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古诗范例6篇

石灰吟古诗

石灰吟古诗范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背诵。

3、在古诗的学习中,能抓住关键词语,并结合作者的生平去体会诗人于谦的正直、勇敢的精神品质。

4、通过学习古诗,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

1、能抓住关键词语,并结合作者的生平去体会诗人于谦的正直、勇敢的精神品质。

2、通过学习古诗,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1、能抓住关键词语,并结合作者的生平去体会诗人于谦的正直、勇敢的精神品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明代诗人于谦的一首咏物诗——板书:石灰吟。

2、齐读诗题

3、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1)写石灰的。你知道石灰是做什么的吗?

(出示石灰图片)看,这就是石灰,它是由石灰石经过煅烧生成的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在古代,它常用于粉涮墙壁。

(2)

“吟”是什么意思?——吟颂、赞扬的意思。它是古诗中的一种表达的形式。这种形式我们并不陌生,我们都读过哪些诗——《游子吟》、《暮江吟》等。

(3)

从诗题我们知道它是赞扬石灰的。而诗题犹如诗的眼睛,读懂诗题也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解诗题,知大意)

(4)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4、石灰如此普通,诗人为何要吟颂它呢?我们就走进诗中,去读一读,想一想。

二、初读古诗

出示古诗: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自由朗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谁来提醒哪些地方容易读错。

(1)“千锤万击”的“锤”翘舌音。

(2)“粉骨碎身”会读成“粉身碎骨”,我们齐读两遍。

(3)“焚烧”的“焚”读音是前鼻音。同时,它也是我们要学的生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大火烧一片深林。不错,这是会意字。

3、读好这些词语,诗一定能读好,谁来试一试?注意要读作者和朝代。

4、划分节奏

出示: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

请用笔划出节奏,并轻声读一读。

(2)

指名读。(评价:读得有节奏,读得有抑扬顿挫)

(3)

男生读。(评价:读得很有气势。)

(4)

女生读。(评价:巾帼不让须眉。)

三、知诗意,悟诗情

1、读了诗后,你知道诗中介绍了石灰哪些内容?(精神、石灰的制作过程)

2、这首诗简练的为我们展示了石灰的制作过程以及它的高尚品质。老师对石灰的制作过程很感兴趣。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关键词告诉了我们石灰的制作过程。

板书: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3、这就是石灰制作的整个过程,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从这三个词中,你们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又感受到了什么?请四人合作讨论。

交流:

“千锤万击”

(1)

——这是石灰制作的第一个阶段。它要经历这么多次的捶打!这过程真是如此的艰辛漫长。

“烈火焚烧”

(1)

——这是石灰制作的第二个阶段。它要进过1000多度的高温煅烧才可生成,可谓是艰苦难耐。

“粉骨碎身”

(1)

这是经过了烈火的焚烧后的石灰,它在水中沸腾后就变成了粉末状的。如果你是石灰,你有什么感受?——(撕心裂肺)

4、这就是石灰的制作过程,而这过程是如此的的——艰辛、漫长、痛苦的。

(1)读:——

(2)还能读得在艰辛、漫长吗?——

5、面对这些,可是石灰的态度是什么?——不怕。你能用诗中的词语告诉我吗?——板书:全不怕、若等闲

(1)“若等闲”一词你知道它的意思吗?——好像平常之事。这样的词语我们见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从这两个词中,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请同桌讨论。

6、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品读,是我们了解诗意最有效的方法。(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1)谁来读一读。

7、石灰的坚强、不屈让我们敬佩。让我们把这敬佩之情化作那声声的朗读吧!

A、面对千万次的捶打,它忍痛的说——千锤万击出深山。(还在坚强一些,读)

B、面对熊熊烈火,它咬紧牙关的说——烈火焚烧若等闲(男生读;女生读)。

C、面对挫骨扬灰,它不屈的说——粉骨碎身全不怕。(在不屈一些,读)

9、(出示图片)面对千锤万击,面对烈火焚烧,面对粉骨碎身,它为何“若等闲”“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0、正是它的坚强不屈,经历重重艰难,最后才能把这——板书:清白之躯,给人们带来清白洁净的环境。

11、这里的“清白”还指什么?

12、(抽多生汇报)师:你们说的很道理。于谦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情怀,我们走进于谦。请同学们读一读材料单上的诗人背景,并和你的同桌讨论:你觉得于谦的清白指的是什么精神。

于谦为官清廉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宗时,瓦刺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宁死不逃。

13、“清白”,这里不仅指石灰本身的清白,还寄托了诗人坚强、正直的高尚品质。读到这,诗中石灰就是——于谦。这种借物喻人的方法叫做——板书:托物言志(红笔)。所托之物是——石灰本身的清白颜色;言的是——于谦正直、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14、“清白”之志就是清清白白做人,这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它不仅仅只用于英雄,我们普通之人也可以做到。

老师的清白是——恪守职责、爱护学生

你是警察,你的清白是——惩恶扬善、维护正义

你是医生,你的清白是——救死扶伤、悬壶救世

15、“清白”是一种高尚品质,可以是刚正不阿、可以是忠于职守,可以是无私奉献。不管怎样,让我们学一学于谦,坚守自己的这份高尚品质——要留清白在人间。(再坚守、再坚守)

16、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让我们来吟一吟,诵一诵于谦吧!

(1)那年,于谦十二岁,意满怀壮志的他会轻轻的吟诵道——

(2)走上仕途的于谦,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原则,他会慷慨激昂地吟诵道——

(3)本该受到嘉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会义愤填膺地吟诵道——

17、师: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是体会诗人情感表达的方法。(板书:知背景,悟诗情。)

(1)谁来告诉大家。

18、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虽然人已远去,但其精神长存。让我们带着无限的感动,深情地来背一背这首诗。

四、拓展:

1、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数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情操。《咏煤炭》就是于谦的另外一首托物言志诗。

出示: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2、请同学们拿出作业单,自由读一读,想一想:这首写了何物,要托什么之志。

3、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于谦,了解了托物言志的方法,还知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课后,请同学们背诵默写《石灰吟》,并找一找其他的咏物诗读一读,

板书:

石灰吟

千锤万击托

烈火焚烧如等闲物

粉骨碎身全不怕言

清白志

副板书:解诗题,知大意

石灰吟古诗范文2

所谓古诗文辅读,指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在不加重儿童负担的前提下,激发儿童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浅近古诗文的能力,适时、适量、适度辅助儿童吟诵古代经典诗词和文言文,儿童对有韵律的语言非常敏感,诗文最容易融进儿童的语言习惯中,让儿童从小吸收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营养,陶冶性情,夯实文化底蕴。因而,古诗文辅读重点在“辅”,途径在“导”,落脚点在“育人”。与课外活动结合,与生活相连,日积月累,不断充实儿童的“库存”。

一、贴近儿童,选读诗文

1.对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进行相似链接

儿童在语文课堂上学会读诗方法,乘这股“东风”,鼓励他们积累相似的诗文。如学会苏教版《语文》(第一册)中的《江南》这首民歌,可以拓展开来学白居易的词《忆江南》、杜牧的诗《江南春》和王昌龄的诗《采莲曲》。这一组诗本身就是一幅幅生动的江南美景图,达到了深化理解、丰富积累的诵读效果。学生的思想感情在这一系列诗歌的强烈震撼中得到强化和升华。

2.按时序节令变化组织系列诗歌

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如能在自然中得到体验,这种感知的深刻是无法比拟的。依季节的变化,笔者引导学生把诗文整合成一个系列,如“春日寻芳”“夏日情趣”“秋日枫情”“冬日飘雪”。笔者曾经借踏春之际向学生介绍了一组咏春诗,学生兴趣很浓,因为他们踩着“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草地,他们抚摸着“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柔柳,他们在“千朵万朵压枝低”“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花园里尽情地欢唱……

3.以故事引导出相关的诗人和作品

儿童是天生的故事迷,当他们听了曹丕逼曹植七步作诗的故事,他们吟诵起《七步诗》来特别有感情;《铁杵成针》的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老师相继讲读文言文,在古今语言的对比中,学生初步体会古文字的韵味,不知不觉他们便喜欢上真实、亲切的小李白,教师引出李白的一串耳熟能详的诗,孩子们吟诵起来兴趣盎然,这样既学文又学诗。

二、以美激趣,喜吟乐诵

1.理解字词句,领略语言美

学生要欣赏语言,必先读懂。古汉语中常识性的知识应当教给学生,这是读古诗文的工具,但不宜讲得太深,宜着眼于为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服务。古今词义的变迁现象:例如《江上渔者》“但爱鲈鱼美”中的“但”是“只”的意思,不是今义的“但是”。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绿”,是形容词活用,教者把十几次修改过程以故事的形式介绍给学生,活用法无须细讲,使其能体会语言的凝练美即可。还有其它如倒装、省略、互文等古汉语知识,可在具体诗文中给学生感性认识,在不断的诵读中以熟带生、举一反三、逐渐领悟,培养语感,努力达到自动化。

2.情景物交融,体味意境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时,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在辅读过程中充分挖掘诗的意境,营造氛围,给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如学杜牧的《山行》,字字都是可感可触的秋景,句句皆意境,无须教师讲解,借助画面或身临其境地想象吟诵,便能体味其中的诗情画意,如果教师把诗意讲碎,学生再来品味,便觉味同嚼蜡,毫无兴致。认识诗的思想境界,感受作者的心灵美,也离不开对诗文写景状物的理解和自我的真切感悟,例如《咏石灰》,儿童明白了石灰的特征,了解了诗人的生活背景,自然能体味出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本质。

3.吟诵出节奏,品赏声韵美

古诗文平仄和谐,声韵动人。儿童喜爱韵律感强的语言,好念好听的古诗、韵文正合其口味,索性让其尽情吟唱,“以声动情”,抑扬顿拙、铿锵有力中便是情感。语言的习得本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古诗文的语言会转化为儿童的潜意识语言。儿童在吟诵的悦耳声中,感受到音韵、节奏、抑扬顿挫的美,有的孩子还能依据这声韵,自己有滋有味地填词作诗呢。

三、细水长流,点滴积累

1.遵循感知规律,探寻辅读的课堂模式

儿童的感知特点是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逐步感悟。在每周的课外活动课里,抽出一节课进行辅读,在实践中摸索出“两个为主,六个环节”的辅读方法,即遵循“学生为主,诵读为主”的原则和“自学――质疑――辅导――赏读――拓展”的辅读模式。

2.辅读时间的点滴运用

石灰吟古诗范文3

在石林广袤的土地上,有雄奇的峰林、湖泊、溶洞。天造奇观,美不胜收。形态奇特的剑状、蘑菇状、塔状、柱状、城堡状、石芽、原野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石林,或隐于洼地,或漫布盆地、山坡、旷野,或奇悬幽险,亭亭玉立,集中体现了世界能给予人类的最大惊奇。

远远望去,那一支支、一座座、一丛丛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昂首苍穹,直指青天,犹如一片莽莽苍苍的黑森林,故名“石林”。

石林宛如一首优美的诗,古往今来,无数骚人墨客为它咏叹吟哦;它又是富有灵性和生命的息壤;有双马渡食、孔雀梳翅、凤凰灵仪、象距石台、犀牛望月;有唐僧石、悟空石、八戒石、沙僧石、观音石、将军石、士兵俑、诗人行吟、母子偕游、阿诗玛等无数像生石,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除了动物外,还有许多酷似植物的,如雨后春笋、蘑菇、玉管花等。

有一处“钟石”,能敲出许多种不同的音调。整个石林就是一座巨大的自然石景艺术宝库,任凭游客去观察,去发现,去自由地想象。景区内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移步易景,让人如入迷宫仙境,游者莫不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在这场旅行中,我们总会邂逅许多让我们终生难忘的人和事,石林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它不惟动人心魄之资,更有精美绝伦之貌。它就是让人梦萦千回,思之若渴的地方。

在石林广袤的土地上,有雄奇的峰林、湖泊、溶洞。天造奇观,美不胜收。形态奇特的剑状、蘑菇状、塔状、柱状、城堡状、石芽、原野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石林,或隐于洼地,或漫布盆地、山坡、旷野,或奇悬幽险,亭亭玉立,集中体现了世界能给予人类的最大惊奇。

远远望去,那一支支、一座座、一丛丛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昂首苍穹,直指青天,犹如一片莽莽苍苍的黑森林,故名“石林”。

石灰吟古诗范文4

关键词:咏物诗 情感 手法

古人很喜欢吟咏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诗人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流传下来的咏物诗亦是数不胜数,据统计,仅《全唐诗》就有六千多首。因此,咏物诗也是考试中常见的一种诗歌类型。这里就咏物诗的鉴赏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请看几首大家熟悉的诗歌:

《咏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通过这几首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咏物诗一般都是以一种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咏物诗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咏青松,题目即为《青松》;咏梅花,题为《梅花》;咏石灰,题为《石灰吟》……

第二,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写“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焚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阅读其他咏物诗,会发现,基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第三,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寄托作者的情志。从以上三首诗歌,我们可以读出青松的“坚贞不屈、傲岸高洁”、梅花的“不畏严寒、清雅高洁”、石灰“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明磊落的襟怀”,当然,物的品质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品质体现,是作者的人格写照。

二.作者借所咏之物寄托常见情感

一首好的咏物诗,不仅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那么,通过所咏之物所寄托的情志,通常有哪些呢?

首先是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这是古代很多文人的通病,他们往往恃才傲物、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于是,感叹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成了文人屡见不鲜的作品主题。如以下两首:

题榴花(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苍台落绛英。

杨柳枝(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

榴花开得那么鲜艳;柳色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有车马,或是长在荒园里,又有谁来欣赏呢?

其次是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当国家政治腐败甚至灭亡、统治者昏庸无能、奸佞小人为非作歹时,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大多数文人是会选择后者的,因为他们饱读诗书,不知不觉中受到先贤们的影响,因而有着高尚的气节。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寂寞开无主”、“花开不并百花丛”都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脱俗;“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和“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都是一种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

第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在官场呆久了,既有伴君如伴虎的恐惧,又有朝中同僚的钩心斗角,尽职些的还得为百姓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于是渴望摆脱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

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

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

更添波浪向人间。

在林间啼叫比在笼中自由自在得多,不是一种对自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吗?而白云泉何必奔冲山下去呢?山上才没有风浪险恶,自由自在。两首诗主旨虽有有一定差别,但又有相似之处。

然而,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咏物诗浩如烟海,其中所寄托的感情不是这三种情感可以囊括的,很多还是得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三.咏物诗常见的手法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以,只要是咏物诗,肯定会用到这种手法。

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贺知章的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 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垂引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作“垂”(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

拟人,常常会使物带上人的色彩。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粉身碎骨浑不怕”表露了石灰甘愿献身的美德;“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事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把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郑思肖《画菊》),将独立疏离的和丛中百花作对比,突出自甘寂寞。有时,还会把物本身不同时期的情状进行对比,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把春日之柳和秋日之柳进行了对比,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

以上几种手法在很多咏物诗中都会用到,但绝对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会用到,也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仅仅只有这几种手法。

石灰吟古诗范文5

2016小升初语文模拟试题:古诗词练习试题

1、默写古诗《石灰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1)我国古代有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孔子对学与思的思考。北京小升初

(2)优秀的古诗词是我们丰富的文化营养,我们要用心品味。诵读于谦《石灰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感受到诗人的高尚情操;读着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让我感受到她强烈的爱国之情。

3、补充诗句,填写出处、作者,并选择正确答案。

①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

出自_______,作者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

出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代诗人_________。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

出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其中_____(写序号)是表达友情的;____(写序号)是表达思乡之情的。

4、古诗默写

(1)( ),一叫千门万户开。(《画鸡》唐李贺)

(2)春种一粒粟,( )。(《悯农》唐李绅)

(3)( ),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清高鼎)

(4)牧童骑黄牛,( )。(《所见》清袁枚)

(5)(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池》宋杨万里)

5、古诗默写

(1)远芳侵古道,(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2)( ),树头花落未成阴。(《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3)窗含西岭千秋雪,( )。(《绝句》唐杜甫)

(4)( ),笼盖四野。(《敕勒歌》北朝民歌)

(5)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6、古诗词填空:

1,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2,____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昌龄《出塞》)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_________________,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6,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_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_________________,两三点雨山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7,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天净沙·秋》)

8,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千门万户曈曈日,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元日》)

9,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_________________。(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石灰吟古诗范文6

石灰吟(于谦)

【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青白在人间。

【理解】

经过千万次的锤打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做很平常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