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土壤常用的方法范例6篇

改良土壤常用的方法

改良土壤常用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园林;土壤肥力;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S68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1-4759-04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ased on Landscape Soil Fertility: Taking South Hot Spring Park in Chongqing for Example

XING Hong-wei,ZHENG Li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 The fertility of soil sample collected from green forest of Southern Hot Springs Park in Chongqing was test to analyze the soil quality. The test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landscape soil fertility standard. The main problems of soil in Southern Hot Springs Park were pointed out;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e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soil fertility of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landscap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landscape; soil fertilit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土壤作为植物生产的基地,动物生产的基础,其本质是肥力。从土壤—植物—环境整体角度看,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养分针对特定植物的供应能力以及土壤养分供应植物时的环境条件的综合体现,土壤养分、植物、环境条件共同构成土壤肥力的外延[1]。

土壤中的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肥力,如:①养分因素:土壤向植物提供养分的能力并不直接决定于土壤中养分的贮量,而是决定于养分有效性的高低;②物理因素:指土壤的质地、结构状况、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状况等;③化学因素:指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吸附及交换性能、土壤还原性物质、土壤含盐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含量等。它们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养分的转化、释放及有效性;④生物因素: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它们对土壤氮、磷、硫等营养元素的转化和有效性具有明显影响。

园林土壤的生态修复则是根据生物自身的改土培肥作用原理来恢复与重建土壤生态系统,它是土壤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础[2]。从土壤生态学角度看,生态恢复与重建是指从生态系统改良的类型、过程、退化程度和特点出发,消除或避开系统退化的障碍因子,根据生物的土壤生态适宜性原理、生物的环境适应性原理、生物群落共生原理、种群相克相生原理以及生物多样性原理,遵循生态系统功能的地域性原则,适时适地适树(草)地配置生物系统,使之与土壤系统和环境系统协调发展,从而逐步构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协调、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的过程[3]。

本研究以重庆市南温泉公园为研究地,通过对其园林土壤的养分分析,摸清土壤的养分含量状况,对其园林土壤质量作出了评价,进而了解南温泉土壤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土壤生态修复方法进行植物配置,将公园进行修复以及重建,以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南温泉景区。

1 研究地概况

南温泉公园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南泉镇,是重庆建设“五方十泉”和“打造温泉之都”的市级重点项目,全国闻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两次被评选为“巴渝十二景”,是重庆市主城仅有的温泉“绿谷”,也是重庆市主城仅有的温泉“绿谷”。景区以常绿针叶林、落叶性杂木林、竹林和樟林为主,植被以次生植被、人工植被为主,且分布不均。温泉景区中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2008年开始由于开发建设,植被有较多破坏,土壤用途改变引起质地改变较大。

2 材料与方法

2.1 土壤样品的采集

在南温泉公园功能区内选取8个取样地点,分别为主入口景观设施区(LG1)、主入口花园区(LG2)、草坪花园区(LG3)、河川散步设施区(LG4)、活动景观设施区(LG5)、自然花园区(LG6)、独立温泉区(LG7)、树木保全区(LG8)(图1)。由于调查区地势平坦,土壤类型比较单一,土层均较深厚且其垂直分布相对均匀,此次调查主要采集表层土样(0~20 cm)进行测定。每个地点再随机选取5个地点取土,共取2 kg,再采用四分法进行筛选,最后每个取样地点取土1 kg[4,5]。土壤带回室内放置于阴凉处风干、去杂、磨细后,用60目筛网筛取土样100 g,混匀,装瓶保存并登记。

2.2 分析检测方法

根据《园林栽植土壤质量标准》[6](DBJ/T 50-044—2005)的规定,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加热法,土壤有效磷采用碳酸氢钠浸提法,土壤有效氮采用碱解扩散法,土壤有效磷采用钼兰比色法,土壤酸碱度采用电位法,土壤可溶性盐含量(EC值)采用电导法,土壤速效钾采用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土壤碳酸盐含量采用气量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按照全国统一分级标准,园林栽植土壤质量标准见表1。下面就重庆市南温泉公园土壤主要理化指标与国家园林土壤的统一分级标准作一比较。

3.1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各种养分元素,特别是氮和磷的重要来源。由于它具有胶体特征,能吸附较多的阳离子,因而使土壤具有保肥和缓冲性。所以生产上常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作为判断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南温泉公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为6.83~26.99 g/kg。从图2可以看出,自然花园区(LG6)、独立温泉区(LG7)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主入口花园区(LG2)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缺乏状态,其余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水平。

3.2 土壤有效氮含量

南温泉公园土壤有效氮含量为25~68 mg/kg。其中,除河川散步设施区(LG4)、自然花园区(LG6)、独立温泉区(LG7)的土壤有效氮含量处于正常水平外,其他均低于正常水平,含量较低。土壤有效氮含量分布见图3。

3.3 土壤有效磷含量

南温泉公园土壤有效磷含量为6~22 mg/kg,各功能区有效磷含量差异较大。主入口景观设施区(LG1)、河川散步设施区(LG4)土壤有效磷含量丰富,其余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图4)。

3.4 土壤速效钾含量

南温泉公园土壤速效钾含量为77~270 mg/kg,各样点速效钾含量差异较大,但是都在正常范围内。从图5可以看出,南温泉公园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处于中上等水平。

3.5 土壤pH

南温泉公园土壤酸碱度(pH)是很多化学性质的综合表现。南温泉公园土壤pH在7.5~8.1之间,主入口景观设施区(LG1)、自然花园区(LG6)酸碱度尚可,其余各样点均为碱性土壤。园林土壤和自然土壤相比有碱化趋势。pH的升高容易导致植物Fe、B、Cu、Mn、Zn等元素的缺乏(图6)。

3.6 土壤EC值

园林土壤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容易出现盐渍化。土壤EC值是衡量土壤盐渍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参照园林土壤质量标准,将土壤EC值小于等于0.50 mS/cm视为园林植物生长安全范围,土壤EC值在1.20 mS/cm以上植物会发生盐害。南温泉花园土壤EC值为0.175~1.117 mS/cm(图7),部分土壤接近盐渍化。

3.7 土壤碳酸盐含量

园林土壤中碳酸盐含量一般应≤10 g/kg,由于建筑垃圾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盐含量可以作为衡量土壤受建筑垃圾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南温泉园林土壤碳酸盐含量值在11.6~65.0 g/kg,均大于自然土壤的含量(图8)。因此,园林土壤受垃圾污染严重,已由原来的酸性黄土演变为石灰性土。

4 土壤生态修复改良措施

南温泉园林土壤总体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有机质含量相对偏低,土壤轻度缺磷,轻度缺氮;土壤中的建筑垃圾使其pH和EC值升高,大部分土壤呈碱性,少部分的土壤即将盐渍化;土壤中还混有大量碎石、瓦块、水泥、石灰等建筑废弃物,使其保水保肥能力较差[7]。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主要是通过生态修复的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8,9]。

1)偏碱土壤的改良。①栽植耐碱园林植物。一些园林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耐碱能力,如海桐、木槿、石榴、栾树、仙人掌、康乃馨、南天竹、柏木、石苇、黑松、月季、侧柏、火炬树等。这些园林植物都能在pH 7.5~8.5的碱性土壤中生长发育。所以在植物配置生态修复时,结合原有植物增加碱性植物。②栽植绿肥植物。一些绿肥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土壤碱性物质,同时又能在其根部分泌酸性物质以及其根瘤腐化后能在土壤中残留酸性物质。因此。栽植绿肥植物能达到改良土壤偏碱的目的,使土壤中难溶性养分转化,以利于植物的吸收利用。绿肥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和翻压后分解产生的有机酸能使土壤中难溶性的磷、钾转化为植物能利用的有效性磷、钾。可以用作碱性土壤生物改良的绿肥植物有麦草、黑麦草、苜蓿等。③有机改良法。就是在土壤中掺杂针叶土或阔叶土。针叶土是腐烂的松树的针叶、残枝或锯末沤制而成,是强酸性的,pH 3.5~4.0。一般的碱性土掺1/5或1/6的针叶土最适合喜酸性的花卉生长。阔叶土是各种阔叶树的落叶腐烂而成,pH 4.5~5.5。有机改良的优点是有机物质自身腐烂后所含的多种元素都是花卉生长所必需的,并可使土壤疏松,透气性和保水性良好。

2)养分不足土壤的改良。①有机肥料培肥。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能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状况,促进微生物的活动,从而保证植物生长的养分需求。常见的有机肥有泥炭、油饼、鸡粪、菌包等。②化学肥料培肥。施用化学肥料是目前绿地补充土壤养分的最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化肥养分的单一性,长期施用将造成土壤养分的不平衡,测土配方施肥是解决施用化肥造成土壤养分失衡的最有效途径。③商品化复合改良剂培肥。与常见的有机和无机肥料相比,商品化复合土壤改良剂具有更快速的改良效果,其主要成分是矿质养分、有益活性微生物、生长激素等,其作用机理为促进土壤养分转化、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活性、促进土壤生态系统修复。在园林建设中,利用商品化土壤改良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改良土壤的效果,提高绿地的绿化质量。

园林土壤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对其改良工作是个重要的过程,而其特殊性质又决定了对其改良是个长期的过程。在园林绿化建设中,通过多种改良措施为园林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条件,对园林植物在种植后成活和恢复生长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是提高园林绿化质量的根本基础。同时,与具体的改良措施相比,园林土壤的质量管理也非常重要,通过建立科学的土壤体系,保护土壤表层土,建立适合园林绿化的栽植和养护规范、控制土壤污染等手段,能有效地促进园林土壤的改良和保护,是提高园林土壤肥力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瑞卿,汤丽青.城市土壤的特征及其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影响[J].江苏林业科技,2006,33(3):52-54.

[2] 包 兵,吴 丹,胡艳燕,等.重庆主城区市街绿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及管理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11):100-105.

[3] 徐 巧.重庆山地公园植物景观的恢复与重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4]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8-23.

[5] 方海兰,陈 玲,黄懿珍,等.上海新建绿地的土壤质量现状和对策[J].林业科学,2007,43(增刊):89-94.

[6] DBJ/T 50-044—2005,园林栽植土壤质量标准[S].

[7] 刘晓冰,邢宝山.土壤质量及其评价指标[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2,18(2):109-111.

[8] 陈 祥,包 兵,张晓燕.园林土壤质量管理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农技服务,2008,25(3):32-33.

[9] 张有山.北京农田土壤养分肥力提高及培肥措施研究[J].土壤通报,1996,27(3):107-110.

收稿日期:2011-12-07

改良土壤常用的方法范文2

近几年,随设施栽培的推广普及以及蔬菜复种指数较高,土壤连作障碍现象日益严重。为改良土壤理化结构、减小大棚连作障碍发生程度,在生菜上进行了“绿呈”土壤改良剂的肥效试验,以期为设施栽培健康、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依据,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地点。试验设在菊园新区惠和园艺场常年种植蔬菜的大棚内。土壤为水稻土(潮沟干),土壤质地为壤土,肥力中上等,地力均匀。

1.1.2供试作物。生菜,品种为“罗马生菜”。

1.1.3供试肥料。绿呈土壤改良剂。

1.2方法

试验设处理:(1)常规施肥区,(2)无肥区,(3)绿呈处理区。重复3次,小区面积20m2。常规施肥区为基肥每667m2施25%有机无机复混肥(10-5-10)50kg,无肥区不使用任何化肥,绿呈处理区为在处理(1)的基础上施用绿呈土壤改良剂。其他农事操作和栽培管理保持一致。

试验地生菜于2月5日播种,3月1日移栽;供试肥料要求仅使用1次,于3月11日施用;3月23日、4月1日进行苗情考察,4月21日收获并测产,收获时以小区为单位单收单称分别计产。并于试验前期和结束前分别采集土样,检测其养分和理化性状。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生菜植株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知,2次调查绿呈区的绿叶数均高于常规区和无肥区,分别为10.6、13.7张,较常规区增加1.1、0.4张,较无肥区增加1.8、2.5张,增幅较大。分析认为,施用绿呈改良剂后,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土壤,使作物根部健壮,长势旺盛,提高了生菜生长势;在株高表现上,无肥区均高于绿呈区和常规区,而绿呈区和常规区差异不大,说明施肥的2个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作物长势矮壮均匀,改善了生菜成产因素,为增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2.2不同处理对生菜产量影响

据表2分析,绿呈区株高较常规区、无肥区分别增加0.16、1.13cm;根长分别增加1.74、1.2cm;单株鲜重分别增加0.02、0.01kg;单株绿叶数分别增加0.67、2.0张;小区实产分别增加10.5、5.84kg。同时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见表3),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在5%水平上,绿呈区产量分别与常规区、无肥区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常规区与无肥区间也达显著差异;在1%水平上,绿呈区与常规区、无肥区间均达极显著差异,常规区和无肥区产量间无极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喷洒绿呈能有效增加生菜产量。

2.3不同处理对生菜品质的影响

由表2得出,绿呈区灰霉病发病率较常规区、无肥区分别降低13.51%、2.4%。另外,霜霉病叶发病率分别为0.34%、0.72%,而施用绿呈处理无霜霉病发生。综上所述,绿呈改良剂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良土质,改善土壤微环境,有效提高作物根部生长发育,增强了作物抗病性,从而提升作物品质外观和商品性,增加生产效益。

2.4不同处理对土壤状况的影响

由表4可知绿呈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6.47g/kg,较常规区增加2.37g/kg,而土壤含盐量有所下降,减小了大棚土壤连作障碍的发生程度,同时土壤养分中氮、磷、钾含量也相应比常规区高。说明绿呈能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通过改良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有效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3结论

改良土壤常用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盐碱地;园林;施工技术

1 客土法

盐碱地施工技术措施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掉一层盐碱土换来农田好土,搬运农田客土回填绿化是一条简便省事又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的绿化方式,只要回填的客土达到一定高度,使滨海地下盐碱水埋藏深度对于植物或草皮不构成盐害,那么客土回填进行绿化是一种立竿见影的绿化方式。但是客土来源最初是从郊区良田、菜地买土来进行回填的,但这只是暂时的方法,绝非长久之计。因为采用这种取土路线最大的弊端是毁坏了农田、菜地,形成了在一个地方建设生态环境,同时却破坏了另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与当今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逻辑不相符;除此之外,采用客土法来建设城市绿化的做法与国家对国土、可耕地和农田的保护政策格格不入,随着发展农业、保护农田的政策落实,大面积回填取土的做法被禁止,土源越来越紧张,应当及时改变客土绿化的建设路线,积极去找技术突破。

2 隔水层法

隔水层工程措施是改良盐碱土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原理是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这一水盐运动规律,采取修建完善排灌系统、灌溉淋洗、蓄淡压碱等措施,把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排走,并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达到土壤脱盐和改良利用目的的方法。灌排工程主要是加速排出土壤和地下水中由洗盐、灌溉、降雨所淋下的盐分,控制地下水位于不至使土壤积盐的深度,并能及时排出涝水,调节区域水文状况,满足作物对土壤、水分、空气、养分、热量的要求,达到改土增产的目的。

3 地形起伏法

平整土地,构造起伏地形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防盐抑盐,因为土地盐碱化的发生常与地表不平整有关系。土地不平是促使土壤盐分水平移动,造成盐分在局部地区集聚,形成土壤积盐和出现盐斑的原因之一。盐渍土壤中的水溶性盐是随着土壤水的运动而移动的。

4 深翻改土法

实践证明深耕深翻是改土治碱的一个有效办法。它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有利于淋盐洗碱,降低盐碱危害。深耕结合精耕细作,能根除杂草,减少病虫害,如能结合增施有机肥,盐碱化耕地的状况会大为改善。

5 大水浇灌压盐法

在实际的盐碱土壤改良措施中,大水浇灌的重要目的就是灌溉压盐。盐碱土壤含有过多的易溶性有害盐类,首先要靠冲洗(大水浇灌)使土壤脱盐方可进行种植利用,因此,冲洗(浇灌)是改良盐碱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冲洗的任务一是以水溶盐,二是以水排盐,三是以水降低土壤含盐量和淡化地下水,为作物生长创造必要的条件。一般情况下冲洗水量与土壤脱盐效果成正相关,冲洗水量越大脱盐效果越好。根据黄骅市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园林绿化要求,草花植物的根系大都在10~25土层内,乔木的主要根系活动层在100~150,因此,从实际工程角度看,脱盐土层达到100左右即能满足草木的正常生长。

6 土壤改良剂法

采用通常的施工措施改良土壤时,很可能因土壤脱盐过程而伴随着土壤碱化的趋势,土壤碱化表现出湿时泥泞、干时坚硬,最终造成土壤呈强碱性,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为此,可以使用土壤改良剂来消除土壤碱性。通常土壤改良剂有2类。一类是含有钙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其原理主要是利用钙离子替换土壤中钠离子。另一类是酸性物质,如硫酸亚铁,其原理主要是利用其酸性中和土壤的碱性,并促使土壤碳酸钙的溶解,使钙离子替换钠离子,从而降低土壤的碱化度和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在使用土壤改良剂时,灌水量的确定原则则是既要保证有足够灌水量促进其溶解,又要将进入土壤溶解的交换性离子与各种钠盐淋洗到地下水或土体下层,同时不引起地下水位明显抬高。另外,大面积绿化时可采用撒施,并且要尽量均匀一致,随后用旋耕机耕翻20~30。

7 增施有机肥改良法

增施有机肥的目的是为了熟化盐碱土壤,盐碱土壤不仅土体中含有较多的有害作物生长的盐类和碱类物质(如NaCl、)等,而且土壤板结、贫瘠、性冷,难以满足作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严重抑制作物的正常生长,大大阻碍了园林建设水平的提高。而有机肥料恰恰能改善土壤结构,而且在腐烂过程中,还能产生酸性物质中和盐酸,有利于树木根系生长。提高树木的成活率。针对沙土保肥力差,养分易被雨水冲刷流失,因而宜采用多次施肥的办法。结合整地工作,将有机肥施在根系周围,一般每年施肥4~5次。施有机肥时,混合一定量的麦糠,可改良土壤结构。

生物复合肥是以土壤有益微生物为核心的有机、无机相结合的生物肥料。它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改善作物的营养状况,增进土壤肥力、改善植被品质,以致调节土壤微生态环境,改良土壤结构,具有长效、高产、优质、无污染等特点。

参考文献

改良土壤常用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盐碱地;土壤改良;绿化

1盐碱地概念

盐碱地是一种含碱度或者含盐量过高的土壤,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土壤里可溶性盐类的成分居多,由于盐分的不断累积,会引起土壤的结构及化学性状的变化,致使土壤结构板结硬化,土壤的透水透气性差,随着时间推移,会加剧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导致土壤内部微生物活动能力不断下降,土壤性质不断恶化[1]。盐碱地的土壤成分不适宜大部分植物生长,导致该地区植物存活率低下。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壤改良及绿化才能改变盐碱环境,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提高植物的耐盐碱能力,才能保持当地的生态平衡,实现盐碱地的可持续发展。

2盐碱地对于植物的影响

2.1水分流失

盐碱地因为含盐量大,土壤中的水分逐步降低,植物根系严重缺水,无法耐盐碱,长期持续下去,植物必然会因为缺水而枯死[2]。

2.2生理干旱

盐碱地中的可溶性盐分过多必然会造成土壤出现硬化与板结,植物根系无法发育,加上无法渗水保湿,植物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及养分,植物生长停滞或萎蔫,再者高盐碱土壤会促使植物的水分从根细胞外渗,加速植物的死亡。

2.3降低植物生存活力

土壤中的含盐量超过植物所能吸收的限度时,会造成植物根系的活力大大下降,植物会停止生长,出现烂根现象,从而严重阻碍了植物充分吸收水分与养分,因此,植物会慢慢死亡[3]。

3土壤改良

要在盐碱地进行绿化,满足苗木生长需求,改善盐碱地的生态环境,应先进行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的系统工程,要系统科学地分析,综合使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与提供水利设施等措施进行改良。

3.1用物理方法进行改良

物理改良主要是客土及隔离盐碱。一是通过换土或客土抬高绿化地面,铺设防渗膜,防止盐碱反渗;二是在种植植物时,开挖大型树穴,底部铺设卵石或粗砂,确保铺设高度满足盐碱反渗要求,再铺泥炭土及有机肥后覆土,种植后应开挖树沟,以此促进植物的正常生长,保证植物的良好发育,满足植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3.2水利改良

水利改良有以下几种方式:蓄淡压盐、灌水洗盐、下部设隔离层和渗管排盐,盐碱严重地块可综合采用。一是在盐碱地周边修筑围挡进行灌水蓄水,促使土壤脱盐,这种方法一般使用坡率小或平坦地块。二是雨量充沛地区,可开沟整垄,根据水盐运动原理,灌水蓄水排盐,加快土壤脱盐速度,必要是应对沟底的盐碱进行清除。三是排水条件差的绿地,下部铺设隔离层,防止盐碱反渗,隔离层铺设高度应控制在地下水位临界高度以上。四是在地下适宜深度挖暗沟,沟内铺卵石、粗砂或石砾,可铺设多层,渗管排盐[4]。

3.3化学改良

通过对盐碱土增施化学物质,以此滋生化学反应来达到降低土壤中的含盐量与含碱量的目的。一是根据不同土壤的化学结构使用不同的化学物质,改善土壤的PH值,使土壤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二是通过施入矿物肥,来增加土壤中的其他微量元素(如氮、磷、钾、碘等)比例,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土壤中的营养成分,满足植物的正常生长需要,而且有助于增强植物的抗性[5]。三是施入草木灰、泥炭土、腐殖土以及有机肥等足量的有机质,以此降低土壤出现板结的比例,疏松土壤,提高土壤内部的透水性与气密度。

4绿化及养护

4.1苗木选择

根据盐碱地土壤中含盐量的不同,选取合适的抗盐碱植物进行种植栽培,对于盐碱地的生态环境有较大的改善,能大大提高植物的存活率,从而使园林绿化有效稳定的发展。在选择树种时,应选择高耐盐碱性的植物。沿海地区一般风力较大,应注意苗木的抗风能力,选择根系发达的健康的植物,防止倒伏。绿化选用适生的品种有:椰树、加拿利海枣、台湾相思、马占相思、木麻黄等。

4.2绿化栽培

栽培耐盐碱的绿化植物有助于改良土壤条件,可以先培养一年生的绿肥以及及固氮植物,多年以后,土壤条件也得到了适当改善,有机质有所增加,土壤肥力也得到了提高。此时,可以施入更多的有机物质,以此缓解土壤板结现象,加强土壤的透水功能和透气性,起到保湿保肥的作用,并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优化土壤结构,营造植物生长的良好环境。盐碱地园林绿化中,植物的栽培技术大致分为三种:生根粉辅助生长、打泥浆栽植、整大穴栽植。其中使用生根粉是为了让苗木在种植后可以快速发育根系,从而提升苗木的存活率。打泥浆栽植是在苗木种植时,在树穴中搅拌约三分之一的泥浆,再进行填土种植,让苗木能快速与土壤接衔,有效促进根系寻找土壤养分,避免出现种植后苗木不能及时吸收水分,导致死亡。

4.3绿化养护

盐碱地绿化是后期管养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养护技术的要求非常高,管养周期更长,要时刻关注苗木的生长情况,及时检测土壤的PH值,测试各营养成分,科学追肥,合理用药。首先要视情况浇水,浇水必须浇透,要保证树苗能够充分吸收,有条件的可设喷淋系统即可排盐又能确保苗木对水分的需求;其次就是土壤的疏松,在降水之后,土壤可能结板,影响树苗吸收养分,要及时进行土壤疏松;再有就是合理施肥,多利用有机肥进行施用,有机肥在腐烂过程中能产生酸性物质,从而与土壤内的盐碱进行酸碱中和反应,降低盐碱度,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

5结语

盐碱地的园林绿化一直是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问题。有效利用科学手段进行土壤改良,选用适宜苗木,加强管理与养护,循序渐进,逐步有效地改善盐碱土壤,合理栽培绿色植物。为了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土壤条件,要对盐碱地绿化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科学系统地形成一种行之有效、可持续发展的绿化生态模式。

【参考文献】

[1]董立新.枸杞在轻度盐碱地改造造林中的栽培管理技术[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4(06).

[2]胡建华.浅谈山西北部盐碱地改良利用与造林技术[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5(01).

[3]张相伟.轻度盐碱地新建小区的绿化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2016(04).

[4]卢成名.盐碱地园林植物的栽培养护技术——以连云港“西湾锦城”绿化项目为例[J].现代园艺,2015,(12):41-42.

改良土壤常用的方法范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东台市弶港镇黄海原种场,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平均无霜期213d,年均气温为14.6℃,年日照率为50.4%,年均降雨量约为1 058.5mm,年均蒸发量约为1 417mm。研究区土壤为砂质壤土,肥力中等偏下,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分别为6.84g/kg、410mg/kg、7.5mg/kg和139.2mg/kg左右;耕层土壤pH为9.0~9.5;耕层土壤含盐量为1.1~2.1g/kg。区内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多在0.8~2.4m 之间,地下水矿化度为3.83~30.75g/L。

1.2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不采用改良剂的对照(CK),1 500kg/hm2石膏处理(S),1 500kg/hm2风化煤处理(M),120kg/hm2微生物菌剂处理(B),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计12个小区。小区规格为6m×15m,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石膏成分CaSO4•2H2O占88%;风化煤腐植酸质量分数为24%~34%;微生物菌剂商品名为活菌土壤调理剂,有效菌种名称为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放线菌,菌种基质为多肽蛋白、中草药渣、氨基酸。供试玉米品种为金海5号。于2010年5月20日进行播种,播种前将改良剂和基肥施入土壤,进行旋耕混合。其余施肥、灌溉、除草和除虫等田间管理与本地常规相同。

1.3 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

于玉米种植前(2010年5月15日)及收获后(2010年10月10日)进行土样采集,采样深度为0~20、20~40、40~60、60~80、80~100cm。土壤电导率与pH分别采用电导率仪与pH计测定。土壤速效氮的测定用碱解扩散法,速效磷的测定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有机质的测定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土壤 HCO-3、CO2-3采用双指示剂滴定法,Cl-采用 AgNO3滴定法,SO2-4采用EDTA 间接滴定法,Ca2+、Mg2+采用EDTA 络合滴定法,K+、Na+采用火焰光度法。采用SPSS(Version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Microsoft Excel(2003)软件进行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盐分的变化

在苏北滩涂地区,玉米生育期一般为5—10月份,而在此期间,土壤盐分变化主要受到夏季降雨与秋季蒸发的影响,图1为不同改良剂处理条件下土壤盐分变化。可以看出,种植前各层土壤全盐量的变化规律表现一致,呈明显的底聚(图1(a)),这是因为玉米种植时间为5月份,受降雨淋洗的影响,盐分被淋洗至土壤底层,但由于受到春季剧烈积盐的影响,土壤0~20cm土层含盐量均高于20~40cm 土层。在试验期初,0~20、20~40、40~60、60~80、80~100cm土层土壤含盐量范围分别为1.53~1.98、1.42~1.70、1.64~1.85、1.81~2.04、2.04~2.24g/kg,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土地各土层平均含盐量分别为1.66、1.47、1.74、1.93、2.12g/kg。由图1(b)可以看出,玉米收获后土壤含盐量较种植前均有所增加,这是由于玉米收获时处于秋季,降雨以及地面覆盖的减少,土壤蒸发强烈,土壤盐分向上运动,表层土壤含盐量增加。相比来看,CK 返盐最为强烈,0~20、0~40、0~100cm土体平均含盐量分别达到3.98、3.09、2.92g/kg,施用改良剂处理的各层土壤含盐量均显著低于CK(p<0.05)。在0~20cm表层土壤中,施用石膏、风化煤与微生物菌剂处理盐分分别较CK低37.5%、34.5%、24.0%;0~40cm 分别较 CK 低29.5%、24.4%、20.0%,0~100cm 土体平均含盐量分别较CK低24.3%、21.8%、19.9%,以上说明,改良剂在一定程度上有抑制土壤盐分上升的作用。

2.2 盐分离子组成变化

不同处理0~20cm 土层土壤主要盐分离子量变化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种植前阳离子量占盐分总量的45.5%~58.0%,平均为51.6%,其中Na+量最高,约占阳离子量的57.9%~78.6%。生育期结束后,土壤中阳离子量均有所上升。详细来看,生育期结束后 CK 中 K+、Na+、Mg2+的分别增加43.9%、186.6%和142.7%;石膏处理分别增加0.00%、13.8%和126.2%;风化煤处理分别增加-7.8%、57.1%和9.6%;微生物菌剂处理分别增加-14.3%、70.2%和38.0%。在阴离子中,CO2-3+HCO-3量仅占盐分总量的1.3%~7.9%,种植前后土壤中 CO2-3均较少,且变化不大;土壤中Cl-量占含盐量的29.2%~50.0%,收获后石膏、风化煤、微生物菌剂处理中 Cl-量分别较 CK低55.4%、14.0%和34.7%。石膏处理主要是提供大量的 Ca2+置换土壤胶体上的可交换性 Na+,从而改善土壤通透性,而随着Na+的淋洗和大量Ca2+和SO2-4的滞留[5],生育期结束后,Ca2+、SO2-4量分别较 CK 高24.7%和86.5%。而风化煤与微生物菌剂处理的Ca2+、SO2-4均较CK有所减少,分别低123.2%、87.0%和64.1%、77.8%。以上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离子组成,其主要作用在于抑制Na+的表聚,减少土壤中有害的 Na+、Cl-量,为作物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不同改良剂抑制 Na+积累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石膏、风化煤、微生物菌剂。

2.3 土壤pH值的变化

由表2不同处理土壤种植前后土壤pH 值的变化可以看出,种植前0~20、20~40、40~60、60~80、80~100cm 土层土壤pH 范围分别为9.06~9.42、9.51~9.95、9.54~10.02、9.80~10.37和9.83~10.42,均值分别为9.22、9.71、9.85、9.98和10.01,不同处理间相同土层土壤pH值无显著差异,说明土质较为均匀。收获后,土壤pH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加,相比CK,在0~20cm 土层,施加改良剂处理土壤pH值均有所减小,石膏、风化煤与微生物菌剂分别较CK降低0.12、0.22、0.17。其他土层没有规律性变化。表明3种改良剂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0~20cm 耕层土壤pH 值,与盐分作用土层一致,但总体来说对土壤pH值的影响均不大。

2.4 土壤养分的变化

土壤养分质量分数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表3为不同处理条件下种植前后土壤速效氮、速效磷与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可以看出,种植前各处理土壤养分差异不大。收获后,CK 和石膏处理速效氮有所降低,而微生物菌剂和风化煤处理略有升高,特别是微生物菌剂,收获后高达64.8mg/kg,较种植前升高7.42mg/kg。对于速效磷,生育期结束后CK处理变化不大,而石膏、风化煤和微生物菌剂处理分别提高了2.42、3.46和3.21mg/kg,可能原因是风化煤与微生物菌剂中的有机质可以减少磷的固定,同时通过对土壤pH值的降低,提高磷的有效性。生育期结束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风化煤、微生物菌剂、石膏、CK,其中风化煤与微生物菌剂处理较种前分别增加了16.7%和2.6%,而石膏与CK较种前分别降低10.8%和9.7%,分析其主要原因是风化煤和微生物菌剂中含有大量腐植酸,施用后增加了土壤有机质。以上结果说明,3种改良剂对土壤均有一定的培肥作用。风化煤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物的积累,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6],而微生物菌剂本身能够提供氮、磷肥及有机质,还能促进土壤氮素有效化,减少磷的固定[7],石膏本身不能提供养分,但通过对土壤结构性质的改善,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释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的肥力。

2.5 玉米生长及产量的比较

不同处理条件下玉米株高与茎粗的变化如图2所示。

图2中显示,各处理玉米株高、茎粗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株高于25~45d拔节抽穗期时生长最迅速,并于播种后约55d达到最大,与此相似,茎粗于25~35d拔节期生长最快并于播种后约45d达最大。在苗期(15~25d),不同处理间株高差异较小,自25d开始,改良剂处理株高明显高于CK,而不同改良剂处理间差别较小。稳定后(55d后),石膏、风化煤和微生物菌剂处理株高分别为131.2、135.2和131.1cm,分别较CK高18.2%、21.8%、18.1%。不同改良剂处理茎粗略高于 CK,但并不显著,改良剂处理间玉米茎粗的差异较小。改良剂处理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 CK,其中石膏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达3 594.9kg/hm2,风化煤和微生物菌剂处理次之,分别为2 687.9和2 168.0kg/hm2,但与 CK(1 879.0kg/hm2)间无显著差异。从千粒质量角度来看,最高为石膏处理,达225.5g,其次为微生物菌剂处理,达224.1g,再次为风化煤处理,达220.0g,且均显著高于CK(2 11.4g)(p<0.01),而改良剂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改良土壤常用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土壤盐渍化,盐渍危害,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灌区土壤盐渍化的危害

1.农区耕地土壤退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对耕作土壤的物理性状及肥力均可产生不良影响,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可导致土壤退化,甚至被迫弃耕,最终导致土地荒漠化。因土地次生盐渍化的影响而弃耕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2.降低作物产量,形成低产田

土壤盐碱化是对农作物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产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盐碱对作物的危害是通过土壤溶液直接危害作物细胞,影响作物正常的吸收和代谢机能。

3.造成绿洲野生植被的破坏

灌区内,人们为了保证耕地土屋中盐分得到减轻,往往进行大水压盐灌溉,使地下水矿化度增高,而灌区内的夹荒地由于没有灌溉只有蒸发作用,耕地中的盐分较移到荒地中自然植被随着土壤盐含量增加而遭受破坏。

4.危害人类健康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水是盐分运动的载体,又是盐分寄存的场所。灌区在引水过程中,盐分也随地表水源不断地输送到农区。如果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则进入灌区的盐分就会积存在耕地土壤和通过淋洗进入浅层地下水中,长期发展下去地下水矿化度增高,水质逐渐恶化,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5.危害人类社会环境

土壤盐碱化还能危害人类社会生活环境。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居民房屋倒塌,自然植被减少,土地日趋荒漠化,风沙大,生态环境极其恶劣。

二. 灌区土壤盐碱化的主要成因

灌区土壤盐碱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结合的产物。自然因素是形成条件,人为因素则促进了盐碱化的发展。

(一)自然因素

1.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2.地形封闭,盐分无外泄条件。3.母岩和母质含盐量高。4.新开垦的耕地土壤含盐量均偏高。

( 二)人为因素:

1.水资源利用仍有许多问题,一起地下水位升高,小于临界水深2.重灌轻排达不到适宜灌排比要求3.上排下灌,灌溉水质恶化4.平原水库渗漏影响仍然很大5.土地不平整,特别是新垦地6.种植作物单一,除了粮食作物外,大部分为棉花,二养的作物苜蓿,绿肥几乎见不到,使土地用养失调7.有机肥使用量减小

三 .土壤盐渍化治理对策

根据灌区土壤盐渍化改良的发展趋势,盐渍化改良治理已经到了以流域为整体,土壤盐渍化治理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得综合治理阶段。

(一)以水利改良土壤

从改良效果分析,以水利改良的方式,改良高地下水位引起的土壤 盐渍化的效果依然明显,但是排水,排盐降低地下水位的方式多样化,有明排,暗排,竖井灌排,生物排水(种树排水)等。盐碱地改良利用,最主要的水利工程措施就是排水。通过排水,一方面控制地下水位,使灌区地下水降到2m以下,使农作物不受高矿化度地下水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排水将高矿化度水排出灌区,把从土壤淋洗到地下水中的盐分逐渐排出,使土壤逐步脱盐,达到改良盐碱地目的。在利用水利改良措施时,应以流域和灌区土壤盐渍化分区为整体,建立完善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坚持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节水农业灌溉技术和灌区盐渍化改良三结合的流域总体整治理规划,形成盐碱地合利用与盐渍化土壤改良并存的发展模式。同时,依据流域总体治理规划目标,山区建立配套水库,以水发电,平原在地下水位高处以电提水,降低地下水位的高度。

(二)节水技术具有节水和降低地下水位作用

使用先进的灌溉方法对于防止土壤盐渍化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十分重要。实施沟灌,,地膜覆盖灌等常规节水和膜下滴灌,喷灌,渗灌,低压管道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和采用较现金有切实可行的灌水技术,可以通过控制灌溉可使作物只得到作物生长需水,而不补充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随土壤的不断蒸发而降低,可解决因灌溉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问题。 因此,在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选的推广常规节水和高效节水技术,加长以节水为恒心的灌区配套建设,不仅可以节约农业用水,缓解水资源矛盾,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减少地的次生盐渍化。

(三)化学改良措施。

化学改良是针对碱土和苏打盐土采用的一种改良措施。常用的化学改良剂可分为三类:一是钙剂,二是钙活化剂,三是:其他改良剂,实践证明,采用农业,生物和水利改良措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四)从全局和流域角度建立统一完善的排水,排盐系统。

灌区土壤盐渍化改良要树立全局观,着眼于利于区域性的水盐平衡,对水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为充分发挥渠系排水的作用,应从全流域考虑,地方与兵团或地区与地区之间各行政单位互相配合,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正确处理上游与下游,地区与地区及农区生态环境与绿洲边缘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流于完善,完整的排水,排盐系统。以或盐碱化二级区为单元,建立统一的排碱渠和辅助排碱渠,通过主干渠把盐碱排放到总体规划的溶泄区。特别对跨流域,跨地县的骨干工程,应建立专结构,统一管理和维护,定期进行请与,整修。

(五) 重视农业改良的利用。

农业改良措施在已形成的盐碱地或尚未形成盐碱化的耕地上,都有很大作用,对有盐碱的农田可起到来加快治理的作用,而对非盐碱地可起到预防作用。在农田内部采用平整土地,合理的土壤耕作,合理的栽培技术,科学培肥地力和其它措施,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土壤内在的防盐,抑盐条件,不断提高肥力,改造中低产田,建成稳产高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