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学院就业工作计划范例6篇

建工学院就业工作计划

建工学院就业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城市规划系;《建筑设计与原理》课程;扬长避短;办出特色

Abstract: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had been established under the flourishing city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I put forward some naive views of cours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order to develop strong and avoid weak point, show characteristics, while evoking more scholars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

Key word: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cours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develop strong and avoid weak point; show characteristics

城市规划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1998年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之初,全国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还不足30所,设置五年制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的院校仅10所左右,十年后已经发展到100多所,2004年福建农林大学交通学院城市规划系在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然而,由于刚办不久,我院城市规划专业仍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与改进,笔者就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期待我院城市规划系能扬长避短,办出特色,同时抛砖引玉,促使更多学者关注我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

1我国城市规划教育院校的特点[1]

国内有学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院校按学科背景基本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1.1以工科建筑学专业为主建立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

这类院校是“文革”以前就创办建筑学专业的8所大学,以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华南工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等为代表。这类院校都是在建筑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的城市规划专业,学制为五年。

这类院校的特点是重视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设计课从大一开始,每周至少8个学时,贯穿大学5年的全过程。此外,这类大学建筑和城市工程类型的课程比较齐全,如建筑技术、设备课程、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方面的课程,以及建筑历史、城市历史、美学方面的课程等。这类院校培养的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强,擅长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不足之处是对社会经济等宏观城市问题分析训练少,对专门的规划技术掌握不够。

1.2以文科地理学专业为主建立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

这类院校以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为代表,都是在地理学科的基础上设置的城市规划专业,学制为四至五年。其特点是地理类、经济类、法规类课程较多,注重城乡区域规划理论研究,在规划技术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在社会调查、数据整理、地理信息分析、预测技术和遥感技术等方面的能力。

这类院校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具有研究型人才特点,可以在城市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等宏观决策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相对来说图面表达和工程设计能力较弱。

1.3以林业、农业风景园林专业为主建立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

这类院校以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学校为代表。其特点是以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课程为主,同时兼顾建筑学的部分设计课程。

这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风景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面的工作,在城市环境建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在宏观的城市规划和微观的建筑设计方面的训练比较欠缺。

此外,还有一批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不具备上述学科优势,它们主要结合原有学科的特点,如交通规划、土地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测量学、房地产开发等开办城市规划专业。

福建农林大学交通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于2004年,依托森林工程系、土木工程系、交通工程系和交通运输系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办学背景。在刚举办两届的福州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作业竞赛中,本院的调查报告蝉联一等奖,课程设计获得二等奖。2009年本院城市规划专业顺利通过本科评估。

2《建筑设计与原理》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三年级是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一学年里,他们面临着从建筑设计学习到城市规划设计学习的转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难适应的现象,如尺度转换过大,需要考虑的设计要素从较单一的建筑要素转换到综合性强的城市规划要素,即思维模式的转换幅度过大。为实现从建筑设计教学到规划设计教学的良性过渡,促使学生尽早领会城市规划的设计思维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许多院校都在积极地探索。

全国许多建筑专业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采用“3+2”的教学模式,即城市规划专业前3学年完全与建筑学一致,然后用一年时间学习规划专业所要求的知识,1年时间为设计院实习和毕业实习设计。然而笔者认为,五年的传统建筑学教育压缩为三年,学生的建筑认识萌芽还未巩固,就得转换全新的思维方式,如何确定建筑设计的课题研究,使之顺利地过渡到城市规划设计的学习,应是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必须正视的一个难题。

福建农林大学交通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创办之初,在课程设置中出现不合理的环节,如建筑设计课程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三年级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同时展开。此外,建筑设计每学期的教学时数仅80学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大多是囫囵吞枣。笔者作为建筑设计课程的主讲教师,只得想尽办法“揠苗助长”,经过慎重的考虑,尝试结合规划设计的要求,确定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在不断优化中,08级的教学计划已把《建筑设计基础》提前到一年级,二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上《建筑设计与原理》)。

基于以上考虑,三年级《建筑设计与原理》课程的四个设计作业按时间顺序依次确定为“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和“博物馆设计”(上学期)、“汽车站设计”和“图书馆设计”(下学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这样的观点:一个优秀的设计必定是一个整体的设计,即建筑单体设计与建筑群体设计应是一体的,两者不能割裂;注重培养学生在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之间进行交换性思考的习惯,从而初步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的思维能力。

笔者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从城市文脉和居住问题这两个角度加深对城市的认知。学生的设计构思必须建立在对基地区位的分析(即对城市空间文脉的分析)、对基地周边历史环境分析(即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分析)的基础上。在最终的设计图纸上,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表达出具体的设计方案,还要求学生通过设计构思表达出理性思考的过程。

2007年举办的首届福州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作业竞赛中,我院取得了课程设计三等奖和鼓励奖的佳绩。参赛的04级学生作业是福州南江滨的居住小区规划,其中单体设计部分除住宅选型外,加入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改造成居住小区会所)及博物馆设计(作为小区周边的公共建筑),通过把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课程作业相结合,促使学生通过理性思考和创新思维去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由于学校对学科建设的重视,2009年该院城市规划系的专业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及实物展示台。笔者通过让学生上台介绍设计方案,启发大家讨论分析方案的优缺点,然后再演示修改草图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将有助于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今后的工作。

3结束语

2003年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将原方案10门核心课程[2]进一步减少到8门,[3]目的就是留出更大的空间给各院校自主办学,这实际上是对各学校的办学提高了要求。从8门核心课程的学时确定到众多选择课程的选定,通过自主的组合,可以形成多种多样、富有特色的培养方案。[4]然而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在本科五年制的培养阶段是难以完成的,不能面面俱到,我院城市规划专业应抓住发展契机,扬长避短,办出特色。

我国还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许多新城镇及大量新城区正在建设,因此,规划师进行物质性规划的技能培养仍然是当前规划和建设的需要,规划师应具有较强的建筑和市政工程等学科知识的基础。另外,城市规划专业是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调查、数据统计和整理、分析和预测是必须掌握的技能。笔者认为,适当增加《建筑设计与原理》的课时(同一年级不开设规划设计课程),学生将会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本课程上,可结合学院的办学特色,与不同专业的老师互动,加强相关的研究。例如:利用交通工程系的优势,调查福州城市交通现状对汽车站的要求;以及利用森林工程系的学科优势,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生态学的理念,还可通过林场实践,感性地把握木材的特性,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小时侯当木匠学徒的经历是他独特的自学之旅的重要起点。通过一系列的互动既可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又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动手及协调工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注 释

1 阎 瑾、赵红红.浅议工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重点及方法.规划师,2005(03)

2 10门核心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建设史、建筑设计概论与初步、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论、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详细规划(课程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

3 8门核心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含城市道路与交通)、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建筑设计(课程设计或评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或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论(供选择)、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课程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

建工学院就业工作计划范文2

罗祥 LUO Xiang;刘艳慧 LIU Yan-hui

(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昆明 650201)

摘要: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重点以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本文探讨如何在建筑工程类卓越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中,通过校内、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来保障和提升的实践教学活动的质和量;也探讨了如何以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建筑工程类卓越工程师人才为目标,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 卓越工程师;建筑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150-03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2Y368)。

作者简介:赵永任(1960-),男,云南玉溪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与高等教育管理。

0 引言

我国正处于产业和经济的转型期,高等教育要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新型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我国开办工科专业的院校有1000多所,每年培养上百万工科毕业生;然而,国内的工程教育仍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工程教育环节和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国家在此形势下推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就是要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科学作风和卓越的工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

本文以建筑工程类专业为对象,旨在对卓越工程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探索,就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建筑工程类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同行进行商榷。

1 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实践教学作用及面临的困惑

1.1 卓越计划的提出及卓越工程师培养

我国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培养百余万高质量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2011年1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加快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现在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作为“卓越计划”的试点院校。

1.2 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实践教学的作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促进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指高素质、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核心与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筑工程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实践教学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离开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卓越工程师的能力培养目标将很难实现。

1.3 实践教学面临的困惑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稳定的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因此在卓越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面临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实践教学的平台建设如何满足卓越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国内高校实践教学面临两大困惑:一是多年来实践教学体系一直是高校的薄弱环节,也是目前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不足的原因之一;二是国内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少工程教育环节和企业的参与,即缺乏能开展深层次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建筑工程类卓越人才,就要进一步对建筑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现“卓越计划”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进一步研究改革实践教学的组织及管理机制,更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能合作的实践教学校外基地,以满足提升素质、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建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为社会培养“出得去、用得上”的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2]。

2 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2.1 校内实践教学的组织

在实践教学的平台建设中我们的策略是,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双管齐下。为培养学生能力首先充分挖掘并发挥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作用;主要建设并应用了四个平台的作用如图1。

2.2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及与企业的合作方面,由于校企合作缺乏维系双方关系的坚实基础,大多都是学校的单相思,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而主动来校寻求合作的企业则很少。所以如何“建”、建了“能合作”、开展“深度合作”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三部曲”及关键所在。

①近几年学院首先在“建”上下功夫,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多家设计、施工、监理、房地产开发、造价咨询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几年来共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多家,近三届90%的毕业生在这些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充分发挥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都在96%以上,名列学校第一。

②其次学院在“能合作”上做文章。学院通过召开学生实习暨就业座谈会、或走访企业相关负责人,共同探讨校企合作的开展、制订校企合作的计划;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能力,实习过程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通过走访交流、协商等措施,学院找到合适的企业、并与之签订协议,之后就是有计划、抓落实。

3 实践教学基地的使用及成效

3.1 实践教学基地的使用

①学院进一步谋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扩展合作的范围[3]。从过去单一的依托企业解决学生实习——“点”;到实习与就业相结合,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到就业;到院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学生;到企业聘请教师参与项目管理工作、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到与企业在科研、在职人员的培训、学历提高等更多的合作——“线”。学院与十四冶建设集团六公司签订的卓越工程师培养“鹏程六建一班”的20名学生共同培养及就业计划的实施就是合作的示范。

②学院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校内、企业双导师制,以补充校内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通过博士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参与工法、专利技术的研发等教师参与产生建设活动,充分发挥了企业、学院的优势、实现了双赢——“面”的合作。

③学院聘请科研院、设计院、企业的专家进学院,参与专业发展规划、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参与专业技能教学或专题报告;将企业待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项目设计、管理、研发等)转化为综合设计题目;参与校内实训、毕业设计的指导等。学院建立并实施了“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制度,有效促进了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深化“面”的合作。

3.2 取得的成效

学院学生通过依托校内实训项目、实验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实践锻炼,以及通过学院组织开展的结构设计竞赛;CAD竞赛;建筑规划设计方案、测绘竞赛;造价算量竞赛等专业竞赛和其他工程创新训练活动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最近几年学生参加省、国家的各种竞赛,获得国家、省级奖项共50余项,证明其成效的显著。其中2011年-2014年获奖统计见统计图2。

从三个统计图中,对2011年-2014年四年的获奖情况来看,奖项数量逐年增加,2013数量最多,但质量是逐年提高,2014年质量最高。学院学生参加2014年第七届全国中、高等院校“广联达杯”工程算量大赛获得一等奖。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可以说,依托具有实力的企业,建设优良的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并改革实践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考核标准、管理办法等;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促进毕业生的就业2010-2014年连续5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6%,就业率、就业质量在全校名列前茅。

实践证明,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卓越人才,我们总结出了“一协同”、“二延伸”、“三配合”,校企协同卓越人才培养;采用将理论教学延伸到项目中开展现场教学;将企业选择共同培养学生从大四向前延伸至大二甚至大一;企业配合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修订,配合专业课程开展现场教学的实施,配合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双导师制的落实;学院配合企业选拔推荐学生、配合企业员工培训学历提升、配合项目进行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学院已经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运行和管理模式。使基地建设“建”、“能合作”向“深度合作”发展,并真正实现使学生能力、企业活力、学院影响力“三力”的提升;走出了一条能使学生、企业、学校“三赢”的特色之路。其成功的经验具有推广和延伸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志辉,张国栋,等.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169-170.

[2]胡萍,谭淼淼.化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96-97.

建工学院就业工作计划范文3

1.师资队伍失衡,教师缺乏工程经历

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以青年教师及退休的教授为主的专职教师队伍,其二是以源自公办高校的退休人员、校外在职教师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中中年骨干教师出现断层,未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专职教师从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就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缺乏工程经历,实践教学能力弱。民办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教学型”,考核依据主要是教学工作量。“教学型”教师进行在职进修、科研、企业顶岗锻炼的时间很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同时,由于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兼职教师队伍不能完全适应民办院校的教学需求,同时在管理上也缺乏约束力。

2.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主要是借鉴公办本科高校或者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相应的主流专业或热门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制造装备业不断壮大,人才需求缺口越发明显。目前,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都开设了工程类专业。就国内工程专业特色而言,一些公办院校都在不断创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专业,而民办院校的工程专业建设还是随大流,没有开始自己的特色之路,对于研究工程教育模式的民办院校也很少,如何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大背景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何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为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在制造装备、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能源资源、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的人才建设任务。在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7500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1000万左右。同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统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目前共有194所高校参与“卓越计划”,占目前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19.1%。所有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中,“985工程”大学27所、“211工程”大学38所、普通本科院校110所、新建本科院校19所,民办高校无一入选“卓越计划”。面对公办本科院校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教育改革,考虑到民办高校的长期性发展以及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形势,民办高校的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显得势在必行。

三、民办高校工程教育改革路径探讨

l.科学确定民办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卓越计划”追求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科技人才。民办高校应坚持“学用结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思路,如三江学院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工程专业可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参考已参与“卓越计划”公办高校制定的培养目标、相关行业标准等来科学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民办院校可根据就业市场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以及工业界人才规格需求,结合办学特点、师资力量,准确地选择培养工程师的合适类型,作为学院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发挥自身优势,避免办学目标趋同的现象。

2.优化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是从专业培养角度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提出的系统完整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措施。民办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可以依据“卓越计划”的四个原则“找准合适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背景,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出符合本校办学定位、切合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思路或指导思想。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贯穿着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实现过程,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一体化。如三江学院提出了“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理论教育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育体系,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系”。

3.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民办高校可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突出“工程”性,如在课程体系中增设项目型课程、设计型课程,结合生产实习、顶岗工作、课程设计、项目设计等形式丰富实践类课程。同时,结合院校特色,采用灵活多样的“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符合“卓越计划”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是工程的灵魂与根本,也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卓越计划”将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根本要求,明确提出“累计1年左右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要求。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也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强调的重点。民办高校在这一方面较公办院校而言,显得更加薄弱。面对工程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民办高校可以将校内实践教学与行业实际结合,通过真实的工程案例,设计教学形式,增加自选性、协作性实践,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可以将国内的各类工程竞赛与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设计大赛等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提倡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方面引入CDIO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和方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双导师制”

“卓越计划”提出:每一届本科生在4年内达到有6门专业课是由5年以上工程经历的教师主讲。民办高校专职教师队伍中存在严重的教师工程实践经历不足的现象,为解决这一不足,相应院校可从企业直接引进专职教师,吸收行业内有真才实学的人士。同时改革“教学型”教师评价标准,针对工科教师,可以强化企业工程实践经历,创造环境鼓励专职教师赴企业顶岗锻炼,将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企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逐步使得“教学型”转为“工程型”。兼职教师队伍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一改从公办高校聘请在职教师、退休教师的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工程经历、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的互补,组建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推进“双导师制”,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

5.多方位加强校企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卓越计划”将校企合作作为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提出“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实施原则。民办高校可以在行业企业原有合作基础上,寻求新的合作模式,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有深度的合作内容。民办本科高校在寻找合作企业过程中主要依托师生关系和领导交往等个人要素,缺乏长期稳定性。在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过程中,民办院校可以摸索新的形式,譬如“预就业”等,此类模式可以提高企业开展合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提高工程教育培养质量。建设校内工程实践中心或“教学工厂”,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发挥工程实践中心的效能,联合企业建设成符合企业环境的工程实践中心,将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有机融合,采用“双导师制”的模式,邀请企业工程师到中心做专题报告。同时,民办高校可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成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根据企业人员的需求变化来修订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反馈机制,使得学生达到“零距离”就业。

6.构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研究工程教育人才质量与工程专业认证的衔接,逐步推进企业、社会来评价人才质量,推动民办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国际认证的认识和实践。加快民办院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是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的保障。民办高校可以从政策、经费等方面保障工程教育质量。

四、民办高校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议

建工学院就业工作计划范文4

本学期的九大工作目标和主要思路

一、加强迎评工作力度,积极投身整改阶段

我校校内评估专家组上学期末对学院自评工作进行了考察评估,校专家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学院将根据这一意见进一步加强和领会评估指标体系,制订本学期评估工作行事历并使评估的整改工作逐项逐条落实,补充和完善指标中的支撑材料,按时间节点,具体责任到人,通过全面整改,继续提炼学院工作上的亮点,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迎接4月上旬校外专家组和6月初市教委的考察评估。

二、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院本学期将逐步调整教师结构,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和党建工作,培养又红又专的专业教师。在“引进”和“培养”两方面着手,充实和调整师资力量,逐步形成一支梯队的师资队伍。

今年学校将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进行专业调整,整合后的卫生信息管理系将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等三个专业,学院将就这三个专业引进一名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专业教师,以支持和带动该专业的学科发展。

本学期学院将刘芹、张默、王琰三位具有注册“护士”的背景的指导教师在继续担任学生指导教师的同时参与临床护理教研室和基础护理教研室的备课、听课及教研活动等教学工作,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有计划地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青年教师逐步充实到各教研室担任专业教学工作。

三、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本学期学院的教学工作继续紧紧围绕迎评工作,根据校内评估专家组考察评估的意见,从规范教学管理入手,建立良好的教学保障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各教研室将按照学院和各自的工作计划认真展开教学工作:

(一)认真组织“公开课”教学活动,要求每位上公开课的老师通过精心备课上课,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开展“说课”教研活动,本学期学院要求每位教师都能通过说课,提高讲课水平,计划以全院和教研室两部分分别开展“说课”活动,具体安排另定。

(三)以“护理”专业为龙头,有计划地加强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已经上报学校四门课程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四大教研室由各教研室主任把握方向,做好充分准备,准备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四)在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本学期继续开拓非学历教育项目——《国家注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专升本辅导培训》;本学期继续探索建立中外合作学历教育项目和海外招生的可行性,逐步建立较高层次的、不同形式的合作教育项目。

(五)继续准备专业剖析材料。“护理”专业按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剖析并增加支撑材料,同时准备“卫管”专业剖析工作。

(六)着手建立“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和“临床护理技能训练”校内考核的试题库。

(七)本学期在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做好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的同时,学院还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

(八)狠抓实训环节,继续加强护理操作技能的教学,强化护理技术操作的练习,为学生进入临床实践,提早进入角色做好充分准备。

四、校本教材编写工作

目前适应高职高专医疗卫生技术类专业的教材并不多,学院将逐步实现大部分或全部使用适应高职教学需求的自编教材。本学期《临床护理实践》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开学后,此教材立即发至学生手中。《循证护理》和《多元文化与护理》两本教材已通过人卫出版社审核,今年将可以印刷出版,医学英语教研室编写的《高职护理英语》这本教材已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学院各教研室将陆续制定系列自编教材计划,争取分批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医护类系列教材出版计划。

五、继续加强学生职业化、规范化管理

本学期学院将继续在保持已形成良好的院风、学风、教风的基础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严格学生职业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责任,打造“上海护士”品牌,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本学期将结合迎评促建这个核心工作,积极开展各项职业素质教育活动:5.12护士节庆祝活动、毕业典礼暨授帽宣誓仪式、职业素质教育讲座暨医德教育报告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六、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积极开拓实习与就业渠道

随着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学院生源的逐年增多,学期在先后与市24家医院合作办学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新一批就业市场,为学生实习与就业提供可靠保障和奠定良好基础.本学期继续加强产学研教学领导小组,完善教学领导小组工作条例.补签校企合作协议书.

七、信息化护理实训基地建设

由市教委批准的护理实训基地II期建设项目——信息化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在本学期全部完成,目前正在积极进行安装、调整过程中,这次建成的II期项目,以突出实用性、应用性和先进性为主,高科技因素含量多,同时也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训室,为两个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八、09届就业和09年招生工作

05年级毕业生310人,截止本学期开学就业率已达93%,签约率70%,学生毕业前将在两次返校中完成学院布置的各项工作,如:发放《临床护理实践》教材,要求每人完成临床实习总结、自我鉴定等,4月下旬参加毕业考试。计划至学期结束(6月底)09届学生就业率达到98%、签约率达80%以上。09年招生工作已开始紧锣密鼓展开,学院将配合学校,顾全大局、认真完成今年的招生工作。

九、筹备成立计算机教研室

建工学院就业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地方院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质量

教育部“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实施是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旨在通過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造就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化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2010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卓越计划”入围学校,共61所高校列入实施计划,主要集中于“985”和“211工程”高校,河南省只有一所高校入围。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卓越计划”入围高校,共有133所高校,这次入围的高校以地方院校居多,河南省入选高校包括河南工业大学等6所。

1.问题提出

国内“卓越计划”从2009年开始实施,虽然我们可以借鉴北美、欧洲的一些国家成功的工程教育经验,结合世界及我国经济发展、产业需求以及高等教育现状,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但在其发展過程中还有很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二批“卓越计划”入围高校大多属于地方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无法和“985”“211”高校相比。因此这些地方院校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简单照搬第一批入围院校的方法,而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列入获批的“卓越计划”专业名单,也是河南省高校中惟一被批复立项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所省属地方高校,如何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并综合考虑计算机专业发展历程和建设现状,如何科学定位“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在“卓越计划”的实施中探索一套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和思考的。

2.解决方案

地方院校在实施“卓越计划”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办学的优势,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河南工业大学根据地方院校的特点,充分考虑行业办学背景(“河南省”和“国家粮食局”共建)和面向河南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需求,明确“卓越”软件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与目标(基于地方高校实际情况和地方产业行业发展,培养符合国家“卓越计划”基本要求的专业人才);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充分依靠和利用计算机科学系教师,以项目为驱动,分工合作,强化過程管理;充分依托学校对该项目政策和经费支持,配套学院专业建设经费支持;以“卓越计划”为核心,充分结合学院部级特色专业建设、学校“优培工程”第一层次专业建设项目及自身多个相关省级、校级教研项目,开展研究和实践,确保“卓越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2.1构建地方院校“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河南省地处中原,大中型规模软件企业为数不多,企业出于自身实际发展需求,对“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的认知实习、企业实践等环节热情不高。这就要求采用灵活的方法开展校企合作。

河南工业大学充分考虑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和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结合河南省经济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重点面向河南省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人才需求,并考虑辐射中部地区及全国,构建以地方信息企业为主的互惠共赢、深度合作机制,有效落实和实现在人才培养過程中的校企合作,坚持“把教育注入企业,把企业引入校园”理念,建立“两个中心”。

①学校与企业在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参与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与管理,使其成为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稳定基地,成为学生介入企业软件开发与维护实际工作环节的基地,中心亦是企业员工培训的基地。

②企业与学校在学校共同建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按企业模式管理,成为校企合作共同申请、承接各类软件工程项目的平台,不仅有利于企业开展技术预研,还成为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积累工程经验与提高工程管理的平台,学生在研发中心也能参与到软件工程项目。

2)实行“团队化双导师制”管理。

学院建立“卓越计划”实验班,人数为30人。学生按4~5人一组进行分组,每小组配备一名教师担任学术导师,全方面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直接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同时为实验班聘请若干名企业工程师担任企业指导导师,定期与学生座谈,指导学生在企业阶段的实践性学习。

2.2构建地方院校“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

对于刚刚入围“卓越计划”的地方院校,应充分吸取其他院校在“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科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标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通過深入分析软件行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河南省信息技术的现状,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以“软件测试”方向为主,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形成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卓越计划”计算机专业软件培养及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行业规范,学院整合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的计算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压缩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课时,在大三开设软件测试方向的多门必修和选修课,安排学生在第四学年完成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在最终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通识课程占总学时的37.61%,学科平台课程占总学时的27.6%,专业平台课程占总学时的12.54%,专业实践类课程占总学时的22.22%,详见表2。

2.3构建地方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落实“卓越计划”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需要科学地、全方位地规划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整个培养過程中要切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校内外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专业学习与科技创新竞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過程中应当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内实践环节包含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突出各知识点的验证和综合运用,如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的课程设计安排了“面向对象程序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课程设计”等,这些课程设计采用项目驱动形式,结合精简化的实际工程项目或围绕项目的关键技术,制定课程设计内容。学生通過课程设计,逐步训练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为校外实践打好基础。校外实践包括认识实习、在岗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三个阶段,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相对集中地完成企业实践环节。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软件开发和运维,例如部分学生在郑州信大捷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毕业设计過程中,直接参与该公司承担的公安部“移动警务通”模块的研制开发工作。

2.4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作保障。目前存在的普遍情况是高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和经验;企业工程师有实际经验但没有太多时间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通過项目和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尽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支持“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的保障。为此,学校每年选派2~3名专职教师到软件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项目开发,时间为6个月至1年。按照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教学工作量可减免。在考核时对参与企业技改项目或开发项目的教师,按照其参与项目的程度给予量化确认。实践锻炼结束后,考核合格者按其实践锻炼的实际时间,每人每月发放500元实践锻炼补贴,学院同时也给予等额补贴。每年利用假期选送5名左右专职教师参加系统设计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相关培训及资质认证,逐步全面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每年从企业中聘请2-4名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员或技术骨干担任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为教师讲授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讲座,外聘企业教师的待遇,根据学院专业需求和授课效果按每课时200-300元的标准支付报酬。学校严格外聘企业指导教师的选拔,注重考核与培训。通過这种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逐步提升高校自身师资队伍水平,最后实现以高校为主体,以企业为重要补充的师资队伍模式。

2.5建立“卓越计划”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如何评价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构建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是“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尤其需要关注的。

切实有效的考核体系能够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考核体系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对“卓越计划”实验班学生实行动态管理、择优进入与分流的滚动考核机制。对于不适应学习、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学院建议学生退出。退出后学生可以转到对应专业普通班继续学业;普通班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及学习情况提出申请,通過考核后加入“卓越计划”实验班学习。在教师的考核方面,学校教学督导组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督导组和学生共同评价教师能力,考核不過关的教师不能继续担任“卓越计划”实验班的教学工作。

建立具体的评价机制来衡量“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日常教学過程中,实践教学类课程的评价从分数制变为等级制,从单,一的成绩评价变为综合性评价;在企业教学過程中,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参与過程中的主动性、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完成质量等方面给出综合评价。另外,通過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来衡量社会对学生的认可度。

建工学院就业工作计划范文6

一、高级职业学校设有国立瑞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国立淡水高级商工职业学校、台北县私立崇义高级中学、台北县私立复兴高级商工职业学校、桃园县私立成功高级工商职业学校、北县私立南强高级工商职业学校、北县私立开明高级工商职业学校、北县私立豫章高级工商职业学校等74所,以国立瑞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2]为代表,是一所位于新北市的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为瑞芳高工、瑞工。学校地址在新北市瑞芳区瑞芳街60号。创校于1934年。以培养国家经济建设需要之机械电机电子及土木建筑之工业技术人才为目标,民国八十九年九月教育部公布学年学分制为主之工职课程标准起实施以课程标准调整设科,是一所培养基层工业技术人才的学校,以群科别进行分布:机械群设有机械科与制图科,电机电子群设有电机科、电子科与资讯科,营建群设有建筑科与土木科,实用技能班设有微电脑修理科、机工科、电脑绘图科、电机修理科,其中与《网络工程》专业相关的是资讯科其具体专业特点分析如下:(一)教育目标[2]1.传授资讯技术之基本知识2.训练资讯技术之基本技能3.培育资讯技术相关实务工作能力4.养成资讯的安全工作习惯(二)培养方案[2]1.兼顾社会学生和知识基础2.由技职教育及学校教育目标引领规划3.落实能力本位教育,并进行全人教育4.因学习者的经验、能力与兴趣,力求适性5.统整学术和专业课程,重视生涯发展基础6.加强兴趣选修,提供科际整合和适性发展机会7.兼顾现在和未来的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三)课程规划特色[2]1.培养基本学科能力:据技职体系职校课程发展精神,开设课程着重基础学科的学习,一年级的课程大多是共同科目,培养学生基本学科能力以奠定以后学习之基础。2.发展人文与科技素养:高一阶段着重基本能力的奠定,制定计算机概论为必修科目,指引学生学习电脑科学的概念与原理,培养应用电脑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奠定进一步学习电脑科学的基础。3.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需求:生进入学校可依据自己的学习成就能力兴趣选择升学或就业目标,透过课程选修,实现自己的理想。4.重视终身教育理念:为知识的日新月异,科技的突飞猛进,本校开设课程安排,着重开设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及发展性的课程,以利于学生就业的发展,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积极运用社会资源与个人潜能使其适性发展,建立生涯发展方向,并能因应社会与环境的发展,培养终身学习能力。5.注重课程的衔接:合台湾技职体系课程,课程注重纵向衔接及横向统整。二、专科学校目前台湾专科学校以五年制为主,二年制的学校不多,其中设有资讯管理科有国立台东专科学校,树人医护管理专科学校,耕莘健康管理专科学校,高美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圣母医护管理专科学校5所学校,以树人医护管理专科学校[3]为代表进行分析:是一间位于台湾高雄市路竹区的专科学校,它的前身是树人高级药剂职业学校,系教育事业家林朝家先生,于民国58年秋,为实践其经世济民志业所创,目前有11个学科分别是:护理科、物理治疗科、视光学科、应用英语科、应用日语科、资讯管理科、幼儿保育科、医学影像暨放射技术科、牙体技术科、职能治疗科、美容保健科,与《网络工程》专业相关的学科就是资讯管理科其具体专业特点分析如下:(一)教学目标[4]本科发展以结合本校医护管理之特色,强化与本校护理科、物治科、视光科、医影科及牙技科之科际合作,并发展资讯管理特色,以实务导向观点,参酌资讯演变趋势、国内产业结构人力需求及学生能力,经过分析及讨论,归纳修正「系统与程式设计(助理)人员、「多媒体网页设计人员与「资讯(助理)管理人员为本科毕业生就业之产业定位,并以训练学生未来能够在医护单位与企业中「担任基层或中阶之资讯管理专业人才为本科主要培育目标,并根据培育目标订定须修习之必、选修课程,期使学生完成学业之时,具备「能升学、可就业之学习成效。此外本科并配合学校改制升格技术学院之愿景,规划各专业教室之投资以尽速建立相关教研环境,以达成改制资讯管理系及增设二技、四技之中程发展目标。(二)培养方案[5]落实培育学生未来能够在医护单位及企业中担任基层或中阶资讯管理专业人才之教育目标,本科举凡科务发展计画之拟定、课程设计、师资聘任、证照辅导及设备规划等,都朝向此目标方向努力。现兹将科重点发展特色条列如下:1、务实本位课程发展符合产业需求。2、鼓励在职进修研习提升教师素质。3、改善整体教学环境强化教学品质。4、鼓励参与专题竞赛建立学习自信。5、重视科际合作展现医护管理特色。(三)课程规划特色[6]因应资讯与科技不断创新,并考量结合地区产业特色,符合学校发展目标,本科课程已就资讯科技与管理基础发展整合性课程,将其结合为「管理知识、「资讯技术与「医护资讯等三类特色专长。课程则根据以下二方向进行规划:1.专长课程核心化:培养学生具备专长所需之基本核心能力及知识,训练学生熟悉资讯管理、资讯系统设计、多媒体网页设计与医护资源管理等。2.资管技能证照化:辅导学生参加规划之专业技能检定,取得国、内外资管相关证照以增进竞争力与就业机会。为能藉由上述课程规划方向培育学生未来能够在医护单位与企业中担任基层或中阶之资讯管理专业人才,以协助产业提昇竞争力,本科参酌产业需求、地区产业特色及本位课程。(四)核心课程设计[7]

二、技术学院

目前台湾技术学院设有网络工程专业学校有永达技术学院,大汉技术学院,和春技术学院,慈济技术学院,亚东技术学院,桃园创新技术学院,德霖技术学院,兰阳技术学院华夏技术学院,黎明技术学院,亚太创意技术学院,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共12所,本文以大汉技术学院[8]为代表,学校位于花莲县新城乡大汉村树人街1号,现有九大科系: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与环境资源管理系、电脑与通讯工程系、企业管理系、物流管理系、观光事业管理系、休闲运动管理系、休闲事业经营系、珠宝技术系,与《网络工程》专业相关的系是电脑与通讯工程系其专业特点分析如下:(一)教育目标[9](1)培养电脑与通讯专业技术人员所需专业数学能力、科学原理与工程知识。(2)培养能应用所学原理及技术,进行实作和除错能力。(3)培养能团队合作,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4)培养沟通管理能力,并对社会具有责任感及使命感。(二)培养方案[10]本系培育学生成为电脑与通讯技术应用之专业人才,课程设计为能力本位课程,以产业界所须之就业技能设计,同学接受此课程之训练即可获得就业所须之技能。此外课程中亦涵盖专业技能检定之理论及技术,以利同学通过证照检定,更为就业技能加分。特色发展模式:一、引进业界师资至学校授课,让同学取得第一手就业资讯,并透过产学合作机制,为同学建立合作厂商之就业机会。二、推展符合产业界能力之专业证照检定,并将证照检定内容融入教学课程中,以协助同学取得专业证照,并透过合作厂商,将取得证照同学之资料,公佈于人力网站中,为同学创造就业机会。三、以电脑技术结合通讯技术之专题制作成果,参加各类竞赛,以提升同学之升学及就业竞争力。(三)课程规划特色[9]本系课程发展以下列步骤进行,首先进行S.W.O.T分析,根据本系之优势、劣势、威胁点及机会点,再配合系科本位课程设计,订定学生就业之职业类别,并知悉业界对于该职业类别之能力需求,再依能力需求进行课程之规划与设计,于课程实施后,收集教师及学生之回馈,再修正课程设计,本课程规划之目标希望培养学生之专业能力、人文素养、实作能力及就业之竞争力。系课程委员会负责课程规划及检讨,电脑与通讯工程系的课程规划为三个模组:(1)通讯技术模组。(2)晶片应用与设计模组。(3)基础网路与程式设计模组。(四)核心课程设计[11]四、科技大学目前台湾科技大学设有网络工程专业学校有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国立勤益科技大学,国立勤益科技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南台科技大学,昆山科技大学,树德科技大学,龙华科技大学,健行科技大学,弘光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岭东科技大学,大仁科技大学,修平科技大学,醒吾科技大学等46所,以建国科技大学[12]为代表,它位于台湾彰化县彰化市,前身为私立建国商业专科学校,建国科技大创立于1965年。1999年改制为建国技术学院,2004年改名为建国科技大学,学院系所有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系暨机电光系统研究所、电机工程系暨研究所、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电脑与通讯工程系;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与管理系、资讯管理系;国际企业管理系设计学院:空间设计系、商业设计系、土木工程系;人文学院:应用外语系、运动健康与休闲系、美容系,与《网络工程》专业相关的是工程学院中的电脑与通讯工程系其专业特点分析如下:(一)教育目标[13]1.培育计算机与通讯专业知能,训练业界所乐用之人才。2.扩展跨领域知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具备实作技能,解决实务问题。4.健全人格发展,涵养职场伦理。(二)培养方案[13]1.本系设立宗旨在于配合国家资通讯科技、计算机网络、电信自由化后之发展与人才需求,以培养专业之计算机与通讯人才为目标,并致力于相关领域之应用研究,期望为台湾中部地区提高计算机与通讯产业之竞争力2.强调通讯与计算器系统整合,尤其着重在计算机操作能力、无线通讯技术、射频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3.专业课程与硬件规划上以建立实务技能教学环境为重,辅以基础理论和工程伦理教育,藉以提升学生素质,强化就业能力并兼顾升学需求。(三)课程规划[14]本系在电脑与通讯的专业课程设计方面,内容专精不失广度、理论与实务并重、课程结构层次分明,对于学生取得证照与实务训练极有帮助。其中,网路电话、网路安全、电脑程式设计、卫星定位与数据广播、射频辨识技术(RFID)、嵌入式系统、电信工程技术等课程,顾及了市场发展趋势及产业需求。本校和工程学院亦制订有跨领域学程,可提供学生多元选择,例如资通讯学程、防灾科技学程。此外,为因应社会多元发展以及培育学生在非专业领域之人文素养,在共同必修通识课程中规划有人生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语文类科及其他类科等五类供学生选择。(四)核心课程设计[15]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