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艺术论文范例6篇

录音艺术论文

录音艺术论文范文1

音乐教育的摇篮:音乐学

在中学阶段,音乐课虽不是主课,但很受同学们欢迎。课堂上同学们伴着老师弹奏的乐曲欢快地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春天在哪里》等歌曲,在歌声中,同学们的疲惫被一扫而空,微笑洋溢在大家的脸庞上。这些教我们学哆来咪发音的音乐老师,大都是科班出身,其中学音乐学专业的比重较大。

音乐学专业分为艺术学与教育学两个方向。以往,艺术学方向在专门的音乐类高校中开设较为普遍,教育学方向则多在师范类高校中开设。但随着近几年高校的多学科多领域的发展,以上两个方向同时在一所高校内开设已比比皆是了。

艺术学方向指的是艺术管理,从专业名称可见其与管理有关。对此,高校围绕“管理”做文章,为该专业学生定制了艺术管理学、艺术市场营销学、演出管理学、项目策划与运作、影视艺术管理等主要课程,另外还有经济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从事艺术管理所必备的音乐艺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总的来说,艺术学方向的毕业生将来可以朝着电视台或电台编辑、评论、策划、管理及影视公司发展。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要有灵活的音乐思维、渊博的音乐知识和熟练的文字驾驭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

教育学方向属于师范范畴,通俗地说就是培养音乐老师。因此,本专业的学生除了必修的音乐史、音乐学理论、中外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学、美学、作曲技术理论、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等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接受舞蹈、指挥等相关方面的训练。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学方向的学生在校期间还得考取教师资格证。这就要求同学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如果同学们普通话不是很标准的话,那就得勤加练习,不断矫正发音缺陷。另外,大四期间还要到中小学校参加教育实习,一般是两到三个月不等,将学校所学付诸实践。

教育学方向的毕业生将来主要进入科研单位、高校和中小学从事音乐理论研究、音乐教学等工作,也有部分继续深造。此外还可以在媒体从事音乐编辑工作,或在传播领域从事策划和经纪人工作,组织文艺演出。

报考提醒:考生应掌握乐理基本知识和视唱五线谱技能,能演奏乐器,会演唱,掌握中国民族音乐和中外音乐史的基本知识,具备较好的文字写作能力。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加试和学习钢琴、声乐两门专业课,而声乐一般都是美声与民族唱法。

推荐院校:四川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遵义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等。

让音乐成为永恒:录音艺术

每天我们在公交车上听到的电视声音,周末在电影院里听到的CD声,夜晚通过收音机听到的广播声,等等,这些声音都是经由录音师录制而成。录制的过程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录音师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对作品中的有声语言、音乐编排和音响效果进行采、录、编等加工处理,使声音在保证全面细致地表现作品主题并有效推动作品情节发展的同时,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最终由人们需要使用的各种电器的扬声器播放出来。

录制出高质量的声音,不仅对器材设备有高要求,对录音师的技能更是高要求。因此,诸多高校为了培养录制人才,专门为他们设置了乐理、配器法、曲式与作品分析、西方音乐史略、声学基础、演播室声学与电声学基础、视听语言、电影声音分析等理论课程,以及拾音技术、录音技术、音响技术等技术课程,还有视唱练耳、钢琴、和声、录音制作等实践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同学们将掌握音乐、广播、电影、电视录音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声音(音响)设计、音频节目制作、艺术处理的基本能力。

录音艺术属于典型的亦工亦艺、工与艺融合的复合型专业,因应用性、趣味性较强,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就目前各大高校的招生情况来看,该专业有两个培养方向:一个是只招收理工类考生的录音工程方向,倾向于技术性;另一个则是文理兼收的音响导演方向,侧重于艺术性。除了视唱、练耳、乐理、录音、电视节目制作等音乐方面共同的必修课之外,两个方向的学习内容有所不同。录音工程方向的学生要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声学、声频测量、数字电路、播控等理工科的专业课;音响导演方向则要在艺术(影视、音乐、音响)、美学(音响美学)等方面提高理论素养。

电影、电视、歌唱等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录音。随着影视音乐的日渐繁荣,人们对录音的技术和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更多地使用高科技设备以及市场对于高品质作品的要求,使得这个领域对录音艺术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该专业毕业生除了能在广播、电视、电影系统从事声音音响设计、录制外,还可以在很多商业的演出公司工作,也可以到高校任教。

报考提醒:相对来讲,录音艺术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求耳朵对声音的敏感度外,更要加强对音乐的认识和感受的训练。比如,声音录制、艺术处理等方面,以及掌握声音(音响)设计、音频节目制作的能力。这些看起来很有趣,但学习起来并且能够真正掌握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得通俗点,录音技术更像是一门技术活,要求动手能力很强。

院校推荐: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

缔造天籁之音:作曲及作曲理论

乍看小标题,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问一个问题,那就是作曲和编曲有什么区别?通俗地说,作曲作的是旋律的“歌词”部分,而编曲则是以整首歌为主,再加入其他乐器、和音(鼓、吉他、小提琴、人声和唱)等,有了作曲才会有编曲,而编曲可以由作曲者整理。可见一首天籁的问世,需要由作曲和编曲共同来完成。

作曲是一种创造行为,是将一首歌从无到有创作出来的过程。因此我们用脚趾头也能想到,作曲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对创作灵感和脑细胞都是极大的考验。正因为如此,在大学生活中,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音乐史、戏曲史、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中国传统音乐分析、现代音乐分析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各种音乐体裁的作曲技巧,比如使用和弦加入经过音来作曲,使用纯粹的自然音阶来作曲,使用各种特色音阶来作曲等等,并能够熟练地把握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俗称四大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有机会参加各种竞赛等实践活动。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例,每年举办一届学生新作品音乐会,并且组织学生参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东亚现代音乐节以及国内外音乐节的各项创作活动,定期举行国际作曲高峰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作曲虽是件苦差事,但学得好也是很有成就感的,像聂耳、张国荣、罗大佑、李宗盛、张学友、周华健、周杰伦、陶喆、王力宏等歌坛名人,他们都是作曲的好手。所以,学习作曲的同学们,以他们为目标,不久的将来或许也会成为大红大紫的明星。当然,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到文艺单位、艺术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的工作。

报考提醒:考生在高考加试中不仅要通过钢琴或其他乐器的专业加试,另外还有乐理和视唱练耳的严格考试。

院校推荐:中国戏曲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

形体与音乐的融合:音乐表演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电视上、演唱会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大合唱或者独唱,其中,大合唱队伍前端那个挥舞着小棒的称之为指挥家,而在他指挥下吹拉弹的则是演奏家,那些动唱结合的个人秀或几人秀的演唱者则是歌唱家。那么,音乐表演是什么呢?它实际上就是通过乐器的演奏,人声的歌唱,以及包括指挥在内的多种艺术手段,将乐曲用具体可感的音响表现出来,传达给听众,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它是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的中介,是音乐的一种再创作活动。

对音乐表演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接下来就是介绍音乐表演这一专业。音乐表演的中心在“表演”,即具备演绎不同风格及体裁的音乐作品的能力,而要具备这些能力就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该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主要课程有表演、形体、音乐技术理论(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复调)、艺术概论、视唱练耳、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重奏(唱)合奏(唱)等。近年来开设此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培养方式也是推陈出新,同学们除了学习主干课程外,还需学习室内乐及重奏、钢琴副修(如暨南大学),有的需要学习意大利语音(如宜宾学院),有的需学习舞蹈(如华中师范大学),等等。

大学毕业后,同学们主要到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此外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和出国深造。如果够条件的话,自主创业也是一条很好的路子。该专业的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将自己固定在一个工作单位,于是组建自己的表演团体或成立自己的公司,既外出表演又在家教授学生,可谓两手都能抓好。

录音艺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教学改革 创新 录音艺术

中图分类号:J5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改革”在当下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代名词,随处可见“改革”的字眼。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掉旧事物,革来新思路,改革亦是如此。随着录音艺术这个既古老而又新颖的专业的蓬勃发展,针对这个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改革也在社会各种院校中“万花齐放”,可谓是百味俱全。在全国上下大兴教学改革之风的大背景下,录音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怎么改?改什么?思路、方向、内容怎么定?谁来定?原则是什么?等等……

许多的问题都必须在改革之前明确,在改革之中加上摸索来的经验,才能够推动整个专业的发展。

一、 录音艺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分析

现阶段录音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类,工程类型(音响工程)。这种类型的人才主要依托理工和艺术学科,录音艺术、拾音技术、电声技术、声学测量、扩声技术、高等数学、基础技能实践等。注重基础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录音工程师和音响导演等专门的高级人才。

第二类,音乐类型(电脑音乐制作)。这类型的人才培养大多数都是音乐专业的基础上来的,课程的开设也侧重于,乐理、试唱练耳、钢琴、和声、声学基础,主要培养创作型人才,影视声音(音乐、对话、旁白等)的录制与编辑、音乐录音与编辑。

第三类,综合型(音响导演)。要求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既要技术过硬,同时也要求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开设的科目有以音乐为基础的艺术学科,也有以录音技术为核心的基础技术类科目,主要培养一些同时具备音乐创作、录音技术和影响设计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向有:音乐录音、音响导演、后期缩混和电脑音乐制作。

目前为止,国内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按照以上三大方向进行,有的把录音艺术专业归为音乐类,有的归为工程类,其在教学方面也是各有千秋,不尽相同。从专业教学现状来讲,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录音艺术专业的发展史为主线,从模拟技术理念到数字化思路的过度式教学,而真正把握社会动态,特别是在数字化技术发展的今天,怎样让教学的动态能够跟上社会的需求,教学的思路怎么才能适应整个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都是现行教学状况所必须预知的。

二、 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1、专业改革要结合区域发展

录音艺术专业的设立离不开区域的发展,当然教学的改革更要结合本院校的辐射情况来拓开思路。

纵观全国,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辐射全国,重点是东北和京津唐地区;山东农业大学辐射山东半岛;南方则被浙江传媒、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及南京艺术学院所辐射;西南地区主要以文华学院和成都影视艺术大学为辐射源。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地处西南地区,这里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市场,结合云南省打造“两强一堡”的战略发展目标,录音艺术专业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艺术人才出发,让教学改革思路明确定位在本区域中,抓住契机,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

2、教学改革要综合化、集约化、市场化,注重 “平台效应”。

专业教学改革要综合化,所谓综合化就是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区域中的相关专业,在教师队伍组成、课程设置、基础教学的研究、创新性教学与专业相互融合培养等方面进行综合的通盘考虑。让教学的资源在利用率上达到最充分,让教学改革更贴近学生未来的发展,集约化的提高整个改革的效率。

结合市场,让市场来判断发展方向,在专业教学改革中注重“平台效应”,把录音艺术专业打造成学生未来发展的一个平台,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上下功夫,使毕业生无论从事本专业或其他传媒工作,都转向快捷,得心应手。

三、 专业教学改革内容

1、综合改革思路与原则

如何做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改革创新?是维持任何一个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本质要求。

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按照“一二三”的改革思路,不断创新,即:“一条理念贯穿,两个系统互补,三种方式结合”。

“一条理念贯穿”: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录音艺术专业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强化能力,激发潜力,注重授渔”的教学理念,从有针对性录音技术及设备操作的训练到具备“一技百通”的能力强化,从“厚基础”的积蓄到潜力勃发的睿变,从理论实践再现式教学到探索创新式的谋变,都体现着这种理念的改革。

“两个系统互补”:依托云南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把学校周边传媒需求引入教学,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艺术形式,充分发挥课堂内与课堂外两个教学系统的互补性,把固定的教学大纲体系与时域性的实习实践相结合,做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体现了录音艺术专业的特色。

“三种方式结合”: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手段,把启发式与传授式结合,把经验式与改革创新式结合,把引导式与自发式结合。积极探索启发、探究、讨论的教学方法,深化三种方式的改革,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导,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进而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学习与进步。

2、 教学实践体系化

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所学知识、技能与素质融合为一个整体。

(1)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根据院校录音专业的培养目标适时的去除一些纯理论性的科目,如:声频测量技术、高等数学等。这些科目既不适应本院校声源的基础情况又占用大量的教学空间与资源。适时的增加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科目,如:基础技能实践、录音技术实操等实践中也能教学的科目。而且,录音专业是一技术更新较快的专业,尽量做到信息与设备保证实践教学与时俱进。

(2)开放式教学与课堂教学一体化;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就是把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综合,使两者相互补充紧密配合,共同实现培养目标。

开放式的教学,资源也是开发的,没有固定的教学要求。这样的教学就不只是局限在校园内,更多的是在校园外,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各种形式进行资料的收集。也可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一些交流形式的教学,如:讲座、技术交流等。在实践项目中,对于同一理论的验证可从很多种不同的验证方法,在多种情况下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中指导与评价也是开放的,教师是在校的,也可以是在企业有经验的导师,充分体现其多元化。

传媒艺术系录音艺术专业与民乐团合作录制“向着母亲歌唱”

2012年11月,传媒艺术系录音艺术专业与民乐团合作录制 “向着母亲歌唱” ,本次录制是传媒系特色专业建设中的第二次联合教学。

联合教学是深化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最有效的途径,它不单能使学院内部的资源共享,还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互补专业之间的优势。

3、 管理制度的改革

让制度为改革护航,在教学改革中,试点是难免的,不能把试点当作随意,也不能把随机教学当作试点,既不能把教学死板化也不能把教学随意化。

四、总结

创新教学改革,把“注重理论,突出实践”定为教学理念,通过科学整合教学内容,把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推进“厚基础,重实践,求严谨,思进取”的整体教学模式,突出录音专业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3]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斯苗儿.http://.cn/rjqk/sjtx/xxsx/yj2003_19_20z90/201012/t20101223_992263.htm

录音艺术论文范文3

一、专业介绍

音乐学:主要培养从事音乐教育及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主要培养全面掌握音乐表演学科的基本理论,从事声乐演唱、器乐演奏以及相关教学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合唱指挥方向):培养掌握扎实的合唱指挥理论及技巧,具备在专业艺术院校、表演团体、社会文化机构从事合唱指挥教学及表演的专门人才。基本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编导:主要培养能在专业表演团体、学校、演艺机构等从事中国舞、芭蕾舞、现代舞等舞蹈、舞剧编导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表演:主要培养能胜任民族歌剧、戏曲、音乐剧演唱的综合型音乐戏剧演艺高级专门人才。基本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士学位。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主要培养能在文艺团体(科研机构)、艺术院校及出版、广电部门从事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主要培养从事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书法学:主要培养从事书法教育和艺术创作、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绘画:主要培养具备绘画艺术创作、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能在文化艺术领域及教育、设计、研究、出版、管理部门从事教学、创作、研究、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视觉传达设计:主要培养能从事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文字编排设计等具有专业技术技能、较强适应能力及较高艺术修养的应用性人才。基本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环境设计:主要培养能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展示设计、室内外设计、景观设计、小区规划、园林设计及整体设计策划等高级应用型人才。基本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摄影:主要培养从事摄影、摄像专业工作和研究、创作、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动画:主要培养具备动画基础及理论知识,能够从事动画制作、影视后期编辑、栏目包装等影视动画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播音与主持艺术:主要培养具备新闻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基本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广播电视编导:主要培养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党和国家宣传政策法规,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或其它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以及教学与科研的高素质人才。基本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戏剧影视文学:主要培养能够熟悉我国的文艺政策,系统的掌握戏剧影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创作、评论技能,具备独立的戏剧影视文学剧本创作、鉴赏评论、基本理论的研究等各种能力,能够在高等院校艺术学科从事戏剧影视文学相关专业教学或在各艺术院团、各类媒体(电视台、广播电台、文艺期刊等)从事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编导和评论研究工作,或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基本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编导(体育舞蹈方向):主要培养能胜任体育舞蹈教学、创编、表演与竞赛管理等工作,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体育学院进行培养,基本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二、招生计划和省份

专业名称

招生计划

招生省份

美术学

40

河南、湖南

书法学

20

河南、山西、安徽

摄影

25

河南、河北

设计学类

50

河南、河北、山东

绘画

40

河南、安徽、湖北

动画

25

河南、山西、湖南

音乐学

44

河南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5

河南

音乐表演(声乐)

28

河南、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湖南

音乐表演(器乐)

71

河南、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湖南

音乐表演(合唱指挥-声乐)

12

河南

音乐表演(合唱指挥-钢琴)

3

河南

舞蹈编导

25

河南、河北、山西、湖南

表演(招普通高中生声乐)

15

河南

表演(招对口生)

17

河南

播音与主持艺术

70

河南、上海、山西、安徽、湖北、湖南

广播电视编导

65

河南、上海、山西、安徽、湖北、湖南

戏剧影视文学

40

河南、山西、安徽、湖北、湖南

舞蹈编导(体育舞蹈)

20

河南

环境设计(与俄罗斯南联邦大学合作办学)

100

河南、天津

视觉传达设计(与俄罗斯南联邦大学合作办学)

100

河南

播音与主持艺术(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合作办学)

100

河南

特别提示:

1.音乐表演(器乐)具体情况如下:河南省共56名(含理科生6名),其中钢琴4名,二胡3名,古筝2名;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竖琴、小号、圆号、长号、大号、琵琶、中阮、扬琴、竹笛、笙、唢呐、打击乐、手风琴、古琴等种类共47名;河南省外15名(不招收古筝、萨克斯、巴乌、葫芦丝)。

2.我校根据教育部和相关省份招生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各专业具体招生计划以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编印的招生计划文件为准。

三、录取原则

考生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均应达到各省相应批次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在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投档到我校的考生中,依据“志愿优先”的原则:

1.美术类专业:专业成绩采用考生所在省份美术类或相关专业统一考试成绩。

(1)美术学、摄影、书法学( 使用书法省统一考试成绩)专业,按照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各占50%的百分制权重计算考生综合成绩(计算公式为:综合成绩=专业成绩÷专业满分×100×50%+文化成绩÷文化满分×100×50%),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其中河南省考生报考美术学和摄影专业的,按照同一专业组投档。

(2)设计学类、绘画、动画专业按照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其中河南省考生按照同一专业组投档。

2.音乐类专业:专业成绩采用考生所在省份音乐类或相关专业统一考试成绩。

(1)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按专业成绩占60%、文化成绩占40%的百分制权重计算考生综合成绩(计算公式为:综合成绩=专业成绩÷专业满分×100×60%+文化成绩÷文化满分×100×40%),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其中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要求乐理、听音记谱和视唱三门成绩之和不低于56分(满分70分)。

(2)音乐表演、舞蹈编导专业,在视唱合格的基础上,按照专业主科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如专业主科成绩并列,再按照专业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无法区分专业主科成绩的省份,按照专业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河南省内考生要求音乐表演(声乐方向)专业主科成绩不低于85分,音乐表演(器乐方向)和舞蹈编导专业主科成绩不低于80分。其中舞蹈编导专业要求男生身高不低于170厘米,女生身高不低于160厘米。

(3)表演(普通高中生声乐)专业,使用声乐省统考成绩,在视唱合格的基础上,按照专业主科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要求专业主科成绩不低于85分。如专业主科成绩并列,再按照专业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表演(对口生)专业使用河南省对口音乐类统考成绩,只招收主科为戏曲的考生,在视唱合格的基础上,按照专业主科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如专业主科成绩并列,再按照专业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3.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业成绩采用考生所在省份播音与主持艺术类或相关专业统一考试成绩,按照专业成绩占60%、文化成绩占40%的百分制权重计算考生综合成绩(计算公式为:综合成绩=专业成绩÷专业满分×100×60%+文化成绩÷文化满分×100×40% ),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该专业要求男生身高不低于170厘米、女生身高不低于160厘米。

4.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专业成绩采用考生所在省份编导制作类或相关专业统一考试成绩,按照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各占50%的百分制权重计算考生综合成绩(计算公式为:综合成绩=专业成绩÷专业满分×100×50%+文化成绩÷文化满分×100×50% ),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其中河南省考生按照同一专业组投档。

5.舞蹈编导(体育舞蹈方向)专业:采用河南省体育舞蹈类统一考试成绩,在文化成绩达到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按照专业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该专业要求专业总成绩不低于145分,男生身高不低于172厘米,女生身高不低于162厘米。

6.中外合作办学艺术类专业:

(1)环境设计(与俄罗斯南联邦大学合作办学)、视觉传达设计(与俄罗斯南联邦大学合作办学)专业采用考生所在省份美术类或相关专业统一考试成绩,按照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其中河南省考生按照同一专业组投档。

(2)播音与主持艺术(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合作办学)专业成绩采用考生所在省份播音与主持艺术类或相关专业统一考试成绩按照专业成绩占60%、文化成绩占40%的百分制权重计算考生综合成绩(计算公式为:综合成绩=专业成绩÷专业满分×100×60%+文化成绩÷文化满分×100×40% ),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四、注意事项

1.我校没有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进行招生录取工作,对冒用我校名义进行招生录取工作的机构或个人,我校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2.河南大学艺术类各专业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级招生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普通艺术类专业5700 元/生·年,中外合作办学类专业18000元/生·年。学校不收取任何其他录取费用。

3.新生入校后必须接受学校组织的资格复查。若发现有舞弊行为者,将取消其入学资格。

4.本简章如与上级招生主管部门2017年艺术类招生文件有不符之处,以上级招生主管部门相关文件规定为准。

5.本简章招生专业及计划以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最终公布为准。

五、联系方式

河南大学招生办公室:0371—22868221(兼传真)

河南大学招生信息网:zs.henu.edu.cn

招生办官方微信:zsbhenu

招生办官方微博:weibo.com/hndxzsb

艺术学院(音乐类、美术类)

联系电话:0371-22192459 0371-22868833转8542

学院网址:arthd.kf.cn/

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

联系电话:0371—22859388

学院网址:xchuan.henu.edu.cn/index.html

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

联系电话:0371—22866483

学院网址:wxy.henu.edu.cn/welcome.html

体育学院(体育舞蹈)

联系电话:0371-22866474

学院网址:tyxy.henu.edu.cn/index.html

欧亚国际学院

环境设计(与俄罗斯南联邦大学合作办学)

视觉传达设计(与俄罗斯南联邦大学合作办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合作办学)

录音艺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音乐文献 音乐创作 音乐表演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理论是将构成其诸要素的各种认识加以论证组织导出的原理。文献一词,在艺术类学科中指的是一切能记载知识和信息的物体。在《文献著求总则》中对“文献”作了严格的定义,即:“文献是记求有知识的一切载体。”“音乐文献”则是指记录有音乐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包括金石、图书、报纸、录音带、光盘等都可称为文献,它是各类资源的归纳、整合与再利用的物化体。所谓音乐理论文献,是一切记录有音乐知识信息的载体,它是音乐艺术历史、音乐理论研究成果和各种音乐作品转换成相应的信息符号后,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记录在纸张、塑料等载体材料上的各种物化知识的集合;以某一音乐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音乐文献的整合,旨在揭示这一音乐事项形态变化、社会流传和整理利用的特殊规律,并为开展音乐文献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这也是目前音乐文献学建设的目标和宗旨。它在普通文献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音乐文献的特点而有所侧重和发展。关注音乐理论文献的目的,除了丰富文献整合的内容外,最关键的在于为音乐艺术教育、学术研究、作品创作和演唱演奏实践提供完整、切题、及时的文献信息服务。一般来说,音乐理论文献的研究,会给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学研究、演奏演唱专业等多方面人员提供更直接的帮助,其意义亦可彰显在这几个方面。

    一、音乐理论文献对音乐创作的重要意义

    音乐作品原本就是作曲、理论、表演等各专业的重要研究对象和再创造的依据。对于搞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的人来讲,完善的理论资料是从事创作工作的基础。古往今来,众多音乐大师的写作技巧,很多就来源于对文献的学习,早到巴赫、海顿、莫扎特,近至科普兰、欣德米特,无不如此。

    首先,对技术理论的学习已不再仅停留在单一的教条模式和机械式的理解水准上,而是将这些技术手法放在整个作曲技术理论发展的长河中,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从单纯的模仿到融合改编到再创造。这种全方位的学习,对实际创作必定大有好处。其次,对某些作曲家技术手法的研究,能从更广阔的背景中去寻其源,能将作曲家某一时期的作品风格放在其时代风格发展变化的进程中去研究,这无疑加强了对这一时期作曲技术手法研究的深度,有助于较完整地了解该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对音乐创作益处良多。

    二、音乐理论文献对音乐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音乐学研究是一项严肃的学术工作,音乐理论文献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实际上已形成了音乐学研究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学术资源”。重视学术性是音乐学家的责任,体现学术性则是音乐学研究的“追求”。为了不断提高我们的音乐学研究水平,在强调学术规范的同时,重视资料工作,关注音乐文献的“学术意涵”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任何学术研究都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对已有学术成果的阐释、补充、完善或修正。即使是富于“独创性”的研究,也离不开已有学术成果这一展开研究的“上下文”。在这一方面,音乐学研究没有任何例外。作为音乐学术研究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阶段,了解、梳理和运用音乐文献对音乐学研究的进行及最终学术成果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当确定了某一音乐学研究的专题之后,需要马上开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收集、整理相关的研究资料,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正是接触音乐理论文献并梳理、整合从中得到的知识与信息。

    在广泛阅读与研究专题相关的各类音乐文献基础上,对具有较高“学术含量”的音乐文献给予特别的关注。一般来讲,“学术含量”较高的文献所讨论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其内容无论是史料的系统梳理或考证、作品的详尽分析或风格的历史探究,还是艺术观念的阐释或理论体系的构建,体现的都是某种思想的陈述、知识的展示或意义的设释。广泛了解各类文献也是积累资料和开展音乐学研究的基础,重点关注文献中的“学术意涵”是利用资料提升研究层次的关键。因此可以说,如何理解各类文献的特征、作用与把握文献的学术价值决定了以后研究工作的水平。从这个做学问的角度讲,音乐学研究与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并无二致,亦需要大量的文献作为参考依据。同时,通过对大量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阅读,可以对所要研究内容的发展历史、研究角度和近期状况有个更全面的了解。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亦能够发现其研究脉络和研究思想,指引该专题方向的深人,对音乐学学科研究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帮助和意义。

三、音乐理论文献对演奏、演唱等表演的重要意义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以极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存在,它需要通过再次演绎使其呈现出来。作为记录音乐艺术形象的乐谱和音响资料可谓独具特色,被喻为特色音乐文献。

录音艺术论文范文5

喉舌与媒体

“喉舌”与“媒体”,涉及到广播文艺功能的变化。

建国以来,广播文艺经历过一个由被动制作到主动创作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从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过程。

50年代初,广播队伍初建,归属于新闻宣传口(),而不是文化艺术口(文化部)。电台强调要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广播是媒介和工具。当时新闻类、文艺类节目被称作“新闻广播”、“文艺广播”,还没有“广播新闻”、“广播文艺”的提法。如果说新闻节目是报纸的“有声版”的话,那么文艺节目便是社会文艺的“录放版”。文艺编辑有两大任务:一,政策把关;二,编、播、录、放。换句话说,就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加以筛选,进行广播化处理。因此,他们尽管是决定节目优劣的关键角色,却属于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标榜,也不标新立异,只是当好配角。就“广播文艺”而言,这种为人作嫁的节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点被动。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国第十次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方针:广播电视要“自己走路”。

这个方针50年代初胡乔木曾经提出过,含义不同。当时主要指广播事业要建立自己的记者、编辑和节目制作队伍,免得只是报纸的传声筒。80年代重提,队伍已经壮大,设备不断完善,除了广播以外,还出现了电视,影响越来越大。“自己走路”不仅意味着摆脱报纸、杂志那种文字印刷,人工传递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要充分显示音像俱备、电波传送、迅速及时、传播广泛、感染力强等优势,开创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

1982年5月,广播电视部正式成立。第二年3月,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部长吴冷西强调: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这个观点可以说是“自己走路”方针的补充和发展。

“自己走路”有这样一些迹象:

——80年代,“广播新闻”自成体系,不限于报纸有声版的“新闻广播”。

——80年代,“广播文艺”开始探索,区别于录放版的“文艺广播”。

——80年代,“电视文艺”大行其道,电视散文、电视音乐(MTV)、电视戏曲、电视综艺、电视文化专题、电视艺术片等多种样式纷纷呈现。

——80年代前期,广播剧形成创作高峰,90年代被纳入“五个一工程”奖项。

——80年代,电视剧异军突起,蔚为大观,以极其普及的方式与电影争夺观众。

——80年代中叶,电影也划归广播电视系统。1986年1月,广播电视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

——90年代,国家教委正式确认并新增“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设学士、硕士、博士生专业。

同样在80—90年代,正当广播电视系统提出“自己走路”和“扬独家之优势”的时候,理论界、学术界开始通行一个与“新闻”、“宣传”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传播”。

在传播学领域里,广播、电视与报纸、杂志、图书同样被视为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和工具,简称“大众传媒”。它们是“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

从媒体的角度看,广播电视实际上存在着双重品格:既是新闻信息的传输工具,又是文化艺术的载体。作为文艺的视听载体,广播电视不是惟一的,除此之外还有电影、录音带、录像带、CD、VCD等等——或许将它们统称为“音像文化”、“音像艺术”更为准确。80年代以来,除了政府主办的广播电视节目以外,商业化操作的音像制品已经进入市场,具有同样的视听效果。

音像文艺的社会化,给广播电视文艺带来了竞争和压力。就“传者”而言,你播我听、你播我看的单一的传播途径改变了。专业化的音像技术不再是广播电视系统的专利。独家经营变成了多家经营,文艺领域的行家里手大量涉足音像创作。中外音像制品正在成为广播电视文艺的强大对手。就“受众”而言,文化消费观念增强了,拓宽了。他们可以有多种选择,不再限定于收听、收视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视听口味也越来越高。于是,在音像文化领域里,不再是电台电视台的编辑为观众筛选、择定节目,相反地,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与其他音像制品一样,要接受受众的选择与检验了。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台文艺编辑向来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喉舌”意识,对政策把握和舆论导向十分敏感(因为长期归属于新闻宣传部门);二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播电视专业化技能、技术、技巧(因为是政府独家经营)。这两个特点曾经是两大优势。如今,这两大优势显然要重新认真地思考了。

喉舌意识主要是就新闻宣传而言的,电台文艺编辑们常说:社会文艺所允许的,我们不一定允许——因为电台是政府的机构,重在表达政府的意志,传播政府的声音,必须强调政策性、权威性。这一点毫无疑义。然而,文艺和新闻虽然一样姓“文”,却分属两个范畴:新闻强调客观、真实;文艺强调主观情绪。新闻言简意赅;文艺情趣盎然。新闻迅速及时、“喜新厌旧”,重在追逐时代和生活的浪潮;文艺“喜新恋旧”,耐人寻味,重在探索人生价值和艺术魅力。如果说新闻不乏冷面孔,那么文艺永远有一副热心肠。我国的新闻宣传政策与文艺政策在侧重点上也略有不同:前者重在统一的舆论导向和优秀的作品示范;后者重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为人民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喉舌意识和百花齐放意识其实并不矛盾,但也不可相互取代。如上所说,广播电视有双重功能,倘若说“喉舌”强调的是媒介和工具功能,那么“百花齐放”强调的是艺术形态功能。广播电视文艺编导运用音像技术与艺术进行了创作,实际上已经不限于社会文艺的选择、加工、传播,它们自己也已经成为社会上音像文艺大舞台的作品。作为社会文艺的一部分,它们不再具有往日的权威性,同样要经受受众的选择、专家的审视乃至市场的检验。

面对媒体的竞争,仅有喉舌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泛泛地应付日常播出也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广播人、电视人应当转变创作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广播电视艺术家”的意识。目前,文学艺术领域的行家里手既已涉足音像创作,并且有所作为,那么,广播电视文艺编导除了准确把握政策和舆论导向以外,增强文艺修养和艺术功力是当务之急。

载体与本体

顾名思义,广播文艺是广播所负载的文艺。广播是载体,文艺是本体。电视文艺类似。

载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文艺领域里,它们与本体相辅相成,其材质与性能直接影响到艺术本体的形态特征。比如:

文字——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有了语言文字才有文学,才有美文巧思和艺术化的文学。于是,文学成为文学的载体。

宣纸——国画的载体。生宣、熟宣的不同性能使泼墨写意与工笔重彩各呈异趣。

板材——版画的载体。于是有木刻的刀味、铜版画的金属味、腐蚀版的艺术肌理。

胶片——摄影的载体。胶片、暗房技术造就了摄影艺术。

广场、厅堂、剧场——表演艺术的空间载体。音乐、舞蹈、戏剧形成了广场艺术、室内艺术、剧场艺术的不同效果。

艺术有个传播问题,也有个记录问题。记录是为了传播。过去的艺术难以记录和复制,只能口传心授、手工制作、巡回展示,或借助于文字间接记录。这使文化艺术的普及与发展相对缓慢。20世纪摄影、唱片、广播、电视、电视的相继流行,意味着找到了新的声像媒体,也是载体。

声像媒体(载体)有什么功能呢?

首先,它们可以记录——客观地记录,不失原样地记录。记录声音、记录形象、记录色彩。既可以记录生活,也可以记录艺术。既可以静态地记录,也可以动态地记录。既可以生活化地记录。也可以艺术化地记录。胶片、电子的记录功能的发挥(电影、电视),其真实性甚至令舞台上三面墙式的“模拟现实主义”为之逊色,进而去探索“剧场艺术”的新路。

其次,它们可以表现——主观地表现。声音或形象不只是客观的,它们也能表现主观情绪、个性色彩、审美倾向,甚至可以表现臆造的、非现实的观念——音乐、音响尤其具有这种魅力,由此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

第三,它们可以复制——大批量的、机械化的、不走样的复制。

第四,它们可以传播——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可以借助于电子手段实现即时传播、同步传播。

前两个功能——对生活的客观记录,对情感的主观表现,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艺术讲究情、趣、艺。后两个功能——大量复制,迅速传播,属于传播的范畴。

依托20世纪的现代科技,新一代的声像载体赋予文化艺术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包装,大潮般地涌向社会。它们加快了文明的步伐,也改变了传统艺坛的风貌。于是,融汇着机械技术、复制技术(印刷、摄影、拷贝)、电子技术的艺术形态被视为20世纪出现的、与现代科技相交汇的新艺术。特别是电影、电视、广播,有人称之为区别于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七项艺术的第八艺术,第九艺术、第十艺术。

如果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其实在视听领域,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新的艺术手法。一切都是固有的艺术形态(包括电影艺术)业已创造过的,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舞蹈、杂技;听觉艺术如音乐、歌曲、曲艺说唱;视听综合艺术如戏剧、电影。即使如广播剧、电视剧,大抵也不过是听觉化的戏剧和电影式的声像蒙太奇叙事。所不同的,只是将胶片载体转化为电子载体、将观赏环境由专业化的剧院转化为日常的任意性环境而已(当然这也很重要)。从音像载体的角度讲,电视更需要从电影那里学习音像蒙太奇语汇、以及画面运动、节奏,影调、色彩以及音乐、音响等表现技巧。

正因为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艺术手法,因此把握固有的艺术形态十分重要。

艺术形态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手段、方法、风格、格调、韵味之别。它们之间从来不是相互排斥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契合、借鉴、交融关系。艺术的哲理触类旁通,人们称之为“通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绘画的线条色彩、雕塑的块面结构渗透着音乐般的节奏韵律;音乐的音色、音响、柔度、力度可以带来空灵(空间感)、柔滑(视觉、触觉感)、冲击力。综合性的视听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等,更是随处可见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的影子,甚至还包括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有关人生与艺术的哲理思考。

于是,广播电视面对文艺,势必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应该说,艺术的高下不在于形式的新旧;作品品位的高低,不在于琢磨什么新样式或开发什么新品种。关键在于两点:

(1)艺术本体的把握——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

(2)载体功能的发挥——即广播电视自身的艺术表现功能的发挥,如客观再现,主观表现,以及包括纪实美、形式美在内的情、趣、艺。

把握好这两点,手段的运用和样式的变化自在其中。

数千年人类文明所积累、所创造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极为丰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以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多形态地表现。没有什么事物广播电视不可表现,也没有什么题材只可用一种方式一次性地表现。具体到每个作品,表现手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最理想的境界只是两个字:得体——得生活的本体、得艺术的本体、得情感的本体。

原创·继创·再创

任何文艺作品都有原创、继创和再创。作品的原创很重要,或可称之为“原生态”的作品。它是继创和再创的根基。然而,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不在于它是否是原创或原生态。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原创的、原生态的作品比较粗糙,杂质多,通过继创和再创,才成为精品。随着艺术载体的多样化,继创和再创现象愈来愈普遍。

即使在出现精品之后,继创和再创依然存在——文艺界称作改编、移植、二度创作。继创和再创可以不断出现精品,或者各呈异趣。当然,其中也不乏庸品,甚至膺品。

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

例如,流传千年以上的《西厢记》故事,题材及原创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南宋赵令畴将其改编为说唱形式的《蝶恋花鼓子词》,同时又有歌舞说唱并举的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另作改编,重新创作为长篇说唱《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则又以“董西厢”为蓝本,再创杂剧《西厢记》,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舞台上的不朽之作。

杂剧精品《西厢记》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这一题材的杀青、锁定。“王西厢”是用北曲演唱的,称“北西厢”。明代又有以南曲演唱的同名传奇剧本出现,情节人物有所拓展,带有江南风情特征,称“南西”。至于清代以来各种地方戏曲和曲艺里的“西厢”、“红娘”,乃至不同演员的不同表演艺术流派,如京韵大鼓《大西厢》,昆曲折子戏《传柬》、《闹柬》,荀派京剧《红娘》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难以互相替代。时至今日,新编越剧、蒲州梆子、歌剧、电影、电视连续剧的《西厢记》仍在继创或再创。

又如,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问世以来,各种艺术形态的继创和再创始终没有停止。英国重视原创和原作,不作过多的改动。美国则在原著基本情节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大幅度改编,加以再创。例如百老汇歌舞剧《西区的故事》采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把中世纪意大利两大家族的世仇变成了纽约贫民区两大青年团伙的争斗;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又设置为当代意大利后裔的族仇和枪战。然而,原著中“以爱情化解仇恨”的中心主题没有变,震撼人心的悲性结局没有变。同样的情况,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的《乱》,将莎士比亚《李尔王》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放置在古代日本部族,加以电影化的表现。这,也是一种再创。

诗,谱曲为歌。乐舞,可以引发诗情画意。口述的故事,文学化加工而为小说。小说搬上舞台成为戏剧。经过屏幕化处理,成为电影、电视。短篇的可以生发为中篇、长篇;长篇的可以浓缩为单本、连续、系列、片断;古典的、章回的可以改写成现代的;外国的可以转化为中国特色的。

广播电视既然是音像载体,既然被视为艺术形态,那么它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元素和音像元素观照整个世界,观照自然、社会、人,观照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它可以原创,也可以继创、再创,大有用武之地。

以广播文艺(有声文艺)为例:

原创——包括两种:一种是记录社会文艺的原创,即尊重原作,如实地记录和播出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话剧作品、戏曲作品、曲艺作品、电影作品。另一种是广播文艺的原创,即利用广播特点、发挥广播特长的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

继创——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程度不同的编辑处理和广播化加工。如录音剪辑、作品赏析、文艺专题、综艺晚会等。艺术史、艺术理论及艺术知识的概括与介绍也可以说是一种继创,如“阅读与欣赏”、“广播戏话”等。

再创——广播文艺作品(如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既有原创,也有再创。再创体现为对其他文艺题材及作品的移植、改编和二度创作。

这里所说的原创、继创和再创,主要是就广播电视作为“音像载体”的艺术表现功能而言的。实际上,广播电视毕竟与其他音像载体(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不同。作为“传媒”,它以信息传播为主要职责,其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常常比艺术表现功能更为突出。当信息传播与艺术化的加工制作有所冲突的时候,常常宁快勿精,要把“迅速、及时、真实”放在首位。这是新闻与艺术在广播电视中孰重孰轻的问题,可以理解。

迄今为止,广播电视文艺节目更多的是记录社会文艺,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播化、电视化的处理(继创)。至于充分运用音像语汇的创作(如广播剧、电视剧、MTV等),则相对有限,因为它需要专门组织力量,有比较充分的创作时间和相应经费保证。这对一般电台电视台来说有一定的困难。50年代以来,专门性的广播文艺和电视文艺创作队伍不是没有,如:1953年建立的中央广播文工团,1980年改为中国广播艺术团,任务主要是为广播及电视系统创作、排练、录制文艺节目。1983年又有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建立。此外又有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等。这几家单位实行文艺体制,确实创作了不少好作品。但是仅仅靠这几支队伍显然不敷数以千计的电台电视台的播出需要,大量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仍然由电台和电视台自家承担,日常节目靠互相交换的办法加以充实,近年来则往往择用市场上业已通行的音像制品。就广播电视文艺而言,市场化操作和制播分离将是一条新的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作为媒体的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同样可以用于文艺节目,甚至形成广播电视文艺的特色。例如:

传播功能——表现为文艺节目中新闻因素的介入,以及新闻节目中文艺手段的运用。最典型的是所谓“专题”类型的节目。前者称“文艺专题”,如穿插有新闻式采访的综艺专题、综艺晚会、文学专题、戏曲专题、曲艺专题、音乐专题等。后者称“新闻专题”,如运用文艺手段加以渲染的新闻特写、新闻故事等。在这类节目里,既有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又有文艺的情、趣、艺。据说,国外影视界并没有“专题片”的提法,要么是“纪录片”,绝对真实;要么是“故事片”或“艺术片”,基本虚构。其实,两者不必那么泾渭分明,其间不同程度的交叉与融合应该是客观存在。正如报告文学、散文特写,以及国外的所谓“新新闻主义”。此类作品的新闻题材令人关注,文艺手法引人入胜,近年来颇受欢迎。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文艺形式和新闻表现形式是伴随着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的盛行而出现的。

录音艺术论文范文6

喉舌与媒体

“喉舌”与“媒体”,涉及到广播文艺功能的变化。

建国以来,广播文艺经历过一个由被动制作到主动创作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从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过程。

50年代初,广播队伍初建,归属于新闻宣传口(),而不是文化艺术口(文化部)。电台强调要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广播是媒介和工具。当时新闻类、文艺类节目被称作“新闻广播”、“文艺广播”,还没有“广播新闻”、“广播文艺”的提法。如果说新闻节目是报纸的“有声版”的话,那么文艺节目便是社会文艺的“录放版”。文艺编辑有两大任务:一,政策把关;二,编、播、录、放。换句话说,就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加以筛选,进行广播化处理。因此,他们尽管是决定节目优劣的关键角色,却属于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标榜,也不标新立异,只是当好配角。就“广播文艺”而言,这种为人作嫁的节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点被动。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国第十次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方针:广播电视要“自己走路”。

这个方针50年代初胡乔木曾经提出过,含义不同。当时主要指广播事业要建立自己的记者、编辑和节目制作队伍,免得只是报纸的传声筒。80年代重提,队伍已经壮大,设备不断完善,除了广播以外,还出现了电视,影响越来越大。“自己走路”不仅意味着摆脱报纸、杂志那种文字印刷,人工传递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要充分显示音像俱备、电波传送、迅速及时、传播广泛、感染力强等优势,开创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

1982年5月,广播电视部正式成立。第二年3月,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部长吴冷西强调: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这个观点可以说是“自己走路”方针的补充和发展。

“自己走路”有这样一些迹象:

——80年代,“广播新闻”自成体系,不限于报纸有声版的“新闻广播”。

——80年代,“广播文艺”开始探索,区别于录放版的“文艺广播”。

——80年代,“电视文艺”大行其道,电视散文、电视音乐(MTV)、电视戏曲、电视综艺、电视文化专题、电视艺术片等多种样式纷纷呈现。

——80年代前期,广播剧形成创作高峰,90年代被纳入“五个一工程”奖项。

——80年代,电视剧异军突起,蔚为大观,以极其普及的方式与电影争夺观众。

——80年代中叶,电影也划归广播电视系统。1986年1月,广播电视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

——90年代,国家教委正式确认并新增“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设学士、硕士、博士生专业。

同样在80—90年代,正当广播电视系统提出“自己走路”和“扬独家之优势”的时候,理论界、学术界开始通行一个与“新闻”、“宣传”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传播”。

在传播学领域里,广播、电视与报纸、杂志、图书同样被视为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和工具,简称“大众传媒”。它们是“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

从媒体的角度看,广播电视实际上存在着双重品格:既是新闻信息的传输工具,又是文化艺术的载体。作为文艺的视听载体,广播电视不是惟一的,除此之外还有电影、录音带、录像带、CD、VCD等等——或许将它们统称为“音像文化”、“音像艺术”更为准确。80年代以来,除了政府主办的广播电视节目以外,商业化操作的音像制品已经进入市场,具有同样的视听效果。

音像文艺的社会化,给广播电视文艺带来了竞争和压力。就“传者”而言,你播我听、你播我看的单一的传播途径改变了。专业化的音像技术不再是广播电视系统的专利。独家经营变成了多家经营,文艺领域的行家里手大量涉足音像创作。中外音像制品正在成为广播电视文艺的强大对手。就“受众”而言,文化消费观念增强了,拓宽了。他们可以有多种选择,不再限定于收听、收视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视听口味也越来越高。于是,在音像文化领域里,不再是电台电视台的编辑为观众筛选、择定节目,相反地,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与其他音像制品一样,要接受受众的选择与检验了。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台文艺编辑向来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喉舌”意识,对政策把握和舆论导向十分敏感(因为长期归属于新闻宣传部门);二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播电视专业化技能、技术、技巧(因为是政府独家经营)。这两个特点曾经是两大优势。如今,这两大优势显然要重新认真地思考了。

喉舌意识主要是就新闻宣传而言的,电台文艺编辑们常说:社会文艺所允许的,我们不一定允许——因为电台是政府的机构,重在表达政府的意志,传播政府的声音,必须强调政策性、权威性。这一点毫无疑义。然而,文艺和新闻虽然一样姓“文”,却分属两个范畴:新闻强调客观、真实;文艺强调主观情绪。新闻言简意赅;文艺情趣盎然。新闻迅速及时、“喜新厌旧”,重在追逐时代和生活的浪潮;文艺“喜新恋旧”,耐人寻味,重在探索人生价值和艺术魅力。如果说新闻不乏冷面孔,那么文艺永远有一副热心肠。我国的新闻宣传政策与文艺政策在侧重点上也略有不同:前者重在统一的舆论导向和优秀的作品示范;后者重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为人民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喉舌意识和百花齐放意识其实并不矛盾,但也不可相互取代。如上所说,广播电视有双重功能,倘若说“喉舌”强调的是媒介和工具功能,那么“百花齐放”强调的是艺术形态功能。广播电视文艺编导运用音像技术与艺术进行了创作,实际上已经不限于社会文艺的选择、加工、传播,它们自己也已经成为社会上音像文艺大舞台的作品。作为社会文艺的一部分,它们不再具有往日的权威性,同样要经受受众的选择、专家的审视乃至市场的检验。

面对媒体的竞争,仅有喉舌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泛泛地应付日常播出也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广播人、电视人应当转变创作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广播电视艺术家”的意识。目前,文学艺术领域的行家里手既已涉足音像创作,并且有所作为,那么,广播电视文艺编导除了准确把握政策和舆论导向以外,增强文艺修养和艺术功力是当务之急。

载体与本体

顾名思义,广播文艺是广播所负载的文艺。广播是载体,文艺是本体。电视文艺类似。

载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文艺领域里,它们与本体相辅相成,其材质与性能直接影响到艺术本体的形态特征。比如:

文字——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有了语言文字才有文学,才有美文巧思和艺术化的文学。于是,文学成为文学的载体。

宣纸——国画的载体。生宣、熟宣的不同性能使泼墨写意与工笔重彩各呈异趣。

板材——版画的载体。于是有木刻的刀味、铜版画的金属味、腐蚀版的艺术肌理。

胶片——摄影的载体。胶片、暗房技术造就了摄影艺术。

广场、厅堂、剧场——表演艺术的空间载体。音乐、舞蹈、戏剧形成了广场艺术、室内艺术、剧场艺术的不同效果。

艺术有个传播问题,也有个记录问题。记录是为了传播。过去的艺术难以记录和复制,只能口传心授、手工制作、巡回展示,或借助于文字间接记录。这使文化艺术的普及与发展相对缓慢。20世纪摄影、唱片、广播、电视、电视的相继流行,意味着找到了新的声像媒体,也是载体。

声像媒体(载体)有什么功能呢?

首先,它们可以记录——客观地记录,不失原样地记录。记录声音、记录形象、记录色彩。既可以记录生活,也可以记录艺术。既可以静态地记录,也可以动态地记录。既可以生活化地记录。也可以艺术化地记录。胶片、电子的记录功能的发挥(电影、电视),其真实性甚至令舞台上三面墙式的“模拟现实主义”为之逊色,进而去探索“剧场艺术”的新路。

其次,它们可以表现——主观地表现。声音或形象不只是客观的,它们也能表现主观情绪、个性色彩、审美倾向,甚至可以表现臆造的、非现实的观念——音乐、音响尤其具有这种魅力,由此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

第三,它们可以复制——大批量的、机械化的、不走样的复制。

第四,它们可以传播——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可以借助于电子手段实现即时传播、同步传播。

前两个功能——对生活的客观记录,对情感的主观表现,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艺术讲究情、趣、艺。后两个功能——大量复制,迅速传播,属于传播的范畴。

依托20世纪的现代科技,新一代的声像载体赋予文化艺术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包装,大潮般地涌向社会。它们加快了文明的步伐,也改变了传统艺坛的风貌。于是,融汇着机械技术、复制技术(印刷、摄影、拷贝)、电子技术的艺术形态被视为20世纪出现的、与现代科技相交汇的新艺术。特别是电影、电视、广播,有人称之为区别于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七项艺术的第八艺术,第九艺术、第十艺术。

如果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其实在视听领域,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新的艺术手法。一切都是固有的艺术形态(包括电影艺术)业已创造过的,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舞蹈、杂技;听觉艺术如音乐、歌曲、曲艺说唱;视听综合艺术如戏剧、电影。即使如广播剧、电视剧,大抵也不过是听觉化的戏剧和电影式的声像蒙太奇叙事。所不同的,只是将胶片载体转化为电子载体、将观赏环境由专业化的剧院转化为日常的任意性环境而已(当然这也很重要)。从音像载体的角度讲,电视更需要从电影那里学习音像蒙太奇语汇、以及画面运动、节奏,影调、色彩以及音乐、音响等表现技巧。

正因为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艺术手法,因此把握固有的艺术形态十分重要。

艺术形态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手段、方法、风格、格调、韵味之别。它们之间从来不是相互排斥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契合、借鉴、交融关系。艺术的哲理触类旁通,人们称之为“通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绘画的线条色彩、雕塑的块面结构渗透着音乐般的节奏韵律;音乐的音色、音响、柔度、力度可以带来空灵(空间感)、柔滑(视觉、触觉感)、冲击力。综合性的视听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等,更是随处可见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的影子,甚至还包括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有关人生与艺术的哲理思考。

于是,广播电视面对文艺,势必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应该说,艺术的高下不在于形式的新旧;作品品位的高低,不在于琢磨什么新样式或开发什么新品种。关键在于两点:

(1)艺术本体的把握——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

(2)载体功能的发挥——即广播电视自身的艺术表现功能的发挥,如客观再现,主观表现,以及包括纪实美、形式美在内的情、趣、艺。

把握好这两点,手段的运用和样式的变化自在其中。

数千年人类文明所积累、所创造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极为丰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以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多形态地表现。没有什么事物广播电视不可表现,也没有什么题材只可用一种方式一次性地表现。具体到每个作品,表现手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最理想的境界只是两个字:得体——得生活的本体、得艺术的本体、得情感的本体。

原创·继创·再创

任何文艺作品都有原创、继创和再创。作品的原创很重要,或可称之为“原生态”的作品。它是继创和再创的根基。然而,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不在于它是否是原创或原生态。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原创的、原生态的作品比较粗糙,杂质多,通过继创和再创,才成为精品。随着艺术载体的多样化,继创和再创现象愈来愈普遍。

即使在出现精品之后,继创和再创依然存在——文艺界称作改编、移植、二度创作。继创和再创可以不断出现精品,或者各呈异趣。当然,其中也不乏庸品,甚至膺品。

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

例如,流传千年以上的《西厢记》故事,题材及原创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南宋赵令畴将其改编为说唱形式的《蝶恋花鼓子词》,同时又有歌舞说唱并举的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另作改编,重新创作为长篇说唱《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则又以“董西厢”为蓝本,再创杂剧《西厢记》,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舞台上的不朽之作。

杂剧精品《西厢记》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这一题材的杀青、锁定。“王西厢”是用北曲演唱的,称“北西厢”。明代又有以南曲演唱的同名传奇剧本出现,情节人物有所拓展,带有江南风情特征,称“南西”。至于清代以来各种地方戏曲和曲艺里的“西厢”、“红娘”,乃至不同演员的不同表演艺术流派,如京韵大鼓《大西厢》,昆曲折子戏《传柬》、《闹柬》,荀派京剧《红娘》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难以互相替代。时至今日,新编越剧、蒲州梆子、歌剧、电影、电视连续剧的《西厢记》仍在继创或再创。

又如,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问世以来,各种艺术形态的继创和再创始终没有停止。英国重视原创和原作,不作过多的改动。美国则在原著基本情节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大幅度改编,加以再创。例如百老汇歌舞剧《西区的故事》采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把中世纪意大利两大家族的世仇变成了纽约贫民区两大青年团伙的争斗;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又设置为当代意大利后裔的族仇和枪战。然而,原著中“以爱情化解仇恨”的中心主题没有变,震撼人心的悲性结局没有变。同样的情况,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的《乱》,将莎士比亚《李尔王》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放置在古代日本部族,加以电影化的表现。这,也是一种再创。

诗,谱曲为歌。乐舞,可以引发诗情画意。口述的故事,文学化加工而为小说。小说搬上舞台成为戏剧。经过屏幕化处理,成为电影、电视。短篇的可以生发为中篇、长篇;长篇的可以浓缩为单本、连续、系列、片断;古典的、章回的可以改写成现代的;外国的可以转化为中国特色的。

广播电视既然是音像载体,既然被视为艺术形态,那么它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元素和音像元素观照整个世界,观照自然、社会、人,观照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它可以原创,也可以继创、再创,大有用武之地。

以广播文艺(有声文艺)为例:

原创——包括两种:一种是记录社会文艺的原创,即尊重原作,如实地记录和播出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话剧作品、戏曲作品、曲艺作品、电影作品。另一种是广播文艺的原创,即利用广播特点、发挥广播特长的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

继创——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程度不同的编辑处理和广播化加工。如录音剪辑、作品赏析、文艺专题、综艺晚会等。艺术史、艺术理论及艺术知识的概括与介绍也可以说是一种继创,如“阅读与欣赏”、“广播戏话”等。

再创——广播文艺作品(如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既有原创,也有再创。再创体现为对其他文艺题材及作品的移植、改编和二度创作。

这里所说的原创、继创和再创,主要是就广播电视作为“音像载体”的艺术表现功能而言的。实际上,广播电视毕竟与其他音像载体(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不同。作为“传媒”,它以信息传播为主要职责,其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常常比艺术表现功能更为突出。当信息传播与艺术化的加工制作有所冲突的时候,常常宁快勿精,要把“迅速、及时、真实”放在首位。这是新闻与艺术在广播电视中孰重孰轻的问题,可以理解。

迄今为止,广播电视文艺节目更多的是记录社会文艺,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播化、电视化的处理(继创)。至于充分运用音像语汇的创作(如广播剧、电视剧、MTV等),则相对有限,因为它需要专门组织力量,有比较充分的创作时间和相应经费保证。这对一般电台电视台来说有一定的困难。50年代以来,专门性的广播文艺和电视文艺创作队伍不是没有,如:1953年建立的中央广播文工团,1980年改为中国广播艺术团,任务主要是为广播及电视系统创作、排练、录制文艺节目。1983年又有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建立。此外又有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等。这几家单位实行文艺体制,确实创作了不少好作品。但是仅仅靠这几支队伍显然不敷数以千计的电台电视台的播出需要,大量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仍然由电台和电视台自家承担,日常节目靠互相交换的办法加以充实,近年来则往往择用市场上业已通行的音像制品。就广播电视文艺而言,市场化操作和制播分离将是一条新的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作为媒体的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同样可以用于文艺节目,甚至形成广播电视文艺的特色。例如:

传播功能——表现为文艺节目中新闻因素的介入,以及新闻节目中文艺手段的运用。最典型的是所谓“专题”类型的节目。前者称“文艺专题”,如穿插有新闻式采访的综艺专题、综艺晚会、文学专题、戏曲专题、曲艺专题、音乐专题等。后者称“新闻专题”,如运用文艺手段加以渲染的新闻特写、新闻故事等。在这类节目里,既有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又有文艺的情、趣、艺。据说,国外影视界并没有“专题片”的提法,要么是“纪录片”,绝对真实;要么是“故事片”或“艺术片”,基本虚构。其实,两者不必那么泾渭分明,其间不同程度的交叉与融合应该是客观存在。正如报告文学、散文特写,以及国外的所谓“新新闻主义”。此类作品的新闻题材令人关注,文艺手法引人入胜,近年来颇受欢迎。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文艺形式和新闻表现形式是伴随着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的盛行而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