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结果报告范例6篇

公示结果报告

公示结果报告范文1

第二条县人民政府督查室(以下简称:督查室)是县政府政务督查工作的承办部门,负责本办法的贯彻实施。

第三条政务督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县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积极、有效地对本级政府和下级政府及各部门、各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政府、县政府的重要决定、领导交办事项等进行督促、查办、催办、协调和反馈。

第四条督查范围

(一)上级党委、政府及其办公厅公文明确规定需要报告贯彻落实情况的事项;

(二)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县政府会议决定需要落实并反馈结果的事项;

(三)上级党委、政府领导,省市厅局、县委、县政府领导讲话、批示需要查办落实并报告办理结果的事项;

(四)上级党委、政府领导,省市厅局、县委、县政府领导以其他形式交办的需要查办落实并报告办理结果的事项;

(五)其他需要督查落实的事项。

第五条督查程序

(一)上级政府、县政府及其办公室公文和会议决定事项的督查工作程序

1.按照上级政府及其办公厅公文内容,督查室要及时按县政府领导的批示要求将需要督查落实的内容分解立项,明确承办单位和办结时限,提出办理要求,经分管副县长或县长同意后,下发《督查通知》或以其他形式将督查事项及要求交承办单位。

2.县政府、县政府办公室公文下发后,督查室要及时将需要督查落实的内容分解立项,明确承办单位和办结时限,提出办理要求,报分管副县长或县长同意后,下发《督查通知》或以其他形式将督查事项及要求交承办单位。

3.《政府工作报告》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督查室要及时将《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的各项工作分解立项,明确责任单位,提出办理要求。

4.县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县长办公会议纪要印发后,督查室要及时将会议纪要中需要落实的事项分解立项,明确承办单位和办结时限,提出办理要求,下发《督查通知》或以其他形式将督查事项及要求交承办单位。

5.承办单位要认真负责地向县政府报告决策贯彻落实情况。凡公文和会议明确报告时限的,按照要求的内容和时限及时报告;没有明确报告时限的,公文一般要在1个月内办结,会议纪要一般要在正式发文后10个工作日内办结。因特殊情况不能按要求时限报告的,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适时报告进展情况,待有结果后再续报。

6.承办单位应按要求及时、全面、准确地向县政府报告决策落实情况,报告内容包括:本地、本部门落实上级、县政府决策的总体部署和安排,抓落实的具体实施办法,落实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况,落实中的成绩和经验、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等。承办单位在反馈决策落实情况时,要讲真话、报实情,提供对上级、县政府抓决策落实有参考价值的情况和建议。

7.督查室接到承办单位向县政府或县政府办公室报送的反馈报告后,要及时汇总整理,经办公室主任把关,呈送分管副县长或县长阅示。需向上级政府及其办公厅反馈的,由督查室根据领导要求,草拟县政府或县政府办公室的反馈报告,经办公室主任或分管副县长、县长审签后上报。

(二)对领导讲话、批示和交办事项的督查工作程序

1.上级党委、政府领导,省市厅局、县委领导的批示件。收发室收到批示件当天应及时呈报办公室主任、县长阅示,县长批示给副县长,各乡镇、开发区(新区)或县直部门的,收发室登记后由督查室负责督办落实。

2.县政府领导批示件。县长、副县长批示给各乡镇、开发区(新区)或县直部门的,收发室登记后由督查室负责督办落实;县长批转给副县长的,副县长批示后由督查室办理。

3.县长、副县长重要讲话和下基层调研、检查指导工作、现场办公时需督办的事项,由县政府督查室进行责任分解,明确承办单位。

4.接领导批示及交办事项后,督查室要及时制发《督查通知》或《督查单》,明确办结时限,提出办理要求,在遵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可通过电话、传真、计算机网络迅速将领导批示及交办事项以《督查通知》等形式交承办单位,必要时可派专人送达。

5.各承办单位收到领导批示及交办事项后,要准确把握领导批示精神,指定牵头部门或专人负责,认真办理,按要求及时向县政府或县政府办公室报送查办结果。

上级党委、政府领导、省市厅局主要领导和县委、县政府领导批示及交办事项一般应在20个工作日内办结并报送查办结果;领导对交办单位有特殊要求的,要特事特办,及时报告查办结果;确因情况复杂等原因难以在规定时限反馈或办结的,要及时向县政府办公室报告原因,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先报告办理进展情况,待办结后再续报查办结果。

6.领导批示及交办事项办理完毕后,承办单位要写出办理情况报告,由本级政府或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审签后,以公文上报县政府或县政府办公室。办理情况报告必须实事求是,事实清楚,结论准确,措施到位,坚决防止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报喜不报忧等问题的发生。具体内容一般应包括承办单位领导对批示件的态度、事件的基本情况、原因分析、主要结果、应总结的经验或汲取的教训、改进措施等。对反映违法违纪的问题,情况属实的,必须有明确的处理意见;需要整改的,必须有具体的整改措施。各承办单位不得将下属单位的反馈报告转报县政府。

7.对承办单位的报告,督查室要按照工作职责权限,严格把关,对行文不符合要求的,要坚决退回重报;发现办理结果有事实不清、结论不准确、对有关责任人处理不到位、没有整改措施或整改措施不具体的,报请分管副县长或县长同意后,退回承办单位,限期重报。

8.对符合要求的查办报告,督查室要逐项登记、立档建卡,及时将承办单位的报告呈送作出批示或交办事项的县政府领导。根据县政府领导要求,对本级督查件在适当范围内通报。

对上级领导批示件,要求反馈办理结果,督查室依据承办单位的反馈报告,草拟县政府的反馈报告(反馈报告分进展情况报告和查办结果报告两种),经县政府主要领导审签后上报来文机关(一般不直接报送领导本人),并附领导批示复印件。

对上级领导批示件,要求“仅需地方或部门的负责同志阅知”,如无特殊要求,仅将承办单位的查办结果向县长报告,由督查室存档备查,不再向上级来文机关报告。

对上级主要领导批示的件,属于部门转来的,以县政府办公室公文上报。对其他领导的批示件和省市厅局交办的查办件,可按来文要求反馈办理结果。

县政府领导批示件的办理情况,实行“一月一汇总”反馈制度。县长批示件办理情况由县政府督查室负责汇总、反馈;县长批示给副县长、由副县长对口联系人负责承办的批示件,承办人于每月5日前将办理情况以文字形式送县政府督查室,由县政府督查室负责汇总。

副县长批示件办理情况由副县长对口联系人负责汇总,于每月5日前将副县长上月批示件的办理情况汇总报分管副县长。

第六条督查方式

(一)专项督查。对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或县政府领导指示、交办的事项,按问题分解立项,确定承办部门,提出办理要求,制发《督查通知》督促有关部门按规定时限落实;

(二)催办督查。对规定需要落实的事项,采取发催办通知单、打电话等形式,督促承办部门按时上报贯彻落实情况;

(三)实地督查。对重要的督查事项,由督查人员直接配合承办部门进行实地督查落实;

(四)跟踪督查。对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事项,在阶段性督查基础上,进行动态跟踪督查,掌握全过程的进展情况。

第七条督查制度

(一)专人负责制度。督查督办工作要按照专人负责的原则,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部门承办,结果有反馈。

(二)检查制度。在督查督办工作过程中,督查室要根据不同工作内容运用不同的形式,对被督查单位的工作进展情况和落实情况进行普遍检查和重点抽查。

(三)报告制度。凡重要文件和重大工作部署下达后,督查室应将各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进度和落实情况及时向县政府写出报告;对各部门在执行中遇到重大、特殊的问题,应随时报告。

(四)情况通报制度。督查室通过督查专报等途径,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单位、各部门落实上级和本级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以及重要批示的办理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对落实好的予以表扬,加以推广;对不足之处,及时指出,督促改进,对落实不到位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必要时将通报情况呈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并送县监察局查处。

公示结果报告范文2

二 调查课题: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调查问卷

三 调查时间:2011年10月

四 调查目的:

2007年,本刊就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问题对近50家在华知名跨国公司进行了调研访谈,向读者系统呈现了当时在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状况。4年后的今天,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中国已进入到向纵深发展的全新阶段,我们再次开展调查,以全面了解在华跨国公司中文社会责任报告(中国国别报告或中文版报告)发展所取得的进展。

本刊力求通过以真实、全面、深入的调查,展现在华跨国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领域的理念与实践,为企业提供经验分享与交流的平台,以此促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跨国公司可持续发展

五 调查过程

在调查内容上,为体现延续性,本次调查以2007年调查问卷为基础,并根据近年来的发展形势新增了对报告本身的定位、周期、反馈意见以及进一步改进措施的调查。

在调查方式上,本刊选取了居于行业领先地位的79家在华跨国公司进行调查,相比2007年增加了19家。其中,实际联系到57家,比2007年增加了9家;57家公司中有5家未在截止日期前回复问卷,有7家明确表示不参加本次调查,共收回45份问卷,其中3份因填写有误被确认为无效问卷,问卷回收率为79%。已收回有效问卷的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按国别/地域分布如下:欧洲公司20家、美国公司10家,日本公司9家,韩国公司2家,中外合资公司2家,印尼公司1家。它们的业务领域涉及冶金、日化、石化、汽车、家电、电子通信、零售、制药、生物、能源与公共事业等。

两次调查问卷,均按调研对象情况不同分为三类,具体分布如下:

――已企业社会责任中国国别报告的跨国公司问卷类:2011年发出有效问卷54份,收回有效问卷17份;2007年发出有效问卷11份,收回有效问卷7份。

――已中文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全球报告的中文直译)的跨国公司问卷类:2011年发出有效问卷10份,收回有效问卷5份;2007年发出有效问卷12份,收回有效问卷6份。

――尚未以上两种报告的跨国公司问卷类:2011年发出有效问卷35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2007年发出有效问卷25份,收回有效问卷16份。

六 调查报告内容、

(一)调查结果

动因

为什么要在中国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4年前一样,跨国公司报告最重要的原因是“适应中国区的发展需要”,其中,94.1%的国别报告的跨国公司选择此选项,而中文版报告的企业100%选择此选项,在2007年,这一数字分别是100%和42.9%。这表明在华跨国佘司更加看重并希望在中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其他几个选项,国别报告的跨国公司和中文版报告的跨国公司呈现出较大差异。

报告的原因是“中国区领导远见卓识”这一选项,有76.5%国别报告的跨国公司选择,而中文版报告的跨国公司则无一选择,说明中国国别报告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中国区领导的倡导;而中文版报告的重要原因是“公司总部的要求”。此外,中国国别报告的动因是更能提升“企业形象”,这一选项的比率高达94.1%。

报告编制过程

由什么样的部门来负责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

2007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国别报告的编制中,报告编制部门主要是公关部门(42.9%)、CSE部门

(42.9%)、人力资源部(14.5%);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负责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部门呈现多元化的现象:公关部(55.5%)、企划部(17.6%)、公共事业部

(11.8%)、宣传部(5.9%)、其他部门(35.3%),根据企业在填答问卷上注明,“其他部门”有品质系统管理部、经营管理部对外事务科、文宣部、管理部人事总务科等。这表明在华跨国公司对于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定位与认知并不完全一致。

对于国别报告的编制方式,2007年调研中,绝大多数为“在总部指导下独立编写”,仅有1家企业是独立编制,没有一家企业选择由第三方机构协助编制;本次调查则显示,在“总部指导下独立编制”,仍是最主要的方式,但比例大幅下降至47.1%,而采取独立编制的比例则上升至41.2%,同时还有3家企业选择由第三方机构协助编制,占17.6%。调查数据的变化折射出两个趋势:其一是中国区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增强,逐步独立承担起国别报告的编制工作;其二是由于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的专业性,部分公司选择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服务,以保证报告编制质量。

对于国别报告的编制依据(原则),占第一位的还是“总部报告内容与中国区内容有机结合”(58.8%),2007年100%的企业选择这一选项;第二位的是“GElG5指南或相关行业标准”(41.2%),2007年调研中50%企业选择此选项;第三位的“中国区自行制定的原则和框架”(29.4%),在2007年的调研中无一企业选择;最后是“总部要求”(25.5%),2007年调研中16.7%的企业选择此选项。

调查数据说明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依据更加多元化,也说明跨国公司更加重视本地利益相关方的需求,适应中国区的社会责任实践特点,开始尝试“中国区自行制定的原则和框架”。

报告内容

本次调查新增了“中国区报告的定位”问题,64.7%的企业选择“相对独立的报告,应全面展示中国区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措施和绩效”,29.4%的企业选择“集团报告的补充,中国区的社会责任信息是报告的重点内容之一”。表明越来越多的在华跨国公司更看重中国区在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希望报告成为全面展示中国区履行社会责任理念、措施和绩效的平台。

本次调查新增了对国别报告披露内容的调查(多选),结果表明,企业选择最多的是全面介绍集团有特色的项目和措施(58.8%),其次是同时披露集团数据和中国区的数据(52.9%)、主要披露中国区的绩效数据(47.1%)、最少的是只披露中国区本土化的项目和措施(29.4%)。数据说明目前在华跨国公司报告的内容仍以全面介绍集团做法为主,同时也比较注重披露本地利益相关方更为关注的中国区实践和绩效内容。

本次调查新增了对于国别报告风格的调查,一半以上的企业(52.9%)选择“应采用具有本土特色的报告风格”,47.1%的企业选择“与集团报告的风格保持一致”,17.6%的企业选择“其他”。数据说明,对于国别报告,大多数企业选择了既与全球报告保持一致,同时也融入中国区本土特色的风格。

报告编制的改进

今年新增了对于“报告编制的改进”的调查,选择将“加强报告编制过程中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的企业

占大多数,分别达到了82.4%(国别报告)和80%(中文版报告);其次是“以报告促管理,加强报告编制的计划和监控”,分别达到70.6%(国别报告)和60%(中文版报告);再次是“报告的内容和表述”的改进,分别有70.6%(国别报告)和20%(中文版报告);最后是“注重报告会的宣传与推广”,分别是47.1%(国别报告)和40%(中文版报告)。说明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了和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性,并在编制报告过程中积极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也意识到了要通过报告促进管理、注重报告会的宣传与推广。

其中,58.8%的国别报告的企业选择改进报告的框架和结构,而中文版报告的企业则无一选择。这说明大部分国别报告的企业重视改进报告的框架和结构,而中文版报告的企业只能继续沿用集团报告框架。

对于国别报告编制中面临的困难,“数据收集问题”仍然是企业编制过程中最难过的一道“坎”,70.6%的企业选择了这一选项;其次是“编写人员面临的技术问题”,为58.8%;第三是“管理体制问题”(35.3%)、“中国区员工的认识问题”(17.6%)。在2007年的调查中,报告编制的困难由重到轻依次为:“数据收集问题”(50%)、“编写人员面临的技术问题”(55.5%)、“内容筛选”(16.7%),而“管理体制问题”和“雇员认识问题”则无一选择。

可见,在企业社会责任向纵深发展之后,部分跨国公司逐渐意识到“管理体制问题”和“中国区员工的认识”对报告编制的重要影响。

报告频率

对于国别报告的频率,76.5%的企业选择了“1年一次”,有11.8%的企业选择“2年一次”或“不定期”;

方式和效果

在2011年和2007年的调查中,跨国公司报告的主要方式都是上传到公司网站,并向媒体发新闻稿。在2_007年的调查中,国别报告或中文版报告的13家企业中只有5家企业(23%)选择召开新闻会。2011年,这一数字下降到了18%(国别报告或中文版报告的22家企业中只有4家企业选择这一选项),说明跨国公司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方式仍然很“低调”。

在2011年的“报告的效果如何”一题中,对于国别报告的效果大部分企业选择了“非常好,各方都很关注”以及“很好,很多媒体报道,总部也很支持”,共占到了76.5%。在2007年国别报告的调研结果中,大部分企业也选择了这两个选项,说明跨国公司报告基本上实现了报告的初衷――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目的。数据说明,已经国别报告的在华跨国公司越来越认识到报告对于公司和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性。

报告反馈及处理

对于两类报告的反馈以及效果,与2007年调查有2家企业表示没有收到任何反馈相比,本次调查中所有企业均表示收到了来自不同渠道的反馈。2007年调查中显示来自媒体反馈最多,剩下依次是专业机构、其他利益相关方、公司总部的反馈,本次调查中这一顺序有所转变,在国别报告和中文版报告中,反馈意见最多的都是“其他利益相关方”,说明企业识别出的并对报告有所反馈的利益相关方有所增加。也说明利益相关方对于在华跨国公司的报告越来越关注。

今年还新增了一个调查选项,“公司对于报告的反馈意见的处理”,70.6%的国别报告企业表示“有专人负责收集意见”,而同时选择此项的中文版报告企业则仅有20%;对意见反馈及时进行回复或将意见反馈至相关部门、改进公司管理,有47.1%的国别报告企业选择此项,而同时选择此项的中文版报告企业为40%;对“在公司下一份报告中回应反馈意见”选项的,国别报告企业占35.3%,中文版报告企业占20%。以上数据中,国别报告的企业均高于中文版报告的企业,可见国别报告的企业更加重视对报告反馈意见的处理,更希望发挥报告对于改进公司管理和满足利益相关方期望的作用。

20家未报告的跨国公司对已经的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评价,70%的企业选择了“普遍或部分质量高”,而与2007年调查中选择“普遍质量高”的企业仅为6.25%相比,可见在跨国公司看来,在华跨国公司的报告整体质量呈现出较大程度的提高。

未原因

今年的调研结果显示,未报告的企业中,35%表示有计划中文版或中国国别报告(其中选择中文版报告的为20%,选择国别报告的为15%),在2007年的调研中,这个数字是43.7%(中文版报告18%,国别报告25%)。

在今年的调查中,计划在2011或2012年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占到了20%,有一半的企业未确定,而未填答的企业则有30%。

对于中文版报告的企业来说,不能国别报告的原因,“管理体制问题”是第一位(40%),其次是“没有必要”(25%)、成本问题(5%)、技术问题(5%),另外,50%的企业未填答。如果有计划国别报告,20%的企业选择会在2012年,“未确定”的企业占到了50%,另有50%的企业未填答。

未报告的企业,如何向公众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呢?90%的企业选择了“通过公司网站”,75%的企业选择了“通过新闻媒体及互联网”,20%家企业选择了“其他途径”。

(二)调查结论

1.越来越多的在华跨国公司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适应中国区发展的需要是其根本的原因。

2.国别报告已成为在华跨国.公司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重要趋势。中国区领导的战略眼光,以及国别报告能更好地树立在中国的良好企业形象是国别报告的重要动因。

3.报告更加本土化。“具有本土特色的报告风格”成为中国国别报告企业最多的选择。在编制报告的依据方面,在华跨国公司不再拘泥于国际或相关行业标准或总部要求,而是开始根据“中国区自行制定的原则和框架”来编制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同时,多数在华跨国公司认为,中国国别报告是一份相对独立的报告,应全面展示中国区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措施和绩效。

4.在华跨国公司独立编制报告的能力大幅提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华跨国公司编制部门呈现多样化的现象。虽然在总部指导下编制报告仍然排在第一位,但是在华跨国公司独立编制报告已经成为一个主要情况。同时还出现聘请第三方机构帮助编制报告的新现象。

5.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成为在华跨国公司改进报告编制的首要选择。同时加强报告编制的计划和控制也是大多数公司拟要加强的方面。国别报告的企业还十分关注报告框架和结构的改进。

6.在华跨国公司编制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主要挑战仍然是数据收集和编写技术问题。与此同时,管理体制问题和中国区员工社会责任意识是报告编制的新的制约因素。

7.报告的方式仍然很低调。企业大多选择上传到公司网站并向媒体新闻稿。选择新闻会方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比例比2007年调查有所下降。

8.报告的效果更好,并取得预想效果。与首次调研相比,本次调研中选择“非常好,报告的效果更好,并取得预期效果,各方都很关注”以及“很好,很多媒体报道,总部也很支持”的比例都有所上升。

公示结果报告范文3

浅谈上行文的写作方法【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上报告、请示的写作原则、写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企业上报的上行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词】上行文请示报告写作上行公文是指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的行文,包括下级业务部门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行文。文种主要有:报告、请示。一、上行文的行文规则(一)不得越级行文。《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20__]23号)第九条(九)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第二十一条:请示应当一文一事。《条例》规定:不得越级向上级机关行文,尤其不得越级请示问题;因特殊情况必须越级行文时,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的上级机关。(二)只写一个主送机关。《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请示一般只写一个抄送机关,需同时送其他机关的,应当用抄送形式,但不得抄送其下级机关。(三)注意必要的抄送,不得直接送领导者个人。不得同时抄送下级机关。需要注意事项:文件在封发的过程中,为了做好保密工作,对上行文的封发要求是:只封发到文件内容涉及到的部门领导、厂领导,不得向下封发。二、请示的写作方法(一)请示的定议和分类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请示按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三类:1、请求指示的请示:下级机关在工作中遇到了疑难问题,或是对上级的文件精神有不明了、不清楚的地方,可用请示向上级反映,要求上级机关给予明确的指示或解释,以便更好地贯彻上级的文件精神或开展某项工作。2、请求批准的请示。根据有关规定和管理权限,有些公文需要经上级机关批准后才能,由于本单位的情况特殊,难以执行上级的统一规定,需要变通处理,但必须报请上级领导机关同意或认可;有些问题,需报请上级机关批准后才能办理,如人事任免、机构的增减等。3、请求审批的请示。下级机关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在人、财、物方面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可报请上级机关审核、备案、批拨或调配使用等。如请求审批基建项目,请求贷款,请求增加人员编制等。(二)请示正文的写法。一份完整的请示,结构上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和落款四部分。请示的正文包括请示原因、请示事项、结束语三部分。1、请示原因。开头先提出为什么要请示,请示的依据是什么。请示的依据可分为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两种。理论依据是指以上级的某一公文精神为依据,事实依据是指以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必要时,二者可结合起来,共同组成请示原因。请求的原因既要简要扼要,使人一目了然,又要提供足够的依据,令人信服。注意事项:请示的理由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需要,二是可能。比如:要请求列一个建设项目,就得说明对这个项目如何需要,甚至如何迫切需要,以及该项目建成后将会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另外,还要说明上这个项目的可能性,包括地理条件、资源条件、社会条件、资金来源等。当然,有些简单事项的请示,只说明需要就可以了。2、请示事项紧接请示原因之后,具体写出请示的具体事项。请求指示的请求事项主要写遇到了什么问题,有哪几种不同意,现状如何,并要求上级机关在哪些方面或哪几个具体问题上给予明确的指示。请求批准的请求事项写准备干什么,如何干,请求上级在哪些环节上给予支持工帮助,或请求上级批准承认,或请求上级拨款、或请求上级调配相应的人力、物力等。请求批转的请求事项,按照新《办法》的规定,应用“意见”行文。3、结束语请示的结束语一般在请示事项之后另起一行写。常用的结束语有:“以上事项,请明示”、“特此请示,请批复”、“特此报请核批”、“以上请示,请给予审核批准”、“妥否,请批复”、“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准”等等。请示应当在成文时期下一行处表明附注,注明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三、报告的写作方法(一)报告的适用范围: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以及回答上级机关的询问或要求时所用的一种陈述性公文。《办法》规定: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二)报告的分类1、工作报告工作报告又称综合报告,是用于总结工作经验、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或提出今后工作设想的一种报告。2、情况报告情况报告又称专题报告,用来汇报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或特殊情况、接办事项的处理情况等。情况报告侧重于写工作中某一方面的情况或问题,把事情的经过、原委、性质和对它的基本看法写清楚即可。3、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用书面语言表达调查研究结果并报送领导机关作为决策参考的一种报告。调查报告是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周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三)报告的拟写报告正文由报告导语、报告内容、报告结 束语三部分构成。报告导语。报告的开头先要说明为什么要写这份报告,概述什么时候接到上级的什么公文、什么指示或什么任务,本机关的执行、办理情况及结果如何,然后用“现将报告如下”或“现将汇报于后”之类的承启用语转入报告内容。报告内容。这是报告正文的主干部分。工作报告要注意写清开展某项工作的情况,包括主要过程、措施、结果、存在问题、今后打算等;情况报告要写清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性质、看法和处理意见;答复报告必须紧紧围绕上级的询问,不能顾左右而言他。报告结束语。写在报告结尾处,另起一行,空两格。常见的结束语多写“特此报告”、“以上报告,请审阅”、“以上报告,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等。(四)报告写作的注意事项1、材料要全面、可靠。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其目的是让上级机关掌握全面情况,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下级报告中的材料往往是上级决策的重要依据,正因为台此,报告中的事实材料必须是真实的、可靠的。报告中不能用“据说”“传闻”“估计”“可能”之类的材料,也不能用未经核实的材料。2、观点要明确。报告中不仅仅有材料,还要有根据材料概括出来的观点。这一点很重要,即使是情况报告,也要有对有关情况的看法,不能模棱两可,骑墙观望。四、我厂上报的上行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以往年度我厂上报的上行文中,有些上行文存在着请示事项的内容比较简单,论据不是很充分。建设性项目的请示文件中,社会效益的表述不明确或是没有说明,这样会显得上报文件的整体内容看起来比较单薄。今年上报的上行!文,基本克服了以前的不足,使文件的内容比较充实、论据充分、说服力比较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提高公文的质量,充分展示企业较高的管理水平和员工深厚的文化素养。

公示结果报告范文4

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数量和质量继续提升,数量增长较往年趋于平稳。报告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接近报告总数的八成;上市公司超过七成;全国所有的省份都有企业了报告。

报告评估发现,多数报告已具备完整的框架,但报告质量有待提高,实质性信息的缺失仍使多数报告的作用被局限于公关的层面,未能有效发挥和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与往年的评估结果相比,2010年披露社会战略和管理信息的报告数量在提升,且已有部分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以报告促管理的目的。

食品行业CSR报告数量少,质量不高,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不足

《价值发现之旅2010》的结果显示:只有少数食品企业了可持续发展报告,且质量不高,信息缺失较多,极少数报告披露了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有关的内容;信息平衡性差,没有报告就出现的事故和问题等负面进行说明}报告普遍未充分披露和食品安全有关的信息,且披露的信息大多是概括式的陈述,内容空洞。

银行业CSR报告整体得分位列前茅

评估显示,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得分在行业中位列前位,特别是对公司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管理方面的信息披露较好,可供参考和借鉴。“绿色信贷”的执行情况是银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重点被关注的议题。不足的是,报告中对绿色信贷发放情况的数据披露情况稍弱,样本中只有61%的报告披露了具体的数据。

中国公司开始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但极少有直接披露二氧化碳排放量

对中国100家流通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评估的结果显示,接近三成的报告提到了气候变化的了解和认识,九成的报告披露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八成的报告对公司在节能降耗方面的投入和措施进行了叙述,六成的报告披露了和温室气体减排有关的定量信息,但是极少数直接披露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综合报告成为全球领先公司信息披露新趋势

研究报告对综合报告,即将公司的传统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整合的报告,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先进的实践案例,以期向读者全面介绍这一最前沿的报告发展趋势,并鼓励国内专业机构和企业对此进行研究,争取在这一轮的报告规则制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公示结果报告范文5

一、请示与报告的含义和异同

关于“请示”与“报告”的含义,《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都有明确的规定: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请示与报告都属于上行文,都具有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的功用,但也有其明显的不同:

1.内容要求不同。请示的内容要求一文一事;报告的内容可一文一事也可一文数事。

2.侧重点不同。请示属于请示性公文,侧重于提出司题和请求指示、批准;报告属于陈述性公文,侧重于汇报工作,陈述意见或者建议。

3.行文目的不同。请示的目的是请求上级机关批准某项工作或者解决某个问题;报告的目的是让上级机关了解下情,掌握情况,便于及时指导。

4.行文时间不同。请示必须事前行文;报告可以在事后或者事情发展过程中行文。

5.报送要求不同。请示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受双重领导的单位报其上级机关的请示,应根据请示的内容注明主报机关和抄报机关,主报机关负责答复请示事项;报告可以报送一个或多个上级机关。

6.篇幅不同。请示一般都比较简短;报告的内容涉及面较为广泛,篇幅一般较长。

7.标题写作不同。一般来讲请示的标题中不写报告二字,就是x x x关于x x x x x x的请示;报告的标题中不写请示二字,就是x x”x关于x x x xx x的报告。

8.结束用语不同。请示的结尾一般用“妥否,请批示”或“特此请示,请予批准”等形式,请示的结束用语必须明确表明需要上级机关回复的迫切要求;报告的结尾多用“特此报告”等形式,一般不写需要上级必须予以答复的词语。

9.处理结果不同。请示属于“办件”,指上级机关应对请示类公文及时予以批复;报告属于“阅件”,对报告类公文上级机关一般以批转形式予以答复,但也没必要件件予以答复。

二、请示与报告不分的几种表现形式

1.把请示当作报告。就是把请求指示、批准的请示当作了报告。如《x x xx关于申请购买x x x x的报告》,指本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提出购买x x x的要求,请求上级机关予以批准,批准后方可执行的事情。这类应属于请示,而行文实践中有时恰恰使用了报告这一文种。

2.把报告当作请示。有些报告是下级呈送给上级并要求批转的报告,这类报告应属于呈转性报告极易被当作请示。如《x x x x关于x x x x的报告》末尾处应写“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x x x执行。”属于典型的呈转性报告但是往往被当作了请示。

3.请示与报告混合型,有些公文既请示工作又报告情况或者既报告情况又夹带请示事项,这些形式都不符合文种的使用规范。如《x x x x关于x x x x的请示报告》,这类文件形式,其内容既汇报了工作,又顺便提出了请示或者一文数项请示,这种混合的形式,极易使上级机关理不出头绪,处理了一件事情而耽误了另外几件事情。

三、请示与报告不分的原因及负面影晌

公示结果报告范文6

【关键词】高等学校;公文处理;问题

高等学校公文是高校依法治校和进行校务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是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横向沟通的基本手段,是师生员工处理事务的法定依据。公文处理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高校日常工作的运转,关系到领导职能的发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公文处理的效率,直接关系到学校各项工作能否正常有序开展。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在公文处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此做一探讨。

一、集体无意识,教职工重视程度亟待提高

很多人认为,公文写作不需要学,格式上的问题是死的,没什么学问,必要时上网查一下相关的范文,比葫芦画瓢就可以了。事实上,在浮躁心态下,临时抱佛脚很难写出真正适用的公文来。如果说模仿是第一步,那么,善于改写才能不断进步。只有热爱本职工作,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熟悉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而且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才能写好、用好公文。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公文处理被分为党委系统公文和行政系统公文两个方面。新近颁发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办发〔2012〕14号),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党政公文合一,解决了我国公文处理长期以来存在的党政不分或者混淆不清的问题。这里所谓党政公文合一,不是说今后在行文中可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胡乱行文,而是说:在以后的党政公文处理实践中,党政机关将遵循统一的规范、统一的标准和格式行文。由此可见,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它,才能真正把高校公文处理好。

然而,对于学校下发的各类公文,不少教职工漠不关心,各忙各的事情。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我们对于公文处理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

二、被动拟稿人应付差事,公文质量不高

公文拟稿人一般是被动写作,缺少写作热情,甚至对这项任务毫无兴趣。高校公文质量不高,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公文写作并不尊重个人的喜好,如果不热爱本职工作,很难在公文写作方面有所进步。

公文拟制方面的问题很多,这里仅举几例,对高校公文处理中常见的问题做一简要分析。

(一)公文标题问题实例分析

关于公文标题的拟定,常见的问题实例及分析改正如下:

例1:关于做好今年政治理论学习安排

问题是要素不全。标题拟写不准确,缺少文种,应该拟为“关于做好今年政治理论学习安排的通知”。

例2:××高校关于募捐活动的情况汇报

问题是生造文种。“汇报”不能作为一种文种,根据文件内容得知该高校要把募捐活动的情况报告给上级单位,因此应该将文件标题改为“××高校关于募捐活动情况的报告”。

例3:××高校关于科研管理工作改革的请示报告

问题是乱用、混用文种。这一错误最常见的就是将“请示”与“报告”不分。按照规定,“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例三中标题用了“请示”和“报告”两个文种,给上级机关是否批办带来了困惑。应改为“××高校关于科研管理工作改革的请示”。

例4:转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例5:关于转发《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的通报〉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

问题是用词重复、叠加。介词“关于”、动词“转发”、文种“通知”反复出现,在一个标题内重复使用,标题冗长,不易理解,这种现象多见于转发式公文标题中。对此可采取省略法、替代法、直转法进行处理。按照以上方法,可以将病例四改为“转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病例五改为“转发教育部发〔2013〕×号关于××××的通知”。

(二)公文文种选择问题实例分析

公文文种的选择根据:一是行文目的,二是发文机关的职权,三是与主送机关的行文关系。经常出现的错误有:生造文种,混用文种等。

1.容易混用的文种:请示与报告

“请示”和“报告”都是上行文,是高等学校使用频率较高且容易混淆的文种。如果将“请示”文种用“报告”形式呈送上级,往往得不到上级的批复(答复),不仅贻误工作,而且误以为领导对本部门工作不够重视,自己挫伤自己的积极性。因此,在撰写“请示”和“报告”时,要特别注意二者之间有八个方面的区别。

一是作用不同。“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询问等。

二是内容不同。“请示”是本单位无力无权解决或按规定须上级批准之后才能实施的事项;“报告”是本单位职责范围内比较重大的工作,需要上级机关知道的事项。

三是容量不同。“请示”应一文一事;“报告”可多事一报,但不得夹带请示的事项。

四是时间不同。“请示”应事前行文;“报告”可在事前、事中、事后行文。

五是范围不同。“请示”一般只主送一个上级机关,不得多头主送或越级主送;“报告”可以主送几个相关的上级机关,其他上级机关也可以抄送。

六是处理不同。上级机关收到下级的请示后,应及时批准、批复(答复),是办理件,下级应在收到上级批复(答复)后才能实施;上级机关收到下级的报告后,主要是了解情况,可以不答复,下级不用等待上级答复。

七是篇幅不同。“请示”的篇幅比较短,一般不超过1500字;“报告”的篇幅相对较长,但一般不超过3000字。

八是结束语不同。“请示”在结束时用“特此请示”、“特此请示,请批示”、“请审示”等;“报告”用“专此报告”、“特此报告”。

2.常被生造的文种:计划与总结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拟稿人往往将“工作计划(规划)”作为公文文种行文,这是欠妥的。“工作计划”不是公文文种。如有必要作为公文文种行文,可采用意见文种,标题应为“关于开展XXXX年度工作的意见”。

“总结”也不是公文文种,不能将工作总结作为公文文种行文,公文标题不能是“XX学年工作总结”。但是有的公文确实带有工作总结性质,可以采用“报告”文种,因为工作总结其实就是向上级汇报工作,标题可以是“XX学年工作情况的报告”,这样就比较规范了。

(三)正文结构层次序数的标示问题

公文正文结构层次序数的标示: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乱用次序数,比如“一、”以后就是“1.”,乱加标点符号,比如“(1)”后面加“、”,以及“1.”小圆点标为“、”。

这里有一个特殊情况:我们经常见到,第一层“一、”之后的正文部分,没有第二层、第三层序号,直接就是第四层“(1)”。如果当作正文、而不是作为标题来处理,这样是可以的,不是错用。

(四)数字和标点符号问题

公文中数字的表示,在写法上有很多讲究,短时间内难以备述。最常见的小错误是出于习惯,不该省略的硬要省略,例如:把“1999年”写成“99年”,不规范;又如把“3万~8万”写成“3~8万”、把5%~15%写成“5~15%”,不正确。

在公文处理中,还常出现滥用标点符号的错误。例如:公文的发文字号由机关字号、年份、顺序号组成。例如校发〔2013〕××号,其中的年份一项应标注六角号〔 〕,而在实际运用时往往被误用为中括号[ ]。

三、公文满天飞,缺少连续性

公文满天飞,特别是各类通知层出不穷,一些事项发了文不见有结果,给人一种印象是:办事效率不能太高,因为有些政策和规定缺少连续性,办事效率越高越容易返工,干的越多越容易犯错误。对于一些重要事项,好像大家都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或者不同的专家、不同的领导者有不同说法,昨天说是那样做,今天又说这样做,造成前后下发的公文要求不一致,缺少连续性,让人穷于应付,甚至无所适从,以至于很多事情流于形式。

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严格按照公文处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例如:按规定,将公文呈送发文机关负责人签发之前,办公室负责人要认真做好审核工作,审核的重点是:是否需要行文,公文内容、文字表述、文种使用、格式等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现实中,有关人员不重视审核环节。在收文办理方面,一般来说,包括签收、登记、审核、拟办、批办、承办、催办等程序。但是在现实中,办公室负责人、特别是各单位文秘人员好像只负责文字校对,不重视催办等环节。再如:按规定,主管校领导、单位领导审批公文时应认真负责,文件主批人要签署自己的意见、姓名和时间。但是现实中对一些涉及资金投入的事项,往往先要写上“在理事长同意的前提下可以办理”之类,实际上你只要签名就意味着同意,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目前一些高校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机要保密室和机要阅文室,缺少关于密级文件的保密措施,有一些应该保密的事情往往搞得人人都知道。公文公开前应当履行解密程序,但是现实中公开的时间、形式和渠道都比较随意。还有,按规定,公文的撤销和废止,由发文机关、上级机关或者权力机关根据职权范围和有关法律法规决定;公文被撤销的,视为自始无效;公文被废止的,视为自废止之日起失效。但是现实中已经撤销或废止的公文仍在传播,导致有些规定前后不尽一致,甚至互相矛盾。

参考文献:

[1]栾照钧,栾瑞光.《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要点解析[J].秘书之友,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