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范例6篇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范文1

关键词:中职语文核心素养 小说 教学

中职学生是一个在学习能力上较为薄弱的群体,相比于普高学生,中职学生学习习惯、目的、毅力等方面都有一些问题。而作为文学作品之一的小说,“套路化”教学禁锢着学生思维,可以说“套路”导致了小说教学的“短路”,不利于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提出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为: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发现与鉴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指明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方向。笔者结合《项链》一文教学,拟从四个方面来谈如何在小说教学中落实中职语文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创设一些较为形象的教学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对教材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营造教学情境,一般以问题情境居多,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项链》一文,笔者结合服装专业的特点,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情境:如果同样一个人,在经历了十年的辛勤劳作后,外貌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发挥想象,为同一个人画两幅不同的画,要求从神态、穿着等方面加以区分。服装专业的学生画画是专长,对服装也比较有兴趣,马上开始创造性地速写活动。短短几分钟,学生递交了多样化的作品。笔者抓住契机进行点评和引导: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链》就有这样一位女主人公,大家想不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变成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新鲜感的氛围中,很自然地就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同时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新的理解和认同。

从以上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创设情境导入小说,激发兴趣深入文本,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小说阅读中呈现出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为作品的理解和运用中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动态合作,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中职语文动态合作课堂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包括过程性的动态评价,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实践表明,动态合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能较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增强课堂的参与意识,实现自我价值。

以教W《项链》为例,笔者根据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习惯、个性特征等,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设立组长和汇报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然后由组长或汇报人代表本组来交流合作学习成果,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加以激励,最后根据每组得分,评选出优胜小组给予物质奖励。如分析马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时,通过任务群的方式,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马蒂尔德前后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变化?你认为造成马蒂尔德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怎么看待马蒂尔德这个人物?学生经过合作学习后,进行成果展示,笔者适时点评,并合理打分,最后根据得分,给优胜小组送上莫泊桑的著作。

《项链》是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就必须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比较好的方式,学生在情节梳理、人物分析、主题探究中逐步建立了信任和协作关系,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增强,这也是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一。

三、质疑审辩,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弱,但到了高中阶段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也有了个性化的特征。因此,教师如能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抓住教学契机,进行适当的思维引导,将为学生课堂学习带来极大的原动力。

如教授《项链》一文,很多老师一般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然后把主题定位在批判以马蒂尔德为代表的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层,很少去深入挖掘有关人性的东西。其实《项链》的解读是多元化的。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质疑,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能否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这篇小说主题表现的方向?然后给学生几个选择,如虚荣、诚信、梦想、命运等,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几分钟后,有学生选择了虚荣,理由是主人公马蒂尔德出身不好,却很向往贵夫人的生活,结果丢了项链,为之付出了十年的青春,最后还遭受了假项链的打击。有学生选择了诚信,理由是马蒂尔德厄运临头,身处危难,但她还是对朋友诚实守信,倾家荡产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真项链还给了佛来思节夫人值得肯定。也有学生说是担当,理由是马蒂尔德还了整整十年的债,而且人变老变丑,但她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能看出她的担当、坚韧。在简单点评后,笔者不失时机地说:“马蒂尔德的命运是悲惨的,似乎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固然有她虚荣心导致的后果,但在挫折面前,她选择了担当和坚持,给我们传递了正能量,多元化的解读给我们带来了多方面的启迪。”

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角度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和审辩,使学生多角度理解了文本,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与判断意识等素养得到了训练,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因为对马蒂尔德形象的多角度解读,学生从主人公的身上也汲取了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核心素养――责任与担当。

四、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能力迁移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由此可见,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小说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使用,它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相互迁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如教学《项链》一文,可以有机结合读写。作者在文末留了空白,文章戛然而止,应该说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是巨大的。教学中,笔者抛出了一个话题:“你觉得马蒂尔德听了佛来思节夫人的话后会有何反应?如果你是作者,你会让故事以什么样的方式收尾?能否用100字左右的篇幅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有学生写道:“马蒂尔德听到这句话后犹如晴天霹雳,几乎崩溃。她不知道说什么,大脑一片空白。她想哭,可是没有眼泪,想要回那串花了十年心血买的项链,没有勇气……在矛盾与纠结中,她突然明白,或许她的朋友是个善意的谎言,也或许自己错误地付出了代价,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十年的付出,终于找回了自己。想到这里,马蒂尔德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这种微写作活动意义重大,以写促读,有助于保持小说阅读的恒久与深入,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听、说、读、写有机融合是职业必需的能力素养,读写结合使这种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迁移,而且能让学生用正确的态度、观点去重新审视和发现文本中的人性美。

总之,中职小说教学应拓展教学视野,打破旧有的“樊笼”,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不断优化课堂,着力打造学生未来职业所需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今后正式步入职场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惠萍.见证与暗示:人性真相和不定命运――从莫泊桑《项链》的人物性格探析其深层寓意[J].陇东学院学报,2013(7).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范文2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小学体育;足球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小学足球教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这些弊端中主要有这几方面,即教师在小学足球教学中忽视学生在足球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在教学中以发展体育核心素养为基础,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结合小学生的特性进行教学,只是按照“示范―练习”这一教学模式。体育核心素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分别是学生运动能力、学生的健康行为以及在体育训练中养成的体育品德。所以教师应该在小学足球教育中结合体育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不断创新小学足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足球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足球教学的课堂效率。本文分析三个小学足球教学案例,希望能够为基于发展体育核心素养的小学足球教学提供借鉴。

一、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深受教师关注,但由于没有合理运用这一教学方法,使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而这一方法有助于发展体育核心素养,如果@一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得以合理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例如,在小学足球(人教版)五年级教学中,由于五年级的学生相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自我约束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大有提高,所以在对五年级教学中,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最为合适。具体做法是教师先在全班面前进行足球技巧示范,然后教师再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以3人为一组,在小组中推选一名练习较好的学生为该组的组长,对小组内两名成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监督,小组练习完后,教师随机抽取小组成员,查看学生练习足球的效果,并对掌握足球技巧较好的小组进行奖励。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即教师少,学生多,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同时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起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开展足球小组竞赛,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小学足球教学中,教师采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即室外课上在全班做足球示范,然后解散学生去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对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小学生来说是不利的。所以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而开展足球小组竞赛就是创新后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充分激起了学生的斗志,勾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能集中注意力,而且这种方法还是基于发展体育核心素养提出的,通过小组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

例如,在小学足球(人教版)六年级教学中,经过前面的足球技能培训,加上六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大为增强,所以教师应该采取小组竞赛这一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足球课上先把所要讲授的足球知识给学生讲授,然后在给学生讲解比赛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教师把全班分成小组形式,并在每组中推选一名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监督和指导,然后教师先让小组进行足球练习,练习完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比赛。通过组与组的比赛,激发了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足球课堂中,提高足球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三、改革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身心状况

小学生由于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心智还未成熟,且男生女生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足球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教学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兴趣,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足球教学的课堂效率。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人教版)足球课上,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因为四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加上男女学生身体素质不一样,所以教师在足球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把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对于男生一组教师重点讲授足球技巧,这是因为男生对运动的接受程度较高,在对女生组讲授时,主要讲如何踢球等足球运动的基本知识,两组讲授完后,教师分别从男女组中选择对足球掌握比较好的学生当本组学生的老师,对学生足球训练进行指导和监督。调整教学内容和安排这种教学方法,不会打击学生对足球学生的兴趣,反而会激起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动力,提高足球教学效率。

总之,在小学足球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并以发展体育核心素养作为体育教学的基础,不断创新教学小学足球方法,从而激起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提高足球教学课堂效率。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范文3

关键词:三维目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1C0003C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党的十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要求: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继“三维目标”后又一个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中产生的。

1 再释“三维目标”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中,有两处提及“三维目标”。一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描述中有所提及:“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对课程标准的说明中有所强调:“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人们将此概括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课程“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15年之多,学术界对“三维目标”的争论和基础教育实践领域对“三维目标”实施尴尬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绝大多数学者和广大基础教育教师认为:相对于仅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三维目标”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是与时俱进的超越和进步。这是因为“三维目标”是从学生学习意义形成的过程建构的,它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什么是值得学和学什么”视角制定知识与技能目标,从“怎样学习特定的知识与技能”视角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从“通过此过程学习特定的知识与技能对学生发展有何意义”视角制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三维目标”的准确表述是“在正确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目标”的真正落实,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认同并践行这样的理念:“知识与技能”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经历正确的“过程与方法”的载体,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需要“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和融合的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素质教育在课堂的落实有抓手。因此,有学者认为“三维目标”是荡涤应试教育的一帖“解毒剂”,“三维目标”落实之时,就是应试教育崩溃之日。

在学术界[2~5]对“三维目标”进行争论的同时,基于“三维目标”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三维目标”瞬间在全国成为教学层面上影响最为广泛的概念,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实践着基于“三维目标”的学科教学。但是,诸如“知识与技能”的僵化与虚化、“过程与方法”的简单应对与形式主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标签化等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随处可见;关于如何将笼统的课程“三维目标”转化为章节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将基于“三维目标”学科教学与“能力立意”的学科考试有效对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融合、落实“三维目标”,并用“三维目标”评价课堂教学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成为难点。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建构与实践,始于21世纪来临之际。进入21世纪后,未来社会的公民如何才能应对当今世界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多样化与区域化以及全球化的复杂挑战?如何才能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基础教育如何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在课程和教学中得以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2 认识“核心素养”

21世纪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又是经济全球化、国际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和经合组织、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纷纷讨论这样的问题:21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使他们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世界经合组织(OECD)于1997年开始启动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的研制工作。经多方研讨和论证,于2003年形成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 Functioning Society),其中,“Key Competencies”意思椤肮丶的”、“必不可少的”的“素养”,简称“核心素养”。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相继公布了核心素养清单(见表1)。

为落实《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的课题组,于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9月26日中国教育学会召集几百位教育领域专家重点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评价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深入研讨。至此,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框架(见图1)基本建构完成。

综合分析比较国际组织、国家(地区)所公布的“核心素养”可以发现,虽然它们存在侧重点、视角、内涵的表述差异,但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

首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称21世纪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6],是学生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综合品格。核心素养并不只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更是面向人人的,是一个人在21世纪获得个人成功并贡献社会最为重要的“共同素养”,是21世纪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共同素养”中的高级、关键素养。

其次,核心素养是跨领域、跨学科和多功能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数学、人文、科学、体艺等)教育的共性贡献与个性贡献;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可以在不同社会领域,如政治领域、科技生产、社会网络、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得到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满足未来个人成功生活、社会健全发展和职业世界不同需要,帮助学生解决不同情境中的复杂问题[7]。

再次,我国建构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汲取了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了时展对人的需求,体现了21世纪对人的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我国学生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文化特点,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我国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际而建构,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8]。

3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3.1 “核心素养”是时展的必然产物

人类走过了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21世纪的世界正在步入知识时代,与之相应的经济形态为知识经济,与之相应的社会是知识社会。进入21世纪后,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技术成为了商品,工业时代的常规工作类型将会逐渐减少,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作类型和岗位数量将会持续的大幅度提升。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体如何才能够在新型的社会化中受益,并为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如何才能够有效地应对数字科技对人们认知发展、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的冲击?

科技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将人类社会推入一个新的信息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数字公民”。在信息社会时代,个体怎样合法地、有道德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通讯技术?怎样才能与他人联合,全面地搜集、分析、综合信息?

21世纪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科技与信息迅猛发展”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入21世纪,世界各地的人工作、生活、交往在一起,人类生活越来越成为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整体,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社会和文化变得空前复杂和多元化。在全球化时代,个体如何有效管控和适应不同价值观、、情感、观点、利益、人际关系等的冲突?如何适应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以适应变化莫测的未来挑战?如何通过合作共处使全球化有助于丰富人类的生活?

在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社会中,地球村的公民惟有具有“文化基础”素养,包括使用言语、文本、符号的基础,使用数字、科技、信息的基础,互动并理性地使用“工具”的方法基础,才能创造性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地球村的公民惟有具有“社会参与”素养,包括具有全球化公民意识,能有效进行群体互动、合作和交流等,才能在全球化社会过上成功的生活,并对全球化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地球村的公民惟有具有“自主发展”素养,包括身心健康,乐学会学,具有主动和创新意识,具有批判和反思能力等,才能适应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21世纪[9~11]。

3.2 “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传承和提升

“核心素养”与过去提出的“三维目标”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有学者形象地将“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描述为: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传承。欧盟将“素养”界定成“公民适用于特定情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将“核心素养”界定为“所有个体达成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和成功就业所需要的那些素养”。因而“核心素养”是个体获得成功、融入社会和胜任工作所必备的、集“知识、能力和态度”为一体的关键能力和品格,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的整体表现[12]。

知识与技能是形成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前提和载体。没有知识与技能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但知识与技能并不等同于素养。建立知识与素养的关系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如何获取知识与技能”。

任何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事实性知识、理论原理性知识和学科观念性知识构成的。学科观念凝聚着所在学科思想的精华,是学科知识体系中更本质的东西,处于核心的地位。在信息时代,学科知识的衰减和更新速度空前加快,但学科观念或思想却相对稳定,学科观念也是学生应对复杂的、不可预测的问题时所必需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核心所在。因此,舍弃无法穷尽细小的“知识与技能”的点,将学科知识提升为学科观念,就能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知识与技能是否有利于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还要看知识与技能是如何获取的。机械灌输、被动接受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不可能形成核心素养,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才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前提。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是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学科特征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同样也是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过程。

“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提升和发展。“三维目标”强调在正确的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知识与技能、掌握方法、发展能力、培养态度和价值观,“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社会所必备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关键能力和品格。“三维目标”聚焦课程对学生的培养,“核心素养”聚焦教育对学生未来融入社会并获得成功所需要关键能力和品格的培养,“核心素养”更能体现时展对人的需求,更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三维目标”体现现代学科的内在价值,“核心素养”指向多学科、跨学科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品格”的贡献,“核心素养”更强调不同学科融合对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

3.3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任重道远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如何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教育、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科教育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效果?教师、课程、资源如何才能保障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顺利进行?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清晰认识学科教育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学科本质特征,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有共同的作用,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贡献。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如科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自然)课程,他们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共同和特殊贡献是什么?这就有必要分析研究服务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其内涵、要素、表现和素养水平评价体系。

其次,必须解决的问题是“科学地将服务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落实到课程、单元(专题)、课堂教学目标中”。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服务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需要制定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课堂教学目标,需要设计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学习任务(活动),需要建构和实践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价。

第三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建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上承着宏观目标,把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立德树人等有关内容要求具体化;下启着课程实施实践,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考试评价等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考试评价既是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学校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举措。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不仅会涉及中高考制度改革,也会涉及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不同课程模块的学习结果性评价的改革。研究分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并将其校本化,分解和细化到课程模块、单元、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这既能发挥学业质量评价对学科教学的导向作用,也是深化学科教育课堂改革的关键环节[13]。

参考文献:

[1]赵婀娜.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T].人民日报,2016,(10):20.

[2]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62~67.

[3]蔡铁权.三维目标的课程观释[J].全球教育展望, 2006,(3):57~61.

[4]王策三.“三维目标”的教学论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1):1~11.

[5]崔允t.追“学生学会了什么”――兼论三维目标[J].教育研究,2013,(7):98~104.

[6]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2.

[7]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8]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17~23.

[9]蔡清田.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5,(9):13~23.

[10]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1~13.

[11]周平艳等.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的驱动力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22~28.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范文4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高等教育

1.前沿

国家重视素质教育,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定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的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2014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随后给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该总体框架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问题具体化和细化,为落实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和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奠定了基础。目前,高等工程教学是高等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工程教学尤其需要重要学生核心素养教育质量。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评估手段。因此,本文基于工程教学专业认证理念,构建层次分明学生核心素养实践操作体系,健全具有高等工程教育特点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内容详实和具体,最新2015版通用标准包括7个大指标、37个小指标组成及专业补充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三个基本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些理念有利于引导和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落实在培养目标制定和评估、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及质量监控机制的全过程中,采用学生学习效果、能力提升作为标准来评价教育质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重视教育质量提高,使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以立德为根本任务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相同的教育理念,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能够适合于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实践。

3.学生核心素养实践操作

为了有效地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核心思想,有效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实践操作体系。(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培养目标要求能够反应专业定位,学生达到能力及具有的综合素质。依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制定面向社会公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符合学校定位的培养目标,同时培养目标需要涵盖学生核心素养的3大方面内容。同时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后预期取得的成就。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学生核心素养理念,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在国家工业制造业领域从事专业相关技术或管理工作岗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类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通过5年左右的社会和职业领域实践具有解决生产或管理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能力、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健康生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能够通过自学途径拓展知识,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结构,适应自身发展,学会学习。(2)毕业要求。毕业要求的制定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专业需要制定明确的、公开的毕业要求,并且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达成。为了达成专业制定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需要依据培养目标的标准落实学生的培养,并依据毕业要求来表达和具体化学生核心素养所需的能力。为了有效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内涵,依据最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需要制定12条毕业要求,并且毕业要求覆盖以下内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专业知识、工程问题分析及表述、方案设计、复杂工程问题表达、现代技术工具使用、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社会责任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团队合作、终身学习。具体包括知识运用能力,复杂工程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健康生活能力,学习能力。明确了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后,为了达成相关标准内容,需要设置课程体系,支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定量化分析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效果。结论目前,工程教育认证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它基于学生产出的能力培养,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能够适合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随着培养体系的有效落实必然能够提升我国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春华.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科组建设[J].教育视界,2016,9:22-25.

[2]苏继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改革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7:88-90.

[3]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34:1-1.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范文5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习素养;关系素养;综合与实践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课题名称:《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的研究》;课题编号:JCJYB150411011.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随着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出炉,中国众多的教育专家、学者聚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中国教育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了“核心素养时代”.[1]

2015年9月,我们申报的小学数学课题《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的研究》,被列为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15年度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JCJYB150411011).一年多来,课题组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以此为抓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小学生数学素质的提升.从基础教育的特质出发,小学生最核心的两大素养就是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2]学生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如何呈现实践结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这一过程的实施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学生成长的基石――学习素养

笔者认为,学习素养包括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陈省身先生能提出“数学好玩”的观点,源于他对数学有一种浓厚的兴趣.现实是并非每个人对数学有浓厚兴趣,有的人甚至觉得数学是无趣的,我们不需要把每一名学生培养成槭学大师,但数学素养作为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它的作用不言而喻.

数学“综合与实践”尤为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比如,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安排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营养午餐中的热量与脂肪两样指标有正确的认识,形成一定的合理搭配营养午餐的生活技能.为了吃得营养又健康,要对营养午餐的基本指标有所了解,要用数据说话,需要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数学相关知识.在了解营养成分和10岁左右儿童获取营养物质的指标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解决搭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这一开放问题,学生要自己判断每一份套餐营养是否均衡,怎样搭配符合营养标准,统计全班同学喜爱的6种搭配方案等活动.活动内容紧密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需求并从中感受吃饭中的学问,并且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方法并从中体会探索的乐趣.

二、社会人立足之本――关系素养

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以及品质与品德两大方面.[2]21世纪尤其关注关系素养的高低,它对人才的要求除具有渊博的学识之外还需具有多样化的能力,如自我调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等等.小学教育是“根的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努力为学生将来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奠定坚实基础.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关系素养的培养.“综合与实践”活动的问题性、实践性及综合性决定了对它的实施评价不仅在于活动的成果,还在于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况的认定.学生生活的世界由自我、他人、社会、自然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形成网络,学生在活动中需要处理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他人共同工作的能力,学会交往、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以及与他人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教育价值.

在“综合与实践”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经历“确定研究主题―制订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交流研究成果”这一过程,这些实质上为小学生“做数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合作学习是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开展的主要方式,问题的探究需要学生们协作完成.要达成活动的目标,首先,做好人员的分工.依据团队成员的特点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让每一成员在活动中为共同目标的达成而努力.在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其次,加强自我反思.活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即便制订了较为完善的计划,但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未知的变数,这就需要在活动前、活动中以及活动后及时进行反思,及早调整,使后续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反思实质上也是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的过程.最后,提供交流平台.人际关系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会沟通和交流.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缺少不了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切磋,这一过程也就培养了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与习惯.活动后的总结交流是对活动的反馈,目的是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共同学习、成果共享提供平台.交流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调查报告、数学小论文、数学小日记、心得体会、制作的作品等等.在交流中拓宽思路,欣赏别人,展示自我.作为数学学科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在交流中还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思考.由此可见,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价值不仅在于学习素养的提升,还在于其关系素养得以培养,其根本价值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伴随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可借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平台得以培养.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是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也就能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范文6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思想政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52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

(一)学科核心素养

2014年4月8日,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

由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被正式提出并委以重任。那么,又该如何界定这个“新名词”呢?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由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而成,而厘清“学科核心素养”需先正确认识“学科素养”。目前,关于“学科素养”的界定缺乏较为统一的意见,有侧重于能力层面的,如学科素养是学习者了解学科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科学的世界观,以及能用科学态度与方法判断与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也有综合性要求的,如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性要求;甚至还有侧重于心理素质方面的,如学科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学科特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为此,必须追本溯源――首先正确理解“素养”的含义,才能准确把握“学科素养”,进而厘清“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一般来说有两种含义,一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二是通过实践或训练获取的技巧或能力,如军事素养等。笔者认为,所谓“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素养”应指后者,即希望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使某些学习技能内化为平日的修养并使之终身受用。当然,“素养”有很多,在此,我们只讨论“核心素养”,即最重要的最具价值性的最符合时代要求的素养要求。而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即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择要挑出具备鲜明学科特征的素养要求。

正如前述,素养需经过大量实践活动使某些学习技能内化为平日的修养。因此,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侧重于能力层面,但绝不止于能力,更需将能力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与自觉的行动。当然,能力内化为素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更要教师的引导。为此,我们应把“学科核心素养”的着眼点放在素养内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能力培养的过程,且这种“关注”在基础教育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可能不丰富,能力可能不突出,但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旧是美好的。为此,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传导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关注如何使学生将能力内化为素养,从而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所谓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顾名思义就是指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学生发展方面需要掌握的核心素养要求。关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只是简单拼凑现有的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的相关表述,有的则是照搬其他学科核心素养表述,这些都是不科学的。为此,有必要从现有的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教材等教学资源入手,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及时代背景,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鲜明特征等基础上建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此,很多人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如罗燕芬还尝试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出了新的定义: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获得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的素养。笔者认为,这样的概念界定虽然呈现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外延,也指出了几个必要的环节,但仍没有突出把握“素养”的要旨――既要讲求知识的传导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如何使能力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并服务于终身学习。

既然缺乏必要的权威性的界定,那我们能否尝试用几个关键性词汇概括,并以此为基础窥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准确内涵。在这个方面,嘉兴市教育学院高中思想政治教研员沈毓春做了大量探索,他认为可用“经济参与、公民实践、国家认同、文化自觉、国际理解、法律意识、思维训练”等加以概括。笔者认为,首先,这个概括基本涵盖了现有浙江省使用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如“经济参与”主要指代经济生活(必修1),“法律意识”主要指代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5);其次,这个概括立足学科本质属性,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如“公民实践”既突出了“公民”这一主体,也展现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实践中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再次,这个概括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如“思维训练”关注的是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不断培育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最后,这几个词语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如国家认同包括了文化认同,而只有做到了文化认同才会有文化自觉,所以文化自觉是国家认同在文化层面的重要体现。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讲求课堂引领策略

正因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有的德育属性,教师在教学上需要更为重视课堂的“思想引领”作用,如在设计教学三维目标时需更多地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要求在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引起学生思想共鸣,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因此,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仍要讲究课堂引领策略,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关于课堂引领的模式有很多,下面这个模式就较为完整,值得借鉴。

思维引领多用在课堂导入环节,或以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入题,或以新近时事入文,用以引发学生感性思考相关知识乃至人生道理。问题对话引领和情感素材引领主要用在推进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如问题对话引领可用于师生对某一话题的互动环节,在你来我往中进行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进而厘清材料主旨,落实相关知识,引领学生思想;情感素材引领就是强调教师在选择背景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考究,既能满足相关知识点的落实,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素材有自己的多元体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此外,教师还得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教师要自主设计一些“新”作业,如可把题目的背景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在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抓住教学关键问题

所谓教学关键问题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为紧要的教学困难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认为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但更多的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当然教学困难问题也许很多,这里指的是最典型的师生反映最多的教学困难问题。只有抓住并妥善处理了教学关键问题,学科核心素养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唯物辩证法认为:“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时,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要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抓住教学关键问题并妥善处理之。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教学关键问题。为此,可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在各自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提出教学关键问题,同时经教研组全体教师讨论确定本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关键问题。遵循以上原则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扬民主,发挥集体的力量,使讨论的结果尽可能符合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尽可能接近学生实际情况。在对教学关键问题进行探讨时,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柏彬提出的四条判定原则,即源于自己教学实践的;自己提出并想解决的;对改善自己的教学状况有帮助的;自己力所能及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广泛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崇尚科研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出、确定教学关键问题,使学科核心素养也能“接地气”,适应本校情况。

(三)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应关注学科特殊属性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在阐述本课程性质时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就是说,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不仅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般功能,更有进行德育的特殊职责,这是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在培育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特殊的学科属性,而不仅仅只关注某些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样可能会使具有德育性质的特殊学科沦为“普通学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也是我们在确认学科核心素养时不得不关注的要点。又如新课标关于政治生活(必修2)的总体目标中也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政治生活共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含有丰富的公民意识的内容,均可视作公民意识教育的良好素材。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属性,在利用现有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公民意识内涵,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教育,为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着力点,同时为学生今后踏入社会做一名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结语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笔者坚信,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认与培育必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