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基地建设方案范例6篇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范文1

由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是由地方政府(省或省以下地市政府)举办,其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使得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呈现出明显的地方化特点,其服务面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均主要以满足地方需求为出发点。而本地化案例教学工作的开展恰好有效地契合了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发展地方化的需求,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江苏苏北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对高水平人才缺乏吸引力,导致苏北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难以获得有效的、持续的人才队伍支持。鉴于此,徐州工程学院作为由徐州市政府举办、江苏省与徐州市共建的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坚持“立足徐州、面向苏北、服务江苏”的服务定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实践性人才,重点围绕徐州市和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成为徐州工程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展本地化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 实现服务地方化目标的必然要求

本地化案例教学可以及时、迅速地将与地方经济、产业和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但为学生全面、广泛、及时地了解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情况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兴趣、意识和能力,促使大学生主动融入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如内蒙古财经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坚持以内蒙古的优势产业为出发点开展本地化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及企业情况,有效激发了学生服务内蒙古的兴趣和意识[1]。因此,开展本地化案例教学是实现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化目标的重要举措,它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联程度将直接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化目标的实现程度。

2 提高案例保障效率的重要方式

在案例教学工作中,有效、持续的案例保障和更新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案例教学不得不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地缘关系、人缘关系等因素,教师更加熟悉本地情况,人脉关系也更为丰富,更易获得所需的本地化教学案例[2],为本地化案例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案例支持。

3 提升案例教学效果的必然举措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生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生源本地化特点,即“本地生源为主,外地生源为辅”,来自于本地行政区划的学生数量远大于其它地区的学生。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生源结构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展本地化案例教学对于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因为本地化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案例教学活动的兴趣。据“驻徐高校大学生对徐州地方文化的关注度”调查可知,65%的大学生想或很想了解徐州特色文化,70%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政府或学校组织的有关徐州特色文化的活动,76%的师生希望增加有关徐州文化的资料[3]。这一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本地信息的获取具有更为浓厚的兴趣,而本地化案例教学的开展恰好有效期契合了学生的这一需求,更易引发学生的兴趣点,提高本地化案例教学效果。其次可以全面提高案例教学的可理解性。本地化案例教学所选用的案例主要来源于生源所在行政区域,案例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方面与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同或相似,有效避免因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差异所造成的对案例理解的偏差,使学生能更加准确地分析、理解本地化案例。最后可以充分提高案例教学的可参与性。由于是本地案例,学生可以通过到案例发生地调研、与案例有关的人员交流等方式亲自参与案例教学,在学生与案例之间能形成有效的共鸣与互动,激发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案例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4 满足实践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实践性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中除传统的理论教学外,更强调应用性教学,实践性和应用性、技术性一起构成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生与传统的本科毕业生的重要区别[4-5]。本地化案例教学的开展,使学生能直接将所学理论应用到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有效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的能力。因此说,本地化案例教学是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实践性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实施本地化案例教学措施

1 科学定位本地化案例教学

由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主要来源于专科院校升格或独立学院转设,案例教学工作基础较为薄弱,在教学体系中缺乏合理定位。为解决这一问题,要求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本地化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科学界定本地化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积极调整课程设计方案,妥善处理好本地化案例教学和其它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积极稳妥推进本地化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

2 构建基于网络的本地化案例教学平台

自从哈佛商学院院长克拉克首创计算机模拟教学以来,国际案例教学模式正逐步发生变化,以网络平台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国际案例教学的发展方向[6]。同时随网络技术的发展,由其所催生的QQ、微博、微信、E-MAIL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常用的信息交流方式。因此说构建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其所催生的信息交流途径为基础的本地化案例教学平台,不但是满足案例教学模式和学生信息交流方式转变的需要,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互动,提高案例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7]。

3 积极开展本地化案例资源库建设

本地化案例是开展本地化案例教学活动的基础,高水平的本地化案例资源库的构建就成为本地化案例教学必须完成的核心工作之一[8]。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要完善本地化案例资源库建设组织保障体系。构建由学校教务部门牵头、由二级学院(或系)相关人员所组成的本地化案例资源库建设机构,统一组织实施本地化案例资源库建设工作。其次要明确建设规划。以本地化案例教学需要为出发点,以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特点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本地化案例资源库建设规划,明确本地化案例资源库建设工作内容、进度、人员分工和职责等一系列内容。再次要根据本地化案例资源库建设需要设置专项经费,为本地化案例资源库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最后要完善奖惩制度。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在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的基础上,根据规定给予奖惩,以督促工作人员能按计划完成所承担的工作[9]。

4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承担着培养实践性人才的重任,但由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组建历史不长,大量教师是从承担专科教学上升到本科教学,同时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专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对内培养和对外引进、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本地化案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以满足本地化案例教学工作需要。首先,要积极实施本地化案例教学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在本校教师中选择素质高、具有一定案例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构建本地化案例教学骨干教师队伍,为本地化案例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的师资保障。其次,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根据本地化案例教学工作需要,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实现本地化案例教学师资队伍的有序扩张。最后,要积极开展教师外聘工作。根据本地化案例教学工作需要,开展校外专业人士资源库建设,打造本地化案例教学师资队伍补充体系,满足本地化案例教学对师资队伍多元化的需求。

总之,开展本地化案例教学工作不仅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案例教学的需要,更是实现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措施。因此说积极开展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本地化案例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对于全面推进本地化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案例教学水平,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和服务目标都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文武.工商管理专业本地化案例教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1(1):49-52.

[2]李兴旺.“本地化”案例教学的探索:实践与认识[J].中国大学教育,2011(5):59-61.

[3]郭琪,都平平,李雨珂,齐玉涛,王磊.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文化的实践与创新模式探析:以徐州高校图书馆服务本地文化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6):84-89.

[4]李尧远,王东霞.高校应用型文科专业案例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评论,2013(1):105-107.

[5]许进杰.实践案例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2013(3):60-61,59.

[6]李永山,田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法管窥[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7-80.

[7]汤宗礼.网络平台在高职思政课案例教学中的应用:以QQ空间为例[J].职教论坛,2013(8):20-22.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范文2

树立档案信息观是创新的前提

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和信息越来越成为比资产更重要的资源,档案部门作为社会信息业的组成部分,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树立“档案是信息资源的观念”非常重要。现代档案工作人员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如何认识信息网络的功能,这是衡量信息观念与否的一个具体标准,同时要求我们要牢固地树立“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去挖掘、搜集、利用有利于档案工作开展的各种信息,敏锐地感受社会信息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开展档案工作。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战略资源,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将档案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使其实现数字化、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以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的需要。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可以为科学研究、文化建设、加强管理服务,也可以为宣传报道、业务咨询提供信息保障,树立“档案是信息资源的观念”,认识档案是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为开创档案工作的新局面创造良好的条件。

加强档案信息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创新的关键

档案信息化,必然使档案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按照档案工作现代化的要求,自觉学习和更新知识,运用现代技术和信息技术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不断创新档案管理工作。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既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又热爱档案事业的专门人才,以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要努力学习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掌握各种档案工作信息源以及信息检索工具、检索方法等方面知识;培养信息获取和开发利用的能力、信息选择能力、信息预测能力、信息加工、开发、传输、存储、调阅和吸收等能力;能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排序,归类处理,充实档案数据库。随着信息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现代档案信息服务主角的档案工作者,不再是以往的档案管理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创造新知识信息,努力培养自身具有更深层次、更高的综合素质。因此,现代档案人员应由一般的管理者变为档案信息专家,由传统的“档案保管者”变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和传播者”,成为档案信息建设的行家里手。尽快建立以管理型人才为基础,复合性人才为重点的高科技人才为骨干的档案干部队伍体系,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不断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是创新的基础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一部分,而档案信息数字化又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档案信息数字化对加快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无数字化档案资源库,数字档案馆就没有发挥其职能的物质基础:没有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智能化服务、档案信息网上传递就无从谈起,档案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进行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档案信息化中的“信息”实质上是指“档案信息资源”,它是档案信息本身和支持档案信息运动的物质基础,那就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去挖掘、搜集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敏锐地感受社会信息的变化;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创造适宜的社会条件,将其视为一种社会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那么,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档案信息在活动中的基本资源,在量的积累上要达到一定高度,经过整合之后能普遍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丰富和完善档案资源建设,使档案信息不断“数字化”,是档案工作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创新的基础。

更新管理手段改善服务方式是创新的目的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遍运用,出现了大量的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这些新型档案管理无法运用传统的模式和管理手段来实施。因此,必须创新管理手段,建设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与服务系统。

通过档案信息化,档案的日常管理、分类、查询等工作都可以由信息系统来完成,通过计算机录入大量的档案信息并编制各种专题目录,真正实现档案资料方便快速检索,实现手工检索向计算机检索的全面过渡,从而大大提高了档案检索的效率;全面启动档案馆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建设;建设互联互通的现行文件、档案信息平台和查询利用系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创新的重要内容

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数字化档案馆,就要加强库房建设、馆藏建设、检索工具建设、规章制度建设、专兼职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及档案服务利用工作等。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档案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尤其是推进计算机管理档案,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

加强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档案资源数字化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迫切性所在。目前,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推动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现代化管理,其重点应放在对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与管理上,既要努力收集到归档单位以前产生的、属于归档范围的电子文件,又要切实实现与办公自动化的有效接轨,及时接收各归档单位新产生的电子文件,为归档单位和利用者提供服务;档案馆要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加强对收集归档的电子文件进行有效管理。研究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的技术方法,对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归档等工作的监督、指导,保证各单位产生的有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最后实现档案信息处理计算机化,信息存储数字化。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共建共享理论;共建共享模式

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提高档案馆信息资源保障率。遵循这一目标,努力丰富馆藏以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就成为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也直接导致了各档案馆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模式。然而,各档案馆以一己之力,始终无法解决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能力的有限性与利用者档案信息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档案馆事业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是群体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则是个体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严重漏藏。基于此种形势,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念开始树立,然而,在传统条件下,档案信息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存在,档案信息内容与档案文献载体不可分割,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中档案信息的共享问题实际转化为物质载体的共享问题,档案信息的可共享性得不到充分体现:一件档案(指载体形态)不能同时满足两个以上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另外,还存在档案信息传输等诸多障碍,因此,各档案馆只能立足个馆、围绕自身的利用者群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所谓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很难得到有效实施。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使档案信息摆脱了载体的约束,档案信息能够实现跨时空的存取,真正做到一方建设、多方利用,档案信息的可共享性得以充分体现。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不但提供了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全新发展环境,而且,提出了重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迫切要求。近年来,一些档案界同仁对此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本文仅就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及共建共享模式问题谈几点个人思考职称论文。

1思考之一: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与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有何异同

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档案馆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计划的积累和合理布局,以满足、保障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全部活动,具体包括宏观建设和微观建设两个层面,宏观建设是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国际间根据需要而进行全局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布局和协调发展工作;微观建设是指各个档案馆对档案信息的收集、组织、管理、贮存等工作。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指网络环境下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各档案馆之间建立广泛的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宏观布局和科学规划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共同揭示、建设、开发和利用档案馆信息资源,追求对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完备保障,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档案信息需求的全部活动,具体也包括宏观建设和微观建设两个层面。不同的是,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微观建设即馆藏建设可以独立于宏观建设而存在,而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微观建设如果脱离宏观建设就失去了共建的意义;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微观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宏观建设,而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宏观建设的指导下开展微观建设。可以认为,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微观建设决定宏观建设,而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宏观建设决定微观建设。因此,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在建设范围和服务范围两个方面存在不同的效果。

1.1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在建设范围方面的比较

图1和图2分别反映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所产生的不同建设效果。在图1中,由于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微观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宏观建设,因此,各个档案馆所建设的档案信息资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复现象,甚至有部分档案信息资源重复现象十分严重(如图中交叠部分所示),重复建设就意味着档案信息资源覆盖范围的缩小,因而不利于提高档案馆信息资源保障率;在图2中,由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在宏观建设的指导下开展微观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宏观布局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避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档案馆信息资源保障率。

1.2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在服务范围方面的比较反映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不同服务范围。在图3中,由于各档案馆是在微观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宏观建设,因此,个体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服务范围之间存在交叉重复,使整体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服务范围小于个体档案馆信息资源服务范围之和,只有图中交叠部分所示的利用者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共享档案馆信息资源;在图4中,由于各档案馆在合作协调的基础上共同发展档案信息利用者群,因此,服务范围得到最大扩展,并且,可共享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利用者范围就等同于全体利用者。

综上所述,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是否将系统布局和科学规划放在首位,是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根本区别。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立足个馆,强调依赖个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来满足特定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不能在根本上放弃“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理念。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以系统布局和科学规划为出发点,强调以整体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来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完备保障,以满足社会对档案馆信息资源的需求(包括潜在需求),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广度(覆盖范围)由整个共建系统来保障,而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专深度则由各档案馆来保障。

2思考之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有何影响

2.1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建设原则的影响

2.1.1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实用性建设原则的影响。实用性建设原则要求根据档案馆的服务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来建设档案馆信息资源;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则要求每个档案馆在所负责的建设范围之内来建设档案馆信息资源,不再强调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实用性而更加注重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完整性。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中,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实用性建设原则应该调整为完整性建设原则。

2.1.2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系统性建设原则的影响。系统性建设原则要求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系统性要与档案本身的系统性、利用者自身需求的系统性、保存和传递的系统性相一致;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虽然仍对系统性建设原则有所要求,但系统性建设原则的内涵却发生了变化,它除了要求各档案馆自身建设的系统性之外,更加强调共建共享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系统性建设。

2.1.3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的影响。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要求各档案馆分别建立自己有重点有特色的专门化的资源体系,从宏观的角度形成类别齐全、类型多样的综合性资源体系。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本身就是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的体现,但应该注意的是,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所要求的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是在分工协调的基础上建设特色资源,而不是各档案馆在自主建设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寻求协调,所以,分工协调成为此项原则的主要内涵。

因此,根据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要求,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应遵循系统性建设原则、分工协调建设原则和完整性建设原则。其中,系统性建设原则是共建共享系统的建设原则,分工协调建设原则是各档案馆之间的建设原则,完整性建设原则是档案馆微观建设的原则。

2.2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资源结构理论的影响

在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中,馆藏档案结构由全宗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载体类型结构五个方面构成;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依然要重视资源建设的结构,但对五个构成方面的要求应该发生变化。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结构理论是以全宗结构为根本,针对馆藏资源中每个全宗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载体类型结构进行研究;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条件下,全宗结构是由共建系统的分工协调所决定的,因其单一、覆盖面小而不再成为资源结构理论研究的重点,要求各档案馆对于所分工负责的全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领域从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载体类型结构四个方面都要完整收录,作为现实馆藏(或称物理馆藏)的建设目标。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馆藏应包括四个级别,即永久保存级、服务级、镜像级和链接级。其中,永久保存级的实质就是现实馆藏的建设级别,并且应该是完整级;而服务级、镜像级和链接级则反映了一个档案馆虚拟馆藏的等级结构。

2.3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档案信息资源补充理论的影响

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补充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档案信息的选择问题;另一个是档案信息的补充方式。其中,档案信息的选择决定档案信息的补充方式。

2.3.1档案信息资源选择理论。在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补充理论中,一直存在着“价值论”和“需要论”之争,这些纷争都源于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补充不是以完整级为目标,从而产生了“档案信息选择”这一不可回避的问题。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要求将完整级作为建设的等级结构,各特定类型领域的档案信息选择问题已不复存在,如果还要讨论“选择”问题的话,那选择的重点应放在档案信息类型归属的选择问题上,即档案馆不再考虑某档案信息是否“有价值”或“有需要”,而应着重考虑其是否属于本馆所分工负责的类型领域。由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要求将完整级作为建设的等级结构,所以,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品种的齐全;由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支持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复本理论所要研究的“重点利用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种档案的需求”问题得以解决,所以,传统的复本理论问题将不再过多地讨论,人们将更多关注不同档案信息的“可获得性”。

2.3.2档案信息资源补充的方式。与档案信息资源选择理论的变化相对应,无论采取购入方式还是非购入方式,采取传统补充方式还是采取网络补充方式,原档案信息补充过程中的“选档”环节已不存在,档案信息来源的研究成为档案信息补充理论的研究重点。

2.4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资源组织的影响

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条件下,传统的关于物理资源的组织问题,如档案布局、档案排架、档案收藏等仍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档案信息保护研究随着档案载体形态的丰富而变得更加重要,但“完整级”和“永久保存”的要求使关于档案剔除研究不再有太多的价值。此时,关于虚拟档案信息资源组织的研究,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变得尤为突出,这一研究,主要涉及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化问题和档案信息资源的揭示与整合问题。

2.5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档案信息资源评价的影响

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数量评价和质量评价两个方面,数量评价主要针对资源保障率、利用者满意率、资源对各领域档案的覆盖率;质量评价主要针对资源的信息容量、资源结构、资源的利用情况。这些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实用性原则,立足各档案馆自身的建设情况所采用的。在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条件下所进行的资源建设评价,应该依据系统性原则,立足整个共建共享系统选择评价指标,既要考察各档案馆自身的资源建设情况,包括所分工负责学科领域的资源完备情况和利用者档案信息需求的满足情况,又要考察档案馆之间的分工协调情况,包括共建共享机制和虚拟资源的获取方式。由于强调整个共建共享系统的资源保障率,所以,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就不再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建共享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同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相比,在建设原则、资源结构、资源补充、资源组织和资源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二者共同的建设目标——提高档案信息资源保障率,使得这些变化始终没能改变资源建设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

“批判地继承”也许是对这些变化的最后诠释。

3思考之三:目前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最佳模式是什么

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分类,按层次分,有中央型、地区型、省市型三个层次;按载体分,有纸质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电子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等;按结构分,有链式网络结构模式(第一级是部级档案馆信息资源中心,第二级为省级档案馆信息资源中心,第三级是地市级档案馆信息资源中心,第四级是县级档案馆信息资源中心)、根状结构模式(把国家档案馆作为全国档案馆事业的中心点,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馆作为国家档案馆的分馆,将各地市县馆和其他档案馆作为省一级馆的分馆,这样组织起来,全国的档案馆信息资源网络结构像树根一样)、纵向结构模式(指按系统建立的共享模式)和横向结构模式(指同一地区跨系统共建的共享网络等)。然而,实现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能仅仅列举一些模式,更重要的是要选择最佳模式,实现最佳模式。笔者认为,选择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适应性原则。此原则含两项内容:即适应国情原则和适应时展原则。(1)适应国情原则。我国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必须符合目前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不能照搬外国模式。此其一。其二,还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若脱离此国情,资金不能到位,其“模式”也难以实现。(2)适应时展原则。2l世纪是网络化时代,选择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环境,寻找出适合网络化时代的最佳模式至关重要。

二是最大节约原则。此原则也有两个含义,其一,是说其模式应实现经费最省化,这就需要统筹规划,少花钱多办事;其二,是说其模式要便于利用者获取,节约利用者的时间和经费。

三是适度超前原则。由于既定的模式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又不能完全囿于现实,所以,选择和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适度超前;否则,将影响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程,还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充分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选择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是渐进发展原则。所谓“渐进发展”,在此是指选择最佳模式时,必须考虑到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过渡阶段,而不能一次完成。所以,就我国目前之国情,必须选择那种过渡型最佳模式,而不是理想的一次性完成模式。因为,那种一次性完成模式既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又不符合我国国情。

五是因地制宜原则。考虑到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及地区间自动化、网络化程度的不平衡性以及档案馆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在选择确定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最佳模式时,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多种模式并举,使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和朝气。

根据上述原则,笔者认为,适合目前我国国情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应当是:以国办为主、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过渡型模式。这里的“多元化”是指在不同地区(如东、西部地区)、不同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具体讲,西部地区应采用初级模式,先打好自动化、网络化基础,在各系统建立档案馆信息资源协作网,再建横向跨系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最后,与发达的东部地区联网。东部地区:第一步,应分别在系统内实现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第二步,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实现地区性跨系统共建共享;第三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联成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现地区间共建共享。当然,在东、西部地区实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之前,应首先建立主导型的部级档案馆信息资源网络(由中央档案馆牵头,与一些特大型档案馆联合共建),指导、协调各系统及地区级档案馆信息资源网络建设,这样,全国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就会健康顺利地发展。上述模式可以简述为:以国家投资为主,以部级档案馆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东、西部地区分别分步实施,先系统内共建,后地区性共建,实现集中与分散管理的过渡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待这一过渡型模式实现后,再建立全国性跨系统跨地区的真正的无边界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实现全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方宝花.关于浙江省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范文4

一、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在认识上要有新高度

(一)对于政府信息公开而言,档案信息是一种重要的政务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既是当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现代政府管理的基本发展趋势。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档案信息资源中的大部分都属于可公开的政务信息,政府信息公开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提出了客观要求,而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反过来又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以浙江省为例,全省97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已全部建立了已公开现行文件查阅服务中心,通过提供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档案信息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政府信息公开的主渠道作用。

(二)对于先进文化建设而言,档案信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档案是保存与延续文化的载体,展示和传播文化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目的之一。各级档案馆馆藏丰富的档案资料,是传承文明、培育文化的重要资源,档案馆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或缺,这在近年来中央到地方的文化建设政策导向中体现得十分明显。2002年印发的《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2003年印发的《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意见》强调:档案工作是建设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要重视发挥档案馆设施建设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作用,把档案馆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范围,并作为“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2005年,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实施方案中,把信用档案建设、档案史料文献整理、重点档案保护利用、档案文化信息资源开发等工作纳入了“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和“文化传播工程”。

(三)对于国家信息化建设而言,档案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当今,我国信息化建设已从“修路”、“造车”,进入到“进货”阶段,也就是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阶段。推进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既是一个基础,也是一个重点。(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中明确提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的公文、档案、资料基本实现数字化,建成一批数字档案馆。省数串档案馆项目被列入省“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各地档案信息化建设都要纳入各级政府的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

(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言,档案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公益性信息贵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档案工作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档案信息资源成为一种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浙江省档案馆的利用工作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各级综合档案馆的利用人次逐年增加,公民个人开始成为档案馆利用者的主体,档案利用为解决纠纷、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已成为社会稳定的减震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政府信息公开、文化大省建设、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大背景下,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组成部分。这既是档案事业在新时期发展的好机遇,也是时代赋予档案部门的一种责任。

二、谋划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要有新思路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基础设施建设、档案资源建设、档案馆功能建设、档案信息开放开发等方面来综合思考和统筹谋划。只有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的工作都上去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才会有好的平台、好的基础和好的成效,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实质上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档案工作业务环节的角度来说,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档案馆建设的角度来说,就是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从浙江的实践看,应遵循以下基本思路:

――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对现代公共档案馆的本质要求。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取向贯穿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贯穿于档案馆建设的各个方面。就是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和档案文化需要,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就是要用“以人为本”作为判断标准,审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方向、重点和成效,审视档案馆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落实“四位一体”的职能要求。国家档案局近年来明确提出了档案馆建设“四位一体”的工作。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四位一体”职能实现的中心环节,要落实这一要求,必须紧紧抓住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个重点,以此不断提高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

――坚持“两为”服务的需求导向。为领导和机关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是档案服务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面向社会为大众服务,是近年来档案工作服务创新的拓展点和主攻方向。既为大局服务,又为大众服务,是档案部门与其他公共服务部门的重要区别点,也是档案工作兼具政治和文化两种功能的优势所在。只有适应“两为”服务需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才会有实效,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坚持“两为”服务的需求导向,就是要与时俱进,随时研究变化的社会情况,善于捕捉档案服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档案信息服务产品。

――瞄准“四化建谩”的发展方向。即大力推进档案服务利用社会化、档案工作管理法制化、档案资源结构多元化和档案基础工作信息化。要加快挡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档案服务利用社会化是目标,档案工作管理法制化是保障,档案资源结构多元化是基础,档案基础工作信息化是核心,这“四化建设”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

三、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要有新举措

(一)大力推进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构筑全新平台。2002年以来,浙江省新建档案馆19家,立项、设计、在建的档案馆19家,共计38家,占全省综合档案馆总数的40%,新馆的建成使用,为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这方面浙江省的主要做法有:一是以新理念引导。2002年,召开了全省档案馆建筑研讨会,提出了文化性、多功能性、开放性、标志性和适度超前性的档案馆建筑设计新理念。二是用新规范指导。先后出台了《浙江省实施(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补充规定》、《浙江省档案馆建筑等级评定标准)、《浙江省档案馆建筑功能用户推荐名称》等一系列指导文件。三是用新政策推动。2001年,省政府出台了省财政补助各地新建档案馆的政策。2003年,省委、省政府又把档案馆基础设施列入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四是用新典型示范。省档案局通过总结推广金华市、嘉兴市、长兴县等新馆建设的典型经验,推动全省的新馆建设上台阶。

(二)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丰富馆藏为重点,强化档案馆对社会文明的传承功能,提高档案信息存储能力。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提高档案信息存储能力,是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的基础。在目前档案馆藏相对贫乏的情况下,必须坚持档案资源建设与档案信息开发并举,以建设保障开发。除做好正常的档案接收工作外,浙江省重点从四方面尝试突破:一是在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上突破。省政府颁布的《浙江省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组织、承办重大活动的单位应当自重大活动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向同级国家档案馆移交重大活动档案。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派专业人员参加重大活动,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并采取录音、拍照、录像、摄影等方式直接形成重大活动声像档案。2000年以来,浙江省各级综合档案馆共参与、指导接收本地重大活动档案165项,85%以上档案馆将重大活动档案资料提前接收进馆。二是在社会档案、“民生”档案、“微观”档案的收集上突破。注意收集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档案信息,如婚姻登记、山林定权、土地、破产企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档案,优化馆藏档案结构,提高馆藏档案信息的实用性,从而增强了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能力。三是在新型载体档案的收集上突破。如省档案馆建立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重大活动照片档案的接收机制。绍兴市档案馆开发的音像视频采集系统,在全省许多档案馆得到了应用,解决了声像档案收集难的瓶颈问题。“十五”期间,全省档案馆接收非纸质档案有467988盘(张)。四是在档案寄存服务上突破。浙江省大多数档案馆都建立了档案寄存中心,不转移所有权的寄存、代管档案业务在全省普遍开展,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共寄存、代管档案资料692653卷。

(三)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强化档案信息开放开发功能,提高馆藏信息的共享能力。这方面的主要做法尸是依法加快档案开放。截至去年,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共向社会开放档案190万卷,公布开放档案目录810多万条。2004年,全省各级档案馆共接待档案利用者139400多人次,比上年增加4.7万人次,不少县级档案馆去年查阅利用达3000人次以上,公民个人成为档案信息利用的主体。今年,浙江省档案馆第一批“”期间的档案开始向社会开放,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二是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抓好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要求,是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展开的新形势下档案部门亟待解答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档案工作自身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浙江省是全国推行电子政务的试点,我们以档案信息化建设评估和档案网站评比为抓手,努力促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档案信息化“三网”建设基本普及,全省97家档案馆中,有70%以上建成局域网,60%联通政务网,100%建立了互联网站。档案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进展迅速,截至去年底,全省档案目录数据库已达4373.51万条,全文数据库达300多万幅。三是深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推进档案信息产品专题开发和加工,省档案馆和部分市县档案馆围绕党委和政府工作重点和重大调研课题,连续编写《档案信息参阅》,及时提供相关档案信息,为领导和机关工作决策服务。省委主要领导多次在省馆编印的《档案信息参阅》上批示,从而使档案信息服务走人了领导决策的视野。近年来,每两年还组织一次全省档案系统优秀编研成果的评选活动,推动了档案信息研究开发工作。

(四)以建设政府信息查询服务中心为重点,强化政务信息公开功能,提高政务信息服务能力。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建设政府信息查询服务中心,是当前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的重点措施之一。浙江省档案部门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以提高利用率为核心,深化现行文件查阅中心建设;全省大多数档案馆都凭借档案网站,将已公开现行文件扫描上网,提供网上查阅服务,给老百姓以更大的方便。去年以来,省档案馆,绍兴市、湖州市等档案馆还积极开展现行文件服务进入社区活动,把服务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二是把现行文件查阅中心真正纳入政府信息公开体系之中。《浙江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草案)已明确将各级综合档案馆作为指定的政府信息查询服务中心,我们以此为契机,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参加政务信息公开的协调机构,纳入政府相关计划,承担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工作,参与或承担政府公开信息目录编制规范的起草、培训和指导任务,参加政府信息公开的检查督促工作等。三是由现行文件查阅服务中心向政府信息查询服务中心转变。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整合多种信息,扩大服务范围。从政府公开信息的角度,以需求为导向,将已公开现行文件、档案、政府机关的各种公开信息,全部纳入政府信息查询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范文5

关键词:地质队;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牢记服务地质,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队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这几年,地质系统的找矿有所突破、发展形势突飞猛进,矿业开发行业热情极高,为了紧紧抓住“数字化地质档案”这一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发展机遇,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建立地质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依托我队二级单位,扎实推进地质档案资源信息化全面建设步伐,现已初步具有“数字化档案馆”的基本雏形,利用档案信息化建设推动地质档案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地勘队伍档案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1、利用信息化建设对我队各类地质档案资源整合是档案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是对地勘队伍的历史负责,为突破找矿的现实服务,替单位的未来着想。因此,档案资源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开发利用应当成为地勘队伍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三项基本任务。这三者之间,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龙头,就是要把档案资源的信息化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单位生产经营计划建设发展的重要范畴,通过信息化建设带动和促进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工作。

2、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地质档案资源的一种战略储备。作为核工业基础性的战略信息资源,地质档案资源只有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改造、管理和资源整合,建立起规范化、可内部共享的基础数据库体系,依托地质系统局域网,实现面向大队机关、二级单位、面向核电站、环境辐射保护等社会化服务,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为地勘单位改革生产经营服务。只有通过信息化,建立起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灾难备份体系,才能确保在任何条件、任何环境下档案信息的安全,确保在各种灾难发生时提供档案信息的及时恢复与应用服务,充分体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战略贮备作用。地质档案事业的发展只有朝着信息化的发展目标迈进,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数字化管理为基础,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为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实现地质档案工作的地位和价值。因此,把档案信息化作为地勘单位档案事业发展的优先战略选择,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实践与做法

1、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加快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对于档案部门来说,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档案工作一次质的飞跃。面对信息化,档案部门既是面临发展机遇又是挑战。近几年来,我队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紧紧跟踪档案现代化管理发展方向,努力寻求建设符合地质找矿需求的信息化建设平台的路子。我队档案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队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队党政领导先后多次到档案室进行指导工作、听取汇报。2010年队领导决定拨出专项资金对我队档案资源进行信息化建设,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研发地质找矿钻孔自动成图软件,购置所需的各种软硬件设备,经过研发试用,钻孔自动成图管理系统投入了运行,并在当年通过了验收。已在大队及兄弟单位展开应用,效果良好,大大提高了钻孔数据、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

2、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加大数据录入、扫描进度,更好地发挥档案现代化管理设备的效率。为了尽快实现队领导提出的使二九一大队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的目标要求,做到有投入就有产出、有回报,队档案科全体人员为此付出了十分艰辛的努力。经过两年多的数字化扫描、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目前实现一部份文件、图纸、照片等档案材料的数字化转换。其中,完成1950-2005年普查、勘探项目的全部纸质图件、原始记录本等档案的电子扫描;文书、财会、科技、基建档案详细目录均有电子查阅系统,供员工查询利用,从而使我队档案现代化管理从此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三、几点启示

通过几年来本人在地勘单位档案部门的工作,经历了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其过程复杂艰辛,总结出以下几点启示: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范文6

以广东省为例,省级国土资源档案馆和市县级国土资源档案保管部门,都是以单个档案部门为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各单位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数字档案馆信息化建设,从机房设施(数据中心)建设、购置大量网络设备和存储设备、网络安全等设备,到海量空间数据加工、数据资源整合、档案网站建设、开发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等,虽然极大地推动了本部门的国土资源档案信息化进程,提升了信息化水平,但同时也看到,由于每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困难、共享程度低,档案信息知识管理与服务手段落后等一系列的问题。方昀、郭伟认为,在信息时代有大量的数据存储需求并且要求能快速获得,导致了数据中心的大量增加。[1]如何使海量国土资源数据得到更好的应用,如何破解以上这些问题,云计算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1 云计算典型层级介绍

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云计算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已较为广泛,云计算技术的概念也深入人心。简而言之,所谓云计算,是指基于互联网、通过虚拟化方式共享信息资源的新型计算模式,使计算、存储、网络、软件等资源,按照用户的动态需要,以服务的方式提供。SUN 公司在《云计算架构介绍白皮书》中也提到:云计算把虚拟化、按需部署、网上服务提供和开放源软件融合在一起。[2]

近年来,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档案信息化进程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运用云计算机技术,搭建省级和市级两级档案的沟通桥梁,加速现代档案理念与新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云计算可以按照用户对资源和计算能力的需求动态部署虚拟资源,不受物理资源的限制。用户基于云的计算和应用工作全部在虚拟化的资源上,不需要关心资源部署在哪些物理资源上,用户可以方便地变更对计算资源的需求。云计算统一管理大量的物理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虚拟化,形成一个巨大的虚拟化资源池。云计算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云,亦即表述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平台设施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和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构建一个完整的云平台,如图1:

第一层次(“IaaS”)搭建基础设施云:对分布在大量计算机和存储设备(包括本地或远程设备)上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包括内存、I/0设备、计算能力CPU、带宽、存储等)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虚拟的资源池,采用虚拟化技术整合设备资源,构建基础数据中心。

第二层次(“PaaS”)需要搭建一整套平台运行环境,包括开发环境、应用程序运行环境、数据库环境等,作为一个综合环境平台,以服务方式提供给用户,由后者在该环境中开发和部署自己的应用程序,再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

第三层次(“SaaS”)就是通过网络(Internet)提供应用软件的服务模式。其特点是:供应商将应用软件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通过Internet提供给用户。用户不用再购买或者重新开发应用软件,而通过一些协议,可直接在网络上使用这些应用软件。目前网络上多数是按租用的服务类型和时间付费使用软件。

2 构建省级国土资源档案云平台

本文以广东省国土资源档案云平台为例进行研究。关于档案云平台方面的研究,祝庆轩等认为,“云档案馆”作为一新生事物,可以作如下定义:以互联网为平台,运用云计算技术和理念,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虚拟档案馆。[3]广东省国土资源档案馆保管省级国土资源档案数据,对省内各地市的国土资源档案业务进行指导,省级与市级的档案保管职能属于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以省馆为中心,辐射各市。

网络方面,广东省国土资源政务网络已开通,省馆与市馆的业务可以直接在政务网络上进行;硬件资源方面,省馆已建成网络机房,有网络设备和存储设备若干台,具有一定的规模;软件资源方面,网络安全软件、服务器运行环境软件、数据库管理平台、档案管理平台和各类应用系统都已具备;而市馆则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信息化水平差别较大,但总体来说都属于较低水平,有些地方由于人才缺乏、经费紧张,根本就没有信息化成果。在这些情况下,依托省馆现有的信息化设备和各类资源,构建区域性的省级国土资源档案云平台(包括云存储平台),其他市馆可以利用省级云平台提供的各类资源,实现对本单位的档案数据在云存储平台上管理,直接应用云平台的应用系统而无需重新开发,达到快速提升档案信息化水平的目的。

通过对云平台基本原理的理解,省级国土资源档案云平台应属于区域性的私有云,搭建该平台,可以从“三朵云”的部署着手,即基础架构云(Infrastructure Cloud)、平台云(Platform Cloud)和应用云(Application Cloud)。

2.1 省级国土资源档案基础架构云。首先要摸清省馆与市馆(包括本地或远程设备)机房设备的硬件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了解各类设备上的资源信息(包括内存、I/0设备、计算能力CPU、带宽、存储等),采用硬件虚拟化技术,对列入云平台的计算机或操作系统进行虚拟化,形成一个虚拟的资源池,构建硬件虚拟平台。如图2:

通过虚拟化技术构建的省级国土资源档案基础架构云是以虚拟机的形式,安装在基于政务网络的虚拟机上。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虚拟化技术可以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而且每一个操作系统中都有多个程序运行,每一个操作系统都运行在一个虚拟的CPU或者是虚拟主机上。[4]构建国土资源档案基础架构云,主要形成以下四种虚拟效果:

虚拟内存:将不相邻的内存区,甚至硬盘空间虚拟成统一连续的内存地址。

存储虚拟化:将实体存储空间(如硬盘)分隔成不同的逻辑存储空间。

网络虚拟化:将不同网络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结合成一个虚拟的整体。

存储器虚拟化:将网络系统中的随机存储器聚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虚拟内存池。

这样,省级国土资源档案基础架构云通过网络就可以提供CPU、网络和存储等计算服务,市级馆的用户可以将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安装在省级国土资源档案基础架构云上。同时还可以实现基于IP的VPN广域网及通讯服务,所有虚拟客户端的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接口来管理自己的虚拟资源。

2.2 省级国土资源档案平台云。平台云也就是平台即服务(PaaS)。从网络化应用系统宿主环境的视角出发,平台云是支撑网络化应用/服务开发、部署、运行和管理的一系列中间件系统的合体平台。省级国土资源档案平台云是在基础架构云的基础上进行搭建的,它提供了一个位于云架构上的硬件和软件集合,从而为档案管理的用户提供档案业务应用系统开发环境,以及相应的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所需的主机环境及档案管理系统基础架构。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档案应用开发环境和档案业务管理架构四种类型的平台云集合,如图3:

操作系统:共享的操作系统虚拟化允许多个不同应用在一份操作系统拷贝的控制下隔离运行。在省级国土资源档案云平台建立的根操作系统,或称为宿主操作系统,通过划分其特定部分,成为一个个隔离的操作执行环境,供程序运行。将操作系统资源访问虚拟化,对省级馆而言,它是运行于自己的独立的操作系统实例中;对市级馆而言,又可以提供上层应用的命名空间、资源进程需求等,使不同级别的用户存在于一个操作系统内核和硬件资源中。

数据库:在省级国土资源档案云平台上创建云数据库平台,使各级用户可以快速使用和管理数据库,无需再对服务器安装数据库软件,在平台云上,市级馆的用户只需要选择自己想要的数据库软件,点击安装,就能把数据库安装到服务器中。

档案应用开发环境:在省级国土资源档案云平台上,统一配置国土资源档案开发与应用的环境,其他用户只需在平台上直接使用该环境,而无需自己构建开发环境。

档案业务管理架构:对于国土资源档案而言,省级和市级馆的业务基本上是一致的,只需在平台上定制开发好档案业务管理流程,不同用户就可以直接使用,无需再开发。

2.3 省级国土资源档案应用云。在云计算的典型层级里面,应用云亦称为软件即服务(“SaaS”),也可称作应用即服务(“AaaS”)。在这个层级里所进行的事情,就是将整个应用集合虚拟化并提供给最终用户。省级国土资源档案应用云要构建的,就是把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系统和利用系统整合集成并在云平台上虚拟化,最终直接提供给各级档案部门使用。

广东省国土资源档案“一张图”云服务平台,是最终要在省级国土资源档案应用云中体现的应用系统。平台框架以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和PaaS(平台设施即服务)为基础,基于GIS技术管理空间数据库。平台将面向广东省国土资源档案馆和全省21个地市的国土资源档案部门提供三方面的服务:国土资源档案“一张图”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公众,提供最基本的档案目录服务,以后可以进一步拓展至互联网,实现国土资源档案公有云的服务;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与利用服务平台保障各级各档案部门对档案数据进行技术保管并提供给外界应用;国土资源档案数据中心可以对国土空间数据档案进行多源异构数据处理(包括矢量数据格式转换、坐标转换、位置匹配、拓扑检查、叠加分析等)、数据编辑和更新维护以及第三方公共服务集成起来。平台系统架构以SOA规范为基础,以OSGI标准对各个服务进行统一封装,为服务提供者提供统一的服务功能,为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提供统一的通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