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论文范例6篇

微观经济论文

微观经济论文范文1

微观经济学论文2800字(一):留学生微观经济学全英文授课的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对留学生专业课程开展全英文授课既是顺应中国高校高等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然趋势,又是提高高校自身的办学质量与办学层次的重大举措之一。江苏海洋大学自2019年起针对面向留学生开设的《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进行全英文教学探索。在分析留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工作的实践,分析得出在当前全英文授课过程中存在的教学理念不明确、教学形式流于表面、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应在课堂教学与课程考核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进一步改善,以期提高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

关键词:留学生微观经济学全英文授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2(b)-0215-02

在“一带一路”国家开放战略提出的背景之下,江苏海洋大学不断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自2015年“连云港市中亚留学生培养基地”成立以来,通过留学生项目、交换生项目以及自主招生等形式,已招收来自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老挝等国近两百名留学生,且规模正稳步提升。为了进一步提升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授课水平,面向留学生开展全英语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因此,选取了作为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的重要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微观经济学》进行全英文授课试点,开始在语言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摸索。

1《微观经济学》全英文教学实践

1.1课堂教学

作为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任课老师主讲这一传统的课堂授课方法,可以确保学生清晰地掌握课程的理论框架。但为了避免“满堂灌”的枯燥感,每周授课包含练习—讲授—讨论3个环节。以第八周课堂教学内容为例,授课计划是第五章(Elasticityanditsapplication)。第一节课是以需求定理与供给定理为主要考核内容的随堂测验,以深化学生对供需概念的理解,同时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通过解析及时巩固已学知识。第二节课以教师主讲為主,采取一节课一个关键词的形式,围绕“弹性(Elasticity)”这一核心概念让学生理解可同通过定量分析来进一步了解供求关系的变动幅度对市场运行的影响。第三节课就3种完全不同的市场(小麦市场、石油市场、毒品市场)是如何利用弹性进行市场运作的现实问题进行讨论,进一步理解弹性这一概念的实践意义。

1.2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是检验一门课程教师授课水平与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该课程的总评成绩是由期末考试成绩(50%)和平时成绩(50%)两大部分构成。期末考试采用笔试,由名词解释、单选题、判断题、计算题与问答题五大题型组成。其中,试题中的60%从平时课堂测验中抽取,目的是让学生重视课堂学习。在平时成绩的评价中,为了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表现,针对部分留学生遵守纪律意识较差的实际情况,评定是由出勤率、课堂测验结果以及课堂讨论参与程度3个部分组成。确保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留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发挥留学生个性独特与思维活跃的特点。表1统计的是该学期学生的最终成绩,总体而言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向留学生的专业课程全英文授课不同于专业英语课或者是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由于全英文教学尚处在初期摸索阶段,因此存在的问题也较多。

第一,留学生的英语能力。教学实践中面对的留学生的英文基础参差不齐,而《微观经济学》理论性较强,所涉及到的专业术语较多,不易理解。虽然部分留学生英语水平较高,但口语带有地方口音,与教师接触的标准英语特点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差异。再加上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不足以保障留师生进行无障碍交流。因此,语言障碍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授课效果。

第二,任课老师的全英文授课能力。授课教师在教学理念上,遵循传统的全英文教学模式,加上对授课对象英文水平了解程度不够,致使课堂授课进度出现滞后情况。此外,由于欠缺较强的英语表达和交流沟通能力,未能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留学生的特点较好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致使教学互动性不足。

第三,课程考核内容与形式的设计。尽管课堂测验与课堂讨论贯穿始终,但形式大于实质。一方面,课堂测验的内容设计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课后复习情况。另一方面,在期末考试试卷的设计上,作为客观题的单选题与判断题占据了一半分值,加上题目的主要来源是平时课堂测验,这样极易导致部分学生单一地背答案。此外,受到学生自身英文水平的影响,而在专题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不足,致使主观题方面的得分明显不理想。表2总结的是期末试卷各题型的得分情况,由此不难发现存在的弊端。

3促进《微观经济学》全英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针对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分析得出的种种问题,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先做好调整。

首先,明确教学理念与目标。全英文教学只是一种比较依赖语言的授课形式,而《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核心任务是训练留学生能够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当树立的是重视学生理论运用能力培养教学理念。只有让师生都明确这一教学目标,才能够激励学生在全英文教学的专业课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通过自身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利用专业知识去解析经济生活中各种问题。

其次,多种授课方法有机结合。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课堂谈论方式以外,要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本身强调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可以探索在课内安排外贸企业主管人员来做专题讲座,或者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实习基地,开展学生进企业的现场教学模式。通过实际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企业管理者的言传身教,让学生理解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实践意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最后,提高学生的课后学习积极性。由于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被安排参与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相对比较多,使得学生比较少利用其课余时间学习。因此,应当从课堂案谈论主题中布置一些延生性议题,甚至可以形成学术报告,纳入到最终考核体系。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当前各大网络平台提供的经济学课程,如英国公开大学公开课《60秒经济学探奇》、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公开课《微观经济学》、网易公开课《十分钟速成课:经济学》等。课程均采用英文授课,内容以案例教学为主,适合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4结语

近年来,江苏海洋大学积极探索完善适合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全英语授课是一种将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高效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适合国际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面向留学生开设的《微观经济学》作为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第一门全英文授课课程,希望在未来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大胆尝试多种手段、方式和途径以提升教学水平。

微观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微观经济学解决企业管理若干问题论文

摘要:对于我国企业管理来说,微观经济学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就目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来看,依然有很多问题出现,需要相关人员不断的努力。可以,国家的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进而让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本文就微观经济学解决企业管理若干问题方面做了简要的描述和分析,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企业管理;解决问题

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经济不断的进步,对于当代的企业管理来说,微观经济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通过有机的结合促进了企业管理更好的发展,对企业管理来说,微观经济学是一个理论基础。它对于企业的管理更加的实际化,能够左右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决策。如果能够在企业管理中更好的应用微观经济学,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让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一定的提升。

一、就目前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缺乏足够的资源。

如果将企业的经济资源分类的话,可以分为物理资源和人力资源两大方面。这些都是与微观经济管理息息相关的方面,而且他们也是判断企业的资源是否充足的一个依据。目前很多的企业在贷款时都是非常困难的,他们的资金运用无法到位。这些条件的约束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物质条件的提升,企业无法及时的更新设备,甚至在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时都无法满足生产的需求,而且在技术上也没有资金的支持,那么会造成企业拥有较为薄弱的人才力量,发展速度也会缓慢,渐渐与社会脱轨,设计的产品,也没能够包含新的科技,会逐渐的被市场所淘汰。所以资源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已有的资源应该降低建设的成本,做到节流,而在市场上不断的进行开拓,与他们合作,实现开源,这样才能够让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在管理结构和模式中存在问题

在大部分的企业管理中,他们会出现断层缓解的现象,每一个部门之间都是较为独立的,他们在生产环节,以及各方面都缺乏及时的沟通和联系,导致整个生产现象不能流畅的进行,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而让成本提升。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结构和模式,往往会造成生产的效率降低,成本不断的增加,而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质量管理方面也缺乏监督造成質量问题。这些都是因为缺乏一个流畅的管理条链。

另外还有一些企业,他们的管理组织结构过于简单化,虽然这样在初期运营的阶段,效率是很高的,但也容易出现资源集中的现象。对于小型的企业,这种简单的组织结构可能是适合的,但随着企业不断的扩大。信息量不断的增加,数据越来越多,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的出现。这样过于简单的结构组织,不能再符合企业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阻碍作用。

二、将微观经济学应用在企业管理中

(一)解决目前企业中人才流失的问题

研究市场中的个体行为是微观经济学所要做的内容,他主要的出发点是“资源是稀缺的”。而他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利用最低的资源而获取最大的利益。这个过程是由个体来完成的,所以在微观经济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大的是个体。那么也就要求了企业在管理的时候应该要以人为本,以其为指导思想,对人才给予足够的尊重,加强他们的归属感,让他们更好的为企业做贡献。

在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叫“激励”。顾名思义,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和制度来对个体进行奖励或惩罚。人们对于激励的反应还是非常明显的,对于理性的人来说他们会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进而作出选择。另外一些奖罚制度,还能够激起人们的好胜心。所以它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那么企业想要有效的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可以通过微观经济学中的激励这一方法。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于一个项目或一个工程实施的时候,采取有效的奖罚制度,激励企业的人员更努力的工作,让他们对企业有家的归属感,对这个企业,更有信心。以此提升他们,更好的为企业服务,长期的,为企业做贡献。

(二)对企业的资源管理不断加强

企业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想要在同行中更拥有竞争力,需要在有限的环境下创造更大的价值,需要利用最低的资源,取得最大的利润。所以可以利用微观经济学原理,促进资源配置的最高效化。提升资源配置有两个方法,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升利润,但就在实际管理中的经验来看,控制成本是更容易更便于操作的。所以企业可以着重从这一方面入手,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在日常的管理中,企业应该对生产模式进行优化,再采购物料的过程中,尽量的降低成本,对于库存管理及时的更新避免一些资源的浪费,在生产过程中对,销售渠道不断的扩展,创新结算方式,在配送的时候更加的简化,以此来对每一过程中的资源进行节约,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也可以从创新方面入手,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如果企业只顾及自己的壮大速度,不断的扩大规模,但忽略发展的方法进而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所以企业应该更加脚踏实地,注重对科技的研发,提升产品的价值,在技术方面,保证自己的优势。不断的创新企业的管理,这些对企业的稳固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微观经济论文范文2

1996年10月8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威廉·维克里(W.Vickrey)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詹姆斯·米尔利斯(J.A.Mirrlees)以其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分享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从而使信息经济学迅速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学术界对信息经济学的研揪渴加?8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该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马克卢普—普拉特(Machlup-Porat)的信息经济测算体系和约维兹(M.Yovits)的广义信息系统决策模型理论的系统引入,使情报学界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并由此奠定了宏观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尤其是在对信息产业的分类、评价和测算方面,已取得了相当丰富的应用性成果。相比之下,信息经济学的另一重要分支——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则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迄今为止,国内情报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理论体系还是相当陌生的。笔者认为,微观信息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一个十分活跃的前沿分支,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基本假定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更为重要的是,它解决了许多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在实践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尽管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经济研究领域中展开的,但其核心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及其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机制,因而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同样应当属于情报学研究的范畴。确切地说,微观信息经济是经济学和情报学研究的交叉领域。因此,情报工作者应当拓展视野,抓住时机,迅速投入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这不仅是时代的呼唤,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情报学发展的契机。

1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进展

1.1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微观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在不确定、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如何寻求一种契约和制度安排来规范当事者双方的经济行为,又称为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或契约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理性的经济人和“完备信息”。在此前提下,任何经济行为的结果都是确定的和唯一的。换句话说,抉择与行为后果一一对应,“帕累托最优”(ParetoPerfect)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是最优化决策问题,即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最大化。以赫伯特·西蒙(H.A.Simon于1978年以其《对经济组织内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和肯尼思·阿罗(K.J.Arrow于197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主要研究领域是不确定条件下的经济行为研究)为代表的一批欧美经济学家在60年代率先对“充分信息假定”提出质疑,指出不确定性是经济行为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决策都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抉择策略与行为后果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一种抉择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后果,同一个后果也可能由不同的抉择产生。进入70年代以后,乔治·斯蒂格勒(G.J.Stigler于1982年以其在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威廉·维克里、詹姆斯·米尔利斯等人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从现实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实践中发现,不仅行为者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而且信息的分布是不均匀、不对称的,即同一经济行为的当事人双方所持有的信息量可能是不等的。这种状况会严重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并经常导致“市场失灵”。这一重要发现(此前也许有人发现过这类问题,但并未给予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构成了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2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所讨论的议题涵盖很多方面:例如,厂商和消费者常常缺乏对手和交易品的信息而无法预期可能的收益;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具体状况缺乏足够的信息;拍卖商不知道主顾究竟肯出什么样的价格,而欲购者同样也不了解其它竞购者愿意支付多少钱;雇主并不清楚每个雇员的工作能力和努力程度等等。简而言之,经济行为中所有由于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分布所引起的市场不确定和交易障碍都属于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对于个别行为者而言,他所掌握的与某一交易行为和交易结果有关的信息都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有行为者或当事人双方都了解的信息,我们称之为公共信息;另一部分则是只有某个行为者自己知道,其它行为者或对方当事人所不了解的信息,我们称之为私人信息。例如,商品交易行为中的买方知道自己的消费偏好、支付能力和意愿价格等,但不了解商品的质量、性能和成本;而卖方则恰好相反。如果当事人双方各拥有自己的私人信息,就形成了信息不对称。其中,持有较多私人信息的一方具有信息优势,在交易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对方则居于信息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交易的达成显然要比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困难得多,因为信息劣势方试图使交易更加“公平”的努力变得更加困难。不幸的是,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分布的发生概率要比理想状态高得多,因此,需要制定某种交易规范和契约,以确保“可能的”交易顺利达成,从而实现对当事人双方都有利或至少对其中的一方有利,同时又不损害另一方利益的“合作剩余”。这正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广义上讲,产权经济学,激励经济学和博奕论(GameTheory)都可以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的范畴,而其核心议题则是“反向选择”(AdverseSelecting)和“道德危机”(MoralHazard)以及与此相关的“委托人—人”问题。“反向选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当事人中的信息优势方可能会故意隐藏私人信息,以求在交易中获取更大收益,而另一方则可能由于缺乏信息而利益受损。这种状况经常妨碍和阻止某些“有效率的”交易的达成。“反向选择”最典型的例子是人寿保险。由于保险公司不可能充分了解每个投保人的实际风险概率,因而高风险者可能有意隐瞒某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使保险公司相信自己属于低风险者,并通过支付相应保险费而获益,这种做法无疑会损害保险公司和低风险投保人的利益,并可能最终导致“市场失灵”。“道德危机”,亦称“道德风险”,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契约签订之前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约之后,一方因无法对另一方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很可能由于对方不负责任、混水摸鱼的做法而利益受损。换言之,这种信息不对称发生在签订契约之后,是一种人为的道德风险。例如,购买了就业保险的人可能不会急于找工作,购买了火灾保险的人可能会不太注意防火,从而导致失业的人数或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委托人—人理论所要研究的正是如何设计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解决这类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对于我们研究信息商品交易活动,规范信息市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事实上,信息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不对称市场,由于信息商品具有效用滞后的特性,在交易达成之前,买方无法确切地了解和验证其真实效用,只能主要依据卖方所提供的有限资料进行大致的估测和抉择,而卖方则很可能故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不真实地夸大信息商品的效用以谋求更高的价格。因此,信息商品交易中的买方常常陷入一种“反向选择”的困境;而且表现得比一般交易活动更为显著,这种状况导致信息商品交易中的欺诈行为十分普遍,并经常使信息市场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严重地妨碍了信息市场的有效运行。引入不对称信息经济的理论与方法,并借助这一工具设计和改进某种制度安排,肯定会有助于提高信息市场的运行效率。

2威廉·维克里的主要成就评价

威廉·维克里教授堪称当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不仅以其创造性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而享有盛誉,而且其著作之丰,研究领域之广也罕有人及。维克里一生发表了140余篇学术论文,广泛地涉足了公共经济学的几乎所有分支,其中主要集中在社会选择理论、税收理论、边际成本定价、城市经济学等领域。直接促成维克里教授获奖的理论成就是他所提出的最佳所得税系统模式(40年代中后期)和选择学说(60年代初),而维氏最有影响的贡献则是他所发明的“维克里拍卖法”(VickeryAuction)。

从表面上,我们似乎看不出维克里的这些研究与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如果深入地考察他所进行的具体的研究工作,就会发现实际上他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点展开的,导出的理论方法也是围绕如何设计和构造一种更有效的契约和制度安排,以规避信息不对称对效率的负面影响。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维克里是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作为一种工具和方法,将其广泛地应用于诸多领域,而这些方法也正是在针对某些具体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形成并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由于维氏的不对称信息经济理论贯穿于他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活动之中,因此很难对其加以简单的概括和总结,我们只能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其理论的内核,才能一窥端倪。维氏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理论。1946年,维克里建立了以所得税来平衡效率和公平的模式。这一模式后来由米尔利斯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并将其推延到其他领域。这一理论成果是维克里和米尔利斯荣获199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原因。维克里在其博士论文《累进税制的议事日程》(AgendaforProgressiveTaxation)中对这一模式进行了系统地阐述。他认为累进税影响了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的建议。他的另一项发明是“累积平均化”(CumulativeAveraging),指出所得税对于日期而言应是中性的,从而消除了纳税人为避税而改变交易日期的动机。此外,维克里在遗产税、消费税、公司税等方面也多有建树。

(2)选择学说。维克里在《效用、策略和社会决策规则》(Utility,StrategyandSocialDecisionRules196011)一文中修正了肯尼思·阿罗的社会选择理论,提出由基数效用定义社会福利函数,并讨论了社会决策中的策略性因素。

(3)“维克里拍卖法”又称为“第二价格拍卖法”。维克里在《反投机、拍卖和竞争性密封投标》(Counterspeculation,AuctionsandCompetitiveSealedTenders19613)一文中指出拍卖中竞买者的个人估价为私人信息,并创造性地发明了第二价格拍卖法,以抑制投标者的投机行为。采用这种拍卖法,投标者在决定其出价时只需要确定自己的个人估价,而不需要搜集和估测其他竞买者的出价,因而大大减少了投标者的信息搜寻费用。

该理论的重要意义并不仅限于拍卖和投标方面,它实际上解决的是在信息不充分、不对称条件下如何更有效地配置资源的问题,因而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

(4)边际效用测度。维克里对将某一商品的效用独立于其他商品效用的测度方法提出异议,建议对风险的反应测度边际效用,认为这将有助于优化收入分配。在《效用服务的反应性计价》(ResponsivePricingofUtilityServices.1971.2)一文中,维克里系统地发展了这一理论,研究了公平与激励之间的冲突问题,探讨了当个人生产率是私人信息时的最优化问题。这一理论后来被米尔利斯发展为一种更为精确化的模型。

3詹姆斯·米尔利斯的主要成就评价

米尔利斯教授并不是一位多产的经济学家,其公开发表的论文屈指可数。但他所进行的开创性的研究成就,尤其是在方法论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光芒。米尔利斯在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决不仅仅是因为他获得1996年度的经济学奖,相反,早在被提名为候选人之前,他就已经是夺标呼声最高的几位学术泰斗之一。对此,我们可能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米氏的著述的确是字字珠玑。事实上,他的一些重要成就至今仍未公开发表。米尔利斯在不对称信息经济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他不仅发展和完善了维克里等人的理论,而且开展了一系列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理论应用和模型化方面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尽管米尔利斯的研究也涉及财政与税收、福利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等诸多领域,但总的说来,从米氏的研究工作和学术成就中,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微观信息经济学的框架和基本理论。米尔利斯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委托人—人理论。米尔利斯创立了委托人—人的模型化方法,并奠定了其基本的模型框架。70年代中期,他深入地研究了激励与风险的关系,并推导出委托人—人理论的一个基本结论——个人努力程度与风险高度相关,从而解释了风险分担的必要性。

(2)税收理论。在《最优所得税理论的探讨》(AnExplorationintheTheoryofOptimunIncomeTaxation.1971)一文中,米尔利斯探讨了政府在不充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如何设计最优化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他发现,如果政府充分了解纳税人的能力差别,那么根据个人能力征收所得税是公平而有效率的,但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这种税制则会影响高能力者的努力程度,降低税率,因而最高收入的边际税率应该为零。这一结论后来发展成为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定理:必须让拥有私人信息者享有信息租金,否则就会导致反向选择,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

(3)福利经济学。在《福利经济学、信息和不确定性注释》(NotesonWelfareEconomics,InformationandUncertainty.1974)一文中,米尔利斯通过对社会福利函数的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由于政府缺乏企业和家庭的充分信息,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是不现实的。由此,米尔利斯后来将这一理论推及众多的经济领域。

4小结

微观信息经济学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理论方面,而是在于它在实践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价值。事实上,几年前美国政府就已开始运用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制订经济政策,一些政府机构和企业也已采用这一理论方法进行招标、拍卖等经济活动,了解这一点,对我们开展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田国强激励、信息及经济机制设计理论见: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杨小凯微观经济学新发展见: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3马费成,等情报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4李纲市场信息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5马克·布劳格等主编,汪熙曾等译世界重要经济学家辞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6黄亚钧,等微观经济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7赫伯特·西蒙著,李注流等译管理决策新科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8VarianHR.MicroeconomicAnalysis.London:W·W·Norton&Company,1984

微观经济论文范文3

关键词:微观经济主体;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利率弹性

利率是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调节器,是连接宏观和微观经济之间的纽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利率在市场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利率水映了金融市场的变化及整个经济的基本情况,而且利率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对市场进行宏观间接调控最为有效的手段。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西方货币政策概念,198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自此,在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下,具有现代意义的货币政策在我国开始实施。

利率调整对居民消费的效应分析

(一)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拟采用居民的消费增长率DCON代表居民的消费行为,同时,将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R、居民收入的增长率DY和居民收入水平Y作为自变量。

采用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CON是居民消费支出,DCON是其增长率;Y是居民收入用国内生产总值代表,DY则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R为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1+通货膨胀率))

由此,本文建立模型:DCON=c+β1*DY+β2*Y+β3*R

(二)实证结果和分析

使用EVIEWS3.1软件中的最小二乘估计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DCON=1.936244+0.678755DY+(1.70E-05)Y-0.139209R+0.749563AR(1)

(0.235275)(2.189484)(0.573229)(-0.272341)(3.044513)

R2=0.900975F=31.84467D.W=1.358340

通过以上回归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收入增长对消费增长的效益显著为正,DY每上升1个百分点,DCON就会上升0.678755个百分点。第二,收入增长对消费增长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绝对收入对消费增长的影响,绝对收入Y的系数非常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第三,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与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这符合利率和居民消费的一般理论,即利率下调刺激居民增加消费,利率上调居民则减少消费。可见,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对利率做出了理性的反应,但是同时需要注意到,居民消费对利率的弹性偏小,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率仅增长0.139209个百分点,相对于收入增长,其弹性则显得较低,且其t检验值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三)实证结果的原因分析

利率在经济生活中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对于目前我国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所起的作用不显著,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一是我国居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在生活中消费剩余往往以储蓄的方式储存起来。二是对未来的预期制约着我国消费的增长,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在不断发展变化,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渐增加,并且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居民的消费信心不足。三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贫富悬殊问题,这削弱了利率的消费效应。对于高收入者而言,因为消费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而边际消费倾向非常小;对于低收入者而言,其边际消费倾向非常高,但是他们想增加消费却没有相应的货币资金,并且目前消费信贷也因为多方面的限制进展缓慢,银行的消费信贷停留在很狭小的范围。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利率降低多少,都会出现高收入者因在当前的消费条件下,所有消费需求都基本得到满足而不增加消费,而低收入者则由于手中无钱无力增加消费的现象。可见,在经济生活中利率虽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对于目前我国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弱的。

利率调整对企业投资的效应分析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一般来讲,当利率下降时,企业会由于经营成本的降低增加投资;而利率上调则会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于是企业减少其投资需求。约翰泰勒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七个国家的利率水平与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他发现这些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均与实际利率成负相关关系。

(一)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本文对我国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进行分析,拟采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DI代表市场投资情况,将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一年期实际贷款利率R、国民收入Y和国民收入增长率DY作为自变量。

采用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DGI是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DgI是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Y是国民收入用国内生产总值替代,则DY是相对应的增长率(%);R为一年期实际贷款利率。由此,建立模型:DI=c+β1*DY+β2*Y+β3*R

(二)实证结果和分析

使用EVIEWS3.1软件中的最小二乘估计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DGI=-42.14569+3.052604DY+(4.55E-05)Y+3.258173R

(-2.249508)(3.621804)(1.899075)(2.287963)

R2=0.623514F=8.832768D.W=1.483161

DgI=0.613975DY+0.000119Y-0.379011R

(2.694126)(3.804750)(-0.580299)

R2=0.477478D.W=1.733647

通过以上回归模型及其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国民收入的增长对全社会投资的增长的效益显著为正,DY每上升1个百分点,DGI就会上升3.052604个百分点;全社会的投资增长和利率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且实际贷款利率R4的t检验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有悖于利率和投资的一般理论。第二,与全社会投资相比较,国民收入的增长对个体经济投资增长的影响较小,其系数仅为0.613975,远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影响系数3.052604;实际贷款利率与个体经济投资的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每下调1个百分点,DgI将增加0.379011个百分点,这符合利率和投资的一般理论。但需要注意到,实际贷款利率R4的t检验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实际贷款利率和个体经济增长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不显著。第三,国民收入水平与社会投资存在正相关关系,无论是全社会投资还是个体经济投资均与国民收入水平呈现正向相关关系。

(三)实证结果的原因分析

总体而言,利率刺激投资的作用非常有限。在我国,造成企业对利率缺乏敏感性的主要因素有:一是银行体系的制度性缺陷制约了货币供求机制效率的发挥,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二级银行制度,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商业银行来传递的。由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存在偏移,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受到阻碍。二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在利率管制下,利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在平衡机制被破坏。同时,利率形成机制的外生性特征非常明显,利率指标大多是根据政府的经验数据制定的,利率指标和实际经济运行的关联度低,并且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整也难以做到灵活及时。三是不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由于改革不到位,大多数国有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往往不计较成本和收益而进行投资,造成贷款软约束,其投资行为缺乏利率弹性;地方政府作为投资者,由于缺乏信贷约束,其直接投资基本上可以说是完全与利率无关,而是取决于政府的目标;民营企业虽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它们很难从国有银行得到贷款,其主要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利润的再投资等,而来自国有及其控股银行的资金所占的比例偏低,故而其投资的利率弹性不显著。四是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环境存在制度缺陷。在金融环境中,制度是金融系统的核心,而我国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由于目标差异形成地方政府在本位利益驱动下,对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进行抵消性博弈,形成地方上下级政府之间的非合作博弈格局。地方政府成为决定区域投资的重要力量,并成为影响投资的内生型因素。

提高我国微观经济主体利率弹性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金融市场和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从市场因素来看,金融市场效率过低,储蓄就会难以全部转化为投资,而目前我国金融深度和金融广度都不够。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同时也是进行利率改革的基础,可以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鼓励金融创新等来发展金融市场,扩大其覆盖面,提高其运行效率,增强其影响力,形成真正反映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的利率信号,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近年来我国利率改革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的利率管理体制仍较为单一,以管制利率为主,从而影响了利率政策效应的传导与发挥,而利率传导作用高效发挥的基础正是利率市场化。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虽已建立,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基准利率。稳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是我国金融业的重要任务。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改革引起了居民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增加,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居民大幅度提高预防性货币需求,不断压缩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加快保险市场的发展,增加政府公共性保障的供给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性保险,以降低对未来不确定预期恢复社会居民的信心。在社会信用体制缺失的情况下,银行会在大量吸收存款的同时,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进行谨慎贷款,风险不确定的贷款者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并会引起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样必然造成信贷业务发展缓慢,导致消费不足和国内有效投资不足。因此,需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并且通过引导消费观念的转变大力发展消费信贷,逐步地把居民的自我积累型滞后消费转变为有信用支持的适度超前消费。积累型消费对利率的弹性很低,而消费信贷对利率的反应比较敏感,通过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可提高消费的利率弹性。

(三)改善收入分配机制和调节资源的布局

收入分配机制缺乏效率,导致财富分布不均衡。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过大,不同的储蓄群体对利率的变动均缺乏敏感性。对此,应该改善收入分配的机制,提高收入分配的效率,培养具有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主流经济主体。并且,收入增长对消费增长的影响要远大于绝对收入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的同时,要加快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在经济和法制手段的双重调节下促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布局。

(四)推进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企业行为未完全市场化,预算软约束对利率特别是贷款利率的信号反应不敏感。作为资金需求方的企业,如果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明确清晰的产权关系、利益机制和风险机制,具有责、权、利相互制约的经营机制,那么它对利率的变动就会具有相当的灵敏度,就能根据利率变化采取灵活的融资方式和投资策略。因此,必须全面推进企业的改革,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和企业管理机制的规范。并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尽快明确企业的产权主体,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的进程,使得企业真正成为产权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尽快规范企业的管理机制,增强企业的信用观念,通过建立健全的企业利益驱动和风险约束机制,增强其对利率的敏感度,确保利率政策传导机制的畅通。

参考文献:

1.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盖锐.金融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微观经济论文范文4

(一)国债在金融市场上的功能

尽管国债一直是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有效手段,但是国债还具有其他许多重要的金融功能。

1.基准定价

作为基准定价的有效工具,国债必须具有一条真实的收益率曲线。在一个发达的国债市场上,国债具有构造一条“真实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的特性:(1)市场参与者认为国债是无风险的;(2)国债按预期数量有规律地发行,其发行期限绝大部分应为4周到10年;(3)国债供给量充足;(4)国债市场具有很好的统一性、流动性,在任何到期日其价格均不会出现异常波动。鉴于上述这些特征,市场参与者可利用所观察到的国债收益率绘制一条无风险收益率曲线,并且可以利用这条无风险收益率曲线来评价其他具有风险的债券价格。

2.利用国债回购进行融资

回购协议可视为以可靠的流动性为担保的短期贷款。投资于长期国债的管理人可通过国债回购市场保留其长期持仓量。回购市场规模大且主要依赖于国债作为其基础债券。据美联储统计,在2001年上半年,一级交易商日均未清偿回购总额为2.95万亿美元。政府证券清算公司(GSCC)按产品类型跟踪观察了通过其清算的回购交易,在2001年上半年,GSCC处理了超过98.1万亿美元的回购交易,日均处理7845亿美元,其中国债占78万亿美元(为所有回购交易的81.5%)。

(二)国债有助于降低投资者融资成本

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在购买公司所发行的债券时,一般会再选择购买国债或其衍生产品对债券利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若国债市场发育不健全,债券购买者就要使用成本更高的套期保值手段,则债券购买者的边际套期保值量将会减少,其面临的利率风险也会增加。为弥补债券购买者所面临的较高的边际利率风险,必须提高债券的预期收益率。因而,债券购买者利用国债及其衍生产品能有效地规避利率风险,同时可降低企业发行债券必须支付的利率水平。这样,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可在两个方面降低绝大多数投资者的费用:承销及债券发行。

(三)在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时期提供了流动性

为分析国债在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时能对金融市场发挥增强流动性的功能,BengtHolmstr?m和JeanTirole(1998)以美国经济为例,构建了一个在不稳定环境下,众多企业在房地产业进行长期投资以获取收益的模型。在Holmstr?m—Tirole模型中,在0期,每家企业采用发行债券和股票融资。

由于每位企业家受激励性所驱动必须至少保留一小部分企业预期净现值,因此每家企业的全部预期净现值一定大于其外部债权和股权的预期净现值。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企业家楔(entrepreneurialwedge)。在1期,企业项目投资所需要的资金可能会增加或减少,这称之为流动性振荡(liquidityshocks)。相应地,其投资的预期净现值同样会增加或减少。此时,每家企业必须决定是否继续或终止投资。若企业终止投资,则原所有的投资都将损失;若企业继续投资,它在2期所获得的投资收益有可能高于也有可能低于其预期收益。

Holmstr?m和Tirole利用该模型首先分析了经济扩张时期特定企业的随机流动性振荡特征。为使经济利益最大化,只要预期净现值保持正值,企业就应该在1期继续投资。然而,在企业所有的净现值和外部净现值之间的企业家楔的作用,限制了企业再向投资者发行新债券和新股票的能力。因此,流动性振荡会迫使某些具有的预期净现值的企业终止投资,并由此降低了总体经济利益。若1期流动性振荡为正向的企业将剩余资金贷给流动性振荡为负向的企业,虽然能阻止预期净现值为正值的企业减少投资,但能增加总体经济利益。然而,由于搜寻和交易费用的存在,因此拥有剩余资金的企业向资金短缺企业的贷款变得不切实际,而诸如商业银行之类的专门金融中介得以发展,他们聚集企业的剩余资金并将它们贷给资金不足的企业。除了贷款,流动性振荡为负向的企业还可能抽出其银行储蓄或出售在。期所获得的债券或其他企业的股票来清算其有价证券组合,以满足其在1期的融资需求。那么,在0期要求企业购入金融资产,还要进行初始投入,这就有可能降低企业的预期收益率。

其次,Holmstr?m和Tirole分析了非随机高度相关性的流动性振荡。例如,非预期性增税提高了所有企业在1期进行投资的成本。这类高度相关性的流动性振荡具有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时期的特征。上述企业获得的流动性来源——发行新债券或股票,以及从金融中介借款或清算其金融资产——均是内生的,即模型中的所有流动性均由私人企业的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由于这些流动性是内生的,所以不能满足整个经济对流动性的总需求。假定某些企业抽出存款以满足其流动性需求,金融中介将不能满足来自于其他企业对贷款的需求。若某些企业卖出股票和债券,证券的市场价格将会下降,较低的债券和股票价格将会阻止其他企业通过发行新债券和股票来募集资金。由于企业不能满足整个经济社会对流动性的需求,因此在发生危机时某些受流动性约束且预期净现值为正值的企业仍会终止投资,这种行为将降低总体经济利益。

最后,Holmstr?m和Tirole提出了国债的作用。国债与私人债券所提供的流动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国债所提供的流动性是外生的;二是国债的流动性基于政府强制性税收,而私人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则取决于特定企业和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经济环境。

在Holmstr?m和Tirole的模型中,没有将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作为可供选择的流动性来源。尽管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可向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而国债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所提供的流动性有很大的差异。

现实中,个人和企业可以主动利用国债的流动性。HolmstrOm和Tirole指出,面对具有高度相关性的流动性振荡,“政府债券提供了自我保险的工具”;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所发挥的流动性则依赖于政府的决策和行动。

因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不能完全替代国债所提供的流动性,仅是对国债所提供的流动性的补充。Holmstr?m和Tirole通过以上分析,论证了国债在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时期所提供的经济功能,即一个有相当规模的、活跃的国债市场能减缓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时期的就业、投资和生产规模的紧缩。

(四)国债能增加私人投资和实际GDP的增长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MichaelWoodford(1991)认为,传统模型和李嘉图均衡模型都不能完全解释国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且构建了流动性约束模型。传统模型和李嘉图均衡模型假定存在完善的金融中介,即个人和企业可以竞争性利率和未来收益为依据方便地获得融资。而流动性溢价的存在表明,金融中介是不完善的。正是金融中介的不完善性导致某些个人和企业会受到流动性的约束,即他们不能以未来收益为依据获得融资。且当现金流波动时,流动性约束还会迫使某些个人和企业放弃效益较高的项目,最终流动性约束会导致私人投资达不到最佳水平。

Woodford还强调,持续的国家预算赤字可使受流动性约束的个人和企业获得高度非流动性的未来收益权(未来税收)去换取高流动性的资产(国债)。因此,无论增加国家净债务(发行国债)是否会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不断增加的国家净债务有助于受流动性约束的个人和企业稳定其投资水平。另外,与传统模型和李嘉图均衡模型结论不同的是,不断增加的国家净债务对经济的影响并非是中性的。不断增加的国家净债务给与私人部门额外的流动性,减少了先前由于流动性约束而放弃的可获利投资项目,从长期而言加速了GDP的增长。Woodford的研究还进一步证实,流动性约束模型与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的表现相一致。

然而,国债供给并非是在私人流动性约束不再存在时才达到最佳水平。其原因在于,支付国债利息的资金来源于征税,而税负过重会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在发行国债以减缓流动性约束的宏观收益与征税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五)国债微观经济功能的佐证:我国香港特区财政和新加坡的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香港特区财政一直出现盈余,特区政府不必因赤字而发行债券。然而,特区政府决定建立政府债券市场并授权特区货币管理局发行债券。截至2000年底特区政府债券发行余额已达到1090亿港币,占特区GDP的8.6%。

与我国香港相类似,新加坡政府同样有持续的财政盈余,也没有发行政府债券的财政需求。但新加坡政府授权货币管理局(MAS)于1998年发行了新加坡政府债券(SGS)。截至2000年底,SGS余额达到432亿新加坡元,占新加坡GDP的27.2%。MAS认为,新加坡发展政府债券市场的目的是:(1)供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短期无违约风险或违约风险很小的投资选择;(2)建立一个具有较强流动性的政府债券市场作为公司债券市场的基准;(3)鼓励发展与固定收益债券相关的技术及扩大新加坡可提供金融服务的领域。

不过,理论界至今尚未对我国香港特区和新加坡的实践进行实证性研究,以定量确定我国香港和新加坡发行政府债券的绩效。然而,经济学家和金融市场参与者均认为,建立活跃的政府债券市场是发展有效资本市场的前提条件。我国香港特区和新加坡在没有预算赤字的情况下,仍建立起活跃的政府债券市场的实践同样说明该市场具有一定的微观经济功能。

二、流动性及其对国债价格的影响

国债的微观经济功能与国债所拥有的独特流动性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国债的微观经济功能,首先需要了解国债的流动性及其对国债价格的影响。

(一)流动性内涵

资产流动性反映了资产以预期价格转换为现金的速度、便利性以及确定性。流动性强的资产可以较低的成本和接近预期价格或等于预期价格迅速转换为现金。除了现金之外,国债是最富流动性的资产。国债的交易费用最低,且无任何信用风险。而其它金融资产,如股票或金融债券,虽然它们也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进行交易,但由于它们具有某些信用或市场风险,所以与国债相比,其价格波动性较大。

(二)关于流动性影响国债价格的实证分析

1965年EugeneF.Fama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他认为,在金融市场上金融资产的价格已包括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由于金融市场信息是有效的,所以任何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应等于其净现值。而金融资产的净现值又等于其所产生的所有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值之和,其贴现利率是反映相关现金流的风险利率。

尽管净现值在解释资产价格时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概念,但是净现值不能解释金融资产市场价格的某些特例。例如,国债的市场价格通常就要比单纯以净现值判断的结果要高。为解释这一反常现象,YakovAmihud和HaimMendelson(1986)提出了流动性溢价理论,即资产价格为其资产净现值与其流动性溢价之和。

Amihud和Mendelson观察了资产出价和询价之间的价差,以此来测度资产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越高,其出价与询价之间的价差就越小。在假定投资者要以较高的预期收益来补偿其所拥有的流动性较低的金融资产的情况下,Amihud和Mendelson在检验了1961—1980年间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的出价和询价价差及预期回报率以后发现:(1)若出价与询价之间价差增大,则平均回报率上升;(2)收益一价差关系的斜率随价差增大而下降。他们的结论证实了流动性溢价的理论。Amihud和Mendelson(1991)又检验了短期国债和剩余期限小于或等于6个月的中期国债的收益率。若不存在流动性溢价,这些短期和中期国债的收益率应该是一致的。然而,现实中收益率却存在差异,这再次证实了流动性溢价的理论。Amihud和Men—delson也曾对1987年4—11月的489对相互匹配的短期和中期国债进行检验并发现:(1)中期债券的出价与询价之间的价差约为短期债券的4倍,这表明了中期债券的流动性较低;(2)中期债券的收益率要高于到期期限相同的短期债券收益率,其平均值AY=o.428%,其标准差为0.021.

其他经济学家也研究了流动性溢价理论,DavidBeim(1992)检验了1987—1990年的长期国债,用出价和询价的价差来测度长期国债流动性后发现,在发行后的最初两年里流动性减少了1/3.自第二个年度后,流动性减速开始放缓,但在随后的年份中,减速又加快了。研究同时显示,尽管流动性与国债余额规模二者之间并非同比例变动,但有一定的相关性。Beim认为,倘若长期债券的价格等于其现金流现值的期限结构理论有误差,其关键原因就在于流动性对国债定价有影响。

AvrahamKamara(1994)扩展了Amihud和Mendelson(1991)的研究,他将即期风险(im—mediacyRisk),即交易所实现的价格与当前报价不同的风险,融入了流动性溢价分析之中。通过检验1977年1月到1984年7月大约还有14周到期的短期和中期国债,Kamara发现,在这些具有同样剩余期限的中期与短期国债之间存在收益率差异,其中包含了即期风险的因素。

FrancisA.Longstaff(1995)检验了市场交易影响金融资产价格的机理。Longstaff发现,对市场交易的限制极大地降低了股票价格,其降低值等于流动性减额。这一结论与流动性溢价理论相一致。

Longstaff(2001)同样还比较了长期零息票国债和长期零息票REFCORP(ResolutionFundingCorporation)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揭示了国债的流动性溢价。针对大量金融机构破产的情形,1989年美国国会制定了《金融机构改革、复苏和执行法案》(FIRREA)。FIRREA建立了REFCORP作为解决这些破产企业的融资机构。REFCORP债券的本金由长期国债担保,而REFCORP债券的利息由政府支付。由于REFCORP长期债券与长期国债在风险与税收方面相一致,故可比较的REFCORP长期零息票债券与长期国债之间的价格与收益率差异就可反映出流动性溢价的差异。通过比较1991年4月至2001年3月期间3个月到30年期的国债和零息票债券的收益率,发现平均收益率差异范围为9.35至16.28个基点(100个基点为l%),这些收益率差异意味着在两种零息票债券之间的平均价格差异从3月期的0.035%到30年期的5.05%不等。

三、启示

上述关于国债微观经济功能的分析对处于国债市场建设阶段的我国具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由于国债在经济和金融运行方面具有的基础地位及其所具有的微观经济功能,特别是国债有助于缓解通货紧缩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就业、投资和生产规模收缩。因而对于我国来说,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国债市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微观经济论文范文5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理解;掌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290-02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890年,马歇尔(1842 —1924)发表《经济学原理》,初步建立20世纪微观经济学。这是对19世纪边际效用论及其以前的庸俗经济理论进行综合的结晶。该理论率先采用“经济学”以代替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一词,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为基本假定、运用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创立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构成20世纪微观经济学的主体,后经过20世纪中期的扩展,微观经济学不仅研究内容有所扩展,如增加了一般均衡理论、建立了福利经济学,而且研究方法得到创新,如引入数理经济分析法、博弈论等,还关注经济理论的实践应用。

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社会经济主体的决策与选择问题。属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西方经济学”二级学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高等教育中,微观经济学不仅已经成为所有经济类课程和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也成为大多数非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性、思维性、理论性和实用性并重的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平台性和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意义

学习该课程要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知识。要学好《微观经济学》,需要具备《微积分》的知识。这要求学生要把微积分课程学好,这对学习好《微观经济学》课程有很大帮助。而学习好《微积分》课程本身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经管类的学生是文理兼收,特别是对于文科生,学好《微积分》非常困难。《微积分》学不好,对于理解《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相关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比如对于利用数学方法推导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的学生在做题时,计算方法知道,可是由于没有较好地掌握求导公式,导致计算出错误的结果。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该课程难度大。《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知识体系来源于西方。故《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国外的原版教材,还有把国外的书翻译过来的教材,还有就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前两种教材的思路都是西方人的,造成国内学生理解的困难。即便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其内容也都是西方的,其中的一些假设、案例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会让学生感觉比较生疏,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该课程中的很多概念、理论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接受起来难度大。此外,这门课的内容逻辑性强,前后章节联系比较大,所以,如果前面的内容掌握不好,要学好后面的内容,更是难上加难。还有就是这门课所涉及到的图形多,坐标的表示又与数学上所学的相反,这些都增加了这门课学习的难度。鉴于上述原因,再加上《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和基础课,该课程都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而此时,这些学生刚接触了一两门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更是刚刚接触。而对学生本身来说,因为这门课是考研课程,所以,一部分早早立志考研的学生,会下工夫去学;而对于其他学生,特别是把大量精力花在兼职上的学生,花在学习上的精力有限,就会选择知难而退,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影响教学效果。

2.该课程内容多。《微观经济学》包含的内容很多,它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论、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政策等等,而这些理论本身又各自包含很多内容,如市场论又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虽然这门课逻辑严密,学生们依然会觉得内容繁多,要全部掌握比较困难。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面非常广阔,如数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等,无论对老师或者学生,要求都很高,很多人望而生畏。

3.缺乏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学活动中,老师一般都是站在讲台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坐在下边听边记的教学形式,学生只能理解和记忆教师所讲的内容,把主要的精力都投放到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很少有同学去主动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经济学知识,也很少能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经济学的课堂上缺乏老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缺少学生与社会的双向沟通。大多数教师也缺乏所教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讲课的针对性也不强。

三、解决的对策

1.学好微观经济学应多做习题。做练习题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经济学概念、原理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所提出的经济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启发式和对比式教学。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在转变传统教学方法观念的时候,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中国本土案例兴趣的教法。由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应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本土化的案例开展讨论、解释微观经济理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把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潜力挖掘出来,从而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一些章节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如果注意对相关内容的对比,就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供给理论和需求理论的比较,二者的概念、影响因素等大都一一对应。又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在结构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消费者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以预算收入为约束条件,而生产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一定的成本为约束条件;在几何图形的分析上,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和生产者的等产量曲线、消费者的预算线与生产者的等成本线具有相似的特征,消费者消费的均衡条件与生产者生产的均衡条件具有相似的形式等等。再如,在市场理论部分,不同类型市场的含义及长短期均衡的分析都具有相同的过程,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对比不同类型市场的异同,就非常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突出对图形的讲解。在《微观经济学》里,有大量的图形。学生如果对这些图形不理解,想死记硬背就太困难了,也会漏洞百出。而一旦学生理解了这些图形,会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理论,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加强对图形的讲解,讲清它的推导过程,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某个图形是什么样的,还要明白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同时,还要注重图形和理论的结合,让二者相得益彰,使学生能够作到通过图形来理解和阐述相关理论。比如在讲解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时,就可以通过图示法来说明。图表可以清晰地说明了需求量变动是指由于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购买量的变化,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价格本身不变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又比如,在讲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时,把概念和画图结合起来,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讲解斯威齐模型时,通过它的假设条件可以画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图,结合图形可以很清楚的推导出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刚性。此外,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其他要注意的问题。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很多名词都有英文缩写,也要求学生掌握。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缩写,需要教师把这些概念的英文表达告诉学生,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又如,还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经济读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包括经济思想史,一些经典著作,反映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如《经济学动态》等,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的书籍,还有经济理论应用方面的书籍如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等等。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的大小、语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丰富程度、语言的幽默诙谐、板书的工整程度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总之,《微观经济学》教学就像是一门艺术,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而作为任课教师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思考,经过不断地改进,让我们的教学趋向完善,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效果。

4.穿插讲解式案例教学。穿插讲解式讲授案例侧重于讲述与解释方式呈现案例,用于说明和论证微观经济学原理与规律。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基本原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如在讲授“机会成本”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自己选择就业还是就学来解释,机会成本的含义就是当选择了就学而放弃了就业,失去了四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最大收入,这个被放弃的最大收入就是就学的机会成本;在讲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学生难以理解,就以学生自己喝水的亲身体会为例,渴了喝第一杯水特别舒服、到第二杯舒服、到第三杯不舒服,甚至最后难受,以此讲解说明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通过邻居种花及工厂污染来讲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通过“囚徒困境”和“田忌赛马”等案例讲授简单的博弈论等等。此外,还可以引人国内外有关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作为案例,使学生真正在心理上“乐”起来。通过所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感到了微观经济学就是身边的学问,学习的兴趣高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微观经济学理论。但这一形式的案例不能过于复杂,最好是一些对重点、难点能阐述透彻的小案例。这要求教师自己能深刻地理解和思考现实生活,组织和积累一些案例,在课堂上能信手拈来。穿插式讲授的方法主要是知识点案例,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施扬.《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

[3] 张秋.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经济市场,2009,(8).

微观经济论文范文6

1微观经济学课程及其教学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经济学说,其理论体系和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

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为研究对象,主要由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构成;微观经济学中的众多学派,产生了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有些经济学理论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也有一些经济理论则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因此,对微观经济学各学派的理论和观点要有分析、有鉴别的加以学习和研究。

1.2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方面有抽象化、数学化的特点。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微积分、求导,几何图形,图表等,但是学生习惯于以普通语言逻辑来分析问题。但是我们说数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只是为了说明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所以说如果只有数学是万万不行的,它会使经济学流于形式主义;必须把数学与其他说明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生产函数等。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像;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可借鉴性。

1.3研究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实用性

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是一切经济制度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制度只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普遍存在的,因此,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政府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虽然微观经济学来源于西方,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扩展理论分析的空间,懂得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

1.4教学表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

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门派很多,有的观点针锋相对,这种理论体系上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要求我们要有所鉴别、博采众家之长。二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不能割裂它们的历史性。在应用上是如此,在理解上也是如此。大多数理论在教科书中都缺乏充足的介绍,这是每本教材无法避免的特点。但学习过程中不了解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有关的学术背景,则不可能准确把握理论的渊源,对理论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关键术语,如边际效用,我们最初是难于接受的,如果我们知道了边际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边际主义者的实用哲学主义的由来,边际量的理解就不如现在那么生硬了。再如经济学中的各流派的观点,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没有对这些理论体系的研究,就不能了解理论的基础。

2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未来的职业经理人的主要成员,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这个任务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不仅要培养他们学习“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不仅要介绍具体的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方法、知识,也要研究公司运营中的战略问题、生产问题、激励员工问题,更重视实际应用性,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知识性教育的同时,不断进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接触,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所处的知识氛围、校园文化及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未来就业方向与其他类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不同,把握这类学生的特点对讲好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有十分重要。总的来讲,这些学生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财经院校有很多文科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时,更希望把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来学习。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所学的一门专业课,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这些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虽然读过或听说过一些经济理论,但经济学知识不够完善,没有一条贯穿于经济知识的主线,也不能形成体系。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财经类院校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要求与工科专业的要求不同,他们只需学习“经济数学”。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2.2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

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之处就在于它广泛使用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但经济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对许多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和社会学知识,这正是财经类院校学生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组织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理性化的东西给感性化。

2.3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

微观经济学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大学生刚刚从高中毕业,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学了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很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了解我国现在的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必然选择。

2.4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

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题不及时完成,在上课时有些同学才赶作业,更有甚者有一部分同学直接就是抄别人的作业答案。

3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3.1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这点学生往往容易忽视,他们在遇到问题以后不知如何使用头脑中的知识,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样的工具来解决。学习过程中他们关心的是知识点而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结果是他们难以将知识点串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把握它的基本框架更易于掌握它包含的知识点。我在讲完这门课时进行复习时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比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需求的均衡),生产者均衡(供给的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定理):比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恩格尔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科斯定理等。四是要掌握二个失灵: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也就是说市场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缺陷,需要政府调节;同时政府有时也是不完善的,需要不断改革完善。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另外要区分政治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它和宏观经济学构成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学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之前,许多同学已学过政治经济学,学习微观经济学,要注意不能把这两门课混淆起来。虽然他们都属于经济学,但它们的理论体系与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以研究生产关系为主,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及将来灭亡的规律,微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制度本身,只研究具体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属于实证经济学,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的。所以,它们的基本概念与理论都完全不同。

3.2着重讲清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很多。学生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内容是有困难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时就要务求精而不求多,抓住重点,讲清讲透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其概念,决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要侧重于理解。对于理论要注意它本身的推理逻辑,不要以个别现象来否定或批评一种理论。

3.3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并用

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也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它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取知识,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微观经济学内容较多,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人数比较多的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内容的含量比较大。对于大堂课主要使用这种方法。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小班课,也就是学生人数30-60人之间的,可以多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了解众多企业的营运状况,培养了自己独立处理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组织案例教学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收集信息、数据、案例,组织学生围绕着老师给定的思考题进行课堂或课外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有理有据的论证,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发挥财经院校学生能言善辩的特长。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并用能取长补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课前,教师布置一个案例或阅读材料让学生准备,提出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布置的案例或阅读材料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解析;课堂上,通过提问、记录,促使学生讨论及提供可能有益于班上思考和学习的数据、理论或见解来引导案例讨论;最后对学生的参与进行评价,根据原定的教学目标对案例和其他材料进行评价并更新教案。在这里要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时先小组讨论,再由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教师最后总结。另外案例讨论也必须在讲解了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之后进行。

3.4传统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紧密结合

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应该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仅仅拘泥于多媒体,效果反而不理想,也就是多媒体仅仅是一个工具,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有时候往往重视了那些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加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印象就不深刻。而传统方法粉笔加黑板,学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要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一部分内容可以采取板书,涉及到的案例、图表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3.5考核方式要多样化

考试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一次客观的评价。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应该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变过去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堂发言、课堂讨论,课堂出勤等,目前我院这一部分可占到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我们认为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而不至于只在考试之前突击几天,临时记忆以应付考试,使学生能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3.6注重习题训练,多做习题

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微积分、求导。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概念的把握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夏文彬.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网页.

[2]丁谦,李录青.浅议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改进[J].当代教育论坛,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