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能源的重要性范例6篇

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节约能源的重要性范文1

一、要高度重视投资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

通常,一讲到节约总是从消费着眼。无疑,不论在生产消费方面,还是在生活消费方面,如果人人都能珍惜和爱护每一处能源、水源、材源、地源等,就可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但这还远远不够。与通过消费进行节约相比,通过投资节约,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本原性。通过消费节约是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下和已产出的产品基础上实现的,节约的方式和节约的数量受既定的物质条件和已产出的产品限制。如果通过投资来改变尚未确定的物质条件和尚未产出的产品性能,则可以从源头上实现节约。不难理解,通过投资以低消耗、高效能的技术设备取代高消耗、低效能的技术设备,以节能、节水的产品取代高耗能、高耗水的产品,其所带来的节约更具有本源性,这是消费节约所不能比拟和取代的。例如,使用耗电多的照明灯与使用节能照明灯相比,两者在享有照明亮度和节省电力等方面,情况是截然不同的。再如,消费者使用漏水的抽水马桶和使用以先进技术设备及优良材质制造的节水便器,其节约源自更带根本性条件的改变,这是消费节约所达不到的。

二是显效性。通过投资节约,无疑要有资金或其他经济资源投入,而通过消费节约,不必支出或不必大量支出。但投资节约的投入和它所取得的节约效果相比,是非常值得的,且效果显著。有数据显示:打造节能建筑在材料和施工增加的绝对费用以及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增加的比重不高,估计在5%多一些,而耗能则可降低70%以上,最好的能降低80%。上海市节能办负责人说,如果2005年后新建住宅全部改为节能住宅,将给上海节省5000万千瓦时的用电,节省1.91万吨煤。

三是无限性。投资节约,主要从源头上,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改变相关的工艺设计、设备设施,进而改变产品性能和功用,从而为节约创造本源性的必要条件,实现效果更加显著的节约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节约创造良好条件的潜能应当说也是无可限量和没有止境的。相比之下,通过消费在已有给定的物质条件和已有给定的产品基础上进行节约,终究要受到更多的约束和限制。因此,从长远考虑,应当更加重视通过投资从研制、开发、采用、推广有利于节约的设计、工艺、技术、设备、器具、设施等源头上来实现节约。

二、要充分发挥投资在节约型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一)坚持节约型投资原则

要围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上一些必要的、有实效的节约型工程项目,特别是研制、加快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科技攻关和产业化,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在节能方面,可以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项目;在节水方面,可以着力进行节水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以及开展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在节材方面,要大力研发和应用有利于节材的产品设计、施工工艺,以及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的技术和改进包装材料的技术等等;在节地方面,可以启动“沃土工程”、实行墙体材料革新、推广节能建筑,以及研制取代实心粘土砖的技术和产品等等;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可以大力研发和推广煤矿瓦斯利用技术、工业废渣、废气、废水等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及相应设施等等。

(二)要设立节约型投资专项

应当在“十一五”规划中,把节约型投资作为一项专项投资项目,由政府、有关部门对节约型投资项目直接投资、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形成节约型投资专项资金,专用于这类投资工程项目。对于这类投资项目,在宏观调控中,应当保,而不是压;在制定产业目录中,应当鼓励,而不是限制;在项目审批中,应当从宽,而不是从严;在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中,所占比重应当提高,而不是下降。应当通过节约型投资,推动节约型技术的研制、开发、应用、推广,创新一批拥有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及独立开发能力的节约型产业项目和企业;改造一批具有一定物质技术基础、有一定发展潜力、但在节约方面显得落后的传统产业项目、企业及工艺、技术和设备;淘汰一批技术水平低、消耗大、污染严重、破坏资源的产业项目、企业及工艺、技术和设备。

(三)对节约型投资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支持

节约能源的重要性范文2

胡锦涛同志最近指出:“我们必须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经济工作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

2006年上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约能源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在参加执法检查的过程中,我了解了一些情况,形成了一些看法。结合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此对节约节能谈几点认识。

节约节能,不仅是世界性的重大课题,更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关系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子孙万代的幸福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对节约节能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就是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就是破解能源资源约束的世纪性难题。

一、节约节能是新的经济发展理论

纵观人类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世界经济的发展,是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推动的。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也普遍经历了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过程的代价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它们以占世界15%的人口,消耗了全球60%的能源和50%的矿产资源,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都发生在这些国家。

这样一种增长模式、发展道路、发展理论,在现当代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和反思。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了著名的“增长的极限”理论,认为在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模式支配下,人类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人口激增,已经导致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恶化,人类社会必将遭受自然的报复,人类文明的发展将无可避免地陷入困境。

从我国的情况看,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能源资源约束已经成为最大的硬约束。“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畋而明年无兽”。目前这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已难以为继,根本不可能实现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必须尽快实现向节约节能型的发展转变。

从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到节约节能,不仅是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深刻变革,而且是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刻变革。反思工业化道路,重新认识能源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以最小成本实现能源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最小污染和能源资源的最小消耗获取最大效益,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方向。

科学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节约节能是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一种新的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发展理论。发展不应是能源资源的高消耗和高浪费,不应是环境的巨大污染和破坏,不应是吃子孙饭、断子孙路。发展应该而且必须是可持续的,应该而且必须是节约节能环保的,应该而且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的。

节约节能的经济发展理论,反映了人类对经济规律的新认识。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一切财富,都是自然资源经过人的劳动转化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能源至关重要。没有能源,任何转化都难以完成。而地球上的能源是有限的,不仅不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即使可再生能源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人的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不能无效率、低效益地使用能源资源。无效率、低效益就意味着浪费,意味着经济活动的不可持续,意味着人类发展可能性的丧失。一切生产生活过程都必须遵守节约原则,这是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是“铁律”。规律可以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但不可创造,更不能违背。违背经济规律,要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违背自然规律,要遭到自然的严厉报复!罗马俱乐部的结论是悲观的,但我们是乐观主义者。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应对各种挑战的历史过程中,实现进步和发展的。

人们注意到,不可再生能源消费零增长的经济发展,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现实。德国1990年-2005年的15年间,经济总量增长了25%,能源总消耗却下降了5%。丹麦1980年以来,25年间经济总量增长了50%,不可再生能源消耗(不含交通业)实现零增长,单位GDP能耗每年降低1.9%;在整个能源构成中,风力发电已经占到21%。这些国家的实践,为我们研究节约节能的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节约节能的经济发展理论,已经成为当代宏观经济理论研究中新的生长点和亮点。如何实现在能源资源约束条件下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经济学理论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经济学界的历史责任。

二、节约节能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增长必须节约,节约才能增长。增长与节约不是对立的,节约本身就是一种增长。当然,节约是增长基础上的节约,不是要停止经济增长搞节约。我们追求的是增长与节约相统一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节能目标,按年经济增长率7.5%测算,2010年当年就可以节约6.2亿吨标准煤,这些节约量可以多创造6.3万亿元的GDP(按2005年价格计算),同时,节约减少了环境污染,节省了我们治理污染的成本。这是一笔双倍的财富,是巨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节能降耗的任务相当艰巨。首先,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在工业内部结构中,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过高。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0%左右,其中钢铁、建材、化工、石油加工及炼焦、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占到了工业总能耗的69%。由于高耗能的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产业集中度低,小企业多,技术水平不高,增加了能源消耗。2005年,我国具有炼铁、炼钢生产能力的钢铁企业共871家,平均每家企业粗钢产量约40万吨,18家产能500万吨以上的企业,产量仅占全国粗钢产量的46%。而2004年,日本4家钢铁企业的产量就占其粗钢产量的73%,俄罗斯5家企业产量占79%,韩国2家企业产量占82%。其次,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不可再生能源在生产和消费总量中分别占92.1%和92.7%,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比例偏低。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潜力很大,风能可供利用的装机容量约10亿千瓦(目前只开发了0.13%);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年日照时间在2200小时以上;每年可用于能源使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约1.5亿吨标准煤;林业剩余物资源量约2亿吨标准煤;油料植物和能源作物潜在种植面积可满足年产5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需求。

节约节能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是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反过来说,只有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节能目标的实现。节约节能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技术进步是有机统一的。据有关部门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降低一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可以相应降低一个百分点;如果高技术产业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一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就可以降低1.3个百分点。

三、节约节能是一种新的社会文明

节约节能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是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也是一种新的哲学。从“三高一低”(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走向“三低一高”(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发展道路,进入节约节能的发展阶段,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尚节俭的优良传统。“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先哲古训,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信守和称道。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节约节能,具有新的时代内涵。

节约节能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明,不是要人们安贫乐道,紧衣缩食,固守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生活方式,而是要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更加富裕、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这样的新生活,当然不是上天恩赐的,也不是别人赠送的,而是在逐步实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由中国人民自己创造的。

节约节能是文明的社会生活方式。节约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理应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许多浪费是由不好的习惯造成的,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改变生产生活习惯,将会节约大量的能源资源。我们大家都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建筑在大白天也是门窗紧闭,密不透光,灯火通明,空气污浊。全国有多少这样的建筑在浪费着我们宝贵的能源资源?计算下来肯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有资料反映,改变生活习惯,如用盆接水洗菜,一次就可节省几十升水;如果夏季将室内空调温度设定在26℃,仅北京市就可节省至少4亿千瓦时电量,削减50万千瓦以上电力装机规模,节省1.8亿元电费。

节约节能是一种文明的价值观念。以节约节能为荣,以浪费能源资源为耻,理应成为新时代的社会公德和价值观念。有限的能源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不是某个个人、某个团体、某个地方所能够独享的私有财富。不能因为有钱,就任意挥霍浪费能源资源。放任浪费,就是侵害别人和大家的利益。节约节能是社会美德,是国家法律应当关注的公共利益,也是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大道。

节约节能是一种新的哲学。这种哲学告诉我们,节约节能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活动方式;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一种社会存在。这种哲学改变了自近代以来普遍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人与自身关系的观念和认识。在这种哲学看来,世界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人的需要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人的主体性不是无限度的,而是有限度的。这种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谐相处的关系,要求人类必须科学、理性地认识和满足自身的需要,倡导一种文明、节用、适度、合理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状态。它主张,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同时也是对人自身的否定和戕害;今天对能源资源的浪费,就是对明天发展可能性的剥夺,就是对明天人类生存条件的剥夺。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任何企业,乃至某个个体的生产、生活行为,都会对他人、对环境、对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发达国家积聚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过多地消耗了全球的能源资源,并且仍是全球能源资源的主要消耗国,理应承担起与此相适应的责任,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我国的发展不仅必须走自己的路,而且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

四、节约节能是一种国家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GDP年均增长率达9.6%,人均GDP年均增长11%。到2006年,GDP达20.94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超过1.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人均GDP为1714美元,居世界第110位(2005年)。与此同时,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16%,能源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比经合组织国家平均高20个百分点以上,比美国高30个百分点左右。总的说,我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的能源问题,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少有的。今后也将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全社会的节约节能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化解能源硬约束的挑战。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在能源资源严重紧缺的条件下取得的。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储量比较丰富的煤炭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近年来能源消费急剧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05年煤炭产量达21.9亿吨,比2000年翻了一番,仍不能满足需要。

与此同时,能源浪费惊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2003年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2004年我国GDP约占全世界的4.4%,而煤炭消费占35%以上,原油消费占7.8%(按当年汇率计算)。近年来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按2000年价格计算,2002年-2004年分别为1.30、1.36、1.43吨标准煤/万元,2005年与2004年持平,2006年上半年同比上升0.8%。“十五”期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年均为1.04,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

历史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都出现过人均消耗4吨标准煤的发展阶段。但是,我国有13亿人口,人均能源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本不可能以每年消耗50多亿吨标准煤的代价来推进工业化,实现现代化。不仅能源资源条件无法承受,而且所造成的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也是我们无法承受的。这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历史和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实现节约发展。舍此,别无他途!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将节能确立为必须完成的约束性目标。这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重大决策,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完成这一目标的艰巨性。五年内单位GDP能耗下降20%,意味着万元GDP能耗由“十五”时期末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十一五”时期末的0.98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和统计口径);按照“十一五”期间每年经济增长7.5%的预期目标测算,年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37;即使经济增长实际达到10%,年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要保持在0.5左右。

因此,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目标,必须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必须把节约节能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通过经济政策、法律制度、技术创新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

五、节约节能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市场经济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但宏观调控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的结合,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

政府的职责就是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按照经济规律进行宏观调控。在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公共产品提供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完全靠市场是行不通的。市场很难全面反映节约节能的真正价值,很难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在世界上能源资源也从来不是完全靠市场配置的。节约节能、环保是一种社会共同利益、公共要求,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公共事业。据世界银行以及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的研究,市场力量在挖掘节能潜力方面的直接贡献率仅20%左右。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表明,节约节能与环境保护一样,要由政府来主导和解决。

节约型社会不是依靠市场力量自然形成的,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政府主导、法律强制和社会参与共同形成的。节约节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社会的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问题,是宏观调控的任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法定职责和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推进节能工作,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激励节约节能,逐步提高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行为的成本,支持节能产品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这些都是政府的节能管理职责。

政府机构要带头节能。政府机构本身就是耗能大户。有资料反映,2003年,全国各级政府机构能源消费量达6335万吨标准煤,其中电力911亿千瓦时,超过全国8亿农民全年881亿千瓦时的生活用电量;政府机构能源费用开支高达1240亿元。据北京市有关机构调查,目前政府机构和公共设施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普通住宅的10-20倍。政府机构作为节约节能工作的领导者、倡议者,更应该成为先行者,成为全国的节约典范和节能榜样。政府机构要大力加强自身的节约节能工作,定期向社会公布其能耗情况和节能措施,从办公楼设计、建设改造、管理制度、日常运行、每个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和习惯等方面入手,建设节约型政府。一个不节能的政府是不可能领导人民建成节约型社会的。

目前,国务院提出,逐步对政府机构和大型公共设施实行用能定额管理制度,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政府机构和大型公共设施的能源消费总量下降20%的目标。政府机构带头节能的榜样作用无可限量。

六、节约节能是一场改革

发展节能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改革,必然要求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法律制度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变革。29年前,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纪元。现在我们又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这场改革的广度、深度、难度和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但我们别无选择。

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主要集中在调动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方面,对节约节能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是不够的。在新的形势下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必须进一步深化法律制度、行政体制、经济政策和社会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节约要从节能抓起,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以发展节能型经济为突破口。没有严格的制度措施,没有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体制,就无法保证节约节能目标的实现。同时,节约节能的发展必然涉及现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涉及国家全局的利益,也涉及企业和个人的利益;不仅涉及宏观管理,也涉及微观运行;不仅涉及经济生活,也涉及社会生活,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我国供热体制改革进展比较缓慢,从局部看,供热按面积收费,用户没有节能的积极性,同时,改革又会影响一些方面的既得利益;从全局看,供热体制改革的徘徊不前,直接制约着我国节能目标的实现。

七、节约节能是一场技术革命

实现节能降耗,技术进步是关键。西方国家经历了1973年和1980年两次石油危机,纷纷开始大力开发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我国的节能技术组织、研究、推广工作比较薄弱,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更不适应我国节能形势的需要。例如,产品用能标准制订工作滞后,国家对节能技术的研发推广缺乏有效组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很少。从结果看,我国主要产品的用能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明显差距。2004年火电供电煤耗每千瓦时为379克标准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67克;大中型企业吨钢可比能耗为705千克标准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95千克;电解铝交流电耗为每吨15080千瓦时,比国际先进水平高980千瓦时;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载货汽车每吨百公里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倍以上;我国现有各类电动机总功率约4.2亿千瓦,运行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相当于每年多消耗电能约1500亿千瓦时。

我国的节能技术进步应首先依靠国家积极组织,带动企业和用户共同参与。节能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投入主体与收益主体不一致。就像公共照明这样的产品和服务,投资建设和运行保障要靠政府等公共主体,因为受益的是过路人,是不确定的主体。因此,这种公共产品要由国家和政府来组织实施,所需资金应当通过税收手段获取。在节能技术推广领域,可以利用征收能源税、消费税的收入,组织实施节能产品研发、节能技术进步和节能信息宣传,降低节能产品技术与用能单位信息沟通的成本。

国家还应重点支持一批量大面广的用能设备技术攻关和推广。我国锅炉、风机、水泵等产品,在降低能耗和提高效率上有很大空间。如我国有1.4亿台电机,其中70%是小电机,动力输出低于国外同类产品的15%到30%。这些产品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效率水平,技术难度并不高,关键在推广。国家和政府应当承担起这个责任。例如,实行用能产品市场准入的强制性标准制度,这个标准不仅要包括高耗能产品,还要覆盖大多数一般性用能产品,让那些不符合标准的高能耗、低效率产品逐步从市场上退出。

同时,制订用能标准要适当超前,保持一定的时间提前量,并实行不同用户的差别政策,使生产者和使用者有时间和能力跟上,老百姓不因此而提高生活成本。当年日本公布较高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时,企业普遍反映做不到,阻力很大;但不到一年时间,本田公司就推出了符合标准的低排放汽车,其他厂商也都按期达标。可见,适当超前的标准对生产和消费行为的引导作用是很大的。

八、节约节能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节约节能必须依法进行,走法制化之路。199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节约能源法》,是指导和规范我国节能工作的基础性法律。这部法律实施9年来,我国的能源形势、管理体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法律已不能适应实践的需要。主要是:调整范围比较窄,条文设计主要针对工业领域,对建筑、交通、民用等领域涉及较少或没有规定;一些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许多规定过于原则,倡导性条款多,惩戒性条款少,缺乏强制力和可操作性。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节约能源法》修订工作,就是要通过对法律的修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国家节能战略,为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发展节能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节约能源法》是一部涉及整个经济社会生活,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的法律。但是,想通过一部法律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集中力量解决目前面临的紧迫、重大问题,特别是对当前及今后10年到15年必须要做的、能够做到的目标、任务、制度和措施,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成为政府、企业、个人和全社会共同遵守的法律准则。一句话,要修订出一部为全社会所接受并且能够得到实际执行的法律。

--节能应当包括所有能源的节约。节能应当包括所有能源的利用与节约,既包括可再生能源,也包括不可再生能源。节能是不可再生能源消耗的减少,而不是不消耗能源。因此,任何能源都应节约。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以提高能源供给,替代和节约不可再生能源。

--节能就是追求能源的最大效益。世界能源委员会对节能有个定义: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和社会可以接受的一切措施,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我们所需要的节能,就是在能源开采、加工、转换、贮运、分配和使用的全过程,利用经济、技术、法律、行政、宣传和教育等一切手段,消除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把握近期节能的重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该抓若干个可能实现的节能重点和目标。具体地说,有“四个重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城市、重点设施。重点行业,如建筑、交通、有色、钢铁等,占到了全国用能总量的一半以上。重点企业,指那些高耗能的企业,如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重点城市,主要是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重点设施,如政府机构办公楼、商场、宾馆、写字楼、影剧院等大型公共建筑。如果这些重点行业、企业、城市、设施能够做到节约节能,那么“十一五”规划节能目标就有可能完成,也可以为今后全国的节约节能提供有益经验。以重点城市为例,这些城市应每年向全社会公布其能源报告,包括能耗情况以及为降低能耗采取的措施,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也向全社会宣传依法节能。再如重点设施,法律可以对其设计、建设和运行提出明确的强制性节能要求,新建建筑必须符合节能强制性要求,既有建筑要逐步改造,以达到节能标准。

--节能需要有力的制度措施。制度措施涉及两方面:一是能源和节能管理体制和机制;二是法律制度和政府规章。世界上不少国家在这两方面都有较为完善的制度。而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节能管理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配套法律制度和政府规章也很不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建立起一套有力的制度,同时也必然涉及体制改革问题。

--节能需要相应的经济政策和财税政策。节能应主要运用经济的手段来推动和支持。没有财政税收政策、信贷手段和市场导向调节,节能就失去了硬手段。目前,我国的节能财税和价格政策体系很不完备,各方面都希望加大财税政策对节能的调控力度,尽快形成以节能为导向的财税价格政策体系,明确国家鼓励节能的经济政策和具体措施,建立“谁节能、谁受益,多耗能、多付费”的节能新机制。对节能投资给予税收优惠,这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做法。税收杠杆的作用是很大的。美国燃油税是英国的1/10(2003年),人均日油耗是英国的2.6倍。欧洲的成品油价格中近50%都是国家征收的价外税。欧洲一些国家正是通过税收政策的硬手段,抑制了能源过度消费,促进了节能技术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对节能产品的推广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消除节能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障碍。以照明节能为例,如果把现有的普通白炽灯全部更换成节能灯,全国一年可节电600多亿度。但由于缺乏激励政策,我国节能灯的应用率还不高。

--必须明确政府的节能职责。要建立一套适应能源形势和节能工作需要的管理体制。要加强能源基础工作。能源统计是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安排的基础和依据,是政府决策的基础。只有知底才能量化,政策措施才可操作。

节约能源的重要性范文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of 18th Congress of CPC, it proposes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important holder and consumer of resources and energy, so if they do well the conservation work, they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ir efficiency, but also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al society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jor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nservation-mind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focusing on scientific planning,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ening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stablishing long effect mechanism.

关键词: 节约型高校;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Key words: conservation-mind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257-02

0 引言

2012年11月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不单纯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新的伟大号召,同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有效的举措。对高校而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努力从创建节约型高校开始。高校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师生是社会文明风尚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建设节约型高校,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1]。

1 建设节约型高校的重大意义

1.1 建设节约型高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力保障

高校聚集的是有文化的年轻人,他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崇尚节俭的文明行为接受最快,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影响最大,高校源源不断的毕业生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最长远的支持。同时,建设节约型高校的理念会促进高校科研人员更加积极地参与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进程。

1.2 建设节约型高校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规模迅速扩大,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突出表现在:债务负担沉重,影响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效益观念不强,导致办学成本过高;日常管理粗放,资源能源利用率偏低。国家教育发展机构虽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建设节约型高校的实践恰恰有利于缓解高校资源供需的矛盾。

1.3 建设节约型高校是增强学生节约意识的重要途径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自身及整个社会良好消费观念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大学生高消费呈升温之势,且日常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建设节约型高校可以通过培育校园节约文化,加强“消费道德”和节约意识教育,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风,使大学生树立“崇尚节俭,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既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2 制约节约型高校建设的主要因素

2.1 不健康的消费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适度和时尚的消费行为被人们所接受,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生活中,一部分人仍然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不健康的、不文明的消费观念,影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顾经济条件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斗富摆阔的奢糜消费、追时髦、赛奢侈,过度包装的蓄意浪费等不健康的、甚至奢糜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已经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阻碍[2]。

2.2 不合理的制度设计 因制度设计的不合理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现象在高校随处可见。如由于缺乏成本核算制度,现有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没有与学生的培养成本挂钩,造成水、电、设备使用、耗材等教学资源惊人的浪费,再如毕业论文和纸质公文的打印、办公用品和学生活动用品的分散采购、教学仪器和实验设施的低效率使用等浪费都是不合理的制度设计所造成的。

2.3 不充分的激励机制 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高效使用需要充分的激励机制。目前,高校自身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与竞争机制,而政府仍然采用计划的方式来配置教育资源,于是出现布局结构和规模的不合理,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此外,政府的拨款方式对高校间竞争机制的引入激励不足,对高校提高效益和自主融资能力的激励不够,投入到高等教育中的有限资源,又有许多没有花在教学与科研的“刀刃”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2.4 不合时宜的政策措施 建设节约型高校离不开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以及严格监管,在现实中,由于定位不准、更改校名、扩大招生规模、扩张校区面积等盲目扩张的现象比较普遍,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及对大学急功近利的各种评估等不合时宜的政策措施都严重制约着节约型高校的建设。

3 建设节约型高校的具体措施

3.1 强化宣传教育,树立全员节约意识 节约型高校建设关键的决策在学校领导层,执行的力度在主管部门或管理层,而制度、措施实施的落脚点在全校师生员工,其意识和行为直接决定着节约型高校建设的成败。因此,节约型高校建设必须首先树立全员节约意识,将这一理念融入到师生员工的头脑中,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教师教学科研、校园行政与后勤服务等各个领域。要利用校园网、广播台、校报、宣传栏等媒介,将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政府的要求以及各地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高校的做法和经验向师生员工进行广泛宣传。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如通过发出倡议书、争做节约标兵、开展节约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氛围,增强“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意识,让节约成为每一名师生员工健康科学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3.2 注重科学规划,体现节约精神 科学规划是最大的节约。在学校建设规划中体现节约精神,要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人为本,重视生态环境;资源共享,注重城市空间互动。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维修时要统筹规划、精心论证,减少不必要的建设及重复建设。购买和更新设备时严格遵守国家招采购规定。加强年度资金预算管理,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此外,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也要科学规划,做到教育资源等无形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确保节约型高校建设的计划性、广泛性、深入性、持久性和有效性。

3.3 发挥科研优势,提升资源利用水平 技术创新是节约型高校建设的重要支撑,要重视先进资源节约技术的引进和开发,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节能标准,水电设备的选择要首先考虑节能要求,大力推广中水利用技术。充分利用网络传递文本,全面普及网上办公,积极探索无纸化的教学互动,避免作业和论文打印上的严重浪费。推行垃圾分类管理,搞好回收利用。要充分利用学校自身人才、技术优势开展资源节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发资源替代品,为节约型高校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3.4 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3.4.1 加强节水管理 更新改造地下给水主管网的老化管道,采用节能型供水系统和用水设备。创造条件,倡导水资源的二次利用和循环使用。校园绿地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尽量不用自来水。加强教学、科研、生活用水设备的日常检查维护和管理,公共场所卫生间、学生宿舍盥洗室、实验室等用水设备较集中的地方,要安排专人负责检查和维护,及时处理跑、冒、滴、漏现象,杜绝长流水。

3.4.2 加强节电管理 采用高效节电的新技术、新产品,淘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耗电设备和产品。办公室、实验室、图书馆、教室、宿舍要做到晴天时尽量少开灯,人走时随手关灯。减少电子办公设备电耗和待机能耗,合理开启和使用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用电设备,下班时要关闭电源,防止待机。合理使用空调,春秋正常天气下不开空调,夏季空调室内温度不低于25℃。

3.4.3 加强资金管理 加强对资金流向和开支幅度的管理,确保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上。要从办公运行、公务活动、用车管理等方面实施精细管理,切实降低日常办公等运行费用。严格控制招待费支出,杜绝超标准招待。

3.4.4 加强资源整合 “大学需要经营”。要充分发挥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打破边界,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实现学校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从根本上实现教育资源利用价值和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具体说,要做好学校各种现有存量资产的整合和盘活工作,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增强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客观公正性。要整合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减少有限资源的闲置、浪费现象,做到物尽其用。

3.5 建立节约型高校建设的长效机制

3.5.1 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根本保证。要建立和完善与节约型校园建设相关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要在基本建设、政府招标采购、资产管理和置换,以及用水用电、废弃物回收、办公用品管理利用等方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障节约型高校建设有章可循,靠制度约束,用制度管人[3]。

3.5.2 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建立健全科学量化的节约指标体系,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考评体系。要将节约工作纳入到干部和各学院(部门)工作的评价考核体系中,将目标责任与年度考核、岗位竞聘相挂钩,与各学院(部门)的经费使用相挂钩,迫使各级管理部门加强节约工作的责任心,千方百计的堵塞漏洞,节约开支,利用有限的资金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

3.5.3 建立监督检查和奖惩机制 定期对建设节约型高校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结果作为考核各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积极开展“建设节约型高校先进集体”和“建设节约型高校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对那些发扬节约精神,勇于改革创新,降低能耗,节约办学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相反,对那些、缺乏节约意识、违反节约管理制度、节约型高校建设工作不力者,给予处罚。

目前,我们浙江农林大学和全国高校一样,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提出了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目标,全校上下更应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节约与发展并重,精心运作和科学管理学校的各种资源,有效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为建设生态性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武南.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J].中国冶金教育,2007(1):12-14.

节约能源的重要性范文4

推进资源价格市场化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目前能源和资源的价格比较刚性,缺乏灵活性,并没有发挥价格机制和调节供需的作用。另外,从价格的结构来看,要形成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替代能源发展,替代技术发展比价关系。

节约激励政策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建立健全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财税政策体系,加快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建筑以及低油耗,低排量车辆的财政税收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出台相应的经济、财税激励政策,才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

我国对于节能的财税激励政策,在上世纪年代有“固定资产投资调节税”,即对北方节能建筑给予零税率的优惠,但后来为了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此政策暂停。目前,国务院相关部门正着手研究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适时开征燃气油税、完善消费税制、研究制定低能耗、低污染车辆的财税政策等。

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发展有所控制,低级产业向中国转移并不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那些以付出土地、水、能源、矿产为代价取得一点点经济效益或外汇的产业就不能要。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加快从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的转变。今后,国家应该基本停止发展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低产出的产业,各行各业各省区都要按照中央精神和具体情况对产业体系进行规划、转轨、重组、引进,制定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发展和取代过程。放弃外延式、粗放式、低附加值的生产。产业体系结构的调整升级是最大的节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建设节约型社会要紧紧抓住转变经济的方式、调整经济的结构的优化、发展循环经济这些核心的环节。造成近几年能源和资源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是结构性的问题,经济增长要从主要依靠资源的投入转向提高资源效用,要尽最大可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特别是从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国家竞争优势的角度形成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的体系。

依靠科技创新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院士徐匡迪依靠科技创新,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和社会应该大幅增加科学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投入,还应该努力将发明和专利转化为生产力,为此必须致力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否则节约型社会就难以实现。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高度重视信息、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在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应用,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重点开发十分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加快资源节约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大对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传统工业走向知识产业,以及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消耗,开发节约型产品,这些都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发展。中国必须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发明成果,科技创新和发展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动力和支撑力量。国家和社会应该大幅增加投入,投入应该主要用于开发性、应用性和应用基础研究上,还应该有将发明和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和保证,还要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推动技术进步,要鼓励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技术是建设资源性社会一个重要的保证,节约能源应该写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当中。特别是鼓励新技术的应用,包括政府采购节能、节约资源产品,为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创造好的市场环境、好的政策环境。

完善法律与加强规制并重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健全法规标准,强化监督管理。加强法规建设,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制定完善标准,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加快制定产品的强制性效能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效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等。依法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建立资源能源审计制度,要从现行的环境评价制度一道共同构成新的社会性管制制度。也就是说,要从能源、资源、环保这些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的标准和制度,对高耗能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的社会要实行强制淘汰。 对于重点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要实现。

归根结底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院士徐匡迪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只有全社会达成共识,全民一起动手才能取得成效。为此,树立全民对节约的观念,是当务之急。要使大家认识到,我们整个世界都面临着资源全面短缺的严峻现实。所以要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唾弃浪费的行为,才能建设文明节约的社会。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建设节约型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编写培训教材,组织开展和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编写消费行为守则和资源节约公约,引导合理消费,规范消费行为。

节约能源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 节约型社会 健康文明 企业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能源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电话会议上,总理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总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构建节约型社会,要在生产生活观念上培养人们的节约意识。不仅提倡生活习惯的节约,更要倡导企业经营生产方式的改变。理性面对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警示,现就对构建节约型社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现代企业在经营与生产中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发展。但经济发展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而不是集约型的。是处于粗工业时期,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都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出40%以上。在GDP保持年均9.6%的增速中,能源增长保持年均4.6%,出现能源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的势头,能源对经济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

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构建节约型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统筹兼顾中协调发展经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各种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力求尽快在重点环节、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文明的发展。

现代企业经营与发展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领域,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好各种能源资源,提高其利用率,以尽可能少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类社会对物质产品的需求是无限的,而自然供给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是永恒的矛盾。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要快速发展经济,进而消耗自然资源,就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现行的发展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啻是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二、在市场经济体系条件下实现节约型社会中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目前,我国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非集约型的。生产出的许多社会产品较为粗糙,而缺乏精细,有数量而无质量。就以钢铁产量来讲,虽居世界首位,成绩突出,但铁矿绝大部分要靠从外国远距离进口,价格很高,消耗的资源、电力居高不下,而且许多高质量钢材还得靠进口。以这样的社会生产、生活发展模式,在达到构建小康社会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同时,环境破坏程度肯定会很重。

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但要有观念的创新,制度的保障,更要靠技术的进步。国家适当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大力研究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资源的新技术,加大节约资源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力度。努力发展节能、增效、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节约不是抑制消费,不是限制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代价。我们提倡节约,是倡导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在企业生产管理方面要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等先进技术,降低工作成本,减少消耗。在重视节约资源的同时,注重人才的节约,时间的节约。

三、建设节约型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价值取向和健康文明的消费观

要在思想教育上下功夫,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相一致。要进一步增强人们对能源、资源紧缺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大张旗鼓地宣传资源节约的重要性。树立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消费观念,增强人们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培养节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良好的生活风尚。

节约是人们精神的反映,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同志指出,要“使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把勤俭节约提升为国民精神和社会责任。“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培养倡导节约意识,构建节约型社会,就要从启蒙教育抓起,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养成抓起。让节约成为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一种态势。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富裕了,但勤俭节约的风尚不能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节约型社会,要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不断加强人们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使之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行动。节约是一个美德、是一种修养。要积极培养健康文明的消费习惯、消费模式。

构建节约型社会,提倡节约,并不是反对理性和正当的消费,而是要根除各种陈规陋习,教育人们树立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和理性消费的观念。使人们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积极倡导科学生活、文明生活、健康生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文明,建设节约文化,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促使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已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节约能源的重要性范文6

一.企业要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巨大成就是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的结果。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1.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是有限的

(1).土地资源现状。土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2004),全国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公顷,与上年相比,净减少耕地 253.74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0.098公顷降为0.095公顷,减少了2.01%;草地26311.1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了0.16%;森林面积1.75亿公顷,覆盖率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

(2).矿产资源现状 。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矿产资源。2003年初,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原油、煤等能源矿产,铁等黑色金属矿产的查明资源储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目前,我国的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 .8%,天然气占0 .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

(3). 水资源现状。企业的生产离不开水。目前,我国水资源总量28000多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年(2004)人均水资源2076m3,却比上年下降了5.6%。全国666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日缺水量1600万立方米,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

2.相关资源的浪费程度高

(1).土地资源的大幅减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 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近3成,而且每年还以平均一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着,有近4亿人口的耕地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这是企业用地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

(2).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污染严重。淮河水资源利用率为60%,辽河65%,黄河62%,海河高达90%,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30%~40%的水资源利用警界线。全国各地江河断流、湖泊萎缩现象加剧,造成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 .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单位面积的污水负荷量是世界平均数的16倍多。7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由此给企业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平均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

(3).矿产资源的过度消耗。国单位GDP消耗矿产资源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是印度的2.8倍。原油消费量2. 52亿吨(2004),比上年增长12%;原煤15 .79亿吨,增长13 6%。据估计,到2010年,我国企业所需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也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80%。

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4%,能源消费强度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倍;用单位GDP的能耗来计算能源利用效率,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日本为1,意大利为1.33,法国为1.5,德国为1.5,英国为2.17,美国为2.67,加拿大为3.5,而我国高达11.5。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公斤标准煤创造的GDP仅为0.36美元,世界均值为1.86美元;工业锅炉能耗效率为60%,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水平高40%。资源的严重浪费将使企业面临困境。

二.企业要积极开展节约型营销

企业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与挑战: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正在大幅减少和严重浪费,企业必须树立节约观念;政府大力倡导建设约型社会,企业要遵守有关条文规章,努力开展节约型营销;另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也迫使企业改变经营观念,以节约型营销来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大的竞争优势,保障企业的长足发展。

1.树立节约型营销观念

(1).节约营销型观念的含义。约型营销是对营销基本概念的提升和延展,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销售过程中,将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和资源节约统一起来,以此为中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构思、设计、制造和销售。节约型营销观念是在创建节约型社会方针下企业的指导思想。倡导节约型营销是基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理性思考,对于企业至关重要。

(2).如何树立节约型营销观念。统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销售,应当时刻关注与研究消费者需求、企业自身条件和竞争者状况三个方面,并且认为满足消费需求、改善企业条件、创造比竞争者更有利的优势,便能取得市场营销的成效。而节约营销观念却在传统营销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企业营销决策的制定必须首先建立在有利于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的基点上,促使企业市场营销的立足点发生新的转移。

对市场消费者需求的研究,要在传统需求理论基础上,着眼于节约型产品需求的研究,不仅要考虑现实需求,更要放眼于潜在需求。另外,认识到引导消费者盲目大量消费是不正确的,取而代之的应为指导消费者正确适度消费。

与同行竞争的焦点,不在于传统营销要素的较量,争夺传统目标市场的份额,而在于最佳节约资源的营销措施,并且要意识到这些措施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是企业实现长远经营目标的需要,它能形成和创造新的目标市场,是竞争制胜的法宝。

总之,与传统的社会营销观念相比,节约营销观念要注重的社会利益更明确定位于节能上,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放眼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利益。

2.大力开发节约型产品

(1).产品设计中的节约。业实施节约型营销必须以节约型产品为载体。产品设计不仅要保证产品的核心功能满足消费者的传统需要,符合相应的技术和质量标准,更要保证其符合对社会资源节约的需要。

首先,要考虑到怎样设计才能使产品从外观到功能都体现节约。产品外观清新不过于奢华,大方不过于复杂,有特色但不浪费。尽可能短小轻薄,节省材料,可拆卸、可分解,易于回收,零部件可以翻新和重复利用。产品功能不求多而是适当,在使用过程中能最大化节约能源。让消费者真实感受到产品的各方面都包含着节能理念。

其次,设计出新的制造工艺和技术。新工艺和技术能使产品生产过程最大化地利用资源,最大化地利用可回收、可分解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新工艺和技术能支持高强度、高性能材料的使用,以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

(2).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节约。方面,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再生材料,推广替代材料,增加新型代用材料,以减少产品的用材种类和材料的消耗。对生产过程中的用电用水做出计划,并按照严格的标准予以实施。

另一方面,要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这就要求企业减少废物和污染物在产品生产全过程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产生和排放。从原材料加工提炼到产出产品、产品使用,直至报废处置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以使得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污染和浪费降到最低。

(3).以品牌促节约。是建立品牌与消费者的忠诚关系。消费者成为品牌的忠诚顾客,在购物过程中可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品牌企业也可以从忠诚关系中了解到目标顾客的需求,从而根据顾客的需求定制产品、服务和相关信息,可以大量地减少无益服务和垃圾信息,节约大量的资源。

二是将节约文化注入到品牌精神之中。消费者消费品牌很大程度上是消费其符合自身身份的品牌精神,从中获得情感性利益和自我表达性利益。品牌精神对消费者有很大的影响,将节约观念注入到品牌精神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让其认可并养成节约的习惯。

3.使用节约型包装

(1).包装上体现节约思想。从产品的包装上能体现出企业旨在节约资源。企业在包装产品的过程中,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量,包装尽量轻便;包装材料使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包装的废弃物应尽可能成为新的资源;不断研制开发出新型的可用于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包装材料;在包装上体现节能标志。

(2).防止过度包装。度包装是一种功能与价值过剩的包装,耗用过多材料、体积过大、用料高档、装饰奢华,超出了包装保护商品、美化商品的功能要求,装饰功能过剩。企业要防止过度包装。对于大多数产品,只需恰到好处地达到包装的两个主要功能即可:一是保护产品;二是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在不损害商品包装功能的基本原则下,努力使包装轻质化,采用简易材料、装饰朴实大方,缩小空间容积率。包装所应有的作用、效益和包装成本要处于基本协调、平衡状态。做到能使用最简便的包装,发挥最大作用。

4.积极开展节约型促销

(1).大力宣传节约型产品。节约型促销要通过宣传节约观念,启发和引导消费者对节约型产品的需求,最终促成购买行为。

在广告宣传上,给产品的节约功能定位,说服消费者相信本企业的节约型产品比竞争者的产品具有更大优势。在节约型产品的市场投入期和成长期,通过量大、面广而有意义的广告,营造节约型产品市场营销的节约氛围,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在人员推销上,营销人员从销售现场到推销实地,直接向消费者宣传、推广节约型产品的信息,讲解、示范节约型产品的功能,回答消费者的咨询,宣讲节约型产品的优点和发展趋势,激励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同时,还可以通过试用、馈赠、竞赛、优惠等策略,引导消费兴趣,促成购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