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实践方案范例6篇

支教实践方案

支教实践方案范文1

一、全面动员、科学规划、高起点开局

月23日,音乐教育系党支部举行了“创先争优”活动启动仪式。仪式上系党支部书记韩春凌代表系党支部向全系共产党员部署了“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方案既明确了工作的指导思想,又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系的特色。

全系党员又进行了指纹捺印承诺仪式,所有党员都纷纷在写有“创先争优”大字和印有党徽的画幅上,庄重地印上了自己的手印。

在启动仪式上,到会的党委副书记金教授对音乐教育系党支部积极落实党委工作部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是行动迅速、工作扎实;二是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三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刘院长教授做了重要讲话。他首先从音乐教育系党支部制定的工作方案中看出,方案制定的工作目标紧密结合了音乐教育系的工作实际,切实可行。同时他又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专业是全院四个重点建设系之一,学院要全力支持、包括对党的建设工作。第二是向音乐教育系的党员干部提出了如何来做的问题。指出“创先争优”要围绕学院发展的目标,“创先争优”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科研艺术实践、创作等方方面面。“创先争优”要从研究教学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具体工作出发。

这次启动仪式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指导,党支部的全面动员和大力宣传,全系党员高涨的参与热情,特别是形式新颖、庄重的指纹捺印承诺仪式,给全体党员以深刻的教育和鼓舞。在音乐教育系党支部活动史上是少有的。

按照院党委确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音乐教育系党支部以求真务实、统筹推进的工作原则,制定活动方案,确定了实施“四项基本建设”工程。

(一)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育人工程

以党员教师为实践主体的育人工程,就是要模范履行规定的义务和教师的基本职责,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艺术实践和管理水平,把神圣的教育事业,作为终生为之努力奋斗的伟大事业,以百倍的爱心倾注在每一名渴求知识、渴求成才的学生身上,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完成育人工程。

党支部要求全体教师党员认真做出育人规划,结合教学科研工作实际,针对不同学生做出相应的安排。

支教实践方案范文2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性案例;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

作者简介:唐晶磊(1974-),女,河北邢台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韩宏(1965-),男,陕西武功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陕西 杨凌 712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教改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Y1101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69-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强调将管理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突出三者相互交叉渗透的特色[1],以培养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为目标,使学生能系统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经济和管理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企事业单位、各级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教育等部门从事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以及相应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2]

依据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如何培养信管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使信管专业的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是高等院校从事信管专业一线教学的教师必须深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社会对信管专业学生的要求,对案例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在信管专业主干课程“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课程教学上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

一、信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信管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3]主干课程主要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信息资源管理、管理学原理和会计学原理等。信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必须坚持技术和管理基础课不能削弱,使学生在各方面能力、技能上都有所发展。[4]

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是信息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决策支持概念提出以来,决策支持系统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5]通过“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具备信息组织、检索与储存、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为成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做准备。[6]

由于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等基础类课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技术课程同时并进,甚至有时基础课类滞后于专业技术课,[7]导致学生的经济和管理理论等跟不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或信息系统管理能力稍嫌欠缺,对分析策略和决策支持技术理解和运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难以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最终造成应用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难以适应社会对本专业的要求等。

二、信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管专业教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信管教学模式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8]然而信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程的教学。

第一,信管专业教材建设更新缓慢,信管专业教材要么偏重于工程类,要么偏重于管理类,不能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管理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相互交叉渗透,突出三者相互交叉渗透的特色,难以达到培养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的目标。

第二,课程开设及先后顺序不尽合理。比如“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学原理”等课程要早于“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但有些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学原理”课程与“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同步进行,甚至“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所需“信息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课程也晚于此课开设。这导致信管专业学生不仅缺乏相关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而且也缺乏相应的开发和应用技术。[9]因此,在制定信管专业培养方案、布置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课程开设及先后顺序要求,否则很难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第三,实验条件有待提高。很多学校信管专业课程课时数过少,教学条件尤其是实验条件不完善。比如,信管专业课程“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对实验条件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和性能较好的实验平台,以实现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应用。[10]但有些学校存在对该课程认识不足的现象,致使实验条件很难改善和提高。

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应该强调信管的专业特色,要重视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强调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准确定位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研究教学计划,完善专业培养方案,选择开设的课程目录和开设的先后顺序,改善和提高专业课的实验条件,以让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为目的确定合理的教学课时数。

信管专业很多课程实验性非常强。目前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引入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并利用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和实践。

三、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的思想及基本原则

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可以互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针对部分教材缺少原理的实际应用案例,通过利用具有实用性的研究性案例进行实验教学,实验共12学时,其中设计型实验8学时,综合实验4学时,补充研究性案例。

研究性案例教学遵循4个基本原则。第一,研究性案例教学要坚持知识和技能综合发展的原则。第二,研究性案例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特长的原则。第三,研究性案例教学要坚持加强实践教学的原则。第四,研究性案例中要深刻领悟基本原理和理论,过程不深究,重点在分析应用的原则。

四、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

依照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和案例性教学的基本原则,研究性案例课程教学实践模式如下。

1.完善教学内容

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补充研究性案例,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研究性案例进行分析,并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求解。在每章理论讲授完成后,会补充该理论知识的应用案例,增强学生对该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人工智能技术章节时,补充神经元的结构和作用函数,并将笔者博士论文里面所用的BP网络作为研究性案例进行讲解。同时,再利用异或问题求解的研究性案例,利用MATLAB语言编程实现神经网络的实例应用,增强学生对神经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选择合适的研究性案例,能够使学生把经济和管理理论与实际案例应用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和各种决策支持技术的理解,真正达到应用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时,以航空公司数据仓库决策支持系统为例,分析航空公司数据仓库系统的功能模块。通过查询“北京到各地区的航空市场情况”,发现西南地区总周转量出现了最大负增长。然后对此问题进行多维分析和原因分析。这种既真实又具有极强说服力的研究性案例,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调整授课方式

调整填鸭式授课方式为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讨论式教学。在每章理论部分讲授结束后,结合有针对性的研究性案例,进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稍显疲惫的每节课后10分钟,通过提问学生和分组讨论,进行适时总结所讲内容。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能通过问答或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使学生自然扫除后10分钟的听课死角和疲惫。例如,在决策支持系统理论部分教授结束后,结合物资分配调拨的决策这一研究性案例进行讲解。本研究性案例涉及到多模型组合、数据库大量数据处理的决策问题。通过案例对企业分散在各地的30多个仓库和20多个分厂的上千种物资需求申请进行汇总分析,进行物资分配调拨。依据分析确定相应的模型和模型组合,并建立相应的物资调拨分配流程图,利用数据库大量数据处理,即可实现物资分配调拨的决策支持。通过研究性案例讲解和讨论,使学生对比人工作业和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运行的时间和效率,很直观体现了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通过以上研究性案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牢固掌握系统开发的过程、步骤和所用的模型库、数据库和知识库。

3.加强研究性案例实践环节

基于培养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的目标要求,克服单纯采用验证性实验的弊端,在实践环节设计上,利用东华大学的决策天地和MATLAB7.9语言两个实验平台,通过研究性案例进行实习。实践环节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两个层次的实验。首先用验证性实验来验证技术上的可行性,然后利用设计性综合实验使用信息分析和决策技术。例如首先利用遗传算法的MATLAB的程序实现,然后利用遗传算法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系统开发平台上设计实现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综合性实验是实践环节的升华,要求学生从多个设计题目中选择一题。实验前,必须从所学的决策支持技术中选择一种,题目中涉及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数据挖掘、OLAP和SWOT分析、知识发现、数据仓库等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在实验平台上实现系统模块的设计、所需模型和模型组合设计、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设计、界面设计等过程,使学生牢固掌握系统开发的过程、步骤和所用的模型库、数据库和知识库。

4.改进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编程软件、系统开发平台和网络资源等,在课堂讲授、实验设计和实践等环节中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引入有针对性的研究性案例,结合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理论可视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例如在知识表示方法讲授部分,ID3算法思想、主算法和建树算法抽象且难以理解,引入判断某天气实体气候类别的研究性案例,采用教室配备的黑板进行板书讲解,在黑板上将主要的推理过程和计算过程列出,这样更有助于理清ID3算法条理,也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记笔记和思考的时间,加深学生对ID3算法的理解。对于难以理解的理论和案例,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并采用学生讲授教师点评引导的方式,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五、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的效果及意义

研究性案例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课程教授中实施2年(2010-2012)来,使学生结合经济理论,深入掌握了企业主流的应用技术及开发设计工具,通过实践深刻领悟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与工程等现代管理理论和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经济系统分析、数据分析与建模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了较强的信息系统分析、开发和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在专业性较强且没有给出系统运行结构图的案例中,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画出20个专业性强的包含案例中所有模型库和数据库的系统控制运行图,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开发能力。笔者分别对2010、20111和2012年度的期末试卷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案例分析、案例模型库和数据库设计和应用上的能力大大提高。由此说明,案例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渗透,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经济和管理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管专业的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满足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济.谋划发展规划未来[J].中国高等教育,2003,(2):5-11.

[2]陈晓红.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彭涛,佟建新,范莉丽.基于案例教学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4):86-89.

[4]裴有为.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6,(1):98-99.

[5]季诚钧.试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四大关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6):34-37.

[6]冷伏海,张学福,王巍.支撑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55-58.

[7]吕新民.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88-90.

[8]张金芳.我国企业信息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信息管理导刊,2002,(6):25-28.

支教实践方案范文3

关键词:实践教学;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69-03

一、引言

针对信管专业,研究如何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此,在不断完善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从实践教学入手,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以适应市场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1―7]。进行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和“ERP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1)提出了具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联合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制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信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在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充实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了“信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8―10]”。(3)进行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设计了“关联课程实践教学实践内容和教学环节”及支持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11―12]。(4)进行ERP实践教学改革,设计了“ERP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ERP实践教学体系”。

二、基本内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我校自身实际,及时调整思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加大校企联合培养力度,并在校企联合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在分析了能力类型及获得途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的基本方向、办学定位和就业方向等,从信管专业人才对口的岗位任务出发,分析了胜任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构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设计了能力培养的支撑课程,并重点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设计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从“基础技能”“系统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三个层次来培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同时,也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在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创新实践教学新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管理实习、学年论文、大学生创业基础、中期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实践教学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整个学习过程;实施分类、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底层为基础技能培养层,由各课程的课程实验组成,各课程实验包含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安排选做实验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中间层为系统设计能力培养层,由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等组成,每个学生都要接受专门训练和实训,强化应用型能力;上层为科技创新训练层,是为部分优秀学生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完成自己拟定的课题,参加部级、省级专业竞赛,如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三)关联课程实践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

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是将同一个教学班关联性强的几门课程开设在同一学期,关联课程开课的几位教师共同设计一套课程实践教学方案,学生、教师共享各课程的实践课时,来完成该实践教学方案规定的教学内容。从而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和交叉,使实践课时得到充分地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强化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13]。

配合该项改革设计了“关联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方案”及“支持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参与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课程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概论、大型数据库系统4门课程。

改革前各课程的综合实验题目彼此无相互联系,由各任课老师指定或学生自选,任课老师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没有沟通和协调,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一个学生在4门课中可能涉及到多个综合实验题目,使综合实践课时严重不足,分散了学生精力,造成过多的重复劳动,不能很好地实现课程综合设计的目标。

榱耸凳┮陨细母铮项目组对参与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4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以减少内容的重复和交叉。在设计理论教学环节时,特别注意不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和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和遗漏。在实践环节设计时,项目组将4门关联课程捆绑在一起,设计、制定了一套统一的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方案:《关联课程实践教学实践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方案》,并分别在不同的年级进行教学实践。方案中各课程共享4门课程的实践课时,来完成该教学方案规定的教学内容。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具体落实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支持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后4门课的综合实验题目为同一个题目,在其执行过程中,4门课程以“关联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方案”和“支持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共享实践课时,各课程有自己的实验侧重点;同时,关联课程任课教师之间及时沟通和协调,针对性很强地解决设计过程中各自环节出现的问题,保证了实验效果。由于学生在4门课中只涉及一个综合实验题目,因此,有足够的实践课时来保证综合实验设计的完成,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13]。

(四)ERP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对ERP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设计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平台建设方案。并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与金蝶、SAP等多家企业共建了ERP实验室。ERP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践平台,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ERP实践课程应定位在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层面上,因此,课程实践环节不能简单定位在验证性实验上,而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培养体系。经过多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ERP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体系设计了“利用MIS知识分析ERP的体系结构”“ERP流程掌握”“ERP软件二次开发”“ERP大学生创业大赛”和“校企合作ERP人才培养”共5个方面,来支持ERP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同时,设计了ERP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四个模块:ERP沙盘推演、创业创新训练、经营之道和ERP系统实战。通过四个模块对学生进行基础能力训练,创业创新能力训练,应用创新能力训练和应用创新能力强化训练。

三、解决的教学问题

1.提出的信管专业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减少实践内容的重复和交叉,使实践课时得到充分地保证,强化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2.提出的信管类专业ERP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新思路,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找到了着力点。

3.关联课程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案例,阐明基于数据库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与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接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信息系统开发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4.ERP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始终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作为宗旨,在具体教学环节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核心作用。

四、应用情况

截止2015年,该项目已经进行了多轮成果应用实践,受益学生达4000多人。

(一)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情况

支持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方案得到了实施,效果良好。在学生的课程设计实战演练中,无论文档书写的规范性,还是系统开发的质量均有明显的提高。截止目前,该项目已经进行了13轮,完成了2003级―2012级的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受益学生达4000多人,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肯定。

(二)ERP实践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情况

在信管专业全面应用ERP实践教学改革成果,受益学生2000多人,取得了显著效果。ERP实践教学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普遍反映,不仅学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而且学到了传统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及效果

信管专业分别与西安软件园、用友、金蝶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取得了很好的培养效果,许多学生经此途径顺利就业。近3年来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被企业直接录用的学生达100多人,且受到企业好评。

五、结论

项目成果经过几年的应用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被列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教学改革项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ERP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分别获得了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种大赛中获奖50余项,如获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特等奖、金奖及“全国十强精英团队”,连续三年获该大赛陕西赛区第1名;获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大赛省级特等奖4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4个、全国总决赛三等奖4个;获“挑战杯”网络虚拟大赛一等奖1项;“互联网+”大赛省级三等奖等。该研究对我国西部乃至全国信管专业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胡献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02):186-189.

[2]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03):82-83.

[3]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08:65-70.

[4]刘震,黄巧云,刘凡,冯永平,谭文峰,戴珂.寓教于研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类专业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36-140.

[5]罗三桂.自主创新视阈下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征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05):13-15.

[6]眭平.基于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08):89-92.

[7]许劲松,朱蓉蓉,洪林.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原则・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6):3-5.

[8]徐爱,高树风,赵鹤芹.经管类专业ERP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2):185-188.

[9]陈支武,张德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8):167-170,189.

[10]陈支武,张德容.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思考――以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70-73.

[11]建闽,萧蓓蕾.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06):102-106.

[12]康萍,王健等.信息管理类专业关联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126-127.

[13]何丽,华斌,刘军.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02):5-9.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KANG Ping,JIANG Meng-li,XING Xi-rong,TIAN Xi-qun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Shaanxi 710100,China)

支教实践方案范文4

[关键词]物流信息系统 实践教学 方案 模块化设计

一、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系统逐渐被物流企业作为一种必备的业务工具,所需人才也必须是既懂现代信息管理又懂物流实际操作的复合型人才。许多学校由于条件限制,采用验证模拟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缺乏真正的物流信息商务操作,严重影响了物流信息系统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如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通过模块互动方式打造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方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逐步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课程定位

物流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它以经济学、管理学、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等为基础,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学生通过学习,须掌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及实务操作。课程内容包括:物流、信息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物流设备、物流自动化、信息系统化、自动识别及采集技术与设备、自动存取和分拣系统、生产物流信息系统;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规划程序及方法;物流信息系统管理内容、模式和运行管理方法;数据库技术、EDI、GIS和GPS等内容。一方面,作为一门综合交叉学科,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一门课程来全面系统掌握其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满足当今信息化环境下的主流技术和操作技能,要求教师授课时考虑到教学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面向企业需要,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因此,课题组将课程定位为:教学内容要面向企业应用为目的,理论联系实际,以企业业务流程需求为引导,结合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创新能力,学生能够用企业的角度规划适应其战略目标的信息系统和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

三、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设计

1. 设计思路。随着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和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也随着发生变化,教师也应探究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代的教学方法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式为启发引导式,追求教与学的协作化,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多年的教学研究,课题组摸索出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具体做法是:采用模块互动、网络和多媒体、小组讨论、与企业协作等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提高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意识,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提高。

2.实践教学方案的模块化设计。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解决现实中的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本课题采用基于认知、验证、虚拟、实境等环节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的实践模块,内容包括:块任务、能力指标和知识要素,如表1。

3.实践模块设计的灵活性和分散性。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调用其中任一模块来支持理论教学,同时通过理论教学又进一步完善和体现实践模块功能,达到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二者相互支持和促进,彼此互动,使学生理论学习和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物流信息系统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是基于科学合理的理论课程方案,充分体现理论模块够用、实践模块适用要求,以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灵活性和分散性需求,针对不同专业开设有物流管理课程,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对物流理论和实践的需要,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可以必修或选修一个或多个实践项目。课题组提出了如下的实践教学模块与理论模块互动设计,如下页表2。

四、实践模块化教学方案的实施

本方案采用以物流信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指导思想,以服务专业为宗旨,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增加综合化程度,形成系列化、层次性教学环节,并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连贯与支撑,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实施实践教学。每个理论教学模块之中均有若干次实践教学,使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同步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对形成职业能力有较好的支撑及促进作用。课题组与贵州某软件公司合作,参与企业不定期的现场实践,并邀请该企业网络工程师到学院给学生授课,介绍先进的知识和经验。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紧密结合,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时间。通过该模块的实践,不但使学生形成对计算机网络、企业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的感性认知,并且还具备使用计算机及网络的能力,掌握信息系统规划技术,同时还将受到严格的管理类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训练。

1.实践模块一和模块二定位为基础模块。基础模块要求在课程的分散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将分散的理论知识点做到与实践一一对应,以实对虚,引导学生完成与之相关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不脱节。

2. 实践模块二至八定位为业务模块。业务模块以物流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公司提供的物流系统,生动地体现物流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应用,而不是向学生强制性灌输高深的专业理论。通过相应的业务软件系统,避免传统教学的枯燥和难以理解,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体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能了解一般的业务及管理知识,熟悉最基本的业务操作流程,对物流信息系统环境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为将来到企业岗位打下起码应有的一般商务技能。

3.实践模块与毕业实习相结合。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建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学校、企业、学生的长期合作、相互支持的实践教学资源环境。这有利于将企业实践与专业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使之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检验。同时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创业的意识,最终实现知识技能与企业实践无缝对接,为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素材,为今后学生职业拓展或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五、方案特色与创新

为了进一步消化理解物流信息系统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我院在理论教学中,采用上述实践教学方案,使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已成为比较突出的办学特色。

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采用组建项目团队或模拟公司进行创新实验。在业务模块中,相当于给学生构建了一个创新能力的实践模块。即指根据教师指导或学生自己提出的设想在虚拟环境或实验室中进行开发和创新,让他们自己去摸索设计思路、分析系统结构、总结原有系统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创新实践过程,使学生主动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2.校企优势互补,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的培训体系纳入到专业的教学体系当中,综合高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的优势,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使教学内容同企业的岗位需求密切结合,缩小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学生未出校门即体验到了企业的氛围,完成了理论到实践的跨越。通过校企互动,确保物流人才的培养紧跟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3.校企合作开发和编写教材,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理论知识的课程内容体系采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等多种方案方法来构建,而技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体系采用工作过程或行业、企业标准以及相关的职业要求的方法构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整体实践经验。通过课程置换与整合这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后,开设的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获得了学生的大力支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4.基于方案具有专业性和分散性特点,各实践模块拓展为其他专业的选修和科研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至两个专业实践模块,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和系统设计,它属于创新应用的实践教学层次。其实践内容主要是虚拟操作的分析性、研究性、设计性的实践训练,是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事具体专业活动的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得到充分的提高,在实践教学进程时,教师自己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实施方案,尤其是在各模块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了与实践基地及企业管理人员的联系与交流,共同制定实践环节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施方案,全程参与学生实践环节教学,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六、结束语

该实践教学方案可以使学生对物流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实践环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程实施灵活机动,系统性强,使学生置身理论与实践交替互动的氛围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仅具备了从事系统操作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而且拥有了爱岗敬业的热情和乐观态度,树立了创新意识,增强了上岗自信心。在该实践教学方案中,始终贯穿物流信息系统模块化设计,互动式实施,体现了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创建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技能培养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必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为我国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或相关专业实施开放式实践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朱琳.浅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34-135

[2]吴海殷.电子商务实践操作教学的模块设计研究[J].中国市场.2008(19):156-157

[3]冯燕芳.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设计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铜仁学院报.2011(5):116-117

支教实践方案范文5

关键词:思政课新课程;总结经验;整体规划;扎实推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05方案”),是一个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与时俱进的精神,但这并并不影响新旧课程方案之间的联系和延续性。过去好的经验和成功做法,恰恰是新课程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因此,认真、事实求是地总结,是有效实施新课程方案的一个前提。为此,近两年,我们对近十年“两课”改革与建设的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总结,并将其汇编成《清华大学“两课”改革与建设10年文集》。

1、领导高度重视

领导的重视,准确说,领导高度的重视,至少领导足够的重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重要保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于形成全校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良好氛围至关重要。我校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学校党委历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学校党政工作的重点来抓,并纳入学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切实加强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领导协调工作。

2、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始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和调整。从我校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历程来看,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始终提倡和实践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由此而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我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的组织、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的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3、着眼于实效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批示中,明确要求,经过几年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始终要围绕教学效果、教学实效性做文章。所谓的实效性,主要是指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忘记了这个根本,我们的改革与建设就会失去方向。

4、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律性的研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更趋科学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但不因由此而来就否定它的科学性。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科学性,出了内容的科学性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必须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规律的认识为依据。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改革对路、行之有效。我校历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承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课题,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比如,在近年来的改革与探索实践中,我们逐步总结出一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发生作用的规律,如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科学价值观教育;以能力培养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具科学性,也使我们的教学多了一些自觉,少了一些盲目。

5、“两支队伍”的结合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支队伍要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育人效果。多年来,我校一直倡导和坚持“两支队伍”相结合。“两支队伍”相结合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学校党团组织工作者和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相结合。这样的结合,使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有现实感和针对性。

6、“两个课堂”的结合

“两个课堂”相结合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教育大课堂相结合实践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

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社会实践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特色。我校“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组探索出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模式,也就是开展课前、提倡课中、组织课后的三段式社会实践模式,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7、精品课建设,长抓不懈

近10年来,我校精品课建设经过三个步骤:首先,进入学校“一类课”,后进入学校精品课程,再进入北京市高校精品课,最后成为国家精品课。目前,本科生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成为学校精品课程,所有5门课程都已成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中4门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

8、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根据多年实践的探索,我们认为,更新教学理念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效性”的源头,确立新的研究型教学理念是对时代要求的创新性回应。什么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就我的理解,抽象地讲,应有问题意识、延伸意识、互主体意识、研究意识、开放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等等。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型教学才是自觉的,而不是自发和盲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既不是一种演绎法教学,简单推理已有的知识和结论,亦不是归纳法教学,它应是二者的综合。说到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就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在师生互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二者的主体性,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理念与实践”项目,2005年9月,获第五届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9、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承担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起关键作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的教师还走出校门国门了解国情世情,四年来有150多人次赴俄、美、日、朝等国考察、访问。目前,我们有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我校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共47人,其中教授16人,占34%,副教授27,占57%,高级职称教师占91%。结构很合理,83%为5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

1、科学研究

加强和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研究,是顺利而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保证。近年,清华大学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着重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功能定位、结构体系和内容的整体性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解读与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般规律与方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素质与教师队伍建设,等等问题展开研究。为此,我们组织了多次校内不同层次的研讨会。通过研讨,大家逐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2005年底,我们将研究的成果,汇集成《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专辑》出版。2006年7月,由我校主办的“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建设研讨会”,是一次全国范围的研讨活动。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对新课程的研究:

首先,充分认识“05”方案与“98”方案的变化:

(1)学时减少,但是相对的。从理论上讲,“05”方案较“98”方案,学时有一定程度的减少。“98”方案,除“形势与政策”课外,理科291学时、文科319学时。“05”方案规定14学分,按通常1学分等于16或18学时计算,约合224—252学时,比“98”方案学时减少40—95学时。但实际上,并没有减少这么多,因为各校执行“98”方案的实际学时与“05”方案换算的学时差不多。

(2)课程门数减少,课程覆盖面、发挥的教育作用并没有缩小。从现象看,课程由7门到4门,是减少了,但要求并没有降低。

(3)课程综合性、整体性更强了。

(4)“形势与政策”课得到进一步规范化。

其次,充分认识落实“05”方案的有利条件

(1)党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历来是随着我们党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推进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实践基础。

(3)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高度重视,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社会基础。2004年3月,胡锦涛的批示。0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部署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讨论通过了新课程方案。

(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实施,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理论支撑。

(5)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学科支撑。

最后,充分认识落实“05”方案的困难:

(1)教师队伍的不适应。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如何适应课程的整体性要求?这是最突出问题之一。

(2)教学体系的建构和内容的组织。如何实现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统一,这也是一个难题。

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的实际效果。

2、 整体规划

在对新课程方案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要求,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结合学校的实际,制订了清华大学《关于实施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方案的意见》。该意见对清华对全面落实新课程方案进行了整体的规划、部署、安排,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同时,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建设三年规划》,并通过了学校组织的专家论证,纳入学校985计划,作为重点项目加以建设。学校给予了经费方面的有力支持。该规划是一个三年计划,包括课程建设、教参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等。目前,项目的各项工作全面启动。比如,6月份,25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赴朝鲜考察。7月份我们还将组织第二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赴朝鲜考察。暑期,我们还将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社情。

我校在落实中央16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的精神和新课程大纲的要求包括新方案所要求的学分、规定的课程名称等等方面,毫不含糊。同时,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的原则。要使新课程方案有序、有效、平稳的实施,就不能完全离开各校的实际。具体的做法是:

(1)搞好试点,由点到面推进。

2003年开始试点,在文科实验班中开设“民族复兴与中国共产党”;今年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部分课堂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讲授。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部分课堂进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学试点。

(2)根据四门课的特点,结合“98”方案我校的实施情况,分阶段开出课程,每学期开设一门, 所有课程在一学期结束。

2006年秋季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7年春季学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7年秋季学期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春季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3)学分和课程内容做小的调整。

在确保总体教学内容不变的前提下,为了避免内容的重复,更加明确各门课的教学重点,我们对四门课的教学内容做了些调整,相应学分也做了小的调整。调整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个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个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个学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四门课都采取课内与课外学时相结合。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北京地区建立若干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2月16日)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光有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加强实践教学,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临的共同主题。我们应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际,认真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实践教育,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要进一步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内涵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主要是指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提高业务能力而开展的教学实践,也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

其次,要认真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年来开展实践教学的经验。近些年来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普遍欢迎。

第三,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的有效形式。随着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例如,一些师生对实践教育重视不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还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形式,轻效果;有的实践教学与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密,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等等。找准症结,才能切实解决问题。我们认为,要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更富有实效性,就必须把实践教育纳入教学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学分,提供必要经费;要加强组织和管理,把教学实践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实践教育,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可在校内,也可在校外,可在社团,也可在基地,可在平时,也可在假期,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要有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建立和发展实践基地、促进社会实践制度化。

(5)课程组织方式多样化,四门课根据自身特点选取教学组织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教学组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个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一位教师主讲的方式进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则是前两种方式的结合。

(6)开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选修课”。

目前,已立项4门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近代中国与世界”、“国外马克思主义”等,以后逐步扩大。

(7)推出“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系列”。

发挥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方面的优势和基础,组织高水平教师编写配套教参与教学资料,形成具有清华特色的立体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系列”,作为对教育部组编的教材的补充。这个系列包括专著、教学参考书、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录像片、教学研究文缉、学生文缉等。

(8)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

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课程负责人制度。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督导组的作用。

(9)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坚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基本、最重要的支撑学科。学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领导和规划,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学校重点发展学科,在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等领域的研究。争取出一流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近现代史等学科的建设,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10)进一步调整、充实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支教实践方案范文6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提出了《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支架设计原则,以及数据结构课程中各

>> 研究型教学法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数据结构导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法在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微课的案例教学法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法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 图示教学法在数据结构与算法教学中的应用 数据结构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法 BOPPPS模式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实践 CDIO理念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BOPPPS模型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PBL教学法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的教学理念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研究 实例驱动法在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思维导图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数据结构”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数据结构课程中实践教学的作用 支架式教学法在商务函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校日语语言学课程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74-81.

[7]黄炜.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开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8]李云清,杨庆红,揭安全.数据结构习题答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