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操教学范例6篇

少林武术操教学

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1

1979年,中国广州暨南大学恢复招收港澳学生,林文辉通过考试进入该学校就读于物理系,也开始了习武奇遇。首先,经徐成师傅引荐,由广州“鹰爪王”张展明师傅收其为人室弟子,使他认识到中国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更有幸的是借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批气功大师南下到广州的大学教授古传气功,他才得以随林厚省大师学习“少林发射功”及“气功十八式”,向孙大法大师学习“金刚动静气功”,向林海大师学习“静坐功”。更随骆佩珏大师学习“自发动功”及“灵指术气功”,由于骆师居住在广州,他每星期都有几天去她家里,边练功边教她女儿学英文打字,所以在那几年里,他在骆师那学习的时间最多,练功的时间也最长。

学成回到香港之后,林先生在香港公民体育会及公共事业工会教授“金刚动静气功”,并在一所中学当物理教师。1988年参选区议会,当选为黄大仙区的民选区议员,1995年当选为香港市政局议员,负责香港的文化及体育活动(2000年后改名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被推选为博物馆委员会副主席,所以有机会接触到香港及中国的历史古迹文化。他深切地体会到武术和气功是中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很好地发掘研究使其发扬光大。

2000年,在香港回归祖国后的第一届区议会上,他当选为黄大仙区第一届区议会主席。借此机会,他开始推动“黄大仙武术节”活动,聚集全国及香港的武术名师交流汇演,推动武术的发展。创办了香港气功太极社,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气功,研习太极等其他武术,使之在香港得以发展。自创立至今,汇聚了各方有志于研习武术的人士,容纳各门各派,互补长短,有多位大师担任气功太极社名誉会长、顾问等职,得到武林各界朋友的鼎力支持,大家努力扶掖后进,推动中国武术在港发展。

2001年,林先生被“国际太极拳王”王西安大师收列为第51位徒弟,更远赴河南陈家沟随王西安大师学习陈式太极拳及太极气功功法,随陈正雷大师学习陈式太极春秋大刀等器械,2005年随赵宏伟师傅学习形意太极拳内功功法,2009年随少林寺第三十二代皈依弟子释行者大师学习少林古法易筋经。

2003年,林先生出版了首本著作《金刚动静气功》及《金刚动静气功》讲习光盘。

2004年,林先生出版著作《陈家沟健体太极――六十分钟入门与实战》。

2002年,林先生邀请王西安大师、周盟渊大师等来港,于黄大仙腾龙墟“传统武术群英会”上献艺表演,吸引了13万香港市民入场观赏,传媒广泛报导了此次香港武林的盛事。

2003年5月,林文辉与少林寺及香港文化促进会推动“易筋强身心连心,运动健体抗炎日”活动,推广少林易筋经及陈家沟太极健体八式。

2003年6月,林先生获邀参加工联会“全城抗炎活动日”活动,向数以千计的参加者教授陈家沟太极健体八式。

2003年7月13日,林先生在香港大球场带领12500位保良局师生操练陈家沟太极健体八式,创造了一项万人太极“齐做健康操、挑战健力士”的纪录。

2006年,他和赵宏伟大师获香港中乐团邀请,在香港尖沙咀文化中心外的维多利亚港海岸广场出任“千人古筝音乐会”的表演嘉宾,以音乐的形色推动武术文化。

2007年,林先生开始每年举办“回归杯太极推手擂台赛”,以此来推动健康而具实战价值的武术文化活动。

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2

今年5月2日至5月5日,湖北《楚天都市报》以《“真实武林”还是“真实谎言”》为标题,刊登了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院长曾于久教授质疑央视《武林大会》的系列报导,并且围绕着“传统武术究竟能不能打”“散打是不是武术”等问题,与《武林大会》专家评委韩建中教授展开了讨论。这次讨论,最终以“散打是格斗的武术”,“《武林大会》是还原原生态武术文化”的结论而告结束。

究竟怎样来认识武术?首先就要弄明白什么是传统文化。按我们一般人的观点,通常就是把传统的手工艺、古代建筑、文献典籍、诗词歌咏、乐舞戏曲、书法绘画、民族服饰,甚至将民间习俗、伦理道德等都归纳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其实,这些都是古代社会遗留给我们的表象。而这些表象所承载的内在之魂,则是以《周易》理论为基础的气学文化。

中华民族数千年所积淀的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阔,上至天文(如星象学),下至地理(如堪舆学,即风水学),中通人文(如历法),从而形成了“命理之学”(预测学),“济世之学”(传统医学,其中包括养生学),“治世之学”(儒学)、“人世之学”(传统武术)、“出世之学”(仙道内丹学)等独特的学术体系。这些博大精深的传统学术体系,都是在《周易》气学理论的基础上而形成,并且都是实实在在的致用学术,如果我们不能清楚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性,上述传统学术便无从成立,只能当作封建迷信而遭到冷落或抛弃。

谈到传统武术,很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武术博大精深,你看得见的,是它的动作,这是技术行为,在这些技术行为中,又包含着文化内容,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八卦等;你看不见的,即它折射出的社会伦理、人文精神,比如太极拳里所体现的中庸思想等等。因此,中华武术的伟大,在于它与西方体育强调竞争的思想不同,它不但有竞争,也有调和,它攀援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并与之难解难分,成为古老的东方文明献给全世界的宝贵礼物。

中华武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实用学术,它不仅具有“踢打摔拿、翻滚腾挪”等全面而巧妙地武技动作,其中所包含的阴阳、五行、八卦等文化内涵,体现出的则是武功中独特的练气功夫。无论是少林派外家拳的“金钟罩・铁布衫”,还是武当派内家拳的“内功劲力”,内功的练气修练始终占居着主导地位。只要我们认真地考察各门武术派中的代表性拳种即可发现,对内功机理的不同理解,是构成该拳种技击特色的关键。

我们先以内家拳而言,形意拳的技击精华体现在“整劲”或“争力”的应用上来,而整劲所体现出来的,正是内气能量在体内阴阳双运的循行规律。故而,使形意拳形成了自己“硬打硬要无遮拦”的技击特色。八卦掌的技击精华体现在掌法的变化和行步走转上,虽然仅强调吐纳导引的修练,但实际上所求取的依然是内功“争力”,以适应其踏中掌击的强大威力,特别是其行步走转时所采用的(足尚)泥步,对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太极拳的技击精华体现在“推手技术”的应用上,推手功夫中的“听劲”原理,以及“沾连粘随”调动对方的身体重心移动,我方又不失重心平衡的技艺,体现出来的则是内气能量“阴阳对五”的循行规律。太极拳虽然也重视“争力”的获得,但相对来讲,却更加重视“阴阳对五”的训练与应用;故而方能形成其“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的技击特色。“五”在太极拳中喻意为身体的中正,即身体重心的平衡。这与儒家所谓的中庸思想无关,完全是后人的一种附会。

王芗斋先生所创立的“意拳”,继承并发挥了形意拳中关于修练“争力”的精髓,而舍弃了形意拳“直来直去,先发制人”的技击法则。他在吸收八卦掌足尚泥步的同时,又继承了太极拳推手中的柔化精华,舍弃了太极推手中的擒拿和摔跌技术。从而形成了自己刚柔并用,简练直接的“化打”风格。

再以外家拳而言之,《金钟罩・铁布衫》是少林外家拳代表性地内外兼修功法。它通过“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排打操修,使人体产生并具备了超常的不畏击打的特殊功能,属于一种外壮功夫。由于外壮功夫不像内家拳所修练的“内功劲力”那样,受到内气循行规律的局限,因而在技法的选择上,踢打摔拿均可运用,使技术的使用范围更加全面而丰富。为了弥补腿法起腿半边空,容易失去重心平衡的问题,又形成了地躺腿法。而地躺腿技的产生,也是与外壮功夫的抗摔打能力直接相关的,否则,便难以避免因各种翻滚动作造成的外伤。此外,外家拳不仅重视外壮功夫的操修,也极其重视击打能力的训练。例如著名的“少林七十二绝技”,即是在内功基础配合下,再结合外部筋骨皮的操修而形成,大都属于攻击型的外壮功夫。

少林外家拳又分为南少林和北少林,南少林虽然与少林同属一个少林派系,但在拳法原理与技击风格上,都与北少林有着很大的区别。南少林拳法注重腰马步的桩功修持及桥手的训练,在技法法则中强调占据中位,即所谓的“让身不让步”,这些特点取决于对内气能量“阴阳对五”循行规律的认识。因此,南少林拳法特别重视对重心平衡和铁臂功的操修,在腿法的应用上也就多采用的是低盘腿法。再如著名的咏春拳,属于南拳中的一个拳种,它不仅继承了上述技击特点,而且又吸收了太极拳中的“听劲”功夫,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藕手”技术,低盘腿法则加以较大的舍弃,很少使用。

南拳拳种虽然属于少林派系,但实际上则处于外家与内家之间,武林界常将“南拳北腿”与“内家外家”并称,其原因就在于此。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南北少林都注重对禅定的修持,这也是少林派系立足于武林之首的原因所在。佛教的禅定之学与道教的“虚无用神”相比较,佛教在对人脑潜意识(直觉意识)的认识和开发方面,都显得先进了许多。我国传统武术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注重对直觉意识的开发,这是习武之人步入武学上乘境界的阶梯,这也是王芗斋先生引禅入拳的真正原因所在。

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极其曲折艰难,所涉及的历史层面和具体内容也十分繁杂,在此只能是加以概述而已。但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一)传统武术是在中华民族古老的气学文化中诞生而致成熟的;(二)内功的炼气修练,始终是与技击术的组合浑然一体的;(三)传统武术的宗旨和灵魂就是技击,这是相应明确的。如果脱离了以上这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就不能称其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

那么,央视《武林大会》的擂台赛为什么不尽如人意呢?

传统武术的失真现象,从清代中叶便已开始显露,但仅体现在内家拳的内功修练,常与仙道内丹学相混淆而已。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武术便被纳入体育健身的范畴,直至1979年国家体委对传统武术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挖掘整理,到1989年散打运动的最终定型,并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以来,这一政策至今没有改变。

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3

少林派系的起源较早,据历史考证,在北宋初期,少林寺有一位叫福居的主持,邀请当时各门派的武学大师赴少林寺演武。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学习和切磋,创编出十路金刚拳、延寿功、固体法等一系列拳术套路和内功功法。从而为少林武术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立系统。明清之际,少林武术在与其他门派的交流和融摄过程中,日趋完善成熟,终于形成了“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的隆盛局面。

少林武术的主要贡献,在于以佛教的禅宗思想和禅修方法为基础,对我国传统吐纳导引术中的练气、运气机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及整理,使内功练气与武术拳技互为表里,成为整体。武林界中流传的“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等谚语,便是本着内功修炼为本,拳技操练为末的观点,所作出的通俗注解。

一千多年以来,少林武术之所以雄踞武林之魁首,与其“拳禅一如”,重视对潜意识(直觉意识)的开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加之少林武功注重外在“金钟罩・铁布衫”的操修,可使全身不畏拳打脚踢,其技击又有朴实无华,刚劲有力,技艺全面,招招制敌的特点,故被武林界誉之为“外家拳”。

武当派系形成的过程较晚,大约是在明代至清末期间,其代表性拳种主要为太极拳、八卦掌和形意拳。与少林武术相比较,武当派系不注重人体抗打功的外在操练,而是特别重视对内功功力的修为,尤其注重对争力的研究与应用,并结合道家思想,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太极观和阴阳五行的气学理论,将内功劲法与武术拳技相融通,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独特体系,被武林界誉之为“内家拳”。

由于武当派系极力完善和总结内功劲法在武术拳技上的应用,使其技击之术奇妙而深奥,已达出神入化、高深莫测之境地。但与此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踢打摔拿”等搏击技巧的运用,体现在武术技法的整体性方面,不如少林武术那样全面。

所谓的峨眉派系,是指流传于四川地区的传统武术,现代武林界有人认为,峨眉武术源自道教盘破武术,为先秦时期的老子在峨眉山九老洞修道时所创。“盘破”,是峨眉武术最原始最基本的拳种。“盘”者,即指盘功,讲究“缠”劲,是护卫之手法。“破”者,指击打功,讲“脆”劲,为进攻手法。盘破手法攻防一体,是峨眉武术一切攻防技法的发展之源。后来又吸收了四川地区的民教、魔教和佛教武术之长,自成一大派系。

峨眉武术最显著的风格和特征:一是有其独特的走盘功夫,既贯穿了柔弱胜刚强的打法理念,又体现出了动中求打的打法法则。二是善用指、掌和凤眼拳,以打人体要害穴位而见长。三是主张拳打“寸分”,打出“脆”劲。

以上对峨眉武术的认识可供参考,但其源自老子之说显然是假托,以示峨眉武术与道教文化的渊源关系。据我所知,峨眉武术与少林武术的渊源关系极为密切,在借鉴和发展的过程中,峨眉武术在“盘破”(即走架和手法变化技巧)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而且善用打穴之法。由于其生存在少林与武当两大派系之间,随着各门各派的相互交流与融通,使其风格和特征逐渐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至今已难以区分。

我们通过对三大派系的初步了解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传统武学的核心是技击。而其技击之术的形成和具体内容,则是少林派系(外家拳)“踢打摔拿,点穴卸骨”等武艺技巧,以及武当派系(内家拳)“内功劲力”的击人放人之术。但这两者又都是以内功修炼的“功力”(卫气能量)为基础,从而为我们把握和研究传统武学的内涵与实质,提供了较清晰的途径。

《周易》亦称“易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其中所阐述的太极观和阴阳五行气质学说,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与总结,对我们研究传统武学至关重要。(如图20)

所谓的“太极”,实际上是以地球为中心,太阳东升西落与月亮东升西落绕地球运行的轨迹。所谓的“阴阳”,是指因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对地球所造成的一日昼夜之分,一年之四季之分;以及因一年二十四节气的交替,对大气所造成的“风寒暑温燥火”(六气)之变化。而所谓的“五行”则是指阴阳六气的气质精微,相当于现代物理学常说的元素。古人正是遵循《周易》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本着“天人相应”的宇宙观,来探讨人体的生理结构与生命现象。体现在传统武学方面,除点穴术涉及到与《周易》理论相关的人体十二经脉体系、“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之外,最主要的应该是人体骨骼结构和卫气能量相关的内容。

现在我们已知,地球从右向左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从左向右进行着逆向自转,而月球则是从右向左围绕着地球运转(如图21)。由于古人将月球的运行轨迹纳入了大地的范畴,故而弥补了以地球为中心的错误认识。人类正是因为受到日、地、月顺逆双向运行轨迹的引力影响,才使人体骨骼各部关节的运动,局限在45度―90度之内。这不仅揭示了人体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以弧线运动为主,也是传统武学中“踢打摔拿、卸骨”等搏击技法形成的生理依据。

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以气为本”的气学文化。武术内功所修炼的卫气能量,除了其昼夜运行于人体五十周次,与自然节律相应之外,其在六阳经运行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在六阴经运行时所产生的向心力,也充分体现出天体在顺逆双运的作用下,由万有引力所产生出的两种反向之力。这即是武当内家派系所讲的“争力”,亦被称之为“自然力”。内家拳学以“内功劲力”为技击法则的全部内涵,均体现在对“争力”的获得和运用方面。

卫气能量由六阳经运行所产生的离心力,使人体体表和四肢产生了强大的崩弹之力。而卫气能量由六阴经运行所产生的向心力,则是人体重心得以平衡的保证。这两种力量综合并作用于人体,就是武当内家拳中所谓的“浑圆力”,亦称“整力”。故此,武林前辈将人体自身骨骼肌所产生的力量,称之为“后天劲”;将人身所带来的潜在能量(指卫气),称之为“先天劲”。内家拳学的精髓,就是要去除筋骨肌肉所产生的蛮力、拙力和僵力,换来卫气能量的自然之力和本能之力。这正是中华武学区别于现代体育运动,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武道或搏击之术,而呈现出的最为根本最鲜明的特征。

由于内家拳学注重对自然力的恢复和求取,遵从人体生理的自然法则,故依据人体骨骼各部关节的弧形运动规律,以及卫气昼行二十五周次的环行机理,采用“圆”和“弧”的运动拳式,来适应并发挥卫气能量反向双运的“争力”特性。例如内家拳所谓的

“内劲走化”,即是发挥卫气能量的向心力,在推手和走架过程中始终保持自身重心的平衡性。“外劲崩弹”则是发挥卫气能量的离心力,作为击人放人的爆发之力。因此。“圆弧运动”是争力整劲灵活多变的关键。只有圆弧运动才能把诸如直力、横力、刚柔虚实,顾打等因素统一到争力之中,才能使所发之整劲连环无断续,往返回环以至无穷。

现代武林界有人从外家拳和内家拳的区别上来划分武功的高低,并将内家拳的“内伤力”作为中国武学的最高境界。其基本观点如下:

(1)练功方法不同。外家拳以练人体外部的肌肉、筋骨为主,利用打沙包、举石锁、跑步、跳绳等大运动量的方法,增强肌肉的力量,强化自身。而内家拳是以走趟子(练套路)、单操手、站桩、试力等方法来增强功力,基本不借助外界器械,也无需使自己的拳脚练得皮糙肉厚,运动量也很小,给人一种文人的感觉。

(2)造成对方伤害的形式不同。外家拳练好了,打人威力也很大的,轻者局部红肿,重者伤残,但给人造成的伤害主要是肌肉筋骨。而内家拳给人造成的伤害,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伤,但被击者却感到五脏六腑好像在身体外面,被人打了一拳一样,那种痛苦是他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感觉,那种五脏六腑翻江倒海的感觉,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力,让人在瞬间斗志全无,唯恐避之不及。

(3)发力方式不同。外家拳的发力方式是先天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当一个人遇到危险时,任何一个人都会挥拳击向对方。发力的方式也是全身性的,整体的。全部发力过程是脚蹬、扭腰、挥拳击出,这种发力完全是自然的,不需要加任何思考的,就是习武之人也不过是把这种自然的,先天的发力方式练得更完美一些。普通人能打出25公斤的力量,练武的人可能会打出40-50公斤的力量。

而内家拳的发力必须要经过后天的,有意识的反复练习,甚至开始都有一段不习惯的过程,才能获得这种发力。内家拳发力,腰几乎是不动的,而且即使把手臂完全伸直,也能发出排山倒海的内伤力。古人有个很好的形容叫“啪啦一抖”,虽然发力的时间非常短促,只有外家拳的三分之一,但正是这种特殊的发力形式,这种如鞭梢抽人的抖劲,震动的却是对方的内脏。如果说中国武术还有一点比国外技击术高明的地方,那就是高在这里了,这是外家拳和外国拳术中没有的。

还有人认为,“内家拳令人畏惧的强大杀伤力在于它对人体内脏的攻击,而这种内伤力是中国武术独有的,是特殊的发力方式,它是古代武学家对力学的高超应用,不练套路,不练单操手,不站桩,不试力也完全做得到。一旦我们获得了杀伤力极强的内伤力,与对手过招,只要有一拳击中对方,那么战斗也就结束了”。故此,持这种观点的人,便将内家拳“内伤力”视之为中国最高武学的奥秘。并且进一步指出,这一奥秘就是古人所讲的一种称为“”的东西。

我们说,如果上述观点还有可取之处的话,就是肯定了“”在传统武学中的重要作用。这比那些根本就不承认“”的习武者来说,已经显得难能可贵了。但是,既然承认了“”在传统武学中的主导地位,却又将挥拳击打对方的自卫举措,当成不加任何思考的先天行为,脱离了传统气学观与人体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势必造成武学理论的逻辑混乱。需知,当任何人遇到危险时,其先天的本能反应是躲闪或招架,当其挥拳击向对方时,已属于有意识的反击过程。仅以内家拳所修炼的“内功劲力”而言,无论是站桩还是练套路,恰恰都是在放松身心后的无意识状态下而获得的,“意念诱导”并不属于思维意识的范畴。再者,人身之“”也有不同,传统武学激发修炼的是卫气能量,而仙道(内丹学)开发修炼的则是元阳(真气)能量。如果两种能量的性质和功能认识不清,也势必造成武学研究上的障碍与混乱。所谓的“内伤力”,也并非是内家拳所独有。内家拳和外家拳所修炼的都是卫气能量,故外家拳也同样能发出杀伤力极强的穿透力。此外,即使习武者掌握了所谓的“内伤力”,也不等于迈入了传统武学的最高境界。中华武学是武功和武艺的双重结合,有内功而无技艺,或有技艺而无内功,传统武学则难以成立。

那么,传统武学的最高境界究竟是什么?这就必然涉及到人的思维意识和直觉意识方面的有关问题。

我们前文已经谈到,少林武术之所以能够雄踞我国武林之魁首,与其“拳禅一如”,重视对潜意识(直觉意识)的开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谓的“禅”,本是印度梵文“禅那”的略称。其意译为“静虑”、“思惟修”等,即排除杂念,集中思虑,沉思默想,从而达到心情宁静,不受客观外界各种因素干扰的作用,属于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4

[关键词]健身俱乐部 武术课程 开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13-01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武术作为东方特有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目前,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开展,深受各国人们喜爱。武术作为优秀的健身防身、娱乐观赏、修身养性的健身项目,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本文通过对吉林地区健身俱乐部武术课程开展的现状调查,分析武术课程在俱乐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武术在俱乐部中可以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吉林地区3所健身俱乐部33名武术学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2人,女生11人,平均年龄12―18岁。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近几年有关武术套路和健身俱乐部发展方面的学术论文、书刊文献等资料,作为本文需要的基础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问卷调查法。针对3家俱乐部33名武术学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3份,回收33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100%。

二、结果与分析

(一)吉林地区学员了解武术的主要途径

从调查的33名学员当中,有24.2%的学员从武侠小说中了解到武术,48.5%的学员从武术电影中了解武术,15.1%的学员是通过亲戚朋友中了解到武术,只有6.1%的学员从健身俱乐部那里了解到武术,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俱乐部在推广武术方面渗透力不强,如何使武术在社会中更好地推广,使更多人认识武术、了解武术是俱乐部武术项目开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吉林地区健身俱乐部武术教学内容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健身俱乐部武术课程设置中,开设五步拳的有3所,占100%;开设少儿规定拳的有3所,占100%;开设武术健身操的有1所,占33.3%;开设武术段位制套路的有2所,占66.6%。而调查结果表明,现代学员更愿意接受和学习节奏感较强的武术健身操和有打有练的对抗性项目武术段位制套路。

(三)吉林地区武术学员习武动机因素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51.5%的学员学习武术是为了强身健体,有33.3%的学员学习武术是为了防身自卫,还有15.2%的学员为了休闲娱乐。通过学员习武动机来进行分析,反映了学员对武术课程的喜爱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学习。

(四)影响武术教学开展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在调查的33名武术学员中,认为怕出现伤害事故而不选择武术项目的人数为12人,占36.4%;认为新兴体育项目的兴起对武术选项产生冲击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33.3%;认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有8人,占24.2%,这些都是影响俱乐部武术深入开展的主要因素。

(五)吉林地区健身俱乐部武术开课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吉林地区健身俱乐部一般将武术课安排为一周一到两次,基本保证三天一节武术课,学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会认真学习,一周两次课的安排既能满足学员学习新知识的要求,也能对前面的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巩固,而如果一周开设三次以上课程的话,可能学员会觉得频率太高,惰性心理就会产生,时间长了就会出现不愿意学的现象,侧面影响了学员对武术课程的兴趣和热情。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俱乐部开设的教学内容与学员的实际需求不接轨,更多的是不了解武术,在宣传方面做的不够全面,其中内容冗长枯燥,多套路而轻视技击格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适应学员对武术课程学习的需求,影响了俱乐部武术课程的开展。

(二)建议

改进教学内容,突出武术的本质特点,简化武术教学中动作技术难度,加强攻防意识,突出健身性和民族性。在选择武术教学内容时,贴近学员的学习需求和实际生活,并赋予武术内容以时代气息,武术课程才能受到学员的欢迎和积极地参与。

【参考文献】

[1]徐立娟.哈尔滨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5

数万学员嵩山学艺

蒙蒙细雨中,张剑龙和父亲从郑州坐上了开往登封的客车。

今年13岁的张剑龙是重庆人,两年前他随做生意的父母来到西安上学。因为父母忙于生意,无暇顾及他,慢慢地他染上了上网打游戏的恶习。今年开学后,上初二的张剑龙干脆辍学了。为了让儿子戒掉网瘾,3月12日上午,父亲决定把张剑龙送到登封塔沟武校。在塔沟武校,父亲为张剑龙办了入学手续。几天后,身穿练功服的他就和该校的1.5万名学员一起,闪转腾挪在练武场上。

上世纪80年代初,电影《少林寺》上映后,少林武术风靡一时,慕名而来的海内外习武者络绎不绝,众多的武术馆校也应运而生。截至1985年,登封有各类武校53所,学员4000多人。但是,良莠不齐、滥竽充数等问题也接踵而至。有的武校老师是现学现卖,有的甚至不懂武术。1991年秋,通过整顿,取缔了武校47所,保留6所。但是,随着学员越来越多,6所武校已不能满足需求。于是登封市又开始审批武校,不过这次提高了办学门槛。到1999年,登封市的武校达到34所。2004年时达到巅峰,有83所。2007年,经过整顿保留62所。现在,5万多名学员撑起了登封的武术产业,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武林部落”。

武术产业格局初显

在由武术串起的产业链条中,武术培训市场无疑是其中关键的一节。登封市体育局工会主席郑跃峰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数字,以5万人计算,如果每人每年消费6000元,仅此一项就为登封输入3亿元资金。

登封的武术产品市场也不容小觑。目前已开发出武术器械、教具、旅游纪念品等十大类产品,仅在校学生每年就消费服装器械价值1500万元。记者在毗邻登封汽车站的神武少林武术用品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该公司生产的练功服等配套产品不但满足塔沟武校一万多名学员需求,还销往全国其他几十家武校。

登封武术文化演艺市场的潜力也不容忽视。《风中少林》去年票房收入600多万元,大型山地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已倾倒数十万游客。据统计,目前登封市其他的武术表演每年均在6000场次以上,观众达50多万人。收入1500万元以上。

目前,武术产业在登封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已占10%左右。一些创办较早的武校在经历了原始资本积累后,开始走集团化发展之路。郑跃峰告诉记者。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是登封市创办最早的武校之一,该校的武术表演团连续7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2007年4月,该校组建了塔沟武术教育集团,下辖少林武术职业学院、塔沟武校、少林中学、郑州神武少林武术用品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单位。

除塔沟武术教育集团外,登封还组建有鹅坡武术教育集团、释小龙武术教育集团和嵩山少林寺武术教育集团。这些武术集团各有千秋,例如鹅坡武术教育集团除了有武术中专、武术表演团、少林武术文化博览中心外,还有“美真宜”3家连锁超市。按照规划,到2015年,登封要组建十大武术产业集团。

谋划“世界功夫之都”

进入登封市郊,你会看到一所所规模庞大、建筑风格独特的武术馆校,这就是占地近3平方公里的少林武术城。从2001年开始,登封在少林寺、三皇寨和嵩阳书院附近开建了可容纳5万名学员的武术城。现在武术城已颇具规模,入住武校10家、学员3万多人。其中,去年由鹅坡武术教育集团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的少林武术文化博览中心,是一家集少林武术科研、展览、训练、表演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它不但是少林武术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全国二十大体育景观之一。

2006年,登封市出台规划,把登封定位为“功夫之都”,成为“少林文化研究中心、少林武术研习中心和武术器材研发中心”。接下来,好事不断。2007年2月,少林功夫入选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上,登封武校学员送上了精彩表演。

2008年10月,登封市又提出将提升“功夫之都”的内涵,创建“世界功夫之都”。按照规划,到2015年,登封武校的学员要达到10万人,其中外国学员两万人。

要想成为“世界功夫之都”,光有这么多学员还远远不够。于是,登封市体育局决定选择10到20个在全国影响力大、普及面广、代表性强的拳种,引进登封武校的教学训练中。

身兼登封市少林协会秘书长的郑跃峰告诉记者,少林武术能发展到今天,就在于它的包容性。挑选其他拳种后,武校还应以习少林武术为主,兼顾其他拳种。在武术表演上则不分伯仲,这样游客在登封就能领略到其他武术流派的魅力。

教练打死“问题学生”

3月12日上午,登封中雨,鹅坡武校偌大的习武场上寂静无声,学员们正在教室里学习文化课。

该校招生办主任许路明10年前就来到鹅坡武校从事行政工作,他见证了鹅坡武校的发展壮大。那时鹅坡武校的学员有1000多人,现在已经发展到6000多人。

据许路明介绍,学员在这里是文武并重。武校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中专的教育体系。武术教学设有套路、散打、摔跤、拳击、跆拳道、武术表演等专业。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拿到武术学历证书,还可拿到文化学历证书,最高可拿到中专学历证书。

据了解,来登封习武的学生成分复杂。背景各异。一部分是纯粹为了学习武术;一部分是作为就业门路,毕业后当教练、保镖或者自己办武校;而大部分是“调皮捣蛋,学习不好”的学生,一所武校就曾发现网上通缉犯。“问题学生”无疑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

2006年6月15日深夜,登封市某武校教练张凯(化名)发现学生张某、韩某在晚上私自外出,当即以违反校规为由,用手掌、勾拳、提膝、弹踢等一系列武术动作,对张某、韩某进行殴打体罚,致张某当场晕倒,后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事后,张凯与学校共同赔偿被害人家属15万元。2007年3月,张凯被登封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

个别教练的江湖习气,也值得深思。2007年11月5日晚,登封某武校的一位教练为了使自己的徒弟将来留有纪念。竟用打火机在42名学生的胳膊上烫下烙印,后经法医鉴定为轻微伤。这名武术教练后被登封警方行政拘留15天,并处以1000元的罚款。

期待列入国家比赛项目

在繁华背后,登封武校也面临着招生难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武校负责人说,公办学校免收学杂费后,对武校有一定的冲击。武校每年七八千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一些家庭来说毕竟不是笔小数目。另外,现在独生子女多,一些家长也舍不得把孩子送到武校接受严格的训练。

而学员如何就业,是武校目前面临的又一困难。记者走访发现,武校的学生毕业后。除极少数人考学、当保安、当兵,大部分人都回去自谋职业,年龄小的继续到别的学校学习。个别武校为了适应市场,开办了驾驶员培训等课程。金塔驾校是塔沟武术教育集团下属的一个单位,一位教练告诉记者:“学员会开车后,如果当保镖,就是高级保镖,好就业,收入也高。”

少林武术操教学范文6

对传统武术价值功能和发展走向的思考 李龙,李伟,许子安,Li Long,Li Wei,Xu Zi-an

加强乡土武术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 陈永辉,潘春娥,Chen Yong-hui,Pan Chun-e

竞技武术商业运作模式的研究 马文杰,Ma Wen-jie

武术礼仪与武术精神 曹琼瑜,刘丰,Cao Qiong-yu,Liu Feng

儒家学派的辩证思维方式对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 曾凡鑫,Zeng Fan-xin

太极拳文化与现代思维 李富刚,侯俊,Li Fu-gang,Hou Jun

试论太极拳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 黄树梅,Huang Shu-mei

传统武术推广模式的探讨 向玮,Xiang Wei

少儿武术训练损伤机制及预防对策研究 王伟,朱永光,Wang Wei,Zhu Yong-guang

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创新理论探析 董刚强,Dong Gang-qiang

试论对立统一规律在武术套路中的运用 刘期努,Liu Qi-nu

大负荷专项训练对散打运动员铁代谢影响的研究 漆振光,QI Zhen-guang

试论孙子军事战略思想与散打战术 王芹芹,高东清,Wang Qin-qin,Gao Dong-qing

散打比赛中男子与女子侧踹腿技术的比较与分析 高振兴,Gao Zhen-xing

关于小学武术兴趣班教学的几点思考 岳春林,黄敏,Yue Chun-lin,Huang Min

多媒体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徐瑛,Xu Ying

技击方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及研究 张广华,Zhang Guang-hua

学拳、用武、育德——武术三探 姜周存,Jiang Zhou-cun

我国传统武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徐武,黄光丽,Xu Wu,Huang Guang-li

影视传媒——武术发展道路上的一柄双刃剑 刘尧峰,Liu Yao-feng

武术散打运动的美学初探 吉洪林,Ji Hong-lin

浅析太极拳休闲的文化内涵 付郁,蔡利敏,Fu Yu,Cai Li-min

"少林武术名天下"的原因探析 赵红波,秦瑞瑞,Zhao Hong-bo,Qin Rui-rui

武术的奥运历程探析 刘晓玲,Liu Xiao-ling

形意拳拳学特点之研究 董新亚,郝建峰,Dong Xin-ya,Hao Jian-feng

福建鹤拳技术特点的对比研究 朱月明,唐照莲,刑登江,Zhu Yue-ming,Tang Zhao-lian,Xing Deng-jiang

劈挂拳及其劲力特征 刘志兰,张正红,Liu Zhi-lan,Zhang Zheng-hong

太极拳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态度的实证研究 陈善平,闫振龙,吴健,Chen Shan-ping,Yan Zheng-long,Wu Jian

呼和浩特市武术现状的研究 张彩琴,Zhang Cai-qin

浅析合气健身操的存在价值及健身作用 侯明英,杨爱民,Hou Ming-ying,Yang Ai-min

长拳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动作的技击性分析 陈光玖,Chen Guang-jiu

武术散打力量新探 李龙,Li Long齐鲁武术简论 李成银,Li Ming-yin

关于21世纪全球武术和谐发展的竞赛构想 谢明川,Xie Ming-chuan

以史为镜才能展望未来 张君贤,Zhang Jun-xian

我国武术运动产业化研究 赵静,Zhao Jing

太极拳运动变化中的矛盾关系研究 张天熙,段宝林,Zhang Tian-xi,Duan Bao-lin

秦汉社会与中华武术 徐香梅,Xu Xiang-mei

老庄学派的养生思想研究 庄昔聪,Zhuang Xi-cong

武当兴衰史古诗考证 向武云,白萍,Xiang Wu-yun,Bai Ping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价值探析 李俊,卫志强,Li Jun,Wei Zhi-qiang

孙禄堂武学研究综述 万会珍,Wan Hui-zhen

经营性健身场所搏击操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赵海波,李永明,Zhao Hai-bo,Li Yong-ming

浅论传统导引健身法在现代应如何发展 史俊梅,刘玉红,Shi Jun-mei,Liu Yu-hong

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太极拳练习中存在的呼吸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牛晓梅,周惠新,Niu Xiao-mei,Zhou Hui-xin

业余散手运动员训练中损伤产生原因及预防研究 吴祖会,Wu Zu-hui

加速武术散打发展的战略措施——包装与宣传 吉洪林,Ji Hong-lin

高校武术课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 沈辉,张宏伟,常生,Shen Hui,Zhang Hong-wei,Chang Sheng

教学目标的设立在太极拳教学中的作用 王军,Wang Jun

应重视"三视图"在武术类教科书中的合理运用 张宗豪,马建桥,Zhang Zong-hao,Ma Jian-qiao

在武术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王红芳,王艳,Wang Hong-fang,Wang Yan

武术谚语英语翻译的技巧与原则 李永刚,Li Yong-gang

全球化悖论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建 张力,张大志,Zhang Li,Zhang Da-zhi

论舞龙的兴起与发展 陈喜福,黄振鹏,Chen Xi-fu,Huang Zhen-peng

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 常保荣,石海燕,Chang Bao-rong,Shi Hai-yan

浅析影响女大学生公体课积极性的因素 李萍,Li Ping

传统武术的继承应从"短"字入手 王岗

论武术科研的创新意识 康戈武,Kang Ge-wu

现代意义武术概念的探讨 范鸿雁,Fan Hong-yan

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竞技武术论文综述 郭,Guo Wen-ge

浅析中华武术当代价值观 张军,王健全,Zhang Jun,Wang Jian-quan

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尚武崇德的内涵 王军平,Wang Jun-ping

明代武术发展与明代社会 关彦莉,Guan Yan-li

太极推手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任斌,Ren Bin

李小龙武学思想之透视 王遂振,Wang Sui-zhen

武当武术养生探源 刘代荣,吴建军,刘大伟,Liu Dai-rong,Wu Jian-jun,Liu Da-wei

太极拳真功夫机理探讨 田桂菊,Tian Gui-ju

浅析形意拳的"劲力" 韩丽云,Han Li-yun

西安市武术表演市场开发研究 薛龙,Xue Long

对提高散打运动员战机把握能力的探索 周维方,Zhou Wei-fang

武术教学与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 朱施成,Zhu Shi-cheng

加强课堂"有效教学"促进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刘旭东,刘朝生,Liu Xu-dong,Liu Chao-sheng

对普通高校学生进行武术裁判员培养的探析 刘巧芳,王永胜,Liu Qiao-fang,Wang Yong-sheng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研究 王楠,马琳,Wang Nan,Ma Lin

普通高校武术套路"趣味教学"法浅探 段晓霞,Duan Xiao-xia

大学教育中的武术美学 孟庆袖,Meng Qing-xiu

武术教学对学生情商的培养 朱清华,Zhu Qing-hua

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姜玉泽,高丽,Jiang Yu-ze,Gao Li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研究 张玲,Zhang Ling

试论太极拳与健身防病 陆卫良,Lu weiliang

跆拳道在中国成功推广的因素分析 邬宝坤,Wu Baokun

对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的观察与思考 曹琼瑜,Cao Qiongyu

旋转性练习对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之研究 王占涛,Wang Zhantao

少年规定拳动作结构分析 宋桦,Song Hua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董芳,Dong Fang

武术套路运动员在攻克指定难度训练中易伤部分的治疗与预防 许华,Xu Hua

浅谈如何提高散手摔法的有效性 刘期努,文春辉,Liu Qinu,Wen Chunhui

江苏省散打教练员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 张宗豪,,Zhang Zonghao,Chen Zhong

济南市散打俱乐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侯嫣然,Hou Yanran

论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白刚,Bai Gang

试论高校高水平武术教练员专业素质构成的理论研究 吕墨竹,Lv Mozhu

高校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张吉祥,Zhang Jixiang

浅析24式"简化太极拳"的教法 张守升,杨润琴,Zhang Shousheng,Yang Runqin

对高校公体课武术项目设置的反思——兼论传统武术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 张金,Zhang Jin

浅析武术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 王志朋,罗贤忠,Wang Zhipeng,Luo Xianzhong

浅谈音乐在武术套路训练中的作用与配用方法 赵涛,Zhao Tao

武术的教育功能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综合能力的培养 梁世强,Liang Shiqiang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教学特征与方法探析 高楚兰,Gao Chulan

新疆民族传统体育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王红蕾,田小从,Wang Honglei,Tian Xiaocong

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价值研究 邓跃飞,李炜,Deng Yuefei,Li Wei

对高校女生健美操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李倩,Li Qian

普通高校三级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宋惠娟,陈丽波,Song Huijuan,Chen Libo

浅谈提高警察体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王浩,Wang Hao

论少林武术的价值 刘海科,Liu Haike

中国传统武术与书法 李永明,马会清,Li Yongming,Ma Huiqing

论太极拳欣赏 路锋辉,王飞,Lu Fenghui,Wang Fei

浅谈武术术语翻译 程艳伟,Cheng Yanwei

中国红拳的尚武精神与锐意进取的思想 杨宝生,向玮,Yang Baosheng,Xiang Wei

浅谈武术内家拳中的重力线及其应用 赵珍,Zhao Zhen

太极拳进入社区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谢晓菊,Xie Xiaoju

江西省武术馆校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方斌,左家伟,Fang Bin,Zuo Jiawei

高校开展大学生跆拳道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宋桦,Song Hua

28式木兰拳练习对中老年女性身体形态的影响 朱勇军,张坤,Zhu Yongjun,Zhang Kun

试析太极拳的健身功用 李梁,Li Liang

新疆武术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的研究与分析 曹庆华,窦彦丽,Cao Qinghua,Dou Yanli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对武术推广的影响 胡赛风,Hu Saifeng

女子散打运动员训练期间生化指标监测的研究 陈翔,Chen Xiang

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 陈威,Chen Wei

沈阳体育学院木兰拳选修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吕墨竹,Lv Mozhu

江西省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斌,牛闽生,Zhang Bin,Niu Minsheng

高校武术研究的现状与分析 陈寿忠,Chen Shouzhong

浅论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武术意识的培养 呼美兰,Hu Meilan

关于高校体育专业武术课程开设双语教学的思考 王新华,Wang Xinhua

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开展模式创新之研究 王占涛,Wang Zhantao

龙狮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戴有祥,Dai Youxiang

儒道两家养生思想的比较研究 王卫荣,Wang Weirong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研究 胡杰,胡红霞,Hu Jie,Hu Hongxia

健身气功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 任颖慧,杨润琴,Ren Yinghui,Yang Runqin

美国大学课程改革趋向对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启示 马世坤,Ma Shi-kun

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 张吉祥,Zhang Ji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