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保护专业前景范例6篇

继电保护专业前景

继电保护专业前景范文1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继电保护;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25-02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继电保护技术已经全面进入了微机保护时代,微机保护的大量使用,既改善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外部条件,同时也给保护试验技术带来了新的影响,增加了高校继电保护课程学习的难度。目前,大多高校的继电保护教学仍然是完全按照教材章节的内容和顺序依次讲述各保护设备的保护原理以及实现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一些明显弊端:第一,继电保护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具备电机学、电路理论、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教学大纲同时又要求学生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考虑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技能。不少学生对保护基本的理论尚且掌握不了,更谈不上实验技能的培养。第二,随着微机保护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量应用,现有教材已经不能很好地体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技术、应用和发展。现有的教学重点难点还存在与工程实际脱节的情况:传统的继电保护教学花大量的篇幅讲授继电器的原理、使用和调试,等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投入大量时间去熟悉和认识继电保护的新技术。同时,教材讲述的传统保护理论所采用的继保装置原理和结构都比较复杂,老师要讲清楚非常费时和费力,最后从学生那里反馈回来的信息还只能是“没有什么用”。第三,重庆科技学院新建的电气工程专业不归电力系统直接管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学生毕业后进入电力系统的机会相当少,大部分学生能够去的单位是诸如冶金、石油或者其它工矿企业。而且“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起点高,许多毕业生以后并不专门从事继电保护工作,对这部分学生而言,教学内容又显得索然无味。

以上这些对当前继电保护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应该遵照“背靠行业,以应用为主,以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新的教学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同时,为了积极培养高水平、厚基础、宽口径和较强创新能力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促进本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我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建设的需要,它关系到我校本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应用型本科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在相应的课程改革中,为体现应用型本科课程的特色,需要解决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三个基本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应用性本科高校课程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应用为目标,明确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目标、思路等要求,以满足时展的需要。改革思路主要从课程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改革两个方面来进行。

1.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文主要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方法,此方法起源于高职高专教育,国内外已经做了较多的研究,但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是否应该采用这种方法或者说在一些技能型的专业课上是否能局部采用这种方法,国内外还研究得不多。《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理论上来说需要大力加强实践教育、实验教育,采用项目教学法能够较好地适应这样的要求。项目教学法具体来说又分为情景设置、教师引导、学生实践、项目总结、项目改进五个阶段。原则上说学生实践应该包括实验部分的内容。通过几个完整的项目训练,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明显提高。

2.改革现有的继电保护实验体系。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比较难学的课程。学生想要学好它,除掌握好理论知识外,还应该通过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甚至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保护知识。这门课程学习内容多,实验学时却很少,所以老师讲起来相当费力。比如我们学院安排《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授课学时为40学时,实验学时为8学时,这么少的学时要讲清继电保护的内容确实很困难。而且《微机继电保护》课程没有开设,这些都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带来不利的影响。改革的思路就是精简授课学时,以项目的方式来代替,同时增加项目实验的内容和学时。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最大不同,就是增加了诸如情景设置、学生实践和项目总结这样的教学环节,相应地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我们根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教学大纲,从教学内容抽出几个项目,分别是三段式电流保护、方向电流保护、距离保护、纵联差动保护、变压器保护、发电机保护和微机保护。下面以三段式电流保护为例来说明项目的实施过程:

1.情景设置:以DJZ-III型电气控制及继电保护综合控制实验保护台为依托,分析单侧电源输电线路发生短路区内和区外故障以后,线路保护的动作情况。整定三段式电流保护动作值、分析保护的灵敏度。

2.教师引导:这部分和传统课堂讲授的区别在于:讲解相应知识点时要以情景设置的项目为背景。比如三段式电流保护包含电流速断保护、限时电流速断保护和过电流保护,三种不同的保护如何共存于一条输电线路上。这就需要分别分析三段式电流保护的作用、原理和整定计算原则、再引出具体的保护接线图。

3.学生实践:此项目同时又分解为三个不同的任务,分别为整定计算、接线图设计和灵敏度分析。学生在课堂上根据网络参数计算出三段保护的整定电流值,并设计好保护的接线,再根据实际参数拿到实验课上检验结果。

4.项目总结:教师对完成的本阶段任务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对主要问题进行集中解决。

5.项目改进:思考进一步改进实验接线,采用不同的接线形式,灵敏度计算有何不同;思考如果是双侧电源,如何保证保护的正确动作,由此进入下一个项目方向电流保护。

三、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容

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建立与项目教学法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体系。传统继电保护实验课的缺点是验证性实验过多,教学内容与实验内容脱节。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的改革思路是:

1.增加实验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后,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实践任务和课题,而项目本身又和理论课紧密联系,这样在内容上就增加了实验的项目。

2.改变实验方式:实验除了在内容上与项目教学法互相衔接,在方式上也做了一些改变。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做理论分析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作出项目实验的验证。要求学生依托现有实验设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实验接线图等,还可考察学生动手接线、对错误结果的分析,从而将验证性实验变成设计型、综合型实验,从而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继电保护的应用现状与人才培养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上提出了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增强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实施项目教学法,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积极性,对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申一歌,杨科科,袁铸.项目教学法在《供配电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研究,2011,(9).

[2]胡文花,仇新艳.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在“水电站继电保护应用与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

继电保护专业前景范文2

随着国网公司“三集五大”改革的深入,很多岗位和业务流程都进行了调整,在这种“大运行”“大检修”格局下,电网类技术人员岗位和职责分工带来的变化更为突出。为了帮助员工尽快的适应岗位,相应的课程开发及培训也急需建立和开展起来。

如今的电网类技术培训,在强化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现场实际操作水平的锻炼,电网类实训室是目前电力技能培训的主要载体,也是开展专业实训教学的重要途径。实训室设备及场地投入资金较大,但利用率确不理想,如何更好的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实训室教学任务、研究实训室设备新的培训功能,满足培训所需,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通过本文的研究,将对电网类实训室建设及应用前景具有指导意义。

国内电网类实训教学现状

电力系统的生产设备具有高电压、大容量、高度自动化、连续运行、价格昂贵等特点,为了保证电力生产的连续性、安全性、可靠性,生产现场很难安排电网类专业人员进行实地的实训教学。但是,得益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仿真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培训教学领域,它的出现,解决了现场人员实操技能培训的难题。目前,电网仿真一般采取软件和硬件混合模式仿真系统,软件仿真可以通过计算机工作站,进行全站一二次系统及监控系统的仿真,硬件仿真则利用现场较为典型的继保等二次设备进行实物仿真。

现阶段,特高压输电线路、可控串补变电站、智能化变电站、智能化配电系统、调控一体化中心等高新技术及设备在电力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但电网类专业实训教学发展却略显缓慢,其现状已不能满足现场实际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训教学应用范围较窄

通过对国内电网类开展仿真实训教学项目的调研情况来看,仿真技术主要应用在各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仿真实训教学中,而在特高压、智能电网、直流输电等电网类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较少,随着电网技术的发展,这方面的实际需求将会越来越多,但相关培训的开展还没有做到同步跟进。

实训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仿真实训教学均以上机实操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仿真实训教学应根据教学的目标、内容、条件和对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实训教学资源不完善

目前,电网类专业仿真实训教学资源仍不完善。电力系统技术革新,“三集五大”后人员素质提升要求,促使我们必须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和仿真技术,开发适合现场实际的仿真实训教学设备,模拟实际的电力生产过程中的设备或系统及其运行、检修、故障状态,实现人机交互、教学互动的虚拟或真实的教学环境,为培养电力类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创造条件。

电网类实训教学需求及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从上面分析可知,电网类实训室教学已不能满足现场培训需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实训室教学需求研究

随着“三集五大”后机构的重新编制改革,电网公司的许多专业技能人员从事的岗位或工作职责发生变化,特别是500KV及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已逐步实现无人值守,原运行值班员岗位取缔重新组建运维部,甚至有部分值班员充实到调度控制中心,这种岗位的变化急需开展新岗位的技能培训;另外随着电力生产的突飞猛进发展,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这也要求生产技能人员不断适应新变化,与时俱进。再有新毕业的大学生,虽然他们的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经验积累少,所以他们对熟悉现场设备以及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有迫切需要。现场的实训教学需求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1)省检修公司及各供电公司的检修分公司(运维部)的变电运维人员,他们负责变电站的巡视、操作及事故处理,他们需要熟练的掌握所辖地区的所有变电站的系统接线及事故操作,希望实操培训能更真实的反映操作流程。

(2)各个供电公司的调度控制中心机构扩编,有部分变电值班员充实过来,他们新岗位职责是需要调度或监控整个地区电网,所以目前需要迫切的熟悉地区电网的接线、掌握事故处理的操作方法等。

(3)各个供电公司的部分管理人员,也有需要了解本地区电网专业知识的意愿,他们只需简单的熟悉所辖设备及其运行状况,便于管理和提高运行绩效。

(4)新毕业大学生,他们对现场设备及操作流程接触的少,需要对相关的岗位职责的实际技能操作进行比较系统的培训,从最简单的认知开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细致培训。

通过上述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可知,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需求不同,我们可以把仿真培训划分成不同的培训模块,在培训过程中由学员根据自己所需选取模块,进行菜单式培训模式。

中心实训室功能开发及完善

实训类教学顺利开展,实训室利用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实训室现有功能的开发和完善。根据现在电力企业培训中心的一般情况,研究认为,实训室可以进行以下六方面的功能开发:

(1)电网前沿技术培训开发。现阶段,电网技术正在向特高压、智能电网、直流输电等领域发展,与之相关的仿真培训项目开展还比较少。相关培训仿真,可以通过现有实训室的软件升级实现,结合本地区电网企业及培训中心的实际需求,开发新的培训功能。这些电网前言技术领域的仿真,可以为电网技术人员提供一个拓展了解的平台,也能通过培训为相关领域的进行人才储备。

(2)继电保护培训开发。在现有仿真实训室中,变电运行类仿真实训室一般采用软硬混仿系统,硬件上具备各个电压等级、厂家的继电保护设备,可以对继电保护专业人员,进行各种继电保护装置及二次回路控制原理相关的培训。利用现有资源为学员更快上手设备提供便利条件。

(3)远程培训功能开发。目前实训室教学基本具备屏幕信息采集,网络传输,音频信号收集,或视频录像等设备,这些设备经联网及调试后,可以实现几个实训室共同联网授课和远程授课,以开发实训室的远程培训功能。由于电网运行特点及培训经费问题,电网企业更倾向于送培或者网络培训。这样,实操类培训可以采用远程教学或播放录制课件等方式进行培训,这样,不仅使培训方式更加灵活方便,也更能迎合企业的培训需求。

(4)实训室多功能化拓展开发。实训室软仿系统由微机组成,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实训室的计算机资源,在其他需要微机培训的场合也加以利用,以拓展实训室使用的范围。如今,在电网企业,诸如PMS等生产管理软件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生产管理当中来,由于是新上线的系统,相关人员对这方面的操作还有待熟悉,这方面的培训需求还比较急缺。这样,实训室可以利用自有的微机资源,加装PMS等软件,满足这部分人员的实操培训需求。

(5)电网同步培训功能开发。在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网络通讯手段,实现仿真系统与运行电网实时连接,实现仿真系统数据更新和实时监视,提高仿真培训的真实性,同时可以利用仿真系统为运行现场提供调试、试验、科学验证等。尤其在变电运行、地区电网调度、调度自动化等培训环节中,监控界面和现场一致,实时数据更能增强运维操作的真实性,让学员能根据现场实际进行处理和操作。

(6)情景培训模式开发。扩充现有仿真实训室的功能,实现情景模拟教学。对仿真系统硬件、软件改造升级,以变电站情景仿真培训为例,可以利用实训室程控电话实现监控人员与调度人员的沟通模拟,在监控端可以利用服务器声光系统实现电网故障的告警信号仿真,利用继电保护屏柜实现二次操作的情景模拟操作,利用安监实训室安全工器具实现操作时的工器具准备模拟,利用大屏可以进行主接线显示及三维一次场景的巡视等模拟。使培训人员仿佛身临工作现场,而不仅仅只是坐在微机前进行模拟操作,让他们真正“行动”了起来,操作及事故处理更具真实性,增加了培训的体验感。

实训室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随着“三集五大”改革的持续深入,电力系统职工培训呈现出了新特点,现场对实训室教学有了新要求,不同类型的培训人员、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有着不同的实训培训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六种实训室的课程开发模式:

(1)管理认知类培训课程开发模式。这类培训可以结合现有培训品牌来开发,如班组长或青干班培训等,他们也偏向于知识面的拓宽。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实训室现有资源,增加电网类的内容。比如智能电网、特高压等通用高新尖技术的了解,利用实训室三维全模拟技术,让受培者可以更直观的感知其运行特点。

(2)组合式培训课程开发模式。三集五大改革后,岗位和职责发生了合并,很多单一工种的培训不能满足要求,这时候,我们可以在电网类现有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培训功能,或者多套仿真培训系统组合培训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三集五大改革后的“调控一体化”,这样,可以让调控人员在学习调控一体化的基础上,增加调度自动化,变电运行的仿真培训内容,深挖培训项目。

(3)岗位技能类培训课程开发模式。这种培训更注重于生产技能的锻炼,从培训需求调研结果来看,他们更加注重事故处理的练习,全情景模拟操作的训练。所以,这部分课程开发,应做好典型操作和事故演练的储备。而一般的仿真培训比较教条,没有现场操作的真实感,培训效果往往不理想。这样,结合实训室功能,开发全情景培训模块,让学员操作和事故处理就像在工作现场一样,使培训更贴近工作实际,增强学员的培训真实感和体验感。

(4)新入职岗位员工培训课程开发模式。目前的入职大学生培训基本以理论为主操作为辅,上岗后,岗位适应时间较长。因此,此类人员可以采用多媒体讲解,增加监控界面的使用、操作步骤的熟悉、三维一次场景设备的了解、保护屏柜的熟知等学习内容。

(5)新培训项目开发模式。比如远程培训,继电保护培训等。由于电网运行特点及培训经费问题,企业更倾向于送培或网络培训。我们可以组建实训室培训网络通道,采用远程教学或者课件播放等方式来进行培训。比如厂站设备介绍、新技术、新工艺讲解等培训,通过网络媒体教学的方式实现容易,效果好。继电保护培训也能充分利用实训室的现有硬件,在厂家调试培训或者继电保护工培训及运维人员二次接线培训中,能得到很好的运用。

(6)季节培训项目开发模式。由于电网企业的生产运行特点,培训项目在全年的分布,往往不均衡。我们在制定培训计划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电网类培训开发,比如在培训旺季时,网省公司的相关培训也较多,可以根据培训班的特点,适当的加入一些实训室学习内容,帮助学员增加电网知识的了解。在培训淡季时,开发些电网技能调考及竞赛类辅导培训。这样,不仅可以利用旺季的学员资源,而且可以解决淡季培训少的问题。

继电保护专业前景范文3

1.加强检修过程的检测管理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的经济成本是比较低的,为保证其设备的安全可靠,可以对于一些非主要设备的检修加强力度,甚至是可以对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的全过程都要加强管理,依靠状态检修和预防性检修来防止造成严重后果。与此同时,一些不可控和不可预测的事件会发生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在可预算经济条件下,尽可能定期短间隔地检测设备的损耗度,及时淘汰不可靠的老化设备,以确保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2.遵循继电保护设备检修规章规程

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都是以前人的经验教训书写的,我们在状态检修中一定要避免再次犯过往的错误。状态检修的实施可先从实施设备点检定修制和检修作业标准化、规范化入手,全面落实设备管理的责任制,规范、完善检修基础管理,强化检修质量管理,提高设备健康水平,保持设备处于良好水平,这样就可以从思想上、制度上、人员上、技术上为全面实施设备状态检修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必要时可调整规划。

推陈出新,勇于改进检修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在以前的技术工作中,我们一般采取的是计划检修,该检修方式检修周期固定,不会因为继电保护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和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在这种背景下,继电保护设备一到检修周期就必然会遭遇大检修的命运,而不考虑其是否能够正常平稳的运行,从而极大地浪费了人力和物力,同时电力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并没有得到大幅提高。因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实施故障检修、预防性检修和状态检修相结合的混合检修模式,从而大幅提高电力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关键点

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状态检修过程中,需要对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同时进行状态检修,从而确保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具体说来,做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工作,要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加强对继电保护装置初始状态的监测所谓继电保护装置的初始状态,是指继电保护装置在投入运行之前,所经历的设计、订货和施工等环节。在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实施状态检修时,要重视对其全过程的管理,加强继电保护装置整个使用周期的监测和检修,尤其是加强对继电保护装置初始状态的监测,为日后状态检修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加强对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状态的统计和分析要有效开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状态检修工作,就必须准确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各种状态数据,从而为科学合理地做出判断、寻求合适的解决对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对于继电保护装置而言,大部分设备的磨损和老化都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阶段,因此可以通过定期地检测其运行状态,从装置的化学量变化、物理量变化和电气参数变化等来寻求规律。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启停次数、运转时间、环境条件和负荷变化等因素的监测,从而获得装置的历史运行状态和现行运行状态下的各种可靠数据。

3.3加强对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使用大量的新技术,如目前还有待完善的在线监测技术。在线监测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只是目前还难以满足大规模的状态检修需要,因此在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施状态检修时,要充分运用在线离线监测技术和装置,确保设备能够稳定安全的运行。

3.4加强状态检修周期的分析和制定由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所涉及的装置较多,相同时间内不同设备的损耗程度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状态检修人员根据长期的工作经验和设备的运行状况,来确定合理的状态检修周期。根据笔者的经验,新安装的继电保护设备在第一年要进行一次全部校验,以后可以每5-6年进行一次全部校验,每2-3年对部分重点设备进行校检,当然如果个别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突然发生异常,就需要安排临时的检修。一般说来,微机继电保护设备的使用年限为10-12年,因此当其使用超过10年以上时,就需要适当地缩短检修周期,确保微机继电保护设备不会超龄使用。如果某个继电保护设备在一年内发生5次以上的故障,那么就需要根据故障发生的原因来针对性地对该设备进行一次校检。

3.5加强状态检修技术和状态检修管理的结合力度要想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的管理科学和高效,那么就必须对设备的故障进行针对性的划分,并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和故障的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检修计划,同时考虑到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突况。具体的相关部门要对所管辖的设备缺陷进行详细的记录,然后定期进行分析和汇总,并且加强对突发事故的解决力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工作人员在充分掌握和分析设备的相关故障资料、历史运行状况和现行运行状态资料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来进行可靠的分析和判断。

3.6提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运行操作的准确性在掌握保护原理和二次回路图纸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运行人员需要认真核对现场的继电器、二次回路端子、信号掉牌和压板。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运行操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流程来进行操作,每次的投入和退出都必须严格按照设备调度范围的划分,且征得调度的同意。为了确保保护投退的准确,要将各套保护的名称、时限、压板、保护所跳开关和压板使用说明编入运行规程中,使得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规程来操作,减少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事故。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装置和技术都在不断发展中,故障发生的类型和原因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的运行人员必须不断通过培训和日常工作经验的积累,来掌握特殊情况下的保护操作

3.7加强对保护动作的分析当保护动作跳闸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运行人员不能够立即复归掉牌信号,要对动作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和分析,准确判断动作情况发生的原因,并将原因和现象进行准确的记录,然后在恢复送电前复归所有的掉牌信号,并且尽快确保所有的电气设备能够恢复正常工作。在处理完所有事宜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运行人员要对保护动作进行分析,并将专业分析、专业结论和岗位分析等记录在案,及时组织现场检查和分析处理不正确动作的保护装置,找出故障发生的原因,并寻找相应的防范对策,确保不会再发生同样的事故。

4.结语

继电保护专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继电保护 运行现状 发展前景

1、我国电力系统

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现状继电保护技术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与电力系统对运行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熔断器就是最初出现的简单过电流保护,时至今日仍广泛应用于低压线路和用电设备。由于电力系统的发展,用电设备的功率、发电机的容量不断增大,发电厂、变电站和供电网的结线不断复杂化,电力系统中正常工作电流和短路电流都不断增大,熔断器已不能满足选择性和快速性的要求,于是出现了作用于专门的断流装置的过电流继电器。本世纪初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继电器才开始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保护。这个时期可认为是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开端。

自本世纪初第一代机电型感应式过流继电器(1901年)在电力系统应用以来,继电保护已经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在最初的二十多年里,各种新的继电保护原理相继出现,如差动保护(1908年)、电流方向保护(1910年)、距离保护(1923年)、高频保护(1927年),这些保护原理都是通过测量故障发生后的稳态工频量来检测故障的。尽管以后的研究工作不断发展和完善了电力系统的保护,但是这些保护的基本原理并没有变,至今仍然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中起主导作用。

继电保护装置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设备。满足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要求是继电保护发展的基本动力。快速性、灵敏性、选择性和可靠性是对继电保护的四项基本要求。为达到这个目标,继电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借助各种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作出不懈的努力。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继电保护原理完善的同时,构成继电保护装置的元件、材料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继电保护装置经历了机电式、整流式、晶体管式、集成电路式、微处理机式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5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地吸收、消化、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继电保护设备性能和运行技术,建成了一支具有深厚继电保护理论造诣和丰富运行经验的继电保护技术队伍,对全国继电保护技术队伍的建立和成长起了指导作用。阿城继电器厂引进消化了当时国外先进的继电器制造技术,建立了我国自己的继电器制造业。因而60年代是我国机电式继电保护繁荣的时代,为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50年代末,晶体管继电保护已在开始研究。60年代中到80年代中是晶体管继电保护蓬勃发展和广泛采用的时代。在此期间,从70年代中,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集成电路保护已开始研究。到80年代末集成电路保护已形成完整系列,逐渐取代晶体管保护。到90年代初集成电路保护的研制、生产、应用仍处于主导地位,这是集成电路保护时代。

国内微机保护的研究开始于70年代末期,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84年我国第一套微机距离保护样机在试运行后通过鉴定并批量生产,以后每年都有新产品问世;1990年第二代微机线路保护装置正式投入运行。目前,高压线路、低压网络、各种主电气设备都有相应的微机保护装置在系统中运行,特别是线路保护已形成系列产品,并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在2000年220kV及以上系统的微机保护率为43.99%,线路微机保护占86%,到2003年底,220kV以上系统的微机保护已占到70.29%,线路的微机化率达到97.6%。实际运行中,微机保护的正确动作率要明显高于其他保护,一般比平均正常动作率高0.2~0.3个百分点。国产微机保护经过多年的实际运行,依靠先进的原理和技术及良好的工艺已全面超越进口保护。从80年代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力系统全部采用进口保护,到现在220KV系统继电保护基本国产化,反映了继电保护技术在我国的长足发展和国产继电保护设备的明显优势。

微机继电保护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是近三十年来继电保护领域最显著的进展。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现在人们已普遍认可了微机保护在电网中无可替代的优势。微机保护具有自检功能,有强大的逻辑处理能力、数值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并且具备很强的数字通信能力,这一切都是电磁继电器、晶体管继电器所难以匹敌的。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更高性能、更高精度的数字器件的采用,一直是微机继电保护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2、微机继电保护的主要特点

微机保护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上的两个显著优势:高速的运算能力和完备的存贮记忆能力,以及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成熟的数据采集,A/D模数变换、数字滤波和抗干扰措施等技术,使其在速动性、可靠性方面均优于以往传统的常规保护,而显示了强大生命力,与传统的继电保护相比,微机保护有许多优点,其主要特点如下:

1)改善和提高继电保护的动作特征和性能,正确动作率高。主要表现在能得到常规保护不易获得的特性;其很强的记忆力能更好地实现故障分量保护;可引进自动控制、新的数学理论和技术,如自适应、状态预测、模糊控制及人工神经网络等,其运行正确率很高,已在运行实践中得到证明。

2)可以方便地扩充其他辅助功能。如故障录波、波形分析等,可以方便地附加低频减载、自动重合闸、故障录波、故障测距等功能。

3)工艺结构条件优越。体现在硬件比较通用,制造容易统一标准;装置体积小,减少了盘位数量;功耗低。

4)可靠性容易提高。体现在数字元件的特性不易受温度变化、电源波动、使用年限的影响,不易受元件更换的影响;且自检和巡检能力强,可用软件方法检测主要元件、部件的工况以及功能软件本身。

5)使用灵活方便,人机界面越来越友好。其维护调试也更方便,从而缩短维修时间;同时依据运行经验,在现场可通过软件方法改变特性、结构。

6)可以进行远方监控。微机保护装置具有串行通信功能,与变电所微机监控系统的通信联络使微机保护具有远方监控特性。

3、未来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前景

微机保护经过近20年的应用、研究和发展,已经在电力系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积累了丰富的运行经验,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管理水平。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中的普遍应用,新的控制原理和方法被不断应用于计算机继电保护中,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使微机继电保护的研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其未来趋势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

3.1 微计算机硬件的更新和网络化发展在计算机领域,发展速度最快的当属计算机硬件,按照著名的摩尔定律,芯片上的集成度每隔18~24个月翻一番。其结果是不仅计算机硬件的性能成倍增加,价格也在迅速降低。微处理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单片化及相关功能的极大增强,片内硬件资源得到很大扩充,单片机与DSP芯片二者技术上的融合,运算能力的显著提高以及嵌入式网络通信芯片的出现及应用等方面。这些发展使硬件设计更加方便,高性价比使冗余设计成为可能,为实现灵活化、高可靠性和模块化的通用软硬件平台创造了条件。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微机保护对技术升级的开放性有了迫切要求。网络特别是现场总线的发展及其在实时控制系统中的成功应用充分说明,网络是模块化分布式系统中相互联系和通信的理想方式。如基于网络技术的集中式微机保护,大量的传统导线将被光纤取代,传统的繁琐调试维护工作将转变为检查网络通信是否正常,这是继电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微机保护设计网络化,将为继电保护的设计和发展带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创新,它会大大简化硬件设计、增强硬件的可靠性,使装置真正具有了局部或整体升级的可能。

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这是首要任务),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的数据,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这样,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得到的系统故障信息愈多,对故障性质、故障位置的判断和故障距离的检测愈准确,大大提高保护性能和可靠性。

3.2 智能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电力系统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电力系统保护领域内的一些研究工作也转向人工智能的研究。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模糊控制理论逐步应用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为继电保护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人工神经网络(ANN)具有分布式存储信息、并行处理、自组织、自学习等特点,其应用研究发展十分迅速,目前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信息处理、自动控制和非线性优化等问题。近年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内出现了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来实现故障类型的判别、故障距离的测定、方向保护、主设备保护等。例如在输电线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情况下发生经过渡电阻的短路就是一非线性问题,距离保护很难正确作出故障位置的判别,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只要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其它如遗传算法、进化规划等也都有其独特的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将这些人工智能方法适当结合可使求解速度更快。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必会得到应用,以解决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3.3 自适应控制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自适应继电保护的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可定义为能根据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的变化而实时改变保护性能、特性或定值的新型继电保护。自适应继电保护的基本思想是使保护能尽可能地适应电力系统的各种变化,进一步改善保护的性能。这种新型保护原理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兴趣,是微机保护具有生命力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容。自适应继电保护具有改善系统的响应、增强可靠性和提高经济效益等优点,在输电线路的距离保护、变压器保护、发电机保护、自动重合闸等领域内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电力系统频率变化的影响、单相接地短路时过渡电阻的影响、电力系统振荡的影响以及故障发展问题,采用自适应控制技术,从而提高保护的性能。对自适应保护原理的研究已经过很长的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真正实现保护对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的自适应,必须获得更多的系统运行和故障信息,只有实现保护的计算机网络化,才能做到这一点。

3.4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改变变电站目前监视、控制、保护和计量装置及系统分割的状态提供了优化组合和系统集成的技术基础。高压、超高压变电站正面临着一场技术创新。实现继电保护和综合自动化的紧密结合,它表现在集成与资源共享、远方控制与信息共享。以远方终端单元(RTU)、微机保护装置为核心,将变电所的控制、信号、测量、计费等回路纳入计算机系统,取代传统的控制保护屏,能够降低变电所的占地面积和设备投资,提高二次系统的可靠性。

综合自动化技术相对于常规变电所二次系统,主要有以下特点:

1)设备、操作、监视微机化。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全部微机化,其内涵中还包括系统的功能软件化和信号数字化的内容,完全摒弃了常规变电所中各种机电式、机械式、模拟式设备,大大提高了二次系统的可靠性和电气性能。操作、监视完全微机化,且方便地通过人机联系系统(MMI)对变电所实施监视和控制。

2)通信局域网络化、光缆化。计算机局域网络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在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因此,系统具有较高的抗电磁干扰的能力,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满足实时性要求,组态更灵活,易于扩展,可靠性大大提高,而且大大简化了常规变电所繁杂量大的各种电缆,方便施工。

3)运行管理智能化。智能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除了常规自动化功能以外,如自动报警、报表生成、电压无功调节、小电流接地选线、故障录波、事故判别与处理等方面,还具有强大的在线自诊断功能,并实时地将其送往调度(控制)中心,即以主动模式代替了常规变电所的被动模式,这一点是与常规二次系统最显著的区别之一。

竞争的电力市场将促进新的自动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变电站将向集成自动化方向发展。根据变电站自动化集成的程度,可将未来的自动化系统分为协调型自动化和集成型自动化。协调型自动化仍然保留间隔内各自独立的控制、保护等装置,各自采集数据并执行相应的输出功能,通过统一的通信网络与站级相连,在站级建立一个统一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各个功能的协调。而集成型自动化既在间隔级,又在站级对各个功能进行优化组合,是现代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综合应用。所谓集成型自动化系统是将间隔的控制、保护、故障录波、事件记录和运行支持系统的数据处理等功能集成在一个统一的多功能数字装置内,间隔内部和间隔间以及间隔同站级间的通信用少量的光纤总线实现,取消传统的硬线连接。总体来说,综合自动化系统打破了传统二次系统各专业界限和设备划分原则,改变了常规保护装置不能与调度(控制)中心通信的缺陷,给变电所自动化赋予了更新的含义和内容,代表了变电所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一种潮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功能更全、智能化水平更高、系统更完善的超高压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必将在我国电网建设中不断涌现,把电网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结束语

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进步,继电保护技术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其发展将出现原理突破和应用革命,由数字时代跨入信息化时代,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这对继电保护工作者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也开辟了活动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杨奇逊,微型机继电保护基础,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2、吴斌,刘沛,陈德树,继电保护中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电力系统自动化,1995(4)。

3、张宇辉,电力系统微型计算机继电保护,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4、葛耀中,新型继电保护与故障测距原理与技术,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5、葛耀中,自适应继电保护及其前景展望,电力系统自动化,1997,21(9):42~46.

6、杨奇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电力系统自动化,1995,19(10): 7~9.

继电保护专业前景范文5

关键词:《继电保护》;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62—02



继电保护是在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电保护》课程是电力系统自动化、供用电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继电保护是一门理论性与实际结合很强的课程,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继电保护课程只注重理论教学,不注重实践技能的提高;并且,绝大多数院校的继电保护课程所讲授的内容与实际相脱节,我校所讲授的都是继电保护的原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共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探索继电保护课程改革研究。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现状及背景

《继电保护》是我院的供用电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现有的继电保护教材中,分析的都是电磁型、磁电型或集成电路型结构的继电器,而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结构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微机型保护装置应用的相当广泛。我院只开设了继电保护课程,没有开设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这两门课程,学生学习继电保护课程相当费劲;再有,目前的继电保护教材主要讲解的是继电保护的理论知识,实际的电力系统运行案例、电气设备短路电流的计算实例都未讲解,不利于学生理论学习与以后实际工作的认识统一。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更要具备扎实的操作基本功和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学创新意识。

二、继电保护课程体系的整合

《继电保护》课程重点分析了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发电机保护等。我校是专科院校,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理论水平以够用为主。而现在电力系统的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和多样,继电保护的原理和形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多学习理论知识是没有必要的,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做中学,学中做。在目标定位上,充分考虑学生能先就业再择业的需要,坚持“宽基础、强技能”的原则。既掌握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理论,又能在这些专业理论基础上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可以转岗。因此,在我们的课程体系改革中,改变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向“多元型”方向发展。《继电保护》课程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讲解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讲授电力系统暂态和稳态分析的部分知识;讲授各种保护的基本原理、保护装置和继电器的基本原理;微机型继电保护基础知识。在教材编写时要阐明模拟型保护的基本原理,微机型继电保护技术是全新的内容,思维方法与模拟型保护相比完全不一样,应重点讲解如何推倒出算法的数学模型和微机实现原理。

(二)突出课程的职业性,以职业能力作为构建课程的基础,使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基础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融通,即毕业证书和高级技能等级证书。

(三)围绕岗位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项目,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开发校本课程。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如表1为五个项目。

三、《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案例教学法

由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很快,在讲授课程相关知识是可以联系电力系统的实际案例,例如某某地区电厂发生断路器跳闸事故,原因是某相电接地导致的等等实际案例。使学生在校期间能了解相关领域的现状。通过典型事故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是有特定含义的,它不是通常说的“教学任务”,而是指“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某些事”。课堂讨论、自学答疑教学形式采用任务驱动法。例如让学生设计某条线路的三段式保护。

(三)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培训方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项目内容、任务要求、工作计划,设想在教学过程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学生对项目的承受能力,时刻准备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问题。

(四)六步教学法

六步教学法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方法,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际工作需按照六个工作步骤来进行。例如设计6~10KV线路的过电流保护这个完整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分别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资讯阶段,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学生首先了解项目要求;计划阶段,学生一般以小组方式工作,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如:电压继电器、电流继电器的原理接线图),制定工作计划;决策阶段:教师考察学生做的过电流保护原理接线图,学生可听取教师的建议,对计划做出修改;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计划完成本项目工作过程,完成项目实施工作;检查阶段,学生进行展示工作成果的工作;评估阶段,学生对完成项目任务中的表现做出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最终由教师做出教师评估。

(五)模拟故障法

在实训室上课时,可以通过人为设置故障,测量故障时的电压和电流来分析故障特点,如何迅速、有选择的切出故障。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利用常规的电流、电压保护的原理及实现的方法简单、直观的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熟悉电力系统各主要元件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原理、结构及其用途。在初步掌握电流、电压保护的基本原理后,再安排学习微机保护的基础知识的内容,由易至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等对保护装置元件进行直观教学,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帮组学生记忆和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加强课堂微机保护演示;采用在实训室边进行理论教学边进行实验的教学方法。

《继电保护》课程以以岗位能力为出发点,突出职业素质的培养,教、学、做结合,教学方法多样化。课程内容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所需的应知应会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为学生获得“双证书”,提高就业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基本理论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电力系统暂态和稳态分析应知的理论为基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陈延枫.高职高专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9.

继电保护专业前景范文6

一、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事故责任追究力度

1、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严格目标管理考核奖惩。管委会继续与各处、室、局,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各驻山单位签订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各部门、各单位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把安全责任和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员工;积极探索安全生产考核、评比新的方式方法,努力体现各部门、各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真实水平。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奖金发放、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2、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精神以及省、市、管委会贯彻落实的要求,重点指导督促企业严格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切实排查整治安全隐患,不断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3、强化领导责任,加强对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履职尽责情况的监督,严格执行《风景区安全生产信息报送工作制度》,及时掌握各部门、各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动态。

4、加大事故责任追究力度。认真实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瞒报事故行为,坚持“四不放过”原则,依法从严查处因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培训不到位、隐患整改不到位而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员。

二、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5、深入开展道路交通、特种设备、游览步道、建筑施工、供电供水、车辆管理、防雷、用电、防汛、地质灾害治理等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建立专项整治工作台帐,做到年初有整治计划,年中有检查、整改,年末有专项整治工作总结,定期向安委办报告整治工作进展情况。

6、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危险源辨识工作,重点针对人员密集场所、要害部位、关键环节以及重大节日、高温季节、汛期、恶劣天气等重点区域和时段,突出预防为主、加强监管和落实责任,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安全生产。

7、道路交通方面:继续治理超载、超限、超速,严禁非法从事客运业务;继续抓好对事故多发危险路段的治理,进一步完善景区内外的交通安全环境,提升安保措施;加强对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监管,强化对驾乘人员的安全教育,加大对超速、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防重大交通事故发生。

8、特种设备方面:重点抓好景区索道、锅炉、压力容器、电梯等方面的安全管理,严禁无使用证、检验合格证的特种设备投入使用,严禁超期未检测的特种设备继续使用,严禁无特种作业操作证人员上岗操作。规范特种设备档案管理,按期检验压力表、安全阀等安全附件。

9、游览步道方面:认真检查和落实景区的游步道及栏杆的牢固程度、危险地段扶手护栏的覆盖情况、雷电区域护栏的接地防雷情况、危险地段标识标牌的设立和规范情况,确保万无一失。

10、建筑施工方面:以防坍塌、高处坠落、工地用火用电安全等为重点,深化建筑施工安全整治,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监管,落实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安全管理职责,提高施工安全防护水平。

11、供电用电方面:供电方面重点推动解决温泉片架空线路拆除、景区内室外变压器改造、北大门电缆地埋等直接影响到景区用电安全的问题;用电方面,严格按照《风景区用电安全管理办法》,加强用电安全管理,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坚决杜绝私拉乱接等不良现象。

12、供水方面:重点抓好景区的安全供水及地质灾害治理,做好防汛工作,确保水库大坝安全,确保优质供水。

13、车辆管理方面:对全山车辆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摸排,逐步淘汰更新老旧车辆;加强车辆管理,杜绝私自出车,杜绝带情绪出车,杜绝病车出行;重点强化对驾驶人员尤其是私家车主的安全教育,杜绝闯红灯、走禁行、超速行驶、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

14、防雷方面:以防雷检测为抓手,大力推进游道护栏、亭廊楼阁的防雷工作,完成景区室外避雷针建设,督促未按要求安装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做好防雷安全隐患的整改工作。

15、消防方面:重点抓好人员密集场所和耐火等级低建筑的消防安全、电气电路安全检查;继续深入巩固“用电安全整顿月”、“清剿火患专项行动”成果,深入排查隐患,加大整治力度,全面落实用火、用电、用气、用油等安全防范措施。

16、地质灾害方面:对全山地质灾害危险点进行摸排、登记、评估和监控,及时进行治理,消除危险隐患。

17、防汛方面:进一步落实防御山洪灾害责任制,督促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加强实时监测和预警预报,及时通报山洪、泥石流、滑坡实时监测信息。

18、适时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消除安全事故隐患。及时组织季节性和黄金周安全生产大检查,排查各类安全事故隐患,认真落实重大安全事故隐患监控、整治的责任,跟踪督办,限期整改,严防重大事故发生。重点解决风景区在防雷、供电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充分发挥风景区“安全生产巡视员队伍”的作用,开展不定期抽查。制定出台《风景区安全生产检查指南》,使安全检查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

19、开展以春季交通、夏季防雷、秋季防火、冬季用电为主题的“四大整治”活动,进一步突出重点、摸清情况、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20、进一步发挥综治、消防、交警、交通、质监、工商、旅游、建管、防汛、供电等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专项监管工作职能,加强专项检查,督促整改和销案工作,隐患整改做到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既抓重点时段、也抓日常监管,建立和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

三、加强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安全生产应急处置能力

21、以国家旅游应急救援队落户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紧急救援体系,加大紧急救援装备投入,充实紧急救援大队力量,建立快速反应的专业机动救援队伍。建设国家旅游应急救援队(一期)

22、在完善《风景区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部门预案修编工作,督促各生产经营单位完善应急预案,使预案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并按规定上报备案。

23、结合风景区“12·12”旅游安全日活动,开展风景区应急救援联动演习,并力争该演习项目成为2012年市演练观摩项目。

四、着力抓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全员安全素质

24、继续抓好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举办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电工、防雷安全知识等相关专业性的安全培训班。

25、强化企业培训的基础作用,企业实行全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加强从业人员岗前三级安全培训教育,在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置,员工转岗、轮岗前,进行安全生产专题培训。“三类人员”要取得安全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26、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主题,组织开展第11个全国“安全生产月”;立足基层,继续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和市“千班万岗”创建;以《安全生产法》实施十周年为契机,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五、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夯实安全基础工作

27、实施“8+1”工程,建设旅游、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特种设备、消防、防雷、防火、防汛等8个重点领域的联合监管工作机制,打造安全生产联动平台,把日常监督检查、安全生产信息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融合为一个工作平台,形成相关部门互联互动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