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例6篇

室外空间设计案例

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1

关键词:环境空间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体系;重构

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以及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当前我国的高教领域正进行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在这一背景下,普通本科高校需要构建更加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专业课程,使其能适应地方与行业发展的需求。专业课程的构建,涉及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必须以能提升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就业质量、创业能力,以及能为其长期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目标。

室内空间设计课程是本科环境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在课程结构上归属于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课程种类属于理实一体类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今后学习其他专业主干课程和开展未来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然而,传统室内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在当今教育改革背景下,已呈现出诸多不合时宜的方面,因此,对该课程进行重构显得极为必要。

1 室内空间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传统意义上,空间设计基础课程大都以室内空间设计课为主。但是,这门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它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强调的大都是各种思想观念的叠加、材料装饰元素的堆砌与风格的拼凑等,同时过多突出空间外在、表面造型的装饰表达,而忽略空间形态与造型元素的训练,以及其与人们的感受和行为之间的关联;其次,传统课程对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更多采用的是一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从造型结果入手,而忽视了构建空间造型的过程和创意,对空间形式的生成过分地轻过程重结果;更重要的是,传统课程知识内容重室内空间而轻室外空间,并没有从空间的整体性出发去展开教学,而是直接进入了室内空间设计的教学并以之为主,甚少提及空间范畴里另外两个专业方向(室外空间、建筑空间)的内容,忽视了室内空间、室外空间、建筑空间作为空间整体性之下的知识间的联系。

在多数设有环境设计专业的综合性院校,室内空间设计课程通常设置在本科教学的第四或五学期,是学生在学习了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建筑学基础、建筑制图、人体工程学、材料与构造、室内设计程序等)之后,进入室内、外不同专业方向及毕业设计课程(包括室内风格与流派设计、景观设计学基础、区域景观、园林景观、住宅空间、展示设计,毕业设计-分室内设计和室外景观设计)之前的重要衔接课程,应起到承上(总――专业基础)启下(分――分专业方向)的作用。但从上述所分析的该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和结构的设置上来看,其实质上并未能很好地实现这一衔接功能。

当代空间设计思想认为“空间”是比外在的、表面的造型更重要的形式语言。针对传统空间设计课程的问题,目前国内某些设有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美术院校已经对之做出了适应的调整改革:其空间设计课程从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上大都打通室内、建筑和室外空间,从更纯粹的角度来研究空间形态与形式;同时,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对空间的体验感受,通过各种空间训练与体验,让学生掌握空间形态、形式生成的逻辑,进而助其准确把握空间与空间中各造型要素,理解各空间的不同感受与行为间的关联。这些美术院校在该传统空间设计课程上所进行的调整和改革,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2 环境空间设计课程的构建

通过以上对教学现状的分析,针对传统室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问题,笔者对传统的室内空间设计课程进行了以下的重构设计,形成了全新的环境空间设计课程。

2.1 教学内容的重构

教学内容的重构包括知识结构重构与具体的知识内容重构两部分。

(1)知识结构的重构。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章节的结构模式呈现,而重构后的课程内容将按模块项目单元逐级分类的思路来展开:以项目为依托,每一项目有若干单元,并对应不同的技能训练任务,以技能任务来驱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课程知识内容层层推进,从易到难,从基础、单一到整体、综合。重构后的课程整体的知识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共分三个模块、五个项目、十七个单元。模块一为基础概论部分,模块二为专项理论知识部分,模块三为综合、整体案例知识部分。课程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从基础到专项再到整体、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地学习空间相关知识内容。这样的知识结构安排,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思考空间的生成、界定与各项目要素的形式逻辑,同时能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形态与空间造型形式的创造,让其自己发现、体验进而构建创造整体空间,使学生的空间处理能力和造型潜力与创意得到更好的发掘。

(2)知识内容的重构。传统的课程教学知识内容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而重构后的课程教学知识内容则强调理论与任务技能训练相结合。每个教学项目之间、单个项目本身,都以其各自的基础理论部分的知识内容为引导入门的内容。学生在进行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再通过进行任务技能的训练,从中自主延展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同时,课程的知识内容强调空间的整体基础的学习,既有“空”的形式语言,又兼顾外在的、表面的“间”的造型形式的装饰。

第一,课程项目(一)的知识内容。项目(一)作为课程整体的基础概论,从空间的基本概念出发,引出空间的相关研究与基本特性知识内容。其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空间的概念及其与立体构成中的空间的区别,理解实体与虚空的关系、空间与空间感的区别,了解前人大体从哪些方面研究空间,以及空间研究的常用工具与媒介,最后是理解并掌握空间的各种基本特性的知识内容。

这一项目对应的阶段任务为搜索优秀空间设计项目案例资料。指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查找、搜集案例资料,同时归纳、整理、分析案例中空间设计的切入点与构思过程等内容。这样的任务设计可激发学生对空间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学习兴趣,引导其从后面知识内容的教学中寻找答案。同时,学生自己寻找到的优秀空间案例可以为其最终作业的空间分析、构思等提供摹本、范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将从优秀的空间设计案例中学习到处理空间与案例设计的方法等知识。

这样的重构有利于帮助学生从空间的整体性出发,从一开始就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框架,为接下来的空间的各类专项知识――项目(二)至(四)和各专业方向――项目(五)的学习夯实基础。

第二,课程项目(二)的知识内容。项目(二)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空间的限定要素与基本形态对空间生成、界定的逻辑,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空间限定要素对空间生成的界定与空间的基本形态知识内容。

这一项目对应的阶段任务为限定数量垂直要素界定空间的专项训练。指的是让学生以模型搭建的方式与轻松游戏的心态,利用空间的基本形态知识,通过“墙”(模型基础要素――卡纸)与“柱”(模型基础要素――木条)两种垂直限定要素来界定空间。学生在完成任务训练的过程中,能从中主动体会空间最基本的围合方式生成逻辑,以及垂直限定要素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的空间在大小、形状、开放与封闭程序、方向性、层次关系、相互间的穿插咬合、相邻空间在形状上的互相依存关系等。

学生通过该专项训练可建立对空间造型形式逻辑的初步认识,并能体会和理解到通过简单的构成元素、简明的空间围合手段,即可完成界定空间的多样性与丰富性。重构后的该项目教学内容以及让学生动手搭建模型的任务训练方式,改变了传统课程中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通常是被动接受的情况,修正了以往知识内容中对空间形式的生成过分轻过程重结果的问题。

第三,项目(三)的知识内容。项目(三)的知识内容为空间的性质与功能、尺度与弹性、序列、分隔与联系、开口和光与流线共五部分项目要素。这部分知识内容是在前一项目基础上分项对空间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展开和细化。学生可从中掌握空间各项目要素的形式逻辑,以及各项目要素对空间形式语言生成的影响等。

这一部分结合的是内外空间训练任务。即利用任务模型,让学生通过外部观察及内部代入体验空间模型的两种方式,分析空间的形式语言。同时,通过多次调整及改变模型中各项目要素,让学生观察和体验这些变化带来的不同表现和感受,以从中获得对空间更加直观、纯粹和明了的体验(图2)。

这一过程让学生将具体的知识内容与实际的空间模型和体验相结合,可避免单纯理论知识学习的枯燥。更重要的是,项目的训练任务加强了学生对空间项目要素变化所引发的不同感受体验和行为体验之间的关联和联想能力。另外,本项目的技能训练任务同时是为了给项目(五)的学习埋下伏笔。

第四,项目(四)的知识内容。项目(四)的知识内容是设计语汇、界面的“润色”与气氛的营造,其重点在后两者。其中界面的“润色”知识内容关注点落在外在、表面的造型装饰问题上,让学生在学会处理空间形式语言的同时也能进行空间单个界面造型的装饰设计,防止学生在掌握了空间形式语言的生成逻辑并合理处理空间后,出现对空间外在的、表面的造型不会装饰的问题,让学生懂得构建整体空间。

此部分对应任务为调研考察周边实际空间设计案例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通过该任务的训练,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同时起到学有所用的效果。(图3)

第五,项目(五)的知识内容。项目(五)的知识内容为整体的室内、建筑与室外空间的构建与创意。该项目主要是运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项目(二)、(三)、(四)所学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进行综合的应用,以分析室内、建筑与室外这三类空间是如何建构、处理整体空间与空间界面的装饰等问题的。该项目重点要求学生能独立进行完整的空间项目案例设计构思和图解设计,能进行独立的空间设计建构与创意。

这部分内容对应的任务为主题空间设计(某环境空间设计),以实题虚做的形式,让学生在一定的设计限定下,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设计实践方面的初步训练。该训练以项目(三)的模型空间为基础,通过功能的赋予,使该模型空间变成建筑的雏形。学生结合具体的环境,进行主题环境空间的设计。通过借助该空间模型,学生能较方便地在二维平面设计与三维立体空间设计之间进行相互转换,考虑空间界面的围合关系、空间内的虚空部分的处理等问题。这样的训练方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空间进行理解,又可以提高其空间想象力。

该任务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以下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包括:具体环境空间的设计能力――项目现场具体情况的调研分析能力、图解设计能力、设计构思逻辑能力、具体空间与界面的处理能力、理论结合实际案例的设计能力等;以及对设计成果的表达、表现能力――最终效果图的表达能力、版面设计能力等。除了对学生以上基础核心的设计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外,在本项目的教学过程中,还将注意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能力与素质,包括引导其逐步形成设计与施工、技术与经济的统一的思维方式,逐步培养其具有工程合作协调、设计责任等素质,为其将来长远的职业发展做好引导。

本项目的教学,让学生有机会对本课程所有的知识内容进行综合应用,是对学生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设计能力的检验,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接下来的室内、外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图4)

2.2 教学体系的重构

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2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12种不同空间形成的建筑分布,这几种方案下建筑面积总量相同,但其所需消耗的建筑运行能耗不同,因此在建筑的规划过程中,需要优选合理的建筑空间布局。具体各地空间形态如图1所示。为了保证不同的方案之间具有可比性,各方案保证建筑面积一致,各方案的建筑面积总量如表1所列,可以看到各方案的建筑面积与平均值相比误差均不大于1%,基本可以认为各方案的建筑面积相等。根据一般住宅建筑的层高,将此建筑的层高定义为3m。参照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891—2012《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对各立面窗墙比的限值,给出各个立面的窗墙比,如表2所示。

2模拟参数设定

根据以上建筑基本信息,使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DeST,建立1~12号各类地块的DeST模型。

2.1围护结构性能

参照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891—2012《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各方案其建筑围护结构性能如表3所示。

2.2空调供暖设定

在北京地区,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因此冬季供暖作息为24h连续供暖;夏季为间歇空调,在室外温度合适的时候采用自然通风来带走室内热量。根据设计规范给出各房间的温湿度设定值,见表4。

2.3房间发热量及通风量设定

根据北京市住宅建筑案例测试的结果设定房间的灯光、设备的功率密度、房间的设备发热量(见表5)。由于相同功能的房间进行了一定的合并,所以人员密度无法按照DeST默认的总量指标设定,所以按照表5所列的人员密度进行设定。因为在一些地块的设计中,存在内区的房间(进深8~10m认为是内区),无法进行自然通风,因此需要机械通风。同时,即使是在外区的房间,由于厨房和卫生间的特殊功能,在使用时也需要一定的机械通风。因此,将各功能房间的通风作息及通风量设置如下:位于外区的房间,不设置机械通风,冬季的通风量为渗风量,设为0.5次/h,夏季则设为自然通风,开窗时最大通风量为10次/h。位于内区的房间,由于无法进行自然通风,因此需要进行机械通风,设置其全年新风量为恒定数值,通风次数为1次/h。

2.4模拟计算

对于一般住宅建筑,其能耗主要包括:冬季供暖能耗、夏季空调能耗、照明能耗、生活热水能耗、炊事能耗及各类家用电器能耗[5]。不同的空间形态会对建筑的冷、热负荷及自然采光情况有影响,因此主要会影响建筑的供暖、空调及照明能耗。对于4号这样存在一定内区的建筑,由于其内区无法开窗进行机械通风,还需要设置通风机对其进行机械通风,因此与一般住宅建筑相比,会额外多出一部分通风能耗。因此利用DeST模型,进行能耗模拟计算,模拟中考虑建筑由于空间形态造成的自遮挡,选取冬季热负荷及供暖系统能耗、夏季冷负荷及空调系统能耗、照明能耗和机械通风能耗这四个能耗指标,分析各方案的能耗情况。

3结果分析

3.1冬季供暖能耗

利用DeST软件对各方案的冬季供暖负荷进行模拟,并假设由大中规模热电联产供热,得到各方案的冬季供暖能耗,如图3所示。图3各方案的冬季供暖能耗与体型系数单位室内空间需要的供热量Q的计算公式见式(1),单位为W/m3,Q=T×(K×S+A×0.335)(1)式中:Q为单位室内空间需要的供热量,W/m3;T为室内外平均温差,℃;K为平均传热系数,W/(m2•K);S为体形系数;A为换气次数,次/h。在本模拟计算中,各案例的窗、墙的传热系数和窗墙比均一致,也就是说围护结构的平均传热系数一致,而且换气次数也一致(除了1号和4号因为存在内区需要机械通风以外),所以体形系数成为影响冬季供暖能耗的关键因素,从图3中也可明显看出体形系数与供暖能耗的一致变化情况。但同时也可以发现,1和4号方案虽然体型系数小,但其供暖能耗并不比2、3和5、6方案低,主要原因是因为存在大面积的内区,内区仅靠渗透风不能解决人员新风供应问题,所以需要24h进行1次/h的机械通风,这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其供暖能耗,10号方案由于其裙楼(2层楼)部分也存在一定区域的内区,所以对此区域也需要进行24h的机械通风风。对方案1、方案4和方案10关闭全年机械通风的方案进行了模拟,结果对比如图4。对于方案1,由于增加了内区的机械通风,其供暖能耗因此增大了1.5倍左右。对于方案4,由于需要机械通风的面积占其总面积的比例大于方案1,因此增加了机械通风后,其能耗增大为原来的将近10倍。对于方案10,由于其需要机械通风的区域并不大,因此由于增加了机械通风,其能耗(标准煤)仅上升了33t。对于方案7~方案9,由于外形复杂程度逐渐增加,增加了自遮阳,一定程度上由于太阳辐射得热量的减少导致其供暖负荷逐渐增加。如图5所示,分析方案7~方案9在不考虑阳光遮挡下的能耗(分别为7’、8’、9’),与原方案进行对比可比可以发现遮挡对其能耗造成的影响。可以发现随着外形复杂程度的增加和遮挡的增加,对热负荷的影响也逐渐加强,9方案因此遮挡带来的供暖能耗(标准煤)增加将近40t,而7方案因为遮挡带来的供暖能耗(标准煤)仅为6.6t。在分析建筑供暖能耗总量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整体的体型系数,也要看各类朝向的房间的分布。一般来说,南向的房间越多,其冬季太阳辐射得热就越多,相应的供暖能耗就会降低。分析1、4、7号方案,可以发现,1、4、7号方案均为4个朝向均匀分布房间,其中均有一半的房间朝向为东西朝向,这类房间在冬季无法有效利用太阳辐射得热来升高室内温度或者说降低供暖能耗,而10号方案的建筑布局是沿东西方向条状分布,因此基本所有户型都有南向窗户,南向房间的比较非常高,有南向窗户的房间的比例接近100%,这有效地增大了冬季的太阳辐射得热,从而降低了供暖能耗。10号方案其体型系数适中,虽然存在一定面积的内区,但面积并不大,由于机械通风增加的供暖能耗(标准煤)并不大(7t),并且其不同区域之间的互相遮挡也比较小,因此其供暖能耗在整体12个方案里处于居中位置。由此可以看出,在北京地区,为了降低建筑的供暖能耗,在空间布局上可以考虑适当减小建筑的体型系数,但是对于住宅建筑,也应该考虑不要形成内区,否则就需要因此配置机械通风,反而会增加供暖能耗。除了建筑整体的体型系数,也应该考虑适当增加南向房间的比例,有效地利用冬季太阳辐射得热来降低供暖能耗。

3.2夏季空调能耗

利用DeST软件对各方案的夏季制冷负荷进行模拟,假设制冷由分体空调提供,得到夏季空调能耗。与供暖不同,空调需要从室内排除的热量绝大多数不是来源于通过外墙的传热。室内的各种电器设备、照明等发出的热量及室内人员发出的热量占空调排热任务的重要成分。再就是太阳透过外窗进入室内的热量。这些都需要从室内排除,否则就会使室温升高。当室外温度低于室内允许的舒适温度时,依靠室内外的温差,通过外墙、外窗的传热以及室内外的通风换气,可以把这些热量排出到室外。此时,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越大(也就是保温越不好),通过围护结构向外传出的热量就越多,室内发热导致室内温度的升高就越小。此时如果能够开窗通风,并且建筑造型与开窗位置具有较好的自然通风能力,则可以通过室内外通风换气向室外排热。因此,建筑空调布局和围护结构对于夏季空调能耗的影响主要在于遮阳和能否有效自然通风。在本文的DeST模拟设定中,不考虑外遮阳措施,只考虑方案本身的自遮阳。同时对于自然通风,考虑的都是理想通风,即:夏季在室外温度合适的时候使用自然通风,且通风次数均为理想数值,即认为自然通风为最理想效果,不考虑在实际中建筑的房间布局以及窗户的位置等细节对自然通风效果的影响,因此自然通风对夏季空调能耗的影响也基本上是一致的。从模拟结果来看,各方案的夏季空调能耗也基本与体型系数直接相关,如图6。对比方案1、方案4和方案10在有无机械通风下的夏季空调能耗如图7,可以发现,由于机械通风的存在,同样增大了夏季空调能耗。但是由于夏季的室内外温度远小于冬季,因此机械通风造成的夏季空调能耗增加量远小于冬季供暖能耗的增加量:对于方案1,由于使用了机械通风,其夏季空调能耗从29万kW•h增加到40万kW•h,增加了不到1倍;对于方案4,其夏季空调能耗从32万kW•h增加到了85万kW•h,增加了约1.5倍;对于方案10,其夏季空调能耗从34.5万kW•h增加到了34.6万kW•h,几乎没有变化。对于方案7~方案9,由于外形复杂程度逐渐增加,增加了自遮阳,由于太阳辐射得热量的减少导致其空调能耗降低。如图8所示,分析方案7~方案9在不考虑阳光遮挡下的能耗(分别为方案7’~方案9’),与原方案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遮挡对其能耗造成的影响。可以发现随着外形复杂程度的增加和遮挡的增加,对热负荷的影响也逐渐加强,9方案因此遮挡带来空调耗电量增加为2582kW•h,而7方案因为遮挡带来的空调耗电量仅为894kW•h。对于方案10~方案12,方案11和方案12显著增大了外墙和外窗的面积,从图9可以看出,方案11的外墙面积达到了18906m2,是方案10外墙面积的141%,而方案12的外墙面积为方案10外墙面积的187%,外窗面积也是如此。显著增大的外墙和外窗在夏季时极大地增加了太阳辐射得热,也使得方案11、12的夏季空调能耗急剧增大。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列出的12个方案,在负荷和能耗模拟的时候考虑的都是理想通风,即认为自然通风为最理想效果,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由于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不同,其在夏季室外温能够实现的自然通风效果是不同的,因此其散热能力也是不同的,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空调能耗的变化,在本次模拟中并没有体现。例如,相比较方案1、2、3的塔楼造型和围合式的户型分布,方案4、5、6是板楼,其南北通透的造型与户型会导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自然通风效果更好,在室外温度合适的时候能够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降低室温,减少了需要空调制冷的时间,从而能够降低空调能耗。对于方案11、12,外形复杂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夏季的自遮阳效果,但是由于是回字式围合结构,如果考虑1楼不与室外连通(不能产生烟囱效应),即使开窗也很难通过自然通风带走室内的热量,而且外墙外窗面积大,太阳辐射量巨大,因此当室内大量的热量不能通过围护结构排出时就只好开启空调,依靠机械制冷排除热量导致,所以空调能耗会大幅增加。

3.3照明能耗

利用DeST软件对各方案的照明能耗进行模拟,结果如图10。从结果可以看出,对于4个分组:方案1~方案3,方案4~方案6,方案7~方案9,方案10~方案12,由于增加了外区面积,优化了自然采光,其照明能耗是逐渐下降的。各组之间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方案4、5、6的照明能耗是最高的,由于其扁平的建筑布局,增加了内区的面积,尤其是对于方案4,有着大面积的内区无法进行自然采光,所以其照明能耗在各个方案中最高,而对于方案12,由于其外窗的面积多,且能够自然采光的面积也大,其照明能耗在各个方案中最小。为了定量分析各方案自然采光的效果,又对1~12各方案在不考虑自然采光下的照明能耗进行了对比,结果对比如图11。将不考虑自然采光下的照明能耗与第一次计算得到的照明能耗相减得到自然采光对人工照明能耗总量的影响,结果如图12。对比方案1、2、3:从方案1到方案2,自然采光条件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因此照明能耗有了大幅的降低,方案2比方案1节电约4.1万kW•h,但是从方案2到方案3,其节能效果就比较有限,虽然方案3进一步优化了自然采光的效果,但是节电量只有1515kW•h。对比方案4、5、6:自然采光条件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因此照明能耗有了大幅的降低,方案5比方案4节电约8.4万kW•h,从方案5到方案6,方案6进一步优化了自然采光的效果,节电量也达到了3.5万kW•h。对比方案7、8、9:由于其本身回字形的造型,其外表面面积大,自然采光条件非常优越,因此自然采光带来的照明电耗下降也是非常明显,并且随着方案7~方案9,其自然采光得到进一步强化。方案10是方案3、6、9的一个综合,并且由于其塔楼与裙房的高低组合,减小了不同的楼栋之间的遮挡,所以其自然采光对照明节能效果也非常明显,节能量达1.7万kW•h。方案11、12是回字形造型的一种加强,极大的优化了自然采光的条件,因此其自然采光带来的照明能耗下降了在各个方案中最大,方案11和方案12由于自然采光造成的人工照明能耗下降分别为20.5万kW•h和20.8万kW•h。

3.4机械通风能耗

1号方案、4号方案和10号方案需要供应机械通风,其机械通风能耗见图13。3.5全年一次能耗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各个方案各有利弊,体型系数小的方案冬季供暖能耗小,但若体型系数过小,反而会因为需要机械通风而增加能耗,同时,体型复杂围合式的造型会增强夏季建筑自遮阳,降低空调能耗,但又会导致自然采光效果不佳,可能会增加照明能耗。因此,为了保证建筑的总能耗最低,需要权衡判断,将各方案的各项能耗按发电煤耗法折合为一次能耗进行比较,如图14所示。可以发现各方案全年的一次能耗对比,方案5是能耗最低的,这主要是因为5是除了方案1和方案4(体型系数小但需要机械通风)之外体型系数最小的方案。因此其供暖能耗和空调能耗都相对其他方案较低,而照明能耗与其他方案相比,虽然略大,但并不明显,所以造成总体看来全年包括供暖能耗、空调能耗和照明能耗的总一次能耗在12种方案中最低。出于同样的理由,方案6和方案7的能耗次之,也在各方案中处于较低的水平。反过来看方案11和方案12,方案11体型系数并不大,因此其供暖能耗与其他方案相比并不太高,但是由于其护结构面积大,增大了夏季太阳辐射得热量,导致空调能耗增大,全年总体的一次能耗比方案5、6要大。而方案12,由于体型系数大,所以冬季供暖能耗明显高出其他方案,同时外墙外窗面积大,造成夏季的空调能耗也高出其他方案,因此其总体的一次能耗在各方案中最大。对于方案10,是方案1~方案9的一次杂烩,整体的体型系数在各方案中居中,虽然由于裙楼部分存在部分内区,需要机械通风,但是能耗并不大,所以总体计算得到的全年一次能耗在各方案中处于居中的水平。

4结论

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3

装置艺术重在造型之美

墙体最主要的功能是承重,继而才承担了分隔空间、造型艺术、收纳整合等其他功能。居室中有部分的墙体不承重,可根据空间布局的需要,打通或闭合,创造出多样的空间分隔可能。据统计,墙面面积是居室使用面积的三倍多,也是占据人们视线最多的地方。在公共领域的客厅、餐厅、厨房、楼道、玄关等处,以及私领域的卧室、卫浴空间,都能找到墙面设计的踪影。特别是电视主墙面、沙发背墙面、卧室床头墙面这几个空间因使用频率高、运用普遍,集中体现了墙面设计的运用技巧和设计变化的趋势。

电视主墙面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般出现在客厅、影音室、会客厅,长久以来它一直是一个家庭物水平与欣赏品格的体现与象征。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国人对欧式风格一度非常青睐,电视主墙面装饰趋于奢靡华贵。金属软包材恢弘大气,镜面玻璃将居室映射得金碧辉煌,壁炉造型也不时出现在此类风格的豪宅别墅中,但随着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国人品鉴水准的提高,墙面的功能诉求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电视主墙面已从“头脸显现”的功能中解脱出来,以人为本,注重空间动线流畅成为墙面设计的新准则。

电视主墙面根据居室风格的不同,可通过石材、砖、金属、玻璃、木皮、不锈钢、壁纸、墙漆等一种或是多种材雕望造型、营造气氛,藉以呈现简洁、时尚、前卫、异域等不同风格。为打造空旷感,有的墙面干脆留自,或是直接用清水墙,也有的以整面石材铺设,利用自然光线呈现自然氛围(图1)。纵观近年来的台湾案例,我们会发现,为应对空间格局变化的需要,电视主墙的视觉聚焦的地位也有日益为功能所取代的趋势。可活动的电视主墙面因此应运而生。要么通过为电视设备安装可转动的轨道,增加电视主墙的空间覆盖区域,要么通过打掉实墙,替换成不锈钢材的可36。度旋转的墙面,既为空间打造了一面活动墙体,又在墙面移动时呈现出“面”或“线”的变化,承应着空间之间的开合关系(图2)。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墙面空间都是可以移动的,像沙发背墙就相对固定,它一般与电视主墙面对应。与电视主墙面擅于造型雕塑的装置功能相比,沙发背墙也通过摆设装饰挂画、雕塑艺术品等来提升墙面的装置功用,甚至通过实墙的重新整合,打造采光俱佳的墙面形态,譬如在墙面上开设具有东方韵味的透窗来营造通透之感(图3),将居室的风格主题进行了延伸。同时,它还肩负着新材的创意创想。智能LED的光线变化,白色钢琴漆镂空造型板饰面、红砖背景墙都可以根据风格需要运用至沙发背墙的设计中去,创造出超乎常规的视觉体验。而私密领域的背景墙面,造型艺术也无处不在。彩绘是平面艺术的直接体现,在异域风情的居室中最为常见。来自普尔旺斯的绚烂阳光、童话瑰丽的景象,都能一一呈现。彩绘虽能带来出彩效果,但也有因格调不高显得俗气的,所以在选用时,一定要紧贴风格要素,且注重彩绘的感(图4)。

墙面设计与空间的关系

一位设计师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墙面设计已经走出了纯装饰的单调之路,为装饰而装饰不再是唯一的设计标的。居室中的墙面设计已与采光、隔断、扩容等空间布局发生着重要的联系。在我们看来,藉由墙面在空间中所处的地位,进行透视、隔断、组合的处理,因势利导以达到空间融合,这正是墙面设计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所在。为了空问的融合,特别是在强调室内外景致呼应的空间,墙面设计也可以适当弱化。案例中,开窗处理以及通透的室内布局,引导了日照和风向的动线,因此空间内的家具都选用了造型简洁,但具有强大实用功能的产品,以呼应绿意盎然的窗外景致。落地窗成为最好的沙发背墙风景,电视主墙位置为低矮的电视柜取代,墙面设计不再是重点,但却达到了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呼应、融合(图5)。

隔断是墙面设计与空间关系的另一个重点。之前提及的活动电视墙面可灵活实现空间开合,而透过透视也能创造隔断的另一层面。展示柜采用开放式处理,既隔断,又互相透视,为有限的客厅空间创造景深,将视觉引入至书房(图6)。而这种藉由展示柜体的作用在一些个案中也会被清透的玻璃材所取代。特别是在复式挑高结构中,居室面积不算大,但又需划分出细致的空间分隔,实体墙面会显得过于沉重,但选用清玻璃对墙面进行围合,则能减少沉闷,带来通透之感(图7)。私密的卫浴空间为了分隔出洗浴区,也会对墙面进行一些处理,譬如造型上的“S”,同样采用石材,但字母的曲折隔断之间带来光影的变化,也算是小空间的妙处。墙面设计也兼顾了空间收纳、扩容的功能。除了电视主墙面,沙发背墙的收纳主要是与家具共同组合来实现。通过家具定制,畸零角落的面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背墙顶部至下,除专门留下沙发位置外,顶部放置空调封口、储藏柜,中部是书柜、展示柜、酒柜,形制多样,可整合收纳空间的同时,将空间化整为零,收到扩容的效果(图8)。而走道背墙大多易被忽视,却同样可做收纳之用。走道空间比较逼仄,在进行收纳处理时,可透过灯光布局、玻璃镜面反射,扩大走道空间的视觉效果。像这个案例中,特别定制的块状家具错落有致,既能存放美酒,也能成为一道独立的艺术墙(图9)。

材的颠覆与创新

极具LOFT情结的红砖墙,可以砌成一整排墙面柜,用于存放影音厅的碟片(图10)。若这仅仅是材的颠覆,那么很多新型的材则是富有革新的创想。它是材革新的先导,又折射出设计师对材运用的理解。

智能LED灯光系统运用于墙面中,可随心调节光环境。案例在大面积白墙上,做出如月球表面般的浅坑,并内置无数盏LED灯。手法简单,却调节出宛如星空般的室内装饰效果(图11)。除了运用LED灯创造墙面的唯美效果外,攀岩墙(图12)与软木墙(图13)的材创意则有点特异独行,它探讨了不同材在空间墙面运用的可能。攀岩墙利用本来高低悬殊的天花,高的一侧墙壁成为攀岩壁,矮的一侧定制床垫,分隔出睡眠区与玩乐区,颇具玩味。软木材灵感源于工作室,将其运用于书房,实现了其功能角色的互换。

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4

关键词:空间;设计;视觉;关系

1概述

1.1室内空间概念

目前我国有很多建筑是首先考虑到外形,在由外向内进行空间设计,这导致了室内空间的不合理。这类问题在住宅设计中经常出现,有些居住建筑从外观上看很漂亮,但内部空间却不好用,像这样由其内部空间不合理导致的商品房不好销售的例子在房地产界很多。除新建筑外旧建筑改造与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问题,一些废弃的厂房、影剧院、体育馆在进行合理的空间的室内空间处理后,完全可以满足新形势下的使用功能和审美需求。例如上海新天地、别经798工厂的改造和利用就是成功的案列。这些类型的空间在经过设计后都可以达到我们的视觉审美要求。

建筑空间就是由这些实在的限定要素:地面、顶棚、四壁围合成的空间,就像是一个个形状不同的空盒子。我们把这些限定空间的要素称为界面,对建筑内空间的设计与改造就是通过对6个界面的处理来完成我们的空间组织与界面设计的。界面有形状、比例、尺度和式样的变化,这些变化造就了建筑内外空间的功能与风格。使建筑内外的环境呈现出不同的氛围。

图1地面

图2墙面

图3顶棚

1.2视觉艺术传达的概念与特点

现在,很多的学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都会取名为视觉传达设计,但是刚进入的很多学生都很理解视觉传达的意思,不知道未来到底是做什么行业等问题。视觉传达在传统专业定义上主要有字体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广告设计等行业,并没有与室内设计这样的专业性强的行业挂钩起来命名,但今天我就要讲到室内空间设计到处都充满着视觉艺术。

在我的理解中视觉传达是通过图像、画面等不需要语言传达信息与情感、审美的,室内空间是人与人生活与交流的空间,处处都是人所反映的审美与爱好,所以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界面的设计给人视觉感受时都是一种传达。

2室内空间设计与视觉艺术的关系

1.1六界面的视觉艺术

(1)墙面的视觉艺术。墙面作为空间占面积最多的界面,就如设计师创作灵感挥洒的画布,空白的墙面是如此具有可塑性,让设计师们大放异彩。它可以是不同形式的体现。不同的材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造型、不同的点、线、面都可以塑造出完美的画面与视觉感受。几何形状是家居装饰中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之一 ,在墙面上也同样给人心灵震撼的触动。

(2)顶面的视觉艺术。顶棚设计艺术的思考顶棚是界定空间的三界面之一,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部分,顶棚对建筑内部空间的塑造和空间精神品质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在中国古代藻井艺术以及西方经典顶棚设计作品中均有充分的体现。顶棚可以做出很多造型,很多设计师在公共空间都会很大胆的做出很多魅力的设计,在顶棚的设计中有一个缺一不可的,那就是灯,在灯海里也同样有着给我们很多心灵震撼。我们也同样来看下相关的案例。

(3)地面的视觉艺术。地面设计跟其他界面一样可以通过色彩、材料、质感、造型等种种因素,结合相应的场所、环境、文化等要素设计,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2.2色彩在六界面中的视觉艺术

色彩是室内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既有审美作用,还有表现和调节室内空间与气氛的作用,它能通过人们的感知、印象产生相应的心理影响和生理影响。室内色彩运用得是否恰当,能左右人们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活动,色彩设计在室内设计中有如下作用:

(1)调节空间感。运用色彩的物理效应能够改变室内空间的面积或体积的视觉感,改善空间实体的不良形象的尺度。例如一个狭长的空间如果顶棚采用强烈的暖色调,两边墙体采用明亮的冷色调,就会弥补这种狭长的感觉。

(2)体现个性。色彩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个性,一般来讲,性格开朗、热情的人,室内选择的应是暖色调;性格内向、平静的人,选择冷色调。喜欢浅色调的人多半直率开朗;喜欢暗色调、灰色调的人多半深沉含蓄。

(3)调节心理。色彩是一种信息刺激,若过多高纯度的色相对比,会使人感到过分刺激,容易烦躁,而过少的色彩对比,会使人感到空虚、无聊,过于冷清。因此,室内色彩要根据使用者的性格、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社会阅历等,设计出各自适合的色彩,才能满足视觉和精神上的需求,还要根据各个房间的使用功能进行合理配色,以调整心理的平衡。

(4)调节室内温感。气候温度的感觉随着不同颜色搭配方式而不同。色彩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色彩方案主要是为了改变人对室内温度的感受。比如寒冷地区的色彩方案应选择红、黄等颜色,明度可以略低,但彩度必须相对变高;温暖地区可以选择蓝绿、蓝、蓝紫等颜色使其明度升高,降低它相对的彩度。但是,季节和地域的气候是循环变化的,因此要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地区的常态来选择合适的色彩方案。

总体来说从室内角度来看视觉艺术显得无处不在,在室内设计中有许多装饰材料本身就充满艺术,用不同的肌理不同的画面来展示材料它自身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书鸿.室内设计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5

关键词:暖通空调;节能环境;建筑优化

一、暖通空调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对节能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暖通空调领域中新的设计方案大量涌现,针对同一个设计项目,往往可以有几种、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可以选择,设计人员不得不进行大量的方案比较和优选的工作,设计方案技术经济性比较正在成为影响暖通空调设计质量和效率的一项重要工作。暖通空调设计方案的评价因素很多,一些因素很难定量表述,许多因素又不具可比性,每种设计方案往往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面对众多的设计方案,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在各方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目前在设计方案比较中存在的一些混乱状况使设计人员无所适从。

如何对暖通空调设计方案进行科学的比较和优选,是暖通空调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技术难题,根据暖通空调的系统构成和运行方式,通过分析HVAC 系统可知,需要用于管理、计量和优化控制的变量很多,并且由于系统的多变量动态响应时间和要求的不同,而且还要完成系统的优化算法和控制器参数自整定的任务,使得软件系统的数据类型和数据结构非常复杂,智能建筑节能是世界性的大潮流和大趋势,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是21 世纪中国建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和热点,节能和环保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建筑节能的关键又在于提高能量效率,因此无论制订建筑节能标准还是从事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都应把提高能量效率作为建筑节能的着眼点。智能建筑也不例外,业主建设智能化大楼直接动因就是在高度现代化、高度舒适的同时能实现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以达到节省大楼营运成本的目的。

二、暖通空调的节能环境原理

由于暖通空调的主要功能包括: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这三个方面,缩写HVAC,取这三个功能的综合简称,即为暖通空调。其空气处理过程有以下步骤:首先是空气进来以后,除了引进新风以外,可以把空气进行冷却处理,然后就进行过滤处理,过滤处理以后,增加了几大特点:增加电子除尘器,它主要可以捕捉非常小的颗粒的灰尘,一般来讲它可以捕捉一个微米的灰尘,而这个灰尘的范围内大部分都是细菌、病毒、烟尘,或者是异味这样就都可以过滤掉;另外就是会增加一种加湿设备,这个加湿器可以创造我们房间的加湿达到40%左右的相对湿度,这样人会感到很舒适;暖通设计是指该项目中的所需要的“空气调节系统”简称“空调系统”。一般“空调系统”包括制冷供暖系统,新风系统,排风(排油烟)系统等的综合设计;空调采暖冷热水为四管制系统, 变流量运行;冷热水各设3 个二级泵系统,分别为风机盘管系统、空气处理机组系统、辐射地板系统。其中风机盘管空调冷水系统全年使用,风机盘管热水系统和热辐射地板系统冬季全天运行,以保证冬季夜间值班采暖的需要。冷热辐射地板系统分别需要大约18/21℃冷水和45/35℃的热水,设置三通水温调节阀,使7℃冷水和60℃热水分别与各系统回水混合调节到需要的冷水和热水水温,空调冷热水系统分别采用闭式气压罐定压,各设置补水调节水箱和2 台补水泵,补水泵受系统压力控制启停,当水系统受热膨胀后,压力高于停泵压力时,膨胀管道上的电磁阀打开,使膨胀水量回收到补水箱,空调机组、新风机组送风总管上设温度传感器,其所测风温与设定值比较后,输出电信号,调整回水管比例积分电动调节阀的开度,调节水流量,保证回风温度在设定的波动范围内,控制原理:按时间程序和最佳启停控制送回风机运行,DDC 控制器将检测来的新风温度和室外温度设定经过比例计算逻辑判断后,调节合适的新风阀和回风阀开度,以保证在四季能提供足够的新风量,而在新风温度接近室内温度设定时,更尽量引入新风,使其达到节能之功效,起动次数、运行时间累计。根据新风温度、室内温度和房间温度设定值,通过最佳启停控制器,计算出空调机开/ 关的最佳时间,以达到节省能源。

三、暖通空调的建筑优化设计

工程设计中可以视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优的效果。例如,办公、商场等场合,夏秋季在清晨时通过程序启动空气处理机或新风机,利用室外凉爽空气对室内全面换气预冷,既节约新风能耗又提高了室内空气品质,通常BA 遵从的是中央控制站集中管理的原则、有时也有其不便的一面。在某些场合将空调、通风系统的参数的设定功能放置在现场可能更符合使用者的需要。DDC本身并不提供这样的功能,需要专门部件来实现。这类功能接近VRV 控制面板的设定器给房间的使用者带来极大的便利和舒适性,必要时应积极采用,在满足扩展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控制网络的拓扑结构应尽可能简化、清晰,无论基于RS485 总线或基于LonTalk 总线的控制网络都是如此。分支、分级多的网络管理复杂、可靠性低。LonTalk 总线在理论上可以组成任意拓扑结构的网络,这种布线设计的随意性如果运用不当,在工程实践中仍然是有技术风险的,并可能增加系统的投资。小型工程尽可能运用基于RS485 总线的控制网络,采用“手拉手”的布线方式,大型工程可以考虑楼层网络分级,暖通空调专业的节能设计,是以暖通空调系统为核心,只要做好建筑室内环境的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就完成了暖通空调专业设计的任务,不需要考虑建筑外墙设计和空调向室外排热给整个城市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对暖通空调专业来说:“城市热岛效应”越严重,建筑越需要套更多空调;相反,如果建筑维护结构节能设计得好,建筑能耗明显减小,“城市热岛效应”明显降低,城市夏季夜晚气温都比目前低7~8℃,几乎就不需要开空调了,这显然给城市带来了方便。

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6

1.课程涉及面较广,学生对设计任务畏难心理严重,学习兴趣低

商业空间设计涉及专卖店、餐饮、娱乐、酒店等多个公共商业空间,每一种空间的设计任务与学生之前所接触的家装空间相比,难度都比较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设计工作,设计经验的积累也仅限于家装,因此大多数同学刚开始接触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学习兴趣不高。

2.课时安排不够,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无法紧密结合

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课时通常为72学时,在这短短的72学时中,教师想要带领学生完成每一个设计任务,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很多设计任务变成了教师讲解、学生欣赏设计作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无法实践。

3.分组完成设计任务,教学效果难以真实检验

由于课时安排少,为了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可以接触每一个项目任务,教师们通常会采用分组完成设计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但由于无法随时跟踪检查设计任务的进度,不免在学生分组的小团队中存在偷懒现象。

4.设计方案与现实材料和施工工艺等严重脱离

由于商业空间的每一个设计任务都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过程,但是学生在校期间很难对材料和施工工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造成设计方案与现实情况严重脱离,设计无法与实际项目接轨。

二、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改革的方向

1.运用项目教学法尽量以真实项目为载体

采用真实的案例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基础,选定实际项目案例,并拟好设计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上的要求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市场调研以及资料的查阅和收集。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到真实的项目现场进行现场勘察以及资料查阅后,对项目案例进行设计构思、绘制平面设计草图等,再回到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讲解草图方案的形式向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初步方案的展现和汇报。同学们可以针对设计项目进行点评、归纳、总结,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参与程度,并且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2.合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教学

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实现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商业空间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教学,为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两方面的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取得实际工作经验,为提高设计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打下基础。

3.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