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新闻范例6篇

录音新闻

录音新闻范文1

关键词:新闻报道;音响;选择

在当前的新闻报道中音响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从音响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可以将其分为背景音响、主体音响、主题音响及辅助音响,从音响的内容方面将其划分为物声和人声,在音响采录的时间上由可分为资料音响和实况音响。针对不同新闻报道的需要,为其选择合适的音响,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之一。

一、新闻报道在选择音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的具有典型性的音响

在电视台进行采访时,新闻现场的音响素材繁多,记者在进行新闻现场的音响素材的采录时,应该针对报道的主题以及报道事物的事物特点,从新闻现场的音响环境中选取最能反映这些新闻特点的音响进行采录。例如,记者在某地台风来临之前进行室外报道,在整个报道过程中新闻现场大风呼啸的声音贯穿始终,类似这种现场报道需要记者事先对所要报道的新闻现场进行了解,对可能发生的状况做好准备,一次性完成报道。

在后期剪辑时应该根据所报道新闻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新闻现场采录的音响进行选择。例如,在报道抗洪抢险的新闻时,从新闻现场采录的音响有许多种,这些声音非常复杂,这时就要针对所要讲述的情况进行选择,通过播放采访受灾灾民与记者的对话,使观众了解受灾情况,播放现场抢险人员对险情的分析让观众了解救灾行动的进展,播放政府领导亲临救灾现场进行指挥使观众了解政府在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措施。这些都体现了新闻报道在音响选择时的典型性[1]。

(二)音响的选择应把握好时长与数量

新闻报道常常需要用较小的篇幅来完成一个事件的播报,在较短的时间内向观众传达较多的信息,音响作为新闻报道的信息载体之一,在此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对火箭发射升空进行实时报道时,用火箭发射前指挥人员读秒的声音以及指挥现场的安静来体现工作人员内心的紧张,火箭升空时的喷气声,知道指挥员宣布发射成功时大家的欢呼声来体现现场工作人员的激动与喜悦,整个时间虽然不长但是真实的为观众还原了发射现场,使观众真实的感受到现场的气氛。因此可以看出音响的使用可以使新闻报道的表现力得到提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的音响的时长与数量要适当,时间过短或数量过少,观众得不到足够的信息,而音响时间长数量多时,其中包含的信息又难免产生重复,引起观众的厌烦情绪。此外,还要注意音响与新闻报道的内容的结合要合理,插入音响的时机适时适当[2]。

(三)选择的音响要有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也被视为新闻的生命,因此在新闻报道时所应用的任何素材都要保证其真实性,当今的社会不诚信的行为泛滥,观众对看到任何新闻时都会怀疑其真实性,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应该坚守住底线,为广大观众还原事件的真相。在以往的一些报道中出现过一些一些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以及关注度,找人冒充新闻事件的知情者,为脸部打上马赛克并对声音进行后期处理,然后在节目中进行报道,或者为了使节目的效果更好,而随意对音响素材进行拼接与篡改,这些做法严重违反了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更损害了新闻工作者在广大观众心目中的形象。

1.要选择制作效果好的音响

新闻报道的最后环节就是将所收集到的素材通过制作合成进行播出,选择的音响素材的制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新闻节目的节目效果。

同一份音响素材经过不同技术人员的后期处理,最后得到的音响效果是不同的,在新闻报道时应该选择声音方法应用到位的,更符合新闻特点的音响素材,使解说与音响的结合更和谐,新闻报道效果更理想,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3]。

2.选择的音响要有层次感

在新闻报道时选择应用层次感良好的音响,可以使节目效果得到提高。所选择的新闻现场采录的音响,在时间上要注意其连续性,在空间距离上要注意其先后性。在新闻现场采访时,整个时间处于一个正在发展的状态,新闻工作者应根据新闻现场事件的发展情况以及观众在听觉上的习惯,选择合适的音响进行采录。在选择时不仅要有能够体现新闻主题的典型音响,还要有烘托气氛的辅助音响,并且还应注意声音在空间上作出变化后所对应的音响变化,使不同的影响自然地组合在一起,保证音响具有良好的层次感。

层次感良好的音响能够更好的帮助观众在大脑内建立起一个具有良好空间感和立体感的新闻现场,给观众一个身临其境感觉,吸引观众。如果选择的音响层次不够分明、衔接不够恰当,则会给观众造成现场混乱的感觉,甚至会让观众厌烦。

3.选择的音响要与新闻播报者口述相符

新闻报道时事件的叙述大多由新闻播报者口述完成,单纯的口述太过乏味,在此时适当的加入一些音响,可以烘托节目气氛的同时刺激观众的注意力,从而使观众更好的在节目中获取信息,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在新闻现场进行实时报道时,新闻事件仍在发展并且与记者的报道同时进行。在采录好现场音响的前提下,将记者报道的声音加入到音响中,播报时现场音响与记者口述声音伴随出现,这样可以使新闻报道的感染力的到提升,使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更强,更加吸引观众[4]。

4.选择音响要严把质量关

影响音响质量的条件之一就是在音响的采录是否良好,在进行音响采录时,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确保得到的音响音质良好、声音清晰。及时检查声音采录设备的使用情况,保证设备在使用时不出现故障,此外还要根据采访时现场的环境条件,对设备采取一些保护措施,保证采录到的音响的质量。

在保证音响的质量方面不仅要运用各种手段,还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在采访过程中能够集中精力,能够应对新闻现场可能出现的以外做出及时的反应,保证采访收录的音响的质量。在对人物进行采访前,应根据采访主题准备好采访问题及相关材料,保证采访质量,得到所需的音响素材。

二、结语

音响作为在新闻报道时一类重要的信息载体,不仅可以还原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使新闻的真实性得到提高,还可以使新闻现场立体的呈现给观众。本文主要针对新闻报道时音响选择的各类情况作出分析,并对个别情况进行具体的举例说明。综上所述,只有在音响录制时保证采录质量,在对音响进行选择和使用时正确合理,才能使节目的效果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范淑芳.浅析电视台录音报道中音响的恰当选择[J].新闻传播,2014(16):87.

[2]高坤.论广播新闻节目运用音响报道的策略[J].中国广播,2012(09):82-84.

录音新闻范文2

1 音响技术在广播新闻采编工作中的作用

1.1 增强报道的可听性

听众对于新闻报道的要求在于听觉清晰、声音大小适中、无杂音、无噪音等。而音响技术的基本工作目的即是完成上述要求,以增加节目报道的可听性,符合听众的聆听要求。

1.2 增加报道的感染力

新闻报道需具备真实性,在进行后期新闻报道的采编时,需尽可能的还原当时的报道,以帮助听众能够感受到当时采访的真实氛围,增加报道的感染力。同时,对于某些娱乐性的节目报道,通过音响增加节目中的背景音乐播放,也可渲染节目的氛围,增加听众对节目的喜爱程度。

1.3转述社会事件

广播新闻的工作职责在于转述相关的社会真实事件,将采访过程进行编辑整合进行播出,让社会群体了解到相关的新闻社会事件,以了解社会动态,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同时,也可对相关的社会紧急事件进行传到表述,让社会群体对社会紧急事件进行了解,并做好相关的防范工作。

2 音响技术工作流程

2.1 效果器的使用

效果器的作用在于使得广播中的声音更加的生动、还原。在使用效果器时,需先打开执行录用的工作界面。添加音频至效果轨道,选择插件营造混响反射声。以True Verb插件,控制声音延迟,插入效果插件,辅助控制声音延迟。在立体效果上对音色进行修改,以Dynamic插件对音频进行压缩,作动态处理。解压音频,了解其是否存在唇齿音,并通过Desser对其进行消除,以使得声音更原始、更真实。

2.2 音色处理

当音响播放过程中出现杂音、噪音时,需对其进行音色处理,处理包括去除杂音、噪音、EQ处理、音色激励处理、噪声门限处理等。并在上述工作完成后,对音频进行压缩扩展。由于信号具有串连性,在以处理器对信号进行处理时,所产生的影响效果会加至到另一个处理器中,继续被进行处理,具有连续性,因此,一旦在处理过程中出现一个错误,就会在后续处理中不断的使错误得到积累,因此需在一开始即对信号中的缺陷进行处理。

2.3 动态处理控制

EQ处理后,需进行动态处理控制。动态控制处理由压缩处理及门限处理两部分组成,且主要涉及的参数包括门限值、压缩比、启停时间等。先进行门限值选定,而后控制压缩比及确定启停时间。启停时间的确定会对整个音色表现产生影响,如果启停时间过快,会使整个音质显得较为僵硬,如果启停时间过慢,会使得整个音质弱化。但在停止时间进行确定时,无过大影响。

3 广播类节目后期发展趋势

3.1 录播一体

现代化的数字音频工作可以对节目播放的顺序性进行调节。传统的开盘录音机在进行节目录制时,对于重要行文常常放于后期进行录制,且开盘录音机体积过大、功能不完善、较难剪辑。而现代化的数字音频工作则可有效弥补开盘录音机的工作缺陷,其可对所录制的节目进行随意性的插播处理,转换节目播放的顺序。同时,对于播放过程中所出现的广告,可对其进行有效的压缩或编排,控制其播放时间及顺序,以提高节目的整体播放质量。这对于某些紧急时间的节目,可实现一边录制、一边编辑播出。在录音报道工作中,通过音频工作站的处理,可使音频信号波形化。录音师可通过听觉、视觉对波形进行编辑修改,操作简单,大多广播新闻编辑部的工作人员都能轻易上手。同时,通过音频工作站的数字接口,可进行系统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节目的录制效率及录制质量。

3.2 分散制作,实时播出

时展,电子科技产品在现代生活、工作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通过互联网及数字技术,可将整个采访过程以数据专线形式实时播出。或在采访完成后,于电脑上对采访内容进行编辑整改后播出。使得整个广播新闻采编工作具有分散制作、实时播出的特点。并通过互联网网络的作用,可对电台以往的节目进行整合,做到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制作播出,符合新闻播报的时效性。

4 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广播新闻的内容、质量也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广播新闻部门也必须不断的完善自我,以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要想展示出高质量的广播新闻,首先需保障其基本的音响设施完善,使得整个新闻广播内容清晰、流畅、无杂音、无噪音、音量适中,还原最基本的播报场景。满足上述要求均离不开音响技术的应用,因此,音响技术在广播新闻采编工作中是具有关键性作

用的。

本文通过对音响技术在广播新闻采编中的作用、对音响工作流程进行介绍、对广播类节目的后期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分析,让读者了解到音响技术在广播新闻采编工作中所需做出的主要工作,以了解到一个优质的新闻广播是如何进行修改编辑下来的。同时,本文也介绍了相关的音响技术的工作流程,帮助专业人士或非专业人士了解到如何进行广播新闻编辑工作,提高对音响技术工作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周奕吟.音响技术在广播新闻采编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4(10):39-40.

录音新闻范文3

关键词 电视行业;新闻节目;制作方式;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5-0020-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需求,给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和播放带来了广阔的空间,电视新闻逐渐成为了人们了解时事政治、经济变革和社会动态的重要媒介。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电视新闻节目,也使得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品类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当前在新闻题材的分类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仍然是专题、消息、评论和系列报道等类型。但是不管是何种类型的电视新闻节目,一般都应当具备相同的特性,比如及时性、记录性、实效性和报道性。同时,由于大多数的电视新闻节目都具有播放迅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立体感强、生动传神的优势,囊括了天下大事和人间冷暖,利用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元素展示给观众一种优美形象、客观真实的视听享受,因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接受。

1 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形式

通常情况下,电视新闻节目在制作形式上,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电视新闻采摄、现场编辑制作和媒体播放制作等,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组成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方法。

1.1 电视新闻采摄

电视新闻采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ENG电视新闻制作方法,即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的英文简写,一般是利用携带比较方便的摄像录像仪器,进行实际现场采录新闻资料。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便利,而且特别适合现场采录新闻题材,只用一部摄录设备和一根编辑导线就能够对现场新闻进行采编,所以在进行电视新闻采录的时候经常用到这种制作方式。同时这种最基本的制作方法,不单单是采录设备无需过于复杂,而且现场采录新闻的人员也不用配置过多,一个记者和一个摄像人员就能够实现电视新闻的现场采集、街道上的及时访谈或者是地处偏僻的地段采访,都能够顺利进行,因此在电视新闻的现场采录环节非常便捷,而且采集的新闻题材相对也能比较广泛。

1.2 现场编辑制作

现场编辑制作,也叫做电子现场制作,也就是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的制作方法,英文简写成EFP。这种制作方式一般来说就比较复杂,在对新闻素材采集的时候,需要配备齐整的摄录、编辑设施,所以比较适合现场环节的新闻题材摄录和直接在现场进行新闻节目的即时制作。运用这种制作方式来进行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就必须事先准备好一套完整的仪器设施,比如不能少于2部摄像设备,不能少于1部信号切换设备,也不能少于1个音响控制系统、麦克风、运输器械,而且对现场灯光要求也比较高。但是这种制作方式优势也比较明显,比如拍摄、制作都是在现场同时开展,所有人员对现场的环境、氛围、情境乃至新闻的素材都比较了解,能够确保后期制作播放的电视新闻更接近于实际,效果也比较好,更能够展示电视新闻媒介的传播特效。这种制作方式,目前在现场演出、各项竞赛或者重大事项发生地的新闻节目中应用的比较常见。

1.3 媒体播放制作

媒体播放制作,也就是在电视节目的直播间进行现场制作电视新闻节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制作方法,简称为ESP技术。这种制作方式目前一般应用到了电视演播室中。演播室在电视新闻的播放制作中,设备比较齐全,音响比较好,灯光效果、场景布设、影像采集、数字程控、动态移转都比较便利和科学,更能清晰、直观、真实地展现电视新闻节目所要表达的传播的内容题旨,而且这种制作方式对上述的两种方法进行了融合,因而具有先进的制作设备、丰富的编辑效果和良好的播放质量,成为了很多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首选技术。不过,应用这种制作方法,往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演练和场景的布控搭设,演播室一般要占用很久,因而有必要对演播室统筹规划、规范管理,确保制作效果和工作效率。

2 电视新闻节目后期制作的基本程序

2.1 初步剪切

在进行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时候,要先下载出现场采录的画面素材,使用价值不大或者采录内容不足的部分要予以替换,筛选出和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及思想主旨结合密切的影像资料或者访谈画面,并将节目框架先勾画出来,并编辑成能够满足电视播放的视觉题材,结合实现组织的新闻主题,将编辑的画面素材制作成新闻

脚本。

2.2 完整剪辑

结合实现制作的新闻脚本,进一步的梳理细化,并且完整地剪切连接好画面、音效、同期声和现场采访等内容,制作成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电视新闻节目架构。

2.3 配置音乐

按照事先确定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旨内容,配上解说词和辅助音乐,再编辑上同期声,调节好音乐的声调、声量等效果,然后合成到一起。

2.4 编辑特效

要将电视新闻节目中需要增加的文字、图画等特殊的动画形态用专业软件进行设计,把摄制的时候效果不佳或者不完整的部分用特效重新进行编辑,亮度、颜色、饱和性和对比色等在画面中认真对设置好,确保播放的时候一致,而且在这个阶段要将字幕、片花以及开头或者结尾都要编辑完。

2.5 视频审查

先进行电视新闻节目播放前的初步审核,看看制作的内容结构是否不完整,画面、文字、音效等是否有缺陷,内容主旨和电视新闻节目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否一致,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正,如果没有问题视频审查结束,就可以在电视上进行播放。

3 电视新闻节目中后期制作的应用

电视新闻事业发展越快,对节目质量要求也就越高,后期制作编辑也就越严,特别是文字校对、画面效果、声音配备和特效设计等环节,所以后期制作在电视新闻节目编辑中 至关重要。

后期的画面制作一般指的是编辑画面素材的布局、颜色和亮度等内容,确保整个画面能够准确、直观、完美的表现出来。所以需要在选取画面的时候,尽量剔除拍摄不完整、不全面、颜色不正、影像模糊、人物不全的  部分,或者进行一些技术处理。在进行后期文字制作的时候,要认真校对文字的尺寸、色彩、版型和在电视屏幕上的显示方式,确保不影响电视新闻播放效果。音乐配备方面,要尽量与电视新闻内容相一致,而且要具备独特的风格,各个板块之间要衔接好,确保音效的丰富多彩,增添电视新闻的美感和可观赏性。

4 结论

目前电视新闻已经成为了社会大众了解时事政治和人间万象的重要媒介,所以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质量上要充分予以保障。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对改进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方式,提高后期制作的质量和效果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录音新闻范文4

>> 浅议广播新闻现场报道技巧 现场报道凸显广播新闻特色 连线报道时代如何完善广播新闻现场报道 浅谈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 如何搞好广播新闻的现场报道 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 对广播新闻现场报道技巧的探讨 让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直观起来” 试论广播现场报道技巧 努力做好广播现场报道 广播在特殊新闻现场报道中的优势和前景 广播在特殊新闻现场报道中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现场报道在广播新闻中的独特优势 民生新闻的现场报道 新闻现场报道的几点感想 浅谈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浅析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新闻现场报道教学系统的探索与实践 电视新闻记者提高现场报道质量策略分析 广播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探索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策略 探索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策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方妍")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现场报道能给广播受众较强的现场感,突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因此,做好现场报道是对每一位广播记者的工作要求,也是自身职业素质的一种体现。本文讨论的民生新闻、会议新闻是较常见的两种现场报道类型,笔者就这两种类型的现场报道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以达到增强新闻报道效果,更好服务于广播受众。 关键词:现场报道;广播记者;民生新闻;会议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096-03

现场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形式,是结合新闻现场场景,描述新闻事实的报道类型,具有新闻现场感和真实感。广播新闻记者在现场进行新闻采访,目的是突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以满足受众真实快捷地了解新闻的要求。

在众多新闻事件报道中,民生新闻现场报道、会议新闻现场报道是较常见的两种现场报道类型,记者需根据不同类型的新闻现场报道、不同类型的采访人物采用不同的采访角度和侧重点,而报道方式和采访技巧对新闻现场报道的效果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记者职业素质的一种体现。本文将对这两种类型的现场报道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民生新闻现场报道

民生问题包罗万象,范围极广。通过客观报道各类信息和综合各方的声音,反映事件的重要性和本质,特别是促使群众民生问题得到解决,是新闻记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民生新闻报道需避免民生问题细微、浅表、碎片式的报道方式,而需以小见大,“在碎片化语境下作深度掘进”[1]。

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并非民众生活才是民生事件,与民众生活相关度高的政策如何落地、政策执行如何影响民众生活,也属民生新闻报道范畴。在操作上,记者可采取现场采访及记录采访对象言行的方式,帮助广播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事件真相。在某些时候也可采取前往新闻现场观察新事物流程和新政策执行的体验式报道方式,拉近广播受众与新闻事件的距离。由此可见,记者的现场报道角度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整条新闻的报道效果,两者具有极大的关联性。

(一)现场报道的客观性

现场报道中的广播记者主要是通过事件还原进行新闻传播,忠实的记录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以广播新闻报道《新闻特写:“板凳委员”韩志鹏到物价局递函要求重开的士调价听证会,却连吃闭门羹》为例,笔者紧跟新闻人物,记录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到广州物价局递函,在多个处室的办公室之间来回奔走却找不到负责人回应的过程,并第一时间在现场作连线、口述报道,客观叙述该新闻事件及新闻点。当天随后的新闻稿件更详细地描述了该事件,并配上丰富的实时录音材料,把韩志鹏到物价局递函却连吃闭门羹的曲折过程更全面地传播给广播受众。

在新闻报道中,笔者没对新闻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也没有对相关部门的反应进行点评,只是忠实记录。通过白描、特写的手法,结合现场多种音效,真实再现递函过程中韩志鹏和物价局工作人员的艰难沟通过程,不动声色地再现一场颇具意味的冲突:一方是执着、较真的政协委员,另一方是冷淡傲慢的政府职能部门,强烈的对比使听众印象深刻,强化了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让听众自己体会该新闻事件的启示。同时通过这一新闻报道使广播听众感受到广州政协委员的参政意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意识,也有助于广州市民增强公民意识。可见,只有把握忠实描述新闻事件这个原则,才能保证广播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才能确保收到好的新闻效果。

(二)现场报道的应变能力

在民生新闻现场报道中,记者需特别注重与采访对象拉近沟通距离,达到更真实、更详细的报道目的。由于现场报道存在不确定性,尤其体现在无法预先把握现场采访时间节点,无法预知被访者对某事件将发表什么看法,这就需要广播记者不仅需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还需具备较强的现场报道应变能力,才能获得现场采访时机和捕捉到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现场采访可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在征得新闻人物同意后,记者拿出采访设备进行采访属前者;后者则是新闻人物以聊天的方式说出他们的想法,在征得同意后,这部分信息也可以作为新闻素材运用在现场报道中。在《新闻特写:“板凳委员”韩志鹏到物价局递函要求重开的士调价听证会,却连吃闭门羹》中,笔者随机应变,把握韩委员递函碰壁后感到沮丧的最佳采访节点,提出采访要求。对于这个结果,韩志鹏说,有所预料,但仍然很失望,他仍将继续关注这些“听涨会。”(录音:为了我们社会的进步,通过一次一次的行动,我想,会让听证会变成一个真正民主决策平台。)可见“选择时间、找准时机[2]”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时间节点、真实精彩的采访内容使该篇报道在当时的广州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

(三)现场报道的音效运用

广播现场报道的一大特点就是新闻现场的声音得到体现,而民生新闻的现场出现丰富声音元素的机率更大。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可以同时传递现场画面和声音,广播新闻现场报道则主要通过语言和现场录取的声音来传递信息,增加报道的立体感。根据不同的事件,常出现的音效包括汽车、火车或飞机的声音,建设或拆卸的声音、风雨大作的声音等。这些音效都属于记者客观记录新闻事件的一部分,可“增强新闻的真实、新鲜、形象性, 增强新闻的感染力”[3]。

还是以《新闻特写:“板凳委员”韩志鹏到物价局递函要求重开的士调价听证会,却连吃闭门羹》为例,为更好地还原现场,为记录新闻人物的情感和体现其个性,笔者在采访时有意识地录下脚步声、敲门声、摔门声,并把现场音效在报道中还原。把新闻人物在大楼里的各个职能部门楼层来回走动、多次敲门、与工作人员沟通不畅等场景,都通过现场音效的配合反映出来,使得广播受众对该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例如,韩志鹏(压混:敲门声)多次敲门没有人回应、(压混:脚步声)他来到了21楼局长办公室、纪检组长下达了逐客令,将所有媒体赶出办公室,“砰”的一声(压混:关门声),门关上了!

简而言之,现场音效要为新闻人物和事件的采访服务。在上述例子中,新闻人物韩志鹏此次行动被众多广州媒体所关注,在长达大半个小时来回奔走的过程中,始终被各路纸媒、电视台、电台及网站的记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笔者在采访时,始终紧贴韩志鹏身边,不能被其他媒体记者挤开,在人物敲门时将录音设备对着门,上楼梯时将录音设备对着脚,用“笨”办法最大限度靠近声音源头,尽可能清晰、完整地采集现场音效,增加广播报道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二、会议新闻现场报道

有别于民生新闻报道聚焦于相对单一具体的民生事件,会议新闻则往往报道政府各部门决策事项和会议过程。因此记者做会议现场报道时不仅要准确领会会议要旨,在众多内容里,去繁求精,选择核心内容、群众最关心的内容,还要把抽象的公文表述转化为简明易懂、生动的广播新闻报道。而现场采访是兼顾以上两个原则、做好会议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保障,因此在会议新闻现场报道中需注意三个方面。

(一)拟定详细采访方案

细节决定成败,采访方案是否拟定得当对大型会议新闻报道尤为重要。在参与“两会”等会期较长、议程较多、同时议题重大的会议时,记者应制定详细采访方案,以确保会议采访的成功及新闻报道的准确、精彩。

报道选题是采访方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会议现场采访的选题制定是最能展现本报道核心竞争力、有别于其它媒体的关键手段。记者首先需提前与会议主办单位沟通,详细了解会议的主旨和议程,根据会议内容的重要性和当时的热点话题,列出详细采访提纲和拟采访对象;其次,应针对所确定的选题认真做好功课,了解选题的新闻背景和最新进展。只有做到胸有成竹,在会议现场采访时,才能迅速地从庞杂的信息中抓住与选题相关的内容;第三,要做好预案,以便在会议过程中捕抓到有价值的精彩瞬间,使现场报道更加生动。例如在会议讨论现场,与会者的现场脱稿发言往往比会后单独接受采访时的语言更生动,尺度更大,所谓“猛料”,常从发言者有感而发的脱稿讲话中获得。

(二)注重会议现场细节

会议现场细节主要指两个方面:1.与信息有关的细节,例如,在2015年召开的广东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媒体向省发改委主任提问的问题集中在近期获批的广东省自贸区如何开展建设方面;2.与会场或与会者有关的细节,包括会场布置是否符合八项规定,与会者有哪些知名人物等等,所有这些细节都能体现新闻现场和新闻背景。

由此可见,会议现场细节报道是把枯燥会议新闻变为生动会议新闻的一种重要会议报道方式,而广播媒体更倚重播发与会者的发言。一次有特点的发言,如发言人的内容、语音语调甚至语速,不但能揭示会场的气氛、传递出带有层次的信息,还能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情。带有感情的发言,往往比单纯念发言稿更有感染力。

以《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动情回忆邓小平南巡,声音哽咽落泪记者会》为例,笔者做了广州市长新官上任第一时间面对媒体、回应焦点问题的新闻报道,并在广播稿中配上丰富的音效,再现了一位新闻人物、政治人物难得动情的一刻。“亲历邓小平南巡,陈建华更能体会改革开放的非凡意义,包括人们解放思想,也包括一代人命运的改变。说到这里,他突然眼圈发红,声音哽咽,并用纸巾擦泪。”(压混:哽咽声音)以上例子显示,如果仅有文字对新闻现场的描述,难以完整再现新闻人物的现场表现,因此广播新闻的现场报道此时发挥出比纸媒更大的优势,尤其在发言人讲话的语调、情绪有所变化时,纸媒远不如广播现场报道有感染力。

其次,这直接体现了笔者在现场的观察和记录角度,也体现了笔者的创新力和该报道的定位。通过对现场人物表情、肢体语言的白描,配上现场音效,使得现场报道不再死板,会议内容不再神秘,可帮助广播听众在听到哽咽的现场声音时,仿佛亲临其境,能更充分地感受到新闻人物的情绪变化。可见,现场报道会议新闻,记者不仅要全程参加会议以免漏掉信息,还要善于通过现场采访捕捉一些重要细节,从而使新闻真实生动。

(三)整合会场碎片信息

自媒体的流行改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自媒体碎片式的信息传播比传统媒体更注重“短、平、快”。由于传统广播媒体仍受限于播出时间和播出次数的硬性规定,因此,广播记者更应注重整理信息、整合信息,并应视该项工作为广播新闻报道与自媒体竞争的重要方式。在会议采访现场,记者应着眼新闻事实,将重要信息点,按新闻价值的大小重新排列,并将新闻事件的背景和延伸信息进行整合。

笔者曾多次参与省、市和全国“两会”报道。在会议现场,笔者不仅报道会议的程序,代表的讨论发言,还需把会场的碎片信息串联起来,并结合社会热点和事件背景进行延伸报道。由于广播新闻依靠听觉,无法运用大量数据和图表帮助听众理解新闻事件及背景,因此广播记者需在口述中简要将各方信息融进现场报道中。以2014年广东省人代会现场报道 《曾志权回应2014年预算中三公降幅大于往年,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例,两个多小时的会议中,省财政厅厅长就财政资金的安排回答了多个问题,但颇受广播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压减情况,只是会议现场海量信息里的一个“碎片”。

为让听众更好理解财政厅厅长在会议现场的简短回应,笔者在报道中对广东省2014年的“三公”经费与2013年、甚至2012年的“三公”经费进行了纵向比较,将以往相关背景信息进行整合,把“碎片”串成“项链”,让听众在大背景下更好理解现场的信息。

三、结 语

随着我国全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受众获取资讯的习惯和途径被极大改变。然而,不管新闻的编辑和包装手法如何变化,前方一手的原材料始终不可缺少。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竞争到融合的当前,广播电视媒体需顺应潮流,抓住趋势,革新理念[4]。

作为广播记者,在做新闻现场报道时,不仅需考虑如何使报道既能突出时效性和真实性,还需考虑如何做到既能体现广播记者记录现场的视角,又能整合前方一手信息与后方延展资讯。

录音新闻范文5

2000年3月,我频道根据目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需求,决定构建都市频道新闻制作网。

一、系统要求

我频道报道部下设两个栏目《都市快报》和《都市报道》,专门播发各类新闻,每天播出六档《都市快报》和一档《都市报道》,总计90分钟节目,扣除滚动播出和重播外,自制节目时间约为30分钟,节目制作量比较大,条目编辑工作站点数量比较多,在节目制作中工作流程较规范,制作过程分工明确,因此,我们建立频道新闻节目非线性编辑网,并要求系统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同时又要考虑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以看出,本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功能:

1、系统中有足够的编辑位置以满足工作人员使用及领导审片。

2、系统中有足够的存储空间以供存储节目和共享素材。

3、要有与新闻演播室结合的新闻录制、配音及后期制作系统。

4、在现在可预测的情况下得以保证相应的扩展性。

因此,我们首先对于采用传统的线性系统来构建这样一个系统的先进性予以否决,而把目光投向了近年发展起来并逐渐成熟的非线性设备。

二、系统设计

传统的线性工作方式是一种效率不高的编辑方式,在编辑过程中不断地搜索还导致素材带和录像机机械磨损,定期或不定期的设备维护及零配件更换,带来较大的维护费用。传统工作方式对素材的查找是无法实现素材共享的,而素材共享所带的优势,实际上也是很少被传统操作方式工作人员所能理解的。这些传统录像设备的缺陷恰恰是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优势。非线性设备通过采集设备将素材记录在硬盘上,并按文件名进行存储管理,因此可以对素材进行快速的随机的索引查找,而这种查找是没有机械损耗的。同时,非线性编辑是一种文件名或者说是指针编辑,而不是素材的翻版,只要不进行生成操作是不会产生质量损伤的。再则非线性编辑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的设备,易于实现计算机联网,实现素材的全网共享。这也是传统编辑系统所无法比拟的,正是基于这些优势,非线性网络化制作系统所带来的工作效率和制作手段的提高相对于传统编辑系统是一个工作方式的飞跃。

目前,非线性编辑系统经过几年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的飞速发展而逐渐成熟,国内国外都有许多各种类型的非线性设备,如AVID的MC1000、MC8000,SONY的ES-7,国内的索贝公司创意98、大洋公司的DY3000,新奥特公司的NC98等。非线性设备的成熟不仅体现在硬件和压缩算法上,也体现在软件的功能和实用上,就性能/价格比而言,国产的非线性设备体现尤其明显。各家的产品都在软件界面以及功能方面都努力作到按照符合国内电视台制作人员使用习惯开发,并取得相当的成功,使得非线性设备得以进入电视制作领域,让电视制作人员体会到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优势。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与索贝公司合作,构建了以FibreChannel为主干,千兆以太网为辅助的双网结构的都市频道新闻非线性制作网(见图1):

图一

FibreChannel是一种高性能的基于光纤通道的互联标准,是专为台式工作站、海量存储子系统,设备和主机系统之间

双向点对点的串行数据通道而设计的,传输速率比现行网络传输速率高很多,其标称数据传输率为1000Mb/s,而压缩比为4:1的视频数据率约为40Mb/s,从理论上讲,FibreChannel可以支持约25台实时视频工作站,但由于系统管理开销、硬件(网卡、Switch、HUB、硬盘阵列控制器等)设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FibreChannel的实际数据率约为700Mb/s左右,因此实际应用中连入FibreChannel的视频工作站数量不应超过17台(所采用的视频数据压缩比变化时,这个数量也会变化)。从本系统的实际需求来看,实际联入FibreChannel的实时视频工作站数量不会超过FC网的限制,但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减低网络成本,我们还是设计了选用高压缩比素材进行编辑,最后用低压缩比素材输出的方式,即FC和以太网双网架构:上载的素材分为两路,一路以低压缩比

(4:1)高数据率通过FC光纤传输到FC硬盘阵列中,同时另一路以高压缩比(30:1)低数据率通过以太网传输到以太服务器硬盘阵列中,编辑时调用高压缩比素材进行编辑,然后形成EDL编辑表,下载时根据EDL编辑表,从FC硬盘阵列中以低压缩比高数据率下载。

以太网的特点是共享系统资源,各工作站之间易于传递信息,可实时共享对同一数据文件的操作结果等。在本系统中,采用服务器线路的数据传输率为1000Mb/s、各工作站线路数据传输率为100的以太网。以太网上的共享数据(高压缩比视频数据、音频数据、各种节目编辑描述文件、素材管理数据库等)和以太网的运行管理由一台高性能服务器负责,以保证整个系统工作流程的顺畅和高效。

三、系统安装与调试

在确定了系统方案以后,则进行整个系统的实施工作。根据我频道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整个安装调试过程分为几个部分进行:

施工步骤都市频道办公楼四楼中心机房上楼顶,在楼顶边缘焊角铁架固定。然后通过架空钢缆到广电大楼二楼平台,焊角铁架固定,经过过墙孔(已经预留)进入大楼主楼内。光缆总长度:250米左右。

施工要求:

(1)光纤型号的选择:郎讯3DVX型多模室外光缆,物理规范为光纤内外径62.5/125um。最大光损耗为3.4DB/KM,带宽为700---800MHz。光缆铺设三路,一路用于FC,一路用于以太网,一路备用。

(2)光纤弯曲曲率

光纤弯曲曲率的大小会引起辐射损耗大小的变化。若光纤自身细微的弯曲部分连接起来,会产生光纤连续微弯,引起损耗增加,若光纤表面粗糙,光纤会沿着粗糙表面出现弯曲,这种微弯就会引起微弯损耗,它是生产光纤时造成的,在施工光纤地下保护管时,光纤弯曲半径必须大于光缆直径的20倍(即曲率半径必须大于1.25mm)。如果光纤弯曲半径过小,或者熔接好的光纤在接头盒内盘绕不当导致弯曲半径过小等都会使光纤损耗值明显增加。

(3)光纤的连接损耗

光纤的连接分为:熔接和磨接。无论何种连接都会产生接头损耗,损耗要求低于0.05DB以下,正常情况下损耗应在0.01-0.03DB左右,而且连接次数1-2次为最佳,超过3次衰减量会增加,所以光纤的连接损耗是由操作人员和连接设备控制的,必须以最高的技术最好的连接设备来达到光纤熔接后的最低损耗值。(4)尽量缩短设计距离光纤线路要尽量走近路,避免因为光纤线路和光缆接头数量过多,降低光纤的光功率和各项技术指标。

2.结构化综合布线

根据本系统的设计思想,我们在进行综合布线时(见图2)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光缆和以太网线分开,以方便将来检修。

(2)走线只有竖线和横线,不允许走斜线。

(3)所有的过墙都要有护套管,不允许有任何线径露在外面。

3.配音间配音系统设计

配音间除了要完成直接采集入网的新闻配音工作之外,其他非新闻栏目的配音工作也要在这里完成,这就要求配音间的音频系统既要具备先进的网络配音的功能,又要兼容传统的磁带配音方式。同时,考虑到配音工作站亦是有卡工作站,且在每天下午16:00—20:00的新闻节目串编时间内使用率较低,可在配音工作站上加装串编制作软件,硬件连接上使其具有视音频上、下载功能,将配音工作站作为串编工作站的备用工作站。配音系统的系统图如(图3)。

新闻网上配音时,MIC信号经调音台1路输入、主输出1和2输出进配音工作站。其他非新闻栏目配音时,MIC信号经调音台1路输入、主输出3和4输出进2800录机。作为备用串编使用时,录机音频通过经调音台立体声输入2输入、主输出1和2输出进备用串编(配音工作站)上载,备用串编的音频通过经调音台立体声输入1、主输出3和4输出进2800录机。视频是直接2800录机对备用串编、备用串编对2800录机连接的。2800录机的监视信号进监视器的A路,工作站的视频监视信号进监视器的B路,监视器视频串环输出给返看监视器的视频输入,调音台的TBOUT给返看监视器的音频输入。

4.配音间的建声设计与装修

我台建台两年以来,还没有一个正规的配音间,大部分的配音工作都是在普通办公室的环境下,通过摄像机进行主持人声音录制而完成的。这样配音的效率低,受外界干扰大,而且由于受配音环境和录制设备的局限,配音的音质效果自然不是很好。新闻制作网络的建立,必将使我台节目的视频质量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为了保证节目的音频质量及配合新闻制作网络的高效工作模式,设置一专业配音间已势在必行。由于将改造成配音间的房间在我台办公楼的一层,与公用楼梯仅有一墙之隔,二楼就是新闻记者的办公室,所以配音间的隔音效果是建声设计与装修的重点,要求在50dB以上。另外,考虑到新闻配音的特点,配音环境吸音系数则控制在0.5s—0.8s之间。

配音间的建声装修应注意的几点是:

1、在动工之前的设计与计算要考虑周全,多种影响因素会使得装修出来的实际效果差别很大。

2、通风换气的考虑。控制室里的空调管道要预埋好,且要固定在原有普通砖墙上。

3、配音室里的通风通道不要设计成平直通道,通道内壁还要固定吸音装置,防止户外换气扇的风声串入。户外换气扇的风向应是向户外抽风。

4、控制室与配音室之间的预留设备线塑胶管通道在穿完墙线之后,用阻燃亚麻布缝包玻璃棉封堵两端,防止控制室内的声音串入。

5、隔音门窗的制作应在专业厂家单独定做。

4.70平米演播室串编系统的设计

70平米演播室使我台的新闻栏目专用演播室,在这里每天除了要制作完成时长为30分钟、晚上20:40播出的《都市报道》之外,还要制作六档时长为10分钟,也就是说,其间每两小时就播出一档《都市快报》,使用率非常高。70平米演播室现有两台摄像机,要求在串编系统建成之后,这两台摄像机的信号(主持人)都可以直接被采集进网,然后由责编在串编工作站中调出记者们已编好的新闻条目和主持人口播素材进行编辑,最后将串好的10分钟或20分钟的成品播出节目下载到BetacamSP磁带(2800录机)上。考虑到有时会有临时在演播室上载的要求(比如更改广告),系统中要有2800录机到串编工作站的视音频通道。另外,如果串编工作站或者新闻制作网络出了问题,则该系统应该可以将两个摄像机的信号直接录制在2800录机上,然后由责编拿着主持人口播带到备用串编工作站(配音工作站)或传统卷编系统上将节目制作完成。集以上考虑,70平米演播室串编视音频系统设计如(图5)。

在视频系统中,两个摄像机、一个录机都有一路模拟复合视频信号进入特技台,特技台的PGMOUT1(模拟复合信号)进串编工作站。1号摄像机还有一路模拟分量信号直接进了串编工作站,以提供高质量的主持人图像和进行色键特技时的信号来源。串编工作站通过模拟分量输出口将信号送入2800录机。特技台PGMOUT2的信号是要送给2800录机的,但考虑到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需要将主持人口播图像直接录制在2800录机上,所以在实际安装时,这根线走到2800录机后面板处做为备用,为空置状态,这样可以避免特技台—串编工作站—录机—特技台信号之间的不正常联接方式,给操作人员带来不便与不适。返看监视器的视频信号来自于特技台预监输出进预监监视器(J3)之后的串环输出。

在音频系统中,两路MIC信号经调音台MIC/LINEIN1,2输入、LINEOUT1,2输出进入串编工作站进行采集;串编工作站的音频输出信号经调音台MIC/LINEIN3,4输入、AUXOUT1,2输出进入2800录机下载。临时上载时,2800录机的音频输出信号经调音台MIC/LINEIN5,6输入、LINEOUT1,2输出进入串编工作站。另外,调音台的TBOUT送入返看监视器的音频输入。

5.对70平米演播室控制室部分的改造

70平米演播室的视音频系统在改造前是典型的传统模拟演播室系统。在40平米的控制室中,新闻值班室占去了1/3的空间,剩下2/3的空间堆砌着大量的机架与设备,其中包括两个大块头的操作台、一个“顶天立地”的电视墙和一大一小两个19inch标准机柜。70平米演播室改造后,除了保留调音台、特技台、调光台、两个摄像机CCU和三个监视器(这些都可集中在一个操作台上)之外,整个控制室就装一套串编工作站,空间剩余很大。根据实际情况,在70平米演播室控制室中又增设了两套预编工作站,以供责编编辑深度报道时使用,既不会与每天的节目串编发生冲突,也满足了非正常工作时间对于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

6.设备机架的设计

根据新闻制作网络的具体情况,机架需求为:10套预编工作站操作台、4套上载工作站操作台、1套配音工作站操作台、1套服务器机柜、1套70平米演播室控制台、1套串编工作站操作台和1个70平米演播室机柜。建立新闻制作网之后,淘汰下来的旧机架有:五套传统单编系统机架、一个2m高19inch标准机柜、两个1.5m高19inch标准机柜。经过反复测量与计算,这些旧机柜都可以被重新利用。将四套传统单编系统机架经简单改造做为四套上载工作站操作台使用,另一套传统单编系统机架可直接作为配音工作站操作台。将2m高19inch标准机柜加装柜门、风扇、键盘滑槽,在订做一个与之完全相同的19inch标准机柜,做为服务器机柜组如(图7)。一个1.5m高19inch标准机柜直接用于配音间,另一个1.5m高19inch标准机柜直接用于70平米演播室。

7.系统软件的调试

在系统安装完成后,进行了系统软件的调试。在调试过程中,针对我频道的特殊要求和我们认为在将来系统正式使用后有关网络安全对策问题,同索贝公司网络部和软件开发部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进行了现场开发,使得整个系统无论是稳定性,还是其安全性,都达到了我们所提出的要求。同时作为用户,我们也对索贝公司提出了一些我们的建议,比如:

1、为了降低系统资源开销,建议将Sobey“新时尚”字幕软件的网络版由真彩色方式变为64K彩色方式。

2、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建议在上载工作站开发批采集的工作方式。建议增加字幕轨,等。

录音新闻范文6

喉舌与媒体

“喉舌”与“媒体”,涉及到广播文艺功能的变化。

建国以来,广播文艺经历过一个由被动制作到主动创作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从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过程。

50年代初,广播队伍初建,归属于新闻宣传口(),而不是文化艺术口(文化部)。电台强调要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广播是媒介和工具。当时新闻类、文艺类节目被称作“新闻广播”、“文艺广播”,还没有“广播新闻”、“广播文艺”的提法。如果说新闻节目是报纸的“有声版”的话,那么文艺节目便是社会文艺的“录放版”。文艺编辑有两大任务:一,政策把关;二,编、播、录、放。换句话说,就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加以筛选,进行广播化处理。因此,他们尽管是决定节目优劣的关键角色,却属于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标榜,也不标新立异,只是当好配角。就“广播文艺”而言,这种为人作嫁的节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点被动。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国第十次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方针:广播电视要“自己走路”。

这个方针50年代初胡乔木曾经提出过,含义不同。当时主要指广播事业要建立自己的记者、编辑和节目制作队伍,免得只是报纸的传声筒。80年代重提,队伍已经壮大,设备不断完善,除了广播以外,还出现了电视,影响越来越大。“自己走路”不仅意味着摆脱报纸、杂志那种文字印刷,人工传递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要充分显示音像俱备、电波传送、迅速及时、传播广泛、感染力强等优势,开创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

1982年5月,广播电视部正式成立。第二年3月,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部长吴冷西强调: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这个观点可以说是“自己走路”方针的补充和发展。

“自己走路”有这样一些迹象:

——80年代,“广播新闻”自成体系,不限于报纸有声版的“新闻广播”。

——80年代,“广播文艺”开始探索,区别于录放版的“文艺广播”。

——80年代,“电视文艺”大行其道,电视散文、电视音乐(MTV)、电视戏曲、电视综艺、电视文化专题、电视艺术片等多种样式纷纷呈现。

——80年代前期,广播剧形成创作高峰,90年代被纳入“五个一工程”奖项。

——80年代,电视剧异军突起,蔚为大观,以极其普及的方式与电影争夺观众。

——80年代中叶,电影也划归广播电视系统。1986年1月,广播电视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

——90年代,国家教委正式确认并新增“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设学士、硕士、博士生专业。

同样在80—90年代,正当广播电视系统提出“自己走路”和“扬独家之优势”的时候,理论界、学术界开始通行一个与“新闻”、“宣传”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传播”。

在传播学领域里,广播、电视与报纸、杂志、图书同样被视为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和工具,简称“大众传媒”。它们是“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

从媒体的角度看,广播电视实际上存在着双重品格:既是新闻信息的传输工具,又是文化艺术的载体。作为文艺的视听载体,广播电视不是惟一的,除此之外还有电影、录音带、录像带、CD、VCD等等——或许将它们统称为“音像文化”、“音像艺术”更为准确。80年代以来,除了政府主办的广播电视节目以外,商业化操作的音像制品已经进入市场,具有同样的视听效果。

音像文艺的社会化,给广播电视文艺带来了竞争和压力。就“传者”而言,你播我听、你播我看的单一的传播途径改变了。专业化的音像技术不再是广播电视系统的专利。独家经营变成了多家经营,文艺领域的行家里手大量涉足音像创作。中外音像制品正在成为广播电视文艺的强大对手。就“受众”而言,文化消费观念增强了,拓宽了。他们可以有多种选择,不再限定于收听、收视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视听口味也越来越高。于是,在音像文化领域里,不再是电台电视台的编辑为观众筛选、择定节目,相反地,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与其他音像制品一样,要接受受众的选择与检验了。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台文艺编辑向来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喉舌”意识,对政策把握和舆论导向十分敏感(因为长期归属于新闻宣传部门);二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播电视专业化技能、技术、技巧(因为是政府独家经营)。这两个特点曾经是两大优势。如今,这两大优势显然要重新认真地思考了。

喉舌意识主要是就新闻宣传而言的,电台文艺编辑们常说:社会文艺所允许的,我们不一定允许——因为电台是政府的机构,重在表达政府的意志,传播政府的声音,必须强调政策性、权威性。这一点毫无疑义。然而,文艺和新闻虽然一样姓“文”,却分属两个范畴:新闻强调客观、真实;文艺强调主观情绪。新闻言简意赅;文艺情趣盎然。新闻迅速及时、“喜新厌旧”,重在追逐时代和生活的浪潮;文艺“喜新恋旧”,耐人寻味,重在探索人生价值和艺术魅力。如果说新闻不乏冷面孔,那么文艺永远有一副热心肠。我国的新闻宣传政策与文艺政策在侧重点上也略有不同:前者重在统一的舆论导向和优秀的作品示范;后者重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为人民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喉舌意识和百花齐放意识其实并不矛盾,但也不可相互取代。如上所说,广播电视有双重功能,倘若说“喉舌”强调的是媒介和工具功能,那么“百花齐放”强调的是艺术形态功能。广播电视文艺编导运用音像技术与艺术进行了创作,实际上已经不限于社会文艺的选择、加工、传播,它们自己也已经成为社会上音像文艺大舞台的作品。作为社会文艺的一部分,它们不再具有往日的权威性,同样要经受受众的选择、专家的审视乃至市场的检验。

面对媒体的竞争,仅有喉舌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泛泛地应付日常播出也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广播人、电视人应当转变创作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广播电视艺术家”的意识。目前,文学艺术领域的行家里手既已涉足音像创作,并且有所作为,那么,广播电视文艺编导除了准确把握政策和舆论导向以外,增强文艺修养和艺术功力是当务之急。

载体与本体

顾名思义,广播文艺是广播所负载的文艺。广播是载体,文艺是本体。电视文艺类似。

载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文艺领域里,它们与本体相辅相成,其材质与性能直接影响到艺术本体的形态特征。比如:

文字——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有了语言文字才有文学,才有美文巧思和艺术化的文学。于是,文学成为文学的载体。

宣纸——国画的载体。生宣、熟宣的不同性能使泼墨写意与工笔重彩各呈异趣。

板材——版画的载体。于是有木刻的刀味、铜版画的金属味、腐蚀版的艺术肌理。

胶片——摄影的载体。胶片、暗房技术造就了摄影艺术。

广场、厅堂、剧场——表演艺术的空间载体。音乐、舞蹈、戏剧形成了广场艺术、室内艺术、剧场艺术的不同效果。

艺术有个传播问题,也有个记录问题。记录是为了传播。过去的艺术难以记录和复制,只能口传心授、手工制作、巡回展示,或借助于文字间接记录。这使文化艺术的普及与发展相对缓慢。20世纪摄影、唱片、广播、电视、电视的相继流行,意味着找到了新的声像媒体,也是载体。

声像媒体(载体)有什么功能呢?

首先,它们可以记录——客观地记录,不失原样地记录。记录声音、记录形象、记录色彩。既可以记录生活,也可以记录艺术。既可以静态地记录,也可以动态地记录。既可以生活化地记录。也可以艺术化地记录。胶片、电子的记录功能的发挥(电影、电视),其真实性甚至令舞台上三面墙式的“模拟现实主义”为之逊色,进而去探索“剧场艺术”的新路。

其次,它们可以表现——主观地表现。声音或形象不只是客观的,它们也能表现主观情绪、个性色彩、审美倾向,甚至可以表现臆造的、非现实的观念——音乐、音响尤其具有这种魅力,由此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

第三,它们可以复制——大批量的、机械化的、不走样的复制。

第四,它们可以传播——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可以借助于电子手段实现即时传播、同步传播。

前两个功能——对生活的客观记录,对情感的主观表现,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艺术讲究情、趣、艺。后两个功能——大量复制,迅速传播,属于传播的范畴。

依托20世纪的现代科技,新一代的声像载体赋予文化艺术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包装,大潮般地涌向社会。它们加快了文明的步伐,也改变了传统艺坛的风貌。于是,融汇着机械技术、复制技术(印刷、摄影、拷贝)、电子技术的艺术形态被视为20世纪出现的、与现代科技相交汇的新艺术。特别是电影、电视、广播,有人称之为区别于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七项艺术的第八艺术,第九艺术、第十艺术。

如果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其实在视听领域,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新的艺术手法。一切都是固有的艺术形态(包括电影艺术)业已创造过的,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舞蹈、杂技;听觉艺术如音乐、歌曲、曲艺说唱;视听综合艺术如戏剧、电影。即使如广播剧、电视剧,大抵也不过是听觉化的戏剧和电影式的声像蒙太奇叙事。所不同的,只是将胶片载体转化为电子载体、将观赏环境由专业化的剧院转化为日常的任意性环境而已(当然这也很重要)。从音像载体的角度讲,电视更需要从电影那里学习音像蒙太奇语汇、以及画面运动、节奏,影调、色彩以及音乐、音响等表现技巧。

正因为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艺术手法,因此把握固有的艺术形态十分重要。

艺术形态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手段、方法、风格、格调、韵味之别。它们之间从来不是相互排斥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契合、借鉴、交融关系。艺术的哲理触类旁通,人们称之为“通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绘画的线条色彩、雕塑的块面结构渗透着音乐般的节奏韵律;音乐的音色、音响、柔度、力度可以带来空灵(空间感)、柔滑(视觉、触觉感)、冲击力。综合性的视听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等,更是随处可见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的影子,甚至还包括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有关人生与艺术的哲理思考。

于是,广播电视面对文艺,势必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应该说,艺术的高下不在于形式的新旧;作品品位的高低,不在于琢磨什么新样式或开发什么新品种。关键在于两点:

(1)艺术本体的把握——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

(2)载体功能的发挥——即广播电视自身的艺术表现功能的发挥,如客观再现,主观表现,以及包括纪实美、形式美在内的情、趣、艺。

把握好这两点,手段的运用和样式的变化自在其中。

数千年人类文明所积累、所创造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极为丰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以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多形态地表现。没有什么事物广播电视不可表现,也没有什么题材只可用一种方式一次性地表现。具体到每个作品,表现手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最理想的境界只是两个字:得体——得生活的本体、得艺术的本体、得情感的本体。

原创·继创·再创

任何文艺作品都有原创、继创和再创。作品的原创很重要,或可称之为“原生态”的作品。它是继创和再创的根基。然而,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不在于它是否是原创或原生态。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原创的、原生态的作品比较粗糙,杂质多,通过继创和再创,才成为精品。随着艺术载体的多样化,继创和再创现象愈来愈普遍。

即使在出现精品之后,继创和再创依然存在——文艺界称作改编、移植、二度创作。继创和再创可以不断出现精品,或者各呈异趣。当然,其中也不乏庸品,甚至膺品。

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

例如,流传千年以上的《西厢记》故事,题材及原创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南宋赵令畴将其改编为说唱形式的《蝶恋花鼓子词》,同时又有歌舞说唱并举的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另作改编,重新创作为长篇说唱《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则又以“董西厢”为蓝本,再创杂剧《西厢记》,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舞台上的不朽之作。

杂剧精品《西厢记》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这一题材的杀青、锁定。“王西厢”是用北曲演唱的,称“北西厢”。明代又有以南曲演唱的同名传奇剧本出现,情节人物有所拓展,带有江南风情特征,称“南西”。至于清代以来各种地方戏曲和曲艺里的“西厢”、“红娘”,乃至不同演员的不同表演艺术流派,如京韵大鼓《大西厢》,昆曲折子戏《传柬》、《闹柬》,荀派京剧《红娘》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难以互相替代。时至今日,新编越剧、蒲州梆子、歌剧、电影、电视连续剧的《西厢记》仍在继创或再创。

又如,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问世以来,各种艺术形态的继创和再创始终没有停止。英国重视原创和原作,不作过多的改动。美国则在原著基本情节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大幅度改编,加以再创。例如百老汇歌舞剧《西区的故事》采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把中世纪意大利两大家族的世仇变成了纽约贫民区两大青年团伙的争斗;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又设置为当代意大利后裔的族仇和枪战。然而,原著中“以爱情化解仇恨”的中心主题没有变,震撼人心的悲性结局没有变。同样的情况,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的《乱》,将莎士比亚《李尔王》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放置在古代日本部族,加以电影化的表现。这,也是一种再创。

诗,谱曲为歌。乐舞,可以引发诗情画意。口述的故事,文学化加工而为小说。小说搬上舞台成为戏剧。经过屏幕化处理,成为电影、电视。短篇的可以生发为中篇、长篇;长篇的可以浓缩为单本、连续、系列、片断;古典的、章回的可以改写成现代的;外国的可以转化为中国特色的。

广播电视既然是音像载体,既然被视为艺术形态,那么它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元素和音像元素观照整个世界,观照自然、社会、人,观照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它可以原创,也可以继创、再创,大有用武之地。

以广播文艺(有声文艺)为例:

原创——包括两种:一种是记录社会文艺的原创,即尊重原作,如实地记录和播出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话剧作品、戏曲作品、曲艺作品、电影作品。另一种是广播文艺的原创,即利用广播特点、发挥广播特长的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

继创——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程度不同的编辑处理和广播化加工。如录音剪辑、作品赏析、文艺专题、综艺晚会等。艺术史、艺术理论及艺术知识的概括与介绍也可以说是一种继创,如“阅读与欣赏”、“广播戏话”等。

再创——广播文艺作品(如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既有原创,也有再创。再创体现为对其他文艺题材及作品的移植、改编和二度创作。

这里所说的原创、继创和再创,主要是就广播电视作为“音像载体”的艺术表现功能而言的。实际上,广播电视毕竟与其他音像载体(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不同。作为“传媒”,它以信息传播为主要职责,其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常常比艺术表现功能更为突出。当信息传播与艺术化的加工制作有所冲突的时候,常常宁快勿精,要把“迅速、及时、真实”放在首位。这是新闻与艺术在广播电视中孰重孰轻的问题,可以理解。

迄今为止,广播电视文艺节目更多的是记录社会文艺,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播化、电视化的处理(继创)。至于充分运用音像语汇的创作(如广播剧、电视剧、MTV等),则相对有限,因为它需要专门组织力量,有比较充分的创作时间和相应经费保证。这对一般电台电视台来说有一定的困难。50年代以来,专门性的广播文艺和电视文艺创作队伍不是没有,如:1953年建立的中央广播文工团,1980年改为中国广播艺术团,任务主要是为广播及电视系统创作、排练、录制文艺节目。1983年又有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建立。此外又有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等。这几家单位实行文艺体制,确实创作了不少好作品。但是仅仅靠这几支队伍显然不敷数以千计的电台电视台的播出需要,大量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仍然由电台和电视台自家承担,日常节目靠互相交换的办法加以充实,近年来则往往择用市场上业已通行的音像制品。就广播电视文艺而言,市场化操作和制播分离将是一条新的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作为媒体的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同样可以用于文艺节目,甚至形成广播电视文艺的特色。例如:

传播功能——表现为文艺节目中新闻因素的介入,以及新闻节目中文艺手段的运用。最典型的是所谓“专题”类型的节目。前者称“文艺专题”,如穿插有新闻式采访的综艺专题、综艺晚会、文学专题、戏曲专题、曲艺专题、音乐专题等。后者称“新闻专题”,如运用文艺手段加以渲染的新闻特写、新闻故事等。在这类节目里,既有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又有文艺的情、趣、艺。据说,国外影视界并没有“专题片”的提法,要么是“纪录片”,绝对真实;要么是“故事片”或“艺术片”,基本虚构。其实,两者不必那么泾渭分明,其间不同程度的交叉与融合应该是客观存在。正如报告文学、散文特写,以及国外的所谓“新新闻主义”。此类作品的新闻题材令人关注,文艺手法引人入胜,近年来颇受欢迎。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文艺形式和新闻表现形式是伴随着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的盛行而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