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魂范例6篇

少林魂范文1

祥林嫂原认为女人应该从一而终,再嫁是耻辱,再嫁而寡是一件不幸之事,并不知再嫁、再嫁而寡为罪恶,至柳妈关心后,她才明白自己再嫁而寡不仅仅是耻辱,更重要的是自己成了“十恶不赦”之人,到了阴曹地府将被阎罗大王一锯为二。此时,祥林嫂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为了死后免于痛苦,她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得到了新生,与常人无区别了,于是在祭祀时,又主动干活,然而遭来的是四婶更加严厉的一声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她意识到无论怎样做,自己都是罪人,死了只能入地狱,人间的侮辱痛苦将在阴间延续。祥林嫂人生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精神全面崩溃,“罪恶”之名折磨着她的精神,鬼魂和地狱的梦魔咬噬着她的心,终日慌慌不安,心怀恐惧,精神萎靡,短短5年时间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祥林嫂如此受魂灵的残酷折磨,她怎么会希望魂灵存在呢?

几千年来,在封建礼教的阴影笼罩下,民众的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从鲁镇的人们喜悦与祝福中便知民众中毒之深。祥林嫂为一介底层受压迫的妇女自然对鬼魂深信不疑,可她为什么会选择在家家户户为祭祀忙碌时提出人死后有无魂灵、地狱的问题呢?当她看到鲁镇的人杀鸡、宰鹅、买猪肉准备祝福时,更加刺激了她的精神,想到死后将入地狱,延续阳间的苦难,她越发对地狱恐惧,于是就向“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的“我”打听魂灵地狱之事,希望得到与鲁镇人不同的答案――否定魂灵,以此获得一点安慰,来摆脱心理的恐惧,做人生最后的挣扎,因而,遇见“我”时,那“没有精彩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向我打听。祥林嫂如此迫切挣脱魂灵折磨,她怎么会希望魂灵存在呢?

魂灵――地狱――家人都见面,这不是祥林嫂随意的思路,三个问题衔接紧凑,具有内在联系。祥林嫂再嫁而寡又来到了鲁镇,鲁四老爷曾暗暗告诫四婶,说祥林嫂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因而,在祭祀的时候,祥林嫂主动帮忙,遭到了四婶更严厉的喝令,从这一刻起,祥林嫂的精神已崩溃了,现在“我”又回答她魂灵“也许有罢”,也就肯定了鲁四老爷的清规戒律,四婶的断喝,并告诉了她是一个“不干不净”之人,是一个“罪恶”之人,所以祥林嫂紧跟着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为什么是地狱而不是天堂?天堂是无罪人的灵魂居住的永享幸福的地方,地狱则是有罪人的灵魂受苦的地方,此时,祥林嫂断定自己是有罪之人,死后只能入地狱,因而不等“我”回答,她又迫不及待地提出了第三问:“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都”,除儿子外,还有两个丈夫对她的争夺,阎王只好把她一锯为二,那么柳妈的话得到了证实。三个问题环环相扣,紧紧相联,由此可见,祥林嫂恐惧已到极点,祥林嫂对魂灵如此恐惧,她怎么会希望魂灵存在呢?

少林魂范文2

与此同时,在论坛、贴吧、微博等平台,少林景区整改事件亦被网友广泛评议。有网友评论,少林景区被整改,反映了少林景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揭示了问题背后的利益纠葛,“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也有网友认为,报道提到的问题,并非少林景区独有,是全国多数景区的共性问题,只有从“门票经济”误区中走出来,改变“最大逐利”的景区管理模式,才能真正改善景区环境,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旅游发展。网友期待,通过本次少林景区整改,还宗教场所一片清净肃穆,还少林景区一片秀美有序,还名城登封一片发展和谐。

1月31日下午14时46分,登封市政府网消息《登封“壮士断腕”整治全市旅游环境》:登封市领导郑重指出,各责任单位要以壮士断腕、誓不罢休和不达标即辞职的决心,全力以赴,下决心、高目标、高标准,全方位开展少林景区暨全市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把少林景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景区。

(《少林景区“整改”风波》、《少林寺需要一个清静的环境――专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 记者:金明大 2012年第4期)

读了贵刊“一周人物”文章《“空饷”吃倒了爹》,有许多话想说。

事实上一些“吃空饷”的情况早已被群众发觉,比如我所了解几个“吃空饷”的事例,详细信息不很清楚,仅仅知道有那么几个“死魂灵”空挂在某个单位的职工名册上。虽说有关部门一再声称鼓励举报,可没有确凿的凭据,大家只能私下空发牢骚。

何况每年财政部门“查岗”都没查出几个,谁还看不懂其中奥妙?

加强人大机关对地方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的审查与监督,特别要加大地方财政公开透明的力度,将一个地方的所有财政供养人员的姓名、工作地址、工资发放单位、工资数额等信息在政府相关网站全部向社会公开,在全社会亿万双眼睛的严密监督下,无论是财政供养人员还是其所在单位,要想就其是否在岗、是否死亡未注销等信息造假,难度和风险都将大大提高。

公众也有必要持续努力推动政府公示吃财政人员名单。

不过,很多吃空饷的都挂在基层单位,比如我就知道相当多的“死魂灵”都潜伏在农村小学教师名单中,可农村教师目前上网的还很少,仍然无从了解身边的“死魂灵”,当然就更谈不上监督了。

少林魂范文3

让更多人知道民国海军这段历史

《海魂国殇:民国时期的海军》采用评话本形式,以独特的视角,生动讲述了民国海军从1917年至1945年那一段被人忽略的历史,首次披露了民国海军鲜为人知的诸多内幕。作者肖璞韬今年25岁,是单田芳的学生,学历史出身,对军事很感兴趣。他说,很多人对民国海军知之甚少,他翻阅了一些资料,发现1937年,弱小的民国海军与日本海军进行了顽强对阵,虽然损失殆尽,但仍然拼到了最后,赢得了战争,洗刷了甲午之耻。“这段历史应该让更多人知道。我把写书的想法告诉了师傅,得到了他的支持和指点。”

“在创作上我没起到多大作用,仅仅是提示提示而已。肖璞韬能完成这本书离不开很多专家学者的帮助,比如旅日著名作家萨苏就为本书提供了很多故事和大量插图,作为他的老师,我表示感谢。”单田芳表示,之所以采用章回体评话本的形式,是为了通俗易懂更吸引人。单田芳不仅为《海魂国殇》写序,还亲自口播篇章推荐这本书。

单田芳透露,他平时非常喜欢看军事题材的电视节目,而这本书让他增加了对民国海军这段历史的了解,“也希望大家都来看看这本书,可以增加一些知识。”

文艺广播将首播单田芳版《海魂国殇》

作为单田芳的徒弟,肖璞韬自称目前还不具备说长书的能力,但他擅长写。单田芳也认为这个年轻学生“笔杆子还行”,前几年肖璞韬曾参与改编了《传奇》、《少林将军许世友》两部大部头评书作品。

《传奇》2008年开始在北京文艺广播首播,开播之后收听率一直稳居北京地区同一时段首位,它与后来播出的《少林将军许世友》掀起了红色评书的收听热潮。文艺广播台长邵军介绍,《传奇》荣获了2008年度中国广播影视一等奖,而《少林将军许世友》则获得了北京广播影视奖二等奖。邵军表示,“我们要把红色经典工程通过评书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听众,也期待单田芳版的《海魂国殇》早日问世。”

少林魂范文4

对于处在人类文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同胞来说,橄榄枝已在他们的心中扎下了永远的根,与此同时,也铸就了一个千年的梦想。

流光似水,转眼千年逝去,当圣火再一次被点燃,从奥林匹亚的圣坛出发,萦绕于教堂轻雾里晨钟,纵横于亚细亚草原的马背,穿越大漠戈壁,去抚慰信仰圣灵的每一个灵魂——当梦想再一次被点燃,每一个灵魂中,都有那样一种力量的召唤……

于是,奥林匹克复苏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阿拉伯商队悠远的驼铃里,在太平洋的蓝色波浪间的白帆里,在每一个守望和平的祈祷者的祷告词里。然而,这时,中国在哪里?

她在沉睡,她沉浸于百年的孤独,她肉体的饥渴和心灵的焦灼,使她呼唤奥林匹克精神的力量……我们记得一百年前,有人曾经问过:

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派出一支奥林匹克的队伍?

什么时候,中国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第一块奖牌?

又是什么时候,中国,才能站在东道国的位置上,为世界奉献奥林匹克的精彩?

我们曾经等待,等待奥林匹克的光芒照耀我们的人生;我们曾经等待,等待奥林匹克的梦想滋润我们的灵魂;我们又曾经等待,等待奥林匹克的精神,让我们明白世界因和平而永恒……然而我们无法等待,无法再去等待!我们要以自己的力量,让这圣火永远延续在我们的土地上,流淌在我们的心河!

我们不再等待,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用自己内心的那一分执著,告诉世界我们的千年的梦。也许,距离永恒,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我们也记得——

1936,柏林,种族主义的阴霾笼罩于奥林匹克的光华之上,当人们从狂热的呼喊中觉醒时,却发现自己已与真实的理想擦肩而过。我们不会忘记柏林的眼泪,不会忘记每一个国际主义者瞳仁中莹莹闪烁的泪。

1972,慕尼黑,血色渲染在竞技场的斜阳,当精神的恐怖萦绕意志的力量时,是奥林匹克精神让梦想复苏,完成牺牲者未竟的愿望。我们不会忘记慕尼黑的热血,不会忘记每一个高尚运动员脉搏中汨汨流淌的血。

我们不会忘记一战、二战,不会忘记奥斯维辛的亡灵,不会忘记南京浩劫中的英魂,不会忘记约旦河岸边的祈祷少年,不会忘记哭墙下忏悔的灵魂——而如今,让我们来听听中国的声音吧——

它的声音如此灵动,飘逸在逶迤的连山,徜徉在温柔的流水,穿过大河山川,来到世纪钟声交响的地方,来到古老的都城,又随轻风吹向我们的耳边……

少林魂范文5

关键词:哈尼族 原始宗教 宗教功能

哈尼族是我国云南边疆的山地民族之一,人口约125多万,大多分布在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广阔山区,主要聚居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洲,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洲和玉溪市。哈尼族人民勤劳淳朴,森林——梯田——村寨三位一体是他们生存空间的主要特征。历来有众多学者对哈尼族原始宗教进行考究著述,但很少较为系统地揭示其现代价值,而这实属鄙文成形的精神契机。

一、现代哈尼人依然信守的原始宗教

山险谷深、丛林密布、交通闭塞的自然生存环境,延绵千年的“刀耕火种”、“躬耕自食”、“晨作暮归”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还有哈尼族渴求安宁、认同传统、多疑怯生、内向拒外的性格类型[1]175-178等因素,致使哈尼族仍处于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过渡阶段。目前哈尼族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产业结构;村寨内部以家庭生产经营和生活为一体的基本互动单位……原始宗教对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产生的影响。[2]45-46

哈尼族原始宗教也是宗教,也由宗教的情感体验,宗教的观念思想,宗教的行为活动,宗教的组织制度这四大基本要素构成。前两个要素是宗教的信仰体系方面,后两者是宗教的实践活动方面。

哈尼族原始宗教的信仰体系是在其漫长的民族历史实践活动中日臻完善形成的。隋唐时期,哈尼族南迁进入哀牢山和无量山区,在两山两江的护佑下,基本结束了动荡、颠沛的迁徙生活,并在这里开始了定居的农耕生活。迁徙活动和农耕定居是哈尼族的两大历史实践,在这实践活动中,哈尼人构筑了一个自己的世界,自然、人、神、灵魂和鬼是这世界里的主要元素和组成部分。[3]36-47在大自然面前,哈尼人一如既往地坚信“万物有灵”,而这一思想又繁衍出一系列的“神”、“魂”、“鬼”观念。

哈尼族原始宗教观念的神灵类型:1.天神。至高无上的天神称为“摩咪”,其次是“威最”。“摩咪”永远居住于虚茫太空之中,时时关注大地上的所有人,掌握人间的生死予夺大权,赐善人以福,降恶人以灾。“威最”于每年盛夏五月间专程下凡“视察”人们的生活情况,尔后返回太空。2.“常”,善恶兼施的自然神的统称。它是仅次于天神永居人间的最威严的主宰者,大致分为:山神、石岩神、地神、树林神、水神、火神六种,这六种又派生出农事神、谷神、寨神、禽畜神等职能神。诸种神又有氏族神、远方公共神和善神、恶神之别。三. 祖先神,它由正常死亡的老人的灵魂转变而来。一般认为祖先神分为两类,一是自己家族的祖先;二是嫡亲关系中的外家祖先。

哈尼族原始宗教的灵魂观念:凡是人一旦降生,伴着三声哇哇啼哭声,随即便有十二个魂。第一个魂为主魂,紧附于人体,第二魂为次魂,依次类推,第十二个魂则是最微小的魂。时刻围绕人体或者附于其内的十二个灵魂,对人体的安康起有不同大小的作用。离人体越近的魂对人体安危作用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哈尼人认为灵魂具有不稳定性,易被鬼捉拿、勾引或者自动丧失,失小魂生小病,失大魂生大病,若附于人体的主魂丧失则人之将死。

鬼在哈尼族看来是无恶不作并时时准备加害于人的。哈尼人认为以下几种情况会使人的阴魂变成鬼:双胞胎死后;人被毒死、被烧死、被雷劈死、被猛兽咬死、被树木山石压死、或者吊死、淹死、跌死、丧命于刀枪之下,又或者死于荒山野外。

同以上“神”、“灵魂”、“鬼”的信仰体系相伴相生的是哈尼族诸多关于祭祀神灵、招魂固魂、驱鬼除邪的宗教实践活动。哈尼族的宗教实践活动多由“莫批”和“咪谷”组织,“莫批”一般从事丧礼、驱邪、去祸之类“阴性”方面的宗教活动,而“咪谷”则主要负责祈福、祭祀等“阳性”方面宗教事务。不管以家庭抑或以村寨为单位的宗教活动,其目的都不外乎祈求五谷丰登、牲畜繁盛、村泰民安。

二、哈尼族原始宗教仍旧发挥的功效

原始宗教从古至今都对哈尼族人民及其社会产生多方位的功能。

(一) 心理调试功能

哈尼族原始宗教仪式活动早已成为哈尼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它所能产生的功效至少在哈尼人内心深处是毋庸置疑并且根深蒂固的。

在献祭神灵方面,“昂玛突”(祭寨神)是哈尼族每年必须举行的传统宗教活动。“昂玛”是哈尼族村寨的保护神,人们认为他就栖息在村寨边上的森林中,因此那片森林便被神圣化为寨神林。该宗教活动也就是以祭祀寨神林为核心,人们敬献寨神以求人、粮、畜的兴旺发达,村寨能四季平安。在招魂固魂方面,为使十二个魂完好地依附于人体,以保安康,每年每户哈尼人家都要为家庭及其成员招魂一次。该仪式门类繁多,如有“俄合合妥”,意即“抱连全家人的魂”,不让家人分离,家族命脉永续不断。又有“密差当者差”,这是一种具有人生礼仪性质的,规模较大的招魂仪式。不论男孩女孩每长到七、八岁时,就举行该仪式表示其已取得“人的权利”,在人世间获得立足之地,可以接续祖宗之根。再有“司拉枯”,意即“招回跟着死人阴魂去了阴间的活人魂”,这是为十二岁以上的男女因身体不适而特意举行的招魂仪式……在驱鬼辟邪方面,为避免受到鬼的伤害,哈尼人经常请“莫批”念咒除鬼,或给鬼祭供物品以息其怒,或者身着黑色衣物以防止鬼的纠缠。据哈尼族传说,初时天神“摩咪”对哈尼人经常受鬼侵扰深表同情,于是将其自身的“遮身黑幕”送给人们,以障鬼之眼。因此,哈尼人至今都崇尚黑色,并认定"黑色"有防鬼之功效。

类似以上宗教活动在哈尼族社会中简直不胜枚举,“在我们认为是虚妄的宗教里,尽管宗教行为的本身实际上并不产生仪式参与者所期望的那种结果,但是宗教行为却可以产生其他效果。这其中的一些效果至少是具有社会价值的。” [4]171这种社会价值不就表现在原始宗教对哈尼人始终执行着的心理调适吗?原始宗教为哈尼人“提供一系列绝对的标准,使个人的行为有所依从。”[5]147原始宗教是哈尼人“适应吉凶祸福的最基本‘机制’”[6]11,是哈尼人获得“终极的关切”[7]213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 认同整合功能

原始观念促使哈尼族在思想上趋于共同信念和价值观,对哈尼族社员进行有效的价值整合与行为整合。

哈尼族“万物有灵”的观念使他们尊重并珍惜神灵主宰的每一棵树木,每一只动物,注重取之有时,用之有度。正所谓,“许多信条可以调节人与环境的关系,约束人们对自然的行为,这种保护生态的功能是在对自然神灵的顶礼膜拜中实现的。”[8]51-55 哈尼族认为,人间的一切罪恶都是有悖于天神为人类界定的人道,必须根除这种“非人道”。在这一观念下,村寨成员都有责任引导犯罪之人洗心革面,也有责任对罪不可恕者集体处之于严厉惩罚。哈尼族的祖先崇拜,促进了“启波然”(由民族内部细化出来的、根据父系继嗣原则繁衍而成的、以土地公有制和内部禁止婚配为标志的血缘共同体)的互助团结。倘若本“启波然”的成员受到外人的伤害,本族人则必定群起为他复仇。“启波然”共祖的后代一向福祸共分,同舟共济。若“启波然”某户有婚育、丧亡或受灾时,其他血亲各户成员会主动前来提供帮助。若遇“启波然”举行公祭,各户也会主动筹集经费,齐聚商讨张罗。

原始宗教在认同功能方面的有效发挥,实则有利于哈尼人民对生态的保护,有益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更有助于增进哈尼族的凝聚力。

(三) 文化传承功能

哈尼族历史文化悠久深厚,但因其社会发展缓慢并且无本民族文字,故其文化只能通过口头沿传,而有效实现这一职责的就是“莫批”——哈尼族社会中少有的“知识分子”。为了更好地完成宗教仪式,他们学歌习舞,绘制壁画、面具,雕塑工艺品,记录民族部落的历史与家族谱系,研习医药天文学等等。“莫批”又借宗教之神圣威力,在宗教活动场合给与宣扬,保证了经典民族传统文化的世代流传。

哈尼族每年每月都会举行大量的的宗教节日活动,而在这些活动里都有相应地伴随着如对歌、铓鼓舞、乐作舞、打磨秋、打陀螺、摔跤、武术等项目,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哈尼族娱乐民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综上所述,但凡从宗教的社会正功能来看,原始宗教为哈尼族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了强大的心理依托,为哈尼族社会的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哈尼族内部的互助团结择定了坚实的价值观念。然任何宗教功能都有两重性,哈尼族原始宗教带给其社会的负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每年大量的献祭活动难免大耗哈尼人民的财力物力,“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信仰思想不免阻碍哈尼人民客观全面地看待自然,遵从“祖先崇拜”的“启波然”情结似乎不利于哈尼人民同外族世界的交流互动……哈尼族原始宗教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是“一半风雨,一半晴”。在哈尼族日趋受外界现代化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哈尼人民应逐渐破除原始宗教里的“阴霾”成分,让原始宗教的现代价值光芒得以普照!

参考文献:

[1]白玉宝等.哈尼族天道人生与文化源流·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2]李宣林.哈尼族历史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3]李少军.哈尼族敬神、招魂、驱鬼仪式的哲学解读·J·.中国哈尼学·C·第三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4]拉得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5]雷蒙德·弗恩.人文类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托马斯·F.奥戴等.宗教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少林魂范文6

深谷迷路

1981年夏季,为开发瓦屋山得天独厚的森林旅游资源,四川省地质测绘局工作队一行九人走进了莽莽苍苍的瓦屋山。由于这里森林茂密、地形复杂,尽管队员们带着指南针,可队伍还是在接近主峰迷魂凼的一个山口时遇到了困难。因为该山口前方被一团白茫茫的雾气所笼罩,再加上咆哮而下的瀑布横亘于眼前,所以无法顺利找到通往迷魂凼的道路。

工作队无奈之下,派出两个人到山下联系向导,其余的人则留在原地休息。足足等了一整天,派出的两名队员才同一位藏族老猎人赶了回来。不过,老猎人面带忧虑地告诉大家,迷魂凼太凶险可怕了,里面藏匿着鬼魂,弄不好会撞见它们而被索去性命。

队员们对老猎人的这种提醒和告诫自然不放在心上,说那些传闻都是过去人们臆造出的迷信之说。即使曾经发生过有人在这里无端失踪的事实,也一定是遇到凶残的猛兽才丢了性命。队员们装备有上级配发的防身武器,足以能对付那些毒蛇猛兽,所以恳求老猎人随同队伍一道进入迷魂凼。

见这些体格健壮的队员们毫无畏惧之色,老猎人索性壮起胆子带领大家沿着隐蔽在瀑布后面的一条羊肠小道进入了迷魂凼。走进这处令当地人谈之色变的山林,队员们着实倒吸了一口凉气。只见茂密的参天大树遮天蔽日,阳光很难照射下来,以至于地面上几乎处处都是湿地和泥潭,稍不留意就会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即使外面晴空万里,这里也是一片雾气蒸腾的景象,能见度只有几十米远。

队员们正小心翼翼地行进着,忽然走在最前面的一个人惊呼起来,说是手中的指南针失灵了。藏族老猎人惊恐地说:“天哪,从前有人携带着这种仪器进到此处时,恐怕也是因为指南针失灵迷失方向而活活饿死在迷魂凼里的!”

当天晚上,队伍选了个避风的低洼地支起了帐篷休息。为防御野兽攻击,队员们准备生起一堆篝火,然而他们把泼上汽油的干树枝点着后,火苗却很快熄灭了。好在队伍于迷魂凼里走了一整天也没能遇上任何野兽,因此队员们索性不再去重新点火,持着枪钻入帐篷草草睡去了。

煞气作祟

半夜里,潮湿的山间雾气变得更为浓重,大家纷纷从噩梦中醒来,因为他们都感觉胸口发闷,脑袋胀痛得厉害,即使大口喘气也难以摆脱窒息般的难受。队员们认为这里的高山反应太强烈了,于是决定连夜出发寻找下山的道路。不料,因辨不清方向地盲目行走,队伍在一片密林中迷了路。就连藏族老猎人也难以找到来时的道路。

第二天中午,队伍转到一块铺满厚厚落叶的沼泽地时,发现四周笼罩着闷湿的气团。突然,有两名队员一头栽倒了。接着,其他人也觉得头晕眼花,胃里翻江倒海般地恶心,蹲在地上不停呕吐。老猎人见此情形急忙喊道:“大家赶紧离开这片沼泽地啊!”

按照老猎人吩咐,队员们背起两名晕倒的同伴,互相搀扶赶紧往外跑,费了好一番力气总算逃出被团团湿气包围的沼泽地。

说来也怪,他们休息一阵子后,居然都摆脱了那种头晕目眩的痛苦感觉,就连两名昏迷的队员也渐渐苏醒过来。队员们不解地问老猎人,老猎人不安地叹了一口气:“也许这是八卦阵里的鬼魂冤屈之气在作祟吧!”接着他就为大家讲起了一桩与此有关的民间传说。

早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年间,汉中地区出了一位名叫张陵的得道仙师。张陵行走于陕西与四川两省,创立了五斗米教。为了抗击东汉朝廷对五斗米教徒的镇压,张陵选中地势奇险的瓦屋山作为藏匿兵器的场所,并且在一次与官军战斗中将俘虏的百余名士兵坑杀于迷魂凼沼泽地里,利用其魂魄煞气施加法术后布成了八卦迷魂阵。以后,凡是不明情况擅自进入者必然会被冤魂怨鬼的煞气附体而夺去性命,因此此处山谷遂得名为“迷魂凼”。

队员们听了老猎人讲述的这番悚人传闻,不禁面面相觑。因为这一带确实有过五斗米教传播和战斗过的历史痕迹,难道他们刚才果真是惊扰了地下沉睡千年的冤魂而被其煞气险些附身夺命吗?

不管怎么说,队员们再不敢停留于这个是非之地,他们在深谷密林中又足足转了两天后,终于走了出来。

破解真相

地质工作队把他们在迷魂凼的惊险经历汇报给上级有关部门。为防止再有类似的危险事情发生,在开发瓦屋山森林旅游资源时,当地政府将迷魂凼方圆一千余亩的地域列为,不准任何人进入。

此禁令通过报纸等媒体公布于众后,一度引起了众多人士的好奇和关注。特别是一些国内外学者接踵而来,试图揭开蒙在迷魂凼上的神秘面纱,结果都因在原始森林中迷路无功而返。直到200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现象研究学专家王威教授带领探险小组,通过对瓦屋山迷魂凼地质状况构成进行细致考察,以及对山谷中的大气成分做了化验分析测定,才第一次通过官方媒体了如下结论。

首先,迷魂凼的海拔高度及谷地中的特殊地形会使得空气中缺氧。尤其是到了夜间,在一些地势相对低洼的地方由于雾气重而更加缺氧,不仅篝火容易熄灭,而且使人憋闷得异常难受。如果这时起身去地势稍高的地方,这种极度缺氧的状况可以得到改善。

上一篇保险丝

下一篇溺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