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年中总结范例6篇

疫情年中总结

疫情年中总结范文1

一、总体思路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的决策部署,坚持简便易行、客观公正的原则,开展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

二、实施范围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各省(区、市)〕兽医主管部门。

三、组织机构

农业部成立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农业部兽医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农业部兽医局和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疫控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以下简称中监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以下简称动卫中心)相关负责同志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农业部兽医局综合处),由农业部兽医局综合处处长任负责人,农业部兽医局和疫控中心、中监所、动卫中心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任成员。各省(区、市)应成立相应的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本辖区的延伸绩效管理工作,并于2014年6月30日前将人员名单报农业部兽医局备案。

农业部组成32个评估小组,每组由5人组成,其中3名为春(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情况检查组成员,1名为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业务骨干,1名为农业部兽医局或疫控中心工作人员(负责联络协调)。评估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由省级畜牧兽医(农业、农牧)厅(局、委、办)主管兽医工作的负责同志担任,各组交叉检查,每组评估1个省(区、市)。

四、绩效管理内容与指标

重点评估各省(区、市)兽医主管部门围绕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这一核心任务,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兽药监督及假劣兽药查处、协调落实经费、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建设和绩效管理等工作情况(详见《农业部2014年度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附后)。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得到上级领导和群众肯定,扎实开展地区常见畜禽疫病防控指导工作,推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评估,建设病死动物专业无害化处理场,查处制售假劣兽药重大案件,开展特色工作且成效显著的省(区、市)给予额外加分。

绩效评估依据《指标体系》赋分,基础分100分,附加分10分,总分110分。评估得分前1/3的省(区、市)评定为优秀等次。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动物疫情扩散,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省(区、市),当年绩效管理不能评为优秀等次。

五、绩效评估方法

绩效评估按照“以地方自评为主,部里统一下达指标体系、统一组织培训、统一组织查验核实和评估”原则进行。

(一)动员部署

在召开全国春、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的同时,部署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

(二)各省(区、市)自评

1.年中自评。各省(区、市)对照绩效指标阶段性完成情况,做出阶段性自我评价,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下半年针对性改进措施,形成年中自评简报,并于7月31日前提交农业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

2.年终自评。

(1)各省(区、市)自我评分:按照本方案确定的赋分标准,逐项对照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年终自评分表另发)。

(2)提交自评报告:各省(区、市)根据绩效管理指标完成情况,做出总体评价,总结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形成年度自评报告,并于2015年1月底前连同证明材料提交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农业部评估小组核实

评估核实工作与全国春季、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检查同时进行。

(四)年度总结评价

2015年5月底前,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省(区、市)附加分证明材料进行审核、评定,根据年度评估情况及年终评估结果,起草《农业部2014年度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总结报告》,客观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总结绩效管理成效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报农业部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进度安排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从2014年3月开始,到2015年5月31日前结束。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2014年3月上旬:组织召开全国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调整农业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人员组成,部署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

(二)实施阶段

2014年6月上中旬:农业部评估小组(以下简称评估小组)对各省(区、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年中核实。

2014年7月31日前:各省(区、市)对照《指标体系》对本辖区上半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进行自评,并形成自评简报。

2014年9月上旬:组织召开全国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请分管部领导对2014年上半年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进行点评,同时对下半年工作提出要求。

2014年10月31日前:各省(区、市)对照《指标体系》对辖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进行自查。

2014年11月上旬:评估小组对各省(区、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年终核实。

2014年11月30日前:各省(区、市)兽医主管部门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能反映本地区特色工作开展情况和工作成效的总结材料及相关证明材料。

2015年1月31日前:各省(区、市)兽医主管部门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自评报告、自评分表及详实的相关证明材料(包括附加分证明材料)。

(三)总结阶段

2015年5月底前:起草《农业部2014年度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总结报告》,部署2015年度延伸绩效管理工作等。

七、结果运用

(一)通报表彰 在2015年7月的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上对2014年度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评定为优秀等次的省(区、市)兽医主管部门予以表彰并以部函的形式通报相关省级人民政府。

(二)综合运用 对评定为优秀等次的省(区、市)兽医主管部门,农业部将在基层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安排、动物疫情监测与防治经费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

八、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省(区、市)兽医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延伸绩效管理组织领导,认真做好延伸绩效管理工作,确保自评结果客观准确。认真撰写自评报告,提供能反映工作实施过程和最终成效的详实证明材料。

疫情年中总结范文2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根据国家规定的有关监测标准和操作规程,认真组织和规范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及家畜布鲁氏病等重点动物疫病开展定期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评估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预警预报,消除疫情隐患,为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动物疫病监测按照集中监测与常规监测、应急监测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积极探索主要动物疫病净化模式,大力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工作。

二、职责分工和主要任务

动物疫病监测实行分级负责制。每年进行两次集中监测;在集中监测的月份之外进行月度常规监测;根据国内外疫情形势发展及时组织进行应急监测。

1.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县畜牧局负责制定、调整本辖区动物疫病监测方案,并统一组织实施。

2.具体监测工作由同级疫病监测机构负责组织实施。作为无规定动物疫病县,工作中结合疫病净化评估的需要,制定监测计划,同时加强出口饲养场及周边区域动物疫病的监测工作。

3.在春、秋季集中免疫之后,于6、12月分别开展一次集中监测;月度常规监测随时进行;在国内、周边地区和辖区内发生主要动物疫病和新发动物疫病时,及时组织进行应急监测。

4.县畜牧兽医检测中心具体负责辖区内商品代规模饲养场、屠宰场、活禽交易市场和自然村的血清学监测和部分病原学监测,组织基层站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及时汇总、分析和评估全县疫情状况。负责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和检测质量的监督抽查。做好部、省、市三级动物疫病监测采样、送样工作。

5.基层站负责辖区内规模饲养场、屠宰场和村选点采样、检测;每年开展两次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与集中防疫同时进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并开展针对性的监测;每年对辖区内饲养奶牛等家畜进行一次全面的布病、结核病检测。中心化验室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血凝抑制试验,口蹄疫、猪瘟间接血凝试验等简单血清学检测,负责所辖区域内散养畜禽的日常的免疫抗体检测。

6.各基层站接到养殖企业、诊疗机构等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异常情况报告后,及时报告县局畜牧监察执法大队或防治站,由县局及时组织应急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监测,采取有效措施果断处置,将疫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重点工作安排

1.于4、7、10月10日前,采集一个羊场、一个猪场各≥30份血清送省局。

2.于8月20日前,采集3个牛脑送省局。

3.于5、9月15日前,采集父母代种禽场血清样品≥20份/场,泄殖腔/咽喉拭子双份样品≥20份/场;采集父母代种畜场血清样品≥40份/场送市局。

四、监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一)样品的采集

采样应按农业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试行)》中“样品采集、保存及运输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每个样品至少一式二份,备份样品应满足复检、验证或比对实验所需。

(二)免疫抗体监测方法及判定标准

群体检测免疫合格率应≥70%。检测方法及判定标准如下:

1、高致病性禽流感用血凝抑制试验。弱毒疫苗,商品代肉雏鸡第二次免疫14天后,鸡群免疫抗体转阳率≥50%为合格;灭活疫苗,家禽免疫后21天,HI抗体效价≥24为免疫合格。

2、口蹄疫:O型口蹄疫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免疫后猪28天、其他畜21天抗体效价≥25为免疫合格;亚洲I型和A型口蹄疫用液相阻断ELISA,免疫21天抗体效价≥26为免疫合格。

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用ELISA检测。活疫苗免疫28天后高致病性蓝耳病ELISA免疫抗体IRPC值>20为免疫合格。

4、猪瘟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免疫21天抗体效价≥25为免疫合格。

5、鸡新城疫用血凝抑制试验。免疫21天抗体效价≥25为免疫合格。

6、家畜布鲁氏病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筛选检测。

7、牛结核病应用牛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进行检测。

8、狂犬病用ELISA法。

五、检测频度和抽样数量

免疫抗体检测抽样数量:月度监测,至少抽检5个重点村,每村抽检禽≥20份,畜≥30份;集中监测当月,至少抽检鸡、猪(牛、羊)等规模饲养场5个、重点村5个,活禽交易市场1个,畜禽屠宰场1个,每村或每场抽检禽≥20份、畜≥30份,屠宰场≥30份;应急检测随时进行。对辖区内所有种牛、奶牛进行一次结核病集中监测,奶牛、奶山羊进行一次布病集中监测。

六、检测结果报送

(一)县检测中心应在每月6日—27日前通过“全国动物疫病监测和疫情信息系统”报送动物疫情监测结果和动物疫情信息,并将汇总表报市检测中心;每半年对辖区内动物疫病监测结果和疫情发生情况进行科学分析评估形成《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总结分析报告》,报送至市畜牧检测中心和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每季度报送一次本地动物疫病检测与疫情总结分析情况,并对本地动物疫病监测结果和疫情发生情况进行科学分析评估。

疫情年中总结范文3

一、基本情况

全县辖有15个乡,10镇,共403个行政村,3194个村民小组,105422户。总人口487048人,其中,农业人口455857。

二、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现状

1、学历情况全县村级动物防疫员共有403人,其中初中以上学历的有184人,占总人数的93.05%(其中,初中学历的有257人,占总人数的63.77%;高中学历的有62人,占总人数的15.38%;中专以上学历的有56人,占总人数的13.09%;)。初中以下28人,占总人数的6.94%。

2、年龄结构在4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中,61岁以上的有10名,占2.48%;51-60岁的有80名,占19.85%;41-50岁的有150名,占37.22%;31-40岁的有142名,占35.24%;18岁-30的有21名,占5.21%。

3、专业结构在这4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中,兽医专业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3.23%。在余下390名非兽医专业的防疫员中,受到县级以上业务部门培训的并取得兽医资格的有144人,其余246人均为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学徒。

三、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设置及职责

1、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设置

我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设置原则上是按照行政村的个数来设置的。即,全县共有25个乡镇,403个行政村,按一村一名防疫员的标准,全县应该有4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尚有13个村没有防疫员,而部分村兽医员相对超标。为了解决防疫人才需求的矛盾,我县当前村级动物防疫员实行分片区包干责任制和人员调配制。即,一名防疫员负责一片区或一个行政村的动物防疫工作。按4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和403个行政村来计算,平均达到一村一名动物防疫员。

2、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职责

(1)根据上级布置的动物防疫任务,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集中免疫,常年补免,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保障免疫密度达到100%。同时,对其他动物疫病进行防疫。

(2)及时上报动物疫情,特别是重大动物疫情。

(3)承担该片区的动物防疫诊疗工作。收费方式为服务性收费。

(4)按期统计上报畜牧生产情况,特别是规模养殖户的情况。

(5)负责责任区域内动物防疫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3、村级防疫员承担非本职工作情况

村级动物防疫员除必须履行的上述职责外,还承担着发展本地畜牧养殖业的重担。他们在遵纪守法的原则范围内,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下,以科技为支撑,以诚信为基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科技脱贫致富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1、村级防疫员的管理办法

我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和办法,主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省、州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来制定实施的。其主体部分有四点:一是指导思想;二是必备条件;三是职责及任务;四是奖惩办法。目前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办法正在进一步完善中。

2、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贴情况

处于我县财政困难实际情况,我县403个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贴均由县级财政全额拨款每人每月工资30元。工资发放和管理方式均由各乡镇财政所统一负责。2008年有200名村级动物防疫员,获得中央财政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补贴每人每月110元,工资每月达140元/人。其余2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工资每人每月仍是30元。

五、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村级动物防疫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的学徒,大多数防疫员知识陈旧,缺乏系统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有时还会因为运用了错误的传统经验而耽误了动物的最佳治疗时间,而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村级动物防疫员年龄老化

村级动物防疫员年龄老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动物防疫工作任务繁重、待遇低下。村级动物防疫员除了每年要完成春秋两防的全部任务外,还兼顾疫情上报、畜牧生产的统计等多种报表。而待遇仍然是每人每月30元人民币。年轻防疫员为了养家糊口,有部分人自愿辞去防疫员的职务外出打工,这是村级动物防疫员年龄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疫情年中总结范文4

[图文]__E县植检专业工作总结

____区20__年植物检疫工作总结____县植物检疫站20__年植物检疫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宣传、贯彻执行《植物检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自治区植检总站的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做好疫情监测与治理,认真开展检疫,加强检验检疫新知识的学习,植物检疫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确保今年我地区农业生产的安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一、加强队伍建设树立植检良好形象植物检疫既是一项技术性工作,又是一项行政执法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为了充实和提高我站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下步将增加专职植检员的人数。结合我地实际情况,今年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首先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自治区植检站举办的植检知识培训班;其次是认真组织学习《行政许可法》、《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重点学习植物检疫对象的识别和防治,植物检疫案件处理程序等,第三是加强实践,针对今年出现的红火蚁疫情,组织到实地进行识别并在我区开展全面的疫情普查,在实践中增强知识水平。同时,做到公开行政许可法办事程序,将《植物检疫条例》、收费标准、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办事指南及审批程序图和需要提交的材料目录以及申请书示范文本均在办公场所上墙公示,方便客户办理有关手续,使要求检疫的客户更加了解我们的植物检疫工作,行动上热情服务,变被到服务为主动服务,逐步树立起了植检的良好形象。二、开展有害生物疫情普查扎实工作今年发生了红火蚁疫情,为了进一步摸清和掌握我地的红火蚁发生实况,根据自治区(省)农业厅植检总站和__地(市)农业局植检站的有关精神,认真开展有害生物疫情普查,扎实工作。(1)成立了__县农业局有害生物疫情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农业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由植检站长担任,成员由测报站、植检站、经作站、农技站负责人和八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组成,共__*人参加了普查。(2)制定了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书面材料发到每个单位和个人。方案具体列出了各个乡镇的普点区域和方法及人员安排,普查时间日程表,使普查工作与各有关单位的常规工作相结合开展,做到两不互两促进。(3)举办红火蚁普查和防控技术专题培训班,邀请了地(市)植保站长等有关专家前来讲课,为顺利开展新形势下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据统计,全年共培训技术人员__人次,__期。(4)加大红火蚁防控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分别召开区级、乡镇级和村乡会议宣传和发放宣传资料,会后开展宣传督查加以监督确保宣传面广并落实到位取得这效。全年共召开各种会议宣传__次,参加人数过____多人,发放各种宣传资料__*万多份。(5)县(区)农业局在经费紧的情况下,拔出了____*元作为普查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技术培训、宣传、普查车油费和下乡技术员的车旅费等开支,促进了普查工作顺利开展。三、严格报检制度规范办事在开展产地检疫工作中,我站严格按制度规程办事,要求各制种单位认真做好产地检疫的申报工作。明确规定凡不进行申报进行产地检疫的基地,不再进行产地检疫,种子调运时一律不给予签发检疫证。今年绝大部分的制种单位都能及时到植检站进行填报《种苗产地检疫申请表》申请报检,要求实施产地检疫,做到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传播危害,规范了产地检疫工作制度。其中有个别制种单位今年在我区制了部分种子,前期由于没有按规定向植检站进行产地申请报检,到了调运时才到植检站要求补签发检疫证。鉴于此情况,我站坚持有关的制度,不给予签发检疫证,并与其讲清有关的法规和程序,让他从中吸取教训,完善了我地的种苗检疫制度,规范办事程序,维护了农民用种的切身利益。四、存在的问题1、目前专职植检员不足,只有*名,辖区内的部分种苗产地检疫还暂时不够深入、全面。2、植检队伍的知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3、检疫设备简陋,手段落后,部分实验、检测设备是与土肥站、种子站等单位共同使用。4、经费不足,缺乏交通工具,影响一些植物检疫工作的正常开展。五、20__年工作计划

1、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严格调运检疫申请、许可制度,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2、进一步加强有害生物的普查工作,对新的有害生物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及时向上一级部门汇报并采取扑灭措施,尤其是对今年在广西发生的红火蚁疫情,要加大监测力度,严格按普查方案和应急预案进行落实。

3、加强植物检疫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对新的有害生物的识别能力,提高业务水平,真正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严格把关、热情服 务,把好关,切实树立起我们植物检疫工作者的形象和提高我们的水平。20__年12月18日

疫情年中总结范文5

【关键词】 麻疹;疫情;免疫史;易感人群;麻疹疫苗

麻疹是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系单股螺旋RNA 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临床特点为咳嗽、发热、流涕、眼结膜炎、口腔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等,在口腔黏膜出现柯氏斑时传染性最强,皮疹及疹后脱屑无传染性,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2010 年共和县麻疹发病率:26.3326/10 万,除黑马河乡外各乡镇均出现了麻疹病例,其中4、5 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构成分别占总发病数22.85%、37.14%,9 至12 月无发病。现分析如下。

1 疫情分析

全县2010 年1~8 月通过麻疹疫情专报系统报告实验室确诊麻疹35 例,报告发病率26.3326/10万,采集血清35 例,血清采集率100%,个案调查率100%,全县确诊发病率26.3326/10 万,比2009年(34.9082/10 万)相比下降24.57%

1.1 地区分布

报告最多的乡为倒淌河镇,为9 例,确诊病例发病率69.35/10 万;恰卜恰镇为8 例,确诊病例发病率14.5/10 万;铁盖乡4 例,确诊发病率65.22/10 万;江西沟3 例,确诊病例发病率50.08/10万;切吉乡3 例,确诊病例发病率35.95/10 万;廿地1 例,确诊病例发病率24.12/10 万;龙羊镇3例,确诊病例发病率21.42/10 万;塘格木镇2 例,确诊病例发病率14.61/10 万;沙珠玉乡1 例,确诊病例发病率14.23/10 万;石乃亥乡1 例,确诊病例发病率15.21/10 万;

1.2 时间分布

1 月份发病5 例,占总发病数的14.29%;3 月份发病3 例,占总发病数的8.57%;4 月份发病8例占总发病数的22.85%;5 月份发病13 例,占总发病数的37.14%;6 月份发病3 例,占总发病数的8.57%;7 月份2 例,占总发病数的5.71%;8月份发病1 例,占总发病数的2.86%。

1.3 人群分布

①性别:男17 例,占总发病数的48.57%,女18 例,占总发病数的51.43%。

②年龄:8 月龄以下发病13 例,占总发病数的37.14%,8 月龄至14 岁发病8 例,占总发病数的22.86%,15 岁以上发病14 例,占总发病数的40%。

③适龄儿童:8 月龄至7 岁共发病6 例,占总发病数的17.14%,其中倒淌河镇4 例,占全县适龄儿童发病总数的66.67%,铁盖乡1 例,占全县适龄儿童发病总数的16.67%,切吉乡1 例,占全县适龄儿童总发病数的16.67%。与2009 年相比(2009 年发病46 例,适龄儿童发病12 例,占总发病数的26.09%)下降50%;与2000 年相比(2000年发病114 例,发病率101.02/10 万,适龄儿童发病49 例,占总发病数的42.98%)下降87.76%;与2005 年相比( 2005 年发病141 例, 发病率119.77/10 万,适龄儿童发病65 例,占发病总数的46.099%,)下降90.77%;

1.4 免疫史

有免疫史3 例,占发病总数的8.57%,无免疫史16 例,占发病总数的45.71%,免疫史不详16例,占发病数的45.71%。

2 采取的措施

我县发生麻疹疫情后,对发生麻疹病例的乡镇及重点地区进行了麻疹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6 月份对重点乡镇开展了麻腮风疫苗应急接种,9 月份开展了6 岁以下儿童的麻疹强化免疫活动,使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 转贴于

3 对策

3.1 加强麻疹病例监测、报告和管理

定期到辖区内各医疗机构,进行病例主动搜索,发现病例及时调查、采血、送检报告,实行“零病例”报告制度,同时加强乡镇卫生院麻疹疫情网络报告人员的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时完成常规免疫及复种工作。

3.2 加强重点地区麻疹疫苗接种

加强城镇、城乡结合部等流动人口多、免疫服务难度大的边远农牧区、乡、村所在地、定居点、交通沿线人口集中地区的预防接种工作,减少易感人群的累积。开展麻疹发病率调查与接种率评估,根据发病情况确定重点乡镇,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预防麻疹疫情的暴发和流行。

3.3 加强麻疹实验室检测

发现疑似麻疹病例时,立即进行个案调查和采集血标本。基本要求是:采血量为2~3 亳升,无溶血,无污染;标本送检表填写完整;血标本或分离血清(>0.5 ml)应放置在4 ℃冷藏,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达州疾控中心麻疹实验室检测,提高麻疹病例的诊断水平。

4 讨论

疫情年中总结范文6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爆发;学生

【中图分类号】R51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652-02

甲型H1N1流感为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毒基因中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1-2]。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可在学校、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发生暴发。2011年2月26日~3月27日,河池市某中学学生中出现咳嗽、头痛、咽痛、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共有69人发病,疑似为流感。根据河池市疾控中心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检验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诊断为一起甲型H1N1流感疫情。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现将调查处理结果及实验室检测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疫情资料:来自中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同阶段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报告,疫情平息后的最终结案报告。

1.2 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参照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2009第二版)》[3]中的调查表和要求进行。

1.3 标本的采集:采集患者的呼吸道标本(咽拭子),用冰块或冰排保存或置于4℃(冰箱),并立即送河池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病原学检测。

1.4 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10年版)》[4]中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5 病原学检测方法:实验室在收到标本24h内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标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分型。流感病毒核酸提取试剂采用瑞士罗氏公司的RNA提取试剂;实时荧光RT-PCR试剂使用广东华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在ABI7500型荧光PCR仪上进行扩增。反应条件为:37℃,25min,94℃,2min逆转录及变性反应;94℃,15s,55℃,15s,72℃,20s,5个循环;94℃,15s,55℃,35s,40个循环。结果判断:Ct值≤35.0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Ct值≤30.0为甲型、乙型流感病毒通用引物核酸阳性。

2.结果

2.1 基本情况:该校位于广西河池市辖区内,在校学生共3960人,其中男生1673人,女生2283人,教职工190人。食堂工作人员45人,分为59个班,其中高一年级19个班,高二年级18个班,高三年级16个班,补习6个班;有内宿学生3000人。学校有食堂为学生提供就餐、开水,饮用水源为自来水。经调查近期该校及附近社区居民无大量家禽、猪等禽畜病死亡现象。

2.2 流行病学调查:自2011年2月26日开始,该校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2011年3月4日上午8:10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学校医务室疫情报告后,,经调查核实并采集4例标本送到河池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检测,结果有3例标本检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3月7日确认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截止3月27日15:00时,全校有69名学生发病,此后无新增病例,病例症状轻微,以咳嗽、头痛、咽痛、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少数病例有低热,所有病例在家隔离治疗,无重症病例和住院病例,4月6日所有病例均痊愈回校上课。

2.2.1 首发病例情况:莫某,男,18岁,某中学248班学生,2月26日出现发热(体温不详)、畏寒、咽痛、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自行到私人诊所购买头痛散、感冒灵,服用后未见好转,2月28日体温38.4℃。否认2周前与流感病人有接触史,也无病死家禽、畜接触史。

2.2.2 班级分布:59个班中有28个班发现病例,高三年级发病29例,发病率为2.92%,占发病总数的42.03%,其中高三251班发病最多,共7例,占总发病数11.29%;其次为高三239班,6例,占总发病数8.11%。高一年级发病24例,占发病总数的34.78%,(见表1)。

2.2.3 发病时间与性别分布:2月26日起出现病例,发病有两个高峰期,以3月7~12日发病最多共28例,占发病总数的40.58%,第二个高峰为3月19~24日发病18例,占发病总数的26.09%。以3月21日发病最多共8例,占总发病数11.59%;男生发病41例,女生发病28例,男女发病比例为1.46:1,(见表2)。

2.2.4 发病年龄分布:发病以18岁年龄组为多,共32例,占发病总数的46.38%(32/69)。

2.3 病原学检测结果: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4份标本,结果3份标本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

2.4 预防控制措施:疫情发生后,卫生、教育部门立即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及时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认真搞好校园内外环境卫生并对室内、外进行彻底消毒;学校加强晨午检工作,动员未患病学生进行流感疫苗应急接种;对学生开展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加强煅炼,提高防病能力。由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没有造成疫情进一步扩散,确保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3.讨论

通过对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此次疫情为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

此次疫情突然暴发,传播速度快,发病时间分布呈暴发特征;波及面广,全校共59个班,疫情涉及28个班。暴发原因:一是学校招生范围较广,除本地籍学生外,还有来自河池市其他县(市)区的学生;二是学校刚放完寒假,在学生开学后学校没有落实晨午检制度,不了解从各地来的学生和教职工寒假期间活动情况,不排除由学生或教职工寒假期间从外地感染将病源带入学校的可能;三是教室、宿舍学生较多,通风不好;四是学校疫情报告系统存在不足。通过采取多种防控措施,本次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力强,同季节性流感一样,极易在学校、工厂、单位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引起暴发流行。因此提倡政府主导,社会动员,加强学生晨检,严格隔离传染源,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在人群密集的集体或单位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同时加强流感病毒病原学监测及人群流感病毒抗体水平检测,对预测疫情动态,制定预防策略和控制措施,防止流感暴发及大流行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宏伟,曹广文.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及防控措施.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9,30(6):610-613.

[2] 林磊,童贻刚,祝庆余.甲型H1N1流感病毒及疫情分析.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9,33(3):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