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美学设计理念范例6篇

医美美学设计理念

医美美学设计理念范文1

关键词:医学生;教学方法;医学标志

通过现代教学技艺对实现教学美育化与课堂美育化的研究,探索教学优化和课堂优化的新途径、新方法。探索拓展学校美育界域、创新教学美育和课堂美育新形态的必要性。赣南医学院运用现代教学技艺的研究,探索构建优质教学,优质课堂乃至优质教育的一般规律。对医学生“医学标志设计”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课程

根据美国医学院校中医学人文课程占总课时数的20%~25%[1]和赣南医学院人文课程比较,将医学标志选修课定为20课时。其中标志图案与医学标志(4课时),医学标志的设计方法与技巧(4课时),想象力与医学实践(12课时)。学生完成“医学标志设计”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完成医学标志设计,成绩考核合格并获得规定学分。成绩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完成医学标志设计。成绩考核既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要考核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完成医学标志设计制作能力。

2教学方法与原则

2.1教学方式或方法2.1.1“行动、导入教学法”是这一教学的主要方法。把实现教学内容的措施转化为学习方式构建成工作行为。随着方法、步骤学习深入,使学习———联想———行动和效果达到最佳相关状态。同时,教学方式或方法、教学设计,先由艺术标志设计—医学标志—医学专业—面向社会的导入的方法。实施教学效果,以教师导入,学生自主联想、探讨性学习,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素质全面提高。教师树立艺术教学过程中与医学教育的一体化的整体观念。整合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确保教学的实效性。2.1.2用“模拟诱导式艺术标志设计过渡到医学标志设计”、“启发联想式”、“发散性形象思维式”、“生活就是美与社会生活实践式”教学方法,去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采用艺术审美的趣味性、开放性、发散思维、想象力与医学专业性融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开拓思路的空间和机会,是达到艺术教学过程中与医学教育的一体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2.1.3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若干关键环节的关系,即“灌输”与“讲解”的关系、“讲解”与“启发”的关系、“启发”与“讨论”的关系、“讨论”与“动手”的关系、“一般动手”与“创新”的关系;注重解决好教学各层面的若干矛盾,即“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经典知识”与“新知识、新理论”、“验证性实验”和“创新性(设计性)实验”、“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知识积累”与“知识应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等。2.2教学原则模拟诱导式、启发联想式、发散性形象思维式、美是生活与社会实践式教学方法体验现代教学技艺对实现教学美育化与课堂美育化教学程序,在艺术(美术)教学设计和实际操作中制定了教学时间.详细计划和合理步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实施原则。

3实施步骤与教学效果

3.1第一步:“模拟诱导式”教学方法讲解标志的种类、识别、艺术处理等,模拟诱导学生完成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各种技术操作的方式方法等,从而完成艺术标志设计的基础能力(图1)。3.2第二步:“启发联想式”教学方法讲解标志的联想性、表意的准确性、功能的适用性等。让学生以自己的医学专业为素材,通过启发联想到医学标志设计表现能力的训练,从而完成艺术标志设计到医学标志设计过渡(图2)。3.3第三步:“发散性形象思维式”教学方法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逻辑性、情感性、想象性[3]。讲解发散性形象思维的基础理论和方式或方法,让学生把想象空间深入到医院、医药企业、预防、疗养、养老、医学院、医学研究机构医疗环境卫生等医学的各个领域,使学生感到自己创新能力具有社会效益和成就感(图3)。3.4第四步:“美是生活与社会实践式”教学方法讲解美是生活与社会实践的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和审美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2003年SARS病毒流行,2006年的禽流感,我们引导学生对SARS病毒、禽流感这一新的基本元素来进行医学标志设计,在1000多名医学生中就设计了1200多幅以SARS病毒、禽流感为素材的医学标志设计。如SARS隔离区、SARS治疗室、SARS病毒实验室、禽流感治疗室等医学标志设计,并能运用到当时的非典、禽流感的预防、隔离、治疗、医学宣传等社会实践中去,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4]。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感到自己创新能力具有人类天使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4小结

(1)根据医学生的特点,把艺术(美术)为主线,以美术标志设计与医学标志设计为龙头,形成艺术教学过程中与医学教育的一体化教学理念。(2)教学方式或方法、教学设计,先由艺术标志设计———医学标志———医学专业———面向社会的导入的方法。(3)教学步骤:模拟诱导式、启发联想式、发散性形象思维式、美是生活与社会实践式教学方法体验现代教学技艺对实现教学美育化与课堂美育化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效果;是达到艺术教学过程中与医学教育的一体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4)加大了对美是生活与社会实践式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地引进“社会实践”这一基本元素进行医学标志设计教学,力求把医学专业教育与美术教育以及知识技能的提高与社会融为一体,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殷小平,苏博,刘鉴汶,等.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5):59-61.

[2]刘珏琏.赣南医学院部分医学生医学标志设计的优秀作品[R].赣南医学院艺术教研室,2011:9-20.

[3]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医美美学设计理念范文2

一、优化校园物质环境

校园物质环境包括校园建筑、设施设备、校园人文景观、校园绿化等等,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是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优美的物质环境给人以美的视觉冲击,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着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使人的身心愉悦、宁静平和,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道德、激励向上的作用。因此,校园物质环境必须在正确的审美观指导下,从教育、艺术的高度进行设计,努力建设高品位的校园物质环境。

(一)要精心设计、规划,建造高品位校园建筑

校门和教学主体建筑是校园建筑中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校门的设计力求新颖美观大方,要让学生一跨入校门就感受到学校传递出来的特有文明气息。教学主体建筑设计要力争建成多元化、多层次,体现时代感和良好的文化气息,展示高等学校文明优雅形象的标志性建筑。

(二)要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学、美学的历史价值,可以更深层次的陶冶人文情怀。

(三)要美化绿化校园环境

校园绿化美化是校园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正如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乔丹在他的开学献词上所说:“长长的边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指导人们知道体面和诚实”一个干净、整洁、幽雅、绿色的校园环境,能净化师生的心灵,陶冶师生的情操,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因此,校园绿化美化一定要纳入学校总体规划,精心设计,力求达到自然美、建筑美和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二、优化校园组织制度环境

校园的组织制度环境是学校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以及使这种外在制度内化为师生的个体意识的过程。它是学校管理者、教育者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反映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评价制度、学生行为规范条例等各类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又要体现科学性、教育性、可行性。教育专家指出:“民主参与能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角色承担机会和较高的道德判断水平,而且通过民主决定和公正解决实际问题能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行为发展。”因此,校园组织制度环境建设需要人文关怀。更为重要是要将制度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动,通过各种手段促使“外在文化”转化为“内在文化”,从而真正发挥组织制度的作用。

一是学生管理制度要体现个性化。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证学生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在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二是制度的制定和管理要体现民主化。通过学生会、学生代表大会等,让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管理中,使学生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充分激发学生个体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制度的管理者要增强执行制度的责任心,规范制度执行的流程,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使学生在学校组织制度的执行中,激励学生自尊自爱、自警自律、自省自励,增强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理性地认识民主与自由,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促进学生公正、责任等品质的形成。

医美美学设计理念范文3

关键词:医疗产品;人性化;工业设计;情感需求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3-0328-02

1前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医疗产品设计由“理性主义”思潮引领,沿袭着“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原则,也就是常说的“功能第一,形式第二”[1]。这项原则直接推动着物质匮乏年代的大力发展。同时一直以“技术人首要””理念因忽视“使用者”的情感需求,使得人与产品间的距离感加剧。由于国际功能崇尚的设计风格逐渐衰退,人们必须重新思考设计的审美发展,转而坚持人本化的价值,摒弃原先的理性与冷漠,从人之感情需求出发,医疗产品设计亦是如此。而人性化所折射出来的头脑思维会通过一定的美感,来赋予世间万物属于自身的美感以及在运用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更加注重入心,唤起人普遍的情感需求,实现视觉与心理上的双重舒畅。为此,医疗产品设计应改变以往单一化的功能要求,更加重视对人的精神关怀,从材质、形状、工艺等不同方面的创造,从而达到产品的能够完美的呈现出来,并形成一种崭新的设计理念——产品要展现出人类的思维方式及精神层面所要表达的东西,要将人性化的设计融入其中,将功能设计在外形内。

2医疗产品人性化设计以及考虑多方“人”

2.1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通常是指满足人们日常习惯而方便人们操作的一种设计,同时注重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及精神上的享受的一种设计。较以往,它将产品的安全性与方便性合二为一,在规划的过程中就将产品的使用深化到设计中。作为现阶段消费者及其设计界期望的目标,人性化设计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后工业时代的典型特征。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设计者的设计理念逐渐从产品自身转化到使用者身上,将目标定位的使用者的用后感中,多方面了解使用者的习惯,以使用者的角度将产品设计得更加简洁与便利。[2]具体在医疗产品设计过程,也就是在设计最初就要考虑人们的思想与情感,将其融入到整个设计环节中,以人为本、以发展成为人类喜爱的设计为主,以达到人们心中想要的产品为最主要目标。鉴于此,在国内医疗产品设计中,人性化应当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产品设计发展的核心理念。从外形、颜色、动态特征及设计理念中出发刺激人们的心理及生理感受,使之达到美好的状态。它既包括使用者又涵盖患者。医疗产品设计除了要有治疗功能以外,所应具有“人性化”设计因素。但实际上,医疗产品的设计开发多是由医疗科技工作者根据某一特定医疗领域的现实需要而展开的,具有实用主义的色彩。产品的造型、色彩等设计因素全部服从于产品功能及其医疗诊断需要。在此过程中,患者,即真正受用对象的情感因素往往被忽视,主体性地位得不到体现。

2.2医疗产品设计涉及的多方“人”

工业设计遵循的“以人为本”原则,却难以在医疗产品获得真正体现,这与医疗产品设计考虑的多“方”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在设计普通家庭电器用品时,产品的使用者也就是产品的购买者。但是在医疗产品上并不是同样的道理。统一由医院管理人员购买,医生及护士进行操作,而患者是使用产品的受益者。(这意味着它需要满足三组顾客的需求。这三组使用者需要的和关心的优先顺序各不相同,作为医疗产品设计者应该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2.2.1患者

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患者。病人在患病期间的心理相对来说比较脆弱,而且本身对医疗产品有着一定的排斥和恐惧感,所以患者主要考虑产品使用的舒适和安全性。产品对病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通过对医疗产品造型、色彩等进行设计,改变人对医疗设备外观产生冷漠的感觉以及内心的恐惧感。

2.2.2使用者

医护人员是最主要的产品使用者,他们要求产品需要具有一定的简便操作及使用上的设计,最首要的关注点是能够以简单的操作完成复杂的运行过程,避免操作的失误。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指设计能够达到医护人员在可靠、舒适的环境中为患者提供安心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医疗器械的整体设计质量,高效率的为患者进行治疗。医护人员考虑更多的是产品操作的舒适性、安全性及观察的清晰度。

2.2.3购买者

为保证医疗的环境及效率能够达到要求,医疗器械要确保在质量、性能、体积及色彩方面都具有人性化的设计。如有些大型医疗器械的体积较大,可以通过分割技术对其进行减少体积,能够与医院环境、科室环境适应。正是因为考虑“人”的多方性,情感需求又各不相同,所以医疗产品设计中以人为本设计法则,要协调好多方“人”的关系,并确定主从关系。

3基于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医疗产品设计研究

通常所说的工业医疗设计的产品是在使用性质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他们的外观。通过改进工业设计方法,进一步优化医疗产品的设计,使得医疗产品更加人性化,能够更好地发挥产品的治疗功能。

3.1造型要素

医疗设计的重点要素是在造型方面的设计,通常是指产品具有一定的曲线美。就像人们本身一样,再美丽的衣服都要拥有美丽的曲线来进行衬托,这样可以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造型设计有几何造型与曲线造型之分,前者追求科技感,但人文关怀不够重视;后者恰好弥补此缺陷,拉近了与患者间的距离。注重产品设计对人们情感因素的影响,能够使人们对产品的设计产生一种亲切感。在产品的外形设计上要具备一定的感官影响力。通常来说,患病者一般心情较沮丧、忧郁、低落,所以,在医疗产品上的设计要加以柔和的元素设计在其中。这样可以给病人带来一些安全感,同时增加病人的缓和心情,促进病情的有效好转。在设计医疗产品时多以大曲面、高柔和度的造型,这样既有亲切感,同时又能够和医护人员及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要考虑机械部件隐藏在设备里,在外观上无法分辨,如有无法隐藏的零部件,则需要对其进行形态及色彩上的美化,使医护人员及患者对其没有恐惧。而在外形上要有一定的比例协调,整体呈清晰状态,舒适度要适中。设计造型应以功能安全为中心,在保持总体感亲切温和的同时,又不失科技医疗工作的严肃性与精密性。

3.2色彩要素

在设计中,色彩的存在是基于特定的造型,两者有机融合方可以充分表达产品,形成更好的视觉效果。阿恩海姆认为“色彩能够表现感情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3]当代美国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布鲁墨说过“色彩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情感,甚至影响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由此可见,色彩对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医疗设备设计的主要因素。在设计医疗产品时,要保证色彩多以蓝色及绿色等冷色调为主,绿色可以使患者紧张的情绪降低,同时对眼睛有很好的缓冲作用,而蓝色能更好的控制病人的情绪,给人安静冷静的感觉,而颜色较艳丽或对人眼产生强烈的冲击感时,会对病人的心理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如红色一直以来都是医院禁止使用的颜色。使用医疗器械的人主要由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病人,所以在设计医疗器械时要考虑两者之间对颜色的喜好,以达到能够协调统一。医院的医护人员通常是受过专业的机械操作训练,对设计的审美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所以在在工作中接触的产品时,尤其是操纵台及显示板,都要注重色彩的搭配及和现时工作的需求。另外,比如输液针头的针栓部位设计的不同颜色,对于方便护理人员取用不同型号的针头有很便捷的辨识作用。患者是处于心理不稳定的弱势群体,经常会产生心理不安的情绪,所以在设计色彩搭配时要考虑能够以环节病人情绪及心理安慰为主要设计因素。

3.3材料要素

作为用户直接与之接触的部分,医疗产品的材质是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符号语言影响着病人的购买情绪。不同的材料因其肌理、色泽等特性不同,所带来的感觉也是迥然相异的,所表达的情感语义也不相同。因此,医疗产品材料方面力求人性化,以提高产品的“EQ”。材质亲和感设计策略是以拉近材料与人的情感关系作为选择材料的重要评选尺度。就目前来说,医疗产品设计材料已从单一的木材、陶瓷、金属、玻璃发展得更加丰富。塑料以及复合材料的出现,因其使用便捷与可塑性而备受欢迎,为医疗产品设计开拓了广阔的空间。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增加医疗产品的感性成分,增进产品与人之间的亲近感,使两者的互动性更强。在具体设计中,可以通过产品表面合理化处理或者用多重材质的复合运用来达到上述目标。

3.4人机工程

现代社会,人机工程学是一个很重要的设计因素。人类通过新的方式感知世界,追求新的生存环境,对产品的“方便”、“舒适”、“可靠”与“效率”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产品设计中常提及的人机工程学因素。针对医疗产品的专用性,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必须开展人机工程学分析,深刻了解该产品使用者的操作习惯,譬如在操作时,使用者的姿势是站还是坐,左右手如何分配,每次使用的时间和频率等。如何改进设计,才能使医务工作者感觉更舒适,更可能快捷操作仪器。同时,要分析其完成一个治疗过程所必需的一系列动作,尤其是那些经常重复的动作,尽量减少因产品造型给使用者带来的不便,尽量做好产品的人机交互,保障医护人员在长时间工作的状态下保持舒适,最大限度地减轻疲劳。要根据患者的身高能够到仪器进行相应的调整是很有必要的。如患者都是具有不同身高的人,这就需要在设计产品时需要将调节身高这一项增加到产品中,这样可以方便在操作过程中更有效的保证医务人员能够适时调整仪器为患者进行检测,从而实现简单、方便、易于操作的产品。通过设计的形式要素,如造型、色彩、材料等的变化,引发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因此,在设计时要改变传统医疗产品呆板的形象,通过对产品的造型、色彩、材料等细腻温润处理,多采用柔和的曲线造型、艳丽柔和的色彩及温暖、舒适材料等,消除患者对医疗器械的排斥和恐惧,让患者获得更加亲切的人文关怀。例如,我院采购的GE64排128层螺旋CT,外观采用柔和的圆弧造型,色彩使用水蓝色和白色的柔和搭配,整体设计既富有温暖现代感而又不失严谨。所以,在整个医疗产品中,唯有高度注重人性化,才能占领该领域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医疗过程。

3.5医疗产品与环境

医疗产品的设计要与外界环境及医院环境相适应,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医疗产品通常都是体积较大,占地面积广的产品,所以要考虑许多问题,如包装问题、运输问题、使用环境空间问题、是否与使用地点相匹配等问题,同时产品是否易于消毒、清洁等;多人使用后抗磨损的程度如何;人的心理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比如,说牙科医疗的环境干净,白色的瓷砖地面,白色的墙面,白色的医疗设备,再加上白色的医生。这一切都会增加患者的心理恐惧感。那么,牙科设备色彩的选择上就可以加以考虑。同时,适当的环境设计也能渗透出医疗领域应有的人性化,如:墙面和顶棚都有装饰物,丰富墙面的色彩,在诊室内养殖植物花卉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整个医疗过程给患者创造一种“家”的感觉,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病人紧张的情绪。

4结论

美国设计师普罗斯曾言:“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是第四维:人性。”[4]以人为本,注重情感需求,是医疗产品设计的发展方向,也是医疗设计者的追求目标。医疗产品的人性化设计要素不仅仅局限在造型、色彩、人机、环境等方面,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仍然很多,亟需持续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5.

[2]杨文发: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工业设计中的剖析和运用[J].包装工程,2006.6.

[3]范劲松,安军:论通用设计思想指导下的工业设计[J].包装工程,2006.4.

医美美学设计理念范文4

设计中强化了景观规划理念、手法和空间布局。在平面布局中以对称的手法,体现中国文化简约大气空间特点。线与面相互穿插使空间更富于变化,产生视觉上流畅柔和的感观。通过运用不同设计元素、材质、形式将建筑空间和传统中医文化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设计师在满足院内空间使用功能的前题下,最大程度通过景观设计体现传统中医文化魅力。院内地面大面积铺以青石砖,从时间的角度阐述了中医源远流长的历史。在青石砖地面中采用中式回型纹拼花的手法,使空间更富于层次,当人们站的住院大楼上,会惊喜的发现主院区地面及停车线设计的与众不同,这也是中医文化在细微部的体现。“丹壁”中国文化的产物,设计师把它安排在大门口,希望人们一进大门就能感受到强列的中医院气息。两步台阶之上地面设计成“太极图”,“太极”在中国文化中是集中体现阴阳和谐的价值理念,展示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而这也正是中医中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围绕太级的八块“XX石”以顺时针排列,其中刻上中医文化从发源到至今的现代医学近千年的演变过程。在“太极图”正中摆上中医标志性制药器具“冲桶”,通过制药器具特别展示,突出中医院与其它医院的区别。中医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用于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在“冲桶”的周围设计师布置了五棵树,这五棵树分别代表了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病因、病机、诊法、预防、养生等内容。延着视线我们能看到一块横卧巨石,上面刻着中医院的院训,安排在此是希望对全院干部职工的激励,也能让病人更好的了解医院的文化、管理及本院的医德医风。

园林区的设计首先是体现在实用的基础上,满足病人及职工锻练、休闲的需要。围墙的设计上借鉴了古代中式建筑元素,白墙青砖古香古色,墙边特别栽种了竹子,“竹”在中国文化中是坚强挺拔的代表,虽然是中空的,韧性强,不刚不柔,是被古人看作“气节”的象征,在此代表了医生治病救人的责任和病人克服病魔的决心,“推窗见绿色,两耳闻丝竹”的美好画卷在院中得到展现。墙壁上石质浮雕,也是对中医文化的推广介绍,让病人在休闲之余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李时珍铜像、碾药槽、人体脉胳铜像在此是对中医文化的强化。园林区的植物不单有长青的观赏植物,更多的是各种药草栽种其中,分别竖牌标明药理药性,让病人更多的了解中医学知识,很好的展现了宜昌中医院的人文精神。围墙边的石质门柱,由一块块四方石块堆砌而成,每个面都刻上浮雕,这样从一入大门就可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中医气息,并且与院内景观很好的揉合在一起,过度不显生硬。我们遵循了阴阳、五行的设计思路,通过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让中国中医文化在院区的每一个角落活起来,形成独特的中医院景观。

医美美学设计理念范文5

关键词:康复花园;医院景观;景观设计

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医疗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医院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逐步上升。但由于经济效益等原因,医院景观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医院从供给型转为经营性,而城市化导致城市用地紧张,医院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较大程度地放弃了景观绿化的建设,对医疗大楼不断进行扩建,大力增加医疗科室与病床位。医用建筑越来越高、越来越豪华,而提供给病人与医护人员使用的绿地却越来越少。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医院都在大规模的加扩建,没有合理的规划设计,致使医院的户外空间环境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环境凌乱、使用率低等[1]。另外,现有的医疗康复方式多侧重于恢复病患的生理健康,缺乏对病患社会需求及心理需求的满足。随着社会群体对养生学的逐步重视,意识到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对身体有良好的保健功能,人们选择在鸟语花香的清晨进行运动锻炼、在小桥流水的湖边进行散步,这是自然疗法对提高人们生理、心理健康度的体现。因此,医院的户外景观也应具有康复花园的功能,进一步考虑患者与医护人员对医院景观康复功能的需求。

一、康复花园

(一)相关概念

康复花园理论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兴起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积极的发展。我国针对康复花园的相关名词颇多,如恢复性景观、康复空间、医疗花园、体验花园、复健花园等。国内有学者认为,康健花园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病人尽快恢复健康,缩短住院期,减少用药量和病痛,减轻医护人员、病人及其家属和探访者在医院环境中的压力、焦虑感及担忧等负面心理作用[2]。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康复花园是借助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设计手法,让病患在舒适的环境中得到有效的医护治疗,使其在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方面得到良好收益的室外空间。

(二)自身特点

康复花园应具体满足以下几点,达到不同于普通医院景观的综合效益:舒缓病人心理压力,有效地调节自身的综合健康状态;有利于病人加强身体的自我康复;让病人得到一般医疗方式所不能得到的治疗效果;营造优美健康的院内环境,使病人在身心上愉悦从而得到更平和、自然的园艺治疗;为医护人员提供放松、减压的室外空间;在院内,提供给病患与访客安静、和谐的交谈环境。

二、桂林市医院景观空间结构调查

医院的整体空间结构会对景观的可知性、目标点、私密空间、开敞空间等产生影响。通过对桂林市五所医院平面图的比较(如图1),我们可以发现,从医院入口到绿地的距离越远,可知性越差,占地面积较大的医院比面积小的医院景观可知性差。在笔者走访中证实,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绿地使用率最高,达到了拥挤的状态,景观面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一八一医院的利用率较高,患者及医护人员能合理利用中心绿地景观;其次为第三人民医院,人民医院次之;绿地利用率最差为南溪山医院,虽然景观面积大,但由于主要绿地景观位于家属区附近,距门诊楼、住院楼都有一定距离,可知性、可接近性较差,植物过于郁闭,缺乏开敞空间,导致使用人数少。而这五所医院中,只有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在标识系统中明确标出了花园的位置。美国学者库珀•马科斯(CooperMarcus)在其康复花园理论中提出可知性设计要点:知道花园在哪里很重要。理想状况是花园设置在医院入口处,或者从主楼大厅或候诊区可以看得到,这样就不必设置指示牌了[3]。所以,并非绿地面积大,使用率就会相对之高,病人的满意度也会随之提升。首先人们需要知道花园的位置,并且能快速到达是首要条件。在调研中证实了可知性较强的医院景观利用率高,人们的满意度也就越高,相反,可知性低就会导致人们难以发现,更不会主动使用。医院景观的布局形式极大地影响了病患的绿地使用。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桂林市人民医院、一八一医院、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三所景观利用率较高的医院均为医院建筑围绕中心绿地布局,住院患者、门诊病人及医护人员可以方便地使用绿色空间。桂林市医学院附属医院为绿地沿街形式布局,虽然可知性较高,但没有私密空间,且人鱼混杂,吸引大量外来人员占用少量的绿地面积,病患使用满意度并不高。而桂林市南溪山医院建筑为行列式布局,绿地分布于建筑的行列布局之间,可知性、可达性较差,虽然植物景观丰富、生态功能良好,却有利用率低的情况存在。不同的空间结构对使用者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与路线变化,如何提高医院景观的可知性、可达性且保证具有一定的私密空间,提高病患使用的满意度和其康复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康复花园理念下的医院景观设计策略

(一)空间布局结构设计

目前医院建设多侧重于功能设计,在建筑空间剩余处见缝插树的安置景观,或被迫选择作为建筑采光天井空间或阴角空间进行景观建设,使得医院绿地无法发挥康复功效,不能得到有效的使用。可知性是马科斯康复花园理论的重要设计要素,在医院中,康复花园的空间位置选择有十分重要意义,最佳位置应该是能够吸引各类使用者的地点,如门诊楼、住院部楼下,或与中心道路相连接,应建立完善的标志系统可以让患者清楚地知道康复花园位于何处。如果位置不当将会阻碍相邻空间的连续性,给患者及医护人员带来极大的不便。

(二)使用者康复空间设计

使用者的康复空间种类可归纳为儿童康复活动空间、老年人康复活动空间、普通病患及残障人员康复活动空间、医护人员使用空间等。儿童康复活动空间设计具有特殊性,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在康复花园的设计内需要考虑到儿童性格的特点,可以使用色彩鲜艳的图案,借鉴童话故事、卡通形象或动物形象引起儿童的注意,一些活泼的雕塑、游戏设施都能调动儿童的兴趣与探险精神;医院康复景观必须照顾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喜爱在户外进行锻炼、散步、聊天、、太极等较为轻松的健身、社交活动,在景观设计中,满足老年人的锻炼与社交需求时,应把场地放置于背风向阳处,方便适季时老年人在花园内沐浴阳光,起到预防骨质疏松、补充人体钙质的作用,道路材质应平整、宽敞,接缝处小于3mm,避免陡坡和颠破不平的路面,保证老年人坐轮椅或拄拐杖行走时的安全,在植物设计中要保证季相色彩的搭配,给老年人带来生机勃勃的心理感受;病患人员大多心情忧郁、忐忑不安,为安抚、平和其情绪可根据设计场地因地制宜的设置水景,如静水、跌水、喷泉等,能让病患感受宁静、清新的景观,使患者暂时忘却病痛,加快康复,康复花园中需要有开阔的采光空间并设置座椅,让患者感受阳光,因为时间较久地在室内环境中不利于心情的舒缓,还可以设置活动器械,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与改善;残障人士或轮椅患者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上与健康人都有较大的差距,内心更加脆弱、易焦虑,对于这类人群康复花园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康复支持,如肢体伤残患者,他们行动不便,有意识地为他们设计有坡度变化的步道,路面需平整,方便轮椅等辅助工具通过,道路边缘设置栏杆,方便患者可以自己扶着栏杆进行康复训练;医护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室内与病人接触,巨大的工作量造成精神紧张,他们都渴望有一处较为安静的景观环境给他们做片刻的休息与放松,尤其在就餐时间是医护人员集中使用医院绿地空间的时期,在餐厅附近应考虑设置一处较为隐秘的绿地给医护人员使用。

(三)道路交通设计

康复花园的道路形式可以设为自然流线式,园路形成通连,灵活有趣,不要有死路。通连的道路能给使用者带来丰富的环境瞎想,如果园路为单方向,走到尽头需回头,将带给患者失望、沮丧的心理感受。园路设计可利用“隐寓于显、藏而不露”的设计手法,营造层次变化丰富的景观效果。但对于阿尔茨海默病(AD)、自闭症患者而言,园路应该简单明了,防止相关病患在花园内迷路或隐藏。路面应保持平缓,在特定区域道路下•两侧设置扶手或栏杆,作防滑处理。康复花园内道路坡度应小于4%,有轮椅通过的坡度一般要小于8.5%,最好是6%;无障碍通道的最大高度为1.5m[4]。在需要的道路应设置扶手与栏杆,扶手高度为50-120厘米,儿童扶手高度为56-88厘米,成人扶手高度为90-120厘米,可以鼓励患者暂时离开轮椅进行活动,再帮助病人回到轮椅上。根据场地状态设置轮椅休息、缓冲平台,扶手安全挡台等。康复花园应尽可能将坡度维持在0%-5%之间。在铺砖方面,道路的铺装需要关注患者各自的特点:对于儿童、青少年活动空间来说,天性好动,在场地中活动较多,应避免镂空的地砖或下雨天打滑的地砖,防止他们不慎跌倒,不宜采用炫目、反光的材料;对于乘坐轮椅的患者来说,花岗岩地面利于移走行动,更为方便;对于拄拐杖的患者来说,碎石、鹅卵石、透水砖等材料只能少量使用或尽量不用,这类石材对于老年人或残障人士均不适宜。

(四)植物景观美化

康复花园植物的选择搭配是营造一个自然、亲切、舒适的景观环境的关键。植物不仅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还有杀菌、防火、隔音、抗污染、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等作用。在康复景观中,植物的康复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可防病、杀菌的植物,如柠檬桉、石榴、罗汉松、夹竹桃、刺槐和黑胡桃等;保健型园林环境多采用保健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5]。如兰花能有效抑制皮肤真菌、枇杷树的果实能治疗肺燥咳嗽、玉合欢可以解郁安神等;选择景观效果良好、姿态优美的植物,如皂荚树、水杉、杨树、桦树、日本红枫、沙枣等。同时考虑季相变化,营造不同的四季景观:春季植物带给人五彩缤纷的色彩,夏季带来绿意盎然的气息,秋季是金黄的落叶景观,冬季可用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搭配成景。

四、结语

康复花园能有效地为病人提供积极的康复锻炼机会,能提高其心理、生理等健康水平,营造可知性、可达性良好的景观空间。然而目前桂林乃至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医院康复景观设计质量较低,同时国内相关理论尚不完善,无法以量化指标的方式研究各环境因子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希望通过文章的理论研究,便于一些医院在今后的建设中融入康复花园的设计理念,更好地令病患者恢复身体健康,同时营造自身科学、合理、秩序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白丽丽.综合医院康复性景观设计与研究[D].陕西:长安大学,2011:41

[2]杨欢,刘滨谊,(美)帕特里克.A.米勒.传统中医理论在康健花园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9(07):13

[3](美)克莱尔•库珀•马科斯著.罗华,金荷仙译.康复花园[J].中国园林,2009(07):03

[4]胡嘉义.康复景观设计研究初探[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53

[5]付晖.保健型园林营造探析[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0:28

[6]宋立民,鲁苗,路怡斐.清华大学校园景观评价[J].设计,2016,29(1):33—36.

[7]华尹.康复性景观理念在既有社区中的研究初探[J].设计,2016,29(1):154-155.

医美美学设计理念范文6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 医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11-02

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0世纪90年代成为国外本科教育的亮点。“教学”和“科研”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两翼,国内诸多学校汲取两方面的精华,以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模式将教学和科研融合于学生培养。本文将在介绍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起源和发展变化的基础上,阐述其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意义。

1 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起源

美国和英国等欧美国家非常重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将其做为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按英文来源也可翻译为“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UROP)。追溯根源,UROP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 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1865年,威廉・罗杰斯在创办MTT时将教育方针确定为:培养与工业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MTT一直秉承这一理念,重视为本科生的教育中提供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1965年,负责本科教学的马格利特・麦克维加总结MIT教育理念和辉煌成绩,提出为本科生提供UROP,旨在让本科生入学后,尽早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充分发展其潜在的创造力[1]。美国教育学者欧内斯特・博耶1998年发表的研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以下简称《蓝图》[2]。《蓝图》中详细阐述UROP和MIT在创新人才培养的突出成就;研究型大学不能将自身的价值限定于教师高深的科学研究而忽视本科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应与教学相结合。在MIT提出UROP时,哈弗和剑桥等著名研究性大学也在本科教育阶段为本科生提供多种形式参与科研的机会。20世纪90年代,UROP已经成为国外本科教育的亮点。概括而言,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起源于科研型大学;学生角度而言,个人潜力得到充分发展;施教角度而言,引导学生探索比传播知识更重要;教育管理角度而言,教学活动要与科研学术相结合。

2 我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开展情况

与国外相比,我国为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起步较晚:1996年,清华大学启动“学生科研训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SRT);1998年浙江大学建立“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tudent research train program,SRTP);1999年,中国科技大学提出“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URP)[3]。上述国内重点大学引入了主旨和组织形式上与UROP相同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由大学制定相关制度并提供活动资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2000年后,类似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从研究型大学,进入到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大学,甚至部分专科和职业教育学校[4]。但在活动的主旨和组织形式上有变化:在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强调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除学校制定计划外,更多以院系或教学团队的教学改革设计、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小组等形式出现。概括而言,与国外和国内重点大学的UROP相比较,地方大学、教学型院校更重视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能提高创新意识,积累一定实验技术和方法,同时开阔视野、培养综合素质。

3 医学高等教育的特殊性

医学是与人类生命直接相关的科学,但与物理和化学等学科不同,医学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的结合,即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属性[5]。医学主要探讨生命、健康、疾病以及预防疾病的客观规律,临床医学则采用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将医学理论研究转化为疾病诊疗的实践。因此,以自然科学规律和科学技术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具有典型的自然科学属性。人类对医学的探索始于5000年前,经历了原始医学、经验医学和现代医学(生物医学)三个发展阶段。现代医学阶段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知识更新迅速,形成丰富的分支学科。近30年来,医学发展呈现广泛的学科交叉和生物医学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趋势。新的发展趋势必然要求医学教育要将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仅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难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规律。

从事医学事业的主题、被服务的对象均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医学诊疗服务也隶属于社会服务体系中。因此,医学具有明确的社会医学属性,在医学教育中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近年来,医学教育领域将医学人才综合素质列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综合素质内涵涉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人的能力和素质多方面要求。就医学的社会属性而言,创新能力非常重要,要求人要发挥创造潜力和主观能动性,适应诊疗过程中人和事务对应的社会关系。包括新的医疗管理制度,所涉及伦理、法律和经济等规则的变化。此外,优秀医学人才的素质还包括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力;稳定的心里素质和坚韧的性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本质而言,综合素质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固定的课程学习能解决知识传授的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用有限。

4 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意义

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教育资源有限,人才培养数量增加,如何提高人才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医学人才倍受关注[6]。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表明,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本科生参与科研,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从科研选题、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和判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科研选题的题目和完成过程具有异质性,学生的个性和潜力有充分的空间发展;第四,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的过程,促进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此外,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人文素质往往也在科研训练中得到集中锻炼。

尽管UROP进入地方院校,演变为各种形式而出现。纵观其发展和演变,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均保留其核心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能力培养,个性化发展潜力。在医学人才培养中,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James R Killian.The Education of a College President:A Memoir. Boston[M].MIT Press,1984:175.

[2] 美国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彻底变革大学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J].朱雪文,译.全球教育展望,2001,3:67-73.

[3] 刘炳,尚航.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理念与制度创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8,2:95-98.

[4] 文衍宣,吕小艳,龙云飞.地方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