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产业管理的认识范例6篇

对文化产业管理的认识

对文化产业管理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安全文化;建设;煤炭企业;INSAG

随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安全文化的概念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其实践效应也越来越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在此,就安全文化建设与煤炭企业发展谈一些个人的观点和认识,与各位读者交流,见解或有偏颇,望多指正。

1对安全文化的理解

1.1安全文化的起源及定义。安全文化起源于高危行业和高技术领域的核安全行业。1986年4月25日发生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在核能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人们开始分析事故的根本原因,重新探讨安全管理思想和原则。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企业文化”这一管理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结合“企业文化”的管理思想,1986年INSAG(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评审会的总结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安全文化”这个术语。随后,INSAG在1991年出版的安全丛书75—INSAG—4中提出了“安全文化”这一全新的安全管理原则,并强调只有全体员工致力于一个共同的目标才能获得最高水平的安全,并详细地阐述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这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安全文化”的定义从广义上也有多种表述,除了精神层面的内容外,也包括物态文化、环境文化等硬件方面。为了有助于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中,将“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人们思想观念上的综合反映,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判断标准和安全能力、安全行为方式等。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安全文化是助推企业安全管理的文化,是体现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目标、安全操作标准等,是建立在监督、立法要求之上的集思想、道德、规范等于一体的保证安全的管理行为遵循。1.2安全文化建设的本质。保障企业安全生产,需要具备人、机、物、环、管多方面的支撑条件,对于这些条件的塑造离不开“文化”因素的渗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不是简单的用一套安全理念强迫员工去接受,而是要从根本上树立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安全价值观则代表着员工对“安全”的深层次认知,对“安全”于人于己、于企于家的重要意义的真正理解,并以此为准绳去衡量各种有关“安全”的所有事物,最终成为员工思想、行为的指导和遵循,演变成一种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安全文化建设是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指引下顺应社会文明进步发展而产生的,其本质在于解决“人”对于“安全”的思想认识,通过思想导引,逐渐让人们对于安全管理从被动接受到自主自觉,达到本质安全的最终目的。

2安全文化对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没有安全保障的生产矿井将会被淘汰。作为煤炭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总是一味地停留在重生产、轻安全的状态,用带血的煤炭换来的金钱迟早将企业推向覆灭的深渊。一线的操作员工盲目蛮干、没有安全意识,必将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在诸多煤矿事故中,我们不难发现,煤矿事故绝大多数由职工本身的不规范操作行为和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致,折射出的是人们对于安全的认识程度和思想观念。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副秘书长徐德蜀研究员曾经讲过:安全文化才是解决我国意外伤亡事故的金钥匙;建立和形成珍惜生命的安全文化氛围和安全习俗与行为,是实现大众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活动的根本所在;养成和塑造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思维、安全行为、安全价值观、安全哲学,依赖于安全教育,依赖于安全文化的传播,受益于安全文化的熏陶。从安全生产理论来讲,要搞好安全生产,也首先必须从安全文化建设入手。可见,安全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煤炭企业安全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1安全文化塑引人的安全思想观念。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观念得到转变,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才能得到改观,经营效果也必将显现。安全文化作为人们安全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的总和,对人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安全态度等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从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开展安全工作,用安全文化塑造和引领管理者“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观念,塑造和引领操作员工“安全第一,生产第二,遵章守规是保护神”的安全价值观念。以“安全”为统领,将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必将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2安全文化培塑人的规范操作行为。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大多数的工业伤害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解决员工的不规范操作行为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借由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的指引,针对某一生产环节、某种不利于安全生产的操作行为所采取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或手段,比如:针对员工到达作业现场进行周围环境设备的安全确认、每项操作前进行手指口述等。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员工行为管控体系,不间断地重复性强化训练,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得到培养和塑造。在日益累积巩固过程中,由安全确认不到位、不规范操作行为带来的安全隐患将得到根除,相应的安全事故也自然不会发生,事故可防可控成为现实。2.3安全文化促进生产作业环境的改善。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深深体会到,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口痰很难脱口而出直喷在明亮光洁的地板上。安全生产也是一样。安全可靠的作业环境既能对人身安全提供保障,又对人的不良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在一致认同的安全理念的指引下,在改善作业环境方面下功夫,既有外显的安全理念、宣传口号、标识的氛围营造,又有现场环境治理标准化建设标准,任何一项工程均按规程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作业环境有保证、工程质量有保证,在有安全文化氛围的影响下,通过引入安全文化的管理手段,一个安全的生产作业环境自然形成。2.4安全文化推动安全管理机制的健全。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煤矿”是个“傻大黑粗”的行业,管理煤矿用不着什么高级的管理手段。对于“三违”及各类事故的处理也多是以罚代管。然而,真正的管理需要各种配套的管理制度作保障,即便是罚款也需要有依据。在安全理念的引领下,推动解决安全管理中各种问题的手段不断升级,就拿对待“三违”现象来讲,从单纯地就事论事地罚款到安全思想教育、安全行为纠偏、一对一帮教、安全技能培训等等,方法手段更加多元,而且也从单纯地治标向治本发展,由此催生了安全教育机制、安全行为管控机制、安全环境达标治理机制、安全责任追究机制等。这些解决问题的保障措施是基于安全文化理念指引下产生并适用于现实安全生产需要的,既是安全文化的产物,又进一步丰富了安全文化的内涵。

3安全文化建设在大中型煤炭企业的发展阶段

依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的安全文化的划分方法,将安全文化具体划分为无序无知阶段、被动符合阶段、主动目标阶段和自觉自主阶段。由此,结合目前安全文化在煤炭企业中的发展实际,大体将其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下面,将个人对安全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表象特征加以分析。3.1初级阶段——被动符合阶段。在这个阶段,基于人们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了解,安全文化建设亦不显陌生,但认知较为肤浅。如何采取文化管理的手段、注入文化的基因去管理安全,在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作用,还是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带有文化基因的管理手段在推行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阻力,管理人员认为都是“悬乎套”,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现场操作员工嫌费事儿,也认为没什么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推行一些安全管理方法,都是在被要求、被强行去落实的背景下不得不去做的一项工作,而且给定一些诸如现场操作前的手指口述、安全确认等管理操作方法,强行督导现场操作员工落实。此时的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被动符合阶段。其特点就是:思想认识肤浅、落实行为被动、落实过程需要监督。3.2中级阶段——主动目标阶段。在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安全管理观念开始发生转变,“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开始被接受,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实效性在实践中得到初步验证,这也促使安全文化建设被提上日程,开始主动去研究确定安全管理目标,围绕目标,研究落实一些更适合煤矿实际、更有利于现场管理、更便于员工操作的管理手段,管理思路由事后处罚向主动超前预防转变。现场操作员工也在日益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的影响下,特别是在亲历过各种大小事故之后,员工对于“安全”的理解更加深入,充分认识到“安全”对于自身、工友、家庭和企业的重要意义,开始对安全管理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同,在现场落实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带有文化基因的安全管理手段对于自身安全的重要意义,行动上虽不能达到自主自觉但思想上的抵触渐缓,由不情愿变得可以接受,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此时的安全文化建设基本上处在主动目标阶段。其特点就是:安全管理观念发生转变、安全文化管理理念得到认同、落实行为变得主动。3.3高级阶段——自觉自主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管理人员对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的认同达到空前的一致,并列入企业发展战略,作为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经营行为的重点工作,主动把人、机、物、环、管统一纳入到安全文化建设的范畴,主动研究安全管理过程中的漏洞,主动研究修正安全管理漏洞的方法手段,真正把“文化”管理的思想带到实践中,主动把“文化”的基因植入到管理手段中。企业的各级管理部门(单位)、各级管理人员对安全文化建设积极主动、协调有序、配合默契,在安全管理落实过程中自主自觉、不打折扣、主动研究、主动修正、主动提升。现场操作员工的安全意识空前提高,安全理念深入人心,随着员工行为管控系统的不断深入推进,各种行为纠偏手段变为员工的自主自觉,成为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真正把规范管理的手段与现场生产融为一体,员工操作行为空前规范,各种由主观意识和行为带来的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控制,真正实现员工自主保安和相互保安。此时的安全文化建设进入了成熟发展的自主自觉阶段。其特点是:安全管理理念高度认同、思想和行为高度统一、各方相互配合默契、自主自觉成为常态。

4安全文化建设在煤炭企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4.1现状分析。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大中型煤矿企业普遍开展了安全文化建设,但从实际推行应用的情况看,建设水平、实际效果也参差不齐。一些工艺水平相对落后、发展缓慢的老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只是满足于推行的要求,被动接受,满足于形式上存在,没有真正纳入到管理范畴,没有上升到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指导工作、提升管理水平的深层次需求;一些更加现代化的大中型煤炭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则相对成熟一些,处于由被动符合阶段向主动目标阶段过渡的过程中。对于安全文化建设,仍普遍存在一些片面认识:一是煤矿工人文化素质偏低,用“文化”去管理煤矿不现实,开展安全文化建设适用性不强;二是安全文化搞的这些东西太复杂,对素质较低的煤矿工人来讲,内心不愿意接受、不好落实;三是把煤矿上升到用“文化”来管理,对于煤矿工人不如用直接显现的手段管用……透过这些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安全文化建设核心症结在于管理层。首先是对安全文化建设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安全文化核心精髓缺乏深入研究,思想上存在认识误区;其次是客观强调安全文化与煤矿工人队伍适用性问题,实则主观上有畏难情绪,怕麻烦;第三是在安全管理上缺乏耐心,只求立竿见影,不求解决根本性问题,管理的眼界不够高、考虑问题不够深远。4.2未来展望。安全文化建设能够延续发展到今天,在煤矿也得到了发展,它的科学性不言而喻也是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管理人员的认可,这也正是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根本原因。随着国家“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观的深入推进,煤矿安全生产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不要带血的煤炭等提法已经成为煤矿企业经营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场合对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中都充分体现了安全生产要以人为本,要强化红线意识、责任意识,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全社会普遍认同安全发展的环境下,人们对于安全的需求势必会为安全文化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们对于安全文化建设的认知、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在实践中将会不断增强主动性。主动目标阶段的进展将会好于被动符合阶段,但是在这个阶段不可避免地将会经历反复,会经历一个迈上更高阶段的煎熬期,熬过艰难,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最高阶段——自主自觉阶段终将实现,并将会在一个被广泛认同、共同为之努力的环境下稳健成长、持续深入发展。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推动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观,“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观必将成为人民的福祉、企业生存发展的福祉。

作者:杨彩霞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毛海峰,王珺.企业安全文化:理论与体系化建设[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对文化产业管理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一、 企业核心竞争力综述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知识或资源,是企业的综合能力或各种能力的组合,是企业营销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至今,各位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有不同的观点。

1.核心竞争力指企业独有的知识或资源。Prahalad and Hamel(1990)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由过去到现在所积累的知识和学习效果,特别是协调技术及科技整合上的能力;Kim(1995)认为,核心竞争力不是一般包含在产品或业务部门或技术方面的能力,而是用一切知识表现出的最深层的内涵;Petts(1997)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拥有和特有的知识和技能组合。Hamel(2000)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拥有的知识能力。张维迎(2002)认为,企业存亡取决于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即是否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其他能力。

2.核心竞争力指企业综合能力或各种能力的组合。Dosi(1990)认为,核心竞争能力是一组差异化技术、互补性资源及企业习性与生产能力的集合。Chandler(1990)认为,核心竞争力应包括职能性的能力。如生产、营销、人事、财务与研究及战略能力。Collis(1990)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创造利润的来源,是一组特有的、科学技术的互补性资源。Winterscheid(1993)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协调整合,它能跨越企业整体间的界限,使企业活动比竞争对手更具有优越的能力。Mongomery(1995)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整体战略下,开发的具有优势的资源。

3. 核心竞争力指企业营销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张彦宁认为(2002),核心竞争力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它使企业在战略上与众不同。陈清泰(2003)认为核心竞争力指企业不断创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及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二、 核心竞争力指企业长期积累且独自拥有的文化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特殊能力,是企业长期积累且独自拥有的文化,企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应包括企业的管理文化、创新文化和技术文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文化从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知识技能等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整体经营素质,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关键和基础。根据本文对117名来自全国12个地区的企业管理人员的调查,其中92%的管理人员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独有并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很难被竞争对手和其他组织模仿,因此具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特点。早在1992年,Leonard Barto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组独特和不易模仿的,且能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的文化知识。Aharoni(1993)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具体的优势(firm—specific advantages),指企业深植于职工或设施中的独特文化。Hamel(1994)认为,核心竞争力不是实物的资产,而是一种可以创造核心价值的能力。

20世纪70年代,我国企业管理处于经验管理阶段。那时企业管理主要凭借管理人员的经验和意志,管理效果完全依靠管理者的素质、经验和努力,至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企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管理策略和方法,建立本企业的特色文化。当今,我国企业管理进入文化管理阶段,企业管理对象为知识化和学习型的劳动者,主要管理策略是企业全体职工建立共同愿景和价值观,提高职工凝聚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 文化是影响和产生企业核心力的关键要素

根据本文调查和总结,企业的一切行为本质上都要受企业文化指导,企业努力的方向和行为方式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累计过程。弗朗克·戈泰(Franck Gauthey,1993)认为,任何企业文化都可产生满足本群体需要的工具和物品,企业文化对企业能力的各层次都起着管理和激励作用。泰力(Terry,1993)和弗兰克林(Franklin,1994)认为,管理的各功能应包括组织、计划、领导、沟通及战略的形成,这些因素都与企业文化紧密联系。本文认为,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生命力,代表着企业集体的灵魂,企业文化不仅影响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策略,也影响企业的思维方式,影响企业战略形成的全过程。在企业文化的行程中,价值观起着关键作用,先进的价值观使企业产生强大的规范力,成为企业成员的行动准则,继而产生持久的推动力,促使员工积极地实现企业目标。崇高的企业价值观对内可激励员工,对外可在社会中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影响企业的目标和绩效,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此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对员工的柔性管理,始终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由于人力资源属于能动性资源,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性生产要素。企业的共同价值常决定企业的前进方向,在这个前提下,企业常根据环境和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通过探索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行为方式来实现企业目标。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1. 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具有影响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具有导向、规范、约束、凝聚和融合作用。

企业文化影响企业战略,Peters和Waterman(1982)在《追求卓越》中的重要论点是成功的企业必须以企业文化作主导。实际上,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分析,影响企业战略决策,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实施手段。企业战略制订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的贯彻实施,正是企业文化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作用才激发了企业员工的热情,统一了企业员工的意志和愿景,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而努力工作,进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

2. 企业文化对组织管理具有影响力。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的竞争力,不同的企业文化,其组织结构不同。在企业决策权限集中化的文化氛围中,其组织结构为金字塔形,组织层次分明。此外,企业文化常引导企业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同时,企业制度本身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制度对于指导企业行为,塑造核心竞争力具有保障作用。本文认为由于企业靠各种制度把企业要素整合在一起,制度的选择可决定企业竞争力。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产权制度、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是保证企业具有竞争力的基础。

3. 企业文化对专业技术具有影响力。根据调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包括产品、工艺、服务和管理等创新能力。企业的核心技术来自职工个人和集体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属于企业行为文化,优秀的企业行为文化可培育企业的核心技能。

4.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具有影响力。格朗鲁斯(Gronroos,1984)认为,企业只有对员工进行培养和激励,使其对企业满意,才能使员工更好地工作。本文认为,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关系,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激励员工最有效的方法。

四、 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策略

1. 创立学习型企业文化。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实践,核心竞争力管理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阶段;核心竞争力的整合阶段、核心竞争力的实施阶段;核心竞争力的更新阶段。首先,企业竞争力通过职工个人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而学习的性质和发生方式由企业文化所决定。在不同的企业背景下,竞争力以不同的方式发展,但大多数竞争力开始于职工个人,因为个人首先开发专业知识和个性化的技能。此外企业竞争力的扩张实质上是一个知识传播的过程。成功的企业常存在着有利于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而且他们的行为和企业文化之间能很好地融合。21世纪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时代,企业活动的成功关键在于学习内容和效果。创立学习型企业文化关键在于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解决传统企业固有的分工、竞争和反应性三个基本问题。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过于专业化的分工把企业分割成相互独立且相互冲突的领域,不利于团队合作,使管理者的注意力发生了偏离,仅关注解决问题而不关注开发和创新。现代企业应可有效改进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促进管理者寻求进步。

学习性企业文化的关键是提高职工的文化素养,重视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价值,尊重职工的独立人格。成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创造宽松的工作气氛,让职工畅所欲言,允许他们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与解决方案。一个信任和开放的企业文化鼓励职工对于现有管理模式提出质疑和挑战并倡导他们去积极寻求改善的途径。学习型企业文化鼓励职工学习和创新,使职工增加尝试的勇气而不是变得过分谨慎,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学习。成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人的自主管理,自我创新。企业只有相信员工,激励员工,给他们指明方向,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证,才能焕发职工极大的工作热情。

对文化产业管理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企业发展;文化管理;问题研究;措施探讨

1.企业文化管理的内涵与特点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的发展不仅仅依靠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还要企业的科学管理,尤其是在文化管理上,企业应该要给予足够重视,从而保证企业更好地发展。民主意识的增强,使得企业员工认识到自身地位的重要性,在企业工作时,能够保护自身的权益。这就需要企业改变自身原有的管理方式,树立文明的管理方案,尊重员工的内心想法,从员工的利益出发,提升企业的文化管理质量,最终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企业文化管理中管理人员要以人为中心,从员工的角度出发,重视机构成员的内在激励机制的建立。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提升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保证企业管理质量。

我国企业现代化模式的建立,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保证企业的发展质量。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仍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在进行企业文化管理时,管理人员需要从管理的理念、特质以及功能出发,结合市场发展的需求,找到企业的市场地位,从而更好地发展本企业。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从管理自身出发,提升企业文化管理质量的同时,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良好发展。

1.1企业文化管理的内涵

企业文化管理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质量以及市场的地位,因此管理人员在进行相应的管理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文化的方向将会影响到企业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行为模式等,最终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效率。所以企业在进行文化管理时,要重视自身的文化内涵,找到更加适合企业生存的文化形式,保证企业的发展速度。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特殊的资源,管理人员的应用质量将会直接表现出它的价值。它不仅能够被企业员工所分享,同时也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在长期的文化管理中,企业员工能够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意识,找到企业文化归属感,提升企业合作意识,在工作中更加积极,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企业文化包括各个方面,例如企业的正式文件、书面声明、文化手册、标语口号等,这些作为企业文化的有形物质,能够将文化理念渗透到企业管理中,提升管理人员的文化理念,从员工角度出发,保证企业的利益。因此在今后的企业文化管理中,管理人员要从内涵出发,制定好企业文化管理的方案,提升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1.2企业文化管理的特点

企业文化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不仅包含企业的生产资料,同时也包括企业的人员。它的管理会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比如企业的战略计划、生产经营、队伍建设、决策程序、运营控制等。管理人员在进行相应的管理时,需要从企业自身的利益出发。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企业的发展状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加有利的地位。除此之外,企业文化管理中,不仅需要管理人员的参与,还需要各阶层员工的参与,这样才能够保证文化管理的质量。企业文化管理过程中,要制定自己特有的文化理念,并且还要长期对其坚持,保证文化的连续性。所以说企业的文化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企业在长期发展中的沉淀,需要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企业文化管理质量的提升,管理人员应该要提升自身的管理素质,也需要完善企业的文化系统,完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减少企业管理问题。

2.企业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文化管理意识不足

企业的发展需要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发展速度。在实际的管理中,许多管理人员对文化管理认识不足,他们没有对企业的文化管理进行科学的定位,最终导致企业管理质量的下降,严重时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展。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管理人员比较重视企业事物的管理,对于文化概念认识不够,忽视了企业员工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文化管理包括企业的各个方面,只有充分的理解文化管理的含义,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管理方向,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促进企业管理质量的提高。在许多企业文化管理中,出现许多制度上的漏洞,一些管理条例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甚至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都是管理人员文化管理意识不足的表现

2.2文化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不高

随着我国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要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素质,这样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制度建立还比较落后,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够专业,这些企业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还比较严重,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文化管理质量。一些文化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没有意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在管理中只是按照就有的制度进行,使得管理和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导致企业管理质量下降。除此之外,一些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也没有照顾到员工的工作情绪,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他们在企业发展中没有形成企业自身独特的文化氛围,提升员工的文化凝聚力和企业文化的归属感,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市场地位。

2.3对企业员工的重视度不够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管理人员以企业员工为核心,掌握他们的工作状况,从文化角度出发,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一些企业在发展中过于重视自身企业的利润,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对员工给予充分的重视。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对员工的关心程度不足,员工长期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工作,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情绪,从而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质量。但是企业管理人员没有重视到这种危害的严重性,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下降。第二,企业员工技术培训不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而一些企业过于追求自身的企业利润,没有对员工进行培训,导致员工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管理中,企业应该要重视员工的管理,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4企业文化个性不足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特殊符号,需要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尤其是在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管理中,企业应该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这样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加有利地位。但是我国当前许多企业的文化个性都不足,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自身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学习西方一些管理模式,最终影响到自身的发展质量。这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急于求成,过于强调与时俱进,抛弃了自身文化特色或者没有形成自身的文化特点,最终会导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下降,甚至会失去自己的发展优势。

2.5企业文化认识不到位

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认识不到位,他们在企业的文化管理中将其简单地形式化。甚至一些企业过于追求文化企业的形式,没有真正建立企业文化内涵。他们过于追求企业的文化活动和企业的形象设计,但是忽略了企业内部文化结构的建设。没有对企业员工进行文化意识渗透,使得企业的文化建设质量比较低下。除此之外,管理人员对企业的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一些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将其写在纸上的行为规范。这就会导致企业文化管理质量的下降。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制度规范,它还是企业的一种动态精神状态,关系着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发展。企业在发展中应该重视文化建设,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对文化管理的认识,摆正文化管理地位,从而保证企业的发展质量。

3.提升企业文化管理质量的措施

3.1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保证企业的发展水平。企业在今后的管理中,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依托,培养企业员工的文化意识,找到管理人员自身管理中的不足,树立科学的管理意识,保证企业的发展质量。比如文化管理人员应该要明确自身的管理责任,在遇到企业管理问题时及时解决,并且还要从员工角度出发,降低员工的内部矛盾,最大限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管理人员要采用适当的管理方法,根据管理的客观需要,完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树立以员工为核心的价值观。提高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案,最终达到管理的要求。尤其是在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中,企业的管理需要适应市场的要求,可以及时应对市场经济变化,降低企业市场经营风险。企业文化管理意识的提升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更为完善的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员工的企业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文化归属感,树立企业自身的文化形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无形的资产。

3.2提升文化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企业文化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质量,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状况。因此在今后的管理中,企业应该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管理意识,为企业的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对文化管理时,要提升他们的管理认识,找到自身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形成科学的管理方法。除此之外,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要准确判断企业内外部的经营环境,分析出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建立特色文化,保证企业快速发展。同时管理人员还要提升企业的服务意识,重视企业的机制服务,做到知行合一,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企业还要加大管理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在制度的在制定上,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并且还要保证企业自身的特色文化。比如,管理人员需要学习企业文化,了解自身企业的发展过程,从中找到适合企业的文化特色,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其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自身管理知识的不足,积极向别人学习先进技术,以人为本,实现企业的进步。

3.3以人为本,提升管理责任

传统的管理中,管理人员没有重视到员工的重要性,导致现代企业文化管理质量的低下。因此在今后的管理中,管理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过分强调制度和纪律,就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长期在命令式的环境下工作,就会失去工作兴趣,使其脱离了企业的文化纽带,最终导致企业文化的僵化。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仅是产品和市场之间的竞争,更是文化和知识的竞争,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中更呈现出比较紧张的趋势。以人为本,带动员工的文化认同,发挥企业员工的主体作用,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状况。所以在企业的管理中,管理人员要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议题,尊重员工、理解员工,能够满足员工的工作要求,实现企业文化管理。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还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良好地位。除此之外,企业的领导人员也要能够接受新的思想管理方式,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力,通过文化渗透,让员工可以感受到企业的与众不同,乐于为企业奉献出自己的智慧。

3.4树立企业特色文化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要重视自身特色文化的建设,突出个性,这样才能够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促进企业更好的进步和发展。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历史悠久,所以企业在文化管理建设中,应该要充分利用这些优秀资源,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理念,树立企业对外良好的信誉形象。不同的文化价值内涵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文化角度来说,每个企业个体都有自身特有的生产形势,因此他们在文化管理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管理行为,使得文化管理更具特色。企业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才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积累更多无形资产。但是企业的特色文化不是一味地学习西方,也不是故步自封,在中国文化中难以自拔。而是要从东西方的文化中找到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法,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文化凝聚力,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5找准企业文化位置

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定位自身的文化位置,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企业的发展质量,提升企业文化管理水平。首先企业应该明确自身的经营目标,在市场中获得更加有利地位,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降低企业的市场经营风险,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一些企业在市场中盲目追求利润,遇到市场比较畅销的产品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技术水平,也随大流跟风,使得自身的企业利润下降。这就是管理人员没有找准自己的文化位置,没有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创新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因此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更加重视企业内部的文化管理理念的创新,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增强企业的管理质量。在管理时管理人员要以人为本,保证员工的利益,提升企业的文化管理水平。

总结

企业的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管理人员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文化管理,提升文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企业要建立自己独特的文化管理方式,从管理角度出发,减少管理费用支出,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还要建设更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比如诚信文化、团结精神等,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企业领导人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且从自我做起,带领企业更好地发展。同时企业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树立企业良好的 信誉形象,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获得更多市场地位,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说,企业的文化管理意义重大,它会影响到企业今后的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支玉成.知识密集型企业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9):72-73

对文化产业管理的认识范文4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的发展不仅仅依靠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还要企业的科学管理,尤其是在文化管理上,企业应该要给予足够重视,从而保证企业更好地发展。民主意识的增强,使得企业员工认识到自身地位的重要性,在企业工作时,能够保护自身的权益。这就需要企业改变自身原有的管理方式,树立文明的管理方案,尊重员工的内心想法,从员工的利益出发,提升企业的文化管理质量,最终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企业文化管理中管理人员要以人为中心,从员工的角度出发,重视机构成员的内在激励机制的建立。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提升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保证企业管理质量。

我国企业现代化模式的建立,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保证企业的发展质量。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仍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在进行企业文化管理时,管理人员需要从管理的理念、特质以及功能出发,结合市场发展的需求,找到企业的市场地位,从而更好地发展本企业。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从管理自身出发,提升企业文化管理质量的同时,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良好发展。

1.1企业文化管理的内涵

企业文化管理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质量以及市场的地位,因此管理人员在进行相应的管理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文化的方向将会影响到企业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行为模式等,最终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效率。所以企业在进行文化管理时,要重视自身的文化内涵,找到更加适合企业生存的文化形式,保证企业的发展速度。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特殊的资源,管理人员的应用质量将会直接表现出它的价值。它不仅能够被企业员工所分享,同时也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在长期的文化管理中,企业员工能够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意识,找到企业文化归属感,提升企业合作意识,在工作中更加积极,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企业文化包括各个方面,例如企业的正式文件、书面声明、文化手册、标语口号等,这些作为企业文化的有形物质,能够将文化理念渗透到企业管理中,提升管理人员的文化理念,从员工角度出发,保证企业的利益。因此在今后的企业文化管理中,管理人员要从内涵出发,制定好企业文化管理的方案,提升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1.2企业文化管理的特点

企业文化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不仅包含企业的生产资料,同时也包括企业的人员。它的管理会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比如企业的战略计划、生产经营、队伍建设、决策程序、运营控制等。管理人员在进行相应的管理时,需要从企业自身的利益出发。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企业的发展状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加有利的地位。除此之外,企业文化管理中,不仅需要管理人员的参与,还需要各阶层员工的参与,这样才能够保证文化管理的质量。企业文化管理过程中,要制定自己特有的文化理念,并且还要长期对其坚持,保证文化的连续性。所以说企业的文化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企业在长期发展中的沉淀,需要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企业文化管理质量的提升,管理人员应该要提升自身的管理素质,也需要完善企业的文化系统,完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减少企业管理问题。

2.企业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文化管理意识不足

企业的发展需要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发展速度。在实际的管理中,许多管理人员对文化管理认识不足,他们没有对企业的文化管理进行科学的定位,最终导致企业管理质量的下降,严重时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展。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管理人员比较重视企业事物的管理,对于文化概念认识不够,忽视了企业员工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文化管理包括企业的各个方面,只有充分的理解文化管理的含义,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管理方向,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促进企业管理质量的提高。在许多企业文化管理中,出现许多制度上的漏洞,一些管理条例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甚至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都是管理人员文化管理意识不足的表现

2.2文化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不高

随着我国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要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素质,这样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制度建立还比较落后,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够专业,这些企业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还比较严重,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文化管理质量。一些文化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没有意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在管理中只是按照就有的制度进行,使得管理和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导致企业管理质量下降。除此之外,一些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也没有照顾到员工的工作情绪,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他们在企业发展中没有形成企业自身独特的文化氛围,提升员工的文化凝聚力和企业文化的归属感,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市场地位。

2.3对企业员工的重视度不够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管理人员以企业员工为核心,掌握他们的工作状况,从文化角度出发,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一些企业在发展中过于重视自身企业的利润,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对员工给予充分的重视。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对员工的关心程度不足,员工长期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工作,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情绪,从而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质量。但是企业管理人员没有重视到这种危害的严重性,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下降。第二,企业员工技术培训不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而一些企业过于追求自身的企业利润,没有对员工进行培训,导致员工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管理中,企业应该要重视员工的管理,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4企业文化个性不足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特殊符号,需要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尤其是在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管理中,企业应该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这样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加有利地位。但是我国当前许多企业的文化个性都不足,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自身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学习西方一些管理模式,最终影响到自身的发展质量。这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急于求成,过于强调与时俱进,抛弃了自身文化特色或者没有形成自身的文化特点,最终会导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下降,甚至会失去自己的发展优势。

2.5企业文化认识不到位

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认识不到位,他们在企业的文化管理中将其简单地形式化。甚至一些企业过于追求文化企业的形式,没有真正建立企业文化内涵。他们过于追求企业的文化活动和企业的形象设计,但是忽略了企业内部文化结构的建设。没有对企业员工进行文化意识渗透,使得企业的文化建设质量比较低下。除此之外,管理人员对企业的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一些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将其写在纸上的行为规范。这就会导致企业文化管理质量的下降。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制度规范,它还是企业的一种动态精神状态,关系着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发展。企业在发展中应该重视文化建设,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对文化管理的认识,摆正文化管理地位,从而保证企业的发展质量。

3.提升企业文化管理质量的措施

3.1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保证企业的发展水平。企业在今后的管理中,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依托,培养企业员工的文化意识,找到管理人员自身管理中的不足,树立科学的管理意识,保证企业的发展质量。比如文化管理人员应该要明确自身的管理责任,在遇到企业管理问题时及时解决,并且还要从员工角度出发,降低员工的内部矛盾,最大限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管理人员要采用适当的管理方法,根据管理的客观需要,完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树立以员工为核心的价值观。提高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案,最终达到管理的要求。尤其是在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中,企业的管理需要适应市场的要求,可以及时应对市场经济变化,降低企业市场经营风险。企业文化管理意识的提升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更为完善的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员工的企业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文化归属感,树立企业自身的文化形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无形的资产。

3.2提升文化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企业文化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质量,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状况。因此在今后的管理中,企业应该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管理意识,为企业的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对文化管理时,要提升他们的管理认识,找到自身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形成科学的管理方法。除此之外,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要准确判断企业内外部的经营环境,分析出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建立特色文化,保证企业快速发展。同时管理人员还要提升企业的服务意识,重视企业的机制服务,做到知行合一,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企业还要加大管理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在制度的在制定上,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并且还要保证企业自身的特色文化。比如,管理人员需要学习企业文化,了解自身企业的发展过程,从中找到适合企业的文化特色,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其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自身管理知识的不足,积极向别人学习先进技术,以人为本,实现企业的进步。

3.3以人为本,提升管理责任

传统的管理中,管理人员没有重视到员工的重要性,导致现代企业文化管理质量的低下。因此在今后的管理中,管理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过分强调制度和纪律,就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长期在命令式的环境下工作,就会失去工作兴趣,使其脱离了企业的文化纽带,最终导致企业文化的僵化。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仅是产品和市场之间的竞争,更是文化和知识的竞争,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中更呈现出比较紧张的趋势。以人为本,带动员工的文化认同,发挥企业员工的主体作用,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状况。所以在企业的管理中,管理人员要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议题,尊重员工、理解员工,能够满足员工的工作要求,实现企业文化管理。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还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良好地位。除此之外,企业的领导人员也要能够接受新的思想管理方式,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力,通过文化渗透,让员工可以感受到企业的与众不同,乐于为企业奉献出自己的智慧。

3.4树立企业特色文化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要重视自身特色文化的建设,突出个性,这样才能够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促进企业更好的进步和发展。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历史悠久,所以企业在文化管理建设中,应该要充分利用这些优秀资源,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理念,树立企业对外良好的信誉形象。不同的文化价值内涵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文化角度来说,每个企业个体都有自身特有的生产形势,因此他们在文化管理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管理行为,使得文化管理更具特色。企业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才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积累更多无形资产。但是企业的特色文化不是一味地学习西方,也不是故步自封,在中国文化中难以自拔。而是要从东西方的文化中找到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法,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文化凝聚力,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5找准企业文化位置

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定位自身的文化位置,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企业的发展质量,提升企业文化管理水平。首先企业应该明确自身的经营目标,在市场中获得更加有利地位,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降低企业的市场经营风险,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一些企业在市场中盲目追求利润,遇到市场比较畅销的产品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技术水平,也随大流跟风,使得自身的企业利润下降。这就是管理人员没有找准自己的文化位置,没有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创新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因此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更加重视企业内部的文化管理理念的创新,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增强企业的管理质量。在管理时管理人员要以人为本,保证员工的利益,提升企业的文化管理水平。

对文化产业管理的认识范文5

一、科学地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导思想。现代企业里的员工,已不仅仅只想通过劳动从企业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他们还需要被社会和企业认可,并有一种个人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企业是员工赖以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寄托,企业也就是员工之家。让员工们认识到企业是自己的企业,这就是好的企业文化产生出来的积极作用。反之,员工们认为企业不是自己的企业,吃光、用光、败光,这是失败的企业文化产生的消极作用。企业文化就是全体员工认可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它规划了员工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规则。而且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能在新老主管交替、新老员工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续性和保持性,这样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相伴而生的客观现象。早在企业这一经济组织形态诞生之时,就存在企业文化。但是,人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研究,则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并倡导企业文化理论的是美国的管理学者。70年代起,美国经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其产品大量冲击和占领美国曾居于优势的市场领域。这一严峻的挑战引起美国各界的震惊和深刻反思。经过多方面的比较研究,美国学者发现成功的企业管理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日本的企业管理方法中有不少是为美国企业界所忽视的,其根本差异表现在,美国企业注重管理的硬件方面,强调理性的科学管理。日本企业则不但重视“硬"管理,更注重“软"管理,即注重企业中的文化因素,注重为全体职工共有的价值观念,注重强化职工对本企业的向心力,注重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比较的结果使美国学者认识到,文化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的成功与否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美国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引起日本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强烈反响,并相继波及其他国家,由此兴起一股世界范围的企业文化热潮。

目前,企业文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得到长足发展,企业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已成为现代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的趋势,被称为自古典管理以来管理理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海尔现象启示我们:企业文化之所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起作用,是靠了其对职工的熏陶、感染和引导。企业文化中所包容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企业职工中。在这种企业文化面前,职工会自觉地按照企业的共同价值及行为准则去从事工作、学习、生活,发自内心地为企业创造财富,这种作用是无法去度量和计算的。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在探索企业文化建设路子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为片面、机械、僵化的现象,具体表现是:

1.盲目效仿,形式化严重。一些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搞企业文化发展了,就跟着效仿,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特色环境,在没有充分考虑客观情况、自身特点、决策层缺乏统一认识的情况下,盲目导入CI系统。虽然外观统一色调、统一标识,服装款式协调一致,但对企业的理念不能真正达成共识,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

2.概念模糊,文体化泛滥。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把内部开展的文体活动当成企业文化,热衷于活动的轰轰烈烈,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还有的企业把以前开展的一些文体活动都归纳为企业文化,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中并没有搞明白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3.言行不一,空泛化至上。在一些企业,门口、走廊到处是标语口号,职工每天唱厂歌,而管理思想另行一套。有的企业总讲“以人为本",但采取什么办法手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起到凝聚、激励员工的作用,领导者却没有深刻的研究和实践。

4.观念守旧,僵硬化继承。主要是对企业文化认识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制定和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就是职工的文明礼貌、道德风范、企业的知名度等,把企业文化看成一旦形成就长此永久不变的信条。

以上四种误区有着一定的共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1.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企业领导者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本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对本企业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要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指导企业文化各个系统的设计,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突出强调独具个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对文化产业管理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 企业文化建设; 意义; 认识误区; 措施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科学整合企业生产要素,引导企业形成共同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构建和谐企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国有企业更要建设不同特色的企业文化,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一、科学地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相伴而生的客观现象。早在企业这一经济组织形态诞生之时,就存在企业文化。但是,人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研究,则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并倡导企业文化理论的是美国的管理学者。70年代起,美国经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其产品大量冲击和占领美国曾居于优势的市场领域。这一严峻的挑战引起美国各界的震惊和深刻反思。经过多方面的比较研究,美国学者发现成功的企业管理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日本的企业管理方法中有不少是为美国企业界所忽视的,其根本差异表现在,美国企业注重管理的硬件方面,强调理性的科学管理。日本企业则不但重视“硬”管理,更注重“软”管理,即注重企业中的文化因素,注重为全体职工共有的价值观念,注重强化职工对本企业的向心力,注重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比较的结果使美国学者认识到,文化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的成功与否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美国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引起日本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强烈反响,并相继波及其他国家,由此兴起一股世界范围的企业文化热潮。

目前,企业文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得到长足发展,企业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已成为现代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的趋势,被称为自古典管理以来管理理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海尔现象启示我们:企业文化之所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起作用,是靠了其对职工的熏陶、感染和引导。企业文化中所包容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企业职工中。在这种企业文化面前,职工会自觉地按照企业的共同价值及行为准则去从事工作、学习、生活,发自内心地为企业创造财富,这种作用是无法去度量和计算的。

企业文化又是一种信念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企业文化优势,这是企业战胜困难,取得战略决策胜利的无形力量。特别是在当它的力量十分雄厚的时候,能够产生较强有力的经营结果,无论是在市场上的竞争,还是为客户提供服务,或是激励职工共同奋斗,企业文化均可以成为企业的指导思想。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在探索企业文化建设路子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为片面、机械、僵化的现象,具体表现是:

一是盲目效仿,形式化严重。一些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搞企业文化发展了,就跟着效仿,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特色环境,在没有充分考虑客观情况、自身特点、决策层缺乏统一认识的情况下,盲目导入ci系统。虽然外观统一色调、统一标识,服装款式协调一致,但对企业的理念不能真正达成共识,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

二是概念模糊,文体化泛滥。一些企业把内部开展的文体活动当成企业文化,热衷于活动的轰轰烈烈,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还有的企业把以前开展的一些文体活动都归纳为企业文化,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中并没有搞明白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三是言行不一,空泛化至上。到一些企业,门口、走廊到处是标语口号,职工每天唱厂歌,而管理思想另行一套。有的企业总讲“以人为本”,但采取什么办法手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起到凝聚、激励员工的作用,领导者却没有深刻的研究和实践。

四是观念守旧,僵硬化继承。主要是对企业文化认识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制定和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就是职工的文明礼貌、道德风范、企业的知名度等,把企业文化看成一旦形成就长此永久不变的信条。

以上四种误区有着一定的共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为使企业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融合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培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笔者认为,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途径主要有:

第一,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企业领导者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本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对本企业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要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指导企业文化各个系统的设计,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突出强调独具个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形成一种规范和理念,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企业文化对管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就在于挖掘文化管理的本质,丰富文化管理的内涵,提高文化管理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优势是:可以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加强职工的自我控制;能激励职工工作激情,提高生产效率,形成创业动力;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协同力;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通过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用,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使企业不断提高品位,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三,企业文化必须得到企业全员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