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艺术范例6篇

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范文1

这家小店名为“天水民间传统工艺展销馆”,它的主人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王占云,行销全国各地的伏羲古琴就是出自这位老人之手。

走进这间民间传统工艺宝库时,王占云老人正聚精会神地用刻刀精细地雕刻着古琴。当有游客进来欣赏他的宝贝时,他还会拨弄琴弦为客人简单演奏一曲古乐。

“年轻时跟着师傅走街串巷什么都做,在农村普遍就叫小炉匠,今天说来就是个多面手。”王占云来自天水秦安,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手艺人,自幼聪明的王占云十岁时就开始学习竹编竹雕技艺,弄斧抡刻刀就是他大半辈子做的事情。

王占云的作品造型别致,深受欢迎,2011年荣获“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殊荣,后来他却捣鼓起了古琴。这也得益于他从小对乐器的喜爱,把自己多年积累的雕刻工艺触类旁通地移植到了制作伏羲古琴上。

王占云介绍说古琴在易经中就有记载,伏羲削桐为琴,结丝为弦,后人为纪念伏羲,将其命名为伏羲古琴,长度比一般的琴稍长。

“时至今日,样式、琴腔里面的工艺都没有改变,不过今天人为的噪音污染太大了,原来的古琴上弦后可能听不到音。”王占云说,通过把琴腔挖大改进,增大共鸣,也能听到琴音。

王占云告诉记者,虽然在天水各县区做古琴的人有十几个,但多是供自己和亲朋使用,没有作为商品推介。为了发展和传承古琴,王占云有自己独特的考虑。

王占云制作的古琴选料讲究,从制作雕刻、雕漆、阴干,制作周期长达一年。近年来,通过工艺创新,借助现代工艺打磨刨光,制作工期缩短了,而且成本和价格也大大降低了。王占云还专门开设了加工基地,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古琴制作之中,同时还带了十多个弟子。

“人们把古琴从伏羲庙带回去,当做吉祥物挂在家里面,很受欢迎,一年能卖出两百多件。”王占云说,这几年伏羲古琴作为工艺品和收藏品被加以推介,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普通游客的喜爱。

对于如何保护传承伏羲古琴,王占云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纯手工好,这是片面的返古思想,手工搞下去,只会把古琴搞淘汰了。”王占云说,压缩古琴的工序,利用现代科技,就能降低制作成本,变为普通人可以收藏的工艺品。

从原来一年一件都卖不出去,到现在供不应求,这几年的实践让王占云坚信古琴能发展起来,能走进普通人家。

“它不仅是吉祥物也是工艺品,还有乐器的功能,有实用价值。”王占云说古琴原来只是乐器,但今天只有挖掘古琴的其他功能,才能让它传承发展下去。

古琴艺术范文2

关键词:艺术跨界;古琴音乐;摇滚音乐;艺术社会学

在两百多年前的京城,徽剧、秦腔、昆曲、汉调以及其他民间音乐艺术的跨界融合,形成了如今的国粹——京剧艺术;六百多年前缘起昆山的“百戏之母”昆曲艺术,也是唐代大曲、宋代唱赚、诸宫调、民间百戏艺术等等的跨界产物。传统艺术的跨界现象与成功范例古来有之,而在如今现代社会条件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艺术,也是能够与其他音乐艺术进行跨界实验的。其中最具前卫性、实验性的便是古琴与摇滚的跨界尝试。2004年起,青年古琴艺术家巫娜便已开始与摇滚歌手崔健、许巍合作,为他们的摇滚音乐专辑录制古琴即兴声部;2005年,著名摇滚乐手窦唯与巫娜又正式创作出版了以古琴即兴演奏为主体、摇滚乐队为烘托的纯器乐专辑《暮良文王——山豆几石页》;同年,中国后摇艺术代表乐队“沼泽”的主唱海亮也开始接触古琴,随后为自己的摇滚乐队打造专门的“电古琴”,以古琴旋律代替人声,发表专辑《沧浪星》、《琴晚》;张萌萌、不可撤销乐队也逐渐在自己音乐中加入以古琴音乐为代表的民族传统音乐元素。

一、古琴与摇滚跨界的原因

根据阿诺德•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理论,艺术和社会处于一种连锁反应般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这不仅表示它们总是互相影响着,而且意味着一方的任何变化都与另一方的变化相互关联着,并向自己提出进一步变化的要求。可以说,古琴与摇滚音乐的跨界也是随时代、社会的变化因缘和合而成的艺术现象。(一)传承困难,寻找出路。古琴跨界是古琴为适合当代社会条件寻求发展出路的一种尝试,其根本原因还是古琴艺术本身在不断地衰落。当前时代艺术领域之中,对传统精英艺术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大众通俗艺术势不可挡的崛起。“通俗艺术的接受对象在迅速增加。增加的原因有二:一是原先对艺术不感兴趣的人现在也加入了艺术消费者的行列;二是原来的精英队伍的部分衰退和市民欣赏趣味的下降。”1.士风不复,古道邈远古琴的历史悠远,主要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古琴向来是有道之器,寄托着古代文人们的情操、思想、志趣,弹奏古琴并非是为了娱人耳目。即使历朝历代都不断有新乐俗乐产生,也不论新乐器、外邦胡乐的音响多么震撼人心,古琴也始终扮演着文人雅士赏心有侣、咏志有知的良朋角色,不曾在急管繁弦的冲击下丧失雅乐地位。而“”之后,中国传统思想与艺术渐渐遭到冷遇,古琴作为古老的传统艺术在传承中不免因重视不足而遭遇艰难。经过近代连年战乱,以及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失去了文士阶层的赏识与保护,古琴艺术也难以独善其身,不免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风雅精神一同衰落。成公亮先生在严晓星《近世古琴逸话》的书序中写道:“古人弹琴至近人弹琴,他们的弹琴目的、审美已经有所不同……而差距过大,必然丢失传统艺术中原初的精神、基本的内在的质地和德性。在当今可谓‘热火朝天’的古琴潮中,显现的名利追求和种种商业化政治化怪现象,种种庸俗不堪的‘丑闻’,并非‘趣闻逸事’。”因此,古琴艺术要重新恢复活力,注定了要另寻发展出路。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尝试,无疑是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尝试与选择。2.消费时代,俗风大炽工业革命之后,物质文明、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迎来了文化艺术商品化、产业化的消费主义时代。艺术市场下,作品的交换价值不再取决于它的美学质量或作者的艺术地位,而且决定于特定艺术家、艺术风格或种类在艺术市场上的经济价值。古琴的艺术传统与大众音乐艺术追求经济市场效益、大批量推广复制的追求与作为背道而驰。而时展至今,音乐界的各种通俗化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已经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还可以静下心来去品味古琴音乐的人少之又少。追求经济效益的艺术产品制造者、推广者,大多务于人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产品,从而身为高雅艺术的古琴似乎已注定了“有行无市”。而在简单庸俗的市场经济法则下,古琴音乐亦不能幸免于产品化、市场化。如今人们对于文化艺术享受的要求不断增加,随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回归,不少人的目光再度投向传统,不再满足于浅显通俗的大众文化,从而附庸风雅、慕古怀古也成了一种潮流,使得古琴音乐拥有了不小的市场空间。这一商机被文化产品投资者、策划者抓住之后,古琴艺术也便无可避免地被冠上“弘扬传统、推广文化”的帽子走上迎合大众之途。于是,各种形式的“古琴跨界”实验与演出层出不穷且日益花样翻新,而古琴与摇滚的跨界只是其中的一种尝试。(二)以今撞古,褪故焕新。艺术社会学关注艺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艺术创造方面,认为社会对艺术起着重要的影响与塑造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承认艺术创造有其内在的自发因素。1.从“守旧”转向“实验”、从“拘古”转向“先锋”的观念创新“古琴跨界”是历史悠久的古琴艺术发展至今出现的新意识、新方向,是传统艺术对自身进行了反思之后,与现代碰撞并走向融合的选择。古琴在艺术传承上的窘境让不少有担当意识的琴人琴家对古琴艺术本身进行反思。对于“古琴是否已成古董?”“琴乐是否应当发展?”“古琴艺术如何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相接通?”等等问题的讨论始终未曾中断。近年来,一些年轻一代的琴家越来越意识到古琴传承本身的问题,即如今的古琴在如今的时代下已经不可能沿着传统的路子得到复兴了,而将古琴与古典西乐结合、用西方音乐语法进行琴曲创作或是与西方乐人协作进行即兴演出,都没有获得大众预期的反响,从而以巫娜为代表的琴人便转向更为激进的古琴创新,将古琴引入实验音乐,用最现代、最前卫的电子音乐技术、摇滚理念与古琴音乐进行碰撞,将日渐僵化的“古董”音乐推到时代最前端,以今撞古,在最为激烈的古今碰撞中以求惊喜。古琴与摇滚的结合、碰撞,体现的是琴人在琴乐传承中,从“守旧泥古”到“实验前卫”的观念转变,可谓剑走偏锋,大胆出新,颇令人期待。2.古琴与摇滚艺术内在灵魂和精神追求的共通古琴与摇滚的跨界还是两方艺术家基于对各自艺术特质、精神的充分了解之后进行的借鉴与融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创造新的艺术形式适应新的艺术时代。古琴与摇滚在音乐风格、器乐特质、声音效果、审美追求等方面都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之所以能够进行跨界,是因为二者存在深层的精神共通之处。古琴本身体现的是一种孤芳自赏、抚琴咏志的文人传统,即使“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也还是平淡自守,保持自己的审美追求与艺术特质,几千年来在基本形制、技法、音色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摇滚亦是追求个性的音乐,是张扬的,是叛逆的,与时代大潮是相悖,坚持自我,拒绝平庸。因此古琴与摇滚虽然古今判然,但却有着共同的境界追求——自说自话,不取悦听众。它们都是内省的音乐,注重自然情感的流淌,追求“真”,有着深刻的思想,不随大流。这种对艺术本身、对生命真情的尊重,不媚俗、不庸俗的追求,使得古琴与摇滚在“一切向钱看”的大众消费时代相互吸引,因内在丰富的思想底蕴与艺术追求的不谋而合而互通灵犀,这才在古今碰撞中得以绽放令人惊异的光彩。

二、对古琴与摇滚跨界艺术的评价

古琴与摇滚音乐的跨界不仅是现代社会条件下艺术观念、形式的创新,更是让传统文化焕发活力的大胆尝试,并且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群众的艺术审美能力,有助于营造更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一)古琴与摇滚的跨界产生了新的音乐艺术风格。古琴与摇滚古今差异明显,在审美趣味上又分属士庶两极,从而两者间的融合与碰撞更具冲击与张力,使古琴音乐形成了介于传统与前卫、抽象与具象、古典与摇滚的新的音乐艺术语言与风格。古琴与摇滚的跨界音乐,不论是沼泽乐队的后摇乐曲,还是窦唯的即兴式纯摇滚器乐,都已大大改变了传统古琴的演奏方法、音色特质,早已不再是那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传统音乐语法。这些新琴乐,让人惊叹古琴所能营造出的奇丽、梦幻的音乐效果与艺术氛围,让人感慨发掘古琴音响所具有的无穷可能性。这种拓宽琴乐边界的实验性音乐已经不“古”了,可将其定义为区别于传统琴乐的“新世纪古琴音乐”。这种跨界也丰富了摇滚音乐的风格类型。古琴与生俱来的沉思性、哲学性,以及那种深邃幽寂、自甘寂寥的气质,都让日益失去个性的中国摇滚艺术重新找回思想性、反叛性,乃至那种对抗世俗的正义感与崇高感,不再沦为喧嚣浮躁、迷失于西方风格的“伪摇滚”,而体现出本土摇滚奇丽梦幻的东方底蕴与传统元素,进而拥有深刻的意味、独立的个性。(二)古琴与摇滚的跨界有益于古琴传承。从古琴的传承角度来看,在传统琴乐不断衰落的状况下,选择从完全相反的音乐道路去探索、用最为前卫、叛逆的实验手段去刺激日渐僵化的古老艺术,为古琴的传承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虽然这种尝试目前还褒贬不一、良莠不齐,但这种忧患意识、反思态度、创新观念,还是为琴乐的传承贡献着积极力量。古琴与摇滚的跨界实践,依旧以艺术本身为终极追求。作为一种亚文化,进行古琴摇滚跨界尝试的艺术家们如巫娜、沼泽、窦唯,都将自己的音乐定位为小众的艺术,坚持自我,不向潮流低头,保持从艺者的个性与底线,维护艺术的尊严与神圣,这些与传统的琴道殊途同归。古琴与摇滚的跨界满足了当代以普通大众为主体的音乐欣赏者对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对话交流的需求。跨界音乐表演提升了公众的参与度,拥有更大的音乐市场和影响力。古琴与摇滚的跨界具有吸引人眼球的新奇性、前卫性、实验性,因此能让更多的人愿意接触、了解古琴艺术,扩大了古琴接受的范围,促进古琴的传承。

三、古琴与摇滚的跨界对传统艺术传承的启示

在大众文化盛行的消费时代下,传统文化被日渐边缘,许多古老的艺术甚至最终走向衰亡。然而在崇尚快餐文化的消费时代,许多即将消逝的传统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艺术文化价值。古琴与摇滚的跨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启发,即大胆创新和坚持自我。(一)更新观念,大胆尝试。时代的变化对文化艺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转动,任何一种文化艺术都不可能在这样的巨变下保留“原汁原味”。因此面对传统的衰落,亦要保存一份平常心,认识到这是历史文化演变规律的正常现象,存精去芜的自然过程。与其他任何艺术一样,原本就丰富多彩音乐艺术会随着时代的演进日趋多元。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倘若有心在庸俗文化浪潮之中挽回传统衰亡的颓势,便应该摒弃一味固守传统的执着,需要打开胸怀拓宽眼界,接受当前时代浩瀚而又多元新的元素、新的理念,勇于尝试,大胆创新,不断滋养传统艺术的灵魂,不惮为古老的艺术注入新的血液。而对于大众文化、大众传媒,也不需要一味地抵制,可以吸取其中优秀的艺术形式拓宽自己的边界,在交流中焕发生机。总之,传统文化艺术要在新时代的大众文化潮流中稳而不倒,激流勇进,便不能画地为牢固步自封,要勇于吸纳新的历史条件下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新事物、新思想,海纳百川,与时俱进。(二)坚守底线,保持灵魂。另一方面,由于“跨界”一词最初是唱片公司出自商业目的而作出的音乐分类,本身即带有广告性、商业性,因此难免受到大众文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影响,从而也会有以“跨界”为包装、噱头的功利现象。传统文化在与时代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开放包容地接纳新事物新观念,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刻意迎合市场、制造卖点却戕害艺术的过度包装,依旧要保留传统艺术的灵魂。如吴蛮先生所说:“我们身处世界音乐市场中,应当清楚自己要突出的因素和独到是哪些。我们都知道中国音乐有一种‘韵味’……这种‘韵’有地方特色,也有乐器本身的语言特质。”传统艺术传承至今,最根本的还在于其内在独有的特质与底蕴,这种深层的最能体现其艺术价值的蕴涵,是不可能与追求娱乐性、上座率、畅销性的文化市场价值评判标准相妥协的。古琴与摇滚艺术的跨界正是既大胆实验又坚守艺术底线的很好典范。在大众文化时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还是要有正确的定位,要以艺术本体为核心,警惕消费市场、商业传媒的过度介入,不以迎合大众口味为目的,坚持底线,保持灵魂,才可以经受住历史时光的考验。要始终相信,只有诚意才能做出纯美的音乐,而真正美好的东西,往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四、结语

古琴与摇滚的艺术跨界尝试是在大众文化盛行,传播技术发展,审美趣味转变的当代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用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音乐艺术中古今、中西、雅俗之间的对话,用先锋前卫的观念发掘传统艺术焕发生机的无限可能,在大众文化盛行的艺术商品消费时代不迷失自我,保持独有的艺术灵魂与精神传统,这是古琴与摇滚艺术跨界中体现出的关于传统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启示。

作者:刘天怡 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阿诺德•豪泽尔著,居延安译.艺术社会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37,211,176.

[2]严晓星.近世古琴逸话[M].中华书局,2013:2-3.

[3]施咏.古音亦作时代曲——谈古琴音乐的当代创作[J].星海音乐学报,2011,03.

[4]屠金梅.论当代中国摇滚乐反叛性的缺失[J].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5]曹蔚.大众文化视域下“跨界”音乐表演思辨[J].当代艺术观察,2014,12.

[6]吴蛮.谈传统音乐的“跨界”[J].人民音乐,2016,01.

[7]叶虎.大众文化与媒介传播[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8.

[8]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李雷.消费文化时代的艺术跨界[J].中国艺术报,2012,7.

[10]陈华.对于音乐艺术的跨界思考[J].文教群论,2007,01.

古琴艺术范文3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昌盛的一个时期,不仅体现在国力与经济之上,还体现在文化的相互交融上。音乐艺术在总体上呈现出兼容并包、异彩纷呈的局面,尤其是本民族传统乐器与外来异域音乐经过初期的磨合,慢慢也达到了令当时大多数人为此感到新鲜进而沉迷的效果。而古琴作为传统音乐的典范,古朴浑厚的声音与时下流行的歌舞之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然而然地也成为了少部分文人雅士的爱好。唐代我们所熟知且盛行的琴曲有:《大胡笳》、《小胡笳》、《昭君怨》、《霹雳引》、《阳关三叠》、《风雷引》、《渔歌调》等,曲风多样,各具特色。如在民族音乐交流基础上盛行起来的《大胡笳》、《小胡笳》极具旋律性且声多韵少;《昭君怨》则节奏鲜明,曲调性强,颇有舞曲的风格,很有可能是吸收了乐府歌舞曲的结果;《霹雳引》和《风雷引》风格雄浑,气势威武;《渔歌调》中,歌词景色描绘十分清新,与琴音融合在一起,完全体现了原诗的意境;《阳关三叠》的歌词化十分明显,广为离别的人们所传唱;贺若弼的《宫声十小调》,有时被视为“俚俗”,这种情况正说明生动活泼的民间音乐,为琴曲艺术带来了新鲜血液。这些在当时颇为流行的曲调,各有特色且极具丰富的表现力,无一不是在告诉我们唐代兼容并蓄的魅力。

唐代的古琴也逐渐演变为文人雅士自娱的工具,大家时常也会聚在一起弹琴交流诗词音乐的心得。“琴声若似琵琶声,卖与时人应已久”(李山甫《赠弹琴李处士》),白居易有一首《自弹秋思》:“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试吃。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这也充分展现了那个时候文人弹琴时的自娱性。文人的欣赏趣味对琴曲演奏的影响,使琴曲在艺术表现方面有所提高。唐人薛易简在《琴诀》中说,古琴音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说明这时对古琴音乐的社会功能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同时他还强调了艺术手法必须服从于内容表现的观点,应注意到“声韵皆有所主”。因此,演奏者在表演时需将技巧放在稍次要的位置上,而注重的是内心对曲调的理解和把握,其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于承认所有的琴曲都是对人们情感的体现。唐代古琴的演奏技巧日趋精湛,出现了初唐赵耶利,后至董庭兰的技艺更是出神入化得众人赞赏,更有薛易简提出“声韵皆有主”的琴德思想。减字谱的出现也为古琴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唐代琴人的演奏手法越来越繁复,人们也开始渐渐在高超的琴技中欣赏琴弦以外的声音。宋代社会的基础是文官政治,重文轻武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价值取向。虽然在唐代,琴一度在宫中失宠,但到了宋朝,几位皇是琴乐的爱好者,自上而下这就极大地推广了古琴,尤其在当时的士大夫中极为盛行。

大批的文人入仕,形成了宋代社会的基础。他们不仅善弹琴,因为有着极高的文化修养,故也能为琴作诗填词,范仲淹、欧阳最、苏轼等皆善弹琴。同时,不仅文人好琴,以琴见长的僧人也有很多,他们师徒相传,形成了特别的“琴僧系统”。1.写意般的琴曲之美。古琴艺术发展到宋代,在琴曲方面,描写自然风光、隐士生活的作品比较多见,借此表现对当时政治和国家的忧思。这种寄情于山水之间的自然格调,对已意境的追求好似宋代山水画的艺术趣味,在古琴审美上面,有一种独特的感染力,更具琴人的个人风格特色。《潇湘水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者以极高超的演奏技巧,虚实相间,将那拳拳报国之意、忧国忧民之心都凝聚在烟波浩渺、云水激荡之中。这种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写照,有一种意境高远的情感效应。2.一切琴音从心而发。朱长文在《琴史》中提到了多种美学命题,其中“音之生,本于人情”,“情发于中,声发于指”,都很好地说明了人的情感是音乐产生的根本。虽然琴的发声取决于手指的运动,但是演奏的具体内容却决定于人们内心的情感。这些都说明音乐的产生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情占主导地位。3.禅意琴音。禅宗在宋展仍然活跃,僧人与士大夫之间的交往也是比较密切。尤其是北宋的琴坛上,有着引人注目且为数众多的琴僧,常见于文人的文集、诗集中。禅宗中强调心物合一,万物皆化,需要超越对自身的顿悟方能达到。而琴者,对于声音的追求也是需要用心体会,自我体验,以求琴弦之外意境的开悟。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故成玉磵《琴论》中也有提到:“参琴如参禅,岁月磨练,瞥然省悟,则无所不通,纵横妙用而尝若有余。”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宋代较之于唐代的古琴有一定得继承与发展。

两代时期都在古琴技法演奏上以声多韵少、一字一音为主。而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唐代古琴受到一定的冷落,多以少数文人自娱为主。到宋代则出现了各种古琴的流派,他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特征,如浙派、琴僧系统等。2.唐代多以传统曲目的传承和改编为主,偶有对传统曲目的创新。宋代已经出现了先曲后词的现象,较之唐代更多地出现了自己填词谱曲的作品。3.唐代因受到外来乐的冲击,曲风多样且作品中或多或少融入了大量的异域特殊音调。宋代的琴曲作品中也出现了转调的手法,增强了歌曲的情感色彩。4.唐代琴人多注重演奏手法,追求技艺的精湛。到宋代则更多偏向于弹琴时的意境处理,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5.宋代琴僧系统的出现,将禅修与古琴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唐代所没有的。总之,唐代与宋代对于古琴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唐代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使得古琴在经历最初外来音乐的冲击所带来的沉寂之后,也很好地适应并磨合出更具特色的音调,表现力十分丰富开阔。虽然发展缓慢,但至宋代在皇帝和文人士大夫以及琴僧的大力推广之下又重新回暖。宋代浓郁的文化气息,将古琴的内在气质进一步挖掘出来,古琴音乐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不仅在演奏技巧上面有了更长足的进步,同时就古琴其它方面也有了更多的讨论与思想传承。

作者:夏琰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古琴艺术范文4

一、内蒙古地区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创作的分析与把握

在内蒙古地区钢琴作品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它将钢琴艺术的技巧本身发挥到了极致,从而使得其民族音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凝练与升华。这些钢琴作品我们如果概括起来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依据民歌改编创作的钢琴艺术作品

内蒙古地区民间音乐的织体优美,色彩鲜明,具有本民族的生活气息。同时,诸多钢琴艺术作品在其创造性的采用了民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融汇和借鉴了西洋的一些先进的作曲技术手法,很好地发挥了钢琴艺术自身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新中国在成立之初,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桑桐就依据蒙古族自身所独有的民歌特点改编创作了著名的钢琴《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在和声的运用手法上,该作品以自然调式为基础,运用了一些复合和声的表现方式和手法,旋律织体以内蒙古民歌作为基调,充分地体现出了内蒙古地区不同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习惯与方式,非常富有地方性艺术色彩与特色风格。第一首钢琴作品为《悼歌》,其曲调来源于蒙古族的两首民歌:即《塞根》和《丁克尔扎布》。第二首作品为《友情》,这是一首以赞颂真诚、歌颂友谊为主要内容的一首歌曲。第三首作品为《思乡》,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理解,它是表达游子思念家乡之情的一首乐曲。第四首作品为《草原情歌》,该乐曲使用了分节变奏性的艺术表现手法,改编于一首展现青年男女之间纯洁坚贞爱情的歌曲《小情人》。第五首作品为《孩子们的舞蹈》,这首乐曲充分地描绘出了孩子们烂漫无邪、纯真可爱、载歌载舞的艺术色彩与形象。第六首作品为《哀思》,此首作品鲜明地呈现出了人们的某种悲痛与伤心之情。第七首作品为《舞曲》,这首乐曲在其创作过程总,其主题运用了《莫德格昂嘎》的旋律色彩。上述七首钢琴作品力图将西洋音乐的一些多声部织体语言同我国本土旋律的艺术特色风格相融合。在和声语言的充分运用、织体的丰富多样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各种不同的有益尝试,从而实现了作品的音乐内容、创作技巧、风格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良好完美的融合,它是运用西洋这种独具特色的乐器――钢琴来充分鲜明地展现我们少数民族生活的优秀艺术作品。它也因此在1957年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的诸多艺术创作奖项中喜获了铜奖。

此外,我国著名作曲家铁英儿时起就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生活,广阔的草原抚育了他,在其对音乐作品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他以北方的草原文化作为创作的背景前提,以内蒙古本民族的民歌为其创作的动力源泉,创作了著名的钢琴艺术作品《内蒙古民歌钢琴小曲60首》。该作品的题材选取广泛,涉猎到了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内蒙古地区诸多不同少数民族的民歌音乐艺术元素。例如,《鄂尔多斯蒙古》就出自于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民歌;《阿尔斯》来自于锡林郭勒地区的蒙古族民歌。同时,作者还依据达斡尔族的民歌创作了作品《想念朋友》;根据鄂温克族民歌创作了《云青马》等著名的钢琴小曲。铁英在其钢琴小曲创作的过程中充分采用了主、复两调截然不同的创作手法,音乐结构全部按照原有民歌的艺术风貌,调性色彩也没有做以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表演者在其表现过程中能够边弹边唱,发挥自如,充分地展现与诠释音乐作品。总之,这些小曲的音乐内容简洁明了,言简意赅,这对于我国日后各个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将起到重要的引领与助推作用。

(二)借鉴西洋作曲技法创作的钢琴艺术作品

我国著名作曲家李世相所创作的《蒙古族风格少年钢琴组曲集》之“少年那达慕掠影”中的各种不同乐曲全部是创作者独立来完成的,作品的主题发展非常具有创造性,调式、调性的起承辗转也灵活多样,这几首小曲的规模虽然比较短小,但音乐的曲式结构却显得比较规整,和声色彩的运用也比较丰富。其中在《摔跤手出场啦》这一乐曲中,作者在低音的创作上进行了精心巧妙地设计,音乐从降B这个音开始,在其发展中不断地使调性进行变化,最后由返回到了这个音上,给人以固定低音的感觉。又如,在“蒙古高原风情画意七帧”中的《暮色中的勒勒车》是一首规模相对较为短小的变奏曲,在这首乐曲的变奏一中创作者使用了固定低音的手法来作为伴奏;变奏二采用了双重调式调性的叠加;变奏三将音乐主题分开为上下两个声部;变奏四是采用装饰音来以此进行相应地调性转换;变奏五则是在幻想和憧憬中结束了整个乐曲。《荒漠中的孤树》在乐曲的起始部分就使用了增四度的音程来体现空阔而可骇的情绪。《在额济纳的骆驼上》的音乐曲调选自阿拉善盟民歌,其音乐节奏采用我们不常见的5/8拍,以此使得整个乐曲给人以一种西域的艺术风情色彩。

二、内蒙古地区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审美的思考与研究

如前文所述,我们目前许多钢琴作品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与学习者的接受和欢迎,其根本原因就在在于它们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艺术风格。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文化只有先是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因而我们的音乐也毫无例外。我们的艺术审美不单单是对艺术形式上的反映与观照,而是更多地在其所蕴含的艺术内容、思想情感、生活方式等方面加以注重和关注。钢琴艺术作为一门学科艺术门类,它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的意识精神、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等的现实写照。内蒙古地区民族风格的钢琴艺术作品就是内蒙古地区各个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个性特色、民风民俗等的艺术再现。我国著名作曲家李世相所创作的《蒙古族风格少年钢琴组曲集》之《蒙古高原风情画意七帧》中的七个标题仿佛七张塞北高原的画面,形象动人,充满真诚淳朴、可亲可爱的生活气息,是我们少数民族生活的真实画卷与写照。这些钢琴艺术作品中既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那种豪放、粗狂的人物艺术性格,又呈现出一种憨厚、质朴的民族地方性特色风情。内蒙古地区各个不同的少数民族都以能歌善舞而闻名,他们有着同同源迥异的生活方式与风情,也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艺术特色风格。这些作品中所产生形成出的民族音乐艺术美已深深地根植于广大人们的艺术审美意识中,并使得情与景的结合得到完满的实现。对率真质朴的民歌重温和独有的民族艺术风情的再现以及其中所孕育着的丰富的内涵情感,都给人们留下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仿佛使人们重新回归到了阔别已久的大自然的怀抱当中。

内蒙古地区钢琴艺术作品在其创作过程中虽然通常以短小精悍为主,但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民族创作特色与风格。它们不仅在音乐素材的选取形式上多样灵活,而且在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各有所长。为此,我们在对其创作过程中,既要始终秉承坚持在根植于民族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发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汲取不同民族地区民间音乐的养分,强化民族审美内涵与底蕴;同时还要面向世界,吸收和借鉴西洋钢琴艺术的先进性理论与实践成果,创作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与喜爱的更加优秀的钢琴艺术作品,从而推动我国民族音乐事业更快、更好地继承、发扬与传播。

古琴艺术范文5

一、古典音乐的演奏艺术风格

“古典”一词,源自古罗马上层阶级使用的拉丁语,原为谐调、高雅、持久、典范,即奉古希腊时代的艺术和文学为典范而加以模仿的意思。但就“古典”一词在音乐中的使用,又有它本身不同的解释:(1)人们常把严肃音乐或艺术音乐——包括属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如:巴赫、贝多芬、柴科夫斯基以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统一称为古典音乐,以别于通俗音乐。(2)我们从狭义上解释,也就是我们在这里要讲的古典主义音乐——专指维也纳古典乐派,即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大师及其同时代音乐家的成就为中心的时期。

交响曲作为古典音乐的一种演奏形式,即作为双排键电子琴的一种演奏艺术风格。它是一种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套曲。源于17世纪意大利的歌剧序曲,但比序曲要宏大得多。维也纳古典乐派定型为四乐章的结构形式。它以四个乐章为常见的“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此时已进入了辉煌的阶段,占据了古典乐器音乐的中心位置,其规模和意义得以迅速的发展。

交响曲作为双排键电子琴的一种演奏艺术风格。它一般都是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了我们今天所谓的“一人乐团”——双排键电子琴,它完全可以代替一个管弦乐队。

我们在双排键上演奏《第五“命运”交响曲》,不但要演奏出古典音乐的艺术风格,还要通过演奏体现出双排键的演奏技艺。我们在演奏时,一定要运用我们配器的知识,合理的编配它的音色,这部交响曲主要运用了弦乐组和铜管乐组。在这里用了大量的弦乐,而弦乐组作为乐队的基础。从演奏技巧上看,它的技术性比较高,而且技巧多样灵活,无论是歌唱性的旋律,还是各种经过句、华彩、音阶、副旋律等均可胜任,并获得良好的印象效果。

再说管弦乐组又分为木管组和铜管组。在《命运》里主要采用了铜管组的圆号,主部扩展开来,一声圆号的召唤作为连接,引出副部主题,体现了它英雄的性格。铜管组没有弦乐组的技巧灵活,但是它可以使乐队奏强奏、全奏的音响丰满而有力,浑厚而强硬。而弱奏时则异常甜美、圆润、柔和。我们在模仿管乐时,为了在音响效果上更微妙,要注意它们的演奏时要受到呼吸延持力的限制,所以在演奏中总要有些停顿,因为它们要换气。

尽管双排键电子琴是我们现代高科技发展而来得,但是为了在音响效果上更微妙,我们必须要弥补双排键的不足。

二、现代音乐的演奏艺术风格

与传统和古典的西方现代音乐相比,西方现代音乐无论是在创作风格上还是创作技法上,都发生了许多亲的变化和创新。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复杂而丰富对传统总体上的背离和新的创作技法,创作视野的开拓。

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风格也逐步的运用了一些现代音乐中的爵士音乐的音素。爵士乐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新奥尔良的一种流行音乐。双排键本身性能的决定很适合于表现具有较强节奏性、结构严密的、重复性较强的音乐语汇,这恰恰是流行音乐的强项。爵士作为一种流行音乐的演奏艺术风格,它的形成与发展与美国黑人民间音乐、非洲音乐、欧洲音乐等息息相关。

日本的洼田宏先生对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的研究,创作了《Break Down》、《Road Star》、《I’II Always Be》等很多现代音乐艺术风格的作品。在作品中,很多融入了爵士乐和摇滚音乐等风格,颇受大家的赞赏。

其中,《Road Star》最能体现了现代流行乐的风格特点。在音色声,大量运用了电贝司、电吉他等电声乐器以及一些用电声乐器合成的合成音色。在演奏风格上,即采用了爵士乐的音型,又能感觉到摇滚乐的痕迹。在音响效果上,为了达到真正电声乐队的效果,在演奏技巧上运用了触键音、滑音、颤音、触键颤音等。

在双排键上,触键音是要在一种乐器音的音量或音质整体上更丰富地,或者是说纤细的发挥表现力的一种效果,也可以说是乐器表现的灵魂般重要的机能之一,把这项功能有效的使用,就能够实现各个乐器所特有的微妙表达。

而颤音会使音色颤抖而给人温柔的联想,可以设定在每个音群。

触键颤音启动后,在演奏中因用力的按键而产生颤音效果,越用力的按键盘,颤音就会更深。

滑音(仅限于主导音色)可在圆滑奏法的音色上添加滑音,可在一个八度音程的范围内对主导音群起作用。

古琴艺术范文6

[关键词] 古琴;古韵;华语电影;电影艺术

电影是一种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人们更加留意的是画面而往往忽略电影中运用的音乐,但是这些音乐能够推动电影为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增加电影作品的感染力和氛围,在没有喧宾夺主的前提下使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又能提上一个新层次。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的古琴艺术,在现代电影中发挥着所有电影音乐能够发挥出的作用,而且表现得毫不逊色,无论是在渲染气氛、抒发感情还是在暗喻和绘景以及画面的连接上面都能在优秀的电影制作团队手里表现得恰到好处,而且能够为电影带来与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同的别样情怀,通过古琴的运用,观众能够体会到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体会到一种独到的韵味与意境,从而带给观众更加完美的视听享受。在古琴艺术使电影表现得更加完美的同时,电影也将古琴这种古老而传统的乐器以及它独到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更加近距离地来接触和认识这种曾经盛极一时的中华文化精髓。电影作为当代社会一种重要的媒介,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视听体验与享受,而古琴也同样是一种媒介,它承载着文化与历史并在当今的电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现代人有必要认识与了解电影作品中的古琴,也有必要了解华语电影中对古琴的运用而为电影本身带来的独特情怀。

古琴艺术的内涵

中华古琴文化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它的生命力与丰富性是其他乐器难以比拟的。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对于古琴的发明者有着很多的传说但是又没有可靠的考证,所以也不必深究。在古代所有的乐器统称为琴,是因为琴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原因。而古琴之所以“古”是出于今天对七弦琴的定义,是为了区分于钢琴等现代琴的区别,然而古诗文中也有“古琴”一说,是指年代久远的琴,与当今的“古琴”应当区别而论。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乐器,居于四艺即琴棋书画的首位,属于一种室内的娱乐。而古人追求的并不完全是“古琴”这一乐器,更多的是将古琴作为一种象征,作为一种所要标榜的志向,通过古琴来塑造个人的修养,正如是“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汉·《白虎通》)古琴饱含儒、道二家的思想,无论是在音色、音阶还是曲目中都表现出来一种清和淡雅、优雅恬静的风格,这种风格塑造出一种闲适、幽远的意境,同时也是文人墨客所一直追求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就如弦外之音、言外之旨,也正是因为古琴艺术的这些内涵,才能够在被电影合理运用后为电影表现出这种意境,从而为电影带来一种富含古韵的情怀。

华语电影中古琴的运用

古琴在华夏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凭借自身独特的音韵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普及并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有很多人们至今仍然能够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流传下来,即使在如今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生活时代里,古琴仍旧具有比较深刻的群众基础,这些都为电影与古琴的联姻奠定了可能性。古琴艺术无论是从其发展还是其内涵都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和烙印,所以运用古琴艺术的电影以华语电影为代表是必然的。虽然电影的历史与古琴的历史毫无可比性,但是华语电影中仍旧能够找出几部融合古琴艺术的经典之作。

(一)《山水情》

《山水情》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20世纪80年代制作的一部以古琴为主题的水墨动画片,主要讲述了一位渔家少年收留了一位在归途中病倒的老琴师,这位老琴师在病情得到舒缓后拿出古琴开始弹奏,此时古琴所散发出的魅力将这位渔家少年深深地吸引并决定要拜老琴师为师来学习古琴艺术,老琴师也十分欣慰并努力将自身的技艺传授与少年,当少年琴技略有成就之时,老琴师仍旧希望少年在古琴技艺上更加精进,于是带领少年驾舟出行,历经高山大川,少年深受启发。老琴师与少年临别之时将自己的爱琴赠予少年,少年看着恩师逐渐消失的背影,独自盘坐于悬崖之上,奏起了送别恩师的琴曲。

这部以古琴为载体的水墨动画片《山水情》被誉为是我国水墨动画的巅峰之作,同时也被称为是中国动画彻底商业化之前的最后一部艺术精品,从观众对《山水情》的认知中可以看出《山水情》的艺术价值是非常高的。在《山水情》中出现了两种十分具有我国历史文化特色的元素,即水墨与古琴。作为一部水墨动画片,在人物的刻画上十分鲜明且具有明显特点,在对景色的刻画上寥寥数笔便出现了潺潺的流水与巍峨突兀的山峰,大片的留白与模糊的轮廓更是留给了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使观众在观看影片时除了赞叹便是发自内心的意犹未尽的感觉。虽然这是一部水墨动画片,但是水墨只是给出了影片的“形”,影片的灵魂则是通过古琴表现了出来,所以这部水墨电影也可以视为一部古典音乐电影,在故事的发展中,古琴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线索。在《山水情》中,古琴能够叙述事物与环境,随着悠扬的古琴曲,观众更多体会到了山水的柔美与壮丽,若隐若现、波澜起伏的感觉随着琴声的节奏表现了出来。古琴在《山水情》中也体现出了一种意境,是与道家思想相似的天人合一,追求恬静、自由的生活,并在塑造这种意境的同时赋予了影片更多的诗意以及充满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韵味。

上一篇书法文化

下一篇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