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养生趋势报告范例6篇

年轻人养生趋势报告

年轻人养生趋势报告范文1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远离报纸,在各种传媒的诱惑下,报纸不再是大众尤其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而内容丰富、信息快捷、表现直观的电子媒介,尤其是新兴媒体网络更容易吸引他们。广播和电视的诞生曾使报业一次次惊呼“狼来了”,报纸顽强的生命力证明这两次都只是虚惊一场,然而迅速崛起的网络却轻而易举地夺走了报纸读者的眼球。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再次降临报纸。报纸读者的流失正在印证传媒发展史上颠扑不破的“纸媒灭失规律”,即负载信息的媒介会在更便捷的媒介出现后逐渐消亡。正如帛布取代石头,纸张取代帛布成为文字信息最主要的载体,也许再过几十年,报纸会失去最后一位读者的眼球,完全被网络取代。

面对严峻的生存挑战,报纸当然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积极寻找应对之策。报纸的优越性显而易见,携带方便,价格便宜,阅读方式简单随意。这些优势保证了报纸在短时间内不会消亡。在这段时间,报纸必须培养一批忠实的读者,最重要的是培养年轻人阅读报纸的兴趣和习惯,培养他们对印刷媒体的信任度和忠实度,把他们从其他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上争取回来。

报纸从业人员认识到,今天的青少年一旦远离报纸,就很难在明天把他们重新吸引回来,而未来的社会经济命脉掌控在他们手里,所以他们不仅是报纸的发行市场,更是重要的广告市场,青年群体是否读报关系着报纸的未来存亡。在德国,报社之间争夺青少年眼球的竞争上演得非常激烈。早在25年前,德国报刊出版商全国联合会就与亚琛教学考试目标研究所(IZOP)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报纸进学校”的活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读报习惯,让报纸成为学生们的读物,学会通过报纸这种媒体了解更多的知识。报社的苦心经营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德国14~29岁的青少年人中,有69%的人通过参加“报纸进学校”,而成为固定的报纸读者。

那么报纸靠什么来锁定目标群体,吸引年轻读者的眼球呢?报社必须用新的观念办报,利用接近性心理寻找青少年群体感兴趣的信息,以兴趣为突破口,满足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轻松和时尚的内容是报纸吸引年青人的首要途径,比如明星动态、体育运动、有奖竞猜、电视节目等。

网络虽然能为网民提供更丰富更快捷的资讯,但目前它有一个明显的劣势,即不方便携带,而这恰恰是报纸的优势所在。报纸方便携带,但在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仍然需要改进。报纸应在形式上变革,“小报化”当是报纸的大势所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对开版型的大报意味着主流,意味着高端,小报则以猎奇、煽情、揭隐见长。其实,大报与小报的区别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形式,英语中的tabloid(小报)和broadsheet(大报)原本更多是就报纸的开张而言。对开的大报有大气的优点,但是翻阅不便,由于年轻人的生活节奏较快,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乘坐地铁等交通工具时读报,所以应尽量多采用小型报样,方便携带与阅读。四开的小报无论在路途中、车厢里,还是沙发上,人们都能方便阅读、快速阅读、轻松阅读。特别是在“厚报化”和“读图时代”,四开型小报的头版做整张报纸的导读更方便、简洁,增加视觉冲击力,目前不少年轻读者都表示更加青睐四开小报。喻国明教授的调研报告也显示,喜欢小报的读者比喜欢大报的读者多出十几个百分点。改成四开小报的《上海日报》做了一个调查,86%的被调查读者表示支持“小报化”。因此,“小报化”的流行实际上是读者选择、市场选择的结果。

在充分认识到报纸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的同时,报业人士还须看清楚目前报纸的劲敌是谁。报业应该联合起来,停止为网络提供免费的“晚餐”。今后,网络可以继续使用报纸的新闻,但前提是必须付费。虽然这不能阻止网络对报纸市场的扩张,但至少可以暂时延缓其扩张的速度。而且,报纸还可从中获得一部分收入。

年轻人养生趋势报告范文2

每天看报纸不但能了解世界形势,也能训练自己的“媒介认知能力”,即分析、辨识情报的能力。除了阅读之外,还要比较两种报纸内容的差异。我每天都会阅读、比较《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刊载在报纸上的报道大略分为“事实”与“意见”两种,因为报纸上刊载的意见不见得属实,所以要是不阅读两种报纸的话,将很难分辨哪个是事实、哪个纯属个人意见。比较之后,还会发现同样是事实,写法却不同。所以阅读、比较报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因为阅读时难免会对报道存疑,于是靠着自己的探究,逐一破解疑问,从中训练思考力与洞察力。若没有余力多买一份报纸,不妨善用公司、咖啡厅、饭店等有提供报纸的公共场所,也能阅读到两种报纸。

我很喜欢看报纸广告与周日的求职版。基本上,要是景气差,企业不会刊登广告,也不会登招聘广告,所以这两个版是观察经济脉动的最佳情报来源。

譬如,我看到买下一整版的“黑醋萃取液”广告,就会好奇这商品为什么卖得这么好,兴起想去他们的门市或公司看看的念头,足见报纸也有反映时势的效用,所以年轻的你更应该养成读报的习惯。其他像是畅销书等,同样也有反映社会趋势与社会形态的效用,建议年轻人对这方面也要留意。

或许现在25岁左右的你觉得工作很难找,对未来充满不安,但街上还是看得到很多高级进口车。难不成,经济并非想象中那么不景气吗?我很存疑。

虽然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但网络上的信息十分混杂,我们很难分辨什么才是正确的情报。因此,养成看报纸、比较报纸内容的习惯,才能明辨真实与否。

当然,报纸内容也并非全都正确,所以我不会囫囵吞枣地接收所有信息。正因为大环境不景气,所以将来毫无梦想可言的想法,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深植你的脑中,但我希望年轻人能够打破这样的迷思,对社会多一点关注。不妨就从比较报纸内容,找出什么才是正确情报开始做起吧。

年轻人养生趋势报告范文3

20世纪的中国风云际会,社会急剧变迁。给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造成极大影响。孝道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同样也会发生诸多变化。因此,本文从实证研究出发,试图以青年代、中年代和老年代的城市居民的孝道态度和行为进行比较,从而说明代际之间的孝道态度和孝道行为的异同、继承与变化。

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根据社会认知理论,社会成员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一般会存在自我防御性归因,即“自我服务的偏向”。因此,为尽量避免归因偏差导致研究产生偏差,采用了调查对象对自身孝道态度和孝道行为的主观报告及对他人孝道态度和孝道行为的客观情况进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15岁以上的武汉市城镇居民为总体,采用多阶段定额抽样选取调查对象。样本构成情况见表1。年龄范围:青年代——15-22岁。1979年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起始之年,此年龄群体深受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年代——32-55岁。此年龄群体一般均为在岗职工,基本上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在改革开放前确立了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老年代——65岁及以上。此年龄段的人带有较强烈的“边际人”色彩,跨越了两个时代和两种制度。

[表1]调查样本构成情况

男女合计

青年代99人(16.5%)100人(16.7%)199人(33.2%)

中年代100人(16.7%)100人(16.7%)200人(33.4%)

老年代100人(16.7%)100人(16.7%)200人(33.4%)

合计299人(49.9%)300人(50.1%)599人(100.0%)

3.资料收集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中将赡养分解为“照顾父母”和“金钱资助父母”,顺从分解为“尊敬父母”和“顺从父母”,悦亲分解为“体贴和令父母开心”和“经常问候父母”。本次调查于2001年10月由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组织完成。

结果与分析

1.三代城市居民对孝道态度的自我报告

附图

分析城市居民的孝道态度,从赡养、顺从和悦亲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表2的结果表明:就赡养层次看,在“中国人照顾老年父母是他们的责任”上,三代城市居民持赞同态度分别为91.9%、92.5%和92.5%,基本一致。而在“中国人在金钱上资助老年父母是他们的责任”上,赞同态度随年龄递增而呈下降趋势,青年代77.4%,中年代70.4%,老年代71.6%;同时,不赞同态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青年代4.1%,中年代7.5%,老年代16.5%。这说明年龄与赞同态度呈负相关,即年龄越大,越不赞同。

对顺从层次分析的结果则是,三代城市居民对“中国人尊敬老年父母是他们的责任”均持非常肯定的态度,青年代、中年代、老年代的肯定态度很类似,分别为93.4%、93.5%和97.5%。而在“中国人顺从老年父母是他们的责任”上年龄越大,越倾向于赞同。青年代、中年代、老年代的肯定比率分别为43.1%、57.3%和66.1%。

就悦亲层次看,三代城市居民在“中国人体贴和令老年父母开心是他们的责任”和“中国人经常问候老年父母是他们的责任”上,年龄越大,越倾向于赞同,也越需要精神上的抚慰和孝心表达。青年代分别有87.4%和86.2%,中年代为90.5%和93.5%,老年代就更高,分别有94.5%和97.5%。这说明“悦亲”层次依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

2.三代城市居民对“老年人期望他们儿女履行其责任”的主观评价

让受调查者对“老年人期望他们儿女履行其责任”进行主观评价,实际上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那么,“换位思考”之后,三代城市居民对孝道态度的评价如何?

附图

通过对表3的分析,就赡养层面来说,在“老年人期望儿女照顾”和“老年人期望儿女在金钱上资助”的评价上相差明显,在选择“完全是”上,青年代分别为24.5%和5.8%,中年代分别为39.6%和18.8%,老年代分别为53.7%和30.3%。但是否就说明他们之间确实存在很大区别?这种情况,虽然能表明三代之间存在差别,但更能说明被调查者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因为青年代是15-22岁,正处于被父母照顾和金钱资助时期。他们对老年人状况的认识,主要从自己父母及同辈群体的父母中去了解,并由身边事实去推论全社会,其比例理所当然较低。作为32-55岁的中年代,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抚育下一代,他们的父母作为城市居民,一般有国家的各种保障,不大需要自己照顾和金钱资助,在当前大量失业情况下,许多儿女还要从退休的老年父母那里寻求金钱资助,其评价较低也是情理之中。老年代完全作为自身立场的发言者,对需要照顾和金钱资助有切实的感受,评价肯定较高。

从顺从层面看,青、中、老三代城市居民对“老年人期望儿女尊敬他们”的评价一致,持肯定态度的比率分别为90.4%、97.5%和96.0%;而对“老年人期望儿女顺从他们”的评价则区别明显。青年代的评价态度较消极(67.7%),中年代次之(77.6%),老年代最积极(85.7%)。从悦亲层次看,三代城市居民对“老年人期望儿女体贴和令他们开心”的评价较一致,青、中、老三代的肯定比率分别为88.2%、93.4%和94.6%。在“老年人期望儿女经常问候他们”上随着年龄的递增,态度也越趋肯定。尽管三代之间存在差别,但孝道态度的悦亲层次依然深存人心。

3.三代城市居民对自身孝道行为的报告和对周围人的孝道行为的主观评价的具体情况及对比分析

探讨三代城市居民的孝道行为,从他们对孝道行为的自我报告与对他们周围人的孝道行为的主观评价之间进行比较来进行。通过对表4和表5的对比分析,来探讨三代城市居民的孝道行为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

附图

在孝道行为的赡养层面上,表4(Ⅰ)表明,三代城市居民在“照顾父母”的行为上,老年代比青年代高出很多,而表5(Ⅰ)中老年代和青年代之间的差距较小。通过表4(Ⅰ)和表5(Ⅰ)对比分析,老年代对周围人的主观评价比自我报告低了17.3%(65.8%-48.5%),而青年代则高出了11.9%(39.0%-27.1%)。因此可以说,表4(Ⅰ)的自我报告受到了主体实际情况的限制,因为青年代大多数正处于父母照顾;表5(Ⅰ)则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情况。

对于“金钱资助父母”方面,表4(Ⅱ)和表5(Ⅱ)则呈现出相反的差异趋势。表4(Ⅱ)表明,三代城市居民的“金钱资助父母”行为是年龄越大,越趋肯定;而表5(Ⅱ)对“周围的人在金钱上资助父母”上是年龄越大,评价越低。其中突出的矛盾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老年代在自我报告中给予肯定评价超过一半(52.1%),而在对周围的人的孝道行为给予否定评价,比率也超过一半(52.1%);另一方面表现在于青年代和中年代,他们在自我报告中给予肯定评价分别只有16.1%和24.8%,而在对周围的人的孝道行为给予肯定却分别是37.5%和28.9%。这既反映出老年代在对“金钱资助父母”孝道行为的现实不够满意的情况下,更加认同其原有的孝道行为;同时也反映出,青年代在求学和就业的重负下,以及城市中较普遍的失业现象(下岗者很多是中年代的成员),使他们从金钱上资助老年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

附图

就顺从行为来分析,三代城市居民在“尊敬父母”行为上,无论是自我报告(表4),还是主观评价(表5)上均存在差异。而且,三代城市居民在自我报告与主观评价中的肯定态度均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表4(Ⅳ)表明,三代城市居民自我报告在“顺从父母”上也表现出显著差异,青年代持肯定态度的为43.2%,中年代57.0%,老年代70.2%;而在表5(Ⅳ)中对“周围的人对其父母顺从”的主观评价上却较为一致:青年代、中年代、老年代持肯定态度的分别为33.0%、42.3%和42.9%。表4(Ⅳ)和表5(Ⅳ)对比,三代城市居民在自我报告与主观评价的差额分别为10.2%、14.7%和27.1%。如何解释这种矛盾现象?首先是因为调查对象“自我服务偏向”而导致的结果,每人对自己行为进行了美化。另外,这既是孝文化中顺从观念的深入国民性的结果,几千年沉积下来又深入国民性的孝文化,“尊敬父母”和“顺从父母”等仍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存在国民的心性之中。因此即使“顺从父母”在当代已没有好名声,但考虑到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却仍然从“自我照顾”——即“表明自己是孝子或孝女”出发,将自己的顺从行为进行了过高的报告。而通过对“周围的人对其父母顺从”的主观评价,则较接近社会现实。从而说明,“顺从行为”仍然被认为是孝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但也必须承认,实际生活中年龄越轻,顺从父母的观念越淡,行为越少。

从悦亲层次看,表4(Ⅴ)(Ⅵ)和表5(Ⅴ)(Ⅵ)表明,三代城市居民之间,对于自身孝道行为的自我报告和对“周围的人对其父母履行其责任”的主观评价基本一致,而且比例均比较高。说明孝道行为的悦亲层面,仍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小结

通过表2至表5等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孝文化的主要特点:

1.孝文化仍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成员中——无论是经历过新旧社会制度的成员,还是新社会制度下成长的成员,对“照顾父母”、“尊敬父母”和“体贴父母和令他们开心”,有着相当认同性。这构成了社会成员孝道态度最坚实的组成部分。孝文化仍然是一种较为突出的中国国民性。

年轻人养生趋势报告范文4

你需要知道这些情况:

在最近的研究报告《亚洲结构性投资主题》中,UBS专门选取了一个主题,叫“老龄化的亚洲”,指出亚洲的国家和地区正在加速“老龄化”。在未来25年内,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将进入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之列,老龄化的速度料将快于法国、西班牙、美国、英国和俄罗斯,而中国老龄化的速度,仅次于这个前者。

在过去的50年中,全球各国及地区的劳动人口所占比例均上升,我们并没有真正遇到“老龄化”带来的种种困难,因此关于老龄化的研究及应对,从未真正受到过检验。但2008 年起,发达国家婴儿潮中出生的第一批人到了退休的年龄,开始享受退休金和医保。从现在起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在这之前一直停留在理论上的老龄化问题将不再只困扰日本,而成为各国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2008年之后的10~20 年,发达经济体人口迅速老龄化将产生深远的经济、社会、家庭及政治影响,或许会令我们措手不及 。瑞银的报告指出,严格从经济角度来说,主要问题包括:总抚养率大幅上升,将给持稳或不断减少劳动人口带来越来越重的经济和扶养负担;老龄相关支出激增将给个人储蓄和财政赤字带来较大压力;老龄化相关的劳动力市场变化可能会引起劳动力和熟练工紧缺,进而导致收入分配从利润流向薪资,恐将带来通胀压力。

亚洲在老去,在21世纪腾飞的中国也不得不直面人口老龄化问题。

在养老制度、寿险结构仍不完善,青年劳动力日益减少的大背景下,UBS的研究报告《亚洲结构性投资主题》似乎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方向”――面对走向老龄化的国家,你可以是走向老去的一员也可以是一个主题投资者。

George Magnus,此份报告的作者之一,UBS的高级经济学家,他将与《钱经》(MT)的读者分享他对“中年人如何应对20~25年后的养老压力” 和我国老龄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的看法。

MT: 在报告中提到,“在大约25年后,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程度将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程度,并‘即将’面对老龄化社会更为严峻的挑战”,能否更详细的指出,“老龄化”的现象及其影响?

劳动人口下降和老龄人口大幅度增加的两个现象的出现,表明老龄人口依赖劳动人口的程度出现了很明显的上升,经济增长的速度在下降。现在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必要来担心这种趋势,但投资者最终面临股市长期投资回报率下降的风险。面对抚养压力加剧的状况,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体,都更加担忧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从长期来看,这种趋势将会引发利率增长,从而增加更多的必要存款。

即使这些情况不会很快在中国出现,人口结构的改变已经开始影响到与中国制造业相关的廉价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供给。这种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态有助于提高中国工资水平,但也会加剧通货膨胀。高通货膨胀自然会妨碍经济发展,在中期,很可能引发信贷政策紧缩。所以即使在短期内,从利率和证券的变化中也能看到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

MT: 在就业率达到84%的情况下,已经开始放缓的人口出生率使中国不得不直面国内廉价劳动力紧缺的问题。现有劳动力增长的快速放缓必将导致从2015年起,中国劳动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的情况出现。现在中国的消费者日趋接近中年(中值约为34)。在劳动力不足情况下,现在的中年人群如何应对20、25年后的养老压力?

总的来说,中国的银行存款与总收入的比例一定会有所下降。现阶段,银行存款占总收入的47%-50%。由于全球经济秩序的问题,中国的银行存款比率比国际正常水平高出约6%。但是,在未来的10年内,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影响中国的银行储蓄,并造成7-10%左右的下降。预计几年后,银行存款将下降到仅占GDP的30%-35%。这种比例降低并不意味着中国公民变穷,恰恰相反,这种下降趋势将随着国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共同发生。

但是,除非政府把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推广并在全国普及,否则就预示着公民将会把更多的收入结余投资于储蓄产品,这些储蓄产品正是他们退休之后的养老依托。因此,从现在开始,中年公民应该逐渐地把退休金,养老金,保健和人身保险作为投资的重点。当然,个人投资养老投资的数额应当与国家投资数额成反比。但是,国家将会投入用于发展公共养老和卫生保健的数额,由于过大债务量,而显得非常不确定。

MT: 报告中指出,亚洲(除日本)的寿险和企业年金渗透率均处于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中年人群在制定养老计划时应该秉承那些原则?养老投资主题对中国的中年投资者有何指导意义?

中国的中年人群需要知晓的一点就是在公共福利和国家保险不健全的国家,他们面临着潜在的严重供养不足问题。像许多人口总数下降或者人口增长率低的国家一样,中国丁克和独生子女家庭中,来自于子女的养老支持是有限的。这一点在占中国人口比重很大的农村人口家庭中尤其明显。如同家庭收入一样,中国的城乡年轻人口总数差距已经形成并在逐渐扩大。也就是说,农村人口要比城市人口面临更为严重的养老保障问题。尽管如此,城市人口也要注意采取措施以确保自己在五六十岁的时候能够拥有足够的养老保障。

UBS 亚洲研究中心提出的九大投资主题在中国都是奏效的。中国已经超过韩国和日本,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对健康的需求,其他储蓄类产品和人寿保险的需求一定会不断增加。反映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消费倾向变化是必然会发生的,随着社会主体人口年龄进入中老年,旅游业将会迎来快速增长阶段。最重要的是,长期的能源和资源的基础设施对投资者来说都是不可忽略的投资方向,这里面既有人口因素,也有气候变化的原因。这两种现象当然不是没有关联的。

MT: 您所指的“中国的第二次人口红利”是基于什么样的数据?它将在何时出现?

年轻人养生趋势报告范文5

那么,怎样预防心血管病呢?以下几个方面,只要坚持做到,心脏病发作的概率就会比同龄人降低九成左右。

心情愉悦乐观地面对生活是保养心脏的精神因素。心情愉悦,心胸开阔,不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修养。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就需要客观地看待不顺遂的事儿,处理得好,可以转愁为乐。要与家人和单位同事建立一种亲切和谐的关系,因为爱是促进健康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平素工作和活动也不要安排得过于紧张,最好是处于一种平和稳定的状态之中。

血压《报告》指出,高血压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有超过半数的心血管病发病病例与高血压有关。控制血压,成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关键。这就需要人们了解自己的血压,设法把血压降低到正常范围内。控制体重、减少盐的摄入量,都有助于降低血压,而有些人如果能减少饮食中的糖与饱和脂肪量,效果会更好。

血脂《报告》指出,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包括少年儿童的血脂水平。多项研究发现,“好”胆固醇值越高越好。增加“好”胆固醇其实轻而易举,只要多运动,吃健康的脂肪,如橄榄油、芥菜籽油和坚果等便可以。

同时,尽量少摄入饱和脂肪,饱和脂肪(多存在于牛肉、猪肉、全乳制品、棕榈油、椰子油中)每天摄入不要超过20克。尽量少吃反式脂肪,反式脂肪存在于许多加工和烘烤食品(例如面包、饼干、薯片、薯条和沙拉酱)中。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都会导致动脉发炎。

8种果蔬《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居民的膳食特点呈现出谷类食物摄入量明显下降,而脂肪摄入量明显增加的趋势;食盐摄入量平均为每日12克,大大超过膳食指南推荐每天小于6克的标准;蔬菜水果摄入量较少。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每天应尽量吃8种以上的蔬菜和水果,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人体对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求,还可以吸收大量膳食纤维,有利于营养均衡和新陈代谢。菠菜、胡萝卜、番茄、红薯、土豆、茄子、黑木耳、洋葱等蔬菜对心脏有益。苹果、柑橘等水果也可以适当多吃一些。

避免高糖食品《报告》指出,糖尿病是摧毁心血管的一大杀手,超重、肥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潜在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在饮食上控制糖的摄入量。糖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之一,但是,当糖量高于身体所需时,就会变成脂肪堆积在腹部;过多的糖还可能导致发炎。水果中的糖是复合性碳水化合物,只要食用不过量,一般有益于健康。

锻炼《报告》特别指出,每天应抽时间到室外活动40分钟以上,慢跑、打拳、做操、散步、跳舞都可以。每天步行半小时以上,可把心脏病的危险降低30%。

戒烟限酒烟中含有有毒物质尼古丁,酒喝多了也无益健康。研究发现,滴酒不沾的人患心脏病的危险,比浅尝杯中物的人要高;酒喝得多的人,势必同时要吃进更多的下酒菜即大鱼大肉,脂肪摄入严重超标,不仅心脏病发病的风险增加了,还比较容易患癌症。建议每天喝一小杯葡萄酒或啤酒。过量饮酒,害处极大。

年轻人养生趋势报告范文6

【关 键 词】人口/养老保险/抚养比/政策

【 正 文 】

一、人口发展对社会养老保险具有双重作用

(一)劳动年龄人口决定了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的潜在规模,而就业率和就业效益制约着基金积累的增速

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匮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此外,至少还有三大制约因素:一是从业年龄。进入劳动年龄后求职与否,实际上是养老金能否积蓄的前提;二是退休年龄。退休年龄标准的确定,实际上是继续积蓄养老金或支用养老金的选择;三是就业率和就业效益。这影响着养老基金筹集的规模与效率。

(二)老年人口对社会养老提出强烈要求,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增长产生制约作用

我国目前的养老方式:一是由政府承办的社会基本养老;二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三是以个人储蓄为主的自身养老。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和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老年人对社会养老的需求和意愿必将进一步扩张和强烈。事实上,年轻的一代也已缺乏为长辈提供各种养老资源的能力,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老年人口的超速增长,又进一步表明社会养老负担的日益加重和基金积累难度更为加大,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增长产生强烈的掣肘作用和后续影响。

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机制运行及其发展趋势

(一)近几年来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八十年代改革后的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以来,呈现出两大特点:

(1)九十年代初养老基金的收入增长缓于支出增长,养老基金积累已出现萎缩迹象。笔者根据有关资料作了测算(注:高路:《社会保障应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经济日报》1995年3月28日。),我国社会养老基金的收支情况,1993年比上年增收7%,增支12%,积累减少24.8%;1994年又比上年增收26%,增支30%,积累又减少约8%。另据财政决算统计,到1995年底,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收入943.27亿元,支出829.5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365.28%和381.46%,支出增长幅度均明显高于收入增幅,虽然积累总额在增长,但年度余额却在明显下降。应当说,在目前养老负担还较轻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很不正常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一是长期实行松散的、高比例缴费豁免和因高缴费率而伴之高拒缴率的缴费制;二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陈帐拖欠,其中包括深化制度改革的成本和支付标准过高等因素影响;三是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及就业效益低下,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所带来的提高基金积累的时序优势未能得以充分发挥和显现;四是收缴面窄而征缴措施不完善;五是未能有效地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六是人口老龄化加剧,这是近年来导致养老支出急剧增长的最直接原因。

(2)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呈现出速度快、来势猛和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特点。

资料显示,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一般经历较长时间,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瑞典用了85年;最早进入老龄化的法国用了140年;而中国只有13年,而且与国外相比,我国是先于经济发展 之前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的。(见下表)

表1 中国未来人口抚养比的变化趋势预测

年份 60岁以上% 65岁以上% 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总抚养比

1991 8.75 5.69 43.24 13.74 56.98

1995 9.30 6.11 44.16 14.79 58.94

2000 9.84 6.71 42.94 15.60 58.54

2005 10.42 7.21 37.66 16.02 53.68

2010 11.77 7.71 32.03 17.62 49.65

2015 14.12 8.84 29.40 21.77 50.67

2020 15.55 10.85 29.10 23.77 52.88

2025 18.47 12.06 30.04 29.46 59.50

2030 21.93 14.64 30.05 36.54 66.59

2035 24.37 17.63 28.65 41.45 70.11

2040 26.11 19.57 27.33 42.70 70.03

2045 26.87 19.97 27.39 44.46 71.84

2050 27.43 20.43 28.31 48.49 76.80

我们认为这主要由二个因素促成:一是实施了独生子女政策;二是人均寿命的延长。

(二)未来趋势预测——我国未来面临人口增长三大高峰

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小组近年研究成果揭示,我国已相继面临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增长的“三线交叠增长”的非常时期:

总人口继续上升,估计到2050年将达16亿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量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达94100万人,所占比重将增长至2010年,大约占67%左右,届时从属年龄人口比下降至50%以下,社会赡养负担最轻,即从现在至2020年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最佳时期,随后从属比上升伴随着劳动人口比重的下降,预示着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开始显现。另一方面,未来一二十年我们在面临劳动人口比重和绝对量增长的同时,还将面对失业人口继续上升的趋势。这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作出劳动就业战略决策的合理选择,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丧失的不仅仅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很有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国家财力和自身养老金积累的“黄金时代”;更为严峻的是,我们还面对着人口年龄加速老化的挑战。专家们估计,未来30年我国将进入高速老龄化阶段,届时老年人口将逐年递增到3.35亿,占总人口的21.93%;此后20年间将进入人口老化阶段,老年人口比例将上升到27.43%,并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在这一高水平上。

三、顺应我国人口变动趋势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根据本代人与后代人各自的生存发展需要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代际分配。从效率的角度来看,这种分配应有利于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从公平的角度上讲,这种分配应体现社会全体成员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益。所以说,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既是进行代际分配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也是政府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途径。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必须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开源增收,截流减支,提高社会养老基金的积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