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消费发展模式范例6篇

可持续消费发展模式

可持续消费发展模式范文1

关键词:可持续消费;社会学;汽车消费

一、可持续消费的概念

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人类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道路,同时,我们也知道,在消费方面的可持续即可持续消费也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对于可持续消费的定义,大部分是这样界定的,它是一种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同时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与自然共生的消费观念和消防行为。要知道,可持续发展这一次名称明确告诉我们,其前提就是发展,如果消费都已经无法实现那么也就不是可持续消费了。也正是如此,可持续消费对我们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新要求,例如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等,我们要反对过分节俭,同时也要反对那种忽视消费的发展性的行为,同时也要要反对那种奢侈消费的行为,绝对要重视消费的“可持续性”。

二、“不可持续”现象――不和谐的汽车消费

与可持续发展和消费相对应的便是“不可持续”的现象。消费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在能源、环境与生态意义上潜在的具有“不可持续性”。今天的中国,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消费欲望也开始不断膨胀,我国居民消费超越发展阶段,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和奢侈文化已成为现实生活中的高频词.以我国不和谐的汽车消费为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2000万辆大关,分别达到2211.68万辆和2198.41万辆,不仅再次刷新全球纪录,而且连续5年蝉联世界第一。中国汽车年度销量从零到1000万辆用了半个世纪,从1000万辆到2000万辆,仅仅用了4年时间,其增速之快,体量之大,着实令人欣喜。

汽车产销的快速增长和保有量的迅速提高,在积累财富、方便出行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资源和空间,其对环境、交通和能源的压力也日渐显现。由于中国以超乎常规的高速迈入汽车社会的,致使这些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前不久,不少城市被雾霾笼罩,空气质量重度污染,汽车排放的尾气已被认为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眼下全国600多个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显然,不和谐的汽车消费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这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不和谐汽车消费的社会原因分析

1.消费主义:不和谐汽车消费的外来影响

消费主义是指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被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满足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目前在城市中,这种消费主义趋势是愈演愈烈。这种感觉在某种角度上反映出消费主义大大刺激了城里人的购买欲望,那些有购买力的人紧跟时代潮流和广告宣传,不断提高生活品质,也就是不断提高消费水平。

2.面子观:不和谐汽车消费的传统根源

中国人特别注重面子,中国人的消费行为与心理具有很强的面子情节。由于过去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很低、国内很多产业不发达,因此很多物品如汽车是奢侈品,拥有汽车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3.媒体广告:不和谐汽车消费的传播动力

现代媒体广告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促销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在汽车消费上,汽车生产厂商通过消费宣传和示范来引导消费者,将身份、地位等社会评价标准与汽车进行符号的链接,这就大大促进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三、实现可持续消费的路径选择

就消费社会学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不仅是技术和生产模式的问题,而且也是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仰仗可持续消费模式问题的解决。因此为了保证可持续消费的实施,需要从消费文化和消费行为方面入手。

四、对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感想和展望

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关于节约资源这个话题,联想到中共十的召开,这一会议的召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报告关于反腐倡廉有了新要求新目标,并且就目前我们所了解,反腐倡廉取得了重要成效,很多地方的腐败官员都被一一挖掘出来了。典型的如现在的“光盘行动”,不仅在各地政府,企业实施开来,就连各个高校也在积极地响应这一号召。先不管这一号召的影响有多么的大,至少它有利于提升人们的意识,知道要节约资源实行可持续消费,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一大进步的表现。

环境得到很好地保护,也是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关于争夺海洋战略资源、的战争也持续不断,就比如说这个问题,就明显的印证了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我国海洋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可喜的是,十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目标,更好地实现美丽中国梦。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也要求我们改变我们传统的消费模式,厉行节约,实行可持续消费。无疑,这一目标的出现,为我们进一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我们期待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得到早日落实,早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美丽中国。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认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践行可持续消费模式,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尽绵薄之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应该只为追求个性,追求时尚、品牌而盲目的夸大消费,盲目的攀比,更不要有一种炫耀性的消费心理,而是应该秉持可持续消费的原则,即适度、公平消费原则。

总之,要践行可持续发展观,从消费社会学的角度看,就要倡导可持续消费模式。不论是可持续发展观还是可持续消费观,都是以维护人类延续社会持续发展为前提,从全人类的整体及长远利益出发保护人类自身和生态和谐为归宿,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和平共处为指导思想的。对于目前尚还存在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我们必须要加以引导,重构我们的消费理念,真正的做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可持续消费发展模式范文2

生产与消费的过程就是资源及环境资本被消耗掉的过程。人类的生产与消费对自然界的干预强度如果超过了自然界的自我更新能力,结果就导致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使人类面临生态危机。因此,通过可持续生产,变现有的产生污染的生产方式为清洁生产方式,将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从而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从根本上得以缓和;通过可持续消费,克服盲目的过度消费和各种愚昧消费,可以减少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减轻对生产规模盲目扩大的“引力”。

可持续生产、可持续消费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但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行为会引导生产行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可持续消费比可持续生产更重要。例如,如果没有一次性物品的消费,就绝不会有一次性物品的生产。如果每一个消费者都能自觉地抵制一次性物品的使用,那么任何一家企业就绝不会再继续生产一次性物品,整个社会就会减少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就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另据研究,虽然动植物生息地的破坏是全世界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但生物学家认为濒危物种名单上超过1/3的脊椎动物主要是由于贸易而被捕杀。正是富裕消费者的需要刺激了这种猎杀,从全球变暖到物种灭绝,消费应当对于地球遭受的不幸承担巨大的责任。

由此可见,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模式,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此种生产与消费模式,是造成全球环境持续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由之路,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可持续消费是构建生态经济的必然选择。

什么是可持续消费?所谓可持续消费,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

传统经济学源于使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这种方式引起了由于生产者的促销行为而产生“欲望”的有害消费。因此,有必要用改进的模式来发展生态经济学,用需求而不是欲望来引导,把环境影响纳入经济分析的主流。

实现消费“发展性”与“可持续性”的双赢,这正是可持续消费的本质内涵所在。

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上说,消费的“可持续性”主要是指当代人满足消费发展需要时不能超过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限制,消费要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它既要求实现资源的最优和永续利用,也要求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和对环境的最小污染。毫无疑问,生态环境承载力一旦被突破,消费当然就没有“可持续性”。由于各种高消费、炫耀消费、攀比消费等都毫无意义地增加了资源消耗、加剧了环境破坏的程度,所以都不是可持续消费。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说,消费的“可持续性”主要是指公平和公正消费。可持续消费不是介于因贫困引起的消费不足和因富裕引起的消费过度之间的一种折中调和,而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它体现了公平与公正原则,即追求生活质量的权利对于当代全球的每一个人,对于当代与后代的每一个人应该同等地享有。任何人都不应由于自身的消费而危及他人的生存和消费(即代内公平),当代人不应该由于本代人的消费而危及后代人的生存与消费(即代际公平)。否则,没有相对公平、相对公正消费的社会犹如一艘航行中倾斜的轮船,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可持续消费必须是发展的,因此,消费停滞不是可持续消费,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零增长”理论虽然看到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可能带来的危害,但人类的出路不是“零增长”,而是可持续发展。同样,现有消费模式任其发展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重大危害,但“零增长”绝不是可持续消费的本意,更不用说消费倒退了。

因此,可持续消费对我们现有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反对过分节俭,只满足温饱而忽视消费的“发展性”;又要反对奢侈消费,特别是反对不加节制地只注重物质享受,忽视生态环境制约,忽视社会公正制约,即忽视消费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消费模式应遵循和体现以下三方面原则———

(一)适度消费原则

人与自然的矛盾一直存在,只是到了近代工业化以后,这一矛盾日趋复杂和尖锐,导致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所以,适度消费原则要求人类把消费需求的水平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无论对一个国家来说还是对个人来说,适度消费既要反对过度消费,也要反对过分节约。过分节约的低消费虽然减少了消费中的物质消耗,但降低了生活水平,抑制了生活情趣,不利于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

适度消费原则要求坚持以人的需要作为出发点,以人的健康生存作为目标,逐步减少无意义消费和对人类健康无益甚至有害的愚昧消费等。

过度消费是超出了人自身正当需要的消费,实际上也并没有提高消费水平或增进消费效果,但却消耗了更多的资源,它本质上只是满足了一些不合理的社会与心理需求。过度的多余消费可以为企业带来滚滚利润,但相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却是弊大于利。

(二)公平消费原则

公平消费应该体现在提倡面向全体公民的消费模式,不鼓励或限制少数人的高消费、超前消费、挥霍消费及畸形消费。

(三)以人为本的消费原则

以人为本的消费原则指的是消费结构上要形成合理的比例,实现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这里特别要注意在消费结构中不断提高精神消费比重。

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享受型、攀比型、形式化的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过大。例如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过分追求时尚、频繁更换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发展中国家过分的人情消费、各种迷信等愚昧消费。在总体消费中,增大精神文化消费比重;在物质消费中,增大绿色产品的消费比例,把对环境有害的各种消费控制在最低限度;生存资料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下降,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上升等等。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要求,是建立未来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生态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精神消费主要通过教育类、知识类、文化类、科技类的消费,加强对社会发展的道德关怀和人文思考,确立和维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并真切地关注社会发展的人文性、价值性,使人类个体增加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涵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消费发展模式范文3

关键词:可持续消费; 社会责任; 生态文明; 消费结构; 消费观念

消费是由需求产生的建立在平等、自愿、自主基础上的个人主观意志行为,但却表现为某种社会性,个人消费的社会性决定了消费者在享受自由消费的同时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当前,我国出现了许多资源浪费型消费、攀比性消费、失调型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这种消费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改变现有的消费现状,建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可持续消费模式。

一、消费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问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政府责任、企业责任和消费者责任三大社会责任,消费者责任是短期的基础性的责任,企业责任是中期的根本性的责任,政府责任是长期的第一位的责任,下面从三个层面上去理解消费的社会责任。

(一)从宏观层面上看消费的政府责任

政府在有效介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要起主导作用,政府是立法者、执法者、第一责任人。它承担了规制者、推进者、监督者角色。政府要立法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可建立劳工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等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各级政府每年企业社会责任政府报告,对公共、民营和非赢利组织进行调查研究,披露企业的违法活动,设立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构,如区域发展局、消费者管理局等机构,提出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计划,并加强监督推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二)从中观层面上看消费的企业责任

企业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是企业最基本责任。企业向消费者提供有安全隐患的产品,造成损失由企业负完全责任。企业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也是对消费者的责任,企业保证竞争和交易过程的公平合理,如果在产品的广告、宣传材料和说明书中过分夸大产品的功效,造成消费者损失也要承担社会责任,此外企业还要承担对股东负责、对利益相关者负责等社会责任。

(三)从微观层面上看消费的个人责任

消费者个人责任是个人在消费中对自身、他人、社会生态环境承担的责任,个人消费的伦理性体现在将责任溶入个人消费之中,消费者消费要对自己负责,要对自己的消费能力负责和对自己消费产生的后果负责,反对奢侈浪费,对自然环境的责任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对社会的责任是以彰显仁爱美德为目的,作为个人来讲,为了实现可持续消费,我们可以改变消费方式和模式,如平时可以购买更节能的家用电器,也可改变购物方式,如减少购买频率、减少使用包装袋等,选择更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以减少资源浪费。

如果同时兼顾消费的三种社会责任,只有可持续消费才是人类消费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以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谈谈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涵义及其构建。

二、可持续消费模式涵义及其特征

可持续消费追求天、地、人和谐统一,是一种与生态文明理念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它是健康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有利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球性环境不断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非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这类模式,统计显示,伴随着人口急剧增长,生活消费而导致的污染越演越烈。可持续消费是一种生态消费模式,它是对传统消费模式的改变,它是将来建设生态文明的支撑点,而这些需要塑造可持续消费理念。

从宏观层面来看,可持续消费模式要求尊重自然生态规律,适度、合理地消费,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干旱严重,自然生态环境脆弱,这些要求人们尽量少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从中观层面来看,可持续消费模式要求一个社会的消费应与其整体发展水平协调一致,某个地区人们的消费结构与规模应与该国的国情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目前,中国人均收入低,但奢侈品消费、高消费在世界名列前茅,这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中国家不可盲目地模仿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从微观层面来看,可持续消费模式要求个人的消费水平要与其自身的消费能力相协调,大力发展与自身消费能力和生活需要相适应的适度消费,拒绝出于攀比的奢侈品消费。

实现消费“发展性”与“可持续性”的双赢,才是可持续消费的本质内涵所在。可持续消费具有下列特征。

(一)可持续消费就是适度型的消费方式

可持续消费注重使用价值性、实用性,要抛开畸形消费观,消去异化现象,让需要重新成为支配消费的唯一目的。消费的出发点与目的都应体现出适度性,减少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对资源加以最优化利用,有利于消费可持续性。

(二)可持续消费具有公平性

消费公平性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两个方面,要使当代每个人感到公平,又要使后代人与当代人感受到同样的公平性,使后代人的生存与消费具有可持续性。

(三)可持续消费是一种生态性的消费

可持续消费的首要和最终目标是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价值追求,可持续消费既要求人们消费对自身的健康有益,又要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都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四)可持续消费以人为本具有主体自觉性

可持续消费以人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要,追求精神需要比追求物质需要是更高一个层次的目标,这要求人自主自觉地把对精神归宿的探求和追寻作为最终目标,节制物质欲望摆脱主义的樊篱,体现人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

三、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

2013年中国最终消费规模达到29.2万亿人民币,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大国,要13亿人形成可持续消费意识任重道远,而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必须通过措施重在落实。

中国在食品、交通、住房等领域资源环境压力很大,在食品方面,要重视食品安全,重视家庭用品和能源与材料使用效率,在住房领域可以减少对初级金属、钢材、木材和混凝土需求的增长,实施可持续消费,在交通输送领域,可以有效减少油耗、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要增强可持续消费意识,须增强公众、企业的认知度与积极性,消费者应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具备正确的消费伦理价值观念。只有通过消费教育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转变,并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议在各个社区成立可持续消费宣传站,招收可持续消费宣传志愿者,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协会组织和家庭应该联合起来,共同营造可持续消费的氛围,政府与各级部门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途径,全面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素质,增强可持续消费的意识和责任感,比如政府与消费者组织向消费者提供消费者行动指南,在城市推广低碳出行,政府要通过产品认证来保证产品的环境影响最低,发挥各个利益相关方,包括媒体、NGO的作用。在农村,政府要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的消费,还需要提高消费资源环境的提供效率,以最小的资源达到最大的服务功能。

同样,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可持续消费提供制度依据和保障,积极推进消费结构优化,抑制奢侈品消费,促进城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消费公平性,使消费结构体现出人们较好地满足多层次需求保证人充分自由地发展,职能部门要大力扶持绿色产业加强对绿色产品市场监管,将有力地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为绿色消费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的以保护环境、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为目的的可持续消费模式可以建立。

参考文献:

[1]联合国.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洪绍青.生态文明视阈中的消费伦理问题[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3]余谋昌.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可持续消费发展模式范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 科学消费观 绿色GDP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

工业文明创造的巨量物质财富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生活,但其自身所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在工业文明形态下,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的核心生产动力就是尽最大的可能通过在经济体系内部合理配置资源以实现经济的不断扩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企业大规模生产商品,消费者不断扩大消费规模并迅速对消费品进行更新换代,这样,“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就成为维系工业社会得以持续而不至于面临崩溃的怪圈,这一怪圈被阿兰・施耐伯格称为“苦役踏车”。“苦役踏车”这一过程在初始的生产阶段向自然界索取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生产废弃物,同时又在终端的消费品更新换代中产生大量废弃物,这些产生于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在自然界中不断积累,加之以生产过程中所耗费资源的持续增加,就导致地球上出现了愈来愈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局面,严重危及到人类在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上的长期生存与发展。而这种现状之所以产生,就在于长期以来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作用的无知和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生态环境承载人类产生的废弃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若想在地球上长期生存与发展下去,就必须要保证自身的社会经济活动绝不超越自然生态系统所天然具有的界限,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不可能永远维系下去的。正是在对这一真理有了真正掌握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终于被提出。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多种表述,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由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向联合国提交的调查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表述旨在强调人类在利用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基础的自然生态系统时的代际公平性。这种代际公平在自然生态系统上的表现,便是要求人类始终应保证自身的社会经济活动不突破自然生态系统的“界限”。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保障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前提下的“发展”。

在对以往文明形态尤其是工业文明进行彻底反思的基础上,生态文明这一以遵循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文明形态理念被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与工业文明形态下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盲目冲动是大相径庭的。为了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应以生产和消费两个重要环节作为基本着力点。

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基础

(一)生态经济的内涵及其不同表现形式

一般说来,生态经济是指为了解决不断增长的经济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强调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充分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与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现行的经济生产与消费方式,尽力发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大力发展生态高效且经济发达的产业类型,着力建设和谐先进的社会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色宜人的环境。究其根本,生态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整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携手前进,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和谐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类型。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应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这是人类社会任何发展阶段都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工业革命后,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种破坏自20世纪始逐渐表现得更为明显,尤其是在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愈来愈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开始大量出现并日益严重起来,引起了人们对以上各类问题的广泛关注与探讨。学术界对人类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所引发的生态危机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对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出了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经济类型。这些经济类型尽管在研究内容、研究侧重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却都是以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宗旨而被提出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而且从本质上来说,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就是生态经济,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过程。

(二)绿色GDP及其对生态经济发展的推动

发展生态经济,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摒弃那种把经济增长简单等同于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就要求改变传统经济模式下盲目追求GDP的经济发展观,以绿色GDP作为经济发展的衡量标准。绿色GDP针对GDP的先天不足进行了调整与完善,在GDP中扣除掉了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环境退化和污染治理的成本,并加上了生态环境改善所带来的收益,更能从整体上反映出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总体水平。

改变过去以GDP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而代以绿色GDP作为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对过去传统经济模式无视自然生态环境价值的错误的调整。此外,由于生态经济实际上是对经济效益与自然生态环境兼顾的产物,这必将因其对经济效益的兼顾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毕竟经济发展是人类满足自身需求的最重要手段,因此也不可能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完全放弃经济发展,这种情况就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政府对生态经济的主导与推进成为必须。

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但这更多是从生产角度着眼,而一旦脱离了从消费的视角对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与消费行为所做的相应调整,生态经济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则事倍功半。因此,将科学消费观的推广普及与发展生态经济有机整合,无疑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

科学消费观是消费领域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工业文明形态下的经济模式会异化消费加剧生态危机

工业文明形态下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设都是建立在探讨如何在经济系统内部合理配置资源以达到GDP(或利润、或效用水平等)的最大化,而不考虑自然生态系统是否具有相应的承载力。这样的经济模式必然导致资本在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持续扩大生产规模,而为了将生产出来的商品销售出去,就利用资本控制下的宣传机器(大众传媒)鼓励人们过度消费甚至盲目消费,致使消费者在脱离其实际生存需要的情况下以消费主义作为其生活方式而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性消费、攀比性消费、炫耀性消费。这种不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只专注于获取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为基础,反而以满足人类的虚荣心为导向的消费形式就是异化消费。当异化消费逐渐内化到人们心中,并成为相当多数人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时,社会消费规模便日益扩大,这不仅会消耗掉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方式所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还会推动社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并最终达到经济规模不断增长的所谓“理想局面”,在客观上就必然导致生态危机不断加剧。

(二)科学消费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消费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其理论基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消费观。科学消费观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基本着眼点,排斥那种以消费作为拉动经济不断增长、带动资本持续增值的观念,是生态文明形态下的消费观。

首先,科学消费观鼓励健康消费。健康消费指的是正当的消费、合理的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消费。鼓励健康消费,就是要反对那些为了满足人的虚荣心而进行的大大超越了人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的奢侈性消费、攀比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

其次,科学消费观主张公平消费。公平消费是指那种在全社会甚至全世界范围内人与人之间消费差距最小的消费。当前,不同人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巨大的消费差距。这种基于历史以及资本主义剥削等原因所形成的差距不仅导致世界经济失衡,而且由其导致的贫困现象还进一步加剧了生态危机,严重危及到人类在地球上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公平消费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并持续为之努力。此外也应注意,公平消费的所谓公平,其本意不仅是注重代内公平,而且更是强调代际公平。而强调代际公平,无疑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之一。

再次,科学消费观倡导全面消费。全面消费是指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消费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人的精神消费需求。而异化消费只片面地强调物质领域的消费,对精神层面消费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伴随着异化消费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沦为物欲的奴隶,陷入了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断追求物质财富而又永远得不到满足的恶性循环中,同时却忽视甚至无视了良心、伦理、道德、价值观等对人而言更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种局面将不可避免地 使人类陷入不可持续发展的危险境地。因此,科学消费观倡导全面消费,强调要更加重视那些能够陶冶情操,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精神消费,就非常有利于改变这种不利的社会现状。

最后,科学消费观提倡可持续消费。可持续消费就是指适度的消费、节约的消费,就是反对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坚持可持续消费,就会减少向自然界索取过多的资源,就会减少向自然界排放过量的废弃物。从本质上说,可持续消费无疑是科学消费观里最为直接地契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因为,上文所述的健康消费、公平消费和全面消费本身即含有可持续消费的深刻意涵。

(三)科学消费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

可持续发展是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而被提出的,而生态危机的出现,不仅与现代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更与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即异化消费息息相关。

生产与消费在同一经济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价值的生产与实现的角色,生产过程向自然界索取原材料,而消费过程则向自然界返还废弃物。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一旦过于频繁,超出了自然界的承载力,生态危机将必然发生。因此,不仅要以生态经济形式减少向自然界获取过多的资源,减少在生产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过量的生产废弃物,更要以科学消费观为指导,反对毫无节制的异化消费的物质生活。尽管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生活方式,但消费方式终究在事实上对生产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当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发生了科学消费观所倡导的改变以后,他们的消费行为会通过市场传递给生产者,进而导致生产者改变其产品的生产导向甚至是改变其生产模式。从这种意义上,“消费决定生产”这一论断就具有着非常高的合理性。因此,我们说科学消费观所倡导的以健康消费、公平消费、全面消费以及可持续消费等消费模式替代异化消费,实现消费者消费模式的转变就对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小视的巨大作用,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科学消费观本质上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

总之,从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着手,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一方面在民众生活中积极普及科学消费观,这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可持续消费发展模式范文5

关键词:低碳;农产品;消费;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低碳农产品消费模式,既不是要全面控制农产品消费,也不是对农业文明低碳农产品消费模式的模仿,而是致力于提升农产品资源的利用率,反对浪费农产品,在消费中切实做到理性、节约,这样一来就能够节省宝贵的农业资源,改进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农业产业是我国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农产品消费状况又在整个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之中能够发挥出承上启下的突出作用。所以,笔者觉得很有必要应用低碳理念来考察农产品适合于哪种消费模式的问题,全力引导消费者们将传统意义上的农产品消费模式转换成为低碳模式,从而让广大消费者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于低碳时代的经济环境,持续提升农产品消费的质量。

一、低碳农产品消费模式的含义与特点

低碳农产品消费模式主要是指广大消费者在消费农产品时将低碳作为主要价值导向,在个人消费能力许可的状况下,运用科学理性之认知以实现个人实际效能的最大化,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消费方式。其主要特点是:一是注重消费结构的低碳化。在平时生活中,消费者就应当积极抵制农产品化学化的不良影响,不断提升农产品安全消费的力度,致力于实现膳食营养之平衡。二是注重于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基于市场经济条件的农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不是倡导降低农产品的消费量,而是要尽可能地提升农产品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地节约农产品资源。三是注重于文明和健康消费。要运用低碳农产品消费方式之指导,持续改进广大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观,让农产品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能够持续提升,并且让其能够养成低碳化的消费习惯,推动消费者们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二、促进低碳农产品消费的重要意义

一是维持国民经济体系健康发展之所需。农业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彼此间具备了统一性,两者之间是彼此依赖的关系,而且还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转化。农产品生产能够为广大消费者们创设出农产品这一十分重要的消费对象,而农产品的消费则又会对农产品的生a提出更高的要求。有鉴于此,农产品消费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具备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维持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内容。无论消费者怎样拥有与使用什么消费方式以满足个人生存、发展之所需,只要是能够有利于保护当前生态环境的,就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实现稳定而健康的发展。农产品低碳消费方式无疑是符合降低生态环境污染实际要求的手段。

二是推动全社会公平消费的前提。所谓公平消费,主要是指所有人均能够公平享有各类消费资料之权力。如今农产品消费不公状况相当严重,不仅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间在农产品的消费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而且一国内部各群体间在农产品消费上也是很不公平的,富裕人群的消费量往往极大地超过了其有权占有的消费量。同时,当代人对于农产品资源的大力开发肯定会影响到后代人在农产品资源上的储量。所有人均不应当为了实现自身消费权而做出危及别人的消费行为,人们不能由于同代人的消费而伤害到后代人的消费权利。农产品低碳消费方式有利于推动国别、地区、代际以及代内公平,因而可以说是维护全社会公平消费的关键一环。

三是维持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当前,全世界中具有主导性地位的是线性消费方式。这一消费方式形成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前提下,以市场化体系为主要驱动力,致力于追求经济的不断发展,从而造成了对各类资源的过多消耗。如今,全球出现了资源日益耗竭、气候不断变暖的趋势,导致人类环境出现了灾难。为更好地解决温室气体的问题,全球各国均在努力为实现减排而探求科学的路径以及方法,注重于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以及长期性。就理论而言,可持续发展需要可持续生产以及消费,唯有真正建立起低碳化消费观,才能够确保可持续消费能够成为现实。唯有持续更新农产品消费方式,才能够切实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三、构建低碳农产品消费模式的建议

(一)不断推动形成低碳农产品消费观

低碳农产品消费可以说是消费价值观上的改进。唯有从保持发展、关注社会文明的视角来对待农产品低碳消费,才能够全面认识到农产品低碳消费方式的必要性,才能够切实排除以往所存在的消费主义倾向,才能够让农产品低碳消费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习惯、生存方式以及价值观。依据目前我国公民在消费观上十分滞后的实际状况,应当采取两项举措加以应对:一方面是要不断强化低碳农产品消费的宣传引导工作。思想可以说是行动之先导,强化农产品低碳化消费之宣传,是保障消费行为的合理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宣传过程之中应当着力强化对资源以及环境保护所进行的宣传,从而让广大农产品消费者们能够认清当前我国在资源、环境等方面所面临的艰巨形势,更加清楚依据科学生活标准进行消费的必要性,不断提升忧患感和责任感,持续开发低碳文化,充分运用新媒体、报刊、影视等多种形式的传播媒介以营造出良好的环境,积极引领大众形成健康的消费习惯以及消费心理。另一方面是不断推进农产品低碳消费教育方式。低碳消费教育主要是指对消费者以及生产经营者们传授涉及消费知识以及技能的重要社会教育类活动之一,它十分有利于打造微观市场主体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以及经营观,不断提升广大农产品消费者以及经营者所具有的素质,切实协调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有效维护广大消费者自身的合法权益。所以说,实施农产品低碳消费教育是有力维护消费者群体的迫切要求,也是提升农产品消费质量的关键保障,更是倡导文明消费,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有效方式。

(二)持续改进农产品生态环境

为了能够改进农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从生产视角来考虑,不仅仅是单一地停滞于开发低碳化农产品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在改进农产品生态环境上作出努力。当前我国农产品遭受生态环境破坏的情况十分严重,比如,气候的变暖对于农产品生态情境的影响非常大,这充分表现为暴雨洪涝的次数不断增加,水土流失状况不断加剧,气温的升高导致干旱的面积被不断拓展,土地的有机质含量则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而地力污染则极为严重,以至于病虫害的影响被进一步地加大,生物资源出现了大量减少的趋势,水资源极为短缺,湿地面积也在持续缩小等。如今持续出现恶化的农产品生态导致我国只能想方设法去打造绿色农产品生态环境,从而奠定农产品低碳消费之基础。一是要以积极防治为前提,不断遏制生态环境被恶化的状况。因为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水、大气、固体废弃物以及土地污染等等。因此,要致力于创建农村地区污水净化体系,制定出对污染物实现总量下减的主要方案。应当运用节能、保洁等举措,积极控制温室大气往大气所进行的排放,这就要求从污染的源头抓起,致力于改进或者运用清洁生产的具体工艺,尽可能地少排或者不排放污染废物,切实控制化肥对于各类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多施一些有机肥,不予使用或者安全使用各类农药,也就是尽可能地使用低毒型农药以取代高残留、高毒性传统农药,从而不断推进生物防治工作的进程。二是要以保护为基础,不断提升农产品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服务作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无法离开农产品生态系统在服务作用的大力支持,切实满足对于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之需求,力避生态系统的退化以及服务能力之丧失。一定要明确区域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定位,积极组建区域性生态服务能力不断利用之政策框架以及落实方案。

(三)全力探究农产品低碳化发展新策略

积极开发低碳化农产品,这是创建农产品低碳消费方式的重要基础。然而,因为低碳农产品经济主要是指在气候变暖状况下形成的新事物,这也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状态。当前,我国大多等褐诙杂诘吞寂┎品还没有足够的了解,所以要运用全面宣传教育,尽可能快地让低碳化观念能够真正做到深入人心。这就需要认真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大力探究农产品产业低碳化发展方式。农产品低碳经济之发展有诸多形式,当前各地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由广大农民群众创设出来的农产品低碳化等形式。为此,要实施科学规范的总结,让其能够发展成为一种低碳化的产业发展方式,并且推广到风力和秸秆发电等新能源发展方式中就具有很大的宣传与推广作用。二是要持续改进与创新农产品低碳化发展技术。在当前农产品低碳经济的开发过程之中,开展技术创新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一旦缺乏技术上的积极支持,农产品低碳化只可能一场空欢喜。改进农产品低碳化技术,可以推动高效化、畜禽养殖、农产品节能减排以及废弃物综合运用技术等,并且在实践当中持续进行推广、应用与提升。

结语

总之,由于低碳经济的大力推广,我国农产品消费过程中对于生态以及环境的压力正在变得愈来愈大。消费与加工等环节是判断农产品碳排放量大小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城镇居民在农产品加工以及流通之中的碳排放比例已大大高出农村群众。不管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农产品消费在整个农产品链条之中的碳排放,都是消费中碳排放量最集中的内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则占据了次要地位。所以说,消费与生产是降低碳排放量过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两个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居民群众总体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农产品消费的不断提升是推动间接碳排放形成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提升农产品的使用率,应当以可持续消费为原则,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在农产品消费中大力倡导节约、坚决反对浪费,切实帮助广大消费者们真正建立起农产品的低碳消费意识。

参考文献:

[1]樊纲,苏铭,曹静.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01)

[2]庞晶,李文东.低碳消费偏好与低碳产品需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09)

[3]雨晨.低碳农产品消费研究回顾和展望[J].农业展望,2012(12)

[4]安玉发.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测算及因素分解研究[J].农业经济研究,2014(03)

可持续消费发展模式范文6

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消费者主体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这种理性消费方式也就是可持续消费。可持续消费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它的实现依赖于人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实现社会成员关系的和谐,有利于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本文试图从法律手段,税收手段,媒体引导手段,教育手段研究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实现。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消费;实现

“可持续发展”第一次提出是1980年,直到1991年才对它的概念进行界定,而提出用这种理念去指导消费行为在1992年。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的进步,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资源的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世界视线越来越聚焦于资源的所有权归属,能源危机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不安定因素,对于我们中国这个爱好和平的国家,秉承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国家,我们有着实现可持续发展宏伟目标的国家、民族土壤。

一、我国居民消费现状

1.过度供应与过度消费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飞跃式发展,这带来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人民生活品质实现了快速提高。生产者供应越来越多样的产品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消费者膨胀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也反向促进商品生产,这就造成了生产者的过度供应和消费者的过度消费。生产者的过度供应快速地消耗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如我国现在频现的煤矿过度开采事件,而消费者不节制的消费行为带来堆集如山的固废垃圾,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民生产生活,同时资源也过度消耗。

2.符号消费

从某种消费品的社会知名度中寻找符号代入感,是符号消费的特征。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越来越高,单纯只追求吃饱穿暖物质需要的想法已经普遍改变,而追求符号消费,把消费品的社会知名度当作个人社会地位的一种符号代表,已经越来越成为多数人的消费观。如时下很多人常说的“宁坐宝马里哭,不坐自行车上笑”,这里的“宝马”和“自行车”俨然成了两类经济能力不同的人的符号代表。

二、可持续消费

1.可持续消费理念的提出

从马尔萨斯(1766—1834)于1798年发表了震惊世人的《人口论》,提出影响人类发展的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到卡逊1962年的《寂静的春天》把环境问题的思考更形象、更清晰地带到了广大民众中间。无数的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给政治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召开了有114个国家参加的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出版《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以事实说明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1980 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出现“可持续发展”一词,1983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组织会议要求以“持续发展”为纲领。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集中分析了全球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的情况,并系统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提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够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对可持续发展给了如下定义: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可回避地涉及到消费问题,随后国际社会试图用可持续观念解决消费引起的问题。

2.可持续消费的内涵

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把改变消费模式列为一个专门的项目明确指出所有国家均应全力促进可持续发展消费模式。1994年联合国环境署在内罗毕发表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提出可持续消费的定义:“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强调了一要促成当代人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不影响后代人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根据查阅诸多专家学者的定义将可持续消费可定义为:既满足代内发展需求,又不影响代际发展需求的公平、公正的消费。

3.可持续消费的特征

⑴资源占有的公平性。这种公平性是建立在把代际的利益与代内的利益放在一个层面上考虑的,尊重代际的资源的占有权,在消费中充分考虑代际公平使用因素,合理分配使用既有资源,这需建立在自然科学对资源形成、分布、储量的科学分析与人口总量的合理分配上。

⑵资源分配的公正性。资源本身的稀缺性、易耗竭性、分布不均衡性等对资源的分配影响颇大,而自然科学对资源本身属性的认识也许会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有所不同,所以在这种前提下,更要注重资源分配的公正才能更合理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消费。

三、可持续消费理念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人民消费观念的改变

可持续消费的理念重点是促进消费的代内和代际公平、公正。可持续的实现依赖于人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在利害观上大多只顾自己利益忽视他人利益,更不用说长远的后代利益,只顾自己享受,漠视不良消费行为对自己、他人、现在、未来的危害。在心理上有攀比心理、炫耀心理,对行为的合理性缺乏理性思考。用可持续消费理念修正消费者的不当消费行为、不良消费心理,形成理性消费观念,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耗用了太多了发展资源,在我国这个人均占有资源在全球排名靠后的国家,我们更急迫去思考如何做到最优资源配置实现发展,而这需要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可持续发展,需要可持续消费去实现,从消费去制约生产,从而促进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促进资源的良性开发。

3.有利于实现社会成员关系的和谐

贫富不均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有观点认为20%的少部份人消耗社会80%的资源(二八定律),意思即80%的人相对贫困,那么如果这些掌握80%财富的人不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过多地表现炫富行为,社会上的某些人的仇富心理将可能导致社会治安案件的发生,影响稳定大局。所以提倡大家节制性消费,有利于社会和谐。

4.有利于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如前所提,我国是一个人均占有资源较低的国家,提倡可持续消费观念有利于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如何实现可持续消费模式

可持续消费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可持续发展是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要注意代内及代际公平、公正地消费资源,实现人类生存与发展对自然的改造的和谐平衡,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需要科学不断地论证,但是可持续消费方式必定是标准之一,所以把可持续消费方式列入考虑范畴,慢慢形成有效的可持续消费模式是时代呼唤。而如何实现这种模式,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手段来尝试。

1.法律手段

加强立法,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去禁止一些已确认对自然和社会危害大于利益的行为是有效的手段。如前所说,人类对于人的行为对自然的影响的认识是一个不断认识再认识的过程,很多认识往往是血的教训,所以我们应践行这些教训。这种践行行为用立法来实现是最高体现形式。

2.税收手段

税收是有效的政府调节手段,对材料属性、设备用途、生产过程化学反应、物理反应等的细化税收政策有利于鼓励企业提高对环保的支出,也有利于约束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同时也能通过这种税收手段征集资金更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对环保设备、科技创新实行税收减免,对奢侈品消费征收消费税,对资源征收资源税等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3.媒体引导

媒体特别是如社交网络这种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视觉效果明显、受众多的特点,可以在这些平台多宣传。通过现实案例适时宣讲可持续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者实行适度消费行为。如电视媒体的节约公益广告。

4.教育手段

教育的作用最为明显,要建立从小教育的机制,让每个人从小就对资源的稀缺性有一个感性认识,广泛传授节约观念,从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攀比、环保是时尚的人生态度。

消费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着力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人类需求变的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性,消费问题也将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解决。危机呼唤可持续的消费观,只有奉行可持续的消费观,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姜彩芬,余国扬,李新家,等. 消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