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助学范例6篇

支教助学范文1

在社会实践的第一天,当我踏进教室,当我看到一群可爱的四、五、六年级的孩子们后,所有一路上经历的奔波与舟车劳顿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那日八点半左右我们抵达和平小学,随后向全体孩子们纷纷做了自我介绍,同时也告诉了孩子们接下来几天的课程。下午由于设备设施器材的暂时不齐全,我们想到了可以让孩子们做一些知识小游戏、小竞赛等等,同时让我们十二位小老师一起参与其中,使我们和孩子们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快速地拉近我们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就这样,我和孩子们开始了一段长达七天的奇妙旅程,在这七天中,我们互相了解、彼此包容、一起成长。我们的团队总负责人给十二位小老师安排了相应的教学课程,我负责给孩子们上体育课和手工DIY课程。体育课程由我和我的伙伴吴佳龙负责,一部分孩子由我来教导乒乓球课程,另一部分孩子由吴佳龙队友来教导篮球课程。课堂里,孩子们的认真的学习态度和高热情度让我无比的开心和欣慰,手把手的教学拉近了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我一个一个地给孩子们教,并尽自己最大可能去和每个孩子们乒乓对打,他们学习得非常快,也学习得非常认真。在乒乓球桌前,我的手和背常常很酸痛,但我一直坚持着,说实话,我的内心格外幸福。在手工DIY课程中,我和张欣一起组织孩子们分组并分配太空泥等制作材料,在分配材料的过程中,小朋友们有时会争抢,但是我和张欣都会很细心地告诉他们,要学会分享,要学会合作。在课程中,我更注重的是让孩子们学会在合作中互相帮助和彼此分享,而手工制作的能力的培养其实只是次要的。除了给孩子们上课以外,我常常会冒充小朋友悄悄地坐在教室里,像一个孩子一样和小朋友们一起上课。在我的伙伴唐海丽的生活小常识课堂中,我和孩子们一样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在海洋里也有“海洋变色龙”--乌贼和章鱼,它们体内的色素细胞的变化让它们千变万化、绚烂无比;我知道了汉族的著名舞蹈有铎舞等等;我也明白了遇到一些紧急情况下应该做的生活小措施。看到孩子们认真的脸庞、举起的小手,我好像回到了我的童年时代,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学生活。我的脑海中常常会刹那恍惚间闪现出的全都是孩提时代和同学们一起玩耍的场面。

在许多课程中,其中有一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物理模型课程,这堂课通过制作模型让小朋友们形象地了解到如何明白机械能转换成动能的过程。这堂课中,以三个小朋友为一小组,一个老师为从旁辅导,大家一起动手做模型,我在的那个小组里有一个男

生两个女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都格外地积极和认真,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拼凑、一起研究、一起动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温暖和来自小朋友们的心与心的交流。在模型制作完成之后,小朋友们开始了试飞,有些小朋友的飞机模型扑腾几下就直接掉地上了,而有些小朋友的飞机模型却能飞得挺高挺远,大家互相交流、互相指导,气氛非常的融洽。休息了一个小时,我们组织了在操场上的模型比赛,各个小组包括老师在内都显得特别兴奋。我用相机记录下了这美好的一刻,将它存在记忆里。

在一些课堂中,当然也有一些小意外,我们发现有两个小朋友身体不太舒服,一个中暑了,另一个发高烧了,我们连忙拿来藿香正气水和一些降温的辅助用品给孩子们,中暑的小朋友稍稍缓过来了,但发烧的那个小朋友因为难受由我们老师接送回了家,我们一颗提心吊胆的担忧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在兰溪,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有新的阳光,有新的体会,早起睁眼的时候总是会满心欢喜,因为又要和那群可爱的小朋友们见面了!但是由于两天的台风天气影响,我们的实践团队停课了两天。在这两天里,我挺想念孩子们的。在这两天停课以后,我们只剩下两天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了,同样也只剩下两天教孩子们上课的时间了。刚刚熟悉小朋友们却又要和他们分离,内心挺难受的,虽然暑假社会实践完以后就能回到我好久没回的家,但是我还是希望时光能够再慢一点。

在暑假社会实践最后一天的中午,由我照看孩子们睡午觉,一开始大家都不能很好地静下心来睡觉,但在慢慢劝说下,孩子们最终乖乖地睡起了午觉,当然,还有一些小朋友还依旧是顽皮,我尽量晓之以理,让那些不愿意睡觉的小朋友尽量不要发出声响,尽量不吵到其他睡觉的小朋友们。看着孩子们安静地趴在桌子上睡觉的模样,看到孩子们瘦弱的身影,内心无比的不舍,也许就此一别后我们再也不会见面,也许以后在人群中偶遇却已经忘了对方当时的模样,或者已然认不出现在的模样,但至少我们曾经彼此温暖。

在这短短的七天社会实践中我收获颇丰,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快乐和师生之间的那份温暖,对老师这个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做老师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看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也意识到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需要更加认真地备课,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细节。孩子们纯真的眼神,他们的单纯与直接,好像让我忘了自己,我希望能把我所有知道的所有了解的东西都告诉他们,我希望这群像精灵般的孩子能够平安健康地长大……

 

本人签名:                 

支教助学范文2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多媒体;运用;质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47-02

一、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多媒体技术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声、光、图像等因素进行有机结合,为学习营造出生动、形象的情境,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初中美术教学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其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实现其教学目的必要手段。本文结合初中美术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技术在其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对其作用加以阐述。

二、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要素,当学生对某项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该事物的学习和认知中,其学习的效果也非比寻常。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是教师应设法解决的第一要务。而多媒体技术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美术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教学内容创立独特的教学情境,缩短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让学生对美术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美轮美奂的情境中获得对知识的全面了解。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例如,在“中国优秀的雕塑作品”一课的教学中,运用对媒体技术,将课本上平面的静态图片(例如秦始皇兵马俑等)立体化、形象化,并辅以适当的背景音乐和解说,让学生在观赏中对中国古代优秀雕塑的寓意、名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让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三、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增强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基本是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老师的灌输下学习知识,这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极为不利。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体,增强课堂师生间的互动,是促进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而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赋予美术以知识活力,使得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悦,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美术课的学习中,使学生在欢愉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由此学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彼此尊重。例如在“装点我的居室”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漂亮的装饰并让学生猜测其制作材料,在讨论后告诉学生这些装饰只是一些平时随手可见的废弃物制成的。随后引导学生相互结组,利用老师发放的材料,一起合力制作一个装饰品。通过这种方法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轻松的课堂环境,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有助于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美术属于视觉的艺术,它的美只有通过直观性的表达才能体现出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说教进行教学,则其教学目标是很难实现的,而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美术学习的魅力所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对美术作品的示范讲解是十分必要的,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使得教师在进行美术作品的讲解后,难以带领学生对作品进行模仿和领悟,这也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养成。而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在课前提前准备好课件,上课时直接进行展示即可,而这种展示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作品的形成过程有直观的了解,还可以将课本知识具体化,使其变得更具直观性,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佳。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带领学生进行网上学习,通过丰富的网络知识,扩宽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美术水平的提高。例如,在学习“结意寓心愿”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不同的中国结,让学生对中国结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就一种编法进行详细地介绍,并带领学生亲自尝试制作,从而对其编法有直观的认识。最后,老师还可以给学生留下通过网络学习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对所学进一步加深,真正了解中国结所代表的内涵。

五、多媒体技术的利用,有益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技术的科学、合理利用,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其中,并亲自动手进行实践。这不仅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对美术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让学生在参与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如在“请柬设计制作”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设计自己的专属请柬,并带领学生亲自制作请柬。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非凡。

六、结语

综上可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我们传统教学中,学生基本是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老师的灌输下学习知识。在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体,要增强课堂师生间的互动。”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赋予死板的美术以知识活力,使得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悦,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美术课的学习中,使学生在欢愉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由此学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彼此尊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和动手能力的提升,还可以大幅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既定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支教助学范文3

一、检查目的

(一)监督制约作用

包括查错纠弊等作用;在专项检查中,发现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错弊;根据专项检查现场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能独立、客观地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和实质,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体现财政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作用。

(二)咨询服务作用

通过委托单位的协调,服务单位充分利用自身的政策、专业知识帮助被检查单位解决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部分困难、存在的部分问题,帮助被检查单位提高管理水平。

(三)建设完善作用

包括规范管理、服务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责任机制等作用。在专项检查过程中,若发现被检查单位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缺陷或不足之处,帮助被检查单位确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开展专题检查,根据专项检查结果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性意见和建议。

二、主要政策文件

1.《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

2.《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云政办发〔2006〕36号);《关于印发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07〕85号)。

3.《云南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云财教〔2006〕7号);《云南省农村中小学预算管理暂行办法》(云财教〔2006〕8号);《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的实施管理暂行办法》(云财教〔2006〕9号)。

4.《云南省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就读工作指导意见》(云教计〔2006〕14号);《云南省城市低保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指导意见》(云教计〔2006〕15号)。

5.《关于》(云财库〔2006〕19号)。

6.《关于印发的通知》(云财教〔2007〕34号)。

7.《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

三、专项检查的难点及解决思路

(一)云财教〔2006〕7号文件执行中的难点及解决思路

1.关于公用经费开支范围的问题。《云南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云财教〔2006〕7号)第三条规定: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防暑、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

(1)部分学校用公用经费列支守校人员及保安服务人员劳务费、食堂炊事人员工资、临时代课人员补贴的情况。

(2)部分学校用公用经费列支部分基本建设项目前期经费、附属工程费的情况。

(3)部分学校用公用经费偿还以前年度各种债务支出。

解决思路:

(1)各学校守校人员及保安服务人员劳务费、食堂炊事人员工资、临时代课人员补贴等属于人员经费的支出,应纳入各学校年度预算,由当地财政应予以保障。

(2)对属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前期经费、附属工程支出的,应尽可能利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予以实施,不足部分由各地方政府予以扶持。

(3)对偿还各种债务支出的处理:对因各种原因支出以前年度应付未付的属于日常运行维护的相关支出,一方面各级公用经费资金应及时拨付,另一方面各学校应严格执行《云南省农村中小学预算管理暂行办法》(云财教〔2006〕8号),加强资金支出的预算和管理,做好相关支出的及时报销管理,避免部分支出长期不报销。对属于“普九”期间产生的相关债务问题,应纳入当地政府各年度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化解债务问题。

2.关于教育培训费开支限额的问题。云财教〔2006〕7号文第三条规定: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年度培训计划等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在检查过程中存在2种情况:

(1)部分学校培训费开支占公用经费总额的比例偏低,个别学校甚至教师培训费为零;从培训费的支出情况分析,教师培训中送出去培训的机会较少,主要是县、乡学校的内部交流,对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培训所占比例较低。

(2)以教研活动的名义支付教师伙食补助或餐费的现象较多。

(3)少数学校以培训名义支付的教师阅卷补助、运动会补助等。

解决思路:云财教2006〕7号文第三条对教师培训费的规定中5%应作为下限规定,也就是说,5%的教师培训费是最低要求。各农村中小学应该重视教师培训,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做好教师培训费的归集和核算,使培训费更好地为提高教师的教学和专业能力服务。

①各州(市)学校应明确教师培训费的支出条件,界定培训费的支出范围,避免部分学校以教研活动的名义支付培训费;培训费的支出除要有明确的培训计划和预算外,教育局和各学校应将培训费的使用纳入刚性考核指标,按相关规定和要求使用培训费;在培训费的使用上应考虑统筹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将部分培训费在一定的层面上集中起来,利用优良的资源平台上以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使更多的教师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得到培训的机会并共享培训资源。

②部分地区各乡镇的小学多数未实行集中办学,山区学校到乡镇学校路途较远,在集中搞教研活动、集中备课、集中阅卷的推动下,实际让许多山区中的教师在这些工作中形成了差旅费,但又无依据报销,因此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形成了较多的餐费。由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公用经费不能用于餐费和招待费支出,部分学校借助了培训费的列支范围,将不属于培训费的餐费也挤进了该科目。

③对以培训费名议支付教师阅卷补助、运动会补助等,实际上属于用现金支付人员经费或教师补助,不符合公用经费开支范围,也不符合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

(二)云财教〔2007〕34号文件执行中的难点及解决思路

1.享受生活费补助的对象难以实现动态管理。《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云财教〔2007〕34号)第九条规定:县级教育部门要对享受生活费补助学生人数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受补助学生人数变动情况,逐月将应补助学生人数报同级财政部门。县级财政部门在收到上级财政部门拨入的专款后要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应补助学生人数,按照相应的补助标准逐月拨付补助资金,确保补助生活费的及时发放。县本级若安排有补助资金,在拨付补助资金时,要连同本级承担的补助资金一并进行拨付。

目前省内各州(市)、县大多根据各年度事业统计报表分配享受生活费补助指标,生活费补助资金到位后一次或分次支付给学校,对享受生活费补助学生人数尚未实行真正的动态管理,从而出现个别学校生活费补助指标数大于在校学生人数,而其他学校部分家庭贫困的寄宿学生又无法享受生活补助的情况,从而影响生活费补助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解决思路:严格按云财教〔2007〕34号文第九条规定对享受生活费补助学生人数实行动态管理,因学生人数变动形成的生活费补助结余资金,应由县级教育、财政部门调整安排给其他符合享受生活费规定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活费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益。

2.生活费补助支付形式种类繁多。云财教〔2007〕34号第十条规定:县级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在收到上级财球部门生活费补助资金后,应于学期内每月10日前,连同本级安排的补助资金按确定的享生活费受补助的学生数、补助标准,及时将资金拨付各学校。

在学校支付给学生生活费补助的形式上无明确规定,目前各学校主要有以下发放形式:按学期一次性发放,直接以现金支付给学生;以现金分月发放,每月发放全年补助金额的10%;将生活费补助资金全部支付给学生食堂,享受补助的学生免费就餐或少交部分餐费;将生活费补助资金支付给学生食堂,由全校学校免费就餐。

解决思路:根据云财教〔2007〕34号第十条规定,生活费补助资金应按月发放,最大限度地保障家庭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对将生活费补助资金支付给学生食堂的,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食堂应退出承包经营模式,改由学校直接管理并实行零利润经营。

(三)学生人数差异问题

云南省中小学基础信息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管理系统于2009年秋季投入使用,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教师等信息数据的采集录入、数据校对、审核、系统试运行等工作,可以查询、核实各州(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人数并实行动态管理。但实际上该系统相关数据的录入由各学校负责完成,教育统计报表的报出人和系统数据的采集人是同一个人,两个数据失去了相互验证的功能,该系统的运行并未实现网络化,相关数据尚未实现实时动态更新管理。

历次检查中经常发现事业报表统计学生人数与学生花名册统计人数存在一定差异、学生花名册人数与实有人数存在一定差异。结合各年度检查情况,存在差异的原因一般为以下几种情况:

1.学生迟到、请假或早退等情况,导致现场实点人数与学校花名册人数存在差异。

2.因教育统计报表每学年编制一次,事业报人数未实现实时更新,导致事业报表人数略大于实有学生人数。

3.个别学校为多领取补贴资金而虚报学生人数,导致统计报表学生人数大于学生花名册人数。

解决思路:2012年3月26日,教育部网站通报了教育部对安徽省界首市虚报中小学学生人数套取国家教育资金663.50万元问题进行严肃查处的情况。我省各州(市)中小学校也要从中吸取深刻教训,坚决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资金使用监管工作,使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始终在阳光下运作。具体应对措施:

(1)全面开展教育事业统计报表报送和电子学籍数据库信息核查,及时纠正各类违规问题。

(2)严格规范学籍管理工作,尽快完善学籍管理相关制度,就流动学生管理、补助资金发放等工作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防止出现重复学籍或回流原籍学生无学籍情况,尽快实现学生信息动态管理。

支教助学范文4

【关键词】贫困家庭学生;物质支持;精神支持;服务支持

自从改革开放施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以来,社会分化加剧、收入差距扩大就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一个不诤的事实,这种社会分层、贫富分化的现象直接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和不公平。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尤其是1997年全国高校并轨招生以来,教育的产业化发展使来自边远地区、农村或城市失业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不断被边缘化,成为高校中引人关注的弱势群体。据统计,在一般的高校中,贫困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10%~20%,其中特困生的人数占5%~10%。如此庞大的贫困生群体及其举步维艰的大学生活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它直接关系到高校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为了“不让一个贫困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补偿性资助政策,主要内容是以“奖、贷、勤、助、补、减”为主的经济援助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帮助贫困生克服和消除经济上的困窘,这一经济援助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的燃眉之急。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经济援助并没有覆盖到所有需要援助的贫困生,而金钱所散发出的迷人光芒也不能完全满足贫困生的需要,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仅有补偿性的经济援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发展性的教育支持。

教育支持与“教育援助”、“教育救助”等概念相似,指的是“国家、社会对弱势人群在接受教育上的帮助与扶持”[1],它既包涵了物质上的支持,如现行的以“奖、贷、勤、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援助体系,也包括知识、信息的支持,如对贫困生“一对一”的学业指导,还包括心理、情感上的支持,如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贫困生组成的学生组织等,传达的是对贫困生的关爱和鼓励。由此可见,“教育支持”的内涵是丰富、立体的,它摒弃了单一、僵化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创造性地整和各种可能的资源,想贫困生之所想,做贫困生之所需,使其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培养他们参与竞争的能力,为贫困生的大学生活提供了生活的基本保障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实现“教育支持”的多种可能呢?这里,我们将借助Neil Gilbert和Paul Terrell对社会的福利政策进行分析的框架,在《社会福利政策导论》的分析框架中,主要从四个选择维度来进行表述,即:何为社会分配的基础?何为所分配之社会福利品的类型?何为提供这些福利品的策略?何为这些福利筹集资金的方式?[2]把这一分析框架运用到教育支持上,即是谁得到教育的支持?支持什么?如何支持?也就是分析教育支持的对象、内容和形式的问题了,即贫困生教育支持的认定、内容和途径的问题。

2 科学构建贫困生教育支持对象的认定模式

当我们在一网情深地讨论教育支持的资格问题时,Neil Gilbert和Paul Terrell提醒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谁真正受益?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资格与准入是不完全对等的。为什么出现这个状况呢?Neil Gilbert和Paul Terrell认为:首先,那些符合条件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资格;第二,那些符合条件的人可能无法受益;第三,那些符合条件的人可能对它无动于衷[3]。第一个问题反映的是资格与意识之间的缺口,经常是宣传不力或者沟通无效的结果。从现实来看,上至政府,下到各级各类学校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贫困生给予了包括经费资助在内的大力的教育支持,但令人遗憾的是,除了政策制定者之外,部分教育支持政策还不为人所知,尤其是贫困生分布最广的边远地区和农村山区,人们对国家教育支持政策还知之甚少或者是一知半解,并最终导致儿女们贻误了上学的最佳时机,只好重蹈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命轨迹,并最终导致了贫困的代际传递。第二个问题的出现是指由于其他的一些原因致使符合资格的同学无法获得教育支持。这种情况在学校中也是屡见不鲜,有的贫困生会因为学习成绩不够优秀或者是资助名额有限而被拒之门外。第三个问题是指符合教育支持条件的人不愿意接受帮助。这其中有出于自尊心的缘故不愿意接受他们认为低人一等的帮助,当然也不排除有的贫困生自立自强,希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自己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在Neil Gilbert和Paul Terrell看来,社会福利政策设计中这个问题备受关注:谁有资格领取福利?只有确定好资格的标准,才能保证社会福利政策设计的科学性。同样地,我们做好贫困生教育支持的前提是:谁有资格获得教育支持?即谁是贫困生?Neil Gilbert和Paul Terrell告诉我们,必须从需要的角度来确定资格,才能保证把教育支持用于那些最需要的人群。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审核的需求,我们对贫困生的认定要以家庭及本人经济收入的调查与核实为基准。要认真做好调查与核实工作,一方面需要国家统一构建一个较为客观、公正、操作性强的贫困生标准,使各级政府、民政部门、各类学校在认定贫困生的时候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贫困生的证明材料,避免了人情认定与不当认定,把有限的教育支持分配得更为有效和公正。另一方面,各类学校在认定的具体过程当中,也要克服由老师单方面认定的局限性,充分动员广大学生的力量,让学生参与到认定的工作中来,借用学生的慧眼来有效的认定最需要帮助的同学,往往会增强认定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3 大力丰富贫困生教育支持的内容

正如上文所述,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单一的经济资助,教育支持的内容是分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立体式的资助模式。概括地说,我们可以将教育支持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上的支持、精神上的支持和服务上的支持。这一立体的教育支持模式从经济、情感、知识、能力和社会技能等方面多管齐下,形成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支持模式,为帮助贫困生真正脱贫提供有效的保障。

3.1 物质支持是贫困生教育支持的基础内容,它主要体现在国家对贫困生的经济支持上。

目前,全国各高校初步形成了以“奖、贷、勤、助、补、减”为主体的综合经济资助体系,解决了一大批贫困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心、放心、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深入剖析现有的资助体系,我们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如资助经费总额不足、助学贷款的信用制度亟待建立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完善现有的资助体系。资助经费额总额不足是限制资助体系良好运作的瓶颈,对此,除了国家和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外,也应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的力量,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各种基金会参与到资助工作当中来。助学贷款现已成为学生资助的主渠道,解决了大部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与此同时,信用还贷的问题也随之浮出了水面,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及时还贷,造成了不良信用,很多银行担心贷款的安全性问题而降低了贷款的积极性。

3.2 精神支持是贫困生教育支持的重要内容。贫困生大多来自社会底层,他们更需要一种积极的鼓励和温暖的关怀,从而摆脱精神贫困的现状。

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贫困生普遍存在着自卑、怨恨等消极的负面情绪,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树立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磨练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与此同时,学校要大力营造团结友爱、相互关怀、真诚接纳的良好氛围,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的积极作用,组织针对贫困生的活动,使其在得到温暖关爱的同时,建立起更加广泛的社交圈子,从而拓展他们的社会资源。此外,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并受到广泛关注,一般情况下,贫困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产生失落、孤独、自卑、悲观、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此,国家、社会、要大力营造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学校要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心理定位。

3.3 服务支持是贫困生教育支持的核心内容。

贫困学生大部分来自边远地区和贫苦山区,恶劣的学习环境和短缺的学习资源使他们在个人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的培养方面先天不足,这一点在贫困生就业的时候得到突显,我们发现,相对于其他学生,贫困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是不诤的事实。正因为如此,为贫困生提高综合能力而提供的各项服务支持是新世纪贫困生教育支持的全新标准和核心内容。学习成绩方面,有的贫困生由于经济压力过大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或者忙于做兼职赚取生活费而耽误了学习时间。对此,学校要组织相关老师或高年级的同学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切实帮助贫困生搞好学习工作。在人际交往方面,部分贫困生由于自卑心理外加经济上的窘困,较少参与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交往圈子狭小,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不足。对此,学校要努力开辟贫困生交往场地,组织贫困生群体与外界进行交流,为贫困生创造走向他人、走向社会的机会。在一些实用性技能培训方面,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较少接触电脑操作、外语实践等高成本技能的培训机会,缺乏一技之长,难以胜任工作需要。对此,学校要专门开设相关的辅导班,着力提高贫困生的各项实用技能。此外,学校还应大力开发、不断开拓勤工助学这一良好的服务支持平台,深度挖掘勤工助学岗位的育人功能,着力培养贫困生的基本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

4 积极开展贫困生教育支持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确定了教育支持的对象,明确了教育支持的内容之后,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之出现:如何实施教育支持?实施教育支持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在具体实施教育支持的过程中,全国高校根据各自的地域特点,结合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采取了很多富于创新性的思路,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在此,笔者将结合这些富于创新性的工作方法,简要谈谈实施教育支持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1 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和谐”之人,教育支持工作亦不例外,它在帮助学生摆脱经济困难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诚实守信、敢于面对苦难生活的真正的人。以助学贷款为例,针对部分贫困生由于不清楚教育助学贷款具体条款和政策意义而出现不按时还贷的现象,学校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强化学生信用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明礼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有的学校还开展了针对贫困生的社团和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自强自立、历练人生、爱心奉献、回报社会。

4.2 物质帮助与精神关怀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支持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经济扶持,还涵括了对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和关爱。来自社会底层的贫困生在花花校园里面时常会感到自己低人一等,觉得自己的言谈举止和社交能力均不如人,这种心理的“泛化”会使他们逐渐“边缘化”,成为校园中的“边缘人”。对此,学校要努力营造和谐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使贫困生摆脱精神上的“贫穷与孤独”,更加充分地融入大学生活当中去。针对部分学生因贫穷而导致的心理失衡与价值错位,学校也要给予及时的心理援助和人文关怀。

4.3 援人以“鱼”与援人以“渔”相结合的原则。

给予贫困生经济的帮助只能缓解他一时的饥渴,度过暂时的难关,而教会他们实用的技能技巧,却可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实现高质量就业,为他们未来的腾飞提供充足的动力。所以,我们在援人以“鱼”的同时,还要援人以“渔”,为贫困生提供知识技能上的帮助。浙江大学就推出了一个旨在提高贫困生个人能力的学生实践计划,通过申报并完成教育实践项目,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贫困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支教助学范文5

1.1保障税基法GTB

保障税基计划实施于20世纪70年代初,旨在为每一学区提供相同的基础性的学生人均财产税基。该计划的拨款公式为:某学区所得州补助额=学区财产税率×(生均保障税基学区生均税基)×学区学生人数。在该模式中,学区获得补助经费的数额与税基与税率都相关。在税基相同的情况下,税率越高补助款越多,提升了学区的努力程度;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税基越高(不高于州政府的生均保障税基值)得到的补助款越少,平衡了学区间的财政能力。此外该公式包含了配套补助的形式,降低了学区提供教育服务的价格,激励学区增加基础教育财政支出。莫南曾指出,GTB计划允许学区在更多的教育支出和更低的财产税率之间自由选择,因而不会带来各学区之间学生人均支出的均等化,将不会使这些学区通过强有力的基础教育方案为它们的学生增加足够的教育支出。⑤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学区征收高税率以获得更高的补助,对于纳税人来说其公平性效果不如基数补助模式。

1.2基准补助与保障税基补助组合计划

该计划综合了基准补助与保障税基补助两种模式的优势,基准补助部分可以保障各学区均能达到基本的教育水平;保障税基补助部分激励地方政府增加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满足了效率要求。不过该模式的计算繁琐,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和财力,且基准补助与保障税基补助的分配比例,也就是公平和效率的比例难以定夺。

1.3全部州资助模式

20世纪70年代,全部州资助模式在一些地方被认为是教育经费公平的最好模式。州政府承担公共基础教育的全部资金的筹集与拨付,学区不再有征税权,教育经费不与地方财政能力有关。它体现了公平价值,对所有学区确定了等额的每位学生的支出水平,各学区的支出既不能少于也不能高于该数额。⑥

1.4百分比均等化补助模式

该模式首先确定一个地方学区承担了对公共学校支持的比例和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然后根据学区生均财产价值与州生均财产价值的比值进行调节,计划出州对某个学区的补助总额。学区与州的生均财产价值愈接近,得到的补助愈少;地方学区承担的公共基础教育经费比重愈大,得到的补助愈少。拨款公式为:Si=ADM(1-C*Vi/Vs)Ei。其中Si=州对某个学区的资助,ADM=加权平均后的学区在校生数;C=在0至1之间任意选择的一个不变的值;Vi=某个学区内估定的生均财产价值;Vs=一个州内估定的生均财产价值;Ei=某个学区选定的教育支出水平该模式更加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每个学区可以根据能力决定本学区支出水平,州政府主动地对地方公共学校予以财政支持。同时州政府可以根据学区财政努力给予财政补助对支出进行均衡。

2对我国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中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省与省之间,各地区之间的基础教育经费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教育财政公平问题亟待解决。美国基础教育财政公平的模式对完善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建立我国省级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可能性。2001年我国实现“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以来,基础教育经费主要由中央、省、县三级政府承担,其中县级政府承担主要的财政责任,市政府和乡政府基本不负担。县级政府的财政能力不仅低于其所承担的义务教育投入责任,且各县之间的财政能力相差显著,这直接导致了严重的财政不公平现象。曾满超曾指出,随着市场力量介入教育领域,加强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可以缓解由于教育选择的发展而加深的教育不平等程度。⑦可以探索将义务教育财政责任上移到省一级,先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试行展开,在贫困地区可以实行“以省为主”或者加大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

(2)建立合法的社会舆论的传导机制,通过有效的渠道传达社会对于教育财政公平的要求。纵观美国教育财政公平的发展历史,一浪接一浪的教育财政诉讼案极大促进了美国教育财政体制不断完善。然而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下,缺少有效的诉讼方法来聚集和传达群众的要求,社会的意见很难通过自上而下的合法的方式传递,除非采用一些非常态、极端的诉求方法才能达到一定效果。

支教助学范文6

在借鉴往届支教团捐助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支教地学校实际情况,本学年的“一帮一”捐助活动计划如下:

一、捐助项目设置及捐款额度

(一)中央财经大学—赵北中学优秀学生奖学金

主要奖励赵北中学学习成绩优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无重大违纪记录的学生,并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

其中,一等奖学金:15人,给予每人人民币300元物质奖励;

二等奖学金:23人,给予每人人民币200元物质奖励;

三等奖学金:37人,给予每人人民币100元物质奖励。

初一年级奖励25人,其中一等奖5人,二等奖8人,三等奖12人;

初二年级奖励25人,其中一等奖5人,二等奖8人,三等奖12人;

初三年级奖励20人,其中一等奖5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13人。

小计:12800元

本奖学金依照本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年级名次设置三个等次,给予不同金额的物质奖励。其中:

初一年级:第一至五名获一等奖学金,第六至十三名获二等奖学金,第十四至二十五名获三等奖学金;

初二年级:同初一年级

初三年级:第一至第五名获一等奖学金,第六至第十二名获二等奖学金,第十三至二十五名获三等奖学金。

注:当遇到并列情况时,按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总分高低排名。

(二)中央财经大学—赵北中学“阳光书屋”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课堂知识,同时开拓学生视野,我校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于xx年年组织建立了“阳光书屋”,资金用于购买各年级教辅资料。

本年度拟筹集6000元用于增补“阳光书屋”书籍,资金到位后,经初步预算,每名同学都将拥有一本教辅资料。

总计:18800元

二、资金来源

本奖学金来源为中央财经大学团体或个人捐助。

三、活动时间及安排

1、准备阶段

三月末,由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结合本学年服务地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报中央财经大学团委审核。

2、 受助学生公示阶段

四月初,中央财经大学团委审核批准后,由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会同赵北中学校委会成员确定候选人名单,并在赵北中学公示。经公示后,由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向校团委提报受捐助学生名单及基本情况表格,其中包括《“一帮一”捐助情况一览表》,《受捐助学生情况表》,《捐助人登记表》。

3、捐款募集阶段

四月中旬——五月底,由中央财经大学团委对捐助学生名单进行审阅,并委托中央财经大学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募集捐款。

4、 捐助仪式

六月初于赵北中学举行中央财经大学——赵北中学“一帮一”捐助仪式,具体事宜待定。

四、其他需说明问题

1. 募集捐款细则

(1)捐助人与受助学生是“一对一”帮扶关系,捐助人可根据中央财经大学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提供的受助学生资料选择特定学生进行捐助。

(2)捐助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

上一篇我爱你王菲

下一篇党支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