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例6篇

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视域;学理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072―03

经过20余年探索,当前我国(不包括香港、澳门与台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处在向科学化(专业化)提升的关键时期。[1]而“范式是标示一个科学成为独立科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2](P5)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在此前积累基础上,合理借鉴有关理论,前瞻性建构遵循学术发展规律、契合(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类似于“范式”),充分发挥其促进学术发展的作用,这对整体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专业水平等具有特殊时代要义。而厘清建构三维整合型视域的学理资源,则是建构和发挥其作用的前提。因而,此项探索无疑具有深刻的蕴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的内涵

根据我国国情,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余年所累积、丰富、凝结而成的属性相契合的研究视域应该是政治、科学、规范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同时观照、深度整合。

从政治层面来透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含义:文化意蕴,在思想政治教育框架内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特色,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化的本质内涵。方向定位,即在最终发展方向定位于服从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方面的规格要求,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

从科学层面来透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一门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由这两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组成、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

从规范层面来透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运行应符合、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得到合规律的体现。

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既从三个不同层面同时观照,又达到了内在逻辑的统一,而不是简单拼凑,政治性是内在支持与制约科学性和规范性,它是科学性与规范性得以发挥作用的“无形之手”和空间边界。科学性是把政治性的(抽象)文化意蕴转化为规范性操作的理论原理。没有科学性,政治性就会成为束之高阁的抽象物,规范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规范性是保证政治性的文化意蕴和方向定位、科学性的理论原理在实践中得到合文化、合规律地具体体现和标准执行的技术系统。如果只有了科学性,而没有相应规范性,则科学性也就成了“海市蜃楼”。

二、建构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中可资利用的资源谱系

本着“为我所用,取舍并重”的原则,在不同层次对建构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有着直接可资利用的学理资源作一简要梳理。有鉴于此,下文对这些资源谱系的介绍也就必然不是全景式观照,而是从上述特定角度来进行有聚焦式的“截屏”。

(一)复杂性理论

又称复杂性科学、复杂性思维、复杂性研究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名称,而在本质上大同小异。因此,本文对此不加以严格区分,都称之为复杂性理论。孕育于20世纪 80年代的复杂性理论,是从整体论角度,作为传统科学研究中还原论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在这场复杂性运动中,以新的方法论为特色的复杂性的光芒照亮了分析还原方法的死角,各门传统学科又焕发了青春。”[3](P27)因而是少见的以研究方法,而不是研究对象作为自己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科学,是“一个框架、一种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3]就本文论题而言,复杂性理论基本内涵主要有:

1.整体思维。从整体角度来把握研究对象属性,而非把肢解于整体的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即直接诉诸于整体,通过研究整体的性质和结构获取对属性认识的方法。因为“整体具有一些性质和属性是各部分在彼此孤立情况所没有的”,[4](P26)当然也不忽略部分中也有整体性,只是不能像还原论那样,把整体肢解为部分,把整体简化为部分,并以部分的研究成果来推论对整体的认识。这意味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要从其自身包括的心理、健康、教育三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中来研究它,不能肢解式、分解式研究其中一个方面,并用这一方面研究成果来推论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2.关系思维(对象和环境一体化)。与机械论坚持的使研究对象孤立、脱离于它的环境观点相反,复杂性理论认为个体(研究对象)只有与环境的关系中才能得以解释、定义与描述和认识。“对于孤立的信息或资料的认识是不够的。必须把信息和资料放置在它们的背景使它们获得意义。”[4](P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引入中国后,已经被强大中华文化所涵化,并因此内在凝结着中国文化的某些品格,从而与西方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文化层面的差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在高等学校场域内,心理健康与高等教育互相移植和嫁接而成一门新科学,因此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环境中。因此就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而言,上述因素就是其内在规定的环境组成部分。因而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时,必须从关系角度适当考虑并顾及上述环境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相影响,而不孤立、静止地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方法多样性。不固守,也不偏重某种研究方法,兼容多种方法,具体包括:整体中仿真、分析和演绎方法、定性和定量方法等。长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分裂,并且互相隔阂。借助复杂性理论指引,尽早实现这两者研究方法的融合, 从而达到方法体系、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属性三者契合度显著提高。还有非线性、生成性(过程性)等对本文研究也有一定启发。

(二)范式理论

托马斯・库恩于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基于物理科学等自然科学发展的向度首次提出了“范式”概念及理论,后来在 1974年出版的《必要的张力》一书中《范式再思考》一文回应了学术界对其此前提出范式的质疑,对范式概念作了必要的修正。由于在原初意义上范式概念的模糊性,科学哲学家玛格丽特・马斯特曼指出:“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一书中至少有21种不同意思使用范式,可能只多不少。”[5](P77)因此,范式概念嬗变至今,其内涵早已漫溢出托马斯・库恩本来就歧义丛生的语境边界,蔓延至几乎所有学科。尽管如此,从普遍意义来透视,库恩范式概念的深层贡献在于从功能角度阐明了范式对推进学术研究、学科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范式在任何理论、学说或意识形态起一个既是地下的又是至高的作用”,[4](P17)这种作用的实现方式或是明确或是隐含的,而不是在于其表层话语、言辞之争,具体包括:

1.规约。 规约处于规训诸作用中的基础和核心。托马斯・库恩针对范式在规定(物理)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共同信念时,指出:“以共同范式为研究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6](P10)这些专业承诺和明显一致的共同信念是构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先决条件和理论前提,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传统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

2.表征。托马斯・库恩从动态层面(还有静态层面)认为,范式(更替)表征科学革命的内在逻辑。伴随着常规科学发展到反常与危机,引起科学革命,重新进入新的常规科学阶段,新旧范式实现了更替。“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发展模式。”[6](P11)

3.训导。“一个范式支配首先是一个群研究者,而不是一个学科领域。”[6](P161)范式训导作用主要是指范式在培养科学共同体的未来“局内人”“守门人”以及新手、初学者等中的训练、指导等作用。

(三)科际整合理论

科际整合诉求是以研究对象中心,试图实现从不同学科理论汲取有关元素经过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基本能反映研究对象客观本质属性的理论框架,而不是多学科理论简单拼凑和堆砌。“强调对同一个现象或问题从不同的学科视野或侧面介入,在整合、融合的基础上构成一个新的多维视野,从而使研究摆托原有单一视野限制,将参与的各个学科的学理融合成一套新的原理、原则。”[2]

如果说复杂性理论在方法论层面为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提供哲学指引,那么科际整合则是从技术层面来保障、体现复杂性理论在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从各种不同学科观点或理论角度去考察透视,经分析而后进行全盘的综合,经个别的分观后建立整体性总观。”[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的科际整合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基于整体学术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现象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考察而建构的介于高层次方法论与各种具体研究方法之间的一种中观层次的认识工具。

(四)规训理论

福米歇尔・福柯最早从知识社学角度提出规训,此后其内涵经历多次演衍。在《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中把原初知识社会学的“规训”延伸到学科层面,并揭示了学科语境中规训最初基本内涵,即“学科规训实际上进行的是学科间分门划界的工作”。[8]此后霍思金等作进一步探索,随后,沙姆韦和梅瑟・达维则将名词形式的学科(discipline)所涵盖的学科、规训、建制等内容综合性表达出来,造了一个新词――disciplinarity[9](P12)(即学科的动名词形式,接近于“学科化”),翻译为“学科规训”“学科规训制度”,从而学科规训内涵更加明确。

演变至今,我国学者认为其在教育领域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种知识分类的规则和学科分立的制度(按照一定标准将人类浩如烟海的知识划分为不同的学科门类,依据一定规则来审定什么知识可以进入某一学科,什么则应排除在外),一种建立在现代知识体系上的学校教育制度,一种教育实践活动。[10]

就本文来说,遵循规训共性意蕴,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是在“规范学术(科)研究、划定学术(科)边界、促进学术(科)发展”等,主要侧重于“规范学术(科)研究”含义上使用规训。国内也有学者持类似的观点,如李金奇等提出“范式还具有一项更基本的功能,即范式的学科规训作用”。[11]因而可以说,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为规训提供了依凭,而规训则是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价值的实现路径。具体规训路径包括:拓展“智库”方式、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出版专业期刊等。

整体透视,在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维整合型视域中不是对上述理论资源的简答混合、机械组合,而是以清晰的目标来统摄材料,以“为我所用、合理取舍、体现特色”为准则来扬弃资源。其基本路径为:借鉴复杂性理论来作为整个建构的思维、方法论启发和目标参照;技术层面如何建构则合理汲取科际整合理论;建构后能产生哪些促进学术发展作用则合理参考范式理论。而在实践采取哪些路径来发挥上述作用、实现其价值则借助于规训理论来阐发。

[参考文献]

[1]裴学进.论政治科学规范三维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

[2]陈时见,袁利平.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与学科生长点[J].比较教育学研究,2007(03).

[3]黄欣荣.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4]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伊姆雷・拉卡托斯,艾兰・马斯格雷夫著.周寄中译.批判与知识增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美)托马斯・库恩.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刘仲林.科际整合的哲学与方法――评成中英、傅伟勋的跨学科观[J].哲学研究,1999(01).

[8]刘亚敏.被“规训”的学科规训理论:误读与重释[J].江苏高教,2012(04).

[9]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9.

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生活世界;本质;目的;路径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温州地区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Y201329265)。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01-2

一、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本质探源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置身于特定的生活世界中。然而,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的研究者呼吁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其中折射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世界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换言之,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生活世界是过分剔除污染的虚拟生活世界,应然的生活世界被生生地隔离了。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回归一个怎样的生活世界呢?

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就是生活世界和生活的关系。有些人简单地将生活世界理解为生活,认为生活世界就是生命的展开形式和存在样态,这种将生活世界简单地归结为生命形式的流动其实是立足于人的最低级的动物机能。人不仅是生活世界的客观存在者,而且是生活世界的主观创造者,这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照个体生活的物质世界,更要关照个体的精神世界。进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回归个体所生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互交融的世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要更多关照个体意义世界的构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本质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

(一)体现教育的生活意义。如上说述,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回归个体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耦合的世界。这种生活世界既不是两种世界的简单复加,也不是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凭空构造。这种生活世界是一个有着追求价值和可以把捉的意义世界。它既关照了人简单的物质层面的追求,又注入了人性的光芒,使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旨在通过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受教育的个体不断将能指变成为所指,实现适应生活、改善生活的能力。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置身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人为地设计出来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与真正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如家庭、社会生活不同,广义上说,它是学校生活,这是经过‘处理’或‘净化’的生活世界,它暂时剔除了存在于家庭和社会中的功利、利己的甚至是恶劣的现象和行为,将学生置于这样一个境遇之下:浓郁的学习气氛、关心与爱护的场景、权利与义务的并存、信任与归属的生成,等等。然而,学生却无法整日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剔除了各种龌龊、降低了各种风险的世界里。”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体现生活的真实意义,这样的教育难以接近地气,难以达到“适需”的需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体现教育的生活意义。

(二)实现生活的教育目的。“生活本身天然具有教育意义,它不需要各种处理和抽象便具有了教育性,无论是经验的传递,还是情感的发展,生活以其实践本性直接作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体。”但是,实践中生活的教育性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规约,即关于知识的学习和讲座几乎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这种趋势的最大弊端则是抹杀了受教育者个体差异化的生存空间,以最大化的时间和空间来规约个体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被知识化、规约化的最终结果就是使个体的发展脱离了生活自为的发展状态,走向了规约好的教育化道路,遮蔽了生活教育性的实质和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呼吁回归生活世界的旨归也在于重新审视生活世界的教育性,以期通过生活中的教育事件实现学生的反思和成长,使学生能指的内在世界高度融合所指世界。

二、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目的诉求

(一)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出教育困境。心理健康教育远离学生生活世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课堂上谈论的形而上学的理论,而实际立足践行学生个体发展的实践比较少。就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存在着如下现象:其一,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性强,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其二,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参与性比较少,大多以说教为主;其三,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关注心理问题解决技能的传授,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心理教育少。而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是因为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偏离其应有的生活世界作为基础,或者说心理健康教育中人为设定的生活世界难以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教育意义的实现。没有生活作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失去了学生尝试探索生活世界的机会,心理健康教育就如同空中楼阁,极易走向形而上的危险。

(二)培养个体掌握幸福生活的本领。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个体学会在真实的世界中体味生活,掌握健康幸福生活的本领。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代的大学生被物欲横流的外界所诱惑,同时,多元价值观的强烈冲击,个体在生活世界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道德抉择。金字塔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满足学生渴望得到生活指点的真实需求,这不禁引起我们的质疑和拷问。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健康生活,使学生学会在真实世界里过一种健康的人生,哪怕现实生活世界是糟糕的。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发现受教育者所需,这样的教育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并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去反思和体悟,主动探究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当教育者把在他们看来是善的东西澄明给未成年人的时候,也就把成人的方式传授给他们了,因为成人是一个过程,一个被社会化、被文化的过程,是风俗、习惯、惯例、宗教、政治、信仰逐渐内化的过程。因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不是简单的、直接的,不是回到未成年人所意欲的、甚至是充满任性的生活世界;也不是回归当下充满消费主义主张的世俗的世界,回归不是降到而是升到,升到一个于社会和他人有用、于自身有益的生活世界,真实与健康、快乐与幸福是意欲迁升到的那个生活世界的根本性质。”

三、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现路径

(一)树立以生活为基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心理健康与否关乎着个体的正常生活。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与否是和生活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生活是心理产生的沃土,心理健康与否来源于生活而且直接作用于生活,心理健康是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如果离开了生活来谈心理健康就失去了其实质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必须有健康的心理为基础,脱离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走向形式化、抽象化的危险。只有树立以生活为基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通过生活世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自我教育的意识。

(二)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活世界体验场景。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强调学生个体学会通过生活实践体验、感悟生活的真谛,养成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因此,创设生活世界的体验场景,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学会用健康的心理解决生活中的事件。如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问题的解决,以及积极心态的养成。创设对话情境,让学生学会在交流中该如何通过对话达到预期的目的。创设不同生活世界中的体验场景,能够给予学生最真切的生活体验,教会学生学会用健康的心理生存和生活,即使面临的是最糟糕的现状,也能通过积极健康的心理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探索“问题解析式”的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应该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立足学生实际需要,积极探索“问题解析式”的教育教学方法,直面学生的困惑,让学生在参与中形成“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理论,而是在帮助学生生成如何生存和生活的文化,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为通识教育、品格教育、能力教育。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要从目的、对象、过程、范围上各有侧重。在目标上要强调实效性,立足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对象上要强调针对性,立足于个体的实际需要;在过程上要强调参与性,立足师生互动;在范围上要强调全员参与,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探索“问题解析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即通过生活世界中的“生活事件”培养学生直面生活的勇气、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相应的“生活事件”进行心理训练是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依托生活世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生活教育资源。通过“生活事件”进行心理训练要本着适需的原则,满足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只有适需的生活事件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宴辉.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1-7.

[2]柳友荣,吴桂翎.回归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0,(2):83-85.

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3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核心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知识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适应社会、发挥潜能。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二者都是育人,在统一育人活动中各自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心育对德育有一定影响。心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心育为提高德的有效性提供了新方法、新技术;最重要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整个教育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

在一项对475名高中毕业班学生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高成就者(成就较智商预期为高)、普通成就者(成绩与智商预期相当)、低成就者(成就低于智商预期)差别的产生,与性格特征有关。高成就者工作习惯较佳,对学业兴趣较浓,按时完成作业,关心学习成绩,做事认真负责且有计划。低成就者难自律,难自我规范,较冲动放肆,喜好玩乐,贪图近利,与同伴关系欠佳,较不合作,较自私,较不尊重权威与传统,较不合群,在校在家较不快乐,常为己辩护,愤恨他人,对挫折和压力不知所措,较悲观。普通组介上下之间,尚属正常。由此可见,培养积极的情感品质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能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也依赖于良好的心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尤其重视自我观念或自我意识,包括对自身形象方面的观察、概念、看法,关注自己外貌美丑、体能强弱、运动机能优劣等,常将自己的形象与理想中的标准进行比较,或与同辈人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或满意或自卑,倘不能正确对待,也对身体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以上所述表明,健康的心理是身体健康的心理条件。通过心理教育,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是提供这种心理条件的重要措施。

不仅如此,良好心理素质对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能的充分发挥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造型美、生气美等身体美的各要素还是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这些素质的发展无不需要相应的心理条件,如性格外向的人适于力量大、速度快的活动,内向性的人完成目标的动机强,适宜进行精细、准确的任务。同时,身体潜能能通过运动技能的提高得到发挥。运动技能是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运动技能中包含任知成分,与智慧技能有联系。运动技能是心因性技能。它既不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动作,也不是如同摇头那样简单的肌肉反应,他受到内部心理过程的控制。因此,提高动作技能,发挥人的的身体潜能,必须依赖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发展。

最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是形成审美素质的基础和条件。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没有心理上的修养,审美的修养不可想象。此外,许多优良的心理素质既是内在美的表现,也是美感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例如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现实,客观、全面、公允地看待问题,能正确地正视现实,热爱学习和工作,聪明才智得到正常发挥,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能正确评价,行为举止得体等,都是理智美的表现。又如对人富有同情心,诚恳,正直,正义,不畏,乐群,对学习与工作勤奋、细心认真、有首创性,不卑不亢,严于律己,自信、谦虚,自尊等,都是性格美的表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这些优良的心理素质,既是精神美的成分,又是审美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是充满活力的新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现实操作中存在的几种误区

回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瞻顾当今学校这项工作的现状,问题不少。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倾向,而这些倾向已经到了不得不纠偏的时候了。

1、缺乏对人性的关注

一是“心理健康”含义阐释的偏狭性。尽管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但是中学的一些善良而偏执的人们将此理解为:“健康”就是大而空的政治,就是轻而浮的几千年一成不变的信条,于是相当一部分人把绵羊式的学生归入上流,把不听话的学生驱之下等。成绩好的就什么都“健康”,成绩不好的心理一定存在问题,显然没有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二是教育对象的片面性。走入对“心理健康”诠释的误区,必然产生“乱点鸳鸯谱”的行为。一些学校人为的排出所谓双差生,即成绩差、守纪差,进而将其归入心理不健康之列,开展的辅导只不过是高压灌输、批评教育,而未从“人”这一根本上想点子动脑筋,干出了庸医治病越治越重的蠢事。

三是确立主题的偏颇性。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学校育人工作唯一见成效的就是升学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就是多考几个重点。因而教育工作者言谈举止都离不开这一主题,成绩差的学生常挨训斥以至不闻不问,一脚踢开自不待说,即便成绩好的学生,也只是当他成绩下滑时才引起注意,关注时只不过是教他如何把成绩搞上去,至于正值青春少年这一年龄段特有的人性就被抛之于九霄云外了。

2、缺乏对生命的关爱

既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程度不一致的弊端,这些弊端障碍了一些教育工作者的视域,阻碍了这项工作的进程,削弱了工作应有的力度。括而言之,这些弊端可分为三点:

第一点过度理想性。曾几何时,众多教育者把理想性需要看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宿和全部,梦想一夜之间学生能成为众人敬仰的英雄,全然不顾教育对象的年龄、阅历和文化思想水平。这种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愿望和做法,非但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育、成长,反而人为加重了危害程度。

第二点忽视现实性。视理想性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灵丹妙药的教育工作者,必然轻忽当代中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盲目地在那里大谈学生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种做法不是隔靴搔痒就是事与愿违,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与之相反,一位班主任在新接一个班级之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家长职业、学生兴趣爱好、心理素质和学习生活习惯,做到全班学生基本情况了然于胸,关心学生生活,一遇困难千方百计帮其解决,尤其洞察学生的思想变化,一旦有征兆就找其谈话,学生视他为兄长,愿意作情感交流、心理沟通。如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第三点缺乏针对性。由于大而化之的理想性,由于忽视当代中学生的现实性,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必然就会缺乏针对性,所信奉的是伟人的教导英雄的豪言,所做的是“一把钥匙开千把锁”的傻事。喜欢说大话、空话、套话,使学生敬而畏之,乐于做整齐划一的省心事,使学生违心地绝对服从,可悲的是这些同行直到现在还全然不知,依旧津津乐道,踽踽独行。

3、缺乏平起平坐平等的相待

反思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明眼人也能看出此项工作早就陷入了种种误区,唯一缺乏的是平起平坐平等相待。

颐指气使式,此为其一。一些工作者凭着自己走南闯北的阅历和“才高八斗”的学识,动辄对受教育者大加训斥,以不容置辩的语气,无懈可击的逻辑,暴风骤雨般地倾泻下来,搞得学生只有聆听义务没有申辩权利。试想,如此教育怎能会把学生个体生命放到应有位置。事实上,一些学生愿将心理向心平气和不疾不徐者倾诉,就是个反证。

先入为主式,此为其二。一些教育工作者凭着自己的直觉断定某某学生有心理障碍,比如学生皱着眉头,必有所思,比如男女生在一起说说笑笑,必定有谈情说爱之嫌。即便是专伺心理辅导的教师,也常有无可成文的规律,“无事不登三宝殿,来此必是烧香人。”实际上,这种先入为主式的偏见比比皆是。

患者求医式,此为其三。教育工作者依赖的就是“求”字,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限于人手,有的学校心理辅导室不能全天侯开放,即使“坐诊”时也只能守株待兔。因此,笔者不得不呼唤“送医上门”。所有教育者必须善于调查研究、察言观色,多掌握些当代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少一些“无病拖成有病,小病拖成重病”的遗憾。

三、以人为本,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21世纪可谓是人的生命凸显的时代。总书记“以德治国”的思想就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人”这一有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特定角度提出的,不只是当下一切工作的原则要求,更是学校工作的行动指针。这一本体回归是对昔日教育工作偏失的矫正。本文拟从当今时代需要的角度,主张回到人的本性之中、需要之中和生命之中,真正以人为本,促进青少年的生命健康成长,进而推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加速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巩固的进程。

1、以人为本: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轻忽的主题

反思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艰难、实效性差的原因,尽管有很多,但根源就是一条,即目中无“人”,没有活生生的学生实际,有的只是与学生生理、心理相脱节的和与时代精神相悖的、简单的、形式化的说教。新的时代、新的实际呼唤新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手段、模式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从新世纪人类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状况思考,这一工作都应向“以人为本”的、踏着中学生生命节拍,和着中学生心理的律动,并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简言之,“以人为本”,促进中学生健康心理的逐渐形成是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主题。突出以至抓住这一主题是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之义,只有如此,才能写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篇大文章。

2、关注生命:心理健康教育亟待指明的向度

如前所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说到底是从“人”的特定属性、特有本质出发,“以人为本”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学校就是要关注青少年的生命,他们的生命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人的哪一种需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显现,既具有一定的内在秩序,又受其外在生存环境制约,就现在中学生心理而言,既有遗传使然又有环境所致。教育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在于外在环境对他需要的契合、激活或生存,并对这种需要满足与否及满足程度。新晨

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现实的当下需要,实质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天的健康成长,帮助每一个学生过好每一天。诚如有人说,生活不是过去时,也不是将来时,而是不折不扣的现在进行时。既然如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面对他们真实的生活。他们有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困难,也有思想的尴尬、成长的烦恼,凡此种种,我们都必须予以足够的、到位的关注,对于他们上述的压力、窘境、烦恼甚至恐慌,有责任尽全力帮助他们适切地解决,从而培养他们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这朵艳丽之花就能结出丰硕之果。

3、平起平坐:心理健康教育恪守不渝的方式

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4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健康意识逐步提高。人们对疾病防治、健康保障有了更大的需求。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积极开发中医资源及中医学中朴素的健康教育思想,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类的健康发挥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中医学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摄精神、注意饮食起居、重视锻炼身体、药物预防疾病、人工免疫以及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中医学健康教育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1]。中医养生知识运用于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中,有一定的治疗保健作用,具有适用性[2]。

1 中医学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中医药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医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中医中药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解除了病痛,恢复了健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中药文化家喻户晓,中医名人经典故事如华佗“刮骨疗伤”、李时珍“遍尝百草”妇孺皆知。中医提倡药物食物不分家,很多保健小常识非常普及,老百姓张口即来。共同的文化背景使老百姓很容易对中医有认同感,亲切感。中医养生方法简单易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普及性,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丰富多样,简单易学且效果显著。

2 中医学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方法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养生保健和“治未病”方面,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指出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并对饮食、起居、劳逸作出适当的安排的人,可益寿延年。《素问·四气调神论》有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3]。精辟论述了预防保健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和西医提出的健康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合理运用中医理念,融入中医的技术和方法,常常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人们常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健康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如何使中医健康教育工作能在社区中开展的有声有色,并对群众的身心健康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工作方法是关键,笔者认为下述方法可以适当应用:

2.1 开展中医药理念的推广; 根据社区居民特点和需求,做到有的放矢,通过与社区居民座谈沟通,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年龄分布,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从让群众读懂“中医药语言”的角度着手,开展系列的中医药理念推广工作。邀请相关专家对学生和社区群众宣传中医药传统文化,向他们介绍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养生保健的常识,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的讲座和咨询。

2.2 开展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工作;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制订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方案,并将其融入到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中,使群众学会使用“简、便、效、验”的方法开展自我保健,此外,今年还试开展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哮喘试点工作,注重运用中医药防治理念,使慢性病患者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

2.3 开展特殊人群中医药健康教育。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中医药强调针对人体“生、长、壮、老”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保障方法,据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针对青少年学生,向他们介绍中医药对于青春期保健的认识。针对老年人,向他们介绍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方法。针对妇女,孕妇,向她们介绍中医药对女性生理特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2.4 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义诊、咨询、单独会谈、集体讨论,利用板报、宣传册、健康教育处方等易于推广的形式,开展中医学健康教育活动。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技术曾出不穷。健康教育工作也应该不断创新思路,改变工作模式,大力推广中医学在健康教育中应用,惠及更多民众。

参考文献:

[1] 维耀编著.中医的现在与未来.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5

通讯作者:阿力腾格日来

【摘要】 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利用护理学与健康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同时有利于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 护士; 临床护理; 健康教育

1 当前医院护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角色认知偏差 护士能否按照法律的要求产生双重角色行为,取决于护士对教育角色的认知和患者对护士教育角色的认可程度。事实上一些护士的健康教育角色意识比较淡薄,护士之间的整体护理意识也参差不齐,有的护士思想仍停留在功能制护理状态,认为健康教育是责任护士的工作,与已无关,缺乏自觉参与整体护理的意识,造成不同班次整体护理质量的较大对比和反差;有的护士对承担的教育义务持否认态度,认为医生是健康教育的主导者,对患者教育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性,容易使患者产生知识上的听、信和行为上的服从,对护士教育缺乏信心和勇气。毫无疑问,上述角色认知的偏差,会给护士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带来困难,同时也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提出了挑战。

1.2 知识技能缺乏 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是影响护士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调查结果表明,有近半数的护士不知道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程序,半数以上护士感到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最困难的是缺乏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由于不少护士未接受过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对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只是依据疾病种类的标准护理计划机械性照搬照套、照本宣科,没有做到因人施教;有些护士对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不能及时准确的获得患者的学习资料,都将直接影响对患者教育需求的评估和教育效果的评价,有时甚至会影响患者的学习兴趣;有些护士不了解患者教育的基本程序,缺乏教育知识和技能,不知道如何施教,无法与患者达到有效沟通;有些护士学历水平偏低、知识老化,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卫生知识宣教,没有把“普及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的行为”上来。

1.3 时间缺乏保障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编制不够,数量不足,护士工作负担过重,难以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是影响护士有效实施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51.6%的护士认为影响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因素是没有时间,同时护士是特殊的女性群体,在工作中总是超负荷地运转,生活上有着不少牵累。随着患者需求的日益提高,护士肩负的担子也在不断加重。往往出现护士有时间时才向患者简单地讲讲健康知识,一旦工作繁忙,就省略健康教育这一重要工作。

1.4 条件环境不足 我国虽然在《护士注册法》中规定了护士的教育义务,健康教育作为护士的职能已被确定下来,但在实施上尚未与护士职称、学历和继续教育要求相吻合。开展护士健康教育,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的护士站在同一起路线,一方面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会挫伤部分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此外,在健康教育的经费来源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许多医疗单位都是自筹资金编写和发放教育资料,组织健康教育活动等,明显缺乏护理健康教育发挥职能作用的环境和支持条件。

2 提升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2.1 提高认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科学研究证明,现代社会人们致残、早亡的主要原因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肿瘤、冠心病、脑血管病等,这些疾病往往与恶劣的环境,不良的个人行为及生活方式有关,都可通过有效的手段加以预防,即从被动的治疗疾病转变为积极的预防疾病。实践证明,健康教育在这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它要求每个人不仅要珍惜和不断促进自身的健康,还要对他人、群体乃至全社会的健康承担义务。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证明,健康教育在增进群体健康水平上的重要性,是一本万利的事业,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2.2 准确定位,明确健康教育角色 现代护理学赋予护士的根本任务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并帮助健康人提高健康水平”。根据这一任务,护理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临床护理活动,即帮助患者保持生命、减轻痛苦和促进健康的恢复;另一类则是健康教育活动,即帮助患者获得健康相关知识、预防疾病发生、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建立健康相关行为。对患者而言,上述两种活动所起的增效作用和治疗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对护士而言,两种活动所赋予护士的职责也是同等重要的,二者不可偏废。由此可见,护士不仅要担负促进患者康复的的照护义务,而且应承担起促进患者健康的教育义务。

2.3 重视培训,提高护士教育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可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讲座,实行考核等方式,加强培训,系统学习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一是培训与疾病护理相关的知识;二是培训与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三是培训相关学科知识,包括行为科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传播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通过培训,开拓思路,突破思想上的局限性,真正做到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去认识和思考问题,科学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积极支持护士参加护理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护士的学历层次,尽快适应护士角色多元化的挑战。

2.4 履行职责,科学合理安排时间 一是采用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护士人员履行职责。二是要合理安排教育时间。例如上午10时以前一般是集中处理和执行医嘱的时间,护理健康教育设备重点保障办公班的护士使用,责任护士利用这段时间了解患者掌握健康知识的程度,可应用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来测评患者的健康行为;也可用直接提问的方法了解患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修订原有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指导学习。

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6

《书痴》中的主人公张生,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书生。完全只为了读书而读书,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做。书中写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他就坚定不渝的相信书中就有。要不是作者妙笔生花,给他“变”出个“颜如玉”,他恐怕是个一辈子只会读死书的书痴。这个“颜如玉”正是后来张生的妻子。她虽是个狐妖,却对张生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她虽教会了张生简单下棋弹琴等,却把只会读死书“半个人”的张生,变成了一个“完整人”。

那么,我们暂不以家庭教育学上所说“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大学”;也不从中国传统的妇女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上,来阐述“贤妻良母”的好处。单单就从她教的方法上去思考:是什么力量在促使着张生“起死回生”呢?这种力量又是不是教育呢?它又与张生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又有什么不同呢?它是现代所谓的素质教育吗?据考证,“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其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以及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这种力量足以影响了张生思想意识上的变化。可见,它是教育,而且对于张生来说,是极其有效的教育。从这一点上看,又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教育”应该怎样教?应该教人学什么?张生那个时代的教育,是他成为一个只会读书的工具,幸亏他的妻子用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把他“还原”成了一个具有社会意义上的完整人。也许,这种特殊的教育方法,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人学真”吧。陶先生不仅提出了“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且还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需要什么就教什么,谁需要就教谁,怎样学就怎样教。”陶先生的观点,恰好说明张生妻教育的方法是正确的。教育不只是教书本知识,而是教人学会生活,做个完整的社会人。陶先生对于这一点展述的比较明确:“学校对于学生所要培植的是生活力。它的目的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大概这种“活力”就是教育应附给人们的灵性吧。人也只有具备这种“活力”后,才能使教育大闪光芒。可见,张生妻深懂其道:为了使张生摆脱书的困扰,就先教他下棋,教他弹琴,生活中的一切小事,都是其妻巧妙的隐而告之。这种“教”的方法也是很奇特,与陶先生教学合一的方法,不谋而合。陶先生在此方法中说到:“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夫。其强调了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张生之所以痴,并不是他不想享受生活,而是封建礼教的影响,不知道该怎样过生活。

在现代教育中,闪光点应该是“德”。人之所以为人,也应该讲究灵性“德”。如果说,古人在传统教育下缺乏灵性“活力”,而不看作是个“完整人”的话,那么现代人,在丢掉灵性“德”的情况下,也不是个健康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