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区别范例6篇

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区别

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区别范文1

定性分析:复杂经济即范围经济

5月11日。在杭州进行的“复杂视野中的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专题研讨会上,我提出一个观点,认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归结起来就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关系”。“所谓简单性与复杂性,就是机械系统和生物系统的区别。生物系统无论多么简单也是复杂系统,但是机械系统无论多么复杂,最后都是简单系统,当然是非常复杂的简单系统。”我认为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今天在钓鱼台国宾馆开会见到杨老师,我还说,所谓带有根本性,我认为就是涉及范式转移。

在范式转移这个问题上,我提出“非常赞成陈平老师说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问题的源头。”结合“信息经济是复杂经济”这一命题,我提出一个复合的命题:复杂经济即范围经济。当然,这个命题的对偶命题就是:规模经济是简单经济。以下解释一下。

首先,复杂经济有特定含义,不是指复杂的经济,而是指复杂系统的经济,它同生物系统的经济是一个意思。简单经济也不是指简单的经济,而是指简单系统的经济,它同机械系统的经济同义。

其次,复杂经济的第二层意思,是指复杂性经济,相对于复杂性不经济。我认为它同范围经济与范围不经济,表达的是同一内容。相应的,简单经济是指同质性经济,相对于同质性不经济,它与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表达的是同一内容。

需要说明,如果仅是从现象上讲,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都同时可以具有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的特征。但是从范式上讲,工业经济主要是规模经济,信息经济主要是范围经济,二者有本质区别。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从生产方式上讲,是规模经济且范围经济(如长尾曲线显示的情况),是在相互吸收对方所长。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本质区别,正在于复杂经济与简单经济的区别。规模经济说的是同质性经济,在经验上通常还与异质性不经济相联系,例如说中国制造“经济”;范围经济说的是异质性经济,在经验上常常与同质性不经济相联系,例如说中国制造“不经济”。历史上的农业经济虽然也常常是范围经济的,但与信息经济的区别在于,信息经济意义上的范围经济,同时也可以是规模经济的(即以工业化为基础,实现了充分的社会化);而农业经济意义上的范围经济,总是伴随规模不经济(而小生产“经济”,是个性化定制的小农经济)。

范围经济与复杂性、生态性有内在关联。范围经济表面在说多产品生产的经济性,实际上揭示了工业化的一个反例:系统越复杂,成本可能相对越低。安筱鹏说的“产品服务系统越复杂成本弱增性越强”就是一例。所谓范围经济不经济,都是指在均衡水平上,增加复杂性,到底成本合不合算。同一个厂家同时生产多个品种的产品,当然增加了生产的复杂性,只有比简单性条件下,成本更低,才能说范围“经济”,否则就只能说范围“不经济”。

简单系统表现为系统越复杂,成本越高(范围不经济)。为此,工业组织只有通过让中介复杂化(如科层化)来降低协调成本。复杂系统表现为系统越复杂(越多样化、个性化、小型化),成本相对越低(即范围经济)。信息化为此表现出生态的特征,使产销中间环节简化,实现人单合一。

从“信息经济是复杂经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后工业、第三次工业革命等说法一般说说可以,但严格究起来,有混淆本质之嫌。我听起来总觉得像一个地主在向资本家解释什么叫工业化,认为工业化就是后农业化,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第X次农业革命。好比说牛就是一匹黑色的马。相当于说一个东西就是它所不是的那个东西。

信息经济是复杂经济这个说法,把电子商务中那个“商务”的本质抓住了。以往过多从信息这个中介去定义,有偏“电子”之嫌。而后工业、第三次工业革命等说法。又有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商务的经济性的问题。

复杂经济区别于“非常非常复杂的”简单系统。“非常非常复杂的”的简单系统指后期的工业化,虽然层级众多上是“复杂的”,却不是扁平化的;虽然决策上是“复杂的”,却是中央控制的;虽然个体可以是灵敏、智慧,看似“复杂的”,但整个机体是不适应复杂生态的(因为越复杂相对成本越高,税更高,更贪腐)……等等。还有“非常非常简单的”复杂系统,如单细胞生物,它的复杂性表现在是自组织、自协调、自驱动的。

定量分析:复杂性指标测度与复杂性的经济性计量

1、问题所在

简单经济在范式上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同质性假定。同质性的经济,本质上就是简单经济。规模经济,是报酬递增情况下的简单经济;新古典经济,则是报酬不变或报酬递减情况下的简单经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定量分析方法不同。规模经济因为假定了品种为一(即产品同质),主要是以数量范式为参照系量化;范围经济因为假定了品种大于一(即产品异质),需要以品种范式为参照系量化,而后者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成熟指标与成熟计量方法。

正如布鲁克模型显示的,索洛悖论之所以无法显示信息技术投入的产出,是因为它先验地设定了所有产出一定是同质的;在方法上没有设置反映差异化、多样化的量化指标,因此只能测出信息技术投入在不改变生产方式(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条件下的产出,而测不出8改变生产方式(小批量多品种)之后的产出。一句话,索洛悖论根本就没有设置测度复杂经济的计量维度。好比在疑惑:牛到底生了一匹什么样的马?

传统方法没有测度复杂性的指标,因此无法显现生态化的价值。同质化假定,就像陈平教授讲的,相当于说所有产品一样,因此只是简单系统。

2、测度复杂的两种方法:技术计量与经济计量

技术计量相当于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类型的计量;而经济计量是指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水平的计量,前者不必联系于价格,后者要考虑价格。二者的差别在于是否把复杂性与投入产出(如成本与利润)结合起来。

1)对复杂性的技术计量。宋华岭《复杂性测度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一书归纳了六类技术计量指标,第一类是信息类,如费系尔信息、储存信息指标;第二类是熵类,如Renyi熵、计量熵指标;第三类是描述长度或距离类,如自描述代码长度、最小描述长度指标;第四类是容量类,如拓扑机器容量指标;第五类是深度类,如热力学深度指标;第六类是复杂性类。如Lempel-Ziv复杂性、随机复杂性等指标。这类指标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缺点是测出来的东西更加适合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研究,而不适合经济学研究。

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区别范文2

关键词:规模经济 网络经济 范围经济

在经济学中,规模经济意味着当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较大的生产量时会产生的经济性,是指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呈现下降趋势。范围经济则意味着对多产品进行共同生产相对于单独生产的经济性,是指一个厂商由于生产多种产品而对有关生产要素共同使用所产生的成本节约。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充分利用是推动大工业迅速崛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由它们决定的产业组织结构和市场的竞争性与否,也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领域。

1.问题产生

西方经济学家利用成本函数对运输企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进行过测算,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卡福斯等将运输成本函数应用于铁路企业规模的研究上,得出铁路企业不存在规模经济效益的结论对运输业规模经济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尚未弄清运输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特殊表现,以及未能在它们与运输业的各种网络经济特点之间建立起应有的联系,是导致有关研究难以取得实质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认真的分析可以告诉我们,微观经济学用来分析一般厂商或产业是否具有规模经济的方法,不能直接和简单地套用在运输领域。

2.道路运输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运输活动无疑存在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现象,但由于运输业网络特性和运输产品本身及其计量方式的复杂性,使得对运输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把握变得十分困难(对经济学来说,凡是描述和计量比较困难的商品,其分析的难度也往往大为增加)。作为运输产品的每一个客货位移都具有不同运输对象、不同运距和起迄点或不同运输时间等特征,而运输产品的计量单位是把重量和距离复合在一起的吨公里(或人公里),当对运输产品进行加总时,上述特征会被抽象掉,因此运输产品的总计中往往是包括了很多不同的运输产品。而运输生产过程又要分别体现在可移动的载运设备和作为运输基础设施的固定网络、线路及各个节点上面,故运输业的规模经济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运输是地理空间上的活动,运输网络在空间幅员上的规模越大,线路越长,网点越多,其服务覆盖的区域范围就越大,因此从运输网络的幅员大小看,可以考察运输企业是否具有管辖线路越长或网络覆盖区域越大,单位运输成本越低的效果。

(2)从运输线路的通过密度上看,可以考察具体运输线路上是否具有运输量越大就导致该线路的单位运输成本越低的效果。

(3)从单个运输设备的载运能力(如列车牵引重量、车厢容积、飞机客座数或轮船载重吨位等)上看,则可以考察是否具有载运能力越大,其单位运输成本就越低的效果。

(4)从运输企业拥有车(船、机)队中车辆数的多少,可以考察是否车队的规模越大,经营效率越高或单位运输成本越低。例如机队的规模既与在航线上所能提供的服务频率有关,又与保持合理的维修队伍及合理的零部件数量有关,有数据说在只有一架客机单独使用时所需储备的零部件数量相当机价值的50%,而当拥有10架相同客机时所需要储备的零部件数量仅相当机总价值的10%。我全国目前拥有500余架民用客机,分别属于数十家航空公司,飞机总数还不如国外一家大公司拥有的数量,因此每一家公司的机队都很难达到应有的合理规模。

(5)由于客货发送量越来越大,而且存在大量同种运输方式内部或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中转、换装、联运、编解和配载等问题,交通网络内港站或枢纽(包括车站、港口、机场、配载中心以及它们的结合体等)与相关线路或相关运输方式的能力协调变得十分重要;枢纽的能力必须与整个网络相协调,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枢纽决定或限制了网络系统的整体能力;反过来说,枢纽的规模和能力也是其所在运输网络发达水平的标志。

(6)还可以从运输距离角度考察是否具有单位运输成本会随着运距的不断延长而下降的效果。运输经济中一直有所谓“递远递减”的规律,特别是终点成本所占比例较高的铁路、水运和航空运输这一特点更为明显。

运输业范围经济的存在使得其规模经济概念的把握更加困难。前面已经提到运输产品及其计量上的复杂性,此外在通常情况下,运输基础设施特别是运行线路往往需要客货运混用,例如铁路客货运公司利用同一个铁路网络,同时提供客货运服务并生产出多种客运和货运产品,一般要比分别建立两个各自拥有客货运专线的铁路公司分别进行客货运的成本要低。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同一运输线路上被运送,甚至就在同一部载运工具上的旅客和货物,也会对应着很多不同的运输产品。因此运输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存在范围经济的,产生范围经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设施和设备的共同使用可更充分地发挥效率,从而降低运输成本。如果不考虑运输服务质量上的差别,对运输产品可以根据客货运、货运中的不同货种、同类货物但起迄点不同以及不同的运送时间等进行分类,可以看出几乎每一个特定的位移都是一个特殊的运输产品。运输业就是这样一个提供极端多样化产品的特殊行业,同样的运输位移可以由不同的运输行业(即不同运输方式)分别提供,而每一个运输行业和运输企业往往又都面对着不同的运输市场。

3.运输业的网络经济

道路运输业是网络型基础产业。运输业(或运输活动)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网络上运输总产出的扩大,平均运输成本不断下降的现象。这是一个十分笼统的概念,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它包含着很多不同的内容。运输业的范围经济,是指与分别生产每一种运输产品相比较,共同生产多种运输产品的平均成本可以更低,这可以是指某一运输企业的情况,也可以是指某一运输网络或网络某一部分(如线路、节点、车辆和车队等)的情况。

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区别范文3

关键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区域经济

1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1区域经济发展与电子商务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下应用电子商务,能够有效推动区域内企业的扩张和发展。此外,电子商务的发展还降低了企业社会交易成本,这里成本的降低包含信贷成本、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的降低。商业信用在商品经济中起着油的作用,信息体系的完善能够有效节省资金成本,减少企业发展中必要的物流开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1]。所以建设一些专门的电子商务物流平台,能降低物流成本,使企业的业务发展形式更加灵活。对于消费者来说也能够在短时间内搜索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同时降低交易时间成本,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自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2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有区域内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且要注重区域间生产流通和生产要素的相互作用。在一个大的区域经济市场内可能会出现经常性的经济限制和贸易壁垒,同时也会经常性的发生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交换活动。在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这种活动可能会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对象所有权问题,其二是实体物流通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流问题。区域间物流活动的能够促进需求、供给等两个方面的增长效应。其中从供给方面来看物流流通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区域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发展,从需求方面来看,物流流通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扩大输出需求,从而提高一个产品的总需求,从多个方面刺激区域内经济发展。另外,从供应链方面来看,现代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突破资源制约和体制制约,把区域经济的发展融入到更大的发展环境中,促进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1.3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

通过前面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结构和范围会发生较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在产业结构形式方面,进而影响区域经济范围变化趋势,控制区域经济发展范围的扩展[2]。区域经济范围值是二者共同作用下最合理产品辐射范围,在这个点的引导下会形成一个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较紧密、协调,区域内的交通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均得到很好的利用,产品均能实现其有效服务,极大的提高了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运用效率,满足客户对商品的个性化。

2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下区域经济发展

2.1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电子商务逐渐主导全球消费方式变革,特别是次贷危机之后,互联网技术为人们提供一种便捷的交易方式,人们能够在更大范围的网络市场进行交易,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和信息传递,实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发展,促进自身经济建设的发展。基于此,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必须注重电子商务的发展,积极吸引外国著名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在原有经济发展基础上建立网站群支持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并积极培育地区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鼓励大型商会、博览会建立专业型网站,引导市场经营主体向电子商务经营模式转变,培育新的发展市场,使有型市场和无形市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建立专业电子商务市场,提高市场交易和市场信息管理功能。并利用现代物流优势资源,支持个人和企业通过不同网络交易形式,发展网络影响,积极推动区域电子商务环境的发展,引进外资发展网络运营,给予电子商务企业较多的发展优惠措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2.2合理布局物流园区的发展

在物流业的规模定位方面要确定物流的规模一体化发展,发展过程中要借助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确定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所在区域总的物流需求规模,根据区域交通、辐射条件以及城市布局等方面的因素确定物流规模定位系数的发展;而后对物流园区进行功能定位考虑,首先确定区域物流的主要服务对象,明确物流供货对象后再进行内部设施的建设,同时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内部建设规划布局。整个过程的定位必须依托物流市场条件,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最后对物流园区各种设施和策略进行科学的布局定位分析,集中型物流园区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地理物质的集中连片建设方面,这类物流园区的用地规模比较大,而且区域内有一套通达性比较强的综合运输体系,该体系可能位于物流园区中心位置。非集中性物流园区在空间上是一个被科学划分的联合体,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化技术手段将各个分散的个体相互连接起来。这种物流园区一般布局在土地比较紧张、周围物流需求大的工商贸企业附近,这样能够比较容易的吸引第三方物流聚集。

2.3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和货运信息网络的建设

交通设施的完善和货物信息平台的构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国东中部地区建立有大量的生产资料集散中心,大大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物流业的发展,另外发达的交通和信息技术也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所以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重视区域间交通设施建设,利用多元化投资渠道和投资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交通基础设施要打破行业限制、区域限制和政策限制,积极鼓励各种形式的物流交通设备、设施的建设,完善物流配套运输网络的建设,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立,特别要加强区域间交通枢纽、大型物流基地和物资集散地的建设,并对现有的资源优化和整合。同时要加快建设区域间货运信息的网络化建设,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根据各个地区物流发展特点,集合主要交通枢纽布局,建立区域间物流中心、辅助中心等,在网络建设方面要积极开发运输信息中心,在运输公司建立局域网,逐渐与全国其他主要交通枢纽的交通网络进行整合,形成覆盖全国的货运信息网络形式,为区域间物流发展提供条件。

3结束语

要想提高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必须将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根据其影响因素特点,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并在区域经济未来发展中不断提高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应用程度,积极进行产业结构互补。

参考文献:

[1]杨道静.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9):46-47.

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区别范文4

关键词: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旅游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0;F59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48-02

引言

1.规模经济

在经济学中,规模经济意味着当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较大的生产量时会产生的经济性,是指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呈现下降趋势。

2.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则意味着对多产品进行共同生产相对于单独生产的经济性,是指一个厂商由于生产多种产品而对有关生产要素共同使用所产生的成本节约。

3.小结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充分利用是推动大工业迅速崛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被钱德勒称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而由它们决定的产业组织结构和市场的竞争性,也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领域。但在现实中,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一般都比定义上的要复杂。

旅游经济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适度规模的经营,加之以科学的规划管理,同样也能为旅游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一)规模经济

1.内容

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2.原因

专业化。从亚当・斯密的著作开始,人们认识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详细的。学习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练程度增加,提高效率;可以有效地承担研发费用等,提高运输、订购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加强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

3.主要类型

规模内部经济。指一经济实体在规模变化时由自己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规模外部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如行业规模扩大后,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之获得相应收益;规模结构经济。各种不同规模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规模结构经济:企业规模结构、经济联合体规模结构、城乡规模结构等。

4.优势

能够实现产品规格的统一和标准化;通过大量购入原材料,而使单位购入成本下降;有利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化和精简;有利于新产品开发;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5.制约因素

自然条件,比如,石油储量决定油田规模;物质技术装备,如化工设备和装置能力影响化工企业的规模;社会经济条件,如资金、市场、劳力、运输、专业化协作对企业规模有影响;社会政治历史条件的影响等。

6.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途径

通过进入与企业知识基础具有协同效应的产品市场从事多元化;沿着企业既有主导产品的价值链进行纵向一体化合并。

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会导致大型多元化企业的出现和发展,这在德国和美国的化工产业中的确是常见现象。

企业的规模经济除了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以外,还受到企业的管理能力、财务实力、市场营销等能力的制约。很简单,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那么过大的规模只会造成管理混乱而降低效益;营销渠道不够多,过大的规模就会造成产品积压;研发能力差,再大的规模、再多的产品也提供不了更强的发展后劲,反而造成过高的退出成本;财务实力差,资金短缺,正如人会贫血一样,规模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企业的贫血;正像木桶中的水容量只取决于长度最短的那一根木板一样,企业的效率也取决于效率最差的那一环节。所以,企业在购并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谨慎地进行决策。

(二)范围经济

1.内容

由于一个地区集中了某项产业所需的人力、相关服务业、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销售等环节供应者,从而使这一地区在继续发展这一产业中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大的优势。

与规模经济不同,它通常是企业或生产单位从生产或提供某种系列产品(与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的单位成本中获得节省。而这种节约来自分销、研究与开发和服务中心(像财会、公关)等部门。范围经济一般成为企业采取多样化经营战略的理论依据。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生产或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范畴。

2.原因

投入要素具有多种使用价值;管理者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充分发挥;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来探讨范围经济的合理性;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探讨范围经济的合理性。

3.竞争优势

生产成本优势,主要表现在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差异化优势,指企业提品的多样性,包括产品的质量、功能、外观、品种、规格及提供的服务等,这种多样性能使消费者认同该产品并区别于其他企业提供的类似产品;市场营销优势,范围经济形成的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体现了企业在产品、品质和价格方面的竞争能力。同时又能在内部建立的营销平台上,利用原有的渠道销售多种产品,还能更好地利用企业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对跟进者形成巨大的进入障碍;技术创新优势,范围经济利益的驱动可以导致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抵御风险的优势,在成本、差异化、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实际上是增加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不同应用

规模经济是与比较优势联系在一起的,范围经济是与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波特的发现 波特认为,比较优势,关注点在生产要素,在禀赋。也就是 “天生”的资源。竞争优势,除了取决于生产要素外,更取决于企业外部的需求、相关产业、战略等综合因素。比较优势强调的是企业向内部生产生素要效益的单打独斗的经济发展方式,企业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向外借用资源的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方式。

尽管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各自明确的定义,但实际上范围经济也是一种特殊的规模经济,所不同的是范围经济中的产品是多样化,而规模经济较为单一,从投资的角度上来说,则都是投资增加引起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结合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不同之处,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理应用在不同的地方。

要解决旅游企业小、散、乱的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1.要在旅游企业外部运用规模经济,发挥企业比较优势。通过购买或合并来扩大旅游企业规模,在一定范围上使企业达到规模经济,降低一系列成本,比如购买设备的成本、开发新产品的成本、加大宣传力度的成本等,使企业在运营上更专业化,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

2.要在旅游企业内部运用范围经济,发挥企业竞争优势。通过企业内部运作,在产品上实现多元化,在管理上实现经验化、创新化,增强旅游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从各个方面推进企业发展,解决旅游企业散乱的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起来运用到旅游企业管理中,政府干预与市场调控相结合,促进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小安.旅游发展与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2] 郭洪江.知识经济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启示[J].旅游经济,1999,(5).

[3] 郭来喜,刘锋.21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向高技术化、质量型、效益型方向发展[J].科技导报,1999,(5).

[4] 巫宁,杨丽.变中观变――论面向21世纪的旅游企业管理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2001,(4).

[5] 钱德勒.(1990)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张逸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 荣朝和,高宏伟.运输业规模经济计量方法的探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5).

[7] 周怡.旅游企业的管理创新[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8] 侯先荣.企业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9] 盛大生.如何进行创新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 尤建新.高级管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11] 周朝琦.企业创新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区别范文5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比较;方法论

自克鲁格曼(krugman,1991 a)将空间概念引入迪克希特一斯蒂格利茨(dixit et al,1977)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完成了新经济地理学(neweconomic geography)的开山之作,提出“核心一边缘”(core-periphery)模型以来,关于空间的经济研究得以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视野,并随着藤田等(fujita et al.,1999)、鲍德温等(baldwin et al.,2003)对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新经济地理学终于建立了自己的研究范式,并导致学科的快速发展。

但是,围绕新经济地理学的一系列争论和讨论却始终未曾停止过,这些争论包括: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式、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以及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的分野、空间区位问题为何一直未能进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等(顾朝林等,2002;朱华友等,2003;刘安国等,2005)。本文主要围绕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以推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交流、传播、研究和应用。

一、从经济地理学到新经济地理学:兼与地理学科比较

新经济地理学,学术界亦称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或地理经济学(geographical economics),就其学科的本质特征而言,它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尽管对于“空间”这一研究对象,经济学有着与地理学同样的目标和学术兴趣,但是它们在学术规范、学科范式、理论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却远远大于共同点。为此,有必要探讨这两个学科对同一对象——“空间”进行研究时的差别。

经济学虽然在社会科学诸学科中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但它本身仍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它研究的是社会经济中消费者、厂商、市场以及政府等主体的经济行为,仅仅由于其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学科范式较为接近于自然科学,使它看上去更像一门“科学”。经济学建立了一套本学科的学术规范:需求、供给、价格、市场均衡等,围绕这些概念,经济学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范式。

而地理学则是另外一门几乎完全不同的学科,它是一个将“地理”因素作为特定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尽管地理学也将经济行为的地理特征作为研究对象,但经济行为的地理特征在地理学科中是被当作“自然现象”来加以处理和研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学研究的经济行为与地貌、海洋等自然现象并无不同之处。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实证主义的,但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领域,这种实证主义更准确地说是经验主义的,它主要依赖观察到的经济行为的地理现象加以研究和分析,研究方法则直接来源于空间科学和区域地理学。

当经济学关注空间现象时,它与地理学的差别更为明显。经济学研究空间现象,更多关注的是与空间现象相联系的消费者、厂商等市场主体的行为在空间上的表现。尽管早期的古典区位理论更多从市场主体的外生因素(变量)分析空间经济现象,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则从市场主体的内生因素(变量)来分析空间经济现象,并为此建立了严谨而复杂的数学模型来加以表述,以便这些研究成果更加符合经济学的理论规范。

至此,有必要探讨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名称。前已述及,新经济地理学本质上属于经济学科,也有的学者主张称之为“地理经济学”,正如布鲁克曼等(brakman et al.,2001)所说,“我们宁愿选择地理经济学这个术语而不选择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原因,是该学科力图把更多的地理因素引入经济学,而不是把更多的经济因素引入地理学。”“我们不使用新经济地理学这个术语,不仅是因为‘新’这个标签经过一段时间就会不可避免地过时,而且还因为这个术语本身有其固有的缺陷——此术语暗示该理论是由经济地理学而来。但这不是事实,实际上,地理经济学牢固地根植于国际经济学、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无疑这一评说是中肯的,但地理经济学这一名称仍然存在缺陷。因为经济学视野中的“地理”因素与地理学中的地理因素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在经济学中,地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空间,而且是没有区域特征的空间,用于经济分析中,仅仅是一个没有任何内容和特征的位置(区位)而已。因此,经济学更感兴趣的是中性的空间,当空间不具备中性特征时,还必须煞费苦心地加以技术处理,如布雷克曼等假设的“等距圆”、藤田等提出的“跑道经济”等,以便空间更好地作为一个纯粹的因素进入理论模型。而地理学视野中的地理因素则更多等同于“区域”的概念,这是整个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地理学区别于相关学科的标志性特征。因此,地理学中的地理因素,或者说是区域因素,总是被关注的核心,而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地形、地貌、交通、生产、城市、人口等,这些内容总是被当作预先给定的外生条件而存在,地理学研究这些内容的分布规律,揭示这些分布规律背后的机制。

因此,我们说,尽管新经济地理学这一术语最为人们所熟知,但它却是最不能反映学科特征的一个术语。因为,它听起来更像地理学而不是经济学。如果考虑到地理学大家庭中还有一个与之完全不同的、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甚至经济地理学在70年代经历过一次革命,同样诞生了极具地理学科特色的“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就更加容易引起学科术语上的混乱了。而对于地理经济学这一术语,虽然比起新经济地理学具有明显的优点,但同样存在不足。因为其中的“地理”容易被人们误认为是地理学中的内容丰富的、外生给定的“区域”。因此,关于新经济地理学这一学科的较为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在本学科同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空间经济学”,正像藤田等表述的那样。作为别称,新经济地理学无疑拥有更高的知名度,因为由克鲁格曼最早提出,从而被人们广为知晓,但笔者认为,这一术语在使用时,最好标明“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

二、从区位理论到新经济地理学:兼与城市与区域经济学比较

新经济地理学作为经济学关于空间、区位等长期研究的成果,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从发展历史看,经济学长期以来也有着关注空间区位的传统,从经济学的先驱到近代经济学的大师,无不对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区位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区域、空间、区位等概念却一直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之外,只有德国的经济学研究一直坚持不懈地探讨区位的经济含义,长期从事这一主题研究的先驱包括了杜能(thunen,1 826)、韦伯(we

ber,1909)、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33)、廖什(losch,1940),以及德国传统区位理论在全球广为传播后,一批欧美经济学家为此也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区域经济学大师艾萨德(isard,1956)。

所有这些理论构成了经济学中称之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在经济学教科书中经常被称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的古典理论和新古典理论,显然他们是建立在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之内、受到古典经济学理论假设的约束、使用了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学科范式和分析工具。这些学科范式包含了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等。而这些假设条件和新古典分析框架形成的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理论模型不可避免地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外生模型,即通过预先给定的外部条件来研究区位和空间现象,在这些给定外生变量的条件下,研究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和决策。这一理论传统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虽然期间众多才华横溢的学者,诸如艾萨德(isard,1956)、阿朗索(alonso,1964)、米尔斯(mills,1967)、亨德森(henderson,1974)等为此做出了不懈地努力,但这一学科的学术水准一直未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在经济学大家庭中的边缘地位也未能得到彻底改变。

改变这一状况的是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革命:在产业组织研究领域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消费决策和厂商定价提出完整的分析工具,由迪克西特和斯蒂格里兹提出的不完全竞争模型清楚而简洁地表达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模型。该模型的优点是容易应用,以至于将该模型用于分析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产生了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作为与贸易理论关联的空间和区位理论,应用该模型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产生的“核心一边缘”模型以及由此扩展的城市经济模型、国际生产模型、经济增长模型以及政策研究等,构成了空间经济学完整、规范的标准体系,从而建立起空间经济学的学科范式。此后,围绕这些模型和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细化成为空间经济学乃至整个经济学界相当活跃的学术活动。

与传统的新古典区位理论相比,空间经济学注入了现代经济学的活力,具备了现代经济学的特点和条件: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等,形成的理论模型也具有内生特性,即不完全依赖外生变量的给定,通过内生经济变量的变化,有效解释空间经济现象的演变,这是空间经济学与传统新古典区位理论的最大区别,也是关于空间、区位的经济学研究最新的理论进步。

三、从边缘学科到主流经济学:兼论经济学方法论

从古典区位理论到新经济地理学,无疑是一次理论上的飞跃,同时也使得关于区域、空间、区位的经济分析从此步入主流经济学的圣地,并且成为当代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异常活跃的领域。但围绕古典区位理论长期未能进入主流经济学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止,以至于众多学者感到疑惑的是,区位作为现实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为什么经济学却长期视而不见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疑惑可以从经济学方法论中找到答案。前已述及,经济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科学,更准确地说,经济学是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因此,凡是能用“经济人”的行为来解释的经济现象,对于经济学来说就是合适的研究对象,除此之外,经济学不感兴趣。从这个逻辑出发,区位经济现象并不是一开始就能用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经济学语言来描述和分析的。

早期古典区位理论发展时期,当外生变量给定的条件下,研究特定区域的区位选择问题,这只是一个应用决策问题。因为缺少必要的分析工具,根据消费和生产的决策行为,无法给出区位选择的圆满解释。因此,经济学拒绝将区位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也就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当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收益递增的市场均衡和决策获得了新的分析工具,并且能有效地用于分析空间经济现象,从而构筑空间经济学理论模型,用内生变量解释空间集聚或扩散,或更准确地说解释消费者和厂商的决策行为时,空间经济学才取得了登入主流经济学殿堂的通行证。因此,我们可以更一般地说,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受到分析工具的约束。没有理想的分析工具,即使是极具重要意义的经济现象,经济学也会拒绝其进入自身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而宁愿将其交给应用学科去研究,这也是经济学作为一个成熟理论学科的必然选择。

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区别范文6

迪克西特为什么还没获得诺贝尔奖?最近接触长尾理论后,对这位印度经济学家产生了浓厚兴趣。

迪克西特最主要的贡献,是通过迪克西特―斯蒂格里茨模型(D-S模型),建立了一个通过“产品数量―产品品种”二维坐标分析经济问题的理论框架。迪克西特从没谈过长尾理论,但由于长尾理论的内核框架也是“数量―品种”关系。因此可以视迪克西特的理论为长尾理论的基础理论。

许多新经济理论,如罗默的新增长理论、克鲁格曼的空间经济学等,都是在迪克西特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增长理论是D-S模型的时间动态版本,新经济地理模型是D-S模型的空间动态版本。虽然由于斯蒂格里茨获得诺贝尔奖,迪克西特重复获奖的可能性降低了。但在我心目中,迪克西特具有不输于任何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实力。

迪克西特理论与新经济的内在联系

在互联网业,人们经常提到水泥加鼠标。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远没有水泥加鼠标外在结合这么简单。我认为,新经济是旧经济内部矛盾的产物,具体说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矛盾运动的产物,强调多品种的范围经济是旧经济中产生新因素的萌芽。研究多品种的经济性,就成为研究新经济发生学的重要问题。

循着这个线索,应该特别注意传统理论中那些包含新经济思想因素的理论。像安德森长尾理论这种典型的新经济理论,背后是钱德勒“古老的”范围经济理论。但钱德勒是研究经济史的,只谈经验,没有建立数学模型。迪克西特正好提供了钱德勒背后的数学支撑,将品种这个维度,第一次数学化地引入经济学内核。钱德勒―迪克西特―安德森正在形成一个新经济理论轴心。

不懂经济学的人,只要了解托夫勒关于“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转向小批量多品种”这一说法,就会明白钱德勒―迪克西特―安德森这个理论轴心在说什么。托夫勒的说法,内在隐含的正是一个“数量―品种”框架:以数量为竖轴,品种为横轴,传统工业化特征,品种上是少,数量上是大(合起来就是短头);新经济的特征,品种上是多,数量上是少(合起来就是长尾)。D-S模型就是“产品数量―产品品种”二维坐标上的函数解析;长尾理论讲的则是“产品数量―产品品种”二维坐标上的统计分布(长尾理论名称来源于“长尾分布”这个统计学术语)。钱德勒讲的则是“产品数量―产品品种”二维坐标系中的利润选择。区别在于,安德森通过统计讲故事,听众是普罗大众;钱德勒通过历史讲管理,听众是管理学家;迪克西特通过数学讲经济,听众是经济学家。迪克西特可以算半个新经济学家。

迪克西特讲的是什么故事

迪克西特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一方面规模经济要求生产产品的种类越少、每种产品的产量越大,经济性越好;另一方面消费的多样化偏好又要求较多的产品种类数。市场会折衷这一两难冲突形成一种垄断竞争的均衡,内生地决定市场上的产品种类数。

代表过时的工业化的西方经济学主流中,基本框架是数量和价格关系,迟迟没有把品种这个维度作为内生变量,纳入体系内核。表面原因是一直没有找到表述品种的数学方法(这一点被迪克西特于1970年代中解决后,情况有所改变),深层原因是理论上的不兼容。

传统经济学理论中所有具有新经济萌芽因素的理论,如范围经济理论、新增长理论、罗默理论、区域经济学、产业集群思想、空间经济学、都与范围经济有关,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共同都涉及到多品种协调问题。杨格指出:“产业的不断分工和专业化是报酬递增得以实现过程中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必须把产业经营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汪丁丁解释知识经济说,知识互补性的经济学含义是:知识甲和知识乙单独运用于经济活动时各自获得的收益的加总必定小于它们联合运用于经济活动时的收益。这是钱德勒范围经济定义的知识版。

深层的背景可以这样理解:互联网的特长在于协调,它的经济作用是降低多品种的协调成本。如果多品种的经济性得不到经济学论证,互联网的价值就始终进入不了经济学视野。由此引伸出来的差异化、个性化、定制等一系列新经济问题,就更找不到理论根据。而品种多样化、或者说多品种的经济性,是经济学家能听懂的新经济问题的表述方式。

迪克西特的局限

迪克西特本人并没有使用范围经济这个术语,它把范围经济表述为另一种规模经济。他沿着马歇尔的传统,用规模经济表述范围经济,区别只在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的不同。说迪克西特是半个新经济学家,是因为他的理论是一种准新经济理论。这点不同于钱德勒和安德森。

真正的新经济理论与传统经济中的包含新经济因素的理论(准新经济理论)之间的区别表现为:第一,准新经济理论把少品种与多品种的矛盾,理解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即专业化生产与多样化消费矛盾;新经济理论进一步认为属于生产内部(如少品种生产与多品种生产)和消费内部的矛盾。在这点上,钱德勒与安德森虽然数学上不如迪克西特,但认识比他彻底。第二,同样强调产品多样化现象,准新经济理论认为证明的是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新经济理论认为证明的是关联化协调的作用。杨小凯大大发挥了迪克西特理论中传统的那一面,把新经济融合解释成了旧经济分工,这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第三,同样强调一加一大于二(Superadditivity)的报酬递增现象,准新经济理论把它归功于专业化,新经济理论把它归功于打破专业化。第四,准新经济理论依赖垄断竞争框架,新经济理论可以推广到完全竞争框架。第五,对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的凹凸性的理解不同。

本来,分工离不开协调,协调离不开分工,争论分工创造财富与融合创造财富,似乎会陷入鸡生蛋、蛋生鸡式的诡辩。但我认为,有一个判据,可以把谁为主导的意义显示出来。这就是追问:品种越少,成本越低;还是品种越多,成本越低?这是钱德勒思考的问题,他比迪克西特与杨小凯站得更高。迪克西特的局限在于固化了“品种越少,成本越低”这个规模经济假设,而没有将互联网现实中越来越常见的“品种越多,成本越低”内生于模型之中。这点远不如不懂高级经济学的安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