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急救的技术范例6篇

外伤急救的技术

外伤急救的技术范文1

关键词:严重腹部创伤急救: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护理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是以防止污染、保全受伤肢体、救助患者性命、降低患者生理能耗为目的的一项急救技术,可为医护人员制定手术方案争取时间,把握最佳救治时机。对我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78例严重腹部创伤急救患者实施了该项技术,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78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女26例,男52例,年龄16~76岁,平均年龄(36.8±4.1)q,有33例腹部开放伤,45例腹部闭合伤。损伤数量:15例患者有4处及以上损伤,26例患者有3处损伤,37例患者由2处损伤,78例患者中有43例伴随发生腹部外创伤合并四肢骨折、脑、胸外伤。比较所有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DCS处理 DCS技术处理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①简化手术阶段:消毒处理防止感染,迅速止血,立即进行快捷的关腹处理;②到达急诊重症监护室内复苏阶段:给予氧气支持辅助患者呼吸,进行输液给予生命支持,帮助患者逐步恢复体温,促进凝血功能恢复;③随后准确诊断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变化,待趋于平稳后制定确切的手术方案并实施手术。

1.2.2护理措施 根据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处理的三个阶段,护理措施也是针对这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进行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2.2.1简化手术阶段:①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主要监测血压变化、血液乳酸浓度、血气分析等,为开展后续手术工作提供依据,评估患者耐受情况;②建立静脉通道,备用药输送一条,快速补液一条,旨在保持患者生命循环,同时便于开展输血输液工作;③观察患者气道内是否有异物,及时清除,同时建立氧气通道,给予氧气支持;④输送的液体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温,室内温度、术用冲洗液、呼吸机气体温度都应在无菌操作的前提下为患者采取保温措施。

1.2.2.2到达急诊重症监护室内复苏阶段:①造成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凝血因子代谢紊乱、输液输液后的稀释反应等。通过标记引流管并确保通畅,监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情况,根据监测结果输送新鲜血小板和全血,做到及时恢复凝血功能;②伴随灌注复苏液体,呼吸窘迫也成为常见症状之一,降低肺损伤和确保充足供养是主要解决措施。密切监测患者血气和呼吸功能,必要情况下果断采用机械辅助,并根据监测数据调整氧气浓度,确保pH值平衡;③防止代谢性酸中毒情况发生。

1.2.2.3明确手术阶段:①营养支持。患者受到身体创伤和手术的影响,长时间营养补充不足,因此,在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后,可根据患者病情和意识情况,给予适量的营养补给,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肠外或肠内营养补给措施,但与此同时仍应密切观察患者血糖、电解质的情况,变化异常需及时停止;②并发症护理。引流管和的护理可有效避免患者发生压疮和感染等并发症,指导患者定期翻身和训练咳嗽技巧,适当给予抗生素和制酸药物,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1.3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复苏前后体温、pH值、凝血酶原时间及APACHEⅡ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78例在复苏前,其pH值为(7.4±0.2),体温(34.2±0.5)℃,凝血酶原时间在(19.9±1.7)s,APACHEⅡ评分在(23.7±5.7)分。而复苏后,78例患者的pH值为(7.5±0.9),体温(36.1±0.8)℃,凝血酶原时间在(15.1±0.6)s,APACHEⅡ评分在(12.9±6.9)分。由此可见,复苏后的各项指标均显著好于复苏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是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的产物,是救治观念中的新理念。疗效显著的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的应用,一定是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不仅要求医生掌握该项技术核心,还需要护理人员能够针对该项技术学习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应用于救治实践。

外伤急救的技术范文2

关键词:颅脑外伤;灾难事件;急诊;应对策略

灾难事件尤其是突发的灾难通常是难以预测的,当今世界,自然灾害、重大灾难事故、交通事故,突发意外伤害事件屡见不鲜,尤其是基层医院的急诊科每天都在接诊大量的突发事件伤员,突发事件造成人员伤亡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但随后因抢救不及时或抢救措施不当造成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就更令人扼腕叹息[1]。而严重颅脑损伤所致的神经外科患者的抢救更是争分夺秒,因此对突发灾难事件的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抢救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患者救治的成功率是每一位急诊护理人员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泰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在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接诊102例颅脑损伤的危重症患者的处置中,应对迅速,组织管理得当,抢救及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9月~2015年9月共接诊颅脑损伤危重症患者102例,其中男78例(76.47%),女24例(23.53%),男女比例为3.25:1年龄在5~89岁,平均年龄36.54岁。GCS评分大于8分者,69例,GCS评分小于等于8分者33例。其中脑疝患者28例。收治入院急诊手术患者89例。急诊室死亡患者4例。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证实存在严重颅脑损伤, 符合颅脑外伤诊断标准[2],均有急诊手术指征。

1.2方法

1.2.1应对措施 急诊现场控制,急诊科在接到急救车病情急救电话,立即启动危重症患者急救预案,询问现场情况和伤员情况,致伤原因,以及生命体征。根据伤员数量和伤情,及时安排抢救场地,准备急救器材,药品等,联系相关急诊科室医师急诊支援。

迅速组织应急救护队员在急诊室门口接应急救车,转送患者至急诊抢救室,立即给予检查生命体征,心电监护,吸氧。心跳骤停者立即启动心肺复苏流程,自主呼吸不佳者,立即清除口腔呕吐物,并行气管插管,给予开放静脉通道,快速输液纠正休克,考虑严重颅脑损伤者血压稳定者给予快速静滴甘露醇。完善相关检查,生命体征稳定者,在医务人员陪同下急诊进一步行CT,心电图等常规检查。

1.2.2抢救现场环境维护 由急诊保安人员及时疏导家属,维持抢救现场秩序,排除一切干扰抢救的外在因素。必要时协助联系家属,通知单位,保管昏迷患者的物品,确保抢救工作的有序进行。

对于没有家属的昏迷患者,开放绿色通道,及时汇报医院医务科或者总值班,进一步指导、协调抢救和住院事宜,并完善相关审批手续。按照程序积极抢救。

1.3观察指标 急诊室死亡率,入院时GCS评分,急诊室抢救时间,住院死亡率,合并多发伤情况。

2 结果

急诊室死亡患者4例,其中2例为合并全身多发伤,病情进展迅速,虽经CT检查,急诊抢救等,最终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无效死亡。其中一例患者受伤后现场时间超过2 h,在急救车上行紧急气管插管,球囊辅助呼吸入院,急诊完善相关检查后,血压下降,急诊扩容抗休克治疗,最终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其中一例患者高龄85岁,入院时双瞳散大,经CT检查后,家属要求放弃进一步积极抢救治疗,迅速病情恶化死亡。入院时GCS评分在13~15分者21例,其中有13例转出急诊室时GCS评分下降;入院时GCS评分在12~8分者30例,其中有18例转出急诊室时GCS评分下降;入院时GCS评分5~8分者28例;入院时GCS评分3~5分者19例。102例患者中,入急诊科抢救时间≤10 min者有13例(12.7%),10~30min者有42例(41.2%),30~60 min者有30例(29.4%),60~90分钟者有10例(9.8%),>90 min者有7例(6.9%)。住院患者行急诊手术患者89例,住院死亡23例(23.5%);非手术治疗9例,住院死亡7例(7.1%)。其中有因考虑预后不佳或者其他原因自动出院患者5例,随访均死亡。本组研究病例中死亡率为38.2%。入院患者合并多发伤者59例(57.8%),包括骨折,胸部损伤,腹部损伤,尤其以骨折和胸部损伤多见。

3 讨论

灾难事件中造成严重颅脑损伤的特点: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其抢救要求专业性强,措施要求全面、及时、得力[3-4]。这类患者在早期没有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将直接影响其生存率和抢救成功率。因此,建立良好的院内急救模式,在危重患者到来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入院后快速判断、评估病情和及时有效的处理,可以赢得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5]。本组资料中结果显示非昏迷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其中有31例(30.4%)在急诊室抢救过程中意识障碍加深,故急诊抢救严重颅脑损伤患者需要提高警惕,部分非昏迷患者合并严重颅脑损伤时,病情进展迅速,应争分夺秒,抓紧时间。本组患者死亡率为38.2%,其中院内死亡30.9%,说明严重颅脑损伤具有较高死亡率。而因家属原因选择非手术治疗的死亡率更高,具有手术指征的严重颅脑损伤患者选择手术治疗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急诊室检查抢救时间在10~60 min患者最多,尤其是在10~30 min患者占41.2%,研究表明在此阶段加强救治能力,能够提高患者后期治疗效果[6]。本院开通危重患者“绿色通道”,启动危重症急救预案等措施是有力的措施。

3.1据资料分析,重大伤亡事件中许多生命损失和伤残多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系统,未能有效地调动资源。集结精锐,迅速有效的分诊和急诊抢救是为患者赢得宝贵抢救事件的基石。尤其是在突发灾难事件群体伤员的救治中,救护工作的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7]。采用检诊分类、抢救观察、分流后护送为一体的救护预案,抓好快速检诊,尽快分辨轻重缓急,对危及生命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护措施,可以提高了救护速率[8]。我们科室目前制定出科学快速的突发灾难事件伤员应急处置预案,主要发挥护理骨干的作用,第一时间由主管护师协调医护配合,医患配合,快速有效的形成护理集结,各司其职,完成患者的入区管理,急诊检查,术前准备,现场抢救等护理工作。绝大多数患者在得到积极、正确、稳妥的治疗,治疗效果得到了提高,和国内其他研究者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9]。

3.2神经外科诊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颅脑外伤手术对于手术时间的要求是分秒必争,除了快速有效的临床抢救路径,完美的医护配合也为患者生命的抢救赢得宝贵时机。而完美医护配合需要护理人员具有精专专业知识。因此对急诊科护士进行神经外科专科的培训,要求掌握专科的理论知识,熟练专科技术和沟通技能。护理人员要积极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以达到专科技术规范化、程序化、专业化,推动专科护理事业的发展,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了专科组护士培养目标和计划。每年均组织神经外科相关的业务学习,包括:①神经外科基础解剖知识;②各种常见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③各种神经外科护理技术要点;④神经外科护理的新动态和新发展;⑤危重患者个体化护理的要求和实践。通过学习,科内护理人员在理论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技术上迅速成长。在对专科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整体护理水平,并且同时及时反馈信息,对医疗工作提出建议,及时做出改进,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3.3重视对家属的思想工作,注重医患沟通。一个家庭遇到突发事件,亲属受到伤害,做为家属大多心情都较为激动。目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对于突发事件积极、有效、妥善处理,医务人员不仅要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更要密切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积极使医疗和救治工作得到家属的理解和肯定。并且可大大降低医疗风险。在急诊抢救室抢救以及辅助检查现场,通过保安和护工协助维持抢救秩序,疏散大批家属和群众围观等,对于顺利开展抢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多难兴邦,只有在工作中总结思考,才能更加从容面对,推动急诊与灾难医学的发展,提高这类患者的救治水平。首先对于突发灾难事件危重伤员的救治工作要形成一个完备的管理体系包括:灾难救援的法律法规以及应急预案,现场急救及院前急救体系,医院紧急救治体系等,在严重颅脑外伤患者救治中要责任明确,救治迅速,协调通畅,切实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1]。做为一名急诊护理人员只有苦练基本功,严格按照相关工作预案,为及时抢救严重创伤提供有利条件,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积极有效的与患者沟通,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更加优质人文的护理服务,才能促进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康复,避免医疗矛盾的产生[10]。总结经验和教训,为突发灾难救治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策略;进行有关灾难事件中严重颅脑损伤患者护理的研究,创新护理工作体系和制度,才能使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落到实处,使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段晓春,李瑶瑶. 二级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和思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05(9):861-862.

[2]梁桂芬.优质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中应用分析[J].医药前沿,2001,1(24):281-282.

[3]李东海.重型颅脑创伤的治疗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2):26.

[4]相久大,王尚武.基层医院颅脑损伤的急救处置程序[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01):36.

[5]胡如军,徐如祥,姜晓丹,等.交通事故性重型颅脑损伤院内急救后效果分析(附1107例报告)[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9):916-919.

[6]刘红霞,吕炎英,江桂连,等.48 例颅脑外伤的急救措施与优质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0):183-184.

[7]陈辉.颅脑损伤救治需要重视的问题[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10:1189-1190.

[8]张建民,李兆辉.如何做好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衔接[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2(2):95-97.

外伤急救的技术范文3

【关键词】急诊护理;护士素质;创伤急救

The status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traumaemergency care strategy

GuiyunAi

【Abstract】 This paper on the work of the emergency care problems in the analysis and extraction of the trauma first-aid management strategy to deal with. Tha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health care reform,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and tertiary care hospitals in the management of more and more to highlight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of emergency care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Keywords】 emergency care; nursing quality; trauma emergency

【中图分类号】R3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45-01

1 引言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医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而对护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特别是急诊护理,更是风险中的风险。在急救医学和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将风险减至最低限度十分必要。

2 我院急诊科护理现状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因受条件、管理机制等因素影响,我院急诊护理现状问题众多,与现代急诊护理要求相差甚远,现就主要情况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2.1 人员少,护龄短,应急能力差,技术不过硬:我院急诊科除急诊功能外还兼注射室、输液室和观察室功能,工作量平均252人次/天。按卫生部有关规定,需配备26名护士,现有护士20名,工作5年内的护士12名,占60%,可见急诊护士数量明显偏少,低年资护士比例较高,护理队伍起点偏低。给急诊工作带来困难。

2.2 护理操作风险:急诊医疗的对象是人,医疗护理过程中经常遇到不可抗力如采取紧急医学措施、患者体质特殊无法预料、无过错输血感染、违反操作规程、输液反应、过敏反应、患方延误诊疗等因素造成不良后果直接导致死亡或伤残且后果难以弥补修复。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而且急诊科是纠纷好发处,易受暴力威胁,护士往往难以安心工作。

2.3 急诊科护士素质亟待提高:由于急诊病人流动性大的特殊性和病情急、病种多的复杂性,现代急诊护理管理要求甚高,急诊科护士必须具有较强的急诊护理业务能力,还必须具有现代医院急诊护理管理的理念和能力。急诊病人中危重患者抢救护理的组织、急救技术的正确应用、急救设备的安全使用与管理等都是急诊科护士的重要职责。目前急诊科护士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管理方法简单等,难以起到领军人的作用,严重影响了现代急诊护理工作的开展,使急诊护理工作滞后于医疗的发展。

2.4 护理被动服务多见:根据调查,急诊科有明显的被动服务现象有求才应,只做职责范围的事。一部分护士因怕引起纠纷,一味地服从于医疗,一切遵医嘱办事,仅仅满足操作式工作;另有一部分护士认为做好做坏拿一样的工资,不必那么积极热情,对病人缺乏爱心。

2.5 信任危机的风险。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使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部分人的心理,在看病治疗中持有怀疑态度,不信任护理人员,个别人甚至故意制造纠纷,索取巨额赔偿金。

3 关于急诊科创伤急救

严重创伤的诊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遵循边抢救、边诊断、边治疗的“三边”原则,把抢救伤员生命放在第一位,其次再考虑保全器官、肢体、功能、美容。在此阶段的一些基本检查,如X线、B超及心电图等尽量在抢救室床旁进行,同时完成一些诊断性操作[1],如腹腔穿刺(或灌洗)和胸腔穿刺,使患者尽快获得确定性治疗;严重创伤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要注意多发伤的救治。

争取短时间内完成有效抢救治疗,尽快进行确定性手术。如大出血、窒息、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及脑疝等,需立即手术,救命手术要简单有效,迅速结束,不求完美,只求救命。创伤急救包括非手术性治疗和手术性治疗,非手术性急救主要用于患者的复苏、创伤并发症的监测和救治,以及为手术治疗做准备等;而手术急救才是最关键和救命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手术止血、修复或切除损伤的脏器、清除血肿和减压、骨折复位和内外固定等。

创伤救治的最终结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只有建立“自主型”的急诊外科,按照“院前急救-急诊科-急诊手术室-急诊病房或ICU的一体化模式”[2],在急诊科开展确定性的救命手术,才能从根源上防止复合伤患者互相推诿现象,才能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挽救生命;才能稳定急诊外科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做到急诊外科患者急救的“绿色通道”。

建立院前急救、急诊科、创伤病房和ICU病房一体化的创伤急救模式,可显著降低创伤患者的确诊时间、到急诊科至首次手术的时间,能显著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另外,能否及时发现和早期救治创伤后并发症,这是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的又一关键。所以,创伤急救必须注重创伤的每一个环节,才能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

4 急诊科的应对策略

4.1 要重视环节衔接: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流程目前二级医院急诊科基本成立了内科、外科急救专业小组,但仍缺乏妇产科等专业小组,这使得遇到这类病人需院前急救时要另外通知妇产科医生,导致出现场的时间有所延长。院前与院内病人交接制度不规范没有交接记录单,交接内容简单,不但会延误抢救病人时间,也会造成急诊病人入院后重复检查,直接影响急救护理的整个过程。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的衔接存在缺陷和衔接不紧密均会给抢救生命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不良后果。无论是急救护理流程中呼救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还是准备特殊抢救物品、出车、现场抢救,均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4.2 把握好院前急救及时效: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以最快速度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来维持患者的生命,而院前急救中护理工作承担的职责是配合医生及其他救援人员迅速有序地进行现场救护,安全有效地进行途中转运监护,以达到稳定病情,减少伤残及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及时有效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快速急救、安全转运是院前急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重点是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协调地做好护理工作,规范的护理流程是其关键。

一般,伤后2-3小时为救治伤员的“黄金时间”,能否在 “黄金时间”内进行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往往比伤情本身更影响生存率。“黄金时间”是创伤急救的关键干预阶段。新的黄“金时间”是严重创伤目前强调的新理念,不仅仅是指把重度创伤患者从院外转运至急诊科,更恰当的是指在手术室或ICU的创伤患者出现生理极限之前的一段时间,其最终目的是缩短创伤至手术切口时间或被送到ICU时间,实现“早期确定性救治”。

4.3 建立护士长竞争上岗制和护士岗位培训制,提高急诊护士长的综合素质:护理部应该首先采用先进的选拔人才方法,即竞争上岗制来选择护士长,只有竞争才能真正选出不仅有真才实学还有护理技术的护理管理者。其次,要加强急诊护士长的培训,外派学习进修。同时,要求护士长加强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学习现代专业护理理论和技术,做到管理理念及时更新,及时掌握急诊护理新进展,并对专业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充分发挥自己在护理管理中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4.4 加强人员合理利用及培训: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加强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急诊科护士专业和专科技能医院要谋生存,控制人员成为领导解决生存问题的一个办法,是造成人员长期不足的问题所在。但比院内其它科室工作量大、节奏快、紧张度高,护士仍处超负荷工作状态。因而护理部一般都安排较多精力充沛的低护龄护士在急诊科工作,致使急诊科人员低护龄化。

4.5 提高护士能力:急诊科要求护士观察能力强、应变能力强、抢救配合技术能力强。医院急诊科危重病人相对略多,但上述能力的培训重视不够;实践机会相对少,需要经过多年临床的积累。有关资料还显示,低护龄护士的总体知识得分有显著差异性。提高护理操作的合理与准确性,紧急急救是挽救循环呼吸衰竭病人生命的关键所在,争分夺秒,有条不紊的采取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给予气道吸引,清除异物;人工呼吸及氧气治疗;给予胸外心脏等技术能力。

4.6 完善急诊护理规范和制度:目前我国急诊科相关制度有《抢救制度》、《急诊仪器管理制度》等制度,但缺乏相关的规范和制度。通过研究证明,应建立急诊护理流程、规范、急救护理书写等相关制度,以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宗浩,主编。现代救援医学[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9.1

外伤急救的技术范文4

机动卫勤保障是作为军队医院的一项重要使命,多次较好地完成了重大军事活动的卫勤保障及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任务,近年来,各级军队医院认真落实总部、军区关于机动卫勤分队建设各项规定,有力地促进了机动卫勤分队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军队军事斗争准备的形势要求和公众紧急医疗救助的越来越多需求,对军队医院应急医疗救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要求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力量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应急卫勤野战现场救治能力不足,应急医疗救治力急需加强

机动卫勤分队卫勤保障方案是医院战备工作的基础,各军队医院均建立了卫勤保障预案,是实施保障的主要依据。但各医院在卫勤编组方面主要为抽组形式,应急卫勤编组不确定,平时各医疗队员分散于各临床科室,人员间不熟悉,互相配合不默契,部分医院医疗队人员不固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抽组的各专业队员对在野战医疗队职能和任务不清楚,由于缺乏经常性、贴近实战的战备训练,医疗队人员使命感不强、职责不明、任务不清,导致在应急任务中不知道干什么、如何干,造成机动卫勤力量准备工作流于形式化。军队大医院专科分科细致,临床工作繁忙,各医疗队员专科能力很强,综合能力弱,战创伤的救治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专科医疗队员尤其是缺乏创伤救治的整体观念,多科会诊很难抓住创伤患者的主要矛盾,诊疗缺乏统一指挥,无完善的整体治疗计划。习惯于在医院环境工作,过于依赖于仪器设备监护下开展工作,不熟悉野战条件下如何开展现场救治,在离开医院现场环境不知该干什么、如何开展救护,各项应急环境下预案实用性不强,现代医学发展的装备保障方案的形式化,导致真正能形成的应急医疗战斗力不强,真正需要的应急医疗和理念更新不足,预案指导工作的作用弱化、可行性得不到有效验证,造成卫勤救治力亟需加强。

1.2战材储备急救设备和使用不兼容,野战适应能力差

医院在装备方面储备和使用脱节,战材物资储备是战时卫勤保障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并顺利实施战时卫勤保障的关键。一方面目前我军战材物资储备除战备训练外,均放置于战备器材仓库,尽管战备物资定期检查、维护及轮换更新,也存在落实不到位,因使用率低,医疗耗材过期造成浪费;另一方面战材物资储备医疗仪器和装备和平时医护人员临床经常使用的不相同,医护人员使用装备的不熟练,有的仪器装备尽管很新,在一旦战时投入使用时无法使用的情况,在实战中容易出现问题。

1.3创伤救治体系构建不完整、专业技术研究不足

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场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场环境越来越恶劣,伤员的伤情、伤类更加复杂,这都给医疗救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论是在军事斗争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保障,创伤患者的救治是最突出的问题,创伤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严重创伤的病死率至今居高不下,对于包括严重创伤、多发伤在内的创伤急诊研究,由于学科分类日益专业化,国内外主要集中于某一系统或特定器官损伤,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初步的较为有效的,并结合于平战时的创伤急诊系统,而国内,仅在重庆、上海等城市成立了相关创伤急救系统,并有专业团队,在大多数军队医院也没有设立专业的创伤急救系统和创伤救治专业团队,来关注这一对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战时伤病员救治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建设。军队医院的创伤救治体系还不健全,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医院创伤救治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在野战环境中,经常出现的多专业、跨学科的损伤伤员,如复合伤、多发伤,对临时抽组的、习惯于在医院环境中开展工作的专科医生,可能出现办法不多的情况,因此,军队医院不仅应有肝胆外科、骨科等各专业外科专家队伍,而且应有掌握火器伤、冲击伤、放射与化学复合伤、烧伤、冻伤、挤压伤的现代救治技术的专家队伍,熟悉战创伤的急救、复苏、补液与营养、输血、麻醉等基本技术,熟悉现代海空战的战伤救治、伤员空运后送、高原等特殊环境下的战伤救治,而精通全身各部位的战伤、多发伤的救治是这支专家队伍的基础。只有加强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和战创伤野战救治能力的研究,才能适应要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目前机动卫勤分队的野战创伤救治能力和创伤救治专业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要求。

1.4卫勤分队的独立保障能力和意识还比较薄弱

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场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战争预警时间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战场环境越来越恶劣,伤员的伤情、伤类更加复杂,这都给实施卫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机动卫勤保障采用的现场救治技术设备沿用多年的陈旧技术,技术不能使用现代战争和紧急医疗救助的要求,医疗队的卫生装备笨重,便携性差,不适应遂行快速保障和野战救治的需要。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医疗队的机动运载工具和发电、照明、取暖、制(净)水装置装备笨重,便携性差,野外环境生存也是对卫勤队员的考验,会对队员的身体和心理均产生巨大压力,只有形成生活保障和独立生存能力后,才能满足快速形成卫勤保障和野战救治的能力,队员也存在自我生活保障训练意识不强,野外环境适应能力差,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

2发挥急诊医学专业优势,提高机动卫勤救治能力的策略

急诊医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急诊医学应是军事机动卫勤保障的核心战斗力生成的基地。一次大战普法战争的战场是现场急救的发源地,急诊医学是从战场上走来,应社会和军事医学的需求而产生。军队医院急诊医学科不应医院满足于对平时常见伤病的医护,真正牢固树立“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作为军事斗争卫勤思想准备。组织有关人员紧紧围绕应急准备来运筹谋划进行系统的专业技术训练,要主动强化战备观念,将紧急医疗保障为己任;主动强化责任使命意识,将临床岗位练兵密切结合;主动熟悉机动卫勤分队训练工作,以提高应急机动卫勤伤病救治能力为核心目标;主动参与军事演练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不断积累近似实战的保障经验;主动参与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配套措施,做好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卫生战备工作;主动提高战创伤外科手术、战地创伤综合救治及卫生防护等薄弱环节的技能,不仅能提高应急机动卫勤救治医疗技术水平,且打造出军队医院特色的急诊医学体系。

2.1首先建立急诊医学为基础的,“平战结合、平战转换”战备理念

军队医院的使命要求就是为“能打胜仗”提供可靠的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使命任务来运筹谋划,时刻做好军事斗争的思想准备,使大家深刻认识卫勤战备工作上存在的差距,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人员思想上首先进入应急状态,急诊医学工作者因平时工作的要求,造就了他们良好的应急意识和时刻准备的工作状态,军队医院对应急医疗加大精力投入,积极参与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和配套措施,通过优化组合和科学训练,不断熟悉战备设施和药材物资装备,急诊医学能对全面提高卫勤整体保障能力提供可靠的帮助。各种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依赖的对医疗服务体系是急诊医学专业,作为医学救援的核心,应是承担各种灾害事件医疗救援的主体,2003年的SARS、“5.12”地震、玉树地震,以及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这些事件使公众和各级管理部门认识到了紧急医疗的重要性。2011年3月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急诊科主任和权威专家代表急诊医学界向卫生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发出了一份倡议书,提出急诊医学专业是承担各种灾害事件医疗救援的主体,以承担各种救援任务为己任。军队医院急诊医务人员更有勇于承担医学救援的勇气,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近似实战的紧急救助经验的同时,将卫勤训练与临床岗位练兵密切结合,积极参与军事演练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全面接受应对灾害的训练,做好随时应对的心理的、身体的和技术的准备。军队医院重视和发展急诊医学,可使“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理念拥有良好的人员基础和依托,使之成为军事斗争的突击战斗队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有素的应急医疗队,是军队机动卫勤力量最坚实的一个部分,可在用其之时发挥卓越的功效。

2.2建立以急诊医学科为基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人员储备基地

机动卫勤紧急医疗卫勤行动与医院内抢救不同,其特点要求是以最快的速度救援最多的人,因此最需要的人员不是某个专业的专家,而是多学科、跨专业的人员,急诊医学科正是具备了这一方面的素质和训练,急诊医学与其他医学专科不同,是以解决社会日常紧急医疗需要和严重伤病救治为目的的医学专科,其专业特点和工作特点决定了急诊医务人员具备在紧急时刻更能发挥其现场救治能力强的优势,此时更能体现急诊医学在军事医学中的价值,加强军队医院的急诊医学建设,形成“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人员基础和依托。可以把急诊科打造成军事斗争的突击战斗队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有素的应急医疗队,使之成为培养机动卫勤紧急医疗的培训基地,军队医院急诊科医生应做好随时应对的准备训练,当需要的时候,急诊的医务人员是最可以信赖的。

2.3建立以急诊医学为基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物资储备机制

战备物资储备应不能停留于整齐划一、漂亮好看,更重要的是在实战中战备物资储备好用,总部检查下发的战备物资要不仅是整齐整洁,更为重要的是要看这些物资要会用好用,各级军队医院战备方案、物资储备计划均以紧急医疗服务为核心,而这些物资均完全可以在急诊医学科平时可以得到良好的利用、保持良好的状态,一旦需紧急使用,设备均可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落实卫生战备物资储备机制“以战为主,平战两用,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创建以急诊医学科为基地的物资储备,将一般性战备物资放置急诊医学科,制订卫勤力量抽组等方案时以急诊医学科为主体构建,突出人装结合训练。结合使命任务,管好用好战备物资,确保装备完好率、使用率和配套率,突出实案化勤务演练,可以保证人员与装备的较好结合,按纲施训,开展专项训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确保“拉得动、展得开、救得下”做好了良好的人员和物资装备结合的战备基础。

2.4探索制定切实可行、平战结合的流程预案预案的生命在于应用,并且更加关注的是所制定

的各种预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急诊医学专家向卫生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发出的倡议书号召急诊医学着手研究各种灾害的医疗救援需求和急救流程,为国家灾害医疗救援献计献策,而作为军队医院的急诊医学科应是先行者。急诊医学专业人员已经着手研究各种灾害的医疗救援需求和急救流程,为国家灾害医疗救援献计献策。军队急诊人应有自己所长,结合平战时不同要求,在立足现有、军民兼容、服务社会、保障部队”的指导原则下,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各项卫勤保障预案,并接受实战演习的检验,根本目标为提高实际卫勤保障能力和伤病救治能力,当需要的时候,急诊的医务人员是最可以信赖的,急诊医务人员提出的预案应是最实用的。

2.5重视创伤救治体系的建立,构建完整的急救医学体系,建立以急诊医学为基础的卫勤保障科研基地

创伤的救治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军事斗争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保障,创伤患者的救治是最突出的问题,加强多发伤的研究,构建完善的创伤急诊系统,对于解决平战时伤病员救治有重要意义。创伤急诊具有广泛性、长久性,决定了人类同创伤之间一场长期的不会停止的战斗,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支持下,以先进的理念构建完备的体系,充分应用现代科技的先进成果,并构建专业团队以应对挑战,建立完善、科学的创伤预防、诊断、救治体系,以便从根本上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在这一方面军队医院急诊外科应大有可为。军事卫勤保障能力的科研工作水平直接反映出保障能力发展水平,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为牵引,加大应急卫勤学术研究的投入,积极开展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科研,紧跟现代医学的科技发展成就,及时将现代医学科技进步,好的便携式的治疗手段,补充到卫勤战备方案中去,不断完善、更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对策预案,对持续提高机动卫勤建设的水平、机动卫勤分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升薄弱的战场救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外伤急救的技术范文5

【关键词】急诊外科;外科创伤;护理观察

急诊外科主要是负责对创伤患者的救治,患者的入院前或者在住院过程中,都离不开护理人员[1]。外科创伤发生率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增加,各种创伤致使人们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甚至直接导致死亡。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其对医疗水平的要求提高,创伤救治也因此备受关注[2]。作为急诊外科中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无论是院内创伤救还是院前创伤救治,护理人员在这个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位。在急诊外科创伤救治中,应如何对患者进行护理,做好护理人员角色,以尽可能的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本文选择150例急诊外科创伤患者为对象,对其进行护理,对护理人员护理技能和素质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3月份到2014年5月份收取的150例急诊外科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71例。150例患者有115例由120急救车送至医院进行救治,其他患者通过其他交通工具送至医院。其中有27例患者为刀伤,68例为车祸导致不同创伤,17例为高空坠落创伤,其余患者创伤由其他原因导致。27例,4例为成功,7例患者送入科室后死亡。

1.2 方法

存活的143例患者由护理人员通过夹板固定和包扎止血等进行护理,部分患者需实施静脉通道。由护理人员通过气管插管以切开等方式配合救治。病情较轻的患者由护理人员进行初步直通、镇静。需紧急实施手术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提前做好手术准备,对患者做好深静脉穿刺。患者救治中,护理人员应密切配合,做好各项护理,且保持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及时给患者心理安慰。

1.结果

在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给予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可加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存活率。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护理素质。

143例患者救治中给予相应的护理,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都进行了止血和夹板固定治疗。接受药物镇静治疗的有25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的39例,实施气管切开的21例,气管插管22例,36例患者在进行深静脉穿刺,穿刺成功率为86.1%。

2 讨论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救治配合合理的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在救治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又应该如何更好的做好护理措施,提高患者救治效果,是医院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将探讨急诊外科护理人员如何做好护理。

2.1 加强急诊外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急诊外科护理人员应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综合自我业务素质。病情危重患者需对其实施心肺复苏。急诊外科救治往往是争分夺秒,因为对护理人员的配合要求也较高。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护理人员就无法更好的配合医生的救治。急诊外科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常规急诊护理方法,还要能熟练作各项急诊救治设备,例如呼吸机和心肺复苏机等等。越是危急护理人员越应更好发挥专业技能。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才能从容的面对各种急诊外科救治状况。

2.2 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生理素质

急诊外科患者往往是受到较大的创伤,患者伤势严重,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惨不忍睹。面对这样的状况,护理人员如果心理素质不够强,很难继续进行护理。因而,作为急诊外科护理人员,应当保持头脑清醒,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救治过程中要快要准且有效。万万不能因为患者病情严重而产生畏惧。以较高的心理素质面对外科救治患者,全身心的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是急诊外科创伤救治中不可缺少的,也是保证救治有效率的一个关键[3]。

有资料表明[4],好的素质是护理人员面对各种外科救治应该具备的最为基本的素质,也是其掌握急诊外科创伤救治的关键,选择合理的护理措施才能够更好确保诊治的效率和效果。

除了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急诊外科护理人员还应有较高的生理素质。急诊外科在救治严重创伤患者时需花费的时间较长。而且重大事故导致的患者往往较多,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而护理人员多以女性患者居多,外科急诊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护理人员要比其他科室的护理人员付出更多的时间,要承担更多的压力。因此,健康的身体对于护理人员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我国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急诊外科救治的技术也模式也有改变,对临床护理的要求也相应的有所提高。作为急诊外科的护理人员,不但要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深化专业知识,确保能够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以及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而且,护理人员在护理中还应时刻保持沉着冷静,能够从容应对急诊外科患者的各种状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确保患者和家属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最大程度的避免医疗纠纷的出现,也最大程度的提高诊治效果。

【参考文献】

[1]于艳,刘海燕.急诊外科创伤救治的护理要求及体会[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3(25):5335.

[2]邓小燕.急诊外科创伤救治的护理要求及体会[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8):4041.

外伤急救的技术范文6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卫训队奉命开赴都江堰和太平寺开设野战兵站,担负抗震救灾任务。经过这次抗震救灾,我们对卫生员训练队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现将获得的几点启示总结如下。

1 加强战(现)场急救课目训练

无论是战争还是非战争卫勤保障,战(现)场急救是必不可少的救治环节,而且对生命延续救治至关重要。首先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五大救治技术[1]。特别是止血、通气救治技术对现场生命紧急救治尤为重要。当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短时间内造成大量出血、骨折、呼吸道阻塞等类型的伤员,正确的现场紧急救护处置,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与伤残率。其次是自救互救技术。当自然灾害发生后,在外援救治力量未到达灾区时,灾区的救治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实施自救互救。据文献报道,自救互救对降低伤残率、死亡率有明显作用。美军首脑机关不是将自救互救训练看作是一般的急救措施,而是将其视为一项战略性任务认真推行实施,并将其法制化[2]。在这次大地震中,虽然道路坍塌、桥梁损毁,救援力量进入灾区受阻,但震区县、乡(镇)政府组织的自救互救,在第一时间内发挥了重要作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大大降低了死亡率。但由于灾区内医疗救治机构受损严重,在我院医疗队救治的重伤员中伤残率高达61%。再次是心肺复苏和抗休克技术。主要是对心跳、呼吸骤停伤员,通过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建立静脉通道、抗感染等措施最大可能地挽救伤员生命,提高现场急救质量。在我院医疗队收治的伤员中,建立静脉通道的达到89%,抗感染率达到97.8%,经心肺复苏的伤员达到1.2%,抢救成功率达98%。

2 加强战(现)场卫生防疫课目训练

卫生防疫不但对战争卫勤保障至关重要,而且对非战争卫勤保障更为重要。大灾后如果不进行彻底的卫生防疫工作,就会爆发疫情。因此,大灾之后卫生防疫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卫生防疫方面对大量人畜尸体进行现场处理是重点。主要是如何选择尸体焚烧的地点、方法以及骨灰的处理;尸体掩埋时地点、深度的选择;灾区人员的个人卫生防护等。其次是对灾区如何进行有效的消、杀、灭工作。主要是采取何种药物、何种方法、何种技术装备等,进行大面积的现场消毒处理。在这次大地震卫生防疫方面,我军动用了卫生防疫车、电动喷雾机等消、杀、灭卫生装备,投入大量卫生防疫药品。再次是对灾区水源的消毒与净化。水是生命之源,大灾后水源大多被污染,如何对水源进行消毒与净化,关系到灾后有无疫情的发生与流行。在大地震后,军队采用先进的检水检毒箱等野战卫生防疫装备,对饮用水源进行了有效的检验、消毒、净化,未发生因水源污染而造成传染病的爆发与流行。

3 加强特殊条件下战(现)场急救课目训练

不论是战争还是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难以确定。为做到卫生员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进行有效的战(现)场急救,平时在教学训练中,应加强对高寒山地,热带丛林,核、化、生等特殊条件下的战(现)场急救训练,以便卫生员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对伤员实施有针对性的战(现)场急救。在新版卫生员教材中,明显加强了山岳丛林及热带地区、高寒及寒冷地区、高原及戈壁沙漠地区、湿热环境下战(现)场急救训练力度。从这次汶川大地震非军事行动看,非常有必要,很有前瞻性。

4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现场急救研究

非战争条件下的现场急救与战争条件下的现场急救有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较大不同。不同的灾害现场急救的措施、方法、特点存在着差异。因此,只有加强对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进行现场急救研究,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一是加强不同自然灾害条件下的现场急救的特点、措施的研究,使现场急救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二是加强灾害条件下的现场急救卫生装备研究,使用有效的现场急救卫生装备,使其现场救治更加快速高效。三是加强现场急救心理干预研究。以便卫生员在现场急救的同时,对伤员实施心理干预,及时及早消除伤员的心理恐惧、焦虑、疲劳等精神障碍,提高现场急救质量。四是加强大地震,水灾,雪灾,核、化、生等不同灾害条件下的现场急救技术预案研究。主要是不同灾害条件下现场急救技术的操作步骤,大量伤员的现场分类,伤员的前接与后送等问题,进行现场急救技术规范,以便当灾害发生时,使现场急救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3],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员现场急救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成平.卫生员训练教材.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