出可供选择的几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组合。行政管理学的每一部分内容都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列出可以选用的几种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既可以直接考虑采用综合性教学方法,也可以将有关的教学方法加以组合的办法。特别是后一种情况,在行政管理学教学中往往被大多数教师采用,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一节课中教材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分阶段来考虑选择教学方法。

第三步:综合比较,选择教学方法。对所列出的几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组合,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教学效果较好的1-2种教学方法或组合。

以行政管理学中行政职能一章为例,可以采取以下的做法和步骤。一般行政管理学教材中该章内容分为行政职能概述、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演变、转轨时期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三节。大纲要求“理解行政职能的含义、特点以及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掌握行政职能体系中的行政管理的一般职能和行政管理的特殊职能)了解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演变)理解转轨时期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的必然性和基本内容与方向。”教学的重点是行政职能的含义、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以及转轨时期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的必然性和基本内容。因此该章节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使学生理解行政职能的含义和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理解并掌握转轨时期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的必然性及方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上述的教学目标,可以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案。当然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不只这几种。从表中的四种教法的选择和设计中可以看出,方案一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并配合自学辅导法、练习法。方案二主要采用的是自学辅导法,配合练习法和讲授法)这两种方法体现了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的思想。方案三、四则是将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加以有机结合,是被广泛采用的方案,也体现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思想。在暂不考虑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的前提下,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案都可以,但若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角度来看,选用方案四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优选教学方法的原则

基本教学方法和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选用教学方法,应当坚持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

(一)择优原则。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点,亦有它的不足之处。教学实践表明,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不相同的。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或几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当然,没有最优方案,只有满意方案。

(二)多样化、综合化原则。任何教学方法总是跟具体的实际条件联系着,在行政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每节课的内容互不相同,各班级学生知识基础、群体性格存在着差异,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和个人特征也存在差异,因此,不能把某一种教学方法奉为万能的法宝,应该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且使它们合理地和有效地相互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不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也不能只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博采众长,加以综合运用。

(三)相关性原则。制约教学方法运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应权衡利弊,抓住有利的主要因素,避免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例如,有的课运用讨论法费时较多,但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好处,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就要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如果教学时间实在难以调剂、安排,也可以采取其它的教学方法。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范文4

【关键词】讨论 教学 思想政治 教师

讨论式教学法是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生经过自学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就某一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探寻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具体目标之后,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就成了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热门教学方式,被广泛地推广到了基础教育中的各个学科教学中。

毋庸置疑地,讨论式教学法的良好运用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和启发,相对于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法在吸引学生兴趣、改变课堂枯燥氛围、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而当讨论式教学法被引进到中学思想政治课堂的时候,传统课堂中灌输式教学、枯燥沉闷的课堂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不得不说这是新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讨论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浮现出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下面提出三点问题进行讨论:

一、讨论式教学法和思想政治学科特点的结合

传统的教学只引导学生遵循同一标准、同一途径、同一模式,以求达到同一个目标,这种方法,在教育心理学上叫做“求同”式。而讨论式教学旨在通过讨论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可以说,这是一种“求异”式或开放式的教学。从这个角度来说,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无疑是对学生思想束缚的一种解放,对学生潜能的深入挖掘,对学生视野的开阔和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必须建立在结合具体学科不同特点的基础之上。

思想政治这门学科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常识的讲授,更多的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个人品格的培养和形成,这种对中学生在价值观、个人品格上的培养目的和要求在大多数时候是“求同”趋向的,和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在这一点上的趋向尤为突出;而讨论式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求异”式或开放式的教学,那么如何实现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良好运用,在这里我们面临着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如何认识这两者的关系;第二,我们如何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这里所说的“求同”性是指思想政治具体教学目标的明确性,而讨论式教学法的“求异”性则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取开放式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是体现的“求异”性,但是开放式讨论必须要回归教学目标,实现“求同”性。

目前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很多老师并没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例如,在高中政治课中,其中一门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反对小团体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如果任由学生们开放式的讨论,教师不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对于学生可能提出的五花八门的观点不能够做出适当的评价,那么这无疑是不能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从长远的影响看,甚至可能造成学生价值观的混乱。无论如何,讨论式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而这种教学方法的成功实行必须要建立在坚持统一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基于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特点,这一点尤其值得重视。

二、课堂讨论氛围的营造

课堂讨论良好氛围的营造离不开教师对讨论所做的充分的准备。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课堂讨论、积极发言、纠正错误、认真总结、课后书写学习笔记。在这几个环节中,教师在课前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是影响讨论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因素,首先,教师必须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的思维水平、表达能力、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及对什么类型的话题感兴趣,在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才能够保证课堂讨论既不会过于简单或枯燥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也不会过于困难导致超出了学生的思考讨论的能力范围,这是保证讨论顺利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和核心因素。除此以外,提供资料也是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的环节,教师在筛选合适而充分的资料的同时,也需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材料,提高学生信息搜索和辨别筛选信息的能力。

另外,客观环境的设计也是营造良好讨论范围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可以将桌椅摆放成圆形,方便学生展开讨论,同时也从客观原因上保证了每个人充分发言的机会。同时,在讨论进行时,教师可以将讨论主题在课件中突出,并且要讨论的要点、所需的关键信息在课件中进行罗列呈现,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讨论氛围。

三、对教师素质及能力提出的挑战

讨论式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对于教师提出的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教师自我角色的转变和定位;讨论式教学法对于教师沟通技巧的要求。

讨论式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适时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和定位也就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孤立的“讲授者”,而应该是这个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信息整合者、点评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做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要做到在教师引导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讨论式教学中处理好这个关系,其中就有一个课堂角色和自我定位的转变,让很多教师难以适从,有的教师不能摆脱传统教学的教师定位,将讨论过程控制得过于死板,导致讨论不能充分展开,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得不到真正的锻炼;而有的教师又“放权”太多,导致课堂讨论自由散漫,甚至偏离了讨论主题。正如一位中学教师说的情况:“教室里热热闹闹,但学生什么都没学到。”从这一点来看,教师对自己的正确定位对于讨论式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讨论过程来看,讨论过程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国外学者研究认为,应用讨论式教学法的班级的人数宜少于30人,讨论式教学法中采取5-10人的分组讨论是最恰当的,这样能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参与到讨论中来。这样一种讨论问题的组织形式同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是非常类似的,因此,笔者认为,在讨论式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小组工作中的工作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所充当的角色就等同于小组工作中的“工作员”(或称为组长)的角色,那么教师应该具备的沟通技巧包括:提问、倾听、回应。提问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或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课堂充满了深入相互的对话的气氛。常见的提问类型可以包括:要求学生举出更多的例证;要求进一步澄清问题;把学生之间的发言联系起来提出问题,帮助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并使学生明白自己发言的意义,以及自己在整体中的作用;提出概括总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记忆、重新思考。倾听也是非常重要的技巧,教师只有仔细倾听其他人发言,才能评论对方是否理解正确,以及对方发言同主题相关程度,以便提出下一步讨论。而目前许多教师采取的只“听”无反应,并不是一种良好的倾听。回应是和倾听紧密结合的,教师可以用非言语的方式进行回应,包括:点头、微笑、身体前倾等等,同时也可以用言语方式进行鼓励的回应,比如用“哦,对,是的”,或重复发言者的话等方式鼓励发言者继续发言。

以上三点是讨论式教学法在教学实践运用中面临的挑战和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只有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完善,才能实现讨论式教学法在现代基础教育中的成功运用,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韩震主编. 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张绍琼.讨论式教学法的主要类型和基本策略[J]. 三峡大学学报,2008(12):375.

[3]芮守文.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细节[J].甘肃教育,2010(12):24.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范文5

【关键词】讨论法;思想品德;运用

所谓讨论法,就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已见,展开论辩,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信息多向传递并反馈迅速,能够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集思广益。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将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钻研、集体讨论合作三者相结合是讨论法的基本特点。讨论法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方法。讨论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意识,强调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将学生既看作是教育的客体,又看作是教育的主体,利用教师这个媒体,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净化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素质。讨论法运用得好,很受学生欢迎,可以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疙瘩,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用讨论法组织思想品德课中教学难度较大,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讨论法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要使讨论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式的精神,充分体现出它的上述优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思想品德的课堂上充分享受“一吐为快”的精神愉悦。下面结合思想品德课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本人的认识,谈谈实施讨论法的基本策略。

一、选好讨论的题目

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好讨论的话题,这是组织讨论的第一步和基本要求。

1、讨论的题目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他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来确定讨论的题目。讨论题目受课堂教学目的、要求的制约 ,不能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应处于教学内容的重点兼难点,而且是不带有简单、明了的答案的问题。计论的还可以是当前社会现实生活的热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这样的题目与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紧密相联,才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讨论的题目难度要适当,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问题太难,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学生难以把握,挫伤其探究的积极性,讨论就可能出现冷场;讨论的题目也不能选择过于简单一目了然的题目,问题太易,则会使学生对讨论的兴趣锐减讨论也就无法开展。

3、讨论的题目要有新鲜感。课堂上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抛出一个新鲜生动的材料引起学生不由自主的讨论,也可以提出发生在学生身边,大多数人熟悉的人和事来引起讨论。对于一些“老”的问题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出题目。达到以新激趣,以趣促思,以思求真的效果。

二、要做好讨论的准备工作

1、教师要深钻讨论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全面把握,充分估计到学生讨论时可能提出来的看法和问题,事先要做好正确引导的准备。

2、要指导学生自学与讨论题目有关的教材内容,要进行讨论,学生必须先行自学。自学是讨论的前提和基础。自学质量直接决定着讨论的效果。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论证分析问题的材料,提供与论题有关的知识和背景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出发言提纲。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讨论中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能准备好解答的方案。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教材,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把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进行梳理,准备答案。

三、要加强对讨论的控制和引导

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获得真知。但学生的自主流并非放任自流。教师要将学生自发的认识加以自觉地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讨论应有的功效。教师作为参与者。学生讨论时,教师不应一直站在讲台边,或自己看其他的东西,而应当深入到某一组中,(不要固定在一个组),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并用眼神、点头、微笑给予鼓励和认可。 教师作为观察者、记录者。教师还要善于认真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随时记录学生的一些新的观点,及时捕捉他们的思想火花。教师要作为调控者、推动者。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心进行发言,不要离题太远。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对每位发言的同学,教师要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释放学生的智慧潜能。如果学生的专注能超过几分钟,说明讨论的主题是极有趣味的。当感到学生的参与率下跌时,即可终止讨论。小组代表提出意见和见解时,教师要用一两句话点评。点评的内容是发言学生的思考角度、主要观点、思想闪光点。它可以提示学生注意倾听别人发言的内容,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集大家的智慧作为自己继续思考的起点。

四、在做好讨论后的总结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范文6

广告学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广告学课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符合现代广告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就尤其需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课程教学来说,讨论式教学法具有的引导和启发特点非常适合广告学课程的教学运用。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含义与类型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含义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围绕特定问题进行思考、积极发表见解,以获取知识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主要类型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对讨论式教学法进行不同的分类。按讨论形式划分,可分为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等;按讨论时间划分,可分为完整式讨论和层层深入式讨论;按讨论对象划分,可分为案例型、理论型和混合型等。

二、广告学课程特点

(一)实践性强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广告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除了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广告学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广告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创造性思维对于广告从业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广告行业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必须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锻炼。在此培养目标下也就要求广告学课程的教学必须采用既能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

(三)多学科交叉

由于广告产业涉及新闻传播、市场营销、创意设计、媒介策略等多个领域,因此广告学课程也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多学科交叉,课程内容既涉及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学科,也涉及到心理学、文学、艺术设计等许多领域。因此,对于现代广告行业从业人才的培养要在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基础上,培养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型人才。

因此,在广告学课程教学中必须积极探索能够有效培养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的综合性人才的教学方法,而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是能够有助于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讨论式教学中,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着重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开展广告实践活动,它是适应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的教学模式。

三、讨论式教学法在广告学课程中的运用

(一)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在广告学课程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首要步骤就是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待讨论的问题,选择恰当的讨论问题是成功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前提。问题必须值得讨论,有讨论的价值和意义,切勿为了讨论而讨论,不能流于形式而忽视讨论的真正价值。好的讨论问题首先必须表述清楚、准确,学生应能明确理解问题的核心所在;其次是要有代表性,题目要来源于教材或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再次,讨论的问题尽量要与当前广告行业的发展热点相结合,注重应用性,讨论的问题在广告行业的实际应用中应有一定的价值。

(二)选择恰当的讨论形式

明确了讨论的问题之后,在具体实施讨论式教学法时就需要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及待讨论问题的特点等选择恰当的讨论形式。讨论式教学法的讨论形式多样,从组织形式上看有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从内容设计上看,有案例型、理论型和混合型等,因此针对讨论的广告学问题必须根据问题的特点、可分配的时间等等选择恰当的讨论形式。

(三)注重讨论过程的调控

在实际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譬如讨论节奏拖沓、偏离主题、效率低下等问题,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要使得讨论式教学法取得真正的实效,教师必须对讨论的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把握讨论活动的总体节奏。但在调控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在讨论课上,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观点,教师应及时鼓励和总结,并适当以参与者的身份阐述自己的观点,适时启发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对问题的讨论。

(四)及时总结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