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文化历史范例6篇

艾灸的文化历史

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1

艾灸疗法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北方高寒地区,据今己有数千年历史。我们的祖先早在北京猿人时期就已懂得用火,以后又掌握了取火的方法,这就为发明艾灸创造了必要条件。那时,人们在围火取暖和烘烤食物的过程中,发现它同时能消除身体某些不适,如腹部胀满。寒痛等;或在生活中偶然不慎被火灼伤,而身体原有的一些病痛竟出人意料地减轻或治愈了。久而久之,人们开始意识到用熏烤烧灼的方法可以解除病痛,这就产生了灸法。最初人们可能是用一些可以作为燃料的树枝、树叶、杂草等作为灸法的原料,以后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发现艾叶易燃。气味芳香,火力温和,其热力可穿透皮肤到达深部组织,能温经散寒。理气活血,回阳救逆,因此最终选择了艾作为灸法的主要材料,这种疗法也因而得名“艾灸”。

艾灸在我国古代十分盛行。如《左传》中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患病,请秦国的太医令医缓来诊治,医缓对他说:你的病已深入膏盲,针刺、艾灸、服药均不能治。据《庄子,盗跖篇》中记载,孔子去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他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以表达他自找麻烦,自讨苦吃的心情,这些都是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到艾灸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想出在春秋、战国时代艾灸流传很广,以致许多人在引喻射事时多用灸法作比喻,约于战国时代成书的我国最早的医学论著《黄帝内经》,对艾灸的起源,各种灸法及适应症均有记载,是艾灸疗法在理论上的一次总结。三国以后,艾灸有了进一步发展。曹操的儿子曹翕专门研究灸法,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艾灸专著《曹氏灸方》,唐宋以后艾灸法更加盛行,不仅有了专业艾灸医师,论述艾灸的专著也不断增多。在《宋史、太祖本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宋“太宗病亟,帝(指宋太祖)往视之,亲为灼艾。”可见艾灸疗法在唐宋之际应用甚广。明代是我国针灸的全盛时期,涌现出大批著名针灸学家,同时使艾灸疗法逐步向无痛无伤方向改进。

灸治的方法,最初多是用艾绒直接灸,随着灸法的不断发展,施灸用的材料也越来越多样化,除用艾以外,又有了用硫黄、灯心草、桃枝、桑枝、黄蜡、药锭、香烟、光、电等进行施灸的;灸疗的操作方法也越来越丰富,如艾条灸、艾炷灸、隔物灸、简灸、电热灸等等。据统计,古今各种灸法包括艾灸法和非艾灸法已多达六、七十种。

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2

[关键词]历史悠久;艾灸;拔罐;针刺

中医学是中国第一大发明,其意义远大于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和火药四大发明。古有华佗、扁鹊、李时珍等历代医药学家文明古今,他们对医学的研究与贡献奠定了中国医学坚实的基础。中医学是中国的原创性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论中医之优、之精,可谓数不胜数......

1、中医是中华千年文化的主要载体。

我们古籍中,三分之一以上是医籍。中医学时中国哲学、人文科学、社会学、田文轩、地理学、农学等学科之集大成者,是东方科学的代表。中医药学是根据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按照阴阳五行所揭示的生命运动的规律,以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望闻问切四诊的诊断,借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和自然界万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使之恢复到和谐平衡状态,从而保障人们健康的医学。

2、中医是完整的、系统的、成熟的理论医学。

曾有不少“学术人士”指出:中医是经验医学,不如西医科学。然后,经过多方调查研究表明:中国是理论医学,而且是成熟的、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医学。中医理论可以解决各种临床问题,她运用阴阳五行的准确含义,能够完整的解释中医的各科学说;能够通过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道明中医药学的原则。

3、拥有悠久的历史。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基本的中医理论,已经采用“四诊”;西汉时期,开始运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东汉时期出现了著名医药学家张仲景,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壳手术和麻醉闻名天下,还创立了“五禽戏”;唐朝以后,中医学理论和医学著作更是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和西亚等过;两宋时期,设立翰林医学院,同一了针灸学,出版了《图经》;元代以后,中医开始没落,清末以后,由于西方列强侵略,大量西医学说涌入,中医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许多青年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人们开始使用西医体系,中国学陷入存废两难的尴尬境地。

4、治疗方法多样化。

4.1 针刺法。

针刺法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的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找准与治疗部位相对应的穴位,然后将毫针刺入皮肉,慢慢调节捻动,针刺之后有酸麻胀的感觉,主要治疗青春痘及肥胖等,运用广泛。

4.2 艾灸。

艾灸是在人体某种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这种温热刺激食物治疗方法,是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演这个、瘢痕、浮肿、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洗手。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利于产物的排泄。如今艾灸在临床医学上应用广泛,如:艾灸治疗妇科疾病;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于强直性脊髓炎的辅助治疗等。

4.3 拔罐法。

拔罐法有叫“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运用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是之吸着于皮肤,排出体内郁血的疗法。古代医学家长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此法来吸血排脓,后又扩大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先也常用于养身、驱寒、减肥。

[总结]中医学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代自燃特征和历史发展的文化产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精神和文化精华,凝聚着中华儿女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千千万万中华儿女都应该保持中医特色,弘扬中医文化。

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3

中医学里有许多延年益寿的养生保健措施,灸法就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我国灸法的起源,可上溯至远古人类知道用火的时候。“灸”字《说文解字》在一书中解释作“灼”,意思是用火灼体,借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

灸法又名灸疗,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或疼痛处烧灼、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取得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的功效。

艾灸――绿色安全的养生法

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淤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无艾则无灸

许多人以为“灸”,就是用火熏灼身体,其实不然,灸若只是一个简单的火热熏灼,并无艾草等药物的配合,则皮肤表面虽有灼热之感,但无药物渗透入里之效,不能称为真正的艾灸。因为艾草在燃烧过程中,其药性不仅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至各条经络,还可经呼吸道进人体内。另外,对位于体表的外邪还可直接加以杀灭,所以在中医“砭针灸药”四大医术中,灸与艾是密不可分的,无艾则无灸。

艾草――百草之王

艾草在古代文献中还有医草、艾蓬、灸草、香艾等名称,常生长于路旁荒地。就是这样一株看似普通、貌不惊人的植物,却有着“百草之王”的美誉。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艾叶中所含有的挥发油成分,具有兴奋神经、清热、止血、止痛、平喘、镇咳、祛痰,抑制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等功能,故有人称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药物。艾叶在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还具有清除自由基,减少过氧化物,抗氧化等功效。

艾灸――安全可靠的自然疗法

医学和医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不治已病治未病”,即将疾病消灭或控制在其未发生或发生的萌芽状态。灸疗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养生保健效果的预防方法,它能起到扶正祛邪,强身御敌的作用。众多历史文献和不计其数的临床实践,都证明了灸疗具有非常神奇独特的治疗功效。

灸疗治百病

艾灸既能用于各种危重、急性疾病的抢救与治疗,也可用于慢性疾病的虚损、滋补与调理。据文献检索,内、外、妇、儿及骨伤、皮肤、五官等科的二百多种疾病,都可以采用艾灸疗法治疗,而且疗效十分明显。

病前预防,病中治疗,病后康复

实际上艾灸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就是它除了可治疗多种疾病之外,还能强身健体,改善和提高人体的健康质量。中医的灸疗在发病前可预防疾病的发生,发病中有助于疾病的治疗,病愈后促进身体的康复。

安全可靠

艾灸价格低廉,简单方便,较少危险,容易操作,又无需十分复杂的医学理论知识,以及高级精密的医疗仪器,人人都学得会、用得上,十分适合在家庭中应用。

艾灸使用的是无污染的天然植物,属于以温热效应为主的物理治疗,既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又环保洁净,是一种非常安全可靠的自然疗法。

艾灸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艾灸的操作,一般都较为简单,与针灸相比,它不需要专业的行针手法,而且灸的范围较大,取穴也没有针灸严格。灸疗中使用的艾条和艾绒,现都有成品出售。购买时注意,以金黄色、柔软如茸、无细梗等杂质的艾绒质量为好。艾条中有清艾条和药艾条两种,家庭温灸用清艾条即可。

艾灸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艾条灸

艾条是以艾绒卷制而成的圆柱状,直径为1.5厘米左右,长约20厘米。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称为温和灸。根据其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悬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病处,在离皮肤2~3厘米处熏烧,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稍有红晕就可。

雀啄灸 操作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之间的距离并不固定,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远一近地移动。

回旋灸 操作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保持一定的距离,灸条匀速地向左右方向反复移动或旋转。

艾炷灸

由艾绒做成的圆锥形的艾炷,小如米粒,大如枣。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燃灸,称直接灸。操作时,先选择好大小适宜的艾炷,在施灸部位涂上凡士林等润肤油膏。再将艾炷放置于施灸穴位上面,点燃艾炷顶端。

等艾炷将燃烧至被灸者皮肤2/5或1/4时,用镊子取下艾炷,换上另一艾炷继续灸,每次可灸3~7壮。根据灸后有无瘢痕出现,又可分为:

瘢痕灸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因它灸后局部会产生炎症,古人称为“灸疮”或“灸花”,愈合后随着灸疮的结痂脱落,局部有瘢痕组织形成,故得名。

非瘢痕灸 灸时先在施灸部位涂少量油膏,然后将艾炷放在穴位之上将其点燃。当患者感到皮肤灼痛时,即夹去或压灭艾炷,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上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一般不会留下瘢痕。

温灸器使用方法

打开艾灸盒上的盖子,燃起艾条。将点燃的一端艾灸孔中用卡子固定好。将温灸器放在艾条后盖上盒子施灸部位,用橡皮条和挂钩固定。施灸完毕后,熄灭艾条即可。

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4

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干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仰。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的起源】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 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灸的历史】

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 起源,可能就在石器时代。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 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临床治疗疾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历代针灸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刺法灸法的内容不断充实,理论不断完善,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主要的针灸法】

毫针刺法

灸法: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拔罐法: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古代有以兽角制成的,称角法。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其他刺法

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

现代刺法灸法:

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手针法,足针法,腕踝针法。

声电波电针法,电火针法,微波针法。

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5

什么是艾灸?

艾灸可以分为“艾”和“灸”两个字。“艾”指的是艾叶制成的艾炷或艾条。艾性温,其味芳香,善通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灸”指的是灸法。灸法是运用艾绒或者其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熏熨,通过温热刺激及药物的作用,经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方法。

艾灸的适应症:

寒凝血滞经脉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如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等)、痛经、经闭、面瘫、腹痛等;风寒外袭之表证(如感冒);脾胃寒盛的呕吐、胃痛、腹泻等;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等;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脱肛、阴挺、崩漏等。

艾灸的禁忌症: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小心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会耗伤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6.高血压病人头部不宜灸,糖尿病病人艾灸时一定要特别小心,不可灸伤皮肤,更不可实施疤痕灸。

7.从中医角度来说,还有一些证候是不合适艾灸的。如:外感或者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急者禁灸;高热、抽搐、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不宜灸。

冬季家庭艾灸须知

家庭艾灸建议以艾条灸和隔姜灸为主

庄礼兴教授提到,艾灸的方法多种多样,从日常大家多见的艾条灸、隔物灸、温针灸之外,还有一些大家不太了解的四花灸、麦粒灸、长蛇灸等。但是从操作方便易学和安全来说,家庭艾灸还是建议以艾条灸盒、隔姜灸为主。

艾灸方法不同,时间计算的方法也不同

艾条灸和温针灸是以时间来定夺的,一般建议是15~20分钟,如果是儿童建议不要超过10分钟,如果是一些皮肤麻木的病人,或者是老人建议可以相应延长些时间,但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一般以皮肤潮红为度。

而艾炷灸和隔姜灸就是以艾灸的壮数来计算,根据情况不同每次每穴约3~7壮,若用直接灸、施灸于肌肉皮肤较薄的地方又或是妇女、儿童、体弱、年老的人群,则选用较小的艾炷,一般为花生米大小;如果是间接灸、施灸于肌肉丰厚的地方又或是青壮年、男性等人群可以选用较大的艾炷,但一般不要超过大拇指第一节大小。

艾绒的选择也是关键

艾条方面有清艾条和药艾条之分。清艾条是纯粹的艾叶,没有添加其他的药材制成的艾条;药艾条则是在艾叶之外还增加了一些针对不同疾病的药材共同制成的艾条。庄礼兴教授建议,一般的家庭保健和治疗用清艾条即可。

家庭艾炷灸可先在穴位上涂点万花油,一方面防烫伤,另一方面可以辅助粘住艾炷,以免掉落。灸后也可涂点万花油在艾灸部位以保护皮肤。

传统艾灸的几种常见方法:

艾条灸的方法又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等。这里主要介绍悬起灸。

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的方法。艾灸时,点燃的艾条一端距离皮肤约3cm,一般每穴灸5~10分钟,灸至皮肤有温热感、温热发红,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

雀啄灸: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施灸的穴位上,一上一下连续如同鸟雀啄食一样,而不是把点燃的艾条固定于施灸部位相对稳定的距离上。本法一般用于昏厥的急救以及一些小儿的疾患。

回旋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施灸的皮肤约3cm处,在以穴位为中心3~5cm直径的范围内,顺时针方向,回旋往复熏灸,如画圈一样。本艾灸适用于寒证、风湿痛、神经性麻痹及某些皮肤病的治疗等。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其方法是施灸时,先以艾绒以食指、中指及大拇指,抓取少量艾绒,制成艾柱,在选取的穴位表面皮肤加上药物,如蒜片或生姜片等,再将艾炷置于蒜片或生姜片上(艾绒不直接置于皮肤上),点燃艾炷的顶端的方法。

艾灸除了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以外,只要认真按照施灸原则和操作规程要求,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毒副作用。

进行艾灸保健时的禁忌和注意事项:由于艾灸是以火熏灸,施灸不当,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可能会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甚至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冬季艾灸养生轻松摆脱亚健康状态

艾灸作为中国古老疗法,专家表示,艾灸养生对于摆脱现代人的亚健康状态,有着良好的效果。

“艾灸”不是针灸 提及艾灸,很多人会问,是针灸吗?其实不然。“艾”指的是艾草,而艾灸是通过点燃艾绒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在体表的经穴或患病部位,通过施以温热的刺激,从而达到经络温通、扶正去邪的作用。中医认为,艾灸还具有温阳补气、消瘀散结、补中益气及防病保健等作用。

艾灸可滋补阳气 中医理论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而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大,超负荷透支体力,致使阳气不足,进而出现身体易疲劳,浑身疼痛,精力无法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特别是失眠、焦虑等亚健康症状。《扁鹊心书》中有云:“扶阳之法,艾灼第一”,据悉,点燃的艾草渗透穴位后,调节身体阴阳,提高身体免疫力,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正是这个道理。

冬季养生艾灸正当时 此时人体内的阳气衰退,正适于采用补阳气的养生手段,避免在春季生发时节,由于阳气不足易复发老病,而艾灸的祛湿、散寒作用也正适用于冬季。现代施灸时常配合着精油,精油可以起到开穴的作用,帮助艾草的渗透,加强功效,而很多精油更具有安神等功效,可以促进睡眠。

教你如何选取治病、保健的艾灸穴位

第一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艾灸

庄礼兴教授提到,艾灸适合治疗的是一些寒性、虚性的疾病,主要以慢性疾病为主。基本上可以把这些疾病分为四类:

1.关节性疾病

包括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炎、关节活动障碍、肩周炎、腰椎病、颈椎病等;办公室白领因工作性质导致的腰椎病、颈椎病需要经过医生辨证之后,才可判断是否适合艾灸。证型属于肝阳上亢型的关节性疾病是不适宜艾灸的。

2.消化系统疾病

包括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障碍等疾病;另外就是辨证为虚寒型的拉肚子、胃胀、胃痛,也可通过艾灸治疗。

3.杂病

例如一些常见的妇科、男科疾病,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等。还有一些属于虚寒型的症状如小便清长、腰膝酸软、下腹坠胀等也属于艾灸的治疗范围。

4.顽固性疾病

包括强直性脊柱炎,一些通过中医的辨证,属于虚寒性的诊断不明,没有办法解释的功能性疾病。

第二步:如何根据不同疾病选择艾灸穴位

庄礼兴教授这样解释到,艾灸治疗疾病是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的,即便是同一个疾病,选取的穴位也可能有所不同,所以要严格根据疾病来分艾灸穴位的话,比较难。但是可以根据疾病类型选取一些通用的穴位,来达到保健和防治的作用。

保健选穴:

儿童方面多见的是腹泻、腹胀等消化系统的疾病或者是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的疾病,所以以保健来论,艾灸选穴建议选取:大椎、肺俞、足三里、大肠俞等。

老人方面多见是一些虚寒类的疾病如关节退行性病、局部肌肉关节疼痛等。艾灸选穴建议以滋养肝肾,提升阳气为主,建议选取:命门、百会、足三里及阿是穴。

妇科、男科保健方面建议可以选取腹部和腰骶部的一些保健穴位,女性还可以选取“子宫”一穴作为日常保健。

手脚冰凉的人群可以选取大椎、关元、足三里及四肢末端的一些穴位来减轻手脚冰凉的症状。

补肾、补脾可以选择肾俞、脾俞、命门。

疾病选穴:

消化性疾病、女性的子宫下垂、头晕可以选择百会穴治疗。

失眠:通过辨证非阴虚、热证之后可以选择百会、风池、三阴交及足三里治疗。

颈椎病、颈部疼痛可以选择风池、大椎、督脉和膀胱经上的一些穴位来治疗。

肩部疼痛可以选择肩髎、肩髃、手臂等穴位。

庄礼兴教授建议,一些容易选取的保健穴位例如足三里、百会等可以自己在家中自己艾灸,但是如果是关系到疾病的治疗,还是建议到医院由医生经过辨证之后系统地治疗,以保证疗效。

家庭艾灸你不可不知的注意事项

很多朋友喜欢在家里面自己艾灸来保健身体,但艾灸虽然容易操作而且较为安全,但是稍有不慎,还是容易会对身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害,那么家庭艾灸,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呢?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逐步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只要掌握好艾灸的一些注意事项、要点,要想轻轻松松在家中自己艾灸,不是一个难题。

关于艾灸 你误解了什么

艾灸只能保健?

临床上决定使用何种疗法或决定哪种是主要疗法还是辅助疗法是由疾病的种类、病情、病史、身体状况等综合因素决定的,而不是由疗法本身决定,只要疾病符合针灸治疗适应症,就完全可以采取艾灸治疗,例如面瘫初期和后遗症期,但是所有寻求艾灸治疗的疾病都需要经过辨证分型才可以判定是否适合艾灸治疗,而不是由患者自己判断。

艾灸易烫伤皮肤?

很多人看到艾炷、艾条在皮肤上燃烧,总是带着恐惧感,害怕火星或者是燃烧后的艾炷会烧伤皮肤,引起疼痛。专家提出,如果对燃烧的艾炷有恐惧感,可以选择艾条灸、艾盒灸、艾灸棒灸和隔姜灸,这些都是一些较为安全的灸法,只要严格按照艾灸的要求施灸,一般不会烫伤皮肤。并且专家还有个小建议,艾灸时可以在穴位上涂抹一些万花油,以防止烫伤。

艾灸可以包治百病?

任何事物都不是万能的,艾灸也不例外。即便是有着几千年的中医文化历史承载者,目前对于艾灸原理的挖掘还不够充分,许多疾病也只是停留在预防、保健的方面,治疗还要看医生对疾病的把握。所以大家不要对艾灸过于迷信,不要随便听信江湖郎中或者医托说的,要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和病情与专业医生咨询商量来决定治疗的时间及手段,以免贻误治疗。

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6

[关键词] 艾灸预处理;实验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R24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2(c)-0010-03

Experiment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moxibustion pretreatment in recent ten years

YANG Hua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the School Hospit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focus of preventive medicine in the TCM has shifted from acupuncture pretreatment to moxibustion pretreatment, both of which have similarities, and each has an advantage. This paper will show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moxibustion pretreatment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rough the mechanism of the moxibustion pretreatment, and its effects on six aspects such as the system of sports, the nervous system and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Key words] Moxibustion pretreatment; Experimental research; Review

艾灸预处理,即“逆灸”,属于逆针灸的一部分,是以“治未病”为主要理论基础的防病保健方法。它是通过艾灸激发经络之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和保健延年的目的。这一预防疾病的方法最早出现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其中记载“新生儿无疾,慎不可逆针灸”。沿用至今的冬病夏治穴位敷贴,节气灸预防中风、感冒都属于“逆针灸”的范畴。本文将对近10年来艾灸预处理的实验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 艾灸预处理的作用机制

历代医家对艾灸预处理的理论阐述非常丰富。明代・高武在《诸病源候论》中,最早给出明确定义:“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针刺与艾灸同是治未病的两种重要手段,但是两者相比较,针刺多用于既病防传,艾灸则多用于未病先防[1]。这说明艾灸预处理更适用于防止疾病的发生。在中医理论里,艾灸预处理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①调整阴阳,促进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②激发正气,调节气机,拒邪于外;③根据五行制化及经络传变规律,未病先防;④结合时间医学,择时防治。

目前,在现代医学研究里,“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是比较公认的一种假说。它能很好地阐释艾灸预处理的作用机制,李晓泓[3]认为,艾灸预处理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现代应激学说密切相关。针对“未病”人群(这类人可以是健康人,也可以是无病体弱人群或是按照体质学说区分的某类疾病的高危易感人群等),医者或患者自己在疾病发生之前用针灸对一些特定腧穴进行适时、适量的物理刺激,使机体产生有利的应激反应,能够调整潜在的功能紊乱,抵抗或减轻随后发生的疾病对身体的伤害,从而达到提高机体的应变能力和延缓正常器官组织衰老退化的目的。并且推测,在这种良性应激反应过程中,热休克蛋白是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的重要物质基础。相对于西医利用短暂的缺血、缺氧、高温等预处理方法[4-5]来说,针灸具有创伤小、易于调控的优势,尤其是艾灸,刺激温和,易于接受。

2 艾灸预处理的影响

2.1 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艾灸预处理能够改善和缓解运动性疲劳导致的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常,自由基的代谢紊乱,进而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同时还能够减轻一次性力竭离心运动对骨骼肌的结构损伤。项丽静[6]的研究发现,艾灸能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升高,丙二醛(MDA)的含量下降,这种明显的抗自由基氧化的功能能够阻止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从而延缓大强度耐力训练运动大鼠游泳至力竭的时间,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王之娟等[7]发现,通过艾灸肾俞能够有效防止持续性运动疲劳大鼠模型出现体重下降,缓解血红蛋白、肌糖原、肝糖原含量的下降。此外,顾一煌等[8]研究结果还显示,艾灸可升高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有利于血液中乳酸的代谢,并且能有效地提高常压耐缺氧的时间和提小鼠的负重游泳能力。熊静宇等[9]还从光镜下观测到艾灸预处理组的骨骼肌细胞除小部分核膜边界不清楚外,肌纤维排列整齐,细胞膜完整,胞内无空泡出现,并且艾灸运动组运动后各时相骨骼肌结构损伤程度都明显轻于单纯运动组,运动后72 h损伤基本修复,证实了艾灸对一次性力竭离心运动大鼠模型的骨骼肌的保护作用。

2.2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现研究者多采用“4-动脉阻断”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来观察艾灸预处理对模型的影响。赵宇辉等[10]证实艾灸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Bcl-2蛋白,Bax蛋白表达存在良性影响,而华金双等[11-13]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与缺血组比较,艾灸预处理组的SOD活性和MDA含量受到显著影响,HSP70蛋白受到较多表达(P < 0.01),并且海马CA 1区HSP70 mRNA表达各时间点显著偏高(P < 0.01),以上研究说明影响HSP70 mRNA、HSP70蛋白、Bcl-2蛋白、Bax蛋白的表达可能是艾灸预处理保护缺血神经元的作用机制。孙忠人等[14]还发现,与脑缺血组相比,艾灸预处理组、缺血预处理组的一氧化氮合酶(NOS)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活性均显著性降低(P < 0.01),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艾灸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对大鼠模型的NOS和nNOS活性具有相同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诱导脑缺血耐受。

2.3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在针灸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更全面些,艾灸预处理的相关研究较少。早期动物实验[15]已经证实,针刺能增强冠状动脉血流量,纠正心脏缺血诱发的心律失常,改善左心室功能,从而提高心肌抗御缺血损伤的能力。之后的研究[16]还证明,这种冠状血管程度不一的扩张主要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来实现的。王一茗等[17]发现艾灸预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心肌缺血高脂血症大鼠心肌肌浆网的RyR2 mRNA表达,并且优于缺血再灌注(P < 0.01)。随后赵宇辉等[18]还发现艾灸预处理还可以通过增加HSP70 mRNA的表达来降低心肌细胞的凋亡,但是对于缺血再灌注的优越性却是与每日的治疗量有密切关系。

2.4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在应激状态下,热休克蛋白不仅存在于细胞内,还能被机体的一些细胞分泌到循环血液和体液中,形成细胞外热休克蛋白(extracellular heat shock protein,eHSP),通过干预核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通路,来影响炎症因子的转录和表达,最终达到减轻炎症损伤、保护机体的目的。那么艾灸预处理保护消化系统的作用机人们环境除了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血液中eHSP70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来实现的。有实验表明[19-20]经艾灸足三里、梁门穴预处理的大鼠胃黏膜,HSP70蛋白和基因表达增加,前列腺素2(PGE2)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含量显著升高,胃黏膜血流量(GMBF)亦显著增高,内皮素(ET)含量明显下降。以此来降低胃黏膜损伤指数,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从而保护胃黏膜。易受乡等[21]研究发现艾灸预处理可以诱导eHSP70的表达升高,启动其下游信号转导途径,抑制核因子NF-κB的表达,减轻血清内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的转录,同时镜下还可以观察到,艾灸预处理组大鼠胃黏膜(与模型组比较)的破损,脱落较轻,炎症细胞浸润较少,并且在病理组织学评分上,两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相应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在另一项实验中[22]也被证实。不仅如此,艾灸预处理还能对抗炎因子产生良性影响。有实验结果[23]显示,艾灸预处理在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同时,抑制促炎因子IL-1β、TNF-α,从而达到抗炎症反应的作用。同时,Liu等[24]的实验还证明,艾灸预处理还可以增加胃黏膜中GSH-Px与SOD活性,降低MDA含量而达到其抗氧化损伤的作用。

2.5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李晓泓等[25]的研究发现,艾灸预处理能够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下丘脑里的HSP70异常表达,调节血清中IL-6、TGH、皮质醇的含量,并且还观察到模型的纤维结缔组织和滑膜间皮细胞增生程度减轻,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降低,关节软骨面较完整。但此实验中叠加的预处理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6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李晓泓等[26-28]的研究表明,逆灸对更年期大鼠的影响是多途径的、整体性的。它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稳态维护具有保护作用。逆灸可以调节更年期大鼠的TNF-α的紊乱,提高脾脏雌激素受体α,增加子宫内激素雌二醇(E2)、孕激素(P)的含量及相应受体表达,延缓子宫退行性改变,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等相关激素的平衡,缓降下丘脑室旁核雌激素受体α的异常高表达,正向调节下丘脑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和血浆中促肾上腺激素。但是不同作用途径的最佳作用时间点并不一致。

3 讨论

灸法以能够弥补针药的不足、擅长“治未病”而倍受青睐,近10年来,国内研究者逐渐重视对艾灸预处理的作用研究,研究对象逐渐覆盖临床各科常见疾病,包括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但是实验中,处理手段多是造模前临时短期艾灸预处理,处理时间从7次到16次不等,同一种疾病选穴不一样。所以,关于艾灸预处理的一些基础研究,如刺激量、刺激时间、刺激间隔、穴位选择等,还有待实验针灸学和临床实践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程洁,李忠仁.针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14(3):49.

[2] 何小琼.逆针灸治未病中医机理浅析[J].江苏中医药,2008,40(10):74-75.

[3] 李晓泓.针灸“治未病”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3):82-85.

[4] Monkayo J,De Freitas GR,Bogousslavsky J,et al. Do transien-tischemic attacks have a neuroprotective effect [J]. Neurology,2000,54(11):2089-2094.

[5] Gorgias N,Maidatsi P,Tsolaki M. Hypoxic protects against neuronal damage of the rat hippocampus induced by severe hypoxia [J]. Brain Res,1996,714(1-2):215-225.

[6] 项丽静.灸足三里、关元穴对运动人鼠肝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73.

[7] 王之娟,王蕴红,梁蕾,等.艾灸肾俞对大鼠抗疲劳能力作用的效果观察[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52.

[8] 顾一煌,金宏柱,史曙生.艾灸对小鼠抗运动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1):42.

[9] 熊静宇,肖国强,卢艳梅.艾灸预处理对大鼠离心运动后骨骼肌组织保护作用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0):56-61.

[10] 赵宇辉,孙忠人,李晓捷,等.艾灸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Bcl-2和Bax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8):53-54.

[11] 华金双,李丽萍,朱现民.艾灸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SOD,MDA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8):595-597.

[12] 华金双,李丽萍,王民集.艾灸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7,39(12):73-74.

[13] 华金双,李丽萍,孙忠人.艾灸预处理对脑缺血大鼠HSP70蛋白及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86-87.

[14] 孙忠人,王振宇,华金双.艾灸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52-54.

[15] 王浩,李汉儒.冠心病患者血液脂质过氧化物及有关酶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2,23(4):251.

[16] 邓集荣,刘涌,李可智.按膻中穴致心电图S-T段、T波改变在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按摩与导引,1998,(1):6.

[17] 王一茗,孙忠人.艾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高脂血症大鼠心肌RyR2 mRNA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5):1164-1167.

[18] 赵宇辉,孙忠人.艾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细胞凋亡及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1):36-38.

[19] 常小荣,彭娜,易受乡,等.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黏膜HSP70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13):1252-1256.

[20] 易受乡,彭艳,常小荣,等.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黏膜增殖修复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1):21-24.

[21] 易受乡,杜燕.艾灸预处理对急性胃劲膜损伤大鼠血清中eHSP70及胃黏膜细胞NF-kB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462-1467.

[22] 杜燕,易受乡,林亚平,等.艾灸对急性胃粘膜损伤大鼠热休克蛋白与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5):269-272.

[23] 刘密,常小荣,严洁,等.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血清IL-1β、TNF-α和IL-10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906-908.

[24] Liu Mi,Chang Xiaorong,Yan Jie,et al. Effects of moxibustion pretreatment on GSH-Px, SOD and MDA in gastric mucosa of rats with stress ulcer [J]. J Acupunct Tuina Sci,2011,9(1):17-20.

[25] 李晓泓,张露芬.艾灸预处理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下丘脑HSP70的影响及保护机制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86-89.

[26] 李晓泓,解秸萍,张露芬,等.逆灸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下丘脑雌激素受体α和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及血浆促肾上腺激素的调节[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7):118-120.

[27] 李晓泓,解秸萍,张露芬,等.预先艾灸对随后不同阶段后更年期大鼠促性激索释放激索、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干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