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业年终活动方案范例6篇

美业年终活动方案

美业年终活动方案范文1

关键词:美国;终身教育;专业化;网络化;社区学院

美国不仅经济上是一个超级大国,发展教育方面也不遗余力,并且长时间地走在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头。为解决伴随后工业时代的来临而产生的各种经济与社会问题,美国社会迫切需要采取新的发展策略迎接时代挑战,而终身教育被认为是谋求社会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终身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一、成人教育走向专业化

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发展的核心。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的,“教育过程的正常顶点是成人教育”。在美国,成人教育实践成为拉动终身教育发展的火车头,成人教育的不断专业化是美国终身教育进程的重要标志。目前美国成人教育已逐渐摆脱了教育领域的边际地位,在理论方面逐渐健全自身的理论体系,在实践方面成立了专业组织,从事专业活动,并且扫盲运动不断走向深化。

(一)成人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

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里程碑当数1966年美国成人教育教授委员会(CPAE)出版的《成人教育——一个大学新兴研究领域的概要》。此书对美国成人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成人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对课程、成人学习及教学方法都进行了探讨。综观当代美国成人教育的理论领域,基本围绕四大问题展开,即成人教育课程、成人学习动机及需求、成人教学与培训和成人教育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证研究和田野调查,使得成人教育理论具有较多的经验性色彩。这些领域构筑起当代美国成人教育研究的“内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未来的研究趋势。

(二)成人教育团体的发展

近年来美国成人教育领域的专业团体发展非常迅速,从地方性团体到全国性团体,乃至各种国际性的专业团体,成为成人教育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国际性的成人教育组织主要是国际继续教育与训练协会;全国性的成人教育组织如美国成人及继续教育协会,这也是美国当前最重要的成人教育专业团体之一;而地方性的成人教育组织有很多,典型的如威斯康星成人及继续教育协会、密歇根成人及继续教育协会等。这些专业机构分布在全国各地,相互交换和沟通有关成人教育的信息,在实践中相互协作,并共同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成人教育社会氛围,推动成人教育的立法,争取政府以及各种基金会的资金支持,使美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三)成人扫盲运动的深化

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美国政府和社会从学习化社会和社会公正的高度,进一步对扫盲予以关注和支持。当代的美国扫盲运动自1979年福特基金会的文盲报告之后,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美国国会于1984年对《成人教育法》进行了修订,强调为成人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至少使他们达到高中水平。美国政府为此推行了“成人基础教育计划”,由联邦政府每年拨款1亿美元,资助6万名教师每年为300万成人提供基本技能教育。位于哈佛大学的美国成人学习与扫盲研究中心(NCSALL)为扫盲运动提供理论指导,而民间的成人教育者也自发地组织起各种志愿扫盲组织,比较著名的有“劳白赤扫盲组织”和“自愿扫盲者组织”等。扫盲运动的深化是当代美国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成就,表明了美国社会实施“全民终身教育”的决心。

二、终身教育成为制定教育政策和法律的重要原则

终身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教育法规的重要指导原则和组成部分,这突出表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教育政策与立法进程中。各种终身教育的政策与法案,从不同领域和侧面对公民终身教育的权利、义务和保障作出规范,从而使终身教育的推展获得了国家力量的保证。

(一)1966年的《成人教育法》

美国1966年正式通过了《成人教育法》,后经1970年、1978年等数次修订而日益完善。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有:1)立法的目的,包括扩大成年人的受教育机会,鼓励发展成人教育计划,培养成人成为更有才能和更负责任的公民;2)基本概念,对法案中的成人、成人教育、成人基本教育、社区学校、地方教育机构、州、高校等进行了法律的界定;3)经费问题,包括联邦拨款及其分配、经费的支付、师资培训经费等;4)教育实施,包括州的计划,成立研究、发展、推广、评估和情报中心,建立联邦和州的咨询委员会;5)优先群体,法案提出改善成年印第安人的受教育机会,对印度支那难民提供紧急成人教育计划,开展移民规化教育。该法案确立了当代美国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为终身教育的导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二)1976年的《终身学习法案》

1976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终身学习法案》(也称《蒙代尔法案》),对终身教育提出了一个极为宽泛的定义,包括成人基本教育、继续教育、独立学习、农业教育、商业及劳工教育、职业教育及工作训练方案、双亲教育、退休前及退休人员教育、补救教育、职业及晋升教育以及协助各机关团体运用研究的成果或创新的方法服务于家庭的需求及个人的发展等,涵盖面极为广泛。《终身学习法案》的颁布,表明美国联邦政府对学习的终身化政策的高度重视,以及推动终身教育的决心,标志着终身教育实践的进一步深化。

(三)1994年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当代美国,终身教育被认为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手段之一。1994年,克林顿政府向国会提交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获得通过,这一为期6年的时限法成为美国90年代后期教育改革的法律依据。该法案对从儿童到成人的各种教育形式提出要求,强调培养儿童的“终身学习能力”,强化教师的“继续教育”,确定了教育与训练在美国未来发展中的关键角色,并展示了联邦政府为完成目标的决心与魄力。该方案的重要宗旨在于“为成人教育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达到改进成人的技能,拓展其潜力的最终目的。”为确保美国成人教育的终身化得以顺利实现,美国教育部还成立了“全国中等教育后教育、图书馆及终生学习研究所”,专门就终身教育的相关议题进行研究。

(四)1997年美国教育的“四大目标”与“十大原则”

1997年,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教育总统”的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就《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实施具体提出了教育的“四大目标”和“十大原则”。在教育的“四大目标”中,最高的目标是“每一个美国成年人必须坚持终身学习”,这是美国教育政策在终身教育领域的深化。而“十大原则”的第九条强调指出:“21世纪的教育必须扩展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之路导向美好未来,美国人不论年龄有多大,都必须有机会学习新的技能。”这一原则已经关注到终身教育对国家和个人的价值,关注到了终身学习机会的均等问题,推动了美国终身教育保障政策的研究与完善。

(五)加强就业培训立法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成人群体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相关法案已经颁布十余种。美国政府还相继颁布了1973年的《全面就业与培训法案》、1977年的《青年就业与示范教育计划法案》以及1982年的《工作训练伙伴法案》等。其中1982年的《工作训练伙伴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与私人和民间团体共同参与推动的成人职业训练法案,要求每一个培训服务区(SDA)设立私立企业委员会,邀请地区内的企业机构教育单位、劳工组织、社区团体等多方人士共同参与成人的教育活动。1994年,针对美国经济调整后工人结构性失业相对增多的局面,美国政府制定了《再就业法案》,规定每一位寻求就业服务的职员,无论其失业原因是什么,均有资格在统一认定的标准及整合过的方案中获得所需要的服务。目前在联邦的资助下,许多州建立起“一揽子生涯中心”(One—Stop Career Centers),负责探索一条将培训、就业和生涯指导相结合,对各种就业资源加以整合的新路。

终身教育的法制化演变历程表明,美国终身教育的法律已由最初的主要为满足国家发展需要逐渐转向了强调个人发展需求,在实施中特别强调系统、合作、协调的理念,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成人教育工作。

三、终身教育资源走向丰富化和网络化

美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过程,十分注意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资源的建设,不仅构建了系统的学习资源提供体系,同时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使之成为构建学习社会的一个“新景点”。

(一)推动传统学校走向开放

在美国,公立学校充分展示了教育资源的公共性这一特点,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积极参与者。这些学校一方面按照成人学习的特点开设各种夜校、周末学习班,另一方面积极同企业或地方成人教育社团联合办学。同时,美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许多传统大学纷纷加盟构建学习社会的队伍,采取措施扩大向成人世界的开放,一批以“终身教育大学”或“终身学习大学”命名的大学和学院不断涌现。

(二)吸纳社会机构的参与

除了教育机构参与办学外,闲暇机构、政府职能部门和中小企业也都积极地参与到推广终身教育的运动中来。就制度化的成人学习机会来说,非学校机构提供的机会远远多于学校,这些机会来自于农业开放讲座、社区团体、民间企业、都市娱乐组织、教会宗教团体、政府机构、图书馆、以及劳工组织等。通过市场机制,这些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发挥出潜在的教育潜力。

(三)发展网络教育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美国的网上成人学校、网上教学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学校教育理念,它超越时空的限制,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地安排学习,给面临工学矛盾、家务拖累、资金不足、流动性大的成人学习者,尤其是妇女提供了接触优质学习资源的机会,也为中小学课程提供了更多的补充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成人教育的发展。

在网络教育领域,成立于1977年的电化教育委员会(Instruc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Council,简称ITC)是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其成员包括美国和加拿大近600个教育机构和院校,旨在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提供资讯与学习资源,拓展和提升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水平。远程教育网(itcnetwork.org)是ITC开发的一个学术活动的网络平台,其栏目主要有:1)新闻与目录,提供远程教学方面的最新消息、动态和专题论文;2)项目管理,向会员项目管理和进展的通知、会议纪要和简报等信息,以及有关的基金援助、合作机会与协作意向;3)法规援助,提供远程教育法规、研究报告和法律服务;4)远程教育信息库,公布远程教育文献和数据,如研究报告与摘要、在线课程、北美网站集锦、远程教育法规咨询等;5)年度远程学习会议,该会议是ITC的学术年会,发表远程教育研究论文,交流工作经验;6)出版与研究,ITC网站的一个特色栏目,主要提供院校的出版动态和文献摘要,以及大量的共享案例、资料和数据,注册会员可以在线下载。

四、社区学院成为推进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重要机构

目前美国有社区学院1123所,其中公立980所,私立143所,在校生达1050万人,占美国在校本科生总数的45%,年平均学费为1518美元,学生平均年龄为29岁,约36%的为全读生(即一个学期选12学分以上的课),64%的为半读生。社区学院收费低廉,学生可以在家食宿,吸引了大量的成年人和少数民族学生。社区学院成为美国创造的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普及模式。

(一)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

1.交通便利。社区学院是地方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一般开办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有一定规模的社区中,社区学院面向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年的教育在入学和就读方面非常便捷,因此它是的的确确的走读大学。交通便利和走读使得学生的就学成本大为降低。

2.学费便宜。在所有高等院校之内,社区学院的学费较为低廉。通常学生只付学费和各种专业课程所需费用的1/3或以下,其余2/3左右的经费来自于州政府或地方政府,甚至所有的费用都来自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家境不好的学生,可以获得来自于联邦政府、州政府或民间赞助者的助学金、补助或帮助。此外,学生往往可以住在家里,这样也就减少了住宿的开支。

3.面向大众。社区学院对大众开放,没有入学考试的要求。任何一个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的人都可以入学。

4.办学灵活。社区学院的课有白天的,也有晚上的,有常日的,也有周末的。有的在校本部上课,还有在学校分部或是当地中学或图书馆上课。学生可以一次选一门课或几门课;他们可以读一学期或读一年。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随时来读或随时停读,不会受到任何的惩罚。一般来说,学业可以在两年内结束。

5.课程设置从需求出发。在州政府所规定的范围之内,各社区学院可开设各种对他们本学区有价值的课程和科目。譬如,市区的社区学院就不会教与农业或兽医有关的课,而在乡村的社区学院就不会教工业制造或房地产业的课。

(二)社区学院的任务

1.大学预备教育。美国社区学院为有志于到大学继续学习的高中毕业生开设课程,学生结业后通过考试获得副学士学位,转入大学三年级学习。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调查显示,36%的人读社区学院的原因是为了向四年制学院或大学转学作准备,34%的是为了掌握一项新职业所需的技能。社区学院和大学签定校际间或全州范围内的协议,保证其毕业生顺利转学。

2.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是社区学院的重点,大约2/3的学生学习职业技术,获得工程、商业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学位,只有大约25%的学位授予人文类学生。专业和课程设置完全根据社区经济和社区生活的需要,一般由工商业企业审定。为工作而教育从一开始就是社区学院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成人及继续教育。这是说社区学院主要为在职人员进修或补修某些课程。选学课程的规定和学习时间的长短非常灵活,可以全日学习,也可以业余学习。社区学院承担了更多的终生学习的义务,它们不限次数地向想重新学习的人敞开大门。1986年,美国社区学院进行了几乎100万继续教育的课程、方案和研讨会,并执行了3万多项特别计划,非学分制招生人数等于并在某些情况下超过了学分制招生人数。社区学院通过周末研讨会、专门的学院以及校友学院,对社会政策的制定者进行继续教育,例如记者、董事长、国会和立法机构职员、法官、高级文官、工会领导人和牧师等。

4.补救性教育。这是说社区学院主要是为学习上有困难的人设置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卡内基高教委员会呼吁社区学院承担解决美国部分青年受教育不够,就业困难的问题,要求对他们进行知识补救、就业咨询和劳动指导。学生第一次进入社区学院时,学院专门对他们的读、写以及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进行认真评估,给学习准备不足的学生安排强化教育方案,以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弱点并掌握自立和高效学习的技能。

5.社区教育。美国社区学院是建设新社区的重要缔造者。约翰·加德纳提出,“社区学院可以发挥召集人的作用,使各派别和有各种利益的代表坐在一起,非官方地但是严肃地共同讨论社区问题……学院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召集者、一个有价值的论坛、一个讨论共同利益的会晤场所”。除此以外,社区学院还有为社区推广文化的任务,它们是社区的文化中心,扫除文盲也是社区学院的基本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47.

[2]杨延。美国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01,(10).

美业年终活动方案范文2

【关键词】社会保障法修正案 老龄政策 现收现付制

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颁布在美国老龄政策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颁布之初的社会保障法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于是,美国联邦政府于1939年对这部法律进行了史上第一次修订,这也标志着美国的老龄政策继1935年社会保障法制定后又获得了一次重大的发展。笔者拟从美国老龄政策发展史的角度对这部修正案制定的原因、过程、内容以及历史意义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1939年社会保障法修正案颁布的原因

首先,1935年社会保障法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各种问题。例如,社会保障法虽然规定联邦政府对各州的老年穷人提供援助,但援助的具体标准主要根据各州的救济方案确定,结果,到1937年末,亚利桑那、佐治亚、堪萨斯、南北卡罗来纳、田纳西和弗吉尼亚等州未能从联邦政府获得任何帮助,因为这些州没有立法建立救济方案。社会保障法试图促使所有州对人们提供充分的援助,但规定各州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资助条件和资助标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州在援助标准上有着巨大的差距,同样贫穷的老年人未能享受到同等待遇。

1936年,密西西比州的老年人平均每月领取援助金3.92美元,而加利福尼亚州平均达31.36美元①。尽管两州在工资水平和生活费用存在不同,结果这也很难解释两州在援助老年人方面的巨大差异。在领取援助金的年龄资格上,各州也不尽相同,有的规定70岁,有的则规定60岁。这让许多贫困老年人深感不公。又如,社会保障的对象只是很少一部分劳动者,而且受益人只限于被保险人本人,这对于那些为照顾家庭而未就业或仅从事兼职的妇女是极不公平的,她们以另一种方式为社会作出贡献,却被排除在社会保障范围外,不得不依赖丈夫收入,这种与丈夫经济上的不平等实际是对女性权益的伤害。

其次,汤森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对1939年对社会保障法的修订起到了刺激作用。汤森运动是兴起于1933年的一场大规模的老年运动,是当时激进派所发起的代表性运动。在运动中,领导人汤森提出了著名的汤森计划,主张国家给予老年人每月200美元养老金,由国家征收交易税来筹集这笔资金②。在1935年的国会讨论中,汤森计划被否决,但这并未使汤森派气馁,他们一面攻击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不足之处,一面对汤森计划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修正后的汤森计划建议,用来支付养老金的钱是通过征收2%的消费税来筹集,退休年龄设定为60岁,每月的养老金必须被花完。同时新的计划建议,养老金可以用于抚养配偶和孩子,养老金被禁止用来或养活那些游手好闲的有劳动能力的人。

与以前的汤森计划相比,修正后的汤森计划显得更加适度,因此也获得了许多支持。特别是共和党人为了赢得国会选举,增加自身的政治筹码,转而支持汤森运动。有37名国会议员写信赞同这项计划,其中3名是参议员,一些议员认为汤森计划覆盖面广,养老金的给付十分慷慨,这些都是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案所欠缺的;还有一些议员预测,如果该议案被通过,数万人的失业问题将被解决,犯罪率也将大为减少,这都表明这项议案在国会内部已获得相当多的支持。在国会外,汤森计划也获得了一些组织的认同,如有17个城市的劳工委员会声明支持汤森议案③。汤森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向社会保障法案的支持者施加了强大的压力,使他们认识到,如果不对1935年社会保障法进行修正,很有可能会被汤森计划所取代。

1939年社会保障法修正案的制定过程及主要内容

在联邦政府内部,最先意识到1935年社会保障法存在严重缺陷的是社会保障署。1937年6月,社会保障署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有34.7%的老年男性和女性依靠他们的储蓄、养老金,能够维持经济上的独立性,有19.8%的老年人为公共或私人援助的接受者,还有45.5%的老年人未参加老年保险,需要联邦援助或私人慈善事业的帮助。④社会保障署最后强调,老年人的经济困境仍然是当前主要的社会问题,只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法,才能合理地解决老年经济问题。

1937年9月,社会保障署署长阿瑟·奥特迈耶敦促罗斯福总统召集一个由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来研究社会保障的相关问题。他说:“尽管我们不应该迫切地采取不明智的行动,但我认为已经到了为社会保障法的修正而采取必要的政府措施的时刻了。实际上,在当前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下和政府财政能力内,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障计划,以回击对社会保障法的指责。”⑤罗斯福同意了奥特迈耶的建议,迅速组建了社会保障顾问委员会。

1938年12月10日,顾问委员会了最终报告。该报告指出,1938年,35%的老年人每月领取低于15美元的社会援助,在俄克拉荷马州,超过一半以上的老年公民领取社会保障法第一章规定的援助金,这种状况无疑是可悲的,根据老年人当前和今后的需要,政府应该对老年保险方案做出重大改变。

在顾问委员会的建议基础上,社会保障署形成了社会保障法的修改方案。在新一届国会召开后不久,罗斯福总统于1939年1月16日将这一方案递交到众议院筹款委员会。2月1日,筹款委员会开始举行听证会,讨论的内容不仅仅是社会保障署的方案,还包括修改后的汤森计划等其他社会保障法修改方案。最先开始讨论的是汤森计划,虽然经修改过的汤森计划比上次在国会中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但它有一个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即每月向老年人发放200美元养老金会对国家财政造成过于沉重的负担,听证会上不少经济学家指出,筹集到的交易税授予老年人,意味着原来由一般民众花费的这部分钱仅由老年人享受,因此,汤森计划并不会增加货币的数量或流通速度,也不会增加购买力或商业活力,相反可能会减少货币的流通速度,造成危险的通货紧缩的形势。

奥特迈耶采取了后发制人的策略,他将自身方案放到最后讨论以利于倾听讨论前面方案时的各种批评和建议。轮到他陈述时,奥特迈耶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其方案的优势,一是比原先的老年保障措施更充分,对妻子、寡妇等提供福利金,从而使原先对个人的保护扩大到对家庭的保护。并且这种更充分的保障模式并不会造成福利金支付数额的激增,即“从财政角度讲,以最小的花费达到最大的保护”⑥。二是建立新的信托基金取代原先的储备基金,从而使基金规模变小,减少原先基金投资所造成的经济运行风险。

经过充分讨论后,筹款委员会最终否决了汤森计划,同意了社会保障署的老年保险方案中的大部分条款,还增加了对亡故职工的父母提供福利金的条款。只有几点除外,一是不同意将农业工人纳入到社会保障范围内;二是暂不考虑对残疾者提供福利金;三是不同意在1940年1月将雇主和雇员税率增加到1.5%。1939年6月2日,筹款委员会将体现它意愿的进一步修改过的社会保障署的方案递交到众议院,6月10日,众议院以364票赞同,2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该议案。

6月12日,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就此议案开始举行听证会。奥特迈耶先将一些可能会对议案产生质疑的人员邀请到他的家中,试图就一些问题和他们达成一致意见。其中两名经济学家反对将养老金和工资挂钩的制度,认为应该对老年人发放一致的养老金。奥特迈耶指出,养老金和工资挂钩是一种更安全和更公平的制度,且符合美国的价值观传统。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标准不一样,对老年人发放一致的养老金也不可能使每个人满意。奥特迈耶的解释最终说服了两位经济学家。由于事先进行了说服工作,社会保障署的修正案在财政委员会没有遇到多大的阻力就被通过。

7月7日,议案被提交到参议院,在讨论过程中,参议员康纳利提交了一份修正案,建议在老年援助方面,联邦政府至少应该提供给州2/3的援助资金。这份修正案以57比8票的结果被通过。7月13日,两院的代表举行会议商讨分歧之处的解决办法,其中最大的分歧来源于康纳利修正案,会议一度陷入僵局,奥特迈耶最终想出了一个妥协的方法,由联邦政府对每个州的接受援助者提供最少7.5美元,这将额外花费联邦政府1000万美元,而不至于像康纳利修正案花费联邦政府1.2亿美元资金那样给政府带来过重的财政负担。⑦最终这个方案获得两院代表的满意。随后,这一最终确定的议案被两院通过,1939年8月10日,罗斯福总统将其签署成为法律。

与1935年社会保障法相比,1939年社会保障法修正案在老年保障方面主要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修改:首先,在保障范围方面,将其扩大到海员、银行雇员和贷款协会的雇员。

其次,将老年保险扩大到老年、遗属保险,为老年保险项目下的男性职工的妻子、寡妇、需要抚养的其他幸存者提供保险金。退休者的妻子可获得50%的丈夫保险金;年轻寡妇,假如她在丈夫死亡的时候与丈夫生活在一起,并且没有再婚,可以得到丈夫保险金的75%。但同时也规定,如果一个65岁的妇女具有双重权利,比如,她可享受丈夫保险金的50%,同时也有资格领取自己的正常保险金,那么,在通常情况下,她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不能同时接受两项给付金。

再次,在对那些退休后继续从事工作的老年人的养老金惩罚问题上,明确规定,老年人在65岁以后的“范围内职业”(“范围内职业”指的是从事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内的就业)中每月收入超过15美元,其所获取的养老金将会相应减少。

最后,在养老金的筹资和支付模式上,由原来的完全型基金积累制模式转变为现收现付制模式,建立老年和遗属保险信托基金,以管理基金余额,基金管理受托方是美国财政部长。

1939年社会保障法修正案的历史意义

一方面,1939年社会保障法修正案加强了对老年妇女的社会保障,并由老年保险扩大到老年、遗属保险,将保障范围扩展至老年人的家庭。1935年社会保障法将家政工作人员、政府雇员、非盈利组织的雇员、甚至农业工人排斥在老年保险涵盖的职业范围之外,这种规定对妇女和有色人种十分不利。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230万家政工作人员中的绝大多数是女性和黑人。根据社会学家埃利斯·哈瑞斯的统计,60%被排除在外的人是占总劳动力30%的女性,大约80%的就业黑人妇女被剥夺了享受老年保险的权利。⑧另外,社会保障法还规定,从事间歇或兼职性工作的人不能享有养老保障,这对女性尤为不利,因为很多女性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为了继续照顾家庭,经常从事间歇或兼职性的工作,这一规定将很大一部分妇女排除在了保障范围之外。

1935年后,美国社会许多人逐步认识到保护美国老年妇女乃至老年保险人整个家庭的重要性。众议员约翰·麦考克就曾在众议院大会上提出,“现代社会立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保护家庭免遭经济风险,老年立法、交税与不交税的立法、失业补偿、母亲补助、各州的一般救济,以及政府部门对盲人和无劳动能力者的资助等立法,都是保护家庭生活的重要保证。”⑨由此,他建议加强立法以保障老年人的家庭生活。最终,他的主张得以实现。1939年修改后的社会保障法为老年保险项目下的男性职工的妻子、寡妇、需要抚养的其他幸存者提供了保险金。根据这项法案,退休者的妻子可获得50%的丈夫年金;至于年轻寡妇,假如她在丈夫死亡的时候与丈夫生活在一起,并且没有再婚,可以得到丈夫保险金的75%。相比1935年社会保障法而言,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表明在老年社会保障方面,立法者更加重视老年妇女这一在1935年社会保障法中被遗忘的群体的保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原来老年妇女过分依赖丈夫收入的问题,摆脱了老年妇女在老年社会保障体制下的边缘化地位。并且不再仅仅关注对老年人个体的保障,而是扩展至对老年人整个家庭的保障,至此美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家庭保障方向转变。

另一方面,在养老金的筹资和支付模式上,1939年社会保障法修正后,由原来的完全型基金积累制模式转变为现收现付制模式。美国1935年建立的养老保障计划,采取的是完全型基金积累制筹资和支付模式,“由计划成员在工作期间缴纳费用,这笔费用被存入基金,并用于各种投资活动,当计划成员达到退休年龄,需要领取养老金时,计划的主办者再按照一定的计算方式,从这笔资金及其增值额中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⑩这种筹资模式要求经济稳定和物价稳定,才能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以支付养老金,而1935年后美国的经济环境并不稳定,处于波动状态,尤其是1937年还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这导致基金无法保值增值,变得入不敷出。

这种筹资模式也很难应对物价上涨的局面,因为一旦物价上涨,积累的基金本身会因为物价的上涨而贬值。迫于这种状况,在1939年社会保障法修改后,美国在养老金的筹资和支付模式上采取了“现收现付”的新办法。所谓“现收现付”指的是“计划的主办者将处在工作年龄阶段、正在从事工作的计划成员所缴纳的资金,直接用来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只要有足够的正在工作的人员,以及他们缴纳的一定比例的缴费额,退休人员的收入就可以得到保证。”由于基金实行现收现付,基金的规模比之先前大幅下降,因此管理简单,不存在基金的营运和保值增值问题,也不会出现基金积累和投资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而使养老金遭遇损失,从而规避了完全型基金积累制下基金遭受通货膨胀而贬值的风险。因此这种养老金的筹资和支付模式,是十分适合当时的美国国情的。

另外,“现收现付”制体现的是工作一代与退休一代之间的资产转移,这种代际转移是应对物价上涨,保证退休者获取充分收入的有效手段。因为物价上涨要求向退休人员支付更高的收入,就必须向在业职工征收更高的缴纳额才能保证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平不致因价格上涨而下降。这样,通过收入从年轻一代向退休一代的再分配,退休者得以获取充分的收入来保证晚年的生活水平。通过这一经济手段,还形成了一个代际间的契约,即每一代人在得到他们退休时将能够获得帮助的许诺这一前提下同意去帮助当前退休的人,这就促进了美国代际间的和谐共处。社会保障署就认为,“代际转移原则是帮助美国处理老年人财政问题最明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注释】

①④⑨W.Andrew Achenbaum, Social Security: Visions and Revis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27, p31, p33.

②③Abraham Holtzman, The Townsend Movement: a Political Study, New York: Bookman Associates, 1965, pp37~38, p99.

⑤⑥⑦Arthur J. Altmerer, The Formative Years of Social Security,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8, p296, p100, p112.

⑧Alice Harris, U.S History as Women's History,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5, p92.

美业年终活动方案范文3

佰草集凭借“寻美中国,发现中国美”营销案例获得2012年度中国网络广告最佳网络整合营销案例奖。佰草集的“最佳”是否给社会化媒体人的焦虑做出了一个好的回答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佰草集“寻美中国,发现中国美”的具体案例,从中收获一些启示。

佰草集“寻美中国,发现中国美”数字营销案例主要从各品牌DNA为切入口,利用多样化的传播媒体服务与CRM体系,整合EPR营销与品牌自有媒介,加强用户深度体验,挖掘KOL,实现O2O对接,充分调动活动线上线下互动对接与传播整合,以活动为契机,在互联网平台各大论坛、微博、博客、SNS、视频等称地掀起了佰草集法国寻美讨论热潮,影响网名数量逾270万人次。并最终斩获2012年度中国网络广告最佳网络整合营销案例奖。而这种以策略为主导,凭借创意、设计、平台、内容、执行、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营销矩阵化的解决方案也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

一个好的案例的打造当然离不开背后的服务团队。作为最早涉足互联网营销的专业服务提供商,国信映盛作为佰草集的全新数字营销公司,正是“寻美中国,发现中国美”案例的背后推手。

近日,国信映盛宣布今年将继续续约包括佰草集、海伦多兰、AGATHA等在内的多个品牌数字营销的业务。而“寻美中国,发现中国美”案例的成功,无疑是促成国信映盛成功续约佰草集的关键性事件。而除了续签多个品牌大客户,国信映盛在过去一年里一举拿下包括年度中国网络广告最佳网络整合营销案例奖、年度中国最佳网络广告创意类大奖、年度最佳社会化营销案例大奖、创新营销峰会年度最佳创新营销公司、梅花网传播业大展最佳社媒营销服务商等多个业内大奖。

美业年终活动方案范文4

恩智浦在峰会现场展示了在安全物联网、智能家居、互联汽车和移动支付方面的创新解决方案和合作成果。

互联汽车

恩智浦在峰会上宣布将扩大其业界领先的汽车电机控制微控制器产品系列,推出丰富的硬件、软件和集成电机控制解决方案以显著加快系统上市时间。利用恩智浦的新型集成解决方案,只需10分钟就能搭建一个功能齐全的电机系统,从根本上简化了系统开发,大幅缩短设计周期。

此外,恩智浦还推出了NJJ29C0低频收发器,将其在汽车安全门禁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扩大到车侧系统。作为先进钥匙侧设计的长期领导者,恩智浦现已实现全系统解决方案,不仅具备工作距离更长和为最终用户提供增强的便利性,且成本更低、产品上市时间更快,为OEM及其一级供应商提供了更大的设计自由度。

峰会上,恩智浦还携手长安汽车、东软集团成立“中国汽车信息安全共同兴趣小组”共同推动以硬件为基础的汽车安全行业标准的设立和应用。按照三方共同制定的规划,小组成立初期将发起“汽车安全需求分析与可行性研究”、信息安全管理架构设计、起草《中国汽车信息安全指南(草案)》、《汽车硬件安全分级测试指南》等工作。未来,小组还计划邀请更多车厂、车联网服务商、标准组织等加入,进一步扩大行业影响力,最终为车厂提供分层级、可拓展的安全行业标准。

智慧家居

恩智浦与美的集团携手开发的新型智能厨电――“半导体加热魔方”在峰会上惊艳亮相。新产品设计采用了半导体微波加热技术与创新电器理念,可大幅度提高烹饪效果。

“半导体加热魔方”的核心是恩智浦最新一代RF烹饪元件――MHT1004N。这是一个低电压半导体烹饪晶体管,以高效节能的方式实现能量的管理和输出。采用半导体烹饪方式,可以更好地控制加热过程,让电器以闭环方式控制能量来实现对食物的均匀加热,并保证始终如一的加热效果,让联网电器实现真正的智能化。

早在2012年,恩智浦和美的便共同成立了“半导体微波技术联合实验室”,研发未来智能厨房解决方案。“半导体加热魔方”是双方合作的首款产品,结合恩智浦创新的射频烹饪元件技术与美的“为人们打造更舒适生活”理念,实现了质量、精度和性能之间的完美平衡,用户在几分钟内就能烹饪出加热均匀的美食。

安全支付

本次峰会上,恩智浦与小米公司共同宣布:通过深入整合双方专业经验和尖端技术,已经在中国多个主要城市的地铁、公交线路上实现了安全、便捷的公共交通移动支付体验。小米公司最近推出的“小米支付(Mi Pay)”便采用了恩智浦的嵌入式安全芯片(eSE)技术,为用户的银行卡与公交卡支付提供目前业内最高等级的安全保护。用户可放心将中国银联卡、公交卡直接添加到小米手机MIUI系统“小米钱包”App中,实现了外出不再需要携带钱包,日常支付变得更加轻松、便捷和安心。

恩智浦的NFC和eSE解决方案将公交移动支付交易技术与广泛生态系统进行结合,为实现智能移动支付奠定了基础,更适合智能移动生活方式,符合城市环保理念,也有利于公交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该解决方案现已应用于小米5智能手机使用的“小米支付”产品,该产品内置的恩智浦NFC芯片含有单独的安全芯片,经检验证明可抵御各种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攻击,为终端用户、支付使用的发卡行和手机制造商提供了最高等级的数据保护和加密。

无线充电

恩智浦还宣布推出了一款15W创新型无线充电解决方案――WCT-15WTXAUTO,能满足严苛的汽车和行业等级要求。这套完整的解决方案符合WPC Qi和PMA的充电标准,汽车制造商可轻松从5W过渡至15W,可实现对手机、平板电脑和可穿戴设备的快速车载充电,提升驾驶员车载充电体验。

WCT-15WTXAUTO解决方案可将充电速度提高到现有速度的3倍,并满足汽车行业的具体要求,如AEC-Q100 第2级的等级要求,温度适应范围更广,可保证15年的产品寿命。为了给驾驶员提供更多便利并提高汽车的安全性,新型的15W解决方案采用了多线圈技术,充电设备匹配的灵活性更强,空间自由度更高,同时还集成了内置的近场通讯技术。

美业年终活动方案范文5

到2016年底,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15年,有许多事情值得人们纪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下简称世贸组织)后,中国边干边学,驾驭世贸规则。

公平给予企业贸易经营权

2001年末,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依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中国政府于2004年修订了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以下简称《对外贸易法》),入世3年内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简称贸易经营权),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中央政府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外汇管制的所有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等。

一是中国政府进一步放开贸易经营权,允许自然人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1994年的《对外贸易法》第八条规定,本法所称对外贸易经营者,是指依照本法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和其他组织。因而,中国入世前,中国的自然人不能够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

2004年修订的《对外贸易法》第八条规定,本法所称对外贸易经营者,是指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中国入世前后,原外经贸部在各地进行积极探索和试点活动。事实上,在技术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边贸活动中,自然人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已经大量存在。因此,2004年修订《对外贸易法》,允许自然人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

二是中国政府取消贸易经营权的审批制度,实行登记和核准管理制度。中国入世前,企业获得贸易经营权,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审批,其主要依据就是1994年的《对外贸易法》第九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第5.1条和《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第84段(a)款承诺,在加入世贸组织后3年内要取消对外贸易权的审批,放开货物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外贸经营权。因此,原外经贸部2001年7月10日了《关于进出口经营资格管理的有关规定》,商务部于2003年7月30日出台了《关于调整进出口经营资格标准和核准程序的通知》,2004年修订了《对外贸易法》,中国政府取消了对货物和技术进出口经营权的审批,只要求对外贸易经营者进行备案登记。

一方面,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所有内资企业在进出口经营资格管理方面实行统一的政策。另一方面,商务部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进行进出口经营资格的备案登记和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

保障外资企业享受国民待遇

2001年3月15日,全国人大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下简称《合资法》);2001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以下简称《合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以下简称《外资法》);2007年3月16日,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修订三部涉外企业的基本法律和《企业所得税法》,保障给予外商投资企业的待遇不低于给予本国企业的待遇。

一是取消外商投资企业的关于“外汇(自行)平衡”、“当地含量”等限制。一方面,中国政府1996年取消了所有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的限制,12月1日宣布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1997年1月14日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国家对经常性国际收支和转移不予限制”,从法律上明确了中国已经允许经常项目项下的外汇可自由兑换。

另一方面,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规定:成员方不得实施与关贸总协定第三条关于国民待遇和第十一条关于普遍取消数量限制的投资措施。在该协议“附件-例示清单”中还明确列出了禁止成员使用的强制外商投资企业外汇平衡、当地含量和出口实绩的投资措施。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中国政府取消这些限制。

二是废止中外合资企业的“尽先在中国购买”的规定。改革开放伊始,对外资进入比较谨慎,为保护和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做了合资企业所需原材料、燃料、配套件等,应尽先在中国购买的规定。随着中国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企业已具备一定的竞争条件和能力,依据市场经济的规律,企业如何采购,在一般情况下应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同国内其他各类企业一样,均享有采购与销售的自由权。

三是取消中外合作企业的“企业生产计划备案”的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应将生产经营计划报主管部门备案,是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既不适应中国建设市场经济体制,也不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在对内资企业不再要求的情况下,对外商投资企业再有这方面的要求,与世贸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不相符。

四是统一国内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税。2007年新修订的《企业所得税法》废止了1991年4月9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1993年12月13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统一的所得税率。

运用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WTO的规则主要是解决WTO成员之间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争端。中国作为世界最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入世后遭遇到一系列贸易争端。中国在实践中学习、掌握和运用WTO规则。这里以纺织品配额、美国钢铁保障措施、中国汽车零部件案件为例,来说明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积极应对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件。2002年3月5日,美国总统宣布,对10种进口钢材采取保障措施,对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钢坯、钢材等主要进口钢铁产品实施为期3年的关税配额限制和征收8%至30%的关税。

根据WTO《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的规定,在进入专家组审理程序之前,应进行磋商。同年3月26日中国、欧盟、日本、韩国、瑞士和挪威等成员与美国在世界贸易组织机构内进行多边磋商,未能达成任何解决问题的意向。4月11日至12日,中国、欧盟、日本、韩国、瑞士和挪威等六方在日内瓦与美方再次进行磋商,要求美国立即终止这种保护主义措施,但磋商仍告失败。

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WTO成员将本案提交WTO争端解决机构,此案即为“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United States ― Definitive Safeguard Measures on Imports of Certain Steel Products,DS252)。5月22日,争端解决机构同意将欧盟请求设立专家组审理美国钢材保障措施案列入争端解决机构的议程。6月3日,应欧盟的请求,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同意设立专家组,并将日本、韩国的请求列入争端解决机构的议程;中国、中国台北、巴西、日本、韩国、泰国、加拿大、挪威、瑞士均表示将作为第三方参与欧盟申请的专家组的调查和审议工作。

对于中国来说,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是中国成为WTO成员的第一案。中国与欧盟、日本、韩国、瑞士、挪威、新西兰和巴西等8个方提出了11个法律主张,包括未预见的发展、进口产品定义、国内相似产品定义、进口增加、严重损害、因果关系、对等性、最惠国待遇、措施的限度、关税配额分配、发展中国家待遇等,即指责美国的保障措施在这些方面都违反了WTO规则,几乎涉及了保障措施协议每一个实质性条款的适用和理解。在随后的21个月中,中国政府官员经历了WTO争端解决机构规定的主要法律程序,包括磋商、专家组裁决、上诉机构审议。2003年11月10日,WTO作出终审裁决,认为美国采取的保障措施违背了WTO的有关规则,八国胜诉。2003年12月4日,美国总统宣布取消保障措施,此案宣布全部结束。

妥善处理中国纺织品贸易配额。根据世贸组织的《纺织品与服装协定》、《议定书》第16条(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报告书》第242条款,中国出口的纺织品等数量激增造成其他WTO成员国内市场扰乱,则可根据WTO的《保障措施》进行磋商。

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原来受配额限制的纺织品出现了爆发性增长。表1显示,中国入世后,欧盟、美国自中国进口纺织品与服装大幅增长情况。欧盟15国、美国自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的年均增长率都是两位数,中国所占市场份额都是逐年增加的,年增加幅度多数超过1个百分点。

在中国纺织品强大竞争优势面前,欧洲、美国的纺织业寻求政策上的保护,他们通过行业组织大举游说政府。欧盟于2005年4月开始启动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应急保护调查,并且宣布对中国出口的部分纺织品设立限制,美国也在5月宣布对中国部分纺织品设立限制。因此,中国和欧美之间有关纺织品的贸易争端开始。在此情况下,中国各级政府、行业组织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积极加强与欧盟的谈判和磋商。

从2005年4月开始,中国与欧盟、美国就部分纺织品出口配额问题进行了多番艰苦的谈判。2005年6月就10种纺织品达成协议,即《中国商务部与欧盟委员会关于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和服装的谅解备忘录》;中美之间在历经七轮曲折而艰难的谈判之后,2005年11月8日达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于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到2008年12月31日终止。上述备忘录的核心内容主要有“合理确定基数”、“每年合理的增长率”和“克制使用242条款”,欧盟承诺对源自中国的棉布、T恤衫、套头衫、裤子、女式衬衫、床单、女连衣裙、胸衣、桌布、亚麻纱等10类纺织品终止调查,并按照每年8%至12.5%的增长率确定中方对欧出口数量。美国确定了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棉制裤子等21个类别产品实施数量管理,2006年增长率为10%至15%,2007年增长率为12.5%至16%,2008年增长率在15%至17%。

吸取中国汽车零部件案件失败的教训。2005年初,中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管理,少数跨国汽车公司利用中国国内整车关税和零部件关税税率差,有意进口汽车零部件,然后在中国进行组装,再在市场上销售,从而规避被征收进口整车关税。为规范汽车零部件进口秩序,海关总署等四部委出台《构成政策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海关总署等4部委2005年125号令,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规定,对等于或超过整车价值60%的零部件征收与整车相同的25%关税,而对于汽车零部件进口,进口关税税率仅为10%。

欧盟、美国、加拿大认为,中国对进口汽车配件的税收政策有歧视嫌疑,中国鼓励汽车生产企业使用国内汽车配件。2006年3月30日,欧盟和美国正式向中国提出了磋商请求,4月13日,加拿大也提出了磋商请求。2006年10月26日,WTO争端解决机构应欧盟、美国、加拿大的要求,决定成立专家组审理此案,即为“中国影响汽车零部件进口措施案”。

2008年7月18日,WTO欧盟、美国、加拿大诉中国汽车零部件争端案专家组报告,裁决中国实施的三部规章违反了WTO的规则,即GATT(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4第3条第2款、第3条第4款、第2条第1款(a)项和(b)项、以及《报告书》第93条款。三部规章包括《办法》、《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国家发改委2004年8号令)、《进口汽车零部件构成整车特征核定规则》(海关总署2005年4号公告)。

按照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同年9月15日中国就专家组的裁决结果提出上诉。同年12月15日,上诉机构做出最终裁决,认定中国做法违反了GATT国民待遇原则。

学习和驾驭贸易救济措施规则。关于贸易救济规则,世贸组织主要有《关于实施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即反倾销协定)、《补贴与反补贴协定》、《保障措施协定》。加入世贸组织前,中国贸易救济的法律法规很少,仅有1997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与反补贴条例》,实施的对外贸易救济案件数量较少,甚至没有。

表2显示,1995年至2015年期间,中国长期成为遭受世界贸易反倾销最多的国家,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达到1123起,占全球的比重超过1/5;遭受反倾销措施的案件数量达到820起,占全球的比重超过1/4。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国务院于2001年11月26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并于2004年3月31日同时修订上述三个条例。与此同时,原国家经贸委的产业损害调查局并入原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组建商务部的贸易救济主管机构,形成现在的贸易救济调查局。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学习世贸组织的《反倾销协定》,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对外发起反倾销调查,确定国外产品对中国的倾销幅度,确定倾销幅度与产业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是否需要实施反倾销措施,特别是初裁、终裁、复审、价格承诺、(临时)反倾销税等。中国入世后的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发起30起、22起、27起、24起反倾销调查,并于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实施了33起、14起、16起、24起反倾销措施(见表2)。

美业年终活动方案范文6

美国近期公布的各项数据显示制造业部门继续保持扩张态势,与此相应,就业市场继续呈现好转之势。继投资拉动后,上周的消费数据显示消费的复苏或将推动美国经济延续复苏。近期,从联储逐渐终止治理危机的一些非常规方案的行为来看,联储实质上已经悄然开始了退出之路。

制造业部门继续扩张

最近公布的3月份的里士满制造业指数回升至6,较上月上升4个单位。从历史数据来看,这一指数对工业增速有1个季度左右的领先,该指数的继续回升显示制造业部门继续保持扩张态势。工业部门的耐用品新增订单数量进一步增长,并保持了2009年2季度以来的回升态势,新增订单同比增速也已连续3个月保持正增长。

与制造业部门扩张相应,就业市场继续呈现积极变化态势。我们预计3月份美国失业率将会进一步下降,这将对市场产生新的刺激作用。

消费者支出增长或将推动美国经济延续复苏

继目前设备投资拉动后,消费的复苏将成为影响下半年美国经济进入可持续增长轨道的最重要因素,因其占GDP比重的70%。

由于就业和信贷市场出现一定好转,美国消费者信心得到恢复。2月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为73,6,其回升对拉动消费支出增长有一定正向作用。消费者支出增长,将带动美国零售销售继续回升。企业赢利上升、库存销售比下降,将使企业的生产和雇佣活动更为积极。

美国储蓄率维持在3,1%,为2008年10月以来最低,我们所乐见通过降低其国内降低消费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路径尚未出现。今后尚需观察就业市场好转后,美国储蓄率是否会出现系统性上升,长期看,过低的储蓄率可能促发美国国债收益率上行。

联储开始启动政策退出

3月25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众议院就美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做了解释。他指出自危机以来美联储的政策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从2008年初至2009年3季度这个阶段,联储是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来向被危机破坏的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从而稳定金融体系,重新使得整个金融体系恢复其正常功能。随着金融系统的逐渐好转,联储已开始逐步停止这类政策方案。伯南克特别强调了,现在终止第一阶段所采取的部分应急措施并不会导致家庭和企业所面临的金融环境的紧缩,因此不会导致货币政策的紧缩,也不能被认为是未来货币政策调整的信号。

第二类联储针对危机的政策主要包括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例如将短期利率降到0附近,通过大规模的购买国债、资产支持证券、政府债券等,公开市场操作提供额外的货币政策刺激,这些政策使得银行系统保持高流动性,并改善了抵押市场和其他私人借贷市场的境况,从而对长期私人借贷利率和利差产生了向下的压力。

虽然伯南克强调常规性的刺激经济政策仍将继续保持,但从联储逐渐终止治理危机的一些非常规方案的行为来看,联储实质上已经悄然开始了退出之路。从最近的一些政策调整来看,政策退出战略将是渐进的。灵活的。而且退出的次序是先退出治理金融体系的措施,然后等经济复苏进一步确认后,逐渐退出常规性的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