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范例6篇

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

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服饰文化;三宅一生;日本文化;审美思想;东瀛情愫

日本,一个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民族性格--调和中庸,敏感纤细,简约优雅等等。同时,独特的民族特征又成为该民族审美观念及传统美学思想传承的基础。周作人说:"日本国民天生有一种艺术的感受性。对于天物之美,别能领会,引起优美的感情。如用形色表现,便成种种美术及工业的作品,多极幽雅纤丽;如用言语表现,便成种种诗歌。就在平常装饰、一花一木,或食用食物、一名一字,也有一种风趣,这是极普通易见的事。"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体现为各个不一的民族文化特色。日本的传统服装得到很好的保留传承,同时,现代日本的服装设计则颇具时代特色。日本服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作为东方艺术的最佳诠释者,他的设计根植于日本的民族观念、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他的"一块布"的服饰设计体现着浓郁的东瀛情愫以及日本传统哲学思想。今天,我们就跟随这位大师在世界时尚的舞台上体验"一块布"在手中的绝妙演绎......

一.日本文化特征在三宅一生服饰设计中的体现

1.设计中体现的"耻"文化

对于日本人的"耻"意识,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菊与刀》中有详尽的描述。她写到:"羞耻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一个人感到羞耻,是因为他或者被公开讥笑、排斥、或者他自己感觉被讥笑,不管是哪一种,羞耻感都是一种有效的强制力。"她指出:与罪相比,(此处的罪指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原罪思想')日本人更重视耻,并称其为"耻感文化"。耻感文化中没有坦白忏悔的习惯,甚至对上帝忏悔的习惯也没有。他们有祈祷幸福的仪式,却没有祈祷赎罪的仪式。"这种"耻"感在服装显示为不像西方那样追求合体性及表现人体的曲线,而呈现服装与人的完美统一、显示庄重、安稳、宁静的美感。从服装形质上来讲,中日服装属于同源异质,虽然日本的服饰深受中国的影响,二者在裁剪上都属于二维平面裁剪,但就其根本来看并不是全盘吸收。因为文化、宗教观念、民族特性等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及创造性。在三宅一生的设计中也多少体现了这种"耻"文化。在他的设计中,人在服装的包裹之下,身体被完全隐蔽在服装中,服装结构的设计往往在人体曲线之外,人作为穿着主体,属于被动接受的一方,身体被完全隐蔽在服装造型当中,是运用服装来改变人体穿着后的外在曲线,他的设计显示出安全感及一丝神秘感,充分体现出了调和中庸的观念与倾向。这种服装造型恰恰迎合了日本人长期的"耻感心理"。

2.重视实用的文化心理在其设计中的表现

王家骅在《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中这样写道:"日本人比之理智更重视直觉,比之理论更重视实用。其表现在于,日本儒学缺乏抽象的世界观认识,在认识论方面重视感觉经验,伦理观富有感情色彩。"与中国儒学相比,日本儒学更重视事实、现象、经验和实证。中国的大多数儒学家致力于内在的道德修养,形成了"君子不器"的鄙薄科学技术的传统。在日本儒学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即物主义"的性格,另外日本的宗教观也反映了日本人"实用主义"的性格特点。很多日本人信奉两种以上的宗教。"有用即信,无用不信"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性格。三宅一生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种实用主义。他设计的服装可以在不同场合搭配穿着,不管是出席晚宴还是平时上班,都可以随时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来增减,实现穿着者的需要。从晚宴的优雅装变成上班的简约装,如此的实用性真可谓是一场时装魔术秀。其实用性还表现为整理收藏方式的简单、无需熨烫,冷水手洗即可,平放数小时即可晾干。令很多辛苦"伺候"衣服的女性得以"解放"。这些衣服随时都可穿、其设计的褶皱面料可以随意一卷,不用干洗熨烫,要穿的时候打开,依然是平整依旧,实用性极强。

二.日本传统审美思想中"纤细悲怆"的审美观与"物哀美"的审美意识对三宅一生设计的影响

日本的审美思想是在日本民族自身的环境中生成的,同样,三宅一生的设计把日本的审美思想作为土壤,在其中孕育、生长、开花、结果。但不可把日本美学或艺术看作仅仅是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的照搬。威尔·杜兰指出:"日本艺术的外形,就像日本人生活的外在特征一样,来自中国。而内在的力量与精神,则出自日本人民自身的学习。"这就是所谓的"纯粹"。在三宅一生的设计中,受相关审美思想的影响,集中表现为纤细悲怆的审美观与"物哀美"的审美意识。在日本这样一个岛国,在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的频繁的"无常"中,使日本人具有强烈的"无常"的危机意识,这些"无常"使他们认为,美好的事物并不是永存的。多少年来,他们常看到的是美稍纵即逝,瞬间化为乌有。"美的极致是悲"(日本唯美大师川端做人)。日本人对苦难、残缺、死亡有一种偏激的热爱,这种悲怆审美成为日本艺术美结构的支柱,成为日本人审美文化的主体。另外,受日本佛教"无常观"影响下的日本人还有一种"哀美"的审美意识。同样这种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也渗入到了三宅一生的设计中:他的服装柔和简约,同时蕴含着深刻的精神性,这恰恰体现了日本人纤细的性格。在色彩的变化上,虽追求变化但更多的是对于冷色调的偏好,外观追求轻柔体贴的质感,同时有一种独特的"物哀"的审美趣味。这种"物哀"审美趣味在他以及当代日本服装设计师的创作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三宅一生的作品大都不乏动态美,但较为消极阴郁,充满着神秘气息。

三.三宅一生的服饰设计对东瀛情愫的现代重构

1.面料革命:褶皱 = 沟通

三宅一生说:"衣服穿在外面,但必须用心体会。"运用面料的变化,是三宅一生设计的特点之一。他的设计传达了结构无法传达的情感,在这位"魔术师"手中,面料成为了一种道具,一种表现"和" 的道具。他运用褶皱变化,完美地诠释"第二层皮肤"的意义。在日本的设计文化中,有一种叫做"手感设计"的理念。而这种手感是日本的传统的元素,日本人认为,手感是五感连结的重要媒介。在三宅一生的设计中,褶皱的运用将视感、触感发挥到了极致。他的褶皱从视觉上打破了日本传统服装的平整性,受日本禅学思维(缺、拙、涩)的影响,对面料进行二次创造。看似特意其实则是遵循面料本身的特性,而创造一种自然之感。当穿着者触碰到这种独特的褶皱面料时,触感神经张开,感觉和面料的呼吸契合,即与设计师、服装本身形成沟通。他的设计还直接延伸到面料设计领域,掀起了一场面料革命。他的设计在保持个人哲学思想的同时并不排斥现代科技,因而创造出了独特而不可思议的面料和服装。

2.东方服饰设计的缺点作为创造价值的着力点

提到日本的传统服装,人们都会联想到那千姿百态、宽松修长、素雅清淡的和服。和服是由中国传入后经过演变形成的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服装。其与中国的传统的服装有所不同,但从形质上来看都属于东方的二维平面裁剪,与西方三维省道的合体型裁剪形成完全不同的服装制作方法。这种东方的二维平面裁剪有一些缺陷,比如不能完美地再现人体的美,但这却与东方人的哲学观相适应的,日本的哲学发展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以及东方传统服饰道德观的影响。表现在服装上,就体现为穿着者与服装完美的结合,形成一种"和"。东方人追求的是一种含蓄美的审美意识,当然,在这种审美意识的影响下不太可能形成西方人追求人体美的崇拜和对个性崇拜的视觉审美观念意义上的服装形质。在三宅一生的手中,很好地解决了东方服装注重给人留出空间和西方式的严谨结构之间协调的问题。在他对结构设计的创新中会发现,褶皱的Z 字型外观也同样具有保护与扩张的涵义。而且不仅仅是服装造型和面料,从他早期作品模特的造型与肢体语言中,我们可以解读到警觉、不安、晦涩等信息的传达。东方服装注重内外空间尺度的把握,是一种"释放"。三宅一生的服装多呈H 型,与西方传统服装的X造型不同,服装的内空间被保留,具有通气性和较为宽松的特点,气韵贯通流荡。这正是东方二维裁剪的"粹"之所在。也许这一设计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作为东方二维裁剪中的某些缺陷,但却可以借助这一设计给予对这一缺陷不同的质感和解释。可以说,设计师将这种东方二维平面裁剪的"粹"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宅一生的作品被誉为"东方服装艺术的一面旗帜",是有着极为深刻的审美文化意义的。他的设计除了极具东方特色外,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用你花工夫去"伺候"它们,同时表达了对日本民族服装的解读和传承,但却不是拘泥与具体的一招一式的模仿;他的设计在精神的表达中体现了日本的文化性、民族性、审美性等本土特色,但却不排斥现代科技的运用,表现了很强的实用主义文化倾向。对隐藏在其服装形态背后的民族文化、审美思想、价值观等范畴的深层文化结构的研究(隐性研究),更有利于我们解读外部形态下的内在根源。

参考文献:

韩丽红.日本文化概论(中文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邱紫华.东方艺术与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李佩玲,黄亚纪.日本の手感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王受之.世界时装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美术生态;渐进式;建筑艺术

一、研究缘由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9月正,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指出:“核心素养是综合素养,既要有学科核心素,更要有跨学科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注重综合性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设置“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美术生态教育是在美术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美术各领域知识,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培养以美术素养为主的全面发展的人。《美术生态教育———探究本土建筑艺术》的研究,以东莞为例,在美术教学中探究东莞本土建筑艺术,渗透历史、数学和语文知识。笔者组织学生走出课室,走近东莞本土建筑物,在现实的情境中进行美术写生,在写生中观察建筑物,发现其的特征与风格,在比较中发现之间的不同点,并运用数学知识中的几何图形的知识画建筑,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运用能力,丰富历史、数学和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渐进式”探究本土建筑艺术

每个地方的都有其独特的建筑文化和艺术风格。东莞本土建筑既有古的韵味,又有新的气息。如何更好地探究本土建筑艺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基于此,笔者采用“渐进式”探究东莞本土建筑艺术,先古建筑美术写生,到现代建筑美术写生,最后设计心中的房子(见图1)。古建筑美术写生:《可园写生》。学生走进可园,在具体情中感受可园建筑历史文化魅力,观察其建筑特征,描绘其建筑风格;现代建筑美术写生:《我画我中心》。学生步入东莞中心广场,观赏现代建筑的外貌,观察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大楼(中心大楼),与古建筑进行对比,探究与发现不同建筑之间的关联,用画笔画出中心大楼的特征;建筑设计:《设计心中的房子》。经过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写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己需要的房子,学习画建筑效果图的方法,设计出自己心中的房子(见表1)。课例:

(一)古建筑———可园写生

可园是广东四大名园,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为东莞莞城人张敬修所建。园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其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砖结构。最高建筑可楼,高17.5米,沿楼侧石阶可登顶楼的遥山阁,四面明窗,飞檐展翅,凭窗可眺莞城景色。它雕是木石、青砖结构,但建筑十分讲究,窗雕、栏杆、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风格。1.教学目标美术:观察可园古建筑的特征,了解建造材料;学习古建筑写生的方法;画出古建筑外形特征与建筑风格;增加背景,培养创新意识。历史:了解可园历史文化知识。语文:用文字描述可园古建筑的特征,以及对可园的认识。设计意图:美术写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途径,在观察和交流中发现古建筑特征,在美术写生中进一步了解可园历史文化。2.学科知识比例美术:85%;历史:10%;语文:5%设计意图:美术生态教育以美术为学科本位,知识目标设置上始终将美术目标设置为85%以上;可园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历史文化占10%。3.教学过程(1)逛可园,知多大设计意图:走走看看,观赏可园的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听一听,说一说,可园的历史文化。(2)选景点,详观察设计意图:可园很大,有湖有水,为了学生的安全,选择一组景点进行详细观察。(3)分小组,谈发现教师讲解观察古建筑物的方法。一是整体感知:古建筑的外形象什么?二是局部体会:古建筑由什么图形组成?三是细节分析:门、窗、屋檐等细小部分有什么特点?分成四人一组,由小组结队去探究,教师适时参与各组。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从整体———局部———细节的观察方法。(4)学方法,专写生老师分组指导写生方法,适时示范。先在画纸上点出古建筑上下、左右的位置;接着画古建筑的外形,外形归纳为几何图形,分为几大块;最后抓住古建筑的特征,进行刻画,突出重点。设计意图:学习写生方法,掌握写生技巧,画出可园古建筑的特征与风格。(5)增背景,画故事鼓励学生大胆地增添背景,画上可园的故事。设计意图: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6)自信说,互评价设计意图:提供学生自信介绍自己的美术写生作业平台,树立自信心,培养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7)用文字,写一写设计意图:用文字描述可园古建筑的特征与风格,以及对可园的认识,培养学生语文写作水平。

(二)现代建筑———我画我中心

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大楼是东莞市中心广场新城建筑之一,其造型新颖,结构奇特,是唯一一座纯钢架结构的现代建筑,另外,学生在中心大楼内学习,有记忆,有故事。四年级数学上册学习线、角、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而中心大楼由五个三角形、无数个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组成的建筑。以中心大楼为写生对象,更深层次地认识几何图形,以及了解其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情况。1.教学目标美术:观察现代建筑(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大楼)的特征与风格,了解建造材料;了解中心大楼几何结构和透视关系;学习建筑写生的方法;用线描的方式画出大楼结构特征,并处理好黑白灰三者关系。数学:综合运用数学四年级上册角、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语文:用文字描述中心大楼的外形和结构特征,以及学习所得。设计意图:在观察和交流中发现中心大楼特征、几何结构和透视关系;学习写生方法和黑白灰的表现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四年级学生应该较好掌握的美术知识。2.学科知识比例美术:85%;数学:10%;语文:5%设计意图:中心大楼是由几何图形的组合而成,综合运用了数学课上所学知识,所以数学知识占10%。3.教学过程(1)寻找中心大楼的秘密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远近观察大楼,感知大楼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回顾可园古建筑特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中心大楼与可园建筑进行对比,探究与发现两者间的关联。(3)观察与交流中心大楼的特征教师讲解观察建筑物的方法。一是整体感知:大楼的外形象什么?二是局部体会:大楼由什么几何图形组成?以及透视规律?三是细节分析:不同角度所看到的图形变化,以及线条的变化。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从整体———局部———细节的观察方法。(4)选角度,分组写生老师引导学生选择角度,想一想,说一说先画什么,怎样画。老师分组指导写生方法,适时示范。先在画纸上点出大楼上下、左右的位置;接着画大楼的外形,外形归纳为几何图形;然后找出大楼的透视关系,用几何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方法划分为几大部分;最后对细部进行刻画。设计意图:学习透视方法,运用几何归纳法画出建筑的特征。(5)创意增加绿化与背景学生画出中心大楼后,鼓励学生大胆地对大楼四周画上植物和增添背景。设计意图:创意增加绿化与背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6)多元评价教师过程中点评和集中点评,同学互评,亲子交流。设计意图:在多元评价中增加知识,提高绘画水平。(7)用文字描述“中心”大楼的外形和结构特征,以及学习所得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语文写作水平。

(三)建筑设计———设计心中的房子

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陇东;民间剪纸;信息图形设计;融合;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52-02

当今信息时代大环境下,利用图形传达信息的信息图形设计已成为热门研究课题。目前部分艺术院校也将信息图形设计纳入了艺术设计课程。图形传达信息古已有之,史前洞岩壁画是最早的信息图形化的例子,这种用图形传达信息的形式也包括陇东民间剪纸艺术。陇东民间剪纸用简单明快的图形语言,体现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生活场景,同时也传达出陇东人民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对复杂信息进行规划和视觉化的表达,满足了人们理解和使用信息的方式,与信息设计的基本宗旨不谋而合。将陇东民间剪纸独特的艺术形式及意象表达融入信息图形设计教学,是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理论体系的必然手段,并可更加丰富信息图形设计的表达及传承方式。

一、研究背景

(一)陇东民间剪纸概述

陇东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尤其是其民间手工艺种类繁多,具有地域多样性以及区域独特性的特色,是中国民间手工艺文化的典型代表。这里交通相对封闭,长期以农耕生产为主要生活方式,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创作了剪纸这种艺术形式,是农耕文明的艺术产物,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是陇东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陇东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凭借丰富的想象,结合实际的劳动经验,逐渐形成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乃至全球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像民间剪纸艺术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濒临消亡。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政府及不少学者已经在积极、努力地为保护民间艺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深入民间调研,形成了不少论文和著作。因此,将陇东民间剪纸应用在信息图形设计中,是一种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

(二)信息图形设计教学的现状

今天,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信息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在生活中的问题越来越多,庞杂的数据、不恰当的信息给沟通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但是信息图形设计可以让人们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信息的传达也变得更加有效,因此信息图形设计重要性日渐突出,信息图形设计课程也已被纳入到艺术院校的教学中。

“信息图形设计”一词源于信息设计,信息设计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信息自动化、电脑科学到视觉传达、产品、统计学、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都属于信息设计的范畴。20世纪70年代英国五角星设计工作室提出的信息设计概念与平面设计紧密联系。它是用合理的设计方式分析并组织数据和信息,用图片、声音、材质、技术或媒介整合庞杂的信息,让复杂难懂的数据易于理解。即以图片为主传达信息的方式代替以往文字为主传达信息的方式,通过“看”,使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同时使受众更易于理解。因此,信息图形设计领域可以涵盖地图、导视系统、说明手册、路牌等视觉信息设计。目前信息图形设计的视觉表现是艺术院校教学重点研究方向。

我国平面设计教学很大程度上受西方艺术教育理论影响,多以西方艺术教育模式为标杆,漠视地域文化差异,导致办学理念、专业课程设置的趋同化、标准化,致使艺术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需求不对称的问题。全球化背景下艺术设计的发展出现新的格局:经济全球化催生了对文化一元发展的隐忧,但这种隐忧被坚定的文化自觉意识所代替,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面前,文化不仅不会随之聚合,而且各民族会加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提出自己的文化要求。中国设计的发展应以历史文脉的延续和世界文化精髓的融合为指向,在民生基础上,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和合。因此,笔者认为,在此背景下我们的信息图形设计教学应该是开放性的,应融现代科技、经典艺术、民间艺术于一体,并将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

二、陇东民间剪纸艺术与信息图形设计的相同点

民间艺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根本,将陇东民间剪纸艺术的精髓融入到信息图形设计中,也是一种很好的传承方式。通过系统研究陇东民间剪纸与信息图形设计之间的共同点,有利于我们将其应用到信息图形设计的教学中。

(一)造型方面的艺术表现

我们看到的物体大部分是图像的,图像、图形都是视觉的,信息图形设计的基本原理是把我们看到的纷杂的东西用图形、图像进行描述,设计的基本表达语言是基础的点、线、面和形式上的方、圆、三角形这些元素。而陇东民间剪纸在造型上也非常注重点、线、面和形式上的方、圆、三角形各元素之间的处理,它的基本造型手段是在一张薄纸上剪下各种形状,通过点、线、面和形式上的方、圆、三角形来表现空间虚实,用简洁夸张的视觉形象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这与信息图形设计在追求形式感上是一致的。

陇东地区的庆阳剪纸造型上不求真实、善于夸张;不合透视,形体变形;不求逼真,只求传神。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夸张和变形是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例如传统剪纸《回娘家》中的毛驴儿仅有三条腿,另一条腿被删掉了。在艺人眼中,毛驴走路是三条腿着地,另一条腿是多余的。还有像《猫吃老鼠》,被吃掉的老鼠还活在毛的肚子里。陇东剪纸在线条上也是丰富多变、多姿多态,艺人们还创造了梅花纹、云勾纹、锯齿纹、田禾纹、月牙纹、点纹、水纹、花纹等剪法。

信息图形设计要把复杂的信息用图形进行表达的话,同样需要用简单明了的造型,用组合的手法进行构图。欧洲一流的战略资讯交流公司—黑太阳公司的地图,宏观层面包含了周围环境信息,如路名、公共交通枢纽等。微观层面则对一些特定信息进行放大处理,如提供了绿地、花园、繁茂的树木等信息。此设计生动有趣地采用了醒目单一的色彩和简易图形,这些图形基本上是矩形、圆形以及粗线条,采用重复手法表现树木,也易于理解。

(二)图形的内涵与信息的传递

陇东民间剪纸简单来说有三种类型:植物剪纸、动物剪纸、事象剪纸,这些剪纸有着各自的内涵,例如植物剪纸的“生命树”,传达了庆阳劳动人民对树神的崇拜,因为树护佑万物生殖,庇护人类繁衍,人类最早就是从森林里走出来的,所以“树神”是人类最高的神祇。当然“生命树”所蕴含的信息还不止于此,安父葬母,以树标志墓址,松柏掩映,是对根最好的怀念;祈福求子、恋人山盟海誓于树上挂红绳,而神灵依附于树。又例如,事象剪纸包含了婚育剪纸、寿辰剪纸、丧俗剪纸、祈天祛病剪纸,都传达着劳动人民自己的思想意识,并且含义很深厚。其中,在婚育剪纸的另一种常见题材《老鼠偷葡萄》中,葡萄、老鼠因为子比较多,繁殖力强,所以表示多子多孙。

陇东民间剪纸发展至今,其题材十分广泛,表现劳动场景的剪纸作品、歌颂祖国的剪纸作品都很常见,还有劳动人民生活的题材也是常见的一种,这些作品都只用简练的图形就能将农民丰收的场景表达得传神、生动,当然这也是基于民间艺术创作者善于观察生活、有着相当的艺术头脑,并且长期生活在劳动人民中才使其作品容纳了大量的信息,有效地传递了信息。

信息图形设计业同样需要设计人员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将庞杂的信息经过筛选、整合,才能按照一定逻辑思维展现出来。而其目的是让视觉表现和信息传达变得更加清晰易懂,也为受众提供指引、教导、解说功能。美国学者马修·克莱门斯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视觉模型的研究,对人的思维方式、工作流程、接受习惯等做视觉图例,让人们“看到思想”,可以让我们对抽象信息能够更容易地接受和理解,这就是阐述思想信息。用视觉阐述思想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容易理解,这与陇东剪纸的文化内涵相似。例如,对当代信息图形设计有着巨大影响的ISOTYPE(国际图画文字教育体系),提供了一系列标准化的视觉语言,目的是把复杂的信息变得让所有受众都能理解。它的很多设计内容都是用简化的图标体现出来的,设计内容包含了世界地图、人口状况、健康状况、科普教育、文化沟通、军事等各个方面,希望用有趣、直观的方式使受众直接有效地接受信息,提升大众的教育水平。

三、陇东民间剪纸在信息图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前文的对比研究所得,陇东民间剪纸与信息图形设计有许多相同元素,因此,在信息图形设计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中,可以自然地将陇东民间剪纸的艺术表现原理应用其中。

(一)陇东民间剪纸在理论讲授中的应用

目前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图形设计理论体系源自于西方理论体系,其思维方式是理性且抽象的视觉艺术,对于生长在中国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陇东民间剪纸艺术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在教学中加入一些陇东民间剪纸的艺术表现原理及图例,通过比较发现两者内在形式美的共同特征。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理解上更直观、更生动,在掌握信息图形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对本民族艺术形式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同时,在教学上也可以逐步地实现具有民族性、差异性的信息图形设计的理论体系。

(二)陇东民间剪纸在实践训练中的应用

在实践训练中,带领学生通过个人访谈、田野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充分了解陇东各地区民间剪纸的造型及其传达内涵;寻访民间艺人,向他们学习经验。将收集到的资料应用具体的项目练习中。例如,以公共标识为题,要求学生利用陇东民间剪纸的艺术造型特点或者意象表达特点,完成公共标识的设计,由此可以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标识,并为某一地域建立清晰、独特的形象。又例如,以手机主题为训练项目,让学生以陇东民间剪纸元素为基础,为手机界面设计一套时尚有民族特色的主题,包括每一个图标都应该是既明白其意思,又具有个性。通过多方面的训练可以发现,这样可以为信息图形设计拓展出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并且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

参考文献:

[1]王义,刘全宝.庆阳民间艺术之魂[M].北京:新华出版社[M].2004,(12).

[2]肖勇,张尤亮,图雅.名师设计实验课程信息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

[3]孙皓琼.图形对话——什么是信息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美]简·维索基·欧格雷迪,肯·维索基·欧格雷迪,著.信息设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范文4

桂东南地区的人口主要由广东、江西、福建等地的人迁徙而来,在这一过程中,外来文化也随之在桂东南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呈现出了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特点,如当地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都独具特色。桂东南的民族文化有四大特征:一是江海文化的交汇融合。桂东南地区北有广西最大的河流西江,南邻北部湾沿海,西江是广西最大的水运干线,北部湾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出海口,处于西江和黎湛线交汇处的贵港,是现在广西最大的内河港口。桂东南的所处的区位优势,非常便于沟通广西各民族间的文化,也便于吸收东南亚和其他外国的外来文化。二是粤东和粤西文化的交汇融合。粤东是广东,粤西是广西,由于历史原因,粤西一向落后于粤东。而桂东南紧邻广东,桂东南汉人都会讲广东话,且在生活习俗、饮食起居上也近于广东。而广西各民族也有各自优秀的文化传统。桂东南处于广西东南紧邻广东的位置,是广西各民族和广东汉族交流融合的必经之地,必将在文化的传播和交汇中,推广先进,认同先进。三是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桂东南在历史上处于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位置,这里既有汉族的先进文化,也有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既有以桂平西山、贵港南山为中心的佛教文化,也有以容县真武阁、北流勾漏洞传承的道教文化;既有以“守宗不守土”为特征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汉族客家文化,也有从国外传入的基督教、伊斯兰教文化;既有受广东影响的重商文化,也有广西传统的重农文化。各种文化在桂东南大地上和谐共处,共存共荣,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包容性。四是重文重教和重经济文化的交汇融合。桂东南是农工商发达的地区,也是一贯的重文重教地区。农工商的发展为振兴文教提供了基础,同时文教的兴盛又以软实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桂东南民族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艺术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近几年来,民族元素在设计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强烈推崇。将桂东南民族文化运用到室内设计中,符合现代设计发展的趋势,而且这不是简单地将民族性元素盲目地添加到室内空间中,而是在细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民族文化,在提升室内空间艺术性的同时,使民族文化的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通过空间布局体现桂东南民族文化

首先,在通风方面,桂东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是其显著的气候特点,因此,桂东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和室内设计首先要考虑通风、防潮、防热的问题。比如,当地传统的民居主要采用的是梳式布局,即以南北里弄为主,在东西两边设置南北狭长的冷巷以及连续的小天井和廊道等,以便能够借助风向实现空气的对流和防潮。而在室内设计方面,设计师大都通过开敞、通透的空间来打造小的通风系统,实现空气的循环流通。其次,在采光方面,桂东南地区的室内空间通常可以设天窗,或者将房屋的顶部设计成遮阳式的采光窗。另外,在室内采光度较差的区域可以放置一面镜子,起到发射自然光、增加室内亮度的效果。再次,在表现空间层次上,设计师可以借助特有的民族纹饰和线条来获得清晰的空间层次感,而不是对室内的物品进行硬性呈现;还可以借助线条增加空间的层次感,这里建议多选用直线,尤其是室内的顶部和地面要运用直线进行布局,这样既能够体现出室内设计简洁、大方的特点,也能够增加空间的层次感。相反,不恰当地使用弯曲线条会给人凌乱的视觉感受,达不到预期的审美效果。

(二)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凸显桂东南民族文化

桂东南地区人们的色彩观以追求古朴淡雅为主,强调色彩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如以白墙、灰瓦、青砖等为主色调,与周围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谐调而不张扬。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色彩搭配呈现出了和谐统一、素净明快的整体色调,是当代室内设计师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色彩对于室内空间的重要性犹如其对于绘画的重要性一样,它是室内设计的灵魂。因此,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要根据空间造型的不同、材质的不同,以及色彩在光线下的不同表现等,来考虑选用什么样的色彩。而且色彩作为室内空间设计的一种特殊语言,体现着主人的审美意识、审美眼光、情感体验等。由于桂东南地区的人们比较偏爱素色系,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当地人的色彩偏好,多选一些简洁的色彩搭配。如客厅和卧室可以选用单纯的素色,这既符合当地人的审美观,也能够体现出主人朴素、质朴的性格特点。在使用素色系作为室内空间的主色调时,设计师可以选择黄、蓝、绿等颜色来进行搭配,这样室内空间的颜色就不会显得太过单调,而会增加一些灵动、活泼的气息。总之,桂东南的色彩文化蕴含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将本地区的色彩观恰当地融入到室内设计的色彩搭配中,能够表现出室内空间装饰性、简洁性、象征性的特征。

(三)通过细节设计展现桂东南民族文化

桂东南地区的建筑不论是外观造型,还是室内空间设计,都非常重视对比,讲究规律。比如,当地民居的平滑屋顶、局部檐口及脊线的对比,横梁上复杂的雕饰与竖柱平直表面的对比,室内门窗的屏风和简单墙体的对比,以及室内的简单装饰和精美家具之间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都会给人以较为强烈的视觉反差,产生富有规律的变化。另外,这些简单与复杂、平淡与繁复之间的对比也反映出了桂东南地区传统建筑非常重视细节修饰的特点,而这也非常符合现代室内设计的准则。这样看来,桂东南传统建筑的设计精髓并不落伍,相反还非常具有时代性。现代室内设计的趋势不再是凸显墙面的装饰效果,而是将设计重点转移到了对空间环境的整体把握上,倡导在合理解决空间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家具、挂件、摆饰、灯具等细节来提升空间环境档次,通过装饰细节的精美变化来体现文化品位。现代室内的细节造型设计可以通过吸纳传统建筑中的藏、露、重叠、连续等装饰手法来强调对比效果;可以借助桂东南传统建筑的造型元素来突出节奏韵律;也可以同建筑结构相结合,用细节装饰来丰富和过渡界面的衔接,使细节造型更具有实际意义;还可以通过桂东南特色的家私组合、布艺摆件、灯光装饰等来渲染环境氛围。

三、总结

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茶叶包装设计;印文化;文化传承;品牌塑造

[中图分类号]J524.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3.019

良好的包装设计具有诱导消费、提升产品品牌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等多项功能。“精美的包装讨人欢心,能吸引人自觉不自觉地接近它,赏识它,最后去拥有它。”[1]所以,具有塑造产品品牌形象作用的包装设计也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视。

茶是中国最早发现的一种饮品。如今饮茶伴随着中国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已完全超越了解渴的范畴,茶叶因茶文化而成为人们大量消费的商品。品茶是一种欣赏生活、独具东方魅力的文化,“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高雅品茗境界,更是为现代人所推崇。因此,茶叶包装设计应在实现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突出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品位,而有效的设计手段是在设计中融合中国文化元素。近年来,在平面设计领域屡放异彩的印文化艺术符号也可以作为茶叶包装赖以汲取的中国文化元素。考察中国印文化的历史可以发现,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艺术精髓之一,印由初始的权力的凭信、防伪的手段,发展为一种艺术文化,形成印文化符号,成就了别具一格的东方美感和丰富的文化意涵,展现出中国印文化艺术独有的魅力。将具有悠久历史渊源和丰厚积淀的印文化融入茶叶包装设计,无疑能使中国的茶叶包装设计在提升文化品位与展现民族风采方面更胜一筹。

作为茶叶生产、消费与出口大国,中国如何展现自己的茶文化特色,突出中国茶叶产品包装的形象,确立具有民族品牌特征的茶叶包装风格,已成为生产商、销售商和包装设计师们共同关注的课题。综观目前的茶叶包装设计艺术,作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大量融合了印文化艺术的语言,其中不乏优秀作品。然而,学术界针对印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应用的讨论略显零散,以此专题进行论述的论文更是鲜见。本文拟围绕该主题展开研究、抛砖引玉,以期为茶叶包装设计艺术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参考。

本文认为,茶叶包装设计与印文化的融合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大有作为。

一、促进文化传承

传承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深层理解的基础上,而非简单照搬古典。中国的茶叶包装要体现独特的民族性,需要文化的传承延续,更需要超越创新。中国的茶叶品牌要立足于国际销售市场,就要充分突出包装中的民族文化底蕴,将一种精神渗透进去,使一种神韵体现出来,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茶叶包装设计作品。[2]

1.将印文化融入茶叶包装设计,有利于展现民族文化,造就更高的附加值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印文化的应用层面不断地延伸,并因其逐渐内化为深厚的民族文化涵养,且具有多元的面向而能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象征,历久而弥新,成为极具东方意象的文化符号。近年来,中国快速发展的茶叶市场商机无限,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中国茶产品形象的作用也日益显现,中国印文化的符号元素也因此被大量应用在茶叶包装艺术设计作品当中。特别是中国的印文化符号承载着东方文化的丰富内涵,能在视觉上具体呈现出东方文化的意味,经过新旧元素的古今融合,中国的印文化符号重新变幻出新样貌,可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中展现出由文化传承而造就更高的附加值。

2.将印文化融入茶叶包装设计,有利于弘扬人文精神,成就设计时尚

中国印文化符号在现代潮流发展下,不但延续了传统的文化精神,而且注入了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将印文化融入茶叶包装设计,不仅可以塑造出东方的生活风格和生活美学,更使得抽象的人文精神与日常生活实现有机结合。中国印文化符号所带给人们精神领域的意象,符合现代人追求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可成为设计应用中展现人文精神的东方文化符号。在众多西方包装风格形式的市场上,这种带有东方意味的中国印文化符号,能将东方文化具体展现在茶叶包装设计的表现形式中,以增强茶叶的商品形象魅力和价值,从而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进一步通过消费者去塑造出风格形象,达到以消费促文化的功能。这既符合时代的文化潮流,也是一种新兴的人文思维和设计时尚。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2014年

第3期

王志固:论茶叶包装设计与印文化的融合

二、突出视觉传达特征

茶叶包装设计表达语言与其他平面设计相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茶叶包装是一种视觉传达设计,由于传达的方式、内容和媒体不同,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呈现出许多茶叶产品特有的形式特点和规律,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为视觉传达特征的直接性、寓意性和竞争性。展开茶叶包装设计与印文化多形式、多层面的融合对突出视觉传达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1.将印文化融入茶叶包装设计,能增强视觉传达特征的直接性

包装设计兼具保护产品与刺激消费的双重功能。包装设计作为商品的外在附加物,其主要目的是让消费者正确而快速地了解产品的内容。在商品市场高度集中的条件下,由于时间与空间上的原因,包装设计不可能也不必要传达更多的东西。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大多体现为一种简洁明快的格调。

有鉴于此,茶叶包装设计可以融合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中国印文化,运用其形式美法则进行茶叶包装的设计。在视觉构成形式中借鉴印文化内蕴的“结构相生”“布白相让”“计白当黑”等艺术理论与表现手段,包装设计中运用印文化“留白”的形式美处理手法和“有形有意”或“无形有意”表现技法,在茶叶包装设计有限的空间中达到主题鲜明和重点突出的目的,避免出现由过多地罗列与堆积而造成画面杂乱无章、产生视觉困惑的情况。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对“空白”有这样精辟的论断:“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空白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意,而尤在无穷之意。”[3]所以,茶叶包装应借鉴与融合中国印文化的形式美法则展开“空白”设计,赋予“空白”以无尽的生机。如图1新红袍茶包装,该作品以篆印造型“红”突出设计核心,综合文字与色彩的组合,所构成的风神流动、庄重典雅的视觉效果饱含冲击力和感染力,表达了中国茶叶包装设计的审美独特性。简洁而不简单,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4],能有效增强茶叶包装视觉传达特征的直接性。

2.将印文化融入茶叶包装设计,可实现视觉传达特征的寓意性

品茶就是在品文化、品友情、品亲情。所以茶叶包装需要导入有浓厚文化象征内涵的设计元素,以增强它的寓意性。茶叶包装通过视觉表达上的一些要素,能给消费者带来联想,引导消费者对包装内产品性质的理解,激发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认识,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亲近感、信任感,最终促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购买的意愿。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追溯饮茶的历史,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多与饮茶有着不解之缘,特别是其品茗期间的意境,更是被吟风咏月的文人雅士所渲染。而有着同样历史文化积淀的中国印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下,通过它的各种用途已承载着沉甸甸的象征意义。如古代帝王的印玺具有尊贵、至高无上及皇室继承的传统象征;帝王授印给臣子时,印是权力的象征;普通民众在商业往来中使用它时,印是信用、诚信的象征;文人书画家用它时,印是艺术的象征。印所拥有的千年历史,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此外,由印面意象美和意境美所营造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远格调,又赋予了它引领观者步入自由梦想的空间,凭借想象的翅膀,达到理想的境地。因此,包装设计师可以透过印文化外在的特征与内在的意蕴,将其作为茶叶包装设计的视觉元素,并依据印文化在使用传统方面所具有的象征性,来诠释其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寓意性。这不仅可以强化茶叶包装内在的实质美,更能展现出茶叶包装外在的形式美。因此,若能将茶叶包装与印文化的内蕴相融合,借由印文化艺术元素提供视觉联想,透过作品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计语言准确传递茶叶品质与价值,则既可实现视觉传达特征的寓意性,又可达到商业宣传的目的。

3.将印文化融入茶叶包装设计,能提升视觉传达特征的竞争性

为了凸显中国茶叶产品的特征,茶叶包装设计在版面构成设计中的图形、色彩可多采用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关的元素。其中,中国印文化的印面章法艺术就值得进一步的挖掘。如在印面上表现出印文间的大小错落、疏密虚实、屈伸挪让、俯仰向背、对称呼应、阴阳衬托、夸张变形等内在的章法都有浓厚的造型属性。[4]茶叶包装的版面构成设计可直接或间接地将印面章法艺术运用其中,而且这种在统一原则下追求丰富变化的特点,正是印文化的秉赋。实践证明,印文化内蕴的形式美章法与平面设计中的画面构成技法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因此,它与现代平面设计有很好的契合度。版面构成通过融合印文化元素,可充分发挥印文化独特的造型属性所传达出的视觉要素的强度,既能展现出茶叶包装的民族风格,又可以让包装设计作品脱颖而出,使之更具市场竞争力。

茶叶包装设计除了要有富有创意的版面设计形式外,还需要有画龙点睛的装饰。而在这方面中国印文化的钤印艺术最值得借鉴。钤印艺术作为中国书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论是其写意的奔放不羁、水墨的深沉梦幻,还是工笔的细腻唯美,只要加以红色钤印的点缀,画面顿觉稳定、严谨而又不失活跃生动之感。因此,一幅没有印章的作品不能算是完整的作品,一幅好的作品没有一方好的印章作点睛之笔,同样是一种遗憾。[6]由此可见,红色的方寸艺术在画面中所形成的视觉艺术美,及其表现出的视觉强度与辩识度都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其中的迎首章、押角章、肖形印等闲章外形轮廓自然而多变。如图2的正山堂茶包装版面设计,作品以水墨笔触和书法为底纹渲染版面氛围,重点文字“精品”与“茶”采用肖形入印,透过印文化符号里的文字和意象,突出产品的主要特色,所形成的画面“点睛”效果更是灵动无比。所以,在版面装饰设计中通过巧妙的古今融合,既能有效地传达茶叶包装产品的基本信息,又能作为装饰元素增强视觉形象的记忆度,直接提升茶叶包装产品在货架上的竞争性。

三、展现茶叶品牌形象

茶叶的品牌形象设计与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印文化相融合,不但可以体现出中国茶叶的文化内涵,而且可以在茶叶包装的形式中塑造出独具中国韵味的企业形象。

品牌形象设计与中国印文化的古今融合,不是简单地将印面的文字进行组合设计,这样只能使设计作品显得平庸和单调。它必须在了解汉字的意义和构成法则的基础上,融合中国印文化以形传神、以形表意的形式美特点,把它内在的精神转化为有形的物象,将之运用到现代品牌标志设计中,以设计出好的作品。此外,品牌形象设计融合印文化,应讲求色彩的明快,装饰风格的简约、明确、自然,达到一种单纯而又典雅的设计格调[5],从而表达出中国传统美学中老庄美学思想,这是茶包装美的最高形态。因此,将中国印文化的审美思想贯穿于整个茶叶包装设计装饰过程中,是一种以民族文化艺术为基础进行古今融合设计模式。特别是在品牌标志的设计与创意方面的融合运用,能更有效地传递出茶叶包装设计整体表现形式的中国韵味,提升中国茶叶包装的品牌形象,进而提高茶叶产品的附加值。图3为福建武夷山茶的知名品牌“正山堂”的包装设计。作为国内外畅销的红茶,该产品的标志设计充分吸纳了中国印文化的形式美语言,以草书“山”为图形元素的巧妙融入,成功地塑造了“正山堂”的品牌形象,其传递给消费者的不仅是茶叶的产品特征,还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极好地突出了“正山堂”茶叶的区域文化特色。

标志是一种特殊的、具有象征性的大众传播标记或图形符号。中国的印文化融合了文字与图形元素,具有很强的符号特征。而这种符号的诸多元素呈现出的独特性、跳动性,又能吸引消费者的视线,凸显东方文化特有的审美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超过语言文字。成功的品牌形象在视觉上具有鲜明的标志性,茶叶包装设计从突出品牌形象的设计角度出发,运用符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最具有效性,它可以达到强化视觉冲击的作用,成为近年来品牌茶叶的标志性特征。品牌标志的符号化,用识别性能良好的符号来浓缩画面信息几乎成为保证商品不被淹没的唯一有效手段。如图4的标志就是运用中国印文化符号设计而成的。作品在图形、色彩、字体等局部形象上的融合,将茶的特点、品牌特征等都很好地融入了茶叶标志设计当中。

好茶需要有一个好的标志,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一个成功的品牌标志被市场所赋予的无形价值,使得商家们趋之若鹜。所以,茶叶的品牌标志在包装的整体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目前市场上高品质的茶叶产品,运用具有深厚文

化底蕴的印文化符号来凸显中国茶叶包装艺术的民族风格与特点,已成为设计师们的共同设计导向,也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同。

四、结语

茶叶包装设计要展现出浓郁的中国韵味,就必须将具有民族独特性的艺术元素糅合到设计风格中。当代的中国茶叶包装设计要做到与国际化水融,既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设计理念,更需要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表达。将印文化从形式到内涵的精华元素加以提炼,有效地与国际包装设计艺术的审美形式融为一体,能准确反映当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创造出具有独特中国风格的茶叶包装设计作品,从而在国际茶叶市场上树立中国茶叶品牌形象。因此,我们应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融合与创新,探寻中国印文化元素与国际化包装设计交融的方式,从而创造出富有中国文化意蕴的茶叶包装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

曾迪来.现代包装设计[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10.

[2]张斐斐.论中国茶叶包装的审美追求[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480.

[4]王志固.试论书籍装帧设计形式的“简”[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7.

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非线性 美学 建筑

非线性建筑依托非线性理论,已经逐渐在世界各地蔓延生长,它所传达的美学意象已经不同于解构主义的肆意狂放,而是在沉静、舒缓和有机形态中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非线性建筑已然成为一种潮流,在新世纪之初风靡一时。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更是预言说:“非线性建筑将在复杂科学的引导下,成为下一个千年一场重要的建筑运动”。而201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的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也在其多个作品中体现出了“非线性”的建筑意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非线性建筑作为一种趋势,必然有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很多人认为,以扎哈・哈迪德等西方建筑师为主力军的非线性建筑,沿袭的是西方理性主义的哲学观和美学观。然而,仔细研究当下的非线性建筑作品,尤其是一些日本建筑师的作品,却能明确体悟到非线性建筑所表达出的东方传统哲学观和美学观。现代“非线性”思维和东方传统美学观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非线性建筑”概念的由来和核心思想

“非线性建筑”一词最早来源于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当时,他将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辛辛那提阿罗诺夫中心、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扩建三个建筑称作非线性建筑。他认为最具代表性的非线性建筑“采用了混沌的思维方法,那种非逻辑的逻辑序列,非秩序的混沌的秩序”。

对于“非线性建筑”设计的非线性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理论人士所研究。我们通常认为,非线性传达的是一种不稳定的、不受决定论控制的世界观。相对于强调单一、均匀、稳定、有序的线性理论,非线性思想更接近真实的世界,即“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

尽管非线性建筑作为一种新概念,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界定,不过大致上可以把具有非线性特征,或通过非线性的思想逻辑生成的建筑称为非线性建筑。如扎哈・哈迪德后期的作品:广州歌剧院、伦敦水上中心;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我国台中大都会歌剧院;矶琦新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喜马拉中心等在本文中都可纳入广义的非线性建筑范畴。

二、“混沌”是非线性建筑的重要美学特征

查尔斯・詹克斯所提到的混沌思维,即为非线性设计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同时“混沌”作为一种美学特征,也反映在很多非线性建筑的设计结果上。

“混沌”意象在很多非线性建筑中都有表达。如矶琦新设计的上海喜马拉雅中心,其中第3层的展厅部分,标志性的异形体“林木”结构,通过计算机生成,随机涌动的形态,呈现出混沌、神秘、仿生的美学意象。再如伊东丰雄设计的仙台媒体中心,管状不规则的海草形柱子被凝固在透明的玻璃盒子中,同样表达出了有机、混沌的非线性意象。

三、“混沌”的东方哲学渊源

“混沌”是中国古代对自然宇宙原始状态的认识之一。《道德经》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从中,我们可以洞察到中国古解的“混沌”思想,即宇宙在形成、分化之前所具有的原始、浑然一体的状态,而这种状态虽然模糊,规律不明显,但实际上是存在着某种规律的。

这种对宇宙自然的认识,也体现在中国古代的书画作品中。中国画的混沌美突出表现为模糊性、随机性的特征。中国画最突出的境界特征就在于用水墨的虚幻、随意、含蓄的手法,表达宇宙不可言其形、不可名其状的混沌性。

四、现代混沌理论与传统混沌学说的共通点

现代混沌理论属于非线性理论的重要部分,混沌思想属于非线性思想的重要内容。很多非线性建筑“采用了混沌的思维方法”。

现代混沌科学,作为20世纪物理学的第三次大革命,尽管其学术定义至今没有统一一致的意见,但很多定义的本质含义都差不多,它从气象学和非线性动力系统所反映出的规律入手,揭示了一种确定系统下存在的随机现象。用通俗的话来讲,现代混沌理论可以表述为:“表面看来,具有混乱模糊、没有规律的特征,但实质上在表象背后却隐含着规律(不是线性的,而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这种结论与中国古代的混沌宇宙观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模糊和表面没有规律序的特点,对应了老子“道之为物,唯恍唯惚”的含义;而表象背后存在隐性规律的特点,则对应了老子“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说法。通过对非线性建筑“混沌”美学特征的研究,发现中国古代道家哲学思想与现代非线性思维观下的混沌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东方文化精神的当代建筑,因此有了与世界建筑最新潮流结合的思想基础。

结语

非线性建筑作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地向我们走来。虽然这其中西方建筑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但是,我们透过非线性的思维观和传统东方审美观的交集,能够很敏锐地感觉到东方传统哲学观和美学观中所蕴藏的“非线性”智慧。同时,随着西方社会“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思想的逐渐消弭,西方建筑师的作品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了对自然的亲和。而我们也能够看到如矶崎新、伊东丰雄等一批日本建筑师在此领域留下的丰硕成果,使我们感受到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非线性建筑将在现代非线性理论与东方传统美学的浸淫下,继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伊东丰雄.建筑的非线性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孔宇航.非线性有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王晓.新中国风建筑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作者李志系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2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