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理的方法范例6篇

治疗心理的方法

治疗心理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 身体动作 心理应用 舞蹈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81

Dance Therapy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WANG Qiongyao, LI Meng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Chengdu, Sichuan 610000)

Abstract Dance therap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formance of dance ontology value, using the cross integration, and psychology, and flourish. The dance movements caused by the perception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especially when the body movement with music anastomosis, is not only the visual beauty but also brought the spirit and psychological sublimation, this state is determined by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basis; the dance body show is the people's psychology. They are endowed with physical mental, psychological health, lay a good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human spirit.

Key words body movement;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y; dance therapy

依据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毫无疑问要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舞蹈治疗推动心理健康的课程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德、智、体、美、劳身心活动的结合教学,这就要求以舞蹈肢体语言为主,弥补心理健康课程的单一传统语言类教学的不足。即重在过程参与的主动性,情绪的积极体验,从积极的心理出发培养学生兴趣爱好,集体意识,高尚品质,坚持身心健康为目标,在愉悦的环境下对动作和心理的感知认识,自然的获得身心健康。

1 舞蹈治疗作为普通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必然性

高等院校中大学生群体有着一般社会群体的某些共同特点,又有它的独特之处。首先,年龄、角色、身份、文化水平等都几乎是同一层面,从身心发展来说是一个转换阶段,个体的塑造性很强,无论哪一个专业的学生都不乏对舞蹈的热爱。其次,他们都是以自己的专业学习为主,容易感到枯燥,而舞蹈心理治疗课程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形式上都具有德育的功能,可以塑造学生的气质和外形,还可以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因为在训练过程中,都要求科学、规范、严谨,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集体荣誉观念。最后,他们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学校,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个体,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学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化,给学生们心理上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是巨大的,导致心理出现障碍。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社会化障碍;大学生畸形自我意识的形成;大学生的焦虑心态;大学生的自杀心理;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近年来,从心理卫生和思想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统计发现,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等心理障碍在10%~30%之间,以上情况告诉我们,如果对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不加以重视,还会诱发更多的问题。因此,从舞蹈治疗与心理健康结合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研究,发现问题,总结并掌握发生的原因和对策,有利于更好的开展舞蹈治疗,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舞蹈与心理理论知识运用到一起,通过实践教育、浸透式教育为广大普遍的学生所接受。采用新的形式,新的方法,从身心为一体的角度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难。

2 舞蹈治疗作为普通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可行性

舞蹈心理治疗在西方已有60多年的临床认证,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汇成了舞蹈心理治疗这个专业,是艺术治疗分支之一。运用动作过程来促进改善个体身体和情绪认知。与我们接触的舞蹈表演、健美操、瑜伽不同,它不强调动作技能、身体外形,而是追求人体身体律动与心理治疗来平衡统一身心,达到情绪整合,心理的调整。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采用新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学会通过肢体语言来控制、调节内心情绪,使之在困难面前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舞蹈治疗是在传统心理治疗的语言交流基础上,用肢体语言表达沟通,和心理学交叉运用。在欧洲是由三个方面发展起来的,一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二是格斯顿柏的表情动作分析体系;三是舞蹈艺术思潮。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舞蹈在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作用,作为一种心理辅助医疗手段,舞蹈是一门要由自己亲自体验的艺术,只有感受到身体在律动过程中所抒发的力量,才能更深刻的领悟到舞蹈所赋予我们的灵魂。 舞蹈治疗就是运用了人体活动和内心情绪的关系机制来调整学生的内心生活。

3 舞蹈治疗的应用范围

现代社会舞蹈不仅仅用于庆典、表演,而且逐渐进入到医学、心理学领域,比如治疗疾病。舞蹈治疗应用的范围适合各种年龄和不同群体的人,即使是非专业的舞者,特别是对身心有障碍的人更有帮助。舞蹈心理治疗就是运用动作教育和节奏中的表情变化来帮助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和情绪控制能力,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因为所有的动作都是由心而生,有生命的,也就是说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动作表情表达出来。无论高兴、悲伤,动作直接反映心理情绪。舞蹈治疗恰恰就是利用了这样一种关系,通过帮助个人建立新的身体动作,夸张的动作语汇,用新的、积极的动作代替消极的,传统的动作,使学生在自我感觉上发生变化,逐步梳理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乃至整个状态。而在心理上能提高个人体态、自我信心、注意力、交际关系,减轻学生心理和身体的紧张、焦虑和孤僻,促使其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与他人互动发展社会关系。

4 舞蹈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区别

舞蹈治疗是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变化来推断出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是肢体动作和心理分析的结合,独特的优势是调动全身心,强调肢体动作的开发,舞蹈在空间上丰富的变化、运用,使人的思维不会受到限制,开始活跃起来思考,通过开发动作,从身体上展现并把心理的死角打开,身心相互影响,从而获得解放。身体和心理的关系,要在相互刺激中才会不断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心理治疗更多的是利用心理理论分析法,仅仅限于语言来疏导沟通,注重大脑和精神的变化。舞蹈治疗是跨学科的领域,是舞蹈动作和心理治疗的结合,也是舞蹈的魅力所在。比如用不同的音乐节奏和律动来牵引着人去放松身体,尽情享受松弛,可以缓解焦虑、紧张,充分的调整情绪。舞蹈心理治疗的过程是由动作到感知再到情感再深入心理。也许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舞蹈是一种技术技巧的展示,而在这里舞蹈的重点是让我们不同系别的学生伴随着音乐节奏,手舞足蹈,各个肌肉的紧张松弛,各关节的曲直,身体从垂直到不平衡的状态,翻滚等动作,这些都刺激着视觉、听觉,再由神经冲动反应到大脑,如果心、人体与音乐、动作吻合时,会带来心灵的震撼,精神上的美感,身体上的酣畅。所有的心理活动都会抛开,集中到这时的、幸福感上,自己的压力、情感就释放开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5 舞蹈治疗在心理健康中的实践阶段

5.1 分析身心结构、动作与健康(表1)

舞蹈治疗在心理学、人体心理学和动作分析学的理论基础上来开展,以身体为媒介配合思想行为来修复生活中的创伤,重塑身心健康。这个教学的着眼点并不是技术技巧的掌握,还同时包括整个身心的协调发展。在形式上广泛而又多元化,可以与多元化音乐结合,游戏结合,在自然、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自信心、毅力、信念和学习能力。《舞蹈心理学》中平心老师认为现代舞强调自我、自由、自然,最终达到超越自我,是以独特的方式与心理学、社会建立借鉴的关系。现代舞是反应人们心理的特征,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它反对目的性的追求技巧形式,摆脱传统公式化的舞蹈动作,以自然真实的情感来来反映生活,自我。动作没有严格的要求规定,没有公式化的审美标准,一切都是通过心灵的启迪来舞动。自由动作通常是生活中的走、跑、跳、松弛舒展等形成,通过呼吸带动内心,重新认识自己,解放身体呈放松状态,用意念法,情绪去舒展动作,用心理影响动作,身体都是某些情绪表现出来的信号,都是传递自己的真实感受。具体来讲也就是呼吸训练、动作训练、心理训练。

5.2 教学原则

采用动作肢体调节原理:身体调节与韵律调节,使学生从心理生理恢复。身体姿态的变化是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各个关节,体态、舞姿与整个空间的结合,靠视觉的刺激去发展身体语言,释放情感。当然,也要因材施教,根据个别学生的心理状况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训练计划、任务。以动作教学治疗为出发点,多元化教学,注重教学对象的身体与心理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需要制定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安排合理的运动强度、负荷度,既考虑到身体素质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的核心标准,更要让学生感到舞蹈动作教学治疗所带来的乐趣。

5.3 教学手段

心理辅助:放松训练;平躺仰卧,从头到脚自然放松。放松时间为10分钟或15分钟;呼吸调整,深呼慢吸气;快吐气等调节神经系统。10次(表2)。

练习:(1)认识身体关节。日常生活中一个通常的动作关节都起着关键作用,以它为支点;在自然状态下了解每个关节的顺势运动路线,启发学生对身体的认识;寻找关节,并加以碰触,通过躯干摆出各种图形。摆出自己生活中感兴趣的生活动作造型,反映自己内心的面部表情,并加以夸大,再学习其他同学所摆出的造型,不同角色进行转换。

此外,还有头、颈部位的开发;手的开发;与肩、腰、膝盖的碰触;上身与下肢的接触等,其目的就是寻找动作与情感的来源,并加以放大延伸。

(2)情绪。通过老师引导,音乐渲染,使学生受启发,随着相关的音乐本能的释放自己的情绪,并放大在肢体上。如:以一段文字为题材,情感为线索,学生用自己感受到的情绪带动肢体运动,注意使自己的情感贯穿其冲,不要公式化。

(3)节奏。节奏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让学生知道和感受自己的内在节奏。内在节奏是指自己内心情绪引起的潜意识里或身体各机能的节奏;如情绪带动呼吸的急促,心跳加快,血液沸腾等等都是我们说的内在节奏。外在节奏,可在生活中寻找,如水滴,扫地声,奔跑的不同节奏。此外,还要注意运动强度,持续运动锻炼的时间和频率等。

(4)意志力的训练。有目的的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增强毅力。意志力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训练过程中,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自觉性,并要让学生敢于面对自己意志力薄弱的环节,再进行分析、总结,有效的结合舞蹈训练进行磨练。克服困难的心理方法,从心理理论知识来说,困难称为心理困难或心理障碍,如在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时,身体的疲惫时,付出得不到肯定时的心理困难等,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因此,在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利用困难来锻炼学生,使其达到一个良好的心理水平。比如学习掌握心理暗示,自我调节法。舞蹈本身就要求有着对身体和心理极强的控制力,通过学习能控制住自己的情感,保持平和或兴奋的一个心态,如心理上的自我鼓励,自我暗示,自我放松,并从肢体上释放出来。

经过调查分析、科学测评和评价,具体计划需要根据不同对象的体质、心理特点、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比如,配合、连接、集体或两人协调性强的动作可以针对孤僻、不热爱集体的学生,使他们逐步与同伴和谐交往;易急躁的学生,选择缓慢的、持久的音乐,以及相应的动作及音乐舞蹈背景,从而学习调整心态,稳定情绪。此外,可综合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以下几个领域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1)音乐与即兴。播放不同种类的音乐让学生随心所舞,从内心的音感出发,用意念去贴合音乐,用灵魂去去感受舞蹈动作的表象,以达到超越肉体舞动。(2)音乐的启示。从培养节奏出发对培养学生舞蹈感有着重大的作用。(3)动作化学习。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高兴、喜悦、辛勤的感觉再逐渐扩展为短句、主题等。(4)心灵的舞台想象练习。学生自己从心创造自己的心灵舞蹈动作。(5)自我认知感。(6)人际关系的启示。

学习内容调查分析共35 人(表3)。舞蹈治疗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要求是多样的,很多学生是渴望多接触不同的东西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或者是愉悦,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决定因素。

表3

6 舞蹈治疗在校园中运用的功能性

参加舞蹈治疗心理健康的目的(可多选),见表4。

表4 学生参加舞蹈治疗心理健康的目的

调查共35人,由此表看出很多的大学生参加舞蹈治疗心理健康的目的,也就是满足他们的心理意识,主要表现为群体交际,压力的舒缓,发挥学生的积极功能性等。其具有很多功能:(1)德育功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舞蹈的训练是艰苦漫长的,对于学生来说,有助于锻炼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2)智育教育功能: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能摆脱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感,学习上尽快适应并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并规划自己的学习兴趣,训练思维能力,记忆力和观察力。生活上,丰富生活内容,调节生活方式,培养自己的独立性。(3)美育功能:将动作美,音乐美,形体美,心理美结合体现 。(4)心理素质教育功能:能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情绪表达机会,使他们的不良情绪得以舒缓。还可以丰富课余生活增加自信心,有充分展现自己,也促进了学生的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

7 实施、反复测试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实践,舞蹈治疗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而言最有意义的地方,就是打开自己的胸怀,所有的心智都会透过身体倾诉出来。当身体与心灵的交流,脑海会浮现记忆,会感受到自己的心情,也把自己隐藏在内心的感觉和身体相呼应。 舞蹈治疗心理健康促进认知与学习能力,通过视觉、音乐、肢体、运动空间、运动感觉多方面的结合,通过老师提示,动作的启发、指导,与大家的言语交流来促进与人之间的配合、沟通、交流。因材施教的运用发展了学生的长处和创造力,增进了积极的心态和心理健康。舞蹈治疗中采用的动作教学通过个体认知自我,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的一个肯定,提高自我信心。因为它的乐趣性、愉和运动的坚持能产生好的心理效应。比如增强安全感,提高独立性,还可以消除学习上带来的压力、紧张和焦虑。由于舞蹈动作教学中需要毅力、意志来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动作的难度、身体疲劳、受伤和畏惧心理,而意志往往就是在这一系列的困难中磨炼培养出来,久而久之这样的品质就能带到学习、生活中去,使得大学生勇于面对并解决困难,适应多变的环境,内心变得坚强。

治疗心理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绘画治疗;情绪障碍;自我概念;社交技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6-0014-03

儿童的有机体正处于发育变化中,还没有定型,在发展过程中,其情绪和行为难免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些异常,如畏缩、焦虑内向等。出现这些异常情绪及行为表现的原因在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及心境体验等。而在现代四百多种心理治疗方法中,多数是以言语为媒介从而实施心理治疗的,虽然这些方法在矫正成人非理性认知和思维上有一定的疗效,但在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尤其是以情绪障碍、创伤体验等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这些疗法难免显得无能为力。而在绘画治疗中,治疗师以患者的绘画为中介,以此对患者的情绪障碍、创伤体验等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及治疗,可取得一定的实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绘画治疗扩展出很多的形式,如:涂鸦画、自由画、画人测验、动态房树人测验、家庭动态图、学校动态图、自画像、树木人格图等。在这些绘画治疗的形式中,儿童得以借助绘画把言语无法表达的情感或是潜藏的焦虑等表达出来,从而得到帮助,绘画治疗是促进和改善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一、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

1.投射理论

绘画治疗主要以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理论为基础。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作用在于减轻焦虑以及保卫自我以维持自身内在的人格结构,这里的投射指的是个体将自己的过失或者不为社会所认可的欲念加诸于他人,又称之为否认投射。投射可以被看作是无意识主动表现自身的活动,它是一种类似自由意志物在意识中的反映。投射的产物不仅可以以艺术的形式存在,梦境、幻觉、妄想等形式也都可以理解为心理投射。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1],绘画是心理投射技术的一种。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统觉测试等心理投射技术已经被研究者证明是有效、科学的心理咨询及治疗的工具,因此绘画也应该具有此功能。

2.大脑偏侧化理论

大脑左右两半球存在着优势分工。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以及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右半球则是图像性的,与知觉和空间定位有关,具有音乐的、绘画的、综合的集合――空间鉴别能力[2],这说明音乐、绘画、情绪等心理机能都是由右半球所掌控的。另外,对精神分裂症侧化损害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右半球功能亢盛,表现为情感活动异常,主要是负性情感的体验[3],说明右半球功能的损害会影响患者的情绪机能。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不能用左半球的钥匙去开右半球的锁”[4]。因此,绘画疗法认为右半球所控制的绘画艺术活动能影响、治疗情绪机能障碍。

二、绘画治疗的操作实施

总体而言,严格意义上的绘画治疗一般包括诊断、帮助改变与结束三大阶段。

1.绘画治疗的诊断阶段

在正式的绘画治疗前,治疗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当事人的背景信息,包括家长或教师的描述、专业诊断的结果以及在跟当事人交谈中所观察到的信息等。依据创作方式的不同,绘画治疗诊断可分为两种方法,即非结构性方法和结构性方法。非结构性方法是指由治疗师提供材料,如铅笔、黏土等,当事人自己选择主题,自由发挥;而在结构性方法中,治疗师明确规定创作主题以及媒介,涉及大量的投射技术,如“房树人”测试[5]、诊断家庭人际关系的“动态家庭绘画”测试[6]。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求治疗师仔细观察当事人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当事人与治疗师的互动、对作品的解释等。通过评估从而诊断出当事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内心的矛盾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当事人是否适合进行绘画治疗、适合何种绘画治疗形式(个体、家庭或团体)等,进而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治疗计划与目标。

2.绘画治疗的改变阶段

正式的绘画治疗包括多次会见,主要在于唤起当事人的美术创作,促进与其围绕作品进行互动。初期阶段,治疗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当事人克服心理防御和阻抗,以激发当事人的美术创作,从而进入治疗过程,在此阶段,有经验的治疗师善于运用口头鼓励、热身活动等方式。由于心理防御等原因,当事人可能会在作品中隐瞒自己的真情实感,如遭受丧亲之痛的当事人可能会以临摹或者模仿的方式避免表现真实情感,因此,整个治疗的中心是采取各种方法引发当事人表达真情实感,包括布置主题绘画作业、建议当事人更换美术媒材等。作品完成后,治疗师与当事人要围绕作品展开互动。当事人作为创造者,既可以与治疗师谈论其作品,亦可将其作品收藏起来。治疗师作为作品的观赏者,要以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为前提,经其同意,可对其作品的隐意及显意进行适当的反馈,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在这种互动中,当事人能逐渐领会自己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感,进而以口语等更直接的方式来面对这些情感,达到其情感和个人经历的外化。通过互动,治疗师则能在真正理解而非曲解或误解当事人的思想、情感及其对周围世界的看法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宜的干预措施,促进整个治疗过程的良性发展[7]。

3.绘画治疗的结束阶段

当事人的行为、情绪等有了明显改善后,就进入了绘画治疗的结束阶段了,此阶段一般需要2次会见。在此阶段,治疗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当事人回顾整个治疗过程,以进一步巩固治疗成果。治疗师可运用各种方法来达到目的,如鼓励当事人按照创作顺序观看整个过程中所创作的作品,使其了解成长历程;或通过创作表达出因治疗即将结束所产生的焦虑、沮丧等情感。一般而言,针对各种精神障碍、神经症等患者的治疗是在病房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此时,美术作品一方面可用来评估当事人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被用于帮助当事人表露自己对疾病的认识和看法。可见,绘画治疗的过程既仰赖治疗师的理论取向,也取决于当事人的身心状况[7]。

三、绘画治疗在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绘画治疗在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应用逐步增多,研究一致证明,绘画治疗对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绘画治疗在处理儿童情绪障碍方面的研究

绘画治疗在儿童情绪冲突方面的应用最多,研究成果也最为丰盛。如潘润德采用房―树―人测验的方法对6名来心理咨询的有情绪障碍的中学生进行治疗,通过对绘画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发现6名中学生有心理创伤、情绪化倾向、情绪低落、逃避人际关系、防御、心理失衡等问题,使用绘画治疗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情绪冲突的缘由,在儿童心理咨询中起到很好的效果[8]。

绘画治疗不仅可以了解儿童情绪冲突的缘由,而且可以帮助解决儿童情绪方面的问题。近十年,西方不少研究证明绘画治疗能治疗、处置创伤性情感体验。萨恩(Singh)通过绘画让经历家庭暴力的儿童表达和沟通他们的情感和创伤,达到了治愈的目的。劳杰(Logies)鼓励儿童运用绘画对父母离婚所导致的创伤性情感加以释放,从而引导儿童更好地集中在认知和社会发展上。汉蒙裕Hammond)对两名具有情绪管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体和团体的绘画心理治疗,发现绘画改善了其情绪管理技巧[9]。

儿童的心理问题较多地表现在情绪方面,基于绘画治疗对情绪问题的作用,在对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时,应善于运用绘画治疗这一有利的工具。

2.绘画治疗在提高儿童自我概念方面的研究

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儿童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但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也难免会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而对于儿童绘画治疗的研究发现,绘画治疗能提高儿童的自尊和自我概念,促进其和谐人格的构建。刘中华对一名形成寄人篱下自我概念的留守小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使用绘画治疗对其进行干预,最终缓解了其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进一步加强了其自我概念[10]。凯威(Keve)采用自发绘画创作的方法,对面临家庭和发展问题的儿童进行干预,也发现绘画疗法可缓解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促进焦虑的表达和宣泄,从而加强自我概念[11]。科尔韦尔(Colwell)的一项绘画与音乐治疗干预对住院儿童自我概念的效果比较研究显示,绘画干预活动在自我概念的各个维度上都使得分提高,而音乐治疗没有达到这么全面的效果。这说明,绘画治疗是一种独特的增强儿童积极自我概念的方法。

3.绘画治疗在促进儿童社交技能方面的研究

绘画可以改进社交技巧。卡纳拉弗(Kanareff)对4例孤独症儿童进行了38期团体绘画心理干预,提高了这些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技能。汉蒙裕Hammond)对两名具有情绪管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体和团体的绘画心理治疗,发现绘画有助于帮助他们改善情绪管理技巧和社会化技能,从而有助于他们获得持久的友谊和社会支持[9]。在一项对宁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同样发现,绘画治疗能够促进留守儿童社交功能的好转。绘画治疗同样会促进自闭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12]。

此外,绘画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治疗方式,它在治愈精神疾病,尤其是灾后儿童的心理辅导中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如绘画治疗对增强地震丧亲青少年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作用等。可以看到,从情绪障碍到自我概念再到社交技能等,从留守儿童到孤独症儿童再到自闭症儿童,绘画治疗无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从绘画治疗在儿童心理辅导的应用上,我们一致认为,绘画治疗是一种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绘画治疗在儿童中的应用范围和群体会越来越大。

四、小结

绘画疗法运用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隐藏的内容,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这种方法有很多的优点,如当事人不会感觉被攻击,阻抗较小,也易于接受,有利于真实信息的收集;绘画疗法不受当事人的性别、语言、年龄及绘画技巧等的限制;治疗的实施也不受治疗地点和环境的限制;绘画疗法可以使当事人通过正当的方式释放毁灭性能量,使患者焦虑得到缓解,心灵得到升华;绘画治疗的测验可以多次使用。此外,绘画本身有助于个体认识到自己潜意识中的内容,从而产生治疗的效果。绘画治疗对儿童心理各方面的提升已被很多的研究所证实。绘画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只是其特殊的治疗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基于绘画治疗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将绘画治疗应用于学校心理咨询,最大程度地帮助孩子解决其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学者们可尝试拓宽绘画治疗在儿童中的应用范围,逐步探讨绘画治疗对学习障碍儿童、即将辍学的儿童等的干预,极力发挥绘画治疗――这一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的功用。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高楠.艺术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185~190.

[2]孟沛欣,郑日昌,蔡焯基.精神分裂症患者团体绘画艺术干预[J].心理学报,2005,37(3):403~412.

[3]金卫东主编.精神分裂症:模型・药理・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4~109.

[4]Sheikh A, Shaffer J T. The potential fantasy and imagination [M].New York: Brandon House, 1988.

[5]Buck J. The H-T-P Technique: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coringmanual. J Clin Psychology, 1948, 4:317

[6]家族画研究所编集.临床描画研究[M].东京:金刚出版,1986:52~101.

[7] (美)玛考尔蒂.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M].李晓庆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8]潘润德. 绘画治疗在情绪障碍中学生的临床应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07), 749~750.

[9]王立花. 儿童绘画心理治疗综述[J].英才高职论坛,2009(3):39~42.

[10]刘中华. 宁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绘画艺术治疗[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1):135~140.

[11]Education, A Art Therapy and Children: A Case Study on Domestic Violence.

治疗心理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 无创呼吸机;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护理干预;临床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5.091

医务人员对急性心源性肺水[患者展开抢救时, 多采用无创呼吸机来进行早期通气, 大量实践表明该治疗方式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分析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护理干预方法及临床疗效[1-3]。特收集本院的80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诊治的80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 男43例, 女37例, 年龄26~85岁, 平均年龄(48.5±8.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诊断标准, 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已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数字随机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27~85岁, 平均年龄(48.22±12.26)岁;

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9例, 年龄26~83岁, 平均年龄(48.72±

11.5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 进行心电监护和动脉血气分析检测后, 行平喘、镇静、洋地黄类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再给予无创呼吸机治疗, 对患者展开抢救时应快速把呼吸机口鼻面罩连好, 使用S/T通气模式。相关数据调控:低呼气压调整并控制在4~8 cm H2O (1 cm H2O=0.098 kPa);高吸气压调控在10~18 cm H2O;呼吸频率控制在15次/min左右, 且≥12次/min;潮气量调控到8~10 ml/kg, 采用无创呼吸机持续治疗至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或是消失, 血氧饱和度、肺部音、给氧浓度、呼吸气压均明显改善后, 方可撤出治疗[4]。

1. 2. 2 护理方法 ①营养支持:充足营养能提升患体抵抗力, 身体状况改善还能减少撤机困难、呼吸机依赖现象的发生, 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食高能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并减少生成CO2食物的摄入, 早期下吞困难者医护人员可给予静脉补充, 以维持身体营养需要。②严密观察:治疗开始后指导患者与呼吸机呼吸同步, 一旁严密观察患者神态、表情、手势等, 及时了解其需求与感受。另外更重要的是动态观察患者病情, 治疗时护理人员应无间隙观察患者面色、意识、各项生命体征等, 作好记录, 并将记录和临床表现症状相结合, 评估患者病情改善情况, 并及时对通气参数进行更改[5]。③管路护理:治疗时必须保证管路良好的密闭性, 因此在选择面罩时就应根据患者面部特征选择适合的面罩, 并对其做好固定, 带子不能过松或是过紧, 护理人员应主动询问患者舒适感, 并用手感觉是否有漏气现象。④呼吸道管理注意事项, 面罩等装置戴在身上一定程度限制了患者的活动, 不方便满足患者咳嗽、喝水等需求, 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 协助完成需求, 并每3小时放下面罩给予饮水, 再对呼吸道进行加湿[6]。

1. 3 效果判定标准 有效:呼吸困难症状显著改善或是消失, 肺部音有改善或是直接消失, 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方面均有所恢复或是完全恢复;反之视为无效。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及护理有效39例(97.5%), 无效1例(2.5%), 对照组治疗及护理有效26例(65.0%), 无效14例(35.0%),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667, P

3 讨论

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是心力衰竭患者易发生的并发症, 也属于临床上严重的病症之一, 发生这种病症一般都存在一个刺激到患者的诱因, 发病机理是患者心肌收缩力骤降或是左心室瓣膜急促反流, 从而致使肺部静脉压急剧上升, 紧接着出现了低氧、呼吸困难等症[7-10]。患者一旦出现此种病症, 医护人员应抓住分秒来对其进行抢救, 以尽量解除病症对患者生命的威胁[11-13]。本次研究显示无创呼吸机治疗配合管道管理、心理干预、营养支持、病情观察等周到护理措施后,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5%)显著高于对照组(6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667, P

综上所述, 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 同时给予相应的有效护理措施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可有效改善心功能, 同时能够快速解决缺氧问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先静, 钟桂群. 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护理. 世界中医药, 2015(A01):8-9.

[2] 周伟, 沈丰, 王建忠, 等. 观察无创呼吸机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疗效. 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22):17-18.

[3] 徐青, 吉婷. 护理干预对无创通气治疗高龄重度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影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18):90-91.

[4] 努日古力・阿布都瓦依提, 余世勤. 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在无创呼吸机治疗中的护理干预及效果. 中外医学研究, 2014(23):98-99.

[5] 李拥军, 刘晓黎, 李岩. 无创通气在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并急性呼吸衰竭抢救中的应用.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08, 6(5):266-267.

[6] 陈霖, 鲍人末.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疗效分析. 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3):418-419.

[7] 凌琳, 何文富, 陈元姝. BiPAP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观察. 四川医学, 2007, 28(1):57-58.

[8] 付会恒, 李丽荣, 巫剑峰, 等. 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临床效果观察.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6, 14(1):16-18.

[9] 王婕, 李旭升, 曹毅, 等. 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研究. 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8):149-150.

治疗心理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针对性心理治疗

自精神疾患被正视为疾病以来,精神分裂症就被称为世纪顽疾。据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最新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在所有疾病总负担(经济上、精神上、社会上) 已超过癌症,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原生物性模式向生物、心理和社会模式转变。心理和家庭社会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转归和愈后等方面极为重要。 急性精神分裂症并不是个别心理治疗最适宜的对象;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不是最佳的心理治疗时机。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基础中,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最主要的,另一方面则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自知力--也就是不承认有病,因而主动要求治疗的欲望不强,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需强迫治疗,而且其思维、情感和行为皆受症状影响,理解力和自控能力明显下降,心理治疗虽不能消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部症状,达到科学治愈的目的,但通过针对性心理治疗,可清除患者的部分症状,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有助于恢复自知力。 常用针对精神病专科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探讨:

精神病专科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的突出点重点就是医患家属同治模式,建立良性医患及患者家庭、社会体系的关系,针对患者为圆心的医、家属及家庭社会为治疗整体,提高医、患、家属及亲朋治疗依从性顺畅性。

1分析性心理治疗

由于对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见解不见,他们采用的技术及治疗的重点也各不相同。①缺陷理论的治疗,这一理论认为,由于心理发展中的某一缺陷,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具备利用早期亲子关系及发展稳定自我的能力。②防御理论的治疗,治疗重点在于给患者提供父母般的爱,以帮助他们重新获得情绪的正常发展。③适应心理治疗。治疗原则为以鼓励患者发展精神适应,包括进展性适应与退行性适应。前者是指增进患者精神平衡,例如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行为保持在社会规范之内,避免出现明显的病态表现。后者指的是对患者移情加以接受与支持。④治疗只针对患者病残问题及适应不良行为,而不涉及其基本精神内在障碍与防卫机制。⑤治疗家以其本我、自我、和谐与适应特征来影响患者,做患者的典范。在具体方法上适应性心理治疗有以下特点:①治疗者与患者长期保持联系,但至多接触1次/w,不超过25min/次;②同时使用精神药物;③常用的治疗技术包括支持、压抑、忠告、与医院配合、应付环境、注意生活遭遇及增进对现实的检验能力等。

2患者中心疗法

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更具体更强有力的支持,单独使用患者中心疗法很难产生令人满意的疗效。

3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的要点是在患者和治疗者之间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靠加强正常思维的能力和心理训练,来帮助患者对付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例如患者具有固定的妄想时,将被问到他们妄想思维的详尽历史和支持妄想真实性的依据,治疗者将委婉地询问患者的证据,并提出解释证据的另一种假设。 按操作性条件反射设计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代币治疗,在我国一些精神病院对慢性、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已得到经常应用。

4家庭治疗

治疗心理的方法范文5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5例,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53~77岁,平均59.9岁,平均住院天数14.4天,最短8天,最长26天。

1.2处理方法[2]:术前行分泌物的培养加药敏,每日换药并充分引流。彻底清创切除外露起搏器处的感染皮肤,将起搏器、导引线及腔隙反复冲洗处于相对无菌状态。腔隙剥离得足够大,将起搏器置入,分层缝合切口。对于有局部皮肤缺损的患者,可设计局部皮瓣转移修复缺损。将胸大肌下及原腔隙内分别放置负压引流。术后根据分泌物的培养及药敏试验,采用有针对性的抗生素。全身静脉应用抗生素5~7天,局部伤口使用0.25%甲硝唑葡萄糖液、敏感抗生素交替缓慢局部伤口滴注5~7天。

2结果

本组15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未出现感染及起搏器再次外露等并发症。

3护理

3.1 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生活质量提高,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对起搏器产生依赖感,因此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一旦出现皮肤破溃、起搏器外露则是较严重和较难处理的并发症,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易激动等心理反应,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心理压力,患者常担心引起全身感染或起搏器功能失灵而危及生命;携带起搏器的老年人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住院期间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心理、家庭、社会、经济的问题,反复多次的手术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痛苦和经济负担,多数患者难以承受[3]。护士是他们就诊遇时到的第一个人, 护士的言语态度都会使其产生强烈的反应,刺激性语言、冷冰冰的态度会增加其心理上的负荷,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可影响整个治疗过程的心理状态。应以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心理状况为根本,用关怀备至的语言传递心意。做到在治疗中消除危机感,建立依赖与安全感[4],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的心理反应,同情患者的痛苦,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把握好交流的时机和技巧,积极地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获得信任取得合作。向患者详细讲解治疗的过程,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焦虑情绪,耐心解释护理措施,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运用成功病例现身说法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使其能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配合手术。

3.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营造和谐的交流氛围:良好护患关系是实施心理护理的保证,只要不影响治疗和诊断,可听之任之,答应其提出的某些要求,来满足其脆弱的自尊心理的需要,提高他们内在的应激力:①患者入院时应热情接待,尽量安排患者自己想住的病房,入院后护士应立即通知主管医师,诊察患者,局部进行换药及分泌物培养,让患者感到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充分重视,为以后的交流与沟通打好基础。②在护理工作中主动热情地以真诚、温和的态度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使其产生信任感,护士必须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包括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经济情况、婚姻状况及接受教育的程度,既往病史,获得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实施心理护理做到有的放矢。

3.3 术前准备

3.3.1 术前加强营养:老年人因营养低下,易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影响伤口愈合,同时,高龄患者机体较一般患者下降,术前需预防感冒,练习床上排便,请家属配合指导患者练习,避免术后产生尿留、便秘等并发症。

3.3.2 协助医师行起搏器处分泌物的培养加药敏实验,每日换药并充分引流,为手术做好局部创面的准备。

3.3.3 全面观察及常规检查:对于术前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应做好全面观察和护理,尤其是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术前应严格控制血糖及血压,对于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术前晚及术晨不停药,嘱患者按照平时的服药习惯服用,不受手术的影响,对于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术前晚及术晨应根据监测的血糖结果,决定是否注射胰岛素。手术当日先护送患者至心内科更换临时起搏器后再送至手术室进行手术。

3.4 术后护理

3.4.1生命体征的观察:外露的起搏器经手术处理后,由心内科医生摘除临时起搏器,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持续的动态心电监护,重视患者的主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的细微之处。

3.4.2严格无菌操作,确保伤口滴注通畅:术后使用0.25%甲硝唑葡萄糖液1000~1500ml/日和0.9%生理盐水100ml中加入敏感抗生素,交替缓慢行伤口滴注,24h不间断,具体使用方法:抗生素2次/日,时间为9:00~21:00,滴注速度4~5滴/min,中间使用0.25%甲硝唑葡萄糖液滴注,滴注速度10~15滴/min,为了防止负压引流管堵塞,我们采用在滴注抗生素的前后,用0.25%甲硝唑葡萄糖液30ml快速冲洗,可有效的减少负压引流管堵塞的发生。每日更换伤口滴注液时严格按照静脉输液法进行,同时一并更换冲洗所用的输液管道。密切观察引流情况,包括引流量、引流性质、引流是否通畅,并及时记录,严格交接班,保持出入量的平衡,引流管与一次性胃肠减压器相连,保持负压状态,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应及时倾倒引流液,随着冲洗颜色的逐渐变淡,一般持续冲洗7天即可拔管。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如在冲洗过程中敷料浸湿应及时更换,促进伤口愈合。

3.4.3加强营养支持及基础护理:术后卧床休息7天,局部制动,由于伤口感染、发热、情绪等因素影响,患者食欲差,摄入不足,因此,鼓励患者加强营养,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蛋白质每日每公斤体重1.5~2g;补充充足的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机体抵抗力[5]。

在伤口滴注期间,敷料潮湿易导致患者衣服或被褥浸湿。因此在更换敷料后及时更换干净的病号服、被褥,保持患者衣物及床单的干爽、整洁,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协助患者定时按摩肩胛处皮肤,防止压疮的发生,护士应及时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引导患者保持开朗平和的心态,并保证足够的睡眠。

[参考文献]

[1]张建军,杨新春,胡大一,等. 46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18 (6):456.

[2]马显杰,夏炜,张辉,等.起博器外露的处理方法及原因分析[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7,18(5):363.

[3]赵庆华.起搏器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处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0, 35(7):442.

[4]于凤云.护士语言在老年心理护理中的运用[J] .家庭护士,2007,9 (5):29.

治疗心理的方法范文6

摘要: 通过列举中医古籍中行为疗法的案例,采用现代心理学术语分析了与现代行为治疗相似的中医行为疗法及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行为疗法。认为中医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习见习闻法(系统脱敏法)、心理转移法(反应预防法)、模仿法和冲击疗法在具体治疗方法上与现代行为疗法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带有鲜明的文化特点;而气功疗法和课业疗法则是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行为疗法。并指出中医行为疗法重视患者自我调节、注重个体差异性,治疗方法设计精巧,疗效明显,但也存在重实践而轻理论、缺乏量化研究等局限性。研究中医行为疗法将有利于建立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疗法以及完善现代心理治疗。

关键词: 行为疗法; 心理疗法; 中医治疗学

中医对心理治疗有独到的研究,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精辟论述了心身疾病的致病机制和诊治,深刻揭示了心理疾病的诸多成因及治法。采用中医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消除或建立某些适应性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门医学技术称为中医行为疗法。中医行为疗法有与现代(西方)行为疗法不谋而合之处,同时中医行为疗法也带有鲜明的文化特点。中医行为疗法不象现代行为疗法有一整套行为治疗理论作指导,但传统医案中仍然可找到不少行为治疗案例及对行为治疗的精彩论述。因研究传统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古为今用,故本文采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明中医行为疗法案例。

1 与现代行为治疗相似的中医行为疗法

中医行为疗法虽然与现代行为疗法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两者在具体治疗方法上仍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不是指依赖于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治疗手段等物质性的东西,而是指一些可供指导的治疗思想和用于操作的基本步骤。

1.1 厌恶疗法

中医心理治疗的厌恶疗法是指把可以令患者产生厌恶情绪的感觉刺激与其病态行为紧密结合起来,使患者产生强烈的躲避倾向及明显的身体不适的感觉,从而矫正其病态行为的方法。现代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是一种通过惩罚来消除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

《世医得效方》记载:一个嗜酒如命的酒鬼的家人把他手脚捆绑起来,放一坛酒在酒鬼口边,“其酒气冲入口中,病者急欲就饮,坚不与之”。一会儿病人吐出一块瘀血。家人将瘀血放入酒中烧煮。瘀血形状难看,又散发出恶臭味。这个嗜酒如命的人“自后虽滴酒不能饮也” [1] 。

《吴鞠通医案》载:有章姓病人“不时脱尽衣裤上大街”,吴鞠通一边用小竹板打他,一边命令其穿衣服,患者“知痛后而自着衣,着后稍明” [2] 。中医行为疗法的厌恶疗法在治疗原理上与现代行为疗法的厌恶疗法相同,都是把可以令患者产生厌恶情绪的感觉刺激与其病态行为紧密结合起来以矫正其病态行为的方法。现代行为疗法在选用厌恶刺激时更为慎重,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承受能力,并制定了现代临床心理学从业人员伦理守则以规范治疗行为。

1.2 习见习闻法

中医行为疗法中的习见习闻法是指通过反复练习,使受惊敏感的患者对刺激习惯而恢复常态的心理疗法。习见习闻法类似于现代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是指把一个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暴露在处于全身松弛状态下的患者面前,使该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3]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惊者平之”,从“惊”变为“平”即是脱敏。张子和治疗受惊患者的案例就是使用系统脱敏法的典型例子。

《儒门事亲・内伤形》记载:“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窃人烧舍,惊堕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张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伤矣。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张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张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少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张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是夜使人击其门窗,自夕达曙。夫惊者,神上越也。从下击几,使之下视,所 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 [4]207 。

这个案例中的患者是恐惧障碍,因精神骤遭刺激所致。张子和让两个侍女对患者作了按刺激等级从弱到强、循序渐进的一系列的击茶几、击门窗动作,使患者达到脱敏效果。患者从开始时“大惊”到习惯了不再对木棒猛击茶几的声音感到恐惧,就是让这个刺激不再引起患者焦虑,使患者逐步适应了原来可引起极大焦虑的刺激。

中医行为疗法的习见习闻法在治疗原理上与现代行为疗法的系统脱敏法相同,只是操作程序不够具体,刺激等级的划分和步骤的施行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中医行为治疗实践者运用习见习闻法成功治愈患者,这是在个人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创新和开拓。

1.3 心理转移法

中医行为治疗的心理转移法是指通过改变病人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使其注意焦点从病所转移到它处的心理疗法,类似于现代心理治疗的反应预防法。反应预防法主要用于治疗强迫症。例如治疗强迫性仪式动作为主诉的患者,让患者在想要行仪式动作前向治疗者报告,并在治疗者的鼓励和监督下克制自己而不作仪式动作。

《名医类案・目》记载:“杨贲亨治一贵人,患内障(眼疾)性暴躁,时时持镜自照,计日责效,数医不愈。召杨诊,曰:公目疾可自愈。第服药过多,毒已流入左股,旦夕间当发毒,窃为公忧之。既去,贵人日夕视左股抚摩,惟恐其发也。久之目渐愈而毒不作。贵人以杨言不验,召诘之。对曰:医者意也。公性躁欲速,每持镜自照,心之所属,无时不在于目,则火上炎,目何由愈。故诡言令公凝神于足,则火自降,目自愈矣” [5]569 。这样的患者急躁焦虑,治疗者用巧妙的暗示,将其对目疾的病理性过分关注,转移到其他部位,促进了目疾的痊愈。对患者过度性生理性的焦虑反应采用反应预防法(心理转移法)是比较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载:“昔闻山东杨先生,治府主洞泄不已,杨初未对病人。与众人谈日月星辰躔度及风云雷电之变,自辰至未,而病者听之而忘其圊。杨尝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问其所好之事,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之笙笛,勿辍。又闻庄先生者,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慰之。诘其故,庄引《素问》曰:惧胜喜” [4]111 。

《南郡县志・人物志・李建昂医事》载有一书生,畏惧光亮,“不近灯火”。李建昂诊毕,索其所著文章,“乱其句读,郎声而诵”,结果,患者“愤然夺其文曰:客非此道中人,不解句读,何其妄也,因就灯而坐,顿忘畏明之习” [2] 。

《针灸大成》记载:“同寅谢公治妇人丧妹,甚悲思不能进食,针药用之无功,即以亲家之女日夜与之陪欢,转移其思念故人之意,佐以解郁之品,逐渐恢复如常” [6] 。

中医行为疗法的心理转移法在治疗原理上与现代行为疗法的反应预防法相同,都是通过改变病人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使其注意焦点从病所转移到它处的心理疗法。可以看出中医在治疗心理疾病时能够根据病情和情境灵活运用心理转移法。

1.4 模仿法

中医心理治疗中的模仿法是指通过旁人有意示范来培养患者的正常行为,与现代行为疗法中的模仿法基本相同。

《儒门事亲・内伤形》记载:“项关令之妻,病怒,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其夫命戴人视之,戴人曰:此难以药治。……其旁常以两个能食之妇,夸其食美,其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之。不数日,怒减食增,不药而瘥” [4]207 。这是个厌食的案例,张子和采用模仿法治疗因过分生气发怒而导致不欲饮食的患者,让两个食量大、胃口好的妇女在一旁边吃边夸食物的可口,对患者施加影响,使这位“病怒不食”的患者胃口好转而开始进食。

中医行为疗法的模仿法是指通过他人的特定行为有意对患者施加影响,使患者也趋向于采取同样的行为方式而放弃先前不良行为方式,与现代行为疗法的模仿法治疗原理相同。

1.5 冲击疗法

冲击疗法,是指让患者一下子面对大量的惧怕的情况,个体的恐怖反应逐渐减轻,甚至最终消失。它的基本原则与系统脱敏法相反,不是使患者按轻重程序逐渐面对所惧怕的情况。

《续名医类案・惊悸》记载:“卢不远治沈君鱼,终日畏死,龟卜筮数无不叩,名医之门无不造。一 日就诊,卢为之立方用药,导谕千万言,略觉释然。次日侵晨又就诊,以卜当十日死。卢留宿斋中,大壮其胆,指菁山叩问谷禅师授参究法。参百日,念头始定而全安矣” [5]645 。案例中的这个患者多疑畏死,用开导劝慰法只能“略觉释然”,于是医生诈称“卜当十日死”,使患者一下子面对最难以接受的刺激,患者反而放得开不再“终日畏死”了。患者接着参禅百日,提高对生命本源的认识而得以痊愈。这个案例采用了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冲击疗法是其中一种,对治疗起了关键性作用。

中医行为疗法中没有冲击疗法这个名词。中医采用冲击疗法可能更多地源于对“物极必反”这一哲学观点的认同,并认为该观点同样适用于人的心理治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医虽然在治疗理论的建构程度和理论取向(是否偏向哲学)上不同,但都使用冲击疗法来治疗恐惧症,中西医在心理治疗上有殊途同归之处。

2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行为疗法

2.1 课业疗法

课业疗法是指通过让患者参加有医疗意义的工作或劳动来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中医行为治疗中的课业疗法是通过行为改变来调整可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四川医林人物》记载:“肖文鉴,南充人。一室女患郁症,形消骨立,鉴嘱女结伴锄菜园蔓草,日刈草二背。女初不耐,久习为常。如是一百日,体渐强壮,面生华泽” [2] 。患忧郁症的人活动量减少,治疗抑郁症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安排患者做适度的劳动,循序渐进来改善心情。上例中患者是个室外活动极少的“室女”,需要加强户外运动,所以医生采用结伴割草来治疗抑郁症。类似的做法还有:每天按时练习书法可以调节情绪;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适当增加体力劳动,以舒缓大脑长期所处的紧张状态。

2.2 气功疗法

气功是通过自我有意识地松弛机体、平静思想、调节呼吸,以达到自我调整生理、心理活动,从而防治心身疾病的一种方法。气功门类繁多,如太极拳、八段锦和鹤翔桩等,均由一定的行为方式组成。气功强调天天练习,持之以恒才能够生效、巩固,故练功过程可看作是学习一种新的行为方式以代替疾病行为的行为训练。气功与一般的行为疗法有所不同,气功着重是意念的内部运行和内在调理。气功与生物反馈法比较接近,是一种不用仪器的生物反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物反馈好比是在仪器指导下的一种气功,其着眼点是反馈信息的调理 [7] 。气功吐纳、导引是患者自己练气功,将不利于健康的情绪通过呼吸导引调整过来。在气功中包含了自我暗示效应。实践证明,气功能够有效地调节身心,古往今来用气功治愈心病的例子数不胜数。

气功疗法是最有中国特色的行为疗法,其更能体现中国人对心身辨证关系的认识。中国传统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了心身疾病的辨证关系,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兼顾心理调节,从而创造出气功这一有效而且富有特色的疗法。气功疗法倾向于养生,这有利于将心理治疗融于日常生活而不必一律求诊心理医生,但中医心理治疗也因此未能从生理疾病的治疗中分离出来,从而影响了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技术的发展。客观地说,气功疗法有些不适应现代人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一部分有兴趣尝试气功导引法的人们失去了练习机会。今后气功疗法如果能够被更好地改编成一系列调节身心的简便易行的健身运动,或许能同瑜伽一样受到不少中国人的欢迎。

因为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运动,气功有特殊的练习规则和禁忌证,练习不当可能会出现偏差。目前对气功的研究刚起步。气功因缺乏现代科学的理论阐释,因而易被蒙上一层迷信、神秘色彩,但这并不能抹煞气功的科学性及它在健身、疾病防治和康复中的作用。

3 对中医行为疗法的评价

中医行为疗法在治疗恐怖症、抑郁症、不良情绪导致的躯体化症状和矫正不良行为等方面有显著效果,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长处。

3.1 重视患者的自我调节

中医行为治疗同西方现代行为治疗相比更重视患者的自我调节。在患者的康复阶段,自我调节起着重要作用。气功疗法、课业疗法都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特定行为方式去改变消极心态从而治愈心理疾病。自我调节贯穿于气功疗法、课业疗法的始终,充分体现了中医心理治疗重视人的主体作用。

3.2 治疗方法设计精巧,疗效明显

在中医行为治疗过程中,医生根据患者特定的生活条件和范围进行简单而精巧构思的治疗设计。 习见习闻法、厌恶疗法、心理转移法、模仿法等都被古代医家根据患者的情况灵活运用,体现了古代医家的高超医术和智慧。这比西方某些脱离现实生活的治疗方法更具有实践上的优势。中医行为疗法实践者重实践,不囿于现有治疗理论而勇于开创新的心理治疗方法,这是值得肯定的。

3.3 注重个体差异性

中医行为治疗的心理转移法、模仿法都是在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使用,灵活多变,秉承了中医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原则。注重个体的差异性是贯穿整个传统心理治疗的指导思想,《内经》就明确提出了个体的差异性对病情的影响。

然而,中医行为治疗也存在局限性:重实践而轻理论,缺乏量化研究。心理治疗案例的记载仅用一些描述性的语句,难以精确全面地反映出治疗过程和方法,不利于心理治疗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例如习见习闻法与现在广泛运用的系统脱敏法治疗原理十分相似,如果古时医生能够将这一治疗技术再精确化并进一步总结治疗方法,系统脱敏法就有可能不必从西方引进。当然,这种遗憾的产生是与文化背景、中国人思维方式和科技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行为疗法与西方行为疗法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在心理治疗方面的杰出成果,也使我们坚信,注重吸收中医行为疗法的优点才能寻找到适合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心理治疗方法,这也是发挥中医心理治疗的优势和推动心理治疗中国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颜世富.中国传统情绪疗法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1996,19(5):267.

[2]钟斌.论中国古代心理治疗方法[J].心理科学,2004,27(1):175.

[3]许汉新,吕秋云.现代心理治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62.

[4]张从正.子和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5]江 ,魏之.名医类案(正续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