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范例6篇

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

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范文1

关键词:丘陵山区;耕地土壤;治理;修复

中图分类号:S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39

1 概述

吉林省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呈阶梯式下降,东部分布长白山地原始森林,西部分布草原湿地,是吉林省重要的生态屏障[1];中部为松辽平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36%、58%和6%,山地丘陵占绝大部分。

长期以来,吉林省丘陵山区农业发展受到环境,耕作模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多是小规模生产,农业生产以人力畜力为主,成本高,效率低,机械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平原地区[2]。

环保部的《中国土壤环境保护政策》称,土壤是污染物的最终受体,大量水、气污染陆续转化为土壤污染,损害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 国内外研究分析

目前,从土壤学研究的整体水平看,美国是世界上土壤学研究最发达的国家之一[3],其在防止土壤侵蚀、进行土壤保护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土壤侵蚀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土壤科学研究及土壤改良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建立了一整套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美国创造的土壤少耕、免耕理论与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世界农业发展和土壤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在提高山地的农用地利用率方面取得很好的成效,通过对田间地块进行区划,在复杂地形上进行原山坡造旱田工程、斜面旱田工程及梯田工程,极大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造成后的农用地面,通过一系列的农地保全计划,得以持续发展。

与美国、日本等山地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山地丘陵现有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还处于起步阶段,治理与保护手段单一,普遍存在土地利用率低、土壤质量不稳定、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目前,国家已加大该方面的投入力度,科研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在土壤的成分、形成机理上研究较多,污染治理与修复上的研究较少。

3 吉林省丘陵山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吉林省现有耕地面积560万hm2,耕地总量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3左右,基本农田483.4万hm2,旱地面积35.02万hm2,水田面积66.67万hm2。吉林省在地形上从平原到山地,在气候上从湿润到干燥的自然条件十分复杂。从植物生长上,从森林到平原,形成了这种由东到西的逐渐变化,这也导致了吉林的土壤有着很复杂的类型[4]。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区丘陵地块小,作物品种过多,生产规模小,农机化水平低,土壤的片蚀、细沟侵蚀和风蚀严重,水土流失,流域水污染严重,主要有以下几点:

3.1.1 水利条件差

山地的水利设施没有发展,管理山地比平地困难的多,容易发生灾害。

3.1.2 土壤不良

在东部,生草灰化土及灰化棕色森林土116万hm2、沼泽土草甸土30万hm2。其中生草灰化土是吉林东部最主要的耕地土壤之一,它分布在低丘陵地形上。这种土壤适种小米、大豆、高粱,在生草层较厚的土壤上肥力较高,无生草层被冲刷之后,露出灰白层,则肥力很低。

3.1.3 坡度的问题

坡度是山地独特的问题,由于有了坡度,对劳动效率和作业效率的影响大,和平地比较坡地上劳动繁重,所以坡地的农业生产费用中劳动费用所占的比例最大。

3.2 原因分析

3.2.1 地形地貌和农田基本条件成为土地污染治理与修复的瓶颈

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地块小且分散,地面高差大,道路崎岖难行,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3.2.2 土壤类型多样、水土流失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不便

丘陵山区土壤类型多样,酸性土壤改良难度大,耕层薄,有效土壤量锐减;有机质仍处在缓慢下降阶段,有机胶体老化趋势明显[5];植物营养不平衡,缺素症发生频繁;化肥用量居高不下,利用率普遍不高;土壤生态环境恶化;粮食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下降。

3.2.3 经济因素影响了农民的土地治理保护观念

由于市场导向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农民不愿意采取土地治理保护措施。

4 吉林省丘陵山区耕地土壤治理和修复的思路及对策

4.1 总体思路

4.1.1 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尤其是特色农机化

目前,丘陵山区的农业生产以传统方式为主,生产手段极为落后,提高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要借鉴平原地区经验,根据丘陵山区地理和气候的多样性决定发展方向和模式,尤其是适应农艺要求的特色农机。

4.1.2 改良酸性土壤,增加农用地面积

吉林省丘陵山区主要耕地土壤都属于酸性土壤,其改良主要采取2种措施:种植多年生牧草或其它植物;施石灰石、硅酸盐和酸化磷矿粉。在进行机械化作业时,由于坡地的土壤肥力低,所以要在深耕的同时进行施肥作业,还可以加一些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4.1.3 探索适用山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推广方式

山区地块小而分散,作物品种多,人口分散,道路弯多而窄,所以要采取适合山区特点的农机推广方式。

4.2 对策

4.2.1 设立农机专项资金项目,提高购机补贴额度

山区几乎没有农机专项资金项目,而购机补贴额度偏少。很多农民想买农机,却享受不到国家的惠农政策,导致山区实用的农机具奇缺;农机作业费用偏高,超过了平原的标准。

4.2.2 改善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条件

要修建机耕道,将农业作业地块连接起来,建设和农业生产、农艺要求相适应的道路基础设施,提高农田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2.3 设立专门的土地机构,进行丘陵山区的土壤改良工作

建立电子计算机化的土壤数据库,进行土壤资源的调查与利用工作;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用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技术改良土壤,扩大农用地面积。

4.2.4 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中小型适用农机具

通过试验示范逐步推广适合于山区机械化发展技术路线的主推特色农机具,如水田耕整机械、步行式插秧机、微型收割机、茶园微耕机、植保机械及中小型加工机械设备等。

参考文献

[1]王鸿斌,赵兰坡,王淑华等.吉林省超高产玉米田土壤理化环境特征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8,16(4):152~157.

[2]吴海燕,孙甜田,范作伟等.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产量效应[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31(4):299~307.

[3]龚子同,王志刚,Jeremy Landon Darilek等.20世纪美国土壤学家对中国土壤地理学的贡献[J].土壤通报,2010,41(6):1491-1498.

[4]王鸿斌,高强,赵兰坡.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玉米科学,2010, 18(5):96~98.

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范文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5.016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 on the importance of soil factors to the quality of arable land,and get Nong’an County,Jilin Province as a case. Based on date from farmland evaluation in Nong’an County, making sure what soil factor limit the quality of arable land and proposing targeted soil improvement method. Then calculate the degree of arable land quality and analysis the effect of soil improvement to the degree of arable land qua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soil factors exist to limit the quality of arable land in experimental zone, they are soil organic content, soil construction and soil pH. Through improvement of these soil factors in different combination, the national natural degree of arable land quality from 11 to 10 and national utilizable degree from 10 to 9 at most in Nong’an county. Correspondingly, the national natural degree index of arable land quality from 1 756 to 2 345 and national utilizable degree index from 1 003 to 1 242 at most. Soil improvement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rable land quality enhancement.

Key words: soil improvement; arable land quality; land remediation; Nong’an County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后备资源匮乏,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还将占用大量耕地。稳定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挖掘产能潜力则是破解耕地保护难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方法[1]。土壤作为组成土地的自然要素之一,是植物生长的基地。作物生长需要的具体条件虽然各有不同,但除阳光外,其余的条件全部或部分是由土壤供给的。在《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中,其所推荐的13个农用地分等因素中有9个与土壤直接相关[2-5]。由此可见,土壤对耕地质量有显著影响。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耕地整治和基本农田建设多关注于田水路林村等方面,缺乏对耕地不良土壤性质的有效改良措施,使得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并没有明显提高[6-13]。何冠谛等[14]在喀斯特地区进行的土地整治研究对土壤有所涉及,但偏重于土壤调查。在土地整治中引入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提高耕地基础地力的主要措施[15-17]。张德才等[18]应用5年耕地土壤定位监测取得的数据,对作物产量、肥料施用和土壤主要养分属性状况等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良土壤的途径。吴金华等[19]结合陕西省神木县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分析了相关因素对土地等级的影响,提出了土地整治的重点方向和主要工程内容。而全国土地整治规划提出要将耕地质量提升一个利用等别,基于此,本研究针对不同土壤限制因子提出改良方法,明晰在差异化投入水平下进行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的影响,为转变耕地整治模式、提升耕地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提供思路和方法上的借鉴,符合中国土地整治的基本方向[20-27],有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1 研究区概况与典型试验区确定

1.1 研究区概况

农安县隶属吉林省长春市(124°31′-125°45′E, 43°55′-44°55′N),位于长春市西北约60 km2的松辽平原腹地(图1)。目前,建成区20 km2,常住人口23.2万人,初具中等城市规模。全县总人口120万,其中农业人口90万。根据2011年农安县土地变更调查,全县农用地面积436 183.68 hm2,耕地面积390 160.21 hm2。农安县耕地等别(利用等别)分布表现为高等地和低等地少,代表较优效益的中上水平的利用等别较多。其中9等别地最多,10和8等别地数量相当,这3个等别的面积之和为367 718.17 hm2,占全县耕地的94.24%。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农安县农用地分等工作以及农安县耕地质量等别成果补充完善工作。

1.2 确定典型试验区

为便于进行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影响的对比分析,根据农安县耕地的质量状况,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且存在多个土壤限制因子的田块作为试验区。试验区位于农安县西北部的西林村,面积346.04 hm2,县域内与其质量状况相似的耕地面积较大,存在剖面构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酸化程度3个土壤限制因子。试验区一年一熟,基准作物为水稻,其在农安县的位置如图2所示,试验区耕地质量情况见表1。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技术路线

农用地分等指标及其分等过程较好地体现了土地生产力形成的机理[28],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来衡量耕地的质量,能够客观地揭示耕地生产力,理清土壤因素对土地生产能力的影响,明确土壤限制因子改良的实际作用效果,为耕地保护、耕地整理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29]。农用地分等别有3个层次的评价成果,即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土壤限制因子改良直接影响的是自然质量等别,而利用等别体现的是实际生产能力,因此,选取国家自然质量等别和国家利用等别作为衡量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提升效果的指标。

首先通过对农安县耕地质量情况的调查分析选择典型试验区,再确定此试验区影响耕地质量等别的土壤限制因子,并提出针对各个土壤限制因子的改良措施。在对试验区存在的土壤限制因子选取一个或多个进行不同组合模式改良后,根据农安县农用地分等流程再对其进行分等评价,以此评判试验区改良后的耕地质量情况。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不同改良组合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提升的影响。

2.2 耕地质量等别转换模型

在判别改良后耕地的质量等别时,为使评价结果全国可比,需对评价县级成果进行部级转换。按照省等与国家等转换关系,将农安县计算的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结果对应转换为部级自然质量等指数和利用等指数,并依据规定隔断划分出部级农安县耕地自然质量等别和利用等别。按照农用地分等工作中确定的吉林省农用地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的回归方程,确定农安县耕地省级等指数向部级等指数平衡转换模型为:

ZG=ZS×2.088-110.836;

LG=LS×1.311 6+371.44;

式中,ZG表示部级自然等指数;ZS表示省级自然等指数;LG表示部级利用等指数;LS表示省级利用等指数。

依据等指数平衡转换规则,计算汇总单元的部级等指数,按照400分的等间距确定部级自然等别,按照200分的等间距确定部级利用等别。并按要求转换成1等别最优、15等别最差的表示方式。

2.3 不同改良组合模式设计

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中关于吉林省农用地分等工作推荐因素的规定[3]与土壤限制因子筛选方法[30-32],结合农安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确定试验区耕地质量土壤限制因子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剖面构型、酸碱化程度。针对这3个土壤限制因子,提出不同的改良组合模式,借此对比分析在不同改良组合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的影响。

探索单个及多个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的影响。单因子改良指对试验区存在的3个土壤限制因子中的一个进行改良;双因子指对试验区存在的3个土壤限制因子中的两个进行改良;3因子改良指对试验区存在的3个土壤限制因子全部进行改良。不同改良组合模式设计如表2。

3 改良效果与分析

通过分析试验区改良前后的耕地质量情况(见表3),可以明晰在不同改良组合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等别的提升效果。

在单因子改良模式下,即对试验区存在的3个强烈土壤限制因子中的一个进行改良的情况下,耕地的国家自然等指数与国家利用等指数均有提升,但国家自然等和国家利用等可能均有所提升,也可能仅其中之一有所提升,亦可能两者均没有变化,这是由于一个耕地等别对应的指数是一个区间,单个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后的耕地质量指数可能无法越过原有的等别区间。但从国家自然等指数与国家利用等指数的变换情况可知,即使是单个土壤限制因子的改良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耕地的质量水平。

在双因子改良模式下,即对试验区存在的3个强烈土壤限制因子中的两个进行改良的情况下,耕地的国家自然等指数与国家利用等指数均有明显提升,国家自然等和国家利用等提升的概率与幅度与低投入水平下相比均有所提高,但也并非两者均必定会提升,这是由于一个耕地等别对应的指数是一个区间,而选择进行改良的两个土壤限制因子可能限制强度并没有达到能够引起改良后的耕地质量指数超越原有的等别区间的强度。但明显可得出的是在双因子改良模式下,耕地质量情况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比较容易直接引起耕地质量等别的变化。

在3因子改良模式下,即对试验区存在的3个强烈土壤限制因子均进行改良的情况下,耕地的国家自然等指数与国家利用等指数均显著提升,国家自然等和国家利用等也均有所提高。由此可以得出在3因子改良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提升耕地质量等别的效果明显。

4 小结与讨论

在不同改良组合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对耕地质量等别的影响程度不同。3因子改良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往往能直接提升耕地质量等别,对提升耕地质量效果显著;双因子改良模式下,耕地质量等别是否提升取决于改良的土壤限制因子的限制强度及其在耕地等别评定中所占的权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耕地的质量水平;单因子改良模式下,土壤限制因子改良往往不能直接提升耕地质量等别,但其耕地质量指数一般会有所提升,对提高耕地质量的效果比较有限。

对农安县典型试验区存在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剖面构型和土壤酸碱化程度3个土壤限制因子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良措施,并在组合模式下进行相应改良,国家自然等最高提升1等,国家利用等最高提升1等,最大提升效果将国家自然等指数从1 756提升至2 345,将国家利用等指数从1 003提升至1 242。

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范文3

谢勤,农艺师,现任江汉石油管理局农林处园林工程公司党支部书记、副经理。长期从事苗木种植养护及园林绿化设计、施工组织工作。

城市行道树能为城市人民提供绿荫,调节与改善街道小气候;能防止风沙和水土流失;能净化城市空气、阻滞烟尘:能减弱噪声,给城市人民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加快,因为土壤板结、营养面积小、土壤营养恶化等原因经常引起行道树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因此,加强对行道树的养护管理是城市园林管理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对行道树生长情况作了深入的研究,包括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和土壤测定,对行道树树势衰弱的原因有了初步的判断,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行道树的复壮途径。

行道树生长衰弱的原因

土壤透气性差 树木一般在土壤容重低于145g/cm3时才能正常生长,但现代城市中人口稠密,土壤受到了频繁、严重地践踏,土壤容重达1.5g/cm3~1.8g/cm2。在这样板结坚实的土壤中,土壤孔隙度变小,含氧量减少,树根就会窒息死亡,即使不死也会导致树势衰弱。

营养面积小 城市道路下分布着各种管线(如水管、电力电缆、通信光缆、热力管道、煤气管道等等),它们挤占着行道树有限的地下空间。而另一方面,树池空间留得太窄太小,上口大多为一平方米甚至不足一个平方米,而且树池外全用水泥铺面;在热衷于栽植大树、追求立竿见影的绿化指导思想下,栽上10cm上的大树后,根本就不能满足树正常生长的需要。在自然状态下,树木根系的水平分布范围通常与其树冠的垂直投影一致,甚至大于其投影面积,而根部有吸收功能的须根多分布在其根系。随着树木逐年长大,其根系也不断扩大,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其生长的需要,并且保持树木直立挺拔而不倒。一旦树木赖以生存的地下空间过于狭窄,树木根系不能向外扩展,致使根系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进而导致树冠发育不平衡,最终树干倾斜或倒伏。同时,由于树木地下生存空间的狭窄,很容易造成根系伸出地表,造成路面隆起不平。

土壤营养恶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类活动直接造成土壤营养恶化。如美容美发店、餐馆饮食店、汽车修理店、洗车、夜市烧烤店等等大量商业门店的废弃化学物,给城市土壤留下大量的有害物质,如酸、碱、盐、油脂等等,造成城市土壤和水体污染:而城市工业污染更为严重,废水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如酚、氰化物等,它们沉淀于土壤中,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变得板结,并使土壤贫瘠化和盐碱化,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甚至造成树木死亡。另外,城市道路土壤中含有大量建筑废弃物,它们对行道树的生长也产生不利的影响。

土壤积水,排水不畅。树根的深度因不同树种和土壤质地、土壤水分的情况而异,大多在1m~2m间。土质疏松,透气性好,地下水较深的地方,根系就长得深些;土壤密实,透气性差,地下水浅的地方,根系就浅些,目前城市中的行道树多生长在透气不良的土壤中,有的甚至分布在地表5cm~10cm的表土层内,遇到高温季节,尤其是干旱时,很容易造成须根生长不良或植株死亡。

解决行道树衰弱的途径

改良土质,提高土壤透气性。不同土质的土壤,透气程度是不同的,改造粘土最好掺1/3以上的河沙以利透气。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曾对城市建筑物前的雪松进行换土施肥工作,其效果显著,至今仍生长良好。城市行道树位于人行道上,由于行人践踏,土壤板结严重,我们可以在树周围埋树枝或粗木屑,结合换土施有机肥以增加土壤孔隙度。具体做法是:沿树冠边缘正下方在树干四周按辐射状(依根生长方向)由树外向树内、由浅入深挖开土壤,在发现树根处挖直径1m、深80cm以上的树坑(或宽60cm~70cm、长2m的沟,挖时尽量少伤树根);然后在坑底放入10cm厚的砾石或碎砖瓦,以保持底层有良好的渗水性;再在砾石上覆盖厚10cm~20cm富含有机质的沙土(或园土或沙土掺厩肥、堆肥、化肥等);沙土层上埋2层~3层厚20cm左右的枝条,每层枝条之间铺上10cm-15cm厚的沙土:最上面覆土15cm以上。

保持地下良好的排水。土壤即使经过改良,如果排水不畅,同样堵塞其内的透气孔隙。因此,要经常检查排水情况,发现排水不畅,要增设沟、管、井等排水设施,在雨季尤应如此,才能使土壤内过饱和水分经排水设备导入地下。

解决人行道铺面的透气性,当前,城市人行道铺装多用水泥砂浆作垫层,上面用水泥砖铺面;有的用石材铺面,还有的人行道干脆用水泥混凝土直接封面。这种铺装造成自然降雨白白流失而不能渗入土壤,树根得不到充足的水分。由于雨水不能渗透到土壤中,土壤中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不能及时排出土壤,而树根和土壤微生物活动需要的氧气也不能及时被传送到土壤中。因此,即使我们改善了下层土壤的透气性,树根也会因为这种铺面而无法得到水分和氧气。所以我们必须改进人行道的铺装方法,改用透气砖或用耐践踏、透气性好的建材产品铺面,解决人行道铺面的透水、透气性。

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经验。例如,北京古城中的铺地砖平面呈长方形,断面上大上小,立体面呈梯形。铺设地面时,砖缝不加勾砌,砖与砖之间形成三角形孔隙。砖下衬砌的灰浆是厚10cm的白灰胶结土(灰土层),有一定硬度足够承受来自砖上面的压力,并可渗水;灰土层下面是一层厚8cm-10cm的灰黑土(肥土层),掺有大量有机物质;肥土层下面为自然黄土。这种铺面古老但科学,解决了人行道面的透气、透水性,植物生长基本不受影响。

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范文4

关键词:城市建设;园林绿化;园林用土;生态改良;合理调配;储备机制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 A

在城市园林绿化的实施过程中,苗木的种类、规格、外形、栽植与后期管理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而对立基之本的土壤却少有要求或敷衍了事,要么土壤质量差,各种建筑与生活垃圾混杂其中;要么贫瘠,缺少植物生长所需养料;或者土壤合格但深度不足,难以满足植物生长要求,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以现有管理制度与管理条件,奢谈通过后期施肥来改良土壤肯定是不现实的。我们也想回填好土,却突然发现,占用无数耕田(具备良好土壤) 的城市,竟然到了“无土”可用的地步。

1 问题提出的必要性

植物生长不良的现象在城市比比皆是,这其中有植物本身、养护管理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更有土壤的原因。健康茂盛的景观秘诀是良好的土壤质量,通过了解土壤不同类型的肥沃程度,是建设可持续景观的重要开端。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深度和理化性能2 方面,尽管不同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透气透水良好、深厚肥沃的中性土壤适合多数植物的生长。不合格的土壤,抑制了植物长势,增加了植物病虫害的感染率,降低了植物成活率与观赏价值,提高了后期的养护难度和成本,浪费了宝贵的植物资源和城市建设中本已有限的资金,由此影响了植物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更无从谈起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在发展,园林绿化的标准也要提高,要保证植物生长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性,前提之一是提供合适的土壤并为土壤的合理使用创造条件与环境,由此探讨城市园林绿化用土问题就很有必要性,尤其在适合植物生长表层土壤较薄的地区(如合肥) 更具有现实意义。

2 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

笔者从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出发,结合园林绿化行业的自身特点,提出以规划设计为源头、调配与改良为核心、辅助相关机制的系统解决方法。

2. 1 尊重自然,倡导场所的个性化设计现状场地中丰富的地形地貌是地域的特征,如把环境中这些因子纳入设计视野中,尽量避免对环境大动干戈,也许会使设计本身具有更多魅力和特色,也为设计人员的个性展示创造了条件。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不但使地理文脉得到延续,创造了丰富的城市肌理,也为建设时土壤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合理的规划应是寻求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最佳关系。当前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不是发展的规模,而是完全蔑视自然,忽视地形、表土、气流、水文、森林和植被。我们用推土机思考,用30 码的铲土机在规划,不顾现状、视场地为白纸的规划,实际上成了规划者的自我显耀,是对历史的漠视,是对自然的藐视,人类为此已经付出太多的代价,但我们至今似乎还没有完全清醒,就如我们仍然在重蹈别人先污染后治理的旧辙。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己。没有人类,自然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而没有自然,人类能生存多久?

2. 2 合理调配,建立信息共享网络目前中国多数城市建设处于快速扩张阶段,每年征用大量农田,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采取相应合理措施,缺乏整体性考虑,浪费了大量优质土壤。较可行的办法是在场地“三通一平”前,对优质表土要保存。场地内如有条件且建设需要用土,可就地中转集中存放,待土建完工后回填至绿地内;若场地有限或无需用土,可就近调配至城市区域内需土地点。城市的建设是一个不间断连续过程,理论上多余土壤能在城市区域内有效地利用而不必运到城外,往返运输不但影响正常的城市生活工作秩序,也造成了能源浪费和空气污染。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时无法消化,可集中运输至城市某一指定场所,储备起来,作为城市绿化的调配用土。要实现上述措施,实现土壤的合理利用,必须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网络,对一个城市的建设有总体地控制与了解,并能统一协调。

2. 3 生态改良,实施绿化用土储备制度调配新建设用地的优质土,对于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来说是远不能满足需要的,而从农田取土的后果更严重,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只会使破坏转移化、扩大化。解决城市用土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改良不合格土壤,并根据城市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储备相应的量。

下面几种城市代谢物,如能经过一定措施处理,不但能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透气透水性, 调节保湿性与酸碱性,固定其中危害人类健康的重金属,还能一定程度上实现城市区域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物质再利用,体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也是废物处理的一个既经济又环保的途径。①植物垃圾。每年城市中都会有大量的枯枝落叶等植物垃圾,燃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最好的办法是让它进入生物循环链,经粉碎机集中粉碎后,可作生态型铺装材料使用,环保节能,也可沤制成有机肥料,掺入土中改良土壤。②淤泥。城市湖面清淤的淤泥和污水厂沉淀淤泥,富含有机质,但直接使用对植物容易造成伤害,可行的办法是经处理后改良用于绿化用土。③粪便。无害化处理后改良土壤。④污水。结合污水的生态化处理,改良贫瘠土壤,使其恢复成具有生产力的土地。⑤生活垃圾。可转化为有机肥改良土壤。

城市储备和改良土壤需要一个较大的场所,可利用城市垃圾处理厂或城市废弃地等,一方面节约了土地资源,同时也可结合园林绿化改变现状场地的脏乱差的面貌。

2. 4 区别对待,合理使用优质土壤更换土壤过深,对植物生长当然无害,但不是经济的做法。优质土壤是有限的,不同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不一样,乔木、灌木和地被对土壤的深度要求也不一样,要区别对待,有效合理地使用有限资源,达到优化的目的。

2. 5 配套机制,保证措施的落实制定有关绿地种植土壤的强制性规定,健全行业主管部门机制机构,充实监理公司园林人才,形成与建筑行业类似的审批监督验收程序,不光有苗木规格质量和栽植规范,也应该强调土壤的要求。另外,由于优质土壤的调配牵涉到建设、园林、交警、市容、环保等多部门,因此要区别于一般的渣土,在手续上和经济上应给予实质性的帮助。

3 结语

土壤就如隐蔽在城市地下的基础设施一样,虽然它对绿化的作用表现不那么直接,但丝毫不能削弱它对我们的重要性,植物的后期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土壤的质量。土壤也是资源,合理利用也是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体现。让我们从细节做起,从基础性工作做起,不断进步和完善,逐步建立一个成熟而发达的园林行业。

参考文献

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范文5

东营区地处渤海之滨的黄河口三角州,土壤是由黄河水携带泥沙填海造陆发育而成。成陆时间较短,土层浅,且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平均埋深2.5米左右)。加之海潮倒灌侵袭,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一般表层含盐量在0.49-0.8%,最高可达2.2%以上。盐碱对植物绿化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植物生长表现出来。土壤中的盐分毒害植物的根系(以毛根为主),使植物根系组织受到破坏,失去吸收功能,使植物生长不良或致死。同时,由于地下水渗透压大于细胞液渗透压,从而使植物根系中的水分发生倒渗而脱水。树体越高,根系下潜越深,对树体的危害越大,轻者出现黄叶、枯梢等现象,严重的将导致树体死亡,所以在盐碱地地区很难见到参天大树,这也是树木更新换代频率较高的原因。

二、土壤盐碱化的成因

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盐碱化的发生与演变,均受地下水位的重要影响和控制,地下水位又是一个在气候、地形、特别是灌溉和排水活动影响下,反映非常灵敏的因素。

1、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积盐

当地下水矿化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地下水埋深愈小,蒸发量越大,土壤积盐越严重。即使在地下水矿化度较低的情况下,如果地下水埋藏较浅时,由于地下水因蒸发进入表层土壤中的水分较多,也会携带较多的盐分,使土壤积盐。只有将地下水控制在不致因蒸发而使土壤积盐的深度,土壤才不会发生盐碱化。

2、地下水位变化对土壤积盐的影响

地下水位的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和蒸发量(包括蒸腾作用)、灌水量和排水量的影响,地下水位的升降和水的平衡状况是一致的。一个地区,如果来水量(灌溉引水和降水)大于去水量(排水和蒸散)时,地下水位就要抬高;反之如来水量小于去水量则地下水位下降。在来水量与去水量处于相对平衡的条件下,地下水位也处在一种动态平衡之中,地下水位的这种动态变化与土壤盐分的变化密切相关,却又并非同步升降。当降水或灌溉时,地下水位抬高,但土壤盐分却又被淋溶,此后随着排水和蒸发,地下水位开始回降,土壤因蒸发开始积盐,即土壤因蒸发而积盐的过程发生在地下水位从高到低的回降过程中,直到水位降至临界深度以下。水位回降越慢,土壤积盐越多。毛细管向地表输水是有一定高度能力的,超过了这个高度,它就无力将地下水输送到地表,地下水就不会被蒸发,地面土壤就不会积盐,也就不会产生土壤盐碱化。当毛细管向地表输水量是零时,地下水在地表的蒸发量也为零。人们把这个零蒸发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叫做临界水深,相应的水位叫做临界水位。

3、地下水矿化度与土壤积盐

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是土壤盐分的重要来源,地下水矿化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壤的含盐量。在地下水位和土壤质地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地下水矿化度越高,地下水向土壤中补给的盐分就越多,土壤积盐就越重。即使地下水埋藏较深,蒸发量较少,但因其矿化度高,随毛管水进入土壤的盐量也大。

三、当前东营区对土壤改良的几点做法

1、“筑台田”相对降低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是土壤返盐的主要症结所在,抑盐先控水,降低地下水位,就可减轻地表返盐。实验表明地下水位降至4m以后,土壤返盐速度明显减缓。相对降低地下水位一般采取挖土堆山的办法,充分利用现有地形所挖出的土方,抬高地面,经过改良熟化后,即可成为适宜的绿化地。起伏的地形,抬高了种植地面,也相对降低了地下水位,使盐碱地树木根系摆脱高矿化地下水的侵害,为盐碱良和树木生长创造条件。

此种做法的不利之处是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每亩荒碱地筑完台田后可得良田0.4亩略多一点且动用土方量大。

2、“盐碱良剂”

中国农业科学院最近与山东省东营市合作,首次将纳米技术用于黄河口盐碱地的改良并取得较好效果。这项盐碱地改良技术主要是将以纳米技术制造的盐碱地改良剂“纳米碳液”兑水后,均匀地喷洒在盐碱地上,通过纳米离子的有机活动,吸附土壤中的盐、碱离子,形成疏松、透气、PH值为中性的隔离层,从而达到盐碱地有效改良的目的。专家认为,下一步随着这项技术的逐步成熟及更大面积的使用,在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改良将会有一条新的途径。

3、更换客土

在当前标准较高的园林绿化中,更换客土占相当大的比例,重点地段、重点工程、道路绿化实行客土种植,是迅速见成效的有效手段。但大规模客土则是对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客土绿化成本巨大,客土费用约占绿地成本的2/3,客土挖运在破坏了外地土地资源地形地貌的同时,也破坏了客土地段的原土资源。

4、安装排碱管

近年来安装排碱管对土壤进行改良用于绿化工程建设也是常用的施工方法之一,将排碱管用无纺布或棕皮缠绕后按一定比降埋设于地下0.8-1.0米深处沟壑内,(排碱管间隔50-70米设排碱井,不同行、列的排碱井按一定比降串连相接)再用中砂将沟壑填平,后在绿化区域内铺设10CM厚碎石石屑隔离层,隔离层上铺10CM厚稻草层,最后将原土或客土回填即可。灌溉时含盐、碱水渗漏后,经排碱管汇集到排碱井后排出,它符合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 水盐运动规律。铺设暗管把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排走,并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达到土壤脱盐和防止生盐渍化的目的。此种做法优点在于可充分利用原有地形节约土地,但投资较大。

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范文6

关键词:绿肥种植;农业;生产;作用

中图分类号:S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151-1

高寒山区的耕地中大部分为中低产田地,肥力较差,农作物单产不高,阻碍着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进一步发展。因此,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业效益,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山区土肥工作的首要任务。培肥地力的主要措施是对耕地增加有机肥投入,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土壤肥力。由于山区的野生有机肥源较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之农民贫困面大,厩养牲畜逐年减少,走传统的以山养畜积肥肥田困难,主要走以田养田之路。同时,农作物秸秆大部分不能还田,因此,有机肥源远远满足不了培肥地力的需求。

1 绿肥生产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促使农业走高产优质高效之路,种植业的结构调整,从而导致绿肥推广面临着新的问题:一是一些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种粮面积缩小。为保证粮食产量稳步增长,改变过去重大春轻小春的思维模式,在小春上扩大种粮面积,从而绿肥种植面积被挤压;二是在发展绿肥上投入少,优惠政策大幅度减少,抑制了农民种植绿肥的积极性,给推广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三是各级领导重视不够,行政措施不力,推广力度不大,面积发展速度缓慢;四是绿肥籽种亩产低,且生育期长,收购价又低,从而难以大面积稳定推广。

2 绿肥种植的基础条件

2.1 土壤情况

高寒山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壤类型较多,主要土壤类型有黄棕壤、暗棕壤、紫色土等,但这些土壤养分含量低,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粘、酸、瘦、薄等成为高寒山区土壤的主要障碍因素,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绿肥则以其养分含量丰富全面,能改良土壤理性化性状,增加或提高土壤养分、保水、抗旱等一些特点,对培肥各类土壤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农田基本建设中新建成的水田和坡改梯地效果更为显著。

2.2 耕作制度

从耕作制度看,七十年代起,种植方式从一年一熟发展到一年两熟或多熟,提高了复种指数。尤其是近几年来,为提高土地产出率,改变过去单作为粮肥混作、间作或宽幅宽种,大大提高了亩粮食产量。

3 绿肥种植在高寒山区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1 绿肥为发展高产农业奠定基础

从土壤肥料工作角度考虑,单就绿肥而言,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产量。从实施以绿肥推广为主的“沃土工程”,并配合良种良法,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等综合措施。绿肥是高效、低耗、节能的养地作物,以亩产1500kg来计,相当于增加尿素30kg、磷肥20-25kg、钾肥23-26kg,可见绿肥增粮效果明显。

3.2 绿肥为优质农产品提供条件

近几年来,由于偏施化肥,有机肥施用比例下降,各种营养元素比例失调,加之农药施用量增大,造成土壤污染,使农产品质量下降。因此不断增施有机肥来改善作物养分供应,提高产品品质,而绿肥是一种很好的有机完全肥料,能满足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

3.3 节省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

高寒山区田间送肥远、难度大,而种植绿肥就地翻压,减少了送肥运力,减轻了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

3.4 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种植绿肥,增加生物覆盖,减少耕地,降低雨水冲刷和风浊。特别是冬春季节使荒凉的大地覆盖上绿肥,变成生机盎然的景象,明显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另外,绿肥能有效地利用上季农作物残留的化肥,降低耕地污染,使农业走上良性循环之路,绿肥吸收和保持的水分有利于下季作物生长发育,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发展高寒山区绿肥种植的对策

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业工作的主旋律,开发有机食品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加强有机肥建设调整肥料结构是土肥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需有明确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