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医生论文范例6篇

疫情医生论文

疫情医生论文范文1

摘要 医学免疫学是与临床和应用结合紧密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务必学习和掌握一门科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工科院校因为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对医学免疫学内容的选择和讲授必须符合自身院校的特点。本文从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两方面来探讨在工科院校如何进行医学免疫学的教授和学习。

关键词 工科院校 生物工程专业 医学免疫学 课程设置 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是临床医学与免疫学基础理论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转变的一门过渡课程。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及其向医学免疫学的不断渗透,也使后者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研究方法上不断得到改进、发展和完善,这给医学免疫学的的讲授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压力,尤其是工科院校由于任务重、课时少等现实特点,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不断更新的医学免疫学知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是作者对工科院校医学免疫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一点初步思考。

一、课程设置

(一)确立教学目标。在工科院校,医学免疫学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独立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与免疫相关的问题。通过学习,主要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人类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②掌握机体免疫应答的种类、过程和特点;③了解一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爱滋病、自身免疫病等。④了解免疫学防治的相关知识;⑤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免疫学技术,熟悉免疫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理解、掌握和应用情况。根据工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医学免疫学本身的发展特点确定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分为以下四部分:①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等内容;②临床免疫:变态反应、肿瘤免疫、移植免疫、艾滋病等内容;③免疫学防治;④免疫技术。

(三)重视实验课开设。实验课的开设是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培养优良科研作风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验证所学习的基础理论,巩固所学知识,开发创新意识,培植学生创新能力。目前,一些工科院校由于课程设置将医学免疫学定为选修课、实验条件较差等原因限制了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的开设,这需要工科院校主管领导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重视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开设实验课,重新设置课程类别和实验内容,优化实验资源,唯有这样才能圆满完成培养新世纪生物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比如免疫细胞的形态特征、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T细胞表面的CD2和绵羊红细胞结合、免疫技术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切片的制作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使学生感到非常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我们在理论知识讲授后马上接着开设免疫细胞形态学观察、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玫瑰花环实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的制作等实验,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验的开设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医学免疫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意识。

二、教学改革

(一)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优化组织选择。工科院校学制为四年,开设的专业课程比较多,理论的教学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又不断地深化和丰富。工科院校学生学习具有课程重、授课时间短等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校内学习阶段让学生掌握大量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新观点、新知识,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讲课之前认真组织安排授课内容,精心选择授课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触并领会、记忆丰富的理论知识。①授课内容的组织:根据医学免疫学课程的的基本框架可以将医学免疫学分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临床免疫和免疫技术等六大模块。前一模块的知识内容是后一模块知识内容的基础和铺垫,理解和熟悉前一模块内容可以易化对后一模块内容的学习和记忆,按照如此顺序依次进行讲授,符合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此外,还有医学免疫学知识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最新进展与以上六个内容的模块没有冲突之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完善着医学免疫学课程的理论知识;②授课方式的选择:授课方式的选择也就是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课堂讲授内容重点难点易混点等来选择讲授、自学、讨论、见习、实验操作、电化教育等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最大化的理解吸收课堂知识,如对最新研究进展的讲授可以和与此有关的理论知识穿插进行。在授课方式的选择上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景,诱导学生产生猜想,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良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1]。

(二)加强学校、医院和企业的联系。医学免疫学是医学基础学科更是一门临床学科,至少也是基础和临床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过渡学科。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环境污染的加重以及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等多方面原因,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大大增高,特别是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在对各种免疫性疾病讲授过程中,通过电化教学手段以影视的方式将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过程完完全全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这些免疫病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还要深入到理论层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与市内医院联系,带领学生到一些相关科室特别是免疫科亲自接触一些免疫病患者,观察他们的临床表现,了解诊断过程。通过电教和临床实习的结合,使学生达到对一些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有一个系统、深入的认识;学生除了对一些临床常见病例有浓厚的兴趣外,还格外关注免疫学技术在一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免疫学技术作为一种方法学对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同学的创新意识与创造灵感,使他们能把这些意识和灵感带到即将或正在开展的科研工作之中[2]。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相关科研领域中经常用到的免疫学技术外,还要联系相关企业带领学生下厂参观、实习。实践证明,加强与临床和企业的结合很受学生欢迎,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学术讲座和课外兴趣小组。医学免疫学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不断扩展它的深度和广度,生命科学的每一步进展都补充和完善着医学免疫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对于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了解和熟悉这些新的知识更新点,但工科院校由于课时少,如医学免疫学的课时一般都在30节左右,授课内容多等这些特点使授课老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能过多地给学生传授这些新的进展情况,这样容易造成学习的知识和一些实践的脱节,因此,通过以下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知识的脱节。①鼓励开展学术讲座活动:选择合适时间,学校鼓励任课教师或邀请一些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一方面任课教师根据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的最新进展给学生进行补充和传授;另一方面,和本领域的专家近距离接触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了解该学科发展的动态;②组建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可以组建“自身免疫病研究兴趣小组”、“单克隆抗体制作研究小组”或:“疫苗制作研究小组”,有专职教师带领,定期不定期的开展一些有关医学免疫学的活动,如医学免疫学知识竞赛活动、自身免疫病的调查和分析、参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和深化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改进和完善成绩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试卷测试,成绩的评价要整体上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这就决定成绩的高低不能不能仅凭试卷考试,可以通过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动手操作、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式进行综合考核,将各项成绩加权后计入学生的总成绩,可以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结论

医学免疫学不仅仅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更是与临床和应用结合紧密的学科,这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并且知识的更新和发展迅速,作为任课教师不能只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略相关技术的传授,也不能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讲解而忽略最新研究进展的传递,因此,任课教师思想上要重视医学免疫学培养目标和讲授内容的改变,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有意识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和重视实验课的开设,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即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验能力的新型生物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疫情医生论文范文2

[关键词]基础医学概论;免疫系统;教学设计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供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了解医学概貌,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整合课程。其内容以“分子一细胞一器官一系统”为主线,涵盖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药理学、遗传学等十门课程[1],通过对基础医学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

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基础医学概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章,涉及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医学免疫学等学科,其教学内容深奥枯燥、概念抽象繁多、机理复杂,一直都是教学中的难点。下面笔者以此章为例谈一下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设计中的体会。

1 教材分析

笔者所讲授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基础医学概论》[2]第18章“机体的免疫系统”。目前的理论学时为10个学时,要完成教材整章的教学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结合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密切联系特异性免疫应答两条主线(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对面面俱到的教材做一个大幅度的修剪,达到“够用”为度。如免疫耐受、超敏反应、免疫学诊断、预防和治疗等作自学内容。

2 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知识基础,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①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②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③掌握重要的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结构和功能;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功能;④掌握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⑤熟悉T、B淋巴细胞的重要表面标记分子;⑥熟悉单克隆抗体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学生在高中生物时接触过免疫系统,对其分类、组成及功能有一定的认识,对该部分知识的加深与拓展也较易理解,因此本章的难点在于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2.2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2.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 教学方法

非医学专业招生大多是文理兼收的,有些学文科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对涉及较复杂机制的内容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极易形成思维疲劳,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比喻法、讨论归纳法、案例分析法、PBL教学法等,提出问题找到基础与临床与生活经验的切入点,循序渐进将科学知识的讲授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时,首先提出问题: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发现了一种有“世纪瘟疫”之称的疾病——艾滋病,对艾滋病,同学们有多少认识?同学们知道艾滋病患者会有什么临床表现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结合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的形象比喻:把免疫防御功能比喻成国家的国防部队抵御外敌入侵,把免疫监视功能比喻成人民警察监视内部“突变”人群,把免疫自稳功能比喻成清洁工等,使学生能更好的形象理解,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在师生讨论、互动中,轻松的掌握了知识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4 教学过程设计

4.1多种方式,导入新课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以及开启创新思维的第一步[3]。新课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温故导入法、提问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如讲“机体的免疫系统”这一章绪论时,首先通过口头提问:人体的“国防部队”是什么?一个国家需要有自己的军队来抵御外来的敌人、保卫国家的安全、维护人民生活的稳定,那么人体的“国防部队”有什么功能?以此来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导入新课。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又提出新问题:人体的这个“国防部队”是怎样运作的?这时学生带着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了新学习情景中,既激发了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求知欲,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在讲“补体系统”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置疑,“异型输血会出现什么后果?”,“溶血”;“而在血型检测试验中,A型血与A标准血清体外出现凝集现象,这说明什么问题?”,“人体内有溶解红细胞的物质——补体”;“为什么正常时不出现溶血?”,“为什么体外很容易失去活性?”等等。这样的设问使教学内容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2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在“机体的免疫系统”的第一节授课中,笔者首先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入免疫的概念,通过对一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经历,从而提出抗原的概念、免疫的概念以及免疫特异性这一重要特点;采用比喻法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的指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特点,讲授中枢免疫器官的解剖学特点和组织学特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临床骨髓穿刺的部位;利用课堂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视频展示骨髓和胸腺的功能。最后利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4.3问题小结,引发思考

⑴人类在许许多多病菌、病毒存在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健康地生活?为什么老年人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人肿瘤发病率较高?得过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人一般不再患流行性腮腺炎,为什么?

⑵无偿献血对人体有害吗?为什么?胸腺在机体免疫中起什么作用?

4.4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免疫系统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中的整合,实现了基础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整合课程,由于教学内容上的复杂性、特殊性,授课对象的特定性,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对于教学过程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昌洙,刘卫东.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6-77.

[2] 李利兵,朱大年,汪华侨.基础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魏宏聚,李瑞.课堂导人环节与情感目标达成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12(4):29-33.

疫情医生论文范文3

免疫学是一门古老而现代的学科,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到20世纪中期,医学免疫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学科和免疫技术的发展,免疫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开始从基因活化的分子水平,理解抗原刺激与淋巴细胞应答类型的内在联系与机制。随着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免疫学正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从功能基因入手,研究免疫应答与耐受的分子机理及新型疫苗的设计研制。现代免疫学已超越狭义“免疫”的范围,以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研究生命中的生、老、病、死等基本问题,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医学生最难透彻理解的学科。该课程具有基础概念繁多、内容枯燥且抽象、与其他学科结合紧密、知识发展迅速的特点。

2基于建构主义的医学免疫学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应用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尝试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细化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解答问题完成教学目标—拓展提高这几个步骤来实施教学。

2.1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般具有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和情感性这几个特点。情境的选择常常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旧知识、临床病例、实验数据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文字、影像、图片、表格等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在免疫应答基本过程的讲授中,用PPT展示免疫应答的基本框架,让学生根据旧知识填充框架,再补充新知识完善框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免疫性疾病和免疫学应用的讲授中,我们主要通过图片、影像展现临床病例来创设情境。

2.2细化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我们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如在学生感冒后没有吃药而感冒自愈这个情境下,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吃药感冒也会好?这种抵抗力是免疫力吗?免疫力是怎么产生的?由此引发学生对免疫概念的探究式学习。如在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概念的讲解中,我们根据骨髓移植的案例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谁可能给病人捐骨髓?谁最有可能给病人捐骨髓?为什么?如果一直不能配型成功,还有什么方法能帮助病人吗?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有时也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因此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讲授、书本、网络、实验数据等的分析讨论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完成探究协作学习。如在过敏反应的讲授中我们创设了荨麻疹、支气管哮喘、吃海鲜后肚子痛且有皮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等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过敏?新生儿和儿童初次注射青霉素是否需要进行皮试?青霉素皮试有风险吗?皮试阴性是不是表示注射青霉素很安全?怎样预防和治疗过敏?发生过敏性休克怎么办?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查找相关书本知识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我们还留下课后讨论病例:某医院注射室有病人在等候注射时突然晕倒,抬至急诊室未来得及采取抢救措施病人已经死亡。经尸体解剖,病人全身毛细血管扩张,有较多渗出液。提出问题:该病人可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供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协作探究。

2.4解答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化教学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对问题的解答过程是检验学生知识建构是否成功的依据,也是衡量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的点评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

2.5拓展提高

我们尝试让有学习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实验准备工作、指导其他学生编辑健康教育资料及查阅文献等,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拓展提高的目的。

3医学免疫学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

疫情医生论文范文4

关键词:生物制药;免疫学;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33-02

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交叉学科,免疫学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生物学、医学、药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具备相当的免疫学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免疫学研究技术,将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院2011年建立的生物制药系将《免疫学》设为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内容抽象、逻辑性强、知识点更新快且与医学联系紧密等特点,而我们生物制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与医学专业不一样,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这使免疫学成为难学课程之一,因此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个免疫学教师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1]。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尝试使用了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期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规律,针对某一知识点创造教学情境,可通过一些游戏和环境模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教学方法很多,常见方法有主题游戏、情景还原、分小组讨论及案例讨论等[2]。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可深切感知并领悟知识,并在获得乐趣的同时可验证知识的可靠性,这种教学氛围既能愉悦学生心情,又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

我们所采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为多元化教学,包括案例分析、主题游戏、论文导读以及小组讨论等,使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学习中开放心灵,从而体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其具体实施包括4个环节(见图1)。

1.通过案例分析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免疫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如果单独介绍书本知识,而没有医院、病例和医药公司等方面的案例分析,学生就会感觉学习起来干巴巴的,没有实际意义,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甚微。我们在课堂上导入为当今社会所熟知的艾滋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让学生思考如何针对这些疾病的病理机制进行药物设计。也可以针对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运用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于乙肝病毒HBsAg诊断的原理和过程,以启发学生思维。这些举措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2.寓教于乐,漫画、主题游戏体验式教学。传统的免疫学课堂教学,多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大量枯燥的免疫学知识,不但让学生无所适从,还会对本科程产生“厌学”心理[3]。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拟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选用大量图片、漫画、视频等教学工具,采用图片启示法能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形象地掌握所教内容。例如,讲B淋巴细胞时,我们选择“B细胞的一生”这组漫画,使得学生的课堂气氛骤升,课后学生也对这组漫画记忆犹新,明显加强了对B淋巴细胞的认识和记忆。此外,针对免疫学名词概念多且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免疫学名词猜猜看游戏,即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背对黑板,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免疫学名词,下面同学给他描述这个名词的功能和行为,讲台上的同学根据大家的描述来猜,在热烈的游戏气氛中,大家对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显著加深,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学习的过程,通过体验将老师讲授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

3.通过论文导读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的兴趣。在工科院校,免疫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即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独立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免疫相关问题。基于此目的,我们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免疫学论文导读,例如讲授完树突状细胞后,教师以题为“DC-CIK细胞体外抗淋巴瘤细胞的免疫效应研究[4]”进行导读,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形式,有如剥笋般层层深入阅读文献,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DC、CIK细胞、细胞因子、细胞表面抗原等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造力。

4.以专题讲座和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演示免疫学新技术。建立伊始,我院就成立了本科生导师制这种“2+2”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免疫学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如果不了解这些技术和方法,学生在阅读文献时会遇到很多障碍,也很难建立自己的科研思路。针对这些问题,利用本院现有资源,我们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现场演示免疫学新技术,例如流式细胞仪技术、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等,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可激发对免疫学有兴趣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这样一种教学实践,不但加深了师生之间的联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我们成立的科研小组曾以“抗LDL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题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并取得三等奖。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实践,我们随机抽取了2010级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两个专业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体验式课堂教学效果优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帮助。

总之,免疫学是一门抽象难懂的学科,尤其当面对生物专业的学生时,教学更是困难,因此我们调整教学模式,使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当然,这些措施尚在探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符合现代生物科技的高速发展,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程,王兴全,于益芝,曹雪涛.医学免疫学多层次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0,3(18):538-539.

[2]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第六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78.

[3]孙萍,牟东珍,刘艳菲.生物技术专业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2(8):84.

[4]艾丽梅,毛淑丹,宋盈盈.DC-CIK细胞体外抗淋巴瘤细胞的免疫效应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10(26):898-900.

基金项目: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项经费(2012ktzx27)资助项目。

疫情医生论文范文5

1加强教学基本功练习、认真准备教案,做到对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现在进入高校的年轻教师基本上都具有博士学位,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扎实,但是很大一部分年轻教师来自非师范非医学专业,缺乏系统专业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教学经验不足,导致年轻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听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教师讲课是提高教学能力的一个快捷、有效的途径。在听课过程中除了能巩固医学免疫学专业知识外,还能学习到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以及课堂掌控能力和活跃课堂气氛的策略等,然后与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比较,进而反思如何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反复多次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年轻教师,特别是不具备医学背景的年轻教师还要多听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授课。由于医学免疫学课程内容与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细胞生物学和病理学等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增加自己对于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有利于更好地讲授医学免疫学。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要求不具备医学背景的年轻教师入职后必须参加医学基础相关课程培训,实行导师制度,在年轻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指定高资历教师进行“传、帮、带”。这些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年轻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年轻教师除了需要认真听课,练好教学基本功外,上课前认真备课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每次上课前均要认真备课,备有详细的教案和讲稿。医学免疫学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全所有的内容,在备课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有所取舍,突出重点,讲明难点。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医学免疫学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带领学生更加深入医学免疫学的学习,并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医学免疫学中很多概念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和记忆,应注重将抽象内容形象化,通过形象的内容引出抽象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做到真正理解。例如,抗原章节关于抗体高变区(互补决定区)与抗原表位(抗原决定基)的结合是一个抽象的知识点,讲述时结合形象化的模式图显得尤为必要,让学生看到六根手指夹住一个橘子的示意图,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到抗体高变区与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方式,印象特别深刻。在掌握多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医学免疫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如果单纯依靠某一种教学手段难免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可以很方便地将文字、声音和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一些抽象、难懂的免疫学知识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例如讲述抗原提呈时可采用动画片的形式形象地将整个抗原提呈过程演示出来,使学生在看动画的过程中记住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在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比喻法”等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讲述免疫应答时可将其比喻为维持机体健康秩序的公安系统,抗原就是“扰乱秩序的不法分子”,中枢免疫器官是“警察培训中心”,外周免疫器官是“派出所”,免疫细胞是“公安民警”,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就是“防爆武器”。这样就将枯燥的免疫学知识变得生动、易懂,改变单纯记忆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随之提高。也可以若干问题为引导实施教学,如在讲述T细胞发育过程中阳性选择时,与T细胞识别抗原的MHC限制性联系起来提问,如果不结合MHC分子的T细胞克隆留下来会怎么样?如果与MHC分子存在超强结合的T细胞克隆也留下来会产生什么后果?T细胞发育过程中之所以要这样选择是何原因?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

3注重实验课教学,利用实验课教学补充和扩展理论课教学

疫情医生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冠疫情;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身为医务人员,我们责无旁贷,闻召而动,逆行而上,临危不惧,救死扶伤,凸显了“敬佑生命,大爱无疆”的医者情怀.然而,面对这场战役,医护人员痛未定,亦应思痛.医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医药卫生事业的接班人,需要具有正确的职业精神,这对发扬祖国医药卫生事业至关重要.战疫之际,我们医护人员表现极为出色.但是,在疫情这把冷酷的尺子衡量下,无论是医学研究还是医学教育,仍然需要从宏观到微观予以严肃的审视和反省.那么,如何培养医学生的“抗疫精神”,如何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及正确的价值观,医学生身为医疗行业的未来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医学的本质就是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此时此刻,服务于医学的源头—医学教育,也应反思和改进.因此,加强医学教育,培养全面型医学人才至关重要.

1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传统“三段式”培养及存在的问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以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临床实习三个阶段培养医学专业人才,即“三段式”培养[1].这种培养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我国医疗行业输送了无数优秀人才,部分缓解了我国医疗行业的缺口带来的压力,也明显改善了我国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目前,我国针对医学教育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上,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例如:基于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已经被医学院校广泛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实习也开展得较好,而技能模拟培训采用率并不高,线上教学研究也很少被用到[2].另外,医学教育研究的局限性也在于忽略了医学生临床实践和应急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医师职业精神的培养,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中存在着明显的短板.战疫之际,我们医护人员表现极为出色.但是,在疫情这把冷酷的尺子衡量下,无论是医学研究还是医学教育,仍然需要从宏观到微观予以严肃的审视和反省,让我们警醒并改进,严防将来医学人才的缺失和“疫”流再度泛滥[3].

1.2缺乏对公共卫生专业的认识和理解

公共卫生是关系到国民健康的公共事业,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预防、监控和治疗,以及健康教育和免疫接种等.首先,临床专业的学生缺乏对公共卫生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安排中,公共卫生相关课程只是考察类学科,导致公共卫生学科发展明显弱化,也与临床医学脱节[4].其次,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投入过低,公共卫生从业者的待遇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在新冠肺炎的早期,由于临床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程度不够及防护意识不足,导致新冠肺炎的大范围传播,暴露出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的安排,缺乏对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培养.

1.3偏重重点科室

当面临专业细化时,医学生更愿意选择心内科、神经内科和妇产科等“大科室”.而急诊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和儿科等成为了多数学生不愿意选择的冷门学科.当疫情来临时,我们需要大量的急诊、重症和感染科的医护人员,而这些科室的医护人员紧缺,为抗击疫情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4“淡化”临床技能

急诊急救技能、重症室抢救设备的使用和传染病防护意识是每一个医师都应该具备的.在进仓治疗新冠肺炎之前,医院对医护人员进行紧急培训,现场学习急诊技能和传染病防护知识,充分暴露出相关技能培训不足的短板[5].

2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医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2.1强化预防意识

古人云:“大医治未病”.但日常的临床工作中,部分医师偏重于疾病的治疗,而忽略了预防.新时期的医疗要将预防、治疗同康复相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结构,在教学中要将这部分内容渗透入课堂,让学生重视预防,学会预防,指导预防,防患于未然.

2.2加强传染病防护教育,增加临床技能实践训练

迎战疫情,先打基础.医学院校要加强传染病防护教育,增设战时医护演练,当需要逆行救治患者时,医护人员具备良好的防护技能,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保证自身零感染风险.此外,我们应当进一步增加实践操作训练在学习中的比重.这一次的疫情证明,空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绝不可取.在面对紧急情况的时候,迅速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是每一个医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增加技能培训,将实践同理论教育相结合,深化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培养召之即来,来则能战的优秀医师.

2.3重视科研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科学研究是推动医学发展的关键.在抗击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除了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外,还有一群在实验室埋头工作的医学科研工作者.他们日夜奋战,为分离毒株、检测核酸及早日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苗而努力.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临床医师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4平衡学科之间的权重

在安排教学时,要重新均衡各个学科,保护医学学科的完整性、独立性,建立医学教育科学、理性、完善的顶层设计.医学生不仅要注重专业学习,更要注重对公共卫生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加大投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人员待遇;提供有效保障,促进公共卫生学科发展,使之与临床医学有机结合;提倡医学生报考预防医学专业,促进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减少人才流失.面对新冠疫情,我们发现流行病学专业队伍短缺.疫情早期,临床医务人员防护意识和能力不足带来的严重伤亡,充分暴露了我国医学教育缺乏系统性安排,在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中存在明显短板.只有重“技”而不轻“道”,重“治”而不轻“防”,重“专”而不轻“全”,在应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之际,才能沉着应战,能战亦能胜.注重“小学科”人才的培养.当疫情疯狂蔓延,时间就是生命.当下,我们应当更倚重人数不多的重症学科,实现多学科会诊,加强对“小学科”(如感染学科、病理学科、麻醉学科、儿科学)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医院“发热门诊”,选出各省会城市的后备传染病“小汤山”医院,并增加医学生在发热门诊及传染病院实习的机会.

2.5线下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根据疫情背景的需求,医学教学的模式及理念需要做出调整,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以“成果为本”的“全人教育”和“素质教育”[6].将医学教育的重点从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转移到生活、学习及道德素质等多个方面的全方位培养,灵活利用新型教学器材,科学规划原有课程,与生物信息技术、公共卫生及医学人文等学科相结合,争取培养出知识掌握深厚、实践技能熟练、具有创新精神且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医学人才.

2.6注重医学人文教育

厚德而后为医.这场抗疫之战,正是我们医学教育铸魂育人的关键时机.我们要培养高年级医学生主动请战的精神,已在实习的医学生更要跟随临床医师战斗在一线.我们不能仅仅为众多医护人员“逆行”而感动,更需要立德树人,培养出有为医学事业献身精神的医学生.在注重医学临床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增加医学人文方面的教育.做医师不仅要医术精湛,更要心中有爱,真正做到大医精诚,做到医者心中有国有家,拥有家国情怀[7].当代医师应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鼓舞、带动学生自发地培养自身人文关怀精神及传统优良品质[8].中国不缺少勇敢的义士,但作为医学行业的未来力量,应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可有辱前辈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