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范例6篇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1

【关键词】郑州市中学;少林拳;体育教学;民族精神

A Study on Shaolin Box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Zhengzhou City

XU Hu-po, WANG Han, XU Zong-le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Shaolin Boxing into the classrooms in Zhengzhou speeds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Wushu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also promotes the spread of national spirit. Various methods like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s, expert interview, and statistics of mathematical logic are adopted in this paper to study the introduction of Shaolin Boxing into the classrooms.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e students are fond of Shaolin Boxing very much though some of the movements are a little difficult for them. PE teachers hol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it, considering it as helpful to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he attitudes of school leaders to Wushu are essent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Wushu. And lastly, the education in terms of Wushu Morality lags behind relatively.

【Keywords】 Zhengzhou Secondary Schools, Shaolin Boxing, Teaching of sports, national spirit

1前言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建设的主体力量,为此,对他们加强身体素质与爱国主义的培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2004年4月,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中小学实际,特制定《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纲要特别指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等内容。”〔1〕

河南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少林武术作为郑州特有的拳种,为全面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明确提出“要让武术走进大、中、小学校”。2007年下半年“少林拳进课堂”在郑州市区所有小学范围内全面开展。学校是培养学生的“教育工厂”,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且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在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2研究方法

2.1文献研究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郑州大学图书馆、郑州大学体育系资料室等,搜集查阅了近十年来有关武术教育,少林拳等相关论著,并对其主要内容进行汇总。

2.2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发放方式采用亲自发放。分别在随机抽取的郑州市的6区(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金水区、惠济区、上街区)各8所中学,合计48所学校。每个学校随机抽取50名学生、2名教师、4名学生家长。

2.3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河南省教育厅、郑州市体育局、郑州市武协的部分领导,中、小学的校长,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学生家长等,就中小学少林拳开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和探讨。

2.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运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进行分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实证。

2.5观察法

亲临中小学校园,观察中小学少林拳开设的软硬件条件及少林拳的开展情况,获得了较为真实直观的信息。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有关概念的界定

3.1.1武术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武术”定义为“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3〕”。

3.1.2功夫

人们在实践当中,经常将“功夫”与“武术”混用,在很多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武术就是中国“功夫”,甚至中国国内媒体也常用“功夫”这个词。其实,“功夫”与“武术”还是有差别的。俗话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武,到老白辛苦”,可见“武术”所侧重的是由一些技巧、手段、方法所构成的武技,而“功夫”则侧重于经过长期苦练而获得的超常的能力、功法〔4〕。

3.1.3少林拳

少林拳这一概念从总体上讲,是一个具有集合性意义的概念。在武术范畴内很少有哪一类拳术有如此广博、丰富,不同时代少林拳的概念又不尽相同。由于少林拳流传地域广,内容极其丰富,从广义上来讲它已不仅仅是少林寺僧人练习的拳术〔4〕。

3.2郑州市中小学少林拳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3.2.1不同群体对少林拳推广的认知状况

3.2.1.1学生对少林拳推广的认知状况

少林武术发源于郑州市所辖的登封市,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历程,在郑州市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少林武术已成为河南的一个品牌,且已走向了世界,也为河南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少林拳的态度是明显喜欢,说明学生愿意接触少林拳,愿意了解更多的少林武术的知识,愿意通过习练少林拳来增强体质。

通过对学生习练少林拳的目的进行调查,了解他们习练少林拳的目的所在,根据学生特点,针对学生习练少林拳的目的性,有的放矢地开展少林拳普及工作,不仅仅让这一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下去,也让少林拳真正能成为学生健身的一种途径,发挥少林武术的健身价值。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习练少林拳的目的主要是健身,而学生对少林拳文化了解甚少,这也是学生习练少林拳目的不明确的表现。

3.2.1.2教师对少林拳活动的认知状况

通过对85位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大多数教师对少林拳进课堂持肯定态度。

在对简化少林拳套路动作的难易程度认识上,大多数教师认为跳跃、仆步动作学生难以掌握,一方面说明存在难度动作,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在初级阶段需要强加练习。

表4充分说明,经过多次动作编排与修改的少林拳,比较适合中小学生和初学者演练,也适应在中、小学普及推广。

3.2.1.3家长对开展少林拳活动的认知状况

经过对160位家长是否支持学生学习少林拳的调查发现(见图1),武术作为我们的本土文化,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家还是很认可它的价值的。开始练习时,一部分家长害怕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学了武术会变得更调皮,甚至有媒体提出“少林拳进课堂”会不会引发校园暴力的疑问。事实证明这些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简化少林拳”选取的只是少林武术中的一些经典动作,属锻炼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的方法,基本不涉及技击的内容。家长对这一活动同样持支持态度。

图1家长是否支持孩子学习少林拳调查图(N=160)

3.2.1.4学校领导对推广少林拳活动的认知状况

校长是学校的主管者和决策者,校长的认识水平、情感倾向以及具体决策都会对整个学校教学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对30位中小学校长的访谈结果显示,90%的中小学校长认为在中小学普及少林拳非常有意义,因为少林拳是郑州特有的拳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为少林拳在中小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中小学校长普遍认为少林拳可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3.2.2学生习练少林拳状况的调查分析

3.2.2.1学生每次习练少林拳时间

学生参与少林拳练习的时间长短受多种因素影响,从表5中可以看到,学生大部分不能坚持练习少林拳40分钟以上,这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任务有关。如今学生学习压力重,身体素质下降,学校应该贯彻国家全民健身条例,创造条件并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观。

3.2.2.2学生习练少林拳场所

学生习练少林拳以简单的徒手为主,由于学习时间和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学生习练少林拳一般会选择自家住宅,房屋周围,小区健身场地和河堤路边等场所进行习练活动。

从表6中可以看到,学生习练少林拳选择的主要活动场所为自家住宅的占74%,其次是房屋周围66.5%,结果表明学生在习练少林武术的时候往往采取就近、方便的地方习练,这也与少林武术要求场地不高的特点有关,也说明学校的体育设施、器材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健身的需要。

3.2.3体育师资概况

在被调查的中小学85名教师中,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较合理,年轻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对开展少林拳教学非常有利。

图2教师男女比例图(N=85)

通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大学所学的专项调查(见图3),武术专项的只占总数的11.3%,武术项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武术师资是武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教师反复示范、领做,学生才能领会武术技术动作。但是,从目前师资情况看,少林拳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因此,要推动中小学武术教育发展,首先应该加大武术师资的培养,吸收武术专项体育教师和加大武术师资培训。

图3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N=85)

少林拳教师的结构特征是学生学习少林拳的关键,通过对学生进行的调查(见下图4)得知,少林拳教学主要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外聘武术教师只有在个别条件比较好的学校才有,很多学校缺少专业武术教师,而大部分农村学校还没有专职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由其他文化课教师担任。说明武术师资非常缺乏。

图4少林拳教师结构图(N=2231)

3.3少林拳进课堂的对策研究

3.3.1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以少林武术段位制技术职称推动少林拳在学校的开展

武术实行段位制以来,原则上是在一定级别的比赛中获得一定分数和名次才能获得相应段位。郑州市可以尝试利用少林拳段位制考核标准,促进少林拳在学校更好开展和普及,进而使学生在晋级的激励机制中有目标地去竞争、去提高,在学到强身自卫本领的同时养成坚忍不拔的意志〔5〕。

3.3.2加强少林拳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好坏,是能否搞好学校教学的关键。少林拳不仅动作特点独具风格,并且还蕴藏深刻的内涵,体育教师只通过单纯的培训、进修等“改造”方式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为此,一方面,市政府应加大力度,督促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出台有力的方针政策,充分协调好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为专业武术教师的配备开通渠道;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同地区资源共享,外聘专业武术教师,缓解专业师资压力,从而推动少林拳在学校的普及推广。

3.3.3加大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

虽然武术教学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对运动环境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学生比较喜欢室内运动项目,如果武术教学在室外进行,显而易见,武术教学就会缺乏吸引力〔6〕。为此,学校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建设运动场馆,添加体育器材,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学生能更好地选择体育锻炼。武术器械是消耗品,而且武术的训练安全问题也很关键,在武术器械的选购上应扎实耐用,还应构建合适的场地和防护设施,保证学生在武术课中的安全。

3.3.4拓展少林拳教学空间

学校应该把少林拳教学拓展到课外、校外,让学生参与各种武术活动,亲自体验和感受武术交流的魅力。学校应建立武术协会和武术队,注重与各学校的交流,积极参加各兄弟学校武术协会的活动,通过交流既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又能学习各校成功经验,例如举行校内和校际的武术比赛,请邻近兄弟学校和一些武术学校的武术队来校进行武术表演,这样能起到宣传传统武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的作用,同时也响应了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运动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号召,能促进少林拳进校园活动的发展〔7〕。

4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国家当前政策和少林拳的各个方面的现实价值为契合点,对少林拳进中小学课堂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此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少林拳作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河南省的特有拳种,民族文化底蕴丰厚。郑州市地理位置独特,适合开展少林拳进课堂活动。

4.1.2郑州市少林拳进课堂,主要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少林拳教学,但他们很多人大学期间修的不是武术专项,还有很多体育课教师由其他文化课老师担任,武术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4.1.3郑州市少林拳进课堂,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对少林拳的作用和价值均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4.1.4武德教育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彰显,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没有完全落实。

4.2建议

4.2.1提高体育教师的少林拳专业素质,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努力提高专任教师的少林拳基本技术技能和少林拳理论素养。

4.2.2学校应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教育、少林拳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习武兴趣。

4.2.3各级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少林拳推广的督导、检查力度,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基层领导、教师和学生普及少林拳的积极性。

4.2.4对于少林拳的发展要有长远规划,拓展教学空间,以少林武术段位技术职称推动少林拳在学校的开展,做好中小学少林拳教学内容的衔接。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

施纲要〔N〕.中国教育报,2004,03.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14-316.

〔3〕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25-327.

〔4〕释永信.少林功夫文集〔M〕.郑州:少林书局,2003:234-236.

〔5〕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5-118.

〔6〕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15-217.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2

关键词:双语教学少林武术教育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武术运动主要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遵照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的徒手和器械套路演练,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它既可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同时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中都起着积极地作用。少林武功又是汉族武术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内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蕴,最具完整的体系,最具权威性,又最具神秘感的中国武功流派,它无疑已成为汉族武术的主流学派。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国少林功夫,不但吸引着神州的民众,也吸引着各国众多的武术爱好者。Www.133229.Com2005年5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访问少林寺;2006年3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到少林寺与武僧过招。2008年7月4日,美国独立纪念日,500名来自美国各州的少林“洋弟子”到达河南嵩山少林寺归山朝圣。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民众成为功夫的爱好者,通过功夫强身健体。而少林寺也积极顺应潮流,逐渐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少林寺,在教授功夫的同时,传播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

少林武术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成为很多高等院校的一门选修课程,它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能够熟练运用世界通用语言来表达和传播。武术教育的双语教学就势在必行了。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深入了解外部世界的具体举措之一,也是目前教学改革的热点与重点。武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有着独特之处,在高校体育课中进行双语教学的大胆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国粹和外语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促进教学改革都具有积极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河南省高校的体育系学生少林武术课的双语教学现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调研法

本文查阅了大量有关武术国际化交流和武术双语教学的书籍、期刊、论文、报纸等相关资料。检索了自2000年以来体育类核心期刊中有关对外武术教学及相关研究的论文20余篇。

1.2.2问卷调查法

抽取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等8所高校发放学生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35份,有效回收率为90.38%。

1.2.3数理统计

采用spss12.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武术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2.1.1学生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260名武术学习的学生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9.2%和40.8%,男子占比例较大。在年龄方面18---25岁之间的学生是武术习练的主要对象,占总人数的88.5%,25岁及以上所占比例为11.5%。从年龄分析,年轻学生对武术的青睐优于年龄较大的学生。

2.1.2学生学习武术的组织形式

调查表明,学生武术课的组织形式主要以辅导班、选修课为主,分别占52.3%和35.0%,而以必修课形式习武的仅占12.7%。可见学生习武形式相对单一,学校的武术必修课程尚未形成武术教学主流。

2.1.3学生武术双语教学内容的制定情况

调查显示,由教师决定学生武术双语教学内容的占60.0%,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占21.3%,由教学主管部门决定的占18.7%。可见,学生教学主管部门较忽视对武术双语教学内容的制定和管理。教师上课教授武术内容比较随意,缺乏必要的大纲、进度等教学文件等规范。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武术双语教学的特殊性

3.1.1.1武术双语教学的涵义。武术双语教学指的是在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汉语为第一语言,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双重语言的教学方式。在武术课中,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由少到多,由浅入深进行尝试,并综合运用肢体语言、教学媒体,让学生在英语氛围中掌握武术知识、技术技能,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英语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学生不但学习武术学科知识,而且有利于其掌握英语应用能力。

3.1.1.2武术双语教学的特点。

武术双语教学的特点(1)武术课相对其它理论课有更大的空闲智力活动空间,体现了“寓教于乐”。

形体语言和情景的暗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创设情景与形成任务驱动,以及在游戏中生发快乐的情绪等,这些都是所有室内理论课双语教学不具备的优越环境;(2)体育课的技术动作和语言学习是紧密联系的。如口令、指挥用语、提示性语言、专用词以及裁判规则用语等,这些发音特殊,语言运用简练与灵活的大强度信号源的刺激,使学生更容易能领悟和掌握武术专业外语的特点;(3)体育课的教学方式更多地是形体语言教学,非语言行为的形体语言,更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的示范如同“动态表演”,把动作由简到繁地展示,极易感染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武术课是身体活动的课,活动的时间比语言教学的时间要多,这种形式充分彰显学生爱动、爱玩的天性,有利于调节、缓解学生的学习情绪。

3.1.1.3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

目前高校的双语教学主要有如下三种模式:(1)半英语型(初级)即使用原版教材,英语板书,但教师基本上用汉语讲授,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用中文,这种模式适合学生英语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2)混合型(中级)即教师用原版教材,英语板书,交替用英语和汉语讲授,英语比例处于50%以下,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用英语出题,部分用中文回答。这种模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专业知识,对教师的要求也低一些;(3)全英语型(高级)即教师采用原版专业教材,课堂板书用英文,授课基本上用英语,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用英文出题,学生答题一般用英语,一些教学难点用少量的汉语引导。这种高层次的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文水平都要求较高,根据现有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实际情况以及双语师资的现状,宜采用混合型的双语教学模式。

3.2建议

3.2.1高校教育部门应加强与武术国际化推广部门的合作,成立专门负责学生武术教学工作的组织或机构,完善管理体系;制定学生武术教学相应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武术双语教学体系;加强科研力度,编制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学生专用武术双语教材。

3.2.2建立对外武术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培养一批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思想境界、外语突出、全面掌握武术技能、具有较强教学组织能力和一定社会经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树立武术传播者全新的国际形象。

3.2.3运用高效能的武术双语教学策略。

3.2..3.1提供成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在体育双语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时要因人制宜,给外语基础较差的部分学生布置相对较简单的任务,让他们也能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给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稍难一点的任务,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努力完成任务,而提高自我效能感。但是,成败的经验并非直接对自我效能产生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归因,把成功归因到内部可控因素(能力和努力)上,把失败归因于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上(努力)。

3.2..3.2设置合理的成就目标,抑制各种不良情感。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在体育双语教学过程中所体验的紧张和焦虑。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冷静、沉着,更多地关注学习中的问题,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感到紧张不安,更多地关注到自己的情绪反应。在充满紧张、危险的比赛场合或运动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感情易于被唤起,其程度依赖于环境提供的关于个人能力的信息量。情感唤起的水平愈高对成就行为的妨害就越大,对成功的期待减弱。即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期待。研究表明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疲劳和烦躁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当人处于焦虑情境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通过设置合理的成就目标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体系,确保一定能力水平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实现。难度过大或过小的教材内容,都不容易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难度适中的内容最能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可以抑制这种不良情感的唤起,从而顺利完成体育双语教学任务。

3.2..3.3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体育教学大多是情景教学,师生之间的交往比较密切,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宽松、快乐、平等、愉快的教学环境,进而降低了一些素质较差学生的焦虑水平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活动目标的实现上。这种和谐积极的体育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其成就动机的形成,促进其运动能力的提高。教师需根据学科特点、课程性质、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循序渐进,努力为学生营造用英语理解、用英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引导学生查阅外文资料,了解学科前沿的新动态。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较为先进的校园局域网,应将双语课程建设与网络课程相结合,参考、借鉴教学资源库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模式,设计开发符合双语教学需要的网络课程。教师应采用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自测等教学辅助软件,加强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活动,建立任课教师的个人门户网站。所以,学生一旦掌握了有效的体育双语学习策略,就好比拥有了一把打开外语知识宝库、提高外语学习能力的钥匙,从而激发出良好的双语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段桂梅、邓波:《高校体育双语教学的运用及实践》[j].高教探索,2007,(6;

[2]王立新:《对高校体育双语教学可行性与未来发展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

[3]李梅娟、邓逢明:《大学体育双语教学现状与策略》[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4);

[4]陈和霖:《学生武术学习及对外武术教学》[j].体育文化导刊,2004(5);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3

关键词:少林 武当 武侠文化产业 落差 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84-03

一、引言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佛家、道家的修身养性理论,并从道教撷取养分,加以文人丰富的想象,在武侠小说中塑造了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的武学,由此形成了激动人心的武侠文化。

1982年,电影《少林寺》的热映是中国武侠电影在中国内地第一次真正亮相,它给中国乃至全世界影迷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它将中国的武侠电影带到了世界舞台,开启了我国武侠文化产业先河。在今天,《少林寺》对我国武侠文化产业的影响与贡献仍是无法复制和难以超越的。

在武侠影视带动下,武侠文化与现代传媒结合,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武侠图书与杂志,武侠电影、电视剧与音乐,武侠动画与漫画,武侠网络游戏,武术学校与武侠旅游产业,均已形成相当规模。仅金庸武侠小说的出版、传播,就已产生50余亿元的产值,金庸本人的品牌价值更是难以估量;武侠影视剧是我国类型影视剧的主流,从《卧虎藏龙》、《英雄》,到《少林足球》、《功夫》,再到《新少林寺》、《少林寺传奇》,武侠影视剧的产值每年都达10余亿元;动画、漫画产业刚刚兴起,也是大有潜力;武侠网络游戏更是增长迅速,形成每年100亿元以上的规模;武术学校在全国遍地开花,产值数以亿计。现在,武侠产业全年的产值数以百亿计,于是一个新名词“武侠文化产业”就应运而生了。

而千百年来,纵横江湖,素有泰山北斗之称的北宗少林和南尊武当更是当仁不让,它们一佛一道,一硬一软,或以禅入武、博大精深,或以道悟拳、深邃奥妙,成为中华武术外家拳和内家拳的代表,引领着我国武侠文化产业潮流。

二、少林、武当武侠文化产业落差之原因分析

自古以来,“武当拳,少林腿”、“武当剑,少林棍”,武当、少林,一南一北,一柔一刚,称雄武林。然而21世纪以来,少林挟拳脚棍棒以刚烈迅疾之威笑傲江湖,将曾与之江湖地位相当的武当远远抛在身后,原因何在?

1.门派由来。少林寺是中外闻名的中华武术发源地,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少林武术是我国最早的武术流派之一。相传少林武术为北齐的少林高僧跋陀的弟子僧稠所创,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少林寺僧若干世纪艰苦实践的结晶,世代相传,令人神往,诱人钦敬,驰名中外,慢慢有了“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说法。

武当兴于明代,由张三丰于湖北武当山创立,故称武当派。据传,武当内家拳的祖师张三丰在修炼时曾看到喜鹊和蛇的争斗,“喜鹊上下飞击,而蛇蜿蜒轻身摇首闪击的姿势”,张因而悟通太极妙理,创造了风格独特的武当拳术。然而在众多的武侠小说、影视剧中,却有这样的提法:张三丰本是少林弟子,因触犯寺规而被逐出师门,后在武当山创立武当派,于是有了“武当武术源于少林”的说法。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却给大众潜在的意识:少林强于武当。

2.掌门人思想。少林寺第30代方丈释永信在《禅露集》说,“佛教不避世,佛教如果避世,早就自取灭亡了。”这是少林寺的战略思想——走进社会、走进大众,且与时俱进。在这种思想指引下,少林寺的“性格”与其他寺院不同。隋唐末,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明代嘉靖,少林僧兵抗击倭寇;抗日战争,少林和尚参战抗敌;2008年汶川地震,少林寺僧人救护队远赴四川灾区救灾;和平时期,少林寺方丈秉承少林寺人主动入世和救世的精神,将少林寺带入“功夫经济”的大潮中,使少林寺从破旧的小庙发展为闻名全球的品牌形象和经济效益双收的大寺院。

然而提到少林寺,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少林功夫。释永信说:“电影《少林寺》就像为少林寺做了个大广告。”但是,这个广告所代表的少林寺产品太单一,甚至是肤浅的。释永信不甘心将武术仅停留在“术”上,他提出武术禅的概念,“我要把少林文化上升到‘学’的高度,像‘东方学’一样成为一门‘显学’。”为此,释永信和清华、北大、人大等几十所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这样,少林文化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传播。

的确,如仅把少林寺看作一个产品,停留在表面,将无法拓展消费者群。因此,需要打破常规,挖掘其内涵,实现少林武学、佛学文化的产业化。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释永信进行了一系列大手笔动作。1996年,在众多企业还不了解互联网的时候,少林寺就建了网站。现在释永信几乎拥有所有的现代通信设备: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时尚手机(据说他短信发得很好)。他说,“互联网快速发展,少林寺如不能利用好这种新的交流方式,将会离世界越来越远。”

接着释永信又主持打造中国第一家数字寺院,在全球招收少林弟子,在网上公布少林绝学;少林寺营销活动包括在世界各地上演的“少林武术”、传统武术节的“少林归宗大典”、“少林禅宗音乐大典”、红十字会募捐、护生放生、少林基金会等;少林寺还创办《禅露》杂志,并与各大院校联合,倡导与“红学”同等地位的“少林学”。少林寺开始慢慢走出单一的武术而走向产业多元化。2002年,美国探索频道为释永信拍摄的电视片《新少林方丈》就被译为《新少林CEO》。

2003年,释永信又把少林寺中国互联网新闻宣传高峰论坛搬到少林寺古老大殿藏经阁;2005年,少林寺网站推出“武林秘籍”、“少林药局”;2006年,释永信一次促成美国500个武术爱好者朝拜少林寺,并在同年3月份促成俄罗斯总统普京参观少林寺;2008年和昆明市官渡区政府签订“托管”协议。这些与时俱进的做法,一次又一次把少林寺推到世界舆论的前沿,少林寺品牌更是水涨船高。

此外,作为少林寺这一举世闻名的功夫圣地的方丈,释永信事实上扮演着多重角色。除了是少林寺1500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方丈外,他还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和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这些职务可以使释永信更多地参与各种活动,不仅可增加自身品牌知名度,也可借势推广少林品牌。

相比之下,武当就沉静了许多。武当人一直唯恐山不高,山不深,武当派掌门游玄德说,武当活动向来本着“纯宗教、纯武术、纯学术”的宗旨,武当派几乎没搞过商业化活动,武当派功夫的传授仍本着“宁可失传、不可乱传”原则。游玄德道长曾坦承他还不会上网。有趣的是,在2002年由武当发起,少林、武当、峨眉三大门派在四川乐山进行切磋,一向沉静的武当掌门游玄德向外界公布,武当已传承金针指和降龙十八掌。这也许是武当面对商业化社会无奈的选择吧。

3.功夫明星。在武侠文化产业中,功夫明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李小龙于20世纪60年代在国外引发中国功夫热,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等在20世纪80年代引发国内功夫热。正是其影视形象唤醒了大众的武侠梦,进而带动社会功夫热,推动了武侠产业的大发展。

少林寺形成了较完善的明星体系,从国际武术明星李连杰到国内知名的释小龙,再到一年四季四处演出的少林武僧团,还有就是每年各种武术比赛中的武术冠军,这些都对少林武侠文化产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登封市城西,一幢崭新的大楼楼顶,醒目地竖立着“释小龙武院”大字招牌。“释小龙武院”是登封市第三大武院,原名“少林寺武术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初少林功夫刚热起来时,由少林寺村以与寺院联合的名义创办的村集体学校。后来随着释小龙在各种影视剧频频出现,武院就推出“释小龙”品牌,这个营销策略无疑是成功的。2005年学院的3000多学员中,小学部就有36个班,学员2000多人,占全校学员总数的65%,他们很多都是受释小龙影响慕名而来。

对于武当,虽然武当的功夫在各种武侠作品中也享有很高声誉,但一直缺乏有广泛影响的领军人物。道士游小龙尽管已在四五十部电视片中担任主角,宣传武当功夫,但影响不是很大,因此武当文化及武功要想赶上少林发展或不被甩得更远,就要派很多武术高手去世界各地宣传武当武功及文化,更要向影视界进军,把人才介绍给影视界,努力成就几个具有全球影响的武当武功的影视明星,使他们成为武当武术的形象代表、宣传大使。

4.人才培养。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借用电影《天下无贼》中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共有十几个僧人,老的老小的小,青黄不接。少林寺要恢复往日的辉煌,首先要恢复少林寺僧团,“这是组织建设”,有了僧团才能谈传承少林文化。

也正是认识到“僧才”对少林文化的重要性,少林寺有意识适当多收徒弟,并注重对僧人的培养。自20世纪80年代初,少林寺每年为各级佛学院输送5~10名学员,加强佛教专职人才培养,2005年还创办少林寺僧伽培训班,加强全体僧众佛学修养。进入21世纪,少林寺每年派出去深造的僧人更多。国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佛学院、四川佛学院都有少林寺的学生,而国外的斯里兰卡、印度等地方也有少林寺派出去的僧人。这些出去学习的僧人有两年制、三年制、四年制,截至2009年攻读的最高学位是硕士学位,而学成之后的他们就成了推动少林寺发展的重要财富。

和少林寺相比,武当在人才培养上似乎慢了半拍。前些年管理松散,校舍坍塌,学员稀少,十分不景气。1995年以来,武当逐渐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始从住在金顶上的乾道中,挑选有基础的年轻道众,组成经忏学习班,给学员们传授斋糜科仪的理论知识,同时加强实习训练,使理论和实习相结合。武当山道协还组建了武当山武术队,集中训练踢、打、滚、爬的硬功夫。一年的时间,武当培养出一批技艺过硬的经忏、武术两用人才,积蓄了后备力量。

但武当要想在新的时代有更大发展,还需要解放思想,紧随时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如每年送部分武当弟子去高校或国外进修,使他们学习先进的现代文化,吸收现代精神,进而创造性地弘扬武当文化等。

5.城市文化环境与定位。随着经营城市浪潮的到来,经营文化将成为一种时尚。城市文化体现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人格化统一。城市的历史赋予了城市文化特有的魅力,这些文化资源不仅可直接促进GDP的增长,还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少林寺所在的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的中岳嵩山南麓,东临省会郑州,西接古都洛阳。1994年5月撤县设市。2005年,河南省先后建成郑少、少洛、巩少、少许等4条高速公路,在登封形成了“黄金十字架”,拉近了登封与全国、世界的距离。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登封市佛道儒三教荟萃,拥有众多文物古迹。境内有文物史迹1127处,其中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名列全国县级第一,史学家称登封“伸手摸住秦砖瓦,抬脚踢到汉文化”,是全国著名的文物之乡。除了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还有世界最早的天文台——观星台,全国现存最古老的佛教砖塔——嵩岳寺塔,中国现有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古塔建筑群——少林寺塔林,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中国最早的佛寺——法王寺,五岳道教圣地——中岳庙,五岳名山——嵩山。拥有得天独厚优势的登封市牢固树立打造世界一流景区理念,以建设“功夫之都”和世界武术胜地为目标,按照少林武术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思路,以旅带武,以武助旅,推动武术产业发展,极力拓展旅游产业。

因此,自1992年11月登封市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第一批“武术之乡”之后,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并一直致力于“武术之乡”建设。2001年,为了保护少林僧人的生活和少林传统文化免受侵扰,登封市政府决心斥重金对其进行一次性彻底治理,将少林寺周围两个行政村及武校、商店等迁出景区,为此投资3亿多元,拆迁面积50多万平方米,搬迁人口两万多人。2006年,登封市采取强有力措施整顿不按规划乱建武校之风,并加快少林武术城建设,使登封市成为全国大型武术培训和人才输送基地。少林武术城将建设功夫、影视拍摄基地,并开辟旅游观光线路,使之成为一个集武术研究、武术培训、武术表演、影视、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产业基地。

而同样作为“全国武术之乡”的武当山所在的十堰市位于鄂豫陕渝四省结合部,距武汉、郑州、西安、重庆为500公里左右,自古就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贯穿十堰的襄渝铁路是华中进入西南的交通大动脉,已建成通车的西康铁路是华中经十堰进入西安的最便捷通道。除此,汉十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到武汉可早出晚归。但对于时间紧张和缺少耐心的现代人而言,到武汉、郑州、西安等省会城市已是身心疲惫,再驱车500多公里去旅游,显然有点不恰当,因此在地理位置上武当就处于劣势。

此外,十堰市是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是驰名中外“东风车”的故乡、全国闻名的“汽车城”,是“众多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十堰至2009年东风公司的各类专业厂有28家,固定资产300多亿元,年产东风系列商用车20多万辆。全市与东风公司配套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达200多家,从业人员17万人,汽车工业占全市工业经济的80%,是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集群优势最明显的地区之一。汽车城市的定位使十堰无需花费精力发展旅游、武侠产业就可获得相当丰厚的经济收益。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生态经济也逐渐引起十堰市的重视。于是十堰市整合境内旅游资源,如“天下第一仙山”——道教圣地武当山,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轰动中外的240万年前的“郧阳人”头骨化石,举世罕见的白垩纪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民族第一民歌村和故事村,神秘瑰奇的野人洞、野人谷、温泉等8大类90多处旅游景点,提出了“登武当山游丹江水逛汽车城”的发展战略,建立了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吸纳社会资本长足发展武当文化,引资3.2亿元建起武当文化一条街,引资2亿元建成武当文化博物馆。2006年后,十堰市围绕将武当山建成“世界知名景区”的目标,全力构建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加快武当国际武术交流中心、武当国际酒店等项目建设,但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与少林寺所在的登封还是有一定差距。

然而压力不仅来自少林,就是太极拳的不同宗派也有人来分一杯羹,甚至想争夺第一。有学者认为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的陈家沟才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于是精明的焦作人乘势而上,大打“太极拳”。焦作积极举办了“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流大赛”,组织了10万人在云台山上打太极拳。焦作市还决定把陈家沟打造成“世界1亿多太极拳爱好者的圣地”,准备以“太极故里”的身份将陈氏太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少林的鼎盛和陈氏太极的步步紧逼,让武当感到空前的压力。

三、结语

于是有人不禁要问:难道少林能一直遥遥领先,而千年武当就不能走出低迷再展昔日武林领袖雄风?

武当武侠文化产业的落后也有特定的时代原因,太极拳产业化不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不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拳术体系与一流的拳术;二是没有人在德、技、绩方面堪当“当代太极的代表人物”。其实,比起少林拳太极拳有很多优势,尤其在现代社会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但其在宣传上过于倾向太极拳的健体作用,忽视其技击功能,尤其忽视太极散打,使太极拳成为太极操,引起社会普遍误解。须知,龙首是“打”出来的,用武技比较,用武德较量,方能成就独占鳌头的影响。武当武术还缺乏具有“大家风范”的带头人,但这种人物的出现,不仅靠努力,也靠协调,更靠时代造就。再者就是管理体制不顺,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不够,缺乏发展资金,宣传力度太小等。

因此只有制定武当武术发展规划,加大宣传力度,邀请专业人员对武当武术精心包装,提高其表演性、实战能力,净化武术市场,扶持武术馆校,举办大型武术活动,才能推动武术产业化发展。

当然,推广武当文化及武功不是文章上讲得那么简单,需要有精明头脑的商人以及国家政府等配合,但只要深挖、开发它,发展为一个几百亿的大产业是不夸张的。我们完全有理由期盼,武当在武术产业化道路上,必有剑舞九天冠绝江湖之日。

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不是少林或武当一枝独秀,因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绝非少林和武当两家所能涵盖,更应围绕核心门派带动相关门派,最终将整个武侠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基金项目:2010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690)和河南省社科联2012年度调研课题(SKL-2012-10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佚名.释永信做客新华社浙江分社畅谈少林.新华网——浙江频道[EB/OL].http://

2.许文峰.新时期少林寺的品牌经营之道.电脑商网[EB/OL].http://.cn

3.中国登封政府网[EB/OL].http://

4.中国武当网[EB/OL].http://

5.少林传奇网站[EB/OL].http://.cn/c/z/slcq

6.中国十堰市政府网[EB/OL].http://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4

【关键词】少林武术馆校;高等院校;合作办学

An Exploration of New Modes of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Shaolin

Wushu Academ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Henan Province

ZHAO Xin1, HU Yan-bin2

(1. College of Martial Arts, Wuhan Physical Education Insitute, Wuhan 430079, Hubei;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reform,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 and that of martial arts as a whole for us to promote the health and active development of Shaolin Wushu academies by exploring the new mode of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Shaolin Wushu academ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finding a distinctive and innovative way in teaching model and ways.

【Keywords】 Shaolin, Wushu academy,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民办武术馆校是由我国传统的武术馆、社、会、站、中心之类的体育群团组织发展而来的,是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延续发展需要的产物,是体育社会化、教育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在民办教育事业发展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武术发展与传播的载体,武术馆校不仅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继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武术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河南省武术管理中心的魏来洲主任说,无论从武术流派、习武人数还是从武术的宣传来看,河南是当之无愧的武术大省、强省。现在武术界最热门的两个拳种少林拳和太极拳都发源于河南,目前河南武术馆校有400多所,习武学员达10万人,基本上分散在全省各地,其中以登封、周口等地较为集中,仅以少林寺所在地登封市来说,现有武术学校60余家,上规模的有20余家,学员总人数超过2万人,武校作为武术产业发展初级阶段,已表现出了武术产业蕴含的无限商机〔1〕。正确引导河南少林武术馆校的健康发展,对河南乃至整个武术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1少林武术馆校教育发展现状

“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上千年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奇葩。改革开放后少林武术影响迅速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我国有各级各类少林武术学校数百所,在校学生达数十万人,涵盖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大专教育(部分学校还设有留学生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体制。少林武术教育的发展,满足了社会需求,促进了少林武术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少林武术教育带动全国形成的独特的“武校教育现象”,影响波及海内外,少林武术馆校作为传播少林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林武术馆校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而得到迅速发展,在继承传统体育文化、普及群众性武术活动、培养优秀武术人才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少林武术馆校在发展中遇到了不少阻力和困惑,也出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办学的学历层次低,毕业生难以符合社会对武术人才的要求。武术人才的培养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就要求武术馆校提高办学的学历层次、继而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就长远发展而言,少林武术馆校的发展,培养层次的提升是必然趋势。调查发现,武术馆校文化课教学的师资情况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教师学历普遍较低,教学经验不足,兼职较多,授课负担较重等现象。最让人担心的是教师来源复杂,流动性较大,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2〕研究少林武术馆校教育面临的困难与不足,探析少林武术馆校与高校教育合作办学新模式,是探寻少林武术馆校发展的一条新出路。

2教育合作办学的内涵

合作教育是国际上采用的先进教育模式。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合作教育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引进中国。20多年来,合作教育这一模式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得到了广泛、深入和持续的发展,特别是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产学研的合作育人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基本方法和途径。逐步探索形成了合作教育的中国模式: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就高等教育规模来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但毋庸讳言,也有一些问题困扰并将长期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其中,主要瓶颈问题有三个: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就业水平。这三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

3依托高校平台提升少林武术馆校的办学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完成了第一次历史性的跃升,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历史发展的新起点,即将迈入一个发展新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四个结论:第一,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第二,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出了亦步亦趋的模仿和跟随阶段,需要从完全追赶型战略发展模式转入追踪与自主发展并重的新发展阶段;第三,从高等教育大国开始迈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成为中国教育的新使命;第四,高等教育正在成为推进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源。少林武术馆校可以借助现已发展比较成熟的高等学府,依托高校这个大平台,使自身的教学模式、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得以提升。

3.1建立合理机制创造合作办学条件

制度化少林武术教育与传统的少林武术教育在教育目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别。所以少林武术虽然在形式上实现了制度化教育,但并不说明少林武术教育就真正跟上了现代化教育的步伐。客观地说,我们对民族传统体育制度化教育尚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对民族传统体育如何与现代教育接轨,教育过程中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相当一部分少林武术学校也存在不健全的问题,还有部分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执行政策和规章制度时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却忽视了政策、规章和制度的强制性,使得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另外,部分武校忽视了自身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教育形式、教学内容、招生对像与普通学校的差别,采用了拿来主义,全盘照搬了普通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造成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符,降低了制度的适用性。少林武术馆校要与高校合作办学,首先要建立规范机制,机制的本意则是机械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教育机制指的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这些方式即机制主要有如下三种基本类型和九种子类型。一是教育的层次机制,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机制;二是教育的形式机制,包括行政――计划式、指导服务式和监督服务式三种机制;三是教育的功能机制,包括激励、制约和保障三种机制。〔3〕少林武术馆校可以参照教育机制基本类型进行机制规范,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

3.2整合资源加强少林武术特色教育

合作办学的前提是不失少林武术特色,少林武术馆校与高校教育合作,有利于实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真正做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高校武术专业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特别是在教育实习这一环节中,将具有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大学生落实在武术馆校实习,并有高校专职教师辅导学生实习,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社会实践能力会提高很快。高校可以为武术馆校提供好的教学经验、管理模式和良好的信息平台,同时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林武术进入高校,无疑对“学院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冲击,为高校武术教学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来看,办学经费不足和短缺成为普遍问题,特别是针对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必须有实际操作动手能力方面必备的实习基地,这单凭学校自身是难以解决、难以满足的。怎么办?互惠互利、双赢多赢的教育合作办学成为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必然的选择。少林武术馆校能够为高校提供部分资金和实习基地,这样高校与武术馆校互利互惠,资源共享,为打造具有少林武术特色的馆校会起到积极作用。

3.3激发活力促进少林武术馆校办学育人模式

为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少林武术馆校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进行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一是“请进来”。武校可以聘请当地高校的专家为专业教师开设讲座,以提高教师前沿学术理论水平。二是“走出去”。少林武术馆校的教师,要定期到合作办学的高校进修,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进修后将新的知识和技术带回武校,合理融入到教学中去,将有效地提升武校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推动具有少林武术特色的馆校建设。有了过硬的师资力量,少林武术馆校的教学质量一定会随之提高,培养出的学生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也要激发武术馆校的办学活力,为部分少林武术馆校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深造机会,为他们提供跨进高等学府的机会,这对武术馆校教育会是一个有力的刺激,有了好的出路学生自然会安心在武校学习、习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结论

少林武术馆校与高校教育合作办学新模式的实施,首先要提高合作办学层次;再者要积极开展高校与少林武术馆校教学领域的合作;还要扩大学生的规模,真正实现双向交流;最后就是建立某一地区的教育合作联盟。少林武术馆校与高校教育合作办学新模式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完善,两者在合作的过程中,才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少林武术馆校与高校教育合作办学新模式,是少林武术馆校发展的一条新出路。

参考文献

〔1〕杨本升,刘爱荣,李成银.发展传统武术的思考〔J〕.

山东体育科技,2001,23(1):76-78.

〔2〕爨逢春.河南省武术馆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5

少林派系的起源较早,据历史考证,在北宋初期,少林寺有一位叫福居的主持,邀请当时各门派的武学大师赴少林寺演武。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学习和切磋,创编出十路金刚拳、延寿功、固体法等一系列拳术套路和内功功法。从而为少林武术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立系统。明清之际,少林武术在与其他门派的交流和融摄过程中,日趋完善成熟,终于形成了“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的隆盛局面。

少林武术的主要贡献,在于以佛教的禅宗思想和禅修方法为基础,对我国传统吐纳导引术中的练气、运气机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及整理,使内功练气与武术拳技互为表里,成为整体。武林界中流传的“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等谚语,便是本着内功修炼为本,拳技操练为末的观点,所作出的通俗注解。

一千多年以来,少林武术之所以雄踞武林之魁首,与其“拳禅一如”,重视对潜意识(直觉意识)的开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加之少林武功注重外在“金钟罩・铁布衫”的操修,可使全身不畏拳打脚踢,其技击又有朴实无华,刚劲有力,技艺全面,招招制敌的特点,故被武林界誉之为“外家拳”。

武当派系形成的过程较晚,大约是在明代至清末期间,其代表性拳种主要为太极拳、八卦掌和形意拳。与少林武术相比较,武当派系不注重人体抗打功的外在操练,而是特别重视对内功功力的修为,尤其注重对争力的研究与应用,并结合道家思想,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太极观和阴阳五行的气学理论,将内功劲法与武术拳技相融通,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独特体系,被武林界誉之为“内家拳”。

由于武当派系极力完善和总结内功劲法在武术拳技上的应用,使其技击之术奇妙而深奥,已达出神入化、高深莫测之境地。但与此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踢打摔拿”等搏击技巧的运用,体现在武术技法的整体性方面,不如少林武术那样全面。

所谓的峨眉派系,是指流传于四川地区的传统武术,现代武林界有人认为,峨眉武术源自道教盘破武术,为先秦时期的老子在峨眉山九老洞修道时所创。“盘破”,是峨眉武术最原始最基本的拳种。“盘”者,即指盘功,讲究“缠”劲,是护卫之手法。“破”者,指击打功,讲“脆”劲,为进攻手法。盘破手法攻防一体,是峨眉武术一切攻防技法的发展之源。后来又吸收了四川地区的民教、魔教和佛教武术之长,自成一大派系。

峨眉武术最显著的风格和特征:一是有其独特的走盘功夫,既贯穿了柔弱胜刚强的打法理念,又体现出了动中求打的打法法则。二是善用指、掌和凤眼拳,以打人体要害穴位而见长。三是主张拳打“寸分”,打出“脆”劲。

以上对峨眉武术的认识可供参考,但其源自老子之说显然是假托,以示峨眉武术与道教文化的渊源关系。据我所知,峨眉武术与少林武术的渊源关系极为密切,在借鉴和发展的过程中,峨眉武术在“盘破”(即走架和手法变化技巧)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而且善用打穴之法。由于其生存在少林与武当两大派系之间,随着各门各派的相互交流与融通,使其风格和特征逐渐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至今已难以区分。

我们通过对三大派系的初步了解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传统武学的核心是技击。而其技击之术的形成和具体内容,则是少林派系(外家拳)“踢打摔拿,点穴卸骨”等武艺技巧,以及武当派系(内家拳)“内功劲力”的击人放人之术。但这两者又都是以内功修炼的“功力”(卫气能量)为基础,从而为我们把握和研究传统武学的内涵与实质,提供了较清晰的途径。

《周易》亦称“易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其中所阐述的太极观和阴阳五行气质学说,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与总结,对我们研究传统武学至关重要。(如图20)

所谓的“太极”,实际上是以地球为中心,太阳东升西落与月亮东升西落绕地球运行的轨迹。所谓的“阴阳”,是指因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对地球所造成的一日昼夜之分,一年之四季之分;以及因一年二十四节气的交替,对大气所造成的“风寒暑温燥火”(六气)之变化。而所谓的“五行”则是指阴阳六气的气质精微,相当于现代物理学常说的元素。古人正是遵循《周易》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本着“天人相应”的宇宙观,来探讨人体的生理结构与生命现象。体现在传统武学方面,除点穴术涉及到与《周易》理论相关的人体十二经脉体系、“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之外,最主要的应该是人体骨骼结构和卫气能量相关的内容。

现在我们已知,地球从右向左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从左向右进行着逆向自转,而月球则是从右向左围绕着地球运转(如图21)。由于古人将月球的运行轨迹纳入了大地的范畴,故而弥补了以地球为中心的错误认识。人类正是因为受到日、地、月顺逆双向运行轨迹的引力影响,才使人体骨骼各部关节的运动,局限在45度―90度之内。这不仅揭示了人体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以弧线运动为主,也是传统武学中“踢打摔拿、卸骨”等搏击技法形成的生理依据。

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以气为本”的气学文化。武术内功所修炼的卫气能量,除了其昼夜运行于人体五十周次,与自然节律相应之外,其在六阳经运行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在六阴经运行时所产生的向心力,也充分体现出天体在顺逆双运的作用下,由万有引力所产生出的两种反向之力。这即是武当内家派系所讲的“争力”,亦被称之为“自然力”。内家拳学以“内功劲力”为技击法则的全部内涵,均体现在对“争力”的获得和运用方面。

卫气能量由六阳经运行所产生的离心力,使人体体表和四肢产生了强大的崩弹之力。而卫气能量由六阴经运行所产生的向心力,则是人体重心得以平衡的保证。这两种力量综合并作用于人体,就是武当内家拳中所谓的“浑圆力”,亦称“整力”。故此,武林前辈将人体自身骨骼肌所产生的力量,称之为“后天劲”;将人身所带来的潜在能量(指卫气),称之为“先天劲”。内家拳学的精髓,就是要去除筋骨肌肉所产生的蛮力、拙力和僵力,换来卫气能量的自然之力和本能之力。这正是中华武学区别于现代体育运动,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武道或搏击之术,而呈现出的最为根本最鲜明的特征。

由于内家拳学注重对自然力的恢复和求取,遵从人体生理的自然法则,故依据人体骨骼各部关节的弧形运动规律,以及卫气昼行二十五周次的环行机理,采用“圆”和“弧”的运动拳式,来适应并发挥卫气能量反向双运的“争力”特性。例如内家拳所谓的

“内劲走化”,即是发挥卫气能量的向心力,在推手和走架过程中始终保持自身重心的平衡性。“外劲崩弹”则是发挥卫气能量的离心力,作为击人放人的爆发之力。因此。“圆弧运动”是争力整劲灵活多变的关键。只有圆弧运动才能把诸如直力、横力、刚柔虚实,顾打等因素统一到争力之中,才能使所发之整劲连环无断续,往返回环以至无穷。

现代武林界有人从外家拳和内家拳的区别上来划分武功的高低,并将内家拳的“内伤力”作为中国武学的最高境界。其基本观点如下:

(1)练功方法不同。外家拳以练人体外部的肌肉、筋骨为主,利用打沙包、举石锁、跑步、跳绳等大运动量的方法,增强肌肉的力量,强化自身。而内家拳是以走趟子(练套路)、单操手、站桩、试力等方法来增强功力,基本不借助外界器械,也无需使自己的拳脚练得皮糙肉厚,运动量也很小,给人一种文人的感觉。

(2)造成对方伤害的形式不同。外家拳练好了,打人威力也很大的,轻者局部红肿,重者伤残,但给人造成的伤害主要是肌肉筋骨。而内家拳给人造成的伤害,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伤,但被击者却感到五脏六腑好像在身体外面,被人打了一拳一样,那种痛苦是他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感觉,那种五脏六腑翻江倒海的感觉,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力,让人在瞬间斗志全无,唯恐避之不及。

(3)发力方式不同。外家拳的发力方式是先天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当一个人遇到危险时,任何一个人都会挥拳击向对方。发力的方式也是全身性的,整体的。全部发力过程是脚蹬、扭腰、挥拳击出,这种发力完全是自然的,不需要加任何思考的,就是习武之人也不过是把这种自然的,先天的发力方式练得更完美一些。普通人能打出25公斤的力量,练武的人可能会打出40-50公斤的力量。

而内家拳的发力必须要经过后天的,有意识的反复练习,甚至开始都有一段不习惯的过程,才能获得这种发力。内家拳发力,腰几乎是不动的,而且即使把手臂完全伸直,也能发出排山倒海的内伤力。古人有个很好的形容叫“啪啦一抖”,虽然发力的时间非常短促,只有外家拳的三分之一,但正是这种特殊的发力形式,这种如鞭梢抽人的抖劲,震动的却是对方的内脏。如果说中国武术还有一点比国外技击术高明的地方,那就是高在这里了,这是外家拳和外国拳术中没有的。

还有人认为,“内家拳令人畏惧的强大杀伤力在于它对人体内脏的攻击,而这种内伤力是中国武术独有的,是特殊的发力方式,它是古代武学家对力学的高超应用,不练套路,不练单操手,不站桩,不试力也完全做得到。一旦我们获得了杀伤力极强的内伤力,与对手过招,只要有一拳击中对方,那么战斗也就结束了”。故此,持这种观点的人,便将内家拳“内伤力”视之为中国最高武学的奥秘。并且进一步指出,这一奥秘就是古人所讲的一种称为“”的东西。

我们说,如果上述观点还有可取之处的话,就是肯定了“”在传统武学中的重要作用。这比那些根本就不承认“”的习武者来说,已经显得难能可贵了。但是,既然承认了“”在传统武学中的主导地位,却又将挥拳击打对方的自卫举措,当成不加任何思考的先天行为,脱离了传统气学观与人体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势必造成武学理论的逻辑混乱。需知,当任何人遇到危险时,其先天的本能反应是躲闪或招架,当其挥拳击向对方时,已属于有意识的反击过程。仅以内家拳所修炼的“内功劲力”而言,无论是站桩还是练套路,恰恰都是在放松身心后的无意识状态下而获得的,“意念诱导”并不属于思维意识的范畴。再者,人身之“”也有不同,传统武学激发修炼的是卫气能量,而仙道(内丹学)开发修炼的则是元阳(真气)能量。如果两种能量的性质和功能认识不清,也势必造成武学研究上的障碍与混乱。所谓的“内伤力”,也并非是内家拳所独有。内家拳和外家拳所修炼的都是卫气能量,故外家拳也同样能发出杀伤力极强的穿透力。此外,即使习武者掌握了所谓的“内伤力”,也不等于迈入了传统武学的最高境界。中华武学是武功和武艺的双重结合,有内功而无技艺,或有技艺而无内功,传统武学则难以成立。

那么,传统武学的最高境界究竟是什么?这就必然涉及到人的思维意识和直觉意识方面的有关问题。

我们前文已经谈到,少林武术之所以能够雄踞我国武林之魁首,与其“拳禅一如”,重视对潜意识(直觉意识)的开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谓的“禅”,本是印度梵文“禅那”的略称。其意译为“静虑”、“思惟修”等,即排除杂念,集中思虑,沉思默想,从而达到心情宁静,不受客观外界各种因素干扰的作用,属于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少林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6

从武术内容看,武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里发展、完善,所以,武术也必定充分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这与中医的产生和形成道理一样,中医也具备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武术与中医息息相通,互为渗透,武术中伤科,就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里的了阴阳五行、穴位经络、子午流注等等思想,同样贯穿在武术体系中。所以,无论从拳理,到具体动作,甚至名称,都很容易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比如太极拳、八卦拳,其拳理就是从阴阳八卦思想中直接生发出来。实际上,中国所有武术都讲究阴阳变化。故拳家常说:能动能静,拳道之圣。所谓“能动能静”,讲的就是阴阳变化。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少林功夫基本特点:进退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非曲非直,刚柔相济。讲究的都是阴阳变化,甚至在“一条线”里求变化,在“卧牛之地”求变化。现在一说起阴阳变化,大家便以为是道家专利,这是误解。阴阳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思想,不仅道家讲,儒家也讲,佛教也讲;禅宗的曹洞宗,就讲“偏正互回”,“君臣五位”,不仅吸收了阴阳思想,还结合了五行八卦。当然,少林功夫作为佛门方便,更有自身独特之处,包含着丰富深奥的佛教思想。其它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出神入化,变化莫测,随心所欲;但少林功夫是以禅入武,身心两修,追求的悟道解脱,成就的是“不动心”。内心解脱了,就什么都不怕了,连死都不怕了,武术就不在话下了。故少林拳谱上说:“盖以外功之修练,乃肉体筋骨之事;而内功之修练,实性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功极致。”从以上简单的列举,我们已不难看到武术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容。中国武术号称博大精深,就是因为中国武术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思想。

2.从医学的发展史上来看,伤与武密不可分

从医学发展史来看,自古以来伤与武术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人类从原始的“构木巢居”、“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始,因爬山攀登不慎,就会发生摔跌伤折,与猛兽搏斗及部落之间发生争斗就有创伤产生,前者是运动损伤的萌芽,后者则属战伤范畴。疾病的“疾”字,就是象征带有箭伤而卧床之意。(此处向徐老师请教,重新解释)武术到了秦汉三国时期发展成两大类,一是具有攻防格斗实用性较强的技术动作;另一类则是适应表演需要,通过把攻防技击反复加工提炼而逐渐形成的套路技术。前者当时称之为角抵与手搏,角抵与手搏的技术以“打”为主体,建立在对抗的基础上,所以受伤的机会相当多,因此防治受伤的技术也日益受到重视。随着伤骨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到了隋唐,在太医署下专门设立了按摩专科,其中按摩医者有“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掌管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可见当时按摩师要分管教病人练功,进行导引体疗的方法防治疾病,对跌打损伤所致的骨折脱臼也由按摩师负责正复治疗。所以当时按摩师自己也要练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宋代在医学制度上分为九科,疮肿兼折疡科,即外科和伤科并在一起,而金镞开放性损伤另列一科,中医学丛书《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计》中把有关跌打损伤的病治疗方都汇集在“伤折门”和“金创门”中。元代由于连年征战,产生大量战伤病人,使伤骨科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在医学制度上有了进一步的调整,正骨科在医学史上第一次成为独立的专科。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宋元明清许多由读书人出身的医家不重视外伤科,如陈自明所著《外科精要》序言中说“风痈疽之疾,比他病更酷,圣人推为杂病之先。自古虽有疡医一科,及鬼遗等记,后人不能深究,于是此方沦没,转乖速途。今乡井多是下甲人专攻此科……多是庸俗不通文理之人,一见文繁,即便厌弃。”据《宋史》记载,下甲人是社会最鄙贱者,下等人。流浪江湖的工匠、卖艺人、武师都属于这一类。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对此就有描绘,民间伤科医家在给病员治伤而旁边助手拿住伤膏药预备贴患处的医疗活动的写真。日本滨田医官二宫彦所著的《中国接骨图说》序中提到“我长崎有杏荫斋先生,其人原武弁,姓吉原名元楝,字隆仙,达于所谓死活券(拳)法,今隐于方伎,以按跷为业,因其所得券(拳)法,潜心正骨多年,终得其奥妙,合缝接折,其效不可胜记也。”转贴于 从此处可以看出日本的正骨手法是由低级的武官转为伤科的医家所传。由此可见,一方面由于历史条件与封建社会儒医的影响,而伤外科治疗方面正如名医徐灵胎《医学源流论·疡科记》所说:“疡科之法,全在外治,其手法必有传接……故外科多由传授为主。”此外外治中的手术手法都需要较好的体力,服务对象又都为“下甲人”,贫苦的劳动人民,因此一般儒医不屑为,所以民间就崛起一个武术伤科或称之为技击家伤科流派。宋元时期是战争频繁的时代,这方面的医者,往往刚开始是业余或半专业的,常常是属于军阵士兵、保镖拳师的队伍中,甚至与绿林好汉也有关。正如《救伤秘旨》序中所说的“从王事,赴疆场……虽智勇之将,难保无伤,不治则死,得治则生。”所以,在任何一个武术或团体队伍中必然会有既习武艺,又兼学治伤的人应时而出现,师徒相传,形成一个学术流派,活跃在民间。除了一些典型的伤科专著,我们看一看典型的武术著作《拳经》,顾名思义,这本书应该是全部介绍拳术的,但事实上该书上册重点介绍了武术的太祖长拳三十二式,下册分两卷,卷三是“拳艺卫生篇”,卷四是“拳艺录药方编”,都讲的是伤科理论和方药。其他如武术名著《国技大观》中也载有“人身穴道并治法”,“伤科秘传药方”。这些秘传的武术伤科著作都自成派系,独具一格。但技击家出身的伤科医工往往缺乏文化和医学理论知识,都属实干家而不擅长总结临床经验和不善于写作,再加上技击家本身确实存在“以为秘藏”或“据之以温利”保守思想作怪的情况,所以传世的著作大部分是手抄本或小册子之类,也有一些民间互相授受的过程中,因无适当的接班人年久而失传。

必须指出,中医药学在明代中期以后,特别是外科领域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而伤科正骨却依靠技击家之间师徒相传及这些专著的流传而依然在迅速发展。

民间武术伤科学派,有专著传世的约在明代以后,但在民间传授治伤经验,师徒相传这种形式当早于此时。武术伤科应当说是由技击家、僧道从民间师徒相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到了明清武术伤科学的流派上已颇具特色。

3.医学上的内容特别是针灸知识给伤科的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但除了受到针灸医师和推拿医师重视外,其他科医生不甚重视,而武术界却因点穴术与技击的作用,十分重视穴道。所以,重视穴位作用,注意经络理论是武术伤科学术流派特点之一。正因为如此,相应的出现了根据穴位采用不同治疗方药。必须指出,武术伤科著作中的穴位名称与目前针灸学上的穴位名称不完全相同。但近代医家的著书立说及介绍临床经验时有逐步向十四经穴位靠拢的趋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武术中的穴道与针灸上的穴位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大的差异,武术对穴位的重视首先起源于格斗技击,所以著书立说时考虑的穴位损伤更接近于现代的解剖位置伤害。

4.从武医人才和专著中浅窥武医关系

武术伤科学派在辨证施治,应用药物治疗时有两大特点,即既讲辨穴施治又讲辨证施治,应用的方药少而精且十分强调药物治疗的重要性。除前述少林伤科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传人外,还有许多医武兼备之医家,或以师授,或以家传,自成一派,继承和弘扬少林伤科医疗体系,使少林伤科学派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