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范例6篇

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

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范文1

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前期的一些方法和经验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中也出现了不应症。秉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的辩证态度,正确地对待继承和创新,才能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中去伪存真有所裨益。

一、专业核心课程的特点

1.专业核心课程的目标:职业要求与学生发展并重

“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地说明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职业要求(就业)与学生发展(能力)的并重,专业核心课程是实现该目标的主要部分,它承载着双重的希望。

2.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统一

职业性就是为适应职业而进行的教育,非职业性是指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专业核心课程不但包含专业的核心技能,还承担将学生培养成合格技术人员的重任,其课程内容必须体现职业性和非职业性的统一。

3.专业核心课程的实施:多样性与专业性的融合

专业核心课程特点各异,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状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从顺序上可以采取“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方式,也可以颠倒过来采取“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方式;从认识论上采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模式。

4.专业核心课程的评价:课程体系与社会性的兼顾

专业核心课程评价是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专业核心课程评价不仅包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还包括更为广泛的领域,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需要用人单位、行业专家、学生及家长等的共同参与,充分考虑教育资源条件,实现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社会化的统筹兼顾。

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中应避免出现的问题

1.在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不能鼠目寸光

现阶段,有不少的教育者长期以来忽略了相关工作的总结、提升和反思,以老一套为依据,以老经验为准绳,进行“伪体”的转变,想当然地“变革”教育思想和观念,要么用新瓶装旧酒,要么生搬硬套,要么拿来主义,追求短期效应和阶段成果,鼠目寸光的结果就是教育观念与时代的脱节、与社会需求的背离。先进的教育观念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转变。在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不能鼠目寸光。

2. 在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中教育水平的提升不能自欺欺人

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质量,关乎教育的成败,无论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都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教育主管部门早已意识到提升教师水平的重要性,并投入巨资实施了一系列的工程,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让水平提升成了自欺欺人的闹剧。

为了提升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很多地方主管部门制定了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的机制,要求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锻炼,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没有配套的监管、考核和奖惩措施,制度本身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对接企业的有效途径,最后的企业锻炼往往演变成教师找企业盖章,主管部门收假材料的作假游戏。教育主管部门还组织了众多培训和学习,一般环境很宽松,课程缺乏专业针对性,导致最终的所得有限。

3. 在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中教育方法的形成不能人云亦云

教育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很多重要的课程改革理念要通过方法的变革来实现。

在前期的课程改革中,教育方法的改革获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由于职业学校各专业课程特点鲜明,专业特色各异,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各专业、各学科要研究和选择适合本专业、本课程甚至是课程阶段性的教育方法,不能人云亦云。

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 师范专科学校 历史教育专业 教学改革

师范专科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面向基层,服务基层,为基层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在新的形势下,随着初中教师本科化,绝大多数小学跟风,也要求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师范专科学校的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历史教育专业的处境更为艰难。面对这样的处境,唯有改革,才能寻找到正确的出路。这几年我们也曾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成效并不明显。因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师专历史教学改革谈点看法,以供参考。

历史教育专业是我国开设较早的专业之一,也是目前开设较为广泛的专业之一,面对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巨大变化的新形势,专科学校历史教育专业的教学只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1.进一步更新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前提。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正如国务委员刘延东所指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培养造就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1]当前师专历史专业的教学理念仍然受计划时代的影响,存在着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的现象。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根据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修订教学计划,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中增加训练粉笔、毛笔和钢笔字的书法课程和中小学生教育心理学、语言表达训练等课程,以改变学生书写不规范,板书不工整,语言表能力弱等情况。比如增设《中学班级管理》、《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课外活动指导》、《中小学心理学》、《中小学教育学》等与中小教育教学相关的课程,以适应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改革对“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教学方式多样化,实行开放式教学,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历史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必须进行改革,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随堂提问、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方法。另一方面,还应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地方文物古迹和资料,定期到中小学校见习,请中小学教师给学生讲解中小学教学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师专历史教师也应该经常与中小教师探讨和交流教学经验,以改变目前师专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填鸭式”的“满堂灌”和“一言堂”等教学方法。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实行开放式的办学,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填充式教育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求知创新式的教育,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师专历史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3.考核多样化,全面考查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

“学生学业评价是指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2]。由此可见,学业成绩的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其考核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效,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长期以来,专科学校历史专业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一张试卷、一次闭卷考试,外加几次比较简单的平时作业,就决定了学生每学期的学习成绩,过度强调了书面考试的作用。因此,就形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忘笔记”的怪现象,造成了学生求知欲望不强和知识面狭窄的情况,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考核的方式上应该反对片面化和简单化,实行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全面考查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针对历史学科和师专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书面作业、写小论文、历史口试、闭卷与开卷考试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书面作业、写小论文和历史口试中课堂提问等都可以放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而其他的考核方式可以在期末考试考查的时候进行,使考核方式和手段多样化,全面考查学生掌握历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

4.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有试讲、见习、参观历史文物古迹、社会调查和教育教学实习等方式。针对目前师范专科学校历史专业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实践;重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轻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等问题,应该加强试讲的力度,增加见习和实习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锻炼机会,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推行“顶岗实习”、“实习支教”等形式。

5.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根本。

“国家发展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希望在教师”[3]。目前专科学校的历史教师普遍存在着敬业精神不够,为上课而上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重科研、轻教学等问题,课前不认真备课,课后没有必要的教学反思,批改作业划个圈了事,更甚者不批改作业,凭印象打个分数交差了事,等等,教师的职业精神被严重削弱。因此,应该加强对教师师德的教育,规范教学行为,严格管理,严格考评,把考评结果与教师聘任和经济收益挂钩。同时,教师也应该转变观念,适应师专人才培养的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理念,重视教学工作,用心教书,加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总之,师专历史教学的改革,首先应该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历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及目前师专历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改革考核方式为突破口,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应用型人才,这既是当前师专历史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又是师范专科学校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范文3

1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溯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在美、英、欧盟等国家的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呈多元融合模式,应有效地将核心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之中,以增强本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核心素养更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需要明晰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其对于教材编写、指导教师课程实施和学生能力培育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标准、教学建议、教学资源、学业质量标准等内容。在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时,需要清楚几个关系: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标准与教学建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学结果导向的标准;教学内容标准是教学过程导向的标准。教学过程标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学结果标准体现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综上所释,核心素养即培养和逐步形成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既包含学生的自主发展方面,又包括学生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方面的铸造。

2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当前大学体育多处于以“技能+体质”为中心的发展状态中,以体育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按照体育学科的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工作,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与当前国际、国家发展需要“培养需要的人”的目标有一定的偏差。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的核心素养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正好契合了当前的发展需要。大学体育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有自身的也有外部的。自身的主要是供给的有限与大学生需要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外部的主要是社会需要和期望大学体育培育出人才所需的能力和素养与现实的偏差。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当前大学体育课程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中心,与社会寄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之间的差距。

3核心素养给予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3.1课程改革取向与社会生活价值有效统一正确的社会生活价值观是乐观积极融入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大学体育课程的教育目的是健身育人。大学体育在人的智力发展、身体塑造和健全人格方面均有效果,是一种综合效应的表现。因此,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取向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并要发挥推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大学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大学体育自然责无旁贷。应将社会生活价值观融入大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之中,使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取向与社会生活价值观相统一,发挥大学体育课程在学生核心素养筑就中的角色担当。3.2凸出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有效融合个体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没有截然的界点。我国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宏观层面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要求。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必备能力,实则是在社会发展这个大环境中得以实现。通过教育,逐渐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体育课是学生自幼儿园至大学学习过程中陪伴学生成长时间跨度最长和课程变化趋于稳定的一门课程,致力于健身育人,满足个体在成长中的体育需要。体育课程是一门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课程,从其项目的规则、内容和组织形式来看,与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是内在一致的。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要更加关切凸出学生个体终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融合。3.3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衔接核心素养指向的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必备能力,是抽象而又客观存在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实现,核心素养是学科素养的目标指向。大学体育课对学生健全人格、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方面有着特别的含义,是学生在大学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价值观、方法等的综合表现,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质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有效地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进行科学衔接,是有效筑就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4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思路

4.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大学体育在塑造学生家国情怀和大学文化传承上有着天然的联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来精心研制大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个体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培育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不仅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有较大帮助,还与国家和社会对个体的价值期望相一致。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同时也与当前国际社会人才培养接轨及与国际社会人才发展趋势相吻合。4.2探究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基于大学时期的不同教育阶段,探索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或框架,在语义学意义上界定学生大学时期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并将其明晰化、细化和具体化,以更好地指导课程的编制。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是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支持和践行核心素养理念的前提。应在认真分析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国家与社会需求的基础上,透析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指向,结合大学体育对人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特征,紧密与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衔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框架。有此基础之后,可为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学业质量标准的建立、教育质量评价等提供参照依据,同时,也为它们之间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有效融合提供壁垒。4.3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核心素养不应该是被悬之于空的抽象和理论性框架,而是一个根据学生的成长细化为不同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落实,关键在于课程,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体系是核心素养具体化的有力体现。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体系,要突出课程的整体性,关注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互补与融合,凸显课程的整体性,进而培育整体性的素养。以大学体育课程为载体,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以学科知识为素材,注重的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应包括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质量标准四个部分。在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现两个标准,即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如这两个标准同时并驾齐驱,势必会给未来的教学和考核造成不必要的震荡,因此需要将其统一。4.4建立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美、英、欧盟等国家核心素养课程体系中均有各自的系统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他们的实践表明,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其意义非凡。大学体育课程标准是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统领性文件,基于大学体育课程标准建立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将更加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以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为目标诊断的内容,进行学业质量评价,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检验和总结,不同年级学段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呈递进的层次关系;同时,也能为今后教材的建设、教师教学操作、进行过程性诊断和学生学业评估提供有力依据,可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自我评估的依据,也是对“应试教育”评价的一种超越。4.5加强教师在职继续教育,提升教师素质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依靠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改革来助其推进;大学体育课程的教育,依靠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来助其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依靠大学体育教师教学创新来逐渐实现,因此,大学体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成果的实施产生影响。大学体育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应根据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培养要求,重构大学体育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和模式等,如此方能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保持一致性。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7).

[2]柳夕浪.走向深度的课程整合[J].人民教育,2014(4).

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空间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通过充分酝酿和准备,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长沙民政学院依托“职教新干线”信息平台,全面推行“空间教学”改革,至今已取得喜人成果,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全校师生出现了学空间、建空间、用空间的热潮,同时我院的空间教学改革也得到了兄弟院校和相关领导的高度肯定。那么,在空间教学背景下,如何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难题呢?笔者试述拙见,以求抛砖引玉。

一、空间教学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原因

1、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需要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真正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实践,成为整个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其核心价值的作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而应当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行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起着关键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培育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最关键、最有效的路径,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依托职教新干线信息平台而建立的“空间教学”,就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也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2、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在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并存的今天,在学与术日渐分离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招生人数已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而存在,且还有发展壮大之势。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固然应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但职业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是不可忽视的。

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争论由来已久,我认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突出其“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要结合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把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职业人的塑造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实际的研究,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学生重专业知识、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象,一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抽象的政治理论学习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等。由于课堂有效学习时间短,学生自律意识薄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部分教师也存在不爱讲、应付讲的心态,从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难以完全体现出来。空间教学的出现,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有趣味性和针对性,找到了师生的共鸣点,从而使教学双方能够第一时间面对解决新问题,进而使教学成效骤增。

4、学院信息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顺利成为全国首批部级示范校后,长沙民政学院立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制定了学院发展的三年规划,以空间教学为龙头,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学院投入巨资对原有网络技术环境进行提质改造,以适应空间教学的需要。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学院依托职教新干线这一技术平台,在全院推行空间教学,取得了积极成果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和湖南省副省长郭开朗视察我院时,对我院的空间教学予以充分肯定。在学院召开的湖南省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推进会上,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高度称赞了我院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副厅长王建以“感动、震撼”四个字高度评价了我院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成果。

二、空间教学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内容

1、教学内容的改革

空间教学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教学空间为新的平台,按照国际化、标准化、模块化、信息化要求,建设以空间资源库为支撑、以模块集成的图表化教案为实际应用的空间资源课程。每门课程要完成解构和重构的任务。首先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岗位任务进行解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资源建设任务,在教学空间建设概念库、原理库、方法库、案例库、示范标准库、训练题库、网络阅读藏书库、教学视频库、专业知识扩展库等。

在此基础上,要根据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用图表教案实现对课程教学资源的模块化集成,使之能够在实际教学培训中得到灵活运用。在这里,重点在于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要充分用好教学空间这个平台,要在完成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同时,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及时反映最前沿的理论、最新颖的技术、最贴近学习生活实际的案例;学会灵活运用超链接、频录、图片及各类图表来重构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将知识与案例贯穿起来,使课程结构设计更科学,让整个教学流程的点线面结合成一个多维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

2、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是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大多是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积极参与意识弱,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学生“知而不行”、“言而不信”。空间教学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就是在师生共同建设教学空间的基础上,以空间互动为纽带,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师必须明确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空间完成作业等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深入学生空间批阅作业,还要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空间群组学习功能,按照课程班对学生资源进行重组,使其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讲群组转化为带有课程文化特色的学习中心。教师要主动指导学生建设空间、使用空间,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会信息搜索、筛选组合利用空间资源,使学生能够依托教学空间进行终身学习。教师要经常访问学生空间,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努力端正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课题,激发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热情。总之,空间教学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改革就是要在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专业特色、锻炼学生能力方面下功夫,发挥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的不同特色,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提高教学时效性。

3、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的改革

教学考核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考核既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又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空间教学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政治理论必修课,要想真正提高其教学实效性,不仅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在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方面也要进行改革,注重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第一,为适应空间教学和新教材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将由过去的一张试卷定优劣改为综合考核评估。总的原则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和现实表现。第二,在考核评价过程中,要构建综合考核体系,变“知识记忆”的考试为“学习过程”的考试,把考试改为开卷考试,和课程学习小论文、相关心得体会相结合,同时增强平时学习态度和课堂生活表现的考核比重。要延长考核时间,细化考核要求,做到在学习中考核、在考核中学习。考核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如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时事评论、辩论会、模拟法庭、影像资料观后分析等;在校内让学生调查食堂饭菜浪费情况、校园环境卫生情况、新生环境适应情况、大学生恋爱问题等;在校外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

三、空间教学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空间教学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学院国家示范校建设任务全面验收完成,少数教师流露出休息停歇的思想,不思进取,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方式变化无动于衷,以为躺在国家示范校这块牌子上就可以高枕无忧。还有的教师依然留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的时代,还有的教师习惯于“一个PPT念到底”的教学方式,舍不得告别已经熟悉的教学方式,面对充分利用互联网空间进行教学所带来的一系列革命性变化无动于衷,甚至站在一边对这场教育教学变革品头论足、冷嘲热讽。这些观念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阻力。二是部分教师对空间教学转型存在畏难情绪。2010年下半年,长沙民政学院开始用教学空间建设和运用来推进信息化进程,需要教师掌握一些简单实用的技术、手段、技巧。大多数老师积极实践,很快就能掌握运用,并把自己的空间建设得很好。但也有个别老师自己不亲身实践,却一看就嫌麻烦、怕困难,到现在还没有做好。这样下去必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学院不要你走,学生也会把你轰下台的。三是学院目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还难以完全满足空间教学的要求。信息化建设是学院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的重点,而空间教学又是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尽管学院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进以空间教学为龙头的信息化建设,但由于我们进行空间教学建设和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还不长,对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还需进一步认识。在目前的空间教学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硬件设施老化、软件环境不佳、信息化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因此,目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还难以完全满足空间教学的需要。

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范文5

1.1胜任力本位教育的概念胜任力本位教育(CBE)是一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的教育模式,强调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融为一体的整体教育理念,有助于综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9]。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是指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独立处理和解决病人健康问题的能力以及塑造学生良好专业素质的教育[10]。

1.2护理核心胜任力本位教育的兴起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最早由Bueno于1978年倡导。1984年Alspach首次在重症监护护士岗前培训中采用胜任力本位的培训模式。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护理学院首先应用Lenburg的胜任力结果与绩效评估模型(COPA)实施了胜任力本位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3]。2004年美国护理联盟呼吁,护理教育改革应具有创新性,并提出“胜任力本位教育”可能成为护理教育的第4代范式[9]。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2005年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开展了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的改革研究,并在国内首先采用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模式[14]。洪芳芳等[15]将护理核心胜任力本位教育模式应用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研究发现,该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护理核心胜任力。

2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核心环节,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都需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课程设置作为课程结构的总体规划或具体安排,是为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安排课程内容,确定学科种类及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和学期顺序,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活动[16,17]。

2.1国外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目前国际上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主要包括以学科为基础的护理课程、综合性的护理课程及以能力为基础的护理课程[。美国的护理教育较为重视医学软科学,即将医学和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引出医学判断、分析和评判科学,如美学、社会学、哲学、法律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课程,并把这些课程作为主课或必修课。此外,护理课程中还特别增设了全球多元化护理内容,包括家庭护理、远程教育、跨文化教育以及与护士流动有关的课程。美国的护理课程设置体现了重视护生价值观的形成、重视当前卫生保健的需求重点及重视现代护理发展的趋势。英国护理教育的课程安排体现了从高等教育层面尽可能扫除机械划分学科带来的障碍,体现了医学和护理学的科学整体观,同时结合护理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注意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例,普遍开设灵活广泛的选修课程。澳大利亚护理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形式灵活,教学内容实用,注重护生能力的培养,各级各类院校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均依据澳大利亚录用护士(enrollednurse)、注册护士(registerednurse)、护士从业者(nursepractition-er)的从业能力标准制订,以使学生完成学业即具有从业的能力。

2.2我国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我国的护理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美国的医学教育课程设置模式,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临床专业课程、临床实习3个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政治、外语、数学、化学、生物、计算机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组胚学、药理学等;护理专业课程除护理学基础之外,还包括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等[19]。

3基于核心胜任力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全球医学教育已开始了以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为目标的第3代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已不能适应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需求,国内外相关研究者对护理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以培养护生核心胜任力为导向的改革,以期构建出能够培养护生胜任未来岗位需求的新型课程体系。

3.1国外基于核心胜任力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美国科罗拉多护理学院应用Lenburg的COPA模型,经过2年的研究,开创了胜任力本位课程,学院在学士、硕士和博士等所有学位教育层次中推行COPA这一理论架构及课程模式,由该模型建立的胜任力本位课程模式是系统、完善且富有潜力的教育体系,能够在多种情境中为多种教学目的服务。日本对护生教育课程设置进行过多次改革,2008年再次对护理教学课程进行了调整与修订,更加注重培养护生的从业能力,认为21世纪护理专业教育应注重培养护生在所有场所的护理实践能力、应对变革和变化的创造力、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与相关从业者与家属的协作能力、与人的尊严相关的认识、全球协作之感6方面的能力[19]。

3.2我国基于核心胜任力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卢玉仙等[24]在提高护生核心胜任力理念指导下,确定高职外科护理课程的认知、技能、情感3个培养目标,依据课程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并对课程进行改革,结果发现,基于培养核心胜任力的护理课程改革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职业能力。王敏等从树立整体护理观念、理论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改革4个方面探讨了基于护理核心胜任力的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方法。洪芳芳等从确立以护理胜任力达成为目的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护理课程设置及护理专业特色培养方案、采用护理胜任力教学模式、建立合理的护理胜任力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了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蒋玉宇等[27]基于职业胜任力培养已成为当今高等护理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探讨了护理教育改革中的问题和对策,提出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必须将社会与文化元素融入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中,才能实现职业胜任力的培养目标。涂丽霞等研究得出,以核心胜任力为导向的护理教育,应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着手,以使护生得到全面发展。

4小结

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五年制师范学校 历史课程 考核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72-02

历史课程是五年制师范学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学科之一,它在提高学生文化层次、精神生活品位及思想境界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因历史学科功能的滞后和在师范课程当中的“陪侍”地位,日益成为师范生心目中的边缘学科也是不争的事实。学生们一般采取考前冲刺、临阵磨枪的应考方法,以求过关获得该课程的学分,这显然失去了开设历史课程的意义。要想提高历史课程应有的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应该提倡以考改促学改,用学改促教改的教学手段,让历史课程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一、历史课程现行考核模式的局限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1.历史课程现行考核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测,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衡量,对教学双方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而,课程考核应有较高的科学性要求。而传统的历史课程考核,在内容上偏向书本知识、记忆能力和共性知识,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合作与交流等的考核;在考核形式上主要为闭卷笔试,单一呆板,学生无法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在考核制度上以期末考试分数论英雄,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投入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这就使学生养成了呆读死记、应付“应试学习”的不良习惯,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而考核结果也往往缺乏信度,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

2.新的教育教学环境急需变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

近年来,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不断拓展,教师利用课堂传递知识与信息的主渠道作用明显降低,学生对教师素质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与考核模式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又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与考核模式正在遭遇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全程性考核、发展性评价、多元化与综合化的考核方式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构建历史课程考核新体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1.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五化”的考核方式

如何构建历史课程考核新体系,构建什么样的历史课程考核新体系,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是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可尝试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五化”的考核方式:

(1)全程化。即把考核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进行连续性考核。把每一章或每一单元教学过程中的作业、讨论、问答、测试、课外实践等,以及学生平常出勤情况全都纳入学期总评中,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综合化。即把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专业知识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课内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使用多种评价手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3)多元化。即课程分值结构多元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和考核内容多元化。课程分值由基本分值和加减分值组成,对获得校内外科研奖励和有的学生给予奖励分,而对学风不正的学生依据情节适当减分。在考核方式上,加强过程性考核,平时考核主要有课后作业、讨论发言、测验等。课后作业主要包括思考问题、撰写小论文、社会调查等形式。课程结业考试由单一的全闭卷考试改为开闭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这样就能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还能检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考核内容方面,既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又涵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思辨能力,还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投入状况等方面的考核。一般通过笔试、口试来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讨论和作业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提问、发言、出勤、科研成果等情况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风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个性化。即针对基础不一、学力上有差异、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采取因材施考的考核方法。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注重过程考核;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注重综合素质考核;对个别拔尖的学生实行开卷或完成指定论文的考核方式。

(5)双向化。即建立双向、沟通式的考核信息反馈机制。教师把学生的课后作业、单元测试、课外实践、结业考试等完成情况或考试结果,即时向学生反馈,共同分析,查找不足,制订对策,不断改进学法和教法。

2.实行“五化”考核模式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课程考核改变了传统的模式,习惯了呆读死记、善打“突击战”的学生也就不得不改变迎考模式。很多学生平时就会“紧张”起来,不仅课堂表现活跃,主动参与讨论、争相发言,课外也会到图书馆、阅览室里广闻博览。还有很多学生会利用节假日走出校门,到当地一些历史古迹、名人故里、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场所参观调查,撰写一些历史小论文。

(2)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课程考核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也会随之改变。注重对能力的考核、开放性的试题以及教材上很少有现成的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分析运用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学生不会只把主要精力放在记忆背诵上,而会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样就会促使学生冲破书本的樊篱,广泛涉猎与教材有关的资料,走出校园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实施个性化的考核方式,将使不同的个性、特长、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还将给学生搭建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他们在课堂内外对问题的相互探讨、相互启发,社会实践时的共同参与、配合,在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竞争性。可以说,历史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更好地贯彻了素质教育思想。

(3)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被激发后,因循贯例的传统教学就不再适应学生的要求了。施教者就不得不抛弃习以贯之的做法,对传统教学方法加以改造,不断去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这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而教学改革的深化,又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长此以往,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提升,教学改革将会取得显著成绩。

三、历史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五年制师范学校历史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一定要基于学校的办学个性与发展现状,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改革特色。鉴于此,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考核改革要具有目的性

课程考核只是教学评价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考核的内容与形式、时间与空间无论怎么改变,都要以规范和引导教与学的行为、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所以,施教者必须明确为何要改、为谁而改,防止出现为改而改、舍本逐末的异化现象。

2.课程考核改革要坚持科学性

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并非随心所欲,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体现教育目的,针对教育对象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才能得到学生的拥护,收到预期的效果。

3.课程考核改革要体现公正性

课程考核者要坚持做到每项考核结果的客观、透明(不是张榜排名),体现公正性。一方面是因为考核结果具有导向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考核结果事关学生的“根本利益”。若缺乏客观、公正,既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尊心、自信心,又会助长学习中的不正之风,改革只能前功尽弃。

4.课程考核改革要实现人文性

采取全新的考核方法,习惯于应试学习的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如施教者利用自身的权威和强势地位来“强行入轨”,就会造成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沉重负担。所以,考核改革要避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主动关怀、及时引导学生,把施教者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学习主体的内在需求,真正达到课程考核改革的目的,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结束语

从五年制师范学校历史课程内容而言,其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培养合格、优秀社会课师资是责无旁贷的。因此必须把历史课程置于重要地位,以强化师范生的历史学习。而历史课程考核无疑是强化学生历史学习、提高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改革传统考核模式,完善、构建考核新体系,又是五年制师范学校历史课程考核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摆在广大历史教师面前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其龙、陈永明等.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薛政超.谈高校历史专业基础课程考核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