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例6篇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1

近几年来,我省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坚持“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思路,切实加强“三农”工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保持稳定。但也应当看到,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只有加快发展农业经济,突出抓好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才能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明确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1)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奋力推进我省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2)“十一五”时期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十一五”时期要取得重大进展,打下坚实基础。

———农村经济有新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加强,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多元化收入格局逐步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网络全面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普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农村文明程度有新提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成效明显。传统美德得到弘扬。科学观念和法制意识逐步增强。爱国守法、勤勉自强、团结互助、孝悌和睦的文明风尚进一步树立。

———村容村貌有新变化。村庄规划编制基本完成,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备。清洁能源广泛使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初步呈现街院洁净、村庄绿化、道路通畅、通讯便捷的面貌。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新进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普遍推行。

二、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实施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和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重大专项研究。加强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推行和完善“专家大院”、“专家+协会+农户”等科技服务模式。实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畜牧增收科技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鼓励企业自建或与科研院所联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提高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强化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4)继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立足省内实现粮食自求平衡,确保粮食安全。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全省基本农田面积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继续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川粮优化工程、“332”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增粮增收“三百”科技示范工程和民族地区增粮增收科技示范工程。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全省粮食生产总量保持在3500万吨左右。(5)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业结构。优化粮经结构,依托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优质油料、果蔬、中药材、茶叶、林竹、花卉等特色产业。优化种养结构,突出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2010年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55%左右。大力发展优质生猪、草食牲畜和小家畜禽。继续实施“人草畜三配套”升级深化工程建设。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把畜禽饲养用地纳入农业用地规划。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抓好水产品加工开发。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打造知名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优化区域结构,根据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发展专业化规模生产,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

(6)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从政策、投入、信贷、用地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进企业集群基地建设,构建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以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扩大精深加工,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其带动农户致富的能力。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的产业化资金,除保证国家项目配套外,重点支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生产要素入股等多种形式,使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落实好扶持政策,各级财政要安排资金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7)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农业投入品标准、产品质量以及加工、运输、贮藏、包装标准。开展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扩大农业标准推广面。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注重采用国际标准。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强化对农业标准实施的动态管理、全程监督,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8)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小水电和太阳能利用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大力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探索和推广各种行之有效的循环农业模式。合理利用和处置生产生活废弃物,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9)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按照“突出加工业、推进产业化、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的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强化产业支撑,放活管理权限,提高开放水平,构建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继续扶持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加快城镇化步伐,确保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村人口转移结合起来,提高产业聚集程度和配套水平。加快重点镇建设,增强示范带动功能。

(10)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继续把劳务开发、扩大农民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坚持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劳务品牌工程和证书工程,提高农民工技能和收入水平。加强区域劳务协作,广辟有组织、建制化劳务输出渠道。积极推进国际劳务合作,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建立健全就业咨询、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监督执行合同用工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积极推行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社会保险。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农民工维权救助体系建设,探索维权救助新方式。

(11)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中小企业)。把发展乡镇企业(中小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和县域工业发展的重点。全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

程。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提高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带动农民增收的

能力。围绕城市经济和大型企业,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和配套企业,引导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进一步优化环境,改善服务,建立健全信息、信用与融资担保、科技创新等服务体系。继续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2)认真落实、不断完善惠农政策。加大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力度,继续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支持保护制度,继续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继续实行化肥储备制度和出厂限价政策,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种坑农害农行为。继续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

(13)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开发投入,积极推进整村扶贫,重点搞好新村扶贫、移民扶贫、产业化扶贫、社会扶贫、劳务扶贫等工程,加快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步伐。着力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尽快改善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实行公告公示阳光工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工作实效。做好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新村试点工作。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4)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成紫坪铺水库、大桥水库灌区一期、武都水库等大中型控制性工程,开工建设亭子口水库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继续实施都江堰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搞好已建成中型水库配套建设及末级渠系配套改造,加大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及病险水库整治力度,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发展以灌溉饲草料基地为重点的牧区水利。抓好农村机电提灌和机耕道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为主的沃土工程和土地整理为主的“金土地”工程,努力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做到良壤、良种、良灌、良制、良法配套,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制,形成政府投入引导、农民投工投劳、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

(15)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发展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成果,继续实施红层找水打井工程,不断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着力解决高氟、高铀、高砷、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末实现全省80%的乡镇通油(水泥)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大幅度增加建设投资规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和改厨、改厕、改圈步伐,积极发展养殖场和生活污水净化大中型沼气。继续推进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发展农村小水电,在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加快实现农村电气化。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设施,提升农村互联网应用水平,完善四川农经网等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力争“十一五”期间农村信息服务覆盖率达90%。大力发展户办工程。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开展自我受益的乡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

(16)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保护好自然生态。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成果,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成片造林,力争森林覆盖率每年递增1个百分点。加大困难地带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搞好河道清淤,推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做好坡耕地改造和生态重点地区、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加强保护性耕作、退牧还草、已垦草原退耕还草、草原划区轮牧、湿地保护和沙化治理等工作。坚决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入侵。

(17)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是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环境治理试点。有条件的地方,要正确引导农民对现有住房和设施进行改造,可以采取以奖代补、免费提供图纸和技术指导等方式给予支持。依法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加强宅基地管理,节约村庄建设用地。注重村庄安全建设,加强农村地质灾害调查巡查,开展危险区的避让搬迁工程。搞好农村消防工作。建立防灾责任体系,严密监测和及时预报险情,提高群测群防能力。积极开展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和垃圾治理,加快小集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集约化养殖场污染治理力度,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促进村容整洁。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8)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继续实施“两基”攻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巩固和扩大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成果。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其中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快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积极扶持农村薄弱学校,努力缩小城乡间、区域间教育差距。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强化农民劳动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和守法规的新型农民。

(19)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试点步伐,扩大覆盖范围。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医药管理体系。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完善重大疫病疫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组织城镇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援农村。强化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加强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深化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工作,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20)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积极构建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和农村文化市场体系,搞好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村文化室、村广播电视室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送书下乡工程,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提供文化服务。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保护与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加强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21)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各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农村“五保户”供养、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灾民和特困户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

(22)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23)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三个转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在搞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积极稳妥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乡镇机构改革重点要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促使乡镇政府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到为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和营造发展环境上来。调整与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合理区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活动,实行分类管理。精简机构和人员,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妥善安排分流人员。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承担、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农村学校人事和财务等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行“乡财县管乡用”的管理模式。努力化解乡村债务,坚决制止新增债务,妥善处理历年农业税尾欠。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加大农村各类收费的监管和规范力度,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24)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向“三农”倾斜的金融服务体系,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加强诚信建设,改善融资环境,解决农户和乡镇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农村经营大户、乡镇企业(中小企业)为扶持对象的信用担保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信用工具和服务方式,完善金融支农功能,发展农村资本市场,增强融资能力。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探索在县域内发展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全面实施金融服务“三农”四川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支持有条件的市(州)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

(25)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妥推进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逐步扩大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确保失地农民得到妥善安置。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扩大农产品市场营销,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放心粮油进农村工程,发展乡镇连锁配送超市和村社便民连锁“农家店”。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增强调控能力,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水平。

七、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26)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学习贯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大力开展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工作,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组织乡镇干部到村帮助工作,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27)切实维护农民的民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民主议事制度和热点问题公示制度。建立和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建立基层民主政治监督机制,切实维护农民的民利。

(28)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推进涉农重大问题的地方立法工作。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切实保障法律赋予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民利,强化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为农民群众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对涉农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农业综合执法水平。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正确分析、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化解民间纠纷,及时消除各类不稳定因素,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9)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努力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健全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持久推进的工作机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具体抓。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协调机制,搞好配合协作。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综合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工作。农口各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全力以赴做好工作。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要主动把农村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盘考虑,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资金和事业经费时向农村倾斜。实行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和部门帮村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各级各部门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督查事项。要针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有选择地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加强社会动员,健全激励机制,拓宽参与途径,凝聚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共同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格局。

(30)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适应“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不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其中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的增量和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稳定资金来源。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强化财政资金的粘合作用和聚集功能,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资金投向,突出建设重点。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积极推动以县为主的农业政府性投资

整合试点工作。各类金融机构都要改善服务,努力做到从农村组织的资金主要用于对“三农”的支持。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2

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现就我市“十一五”期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若干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两个趋向”转换规律,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深入实施《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纲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传统农民向专业农民和现代市民转变,着力构建和谐农村,力争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二)主要目标。到2010年,城乡一体化有较为坚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农业增加值年递增4%,达到1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万元,再实现30万农村劳动力转岗转业,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到15%以下,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60个以上,完成对全市村庄的环境整治,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0%以上,基本建成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农业高效生态、经济繁荣兴旺、生活宽裕殷实、环境整洁优美、乡风文明向上、管理规范民主,体现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准的文明和谐共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

(三)推进新一轮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建成210万亩标准农田,稳定年80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坚持自愿、有偿、依法原则,积极推进农用地使用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强化规划,明确目标,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要求,到2010年全市建成100个以上规模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在近郊建设20个各具特色的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市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基地和都市型园区建设予以扶持。继续执行种粮大户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中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四)实施强龙工程。继续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调整完善扶持政策,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集约利用土地,利用原有厂房扩大生产规模,对龙头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贴息补助标准。对农产品加工基地基础设施、环保设施建设及联营创品牌给予扶持。培育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市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予以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化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环境。到2010年,实现农产品加工率50%以上,建成50家销售额超亿元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

(五)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区域性、专业性的比较优势,带领和组织农民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依托主导产品和特色基地,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合作组织,基本实现每一个特色产品、每一个基地都有专业合作组织,从事特色产业生产的大户基本入社,多数主导农产品由专业合作组织收购营销。到2010年全市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0家以上,并将其中100家培育成为规范化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社。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实行资金补助、税收优惠、提供便利服务等办法,增强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质量标准制定、品牌创建及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销售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增强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力。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继续安排市级科技三项经费三分之一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对种子种苗、种养技术、贮运保鲜、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予以重点扶持。结合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带动作用,市每年安排1000万元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要求,加快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健全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加大对民营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发挥乡镇科技特派员、村农技信息员、农经信息网等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中的作用。全面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和“农民信箱”工程,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七)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继续重视加强小城镇建设,强化小城镇的区域中心功能。结合小城镇规模扩大,引导二三产业、人口、劳力、生产要素、信息向城镇集聚转移,注重发挥城镇在提升产业层次和联结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节点作用。大力发展特色块状经济,积极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向工业特色镇、专业村集中,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鼓励建设“民工公寓”。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拓展服务领域,继续实施“百镇连锁超市,千村放心店”工程,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全面发展教育文化、旅游休闲、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

三、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八)扎实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进一步加大村庄整治建设力度,把实施“百千工程”作为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来抓,其它有关建设工程要与之搞好配套衔接。按照扩面、深化、提高的要求,到2010年完成260个以上全面小康示范村创建,对规划保留的村庄全面进行整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按照拆迁新建、整理改建、梳理改造和环境整治等不同的建设改造模式,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突出村庄建设集约化、环境整治生态化、管理服务社区化三个重点,连线成片、整体推进。村庄整治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探索多渠道的筹资机制,推动整治建设良性发展。市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用于“百千”工程建设。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台开展村庄和宅基地整理的政策,落实好村庄整治建设专项用地指标。

(九)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确定标准、合理布局、分步推进的要求,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盘筹划城乡交通道路、客运公交一体化,继续推进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双百”目标,全面实现县道乡道路面硬化,全面启动村道建设,2010年除海岛及部分山区外,全市农村基本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条件成熟的地方要实现公交一体化。加快农村供水管网建设,分步推进区域联网,农村平原地区大网供水率达到80%以上。市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农民饮用水工程,扶持联网困难的山区、海岛等地区建设相对集中连片或独立供水工程,行政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达95%以上。全面完成千里清水河道整治任务,加大村级河道整治力度,建立完善日常保洁制度。继续广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农业节水,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开展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流域治理,全面维修加固标准海塘,提高农村防洪减灾能力。加快农村供电、通讯和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宽带网络和数字电视基本覆盖全市农村。

(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农村污染,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技术,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在适宜地区推广利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快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建设,鼓励在远离都市的乡村建立稳固的畜禽养殖基地。引导建设标准鱼塘,推行集约、生态化养殖。把乡镇、中心村污水处理纳入实事工程,建设适宜当地实际的污水处理设施,市级以上全面小康示范村要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其它地区要大力推广适宜的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技术和设施建设。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加快推进垃圾处理无害化进程,建立“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系统。完善、提高并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按规定要求建设保护好300万亩生态公益林,加快沿海、沿江、沿路、水源地、地质灾害易发区等防护林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生态乡镇、村创建工作。

(十一)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帮扶力度。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完善结对挂钩帮扶办法,创新发展思路,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和贫困村进行扶持。高度重视山区、海岛和革命老区发展,发挥山海资源和生态优势,对发展绿色、特色产业和旅游业采取倾斜措施。加快区域合作,鼓励项目开发,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和对接。继续实施下山移民工程,结合村庄整治和生态移民,加快实现内聚外迁,加大对迁移农民的住房、子女就学和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欠发达地区人口、劳力的梯度转移,建设一批移民住宅示范小区和梯度移民示范点。

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十二)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2006年起全面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实行公办中小学教师待遇县以上统筹。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实行大市范围内城乡学校结对、教师互派,推进公办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支教,开展名师巡回教学。推进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建设。加快免费义务教育推进步伐,2006年秋季开始,对全市具有本市户籍的九年义务教育段学生免收杂费,继续对贫困学生实施帮困助学政策。对持有残疾证、在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青少年实行免费教育。积极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条件,创造公平的就学环境。加大对困难家庭学生救助力度,确保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统筹整合教育资源,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建设一批国家、省、市级农村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

(十三)健全和发展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以县(市)区为主,健全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快以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市每年专项安排1000万元给予补助。保障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确保县(市)区级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专项经费补助达到每服务人口15元标准。加强农村药品安全、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加强动植物检验检疫特别是人畜共患疾病和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不断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提高政府、集体、个人筹资额度,全面建立小病受惠和免费体检制度,提高参保人员受惠率,争取到2010年住院有效费用报销比例达到50%左右。逐步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切实减轻经济困难人员医疗负担。建立市、县(市)区两级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前到农村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制度,开展名医巡诊指导。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组织和鼓励城市卫生资源支持农村开展医疗卫生服务。

(十四)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以“东海明珠”工程为抓手,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阵地建设,改造提升休闲文娱场所,分批创建300个文化示范村。配置健身设施,建设健身路径,创建100个体育特色村。加快互联网、数字电视进村入户步伐,到2010年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70%。重视建设文化特色村镇,做好农村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工作,促进民间优秀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扶持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继续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等文化下乡活动。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党员远程教育网、农经网等载体,开展政策宣传、普法教育、文化传播、科技普及、气象服务。以“新农民、新生活、新家园”为主题,以“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并把文明村创建与建设全面小康示范村结合起来。积极创新形式、内容和手段,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提高农民文明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农村新风尚。

(十五)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继续安排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农民培训补助力度,推行“教育培训券”办法,切实提高培训实效。整合培训资源,拓展培训领域,创新培训方法,突出培训重点,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转岗就业能力。适应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对技术工人需求增加、要求提高的趋势,把以政府引导为主的素质性培训与以企业发展为目的岗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适当延长培训时间,提高培训补助标准,加大对市场紧缺职业工种培训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以企业自主培训为主的长效机制。加强对专业大户、职业农民及新型农场主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业实用技术与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继续选派优秀农民出国或进高校进修,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职业技术学校(院)。进一步推进对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的劳动预备教育培训,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充分就业。加强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搞好培训就业对接,制定出台鼓励企业吸纳登记劳动力就业政策,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分化,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

(十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进一步做好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提高重点参保对象的参保率。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工伤保险制度,研究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加强各类城乡养老保险办法的衔接,探索建立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政府、集体、个人权利、义务明确,一个平台统一管理,标准有别、广覆盖、可接轨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健全农村低保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适时提高低保补助水平。继续做好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对农村弱势群体实施各项救助。

五、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制机制

(十七)推进城乡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以中心镇为重点的乡镇综合体制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户籍准入条件,启动按居住地登记常住户口制度,推动农村人口自由迁徙和流动,促进人口向城区、小城镇集聚,使更多的农民转变身份。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利用我市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鼓励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投入“三农”,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市场化运作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农业农村信贷投放,鼓励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扩大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覆盖面,试行对专业大户和农业产业化组织政策性贷款。探索农业政策性保险,逐步把农业主导产业纳入保险范围,变农业灾后救助为产前保险,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

(十八)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注重在改革放活上下功夫。探索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折价入股参与基础设施及工商项目建设,允许以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为合作条件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带动城乡资本、项目、人才等要素的互动。逐步探索盘活城郊农村存量资产,集约利用土地,增加农民财富积累的有效途径。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实行即征即保,失土必保,切实维护失土农民合法利益。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办法。在城郊农村和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地方,要推进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着力解决在城市化、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权益的保护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

六、夯实农村基层基础,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十九)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继续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三级联创”活动,着力构建“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努力使农村党员成为建设新农村的排头兵。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不断更新观念,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把素质好、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优秀分子选拔到村级领导班子岗位上来。

(二十)健全村级民主管理。以“四民主、两公开”为主要内容,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化村级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规范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农民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推进村级事务民主管理,提高村级公共事务的透明度,加快实现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一步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完善公开的形式和手段,强化村务财务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利。

(二十一)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改造,建设多村融合的集居区,按照城市社区和小区物业模式进行管理和服务。在城镇近郊村、示范村及中心村,参照城市管理方式,分步推进社区化建设,逐步形成十五分钟治安、卫生、文化、生活服务圈,营造方便快捷的农村生活环境,加快建设以小城镇或中心村为依托的农村城镇型新社区。加大空心村整治和自然村拆并力度,引导农民向城镇、中心村等新社区相对集中,高标准建设集中居住区。

(二十二)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平安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建设,积极推进集综治、治保、调解、警务、巡防和外来人员服务管理等职能于一体的农村综治室建设。完善治安管理工作机制,继续推进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完善日常排查调处,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积极预防并妥善处置。加强农村公共安全措施,着力消除安全防范盲点,有效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不断深化“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居”、“平安企业”创建活动。大力加强治安管理,净化社会风气。

七、加强领导,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大合力

(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任务,要坚持规划先导,完善总体规划,制定专项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建立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联镇带村促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度,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全市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共建新农村的良好氛围,推动面上工作开展。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要配备足够力量,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组织协调、沟通联络和综合指导。有关部门要按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统一认识,延伸职能,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县级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统筹城乡的关键,要切实担负起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责任。乡镇级承上启下,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线指挥者,要切实发挥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作用。村级是新农村最基层的建设主体,要切实抓好群众引导发动和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要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工作评价体系,强化对各级各部门的考核。

(二十四)增加财政投入。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不断增加“三农”投入。在继续执行农业农村有关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依法安排并落实好对农业农村的预算支出,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认真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土地出让金净收入一部分用于农业农村的政策规定,逐步提高投入比重,用于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水、垃圾处理。加强支农资金的协调与整合,原有建设项目已完成或基本完成的专项资金应根据实际需要投放到新的农村建设项目中,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2006]1号文件和“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进一步部署。目前,全国上下已经形成了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一些地区也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总体上看,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但是也要看到,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没有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根本;一些地方脱离当地农村实际水平,超越农民承受能力,工作上急于求成、盲目攀比、搞形式主义,出现了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等苗头性问题;个别地方还存在着借新农村建设之名,违背农民意愿,随意调整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等损害农民权益的现象,这些倾向和做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发展改革委作为各级政府的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结合宏观调控和投资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一、认真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作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各地要在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科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规划既要立足当前,从实际出发,明确阶段性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推进,又要着眼长远,体现前瞻性,充分考虑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对村庄布局、居住方式、基础设施布点所带来的变化;既要做到尽力而为,努力把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去,又要坚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防止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既要突出建设重点,优先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又要始终注意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切实防止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庄建设。要重点推进县级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县一级政府编制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综合性规划,整合县域内各种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平衡,发挥各专项建设规划的作用,做好区域规划与专项建设规划的衔接工作。要注意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规范规划的审批程序,防止规划过多过滥。要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和项目实施方案,把规划作为政府安排新农村建设投资的重要依据。加强对规划的检查监督,建立后评价制度,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切实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分类指导

各地新农村建设起点有高低、进程有快慢、特色也不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经济比较发达,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按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着力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村容整治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为全国其他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传统农区,农村经济发展自身积累能力还比较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多,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放到重要位置,同时协调推进其他各项建设,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子;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

三、努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必须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地方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肩负重要职责,也要按照存量适当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本级财政预算用于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快建立新农村建设投资稳定增长机制。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努力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的同时,不断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坚持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手,继续支持粮食生产,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户用沼气、农村电力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生态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支持农村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改革支农投资支持方式,规范项目管理程序,积极推行报账制和项目公示制,确保项目选择、实施、竣工、后续管理等全过程的公开和公正,真正把资金分配到最急需的地方和项目上。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四、继续加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力度

牵头做好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发展改革委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继续加大新农村建设各项投资协调整合的力度,加强对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工作的指导,引导试点县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为平台,从农村建设项目申报环节抓起,建立不同部门、不同渠道项目申报的信息交流机制,做好衔接平衡工作。要支持试点县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广大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问题,在建设规划的框架内,整合各类资源,把交叉重复现象比较突出、各方面反映比较强烈的农田建设投资、生态建设和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投资等作为

当前资金整合的重点,将相关项目配套实施,将相关投资统筹使用,努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形成按规划统筹项目、按项目安排资金的投资管理新格局,确保新农村建设真正取得成效。

五、不断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开展新农村建设,亿万农民既是受益主体,又是主力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辛勤的劳动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改变落后面貌,建设和谐农村。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增加投入,大力发展生产,培育农村新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提高收入水平,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二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突出建设重点和优先序,坚持把国家支持和农民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在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前提下,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三是要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为核心,鼓励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六、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通过试点,摸索经验,以点带面,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方式。目前,各地区、各部门都在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的优势,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探索和总结不同区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投入机制与管理体制。在试点工作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长期目标与近期重点的关系。要把有限的政府补助投资投向广大农民群众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方面去,各级政府的补助投资要更加向“雪中送炭”的项目倾斜。二是典型示范与面上推广的关系。既要注重经验的探索和积累,也要注意总结失败的教训。不能把政府投入过分集中在少数点上,切忌脱离实际的高标准、高投入试点。三是增加资金投入与创新体制机制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既需要各级政府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又需要注重制度创新,不断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七、深入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4

今天这次会议是在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市七次党代会、市八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开展“抢抓新机遇,建设新某”献计献策和大调研活动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认真总结近年来妇联组织参与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研究部署今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作重点,更好地团结动员广大妇女在新农村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做出新贡献,实现新发展。刚才,我们在迁西县南庄村进行了现场观摩,对“创争”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迁西、迁安、遵化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了大会交流,市文明办副主任尹翠琳作了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贯彻尹主任讲话精神,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施展才能,发挥作用。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近年来开展“创争”活动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自2003年以来,我市各级妇联组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市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任务要求,将十星级文明家庭创建和巾帼文明生态庭院创建有效整合,创造性地在全市农村开展“创‘三化’庭院、争‘十星’之家”竞赛活动。几年来,各级妇联组织积极主动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发动农村妇女广泛参与,认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有效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和农村妇女自身的全面发展。“创争”活动得到了全市、市妇联领导的充分肯定,市妇联分别在全市“美德在农家”活动示范点命名暨工作推进会和全市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工作会上进行典型发言;市巾帼文明生态庭院现场经验交流会和文明生态家庭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市妇联举办了“环保进家庭”某专场展示活动,“创争”活动获市妇联特色工作创新奖;市妇联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先进集体,“创争”活动内容被纳入文明生态村建设五条标准之一,这项活动已成为妇联组织参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服务品牌。

(一)推动实施“一建四改”,农村妇女居住环境得到显著优化。在发动妇女建沼气池,实施“一建四改”的过程中,各级妇联组织采取切实措施,在农村掀起了广泛发动妇女建沼气池的热潮,身边鲜活生动的实例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为将“三化”工作做深做实,各级妇联在继续发动妇女建沼气池的同时,向妇女宣传普及沼气安全使用和管理知识,市妇联联合市新能源办下发了《关于在农村妇女中开展沼气池“建、管、用”培训活动的通知》,各级妇联举办大规模沼气综合利用培训437场次,培训妇女5.2万人次,发动妇女新建沼气池4.5万个。迁安市政府还把年底验收各乡镇沼气池建设情况的任务交给了妇联,这充分反映了各级领导对妇联在这项工作中发挥作用的肯定。“一建四改”有效改变了农村长期以来柴草乱堆,污水乱流,垃圾乱倒的脏乱差面貌,农村妇女和家庭的居住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家庭生活方式得到彻底改变。

(二)坚持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开展美德进农家活动,农村妇女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几年来,我们抓住康官营村被命名为全市美德在农家示范点的契机,围绕“学、乐、评、美、富”相继推出了学习型家庭、环保家庭、平安家庭、科技家庭、和谐家庭等一系列特色家庭创建活动,通过知识竞赛、先进事迹报告会、图片展览、经验交流、演讲比赛、魅力家庭展示等多种形式,以及每年评选表彰百户特色家庭活动,动员引领广大农村家庭摒弃传统陋习,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抵制封建腐朽思想侵蚀,建立新型、和谐的家庭和邻里关系。通过开展十大孝星、好婆婆、好儿媳评选,大力倡导人与人谦恭礼让,互相尊重,建立民主、和睦、文明的家风,用家庭的和睦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用家庭与环境的和谐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定期组织妇女开展妇女健身表演,丰富农村妇女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抵制不良生活习俗,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村风民风的好转。迁西县妇联单星状元争夺赛,滦县、丰南妇联由群众海选文明家庭典型的做法,使群众真正参与进来,在参与中受教育,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提升。

(三)坚持以加强日常管理为关键,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农村妇女参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浓厚氛围日益强化。“一建四改”的实施,从硬件上根本改变了农村家庭生活面貌,但农村妇女及家庭成员的原有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针对这一特点,各级妇联组织在“创争”活动中,抓住关键,将庭院日常管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树立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相结合,以开展庭院家居美化竞赛的形式,巩固“三化”创建成果。县乡妇联干部包村入户,主动示范家居物品摆放,规划居室布置和庭院菜畦整治,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督导的方式,促使妇女及家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持之以恒,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市妇联专门出台了后期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确定了“日清理、月评比、季挂旗、半年初评、年终总评”的管理模式,以各级妇联层层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加以落实,巩固“创争”活动成果,为全市文明生态村建设保驾护航。看得见的变化悄然改变着农村的生活习俗和观念,辛勤的付出换来真诚的回报,“创争”活动已得到农村妇女的广泛认同,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农村妇女及家庭参与“创争”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创争”活动进入了扎实推进,稳固发展的新阶段。

各县区妇联组织在参与文明生态村实践中注重创新思路,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

一是坚持党委领导,服务文明生态村建设大局。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妇联组织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围绕文明生态村建设总体安排开展“创争”活动,取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制,落实责任,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宣传发动,得到广大妇女群众的认可和参与。各级妇联组织充分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大规模宣传引导,特别是分层次培训工作的开展,不仅使“创争”活动的覆盖面更加广泛,而且提高了广大妇女参与创建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典型带动,推动“创争”活动深入开展。在活动中,各级妇联组织注重选树示范户、示范村,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得到广大妇女群众的认可,使“创争”活动更具实效。

四是开拓创新,注重实效。各县(市)区妇联在“创争”活动中结合县域发展特色,在活动载体和活动方式上不断创新,使农村妇女和家庭的参与面越来越广,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形成了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五是协调联动,为“创争”营造良好的氛围。各级妇联组织注重发挥星级文明家庭建设领导小组和“双学双比”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对“十星”创建内容以责任制的形式分解到各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创建的良好局面。

几年来,“创争”活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应当看到,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文明和谐新某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是:“创争”活动的发展还不平衡,个别县区宣传发动不到位,妇女参与积极性不高,活动参与覆盖面小;活动开展之初工作热情高,抓得紧,近期有弱化的趋势;后期管理虽有制度保证,但督导检查力度不够;部分县区工作创新意识不强。工作中缺乏有效的载体和形式,工作方式方法简单,效果不够突出;部分地区存在重评选轻创建,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等。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扎实推进妇联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

团结带领广大妇女投身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妇联组织的中心任务。全市妇联系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市七次党代会和市八次党代会精神,遵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发展维权齐抓、宣传培训结合、文明和谐共进,培育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女农民,建设文明和谐新农家,以妇女和家庭的文明进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一)围绕农村妇女全面发展的需求,加大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妇女的综合素质。培养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是妇联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要进一步深化“双学双比”活动,以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就业技能、法律和健康知识等为主要内容,采取“新农村、新女性大课堂”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对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一要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普及培训,教育和引导农村妇女增强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注重提高培训,帮助“双学双比”女能手、女经纪人、龙头企业带头人等女能人掌握法律政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为她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二要拓宽教育培训渠道。发挥“联”字优势,充分用好政策,结合政府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和“阳光工程”等有关培训计划,切实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合,把对农村妇女的培训纳入政府整体培训规划;发挥农村妇女科技指导中心(站)、农村妇女培训学校(阵地)和龙头企业、女能人的作用,加强与农广校、农函大等培训机构的合作,借力搞好培训工作;发挥“双学双比”女能手协会的作用,依托会员的企业创办农村妇女培训学校,本着收购产品、科技先行的思路,紧紧依托协会会员,开展订单式农业技术培训,发展致富项目,促进增收。三要注重培训实效。各级在抓培训工作中,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搞好实用技术调查问卷,根据妇女需求搞好培训。明年是实施“某市十万妇女培训工程”的最后一年,各级妇联组织要不断加大培训力度,确保完成培训任务。要进一步完善培训网络,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各级妇女培训学校。市妇联明年将拿出10万元用于奖励农村妇女培训工作扎实有效的县区和基层妇联。

(二)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进一步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农村妇女实现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村妇女增强创业意识,拓展致富空间,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推进妇女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一要建立和完善“双学双比”科技示范基地,在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妇女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增收致富。按照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和“一县一业”的经济发展思路,重点培树一批科技含量较高、兼具生产、示范、培训、服务功能的“双学双比”科技示范基地,扶持“妇”字号龙头企业,积极探索企业、基地与农村妇女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方式,促进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妇女的农业产业化格局,让农村妇女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二要发展妇女合作经济组织,使妇女通过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收致富。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协会、女能手+协会、妇代会(妇联)+协会等模式,发展农村妇女合作社、妇女技术协会、女能手协会、女经纪人协会等各类妇女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妇女组织化程度。明年有条件的县(市)区都要建立县级女能手协会,到2008年所有县区全部建立。要组织会员开展交流联谊等活动,发挥她们在传播技术、沟通信息、联结农户、开拓市场、组织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带领广大农村妇女共同增收致富。三要积极开展“牵手行动”,多渠道为妇女增收致富提供援助。开展“科技牵手”,形成各级农村妇女科技指导中心专家与女能人、女能人与农村妇女建立稳定的科技服务联系;开展“项目牵手”,因地制宜指导妇女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加强“资金扶持”,多渠道争取资金扶持政策,提高扶持资金的使用效果。明年市妇联将继续争取市财政对农村妇女项目支持资金,并加大扶持范围和力度。四要鼓励妇女创业与就业,帮助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在向非农领域转移中增收致富。围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宣传、动员、组织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参加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指导,依托妇联“知心大姐”等家政服务机构,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帮助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明年市将成立家政服务协会,发挥妇联家政的品牌优势,逐步形成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服务格局。

(三)围绕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的要求,深入开展“创争”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妇联组织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切入点,继续深入开展“创‘三化’庭院,争‘十星’之家”活动和“美德在农家”创建工作,继续广泛深入开展特色家庭创建,围绕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开展科学富家活动;围绕提高农村妇女文明素质,开展文明治家活动;围绕优化农村妇女生活环境,开展生态美家活动;围绕建设健康和谐家庭邻里关系,开展和谐兴家活动。要向社会选树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过硬的典型家庭和个人,以妇女和家庭的文明进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要认真抓好“三化”的日常管理,努力形成“日清理、月评比、季挂旗、半年初评、年终总评”的良好工作机制,进一步引导广大农村妇女自己动手,净化、绿化、美化家园,培养她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配合有关部门,继续扎实做好沼气池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要认真抓好示范村、示范户建设,辐射带动更多家庭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努力改善农村妇女生产、生活、生存环境。

“创争”活动要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要因地制宜,从妇女群众和广大家庭的需求出发,在活动载体、内涵和形式上实现不断创新和发展。要学习借鉴单星状元争夺赛、“文明家庭擂台赛”等生动有效的形式,不断扩大创建活动的覆盖面。二要强化创建,进一步提高创建活动的实效。要努力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使广大农村妇女和家庭成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实现自身的新进步。三要加强对创建活动的谋划,从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增强创建活动的针对性。四要科学管理,努力保持创建活动旺盛的生命力。要加强“创争”活动的日常管理,加快将新“十星”的内容和标准宣传下去,进一步完善创建、评选、管理的工作制度。要逐步建立健全表彰奖励机制、信息交流反馈机制、组织管理机制等,推动“创争”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五要抓好典型示范,加大表彰力度,进一步扩大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影响力。市妇联每年要开展文明家庭和巾帼文明生态庭院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把“创争”活动推向深入,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创争”活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团结协作和支持配合。各级妇联组织要切实承担星级文明家庭创建办公室职责,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要为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搞好协调服务,主动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逐步将创建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工作的目标体系,推动星级文明家庭建设和巾帼生态庭院建设实现更大发展。特别是要主动加强与文明办的配合,围绕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也恳请各级文明办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扶助,帮助妇联组织解决妇联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给妇联组织开展工作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进一步激发妇联组织和妇联干部的工作热情,使妇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四)围绕管理民主的要求和农村平安社会建设,切实维护农村妇女权益。管理民主是激发农村妇女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农村家庭的平安是农村社会平安的重要基础。一要继续抓好妇代会直选工作。提高农村妇女管理民主意识要从基础抓起,逐步提高妇女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妇代会直选是一个有力抓手。农村妇代会直选工作,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全市已有1155个村直选了妇代会主任,各级妇联对新当选的妇代会主任进行了培训,提高了妇代会主任的素质。今后,各级妇联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妇代会直选工作。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主动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妇代会直选工作的社会大环境。要做好对妇女的宣传发动工作,完善各项工作的基础培训,充分调动广大妇女的积极性,为直选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对直选上来的妇代会主任要做好后续培训,使其尽快适应妇联工作,将自身的聪明才智与表达妇女意愿有机结合,真正成为农村妇女的娘家人、妇女利益的代言人,妇女姐妹的贴心人,夯实妇联的基层组织基础。二要加大农村妇女维权力度,提高维权工作的针对性。要重点关注失地妇女、老龄妇女等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加大推动解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家庭暴力等重点难点问题的力度。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妇女维权网络的作用,为农村妇女群众提供多方面的维权服务。要结合新形势,认真做好“春蕾计划”和对贫困家庭的救助工作,探索对优秀春蕾女童高中阶段的救助形式。要深入推进“平安家庭”创建,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家庭、社会矛盾,做好家庭防拐卖、防盗窃、防抢劫、防隐患,无、无、无暴力、无犯罪的“四防”、“四无”工作,使“平安家庭”创建成为妇联带领农村妇女参与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主体活动和品牌工作,为维护农村社会的平安稳定做出贡献。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5

今天的会议主题鲜明、气氛热烈,是在全国上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副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全面回顾总结了我市“十五”“三农”工作,安排部署了“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今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我完全同意。“十五”期间,我市“三农”工作成效显著,园区经济快速发展,龙头企业迅速崛起,特色基地规模扩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改革稳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借此机会,向多年来为我市农业农村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村干部表示衷心感谢!下面,*副市长总体报告的基础上,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从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又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它的提出,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我市来讲,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市与农村的全体居民,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与科学发展观紧密相联、共为一体的发展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冲刺全国百强县市的重要载体。争创全国百强县市的进程,实质上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是让全市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没有农村的全面发展,没有农业的显著增强,没有农民的持续增收,争创全国百强就是一句空话,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根本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改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因此,争创全国百强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农民、农村的全面发展,做大做强农村这块“蛋糕”,为争创全国百强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和谐孝义的重要内容。“十五”以来,我市农村的发展变化很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显著变化,大办公路、大办教育、大办卫生都在向农村倾斜。但实事求是地讲,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的发展差距还十分明显,正如光勇副市长刚才所讲到的,就是城乡发展极不协调的问题还很突出。加之,当前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彻底消除,农村“脏乱差”、农业“受制于天”、农民增收缓慢,等等,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从根本上、总体上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不协调、不和谐的问题,努力建设和谐孝义。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率先发展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我市依托工业化、城市化两大发展动力,在全吕梁、全省实现了率先发展,跨入了全省一流强市前列,踏上了争创全国百强的新征程。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而且发展的速度很快,发展的质量很高。特别是在这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包括我们周边县市以及竞争对手在内的全国、全省县市都在争先恐后、大力度推进,重视空前、措施空前。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上慢发展是后退,小发展同样也是后退。为此,我们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抢抓先机、抢得优势,争先发展、率先发展,努力保持我市经济社会的强劲发展势头。

二、从工作重点上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这“二十字”要求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涵盖了“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二十”字要求,必须从我市实际出发,从解决“三农”突出问题出发,创造性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以村庄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庄,逐步解决农村布局分散、设施落后的问题。新村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但绝不是全部内容,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新村庄建设。建设新村庄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不搞齐步走,不搞一刀切。要根据不同农村的实际,在认真规划论证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规划实施。从我市来看,新村庄建设主要包括“城郊社区型、集镇型、生态村落型、整村迁移型”等四种建设模式。对符合整村新建的有条件农村,市乡两级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强化服务,简化程序,积极扶持。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新村庄建设,确保五年内建成一批设计新颖、功能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农村。

二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逐步解决农民增收缓慢、收入不高的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核心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让农民进工厂、到城市、连龙头,形成带动增收的长效机制。推进“三化”关键是要继续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以项目带动产业,以产业富裕农村,带动农民增收。当前,关键要继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多元的产业支撑。

三是以绿化美化为重点,创设新环境,逐步改变农村脏乱差、破烂旧的状况。从今年起,市委、市政府每年要拨出专项资金,广泛推动以绿化美化为重点的农村村容村貌大整治行动。乡、村两级要以此为契机,认真规划、精心组织,按照先沿线后腹地、先试点后推开的要求,逐年逐村开展农村绿化、美化、亮化及村容村貌整治行动,确保两年内全市农村村容村貌有大的改观,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四是以素质教育为依托,培育新农民,逐步解决农民素质偏低、文化落后的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稳步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加大农村普法教育力度,通过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城乡面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是以农村改革为动力,建设新机制,逐步解决农村不和谐、不稳定等突出问题。要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完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增强农村干部遇事协商解决能力,增强维护大局和稳定意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要通过农村改革为建设新农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六是以和谐社会为载体,塑造新风貌,逐步解决农村教育滞后、发展慢的问题。树立农村新风貌,关键是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落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完善农村社保体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体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同时,要大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促使新风尚蔚然成风,不断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创建平安、和谐的新农村。

三、从工作措施上有力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一是以重中之重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涵盖各行各业的综合系统工程。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单位要切实增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工作安排、工作措施、工作落实上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特别是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深入抓。按照新农村建设36项发展目标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分解落实,细化量化。对市级今年确定的30个试点村,所涉乡镇及部门要联合出动,形成合力,确保工作进度,确保目标实现。

二是以统筹发展的理念,创新建设机制。新农村建设,投入是关键。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必须广开渠道,多动脑筋,多方筹措资金。特别是要按照统筹发展的理念,统筹工农、统筹城乡,支持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以煤补农”、“以工补农”、“村企一体”、“企业对口帮扶”等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乡镇实施、部门配合、企业捐助、全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新疆;新农村建设;教育;突破口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由此可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和政府继续关注的工作重点。新疆作为边疆地区,扎实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对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深远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为新疆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开启了新疆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新征程,最近几年新疆的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在各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例如,农民人均收入在全国仍处于较低水平;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等。新疆农村发展的滞后,除了客观的自然条件等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化教育的落后,导致农村劳动力思想观念、文化素质、技能素质落后。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撑、科技的支撑。

建设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立足新疆农村实际,寻找突破口,必须坚持“不搞形式主义”“不强求一律”,而是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在中央统一领导下,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而从新疆教育相对落后的实际出发,发展教育可以说是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邓小平说过:“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水平,从何入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入手。”新疆的新农村建设要赶上全国的发展水平,也要从教育入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发展教育在新疆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发展教育为实现新疆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提供智力支持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或者这个基础薄弱,要想顺利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无疑是一厢情愿的空想。而生活富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党作为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就是要帮助广大农民改变贫困现状,实现其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新疆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其中又以种植业和畜牧业居多。从总体上看,新疆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广大农村离现代化标准还有相当距离。这里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固然是农业自然条件较差,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缺乏。但是,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两个条件相配套。一是要有大量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另一个就是农民自身要有相应的文化知识,从而能掌握并应用现代农业技术。这就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育要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方面、多层次的农业专业人才。这些人才的范围不仅涉及种植业、牧业、渔业和林业等,他们还要能够将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与新疆农业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教育要能帮助广大农民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采用现代农业技术。

二、发展教育为实现新疆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供思想保证

文明是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表现。把乡风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因此,建设村庄、美化村庄,这是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广大农民最现实最迫切的愿望。

由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宗教意识浓厚,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历史上封建势力的“愚民政策”,这里的文化教育相对落后。例如,在南疆许多农村家庭,男女不平等的思想、对子女教育极度轻视以及家庭生活没有长远打算等现象广泛存在。这些都严重影响广大农民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培养和造就新时代农民,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农村文体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引导广大农民提倡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激发他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不断推进乡风建设和村容整洁建设。

三、发展教育为实现新疆新农村“管理民主”塑造新型农民

管理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广大农民是主体力量。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事关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上,农民对实际问题最了解,对农村问题最有发言权。加强管理民主建设,就是要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这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最终确保广大农民自主决定事关自身的重大事项。实践证明,管理民主与农村发展息息相关;管理民主的程序、水平和质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

管理民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要让广大农民当家做主,让广大农民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实现管理民主的关键固然是健全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实现管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但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离不开广大农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因此,加强管理民主建设的根本,还是要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民主素质。

目前,农民作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参与民主管理的行为远未达到理性化的程度。如: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民主认知能力较差,国家观念单薄等,这在新疆广大农村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在一些偏远的农牧场,部分农民对基层干部还存在畏惧心理,这就很难谈上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了。鉴于此,为了加强农村管理民主建设,必须在农村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提高农民的民主能力,把农民塑造为合格的民主政治主体。

那么,如何发展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呢?这就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大任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提高新疆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为了进一步提高新疆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农村教育在继续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的基础上,还应大力推进十二年义务教育,解决新疆高中教育的“瓶颈”问题。同时,为了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面向农民的教育应从当地实际需要出发,采取便于农民学习的多样化形式办学,把扫盲与学习科学技术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让农民从教育中得到实惠。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还需要国家加大对新疆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继续实施西部“两基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保证义务教育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其次,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与现代农村建设,需要有一技之长的复合型农民。目前,新疆农村劳动力大多缺乏职业技能,新疆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为了使新疆职业教育能更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第一步应增加职业学校的数量。这就要求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新疆的资源优势,并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专业设置,力争做到扬长避短。第二步就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必须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一方面,抓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支热爱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学生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农村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把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挂钩。此外,还应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在普通学校普遍开设劳动技术课。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在新疆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推进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核心任务。要加快农村发展,就必须选择一条跳跃常规的发展道路,即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高科技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大力发展能够走在市场前列的农业高科技产业。这样可以加快实现由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高科技农业的转变。这是实现新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根本好转的关键,也是新疆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为此,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大量的各类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积极发挥新疆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农林院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高等农林教育承担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输送人才,推动农林科技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农林科技进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科技创新有着强烈的需求,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解决,而高等学校具有人才、知识、技术优势,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新疆高等院校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投身于新疆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为服务“三农”培养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实用人才和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带头人;要突出办学特色,紧密结合新疆“三农”实际加强学科建设,开展相关科学研究;要深入新疆农村一线,广泛开展技术指导示范、成果转化推广、信息咨询传播等多种形式的服务,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要积极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和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为新疆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这对于处于边远和民族地区的新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新疆的教育必然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而教育的发展,必然会推动新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N], 2005-10-12(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