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解范例6篇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解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管理

【分类号】X321

1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要突破旧的模式

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来源于艺术学和新闻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从上个世纪90 年代开始,该专业从电视编辑专业逐渐发展。在电视行业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举足轻重,不过,由于我国媒体发展及其迅速,竞争非常激烈,很多问题也随之显现。例如在实际学习当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目的性较差,对设备的技术性使用、综合性使用有所欠缺,教学环节松弛,对实践课程安排的时间不够,课程内容衔接脱节。进行综合性操作中,有的同学懵懵懂懂,有的熟练度不够,布置的作业不全面,检查作业不到位,练习作业乏味无生机。

在我们身边的朋友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多元化一味都是一些用人单位对能力的要求倾向,而局限于广播编导专业的毕业生容易受到冷落。对于刚刚学会的专业技能尚不熟练,专业优势远不明显,怎样运用所学,站稳脚跟,发挥自己的特长呢?这就需要学习者卯足劲头,勇往直前,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练就过人的组织和策划能力,具备创新的眼光,拥有向上的精神,保持乐观的心态,临事不乱,处理问题有条不紊,事事显出过人的胸襟韬略,在迅猛发展的广播电视行业中如鱼得水。

2 可以用新的眼光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问题

媒体行业的发展日益壮观,可以号称一日千里,同时我们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同样是水涨船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从确立以来,形成了自有的体系,在动态发展中形成了多元化的学科格局,我们要以新的眼光透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其科学定位。定位的方向包括很多,比如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对教学旧框大胆改革,尝试、借鉴新的教学方法,重新审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创新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模式。艺术是相通的,本专业也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学科中的表现手法、学习方法,使之交叉互利,增加技能的练习,增加能力课程,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可以肯定地说,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细化,以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社会的影响力的增强,以新的眼光透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新的定位必然是大势所趋。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省去了写板书的时间,可以专心的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听课、做笔记的时候也可以快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节约的时间还可以用来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如此一来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大幅的提升;突破了视觉的限制,可以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3 管理缺陷

体制在这里主要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管理模式。体制的缺陷首先是人才培养方案问题众多,作为新兴专业很多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方案缺乏锤炼,在课程设置上问题较多。比如有的学校把概论课在第三学期开设,而作品分析则在第四学期,而史的部分则放在第五甚至第六学期,这种安排显然有违常理,而涉及到专业内涵问题就更多了。其次是管理模式,很多学校衡量一个老师的优秀与否不是看你的教学效果如何,而是看你发表的文章怎样。教学能力再强,没有科研或者说没有高水平的文章,在学校看来也是无用的。在此情况下,老师们重科研轻教学也不足为怪,因为高水平文章看起来比培养优秀的学生更重要。再次,各种机器设备数量严重不足。扩招却不扩容,无论是教室、实验室、指导老师、各种设备,还是实践经费都远远不能满足基本教学需求,往往是10个甚至更多的人一台机器,而实践经费更是无法满足需求。这方面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些问题的解决较之学风的解决恐怕更为困难。因为有些问题不只是意识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机制问题。

4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方法

增加学习的范围,电视业的发展瞬息万变,知识的更新必须亦步亦趋,局限于传统教材,必然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所以,要增加学习的内容,扩大学习的范围,要从创新的方面进行选择,比如实用性、趣味性以及时效性。涵盖的内容要范围广,符合时代的潮流和创新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教材的选用要使得学习者走在媒体行业的最前沿。

(一)重视实践,全力适应媒体行业的发展

提倡创新,就是为了学有所用,就是为了能在工作中一枝独秀,实践、创新唇齿相依,只有更多的实践,才有创新的可能。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属于是“应试教育”,在面对考试时,大部分学生都抱着一种合格的心理。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教师要加大对学习者动手实践的能力,达到实践与理论共考核的办法。学校方面可以结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进行统一实践。比如,学校可以先通过校园的话剧社、广播社、影视剧社组织比赛活动,筛选出优秀的作品,然后联系当地或外地的广播电视等节目组,将这些优秀作品的作者推荐给他们。进行学习实践,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社会知识,还能提供本专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定要鼓励学习者的创作性。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新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自己的作品,其乐无穷。教师可以把学生创作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创造,激发创新灵感,活跃创新思维。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培养;创新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概述

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就是指具有知识理论较强且非常扎实的人才,一方面包含理论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以致用,不断为国家与社会作出贡献的一类人。应用型主要体现的是“实用”,实用在社会活动与理论实践中,进而使自身存在的价值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的意义与创新要点

1、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的意义

一般来说,广播电视编导具有新颖性与实践性,含有纸质、信息网络媒体宣传与策划、广告等内容,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比较广泛。然而编导注重的是创新工作的基本要领,同时将采编与筹划项目相互融合。结合人才的就业角度,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的意义凸显出可行性的优势,对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加以创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结合专业角度,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的意义凸显出科学性的优势,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所以国家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往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充分的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无法真正发挥电视编导专业的效用与价值。但是对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加以创新,可以弥补以往教学的不足,能够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建立关联,促使学生掌握深层的广播电视知识与技能。

2、广播电视编导教学的创新要点

其一,以应用技能培养为依据。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理论基础知识的支撑,还要培养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基于本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今后面对的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主持、编导以及采访工作,要想高效的完成这些工作,皆需要工作人员参与实践活动,也就是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同时,实际应用技能的转变需要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实践环节不只是引导学生掌握机器使用的方式,还应尽可能的发挥人才自身的广播电视艺术,加强学生思想建设,帮助学生具备充足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便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其二,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导向。在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创新期间,相关教师要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导向,努力发展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新时代下各所院校在培养广播编导专业人才时,应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党和新闻文艺推广的方针与相关政策,促使学生今后可以自主的进行制作以及主持新闻节目,逐步培养编导专业的学生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这样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学生在毕业之后以最快的速度熟悉工作环境,进而发展为名副其实的电视编导人才。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措施

1、明确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中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实际的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期间,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制定教学创新的目标,也就是应用型人才的培育,这一目标受到经济与传媒业发展趋势的影响。具体来说,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的基础目标是:可以满足时代传媒业前进与发展的需求,掌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政治与艺术欣赏等技巧,保证毕业学生可以更好的担任广播电视节目中策划者、制作者以及主持人,全面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应用能力。

2、广播电视编导教学的创新需要增加课程创新的任务

也就是将课程的具体实施划分为多个板块,主要为四个:第一个是结合本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共性特征,设计基础类课程与专业课程,基础类课程分为基础公共课与基础专业课,而专业课程作为电视编导专业与其他专业都需要设计的课程,也就是电视编导专业的必修课程。第二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专业类型的方向课程,赋予学生选择权利,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爱好与优势选择方向课程,且以扩展学生兴趣爱好为前提,设计本专业的选修课程。第三是明确实践课程。实践课程作为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知识转变技能的主要途径,需要将实践课程设计为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专业课程的实习教学、实践活动计划、假期实践方案以及第二课堂的教学等。第四是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划分,设计为继续学习的课程或者公务员的考核,也可以设计为毕业之后服务社会的课程目标,最终实现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的创新,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3、优化专业教学内容

应用型作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基础,其不可以与现代教育发生冲突,需要不断优化专业教学内容,树立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例如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同时,需要开设多种专业基础课程,最好安排在学生初步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期间,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方向。此外,学校可以对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内容加以完善,设置相应的学习板块,尽力实现编导课程中教学与学习一体化,利于合理规范的开展编导教学活动。所以优化编导专业的教学内容能够促进应用型人才的高校转变。

4、整合实践编导教学体系

第一,实践编导教学需要借助导师的力量,只有导师充分发挥自身引导智能,才能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指明方向,便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师往往会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主要引导学生利用思想与理论对实践意义的问题加以分析与解决,基于个别引导,可以提高学生思想上对专业学习的认知。第二,需要建立实践体系,高校可以组建引导单位,通过建立相应的交流平台。在影视创造方面给予学生意见与指导,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DV、广告等活动,树立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第三,学校可以将时间编导平台进行扩展,赋予广播电视编导教学“通道”化,为学生开辟丰富的影视资源,不断整合实践编导教学体系。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编导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就业前景日趋广阔。作为现代第四大媒体的网络的升温,网络艺术方向的毕业生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无论在电台、电视台,还是在网络公司,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都将会大有用武之地。

具体工作为记者、策划、节目编导、摄像、编辑、撰稿、后期制作、剪辑,乃至灯光、场记。也可以在电视台的频道成立的栏目组中担当制片人 ,这样你就能管理一个栏目组了,也有的从事播音主持工作。总之,编导专业以幕后工作为主。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目标,对目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提

近几年来,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此专业的学校从原来的北京广播学院等几家,发展到目前的几百家,地方高校在其中占很大比重。而报考此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在迅猛增长,这从每年的艺术类考生报考这一专业的人数就可见一斑。而地方高校在录取学生的人数也在逐年的增加,甚至出现从几十人猛增到几百人的现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扩展,需要对实践教学进行加强,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更为重要。

1、明确学科定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电视媒体发展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品牌化、专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针对性也越来越高。其次今天招生的火爆不等于将来的火爆,家长、学生等对专业的不断认识,国家对技校等的扶持,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以及目前中小学在校学生不断萎缩的现实等。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校生越来越多,又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怎样增强人才的竞争力?又如何使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合于目前电视等媒体的现实需求?未来又如何吸引生源?这些现实问题困扰着很多学校和老师,也是地方性传媒类院系发展的瓶颈。

要解决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美国营销专家拉里·莱特说:“用全球化的思维,参与地区性的竞争,出售个性化的产品。”这句话给了地方高校提示,办电视编导专业要“一般标准化和本土差异化”结合起来。学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有高视野的一般化要求,又要有“本土特色”的差异化作为。要在“本土差异化”上有所作为,就需结合自身优势,区域文化、区域媒体生态特征等,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改”的道路。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不能只盯着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这些名校望其项背。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战略选择应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做专业分方向培养战略,走一条具有自我优势的道路。只有这样地方性高校培养的学生才真正意义上符合“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才能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增强本专业的竞争力,办出真正有特色的专业。虽然部分学校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但呈现出的效果却差强人意,甚至适得其反,究其原因首先是思想问题,对现状无清醒认识,居安不思危,无长远考虑;其二是变革或调整不准等造成的。

2、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的优化与调整不仅需要有规划,需要先行先试,更重要的是满足优化与调整的条件。例如,教师队伍就是很重要的条件,教师队伍的结构,教师本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要满足专业优化和调整的要求,这方面难度很大。教师要有危机感,要看到挑战和机遇,要适应岗位要求,要转变观念。学院要求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但不应看到只是学院的要求,更是任职资格要求,是自己发展的要求,不要被动地去做,不要设置满足自己要求的条件,要付出才有获得,而付出是第一位的。在学校迎评之际,我们抓紧时间将专业的优化与调整工作与接受评估结合起来,学院、各个专业应当组织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调研和讨论,提出建议,拿出初步方案。应当能在深度访谈时回答相关问题。同时,各教学单位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拿出书面意见。个人也可以向学院提出自己的想法。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再集中讨论,做出决定。新增专业要考虑现有的专业办学条件,对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论证。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教学体系的改革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办学情况,制定培养计划,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培养体系的构建是决定培养结果的关键,结合培养目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厚基础,宽口径”为指导,全面构建学生的文化知识体系,以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将实验、实训建立在坚实的理论指导之上,避免培养出只会简单动手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生。在修订具体培养方案时,培养学生的文学功底,广播电视学概论、世界广播电视事业史、中外纪录片研究等课程从理论上保证了学生的专业积累。此外,一定的实践课时是保证学生获取各种能力的关键,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我院增加了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了集中管理的实践教学要求,进行分学期、全过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地方高校 广播电视编导 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10-02

为了适应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1998年,中国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首次设立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文学门类下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专业代码为050402,属于一级学科文学的下设专业。在2012年底教育部专业调整中,艺术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授学位也由文学转变为艺术学,专业代码调整为130305。在2000年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名单中,北京大学开始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渐形成较大的办学规模和极具社会影响力的新兴艺术专业。兴办此专业的学校也从传统的专业院校、重点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向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延伸。时至今日,全国有近200所高等学校开设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学校覆盖了“211”、“985”重点大学、一般综合性大学、各级师范类院校、民办高等本科学校等。覆盖面之广、社会影响之大、专业发展之快令人震惊。

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看到很多学校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在软硬件条件都不成熟甚至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申报专业、边发展边补充力量,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反观中国电视媒体发展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品牌化、专业化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针对性也越来越高。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校生越来越多,又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怎样增强人才的竞争力?又如何使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合于目前电视等媒体的现实需求?未来又如何吸引更多的生源?尤其是地方各类本科院校,在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困难,有些院校能很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把专业办得有声有色,但也有很多院校无所适从,专业日渐式微。

地方本科院校有着自身的特点,一类是省属老牌本科院校,办学时间长,资历较老;一类是由原来的高等师范专科学院升本;还有一类是由多所不同专业的专科学校通过合并的方式升本。在开设新兴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相同或相似的困难。如何面对困难,决定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的前途。

一 招生院校增多与生源数量减少的矛盾

从1998年新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来,全国从无到有,从最初的几所重点专业院校到如今200多所本科院校也只用了十年时间。虽然近些年来的“艺考热”带动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招生状况也较其他老牌专业较好,但随着逐渐增多的新开设此专业高等学校的加入,生源被逐渐瓜分,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2011年,教育部对艺术考试政策进行调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招生方式也有所变化,导致部分地方高校招生自主性被削弱,处于被动选择的状况。2012年起,很多地方高校的艺术招生自被剥夺,采用联考成绩统一录取。资源较差的地方高校一下就被推到了“挑剩菜”的境地。同时,由于部分省份(山东省是艺考大省,却无艺术联考)尚无全省联考,也使学校丧失了重要的生源来源,导致生源结构单一,数量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多,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录取分数线逐年攀升,竞争日趋激烈,促使部分考生转变考试方向,使原本略显不足的生源状况进一步紧张。与之相对应的是更多的高等院校加入到竞争的行列,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地方二本院校生源状况的恶化。

二 办学规模扩张与生源质量下降的矛盾

招生状况恶化不仅仅体现在生源的数量,更体现在质量上。地方高校的招生空间遭到挤压,形成低谷效应。优秀生源向教育资源更为丰富的少数优秀高校集中。与大多数地方高校相比,教育资源集中的部分“985”、“211”院校采取的是精英培养的方式,招生数量较少,培养效果较好,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强。经年累月,积累了良好的专业口碑,形成良性循环。而多数地方高校开设本专业的初衷除了拓展专业领域外,创造更好的收益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艺术专业较高的学费促使很多本科院校逐年扩大招生比例,这也是所有新兴本科院校必经的一个过程。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从2009年的音乐学(广播电视编导方向)的40人到2010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112人,再到2011级的142人。四年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就达到了495人,平均每个年级120余人。从实际的教学运行看,由于学生基数较大,部分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甚至可能与专业要求相去甚远。在培养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学风、教风的一系列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三 办学成本较高与资金投入有限的矛盾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由于专业性较强,对实验室设备要求较高,因此办学成本较大。加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设备的更新速度很快。要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使培养的学生竞争力更强,就要使其有机会接触最新的、和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验设备,以缩短工作之后的适应周期。四川文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成立四年来,不断加大办学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电视演播室等8个实验(训)室,实验(训)室总面积600余平方米,设备总价值近400万元。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设备数量不足、专业实验室建设滞后、设备更新缓慢等问题日趋严重。虽然近年来大多数学校生均拨款逐年增加,但对于设备的更新换代、实验室的建设以及更多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仍是杯水车薪,一些学校生均设备远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本科办学标准。同时,高层次、专业化演播设备动辄上千万的投入也确实超出了一些学校的承受范围,这些种种缺失,都局限了学生们的学习视野,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与行业之间存在距离,降低了就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制约了专业的快速发展。

四 师资力量不足与专业发展迅速的矛盾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办学仅十余年,多数从事专业教学的一是从中文、教育技术、新闻等专业的转移过来的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另一个就是从各个院校毕业的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硕士研究生。一个是教学经验丰富但对专业一知半解,教学属摸着石头过河;一个是熟知专业理论,年轻具有活力,但缺乏教学经验和从业经验,教学往往流于书本,纸上谈兵。师资队伍结构严重不合理,专业缺少带头人,高级人才稀缺,不能有效形成团队,发挥集体力量。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2009年的专任教师5人到现有21人,其中讲师9人,占42.9%;助教7人,占38.1%;硕士17人,占80.95%,其中,3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达95%以上,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大部分都是35岁以下的讲师、助教等青年教师。所以,从整体上看,师资力量仍比较薄弱,教学难以和老牌艺术院校和重点院校抗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由于本专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和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优秀的专业人才和业界精英往往都集中在少数的高校中,引进难度相当大。很多学校也在不断创造条件,利用各种资源如进修学习、继续深造等多重方式来培养自己高素质、高学历的师资队伍,但繁重的教学压力使很多教师不堪重负。师资队伍水平的亟待提高和教学正常运行的矛盾冲突严重。

五 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多数地方高校在进行专业课程设计时大多采用借鉴著名院校,并根据自己的师资状况和办学硬件等来组织课程。由于多为边运行边补充、边学习边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不高,因人设课状况普遍,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同时,由于艺术学专业虚构与创作的特点,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以艺术学招生以后的教育活动中,将人才培养仅仅局限在虚构性质的节目中,如影视剧、MTV等。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新闻类和纪实类等节目中往往认识较为模糊,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狭隘性,与广播电视台急需的栏目策划、节目策划和频道策划人才存在一定的脱节性。由于专业建设的滞后、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各种原因,用人单位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需求显得不那么强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就业难、就业后适应周期较长等问题。这也是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上亟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六 民办高校的冲击

与地方公立高校的步履艰难相比,部分民办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办得如火如荼、风生水起,并对公立高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民办高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师资,一个是设备。

民办高校往往是企业投资兴办,财力雄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一般都是直接高薪聘请业界权威或具有较大知名度的专业技术人才,层次较高,并且具有较丰富的从教学经验和从业经验,对生源的吸引力较大,培养效果也比较好。在设备的更新、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强大的资金投入保证了一流设备的采购,并且能在数量上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如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即今天的四川传媒学院),借助雄厚的财力,拥有川内一流的省级电视台标准全景式新闻直播间、建立了各类实验室、实习、实训室90余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6亿元。有国际领先水平的3D、RED系列高端数字电影摄影机近10套、国际先进水平的飞思大画幅数码变焦后背,有西部首台3D高清“8+1”转播车、西部领先的录音棚、1.6万平方米的大型多功能艺体中心、首个高校中的中影院线数字电影院、4个自办电视频道和省级台标准的全景式电视直播间、电台直播间等。这是大多数普通地方高校无法企及的,对地方高校的冲击影响巨大。

七 结束语

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迅速,但发展到今天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对于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地方高校来说,其发展面临着各种矛盾和挑战。只有认清问题、探究原因、理清思路、寻找出路,才能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走出困境,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庞井君主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改革;创新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广播电视行业也得到迅猛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行业的发展历程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颁布艺术类专业中新增“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之后,就标志了广播电视编导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各大院校中确立。发展至今,其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对我国电视文化事业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走入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用创新思维提出创新的理念,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提供创新点,同时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新的定位。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现状及分析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集电视节目的创意策划、组织安排、思想把握和效果控制于一身的一个专业。因此可以看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当今的电视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面对我国媒体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编导在激烈的竞争下,也显露出了一些薄弱环节。在教学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教学的目的性不强。学生仅仅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设备的基础应用,而不能掌握其综合应用。(2)教学环节松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的老师安排实践的课程不统一,以致学生不能熟练的进行综合性操作。(3)练习作业单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一般会有一到两次的综合性练习,但这明显是不够的。(4)就业环节存在压力。编导招聘的人才倾向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广播编导专业;同时毕业生就业时上手快,但后劲不足,专业优势不明显。

针对以上现状可得知,编导人员要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突出的组织执行能力、创新的思想理念和精神,这样才能在迅猛发展的广播电视行业中站稳脚跟。

二、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重新定位

我国媒体行业在不断发展,那么广播电视编导这一专业也在不断向前推进。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确立至今,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多元化和动态发展的学科格局。在新时期的形势下,我们也要更多地关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科学定位。目前,就其定位来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本专业的内涵和人才培养问题。因此,对于新时期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进行新的科学定位,进行创新研究和实践,探索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创新发展本专业的模式。例如可以多种知识交叉学习,多种技能熟练操作,创新广播电视编导的工作方法,培养复合型人才。随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不断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力,对其进行重新的定位是势在必行的。

三、创新广播电视编导教学方法

1.创新授课方式

原来的授课方式是传统的灌输理论,然后再进行实践 ,并且把学生禁锢到这种教育方式中,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性,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所以必须要创新授课方式,既要激发学生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要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能力。例如,可以采取模拟实践的方法在课堂中进行培训;也可以采取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这就需要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有稳定的实践功底。

2.注重教材的选择

电视业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然而,传统教材的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实践学习的需求,所以对于广播电视编导的改革也要注重教材的选择。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从创新的方面进行选择:比如实用性、趣味性、以及时效性;涵盖的内容要范围广,符合时代的潮流和创新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教材的选用要引领学生走在媒体行业的最前沿。

3.创新实践教学

为了适应媒体行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配有大量的实践教学,充分突出实践的重要性。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属于是“应试教育”,在面对考试时,大部分学生都抱着“60分万岁”的心理。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要加大对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达到实践与理论共考核的办法。

学校方面可以结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进行统一实践。比如,学校可以先通过校园的话剧社、广播社、影视剧社组织比赛活动,筛选出优秀的作品,然后联系当地或外地的广播电视等节目组,将这些优秀作品的作者推荐给他们,进行学习实践,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社会知识,还能提供本专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外,要鼓励学生的创作性。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新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自己的作品,而各院校要对这些拥有创作热情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学校可以把学生创作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的创造型;通过各种创新型比赛,激发创新灵感,活跃创新思维。

四、用创新思维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创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下面的方法可以作为参考: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媒体行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的向前飞跃,广播电视编导也是同样如此。那么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确定培养目标是关键,而把握社会需求是确定本专业人才目标的重要方面。为了顺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改革,必须要努力提高本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首先要清楚社会所需本专业的人才类型,然后对这类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尤其是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于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曾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得少于20周”,这点强调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创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比如在电视节目策划、摄像、剪辑、后期制作等核心课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新增带有趣味性的实践内容。另外,在毕业设计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并配有相应的导师进行评价及给以就业指导,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间。

3.加强社会沟通和联系

加强社会联系,是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具有实用性和对社会资源的依赖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校和社会要在培养电视编导人才的同时,让他们更多的与社会进行联系。例如,通过与部分媒体机构联系,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其变成学生的专业实践基地。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优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效果。另外,加强社会联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其明白在社会这样的团队中,沟通合作最重要,通过良好的合作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也使作品具有创新性,符合了社会的发展需求。

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在不断繁荣发展,作为一种新兴行业,它对我国传媒行业起到了引领作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培养实用性人才的专业领域,是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想该专业在媒体业的发展中经久不衰,那么对于它的创新研究就要继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编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卓威.《多科性大学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

报,2011(2).

[2]刘新业.《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状思考》,辽宁教育

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3]赵梦秋,张浩鹏.《浅谈新时期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

位及人才培养》,吉林人民广播电台,2010年

[4]马莉莎.《新就业形势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改

革》,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10).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 职业素养 个人要求

从改革开放至今,国民素质的逐步提高,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使得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逐步提升。人们在欣赏电视节目、影片的同时,拥有了更高更深层次的鉴赏能力,也就是意味着对广播电视编导有了更高的追求。与此同时,一个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因此,新时代的广播电视编导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呢?

一、出色的基本素质

广播电视编导是要把自己的思想通过电视节目表达出去,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编导必须要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去,这就要求编导自身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的能力,必须与拍摄节目的工作人员沟通,让他们理解自己多要表达的意思,从而制作成影片,另一方面要时刻站在观众的角度去观影,着就意味着他必须拥有出色的基本素质。

每部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都是需要各方面、全范围的沟通,是一种将自身的想法转变成大众想法的过程,这也就要求编导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制定拍摄计划,实施拍摄的过程都需要大家的融合,甚至在影片节目的宣传过程中,如果表达不当,也会大大影响影片宣传的力度和效果。可以让人们产生共鸣的作品,也就是说编导者帮助观影者在影片中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就说明编导的基本素质很强,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将情感表达出来。口语表达,文字表述可以说是在整个前期后期工作中沟通必不可少的环节,当然除了这俩个基本素质外,编导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人,作为一名电视人,一名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也应该具备理解广播电视语言的能力,广播电视语言是声音和画面的互相结合,以便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境。声音和画面与其他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要求编导要能够准确的掌握声画结合、声画对立、声画分离所产生的不同的效果,在对这些电视语言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运用电视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意义。

从早期电影、电视节目的文艺范逐步发展到商业性,新闻记者要求有职业敏感性,即是指对有可能成为新闻的消息或者信息保持敏感性,而广播电视编导也要求拥有相同的敏感性,对广播电视编导而言,这种职业敏感性就转化为正在发生什么时间,相应的会出现一些电视剧。人们对这些越感兴趣,就越来越多人看,收视率就会升高。广播电视编导的工作并不是对单一的某一个领域单纯的了解就足够了,而是需要对多个领域全方位的了解整合,因为一部影片、一档节目的拍摄制作过程中并不只有单纯电视镜头,而是对相关的知识也需要一定的涉及。对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也要有足够的了解,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导要有渊博的知识面,才能够将零散的东西组接在一起,不至于在电视节目或者电影播出时因为一些常识性、历史性的东西出错而影响整体的效果。除了丰富渊博的知识之外,基本的政治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电视节目不单只是大众娱乐的项目,它具有引导舆论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创作时,一定多传播积极的信息引导大众,而不是传播消极的信息误导大众。

作为一名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也需要具备整合创新的能力。传媒行业是最多变得行业,节目的类型在不断地变化中,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适应观众的转变变得更加重要。要想让自己的作品不被淘汰就只有不断地进行整合创新。整合就是说要求编导对每个国家的电视节目都有良好的认知,国内有很多电视节目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电视节目,比如现在湖南电视台热播的《爸爸去哪里》都是从国外引进,然后再这个原则之上加入自身的创新整合形成的中国版的《爸爸去哪里》。创新的本质就是研究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有利的方案,比如很多电视台因为选秀节目的热播也纷纷上了选秀节目,以此提高收视率,不过盲目跟风制作出来的节目无论从质量竞争力都很难超越其首创的节目,因此即使获得了一时的收视率,没有自己的发展策略,因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既要可以会借鉴别的节目整合出适合自己的,也要会创新,做出属于自己的节目。

二、优秀的社会交际能力

一个广播电视编导是永远不可能创作出好的电视作品,它不是一个单个人所能完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部分,在一部电影的整个创作的过程中,除了总导演之外,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环节都有属于他们的分导,化妆有化妆师,灯光有灯光师,其实广播电视编导最大的作用也是将这些人的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团队。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优秀的编导必须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可以将个人团结称集体。由于社会风气的变话,现在有一部分人认为,他们只交有钱人,认为有钱人可以给他们更好的物质条件的帮助,我个人认为这种价值观是不正确的。要与生活中每一个人坦诚相交,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你,很多创作灵感都是来源于普通人的故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名广播电视编导,你首先要做的不是进行创作而是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素养,多与他人交流,为日后的创作做基础。因为广播电视编导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行业,它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范围广,针对性强。除此之外,广播电视编导的职业素养除了自身的硬件条件之外,还要有人文情怀,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

参考文献:

[1]陈学标,王威.浅谈广播电视文艺编导的基本素质[J].剧作家, 2011.

[2]张凡.电视编导技能素质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