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经济论文范例6篇

休闲经济论文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1

休闲体育作为第三产业的一类,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休闲体育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投资的增长,还可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消费的增加,同时还能建构一种新的理念,使人们在身体上、心理上及文化教育上培养高尚的品质,逐渐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受到很好的间接经济效益。休闲体育的经济价值包括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2种,直接经济价值会收到直接经济效益,而影响休闲体育直接经济效益的是休闲体育用品业、旅游业及娱乐业等;间接经济价值会获得间接经济效益,而影响休闲体育间接经济效益的是生理、心理、文化教育等方面。

2辽宁省休闲体育产业

2.1辽宁省2012年各地区生产总值从表1中可知,2012年大连的生产总值在3个产业中最高,其次是沈阳,再次是鞍山、营口、盘锦、锦州、抚顺、本溪、丹东、辽阳、铁岭、朝阳、葫芦岛、阜新。近年来,辽宁力求产业结构调整,追求品牌和品质效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调整和优化服务业结构,也成为近年来我省服务业发展的航向标。结合打造“休闲体育城市”的产业定位,我省重点发展休闲体育,形成一个良好的具有特色的休闲体育产业集群。

2.2辽宁省各地区2005-2012年旅游外汇收入从表2中可知,大连的旅游外汇在历年中收入最高,其次是沈阳,再次是鞍山、丹东、锦州、本溪、盘锦、营口、葫芦岛、抚顺、辽阳、铁岭、阜新、朝阳。其中,营口是辽宁沿海经济地带,其风景优美;大连是中国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大连背依中国东北腹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东北之窗”“北方明珠”“浪漫之都”之称,所以都是旅游的最佳圣地。沈阳地处辽宁省的中心城市,是辽宁省的省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环境优雅、历史遗迹等丰富,是旅游的必经之地。而鞍山、本溪等都是四面环山,有许多名胜古迹,是旅游的好去处。

2.3辽宁省休闲体育产业市场休闲体育产业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要受到市场的需求、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社会水平的提高。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辽宁省经济的发展,为辽宁省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具不完全统计,现今辽宁省共有14个滑雪场,13个高尔夫球场,46个户外俱乐部,25个拓展俱乐部,旅行社在2012年已有1165家(2012年年鉴)。大卖场有111家(图2),从调查的数量上看,每家的户外品牌都将近20个;从定位上看,各种定位层次的品牌云集其中。在辽宁省中,沈阳户外市场更是非常繁荣,户外俱乐部几乎占到46%的比例,沈阳的各种户外活动群体有上百个,所辐射到的户外活动人群众多,每周末参与户外活动的人口有数万人之多。拓展俱乐部大多数也都开在沈阳、大连和鞍山,其他地方没有正规店拓展俱乐部。例如,2012年9月1日是兴隆大家庭周年庆典,现场客流可谓川流不息,TheNorthFace一家当日销售额就突破20万元。总之,辽宁的户外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所创造的利润更是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3辽宁省休闲体育产业化构建模型

3.1“一核一圈六区”休闲体育产业区战略布局辽宁省应大力拓展休闲体育产业,积极整合休闲体育资源和山水自然资源,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以创建休闲体育基地带动休闲体育产业集群化。在辽宁省建立“一核一圈六区”休闲体育产业区,所谓的“一核”是以沈阳为中心重点,周边城市为辅的休闲体育产业区,“一圈”是在大连市的自然风光,建立环抱中心城区的具有特色的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圈。“六区”是在沈阳周边城市打造6个体育产业功能集聚区,有鞍山、本溪、朝阳、阜新等山地户外运动集聚区;沈阳、大连休闲体育赛事集聚区;沈阳、大连、鞍山及周边城市的时尚运动体验休闲集聚区;葫芦岛、大连、丹东、营口、锦州水上运动集聚区;沈阳、大连高尔夫运动集聚区;以及沈阳、大连、辽阳、抚顺、本溪等冰雪运动集聚区。

3.2创新开发模式和制度安排在开发模式和制度安排上,辽宁省休闲体育产业基地将考虑借鉴国外休闲体育城开发模式。同时,以大连、沈阳等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带开发,将按一级开发、投融资、运营管理3个层次进行制度安排,以整合各方休闲体育资源,吸引战略投资机构和集体、民营资本参与。在辽宁省休闲体育产业带规划上,进行先进的理念策划、市场分析和休闲体育赛事规划等。在招商上将通过各种招商平台,引进大量的投资商和运营商,整合休闲体育产业要素,提升休闲体育产业品质。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2

休闲经济目前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也引起专家和学者们的瞩目,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传统的经济学主要研究有限资源条件下的有效配置问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一些悖论,比如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工资决定理论(Wage Determinism)认为,工资由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递减。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表明工资高过一定的限度,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不足以抵补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劳动力的供给反而会减少。出现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因为在低工资阶段,由于收入水平仅能满足个体的基本要求,因此,工资的提高能够刺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当工资达到总收入满足物质需要之外还有足够剩余,能为闲暇要求提供物质基础之后,或人们为实现一个固定目标而工作,如买一辆价值20000美元的汽车并已达到目标时,那么工资的增加就不会导致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这就是西方劳动经济学理论中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由此,经济理论需要重新思考这条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微观经济主体的权衡和选择是宏观经济模式的基础,个体的劳动选择说明传统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内容正发生着某种变化,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着调整和转变,以休闲经济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将成为一种主流。

休闲经济的立论

休闲经济是指建立在休闲的大众化基础之上,由休闲消费需求和休闲产品供给构筑的经济,是社会发展到大众普遍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和剩余财富的社会时代所产生的经济现象。休闲经济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上的经济,自从有人类以来,无论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还是信息社会,人类的经济活动直处于“劳动型经济”,是以追求财富最大化为目的的效率型经济。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之后,创造价值的形式发生变化,同时,人类积累了雄厚的财富,建立高度的物质文明,从而具备休闲的经济基础。“休闲经济”以追求人生价值最大化为核心,是“劳动型经济”的一种变异性转型。人类活动将由劳作为中心转为以休闲为中心,休闲经济也成为经济活动的轴心,由此,传统经济活动的目的、价值观念、劳动的效率、劳动形式等各个方面都将发生变化。

杰佛瑞・戈比先生、托马斯・古德尔等国际休闲研究的权威人士预言,“2015年前后,世界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代’时,休闲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休闲服务将主导世界劳务市场,国民生产总值中会有一半以上的份额由休闲产业创造,人们将把生命中一半的时间和一半的金钱用于休闲”。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即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席卷世界各地,在稍后的几年内,休闲的中心地位将会得到加强,人们的休闲概念将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到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至85%。休闲经济一方面体现为人们在闲暇时间的休闲消费活动,另一方面,也体现休闲产业对于休闲消费品的生产活动。

在经济世界中,大多数人同时具备“劳动者”和“消费者”两种身份,当这种经济社会现象越来越普及,当休闲成为人的精神与物质需要,产生许多经济利润点时,休闲经济学就应运而生。休闲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的休闲活动的特点、人的休闲行为的投入与产出、休闲派生的产业群及其所创造的价值、休闲经济的运行规律及有关经济变量关系等,休闲经济学不但对于指导人们如何正确休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指导国家和社会如何顺应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休闲经济具备一定规模

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导致生活时间分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劳动时间的减少,闲暇时问的增加。农家体验、乡村采摘体验、都市农业等与休闲和体验相关的概念和词汇流行,预示着休闲消费和休闲产业的发展机遇。

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主要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日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休闲经济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休闲经济不仅与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及产品有关,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品生产活动也密切相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休闲理念融入各个产业。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会带来新的产业革命。例如电信业领域以娱乐为核心内容的新业务,将会成为电信业未来发展的增长点;在传统产业,如果其产品能够体现休闲价值,同样能够焕发出新兴的光彩:在商业及房地产开发产业中,如果能把休闲理念融入其中,就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产业竞争力。

自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城乡居民收入已经大大提高;1995年开始实施每周5天工作制,大大增加人们的闲暇时间;1999年9月又增加法定节假日,现在中国的受薪者每年享有法定节假日115天,在世界各国中属于比较高的。由此,中国的休闲经济在近十年得到迅速发展,体现在的旅游、娱乐、体健身、文化传播等四个主要方面。

旅游。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达到4000美元以上时,产生出国旅游动机;超过1万美元时,产生洲际旅游动机。2007年我国人均GDP为2300美元左右,旅游业日渐发展,旅游需求急剧增长,2000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为744亿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为3176亿元人民币;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6.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7771亿元,国内旅游在旅游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达到70%以上,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实践证明,旅游业作为休闲经济的主力军,不但自身提供的服务和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其他休闲经济领域,而且能够带动各相关产业和休闲经济其他领域的发展。

娱乐。自娱自乐或到娱乐场所进行娱

乐,是普及性极高的一项休闲活动。自娱自乐,包括在家看电影电视,唱卡拉OK,举办家庭舞会等,在城镇居民中已基本普及;集体娱乐场所,包括舞厅、歌厅、酒吧、茶馆等,目前在我国城乡地区非常普及。国家旅游局把“行、游、住、吃、购、娱”列为旅游生产力六大要素,表明对“旅游娱乐”已经达成共识。

体育健身。健康是人类的基本追求,在中国城乡居民普遍迈入小康社会之后,人们在体育和健身方面的消费日益增多,城市和许多农村乡镇,增加很多体育馆、健身房、室、游泳馆、保龄球馆,吸引城乡居民前往休闲和消费。国家旅游局已把体育健身作为一种专项旅游产品,加以开发和促销,推出多个系列的体育健身专项产品,满足海内外旅游者的需要,带动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

文化传播。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喜欢读书、读报、看电视、听广播,针对人们的需求,文化读物、媒体等专门开设以休闲活动为主的栏目、频道;电脑、网吧、互联网等休闲设施和休闲方式也形成为一种休闲方式。

由此可见,尽管中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离真正的“休闲时代”还有相当距离,但休闲经济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总体来说,我国国民的生活轴心正由劳动转向休闲。由于休闲与经济有着内在联系,政府可以根据休闲时间的长短,制定经济政策和促进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休闲、休闲产业、休闲经济的社会条件支持系统。

医治经济衰退的一剂良方

发展休闲经济,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从而成为医治经济衰退的一剂良方。同时,休闲经济具有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特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持续性,发展休闲经济,可以促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升级换代,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休闲产业作为一种集资金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等特性于一体的产业,其发展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另一方面,由于产业间的连带关系作用,休闲产业的带动几乎会涉及所有产业。以旅游业为例,旅游业带动了酒店、航空、铁路、出租车、餐饮、银行、保险、电信、旅游纪念品等产业的大发展。而且,休闲产业最终会辐射到产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休闲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辐射到其他产业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因此,休闲经济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牵引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稳定性,具有熨平消费,减缓经济周期性的作用。由于休闲经济使得生产具有一定的理念,人们的生活和消费形成一定的模式,即微观经济主体的消费行为具有稳定性,从而使得传统经济中普遍的周期性有所下降,或者使得经济的周期特征不明显;

第三,和谐性,发展休闲经济,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对缓解就业压力也具有积极意义。休闲产业是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国,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现实选择;同时,休闲能够缓解生活压力,减少不稳定情绪,因此,发展休闲经济对于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休闲时间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人们会更多地把收入和时间用于旅游、健身、娱乐、游戏、艺术、影视文化、教育等休闲活动,休闲消费在消费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通过发展休闲经济,满足国民高层次需求,促进国民自身的全面发展,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以及人力资本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休闲农业;农业资源;发展路径;生态建设

休闲农业主要指的是以农村资源作为媒介,通过对此的开发及利用,整合农林渔牧的生产经营,将传统农业的功能进行拓展,使其具备休闲的功能,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观光、度假、体验、娱乐等旅游休闲需求,进而使城乡联系更为紧密,并借此来改善农业的经营态势,实现农业的增收。

一、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亦是第一产业。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第三产业都无法强势跻身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显赫地位当中。随着休闲农业模式的出现,农业本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传承等一系列功能,通过有效的农业资源整合,形成了全新的旅游产品并开始进行营销,农业因此不仅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而且通过内涵的延伸使农业产业链更加完整。其他诸多相关产业比如餐饮、文化、交通等等也因此拥有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休闲农业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

诸多研究中有着大致相同的共识,认为在旅游业当中,每增加一名就业人员,则与之对应的产业便会直接产生三个以上的岗位。休闲农业对于旅游业的依赖众所周知,唯有休闲农业的“休闲程度”能够达到旅游业所要求的“一站式”服务标准化体系流程,才能谈及发展。而这样的形势,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可见,其不仅能够有力地拉动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增长,尤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的劳动力剩余问题,促进其再就业。

3、有利于扩大农村的农业产品经营范围

休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业,人们可以借旅游途径深入农村,切身体验农村风光的同时,亦可以直接买到最为“新鲜”的农业产品。与此同时,农村的农产品销售便可以直接卖给人们,减少了诸多冗赘之销售环节。另外,由旅游需求所推动的游客体验需求量的增加,也为农村带来了更宽泛的经济收入途径。除了农产品本身之外,休闲农业还赋予农产品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无形的经济价值,全面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循环经济主导下发展休闲农业的原则

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我国农业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化,以科技促效益、以低碳促发展,通过低消耗、小污染来推动农业实现转型。而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降低污染、可持续利用和废物再生,也就是理论概念层面所指的3R原则。

1、降低污染原则

在休闲农业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当中,降低污染原则的实现需要依靠减量化生产,简单来说就是要在保证成本最大化节约的基础上来满足游客们的消费需求。其实不单是在休闲农业领域,现代旅游业的宏观政策亦在倡导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秉着此原则。而休闲农业的特别之处主要就在于其所开发的旅游项目立足于农村,减少污染并保护环境实为至关重要之大计。然而通过汇集诸多研究发现,目前仍有较多休闲旅游项目的经营采用粗放式,为了经济效益甚至完全忽视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根本难以顾及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本文观点亦认为,长此以往,对于该产业的发展来说,无疑将起到巨大的阻碍性作用。

2、可持续利用原则

可持续利用原则其实就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最好的解释。概括来讲,就是要确保农业资源具有长期性的特点,确保其使用周期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休闲农业既然根植于农村,则其经济效益的高低必将直接取决于资源环境,而资源环境一旦成为“一次性”事物,则所造成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要以可持续利用原则为基准。但是包括森林、土地以及水资源在内的农业资源又都不可再生,所以此原则的实现,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废物再生原则

休闲农业作为热门旅游项目,其对于资源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大,自然而然地会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而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理念中对于资源的回收利用又有着相当高的关注度,因此应当建立相应的废弃物处理指导,对可再生的废物进行回收,在实现资源运用效率最大化的同时,有效保证生态环境的美观与健康。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发展休闲农业的选择模式

休闲农业的发展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应当将发展目标定位在更高品位与层次上,并且遵循循环经济原则,积极探索出适合自身的新模式。

1、环境导向模式

休闲农业的特色就在于其休闲环境的特殊性。立足于循环经济原则的休闲农业项目覆盖了农林渔牧等产业,除了旅游产品本身外,最为吸引人的就是以观光参与为主的体验。在循环经济的要求下,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能够提供最为新鲜的绿色农产品,受到许多人的欢迎,同时还能够有效唤醒农民与游客的生态意识,进而形成合力,共同维护生态家园的健康与完整。

2、资源导向模式

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休闲农业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并通过城乡的有效结合来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在循环经济的政策要求下,休闲农业亦可以通过现代化资源的引进,借人们旅游之机,最大程度地普及农业相关知识,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论,以提高人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与此同时,还可借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入普及来全面提升各个主体的思想意识以及对此的认识,进而加大力度引进全新的技术应用,确保生态环境与农产品都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加大休闲农业的吸引力,并通过成本的节约来实现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增长。

3、文化导向模式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也就凝聚成了不同类型的民俗文化。其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均有着较高的吸引力。立足于循环经济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能够最大程度使不同的民族与民俗文化得以被保留与传承,包括饮食文化、休闲活动、民间技艺、节庆活动等等。因此,可以以此为契机,对休闲农业的功能进行大面积拓展,以文化为导向,为循环经济主导下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基于循环经济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探寻

在社会多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当下,休闲农业的地位逐渐凸显,其发展建立于循环经济基础上,已然成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由之路。鉴于上述循环经济视角下发展休闲农业的选择模式,本文认为探寻基于循环经济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突出休闲农业特色

休闲农业的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均需要以完整的战略规划作为指导。这也是有效提升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休闲农业需要加大对自身特色的开发力度,结合诸多产业的共同力量,包括当地文化产业、饮食业等等,为休闲农业的功能与形态做好明确的定位,构建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进而形成主导产业并突出优势,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效力。

2、重点保护休闲农业的生态发展

休闲农业的增收,绝不应当仅仅依靠盲目建设。以旅游休闲及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固然需要不断完善环境设施与拓展功能范围,但循环经济理论依然时刻在警醒着休闲农业的建设必须要着重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就是说,休闲农业需要尊重自然环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以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来推动和谐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赋予休闲农业以更为现代化的教育意义,使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不断加深。

3、加大政策与财政支持力度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休闲农业相关基础设施能够不断被完善。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新农村的建设至关重要,做好休闲农业的建设完全可以被视为是一项民生工程。因此,应当由地方政府带头,大力吸引民间资金,辅以政府力所能及的财政支持,以扶持地方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并确保相关配套建设能够完全符合各个行业的相关标准,使休闲农业的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并坚实循环经济之后盾。

4、加强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

要想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本文认为单纯依靠相关工作人员的力量显然不够,应当嵌入政府对此的监管,实现领导体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并协同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通过明晰的分工与协调来实现整个行业的规范。与此同时,休闲农业的经营者亦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最大力度的教育与培训,使之在具备基本素质的同时,能够立足于时代的高度,同地方一并融入文化内涵,整体提升服务的综合水平与档次,共同创设出良好的休闲农业发展氛围,形成一种社会的体制化,不断深刻循环经济相关理论。

五、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威胁。而休闲农业本身同其他模式的旅游具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可以说是完全依赖于生态环境的。而循环经济成为了近些年国际通用的一个热门词汇,其理论已经开始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越发深入的态势,休闲农业的发展也由此拥有了全新的政策导向。本文旨在进一步引起更多的重视,共同为循环经济视域下休闲农业的发展做出些许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点明、郑晓云:基于低碳经济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J].中外企业家,2014(5).

[2] 邹统钎:基于生态链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北京蟹岛度假村的旅游循环经济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1).

[3] 郝彦革、沙艳荣: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以秦皇岛休闲农业发展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1(16).

[4] 周颖、苗鹏飞、甘寿文、李虎:沂蒙山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总体布局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4).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4

内容摘要:本文从商业性供给视角对休闲产业的概念进a行重新界定,引入共生理论,分析其在休闲产业发展研究中的适用性,进一步应用共生理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就休闲产业共生发展中共生单元界定、共生关系形成、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及其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思路进行分析,以全新的视角提出研究休闲产业发展的一个理论框架。

关键词:休闲产业 共生理论 研究框架

作为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国内外学者对休闲产业的研究也趋向多样和深层次,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分析方法。本文引入共生理论,结合休闲产业的特性,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对休闲产业发展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框架。

休闲产业的界定:概念、特性与分类

(一)休闲产业的概念及特性

休闲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应该遵循经济学的定义方法,在经济学里,“休闲”被定义为“消费者在闲暇时间里的活动”(卿前龙,2008),那么休闲产业的形成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休闲需求。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休闲产业,主要研究商业性休闲,对自给性休闲和公共部门提供的休闲不进行考察。因此,界定休闲产业,应该从商业性供给出发。笔者认为休闲产业是指由消费者的休闲需求(指以满足人们闲暇时间、身心愉悦、有支付能力的休闲需求)引发的提供休闲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及其相关企业构成的企业群,是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休闲产业是一个高度融合型的产业,不仅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核心产业,还同时与交通运输、信息服务、金融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等产业相互依托,共存共荣(郑胜华等,2009)。休闲产业广泛融合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中,是其他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相互融合、演进而成的一个新的产业系统。休闲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休闲化的必然结果。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休闲产业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多元化。休闲产业门类众多,产业形态多种多样,不局限于某一部门或行业中,包括国防在内的几乎所有部门中都存在休闲,其边界也日益模糊。综合性。楼嘉军(2005)认为“休闲产业是个综合性的产业集合体,涉及面相当广”。休闲产业不仅形态多种多样,而且任一形态又不是简单的从属于某一行业或部门,它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等行业。关联性。田松青(2004)通过列表表明休闲产业关联性强,是国民经济强有力的助推器。楼嘉军(2005)指出休闲产业具有关联特性,休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产业链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几乎现存的每一个产业部门,都或多或少的与休闲活动有关联,因此休闲产业发展对其他产业部门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或诱导作用。发展性。休闲产业随着经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休闲需求的变化,休闲产业表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多样、由趋同到个性化发展趋势,并不断发展创新。替代性和互补性。休闲产业种类繁多,休闲产品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休闲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和互补性,决定了休闲产业各行业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能够共同发展。

(二)休闲产业分类

休闲产业的类别因其分类标准的不同而不同,借鉴国内外学者的分类方法,根据本研究的需要,笔者将其分类主要归纳为三种(见表1)。

应用共生理论研究休闲产业的适用性

共生(Symbiosis)一词源于希腊语,最早应用于生物学,袁纯清1998年将共生理论引入经济学研究领域。研究休闲产业的现有文献中,大部分是对休闲产业概念、特征、分类、地位和作用进行定性研究,笼统地提出一些发展对策和建议,而缺乏对休闲产业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一方面在于理论上尚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使得对休闲产业的研究不够深入,其发展也缺乏理论指导,因而需要寻找和构建一种研究休闲产业的理论分析方法。一方面由于休闲产业的特殊性,它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系统,关联着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造成众多学者们对休闲产业内涵理解的不一致。

共生理论的本质是互依、互惠、协同、合作与发展,共生体内的各共生单元之间互惠互利,在合作中得到优化、进化和发展。休闲产业作为一个高关联性和综合性的产业,囊括了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中的很多部门,与其他产业有着错综复杂的共生关系。休闲产业的发展,不仅使文化、娱乐、旅游等产业加速发展,还推动着商业、邮政、电讯、运输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共生的经济系统。休闲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企业之间更存在密切的共生关系。要深入剖析休闲产业的发展,需要研究组成休闲产业的各主体之间信息传递、物质交流、能量传导等关系,探讨主体之间的复杂联系。共生理论作为生物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是对众多复杂主体的研究,而休闲产业系统内各主体恰好对应共生体中的各共生单元,应用共生理论研究休闲产业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适用性,能够更恰当地分析休闲产业内外部的各种关系。

基于共生理论的休闲产业分析框架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要素。其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条件,共生模式是关键(袁纯清,1998)。共生单元是多样的,有企业层次的,也有产业层次的,还有区域和国家层次的,而且不同共生单元之间的组合,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共生关系(胡晓鹏,2008)。共生理论阐释的共生系统是有层次性的,不同分析层次上的共生系统也有所差异。根据休闲产业的特性,笔者认为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上应用共生理论对休闲产业进行研究。

(一)微观层面休闲产业共生研究

从微观层面研究休闲产业,就是将休闲产业作为一个共生系统,将休闲产业中的企业作为共生单元,研究休闲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及其演变。具体来讲就是研究休闲产业的主体产业和辅助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

1.共生关系形成条件。共生单元之间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共生关系,共生理论给出了共生关系形成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稳定条件。应用共生理论研究休闲产业中上下游企业间的共生关系,首要问题是研究其共生关系的形成条件。

首先,根据共生理论的质参量兼容原理,研究微观休闲企业之间的关联互动关系。共生理论指出质参量兼容决定共生关系形成的可能性。潜在或侯选共生单元之间要构成共生关系,首先必须具有某种时间或空间联系,即共生单元之间至少具有一组质参量兼容。厘清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对休闲产业进行规划、整合、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研究微观休闲主体之间的共生界面。在给定的时空条件下,共生单元之间必须通过某种确定的共生界面进行交流,从而为共生关系的形成提供渠道。通过共生界面研究,揭示休闲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渠道。共生界面的形成和发展是共生关系形成和演变的基础,从而进一步为研究休闲产业内部的纵向关系奠定基础。第三,研究微观休闲主体共生单元之间必然的物质、信息和能量联系,它们是形成共生关系的基础。共生理论指明了共生关系形成的三个要件:一是各共生单元之间要有分工,有功能上的互补;二是共生的形成是以共生能量生成为基础;三是共生会产生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研究休闲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联系的本质在于研究其共生关系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供需关系、竞争合作、利益分配等多方面内容,以揭示其共生实现机制。

2.共生环境分析。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即共生模式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共生关系存在的环境往往是多重的,不同种类的环境对共生关系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按影响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按影响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主要环境和次要环境。

笔者认为可以从内部共生环境和外部共生环境两个方面来研究休闲企业的共生环境。所谓内部共生环境,是指共生体或共生系统内部各共生单元相互联系的界面;外部共生环境即指共生体或共生系统以外的影响共生关系的所有因素。休闲产业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等诸多方面。从微观层面,就是研究有利于上下游休闲企业共生互动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微观影响因素,找出影响休闲企业共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进一步为休闲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3.共生模式及演化分析。共生模式又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也反映作用的强度。共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和共生单元自身的变化,共生度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研究休闲产业共生模式及演化,不仅可以判断既存共生关系的合理性,促进共生单元达到最佳共生状态;而且可以在符合共生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引导一些共生关系向预定的方向发展,同时人为地设计和选择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的共生模式。

根据休闲产业的特性,可以从共生组织模式、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空间模式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共生组织模式。共生组织模式反映共生单元的共生组织程度。共生组织模式可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种形式。共生理论揭示出共生组织模式演化的方向,从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到一体化共生。

研究微观休闲主体的共生组织模式,需要结合休闲产业的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休闲企业之间存在不同的共生组织模式,在同一发展阶段也会存在不同的共生组织模式,但在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个主导的共生组织模式。需要揭示休闲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主导共生组织模式,进一步研究其共生组织模式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条件、机制和基本规律,从而揭示休闲产业内部上下游企业之间共生关系的演变规律,为制定微观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指导。

共生行为模式。共生行为模式是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形态类型,反映了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和分配关系。共生行为模式一般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共生行为模式主要反映共生单元之间或共生关系内部的相互作用,其进化的路径是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互惠共生。

在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其共生行为模式主要有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两种,其本质在于休闲产业中上下游企业之间在合作互动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关系。共生行为模式对共生组织具有较大的影响,对产业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乃至产业绩效具有根本性的影响。研究休闲产业的共生行为模式,目的在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或引导休闲企业良好的市场行为,从而为建立长期稳定的共生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共生空间模式。共生空间模式主要是指共生单元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作用的空间方向。一般可分为点状、线状、树状、网状四种模式。休闲产业的共生空间模式,主要研究作为共生单元的休闲企业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其相互作用方向,共生圈的扩展模式等。目的在于揭示休闲产业空间布局及其演变规律,为休闲产业发展空间规划、区域分工、资源整合、产业链构建等奠定理论基础。

(二)中观层面的休闲产业共生研究

中观层面休闲产业共生研究,就是将休闲产业视为一个共生系统,从三个角度展开,一是将休闲产业根据休闲服务内容横向划分为不同行业,将这些不同的行业视为共生单元,研究各行业之间的共生关系特别是主体休闲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横向关系。二是按空间布局划分为不同区域,将这些不同区域视为共生单元,研究不同区域之间的共生关系,包括城市休闲产业、城郊休闲产业和乡村休闲产业的共生关系。三是按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划分,将不同的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内休闲产业视为共生单元,研究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共生形成条件、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及其演化等内容。

1.共生关系形成条件。休闲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或不同区域休闲产业之间存在竞争与合作、融合与互动、互补与替代等多种共生关系,而良好共生关系的形成同样需要一定的条件,从中观层面研究休闲产业,首先要研究其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或不同区域休闲产业之间共生关系形成的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均衡条件、稳定条件等多方面内容。目的在于揭示其共生机理,为其健康协调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并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2.共生环境分析。从中观层面研究休闲产业的共生环境,主要在于科学认识和分析休闲产业内部各行业或不同区域休闲产业共生发展的环境条件,为制定休闲产业发展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可以从内部共生环境和外部共生环境来研究。中观层面的共生环境分析主要集中于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

3.共生模式及演化分析。中观层面的休闲产业共生模式研究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共生组织模式、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空间模式。对中观层面休闲产业共生模式的研究,可以依据不同的共生单元的界定,有侧重的研究其共生模式及其演化。结合共生单元的确定,本文认为以下几方面应该成为今后重点研究方向:

研究休闲农业、休闲工业和休闲服务业的共生模式。由于休闲农业、休闲工业和休闲服务业的空间布局、产品特性、服务对象、依托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和联系,也存在极大的互补性和竞争性,竞争合作就成为其主要的共生关系。笔者认为主要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互动、分工协作等方面研究其实现共生的路径和模式。进一步研究其共生模式随共生环境的演变而演变的规律,从而揭示其行业结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的演变规律。

研究主体休闲产业和辅助休闲产业的共生模式。主要考察两者之间的关联度,一方面主体休闲产业为辅助休闲产业提供了市场需求,带动和促进辅助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辅助产业也为主体产业提供了支持和依托,其发展也会促进主体产业的发展。

研究城市休闲产业、城郊休闲产业和乡村休闲产业的共生模式。应该侧重研究其空间模式,目的在于以休闲产业的发展带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各产业的功能、三者之间的供求关系、交流渠道、空间结构等。对于休闲产业的共生空间模式,本文提供两种路径:一是对单个产业系统(如城市休闲产业)的考察,厘清其共生的范围和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功能和服务对象;一是考察三者在资源、功能、市场和信息等方面的互补,确定其合适的共生模式,并对城市、城郊和乡村的休闲资源进行统一整合。

产业共生模式随着共生界面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分析其演化过程仍从共生组织模式、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空间模式三个方面进行。

(三)宏观层面休闲产业共生研究

休闲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研究休闲产业需要科学把握休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互动关系,揭示其共生机理,从而界定其共生模式及其共生实现方式。需要掌握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演变趋势。

宏观层面休闲产业共生研究就是将整个国民经济系统视为一个大的共生系统,将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各产业视为共生单元,研究休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包括结构关系、关联关系、互动关系、竞争合作关系等共生关系。随着休闲产业的发展,在休闲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些关系都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因此,需要结合休闲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研究休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各种共生关系、共生模式及其演化条件、演化特征,从而掌握其演变的一般规律。

宏观层面休闲产业共生研究还可以研究休闲产业与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等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经济发展是休闲产业发展的动力基础,资源是休闲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是休闲产业发展的灵魂,社会是休闲产业发展的目的和背景。研究是为了准确认识休闲产业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继承和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作用机理。通过宏观层面的休闲产业共生研究可以为制定宏观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结论

研究休闲产业的共生,目的在于理解和把握其共生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从而使各共生单元按照共生原理不断推进其向进化、优化转变。休闲产业作为多产业的融合系统,为对称互惠共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共生关系演化的方向最终是互惠共生或一体化共生,也意味着各共生单元的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可以将共生视为发展休闲产业的一个目标,通过与休闲产业有关的各共生关系的发展演化,可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由此而见,无论是将共生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还是一个发展目标,都是有利于休闲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原梅生.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5

关键词:休闲产业;SWOT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170-02

一、中国休闲产业概述

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休闲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增长点,国内目前已有多个城市确定了以发展休闲经济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第一大国。中国人通过消费享受休闲的时代正在到来,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尽管中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旅游消费构成上,休闲度假占整个旅游的比重仅为20%左右,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50%左右的比重,尚未进入真正的“休闲时代”,但休闲经济已具备了相当规模,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二、休闲产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近年来,随着休假制度不断变革,中国每年的公休假日达到114天,出现了“十一”、“春节”两个七天的假期,为居民消费、休闲度假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从而也奠定了假日经济坚实的基础。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16%,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据国家旅游局预测,2020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33 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总产值的8%,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由此可见,中国的休闲产业和假日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力。加快休闲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可以进一步加快服务业改造的步伐,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层次,同时刺激金融信息等现代化服务业加快创新步伐,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加快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此外休闲产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产业,也是低就业门槛的产业,劳动就业的培训成本低。据一些发达国家统计,休闲业安排就业的平均成本要比其他经济部门低36.3%。另外,休闲业的就业带动性强,就业乘数高。从国外的统计数字来看,国外的的休闲产业吸收了相当比例的就业人员。

三、中国休闲产业的SWOT分析

1.中国休闲产业发展优势。(1)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800美元~1 000美元时,社会就会进入休闲消费的急剧扩张期,人们将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闲暇时间投入休闲消费。因此,在中国休闲产业已临近其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2)自然、人文资源丰富。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中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了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 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 269处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 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采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筑工程等等。

2.中国休闲产业发展瓶颈。(1)集中性节假日制度。中国集中性的节假日制度,对旅游能级的提高起到严重阻碍作用。由于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旅游产品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缓解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时间矛盾冲突的弹性非常有限。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多变性,但节假日时间过度集中,使旅游消费需求在同一时间集中释放,导致旅游客流过分集中,交通运输、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景区景点承载过量,服务质量下降,游客满意程度也随即下降,旅游消费需求转移,削弱了旅游消费能级的提升。因此,目前的休假制度只适应浅层次的观光旅游,阻碍了高层次休闲度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2)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观念落后。对休闲产业的正确认识是推动其迅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而中国目前有关发展休闲产业方面的理论还很不成熟,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各阶层中都普遍存在着对“休闲”、“休闲产业”认识不清的问题,把“休闲”理解为单纯的“吃喝玩乐”,出现了整日看电视、整夜泡网吧、成天打麻将的畸形“休闲”,甚至把休闲产业与业、色情业简单地画上了等号,严重阻碍了休闲产业的健康发展。

休闲经济论文范文6

关键词:休闲体育,回顾,瞻望

 

前言: 1995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首脑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休闲体育。这一世界性的潮流也已引起我国的重视,生活质量已被国家列为决策和发展的目标。,休闲体育。从改革开放的至今,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心,注重身心健康、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休闲体育逐渐成为社会生活消费热点。

1我国休闲体育的回顾

1.1相关学者的学术研究

1983年,于光远先生针对我国体育研究的状况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对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1994年,他进一步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80年代末期,我国有学者开始进行休闲研究。1992年王雅林等编著了《闲暇社会学》一书,从社会学角度对闲暇问题进行了研究;2001年,马惠娣发表了“休闲问题理论探究”一文,对休闲本质和休闲传统进行了探讨;2005年11月9日,马惠娣在“文化多样性与休闲发展”国际论坛上作了题为“文化多样性与中国人的休闲智慧”的报告,她认为休闲是一种生存的状态、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精神的态度、一种价值观、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和智慧的体现,是“成为人”的过程,是展示文化多样性最大的舞台。[5]1.1我国休闲体育的分类

1.1.1按运动项目分

竞技类:如篮球、排球、足球、棒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游泳、健美操、技巧等。

非竞技类:滑水、滑冰、滑雪、冲浪、雪橇、越野、登山、溜早冰、滑轮板、山地自行车、雪上摩托、划船、赛艇、帆板、水上摩托、冲浪、卡丁车、漂流、攀岩、跳伞、滑翔机、热气球、台球、壁球、保龄球、康乐球、高尔夫、门球、沙壶球、垂钓、蹦极、潜水等。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太极剑、气功、八段锦、五禽戏、划龙舟、踢毽球、跳绳等。

1.1.2按观赏参与活动分

观赏类: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到现场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

参与类:亲身参与各种体育类休闲活动。,休闲体育。

1.1.3按身心休闲部位分

技巧类:各种竞技与非竞技运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等。

益智类:类、电子竞技类、解谜类(包括文字类、魔方类、绳结类、迷环类等等)

1.2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的生活变化

1.2.1居民收入方面

居民的休闲体育消费主要受其经济收入的影响。一般来说,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居民的生活水平。该系数越小,生活越富裕;越大,越贫困。“1978-1998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2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1997年的1090.1元;非农业(城镇)居民纯收入水平由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1997年的5160.3元。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1%下降到1997年的55.05%;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81年的56.66%下降到1997年的46.41%。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有显著提高。也可以看出居民家庭消费正在从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过渡。” [6]经济是进行一切消费活动的基础,所以也是发展休闲体育的重要条件。

1.2.2余暇时间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了《北京人20年生活方式的变迁》,调查中发现“北京人其他休闲时间也增加了近1小时,大多是过去没有的项目。这说明与20年前相比,北京人的休闲活动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休闲体育。” [3]

余暇时间是休闲的保障之一,现如今人们的余暇时间越来越多,对于休闲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些说明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相对高效的完成工作的同时得到了比以前更为充分的休息时间,在得到物质回报的同时追求精神上的休闲。

2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前景

2.1与国外相比较

在发达国家休闲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目前,美国的休闲消费已达到28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其中以休闲体育为内容的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7]而在我国的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仍然存在着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健康的娱乐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解放,这些不健康的社会行为都将被休闲体育及其它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所替代。

2.2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休闲体育起步较晚,休闲项目也相对较少。目前“贵族化”体育项目不符合我国群众的消费水平。体育场馆的主要消费对象目前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中年人进场馆娱乐健身,有一些为工作而进行的社交因素。[6]所以,那些简单、易组织的体育活动,往往是大众休闲体育的首选。,休闲体育。这种大基础、中低消费的体育休闲方式是我国体育休闲的特点。,休闲体育。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休闲体育的发展是和余暇时间、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理念密不可分的,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共存的;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内容,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促进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达到社会整体向前进步的目的。所以只有在社会整体进步、生产力发达的条件下,人民的余暇时间才会更多,伴随着收入的增加,健康新鲜的休闲体育娱乐方式才能被人接受,消费理念自然也会提升,消费理念提升的同时也刺激消费水平的提高。

3.2建议

3.2.1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健康成为生活质量第一要素,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开始为了休闲和健身的目的而自愿进行有货币支出的消费。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期,休闲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潜力。

3.2.2增加休闲体育娱乐项目

休闲体育始终是发达国家在引领世界的潮流,我们要善于将一些新颖的休闲体育项目引入国内,“洋为己用”始终保持休闲体育的活性,与此同时还要保持和挖掘我国休闲体育文化的独特文化价值;培养亮点,打造精品;让休闲体育文化更多地进入教材和课堂;注重女性、老年人、少年儿童的休闲体育教育和研究;加强城市间的休闲体育文化交流与传播;结合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来规划和发展休闲体育文化;加强休闲体育文化与其他地域休闲文化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百度,休闲.baike.baidu.com/view/6495.html?wtp=tt

[2]东方网-文汇报,北京人20年生活方式的变迁.sina.com.cn

[3]卢锋.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4]谢雨航.休闲体育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02)

[5]陈永军.对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4)

[6]吴贻刚.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