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例6篇

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1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动态能力;动态演进;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020-04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

1990年,英国著名学者普拉哈拉德(Prahalad)与其学生哈默(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1]。此后,关于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论文和文献逐年增多,从而开启了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篇章。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进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出是基于企业能力的概念,而自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产生后,便有了对于企业能力的研究,而后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1925年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又提出了企业内部成长的思想。此后,艾迪斯·潘罗斯于1959年的《企业成长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企业绩效的基础,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2]。自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提出以后,它就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热点问题,国内外有多位学者对于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和构成,比较具有代表性有包括基于协调整合观、知识观、资源观以及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一)基于协调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协调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代表是普拉哈拉德与哈默,两人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为一种组织内的集团学习能力,是一种如何有效地协调企业的各自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生产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即协调技能和整合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应用于企业多项业务并为其带来和提供价值,且不会因为使用的增多而减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关键是通过持续的组织学习提升企业对其技能和技术的协调整合能力。Durand认为企业的能力不仅包括组织所拥有的资源、知识、技术和技能,形成企业能力的关键是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能力[3]。

(二)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美国的战略管理学家D.L.Barton是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代表人物,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思想来源于理查德森的“企业知识基础论”,而后,Barton发展了企业知识基础论,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四个维度:技巧和知识系统、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观系统,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巴顿还认为,核心竞争力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它随时间积累而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因此,企业为实现持续自主创新,必须以核心竞争力的持续积累为条件[4]。国内学者刘冀生和吴金希研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知识管理能力,企业通过对其知识链的管理能够获得竞争优势[5]。芮明杰和陈晓静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企业隐性知识的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关键因素[6]。

(三)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也就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企业基础资源理论,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产生标志是沃纳菲尔特1984年发表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一文,早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由于企业资源观的研究目标也是企业如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所以也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范畴。沃纳菲尔特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7]。荷兰学者杰恩·巴尼对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1991年的论文《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一文中认为企业在获取和配置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得高额经济回报率的可能性。企业资源具有非完全流动性,在此前提下,只有当自由具备有价值、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者四个特征才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而路径依赖性、社会模仿性和因果模糊性使得企业资源难以模仿,能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8]。而后,皮特瑞夫从企业资源观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其认为企业只有通过异质性战略、不完全流动性战略、事前限制性战略和事后限制性战略的组合才能获得竞争优势[2]。

(四)基于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由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构成,元件能力是局部能力与知识,是日常解决问题的基础,而构架能力是运用这些元件能力,以新的灵活方式把他们整合起来,发展新的构架和整合能力。拉法和佐罗研究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由操作子系统、企业文化子系统和企业环境子系统组成的整体系统[2]。

(五)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由于核心能力形成是一个内生的长期积累过程,历史事件、实践经验及企业传统都是影响核心能力构建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因而表现出历史依存性和一贯性;而核心能力一旦形成,就成为保持企业发展的内在一致的动力机制,从而限定企业的战略选择空间和业务活动范围。1992年,著名战略管理学家D.L.Barton研究发现核心能力虽然可以为企业创造出相对于对手的竞争优势,但是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已有的核心能力可能成为企业变革的障碍,表现出不易被改变的核心刚性特征,从而提出了核心能力刚性的问题[9]。1994年,美国学者达韦尼提出了超级竞争的概念,其认为随着外部环境趋于动态化和复杂化,企业无法有效地保持其竞争优势,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变革形成一系列的短暂优势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针对企业逐渐处于超级竞争环境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问题,战略管理专家蒂斯、匹萨诺和苏安三人于1994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正式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蒂斯等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的能力”。动态能力也就是一种在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实现其核心能力更新的能力[10]。Dosi认为,动态能力是更新企业能力的能力,其目的是研究企业如何识别市场机会,合理配置、重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格,动态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11]。Catherine和Pervaiz通过研究将企业的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重新整合、配置和制造资源与能力,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从而以适应环境变化以维持竞争优势[12]。

(六)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在世界工业的发展史上,每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技术革命都能够对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信息技术,自从被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就开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多位学者从协调整合观、资源观和知识观等角度,进行了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研究。Radhakrishnan从协调整合观出发,认为企业通过IT的有效应用能够影响其运作过程和管理,从而形成独特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无法流动的运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论的角度出发,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时,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3]。Wade的研究认为,企业当IT的资源同时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适合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流动性条件的IT要素,才能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14]。Melville结合企业资源基础论和整合协调论的观点,IT资源与企业的其他组织资源互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升企业的业务过程绩效[15]。而Ravichandran研究发现,企业IT部门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能够有效地支持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构建,进而为企业获得良好的绩效[16]。王念新等基于中国296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PLS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在动态环境下,企业在信息技术资源投入基础上形成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17]。曹红军和王以华利用层次回归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证明了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力对于企业动态能力(包括资源的获取、整合和释放能力)的构建具有积极影响[18]。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方法的动态演进

早期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案例分析的方法为主,比如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通过对NEC和GTE的企业案例的比较分析,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描述和诠释。除了案例分析之外,归纳与演绎方法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中也是常有的方法,比如巴尼的《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蒂斯等人对于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都是通过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形成其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框架。Kesler通过矩阵法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描述,根据每项技能对每个产品或部件的贡献程度,可以构建技能—产品相关矩阵,在根据每个产品对各项技能的依赖程度,构建产品—技能相关矩阵。Klein利用图示法进行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其认为核心能力是一组技能集合,可以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公司的技能网络,其过程为:技能图技能网核心能力[3]。刘满凤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方法,在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10个行业的企业竞争力构建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肖慧和包钢利用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和理想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的累积效应进行了分析[19~20]。随着企业所处环境趋于动态化和演化分析在管理学中研究中的应用,一些学者开始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演化过程研究。中国学者毛武兴等就对通信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演化分析,并对朗讯科技和华为技术的能力演化过程的差异进行了比较[21]。范新华利用模糊层次分析的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静态评价,并基于马尔科链模型对核心竞争力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评价[3]。

四、结论

综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内容和结论,可以发现,企业基于协同整合、知识和资源等角度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但是,随着外部环境趋于复杂化和动态化,成为超级竞争环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凸显,并且成为企业变革的障碍,使得企业无法保持竞争优势,而企业通过其动态能力的培养,能够克服其核心能力的刚性,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更新,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工具。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的进展,最初的研究以定性的分析为主,只能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概念进行诠释,并利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并借助图示的方法寻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研究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试图形成一套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该技能的标准,并基于评价体系进行定量分析,包括AHP、模糊评价、主成分分析、DEA评价等方法,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改进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措施。而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量分析也开始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包括演化分析和随机过程(马尔科夫链)方法的应用。纵观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动态进展,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几个方面,包括如何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方法具体化,从战略决策层下发到部门操作层、如何克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保持竞争优势以及如何基于IT进行企业动态能力的培养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塑(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 C K Prahalad,Gra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6):79-91.

[2] 许可,徐二明.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的回顾与比较[J].经济管理,2002,(2):10-18.

[3] 范新华.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演化及评价[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8.

[4] Barton D L.The Factory as Learning Laboratory[Z].1992.

[5] 刘冀生,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2002,(1):68-72.

[6] 芮明杰,陈晓静.隐性知识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关系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2):15-22.

[7] Wernerfelt.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171-180.

[8] J.Barney.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9] Barton D L.Core capability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111-125.

[10] 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 (7) :509- 533.

[11] Dosi G.Dynamic competence and firm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1997,6(2):1-22.

[12] Catherine L W,Pervaiz K A.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35-37.

[13] Melville N,Kraemer K,Gurbaxani V.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n Integrative Model of IT BusinessValue[J] .MIS Quarterly,2004,28(2):283- 322.

[14] Radhakrishnan A,Zu X,Grover V.A Process2orien2ted Perspective on Differential Business Value Creation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 Emp irical Investigation[J].Omega,2008,36(6):1105- 1125.

[15] Ravichandran T,Lertwongsatien C.Effec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on Firm Performance:A Resource 2BasedPerspective [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5:21.

[16] Wade M,Hulland J.The Resource 2based View and Information[J].Systems Research:Review,Extension,and Suggestion for FutureResearch[J].MIS Quarterly,2004,28(1):107-142.

[17] 王念新,仲伟俊,梅姝娥.信息技术、核心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0,(1):52-64.

[18] 曹红军,王以华.动态环境背景下企业动态能力培育与提升的路径: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1,(1):1-7.

[19] 刘满凤.企业竞争力的DEA评价[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33-35.

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2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战略定位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5~6月份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论文,业界普遍认为文章首次也是当前最具权威性最具代表性地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eompe-tence/competency)的概念:“The collective leammgorganization.espcoially how to coordinate diverseproduction skills and intergrate multiple streams oftechnologies。”国内的普遍翻译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知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知识。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普及开来,并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推上巅峰,文献学和研究也充分证明了这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组织持续有效地调控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领先竞争对手,以创造超额顾客价值来保持竞争优势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关键能力。核心竞争力、形式竞争力、竞争力优势是构成竞争力的三个层次,其基本逻辑关系应该是: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的子集;竞争力是资源、环境、能力的函数:竞争力=f(资源,环境,能力)。

相对而言,竞争力是有形的,容易度量的,是具象的,是直接产生市场竞争力优势的企业行为,如品牌、产品、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分销渠道、独特资源、资本优势、开发能力等等;也可能是战略策划能力、组织惯例、企业文化、资本运作能力等等,最有可能是其一或其中几种的协同。以宝洁公司在洗发水市场能够运作众多品牌的成功案例为例,其优秀的差异化市场细分能力、强有力的市场媒体促销能力等,是其竞争力的形式;而针对中国市场独到的差异化概念策划,并利用自身资源迅速将其转化为一组市场运作行为的能力,则是其策划力和执行力的有机协同,是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恒基伟业自制了“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概念后,便将一个不能再简单的电脑卖红了大江南北,二者可谓异曲同工。

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几个层面

(一)企业技术开发能力

技术开发是指利用从研究和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现有知识或以外部引进技术,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目前,国外一些大的企业或公司,像IBM、松下、西门子、微软等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形成自己的人力积累,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

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核心资源的配置。在产业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保持企业核心能力和积累的一致性,准确预测产业的动态变化,适时进行企业核心能力的调整,企业决策后应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战略问题。

(三)企业的核心市场营销能力

它涉及企业营销网络及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运用科学的营销方案,培养优秀的营销队伍,配合各级营销点,有效利用广告效应,将企业的技术优势外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四)组织协调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要有优势,必须始终保持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协调、统一、高效。它涉及到企业的经济结构、企业的战略目标、信息传递、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根据生产中不同阶段要求,有效组织资源,并使其在各自的位置上正常运转。

(五)市场应变能力

客观环境时时都发生变化,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敏锐的感应能力,保持经营方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若出现无法预料的事件,如某项技术的发明、政府政策的调整等等,企业就必须迅速、准确地拿出一套应变的措施和办法,把可能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三、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

人世以后,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与外国企业竞争,并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从根本上说,企业能否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获取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造低成本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构建市场营销网络的能力等等。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而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差甚远。仅从我国列入500强的11家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比较来看,差距十分明显。我国11家公司人均营业额和利润额分别为4.41万美元,0.21万美元;而世界500强公司人均分别是29.8万美元、1.41万美元。

我国人世意味着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与国外大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企业在规模上不相当,竞争上处在弱势地位。资料显示.1998年中国500强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平均资产规模的不到1%。2000年,我国516家重点企业的销售额为4120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埃克森一美孚和沃尔玛的销售额;516家重点企业总资产和销售收入的平均值,分别相当于当年世界500强平均值的1%和2%左右。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规模增长虽然很快,但差距仍很大。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能力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营造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3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法 

1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特征

企业的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是以人为载体的,配置、开发、保护、使用和整合资源的主体能力。企业能力差异决定相似资源的企业在使用资源的效率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产生竞争优势的深层次因素。在核心能力理论看来,能力是决定企业异质性的根本,企业是一个能力系统或能力的特殊集合。更进一步,企业所有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可以通过向外辐射,作用于其他各种能力,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发挥和效果,这部分被界定为核心竞争力。

1.1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第一,要对“能力”和“资源”两个概念加以区分。第二,要对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能力”加以区分。第三,核心能力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相对的或动态的概念。一个成功企业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其核心能力的具体内容也不同。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核心竞争力界定为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蕴涵于企业文化、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是企业独具的、难以被其它企业所模仿和替代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够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它是企业技术、智力、产品、管理和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集中反映,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和基础。

1.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可塑性。在动态环境下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可塑性,一个不具备动态性的核心能力很容易导致“核心刚性”。这种战略弹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资源的重新部署, 即竞争力可以被重新部署以便为潜在业务培育新能力的难易程度。②过程的重新组织。即组织路线可以被重新安排以便为支持未来业务发展的难易程度。

(2)领先性。核心竞争力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较大的领先性,主要表现为观念的领先、产品的领先和市场的领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只有依靠不断的创新,以领先于竞争对手、领先于消费者理念的产品或服务,才能抢占市场、取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3)价值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通向多种多样市场的通道”,“核心竞争力对最终产品的消费者的福利应有巨大的贡献”;巴尼认为,消费者的口味、产业结构或技术的变化会使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在未来贬值,但核心竞争力能够使“企业通过寻找发挥传统实力的新方式历经环境变化而生存下来”;埃里克森认为,核心竞争力可以帮助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他们的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辛德认为,核心竞争力要对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有重要贡献,有支持多种最终产品或服务的潜能。可见,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一方面表现为它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另一方面表现为它能够为企业寻找机会,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4)异质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它为本企业所独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刚性,因而不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和替代。“它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并能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

(5)延展性。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使得企业获得核心专长以及其他能力,它对企业的一系列能力和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它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这种延展性可以表现为三种方式:①功能延展。即一种功能可以延展到多个过程中去的程度, 如尼桑通过其有效的物流体系和产品制造过程而成功的进行成本控制。②产品延展。即一种能力可以被多个产品共享的程度。例: 佳能的光学技术被应用于成像系统、精密仪器以及优质镜片等多种产品。③商业延展。即一种能力作为多种业务单位必不可少的要素的程度。如麦当劳的操作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其世界范围内的经销店。

(6)整合性。核心竞争力是多个技能、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有机整合。单个技能、技术的强大都不足以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必须由企业的其他能力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它强调企业中的整体协调和配合。这种整合性通过产品或服务,集中表现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越性和为消费者带来的满意度。

(7)动态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生于企业自身,但它是在企业长期的竞争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企业的资源以及企业的其它能力等变量高度相关的。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核心竞争力内部元素动态发展,导致横心竞争力动态演变。

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

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处在市场这个大环境中,都要受到各种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的约束,因此企业间的核心竞争力必定有所差异。一个企业在识别核心竞争力时,一定要依据企业目前所处阶段,结合市场及行业特点来把握。为了进一步阐明校心竞争力和企业自身能力的关系,我列出其间的层级结构图。

位于最低层的是资源,资源是竞争力的建设基石和组织价值链的输入,是“被一个公司所拥有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东西”,每个企业都有各种各样的资源,但企业间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对于资源的配置不同。位于第二层的是能力。能力是企业开发其资源的才能,是利用企业资源来完成某项生产任务或经营过程的才能,它们构成了一系列管理企业资源的相互作用的经营过程和程序。第三个层次是竞争力。竞争力是个特殊能力,是一个具有交叉功能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能力,是由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多项交叉的关键能力积聚形成的,竞争力通常在企业的战略经营单元的功能性能力的结合处产生。由于其强烈的“聚合性”,竞争力能为企业提供产品竞争的新模式。位于最高层的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战略经营单元的边界相交叉,并且是由不同的战略经营单元的竞争力交互作用产生的,因此核心竞争力是遍布于企业的竞争力的集合。

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量化分析

(1)确定评价对象指标集。

(2)评价集的确定。

在评价时,所有指标都分为好V1,较好V2,一般V3,较差V4,差V5五个等级。

(3)权重系数的确定。

一般来说,影响评价对象的各个指标及其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其相应的权重,权重集可以通过主观赋值法,客观赋值法或组合赋值法等方法获得,得到的评价权重集也分为两个层次:准则层权重集,指标值权重集。其中,每层权重集应满足归一性和非负性。 

(4)获得评价信息矩阵。

选取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团,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领域层下各个指标进行单因素评价,具体做法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统计,即得到单因素模糊评判矩阵:

 

在此基础上,根据B*,可以按取最大原则确定受评对象所属价集,也可选求出综合评价值W=B*CT,然后根据W,参考表1,对受评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其中,C为代表评价集中每个等级的标准值成的向量,本文设置为C=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有助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更加理性的战略决策,维护和提升核心竞争力,防范核心竞争力的流失。

参考文献

[1]王毅,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0,(3).

[2]魏江. 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本质[J].管理工程学,1999,(1).

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4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 持续发展

1 知识管理

1.1 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

根据发达国家企业界知识管理者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学术界知识经济研究者理论探讨的成果,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的涵义大致可以做如下阐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不断重塑企业的组织结构,培育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全部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对企业知识活动的各个环节――知识的吸收、创新、存储、交流、共享、应用和增值等,实施科学运作和有效管理,迅速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经济社会效益,把企业管理推进到知识网络化管理的崭新阶段。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具体而言,即通过确认和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对各种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以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开拓新市场机会的需要。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1.2 知识管理的内涵描述

IBM公司将知识管理定义为:对知识加以有效地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和传递,从而改进和提高个人、部门和组织的创新能力、响应能力、生产能力和技能素质。国内有学者将知识管理定义为:协助企业组织和个人,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创造、储存、分享、应用、更新,并在个人、组织、战略以及经济多个方面形成知识优势和产生价值的过程。

由此可以对知识管理做如下定义:知识管理是通过利用组织内外的知识资产开展一系列有利于知识创新的活动,以实现增强组织竞争力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简言之,知识管理就是为了实现组织发展的目的,利用知识资产开展一系列知识活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知识管理的对象由4方面组成,即知识、知识设施、知识人员和知识活动;(2)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知识创新,其目的是增强组织的生存与竞争能力;(3)知识管理的过程表现为对上述四个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组织管理过程;(4)在知识管理中对隐性知识的管理特别重要,能否充分挖掘和管理好隐性知识,往往是知识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而隐性知识的载体是人――知识员工,所以对人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知识管理以人为本的特性所在。

1.3 知识管理的外延分析

知识管理所涉及的活动,广泛存在于国家、社会和企业之中,是多种多样、多方面、多层次的,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成分,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分类。

1.3.1知识管理的范围

从知识管理的范围来看,可以将知识管理分为内部知识管理和外部知识管理。内部知识管理是营造一个有利于组织成员生成、交流、验证知识的宽松环境;建立内部信息网,便于组织成员进行知识交流;制定各种激励政策,鼓励组织成员进行知识交流;利用各种知识数据库、专利数据库存放知识、积累知识;鼓励组织成员在组织内部进行个人创业,促进知识的扩散和应用。外部知识管理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对网络中知识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吸纳和利用外部知识,以获得更大的知识收益。

1.3.2知识管理的过程

从知识管理的过程来看,可以将知识管理分为知识集约管理、知识交流管理、知识积累管理和知识创新管理。知识集约是知识创新的动力,知识交流是生成新知识的必要手段,知识积累是知识发展的基础,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目的。当今社会,知识数量急剧扩大、不断更新,组织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探索、更新,才能拥有最新的知识。所以知识集约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组织成员不断学习和交流知识,通过及时补充和更新知识,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激活他们以及组织的创新能力,给组织带来新的活力。

1.3.3知识管理的形式

从知识管理的形式来看,可以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显性知识主要是指以编码方式存储在信息载体上的知识,其形式往往是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等,一般存在于科研论文、书目、数据库、CD-ROM中。隐性知识就是指难以传播甚至无法传播的个人拥有的知识,它是个人长期创造、思考和积累的结果。如员工的创造性知识、思想的体现,它们只存在于员工的头脑中,难以明确地被他人观察、了解。

1.3.4知识管理的对象

从知识管理的对象来看,可分为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对知识载体的管理和对知识交流、推广及运用的管理。对知识本身的管理涉及知识工程领域,主要包括知识的表示、推理和知识库等;对知识载体的管理包括对知识存储地――数据库的管理;知识交流、推广及运用的管理就是指适时调整组织结构,形成有利于知识交流、推广与扩散的内外部环境的管理。

1.4 知识管理的特点

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知识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管理理念上,知识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组织的核心;(2)管理对象和内容上,知识管理以无形资产管理为主要对象和内容,比以往任何管理形式都更加强调知识资产的重要性;(3)管理目标和策略上,知识管理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为基本策略,因此智力性和创新性是知识管理的标志性特点;(4)管理范围及重点上,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但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并注重显性与隐性知识之间的共享及转换;(5)组织结构上,采取开放式、扁平式组织模式,与以往其他管理形式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模式截然不同。

2 企业核心竞争力

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近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的相关观点和表述主要有:

2.1.1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经营运作、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它是由市场预测、研究开发、运输、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关键程序、能力、机制构成的一个企业发展力、竞争力系统。一般来说,每一个稍大一些的企业都有其特定的核心竞争力(机制、系统、实力),不论他们是实行多元化战略,还是实行专业化战略,区别仅在于核心竞争力的机制方面”。“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系统,不仅仅是销售能力或技术开发能力等某一个子系统”。

2.1.2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称为“独特竞争能力”。独特竞争能力不是指企业具有什么资源或能力,而是指企业拥有的与竞争者不同的“一套”能力。“资源(生产过程的投入)和能力(将资源组合起来完成一项任务或作业)为企业提供了在制定和完成战略任务时所需的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和能力都能够成为战略性资源和能力,只有那些能够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资源与能力者是(独特)竞争能力。”

2.1.3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和配置资源、以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以知识、技术为基本的综合能力。主要表现为两种能力:一是企业获取信息、知识、技术及相关资源并将其集成,转化为企业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并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二是企业组织调动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使各职能、各环节、各系统处于协调统一、高效运转并动态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综上所述,企业核心竞争力可定义为: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与企业组织结构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竞争合力,它不是简单的某个分散的技能或知识,而是企业在其生产经营的价值链中形成的一种适应于市场变化且不易被对手模仿的竞争能力。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结构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一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联结体组成的集合。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决定着它们是否容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而且能够不断进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更接近一个生物系统而不是机械系统,这个系统中包含有若干极富活性的要素,要素之间的联系不是简单的机械式互动关系,而是相互刺激、相互诱发的关系。

在竞争和发展的背景下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构成,可以分成三部分:(1)吸收能力,即善于捕捉和吸收各种先进技术、信息的能力;(2)开发与合成能力,即善于把捕捉和吸收的各种技术、信息整合成在某一领域超然于竞争对手之上的独特竞争实力的能力;(3)延展能力,即运用整合的独特竞争实力开发出核心产品并最大限度地延伸到多个市场领域的能力。

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特征

通常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基本的外部特征有如下三个方面:顾客价值性、难于模仿性、延展性,除此之外还有价值可变性、可叠加性、作用的二重性等其它外部特征。

3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3.1 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一系列相关能力的支撑。知识管理渗透到企业组织的各个核心业务中,如组织管理(包括知识共享、团队建设和协作培训)、产品开发、营销策略、竞争情报研究、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由这些核心业务所形成的新关系越来越基于信息的交流和共享,而基于这种共享学习的知识资本就成为企业创造财富的首要动力。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3.1.1 构建全员参与的以知识的积累、生产、获取、共享和利用为核心的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指引企业去迎接挑战、利用机会、发挥优势的保证。在以知识为最重要经营资源和主要消费品的今天,衡量企业成功的尺度在于知识(产品和服务中知识的数量及质量),而不是有形资产或是库存。因此,只有从战略上重视知识这种关键性生产要素,并努力实施知识战略,才是经营管理之本。

3.1.2 促进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经营过程的紧密结合。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信息、知识与人的认识能力的结合将导致新知识的产生。同时,知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和信息反过来又会改善企业的经营过程,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3.1.3 促进知识的创新。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利用所提供的知识形成决策方案,用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即通过研究开发,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的过程。知识应用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终效果。

3.2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分析

承认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就可以借此达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管理的目的。知识管理通过捕获企业内、外部资源中的信号,结合产业技术动态和产业竞争动态,将其作为知识源融入到企业内部,再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分别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分类处理,形成知识优势,进而达到一种技术优势,最后通过市场营销管理使这种技术优势转化为独特的市场优势,从而有效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挖掘、培育到形成市场独特竞争优势的管理过程。

既然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为对知识的积累、创新和应用能力,那么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有效完成“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知识传递―知识应用”这一完整的过程,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引导和约束这四个环节,促进知识的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使用中实现价值,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目的,并最终实现营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终极目标。

3.3 导入知识管理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如何导入知识管理以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呢?本文认为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一是建立知识管理者制度。譬如知识工程师、知识产权主任和知识经理等。知识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将企业的知识变成企业的资本。其主要职责是:①了解企业的信息需求和企业的环境;②建立和造就一个能够促进学习、积累知识和信息共享的环境,鼓励员工将自己的诀窍和经验贡献出来,为企业知识库的建设做出贡献;③监督和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进行;④监督和保证知识库内容的质量,及时更新陈旧信息,使知识库的深度、风格与企业的发展相一致;⑤加强知识的集成,促使新知识的产生,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应用。

二是建立知识网络和创造适宜的环境,以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在知识管理中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基本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尤其是信息高科技手段建立起各种形式的企业知识网络,为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创造基本条件;②通过各种方式创造鼓励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环境,使员工在这种适宜的环境中,通过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把信息与存在于人脑中的难以编码化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保证企业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

三是驱动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随着全球市场一体化趋势的增强,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竞争中的企业要想立于不败,拥有比别人领先一步的产品、技术和管理就成为制胜的关键,而领先一步的创新主要来源于企业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知识,只要先人一步掌握,就可能给企业创新带来极大的便利与可能。因此,创造适宜的条件与环境,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四是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要使创新能够持续进行,知识管理还必须致力于企业知识资源的不断积累和扩大,其基础是其中的活性知识资源,即智力资源的积累和扩大。其中主要依赖于企业员工关于知识的自主学习、交流与共享和企业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活动以及外部优秀智力资源的加盟。企业智力资源的积累和扩大并能动地发挥作用,能有效改善和提高企业现有知识资源即无形资产和有关信息的质量,从而使企业的创新基础――整个知识资源得以积累和扩大。因此,知识资源的积累和扩大的关键是其中智力资源的积累和扩大。

五是将企业的知识资源融入到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是企业创新,而企业创新是使企业的知识资源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组织管理方式等的过程。因此,创新离不开知识资源与企业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的结合。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明确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需要的知识以及开发的方式与途径,贯彻于相应的知识开发和运用战略,从而保证企业知识生产以及知识资源的积累和扩大与企业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李焕荣, 林建.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能力培养[J]. 科研管理,2001,(5):20-25.

[2] 章健. 核心能力和价值链理论对企业创新的消极影响[J], 经济管理,2001,(10): 20-24.

[3] 周卉萍. 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 政策与管理,2000,(11): 4-15.

[4] 陈小洪. 企业竞争力评价标准[J]. 企业管理,2001,(3):16-18.

[5] 刘勇, 马胜杰. 企业建立核心能力的基本思路[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5):123-125.

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5

【关键词】 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

对企业来说,初期的创立需要积极培育自己的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在以后的发展中还需要不断维持和创造自己的财务核心竞争能力。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都必须以一次次培育、维持自己的财务核心竞争能力,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因此,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挖掘是任何企业都无法也不可能回避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内涵与特征

(一)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相对于其它竞争对手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总和。具体而言,就是企业在竞争中,在有效利用甚至在创造企业价值的基础上,与竞争对手相比,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领域以及在产品的价格、质量、服务和满足消费者需要等方面,为企业创造利润,进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它不仅是企业外部的市场表现和创新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内部的支撑能力和控制力。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竞争与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而产生的,有了竞争力不等于企业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竞争力在企业参与未来的竞争中还不足以支撑企业的规模扩大和持续发展。换句话说,竞争力的层次还较低,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与发展就升华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能力,形成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

(二)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内涵

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归根到底就是在企业内、外部的理财环境下,以企业财务战略为指导,在企业内部借助一种高效率的运行机制,充分有效地调动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财务资源并使其协调运行,形成企业自身基本财务能力,并经过长期整合、协调、提升,最终形成企业的积累性学识。它是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扎根于企业财务能力体系中的、异质的、动态发展的公司理财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财务能力的学识。其实现了企业在财务政策上区别并超越同业对手,获得财务竞争优势的各种财务能力总和,能够使企业有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财务绩效所考核的企业财务能力的本质,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支持。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甚至全局的竞争力。

(三)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特征

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既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共性,同时也兼具财务能力本身的个性,其具有以下特征:

1.异质性。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异质性是企业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要素到财物资源所属的财务主体,再到财务能力形成、积累和组合的过程上看,财务核心能力是特定企业的特定组织结构,特定企业文化,特定企业员工群体综合作用的产物,是企业个性化的产物。

2. 价值性。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富有战略价值,其价值具有长期性。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的价值性,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运用稀缺的财务资源,长期不断整合、协调的产物,是企业从财务资源中提取的精华,所以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在企业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资金运营效率,而且也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主动权。

3.系统性。一组分散的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不能形成财务核心竞争能力,财务核的竞争能力是提供其财务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整体,是多种能力整合的结果。

4.内生性。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是隐身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独自的技能或知识的综合财务核心能力所蕴涵的各项特征,其内容太多,难以用语言来形象,清晰地描述,这决定了它的不可交易性,而且竞争对手也很难模仿和超越。

5.价值增值性。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本身不会随其应用而有所损耗,它是一个系统或组织的一种无形资产。这种能力将随其应用而增加价值。这说明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是一种以使用价值为基础的信息资本,具有知识的特性。

二、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措施

(一)重视企业基本财务能力的培育

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在本质上是企业各项基本财务能力长期协调、整合的结果,因此具备企业的基本财务能力是凝聚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基本前提。由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财务能力理应构成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在于企业自身的基本财务能力。财务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关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独特知识、经验的有机结合。独特性是指财务管理者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环境,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所创造的本企业特有的财务管理方法,这些方法经过不断的积累与升华,最终形成企业的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其基本包括财务运营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应变能力。

(二)实行战略财务管理理念

战略财务管理就是战略管理思想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与发展,战略和财务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和明显。战略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决策者根据企业制定的整体战略目标,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所制定的用以指导企业未来财务管理发展的财务战略,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财务战略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与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战略财务管理要求财务人员不能只从单纯的财务理念出发进行理财,并追求财务自身的最优化,而必须具备战略思想,从战略的全局来考虑和设计企业的财务行为,企业的财务行为不但要满足企业当前的生存需要,更要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

(三)实行企业财务管理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BPR)作为企业组织工作流程的改进哲学及相关活动,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分工的作法,强调以流程导向替代原有的职能导向模式,为企业经营管理开创了一个全新思路。业务流程再造不仅需要从企业原材料储运、生产制造、产成品储运、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研究流程再造,而且要在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方面进行重新整合。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贯穿于生产经营及价值创造全过程,同样存在如何改变原有管理模式、创新业务流程的问题。否则,财务流程就不能更好地控制、协调企业生产经营工作。财务管理流程再造必须在信息化的平台上贯彻企业经营战略方针,要认真研究组织形式、财务管理体制、角色定位、财务目标、过程控制等重大问题,井以此来提高财务管理的实时性、有效性。

(四) 积极创新财务文化

财务文化是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财务文化通过形成企业的财务价值观作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财务文化决定着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管理,决定着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积累方向。财务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主要包括“导向力、激励力、凝聚力、联系力、辐射力、免疫力、竞争力”等主要力量,各种力量相互作用,必然形成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那就是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一种比较有特色,适合公司发展需要的财务文化的过程就是构建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过程。这种创新的结果必然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带来巨大的实惠,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杨玉风.略谈企业战略决策与财务管理的关系[J].财会月刊,2002,(4):109-112.

[3] 邓厚平.浅探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2,(2):98.

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6

[关键词]和谐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诚信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转换的影响,企业文化显得格外混乱,诸如信用水平低下、破坏生态平衡、劳工问题日益突出等,在此情况下,需要建设一种新的企业文化来积极引导各种思潮,整合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员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日趋多元化思想。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是社会的一分子,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时时刻刻对企业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对企业文化提出了注重“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谐、合作等方面的更高要求,基于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要求以及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需要,企业应构建一种新的和谐的文化,这是企业文化塑造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和谐企业文化的内涵及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初,企业文化的提出到现在,企业文化已经被学术界和管理者内化为管理思想和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企业文化的界定林林总总,一般地说,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总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文化被介绍到我国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界、理论界人士开始注重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一股企业文化热潮,企业文化建设的和谐性问题也正在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理论界关于和谐企业文化的内涵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和谐的企业文化就是指以和谐思想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企业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适度调整、和谐统一,使员工的需要和向往同组织的要求和目标统一起来,使企业得以和谐发展,企业管理者以人为本、企业员工“和谐敬业”,企业进入市场是“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企业与社会和谐相处。和谐的企业文化应体现企业文化本身不同层次之间的高度和谐、企业发展的各项战略与企业文化之间应该互相适应和促进、企业和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企业内部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等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是建设和谐企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长期以来,企业管理者不断地追求着个人行为与组织目标的高度一致,当人们把人类行为的内驱力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联系起来后,人们找到了企业文化这种能促进企业发展的有力武器,但当管理者把人类追求物质利益的重要价值取向简单化以后,各种矛盾冲突就尖锐化、复杂化了,如企业的恶性竞争、不讲商业道德、利益分配不公正、破坏生态环境等,这就极大地危害着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消费者等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企业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要解决各种利益主体的矛盾,仅仅从单纯的物质利益出发是不行的,还必须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寻找平衡点,必须追求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和谐的企业文化可以展示企业员工个人行为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个人行为与企业文化氛围的关系、个人行为与企业行为的关系、企业行为与企业形象的关系、企业形象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关系。和谐的企业文化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强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可以说,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明天的经济,要实现企业的振兴、赶超国际一流企业、增强综合实力,就要借助和谐企业文化,在21世纪,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

2.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是建设全社会的和谐文化的需要

建设和谐文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子系统通力合作,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是由企业、学校、家庭、社区等“社会细胞”组成的,所以,构建全社会的和谐文化,首先需要实现各社会细胞内部的和谐文化,其中,企业和谐文化处于牵动全局的中心地位,一旦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取得了成功,就可影响和带动其他各“社会细胞”形成健康的、和谐的文化,最终促进全社会和谐文化建设获得成功。因此,和谐的企业文化的构建对探讨整个社会和谐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伦理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只有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的中心,通过对人的文化导引,使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渗透到物质和制度层面,才能真正振兴企业。具体说来,这种“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的主要内容是:(1)以职工为本,就是把职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通过各种文化教育形式增强职工的责任感,企业领导者要能够以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职工群众共识为基础,根据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战略来转变观念,培养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2)以人民为本,就是说企业必须满足用户需求才能生存和发展;(3)以人类为本,就是说企业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才能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以人为本”的本质是如何看待股东、职工、顾客和公众的问题.在企业内部,“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是解决职工和企业的关系问题及如何看待企业职工的权力和需要的问题;在企业外部,“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企业和自然环境及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及如何达到三者综合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尊重人和激发人的热情,其着眼点在于满足人的合理要求,从而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人本管理的实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员工在保持心情舒畅的情况下高效地达成企业的目标。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凝心聚力,把企业治理、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融为一体。

2.“公平正义”的原则

“公正”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通俗地讲,公正就是指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合情合理、不偏不倚。通常的理解,指对既有的自然法则的不带有任何偏见的,自由并合理的遵循,即认同所有人平等权利,对任何人的任何形式的侵犯都是不公正的。“公正是同等的利害相交换的善的行为,是等利(害)交换的善行。公正的根本问题是权利与义务的交换。社会对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行分配的依据是每个人的贡献;社会应该按照贡献分配权利,按照权利分配义务”。“正义”主要涉及个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当代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中指出,正义主要是属于伦理学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有关道德情感”的一种理论,“它旨在建立指导我们的道德能力”的原则。他认为,正义不仅是一种道德意识和道德理论,而且也是道德感情。正义的事业会得到人的道德认可和赞同,正义的观念具有统一人们的意志,使之同心同德,“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基本要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必须要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利益问题关键在于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是每个职工对企业的殷切希望,公平公正可以使职工相信自己的付出会有公平回报,自己与其他人得到同等对待。因此,在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时,我们要坚持“公平正义”的伦理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在利益分配上、任用选拔上等一视同仁。

3.“诚信”的伦理原则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道德文化的核心,为历代思想家所推崇。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与“信”两个方面。“诚”原指胸怀坦荡,真实无伪。《孟子》有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信”原指诚实、不欺。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并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在传统伦理文化中,诚实守信为“立人之本”,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