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教学法概念范例6篇

阶梯式教学法概念

阶梯式教学法概念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根据现代教育理论,以“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学理念,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重视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高中物理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降低高一学生初、高中物理学习台阶的梯度,探讨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策略。

一、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的几个阶梯

阶梯之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大多是定性描述,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高中物理定量内容较多,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

阶梯之二: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注重理论探究物理规律,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难以适应。

阶梯之三:数学知识不匹配的梯度

数学作为物理学习的工具,对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在高一物理学习中需要的很多数学知识在以前的数学课程中根本未学到或学习不到位,这对学生的物理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

如在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时用到矢量的运算甚至正弦、余弦定理,直线运动教学中用到“极限”和“微元求和”的思想,图象分析用到“斜率”知识等等,都体现了数学知识的超前要求。

阶梯之四: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变更的梯度

初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几乎全由老师支配,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学生更多地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复现知识;进入高中后学生自主分配时间相对充足,学生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记忆,更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总结。而一题多解、思考最佳解题方法、物理模型的构建等又是高中物理学习很难逾越的台阶。

二、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1.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一学生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比较稚嫩,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2.注重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高一教师应了解、分析学生在初中掌握的知识程度,研究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异同,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使学生顺利地实行新、旧知识的迁移,并在高中达到深化。

3.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高一物理教学可通过自主预习、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将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变为以“学”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总结,提高课堂效率。力争使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强化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训练指导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对高中学生十分重要。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为此,教师应强化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训练指导,并逐步介绍高中物理中常用的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估算法、假设法,图象法、隔离法、整体法等解题方法。

5.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做到课前预习、标注疑难,课堂听讲专注、积极思考、合理笔记,课后先复习后作业,解题规范、计算准确,及时进行单元总结反思、建立知识网络等等。其次让学生理清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挖掘概念内涵和外延,弄清概念、规律间的关系以及规律的适用条件、注意事项。如运动学中速度和速率的区别,变化量和变化率区别等。第三要加强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教学和引导。教师在讲解习题时,要首先教会学生如何读题、审题、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田世昆,胡卫平著.物理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阶梯式教学法概念范文2

关键词:矩阵,最高阶非零子式,初等行变换,行阶梯行

 

《线性代数》是各个高校理工科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矩阵及矩阵的运算是学习这门课的重要工具。论文参考网。矩阵的秩是矩阵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数,它是矩阵初等变换下的不变量。矩阵的秩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论文参考网。

矩阵的秩是它最高阶非零子式的阶数,最高阶非零子式对于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的概念以及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情况下需要我们求出矩阵的一个最高阶非零子式。

一个矩阵的阶子式有个,所以直接从定义出发求最高阶非零子式计算量往往很大。

很多教材中给出的方法是:通过初等行变换把矩阵化为行阶梯形矩阵,确定其秩为,取其非零行的非零首元所在的列所对应的原矩阵中的各列构成一个矩阵,它有行列,有个阶子式,从中找一个非零子式即为原矩阵的一个最高阶非零子式。这种方法比起用定义求最高阶非零子式可省去很多工作量,但仍需要排除一些零子式。论文参考网。

下面给出一种方法,可直接求得矩阵的一个最高阶非零子式,省去排除零子式的运算过程,方法如下:

对矩阵施行标准程序的初等行变换,把矩阵化成行阶梯形矩阵(即适当地作行交换后,对矩阵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化“0”,并且在进行第三种初等行变换时只用行标小的行作用于行标大的行,而不用行标大的行作用于行标小的行。),的最高阶非零子式可取为它的非零行的非零首元所在的行和列构成的子式,记为。相应于的这些行和列,取中对应的行和列构成的子式即为的一个最高阶非零子式,记为。这是因为我们这样选出的这个子式对它施行与上述对矩阵的这些行一样的初等行变换后,此行列式恰好化为上三角行行列式,它与的非零子式仅相差一个非零常数倍,从而就是的一个阶非零子式,即它为的一个最高阶非零子式。举例如下:

是一个行阶梯行矩阵,它的一个最高阶非零子式为,于是和的秩都是3。是由的第一、二、四列,第一、二、三行构成的,的这些列与的第一、二、四列相对应,的第一行与的第一行相对应,第二行与的第三行相对应,第三行与的第二行相对应。因此取的第一、二、四列,第一、二、三行得到一个子式就是的一个最高阶非零子式。

事实上对施行与的相应行一样的初等行变换,恰好可以把化为上三角形行列式,它和只相差负一倍。过程如下:

我们使用这种方法可以直接得到矩阵的一个最高阶非零子式,且很容易知道它的值,从而大大减少了计算量。

参考文献:[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线性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北京大学数学系.高等代数.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阶梯式教学法概念范文3

关键词:阶梯式教学法;方法教学;循序渐进;层次;梯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6-8712-04

程鸿勋先生首创的“阶梯式教学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其宗旨是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互动、合作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实现由学习的旁观者——参与者——热爱者的转变。“阶梯式教学法”利于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该文介绍了笔者将该教学方法与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实施步骤。

众所周知,面向对象编程的核心就是类的设计,而类主要是由方法组成。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对方法的功能、声明、定义、形参、实参以及方法返回值等概念容易混淆。如果不能建立方法的思想,将无法很好地继续学习C++、Java、数据结构等课程,因此方法是C#程序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笔者在第一次让学生接解方法的例子中,直接选择了调试该程序,学生非常直观的看到屏幕上输出了三个倒三角形,非常形象的认识了abc()这个方法就是一个独立的完成了一个输出功能的方法,我们需要使用它,直接调用即可。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了方法的概念:在一个程序中多次用到的某个任务即为方法,它对执行重复或共享的任务很有用,能够解决用户专门的需求。象我们在前面大量使用的Console.WriteLine()是由系统提供的已经定义好的方法,而这个方法是解决用户专门需求的方法。

2)方法的返回值

return语句有两个重要用途:第一,它使得内含它的那个方法立即退出,也就是程序返回到调用语句处继续进行。第二,它可以用来回送一个数值。

3)实参和形参

在讲解这个程序时,我先用一个故事描述了递归的过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这是一个典型的“递归”故事,在调用一个方法的过程中调用该方法本身,即为方法递归调用,可以无限次递归下去。但要说明下,如果这样下去,程序就会无限地递归下去,必须有递归结束条件,而每次递归都应该向结束条件迈进,直到满足结束条件而停止递归调用。

5 总结

方法是C#程序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我的教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而不是一步到位。各个阶段案例的选取有梯度、有层次,采取循序渐进、分步到位的操作办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徐晓.一种C语言函数部分的新教学方案[J].计算机教育,2007(9):56-58.

阶梯式教学法概念范文4

关键词 认知冲突 高中生物 概念教学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A

所谓冲突式教学,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把各自的理解表述出来,并由小组聚在一起讨论,甚至促其产生一定的冲突,以此使学生澄清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有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其教学的核心就是心理学上的认知冲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知冲突是指人们意识到认知结构与外在信息或者认知结构各个成分之间存在矛盾的一种知觉状态。当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些差距而导致心理失衡时,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来,认知冲突是连结学生固有经验与新知识的通道,是认知结构更新的一个必要前提。伴随着认知冲突的产生,学生的思维开始兴奋,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思维活动也处在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既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甚至是课程资源和学生心理交流的接触点、共振点,也是教与学的共同机遇,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契机。

高中生物课程目标中将学生生物各种能力的考查做了要求: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笔者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注重学生生疑、析疑、释疑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1 悬念性冲突,激发学生概念探究欲望

北宋哲学家张载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教师只会“解惑”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布惑”。这里的“布惑”就是设置悬念性认知冲突,并以此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

如在教学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时,教师设置了一个故事引入:1904年,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把一只雌天蚕蛾扣在一只纱笼中,而这只纱笼是放在被一片丛林包围着的黑屋里的。尽管风啸雨骤,还是引诱了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前来交尾。第二天夜晚,他又在雌蛾周围洒了樟脑丸和汽油,仍不能阻止雄蛾寻找雌蛾。那么,这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呢?这一问题造就了学生认知的悬念性冲突,紧紧地抓住了学生。这时,教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最后教师点破“性外激素”,使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

2 阶梯性冲突,挖掘概念学习的思维深度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情境的问题应该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期待欲,让学生自己去积极探索。同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设置多个问题情境,引发阶梯性的认知冲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把学生巧妙地引入教学情境。成功的阶梯性问题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主动去探索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一节内容时,笔者设计以下一组阶梯性问题:(1) 苹果储存久了,会有什么气味散发出来?(2) 剧烈运动后,四肢骨胳肌往往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3) 酿酒时为什么要密封?(4) 水淹时高等植物能进行无氧呼吸,为什么水退后有些不能成活?(5) 水稻等植物的根又为什么能比较长时间在水中生存?(6) 水生生物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这些问题都源自于学生的生活,学生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又似懂非懂,属于认知过程中的阶梯性冲突。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完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向纵深处发展。

3 发散性冲突,拓展概念教学的思维宽度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已有知识的干扰,也就是思维定式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发散性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产生冲突,这些冲突就是发散性冲突。师生、生生一起解决了这些冲突,获得了新知的同时,学生思维的宽度也就得到了拓展。

例如:高三复习“细胞分裂”这个重要概念的教学时,笔者先给出一张以细胞分裂为中心的知识图式(图1),引发学生产生一系列从中心点辐射出去的发散性冲突。师生一起探讨分析这些冲突并解决这些冲突,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中心知识点这一纽带将相关知识点通过发散性思维联系起来,让不同章节的知识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出自己在某些知识上的盲点,深入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能从各个方面搜集有效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课标的终极目标:培养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陷阱性冲突,培养概念教学的思维缜密度

阶梯式教学法概念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 变式教学 有效

从心理学来看,变式是指“从不同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促使非本质要素发生变异,进而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方法”。变式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教学知识,尤其是抽象概念准确掌握和理解。

一、数学变式教学

在教学课堂中主要以“形式变式”、“内容变式”及“方法变式”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变式方式其实属于一种思想方法,是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同时,不断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从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它属于一种科学性的教学方式。变式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在知识讲解上呈层次推进式,对问题采用一题多解,对同一题进行不同的条件变化,或是对看似形式不一的例题进行归纳讲解,通过这样的形式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变式数学教学是“双基”教学重要途径,能实现对初中生数学思维的训练,实现对初中生数学思想的培养,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二、初中数学变式教学遵循的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向活动,这一活动要以师生为中心,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收到既定的教学效果。所以说,数学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研读教材,细致把握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充分掌握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为学生“量身定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也应该是有一定实际作用的,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迅速掌握所学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推进数学,采用变式教学模式,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二)启迪思维原则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和其他学科一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思维和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激发,所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其进行赏识教育,多一些肯定,少一些否定,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谆谆教诲和精心启发,少一些恶语相向。

三、进行变式教学的有效性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开展变式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功能:

(一)利用变式教学有效掌握概念本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概念,创设合适的概念性变式,帮助学生对某一概念进行多角度地理解,实现认识的直观――抽象,具体――一般的转换,能够排除背景干扰,进而凸显本质属性,让学生能了解概念的外延,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能从联系的角度看待新概念与已有概念。

例如华师大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丰富的图形世界》主要讲几何知识,几何教学中的概念与图形是紧密联系的,通过对图形的理解,可以便于学生理解,然而华师大初中数学中的几何图形往往比较单一,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结合教材图形进行演变,多画出几个图形,以便于让学生理解某个概念的含义。

(二)利用变式教学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学科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学生参与情况和学生个体学习兴趣的影响。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使得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例如华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上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一章中在讲解梯形时,教师可以设计例题:已知一个等腰梯形的底角为80°,求其余三个角的度数。变式一:已知等腰梯形中一个顶角为50°,求其他各角的度数;变式二:已知等腰梯形的底角的一个补角为120°,求梯形各内角的度数。这一题目本身主要考察等腰梯形内两个底角度数相等及两个顶角度数相等的知识,而变式二中穿插了补角相加等于180°的概念。

通过上述变式,会让课堂变得新鲜起来,让学生感到新奇,使学生产生兴趣,会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学生会在挑战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效避免思维绝对化和僵化,消除惰性心理。

四、结论

总之,数学教学不应只是利用推理论证来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保证学生在得到结论后能够明白这个结论是如何来的,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加深对数学原理等的论述,同时也要进行知识系统性变式,寻找所学知识的相同点,寻找学习中的规律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具灵活性,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鲍建生,黄金荣,易凌峰,等.变式教学研究(续).数学教学,2003(2)

阶梯式教学法概念范文6

《梯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实验实验教材第八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之上学习梯形的认识的。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新课标指出:这一学段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智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四、教学方法

本课设计理念为: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原则及直观性原则。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适时运用CAI课件和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五、说教学流程:

对照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及学情实际,我尝试构建一种探索性数学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模式,主要分为:“初步认识梯形—操作体验,了解特征—操作探究,深化新知—游戏活动,拓展新知—交流评价,总结升华”五大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 1、组织教学,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本质特征是(揭示:两组对边平行)

2、引出画面(找出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形):请找出你看到的平面图形,并分为两类,说明分类依据。(同中求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3、揭示课题:梯形

4、生活感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有一个面类似于梯形的物体?( PHOTOSTORY演示)

引导观察比较,激发探索动机,培养发现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结合生活画面引入新课,并通过两次递进式分类比较(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直逼梯形的本质属性: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形成梯形特征认知的基础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引发思维共振,培养发现能力

二、操作体验,了解特征 1、做梯形:你能做出一个梯形来吗?(学生用纸折、画、钉子板围等,给学生时间,然后汇报,展示结果。)

2、说特征:刚才你们在做梯形的时候发现梯形有什么本质特征吗?(指名3—4人回答,小结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3、比较异同: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先小组说,再指名2—3名学生回答)。

4、说出梯形各部分梯形的名称。(引导自学课本第47页,教学梯形各部分名称指明:上底、下底、腰、高。)

5、画一画,量一量:画出一个梯形,指出各部分名称并作高。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交流和讨论,从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认识等腰梯形。

高的意义指的是两底间的距离;并明了两底间的垂线段(高)有无数条。更清晰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既符合直观性原则,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活动一:利用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任选其一,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说明:破坏一组平行线)

板书:直角梯形

活动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说明:创造一组平行线)

活动三:利用一条类似于长方形纸条,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讨论交流、归纳小结:等腰梯形)

说明: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是梯形的两种特殊形式。 引导主体参与,预设活动进程,强化发现能力

本环节,以小组合作、操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转换,进一步加深了对梯形本质属性的理解,同时又认识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独特属性。主要优点有:

1、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符合新课程要求。

2、由共性到异性,由表象感知到创造新知,体现阶段渐进性原则,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性动态学习进程,没有刻意区分梯形与各种图形的特征差异,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比较、归纳的数学思想。

四、游戏活动,拓展新知 1、找一找

出示七巧板图,设疑:图中你能找出几个梯形?这个梯子最多能达到多高的高度?(见课件)

2、拼一拼:

①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一种你熟悉的图形。

②利用多种梯形图片,摆出一种最喜欢的图案。

创设问题情境,深化思维层次,构建知识体系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2、教会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拓展思维、加深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3、在拼摆中渗透转化思想,为梯形的面积推导作铺垫,构建新知学习的立体框架。

五、交流评价,总结升华 1、小结全课:

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

2、集体评价:

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 完善知识结构,训练思维品质,升华发现能力

①通过人性化语言,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②引入互动评价方法,交流活动感受,形成自我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