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文化的基本要求范例6篇

核安全文化的基本要求

核安全文化的基本要求范文1

2015年是中广核的“安全文化年”。近日,苏州热工院院长王安就核电运营技术平台如何确保核电厂安全运行等有关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2014年11月国务院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中,明确提出到2020 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 800万kw,在建容量达到3 000 万kw以上, 核电“走出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中国名片”。

作为长期致力于核电技术研究的科研院所的领头人,您认为,核电发展与其他电力行业发展相比,有哪些优势?您怎样理解“核安全文化”?

王安(以下简称“王”):核电日益受到青睐,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电力行业与日俱增的环境压力等方面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在全国总装机容量中,火电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引发系列环境问题。核电作为清洁能源,其生产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气体,核电厂正常运行时对公众产生的辐照还不及天然本底辐射(如太阳,土壤等)所产生的影响。一座100万kw的火电厂每年耗煤300万t~400万t,而相同功率的核电厂每年仅需铀燃料30 t~40 t。因此,核电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供应能力强等综合优势。

2014年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强调“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核电厂确有其特殊性,即核电厂一旦发生严重核事故,后果非常严重,而且这个影响无论从范围,还是持续的时间上都非其它行业可比。所以,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安全永远是核电行业的“安身之基,立命之本”。

正是因为核电厂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必须得到重视,所以“安全第一”“核安全至高无上”是核电厂运营的基本原则。对此的具体解释就是将核安全置于最高的优先位置,这一地位不会受到生产进度和经济效益的制约和影响,并把“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作为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核安全文化”,它也是引领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核心理念。

在1994年大亚湾核电厂刚开始运营时,核电厂发现由于设计方面的原因,53组控制棒中有7组落棒时间(对应紧急情况下反应堆安全停堆的时间)超出验收标准(2.15 s),最长的一组为2.33 s,最长仅超出0.18 s。然而,即便是这么微小的偏差,本着“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公司最高管理层决定对反应堆重新开盖,调查事件的根本原因。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大亚湾核电厂进行了三次强迫大修,三次打开反应堆大盖,最终找到事件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过渡性方案的实施,使控制棒的落棒试验时间达到技术规范的要求,并在第二次换料大修中实施最终方案,使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在一天600多万元的发电收入损失和巨大的还本付息财务压力面前,中广核人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核安全,从此也奠定了中广核核安全文化的基石,并传承至今。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就核安全文化建设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使之持续完善。安全文化有两大组成部分:组织中必要的管理体系以及各级人员对管理体系的积极响应。安全文化的实质是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营造人人自觉关注安全的氛围;培训员工知识技能,培养员工遵章守纪和良好工作习惯;培养员工个人响应,提高员工安全素养,最终实现组织安全绩效持续提升。

具体实践包括以下8个方面:一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以身作则,确保组织建立和实施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二是将错误作为学习的机会;三是深入分析事件;四是提高学习能力;五是实施全面系统的安全培训;六是激发员工改进安全的贡献;七是向公众通报安全问题;八是实施自我评价。

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也能为重视安全管理的任何行业、任何单位所用。

记:苏州热工院作为中广核的核电运营技术平台,如何理解这个定位?在中广核的安全发展中,苏州热工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与其他研究院所相比,苏州热工院有哪些不同之处?

王:中广核目前已形成了具有自主品牌的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路线CPR1000。2005 年,中广核的CPR1000 技术应用于岭澳核电厂二期工程,实现了百万千瓦级核电厂“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国家战略目标;2014年,华龙一号通过国家权威评审,成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

目前,中广核有14台在运核电机组,包括广东大亚湾核电基地6台机组、福建宁德核电基地3台机组、辽宁红沿河核电基地3台机组和广东阳江核电基地2台机组,装机容量1 492万 kw(中国大陆占比61%),在建核电机组12台,装机1 445万 kw(中国大陆占比52%),到2020年在运机组规模将达到22台。

面对集团核电基地数量、运行机组投产规模快速增加的形势,中广核2011年在核电运营领域提出“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战略举措。为保障在运机组安全稳定运营,集团必须有一支技术力量雄厚、运营技术支持经验丰富、具备良好核安全文化素养和主人翁意识的技术力量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集团将承担“中广核运营技术平台”这一战略任务交给了苏州热工院,其原因有三。

第一,苏州热工院自1978年成立起,始终服务于电力行业,通过对核电和火电技术的研究和广泛实践,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进入了国家的核电科技创新体系,负责和参与多项国家863、973科研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核电重大专项课题的研究,承担一大批包括国家核安全法规在内的国家核电标准的制订和修订任务。

苏州热工院设有核安全技术中心、环境保护与辐射安全中心、寿命管理技术中心、再制造与电力安全中心、设备监理技术中心等10个专业技术部门;依托苏州热工院建设国家能源核电站寿命评价与管理技术研发(实验)中心和国家核电厂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个部级研发中心;建设有核电站在役检查技术研发中心、电站金属材料寿命评估实验中心、中广核辐射监测中心等中广核集团级研发中心;设有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技术研发平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培养平台。

苏州热工院建设有核电厂一回路/二回路材料试验装置、核反应堆安全壳涂层材料试验装置、核燃料包壳锆合金材料试验装置、辐射环境实验室、电气设备老化实验室、性能监测与故障诊断实验室等实验平台,装配265台套大型科研实验设备。

所有这些,都为核电厂运营支持能力的不断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苏州热工院作为中广核核电运营领域的技术平台,在“设备可靠性管理”“运行技术”“在役检查与性能试验”“老化与寿命管理”“安全与质保”“环保与辐射安全”“配置管理”和“再制造技术”等专业领域,已全面具备对CPR1000系列堆型的技术支持能力,形成了完整的CPR/ACPR/AP1000/EPR/华龙一号等堆型机组的核电运营技术支持能力和配套的技术研发能力。

苏州热工院长期以来为中广核内外核电厂提供安全分析、设备可靠性管理、概率风险评价、十年定期安全评审、核岛和常规岛在役检查、性能试验、寿命管理、腐蚀控制、状态检测与失效分析、重大技术改造等全过程、全方位的运营技术支持。

苏州热工院不仅要承担好中广核核电“大技术部”的技术管理职责,还得要“干好”核电专业技术服务。打个比方说,苏州热工院既要建“超市”,也要开“专卖店”。“超市”面要广,覆盖核电站主要技术领域;“专卖店”要专,涉及核电站核心高端技术,用我们的技术实施和技术研发实力为核电厂解决重大技术问题,提升核电厂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环境保护。

苏州热工院的“超市”和“专卖店”,不仅服务于中广核,也服务于其他核电集团;既服务于核电行业,也服务其他电力行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苏州热工院的安全文化和企业文化与中广核一脉相承,始终以“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为基本原则,坚持“一次把事情做好”的核心价值观。严格遵循法规和按程序办事的原则、“三实两基”(即“重实际、干实事、结实果,练好最基本的功夫,做好最基础的工作”)的工作作风。这样的文化与苏州院原有的优秀基因和文化沉淀相结合,在中广核新定位和技术平台的战略目标引领下,我们致力于持续建设苏州热工院的安全文化。

记:中广核将“一次把事情做好”作为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将“核安全至上”作为企业安全文化理念,这在苏州热工院的科研和技术服务中是如何体现的?

王:“一次把事情做好”与“核安全至上”是中广核的核心价值观和安全文化核心理念,是必须具备的工作态度和努力方向,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质量,达成安全目标。

首先,基于我们“核安全至上”的核安全文化和社会责任,核安全不容许犯错,必须万无一失。

其次,“一次把事情做好”也是苏州热工院人追求卓越、持续提升的内在动力。必须不断创新思维和管理、改进工作方法、优化办事程序、提升过程质量。

再次,“一次把事情做好”也是最高效、最经济的做事方式。安全的基础是质量,任何质量问题都会影响工期进度、埋下隐患,甚至引发事故。因此,任何情况下不能以质量换进度、以质量换效益,因为那样会适得其反。

“一次把事情做好”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安全至上”的安全理念已经深入中广核人、苏州院人的思想和行动,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专业技术方面,认真贯彻核电厂纵深防御的设计理念,方案设计上保证足够的安全裕量和系统冗余,严格进行独立的设计验证;深化关键敏感设备可靠性管理和风险防范体系,适时提出改进方案进行工程技术改进,将发生事故的概率维持在公认的足够低的标准,即使发生事故也能保障放射性物质不会泄漏到环境中。

在管理方面,严格遵循执行、监督和评估反馈的工作机制,重视专业性人才培养,推行经验反馈机制与防人因失效管理,切实提升安全操作水平。同时,保障质量监督的独立性,注重过程质量的管控,确保每项工作符合质量要求,不制造缺陷、不传递缺陷、不隐瞒缺陷。每道工序、每个岗位、每个细节保证高标准、严要求完成工作。

在文化引领方面,一是强调人人都是一道屏障。任何工作最终都要人去完成,每个岗位、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是价值链的组成部分,任一部分出现质量问题,都会影响“一次把事情做好”目标。二是狠抓“三实两基”的工作作风。处处脚踏实地,时时注重实际,事事讲求实效,科研与技术服务紧紧围绕核电运营领域的实际需要。

30年来,苏州热工院始终坚持核安全高于一切,将安全理念贯穿电厂建造与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将安全习惯渗透至每一个员工的意识中。截至2014 年底,中广核在运的11 台机组均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表2 级及以上事件;在法国电力公司(EDF)组织的国际同类核电机组安全业绩挑战赛中累计获得31项次第一名。这一成绩的取得,也浸透着我们苏州热工院人的心血和汗水。

记:普通百姓感觉核电技术是神秘的,对核电厂的安全可靠性心存疑虑。您认为,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是什么?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国家对核电厂安全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核电的关注度显著上升,在这样的氛围下苏州热工院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

王:老百姓“谈核色变”,我认为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日本福岛核事故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巨大,使民众对核电厂产生恐惧心理。二是我们政府、行业对核电科普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民众因不了解而疑虑,因疑虑而担忧。三是社会公众在对待核问题上还是承受力极低,容易盲从。四是全媒体时代下,一些小道消息、虚假消息扩散很快,而主流媒体报道滞后,不能及时正本清源,造成民众信息不对称。

核电是无国界的,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公众对核电的关注度显著上升,核电行业因震撼而警醒。在这样的氛围下,中广核迅速成立了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委员会,认真审视我们的核电设计理念、建设质量、选址、运营等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更加强化核安全高于一切的思想,汲取事故经验,并严格根据国家核安全大检查要求,对照审核在运和在建电厂,梳理出17项运行电厂安全改进措施和24项在建电厂安全改进措施,并制定了相应的安全改进计划。苏州热工院参与并承担了国家有关部门中长期改进项目的研究工作,包括核电厂内外部灾害概率安全分析、在运核电基地多机组应急响应技术、核事故应急后果评价系统开发等研究。

同时,苏州热工院积极参与中广核组织的每年度“8・7公众开放体验日”“清洁能源万里行”等公众参与品牌活动,通过公开透明的公众交流互动机制,增加核电透明度,努力消除公众疑虑。

核安全文化的基本要求范文2

摘要《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以下简称《声明》)是我国政府关于核安全文化的首个政策声明。文章对新形势下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声明》对推动核安全文化建设的深远意义、良好核安全文化的八大特性、全行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并对持续推进核安全文化提出了相关倡议。

关键词 核 安全文化;核安全观;核能:核技术利用

2014年12月,国家核安全局会同国家能源局、国防科工局了《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以下简称《声明》)。这是我国政府关于核安全文化的首个政策声明。迄今为止,由国家核安全监管当局会同核电发展部门、核工业主管部门联合《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在国际上还是首例。 《声明》展示了我国政府对于推动全行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态度和鲜明立场,对引领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形势下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核安全是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的生命线,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3月,主席在荷兰海牙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核安全峰会上阐述了中国“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强调“发展与安全并重、权利与义务并重、自主与协作并重、治标与治本并重”,做出了“我国将坚定不移增强自身核安全能力,继续致力于加强政府监管能力建设,加大核安全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源投入力度,坚持培育和发展核安全文化”的庄严承诺。同年4月,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将核安全正式纳入总体国家安全体系,充分体现了国家从战略上对核安全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核安全走向了国家安全的主干线、主战场和主阵地。

当前,我国核电建设在福岛核事故后再次并入规模化发展的轨道,核技术利用事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确保核安全的压力持续增大。目前,中国已投运核电机组22台,在建机组26台,在建规模居世界首位。按照我国核电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运行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接近当前美国水平。在核技术应用方面,我国在用的放射源11万余枚,在用射线装置近13万台(套),并且放射源数量以每年约10%的速度递增,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核技术利用国家之一。

日本福岛核事故已经过去三年,但国际社会对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的结论表明福岛核事故是天灾更是人祸,核安全文化缺失是导致事故处理进程失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具有深厚核安全文化素养的运行与管理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核安全文化建设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一些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的不良现象依然存在。虽然通过监管部门的监督执法和企业的有效整改,这些问题大大减少,但要从根本上杜绝这些现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

《声明>是有力推动核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核安全文化建设是进一步提高我国核安全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核电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整个核行业乃至全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美国在2011年由美国核管会( NRC)了《安全文化政策声明》,对推动行业核安全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由国家核安全监管机构主导,推动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做法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参照。

当前《声明》的重要意义

核安全文化建设是有力保障核能核技术利用事业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从长远角度看,《声明》对全面推进我国核安全文化建设,促进我国从核大国向核强国的转变,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保障核电安全的角度看,做好核安全文化的培育工作,推进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文化宣贯推进专项行动”,对保证我国核电营运单位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提升安全运行业绩具有重大意义。

在当前形势下,《声明》,推动核安全文化建设是国家核安全局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核安全监管的重要职责所在,是我国核安全监管者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重要体现。《声明》意在贯彻党的十八大“文化强国”战略,落实中国核安全观和国家安全战略。

一是贯彻十八大“文化强国”战略,发挥我国文化影响力和支撑作用。在核能核技术利用行业乃至全社会倡导核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凝聚力、激发创造力,提升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推动核安全技术的不断进步。

二是落实习主席在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上提出的中国核安全观以及“坚持培育和发展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指示。总结与吸纳国际核工业界和各国监管当局优秀的核安全文化建设经验;传承与发扬我国一线核电建设与运营单位核安全文化建设的良好实践。

三是响应国家安全战略,凸显核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组成部分的重要战略定位。塑造全社会理性、科学认知核能、核技术利用、核安全的文化氛围,将确保核安全的意识统一到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上来,促进我国核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全行业培育核安全文化的重要作用

通过《声明》,为全行业核安全文化建设提供指导,有利于凝聚行业力量,形成对核安全文化的共识,统一核安全文化的术语和基本表述,鼓励在努力提高技术完备性与管理科学性的同时,消除任何自满情绪,鼓励进一步查漏补缺,从各个方面加强与培育核安全文化,全面提升全行业核安全水平;有利于加强社会公众对核安全文化的了解,增强公众对核能、核安全的理性认识,减少误解,提升全社会核安全认知水平,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核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核安全与核安全文化的“中国化”定义

核安全

核安全是指对核设施、核活动、核材料和放射性物质采取必要和充分的监控、保护、预防和缓解等安全措施,防止由于任何技术原因、人为原因或自然灾害造成事故,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情况下的放射性后果,从而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免受不当的辐射危害。

这一定义参照了国际组织及主要有核国家对核安全的定义,吸收了中国核安全实践的经验,体现了核安全在国家整体安全战略中丰富的内涵。除了包括大型民用核设施外,覆盖范围更全面,囊括了所有核活动、核材料和放射性物质等。定义中既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也有为实现目的与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两者结合起来,共同诠释了核安全的完整概念。定义外延与内涵交代得清楚明了,简洁易懂。

核安全文化

核安全文化是各有关组织和个人以“安全第一”为根本方针,以维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为最终目标,达成共识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特性的总和。中国奉行“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它是现阶段中国倡导的核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国际社会和中国核安全发展经验的总结。

各主要有核国家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对核安全文化传统定义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实际,对核安全文化分别进行了自己的定义。《声明》综合考虑了这些定义,突出了“安全第一”的根本方针,既体现了中国业界对核安全文化的理解,也表明了我国良好核安全实践经验的总结;既覆盖IAEA对核安全文化定义的基本内涵,也对定义进行了中国化;既切合了我国核安全的监管实践,也明确了最终目的与目标。

核安全文化与中国核安全观

中国核安全观是现阶段中国倡导的核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核安全观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文化精髓,也兼蓄了西方文化中“责、权、利”精神,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核安全文化价值观完全一致。中国核安全观必将是我国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从事核安全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现阶段倡导的核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核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安全第一”的价值观。中国核安全观是“安全第一”在我国核实践中各种有益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核安全的本质规律,对指导核安全工作具有普遍适用性。

核安全文化与中国核安全观的内在联系

中国核安全观是我国核安全文化的高度结晶与凝练,是培育发展核安全文化的指导思想;中国倡导的核安全文化是中国核安全观在我国核安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中国核安全观是核安全文化的旗帜,引领核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向,也是现阶段统领我国核安全工作的行动指南,推动我国核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持续发展。

良好核安全文化的八大特性

八大特性的提出依据

《声明》提出了培育和实践良好核安全文化的八大特性,即决策层的安全观和承诺,管理层的态度和表率,全员的参与和责任意识,培育学习型组织,构建全面有效的管理体系,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建立对安全问题的质疑、报告和建议反馈机制,创建和谐的公共关系。这八条主要特性在我国核安全文化建设良好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吸取了国际先进经验。美国核管会《安全文化政策声明》概括的九条核安全文化特质,包括领导层安全价值观、潜在问题的认定和解决、个人责任心、工作过程控制、学习型组织、自由提出安全担忧的氛围、有效的信息交流、互相尊重的工作环境、质疑的工作态度。同时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 WANO)提出的健康安全文化八条特征包括:核安全人人有责、领导做安全的表率、建立组织内部的高度信任、决策体现安全第一、认识核技术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培育质疑的态度、倡导学习型组织、评估和监督活动常态化。

《声明》中八大特性的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培育良好核安全文化的执行对象,另一方面是培育核安全文化的内外部环境。培育良好核安全文化的执行对象是核安全文化响应的各层级人员,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个人。前三条特性的内容分别给出了对各层级人员的要求,即:决策层的安全观和承诺、管理层的态度和表率、全员的参与和责任意识。培育核安全文化的内部环境则包括学习型组织、有效管理体系、工作环境以及对安全问题的态度。鼓励质疑态度与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人翁的精神。建立经验反馈机制目的在于减少共因失误。培育核安全文化的外部环境即和谐的公共关系。

八大特性是主要特征,核安全文化的特征却不仅限于此;核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各种推动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安全文化。

八大特性的突出亮点

《声明》创造性地提出了要“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创造和谐的公共关系”两个新的亮点。

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声明》提出的“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包括设置适当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建立公开公正的激励和员工晋升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客观公正地解决冲突矛盾,营造相互尊重、高度信任、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这一条既吸收了国际组织和其他有核国家的核安全文化培育经验,也考虑了我国核行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良好实践。

培育核安全文化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核安全,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其直接目标是促进行业从业者自觉维护核安全主观意识的养成。核安全文化与其所处的环境和氛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与培育良好的核安全文化体现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有人讲,保障核安全是国家、核领域的大事,而工作环境的优劣相对而言是小事,两者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其实,这里的“大事”和“小事”是相对的,自觉维护核安全的意识是形成良好核安全文化的关键,而这一意识的养成对从业人员来说不一定会被当作“大事”来对待,与之相对的“工作时间”、“激励机制”、“工作条件”、“工作氛围”等内容却是绝对的“大事”,有了这些物质层面的保障,也就有了适宜的工作环境,培养安全意识,形成好的核安全文化就有了前提和基础,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维护安全职责的意识就会“水到渠成”。因此,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是塑造良好核安全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构建和谐的公共关系。核安全文化倡导的“和谐的公共关系”就是推行和建立核安全文化的组织中,各种核安全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全体成员处于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和谐相处、自觉维护核安全的状态。向外拓展的话,就是确保组织与外在社会环境、地域环境协调发展,组织内部层级之间、个人之间和谐运行,组织个人与个人环境、私人关系的和谐共处等。和谐的公共关系要求,各相关组织要妥善对待和处理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也要做到把核安全的信息、要求、状态向公众传播和解释,还要把公众的核安全要求和信息向组织内进行传播和解释,使之互相适应,互利双赢,达到和谐。

核安全文化中和谐的公共关系,也包括公众的理解、支持和接受,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维、客观公正的角度对待核安全与核风险,在全社会广泛普及核与辐射安全知识,传播核安全文化,培育发展公众的核安全文化,为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创建和谐的公共关系”两个方面都要求建立与核安全文化相适应的、共同发展的、互相影响的环境因素和公共关系因素。这些因素将影响组织的核安全状态和核安全氛围,同时这些因素也将受到组织核安全状态和氛围的反作用。适宜的环境、和谐的关系将会促使核安全文化和核安全状态水平的保持和提高。

全行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

从业人员

从业人员要对自身严格要求,养成一丝不苟的良好工作习惯和质疑的工作态度,避免任何自满情绪,树立知责任、负责任的责任意识,形成学法、知法、守法的法治观念,持续提升个人的核安全文化素养。“从业人员”的用人单位要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核安全文化氛围,将核安全文化素养作为从业人员招聘时的资格要求,并尽可能量化该要求中的具体指标,定期评价从业人员的核安全文化表现,并将其作为该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之一。

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单位

“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单位要做出承诺”是指企业要形成制度保证,而不仅仅是口号。“构建企业自身的核安全文化保障机构,保证安全,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是指企业应建立有关“核安全文化”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和分工;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有关核安全文化的体系文件,要求所有人员遵守该体系文件中的相关规定;应建立有效的记录制度,要求所有人员在从事核安全文化相关工作时留有足够的客观证据;应识别与核安全文化相关的关键事项,由有资格的、经过授权的合格人员予以验证。

“对核安全文化的培育和实践加大资源投入力度”的规定实际上是对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提出的要求,因为管理者负责提供资源。“定期对本单位的核安全文化培育状况、工作进展及安全绩效进行自评估”包括以下三个层次:首先是高层管理者的自我评价,主要评价整个企业的核安全文化的状况及其实施的有效性;其次是中层管理者对所负责领域的自我评价,主要评价该领域中核安全文化的实施情况;最后是个人的自我评价,主要评价人员自身的核安全文化水平和素养。

全行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期待和愿景

追溯IAEA与NRC所定义的核安全文化的原始意义,宣传与推广核安全文化的任务是意识形态、道德层面的一种倡导,在东方文化的氛围内,文化在道德层面的约束比法规约束更为宽泛。核安全文化建设是对现有核安全法规要求的一项重要补充,通过推动核安全文化建设,广泛凝聚全行业对核安全的共识,形成全行业共同维护核安全、维护发展稳定大局的良好意识,增强文化软实力。

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让核安全文化成为所有从业人员的职业信仰、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得核安全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是指“安全第一”的根本方针成为从业者普遍接受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外化于形,是指建立一套以安全和质量保证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健全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

结语

《声明》的是我国推动核安全文化培育与发展的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核安全的高度重视。 《声明》的已经在全行业从业人员中掀起了学习核安全文化、宣传核安全文化、自觉融入核安全文化的热潮,对核安全事业开始产生积极的影响。核安全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普及和推广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对核安全文化的坚强推动者——核安全监管当局来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前景广阔,我们相信,通过齐心协力、正确引导、积极行动、全员参与,核安全文化建设将逐步走向深入,“安全第一”的根本方针、“人人都是一道安全关口”的安全理念将升华为行业人文精神、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从业人员的核安全文化素养将持续提升,全社会核安全文化认知水平将不断提高,进而为有效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为促进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强力支撑。

主要

参考文献

[1]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国防科工局,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EB/OL],2014

12-19. http://zhb. gov. cn/gkml/hbb/haq/201501/W0201501135901825 74816. pdf.[2]刘华.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N].中国环境报,2014-07-11.

核安全文化的基本要求范文3

【关键词】核电站承包商培训授权

中图分类号:P6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前言

随着宁德核电(简称NDNP)建设的迅速发展、社会专业分工以及核电站运营管理需要,我们检修公司已介入核电站1#、2#机组常规岛及BOP维护、大修工作,并成为核电站的安全运营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核电站对安全的要求极高,核电站形成了特有的安全质量管理要求及工作管理过程,所以如何使我们常规电力行业的检修承包商熟悉和掌握核电站的管理要求并按要求工作是重要的一个课题。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承包商基本安全培训授权管理制度,使核电站承包商员工具备基本的核电站安全质量意识和行为规范,保障核电站的安全运营是非常必要的。

1 核电站安全运营要求的特殊性

核电是利用原子核裂变进行电能生产的核工业企业。为了进行生产,电站配置了成千上万的机械、电气以及仪控等工业设备。这些设备在其运行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故障失效,以及工作人员的一些不当行为都有可能造成事故发生,导致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除此之外,核电站特有的核辐射及核泄漏则是其潜在的最大风险。因此,核电站不但具有常规电站的工业安全、消防、职业健康、环境保护、安全保卫等安全风险,更重要的是具有潜在的辐射泄漏导致的辐射污染风险,并且这种风险始终是核电站营运者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旦出现核泄漏事故,不仅对核电站带来致命打击,还将造成深远的社会影响,甚至生态灾难,是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发生在1982年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就是例证。所以,对于核电站的运营安全,不仅要避免和减少常规的工业安全事故,更应防范辐射和核泄漏风险。而实现这一运营安全要求,就是通过核电站所特有的工作过程管理、质量管理及安全管理来实现的,这些管理制度及人员行为又构成了核电站特有的安全文化。

1> 工作过程管理

工作过程管理的目的就是保障核电站涉及设备运行及检修的任何一项活动都处于监控和受控之中。核电站一般都设置了严格的工作流程,并作为电站生产活动的基本管理制度。以秦山三期核电站为例,其工作过程管理最大特点就是许可证制度,即任何在电站系统设备上工作都必须有许可证。电站任何一项工作从其产生到其结束,都有严格流程管理,一般经历工作申请、准备和风险分析、申请许可、开工、过程安全监督、质量监督、交还许可、填写工作记录等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职能部门负责。严格遵守核电工作过程管理制度是在保障核电站运营及人员安全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2> 安全管理

为保障核安全,核电站在生产运营过程中都制定了包括核安全、工业安全、消防安全、辐射安全、职业健康、环境保护、电站保卫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贯穿于电站工作过程中。而且,核电站运营过程中必须时刻接受国家监管部门、国际相关机构的监督和审核。

3> 质量管理

安全是目标,质量是保障。如何保障工作活动满足质量要求?核电站质量保证管理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即质保监查和质保监督。质量保证由电站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具体实施,独立于工作执行部门,并对电站管理层负责。

4> 安全文化

据世界核工业领域统计,人因失误占核电站运行事故的70%左右,人员行为对核电站安全的贡献非常重要,安全文化作为企业和人员行为的综合体现,其概念和重要性在核电领域已被广泛接受。意识决定行为,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安全质量意识是保障核电站安全运营的重要保障,这必须通过培育安全文化来实现。因此,在核电行业,无论是对核电站正式员工,还是承包商员工,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培育是核电站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

2 核电站培训授权制度是人员资质的重要保障

核电站由于存在着有可能引起放射性释放的潜在风险,核电站的安全是世界核行业及各国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为了确保核电站无事故运行,提高其运行可靠性,核电站工作人员的资质必须得到保障。这种资质包括必要的核电站安全质量意识、知识技能水平等。而员工资质的获得和维持以及提高必须通过持续、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再培训来实现。

基于核电站安全的高度重要性,核电站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一般都制定了培训授权制度,通过培训,保证电站工作人员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安全质量意识。授权制度作为核电站运营过程中的一种管理手段,形成有效的工作管理措施,确保具备有资质、有能力的人员从事电站工作,从而保障电站安全运营。

3 NDNP基本安全培训与授权制度

授权培训过程应包括以下8 个主要环:

NDNP规定:任何在NDNP工作的员工必须在完成相应岗位的基本授权培训。获得基本授权方可进入核电站现场,但员工从事现场工作则需具备相应的工作授权,即还需进一步获得运行或维修或工程技术等方面授权。基本授权是获取工作授权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NDNP实施三种彼此独立的授权:核安全授权(NS)、工业安全授权(IS)、辐射防护授权(RP),这三种授权构成了核电站基本安全授权。

授权具有一定的有效期,必要时可进行授权更新或取消授权。这种授权的时效性决定着每一个员工必须按照个人年度计划进行复训及新课程学习,同时为了掌握和提高业务水平而不断接受技能培训,以确保个人上岗资格的延续。

培训和授权上岗的要求不只是针对本公司的员工,对来厂工作的各承包商人员也同样适用。NDNP规定各个承包商也必须自行组织各类培训并进行相应授权,必要时承包商培训与授权可由NDNP协助完成。

4 核电站承包商管理内容和范围

核电站承包商直接或间接从事核电站相关工作,因此,保障承包商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质量意识和资质亦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核安全法规《核动力厂运行安全规定》(HAF103)中明确要求:确保承包商单位和人员具备必要的资格和能力承担核电站相关工作是核电站承包商管理部门和人员的工作目标,同时也是核电站承包商单位必须承担的责任。

核电站承包商资质管理是一项复杂工作,涉及承包商组织机构、财务、人员资质、质量保证体系、培训等等。基本安全培训授权仅是其中一个环节。

5 长期独立承包商基本安全培训授权

1> 总体要求

综上所述,长期独立承包商应建立本单位员工基本安全培训授权体系并能实施自主培训,从而在其本单位内实现良好的安全培训氛围和培训环境。并将员工基本安全培训与授权工作做为其单位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临时性的阶段性工作。

必须具有独立的培训大纲及实施该培训大纲所需的人员、设备及相应的程序。按照大纲要求对其员工进行质量、安全培训,并根据员工在核电站所承担的工作特点和技能水平,按核电站的授权要求进行授权,授权需经NDNP培训处审查认可。

必须按照岗位工作要求组织相应的技术及技能培训,培训内容由承包商根据合同规定的工作内容自行安排,但课程设置及培训计划应由NDNP培训处审查认可。

有义务接受并配合电站培训处对其培训、授权工作的监督与审核,并针对核电站培训处所提出的整改建议及时采取纠正行动。

根据NDNP培训处认可的授权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和考核,培训处根据情况对培训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承包商单位完成培训考核后,给予员工相应授权。

2> 制定基本安全授权培训大纲

基本安全授权培训大纲是承包商单位自主实施基本安全培训与授权的指导性文件,大纲应包含承包商单位各部门及员工的职责、授权要求、培训课程设置、授权流程、教员管理等内容。基本安全授权培训大纲应保证与核电站相关程序的一致性。初版以及每次修订升版后的培训大纲须报NDNP培训处审核,经认可后方可生效实行。

3> 制定基本安全授权培训计划

基本安全授权培训计划是承包商根据培训大纲实施基本安全授权培训的具体执行文件,用以指导其培训活动的实施。

承包商应在每年度实施培训前完成该培训计划的制定、审核和批准,并送NDNP培训处审查备案。

基本安全授权培训计划应包括(但不限于)培训实施方式、培训日期、课程课时设置、考核方式及要求等。并按照是否有NDNP核电站现场工作经验及相关培训经历对培训人员分类组织实施初训及复训。

4> 培训课程和内容的设置

培训课程、课时及内容的设置必须符合培训大纲及核电站相关程序的要求。技术及技能培训内容由承包商根据合同规定的工作内容自行安排课程。总体上授权培训及复训课程要求见下表。

其中,各授权课程有效期均为一年。承包商单位在授权培训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工作需要做出具体计划安排,但原则上不得少于上述规定的课程科目与课时。初训强调课程知识的系统理解和全面掌握,复训重在知识要点的回顾和经验反馈。各单位应根据人员的组成情况将初训、复训分别列入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5> 培训教材

承包商可选用核电站指定的教材或自行编制授权培训教材,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时更新。其中复训课程教材内容要求结合现场最新经验反馈至少每两年更新一次。电站培训处对编制和更新的教材内容予以审查和认可。

6> 授课教员

为保证培训质量,承包商应建立一支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教学技能且相对稳定的授课教员队伍。NDNP也会把承包商教员资格审核作为承包商基本安全培训与授权管理工作的重点。根据NDNP程序要求,教员应具有以下资格:

1) 系统接受过各类授权课程的培训并具备二级授权;

2) 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3) 具备核电站或相关企业现场工作经验,承担过或正承担现场工作负责人以上职责,熟悉核电站的各项管理规定及安全制度;

4) 具有较好的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

承包商单位自行负责教员的选聘和资格审查工作,并填写《教员资格评审表》,报NDNP培训处审查,经认可后方可正式承担相应教学任务。

7> 培训实施与考核

承包商应按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如有变动应提前两周将变动情况纸制通知NDNP培训处备案。培训过程应严肃规范,保障培训效果。课程培训结束应进行考核,考核应规范严格。试题的覆盖面及难易程度应符合培训大纲和培训课程的具体要求。

8> 授权

一般人员授权:经培训合格后,必须按照合同规定的工作范围和所承担的责任对其人员进行相应等级的授权。

工作负责人授权:由相关部门提出申请配备或增加的日常承包商工作负责人,在任职前具有核电站或相关企业现场相关工作经验,按计划完成年度培训,并通过NDNP培训处组织的二级安全授权考核。

9> 记录

承包商单位有责任保存清晰完整的培训、授权记录和文件以备NDNP相关部门检查。其年度培训、授权记录还须以台帐及统计表的形式提交电站培训处,由培训处予以审查和认可。

10> 培训监督与检查

监督检查是承包商自主安全培训的评估环节。为验证其培训质量及授权的有效性,NDNP培训处将会通过以下方式对承包商单位的基本安全培训与授权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日常过程监督:依据承包商单位的培训计划,NDNP培训处通过课堂听课、考场巡视、教材教案审阅等方法对承包商单位自主实施的培训过程进行抽查监督,并填写《承包商培训有效性检查记录单》。

年度综合检查:每年度大修前,NDNP培训处成立大修承包商培训与授权监督检查小组,对承包商单位自行组织实施的培训与授权进行综合检查,并编写《年度承包商自主培训能力检查报告》。

监督检查项目包括培训大纲、培训计划、教员资质、考核情况等项目。

监督检查结果均进行记录,并将结果反馈至承包商单位及NDNP相关部门。同时将相关结果报大修处纳入核电站承包商项目合同考核管理。

11> 入厂授权等效考核

入厂等效考核是NDNP培训处组织的独立考试,目的是检验承包商自主培训的有效性。承包商人员在本单位已完成基本安全授权培训课程的培训,并获得了相应的基本安全授权,他们在进入核电站现场工作时,必须申请参加NDNP培训处组织的入厂等效考试。入厂等效考核分日常和大修两类,日常授权等效考核是针对在核电站现场承担日常独立维修工作的承包商人员;大修入厂考核则是针对来核电站现场参加大修的承包商人员实施的考核。二者在考试侧重点上有所区别。

根据NDNP管理要求,初次考核不及格者有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可降级参加考核,降级考核不及格将取消其考试资格。

成绩有效期自考核合格之日起一年。如已参加NDNP培训处开设的基本安全授权培训课程并考核合格,且成绩在有效期之内,其成绩可等同为入厂等效考核成绩。

根据承包商人员授权级别不同,授权等效考核分三个级别:劳务、技术工人、工作负责人。等效考核分为初训等效考试和复训等效考试。

劳务人员是指不需要基本安全授权的承包商行政管理、后勤支持、文员等。技术工人是指授权等级为NS1、IS1 承包商人员。工作负责人是指授权等级为NS2、IS2及以上承包商人员。

1)日常授权等效考核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安全授权课程的内容。不同级别的考核侧重点不同。

对于劳务和技术工人的考核流程如下:承包商单位提出申请并提供考核人员培训记录供NDNP培训处审核确认后,由NDNP培训处组织实施考核,并出具《日常独立维修承包商人员基本安全授权等效考核成绩表》。

为强化对现场工作负责人的管理,对于工作负责人考核流程如下:承包商单位培训负责人提供由NDNP对口专业处签署审核意见的《NDNP日常独立承包商工作负责人安全授权等效审批表》及培训记录,NDNP培训处审核确认后组织实施考核,并出具《日常独立维修承包商人员基本安全授权等效考核成绩表》。对于考核合格人员,由培训处处长在审批表上签字认可,NDNP用人部门主管经理予以批准。

2)大修承包商入厂考核

凡需办理大修通行卡参加NDNP大修的承包商在进入现场工作前,必须参加大修承包商入厂考核。

大修入厂考核内容除主要包括基本安全授权课程的内容外,还包括大修临时管理规定等内容。不同级别的考核侧重点不同。大修入厂考核采用集中统一考核方式进行,并采用综和试卷。

其考核流程如下:承包商单位应提前将考核计划以及培训授权台帐报至NDNP培训处审核。NDNP培训处根据各单位呈报的考核计划统筹安排考试。考试结束,培训处出具《大修承包商入厂考核成绩记录表》,成绩合格者获得入厂资格,并确认其授权有效(有效期自考核合格之日起一年),该成绩表将作为大修承包商办理大修通行卡的依据之一。

已获得NDNP等效授权或参加NDNP相应授权培训且在授权(成绩)有效期内的人员可不需要参加考核。

6 结束语

目前核电站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员工的培训授权上,对承包商的安全培训管理的重视还不够,本文所阐述的核电站承包商基本安全培训授权的一般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检修公司介入NDNP安全运营提供参考。只有建立有效的承包商基本安全培训与授权管理制度,并严格实施,提高承包商员工安全质量意识、降低人因事件,才能在提升核电站安全水平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核安全文化的基本要求范文4

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职业技术学院适宜开展煤矿安全监控技术培训工作

在办学的基本要素上,职业技术学院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特点。在师资上,职业技术学院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素质型。即,论实际工作能力必须是工程师或技师,是能工巧匠,甚至直接强调来自生产一线;在教学上熟悉基本的教学理论,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这样的师资结构决定了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善于总结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并有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传授他人的能力。

在教材上,职业技术学院要求理论够用为度,重在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为满足这一要求,通常高职学院自己组织教师编写教材,并吸收相关企业工程师参与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保证教材具有高职特点,保证教材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同时,教材淡化理论重实践的特点,也适合于学习主动性不强、自学能力较低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实训条件上,高职学院有仿真甚至是实际的工作场所让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技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职业学校必须转变授课方式,使学生在生产环境中学习,让学生在学校就能体验到工作的真实过程。良好的实训设备和实训教学组织,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便处于仿真或实际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际工作技能,从而胜任工作岗位。所以,作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煤矿企业技术人员来讲,在与真实工作环境无限接近的学习场景中,有类似于使用说明书般易懂易操作的实践性教材,有技能熟悉、又懂教学的培训教师,在这些诸多有利条件下更适宜于开展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培训工作。

多管齐下,以职业教育的方式做好学员的培训工作

要做好培训,必须从培训制度、培训方法、培训过程和培训考核等多方面加强思考和组织,针对不同培训群体、根据不同培训条件、采用不同培训方案,以期取得更好培训效果。

(一)严格制度,从机制上促进企业和学员重视培训工作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作为集电子、计算机与网络、煤矿技术与安全技术于一体的新兴技术,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其维护与应用应该有专门的、具备该项技术能力的工程师担任。为此,煤矿安全主管部门应对煤矿企业在煤矿安全监控技术方面的人才有强制性要求,促进企业派送员工参培的积极性。承担培训任务的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包括学员的考核制度、考勤制度、培训教师任职及评价制度等,并严格执行,从学校的角度保证培训的质量。

(二)淡化理论,基础技术知识以应用为准,以够用为度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从技术实质上看庞大而复杂,本身掌握不容易,同时由于学员普遍文化水平低,培训中过多地加入技术细节反而容易引起学员反感,影响培训效果。所以,在理论知识培训方面,主要讲清楚要实现的目的,以及为实现此目的采用的技术手段即可,为其后内容分块培训打下基础。据此,从《煤矿安全规程》关于安全监控部份入手,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等法规的初步了解,着重讲清楚法律法规规定要做什么,规定了什么内容等,为设备的安装设置奠定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要求,大致讲解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基本构成、基本设备特性、计算机及网络基本知识等,使学员建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整体框架。

(三)采用工作教练法,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培训模式促进学员掌握煤矿安全监控技术运用能力工作教练法用于技能培训是行之的效的方法[5]。煤矿技术人员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基础理论知识差等现象。常规的培训模式过多注重系统性,理论过多,学员的学习环境主要在课堂,学员容易失去兴趣,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而对于煤矿监控系统来讲培训的目的更在于让学员掌握实际的技能,掌握安全监控系统的部署、安装、调试、维护等内容,所以从成人学习的心理、学习目的和效果上,必须采用工作教练法以加强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为适宜应用工作教练法,必须对培训内容进行分解,使之覆盖所有的培训内容、适合部份课堂学习和完成、保证各部份相对独立而又能保证前后之间的有机联系。针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建议整个系统划分成以下九个部份教学,见表1。培训课程从宏观上以“总-->分-->总”的模式设计。在学员了解国家和行业有关要求的基础上,以图示方式介绍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初步认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整个构成。然后根据功能和日常应用划分教学块,并以实践方式边学边做。在掌握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最后连接整个应用系统。

(四)基于过程和结果的实践考核模式,有力提升学员实际工作能力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学员的学习投入和认真程度。为达到学员掌握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应用和维护的能力的目的,必须采用基于过程和结果实践考核模式。过程考核模式,即将学员的学习过程纳入考核范畴。培训教师根据学员的完成情况给定考核分数或考核等级,以此作为平时成绩。通过此方式的考核,也可发现学员在某方面内容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结果考核模式,即学员学习结束的统一的考核模式。教师假定某一煤矿条件,提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需求。学员根据此需求完成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等全部内容,并提请培训教师检查。教师根据学员完成情况给定学员考试分数。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教师在提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需求的时候,要有基本的部份,并对部份内容简单化。同时可制定不同的多个需求供学员抽签考核,进一步加强学员对整体系统的掌握,从一定程度上避免考核不全的局限性。需要注意的是,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均基于学员的实际完成操作内容的考核,以考核引导学员注重实际能力的掌握,以此保证学员真正掌握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应用能力。将学员的过程考核成绩与结果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确定出学员的培训成绩。

基于实践的培训模式大大加强了培训效果

核安全文化的基本要求范文5

摘 要 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带领着核电事业蓬勃发展,其安全问题成为广泛关注的重点,核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也越发凸显。核安全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核电企业的发展,是核电企业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核安全文化的分析,提出几点开展卓越核安全文化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 核安全文化 培养 卓越

我国的核电建设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核安全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核安全文化的建立可以促进核电企业的发展,提高核安全的监管效率,促进核工业领域的稳定发展,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核安全文化的建立。

一、核安全文化的概述

1991年,国际安全咨询组出版了《安全文化》一书,对核安全文化作出了如下定义:核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核安全文化对国际上一些重大核安全事故进行深刻反思,从而提出的一套系统化的管理理念,并得到不断完善。

核安全文化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和个人的响应,见图1。根据在安全上的不同责任和义务,可给出核安全文化的具体内容,即核安全文化建设取决于政策、管理以及每个人本身的承诺和能力。

二、核安全文化面临的挑战

(一)认知差距导致核安全文化日益冲突严峻

政府、核电行业和公众三者对核安全的认识程度不同,导致在面对新一轮核电建设复苏时,表现出较明显的态度行为差异和文化冲突。部分民众对政府和核电行业的数据和事实持观望和怀疑态度,对新的核电项目实施,以及核安全文化的传播形成一定阻碍。

(二)融媒时代凸显传媒的放大作用

公众沟通和传播现处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融的时期。自媒体的交互式、碎片式和快捷式对信息传递的冲击很大。没有核专业知识的群众都可以根据只言片语的理解,盲目自己的言论。假信息和错误信息通过自媒体迅速,并便捷地层层发酵,自媒体与官方媒体的数据差异也会影响到公众的准确判断,导致民众产生排斥心理。

(三)我国核安全文化水平总体不平衡

目前,我国核安全文化水平良荞不齐,核安全文化要力求对核电、核设备、核燃料循环和核技术利用领域的全体持证单位和全体骨干人员的全面覆盖,对各级监管机构的监督人员全面覆盖,力求杜绝“违规操作”和“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四)核安全文化的稀释

大量外部劳务工人员参与到核电企业的建设中,因为不同岗位的要求不同,人员文化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安全素质、安全意识不同,从而稀释了电厂的核安全文化氛围。

(五)核安全文化建设滞后于电厂发展

电厂管理层主要侧重于生产目标和企业发展,虽然注重安全管理,但未采取有效的措施,没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增强员工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敬畏意识等。电厂的快速发展却没有带动核安全文化的建设。

(六)核安全文化建设表面化

核电企业虽制定了一些列的核安全文化推进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了各项工作,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对员工行为以及认识落实到位,核安全文化意识既没有加强员工的认识,也没有改变员工的行为。

三、培育卓越核安全文化的措施

(一)加强公众宣传、信息公开,完善事故预警机制

核行业作为一个开放性的领域,任何一次核事故都将影响世界核工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核事业的信心。开展核与辐射安全公共宣传,提高公众对核能利用的认识,引导公众以一种理性、科学的目光看待核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最终实现公众对核电发展从了解到认知,再到信任、支持的观念转变。

日本福岛核事故暴露了公众对核辐射知识的极度缺乏和对核安全事故的极度敏感,因此,应对公众普及核电科普知识,并及时公开与“核”有关的各类信息,以消除疑虑;涉核单位要完善事故预警机制,制定详细全面的应急预案,以便于在发生突发事故时,能够及时疏散群众,从而将损害降至最低;加强演习活动,确保发生事故时,群众能够安全逃脱。

(二)完善核与辐射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核安全法》己被列入全国人大和国家安全立法规划。核工业企业必须满足相关安全规定,并且从业人员要取得操作许可证,并保障核工业生产的环境,做到凡事有法可依。

(三)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提升监管能力

进一步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增强辐射安全监管水平;各级环保部门辐射监管人员,要严格审批流程,熟练操作各类仪器,建立健全辐射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建议成立进行专项辐射风险评估的专家委员会,解决各类专业问题;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支具有极高技术水平的放射源监管正规化、专业化队伍。

(四)要建立大的核安全文化观

从福岛核事故后因信息通报受阻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可以看出,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一种大的核安全文化观,核电运营企业、政府监管机构及核电协作单位都应同步开展核安全文化建设,整合法规制度、教育培训、宣传报道、应急管理与监管体制等手段和措施,让核安全文化建设走出企业,走向民间。以核安全文化引领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强化核安全监督,推广全新的核安全管理方案

在我国核工业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完善核工业生产全过程的监督大纲。按照核工业发展标准,明确核辐射影响处理方案,实施对其全面监督,从而确保核工业企业的运行质量。针对核电厂产品的堆形、技术标准和产品特点,完善核安全监管方法。做到加大监管力度、降低风险、减少企业运行负担。

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引起了全世界对核安全的高度重视,每一次核事故的发生都是对核安全管理技术的考验,每一次惨痛的教训都能促进核安全的管理技术提高。核安全文化的建立可谓是极其重要的,卓越的核安全文化是要求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文明程度远远高于基本法律法规要求和制度程序要求,这时,才真正完成从知道到做到的蜕变。

参考文献:

[1] 王蕾.以核安全文化为引领,开创核安全监管新局面[J].中国辐射卫生,2016.01.

核安全文化的基本要求范文6

安全文化是硬件和软件构建成的实体

安全文化并不是虚幻的东西,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公司的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程度,工艺过程本质安全程度,设备控制过程本质安全程度,物料本身安全程度,自动化,人机工程化安全程度和整体环境的本质安全程度构成物态的安全文化的硬件。公司的安全管理制度、机制,员工的人体安全防护意识(应急安全保护意识、间接安全保护意识、超前安全保护意识)以及员工的安全行为规范构成公司安全文化的软件。硬件和软件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构成公司安全文化的统一实体。

公司安全文化不是游离于安全生产之外高高在上的产物,脱离了安全生产这快土壤,去讲安全文化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此,实施安全文化管理必须要了解公司安全管理现状,了解公司的经营方向,管理理念,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的繁忙程度,人员异动率,员工素质结构等等。

安全文化管理的求实理念

“安全是相对的,不安全是绝对的”。有效的安全管理只说明风险受控了,而不是风险没有了。减低风险是要付出代价的,要投入人力、财力、物力,需要付出成本。要知道,没有危险的企业是不存在的,对风险可接受程度的把握,安全与效益矛盾的平和,体现出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可接受风险程度的确定是项严肃而有严谨的工作,制定时要以公司的综合水平,员工素质,法规要求,风险的社会容许度来确定。风险可接受并不意味着永远放弃监管。要知道,安全管理和危险都是动态的,是在不断变化的。危险始终是要受到监控,一超出可接受程度,就要采取措施处理。

安全文化管理的重要途径

公司榆阳煤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数员工文化程度低,随着机械综采的逐步普及,多数员工除了对综采设备感到新奇外,还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除技能的匮乏外,自我约束能力也比较低,安全意识、安全行为都极为欠缺。培训就成为公司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从基本的操作技能,工作程序开始,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来提升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技能,养成安全行为规范,就是安全工作的重头戏。公司培训时间安排得比较紧,这就要求编写的教材要简便,通俗易懂,有针对性,实用性要强,否则员工无法接受,培训也就流于形式。培训的重点要侧重于员工安全意识以及行为养成,要让员工明白危险无处不在,防患意识不可无的道理。培训计划,培训形式和培训组织可以是多样性的。要视时间许可和资源来确定,有条件的可以组织课堂教学,没有条件的可利用班前班后会时间,小刊物,宣传栏等等进行宣讲也行,只要效果达到了,无需拘泥于特定的模式。

安全文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安全管理归根到底还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会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过程。在安全管理的初级阶段,都属于“他律”阶段,人对安全的要求是被动的。这时除了建立严格的制度外,还要对执行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安全做得好不好,是要有所体现的,否则员工就没有积极性。考核的指标尽可能量化,事故发生率固然是考核要素,但不能是唯一要素。一些事故预防的基础工作,都可以量化成考核指标,如安全培训的时数,安全宣传的次数,组织、参加安全活动的次数、人数,存在隐患的大小、个数,不安全行为发生次数,设备的危险程度等等都可列入考核目标。考核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视工作需要或难易程度,灵活掌握。系统复杂的只考核到部门即可,简洁的可以考核到班组,也可以考核到个人。考核周期可以是周、月的,也可以是季、年的,考核结果要有奖有罚、公正公开,实行经济性惩罚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就公司而言,最理想的是在成员的工资结构中,划出一个额度,作为安全绩效奖金进行对应考核。让安全与收入挂起钩来,以调动员工的关心度和积极性。